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代码:221101005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开课学期:第2学期

总学时: 54(讲课:54)

总学分:3

考核方式:闭卷(有条件的情况下可采用机考)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及高等数学

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

一、课程简介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材一般系统详述和分析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政策,内容包括国民收入核算与决定理论、现代货币理论、IS-LM分析、AD-AS分析、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通过对宏观经济的基本概念、经济学理论的讲授,培养学生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规律,具备分析宏观经济变化和解读宏观经济政策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及其对毕业要求的支撑

本课程将围绕宏观经济发展规律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内涵,引导学生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角度,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是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目标,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报国情怀和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三、课程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核算方法

1.支出法

2.收入法

第三节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

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第五节名义GDP与实际 GDP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收入法;了解国民收入的其他衡量指标;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掌握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支出法、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重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的支出法;名义GDP与实际GDP

教学难点:GDP的核算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均衡产出

第二节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1.消费函数

2.储蓄函数

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

4.社会消费函数

第三节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第四节乘数论

第五节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第六节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第七节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解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和各种乘数;掌握均衡产出;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以及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教学重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

教学难点:乘数论

第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IS-LM模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第二节 IS曲线

1.IS 曲线

2.IS 曲线的斜率

3.IS 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利率的决定

1.货币需求

2.货币供给

3.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

第四节 LM曲线

1.LM曲线及其推导

2.LM曲线的斜率

3.LM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IS-LM分析

1.两个市场同进均衡的利率和收入

2.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理解投资的决定和利率的决定;掌握IS曲线和LM曲线

教学重点:IS曲线;LM曲线

教学难点:如何推导IS曲线、LM曲线

第四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第二节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1.宏观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

2.劳动市场

第三节两种极端的总供给曲线

第四节常规总供给曲线

第五节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1.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

2.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后果

3.总供给曲线移动的后果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理解不同阶段的AS曲线及其图形;掌握AD-AS模型;学会用AD-AS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

教学重点:如何用AD-AS模型来分析宏观经济;为什么AD曲线向右下方倾斜;AS曲线

教学难点:不同阶段的AS曲线及其图形

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账

教学内容:

第一节失业的描述

1.失业的分类

2.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

第二节失业的原因

第三节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

1.失业的影响

2.奥肯定律

第四节通货膨胀的描述

1.通货膨胀的衡量

2.通货膨胀分类

第五节通货膨胀的原因

1.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

2.需求拉动通货膨胀

3.成本推进通货膨胀

4.结构性通货膨胀

5.通货膨胀的持续

第六节通货膨胀的成本

1.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2.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成本

第七节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1.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

2.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

3.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失业的原因、通货膨胀的衡量与分类;熟悉菲利普斯曲线;掌握通胀的原因、通胀的成本以及通胀的政策

教学重点:通胀的原因;通胀的成本;通胀的政策

教学难点: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的关系通胀的原因及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以及经济政策影响

1.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2.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节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1.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

2.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

3.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

4.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

第三节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1.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

2.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

3.货币政策及其工具

4.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第四节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节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

第六节供给管理政策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和关于总需求管理政策的争论;理解银行如何创造货币;熟悉供给管理政策;掌握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以及如何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教学重点: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应用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经济运行

教学难点: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银行如何创造货币

第七章经济增长

教学内容:

第一节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

第二节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

第三节增长核算

1.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2.增长核算方程

3.增长的经验估算

4.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第四节构建和分析新古典增长理论

1.基本假定和思路

2.没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3.具有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模型

4.稳态及其条件

5.稳态时的增长率

第五节应用新古典增长模型

第六节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学生学习预期成果:了解国民收入长期趋势和波动、经济增长的描述和事实;理解增长核算和新古典增长模型;掌握经济增长的源泉以及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教学重点:经济增长的源泉;如何促进经济增长

教学难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五、建议教学安排

六、课程成绩评定

七、教材及课程资源

(一)教材

[1]西方经济学(下册).

[2]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七版).

(二)课程资源

[1]学习资料资源:《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

[2]信息化教学资源:智慧树平台山东大学《宏观经济学》

八、其它

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结合智慧树平台采用上机考试。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使用说明 (一)课程性质 《宏观经济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必修课程之一,它不仅被列为高等学校经济类8门核心课程之中,而且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9门核心课程之一,由此可见其地位在经济类院校中的重要性;《宏观经济学》作为财经类学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为政治经济学和微积分。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并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时数 54学时 (四)教学方法 1、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讲清主要图形所表示的基本原理,适当介绍最新知识。 3、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切实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讲授课程的重点与难点,指导、启发学习者自学。 5、适当布置作业和案例思考题,深化学习者对课程基本内容的理解。 (五)面向专业 经济管理类各专业 二、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即以国民收入决定为核心的总量分析。所以,宏观经济学的出发点是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核心内容是国民收入决定,包括四个主要模型——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和IS-LM-BP模型。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研究最重要的四个宏观经济政策,即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理论和政策、货币理论和政策和对外经济理论和政策,即通过宏观经济政策来影响国民收入总量。而动态的国民收入变化主要涉及到经济增长理论。其中带*号的部分是选讲内容,这些内容不涉及也不会影响整体内容的完整性。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要使同学们对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核算方法和体系。 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国内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的关系;对名义GDP和实际GDP能进行比较说明。 (二)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1)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2)用支出法和收入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完整版)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3》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A1902024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3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开课学期:3 总学时:48学时 总学分:3学分 预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课程简介: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推荐教材: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参考书目: 刘涤源、谭崇台主编:《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册),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宋承先著:《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萨级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下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斯蒂格利茨著:《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多恩布什、费希尔著:《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经济研究》、《管理世界》、《改革》、〈财贸经济》、《金融研究》、《经济学消息报》、《中国经济时报》等报刊杂志。 二、课程总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三、理论教学内容与目标 绪论(2学时) 本绪论主要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国民经济核算(4学时) 本章主要阐明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方法,为以后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分析提供一个必要的前提。 第一节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四、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及其核算 一、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Macroeconomics 课程代码:********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经济学总学分数:3个学分 总学时数:32学时修订年月:****** 编写年月:******* 执笔: 一、课程简介与教学目标 1、课程简介(中文)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通过对各种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课程简介(英文):The Macro-Economics is the required coures of economic specialty. This course, by research on the interrelation among the differect economic aggregates, aim to reveal the effects of contradication, dciplines and the govemment’s economic policies on the national economy. This course’s researchful content include the basic theories of social output, income, lever of price and level of employment. 2、教学目标 2.1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分析逻辑,并能够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观察、分析均衡国民收入的的形成过程、失业和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等经济问题。(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2.2 掌握基本的宏观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书本知识和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实践,针对国民经济发展转型、失业与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实现问题进行深信探讨,加强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支撑毕业要求指标点?)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经济类(包括经济、金融、财政、管理及其相关财经类)专业必修课,针对已具备高等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知识的本科生开设。 基本内容: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作为经济类专业2年级本科生的基础课程,它包括宏观经济学基础、理论深入和扩展、前沿课题讨论三大部分,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经济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宏观经济理论是系统介绍国民经济运行、结构、核算和循环的理论,系统介绍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并据此介绍失业、通货紧缩、通货膨胀、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等国民经济的基本理论。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民经济稳定和发展以及政策调整、政策使用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教学基本要求 1、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理论讲述与课堂讨论相结合。 2、考试内容、考核目标和命题体现经济学专业的特点,注意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理论应用能力的考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3、学期期末采用标准化闭卷考试。 四、教学总时数:72学时 五、教材和主要参考文献 1、《宏观经济学》,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高鸿业 2、《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商务印书馆,1998年4月第1版。布莱恩.斯诺登等: 3、《现代西方经济学教程》,魏埙,刘俊民,南开大学出版社 4、《宏观经济学》,多恩·布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宏观经济学》,Olover Blanchard,清华大学出版社

6、《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斯蒂格利茨 7、《经济学小品和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斯蒂格利茨 第十二章宏观经济学的特点(6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其研究对象;掌握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名义GDP,实际GDP,GDP的意义及缺陷,以及与GDP有关的其他宏观经济学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熟练地运用支出法计算GDP。 重点和难点: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GDP的定义及核算方法,名义GDP与实际GDP;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与讨论相结合 教学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二、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三、宏观经济学方法 四、宏观经济学鸟瞰和本书宏观部分的章节安排 第二节国民生产总值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特点 三、GDP指标的意义与局限 四、产出=收入,产出=支出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一、用支出法核算GDP 二、用收入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 Macroeconomics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 学分:2.5 适用对象:统计学专业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30%;期末70% 中文简介: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它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宏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两大部分,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决定的。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国民收入核算理论,收入支出分析理论、IS-1M模型理论,总供求分析理论、通货膨胀与就业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收支与国内经济的理论等。宏观经济政策部分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包括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政策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在分析政府的经济政策时,重点放在企业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政策变化以及政府政策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等方面。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宏观经济学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以来,内容不断演进,材料不断更新,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矛盾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的探索越来越具体深入。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对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能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解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懂得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提高其驾驭企业经营管理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

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而且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模型较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数学应用能力,能够通过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分析方法向宏观分析方法转变。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编号】ZB524441【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学分数】3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学时数】54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税收学、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等 一、教学目的、任务: 宏观经济学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又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因此本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本课程的作用和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而为学习其他经济类、管理类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基本概念,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模型、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通货膨胀关系、开放经济条件下的短期经济模型、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的理论,宏观经济学的流派观点,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一)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学时6(课堂讲授学时4+课程实验学时2) 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教学要求:掌握GNP与GDP、国民收入、实际GDP等基本概念;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和基本公式。 其它教学环节:课堂练习:GDP的界定、国民收入核算。 (二)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学时6(课堂讲授学时4+课程实验学时2) 主要内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和其他相关理论、乘数理论 教学要求:掌握凯恩斯定律、凯恩斯消费理论应用、乘数理论的应用 其它教学环节:习题: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乘数的计算;案例与视频播放讨论:乘数实现的条件。 (三)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学时6(课堂讲授学时4+课程实验学时2) 主要内容:投资与利率的决定、IS-LM模型、凯恩斯的理论框架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财经管理类专业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规律。具体来说,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问题。宏观经济学通过经济总量的分析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基本的宏观经济概念,了解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总体经济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宏观经济学理论也是进一步学习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学、国际贸易学等课程的基础。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二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宏观经济学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共同方法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相应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章国民经济核算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第二节三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可支配收入 第四节其他宏观经济变量 基本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中的主要经济总量----国民生产总值的含义和核算方法,以及它与其他经济总量的关系 第三章总支出均衡分析 第一节总支出与均衡 第二节消费与收入 第三节简单均衡模型 第四节简单模型的扩展 第五节乘数效应 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要求学生把握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原理,掌握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变动相关的消费函数、储蓄函数等概念;乘数理论的含 义与计算。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原理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研究目标 1.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 3. 能够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4. 培养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主要内容 1.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 -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学派和代表性理论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指标

- 国民生产总值(GDP)及其构成要素- 总需求与总供给 - 通货膨胀与失业 3. 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长 - 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 经济增长模型和影响因素 4. 宏观经济的短期波动 - 商业周期和景气度指标 - 需求冲击和供给冲击的影响 - 政府干预和经济波动 5. 宏观经济的货币和金融市场 - 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 - 利率和货币政策 - 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6. 宏观经济政策 - 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 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 - 供给侧政策和结构性改革 教学方法 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 生掌握相关知识。 2. 实践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将宏观经济学理论 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交流宏观经济问题,培 养团队合作和思维能力。 4. 学术论文写作: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学术论文,提高 研究和表达能力。 评估方式 1. 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发言质量和问题解 答能力。 3. 学术论文:评估学生对特定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能力。 4.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宏观经济学 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0511004 总学时数:32 总学分数:2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物流管理 一、课程的任务和基本要求: 课程的任务: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以一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针对管理学专业的学生,本课程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研究和分析企业的宏观经济环境,注重理论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意义。在分析政府的经济政策时,重点也是放在企业如何预期和适应政府政策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方面。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方法,把握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二、基本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演变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宏观经济运行的具体流程。 第二章宏观经济运行的观测与监控 第一节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价格指数与通货膨胀率 第三节失业率与潜在的GDP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涵义,总支出法和总收入法统计GDP的原理和涉及到的其他几个重要总量指标,宏观统计恒等式和GDP统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三章长期增长理论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二节储蓄与平衡增长 第三节经济增长的公式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了解三个关于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型:经典的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和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第四章短期均衡与总需求 第一节从短期经济到需求约束型经济 第二节价格调整与数量调整 第三节收支平衡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价格粘性架设的合理性以及偏离潜在产出的力、总需求线的推导。 第五章消费需求与简单的均衡模型 第一节消费与收入波动 第二节消费与收入 第三节乘数原理 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消费及其决定因素;国民消费曲线及其斜率;边际消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一个国家总体经济运行的模式和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政策实践,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等。 2、熟悉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并理解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了解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的成因,以及如何进行宏观调控。 4、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其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 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总产出、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概念,GDP的概念与计算,经济增长与波动。

2、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因,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与失业的关系。 3、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概念与工具,货币政策的原理与实施,政策协调与效果评估。 4、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的成因,通货膨胀的测量与控制,宏观调控的政策选择。 5、开放经济: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理论,国际经济政策协调。 四、教学方法 1、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 4、课外阅读: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自学能力。 五、评估方式

1、课堂测验:定期进行课堂测验,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2、作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掌握情况。 六、教学进度安排 本课程共36学时,分为以下三个学期: 1、第一学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12学时)。 2、第二学期:经济周期与通货膨胀、开放经济(12学时)。 3、第三学期:专题研讨、案例分析、课外阅读(12学时)。 七、教师对学生的要求 1、学生应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提问和发表观点。 2、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和课外阅读任务,及时反馈学习进度和难点。 3、学生应尊重教师和同学,遵守课堂纪律和规定。 八、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 1、课堂测验和作业占总成绩的60%。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2、课程代码:303008080008 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4、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部各专业(本科) 5、课程学时:48(40+8) 6、学分:3 7、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8、开课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 9、开课学期:2009-2010学年下学期(春季) 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1、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类及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准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所需掌握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总量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所需掌握的原理包括:GDP的决定、总供给 与总需求模型、菲利浦斯曲线等。 2、理解: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 3、了解:懂得如何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例计算、习题讨论、课堂讨论、自学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治理专业四年制本科) 一、课程全然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与义务 本门课为公共事业治理专业的专业差不多课,在教授教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宏不雅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动的经济学科。它研究一国(或一个经济体)的产出、花费、储蓄、投资、贸易余额、物价程度、汇率、泉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商量经济增长、波动、通货膨胀的缘故以及当局的宏不雅经济政策。它是所有经济学相干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本课程将从开放经济的视角介绍现代宏不雅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强调操纵现代宏不雅经济学分析对象,以及对中国宏不雅经济政策和近况的应用,为同窗们进一步进修其它经济学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差不多。 三、课程教授教化的全然要求 经由过程教授教化,要肄业生明白得宏不雅经济学的全然框架,进一步操纵宏不雅经济学的基来源差不多理及重要研究方法,弄清公平易近收入决定理论不合模型与实际经济成长的接洽,研究和说明我国在不合汗青时代的宏不雅经济政策,培养学生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宏不雅经济问题。 四、学时分派、学分(学时分派表)

五、课程的重要内容与教授教化要求 第一章:公平易近收入核算 教授教化要求:本章重要讲解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与成长。要肄业生操纵宏不雅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明白得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及成长过程。明白得西方公平易近收入核算体系。 教授教化重点: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现代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及成长萨伊定律利率灵活更换性工资—价格灵活更换性公平易近收入核算 难点:现代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及成长几个重要的公平易近收入概念之间的关系教授教化重要内容: 一、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重要内容 1、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不雅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3、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与成长 1、萨伊定律 2、利率灵活更换性 3、工资—价格灵活更换性 4、现代宏不雅经济学的产生 5、凯恩斯主义宏不雅经济学体系的完成 6、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 三、公平易近收入核算 1、公平易近临盆总值 2、核算公平易近收入的两种方法 3、几个重要的公平易近收入概念 4、公平易近收入的全然公式 5、名义GNP和实际GNP 习题与功课: 1、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请简单介绍一下古典宏不雅经济理论。 3、请简述GDP与GNP之间的关系,并答复什么缘故西方宏不雅经济学本来用GNP 作为产量的重要测量值,而现在大年夜多改用GDP。 4、公平易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间的关系是什么? 5、储蓄-投资恒等式什么缘故不料味着筹划的储蓄总等于筹划的投资? 第二章:简单公平易近收入决定理论 教授教化要求:使学生操纵简单公平易近收入决定模型,明白得乘数道理 重点:公平易近收入决定、乘数 难点:各类乘数、三部分经济的公平易近收入模型 教授教化重要内容: 一、均衡产出 二、花费函数 1、凯恩斯花费函数理论 2、相对收入花费理论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074005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学分:3 学时:48 (实验: 0 上机: 0 ) 开课单位:经济学院经济系 适用专业:商学院各专业 建议修读学期:3 先修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是经济类、管理类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且为必修核心课程。《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直接影响学生对其他经济学及管理学课程的理解和掌握。本课程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与学相贯通的原则,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的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来分析国民经济中的现实问题。同时也为今后其它经济类、管理类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教学基本要求:A-熟练掌握;B-掌握;C-了解。第九、十、十一、十二章内容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进度酌情增减。) 三、课程设计报告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为学生学习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其他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所以对经管类的学生来说这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课程。在课程的教学中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好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增加案例教学,通过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四、建议实验(上机)项目及学时分配 无。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本课程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同时辅以课堂讨论、读书指导、作业练习等其他教学方法。 在课堂讲授过程中,把黑板板书和多媒体设备有机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基础上,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六、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标准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四年制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本门课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经济学科。它研究一国(或一个经济体)的产出、消费、储蓄、投资、贸易余额、物价水平、汇率、货币供给等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波动、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它是所有经济学相关专业的重要必修课程。本课程将从开放经济的视角介绍当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强调掌握当代宏观经济学分析工具,以及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和现状的应用,为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其它经济学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主要研究方法,弄清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不同模型与现实经济发展的联系,研究和解释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培养学生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研究我国宏观经济问题。 四、学时分配、学分(学时分配表)

五、课程的主要内容与教学要求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要求:本章主要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了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理解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教学重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萨伊定律利率灵活变动性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国民收入核算 难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及发展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学主要内容: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萨伊定律 2、利率灵活变动性 3、工资—价格灵活变动性 4、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5、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 6、新古典学派与新凯恩斯主义 三、国民收入核算 1、国民生产总值 2、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3、几个重要的国民收入概念 4、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5、名义GNP和实际GNP 习题与作业: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请简单介绍一下古典宏观经济理论。 3、请简述GDP与GNP之间的关系,并回答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原来用GNP作为 产量的主要测量值,而现在大多改用GDP。 4、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五个指标间的关系是什么? 5、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理解乘数原理 重点:国民收入决定、乘数 难点:各种乘数、三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模型教学主要内容: 一、均衡产出 二、消费函数 1、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 2、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3、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4、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 5、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 三、国民收入的决定 四、简单收入决定的动态模型 五、乘数论 六、加入政府部门后的收入决定论 七、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习题与作业: 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61060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 学时:64学分:3 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开课学期:3 开课部门:经济与管理学院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使用教材: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五版(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主要参考书: [1]宋承先:现代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2]曼昆: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厉以宁主编:《西方经济学》,第1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著:《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2010年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宏观经济学》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培养计划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讲述西方宏观经济学中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体系、古典综合学派经济思想以及当前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教学内容重点是国民收入水平的确定、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效应。通过学习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使学生了解国民收入核算理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理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与实践、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收支平衡理论等,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论; 2、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使学生具有从经济生活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为更好掌握该门课程内容,需要配备一定量的课外练习。 2.为帮助学生能更好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要求有相关的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1.基本内容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 第四节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 第五节国收入收的基本公式 第六节名义GDP和实际GDP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特点、研究方法、宏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及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明确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以及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弄清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总收入分析之间的关系。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国民收入核算与国民收入核算中五个总量指标的关系 难点:国民收入核算的两种方法以及对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的理解- 4.教学建议 讲授法与案例分析、讨论相结合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 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整体的经济运作作为考察对象的经济学。主要讲授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IS-LM模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析、AD-AS模型、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特点,具有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规定某一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以后,在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期望实现的程度,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 课程目标1: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1.1掌握宏观经济的基本指标及其衡量;掌握GDP的核算方法,了解国民经济循环流量图、各种收入恒等式和失业的类型; 1.2掌握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从总需求变动角度说明均衡国民收入如何决定和产生波动,以及如何向均衡状态调整; 1.3掌握IS-LM模型,在一般物价水平不变假定下,分析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分别达到均衡和变动的条件,以及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和变动所需的条件,重点是利率的决定以及利率在经济短期波动中的作用; 1.4掌握AD-AS模型,掌握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基本含义及表示,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涉及的基本经济效应、推到、政策变动的影响和不同情况下对总供求产生作用的理

论分析; 1.5掌握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掌握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掌握经济周期理论; 1.6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掌握开放条件下宏观经济的基本问题的分析方法。 1.7掌握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区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掌握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了解宏观经济学对境内及增长理论进行的较有影响的研究,掌握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课程目标2:使学生具有对宏观经济运行和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的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宏观经济环境以及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能力。 2.1理解宏观经济复合市场运行及其相互作用、影响规律,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本质原因和影响; 2.2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基础工具与方法,能对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影响展开分析; (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 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 三、教学内容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和经济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理论课。它以国民经济总量为考察对象,分析宏观经济变量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阐述一国实现充分就业和长期经济增长的机制,说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让经济及管理类本科二年级学生初步掌握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了解本学科的理论构架和分析逻辑,掌握理论分析和简单的数学模型分析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经济学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释现实生活中比较简单和典型的宏观经济现象和问题,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为他们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经济学思维能力。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强,又与现实经济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因而,在教学中,首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抽象的经济学理论,将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到对经济活动实践的探讨和认识之中,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数学特别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课程中基本的分析方法的运用,经济学的宏观分析方法,一般均衡理论方法可以运用到很多专业的技术经济分析上去。 二、教学目标 在经济类专业本科生的学习中,《宏观经济学》课程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养成经济思维模式、具备基本经济技能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经济的概念,掌握经济的普遍规律、重要的思想

观点、经济的基本过程、基本原则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经济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掌握生产力和增长理论;描述实践中的生产力和增长。 2、理解总支出与总需求理论。 3、了解货币和金融系统。 (二)能力目标 熟练具有经济学专业知识,具有经济岗位相关工作能力;具有涉及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企业经济过程中的分析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经济知识解决现实中企业经济实际案例的能力;具有运用相关经济知识保障企业正常运行的能力;具有岗位适应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初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理;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音乐、书画养成素质;具备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素质;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甘于奉献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职业心理素质;具有吃苦耐劳,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自主创业的职业适应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教学项目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资料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完整版)资料 (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3 总学时:48 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 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 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一)课程的性质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 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 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 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 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 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 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 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3. 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模型较多,要求学生有较高 的数学应用能力,能够通过模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使用 数学方法分析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分析方法向宏观分 析方法转变。 二、先修课程及预备知识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1.一国收入的衡量(4学时) [1]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2]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3] GDP的组成部分 [4] 真实GDP与名义GDP [5] GDP是衡量经济福利的好指标吗 基本要求:○1了解GDP的组成部分;GDP的优缺点。 ○2掌握经济的收入与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GDP的组成部分,真实GDP与名义GDP。 2. 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 [1] 消费物价指数 [2] 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 [3] 衡量生活费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 GDP平减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 [5] 真实利率与名义利率 基本要求:○1了解如何计算消费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