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复习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复习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复习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期中复习

肖孟同学个性化教学设计

年级:九教师: 黄龙科目:物理

班主任:戴日期: 2012.11.11 时段: 8:00—10:00 课题期中复习

教学目标

重难点透视

考点

知识点剖析

序号知识点预估时间掌握情况

1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2 巩固习题

3 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4 巩固习题

5 电路简单知识归纳和习题

教学内容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第一部分、杠杆和滑轮

一、杠杆

1、杠杆的定义: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是杠杆。杠杆可以是直的硬棒,如撬棒等;也可以是弯的,如压井的把儿。

2、杠杆的五要素:

支点O: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F1: 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平衡:杠杆在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杠杆就处于平衡状态。

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F1L1= F2L2

注意:杠杆的平衡不是单独由力或力臂决定的,而是由它们的乘积来决定的。

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释、设计、解决有关问题,能进行简单计算。

4、杠杆分类:

(1)省力杠杆:L1>L2,F1<F2。

其动力臂L1大于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小于阻力F2,即用较小的动力就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但是实际工作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大,即要费距离。如撬起重物的撬棒,开启瓶盖的起子、铡草用的铡刀等,都属于这一类杠杆。

(2)费力杠杆:L1<L2,F1>F2。

这类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L1小于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大于阻力F2,即要用较大的动力才能克服阻力完成工作,但它的优点是杠杆工作时,动力移动较小的距离就能使阻力移动较大的距离。使工作方便,也就是省了距离。如缝纫机踏板、挖土的铁锨、大扫帚、夹煤块的火钳,这些杠杆都是费力杠杆。

(3)等臂杠杆:L1=L2,F1=F2。

这类杠杆的动力臂L1等于阻力臂L2,平衡时动力F1等于阻力F2,工作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定滑轮就是等臂杠杆。

列表如下:

杠杆种类构造

特点

应用举例优点缺点

省力杠杆L1>L2省力费距离钳子、起子

费力杠杆L1<L2省距离费力钓鱼杆、理发剪刀

等臂杠杆L1=L2改变力的方向天平、翘翘板注意: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杠杆。

二、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5、定滑轮定义:轴固定不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6、动滑轮定义:轴和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特点:使用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但不改变力的方向,且多移动一倍的距离。

7、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的。特点:使用滑轮组会省力,可能会改变用力方向,一定费距离。

8、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作用在绳子末端的拉力就是重物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若动滑轮重不计,则F=G/n。

注意:

(1)要严格区别“用力”和“省力”,用力F=G物/n;省力F′=(1-1/n)G物。

(2)数绳子段数可以用“隔离法”:假想把定滑轮和动滑轮从中间隔断,再看隔离后,留在动滑轮及货物上相关线头有几个,就是几段绳子,如图所示,n=4。

9、知道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其特点是:高度一定时,斜面越长越省力。例如盘山路。

规律方法指导

1.正确理解力臂的概念

力臂是指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不仅与力的大小有关,还与支点到作用线的垂直距离有关,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力的大小相同时,力臂是影响杠杆转动的物理量。

如图甲所示,若分别在杠杆的A点和B点作用竖直向上的力F1和F2,使杠杆缓缓绕O点转动,当然力F2较小,因为F2的力臂较大。

如图乙中,若先后在杠杆同一点A作用垂直于杠杆的力F1和斜向下的力F2,使杠杆缓缓绕O转动,我们发现力F1较小,原因同样在于F1的力臂较大。

应用中必须留心力臂的画法。千万不要把支点到力作用点的连线误认为是力臂。

图乙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若作用点不变,力的方向发生改变,那么力臂也会随着改变,F1的力臂是l1,F2的力臂是l2,而且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如l2)。

2.正确理解杠杆平衡表示什么意思及平衡条件是什么

当有两个力或几个力作用在杠杆上,能使杠杆分别按两个不同方向转动(常用顺时针或逆时针来区别),若杠杆

保持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时,则我们说杠杆平衡了.根据实验可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是,即动力与

动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与阻力臂的乘积。

应该注意所谓动力与阻力并无严格区别,比如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被测物对底盘的压力与砝码对底盘的压力根本无需分清哪个是动力,哪个是阻力,在这里区分动力与阻力目的在于区别使杠杆转动的方向不同而已。

3.怎样判断滑轮组的用力情况

使用滑轮组提重物时,若忽略滑轮和轴之间的摩擦以及绳重,则重物和动滑轮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的力就等于总重量的几分之一,即。因此判断用力情况的关键是弄清几段绳子承担动滑轮和重物的总重。

用“连动法”,弄清直接与动滑轮连接的绳子的根数n,在图甲中我们以重物和动滑轮为研究对象,n=4,有四根绳子承担动滑轮及重物,所以用力。同理,分析乙图可知,提起重物及动滑轮的力。

从上面还可以看出,同一个滑轮组,绳子的绕法不同,省力的情况也不同,绳端固定在动滑轮上比固定在定滑轮

上更省力。

第二部分、功和功率

1、理解功的知识

要点诠释:

知道功是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的公式是W=FS,单位是J。

注意:由功的定义和功的公式可知做功要满足的二要素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能根据功的知识解释是否做功、用W=FS进行简单计算。

2、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3、理解功率的概念

要点诠释:

知道单位时间做的功叫功率;它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P=W/t,

国际单位为瓦特,简称瓦(W),常用单位为千瓦(KW),换算关系为1KW=1000W。

注意: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而不是表示做功多少的物理量。

规律方法指导

如何判断物体的做功情况

1.理解判断的依据

依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重点:抓住力作用在物体上是否有“成效”。

2.明白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A.物体受力,但物体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此情况叫“劳而无功”。

B.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但在此运动方向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如物体因惯性而运动),此情况叫“不劳无功”。

C.物体既受到力,又通过一段距离,但两者方向互相垂直(如起重机吊起货物在空中沿水平方向移动),此情况叫“垂直无功”。

3.在分析做功情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A.当物体的受力方向与运动方向不垂直时,这个力就要做功。

B.一个物体同时受几个力的作用时,有一些力做了功,有些力没有做功.因此,讲做功必须指出是哪一个力对哪一个物体做功。

C.什么叫物体克服阻力做功:若物体在运动方向上受到一个与此方向相反的力F的作用,我们通常说物体克服阻力F做了功。

比如:在竖直向上,物体克服重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Gh;

在水平方向上,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功的大小为W=fS。

对公式W=FS的理解

1.公式一般式 W=FS,

常用式 W=Gh(克服重力做功)或W=f阻S(克服摩擦阻力做功)。

2.单位焦耳(J)

3.注意事项

A.有力才有可能做功,没有力根本不做功。

B.F与S的方向应在同一直线上。(初中要求)(比如一个人提着一重物G,从山脚顺着一之字形的山路爬到山顶,此时人克服重力做功所移动的距离并不是山路的长,而是从山脚到山顶的高)

C.做功的多少,由W=Fs决定,而与物体的运动形式无关。

怎样理解功率的概念

1.物理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3.定义式P=W/t

4.国际单位瓦(W)

5.注意事项

A.区别功与功率:功率与功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功”表示做功的“多少”,而“功率”则表示做功的“快慢”,“多少”与“快慢”的意义不一样,只有在做功时间相同时,做功多的就做功快;否则,做功多,不一定做功就快,即“功率”不一定就大,也就是说:功率与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

B.由P=W/t变形为P=F·v可知:功率一定时,力F与速度v成反比。

将上述归纳:

功(W)功率(P)

概念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作用下通

过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单位时间里完成功的多少。

单位功的单位是力的单位与距离的单位的乘积牛·米,

也叫焦耳。。

功率的单位也是复合单位,焦/秒,叫

做瓦特。

计算

其它以下三种情况力对物体不做功:

<1>“不劳无功”,物体通过了距离,但没有力作

用在物体上;

<2>“不动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静止不

动,没有通过距离;

<3>“劳而无功”,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也通

过了距离,但力的方向和通过的距离方向互相垂

直,沿力方向上物体没有通过距离。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有:

<1>比较相同时间内做的功,做功多的

做功快;

<2>比较做相同的功所用时间,所用时

间少的做功快;

<3>比较功和时间的比值,比值大的做

功快。

研究方法

类比法:⑴由两种东西的一部分相似之处,推测其他部分也可能相似。

⑵举例:研究功率时,想到功率表示做功快慢、速度表示运动快慢这一相似性,推测功率在定义、定义式、单位等方面也与速度单位组成相似。

第三部分、机械效率

1.知道利用机械工作时对工作目的物做的功叫有用功;无用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总功是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例如:用桶从井中打水。由于工作目的是打水,所以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人在整个提水过程中做的功是总功。

2.知道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之比,用公式来表示,其中表示机械效率,W有用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

注意:由于总小于,机械效率总小于1。

3.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理解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对于这一个知识点,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会判断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知道我们需要的功叫有用功;在工作时,额外负担而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

总功是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一般情况下,我们根据做功的目的来区分这三种功。

(2)知道增大机械效率的方法。

根据公式可知:如果有用功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减小额外功来增大机械效率,(例如我

们用轻便的塑料桶打水,而不用很重的铁桶打水,就是运用这个道理);如果额外功不变,我们可以通过增大有用功来提高机械效率;(例如,在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时,我们会发现同一个滑轮组,提起的重物越重,机械效率越高,就是这个道理);当然了,如果能在增大有用功的同时,减小额外功更好。

规律方法指导:

求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中考的热点问题。由于计算中涉及到总功、有用功、额外功等抽象概念,特别是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题目中,同一滑轮组在不同负载情况下机械效率不同,有用功在具体情况中的形式不同,隐含条件的渗入,以及特殊形式的滑轮组等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常感觉困惑,易造成错解。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同学们要搞清楚以下几点:

要对机械效率公式进行归类细化

根据对、、的具体理解,可以将机械效率的定义式进行如下归类:

(1)在竖直方向上,G是物体重,G动是动滑轮重,h是物体被提升的高度,也是动滑轮被提升的高度。∴

,若绳重及摩擦不计,F是拉力,S是拉力F移动的距离,n是动滑轮上承担力的绳的段数。,;①②③公式都适合。若是考虑绳重和摩擦力,用滑轮组把物体提升的高度h,拉力F移动的距

离S,总满足S=nh;只可用于①②。

(2)在水平方向上,由于物体是匀速运动,滑轮组对物体的拉力F′与水平地面对物体的摩擦力f是一对平衡力,

∴,即克服水平面对物体摩擦所做的功在数值上是等于有用功。

(3)在斜面方向上,f是物体与斜面之间的摩擦,L是斜面的长,由于克服斜面对物体摩擦所做的功是额外功,

∴;

简单机械和功知识知识巩固

一、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应先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是为了使杠杆的自重对杠杆平衡不产生影响,这时杠杆重力的力臂为0;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则可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或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调节。

2.实验过程中,给杠杆两端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状态,这时就可读出相应的数据。当然也可通过移动钩码的位置使杠杆在倾斜状态下达到平衡,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测量。但我们总是选取杠杆

若弹簧测力计斜着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

平衡,可说明“杠杆平衡条件: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结论是错误的。

的水平平衡状态进行实验,其原因主要是方便直接从杠杆上读出(或测出)力臂。

3.实验中测量数据带来的误差主要是力臂的测量,为减小此误差,可采取的措施:杠杆应尽量在水平位置平衡,尽可能选择分度值更小的杠杆。

4.实验中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数据,寻求结论的普遍正确性,可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有:选择分度值更小的杠杆或使用弹簧测力计。

5.若某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一端的A 点,如图所示,杠杆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a ,若在A 点斜向上拉,杠杆要求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

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b ,则F a 小于F b 。

6.调节好杠杆后,若将两个重力均为0.5N 的钩码挂在杠杆a 处,又将弹簧测力计钩在杠杆b 处的细线上,为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竖直向上拉弹簧测力计;操作时,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偏小,不能准确读数,可采

取增加钩码数或将弹簧测力计向右移的办法。 二、探究使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 1.(1)某小组同学研究动滑轮的使用特点,他们先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提起钩码,如图 (a)所示,

再分别用重力不同的动滑轮甲、乙、丙(G 甲>G 乙>G 丙)缓慢提起相同钩码,如图 (b)、(c)、(d)所示。请仔细观察图是的操作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归纳得出结论。 比较图(a)与(b)[或(a)与(c),或(a)与(d)]两图可得:(缓慢提起相同重物)使用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比较图(b)与(c)与(d)三图可得:使用动滑轮(缓慢)提起相同重物时,动滑轮的重力越小,所用的拉力越小。

(2)芳芳同学按图所示装置对动滑轮特点进行了探究,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通过分析数据,她觉得与“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偏差较大,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动滑轮受到重力,绳与滑轮间存在摩擦,除此之外还应满足竖直匀速向上拉时“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 2.小雯同学在“研究定滑轮和动滑轮特点”的实验中,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并记录了数据(如表)。 (1)该实验中出现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没有考虑弹簧测力计外壳受到的重力;(2)对小雯的实验方法合理的改进意见:使用定滑轮时(乙图),将弹簧测力计倒过来使用(或水平拉动弹簧测力计或实验前先测出弹簧测力计自身的重力或选择轻质弹簧测力计)。 三、探究斜面

1.小明将重力不同的小车沿粗糙程度相同的斜面匀速移动相同的高度,得到下表所示的数据:

实验序号 小车重 G /N 斜面高 h /m 沿斜面的拉力F /N

斜面长

s /m G h / //N ·m F s / N ·m

① 2 0.2 1 0.5 0.4 0.5 ② 4 0.2 2 0.5 0.4 1 ③

6

0.2

2.6

0.5

1.2

1.5

(1)实验过程中拉力的方向应与斜面平行或保持一致。

(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使用斜面能省力,但费距离或使用斜面不省功。

(3)实验①、②、③的机械效率分别是:80%、80%、80%,结合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再得出的探究结论是:斜面的机械效率与物重无关。

2.小芳同学设计了一个高度可调节的斜面来探究斜面的省力情况、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其大小由斜面高与斜面长的比值大小决定,比值越大,斜面的斜角越大)之间的关系,如下

实验次数 物重 G /N 使用定滑轮时测力

计的示数 F 1/N 1 1.00 0.60 2 1.50 1.10 3 2.00 1.60

实验次数 物重G /N 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N 1 1.0 0.7 2 1.5 1.0 3 2.0 1.3

上述表格中摩擦力的大小都为1.1N。

甲乙

可依据公式η=G物/nF分析

η偏大还是偏小?

1.若测引体向上等功率需测出完成n 次所需时间t,表达式:P=nmgh/t。2.若改善锻炼运动量,可采取手段——播放快、慢节奏音乐。

图所示。她首先测出小车重,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沿斜面拉动小车,调节斜面倾斜角θ的大小(斜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多次测量,得到下表所示的数据:

斜面倾斜角θ小车重

G/N

斜面高

h/m

斜面长

S/m

沿斜面的

拉力F/N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率

η

12° 5 0.2 1 2.1 1 2.1 48%

30° 5 0.5 1 3.6 2.5 3.6 69%

45° 5 0.7 1 4.3 3.5 4.3 81%

(1)实验中可通过改变方木块的位置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

(2)分析上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斜面倾斜角θ越小,斜面越省力;在物重、斜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斜面的斜角越小,机械效率越小。

(3)疑惑一,“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拉力越大,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也一定越大吗?”请进一步分析表实验数据,写出正确的结论:斜面倾斜程度越大拉力越大,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不一定越大;

简述理由:因为由实验数据可知斜面倾角变大,斜面的机械效率也随之变大,额外功占总功的比例变小,所以摩擦力不一定变大。

(4)疑惑二,“小车受到的摩擦力是一个‘不可直接测量’量,能通过‘可测量’量求出摩擦力吗?”

请根据已有的知识推导:对于倾斜程度不同的斜面,在拉力F作用下(拉力方向沿斜面向上)使重为G的小车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时,小车受到的摩擦力f的数学表达式(斜面的长L和斜面的高h均为“可测量”量)根据功的关系:FL=Gh+fL 可得:

3.小刚探究斜面,表格记录如下:

实验次数斜面

倾角

斜面粗

糙程度

物重

G/N

斜面高

h/m

沿斜面

拉力

F/N

斜面长

S/m

有用功

W有/J

总功

W总/J

机械效

η

①30°粗糙 1 0.5 0.7 1 0.5 0.7 71%

②30°稍光滑 1 0.5 0.6 1 0.5 0.6 83%

由上述表格可知小刚同学探究的是机械效率与斜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在物重、斜面的斜角相同时,斜面越粗糙,机械效率越小。

四、估测上楼时的功率

1.需选择的测量工具:体重计、卷尺、秒表。

2.需测量的物理量:人的质量m、爬楼的高度h、爬楼时间t。

3.功率表达式:P=mgh/t。

五、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表所示,实验装置如下图:物理量 1 2 3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高度h(m)0.1 0.1 0.1

绳端拉力F(N) 1.8 1.4 2.4

绳端移动距离S(m)0.3 0.5 0.3

机械效率η74% 57% 83%

决定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G 物、G 动、f 。 丙

(1)在实验中,应当在竖直方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才能通过弹簧测力计准确读出拉力值。如果拉弹簧测力计时用力较大,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大了,则测得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偏小;如果拉弹簧测力计时用力较小,使物体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小了,则测得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偏大。 (2)用直接测量物理量表示的机械效率表达(测量原理):η=Gh/Fs 。 (3)根据n=s/h ,由表中数据可分析出实验1、3是用甲图做的实验,实验2是用乙图做的实验。 (4)通过实验1和实验2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 (5)比较实验1和实验3可得正确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提升的重物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

(6)实验中若无刻度尺,能否则出机械效率?能,原因是η=G 物/nF 。 (7)小组的同学们又测出如图丙所示情况下的机械效率,记录数据如下表。

通过实验1和实验4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绳子段数无关。 (8)小明同学提出问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否与匀速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为此他设计实验,测出如下表格中的数据。

通过实验5和实验6的数据分析可得出结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匀速运动速度无关。

几类典型例题

考点一 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

例1、(08安徽蚌埠二中)如图3所示装置中,均匀木棒AB 的A 端固定在铰链上,悬线一端绕过一固定定滑轮,另一

端用线套套在木棒上使棒保持水平。现使线套逐渐向右移动,但始终使木棒保持水平,则悬线上的拉力T (棒和悬线足够长)( )

A .逐渐变小

B .逐渐变大

C .先逐渐变大,后又逐渐变小

D .先逐渐变小,后又逐渐变大

例2.如图8所示O 为杠杆A 、B 、O 的支点,F 1始终沿着水平方向拉杠杆A

BO ,从图示位置拉到水平位置时,则F 1将( )

A .保持不变 B.逐渐变大 C. 逐渐变小 D.先变大,后不变

例3.如图所示,杠杆上分别放着质量不相等的两个球,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两球以相同的水平移动速度同时匀速向支点移动一点距离,则杠杆 ( )

A .仍能平衡

B .不能平衡,大球那端下沉

C .不能平衡,小球那端下沉

D .无法判断

例4.用图所示的杠杆提升重物,设作用在A 端的力F 始终竖直向下,在将重物慢慢提升到一定高度的过程中,F 的大小将 ( )

A.保持不变

B.逐渐变小

C.逐渐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例5.如图8-5所示,轻质杠杆OA 中点悬挂一重G=60N 的物体,在A 端施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 ,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F= N ;保持F 的方向不变,将杠杆从A 位置匀速提到B 位置的次数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的高度 h/m 拉力 F/N 细线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m 机械效率

η/

4 4 0.1 2.7 0.2 74%

次数

速度v/m ·s -1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的高度 h/m 拉力 F/N 细线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s/m 机械效率

η/ 5 0.2 4 0.4 2.7 0.8 74% 6 0.4 4 0.4 2.7 0.8

74%

课堂

总结

课后作业

课堂反馈:○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差学生签字:

校长签字:___________ 日期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复习 (一) 简单机械 1.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 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 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 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 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 2) 3.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 1L 1=F 2L 2 或写成 2112L L F F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 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 1>L 2,平衡时F 1F 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 1=L 2,平衡时F 1=F 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 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 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 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和动滑轮总重的几分之一, 即: F= 1 n (G 物+G 动) 8.距离关系:S=nS 0 S-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 S 0-重物移动的距离; n-绕过动滑轮和系在动滑轮轴框上的绳子的股数 (二) 机械功和机械能 1. 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物体受到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 功的定义: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 3. 功的公式:功=力×距离;W=Fs ;单位:W →焦;F →牛顿;s →米。 1焦=1牛·米. 把一个鸡蛋举高1m ,做的功大约是0.5 J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精选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军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物重G/N 绳自由端的 拉力F/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绳自由端移 动的距离 s/cm 机械效率η/% 1 1.00.51030 2 2.00.951574.1 (1)根据记录表格中提供的信息,组装图中小军使用的滑轮组______; (2)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第一次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______;(结果保留三位 有效数字) (3)同一个滑轮组,在两次实验过程中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66.7 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时,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0cm,则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 30cm 3 10cm s n h === 绳子的段数是奇数,从动滑轮开始绕起,如图所示

(2)[2]第一次的机械效率 1 1 11 1 1N0.1m 100%100%100%66.7% 0.5N0.3m W G h W F s η ? =?=?=?≈ ? 有1有1 总 (3)[3]实验中两次测得的机械效率使用的是同一个滑轮组,即绳重、摩擦、滑轮重是相同的,所以导致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2.如图为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钩码总重6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可知拉力大小为______N,若钩码上升的高度为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______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_;(2)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进行读数,则他这样得出的机械效率与实际值相比_____;(选填“偏小”、“偏大”或“相等”) (3)若仅增加钩码的个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答案】匀速 2.4 24 83.3 % 偏大增大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在实验中,应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才能准确测出拉力的大小。 [2]由图可知,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所以其为2.4N,即拉力的大小为2.4N。 [3]由图可知,滑轮组承重绳子的根数为3根,当钩码上升8cm,则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的距离为 8cm×3=24cm [4]实验中,所做的有用功 W有=Gh=6N×0.08m=0.48J 通过滑轮组所做的总功 W总=Fs=2.4N×0.24m=0.576J 则机械效率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册14.3 欧姆定律 教案

苏科版初中物理(九年级·上)《欧姆定律》教学设计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问题: 1、需要的实验器材? 2、实验电路图? 3、怎样使实验结果具有普遍性? 4、本活动的探究方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同桌相互 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学生上黑板进行活动探究 1、连接电路 2、进行实验 3、收集数据 引导学生 合理猜 想,引出 探究课题 培养学生 进本的实 验操作能 力,学会 用控制变 量法探究 问题 学会交流

刚才几位同学都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探究,并进行了科学地分析。下面就请大家来交流一下自己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们发现了什么?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PPTflash动画展示该实验过程,进一步理清实验思路、过程以及探究时注意的细节问题 活动二: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学生实验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发现电 压变大为原来的两倍时,电 流也变为原来的两倍;电压 变大为原来的三倍时,电流 也变为原来的三倍。 即:电阻一定时,电流与 电压成正比。 认真观看的同时思考滑动 变阻器在本探究中的作用 实验 次序 电压 U/V 电流 I/A ① ② ③ 激发学生 交流的欲 望 学会分析 数据、归 纳结论 进一步掌 握电流与 电压的关 系

课堂 小结 1.回顾本课探究过程 2.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3.本节课学会了哪些研究方法? 同桌或邻桌间相互交流后, 点名回答 进一步掌握新知 课堂 练习 PPT 展示练习 学生分组练习 巩固新知 作业布置 作业:课本“www ”习题 独立完成 进一步落实新知 教学反思: 针对本节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主要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但由于本节课容量大、时间紧,学生素质较低时,教师不能一味放手,要注意适当引导。利用PPTflash 动画演示及实物投影显示学生归纳的结论,减少教师和学生的板书,可以节约不少时间,从而使学生的探究显得比较宽裕,是本课圆满完成的关键之一。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课时数NO : 教学 内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杠杆课题第一课时:认识杠杆课型:新授课 程 标 准 三 维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3. 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熟悉有关杠杆的名称:支点. 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学物理是有用的。 2.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3.从伟大科学家的身上,学习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中认出杠杆。 2.知道杠杆的种类以及各种杠杆的特点。 教学 难点 1.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 2.通过实际应用理解并体会杠杆的作用。 教具 学具 指甲剪、剪刀、筷子、啤酒扳手等 学习内容.过程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修订栏 一、激发兴趣 师: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经有一句名 言,说如果给他一根硬棒和一个支点他可以撬 动整个地球。经科学研究证明,他办不到这件 事,但他讲的这个道理是正确的,只是他无法 在他有限的生命里走完硬棒另一端的路程。那 么他所说的硬棒到底有多厉害!愿和我一起来 探究它的奥秘吗? 1.出示应用杠杆的一系列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提问:从这些图片中你能 发现什么? 不论学生发现什么都应予以肯定,积极 鼓励学生寻找各图之间的共性或图与图之间的 共性。 2.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杠杆的共性。 ○1都有一个共同的可以转动的固定点。 聆听 思考 观察 思考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苏科版九年级(上)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计18分) 1.“神舟五号”载入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神舟五号”在上升过程中,若以“神舟五号”为参照物,则宇航员杨利伟是 的。假如你和杨利伟在太空中合作,你应该通过 和他进行交谈。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的一定高度,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动能 ,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O 小于BO 。在A 、B 两端悬挂重物G 1和G 2后杠杆平衡。若将G 1和G 2同时向支点O 移动相同的距离,则杠杆 端向下倾斜。 3.热机是将 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如图所示是热机的 冲程;热机工作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 (填一种污染)。 4.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 内把一辆重为15 000N 的汽车举高了2m ,起重机对汽车做了_________J 的功,功率是_________ W 。 5.按图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再依次把铅笔芯 (碳棒)、塑料棒、玻璃棒、橡胶棒接到A 、B 之间,其中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 6.小红做实验时,把一盏灯两端的电压从4V 增加到6V ,通过它的电流将从0.5A 增加到_______A ,这盏灯的阻值为 ·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恒定不变,当开关S 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2 V 保持不变,电阻R 1=5Ω,R 2=10Ω,当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A 1的示数是 A ;当开关S 闭合时,电流表A 2的示数是 A . 第2题 第3题 第5题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 物理 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PS :分析:P3 螺丝刀撬图钉、P8羊角锤。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例题讲解、解题格式注意)——P8 Q2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例题)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一点、二力、二臂 F 2 1 2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训练(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训练(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明想测量常见的两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1)他先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次数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 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距离 s/m 机械效率率η 140.1 1.80.3 260.1 2.40.383% 340.1 1.40.557% 440.2 1.4 1.057% ①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 ②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保留整数),第4次实验是用____图做的(选填“a”、“b”或“c”); ③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得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 (2)接着小明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的机械效率,每个钩码的质量为m,O为支点(支点 处的摩擦不计)。 ①他先将2只钩码悬挂在B点,在A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拉力为F1,机械效率为η1;

②然后他将这2只钩码悬挂在C 点,在A 点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C 点上升高度与第一次相同,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 2将____ (选填 “>”“=”或“<”) F 1; [拓展]对比杠杆实验的第①②两步,判断第②步中杠杆的机械效率η2如何变化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匀速 74% c 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 见详解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测绳端拉力F 时, 应尽量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 4N 0.1m 100%100%100%74%1.8N 0.3m W Gh W Fs η?=?=?=?=?有用总 [3]第4次实验,钩码上升的高度为0.2m ,测力计移动距离为1.0m 。则绳子股数为 1.0m =50.2m s n h = =绳 第4次实验是用图c 做的。 [4]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提升重物相同,但第1次实验,应用图a 一个动滑轮的滑轮组进行试验,第3次实验,应用图c 两个动滑轮的滑轮组进行试验,第一次机械效率高于第3次实验数据,可得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小 (2)[5]钩码从B 点移动到C 点,阻力不变阻力臂变长,弹簧测力计位置不变,动力力臂不变,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则F 2>F 1。 [6] η2变大,因为C 点被提的高度相同,克服杠杆自身重力所做的额外功相同,钩码提升的高度增加,有用功变大,根据 100%W W W η= ?+有有额 可知η2变大。 2.小明在“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进行了4次测量,测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完整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 2 L 1 L 2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练习册答案

苏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练习册答案 第十三章内能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基础知识1分子,原子,不停,无规则,引力和斥力。2互相接触,进入对方,分子在运动,间隙。3引力,斥力。4运动,升高。5A6B7A8A 能力提升9樟脑的分子在运动,升华。10扩散,加快。11D12D13C14B15A16A 探索研究17分子间的距离太大,吸引力太小,分子在不停地运动。18碳分子和钢铁分子之间发生了扩散现象。19油珠从钢瓶分子间渗出来。因为钢瓶分子间有间隙,在高压作用下,油分子便能渗出来。20用乳胶黏合木制家具时,乳胶液体分子与木头分子充分接触,彼此只有微弱的引力作用。只有当乳胶干了,变成固态,分子间的距离变小,引力作用增大,木头才粘得结实。21因为用手抹几下,可以使胶带与纸之间的距离变小,增大胶带与纸的引力,才能揭干净。 第一节内能 基础知识1热运动,分子势能,焦耳,分子的热运动,相互运动,越大。2内,减少,具有,增加。3(1)增加(2)增加(3)增加。4(1)做功(2)热传递(3)热传递(4)做功(5)热传递(6)做功。5(1)×(2)×(3)×(4)√(5)×(6)√。6减少,热传递。能力提升7D8D9D10B11B 探索研究12“冒烟”或“冒出火苗”都是因为温度升高,甚至高达木材的燃点,这一现象的产生是由于通过做功的方法把机械能转化为内

能,使木材温度升高的缘故。13不是这样。因为热传递是内能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递,盖棉垫子是为了防止外界的热量向冰棒传递,这样冰棒不容易融化。14由于空间站穿过大气层反回过程中与空气摩擦做功,使其升温而熔化。15用打气筒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导致气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所以气筒壁会发热。16啤酒瓶内的气压大于外界的气压,当瓶盖开启时,里面气体膨胀对瓶盖做功,导致气体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成小水滴,也就看到“白烟”。 第二节比热容 基础知识1热量,质量,升高的温度,C,J/(kg ·℃)。2特性,一般不同,1kg的冰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是2.1*103 J。3热量,比热容,质量,初温,末温,cm(t-t0),cm(t0-t)。4、70,比热容,热量。5比热容,低于 能力提升6C7B8B9C10A11B12B13C14、6.3*104J。15、65℃ 探索研究16(1)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质量有关(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温度的变化有关(3)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种类有关(4)物质的种类、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17、7.072*105J。18(1)0.46*103J/(kg ·℃)。(2)铁

苏科版_九年级物理上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九年级(上)期末试卷 一、填空题 1.“神舟五号”载入飞船成功地发射和回收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已经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神舟五号”在上升过程中,若以“神舟五号”为参照物,则宇航员杨利伟是 的。假如你和杨利伟在太空中合作,你应该通过 和他进行交谈。为了使快速降落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在距离地面的一定高度,点燃反推火箭发动机向下喷出高温、高压气体,从开始喷气到安全着陆,返回舱的动能 ,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如图所示的轻质杠杆,AO 小于BO 。在A 、B 两端悬挂重物G 1和G 2后杠杆平衡。若将G 1和G 2同时向支点O 移动相同的距离,则杠杆 端向下倾斜。 3.热机是将 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如图所示是热机的 冲程;热机工作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有 (填一种污染)。 4.一台液压起重机在10s 内把一辆重为15 000N 的汽车举高了2m ,起重机对汽车做了_________J 的功,功率是_________ W 。 5.按图将电池、灯泡、导线连接起来,再依次把铅笔芯 (碳棒)、塑料棒、玻璃棒、橡胶棒接到A 、B 之间,其中能使灯泡发光的是 。 6.小红做实验时,把一盏灯两端的电压从4V 增加到6V ,通过它的电流将从0.5A 增加到_______A ,这盏灯的阻值为 · 7.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恒定不变,当开关S 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2 V 保持不变,电阻R 1=5Ω,R 2=10Ω,当开关S 断开时,电流表A 1的示数是 A ;当开关S 闭合时,电流表A 2的示数是 A . 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S 闭合后,电压表V 1的示数为4V ,电压表V 2的示数为6V ,电流表A 的示数为1A ,且将R 2和R 3对换位置后,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不变,则电源电压为____V 。 二、选择题 10.如图所示,杠杆AOB (不计自身质量)的A 端挂重为G A 的物体,B 端挂重为G B 的物 体,杠杆能平衡,此时OA 处于水平位置静止。已知OA=OB ,则( ) A .G A =G B B .G A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提升篇)(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物理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提升篇)(Word版含解 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小军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他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物重G/N 绳自由端的 拉力F/N 钩码上升的 高度h/cm 绳自由端移 动的距离 s/cm 机械效率η/% 1 1.00.51030 2 2.00.951574.1 (1)根据记录表格中提供的信息,组装图中小军使用的滑轮组______; (2)根据给出的实验数据,计算出第一次的机械效率并填入表格中______;(结果保留三位 有效数字) (3)同一个滑轮组,在两次实验过程中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66.7 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当钩码上升的高度为10cm时,绳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0cm,则绳子承担重物的段数 30cm 3 10cm s n h === 绳子的段数是奇数,从动滑轮开始绕起,如图所示

(2)[2]第一次的机械效率 1 1 11 1 1N0.1m 100%100%100%66.7% 0.5N0.3m W G h W F s η ? =?=?=?≈ ? 有1有1 总 (3)[3]实验中两次测得的机械效率使用的是同一个滑轮组,即绳重、摩擦、滑轮重是相同的,所以导致机械效率不同主要原因是两次提升的物重不同。 2.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螺母同时向_____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将______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如图丙,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 (4)请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________ 【答案】右逆时针变大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 F 2 L 2 )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为达到目的实际做的功W 总= W 有+W 额。(有用功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小于百分之一百)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η= W 有/ W 总。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重、滑轮自重、绳的摩擦有关,与提升高度、提升速度与绕线方式无关。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光滑程度、倾斜程度有关。 轮轴的轮越大、轴越细,轮轴的机械效率越大。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 一、 动能、势能、机械能 动能:运动着的物体能对其他物体做功,那么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这种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物体的动能越大,它对其他物体所做的功就越多。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 1 l 2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 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测试题(Word版 含解析)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物理上册全册全套精选试卷测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初三物理第十一章简单机械和功易错压轴题提优(难) 1.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此时应将杠杆两侧的螺母同时向_____ (2)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在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则杠杆将______ (3)如图乙所示,用弹簧测力计在C处竖直向上拉。当弹簧测力计逐渐向右倾斜如图丙,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______ (4)请在图丙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l。________ 【答案】右逆时针变大不变 【解析】 【分析】 【详解】 (1)[1]杠杆左端下沉,右端上翘,平衡螺母向上翘的右端移动。 (2)[2]设一个钩码的重力为G,杠杆一个小格代表l,如果在图中杠杆两侧各去掉一个相同的钩码时,杠杆的左端为 ? G l Gl 22=4 杠杆的右端为 ? G l Gl 3=3 所以杠杆的左端力和力臂的乘积大于右端的乘积,所以杠杆左端下沉,杠杆将逆时针转动。 (3)[3]乙图中,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杠杆时,拉力的力臂为OC,弹簧测力计向右倾斜拉杠杆时(如图丙),拉力的力臂小于OC,拉力的力臂变小,拉力变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4]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因为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

衡,钩码的重力和钩码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与其力臂的乘积将不变。 (4)[5]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做垂线,得到力臂,如图所示: 2.小飞用图甲装置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设弹簧测力计和钩码对杠杆的拉力分别为动力F1和阻力F2,l1和l2分别表示动力臂和阻力臂.他的实验思路是:改变F2、l1和l2,测得杠杆平衡时所需的拉力F1,来寻找F1、F2、l1和l2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已知实验前已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杠杆上每一格长10cm. 实验次数阻力F2/N阻力臂l2/cm动力臂l1/cm动力F1/N 143330 241830 2.4 347.530 1.0 (1)为便于测量力臂,弹簧测力计应沿_______方向拉杠杆,并使之在_____位置平衡;(2)小飞首先保持F2和l1不变而改变l2,所获得的实验数据如表格所示.第1次实验中弹簧测力计示数的放大图如图乙所示,则F1=______N,此时杠杆的类型与______(选填“筷子”或“老虎钳”)相同; (3)为获得更多组数据,小飞继续进行(2)中实验,则为能顺利完成实验,在改变阻力臂l2时,l2应不超过______cm;完成上述实验后,小飞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有:①保持______不变而改变F2;②保持F2和l2不变而改变l1. 【答案】竖直水平 4.4 筷子 37.5 l2和l1 【解析】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检测试题

F 1 F 2 F 3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 1.如图所示的杠杆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 ) A B C D 2.综合实践课上小红用剪刀修剪树枝时感到很吃力,为了使小红容易剪断树枝,有四位同学给出了 自己的建议,你认为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 .小明:用剪刀尖去剪 B .小莹:有剪刀的中后部去剪 C .小敏:用剪刀的中前部去剪 D .小洁:放弃,不去修剪了 3.一辆平板车的一个轮子陷入了泥里,小玮和小祥来帮忙,小祥采用帮助拉车的方法,小玮采用推 车轮的上部边缘的方法.若两人用力相同,方向合理,实际效果比较好的是 ( ) A .小祥的方法 B .小玮的方法 C .一样好 D .无法确定 4.有三个相同的杠杆,杆上每小格为0.1m ,在杆上相同的位置挂有重力都为G 的物体.三个杠杆分 别在F 1、F 2、F 3的作用下处于水平平衡状态,如图所示,这三个力中最大的是 ( ) A .F 1 B .F 2 C .F 3 D .无法判断 5.在如图所示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 A .提着水桶在水平路上行走 B .举着杠铃不动 C .搬石头没搬动 D .推着小车向前运动 6.放学后,某同学背着重40N 的书包沿水平路面走了200m ,又登上大约10m 高的四楼才回到家, 则他在回家过程中对书包所做的功大约为 ( ) A .0J B .400J C .2000J D .2400J 7.两名运动员,甲运动员比乙运动员高,如果他们举起相同质量的杠铃所用的时间相等,如图所示, 则 ( ) A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大 B .甲做功较多,功率较小 C .甲做功较多,甲、乙功率相等 D .甲、乙做功相等,乙的功率较大 8. 小亮同学从地面走上10m 高的四楼教室,估计他克服重力做的功为 ( ) A .500W B .500J C .5000W D .5000J 9. 小车重200N ,人用30N 的水平力推小车沿水平路面匀速前进50m 的过程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甲 乙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一起看看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世界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二) 学法点拨 物质世界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研究:宇观世界:宇宙、银河系、地球等。它们的体积非常大,大多距离我们非常远,要借助天文望远镜观察和研究:宏观世界:地球上人类可以实地观察和研究;微观世界:物体尺寸非常小,要借助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和研究。 微观物质的尺度很小,人类肉眼无法直接观察。但是,分子也有结构,它是由原子组成的。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 教师: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知识点总结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梳理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支点、动力、阻力作用点都在杠杆上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P=FV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为达到目的实际做的功W 总= W 有+W 额。(有用功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小于百分之一百) 4.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η= W 有/ W 总。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提升物重、滑轮自重、绳的摩擦有关,与提升高度、提升速度与绕线方式无关。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苏科版 物理 九年级上册 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简单机械和功 一、杠杆 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可绕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可以是任意形状的,不一定是直的) 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方向判断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PS :分析:P3 螺丝刀撬图钉、P8羊角锤。 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杠杆原理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 1L 1= F 2L 2) 省力杠杆(费距离):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费力杠杆(省距离):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举例) (例题讲解、解题格式注意)——P8 Q2 二、滑轮——绕轴能转动的轮子——杠杆的变形。 定滑轮:轴的位置固定不动的滑轮。——等臂杠杆(动阻力相等,可改变动力的方向) 动滑轮:轴的位置随被拉的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支点在一侧的不等臂杠杆(动力臂是阻力臂的两倍,使用时可以省一半的力,但不可以改变动力方向)。 滑轮组: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成滑轮组,既省力又可改变力的方向)。——两种绳子绕法 用滑轮组起吊重物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物体,提起物体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几。 F=(G+G 动)/n n 是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三、功——无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例题) 功(机械功):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的乘积。 做功的两要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公式:W=FS 单位:J ) 四、功率 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公式: P=W/t 单位:W 五、机械效率(实验)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 2.额外功:为达到目的不需要做但不得不做的功。 一点、二力、二臂 F 1 F 2 l 2 l 1 O F 1 F 2 O l1 l2

(完整版)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苏科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 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 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ft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 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 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 度,把一标准大 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度,在0 度和100 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 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化和凝固曲线图: 11.(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图)(非晶体熔化曲线图) 12.上图中AD 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 段处于固态,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 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 段处于液态;而DG 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 段于液态,EF 段落是 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 处于固态。 1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4.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5.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 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6.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8.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9.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物理

九年级物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所使用的杠杆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2.关于安全用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手去拉触电的人 B .在输电线上晾衣服 C .发现有人触电应及时切断电源 D .用湿布擦正亮着的台灯灯泡 3.下列物体不会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是 A .铝棒 B .地球 C .指南针 D .通电导体 4.LED 灯是一种高效的节能光源,其核心元件是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的主要材料是 A .绝缘体 B .导体 C .半导体 D .超导体 5.下列情形中,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A .举着杠铃不动 B .将弹簧拉力器拉长 C .将实心球抛向空中 D .把掉在地上的羽毛球捡起来 6.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使用同一小球进行如图所示的 两次实验,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的过程中动能一直减小 B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C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高度的关系 D .两次实验研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速度的关系 7.教室中一只开关能同时控制二盏日光灯,根据生活经验和 所学物理知识可知这二盏日光灯间的连接方式是 A .一定是串联的 B .一定是并联的 C .可能是串联的 D .无法确定 8.下列说法中符合实际的是 A .教室中日光灯正常发光时的电流约为2A B .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2V C .家中挂壁式空调的正常工作时电功率约为1100W D .志贤同学从教学楼一楼爬上四楼做功约为450J 9.关于温度、热量、内能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吸收热量,物体的温度一定升高 A .筷子 B .船桨 C .鱼竿 D .扳手 第6题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