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_要素_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_要素_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_要素_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_要素_研究程序和评判标准

扎根理论研究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课程与教学论练习

课程与教学论 1.第1题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系统由下面三个要素构成的 A.教师、学生、课程 B.教师、学生、教材 C.教师、教材、教学手段 D.教师、学生、环境 答案:A 2.第2题 课程的各个组成成份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是 A.课程类型 B.课程结构 C.课程平衡 D.课程组织 答案:B 3.第3题 在课程研制中以价值判断和选择为核心的、对理论指导、目标、内容或经验、组织与结构、活动样式或策略、评价等多种可能性和方案进行选择、确定和应用的过程被称为 A.课程决策 B.课程开发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答案:A 4.第4题 萌芽于古巴比伦学校和古希腊的学校,成型于近代学校,以夸美纽斯的百科全书式课程为代表,经赫尔巴特而模式化的课程类型是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必修课 D.正规课程 答案:A 5.第5题 历时态课程要素,是构成作为一个时间动态系统的课程研制过程的基本因素。下列属于历时态课程要素构成的是 A.教育宗旨和目标、教育内容、活动样式、效果 B.教育目标、课程研制者、教育效果 C.课程研制者、教育内容、课程学习者 D.课程学习者、教育效果、教育环境 答案:A

学校教育应该为儿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内容是教育领域的永恒话题。20世纪以来,许多教育家对此问题提出来很多不同主张。其中,以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流派提出,学校教育内容的应该是 A.“文化要素” B.经验为核心 C.社会问题为中心 D.有理智训练价值的永恒学科 答案:A 7.第7题 下列课程设计模式中,属于问题中心课程设计模式的是 A.学科设计 B.生活领域设计 C.科目设计 D.学习者中心设计 答案:B 8.第8题 学生中心说的代表人物是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夸美纽斯 答案:A 9.第20题 为实现教育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介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携带并传递着教学信息,影响师生信息相互交流与传递的工具被称为 A.教学内容 B.教学媒体 C.教学形式 D.教学方法 答案:B 10.第21题 在课程研制模式中大力倡导目标模式的美国学者是 A.泰勒 B.司腾浩斯 C.沃克 D.施瓦布 答案:A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1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1

基于经典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 2013年12月24日14:34 来源:《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3年4期第439~443页作者:王春芝高强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298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GT)是一种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定性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在于建构社会科学理论,近年来受到国内外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在管理研究领域有所应用。从起源与哲学思想上看,经典扎根理论受到现象学和符号互动论的影响,适用于对微观的、以行动为导向的社会互动过程的研究,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也具备微观性与社会互动性的特点,因而适合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但扎根理论起源并发展于社会科学领域,而社会科学研究从学科属性到研究范式均与管理研究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管理研究中引入扎根理论方法体系时不能盲目,需从根源上了解并分析管理学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异同,在了解扎根理论思想与方法起源的基础上,运用经典扎根理论思想形成基于扎根理论的管理研究方法体系,并予以灵活运用,以实现管理学研究的目的。综观国内外现有管理研究领域的扎根理论探讨与应用研究,缺乏基于扎根理论起源思想与起源学科研究属性的探讨,更缺少同管理学科研究属性与研究方法体系对比与融合的研究。本文在系统分析管理学科属性及研究范式基础上,通过对扎根理论的方法论体系与传统管理研究方法论体系的对比分析,将扎根理论与传统管理研究方法进行融合,以寻求更加完善、更为科学和适用的基于扎根理论思想的管理研究方法论体系。 一、扎根理论的起源、发展与思想背景 扎根理论产生并发展于社会科学领域,是一种经典的社会科学定性研究方法,虽然其概念的提出只有几十年的时间,但其形成过程融合了近百年来深厚的西方哲学思想,是一种具有深厚理论背景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0世纪6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的格拉斯(Barney Glaser)和芝加哥大学的斯特劳斯(Anselm Strauss)在对死亡问题研究时基于对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批判创建了扎根理论的方法体系,并于1967年在他们的专著“扎根理论的发现:质化研究策略”(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中首次提出扎根理论的概念与方法论体系,所谓扎根是指扎根于经验资料来建立理论的方法,扎根理论实质是在研究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经典扎根理论在哲学思想上起源于芝加哥大学米勒的符号互动论,米勒认为社会是通过个体行为和互动而得以繁衍,社会学研究应注重对社会行为意义的研究,强调意义是个体在与他人互动中所创造的。而在社会行为意义的研究中主张对符号互动过程及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从而达到对个人行为的理解。除融合了芝加哥大学的定性研究基因外,扎根理论还融合了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量化研究的传统。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研究以定量化的实证主义见长,强调规范的统计分析及解释的逻辑性,要求研究者不仅有清晰的概念架构,而且能系统地将研究资料、研究假设予以编码以及发展相应的验证程序。所以扎根理论强调研究过程的逻辑性与严密性,是一种定性与定量融为一体的研究方法。 二、社会学与管理学研究属性及范式 在众多学科研究中,学科属性各有不同,人们求知的途径及研究范式也各有差别。从学科属性上看,假定科学研究处于纯逻辑一端,思辨研究处于纯直觉一端,社会科学与管理学科处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而从研究范式上考查,从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到知识的形成与运用上亦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定的位置,见图1。

永恒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 ,改造主义教育之比较,及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改造主义、要素主义与永恒主义教育理论之比较兼论其对我 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摘要】:本文对本世纪三十年代现代教育思想流派的改造主义教育、要素 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的思想进行比较,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对他们产生的背景、长处、弊端进行辨析与概括,并分析三种教育观对我国现时的教育过程有何积极作用。 【关键词】: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教育比较、积极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飞跃发展,随之产生了教育的重大发展与变革,不仅体现在教育制度的调整与改革,也普遍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的新发展,出现了各种新的教育理论派别。这些教育思想流派虽然其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但他们都是在对人类古代、近代教育理论进行历史的鉴别与改造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新主张,也都立足于现时代的需求来对教育现象进行新的探索、认识,并提出新的教育价值观,重新论证教育学的基本范畴。在每一流派的思想见解和理论体系中,他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政治、哲学、教育观),但也都具有反映和应答现时教育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有益的理论概括,他们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客观规律,对以往教育理论财富做出了新的增添,对指导、开拓人类现代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改造主义教育、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也是在那一时期前后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他们的中心观点不同,论据不同,结论也各异,以下将从不同层次对他们进行比较与辨析。 一、三种教育思想流派产生的背景及其比较。 (一)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关系。

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一个分支。它承认,“正在形成中的改造主义哲学从进步主义那里学到了最多的东西”,改造主义的信念在于“试图改正进步主义的弱点”,“补充、统一和加强它的成就”,使它们“将会最好的保存和延续下去”。①可见,改造主义教育是实用主义教育的继承、改变和补充。 而要素主义教育以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由于实用主义教育的盛行,学校教育普遍忽略了系统的书本知识教学,强调儿童中心、从做中学、经验为主以及采用设计教学法等,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育质量,使学生纪律松散,学校管理混乱。于是主张重新恢复学校教育在传授传统文化知识方面的地位,重新加强对青少年的训练,使之掌握坚实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永恒主义教育对实用主义教育的观点也是猛烈抨击的,它认为实用主义教育给教育实践带来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把教育看成是没有目标的一种不确定的过程,忽视了受教育者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永恒道德的掌握;第二,过于强调儿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把教育看成是一种生长、活动和个人经验的满足,忽略了智力和理性的发展;第三,实用主义教育者把教育看成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并进一步指出,正是因为实用主义教育的上述不足,才使得教育没有很好地担当起维护永恒的社会秩序这一重任。② (二)与社会危机与和类重大事件的关系。 改造主义教育的产生是由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1929的世界经济危机、1939——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等,使资本主义制度遭到严重的打击,也使资本主义的文化观点有了重大的变化。在美国教育界中,许多人纷纷出来指责盛行一时的实用主义进步教育软弱无力,破坏了传统社会文化的稳定性,强烈要求以新的传统教育代替进步主义教育。并试图寻求一条使学校教育能为建设一个没有经济萧条的新社会作出贡献的道路。 要素主义者正是为了挽救美国社会的危机而提出他们的教育主张的。二三十年代,美国正处于非常危急的关头。经济危机的爆发和工人运动的高涨以及民主力量的加强,使美国统治者们忧心忡忡,努力设法寻求和采纳各种专门的指导来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陈向明 发表日期:2005年9月29日作者:本页面已被访问 735 次 在质的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领域,一个十分著名的方法是格拉斯(Glaser )和斯特劳斯(Str auss )提出的“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1967)。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

扎根理论研究

扎根理论研究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二、扎根理论研究的步骤 扎根理论研究虽然遵循一般研究步骤,包括选题、文献探讨、撰写研究计划书、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资料、撰写论文,但是也有其独特的特点。①选题:适合于扎根理论研究的问题是过程类问题,即研究人的行为、相互作用和过程的问题。②文献探讨:扎根理论研究的文献探讨的特点是强调原则上研究前或研究初期不进行文献探讨,当研究到出现理论解释的阶段时在进行探讨。③研究计划:扎根理论研究开始前虽然也有研究计划,但研究并不是自始至终都需要严格按其计划执行,特点是计划可随着研究问题的出现而进行修改,如访谈和观察的问题,入选研究对象的标准等不是一成不变的,可随着研究的进展、出现新问题的重要程度而变化。④收集和整理资料:扎根理论研究主要是通过访谈和观察的方法收集资料,其方法和其他质性研究相同。⑤分析资料:扎根理论研究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同时进行,使用持续比较法分析资料是扎根理论的特点。⑥撰写论文。 Strauss和Corbin的扎根理论分析资料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登录、轴心式登录、选择式登录。登录是资料分析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值得注意的是。三种登陆并不是严格按其步骤分阶段进行,这一点在开放式登陆和轴心式登录中经常看到。 (一)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 开放式登陆是从资料中找出编码或类属的过程。即找出资料的异同点, 提炼编码和类属是将资料分解、验证、比较、概念化,然后进行登录的过程。 在一级编码(开放式登录)中,研究者要求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尽量“悬置”个人的“偏见”和研究界的“定见”,将所有的资料按其本身所呈现的状态进行登录。登录的目的是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对类属加以命名,确定类属的属性和维度,然后对研究的现象加以命名及类属化。开放式登录的过程类似一个漏斗,开始时登录的范围比较宽,随后不断地缩小范围,直至码号出现了饱和。在对资料进行登录时,研究者应该就资料的内容询问一些具体的、概念上有一定联系的问题。提问的时候要牢记自己的最初研究目的,同时留有余地让那些事先没有预想到的目标从资料中冒出来。在这个阶段研究者应该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既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S trauss ,1987:29)。 1.开放式登录的具体步骤 (1)给资料编码 编码是从资料中提取引起注意的、重复出现的、强烈情感反应的概念,为其命名,贴标签,编上号,此时形成的即为编码。例如“协商”、“监督”、“信息传递”等标签,给这些标签编上号码,这些标签就成了编码。编码是分析资料最初形成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常用调查对象叙述的语言或用研究者使用的一个抽象层次较高的单词或词组来概括某一方面的现象。 (2)将编码归类,形成类属 将意义相同或近似的编码归为同一类别,起名为类属。有的类属 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下位类属。例如,“管理者的工作类型”、“优秀餐饮管理着的条件”等归纳为“餐饮管理者”,这个“餐饮管理者”就是类属。将编码“协商”、“监督”、“注视”归类为评估和维持工作流程而进行的“工作类型”,这个“工作类型”就是下位类属,它是由多个意义相近的编码组成的。

扎根理论简介

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是一种作质的研究的方式,其主要宗旨是从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理论(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直接从实际观察入手,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经验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论。这是一种从下往上建立实质理论的方法,即在系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寻找反映社会现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过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建构相关的社会理论。扎根理论一定要有经验证据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点不在其经验性,而在于它从经验事实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学思想上,扎根理论方法基于的是后实证主义的范式,强调对目前已经建构的理论进行证伪。 扎根理论的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劳斯两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这个方面的形成与两方面的理论思想有关,分别来自哲学和社会学:一是美国的实用主义,特别是杜威、G.米德和皮尔士的思想,他们强调行动的重要性,注重对有问题的情境进行处理,在问题解决中产生方法;另外一个影响来自芝加哥社会学派,该学派广泛使用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强调从行动者的角度理解社会互动、社会过程和社会变化。 一、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 扎根理论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从资料中产生理论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从资料中提升理论,认为只有通过对资料的深入分析,才能逐步形成理论框架。这是一个归纳的过程,从下往上将资料不断地进行浓缩。与一般的宏大理论不同的是,扎根理论不对研究者自己事先设定的假设进行逻辑推演,而是从资料入手进行归纳分析。理论一定要可以追溯到其产生的原始资料,一定要有经验事实作为依据。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者认为,只有从资料中产生的理论才具有生命力。如果理论与资料相吻合,理论便具有了实际的用途,可以被用来指导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 扎根理论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介于宏大理论和微观操作性假设之间的实质理论(即适用于特定时空的理论),但也不排除对具有普适性的形式理论的建构。然而,形式理论必须建立在实质理论的基础之上,只有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起实质理论以后,形式理论才可能在各类相关实质理论之上建立起来。这是因为,扎根理论认为知识是积累而成的,是一个不断地从事实到实质理论,然后到形式理论演进的过程。建构形式理论需要大量的资料来源,需要实质理论的中介。如果从一个资料来源直接建构形式理论,这其中的跳跃性太大,有可能产生很多漏洞。此外,形式理论不必只有一个单一的构成形式,可以涵盖许多不同的实质性理论,将许多不同的概念和观点整合、浓缩、生成为一个整体。这种密集型的形式理论比那些单一的形式理论,其内蕴更加丰富,可以为一个更为广泛的现象领域提供意义解释。 2.对理论保持敏感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新课程的启示与借鉴

中国电力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的学校课程由过去过分强调单一学科知识的掌握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由注重学生的知识掌握领域转向注重学生的情感领域,进而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课程类型上由注重分科课程转向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隐形课程;在课程实施上由偏向接受性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在师生关系上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校中真正的主人。由于这种要求和现象的出现,各方要求革新我国旧有课程的呼声此起彼伏。以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然而,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出现了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倾向,在提倡新的理念的同时,彻底否定了旧的观念与体制,这是极其危险的,很容易走向二元论的完全对立的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综述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进步主义课程理论的对立面而产生的,其主要的发起人是巴格莱,目的在于弥补和修正进步主义教育的缺陷。1929年至1932年的经济危机带给美国教育的反省就是对进步主义教育措施的指责。认为这种教育课程漫无目的、教师缺乏训练,上课方式较为随意、组织形式放任自由、缺少纪律,是“讨厌的掉在油膏中的苍蝇”,[1]是美国教育质量下降、传统社会文化丧失的主要原因。于是为弥补进步主义教育的缺陷,教育中掀起了“返回基础”的运动,新的教育思潮风起云涌,在这期间,要素主义课程理论本着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前途和命运的责任感以及青少年应当真正掌握知识和本领的价值取向,发表了许多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的观点,对美国的教育影响很大。 要素主义的课程观是以人类发展的文化共同因素为核心内容的,在要素主义者看来,教育的目的和课程目标就是要将人类发展中的传统文化和精华内容继续传授给下一代,使传统文 化得以传承,人类的文化在随着时代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不变的“人类文化中和民族文化中的共同要素”。所谓“文化的共同要素”主要包括共同思想、共同理解、共同准则以及共同精神,换句话说就是指基本的知识和基本的技能。因此应把“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课程的标准,并强调在筛选教材内容时要以“坚持社会福利和社会进步作为基本准则”。[2] 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强调学科课程。要素主义者认为要给学生提供分类的有组织的学科课程,特别强调学科之间以及每个学科内部的严谨的逻辑结构。如果学校的课程给学生提供的是未经分化的或者是零散的经验或知识,学生势必要自己对它们分化和组织,这将妨碍教育的效能。因此要素主义者强调的依然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在课程的标准上,强调全国统一课程标准。在他们看来只有课程统一了,才会使人们学到共同的文化要素,而这些文化要素又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所必需的。在当代的要素主义新发展的过程中,以费特为代表的新要素主义者又提出了建立全国统一的课程测试标准,真正检验学生在学校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多少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观上,要素主义者强调接受式学习,巴格莱认为: “成年人对未成年人所负教导和管束的责任,对于延长人类的未成熟期和必需的依赖期具有生物学的意义。人类不知道经历了多少年才认识到这个责任。”[3]即成年人对于未成年人的这种教育指导权不是被赐予的,而是天经地义的,是本来就应担负起的责任。同时,要素主义者高度赞扬了人类学习的特殊性,他们认为:“面对一种直接的愿望,人类是唯一可以不受直接诱惑而保持努力的动物。否定年轻人享有这种人类特殊努力而带来的好处,是极大的不公正。”[3] 二、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新课程的借鉴和启示 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很久,该到了冷静反思的时候。反思当今的教育问题,尤其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改革,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代表的是狂热的改革浪潮中的另一种声音,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对我国 新课程的启示与借鉴 肖素英 摘要: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追求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并且强调对人类文化和文明中,特别是民族文化中共同要素的继承和发扬,强调并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倡导接受式学习。在当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对于如何通过学校教育来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形成民族精神,防止道德教育缺失,防止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忽视等,要素主义课程理论都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要素主义课程理论;课程改革;借鉴 作者简介:肖素英(1962-),女,山东平度人,平度市灰埠下刘家小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学。(山东 平度 266715)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一、要素主义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新传统主义教育” 作为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对立面而出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是20世纪30年代末在美国产生的一种“保守”的教育思潮。在要素主义教育家中,最优代表性的是巴格莱、柯南特、贝斯特、里科弗。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人类人类文化遗产中的“共同要素”,提倡严格的智力训练以及“英才教育”,主张教师处于教育体系的中心。在20世纪50~60年代,被认为是美国教育中“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教育哲学”。 20世纪的前25年是美国社会变革加剧的时期。“进步教育”作为美国社会广泛的、全国性的社会运动风极一时。1938年,美国《时代》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当时“美国没有一所学校完全逃脱了他的影响”。但是进步主义教育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他所收到的批评也在增加。30年代,卡内基基金会做了题为《学生及知识》的报告书,对美国学生的学科程度之肤浅做了详尽而惊人的披露。批评者把这种结果归咎于进步主义,即轻视智育的。于是,美国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进步主义教育中脱离出来,保守派在社会上扩大了他们的影响。 小插曲:“要素主义”这个名词最早是在1935年由的德米亚希科维奇提出。据哈维克说,要素主义虽然对进步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表示不满,“但无疑于对进步主义宣战”。关于要素主义者自己组织的成立,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1937年,迈克尔.德米亚希科维奇和 F.奥尔登.肖同哥伦比亚师范学院的威廉c巴格莱教授商议,准备成立一个组织,以反对当时在许多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占支配地位的进步主义教育,并致力于使公众了解美国教育的软弱无力和进步主义教

育的危险”德米亚希科维奇把那些以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教育之首要指责的人们成为“要素主义者”。初步商议之后,巴格莱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并马上支持他们的主张。 1938年,一个名为“要素主义这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宣告成立,标着指要素主义教育思想这个新的教育思想流派的形成。在它的个发起人中,包括巴格莱、德米阿什克维奇、莫里森、坎德尔这样一些教育界的知名学者。会上,巴格莱发表了《一个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然而,巴格莱起草的“纲领”未获批准而发行,这遭到了美国教育理论界重要人物的强烈谴责,这反而使得要素主义名声大震,使得要素主义教育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人们普遍认为巴格莱之于要素主义者甚于杜威之于进步主义教育的作用。 要素主义之兴起,除了对进步主义教育表示不满之外,以希特勒为代表的德国纳粹主义和以墨索里尼为代表的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当时美国的许多教育家都意识到,德、意等国独裁势力的兴起是对所谓的“美国的民主理想”的直接挑战。巴格莱认为,如果美国公民不想在绝望中抛弃民主而屈从于独裁,那么任何真诚的教育学者就必须于其他公民来协作捍卫美国的民主。 要素主义教育家指责:进步主义运动缺乏社会定向,不利于缓和美国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进步学校没有教给学生适当的价值标准,特别是忽视了健康意义上的教学,从而导致了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下降。针对进步教育家提出的“适应生活”“儿童中心主义”等激进主张,

2013东北师大秋季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60 分。) V 1. CIPP评价模式是由背景评价、输入评价、()和成果评价这四种评价组成 的一种综合评价模式。 A. 目标评价 B. 行为评价 C. 表现评价 D. 过程评价 满分:3 分 2. 1956 年完成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类体系的是 A. 桑代克 B. 布卢姆克拉斯沃尔 C. 斯克里芬 D. - 满分:3 分 3. ()是指学生实际得到的东西,可以认为是学生经过有关课程的学习所得 到的经验。 A. 理想课程 B. 理解课程 C. 文件课程 D. 经验课程 满分:3 分 4. “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这是( )的观点。 A. 被动适应论 B. 主动适应论 C. 滞后论 D. 超越论 满分:3 分

5. 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 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 ASTS课程 B. 轮形课程 C. 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 环境教育课程 满分:3 分 6. 德国教育家根舍因首创 A. 发现法 B. 结构主义的课程论 C. 要素主义的课程论 D. 范例教学理论 满分:3 分 7. 最先实行选修制的国家是 A. 美国 B. 德国 C. 法国 D. 英国 满分:3 分 8. 是教师向学生演示一定的活动、行为、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 A. 示范 B. 呈示 C. 展示 D. 口述 满分:3 分 9. 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有连续性、顺序性和 A. 整合性

B. 逻辑性 C. 个别性 D. 超体性 满分:3 分 10.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本质上受( )支配。 A. 技术理性 B. 实践理性 C. 解放理性 D. 理论理性 满分:3 分 11. 以下的哪类课程与学科课程是相对的。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活动课程 D. 选修课程 满分:3 分 12. 非指导性教学是由()提出的 A. 罗杰斯 B. 拉特克 C. 克伯屈 D. 华虚朋 满分:3 分 13. ()教育只是社会生活的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 工具。 A. 被动适应论 B. 主动适应论 C. 超越论

2012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卷 课程代码: 00467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卷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的无效。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2.奥苏伯尔认为,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 A.顺应 B.同化 C.联想 D.平衡 3.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 A.杜威 B.艾斯纳 C.斯腾豪斯 D.施瓦布 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D.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5.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 A.促进者 B.监控者 C.旁观者 D.主导者 6.《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 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7.“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

一、要素主义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要素主义(Essentialism)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 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早期主要代表人物有W.C.巴格莱、I.L.坎德尔、R.芬尼和T.布里格斯等。1938年2月,巴格莱等人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成立要 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标志着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巴格莱在会上提交论文《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的纲领》,作为该团体的理论依据。 要素主义教育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38—1945年。1938年“促进美国教育要素主义委员会”的成立,是这一流派出现的标志。当时,在要素主义教育 流派与实用主义“进步派”的争辩中,要素派处于劣势。第二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60年代末,特别是在1956年创立“基础教育委员会”后,其势力大大超过实用主义“进步派”。 要素主义流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一是20世纪30年代,面对当时萧条的社会剧变,巴格莱等人认为学校和教育应该承 担起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这就必须要有适合美国社会需要的强有力的教育 理论,在他们看来,要素主义就是这样的教育理论。为使教育理论获得新生,建立一种强有 力的教育理论,并与当时在整个世界正在出现的极权主义作斗争,巴格莱和其他要素主义者一起提出了几条基本的教育原则。首先,他们认为,正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权获得受过良好 教育、富有同情心并有良好文化素养的教师的看护和指导。其次,他们认为强有力的民主主义需要一种民主主义的文化共同体,尽管这种共同体不是静止不变的,教师也应该教给所有孩子。再次,他们呼吁,学校应提供一种完整、精确、一贯并对学生而言编制良好的特殊的 学习计划。最后,尽管要素主义者认识到在低年级通过活动进行正式学习的必要性,但他们还是主张应“通过教师必须对之负责的系统的学科计划和实施活动”传授经过检验的课程要 素。

扎根理论概述SH2012

扎根理论概述 l 什么是扎根理论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由芝加哥大学的Barney Glaser和哥伦比亚大学的Anselm Strauss 两位学者共同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运用系统化的程序,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扎根的理论的一种定性研究方法。“A general methodology for developing theory that is grounded in data systematically gathered and analyzed.” 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建构出的概念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不但是由资料中萌生出来,而且也被资料暂时性地验证过了。 扎根的理论,就是用归纳的方法,对现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结果。换言之,扎根理论是经由系统化的资料收集与分析,而发掘、发展,并已暂时地验证过的理论。发展扎根理论的人不是先有一个理论然后去证实它;而是,他先有一个待研究的领域,然后自此领域中萌生出概念和理论。 说明: 1、扎根理论是一种定性研究方法,它强调要忠实于所研究的现象; 2、扎根理论研究者不相信理论可以首先通过演绎而得到,然后加以测试; 3、扎根理论方法具有极强的可调节性,认为理论必须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构建,这样,理论才会是累积的,那些与数据或现象不相符的理论解释才会被抛弃。 2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特点 扎根理论要求产生的理论能产生出丰富的概念和关系,并且应该满足四个条件:1、与该理论应用的分支领域有较强的适应性;2、容易非专业人士所理解;3、能够被有效地运用到多样化的日常环境中;4、允许研究者对理论的结构和日常环境的过程至少能够进行部分的控制。 3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科学与创意 ——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它的程序是为达到此目标而设计的。假如学者小心地执行这些程序,这个方法将会满足“好”的科学所要求的一些标准。 ——创意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里一个重要的部分。表现在研究者有能力把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概念化的过程予以命名;能自由联想出一些足以令人深思的问题,以及能善用比较,提高理论触觉,来帮助研究有所发现。 ——创意与科学间的平衡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差异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和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差异,并指出两种教育思潮对我 国当代教育改革有哪些启示? 一、二者的基本概念不同 1.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文化的价值具有永恒性和客观性,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有着“文化上各式各样的最好的东西”,即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学校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共同的、不变的要素传授给年轻一代。所以要重视教材、对个人的社会训练和教师的权威。又被称为“新传统教育”。 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存在主义哲学家的教育观的表达。20 世纪50 年代, 美国教育哲学家莫里斯等人将存在主义引入教育领域后, 逐渐形成了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流派。 二、二者的教育目的不同 1.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 (1)教育与人的发展:进步在于消除人的本性;进步的标准是人的智慧和道德是否得到继承和发展 (2)教育与社会的发展: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接受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人类只有继承文化遗产,才能只是发扬光大。宏观方面: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与核心 微观方面:帮助个人实现理智与道德的训练 2.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 主要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个人意识,要帮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已,形成他自己的独特的生活方式,使学生实现“自我”。(1)发展个人的意识(2)教会选择与决定(3)鼓励和发展对自我的认识(4)培养自我责任感(5)加强死亡教育 三、二者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的不同提示 1.要素主义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提示,合作、愉快、对于职任和职守的忠诚、勇气、对于挫折的不屈不挠、对于人们发现要做及能做的工作付出进取性的努力;对朋友、家庭及自己负有责任的人的忠诚;不弄虚作假以及愿意正视现实;清晰而可靠的思考。一些价值可能不是不朽的,但是它们的重要性千百年来都一样的。 2.存在主义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提示,(1)弘扬人的主体意识,注重个性差异,培养创新精神。(2)加强道德教育,倡导人文精神。(3)加强生命教育。(4)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引领对话精神。(5)树立民主平等的对话式的师生观。 四、二者对我国教育改革都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的教育改革根据时代的不同,教育的思想不同以及不同主义思想的影响,都会对教育的改革造成不同程度的改革。例如:要素主义对课程以及教学的观点:课程的内容必须是文化的要素。必须要有利于国家和民族要具有长期的目标,要包含价值标准学科中心和逻辑组织提供分化的知识有助于效率的提高,按照进步主义的做法,学生学不到任何知识。教学:教师的地位、作用与培养。教师是专家,社会的代言人,拥有权威加强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心智训练,不排除记忆和背诵。教学要求:要求学生刻苦学习,而且要强迫自己专心致志;要严格学业标准;不排除灌输;教师可以运用惩罚的手段。学生:学生要服从教师的指导,服从理智。 存在主义对课程以及教学的观点:反对理性、永恒不变的知识体系,重视情感体验。倡导个性化课程和活动课程。以“人格世界”为重点课程,重视道德教育,尤其强调人文学科。重视死亡教育,生命教育。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教学:苏格拉底法:助产术。个别化教育。创造性活动:游戏、绘画、艺

要素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a56130248.html, 要素主义的课程观及其启示 作者:涂绍芳 来源:《报刊荟萃(下)》2018年第03期 摘要:要素主义课程观的发展是对学术性课程思想的一种理论升华,学习并总结要素主 义课程观,可疏通对其课程与教学观的一些基本认识,也能从中获取关于我国课程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要素主义;课程观;课程建设 要素主义是当代西方主要的教育哲学流派之一,同进步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是实验主义哲学不同,它的哲学基础比较复杂。要素主义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认为教育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和核心,教育是帮助个人实现理智和道德的训练,这对于个人理智和人格的个性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在要素主义看来,“天才教育”乃是与普通教育相平行的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它应该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对于那些缺乏天才,能力平平的儿童,也要在培养“有效率和服从的工人”这一目的下,进行严格的智能训练,养成现代文明社会所需要的“文化习惯”。 一、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的评析 要素主义哲学对美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长期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有几方面: (一)要素主义的教育目的实质是维护和巩固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看到了教育乃是传递社会文化的过程 要素主义强调,教育的宏观目的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和核心,微观目的在于帮助个人进行理智和道德的训练,以实现个人理智和人格的和谐发展。在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和50年代受到苏联人造卫星冲击的情况下,要素主义的主张对于社会的稳定是有作用的,要素主义教育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此外,要素主义主张教育要以学术的“优秀”为其目的,也迎合了美国民众对于进步主义教育造成的知识水平下降和纪律松弛的厌烦心理。 (二)要素主义课程使学科课程思想从经验转向了理论化,确立了学科课程的理论形态 20世纪以前,只有课程思想、课程理论还处于孕育之中。1918年博比特出版《课程》,1924年查斯特出版《课程编制》,集中阐述了他们的课程思想、课程研究方法以及编制方 法,这标志着课程作为一门学科而诞生。以杜威为首的进步主义教育者认为人类的知识、经验、智慧都是在各个发展研究阶段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儿童要获得这些知识、经验、智慧也必须从事相应的社会活动,但是这种思想给美国造成了经验质量的下降。于是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应运而生,应该说这是教育实践课程思想,结合了美国社会现实和教育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发展是对学术性课程思想的一种理论升华。

2009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完整版

全国2009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出版于1918年,标志着课程成为独立研究领域的著作是( A )1--3 A.《课程》 B.《课程编制》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2.为“泰勒原理”奠定心理学基础和方法论基础的教育思想家是( B )1--10 A.斯金纳、博比特 B.贾德、桑代克 C.加涅、查特斯 D.布鲁纳、波特 3.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是( B )1--14 A.学术性、创造性、结构性 B.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C.学术性、主动性、基本性 D.科学性、专门性、理解性 4.被认为是现代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的教学论著作是( C )1--28 A.《教育学讲授纲要》 B.《实验教学论》 C.《大教学论》 D.《教学的艺术》 5.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它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的教育家是( A )1--30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6.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是( A )1--40 A.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理论 B.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C.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D.裴斯泰洛齐的“基础教养论” 7.“实验教学论”的代表人物是( C )1--48 A.克伯屈、斯腾豪斯 B.布鲁纳、冯特 C.拉伊、梅伊曼 D.普莱西、斯金纳 8.儿童在熟悉了“萝卜”、“菠菜”、“西红柿”等概念之后,再来掌握“蔬菜”这一概念,这种学习类型是( D )2-104 A.并列结合学习 B.归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9.“教学不仅应当以儿童的昨天,而应当以儿童发展的明天作为方向”,这一观点所符合的教学理论是( A )2-128 A.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 B.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理论 C.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 D.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10.“考察与欣赏《老人与海》的重要意义”这样的教学目标属于( C )3-168 A.生成性目标取向 B.行为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1.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 )3-155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2.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素主义教育学者、永恒主义教育学者、结构主义课程论者都主张( D )4-179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B.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C.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13.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的观点属( B ) A.被动适应论4-186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4.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行为目标取向所追求的价值是( D )3-152 A.普遍主义 B.解放理性 C.实践理性 D.唯科学主义 15.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借助教学机器,使学生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D )2-13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