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签订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益由日本继承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华盛顿会议打破一战期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再次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主权的践踏说明弱国无外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如何形成:1.1919年1月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1919年6月同德国签订凡尔赛和约1919-1920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盟国奥匈保土签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2.巴黎和会暂时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但他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十分尖锐特别是日美在美国倡议下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签订了四-五-九-这些条约构成华盛顿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统治秩序通过这两次会议帝国主义建立起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因为这一体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因此不能维持长久

年经济危机影响:1.经济危机中工人失业饥寒交迫流离失所。2.垄断资本家销毁产品使生产遭到破坏。3.给世界局势带来深远影响: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各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各自寻找出路。美国实行新政使经济缓慢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稳定在经济危机打击下意大利法西斯专政进一步加强德国和日本建立法西斯专政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对外侵略扩张最终导致二战爆发新政美国严重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安各国寻找出路1933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对付-宣布实行新政。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突出特点以消除-直接根本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实质:维护资本主义内部前提下进行调整

二战原因根本: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1929—1933年经济危机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世界各国人民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没能相互配合不能制止战争爆发从而使局部战争演变为世界大战

开始标志:1939.9.1德军突袭波兰。

结束标志:1945.92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绥靖原因:1.西方大国对法西斯的不满又害怕战争讹诈。2.目的:想将祸水东引把侵略矛头引向苏联实质牺牲弱小国利益安抚侵略者维护本国利益。影响:1.-极其恶劣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极大消弱反法西斯力量。2:加速二战爆发

慕尼黑影响直接:德吞并捷克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二战的爆发

1、193991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标志着二战全面爆发

2、19404—5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英国遭到德军飞机的轰炸丘吉尔领导人民坚持抵抗意大利加入德国一方作战

3、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二战战火扩大或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斯大林领导人民坚持抵抗取得莫斯科保卫战

4、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战火进一步扩大

5、194211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原因法西斯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人民广泛愤怒美英苏为对付共同敌人走向联合作用成立后反法西斯国家相互支援配合成为二战胜利根本保证加速胜利进程

6、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二战的转折点

7、194466诺曼底登陆战役标志着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8、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内容1决定打败德国后实行军事占领9、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的欧洲战争结束。

10、1945年8月美国先后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放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和朝鲜。

11、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二战结束。

突袭193991德国突袭波兰19416德国突袭苏联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

胜利原因中华民族的牺牲苏联军民奋战美英盟军的配合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亚非拉各国的相互配合根本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联合和世界人民的相互支持

十一、二战的影响?P42

二战启示妥协退让制止不了战争2只有建立反法西斯联盟各国相互配合才能取胜3法西斯战争是人类的灾难4要和平不要战争人类应和平共处

教训落后就要挨打2要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3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美国经济表现20五六十年代-经济持续发展西部和南部发展迅速呈现繁荣景象22070年代-经济地位下降80年代经济发展受到制约32090年代-经济逐渐有了持续稳定的发展-进入新经济时代其特征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战后-经济发展原因1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根本)2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重视教育培养人才4战后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5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政治需要西日原因美国的经济援助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人才制定恰当的经济政策借鉴抓住机遇加强国际合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培养人才坚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文艺背景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

新航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要求扩大国外市场直接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渴望

英国历史事件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召集议会开会。2)克伦威尔(领导人)率领的议会军打败国王军队,取得最后胜利。3)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英国成立共和国。4)共和国时期,克伦威尔掌握政权,担任护国主。5)查理二世复辟。6)结束标志: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光荣革命),推翻专制统治。

⑧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曲折性、反复性、不彻底性。

革命后英国的政体(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凡尔赛 华盛顿体系》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习目标: 1、知道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及《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内容 2、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分赃性 3、通过两次会议对中国主权的损害和侵犯,认识到“弱国无外交”,“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历史规律。 学习重点:《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学习难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在教材上标出并记住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召开时间、地点、参加国,《凡尔赛和约》及《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 2、总结归纳出两次会议分别是如何侵犯中国主权的。 3、结合两次会议的召开,能概括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过程及影响。 二、合作探究 1、既操纵巴黎和会,又在华盛顿会议起主要作用的帝国主义国家是是谁? 2、引发中国五四运动的事件?为什么说《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扩张提供了方便? 3、你怎么理解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分赃性的? 三、拓展延伸 巴黎和会上,中国作为战胜国却任人宰割,华盛顿会议参订的《九国公约》表面上尊重中国,实质上却是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对此你有何感想? 四、巩固训练 1、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有() ①由少数帝国主义大国操纵 ②对战败国进行了掠夺 ③均有损中国的主权 ④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2、引发了中国五四运动的条约是《》而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局面的条约是《》,一战后形成的世界新秩序是 。 3、材料一: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和约,规定德国的殖民地……瓜分……。 材料二:“华盛顿会议使中国重新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毛泽东 回答:(1)材料一中的和约是什么和约?是在哪次会议上签署?

中国近代重要会议及其内容归纳

1、中共一大(1921年7月,上海) 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规定党的奋斗目标是以无产阶级的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确立党内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中共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中共二大(1922年7月,上海)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党的最高纲领就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大会还提出了在目前历史条件下的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共二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各民的性质、对象、动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在中国 不足之处是,对于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问题,对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的问题,认识上不清楚。 3、八七会议(大革命失败之后,1927年8月7日,汉口,紧急会议) 李维汉主持会议,共产国际代表G·罗米纳兹作长篇报告。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 最后改选了中央领导机关。八七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决定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给政出一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革命挽救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4、中共六大(1928年6月,莫斯科) 指出:中国社会的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阶段的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前的政治形势正处于两次革命高潮之间;党的总任务不是 进攻,而是争取群众、准备暴动。会议批判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特别是盲动主义的错误。六大的路线基本是正确的,但也存在着缺点,对中间阶级的作用、反动势力内部的矛盾缺乏正确的估计和政策,特别是对中国革命的长期

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中

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中(1921——1922) 背景:美国经济实力膨胀,成为世界的债权国。 内容:通过《五国海军条约》英美海上航母并驾齐驱,取得制海权。美国1929——1923经济危机: 标志: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 影响:加深资本主义各国的社会危机,加剧世界局势的紧张。 (美国1857年引发世界性第一次经济危机,标志着资本主义市场初步形成,为第一国际创造社会条件。) 罗斯福新政1933年 背景:胡佛政府无力扭转经济颓势,罗斯福以新政当选总统 目的:直接: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根本:维护垄断阶级利益,维护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内容:金融整顿信用刺激出口;工业实行计划指导;农业调整农业结构,稳定经济,改变环境;以工代赈,只办公共工程。 特点:全面平预经济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评价:积极:减轻破坏。消极: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义本质改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美国放弃绥靖政策,德国西线得手,1943英美西西里岛登陆,1944年英美在法诺曼底登陆开辟欧第二战场。 雅尔塔体系

背景:西欧衰落,唯美是从,美国头号经济,军事大国,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开始”、“马歇尔计划”扶持欧洲制衡苏联,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 两极格局:美:对社会主义国家冷战,对资本主义国家扶持和控制;对亚非拉控制。(目的:称霸世界。表现:冷战会议召开) 美苏争霸: 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 特点:缓和、紧张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特点:苏攻美守 苏联:加紧军备对亚非拉扩张,1979年出兵阿富汗。 美国:调整对外关系,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原因:美国经济衰退和越南战争中受挫;苏联加紧发展军事在亚非,保持巨额军费 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 特点:美国强硬,苏联全缩 表现: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苏联从阿富汗撤军,中苏关系正常化。 原因:苏联国力落后于美国,长期竞争力不从心;美国经济发展繁荣,采取经济强硬政策。

《中外新闻史》

《中外新闻史》 一、填空 1.《向导》的首任主编是蔡和森。 2.《中国青年》的首任主编是恽代英。 3.新华通讯社的前身叫红色中华通讯社。 4.巴黎和会中唯一的中国记者是胡政之。 5.“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湘江评论》周刊。6.外国人在我国本土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7.人类最早的新闻传播形式是口头传播。 8.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是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创办的《新到新闻》。 9. 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哈瓦斯社于1835 年创建于法国。10.世界上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1833年9月3日创办的《太阳报》。1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2.《国闻报》是严复创办的报纸。 1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办的第一个机关报是《先驱》。14.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是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5.《新青年》杂志的创始人是陈独秀。 16.邓小平主编过的军队报纸是《红星》。 17.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的是《新华日报》。18.法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是《费加罗报》。 19.第一张便士报是《纽约太阳报》。 20.雇佣马克思为驻伦敦通讯员的美国报纸是《论坛报》。 二、判断 1.我国最早的民间报纸出现于宋朝。(√) 2.我国汉代就有了邸报。(X ) 3.姚公鹤的《上海新闻史》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史专著。( X ) 4.《大清报律》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新闻法。(√) 5.中国共产党主办的第一张日报是《新华日报》。(X )190 6. 清代的新闻法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成熟、最完善的。(√) 7. 明代的邸报从不允许出现批评皇帝的内容,也绝不可能出现。(√)? 8.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是《上海新报》。(√) 9.在刚创办的时候,红色中华通讯社和《红色中华》报是同一家机构。(√) 10. 16世纪是世界新闻事业的“创世纪”。(X ) 三、名词解释 1.唐进奏院状报 唐代中期,在封建机构内部发行和传递的官报。是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是一种原始状态的报纸。是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载体,是一种和宋朝的邸报相类似的新闻传播工具。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会议 (一)党的创建时期 1.**“一大”(1921、7、23,上海---嘉兴),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 人运动。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 **“二大”(1922,上海), 内容——制定党的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大”(1923),确立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二)土地革命时期 1.八七会议(1927、8、7,汉口) (1)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1935) (1)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瓦窑堡会议(1935):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抗日战争时期 1.洛川会议(1937):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2.**“七大”(1945,延安) (1)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③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四)解放战争时期 1.**七届二中全会(1949,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1)内容:①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城市领导乡村时期; ②指出党的总任务是迅速恢复发展生产,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③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糖衣炮弹”的进攻。 (2)意**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9,北平) 内容:①制定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主席。③确定了国旗、代国歌、首都、纪年方法。④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时间:1954年9月 第一届○1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全国人大内容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奠定了基础。 ○2大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时间:1956年9月 。 八大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经济学院 1200015464 【摘要】 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 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二、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两面影响 正面影响:西学东渐(这是最主要的,本文只论及这一点。此外,还有改良社会风气,推动妇女解放,救济贫民等也属正面影响) 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在传播教义的同时,也传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但这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在天文学、数学和地图学方面,只有少数士大夫了解,而且大部分深藏皇宫,没有能够很好的普及。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门被打开,西学以各种途经再次大量进入中国,其中,经西方传教士而传播的各种思想科技占据着不可忽视的比例,传教士在这一时期的西学东渐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传教士出于“使全中国福音化”的动机,在传教遇到中国上层人士和民众冷淡对待甚而抵制时,采取了相应策略。他们在中国大量创办教会学校、医院,翻译西学书籍,试图在这些活动中笼络人心以便于渗透基督教义。而历史和这些传教士开了个玩笑,实际上基督教化并未在近代中国社会得到实现,但这些西方先进科技、思想、制度等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 ①邹振环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12 页2 ②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2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页349—350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研究综述 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09级赵雪 200902120222 摘要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北京政府为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团规定的任务有四项。结果,除了第四点得到较好的解决外,前二项更重要的内容都未能如愿。坦白的说,中国政府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了。本文就旨在综述一下造成这一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关键词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原因及影响 一、关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原因 (一)、期望过高导致议案过分理想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国获悉将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巴黎和会,起初所有的人都保持着相对清醒的头脑,所持的态度还是比较冷静的。然而,至巴黎和会召开时,国人的认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思潮与中国代表团的心态不断演变,中国政府与中国代表团对和会上的行动纲领一再进行修改,所提出的议案越来越理想化,要求也在逐次提升,偏离了所面临的实际情况,其议案的可行性也一再降低。 李玉在《再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中认为,中国人民上上下下对这次议会期望过高,以致产生幻想。 (二)、中国代表团“联美制日”的失策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认为,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鉴于美日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联美制日”的方针。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利用美日之间的矛盾以收回山东的权益以及其他的一些利益。但是,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的实质缺乏清醒的认识。国际争端冲突激烈时,强国一旦达成妥协意见,所牺牲的必然是弱国的正当权利。美国是不可能因为中国与日本撕破脸皮的。因此,中国代表团寄希望于美国身上,就已注定了“联美制日”方针的必然失败。 杨璇在《中国代表团缘何在巴黎和会上拒签》中认为,美国因素不可忽视。 (三)、中国代表团内部缺乏统一认识 王彪和岳珑在《中国代表团对巴黎和会外交的内向影响》中提到,顾维钧在回忆录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中国代表团的内耗,这一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代表团的凝聚力。内耗最初的动因来自代表团内部的名次排位,具体表现为顾维钧、王正廷之间的矛盾,实际是政治见解不同,中国代表团的内耗是国内政治矛盾的产物。

胡政之对“巴黎和会”的报道特点

胡政之对“巴黎和会”的报道特点 本文发表于《新闻与写作》2009年第5期。最初文稿是2009届新闻班陆瑶同学的课堂作业。4年前她还是大一的学生,那次学生做的作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到图书馆翻阅旧报刊,拿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10多个小组呈交来的论文让我很感动。 陆瑶的作业有2万多字,其中很大部分是胡政之先生在大公报上发表的所有关于巴黎和会的报道,全是她到图书馆一点点抄下来的。我为这样的精神而感动。当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她已经是大三的学生了,我跟她说,我指导她修改发表。几经修改,论文蒙《新闻与写作》杂志编辑采用,心里非常感谢! 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胡政之先生诞辰120周年,仅以此为作为纪念。 王润泽陆瑶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由于段祺瑞政府力排众议对德宣战,此时中国成为战胜国。1919年初,重新瓜分世界的巴黎和会召开,国人目力集中于此,希望中国能在世界政治外交中一扫过去受人欺辱的历史,收回战前被德国侵占的山东。在这政要无数、记者云集,更关系到中国前途的会议中,中国却只派出了一名职业记者,就是《大公报》主笔胡政之[1]。在巴黎和会的 3 个月中,胡政之聆听到中国代表顾维均的慷慨陈词,也目睹了西方列强的秘密外交,最终他看到,中国人自鸦片战争之后第一次昂着头,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使青岛没能归属日本。作为第一位出国采访国际会议的记者,他亲临现场,于会场内外积极采访,共向国内发回专电14篇、通讯4篇,成为中国最早的国际会议系列报道。这些第一手的新闻报道,为中国读者关注“巴黎和会”,提供了独特的“中国视角”,处在我国国际报道意识尚未开化的时期,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我们对这些报道进行详细的量化分析后,发现有以下特点: 1、中国视角、民族立场: 胡政之对和会的这次系列报道,最突出的成就便在于站在民国的立场上,向公众提供了一个透视国际问题的“中国视角”。“巴黎和会”的本质是一战后对世界霸权的重新分割,在这样的一个风起云涌的国际舞台上,哪些是值得报道的“大事”?胡政之的标准是——攸关中国民族利益的事,在当时就是指“山东问题”,这就是“中国视角”。而这一点,正是当时国际通讯社无法提供给中国的媒体和公众的。 我们不妨做这样的一个对比分析: 以篇为单元,在《大公报》刊载的14篇“巴黎专电”中:只有4月18日和6月10日,没有提及与“山东问题”有关的进展,而是分别介绍了即将对战败国德国做出的处理以及各

中国近代史重要会议总结归纳整理后

中国近代重要会议总结 时 期 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内容影响 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共一大1921.7.23 上海法租 界望志路 106号(后 到浙江嘉 兴南湖) 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 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中共一大正式宣告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 中共成立的意义:中国共 产党的成立,适应了近代 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 的客观要求,是开天辟地 的大事,自从有了共产党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 新了。 Ps:会后开始发展工人运 动和农民运动 中共二大1922年7 月 大会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 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 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国名党一大1924年1 月 广州 大会同意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共 产党(党内合作的方式) 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 正式形成,标志着国共合作 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 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 由此兴起,中心在广州 土地革命时期八七会议 (汉口会 议) 1927年 8.7 汉口秘密 召开 ?内容: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中华苏维 埃第一次 全国工农 兵代表大 会 1931年11 月 江西瑞金 叶坪村 ?内容:大会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遵义会议1935年1 月贵州遵 义 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 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 导。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 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 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 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 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3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 美日矛盾 2.《四国条约》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1.《五国条约》的内容 2.《五国条约》的结果 三、中国山东问题 1.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 2.《九国公约》 重点:华盛顿体系签定的条约 难点:华盛顿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 【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进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的思维意识。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导入新课】 通过凡尔赛会议,确立了英法在欧洲的主导地位,巩固了日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优势,而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计划遭到失败。而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又使美国十分不甘心,因此在美国的主持下,又召开了一个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奠定秩序的华盛顿体系。由此导入新课。【讲述内容】 一、列强在亚太地区的争夺 1. 美日矛盾 关于华盛顿会议召开的背景,可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已经召开了巴黎和会,为什么还要召开华盛顿会议呢?”从而引出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尖锐矛盾。然后教师可适时指出,参加会议的九个国家均在东亚地区有利害关系,日、美等列强在这一地区的争夺尤为激烈。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会议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国,其中

美国又始终居于主导地位。 2.《四国条约》 1921年12月13日,签署了《美英法日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条约规定:缔约各国同意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一旦这种权利遭受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以便就应采取的最有效措施达成协议。 条约还规定:在本条约批准生效后,英日同盟终止。《四国条约》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它以体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垄断资本家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一大障碍。舆论界普遍认为这是美国取得的一项重大胜利,因为它以四国条约的形势葬送了英日同盟。这样也使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现状暂时固定下来。 二、海军军备的重新安排 1.《五国条约》的内容 拆散英日同盟以后,美国又首先提出了限制海军军备的方案。由于战后英国经济实力的削弱,无力与发了战争横财的美国竞争,所以英国首先被迫同意美国的建议。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代表签订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简称《五国海军条约》。条约规定了五国海军力量的比例,其中主力舰总吨位的限额:美英各为525000吨,日本为315000吨,法、意各为175000吨。这就是常说的5∶5∶3∶1.75∶1.75的比例;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35000吨的主力舰。作为对日本同意确定主力舰吨位比例的补偿,条约还判定了禁止在太平洋的一些岛屿建筑新的海军基地。 2.《五国条约》的结果 此条约使英国被迫承认英美两国主力舰吨位相等的原则,这是美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又一胜利,意味着英国海上优势开始丧失。虽然条约使日本扩充海军的计划受到限制,但使其在太平洋仍占有利地位。谁这个条约宣称努力维持一般和平并减轻军备竞赛所带来的重担,事实上只是暂时解决了海军实力的分配问题,这更有利于美国。在妥协背后,孕育着新的冲突。 三、中国山东问题 1.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 华盛顿会议的重要议题就是中国问题。中国在远东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各国在远东争夺的主要目标是中国。由于巴黎和会没有解决中国提出的要求,反而将德国原在山东的权利转交给日本,引起中国人民强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美日矛盾也因争夺山东而尖锐起来,美国倡议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就是企图压制日本在远东和太平洋问题上作出让步。 参加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是北洋政府派出的;孙中山领导的广州政府拒绝派代表参加。当时中国不少人士认为华盛顿会议是美国倡议召开的,并邀请中国参加,将是一个有利的机会。他们比较幼稚地认为美国可以帮助他们解除英、日等国强加于中国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挽救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 1922年2月4日,中日签订了《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日本应将胶州德国旧租借地交还中国。《附约》中规定了对日本人和外国侨民的许多特殊权利,从而使日本在山东仍保留不少权益。尽管如此,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和胶济铁路利权,是是中国人民坚持斗争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美、英的压力也是日本被迫让步的一个因素。但是对中国的废除“二十一条”的要求,日本最初予以拒绝。在中国代表的坚决要求和各方压力下,日本才被迫声明放弃“二十一条”中的部分次要条款。 2.《九国公约》 随着山东问题的解决。1922年2月6日,出席会议的九国代表签订《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即《九国公约》。它在形式上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

华盛顿会议

华盛顿会议 篇一:第三课:华盛顿会议教案设计 第二单元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第3课华盛顿会议 ★课标要求 掌握华盛顿会议的基本史实,了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目标: 1、识记:华盛顿会议召开的各种原因;《四国条约》及其影响;《五国条约》对各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总吨位的不同安排;该协定在国际裁军史上的地位、主要作用与影响;山东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及其评价;《九国公约》的名义内容和实质内容及其影响。 2、理解:《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分别对美、英、日等国的影响以及背后所隐含的各自用心和说明的问题。 3、了解:华盛顿体系的含义、实质与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概念与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比较归纳: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四国条约》和《五国条约》对美、英、日三国的不同影响及《五国条约》中各国在条约规定比例

背后的得与失。 2、问题探究:透过华盛顿体系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地位的个性表现,归纳它们的共性,揭示它们的实质与局限。 3、本质揭示:从客观结果与主观目的辩证关系,揭示《五国条约》的历史局限性;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关系方法,揭示《九国公约》的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认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主要的原因,重点认识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矛盾的激化是最主要的原因。 2、认识到《五国条约》仅仅限制了海军方面的竞争,但随着其他领域争夺的加剧,它已毫无意义。 3、中国人民的抗争对山东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作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只能缓和帝国主义矛盾,但不能长期维持世界和平。 4、通过对华盛顿会议条约的讲解,认识弱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关于海军军备的安排;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 难点:《四国条约》;《九国公约》。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问题: (1)主要介绍了召开华盛顿会议的背景以及会议的发起者、东亚问题的关键问题等基础知识。还介绍了帝国主义大国在会议上的第一轮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 巴黎和会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简称PPC)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协约国)和战败国(同盟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的和平会议。共27国参加,苏俄未被邀请。会议标榜通过媾和建立世界永久和平。实际上是英国、法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帝国主义战胜国分配战争赃物,重新瓜分世界,策划民族解放运动的会议。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18日至6月28日在巴黎举行的讨论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参加的有英﹑法﹑美﹑日﹑义等二十七国,苏俄未参加。会议名义上是拟定对德和约﹑建立战后世界和平,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宰割战败国﹑重新瓜分势力范围。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代表团由北京和广州派官员联合组成,有北京外交总长陆征祥﹑驻英公使施肇基﹑驻美公使顾维钧﹑驻比公使魏宸组及广州的王正廷等。 会上中国代表向会议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特权,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德国在山东占有的各项权利等要求。但会议被英﹑美﹑法等国所操纵,不在乎中国的合理要求,只将山东问题列入会议讨论。和会最后签定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其主要内容是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如何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该约第156﹑157﹑158条中,规定把德国在山东侵占的全部权益“让与日本”,从而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成为发生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为确立美国在战后世界的霸权,早在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威尔逊,即授命其助理豪斯组成专门机构研究战后和会问题。英国外交部也组织一批专家探讨一旦大战结束英国对和会的对策。1918年1月,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后,豪斯到达巴黎,与法、英、意等国政府首脑就召开战后和会问题进行磋商。1919年 1月13~17日,英、法、美、日、意五国举行巴黎和会准备会议,背着多数国家制定了和会的议事规则。规定英、法、美、日、意五大国为有“普遍利益的交战国”,可参加和会的一切会议。比利时、中国、塞尔维亚等国为有“个别利益的交战国”,只能出席与其本国有关的会议。玻利维亚等与德国断交的国家,只在五大国认为有必要时,才得以用口头或书面陈述意见。议事规则还限定各国出席会议的全权代表的名额,五大国各5名,比利时、塞尔维亚、巴西各3名,中国、波兰等国各2名,共计70名。 巴黎和会自始至终在帝国主义战胜国的操纵下进行 1)大国会议,凡和会一切重大问题均先由五大国会议讨论决定。先有“十人会议”,由美国威尔逊和兰辛、英国劳合·乔治和贝尔福、法国里孟梭和毕盛、意大利奥兰多和桑尼诺、日本西园寺公望和牧野伸显组成。“十人会议”为五大国“经常的正式会议”,和会期间共举行60多次。1919年 3月26日起,“十人会议”缩减为“四人会议”,即英、法、美、意四国首脑就和会中有关欧洲问题私下协商(4月23日意首相奥兰多离会,由英、法、美三国首脑以“三人会议”形式控制局面)。 2)和平预备会议,即27国全体会议,和会期间仅开过6次,止于形式。

中国主要的三种会议

中国主要的三种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实行一院制。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选出的代表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举行一次会议,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 职能: 1>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审查和批准国家的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3>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和委员;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副主席;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提名,决定国务院总理的人选;根据国务院总理的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选举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根据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提名,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其他组成人员的人选;选举最高人民法院院长;选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有权罢免上述人员。 4>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置,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和和平的问题。

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

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影响: 关于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到兴起,传教士的功劳是功不可没的。就如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是由英国传教士在1815年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的众多“第一”都与外人、外报相关,是他们揭开了中国新闻业发展史的序幕。 罗伯特·马礼逊作为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传教士,虽说被派往我国的根本目的是宣扬西方社会的观念,想要实现思想征服,但是他在我国报业发展史上的功劳是不可或缺的。 在鸦片战争后,传教士的传教活动的种种限制逐渐被解除。在一些不平等的条款保护下,传教士活动更可以说是进入一个稳步发展的时期。 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以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的1842年为界限,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从1815年到1842年是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的第一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的初创时期。 传教士创办的第一份以中国人为宣传对象的中文报刊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于1815年在马六甲创办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此后传教士又陆续在南洋、澳门和广州等地出版了一批中外文报刊,这些报刊主要有: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23年创办的《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英国传教士纪德于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美国传教士裨治文于1832年创办的《中国丛报》、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于1833年创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于1838年创办的《各国消息》。但是,这些都是在1840年之前的报刊,也只有十多家不到。 当时大多数中文报刊是以宣传基督教为宗旨,宗教色彩浓厚,如《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就宣称该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其内容也大都是讲解《圣经》、宣传基督教义。但外文报刊的宗旨和内容却与中文报刊不同,如《中国丛报》的办刊宗旨是提供有关中国及其邻邦的情报,其内容也大都是有关中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宗教、伦理、风俗等方面情况的调查和研究。 从1842年到19世纪末是传教士在华创办报刊活动的第二阶段,也是教会报刊在中国迅速发展时期。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世界现代史知识结构 一.三条基本线索: 1.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西方) 2.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东方) 3.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第三世界兴起(中间地带) 二.世界两大主要矛盾: 1.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西方与东方) 2.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西方国家之间) 三.阶段划分 1917 1929 1945 1992 西方:资本主义调整(战—————和—————战)‖两极格局(冷战时期)多极化东方:苏联革命主义革命的成功和建设的蓬勃发展 苏联的兴衰 苏联历史的阶段划分 1、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渡1917.2 1917.11 2、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1921____1927 3、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27 1937 4、备战和卫国战争时期19371945 5、经济恢复和两极对峙1946 1955 6、苏美争霸50末80末 7、苏联解体、俄国时期1992 现在 一、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1917.2 1917.11 1、二月革命: 性质:新民主义革命(对象、领导) 2、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革命对象——反沙皇专制转变为反资产阶级(《四月提纲》类似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革命方法——和平方式转变成为武装起义(七月事件) 3、十月革命: 原因:进入帝国主义、矛盾尖锐、无产阶级成熟、一战。 性质: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措施:(完全正确) 政治:改造旧的政治制度,初步建立苏维埃国家制度(巴黎公社的经验)。 经济:大工业国有——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土地农民私有; 外交:《布雷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建立共产国际(特点:高度统一的世界性共产党) 意义:世界现代史开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帝国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17______1921 1927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核心是巩固政权) (1)、原因: 背景:内忧外患,国内外敌人勾结起来进攻苏维埃政权,形势严峻。

中国的主要会议有哪些

中国的主要会议有哪些 中国主要的三种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党代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最高权力机关,每一届5年,每年开一次全体会议。如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认为必要,或者有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可以临时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于每年第一季度举行,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召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大会会议次数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4年以来共举行了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二、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党的会议叫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早期党代会的时间是不确定的。现在党代会不是每年都开,除了二分之三的代表同意,或者是紧急情况重大情况,可以提前,否则一律按党章五年举行一次。几月份开也不一定,现在的惯例是九月十月左右。 党代会的专用名词:“几届几中全会” 1.“届”:用于定期的会议,1956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新的党章,规定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每届任期5年。但由于政治运动等原因,九大直到1969年才召开,而十大、十一大均比党章规定提前一年召开,到了1982年的十二大及以后各次党代会,才真正按“八大”确定的党章的规定,5年召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某次党代会的中央委员会议为“几届几中全会”。 2.“中”:是指中共中央委员会议,如“七届二中全会”就是指七大的党代表选出来的中央委员召开的第二次中央委员会议。 历次党代会 时间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5年1月11日至22日 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巴黎和会

第一课巴黎和会 编写者:张江滨班级姓名 【课标要求】 了解巴黎和会的召开及美、英、法、日等大国的图谋;了解巴黎和会与中国“五四运动”的关系;理解《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客观作用和局限性。认识帝国主义处理国家关系的准则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认识巴黎和会的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列强出席会议的图谋及对其的理解;《凡尔赛和约》的核心内容以及对和约的评价。 难点:对《凡尔赛和约》若干内容的理解;对《凡尔赛和约》的评价。 【学法指导】 一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召开了宰割、瓜分德国殖民地的巴黎和会。巴黎和会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一次“分赃”的会议,它确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在西方的关系,建立起了凡尔赛体系。

【合作探究】 巴黎和会的与会国几个?哪些国家被排除在外? 巴黎和会的三巨头是谁?各大国又有自己的什么打算? 在对德问题上,哪些国家有矛盾? 凡尔赛合约有哪些内容?假如你是德国人,你听到合约的内容后,会是什么情绪?为什么? 请用最简短的语言概括凡尔赛合约的影响 【疑难解析】 如何认识《凡尔赛和约》? 《凡尔赛和约》是德国丧失了13%的领土和10% 的人口以及全部的殖民地。而严厉的军控,使德国军备不及周围小国的水平。如此残酷的掠夺和严厉的制裁,对于一个经济和军事能力都很强的资本主义强国来说,是难以忍受的。一旦它从战败国的阴影中恢复过来,它必然要寻找借口突破和约对它的束缚,而对德国这样一个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战争是其惯用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所以靠《凡尔赛和约》维系的国际体系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 【自我测试】 1、“一战”后初期,国际社会的基本矛盾有() ①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问的矛盾②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③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④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宗主国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2、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法国主张极力削弱德国的主要意图是() A、剥夺德国的殖民地 B、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C、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 D、获得德国的大量赔款 3、巴黎和会上,英国与法国、美国矛盾的根源是() A、法美联合抗击英 B、在处置战败国问题上英国有自己的主张 C、英国的“均势”政策与法美外交政策矛盾 D、英国极力维护其在欧洲乃至世界的霸主地位 4、列宁曾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口上的。”下列各项能够证明这一点的是①其主要条约导致战败国强烈的复仇主义情绪②它在处理领

2020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练习: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第10课《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主题: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 (2)召开: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召开会议。 (3)操纵者: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 2.《凡尔赛条约》 (1)签订: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2)主要内容

3.凡尔赛体系: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4.国际联盟成立: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 美国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知识点2《九国公约》 5.华盛顿会议 (1)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竞赛。 (2)目的: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关系。 (3)召开: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主导会议的是美国。 (4)主要内容: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针对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九国公约》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5)意义: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课堂基础达标 知识点1《凡尔赛条约》 1.对下图相关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