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新课讲授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思考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括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点拨: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

指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展示图片,学生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学生回答:恶劣的自热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2.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3.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课堂总结

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同时,它又像一处取之不尽的艺术宝藏,吸引着中外的新闻记者、战史专家和艺术家。长征不但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还是20世纪中华民族灵魂最壮美的写照——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及它领导的工农红军是战无不胜的。长征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让我们代代高呼:长征精神万岁!

【板书设计】

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开始 开始:1934年10月 初期受挫 时间:1935年1月 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内容: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 意义:历史转折,成熟标志 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抵达甘肃

胜利会师 胜利会师:陕北会师——1935年10月;会宁会师——1936年10月

意义: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伟大意义:挽救革命长征精神

【教学反思】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17课。主要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红军长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因此,本课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它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转折点,所留下的长征精神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说学情 长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陌生的,他们在语文课上学过了《金色的鱼钩》、《草地的晚餐》等作品。而且经过初中一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已经具有阅读教科书的能力,能复述教科书中一些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能简要回答比较浅显的问题。因此,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给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引导他们对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作一个完整的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生活优越,娇生惯养,红军长征的苦难能给他们以震撼的感觉,相信也能同时帮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归纳得出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 2.通过红军长征过程的学习,说出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 的伟大历史意义; 3.在地图上简单描绘出红军长征经过的路线和经过的重 要地点,并能说出在红军长征中发生的重要事件。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课件对红军长征原因、经过、意义等知识点的演示,使学生学会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将课外知识与课内知识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 2.在小组讨论中合作学习,感悟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红军意志力的卓越、志向的远大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从而达到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央红军的长征;遵义会议。 2.难点:遵义会议的意义。 说学习方法 1.小组合作探究展示。2.搜集材料和展讲 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题(含答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测试 一、选择题(4分×10题=40分) 1.“重走长征路”最合适的旅游线路是() A.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上海﹣﹣遵义﹣﹣西安﹣﹣吴起镇 C.瑞金﹣﹣武汉﹣﹣西安﹣﹣吴起镇 D.上海﹣﹣瑞金﹣﹣武汉﹣﹣吴起镇 【答案】A 【解析】依据课本所学,因为共产党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失败,1934年10月,中共中央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突破敌人的四到封锁线,度过湘江,改向贵州;渡过乌江,攻克贵州重镇遵义,召开遵义会议;然后历经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1935年10月,陕北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甘肃会宁会师,红军长征胜利。A符合题意;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向西,向北穿过11各省,行程二万五千里。但是没有经过上海,BD不合题意;长征也没有经过武汉,C不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BCD不合题意,选择答案A。 2.这次会议召开后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显示出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挥师北上,到达陕北,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次会议使“党和红军立刻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的原因是() A.作出了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决定 B.初步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的第二次合作 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和大渡河”“长征”可知,这次会议是召开于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择C项。 3.下列是某校为举办“中国共产党早期奋斗历程”图片展而搜集的图片,请你按事件发生的先后排序()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4)

英雄的史诗永恒的信念 ——红军长征 一、教学目标 通过老红军口述历史的视频史料、党史中重大历史事件的图表史料、数字长征等文字史料的使用和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对历史正确、客观的认识,提高评判历史的能力,渗透史料实证的意识; 通过绘制长征路线图和党成长史时间轴的分析,建立时空观念,加深对历史的准确理解; 通过视频材料感受长征之艰难,体会长征之精神,树立人生之信念;将历史与现实结合,从国家层面落实到学生个人,浸润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1、从已有知识能力分析: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中的了解,对长征故事的许多片段有所了解,但知识构建非常零散,缺乏系统性和历史角度的分析,需要老师通过历史教学完成。通过七年级一年的历史系统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历史学习方法。 2、从心理认知特点分析:八 年级的学生有极强的探究事物的 欲望,在教学中可以设置问题, 启发思考;同时辩证思维开始萌 芽与发展,但仍带有很大的片面

性及表面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引导。 3、从成长环境分析:现在的孩子生长在社会和平、国家富强的新时期,家庭物质生活富足,对理想、信念缺乏切身体验,引发学生对于长征精神的情感共鸣和理解红军的革命信念是一个心理认知的难点。 三、重难点 重点:感悟长征精神 长征给我们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就是长征精神。历史的一大功能就是以史为鉴、指导现实,如何让初中生切实感受长征精神并且指导中学生的行为,就是本课的现实意义。因此将感悟长征精神作为重点既符合课标要求,又明确本课主题。 难点:信念源自什么 信念是我设计本课的一个核心精神,理解了信念就能更深刻的理解长征精神。而初中生对信念的认知浮于表面,没有切身的体会,因此将信念源自什么设为难点是学情的要求。希望通过对难点的突破,帮助青少年逐步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四、教法学法 教法:情境创设、启发质疑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成五个大的部分:课前自主学习、导入、感知长征、感受长征、感悟长征,体现了思维层次从基本了解到深入理解再到自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导学案(有答案)

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并能理解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 1. ,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 2. ,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3. ,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4.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三、合作探究 1.材料展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依据诗词内容,说明共产党人对待长征的态度。 (2)诗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反映了哪些具体的事件? 四、随堂演练 1.在长征路上毛泽东提出红军放弃去湘西,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建议,其主要目的是( ) A.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C.摆脱敌人前堵后截的危急 D.使部队得以休整 2.1936年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地点是( ) A.吴起镇 B.会宁 C.甘孜 D.懋功 3.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应是( ) ①四渡赤水②遵义会议③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④强渡乌江⑤渡过金沙江 ⑥飞夺泸定桥 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③⑤⑥① C.③④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4.长征红军跳出敌人包围是在( ) A.四渡赤水河 B.渡过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过大雪山 5.1936年10月会师于甘肃会宁的红军三大主力是( ) A.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 B.红二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C.红一方面军、红三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D.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 6.1933年秋,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的重点是( ) A.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B.闽浙赣根据地 C.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D.中央革命根据地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1.1933年秋 2.1934年10月 3.1935年10月 4.甘肃会宁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检测题(附答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检测题(附答案新人教版)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1.“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1927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材料中“遭到挫折”的历史事件是( ) A.第一次反“围剿” B.第二次反“围剿” C.第三次反“围剿” D.第五次反“围剿” 2.“红日照遵义,长征排万难。突破重围去抗日,高举红旗上延安。转危为安靠谁人?伟大的共产党,伟大的毛泽东!”这段歌词直接反映的史实不包括( )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遵义会议召开 C.长征冲破敌军重重包围 D.红军到达陕北 3.刘伯承元帅在《回顾长征》中写 道:“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弄得敌人扑朔 迷离,处处挨打,疲于奔命。”横线处应填写的最恰当的历史事件是( ) A.长征开始 B.渡过湘江 C.遵义会议 D.突破四道封锁线 4.如果以“转”字串起红军长征的历史,图中“重大转折”指的是( ) A.井冈山会师 B.长征开始 C.遵义会议 D.长征结束 5.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明同学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到达陕北后,妈妈问了小明四个问题,小明回答错误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长征开始的主要原因 B.红 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C.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 的转折点 D.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6.遵义某校准备开展一 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82周年”合唱音乐会,演唱《长征组歌》中的四首:①《四渡赤水出奇兵》、②《过雪山草地》、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到吴起镇》。如果按红军长征路线依序演唱,其顺序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④③① D.③①②④ 7.作家魏巍曾写道:“它是地球上的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这条诗意而壮美的红飘带背后,是皑皑白雪、茫茫草地、涛涛江河,是饥饿、寒冷、疾病、硝烟,是理想、信念、意志……”材料描述的事件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井 冈山会师8.“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远征”最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中展示的是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战役和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最新教案设计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课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单元五学科历史年级八 学习 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了解红军长征路线及过程中的艰难险阻; 3、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提供充分视频、图片资料,提高学生学习认知兴趣,培养通过史料分析历史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培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红军长征过程中的艰难险阻,培养学习敢于吃苦、勇于战斗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遵义会议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投放视频《七律·长征》, 视频播放的毛主席这首七律,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 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 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 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观看视频, 进入新课 情境导入,激发 兴趣 讲授新课 教学目标一:传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长征的原因 教师过渡: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 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 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 学生阅读 教材,迅速 做出回答: 由于 博古、李德 在军事上培养自主学习能

被红军粉碎。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81页,概括出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失败,导致的结果是什么? 2、红军长征初期的状况如何?请大家阅读教材82页第一节并结合《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后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明确:渡过湘江后,红军损失惨重,出发时的8万人剩余不到3万,去湘西还是去贵州,毛泽东与博古等人产生分歧。最后,毛泽东的建议获得大多数人的支持,红军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博古毛泽东 2、遵义会议 教师播放遵义会议相关视频,并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82--83页第一节,完成表格关于遵义会议时间、内容、意义等信息的“左”的 错误,导致 第五次反 “围剿”失 败,中共中 央和中央 红军被迫 进行战略 转移,开始 长征。 学生阅读 教材和地 图后回答 学生观看 视频并阅 读教材,迅 速概括提 取历史信 息并完成 表格 力 读图概括能力培 养 培养概括归纳能 力 培养即时记忆能 力

中国工农红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设计人:刘文英单位:金桥学校 (修改人:宁阳三中苏明丽宁阳二十四中束衍林) 班级小组姓名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遵义会议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习重难点】 重点:1、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2、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 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学习内容】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1—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进军贵州——强渡乌江——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经过:遵义会议——四渡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渡过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翻雪山——过草地。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自主研读本课教材83—84页,完成下列问题,并用铅笔在课本上进行标划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学习诊断】 1.1934年,中国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开辟新的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知识点

部编历史八上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点 孙树君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战略转移 o背景: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没有能突围,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o第五次饭“围剿”失败原因: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 的错误。 o长征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o长征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o中央红军长征路线: 中央革命根据地向西出发 冲破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 渡过乌江攻克重镇遵义 四渡赤水佯攻贵阳 打乱追剿计划 渡过金沙江 跳出了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爬雪山过草地 突破天险腊子口 进入甘肃 到达吴起镇 与陕北红军会师 o三大主力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o长征胜利的意义: 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遵义会议 o时间:1935年1月。 o主要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o意义: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1页/共1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精品教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

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要根据地(瑞金)出发→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弃湘西改向贵州→强渡乌江夺取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教师提问:红军在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形势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红军冲破四道封锁线后为什么改道贵州? (长征开始时红军在军事上出现很大失误,红军渡过湘江时,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如果依然按博古、李德等人的计划前行,正中国民党下怀。) 4.遵义会议 列表归纳遵义会议的相关问题 时间: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探讨: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内容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主要内容是讲述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战略转移——长征,教材紧紧围绕着长征的开始,艰难行进, 取得胜利这一线索展开,介绍了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怎样进行长征、如何获得胜利等重要内容,重点介绍了党和红军历史上的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在这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历程中所体现出来的长征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非常浓厚的现实意义和强大的教育功能,是对广大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爱党、爱军教育的一次绝好机会。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 2、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 2、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毛泽东《七律·长征》歌曲或诗朗诵: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进入新课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学案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长征开始:1933年,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因第 _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_______________ 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转移路线:江西瑞金一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一一渡过湘江一一进军贵州一一强渡乌江一一攻克遵义。 遵义会议:①召开:年1月在遵义召开。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 的军事最高指挥权。③意义:会议确立了以 ________ 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__________ 的标志。 知识点2 过雪山草地 经过:遵义会议一一四渡 ___________ (打乱敌人追剿计划)一一渡过_________ (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强渡大渡河,飞夺________ ――翻雪山一一过草地。 知识点3 红军胜利会师陕 胜利会师: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陕甘革命根据地的_________________ 会师。1936年10 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___________ 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长征意义:粉碎了 ___________________ 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 命_________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___________ ,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基础过关】 知识点1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 .一个美国知名学者在谈到长征时说道:“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的 A .北伐战争 B .红军长征C.秋收起义 D .武昌起义 2 ?如图雕塑上的文字上为“长征从于都出发”,下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如果要求你 给雕塑加上中央红军开始长征的时间,你会选择() A. 1933 年 10 月 B. 1934 年 10 月 C. 1935 年 10 月 D . 1936 年 10 月 3 ?“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首诗是朱德为纪念遵义会议而作。“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A ?博古 B ?陈独秀C.毛泽东 D ?邓小平

初中历史_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 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 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 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5.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以及敌强我弱,中央革命根据地(亦称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遭到失败,红军第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8月,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为了给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探索道路,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到湘中发展游击战争。10月,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后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会合,并创建了湘鄂川苏区。 10月上旬,中央红军主力各军团分别集结陆续出发,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及直属纵队离开江西瑞金就途。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封锁线。然而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经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由于连续苦战,红军锐减。12月中旬,抵达湘黔边时,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进入湘西与第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28日,中共中央政

治局在黎平开会,接受了毛泽东的主张,决定向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地区前进,使红军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1935年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1月15~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举行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制定了红军尔后的战略方针,从而在最危险的关头挽救了红军和中国共产党。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3月,组成了实际上以毛泽东为首,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他们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名义指挥红军的行动。 遵义会议后,鉴于川敌布防严密,中央红军确定撤离遵义后,在川黔滇边和贵州省内迂回穿插。特别是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中央红军灵活机动地创造战机,运动作战,各个歼敌,以少胜多,从而变被动为主动。随后出敌不意,主力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迅即西进,4月下旬以一部在翼侧策应。5月初,抢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由于执行了正

初中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新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过程 课件展示毛泽东《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那么,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他们在途中遭遇了哪些艰难险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 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去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征程!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 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2.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 果?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 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3.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 年10 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 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 局扩大

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教师强调: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处理党内事务,是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认识到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正确性,从而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指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 教师出示图片,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