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人物生平

林逋,字君复,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自甘贫困,勿趋荣利。及长,漫游江淮,40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以湖山为伴,相传20余年足不及城市,以布衣终身。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均敬其为人,又爱其诗,时趋孤山与之唱和,并出俸银为之重建新宅。与范仲淹、梅尧臣有诗唱和。

大中祥符五年(1012),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告府县存恤之。逋虽感激,但不以此骄人。人多劝其出仕,均被婉言谢绝同,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既老,自为墓于庐侧,作诗云:“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有人问:“何不录以示后世?”答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有心人窃记之,得300余首传世。天圣六年(1028)卒,年六十一,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葬孤山故庐侧。事见《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宋代桑世昌著有《林逋传》。

今存词三首,诗三百余首。后人辑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其中《将归四明夜话别任君》、《送丁秀才归四明》等为思乡之作。故宫绘画馆藏有所书诗卷。

张岱在《西湖梦寻》说,南宋灭亡后,有盗墓贼挖开林逋的坟墓,只找到一个端砚和一支玉簪。现在杭州西湖孤山面对北山路一侧,仍有“放鹤亭”和“林和靖先生墓”,便是纪念林和靖的景胜。

个人成就

林逋善绘事,惜画从不传。工行草,书法瘦挺劲健,笔意类欧阳询、李建中而清劲处尤妙。

长为诗,其语孤峭浃澹,自写胸意,多奇句,而未尝存稿。风格澄澈淡远,多写西湖的优美景色,反映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趣。如七律《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一诗,清冷幽静,闲淡浑远,是其诗风的典型体现。《山园小梅》诗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两句,成功地描绘出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陆游谓其书法高绝胜人。苏轼高度赞扬林逋之诗、书及人品,并诗跋其书:“诗如东野(孟郊)不言寒,书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黄庭坚云:“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明沈周诗云:“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绿。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林逋书法存世作品仅3件,《自书诗帖》是其中篇幅最长者。

梅妻鹤子

更有甚者,宋室南渡之后,杭州变成了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迁出,可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坟墓。而这也给林逋带来了最后的祸事,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宝必定极多,于是去挖。可是坟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乃砚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才让他在青年时就灰心于世途,归隐林泉终老此生?

或许他的另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写的小词才是他的心声――“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己平。”小词一阕,隐藏着文人的几多伤心惆怅,俱往矣!至今我们为林逋叹息,不如为他祝福,愿他在天上一切如意,能见到他一生怀念的人……但无论怎样,他再高洁出尘,也只是个人的情怀,清和淡雅之风敌不过刚烈直肠之辈。人类社会延续,一个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心怀天下的人的支撑。

这样的人,和他们的词,才是宋代文人的真正精华。

关于林逋孤山种梅,最近有学者考证,认为林逋生前其孤山居处只植梅一株,而且一直如此,并非如人们常说的三五百株。请参考程杰《杭州西湖孤山梅花名胜考》,《浙江社会科学》2008年第12期;《林逋孤山植梅事迹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

《山园小梅二首》是宋代诗人林逋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首组突出地写出梅花特有的姿态美和高洁的品性,以梅的品性比喻自己孤高幽逸的生活情趣。作者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

第一首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颔联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第二首诗首联写梅花像是剪碎的丝织品,自然且画不出来。颔联写梅花享受春晚日落而受不住寒冷霜夜,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颈联把“邻僧”和“俗客”对举,用以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尾联描写落下的梅花打着走在江南路上吟诗者的马鞍,以此作结,饶有情趣。

这组诗着意写意传神,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极富神韵。

作品原文

山园小梅二首

其一

众芳摇落独暄妍⑴,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⑵,暗香浮动月黄昏⑶。

霜禽欲下先偷眼⑷,粉蝶如知合断魂⑸。

幸有微吟可相狎⑹,不须檀板共金樽⑺。

其二

剪绡零碎点酥乾⑻,向背稀稠画亦难⑼。

日薄从甘春至晚⑽,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⑾,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⑿。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暄(xuā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形容梅花。

⑵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疏影,指梅枝的形态。

⑶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黄昏:指月色朦胧,与上句“清浅”相对应,有双关义。

⑷霜禽:羽毛白色的禽鸟。根据林通“梅妻鹤子”的趣称,理解为“白鹤”更佳。偷眼:偷偷地窥看。

⑸合:应该。断魂:形容神往,犹指销魂。

⑹狎(xiá):玩赏,亲近。

⑺檀(tán)板:檀木制成的拍板,歌唱或演奏音乐时用以打拍子。这里泛指乐器。金樽(zūn):豪华的酒杯,此处指饮酒。

⑻绡(xiāo):生丝绸。酥:酥酪一般的。乾(gān):枝干。

⑼向背:面向和背对的姿态。稀稠:疏疏密密的布局。

⑽日薄:日落。从:任从。甘:甘心。

⑾澄鲜:清新。

⑿吟鞍:指吟诗者所骑的马鞍。

白话译文

其一

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绽放得那么美丽、明艳,成为小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惭愧得死去。幸好可以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饮酒助兴。

其二

像剪碎的丝绸点缀着酥酪般的枝干,要画出那姿态和布局确实为难。尽情享受着日落春晚,影单应当怯怕霜重夜寒。澄洁鲜艳只与相邻的高僧共惜,冷落孤傲犹嫌被俗人一看。想起旧时在江南的旅途上,香魂飘落于酒旗下行吟的马鞍。

创作背景

编辑

这组诗具体创作年代已无法考证。林逋是宋代著名隐士,年轻时漫游江淮,四十余岁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喜梅与鹤,自谓以梅为妻鹤为子,一生写了不少咏梅诗篇,这组诗即是其中最有名的两首。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第一首诗一开端就突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作者虽是咏梅,实则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其诗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可见林逋点化诗句的才华。

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作者写尽梅花姿质后,掉转笔头,从客观上着意泻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先偷眼”三字写得很是传神,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是非常细致的。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深邃。而“合断魂”一词更是下得凄苦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这就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联中那不为人经意的“霜”、“粉”二字,也实是经诗人精心择取,用来表现他高洁情操和淡远的趣味。

以上三联,作者是把梅当作主体,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隐曲地体现在咏梅之中。至尾联主体的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而作者则从客体变为主体,他的感情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

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

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第二首诗开头两句是说梅花像是剪碎了的丝织品,上面涂了油酥,正反面有深有浅,多么自然,画是画不出来的。这里用精细轻薄的丝织品绢和油酥制品来比喻悔花的滋润柔美,十分传神。这在宋代诗词作品中一不乏其例,如苏轼《腊梅》诗中就有“天工点酥作梅花”的句子。“向背”、“稀稠‘’描绘了在白天丽日高照下的梅花风姿。接下去说梅花在整个白天直到日薄西山这段时间里,可以尽情地享受春天的温暖,但到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严霜的侵袭下,梅花可能要受不了吧。梅花本来是以其经霜耐寒的品格受到人们称赞的,“霜深应怯”的顾虑似乎大可不必,但正是这不必要顾虑的顾虑,才能表达出诗人对梅花的无比深情。

五、六两句是赞美梅花孤高绝俗的品性:清新鲜艳的梅花只能让隔壁的僧人爱惜,尽管它很冷落,但是还不愿让城里的俗人来观赏。把“邻僧”和“俗客”对举,是因为佛门弟子信奉清净无为的教义,往往和隐逸之士的思想非常合拍,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政治上遭到挫折后,就以“诗佛”自居,“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看破红尘,成为佛门信徒。二十年足迹不进城市的林逋也是如此。末尾两句是说:回忆过去在梅花盛开、洒旗飘拂的江南路上,微风吹过,梅花簌簌地坠到马鞍上,叫人情不自禁地吟起诗来。以此作结,饶有情趣。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这组诗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是一种富有力量的心灵审美。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另外,这组诗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名家点评

宋·欧阳修《归田录》: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评诗者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宋·司马光《温公续诗话》:“人称其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曲尽梅之体态。”宋·陈辅《陈辅之诗话》:“林和靖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近似野蔷薇也。”

宋·蔡启《蔡宽夫诗话》:“林和靖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诚为警绝;然其下联乃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则与上联气格全不相类,若出两人。乃知诗全篇佳者诚难得。”宋·王直方《王直方诗话》:“欧阳文忠公最爱林和靖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谷以为不若‘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余以为其所爱者便是优劣耶。”

宋·许顗《彦周诗话》:“林和靖梅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大为欧阳文忠公称赏。大凡《和靖集》中,梅诗最好,梅花诗中此两句尤奇丽。”

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林和靖赋梅花诗,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语,脍炙天下殆二百年。”

宋·黄彻《巩溪诗话》:“西湖‘横斜’、‘浮动’之句,屡为前辈击节,尝恨未见其全篇。及得其集,观之……其卓绝不可及专在十四字耳。”

宋·吴沆《环溪诗话》:“咏物诗,本非初学可及,而莫难于梅、竹、雪。咏梅,无如林和靖‘疏影横斜水

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蔡正孙《诗林广记》:“王晋卿云:‘和靖“疏影”、“暗香”之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东坡云:‘可则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当耳。’又云:‘诗人有写物之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不可以当此。林逋此诗,决非桃李诗也。’”

元·韦居安《梅涧诗话》:“梅格高韵胜,诗人见之吟咏多矣。自和靖‘香’‘影’一联为古今绝唱,诗家多推崇之。”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疏影’、‘暗香’之联,初以欧阳文忠极赏之,天下无异辞。王晋卿尝谓此两句杏与桃、李皆可用也,苏东坡云:‘可则可,但恐杏、桃、李不敢承当耳。’予谓彼杏、桃、李者,影能疏乎?繁秾之花,又与‘月黄昏’、‘水清浅’有何交涉?且‘横斜’、‘浮动’四字,牢不可移。”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宋诗如林和靖《梅花》诗,一时传诵。‘暗香’‘疏影’,景态虽佳,已落异境,是许浑至语,非开元、大历人语。至‘霜禽’‘粉蝶’,直五尺童耳。”

明·李东阳《麓堂诗话》:“惟林君复‘暗香’、‘疏影’之句为绝唱,亦未见过之者,恨不使唐人专咏之耳。”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江为诗:‘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林君复改二字为‘疏影’‘暗香’以咏梅,遂成千古绝调。”

明·吴乔《围炉诗话》:“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一联善矣,而起句‘众芳摇落独鲜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太杀凡近,后四句亦无高致。”

清·冯舒《瀛奎律髓汇评》:“‘暄妍’二字不稳,次联真精妙。”

清·冯班:“首句非梅,次联绝妙。”(同上)

清·纪昀:“冯云首句非梅,不知次句‘占尽风情’四字亦不似梅。三、四及前一联皆名句,然全篇俱不称,前人已言之。五、六浅近,结亦滑调。”(同上)

近·陈衍《宋诗精华录》:“山谷谓‘疏影’二句,不如‘雪后’一联,亦不尽然。‘雪后’联写未开之梅,从‘前村风雪里,昨夜一枝开’来;‘疏影’联稍盛开矣。其胜于‘竹影’‘桂香’句,自不待言。”

日·吉川幸次郎《宋诗概说》:“‘疏影’、‘暗香’一联,北宋文坛巨子欧阳修曾经大加激赏,但全首的格局趣味,仍然偏于纤细而过于柔软。或者可以看作西昆体感情的另一表现。”

日·前野道彬、石川忠久《中国古诗名篇鉴赏辞典》:“此诗独特之处是,意在咏梅而全诗无一梅字,却无处不见梅。其精彩处在颔联······首联与颈联诗味也很浓,尤其韵调优美,表现出作者不染尘俗、孤高幽逸、终生隐居的思想情趣。”

九年级语文马致远曲二首1范文整理

九年级语文马致远曲二首1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学习目标】 .了解马致远的文学地位,感悟课文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评析诗歌的能力。 .正确理解课文表现的游子悲秋情怀,探索游子的心声。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评析诗歌的能力。 .难点:正确理解课文表现的游子悲秋情怀,探索游子的心声。 【相关提示】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相提并论,是“元曲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他一直未能得志,几乎一

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天净沙?秋思》。 【朗读课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课文】 作者仅仅用12组名词,11种景物,为我们展现了一派秋天凄凉萧索,昏暗渺茫、毫无生气的景象。这首小令的题目叫“秋思”,可是全篇28字,无一词提到“思”。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是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小桥流水人家”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小桥流水人家”是通过家的美好、安定、归宿与“断肠人在天涯”漂泊、无归宿,形成强烈对比。通过家的美好、安定、温暖与游子漂泊、艰辛的巨大反差,更加突出衬托了游子远在天涯思乡而“断肠”!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关汉卿散曲二首

关汉卿散曲二首 教学目标: 1. 了解关汉卿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创作背景、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充分理解关汉卿散曲的艺术特点。 2. 领悟关汉卿散曲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3. 把握关汉卿散曲中暗喻、铺垫和比喻等多种艺术技巧、表现手法和特点。 4. 借物喻人的手法,巧妙运用谐音和双关的语言艺术。 教学重点: 把关汉卿散曲的特点,品味关汉卿曲词特点,学习和理解元散曲的鉴赏方法。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关汉卿散曲的语言特点和散曲风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 关汉卿 (约1225—1300),号已斋叟(一作已斋,又作一斋),大都(今北京)人,一说祁州(今河北安国)人,我国古代杰出戏曲家和元代著名散曲家。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并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关汉卿是他那个时代的弃儿,却是中国古代的艺术骄子。他是元代一位有名望的书会才人,戏班的班主和剧坛领袖。由于他多才多艺并长期深入民间,积极进行戏剧创作和戏剧表演,于是成为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范式的开创者。元熊自得《析津志·名宦传》说:“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为一时之冠。”关汉卿在他的著名的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如此表白:“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鞠、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关汉卿撰有杂剧 67种,今存18种。其散曲,今存小令41,套数13,联章体组曲【中吕·普天乐】《崔张十六事》(共16曲)一篇,残套2。在金末元初作家中,为数最丰。他的散曲,内容相当丰富:有写离愁别恨的,有写自我人生的,有写山川美景的,有写男女恋情的……在元前期散曲创作中。他的散曲不管是艺术风格,还是思想境界,都是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说,关汉卿的散曲是元代“本色派”散曲的一面旗帜。 关汉卿与英国的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1564—1616年)相距约300年,二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是东西方的两个光芒万丈的戏剧巨星。 二、学习【双调·沉醉东风】。 1.基本解读 这首小令是关汉卿写爱情的一首名作,描写女子在为情人饯别时的离情别绪,深挚真切,哀婉动人,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美感。(主旨) “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眼下近在咫尺,即刻就各分南北,

[古代诗词经典名句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名句赏析

[古代诗词经典名句赏析]中国古典诗词名句 赏析 篇一: 中国古典诗词名句赏析 一.天地山水 1.雄鸡一唱天下白--唐. 李贺《致酒行》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谢灵运《初去郡》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朝民歌《敕勒歌》 5.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令》 1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宋.苏轼《题西林壁》 1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5.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16.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18.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9.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2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日月风雨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马致远散曲二首

《马致远散曲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马致远的创作风格。 过程与方法:学习如何准确描写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马致远的叹世情怀。 【教学重点】 景色描写和评价作者叹世思想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课前小作文:《山村暮霁》 要求:描写写傍晚小山村雨过天晴的秀美景色 字数:至少150字 时间:五分钟。 由学生的小作文导入新课的学习。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是如何描写傍晚小山村雨过晴的秀美景色的。 二、学习【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1、朗读两遍。 2、比较自己的作品和马致远这支曲子的异同。找出自己作品中写得比马致远更好的地方或者找出这支曲中写得比自己好的地方。(提示:注意曲中的意象和修辞,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手法) 明确:此曲用极为简练的笔墨,描绘一幅色彩绚丽、景色秀美、充满生机的山间暮景,表现了曲家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心态。(主旨) “花村外,草店西”:开句切人题目中的“山市”。“花村”指山花烂漫的山村。“草店”指山野小店(即“市”的象征)。其中的“外”和“西”,把视野放宽,不只是写“花村”和“草店”本身,而是写更宽阔的自然风光。 “晚霞明雨收天霁”:“晚霞明”写山市上空景象——一片清新通明,霞光万丈。“雨收天霁”紧扣题目“晴”字,写出明丽的晚霞并非一般之明丽,而是雨过天晴后的通明透丽。 “四围山一竿残照里”:紧接着“晚霞”,更具体地写出夕阳与山的一竿之距。 “锦屏风又添铺翠”:山与雾气(晴岚)连成一片,使“锦屏风”般的“四围山色”铺翠添碧,更加鲜艳迷人。 <鉴赏要点> 层层描景,使山市晴岚景象鲜明突出。此曲题为“山市晴岚”,从曲中画面看,作者所写的是以“山市”为背景的“晴岚”。“花村外,草店西”首先展现的是“山市”,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其中虽有雨过天晴的描写,但尚未直接写晴岚,只是为晴岚的描写铺垫。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五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景物描写中体现了作者的心态。此曲虽重在写“晴岚”,但并非只写晴岚,还有草店、晚霞、酒旗、山色等。真是一笔一景,曲中有画。从这大自然的化工之美中,见出曲家恬淡平和、向往宁静的心态。

林逋(北宋)(山园小梅)赏析

毛泽东《贺新郎》笺注和赏析 公木 1.“挥手”十句 [挥手从兹去]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恨]离愁别绪。唐·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句,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零]落。俗谓花落为零落。 [知误会前番书语]前番,前次。书语,信中的话语。全句意谓知道是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语。何事无考。 [过眼滔滔云共雾]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过眼,从眼前掠过。从句意谓人生滔滔,都好似过眼云雾,转瞬就消散了。 [算]点数,掂量。 [人有病,天知否]病指内心隐痛。难言之隐,痛极呼天。在这里人谓“吾”,天谓“汝”。紧承上句。 2.“今朝”十句 [今朝霜重东门路]今朝,今晨。霜重,霜厚。东门路,指长沙城东小吴门外的大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此句倒装,照字动词作谓语前置,主语为后面的残月,原意即“半天残月照横塘”。横塘,大塘,指小吴门外清水塘。1921~1923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曾住于此,中共湘区委机关亦设在这里。 [如许]如此。 [汽笛]火车开动前发出的蒸汽啸音信号。 [肠已断]比喻极度伤心。南朝梁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孤旅]独自远行的客子。 [凭]义同请,请求。诗词用语。唐·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曹松《乙亥岁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愁思恨缕]离愁别恨的形象化比喻。缕,细丝。 [要似……又恰像]两句言自己此去,一定要乘势促成中国大革命爆发。“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对理想中之大革命的艺术性描绘。 [比翼]比翼双飞,多用于夫妻。《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和云翥]和云,挟带云朵。翥,飞举。意谓直上云霄。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就以这首《贺新郎》而论,终以其属于现代诗词,纵写离别,也不见南浦阳关,而是把时空隐限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开篇便说“挥手从兹去”,是在等候登车了,不免黯然。更何况还有一肚子苦水,长子犹在襁褓,次子尚不满月,这样丈夫便匆匆远行,怎能不“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呢?终于忍耐了,所以“还住”。这就更揪心。开慧呀,你满腹委屈,“知误会前番书语”。什么误会呢?这里没有说,我们也便无须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马致远散曲二首

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马致远散曲二首测试题 2019.9 1,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 十六届六中全会召开 研究和谐社会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记者:吴晶熊争艳崔清新)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8日在京召开,此次为期四天的会议将专题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并将作出重要决定。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此次会议彰显了中国执政党破解和谐社会难题的决心。 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 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从一个收入分配较为平均的国家,一跃成为贫富差距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之一。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副代表兼首席经济学家汤敏说:“如果不采取措施缓解这一差距,将会影响民众 对改革开放的支持,甚至影响社会稳定。” 在个别地区,一些集市口角、房屋拆迁纠纷、土地征用分歧等日常生活的矛盾,都可能因处理不当而演变成对抗性的冲突和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李培林说,中国经济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高速成长期,在利益格局调整和社会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新型的社会矛盾,有的矛盾甚至比较突出和尖锐。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李强说:“很多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出现一个危险期。中国政府能否处理好这些矛盾,直接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退兴衰。”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撰文指出,中国新领导层执政开始,就把建设和谐社会提到中国政治的最高议程,相继提出了各种围绕着建设和谐社会的政治概念,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和谐社会的概念既有创新的成分,也在实践层面反映了中国现实的需要。 郑永年认为,十六大以来,很多政策尤其是社会政策是向社会的弱势群体倾斜的,从实行社会低保政策到近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种政策从其目标来看是要建设和谐社会。 李强说:“十六大以来,中国领导人强调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种亲民政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容纳多元利益的表达,有利于建立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和谐机制。”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曾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重点已经悄然从思想意识形态层面的论证转移到制度建设层面,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郑永年说。 有分析人士预测,中国政府将根据六中全会的有关精神,着重从体制上、机制上保障社会公平,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并可能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险等几个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改革,让穷人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和发展成果。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21.马致远散曲二首

21马致远散曲二首 “俯不祚于人”? 2012年第10期的《银潮》上,有篇短文《“还债奶奶”彰显诚信力量》,赞扬了一位八旬老人替因病去世的儿子还债的事。作者感慨地写道:“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还债奶奶’传递了一份感人至深、可敬可学的力量。”文中的“不祚”,显然是“不怍”的误写。 怍与祚,都读作zuò,但不是一回事。怍,本义指惭愧,作动词用时,指改变面色,“不怍”即不惭愧。祚,本义指福、福运,作动词用时,指赐福、保佑、报答、报酬。“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语出《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抬起头来看看,觉得自己对上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对别人无愧。做人要光明磊落,问心无愧。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正江仁 走近作者

简 介 马致远(约1250—1321),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宪宗、元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 奔走求仕。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 剧活动。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 作 品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其作杂剧15种,今存7种。 散曲小令115,套数16,残套7。有散曲辑本《东篱乐府》。 相关知识 散曲 散曲中最先产生的是小令,由小令而变成合调,再变而为套曲,小令就是民间流行的小调,经过文学的陶冶,变成为曲中的小令;由小令合调再进一步,将曲的形式再扩大其组织的,是谓套曲,通称为套数,亦名散套,也有称为大令的。 识记字音 晴岚.(lán)天霁.(jì)霏.霏(fēi)楸梧 ..(qiū wú) 官冢.(zhǒnɡ)禾黍.(shǔ) “隹”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鸟的样子。本义是鸟。 “隹”是个部首字,在汉字中,凡从“隹”的字大都与禽类有关,如“隼”“雏”“睢”“雕”等。“隹”可作音符,如“锥”“推”“维”“谁”等。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二章北宋诗文

————————————————————————————————作者:————————————————————————————————日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宋元部分)之二 第二章北宋诗文 第一节宋初诗歌与诗文革新运动简介 一、宋初诗歌 宋末人方回在《送罗寿可诗序》中曾云:“宋铲五代旧习,诗有白体、昆体、晚唐体。”北宋初期,诗歌创作完全笼罩在唐诗巨大的身影下,模习唐人是当时主要的风尚,先后出现了专门学习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的三大诗歌流派。 1、白体(又称香山体)诗派 宋初效法白居易的一批诗人,这些人多是由五代十国而降宋,虽身居高官,但降臣身份不敢明说民生疾苦,而以点缀歌舞生平以自遣和自得。其代表作家有李昉、徐弦等人,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相互唱和的闲适诗,内容多是宴饮酬唱、流连光景一类,而放弃了白居易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传统。 李昉与李至有《二李唱和集》,李昉等人的《禁林宴会集》,徐弦《翰林酬唱集》。他们只模仿了白居易晚年闲适诗的风格,沿袭了五代遗风。故而,在内容上比较狭窄、空洞,讲究形式。如白居易经常在诗中提及俸禄,如“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卷三三《从同州刺史改授太子少傅分司》)等,宋人亦效仿之。“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欧阳修《六一诗话》) 2、西昆体 宋真宗时,杨亿、钱惟演、刘筠等18位馆阁文人在编撰大型类书《册府元龟》时,闲暇中互相以诗相唱和。以作诗为官余之消遣娱乐,多是咏物和官场生活之作。杨亿将其编成《西昆酬唱集》,共有诗247首。这些诗作深婉绮丽,多用典故。在语言、音韵、声律上比较讲究。在表面形式上有意向李商隐学习。“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但西昆体诗人没有李商隐那样深沉、炽热的情感与感慨,故内容苍白,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与自立精神,徒具一副华丽的外表而没有神韵。

诗词名篇欣赏

鲁山山行 北宋·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鸣。 译文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 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 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冲云外传来的一声鸡鸣,告诉诗人有家人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主题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向,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因做都官而被世人称为“梅都官”。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

高中语文 马致远散曲二首自我小测(含解析)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1

马致远散曲二首 一、随堂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多音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刹.那/古刹. 阻塞./边塞. 处.心积虑/处. 世原则 B .湖泊./血泊. 阿.附/阿.谀 罪大恶.极/深恶. 痛绝 C .蹊.跷/蹊.径 殷.红/殷.实 安步当.车/螳臂当. 车 D .屏.风/屏.气 复辟./开辟. 细嚼.慢咽/咬文嚼. 字 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主!你是全能的,无所不为.... 的,因此没有人能够抗拒你的判决和权威。 B .季羡林先生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佛教,又从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角度勾勒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轨迹,其论述逻辑分明,平易近人.... 。 C .这是一座经济繁荣、人烟稠密的城市,粮食货物应有尽有,做生意买卖的,来来往往,不绝如缕.... 。 D .在旅途中,每当想起被埋在坑洞中的情况,我便胆战心惊,不寒而栗;想到遇船得救,安全脱险,便喜出望外.... ,感到无限高兴、快乐。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不过,少数地区也出现了不尊重群众意愿,盲目追求参合率,一拥而上搞试点的争功近利苗头,值得警惕。 B .《半月谈》记者在豫皖浙川采访时了解到,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意义深远。 C .每年5月至8月的茂名放鸡岛,海水清澈见底,浅水区的鱼群、珊瑚清晰可见,是潜水的黄金季节。 D .德宏州教育工委最近完成的一项调查表明,全州农村小学实际辍学率近30%,升入初中的小学毕业生比例不足70%。 4.在文中①②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金沙江大峡谷旁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纳西古城,__①__,是纳西人最原始的聚居地,我们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古城出现在前面。__②__,上面镌刻着“宝山石头城”五个大字。 A.? ????①古城建在一块庞大独立的蘑菇状岩石上②远远地就能看出那拱形城门的别具一格

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诗词赏析

赵鼎《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诗词赏析 蝶恋花·一朵江梅春带雪 宋代:赵鼎 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彦修,钱塘人,名时敏。坐张天觉党,自 户部员外郎谪监长道之白石镇。 一朵江梅春带雪。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照影凌波微步怯。暗 香浮动黄昏月。 谩道广平心似铁。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望断江南音信绝。陇 头行客空情切。 赏析 “蝶恋花”本唐教坊曲,多用仄声韵,其声情缠绵而凄婉。赵鼎 此词,更于仄声韵中选用了“雪、洁、怯、月、铁、结、绝、切”等 哽咽决绝的入声,借之倾吐了胸中积郁的愤激之情。虽然是一首和作,却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家的块垒,无一丝应酬的痕迹。 这首词写的是梅花。张炎《词源》说:“诗难于咏物,词尤难。 体认稍真,则拘而不畅;模写差远,则晦而不明。要须收纵联密,用 事合题。”赵鼎此词上片全用拟人化的手法,勾魂摄魄地刻绘了梅花 的精神。“一朵江梅春带雪”,当然是白梅了。把它拟作藐姑射山上 的女神,再恰当不过了。《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 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 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这样一位不食五谷、肌肤若冰雪的女神,正 是白梅的形象。不过,她毕竟是一位女神,所以还表现为“玉软云娇”,表现为“照影凌波微步怯”。这里似乎又用了《洛神赋》的故事,所谓“凌波微步,罗韈生尘”(《洛神赋》句)。但是,作者此 处并无再把梅花比拟作洛水女神的意思。“照影凌波微步怯,暗香浮

动黄昏月。”正是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诗句)那一联咏梅名句的脱胎换骨。这就是张炎所说 的“用事合题”。整个上片也写得“畅而不拘”“明而不晦”,诚属 咏物词作的上品。 过片处“谩道广平心似铁”,仍然是非常合题的用事。“广平” 即唐人宋璟,璟封广平郡公,其为人也*劲节,《旧唐书》说他“在官 清严,人吏莫有犯者。”人称之曰“铁肠石心”。所以这词里说“心 似铁”。不过就是这位铁石心肠的人物,却曾写过一篇风华旖旎的 《梅花赋》,可见纵令铁肠石心,却也免不了对梅花缱绻情深。这词 里说“词赋风流,不尽愁千结。”说的是宋璟,却也关系赵鼎自己。 从词前小序,知道这词写于长道县。时间当在赵鼎与秦桧因为在对金 人议和问题上意见不合,闹翻了,赵被贬谪知绍兴的途中。赵鼎为宋 室名相,当初曾荐用秦桧,后来却被秦桧逼迫得绝食*。临终自书铭旌云:“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何等忠义,何等刚烈。 很有梅花的冰清玉洁的傲寒精神,所以说这里也关系着赵鼎自己。 结尾处“望断江南音信绝,陇头行客空情切”的用事,从表面上 看是不够“合题”的。“陇头”即陇山,《秦州记》云:陇山东西百 八十里。登山巅东望,秦川四五百里,极目泯然,山东人行役升此而 顾瞻者,莫不悲思。这里也还暗用了王维《陇头吟》:“陇上行人夜 吹笛,关西老将不胜愁,驻马听之双泪流”的诗意。这样就承接了上 句的“愁”字。说它是用事也能够,说它是抒情也能够。如说是用事,作者恰恰借助于用事,把已经提起的百回千结的不尽的愁,作深入一 层的抒发,所以说它是抒情也可,而且是涵蕴更深广、更加淋漓尽致 的抒情。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唐诗宋词散曲)检测:第4单元-21 马致远散曲二首 Word版含解析

21 马致远散曲二首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 闲适 邓玉宾 乾坤一转丸,日月双飞箭。浮生梦一场,世事云千变。万里玉门关,七里钓鱼滩。晓日长安近,秋风蜀道难。休干,误杀英雄汉。看看,星星两鬓斑。 【内容赏析】这首《闲适》小令抒写了作者厌倦世事、向往“闲适”生活的心绪,反映出对元统治的不满。连用班超、严子陵、李白等典故,阐明对仕途生活的厌弃。风格豪放,音韵铿锵,颇有阳刚之气。 【双调·寿阳曲】 山市晴岚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元曲第一家——马致远 马致远(约1250-约1321),名不详,字致远,号东篱。 元宪宗、元世祖时期,有建功立业的抱负,曾奔走求仕。 成宗时期参加“元贞书会”,与艺人为伍进行戏剧活动。 曾任江浙省务提举,后退隐。 马致远作杂剧15种,今存7种。散曲有小令115,套数16,残套7。在整个元代,他是个多产作家,其散曲声誉极高。朱权《太和正音谱》说其曲“不可与凡鸟共语,宜列群英之上”,被推为元曲家第一。 [探背景] 这是马致远写的八景小令中的一首。据《寄园寄所寄》、《梦溪笔谈》等书记载,宋代宋迪,以潇湘风景写平远山水八景,时人称为潇湘八景,或称八景。这

八景是: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马致远所描写的八景的名称与之完全相同。这首小令在写景中透露出隐逸情致。 [文本·精析] 1. 有人说本曲“一笔一景,曲中有画”,本文是如何层层写景的? 【答案】层层描景,使山市晴岚景象鲜明突出。此曲题为“山市晴岚”,从曲中画面看,作者所写的是以“山市”为背景的“晴岚”。“花村外,草店西”首先展现的是“山市”,是鲜花盛放的村庄与商业性的草店。第三句“晚霞明雨收天霁”所写的是视觉中的山市景象。其中虽有雨过天晴的描写,但尚未直接写晴岚,只是为晴岚的描写铺垫。第四句写残照中的四围山色,其中虽有晴岚在,但未直接写出。直至第五句“又添铺翠”出现,作者才把晴岚及其造成的景致和盘托出。以“又添铺翠”这样的点睛般句子煞尾,使“山市”与“晴岚”的意象都鲜明地呈现了出来。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测试题 含答案

六年级国学经典诵读检测试卷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40分) 1.《山园小梅》中将百花凋零衰败与梅花的明媚艳丽作对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4.《秋思》的体裁是__________,这首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诉我们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5.《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______。天净沙是______,秋思是散曲的______。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体现“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比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首词一大特色,如内容上“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对比。词人“识尽愁滋味”却“欲说还休”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晏殊《浣溪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渗透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惘的情感,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 8.杨花榆荚无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10.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_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 13.大江东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诗减字木兰花·芳心一点翻译赏析

古诗减字木兰花·芳心一点翻译赏析 《减字木兰花·芳心一点》作者为宋朝诗人李光。其古诗全文如下:芳心一点。瘴雾难侵尘不染。冷淡谁看。月转霜林怯夜寒。一枝孤静。梦破小窗曾记省。烛影参差。脉脉还如背立时。【赏析】梅花,是历代文人墨客笔端常见的吟咏对象,有的歌颂梅花的“傲雪凌霜”、“悄然报春”的节操;有的从梅花常处的“冷村深雪”、“寒溪残月”、“驿外断桥”、“后庭孤院”的环境,来寄托自己的“飘零身世”、“冷淡心肠”;更多的,是描写梅花“花容秀婉”、“玉肌清瘦”、“冷香幽艳”、“青影参差”的品貌。李光的这首《减字木兰花》的主调,似也并未超出上述范围。上片从“芳心”说开去,歌颂梅花的节操。“芳心一点”,说明梅花开时并非“山花烂漫”之时,百花凋零而冬梅绽开,梅花这种独特的生活习性,是人们讴歌她的主要原因。“心”、“点”,极其确切地反映了梅花的形态特点。“瘴雾难侵尘不染”,是说梅花身处逆境而不减本色,这一句是全词的基调,有了这一句,下面描写的梅花的“冷澹”、“怯寒”、“孤静”等等,才能更深地引起读者的同情与不平。“冷澹谁看,月转霜林怯夜寒”是说梅花尽管品格高尚,但真正赏识她的人不多,而且在雾侵尘染、雪虐风餐之外,还会有夜寒的凌迫。“冷澹”,也作“冷淡”,可以理解为梅花不事秾艳的朴素的外形美,也可以理解为不甘苟且的幽寂的性格美,可惜的是,这种美是无人赏识的。白居易的《白牡丹诗》:“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五代南唐李中诗:“其谁肯见寻,冷

淡少知音。”意境正同。“月转霜林怯夜寒”,一个“怯”字,道出了梅花娇弱的身姿和不堪忍受的重压。林逋《山园小梅》有“霜深应怯夜来寒”句。人们对梅花的这种处境,自然是会给予深深的同情的。下片从“孤静”说开去,道出对梅花的思念。“记省”,省亦即记,忆。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或云记省,或云省记,皆重言而同义也。”段成己《满江红》:“往事不堪重记省,旧愁未断新愁又。”“梦破小窗曾记省”的回忆,愈发添加了“一枝孤静”的气氛。“脉脉”,有含情欲吐之意。夜深人静,烛影摇曳,灯火阑珊,看那梅花,还如背立之时那样,脉脉含情。下片突出渲染了烛下看花的孤寂氛围,从中寄托了对梅花的深情。李光在宋高宗时曾任吏部侍郎、参知政事等职,因与秦桧不合,乞去,改提举洞霄宫,再谪至昌化军,有过一段因朝纲不举、奸佞当道而仕途失意的经历。这首词或许也是词人以梅花自喻,在咏梅中寄托作者的感情、遭际与志向。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 山园小梅》教学设计(1)

《山园小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准确理解诗意,体会正面描、侧面描写等手法的妙处。 (2)体味诗人借梅花抒发的高洁情怀。 2.过程与方法 在反复诵读中,着重体会“独”“尽”“霜”“粉”“微”等重点词的意思及所用手法,准确把握诗意和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对梅花高洁品质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高雅的志趣。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语及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2.培养学生梅花高洁品质的热爱之情,理解隐逸思想,培养自己高雅的志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锤炼字词、巧用手法来表达感情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小组讨论。 【教学准备】 1.搜集作者资料。 2.结合注解初步理解诗意、读准字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写出这美好的诗句的作者是哪位诗人吗?他就是宋代有名的隐士梅妻鹤子的林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七律《山园小梅》。

二、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 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早岁浪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种梅养鹤,经身不仕,也不婚娶,旧时称其"梅妻鹤子"。天圣六年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其诗风格淡远,有《林和靖诗集》四卷,《补遗》一卷。 2.重点字词解释 摇落:被风吹落。 暄妍:明媚美丽。 霜禽:一指“白鹤”;二指“冬天的禽鸟”,与下句中夏天的“粉蝶”相对。 合:应该。 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此处指亲近。 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此处指歌唱。 金樽:豪华的酒杯,此处指饮酒。 三、赏析诗歌 师: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诗,注意节奏韵脚。 师:请大家按老师标注的节奏再读一遍。 山园/小梅 北宋?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生:略 师:同学们这次读的很好,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随意停顿和断开。这首诗的节奏是二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在诵读的时候要注意,不能随意停顿和断开。这首诗的节奏是二二一二式,请同学们注意把握,不要读乱了节奏。 一二式,请同学们注意把握,不要读乱了节奏。

粤教版-语文-高二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练习21马致远散曲二首

21马致远散曲二首 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普照寺院内西南方向。朱红色的大门两侧,黑色的高高门柱上由中国楹联学会理事、省楹联学会副会长朱惠民撰联并书写的对联: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复存古道西风瘦马;十万里江山大变尚容有小桥流水人家。对联把马致远的代表作巧妙地融入,七百年前的风景仿佛依然在目,七百年的时光恍若一瞬,呼啦啦翻开的历史画页中,新时代祖国日新月异的大好河山静然呈现眼前,怀想与沉思中,马致远向我们静静走来。 美 字 体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赏美文 闲看马致远的情怀 王永利 提起马致远,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汉宫秋》《青

黑江,昭君投江自杀了。 如此凄婉的爱情故事,如此凄婉的词句,怎能不打动人心呢? 【课内挖掘】 马致远更名明志 马致远原名视远,元初在家乡就以好学聪明而小有名气。为开拓自己的前程,欲离家远行。临行前,他来到县城铁佛寺参拜铁佛。东光的铁佛在远近颇具盛名,当时香火兴盛,寺里僧众甚多,尤其长老学问很高。 拜罢铁佛后,马致远求见长老,说:“吾名视远,有心求学,无奈家贫无人指教,求长老赐名,促学业!”长老见他气宇不俗,便与他长谈起来。并教诲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你生于东篱,志在千里,来日定成材成器,但须牢记,才为民所有,不图富贵”。 从此,这视远将字改了致远,号东篱。 【课外运用】 演绎秋思的氛围 我慢慢走在夕阳下,太阳的余晖把我孤独的影子拉得斜长。 如今已是深秋,我孤身一人,骑着一匹嶙峋瘦马,马儿伴随着我漂泊他乡已经多日,它也渐渐瘦了下来,再没有往日的健壮与活力,

我们在那用石子铺成的蜿蜒古道上踽踽而行。 一阵西风吹来,拂动我的衣袖,一荡一荡,带起地上的落叶,哗哗作响,把我的思绪拉到眼前。映入我眼帘的是一片凄凉,一如我的心境。 一棵老树,一根枯藤。老树看起来疲劳乏力,如同正在慢慢衰竭的老人,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随时会倒下。几根枯藤无力地缠绕着大树,发出哀伤的呻吟,那扭曲着的打在树干上的结仿佛也打在我的心中,枯藤无力地缠绕在老树的枯干上,一种莫名的伤感萦绕于我心头。 “哇!哇!呱!呱!”一阵沙哑的鸣叫掠过耳畔,在凛冽的秋风中远去。那是一只乌鸦,它一定也老了,老眼昏花。它是不是和老树经历过同样的沧桑?它是不是对这晚景有着无限的感伤和惆怅?它能找到夜间的归宿么? 无奈,继续在荒凉的古道前行,四周并无市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两岸,流水从远古流来,好像倾诉着无尽的悲伤。它的歌声令人心碎,如同一个游子的低吟。走过小桥,抬起头,忽见前面隐约有个小村庄,我不禁加快了脚步。炊烟缥缈,如同老母的思绪漫无着落。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在外漂泊数载,未回过家乡,怎能不思念?

《词两首 卜算子·咏梅》读后感

《词两首卜算子·咏梅》读后感下面是由为您整理的《词两首卜算子·咏梅》读后感,欢迎阅读! 全词以昂扬饱满的情绪,乐观向上的精神,豪放粗犷的风格,描绘了“梅”独特的性格,超凡脱俗的气质。 作品语言通俗,耐人寻味,画面感强。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 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

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共-产-党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娶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梅花,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是人格的象征或意趣的指向。由于审美情趣的差别、吟咏时心绪不一,他们笔下梅花的风姿与味道却各异其趣。宋代林和靖《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梅花是清丽淡雅的,寄托了他“妻梅子鹤”的隐逸情趣。清代宋匡业《梅花》:“独立风前惟素笑,能超世外自归真。”这梅花是超凡脱俗的,表明他与世无争、超然尘世之情思。宋代陈亮《梅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