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部凸出物法规校核报告--总布置

外部凸出物法规校核报告--总布置

外部凸出物法规校核报告--总布置
外部凸出物法规校核报告--总布置

技术文件

密级:机密文件编号: YF_ 外部凸出物法规校核报告

制定:日期: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客户确认:日期:

目录

1 概述 (2)

2引用标准 (2)

3 电动车外凸出物分析 (2)

4 结论 (6)

1 概述

整车内外饰造型、工程设计必须考虑内部、外部凸出物是否满足法规要求,以确保设计生产的汽车能顺利通过法规认证;同时,合理的设计圆角半径、凸出量及合理选材能有效的提高乘员及行人的行车安全。

下面结合相关法规要求,对电动车外凸出物做法规符合性校核。

2引用标准

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的分类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成员保护

GB 14166-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GB 15083-2006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ISO 2575:2004 道路车辆操纵件、指示器和信号装置符号

ISO 6487:1980 碰撞试验测量技术、检测仪器

3 电动车外凸出物分析

3.1 前保险杠凸出物校核

图1 前保险杠

注:红色区域内为法规要求区域,该区域内圆角半径不应小于5mm。其他情况下不应小于2.5mm。

3.2 后保险杠凸出物校核

图2 后保险杠

注:红色区域内为法规要求区域,该区域内圆角半径不应小于5mm。其他情况下不应小于2.5mm。

3.3 前舱盖校核

图3 前舱盖

注:法规要求车身外表面凸出零件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2.5mm。

3.3 前挡板校核

图4 前挡板

注:法规要求车身外表面凸出零件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2.5mm。

3.3 左前门校核

图5 左前门3.4 侧围校核

图6 侧围3.5 后背门校核

图7 后背门

4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电动车外部凸出物满足凸出物法规要求。

产品设计任务书

产品设计任务书 编制: 校对: 审核:标准: 批准: XXXX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二○○六年六月)设计任务书编制年月

目录 1 综合概 要.................................................. .................... . (3) 1.1 任务来源和开发目的 (3) 1.2 用途和市场预 测............................................................................... .. (3) 1.3 设计原则........................................................................................... .. (3) 1.4 法律法规........................................................................................... .. (5) 2 技术指 标..................................................... .................... .................... . (9) 3整车成本控 制..................................................... .................... .................... . (12) 4 车型配置 表................................................... .................... .................... . (13) 5 系统特征………………………………………….…....…………...…………….. ...……………..….. .1 6 5.1 动 力............................................................................. .................... .. (16) 5.2 底 盘............................................................................. . (17) 5.3 车 身............................................................................. . (18) 5.4 内外饰 (19) .20……………..……………. ... ...……………………………………….…………………………附件.5 5. 5.6 电子电器 (22) 5.7 安全系统 (24)

GB11552-1999 轿车内部突出物

GB 11552一1999 前言 本标准是GB 11552一1989《汽车内部凸出物》的修订版,本标准在技术内容方面是等效采用欧洲的74/60/EEC(欧共体各成员国关于汽车内部安装件的协议)及78/632/EEC(74/60/EEC的修正案)法规制定的。编写格式按照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规定,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法规在格式及段落上做适当调整。 本标准附录A、B、C、D是标准的附录,附录E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同时代替GB l1552—1989。 本标准由国家机械工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由长春汽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陆江天、齐惠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1552一1999 轿车内部凸出物代替 GB l1552—1989 Passenger Car-Internal Protrusions 1 适用范围 1.1 本标准规定汽车车厢内部除内后视镜外的所有构件,包括车身附件、按钮、手操纵杆、顶盖(含活动,顶盖)、座犄靠背和座椅后部零件等在凸出物方面的规定和测试方法。 1.2 本标准适用于轿车,其余Ml类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

GB/T ll563一1995 汽车“H”点确定程序。 3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 头部碰撞区 在静态条件下、用附录A规定的测量装置(球头模型)所能触及的车厢内部所有未装玻璃的区域。 3.2 头部碰撞基准区(以下简称基准区) 头部碰撞区内对凸出物有特殊规定的区域。(基准区的确定见附录A) 3.3 仪表板水平线 由与仪表板垂直相切的切点所确定的水平线。 3.4 顶盖 汽车顶部由前风窗上缘与后窗上缘(或背门上缘)和两侧围上框架所围成的部分。 3.5 敞蓬车 除前风窗支柱、顶蓬翻转支架、座椅安全带固定点外,一般在车辆侧窗下边缘以上车身结构无刚性零件的车辆。 3.6 活顶轿车 顶盖或其一部分能向后折叠、打开或滑动的车辆。 3.7 折叠座椅 临时使用的辅助座椅,在通常情况下是折叠的。 4 规定 4.1 前排座椅“H”点(见GB/T 11563—1995)之前,仪表板水平线以上的车厢内部构件(侧门除外)。 4.1.1 在基准区内,不得存有任何危险的可能导致乘员严重伤害的粗糙表面或尖棱。下述 4.1.2~ 4.1.6所述构件如果符合这些规定,则应认为是满足规定。

上下车方便性校核规范

目录 1.概述 (1) 2.引用标准 (1) 3.上下车方便性的技术条件 (1) 3.1 车门立柱倾斜度对上下车方便性的影响 (1) 3.2 通道宽度对上下车方便性的影响 (1) 3.3 侧壁倾斜度对上下车方便性的影响 (2) 4.XX车型上下车方便性校核 (3) 4.1 车门立柱倾斜度校核 (3) 4.2 上下车通道宽度校核 (3) 4.3 车身侧壁倾斜度校核 (4) 5.结论 (5) 参考文献 (5)

1.概述 上下车方便性是汽车总布置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整车的布置设计必须满足乘员上下车方便性的要求。 通过对人体生理和汽车结构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得到人体的上下车方便性的角度和相关尺寸范围,这也是本报告校核参考的依据。 2.引用标准 GB/T 19234-2003 乘用车尺寸代码 SAE J1100 Motor Vehicle Dimensions 3.上下车方便性的技术条件 在校核上下车方便性问题时,应考虑车门立柱的布置、出入通道尺寸的推荐值和侧壁的倾斜度对上下车方便性的影响。 3.1 车门立柱倾斜度对上下车方便性的影响 在轿车设计中,考虑上下车方便性,首先应该确定设计中车门立柱的布置是否符合要求,当车门立柱直立时,前后座入座都会感到很别扭,如果将门立柱适当倾斜,则可以大大改善入座的方便性。可以参考图1。 图1 车门立柱对入座方便性的影响 3.2 通道宽度对上下车方便性的影响 图2表示了涉及到上下车方便性的两个尺寸。L18是前车门最大开度时下部通道宽度,一般推荐要求L18﹥400mm;L19是后车门最大开度时下部通道宽度,要求L19﹥250mm;

总布置中后轮跳动校核

浅谈总布置中后轮跳动空间的校核 北汽福田技术研究院汽车二所张所滨 主题词:后轮跳动空间校核 一、概述 在卡车类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卡车货箱的高度直接影响使用的方便性及车辆的侧向稳定性。在进行总布置设计时,当后悬架的高度初步确定,车架纵梁断面已定的情况下,应确定出车箱高度,这是确定整车尺寸参数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一辆卡车采用的是平底货箱,车轮跳动位置的高低直接决定其货箱的高度,因此后轮跳动空间的校核,是卡车类车辆总布置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下面介绍两种校核卡车后轮跳动空间的方法。 二、货箱上校核部位的选取 1.对于车轮较宽、轮胎处于货箱底板边纵梁正下方的卡车,一般选取货箱底架边纵梁进行校核; 2.对于车轮处在边纵梁内,但在后轮正上方有底架横梁的卡车,一般选取货箱底架横梁进行校核, 3.对于车轮外宽较窄,且在车轮正上方没有货箱横梁的卡车,一般选取货箱底板的瓦棱板下表面进行校核。对于采用平底货箱的卡车而言,由于可以不再考虑货箱横梁的底面,而改用货箱底板的瓦棱板下表面作为校核表面,这时可为车轮上跳提供最大的空间,即允许将车箱高度适当降低,节省高度,增加货物装卸的方便性和行驶的稳定性,因而这是我们目前用得最多的情况。 三、后轮跳动空间的校核 在后轮跳动的整个过程中,最危险的工作状况是车轮上跳至铁碰铁状态后再侧倾,即所谓的斜跳状态。下面通过两种 方法,对斜跳状态进行 校核。 1.按侧倾 6°校核(见图1) ①.在主视图上画 出板簧设计状态(压 平)时的车架纵梁断 面、缓冲块、缓冲块内 部骨架、后桥、板簧总 成、车轮这些底盘件的 初始位置。 ②.按初步给出的 高度画出货箱底板及 底架边纵梁的位置。 ③.连接左右板簧

汽车强标

汽车强制性标准 标准号标准名称代替标准 一、汽车主动安全 照明与光信号装置 GB 4599—2007汽车用灯丝灯泡前照灯GB 4599—1994 GB 4660—2016机动车用前雾灯配光性能GB 4660—2007 GB 4785—2019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 4785—2007 GB 5920—2019汽车及挂车前位灯、后位灯、示廓灯和制动灯配 光性能 GB 5920—2008 GB 5948—1998摩托车白炽丝光源前照灯配光性能GB 5948—1986 GB 11554—2008机动车和挂车用后雾灯配光性能GB 11554—1998 GB 11564—200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GB 11564—1998 GB 15235—2007汽车及挂车倒车灯配光性能GB 15235—1994 GB 17509—2008汽车及挂车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GB 17509—1998 GB 17510—2008摩托车光信号装置配光性能GB 17510—1998 GB 18099—2013机动车及挂车侧标志灯配光性能GB 18099—2000 GB 18100.1—2010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第1部 分:两轮摩托车部分代替GB 18100.1—2000 GB 18100.2—2010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第2部 分:两轮轻便摩托车部分代替GB 18100.2—2000 GB 18100.3—2010摩托车照明和光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第3部 分:三轮摩托车部分代替GB 18100.3—2000 GB 18408—2015汽车及挂车后牌照板照明装置配光性能GB 18408—2001 GB 18409—2013汽车驻车灯配光性能GB 18409—2001 GB 19151—2003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 GB 19152—2016发射对称近光和/或远光的机动车前照灯GB 19152—2003、GB 5948—1998部分代替GB 21259—2007汽车用气体放电光源前照灯 GB 23254—2009货车及挂车车身反光标识 GB 23255—2019机动车昼间行驶灯配光性能GB 23255—2009 GB 25990—2010车辆尾部标志板 GB 25991—2010汽车用LED前照灯 制动、转向、轮胎 GB 12676—2014商用车辆和挂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2676—1999 GB 16897—2010制动软管的结构、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16897—1997 GB 17675—1999汽车转向系基本要求 GB 20073—2018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制动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 20073—2006 GB 21670—2008乘用车制动系统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 GB 26149—2017乘用车轮胎气压监测系统的性能要求和试验方 法 GB/T 26149—2010

总布置-组合仪表视野及眩目校核

组合仪表视野及眩目校核 编制: 校对: 审核: 批准:

目录 1、目的 (1) 2、适用范围 (1) 3、引用标准 (1) 4、术语定义 (1) 5、校核步骤 (2) 5.1、输入数据 (2) 5.2、标准和经验要求 (2) 5.3、视距和视角(以XX设计车为例) (2) 5.4、方向盘盲区 (4) 5.5、组合仪表眩目(以XX设计车为例) (5) 6、注意事项 (14) 7 、输出 (14) 8 、结束语 (14)

1、目的 分析组合仪表视野及校核组合仪表是否眩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轿车、SUV、MPV、皮卡及其变型车。 3、引用标准 美国Henrry Dreffns标准 SAE J1050-2003驾驶员视野的描述和测量 SAE J903-1999 乘用车前风窗刮水系统 SAE J941-2002 汽车驾驶员眼睛位置 GB 15084-2006 机动车辆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 A类汽车眼椭圆、头部包络面设计规范 A类汽车人机工程主要边界条件设计规范 4、术语定义 ?SAEJ903 C区:在侧视图上,区域的上下边界有两个平面同风窗玻璃外表面的相交线来确定,这两个平面表示为眼椭圆上下边的切线。这两个平面通过YY线上偏5度,下偏1度。在俯视图上,区域的左右边界由同眼椭圆相切的两个垂直平面同风窗玻璃外表面的交线来确定。这两个平面通过XX线左偏10度,右偏15度。 ?驾驶员眼点:通过汽车制造厂确定的驾驶员设计乘坐位置中心,作一平行于汽车纵向基准面的平面。驾驶员座椅R点向上635mm,作垂直于该平面的一条直线段。在直线段与该平面交点的两侧各32.5mm处(总距离65mm)作两个点,即为驾驶员眼点。 ?视距:左右眼椭圆中心点连线的中心与组合仪表发光面中心的距离。

外部凸出物法规校核报告总布置.docx

技术文件

目录 1 概述 (2) 2引用标准 (2) 3 电动车外凸出物分析 (2) 4 结论 (6)

1 概述 整车内外饰造型、工程设计必须考虑内部、外部凸出物是否满足法规要求,以确保设计生产的汽车能顺利通过法规认证;同时,合理的设计圆角半径、凸出量及合理选材能有效的提高乘员及行人的行车安全。 下面结合相关法规要求,对电动车外凸出物做法规符合性校核。 2引用标准 GB 11566-2009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GB/T 15089-2001 机动车辆及挂车的分类 GB 11551-2003 乘用车正面碰撞的成员保护 GB 14166-2003 机动车成年乘员用安全带和约束系统 GB 15083-2006 汽车座椅、座椅固定装置及头枕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 ISO 2575:2004 道路车辆操纵件、指示器和信号装置符号 ISO 6487:1980 碰撞试验测量技术、检测仪器 3 电动车外凸出物分析 3.1 前保险杠凸出物校核 图1 前保险杠 注:红色区域内为法规要求区域,该区域内圆角半径不应小于5mm。其他情况下不应小于2.5mm。

3.2 后保险杠凸出物校核 图2 后保险杠 注:红色区域内为法规要求区域,该区域内圆角半径不应小于5mm。其他情况下不应小于2.5mm。 3.3 前舱盖校核 图3 前舱盖 注:法规要求车身外表面凸出零件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2.5mm。 3.3 前挡板校核 图4 前挡板

注:法规要求车身外表面凸出零件的圆角半径不得小于2.5mm。 3.3 左前门校核 图5 左前门3.4 侧围校核

图6 侧围3.5 后背门校核 图7 后背门

《乘用车仪表板总成和副仪表板总成》

目次 前言................................................................................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要求 (2) 5 试验方法 (5) 6 检验规则 (13)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14) 附录A(规范性附录)总成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组分散发量采样方法——袋式法 (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QC/T 804-2014《乘用车仪表板总成和副仪表板总成》,与QC/T 804-201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修改内容如下: ——新增总成挥发性有机物和醛酮组分散发量的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3.1和5.2.3.1); ——新增总成气味(本版4.2.3.2和5.2.3.2); ——取消甲醛散发量、气味特性、可冷凝组分和总有机物挥发量的要求和试验方法(见2014版的4.2.3.1、~4.2.3.4和5.2.3.1~5.2.3.4)。 ——新增耐刮擦性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5和5.2.5); ——新增抗发粘性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7和5.2.7); ——新增禁用物质要求和试验方法(本版4.2.13和5.2.13); ——修改无缝气囊仪表板抗冲性能的试验方法(见5.2.14); ——新增手套箱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5.1和5.2.15.1); ——新增储物盒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5.2和5.2.15.2); ——新增副仪表板扶手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5.3和5.2.15.3); ——新增出风口强度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5.4和5.2.15.4); ——新增手套箱耐久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6.1和5.2.16.1); ——新增储物盒耐久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6.2和5.2.16.2); ——新增副仪表板扶手耐久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6.3和5.2.16.3); ——新增出风口耐久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6.4和5.2.16.4); ——新增仪表板子系统气囊点爆要求和试验方法(见4.2.17和5.2.17); ——修改耐溶剂性的试验方法(见5.2.2) ——修改低温落球试验的试验方法(见5.2.9); 本标准由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延锋金桥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侯剑锋、陶政、邵雄、王忠杰、林芳景、王茜

整车布置设计规范(修改稿)

整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原则、规定及应满足的有关法规等。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新产品开发时的整车总布置设计。 2.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QC/T490-2000:主图板 QC/T576-1999:轿车尺寸标注编码 GB/T17867-1999:轿车手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的位置 GB14167-1993:安全带固定点 GB11556-1994 :A、区 GB11565-1989:B区 GB11562-1994:前方视野 GB/T13053-1991:脚踏板 SAEJ 1100:头部空间、上下左方便性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整车总布置 明示所有总成的硬点、关键的参数的布置图 3.2设计硬点 轮距、轴距、总长、总宽、造型风格、油泥模型表面或造型面、人体模型尺寸、人机工程校核的控制要求、底盘等与车身相关零部件对车身的控制点线面及控制结构,都称为设计硬点。 4.整车总布置图上应确定的参数 4.1整车的外廓尺寸; 4.2轴距和前、后轮距; 4.3前悬和后悬长度;

4.4发动机、前轮的布置关系; 4.5轮胎型号、静力半径和滚动半径、负载能力; 4.6车箱内长及外廓尺寸; 4.7前轮接地点至前簧座的距离; 4.8前簧中心距; 4.9后簧中心距; 4.10车架前部和后部外宽; 4.11车架纵梁外形尺寸及横梁位置; 4.12前簧作用长度; 4.13后簧作用长度; 5.参数确定原则及设计的一般程序 5.1参数确定原则 以设计任务书和标杆样车为基准,按设计任务书上规定的或标杆样车上测定的参数进行总布置,如确实不能满足的,需提出经上级领导批准后方能更改。 5.2设计的一般程序 1)总布置设计人员在接到新车型的开发任务后,首先要进行整车构思,并参与市场调研和样车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总的设计原则和明确设计目标; 2)各专业所建立标杆样车的3D数模,并提供给整车布置人员; 3)总布置设计人员将各专业所提供的数模装配好; 4)对各总成的匹配和布置关系等进行分析,明确它们的优点和不足; 5)各专业所建立拟采用的总成的数模,不提供总布置人员; 6)总布置人员对新的数模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7)对方案进行评审; 8)评审后对各总成进行修改或开发; 6.主要尺寸参数的确定

新增标准检验项目同一型式判定技术条件-中机车辆技术服务中心

附件 更新、新增标准检验项目同一型式判定技术条件 5.31 汽车护轮板GB 7063-2011 ●车身形状和尺寸相同。(但不包括由于加装/选装前后防撞 杆、顶置行李架、外挂式备胎、进气隔栅、附加照明灯具 等引起的车身形状和尺寸变化。) ●轮胎断面宽度相同或减少,轮辋直径相同; ●悬架型式相同。 5.35 风窗玻璃除霜系统功能GB 11555-2009 ●前排座椅之前的车身形状、尺寸相同; ●“R”点坐标相同; ●除霜系统工作原理相同; ●暖风电机功率相同或增加。 5.36 风窗玻璃除雾系统功能GB 11555-2009 ●前排座椅之前的车身形状、尺寸相同; ●“R”点坐标相同; ●除雾系统工作原理相同; ●暖风电机功率相同或增加; ●乘员座位数量相同或减少。 5.42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GB 11566-2009 ●车身及其外装饰件相同。 注:不包括仅仅是车身的加长或缩短,其余不变。 5.43 专用小学生校车座椅及其车辆固定件的强度 GB 24406-2009 ●座椅结构型式、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座椅固定件结构、材料及固定方式相同;

●座椅上安装的安全带固定点的数量相同或减少; ●车身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5.44 汽车座椅头枕GB 11550-2009 ●座椅和头枕结构型式、调节范围、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座椅固定方式相同; ●座椅“R”点坐标相同。 5.50 无线电骚扰特性GB 14023-2011 a) 上电且发动机不运转模式下: ●车身本体材料(金属或玻璃钢)相同; ●车载音视频系统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汽车组合仪表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汽车危险报警控制器(闪光继电器或ECU)规格型号、生 产企业相同; ●空调控制器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刮水器控制器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气体放电灯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b)发动机运转模式下: ●车身本体材料(金属或玻璃钢)相同; ●发动机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分电器、高压线与点火线圈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火化 塞规格型号相同; ●ECU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发电机规格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柴油发动机电控喷油泵、电控喷油器、电控EGR阀规格型 号和生产企业相同; c) 对新能源车辆: ●动力电池组总电压、总容量相同或减少不超过20%; ●动力电池组安装位置相同; ●驱动电机及控制器型号、生产企业相同;

汽车设计-汽车顶盖设计规范模板

XX公司企业规范 编号xxxx-xxxx 汽车设计- 汽车顶盖设计规范模板 XXXX发布

汽车顶盖设计规范模板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汽车顶盖总成的设计要点及判定标准等。 本规范适用于两厢车及三厢车的顶盖总成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566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74/483/EEC/ BQB 416 机动车辆外部凸出物 ECE R26 关于车辆就其外部凸出物认证的统一规定 BQB 416 烘烤硬化高强度冷连轧钢板及钢带 Q/ZTB 05.003-2010 A-Class Surface 曲面模型质量设计规范 FMVSS216 车辆顶盖碰撞保护(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 FMVSS201 车辆头部防护(美国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 3.术语与定义 3.1 A-Class Surface 造型外表面数字模型的一种,满足特定的技术质量要求,用于表示最终冻结的造型外表面。 3.2 主断面 主断面是反映整车性能、结构、配合、法规等方面要求的截面。主要规定了白车身主要部位的结构形式、搭接关系、间隙设定、主要控制尺寸及公差、装配、人机工程、法规等各方面信息,是车身设计工程可行性分析的重要手段和车身结构设计的重要依据。 3.3 NVH NVH是指车辆工作条件下乘客感受到的噪声(noise)、振动(vibration)以及声振粗糙度(harshness),是衡量车身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3.4 刚性分析 顶盖外板拉延成型时,由于其塑性变形的不充分性,往往会使某些部位刚性较差。刚性差的顶盖外板在受到振动后会产生空洞声,用这样的顶盖装车,汽车在高速行驶时就会发生振动,造成顶盖早期破坏,因此对顶盖外板以及顶盖总成的刚性要求不可忽视。 4.车身顶盖总成概述 顶盖是车身构件的重要组成部,顶盖的重要性和房屋的屋顶同等重要,现有市场的所有乘用车中除了特殊功用下没有顶盖外,如:敞篷车和市内无顶观光巴士,所有乘用车都有顶盖。 顶盖总成主要具有下列作用: a)遮挡风雨阳光; b)保障室内密封性,隔音防尘; c)提高车身刚度强度,整车安全; d)防止空中坠落物体砸伤乘员和损害车内物品和防盗; e)增添车内舒适性,增加车内空气流通,调节车内亮度。 4.1顶盖的形式 顶盖的形式可以按功能和车型两个方向进行区分; 非天窗顶盖 两厢车 按功能:小天窗顶盖按车型: 天窗顶盖全景天窗顶盖三厢车 全玻璃顶天窗顶盖 4.2顶盖总成组成结构 一般来说,非天窗版顶盖总成主要有顶盖本体、前顶横梁、后顶横梁、中部顶横梁(根据不同车型由一根或多根)四大机构组成。根据工艺不同,前顶横梁及后顶横梁在某些车型上先与顶盖总成与车身骨架拼接。天窗版顶盖总成主要有顶盖本体、前顶横梁、后顶横梁、天窗加强板、中部顶横梁(根据不同车型有一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中重型载货汽车总布置设计规范 汽车的总体设计及汽车的使用性能、艺术造型及制造成本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汽车销售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汽车的结构、性能及其使用、维修、寿命和使用经济性,所以总体设计在汽车的设计中显得十分重要。 1、汽车总体设计的任务: (1)从技术先进性、生产合理性和目标产品的用途、销售对象、控制成本及生产纲领等出发,正确选择整车性能指标、质量及尺寸参数,提出整车设计方案,为部件设计、选型提供依据。 (2)对各部件进行合理布置和运动校核,使汽车能满足主要性能的要求,使相对运动的部件不会产生相互干涉。 (3)对汽车性能进行精确计算和控制,保证汽车主要性能指标的实现。 (4)协调各总成及整车的关系以及各总成之间的关系。 (5)拟订整车技术文件。如:整车装调技术条件、产品标准 (6)进行各种有关整车的技术综合工作。如:总布置评审材料的准备;设计计算书(设计计算说明书);项目描述书;试验任务书;零部件技术认证计划。 2、对整车设计师的要求: 作为一名整车设计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对汽车的有关标准、法规的了解和掌握; (2)对汽车设计、试验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3)对汽车使用、保养和修理知识的基本了解; (4)对汽车生产工艺的基本了解; (5)对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状态及技术水平主要零部件资源的了解; (6)有强烈的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对市场的需求有必要的了解; (7)要有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8)要有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和耐心。 3、汽车设计的一般主要原则: 汽车的设计原则是解决设计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指导思想和统一的准则。其中包括产品设计方针、主要技术—经济要求(对技术先进性、工艺性、继承性、生产成本和零部件互用化的要求),需要考虑哪些变型车;同时要规定在各自使用性能发生矛盾时应优先保证的性能等,对于不同类型的汽车,其设计原则是不相同的,但有一些普遍适用的主要原则,表现在: (1)用户第一原则: 汽车是工业品,也可看作艺术品。对一台车的评价指标是多方在面的,且极具社会性和时代性,作为用户,一般会从以下方面作出选择: a)造型是否有时代感,能否体现使用者的社会地位或阶层; b)驾乘是否舒适,操纵是否方便; c)工作是否可靠,维修是否便利,备件供应是否充足; d)各项技术性能等(如整车动力性、经济性、制动性能、机动性、货厢结构及尺寸、舒适性、排放可靠性等)是否满足使用需求。 e)售价(或性能价格比)是否合理; f)使用、维修成本是否低廉。 (2)贯彻“三化”原则: 贯彻“产品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和零部件设计标准化”,可以大大减小零部件品种、降低成本、方便维修、减少投入,所以在设计一个新车型时,要考虑它的系列化变形的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标准中文目录[1]

日本汽车工业协会标准 编号名称 JASO B001-1997 标牌样式 JASO B002-1989 标牌质量 JASO B004-1984 乘用车外部凸出物 JASO B101-1983 货车车架宽度 JASO B102-1987 汽车保险杠高度 JASO B106-1985 商用车驾驶室内乘客的保护 JASO B203-1990 汽车发动机罩锁扣系统代码 JASO B204-1981 货车车身连接部分的形状和尺寸 JASO B205-1986 汽车滑动门锁扣系统的试验规程 JASO B301-1989 乘用车燃料系统安全试验规程 JASO B402-1989 大客车安全带固定点 JASO B404-1993 汽车遮阳板 JASO B407-1987 汽车座椅舒适性试验规程 JASO B409-1982 汽车悬挂座椅舒适性试验规程 JASO B411-1988 货车安全带固定点 JASO B801-1986 汽车座椅词汇 JASO B802-1988 乘用车车身词汇 JASO B803-1995 汽车气囊词汇 JASO C101-1989 汽车离合器盖总成 JASO C102-1989 汽车离合器从动盘总成 JASO C103-1995 液压离合器主缸 JASO C104-1995 液压离合器操纵油缸 JASO C203-1985 手动变速箱台架性能试验规程 JASO C204-1986 手动变速箱台架耐久性试验规程 JASO C205-1991 汽车动力输出装置的侧开口 JASO C206-1993 汽车动力输出机构箱的双层外壳及壳间间隙JASO C303-1986 汽车车轮平衡重量 JASO C304-1989 汽车半轴等速万向节 JASO C401-1987 液压制动油缸的形状和尺寸 JASO C402-1999 乘用车——行车制动器道路试验规程 JASO C403-1979 行车制动器性能要求 JASO C404-1999 货车和大客车——行车制动器道路试验规程JASO C405-1981 货车和大客车——行车制动器性能要求 JASO C406-2000 乘用车——制动装置——测功机试验规程 JASO C407-2000 货车和大客车——制动装置——测功机试验规程JASO C417-1988 乘用车——行车制动系统试验规程 JASO C418-1991 制动摩擦衬片特性试验规程 JASO C419-1989 乘用车行车制动系统测功机试验规程 JASO C421-1974 货车和大客车乘用车行车制动系统测功机试验规程JASO C427-1983 制动摩擦材料-惯性测功机疲劳试验规程

整车总布置校核计算

一、汽车主要尺寸和参数的选择 (一)、汽车主要尺寸的确定 1、轴距L 轴距短些,有以下好处:车辆本身轻些、最小转弯直径小、纵向通过角大通过性也好。但轴距过短,会带来如下一些缺点:车厢长度不足、后悬过长、制动或上坡时轴荷转移过大,使汽车的制动性或稳定性变坏、车厢纵向角振动过大、万向节传动的角度过大。因此,确定轴距应保证设计车型的主要性能、装载面积、轴荷分配等都满足的前提下,将轴距设计的尽量短一些为宜。(见下表) 2、前、后轮距B1和B2 轮距大些,对增大车厢宽度与提高车身横向稳定性有利。但轮距过大,使汽车的总宽和总质量增大,所以,轮距不宜过大,必须与要求的总宽相适应。(见下表) 各类汽车的轴距和轮距 3、前悬L F和后悬L R 前悬不宜过长,否则接近角太小;后悬也不宜过长,否则离去角太小,上下坡容易刮地,转弯也不灵活。城市大客车的后悬一般不大于轴距的65%,绝对值不大于。货车的后悬一般在~之间(微型车例外)。特长货厢汽车的后悬较大,可达。 GB7258规定:客车以及封闭式车厢(或罐体)的车辆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65%,最大值不得超过。封闭式车厢的四轮农用车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60%,其他车辆后悬不得超过轴距的55%。对于三轴车辆,若二、三轴为双后轴,其轴距应按第一

轴至双后轴中心线的距离计算;若一、二轴为双转向轴,其轴距按一、三轴距计算。 4、外廓尺寸 车辆外廓尺寸的限值见下表: 车辆外廓尺寸限值 (二)、汽车质量参数的确定 1、汽车的装载质量 汽车的装载质量是指在硬质良好路面上行驶时所允许的额定载质量。当汽车在碎石路面上行驶时,装载量应有所减少(约为好路面的75%~85%)。 2、整车整备质量m0 整车整备质量是指车上带有全部装备(包括随车工具、备胎等),加满燃料、水,但没有装货和栽人时的质量。 质量系数ηm0:汽车装载质量m e与整车整备质量m0之比。(ηm0=m e/m0) 3、汽车总质量m a 汽车总质量是指装备齐全,并按规定装满客、货时的整车质量。 4、汽车的轴荷分配 各类汽车的轴荷分配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TJI/YJY?03?111-2005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2005-09-28 发布2005-09-30 实施 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发布

TJI/YJY?03?111-2005 前言 在新车型的开发、研制的初始阶段,经过调查研究与初始决策,提出整车设想并 对汽车的主要参数以及发动机和车轮进行选择后,应进行汽车总布置图的绘制。侧视 图和俯视图是总布置草图及总布置尺寸控制图的主要视图,当然还应辅以汽车的前视 (外形)图以及必要的横向剖面图和剖视图。在侧视图上,应将汽车置于面向左方的 位置。 本标准于2005年9月30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同济同捷科技有限公司质量与项目管理中心负责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吴恒德

TJI/YJY?03?111-2005 整车总布置二维图绘制规范 1范围 本标准是对M1类车型,总布置二维图的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M1类车,其他各种汽车和汽车列车可以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GB 11562 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要求及测量方法 GB 11565 轿车风窗玻璃刮水器刮刷面积 GB 14167 汽车安全带安装固定点 GB/T15759 人体模板设计和使用要求 GB/T 17346 轿车脚踏板的测向间距 GB/T 19234 乘用车尺寸代码 QC/T 490 汽车车身制图 3术语和定义 3.1X基准平面(X0基准平面线) 在车头部位通过某基准孔位或平面并垂直于Y基准平面的铅垂平面定义为X0基 准平面,在整车侧视图和俯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X0基准平面线,它是标注汽车各 纵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 3.2Y基准平面(Y0基准平面线) 汽车纵向垂直对称平面定义为Y0基准平面,在俯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 为汽车的中心线。它是标注汽车各向尺寸的基准线。 3.3Z基准平面(Z0基准平面线---车架上平面线) 车架前纵梁较长的一段上平面并垂直于X基准平面和Y基准平面的水平面定义 为Z0基准平面,在汽车侧视图和前视图上的投影线定义为Z0基准平面线。它是作为 标注汽车各垂向尺寸的基准线或零线。而对于具有从承载式车身的汽车,则以车身中 部底板下表面或中部边梁的下翼面在侧视图或前视图上的投影线作为标注垂向尺寸 的基准线或零线。

汽车总布置-法规与校核

总布置相关标准 一、人机工程 1.头部包络及定位SAEJ1052 2.内部舒适性尺寸定义SAEJ1100 3.座椅测量机、人体样板及H点定义GB/T11563-1995、GB/T15759、SAEJ826 4.座椅布置SAEJ1517、GB15083-1994 5.安全带固定点校核GB14167-1993、GB14166-1993、GB7258-1997 6.手伸及界面GB/T17867-1999、SAEJ287、SAEJ1138、SAEJ1139 7.上下车舒适性 8.汽车座椅头枕的性能要求GB11550-1995 9.客车驾驶区尺寸GB/T13053-1991 10.轿车踏板的侧向间距GB/T17340 二、视野校核 1.眼椭圆及P点、E点定位GB/T17867-1999、SAEJ941 2.汽车驾驶员前方视野校核GB11562-1994、SAEJ1050 3.汽车后视镜的性能和安装要求GB15084-1994 4.A柱盲区校核GB/T11562-1994、SAEJ1050 5.仪表盲区校核SAEJ1050 6.汽车前风窗雨刷刮刷区域校核GB/T11565-89 7.汽车风窗玻璃刮水器、洗涤器的性能要求GB15085-1994 8.前风窗除霜除雾GB11556-1994、GB11556-1994、SAEJ902 9.侧窗除霜除雾 10.后风窗除霜除雾SAEJ953 11.操纵件、指示器及信号装置GB4094-1999 三、车身布置 1.整车外廓尺寸定义GB/T1589-1989、GB7258-1997、SAEJ1100 2.前后保险杠碰撞法规 3.前后牌照安装及牌照灯安装GB/T15741-1995 4.整车外部照明及信号灯GB/T4785-1998 5.整车内部照明及信号灯 6.前后拖钩法规 7.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GB4785-1998 8.机动车回复反射器GB11564-1998 9.轿车外部突出物GB11566-1995 10.汽车罩锁装置GB/T11568-1989 11.汽车门锁及门铰链的性能要求GB15086-1994 12.轿车侧门强度GB15743-1995 13.车辆识别代码(VIN)管理规则CMVRA01-01 14.机动车用三角警告牌CMVDR127 15.正面碰撞乘员保护CMVDR294 四、底盘布置 1.通过性分析 2.加油口位置布置 3.油箱布置

电动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02

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2015年8月21日发布2015年10月22日实施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设计准则 (2) 3.1应满足的安全、环保和其它法规要求及国际惯例 (2) 3.1.1应满足以下标准 (2) 3.2应满足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性能要求 (2) 3.2.2性能要求 (2) 3.3设计输入、输出要求 (2) 3.4设计过程的节点控制要求 (3) 4. 布置要求 (3) 4.1车身总布置的原则 (3) 4.2车身总布置的方法 (6) 4.3车身总布置的内容 (6) 4.4 车身总布置的设计流程 (7) 4.5 车身总布置要求 (8) 5. 结构设计要求 (9) 5.1系列化设计要求 (9) 5.2通用化设计要求 (10) 5.3 标准化设计要求 (10)

前言 为使本公司车身总布置设计规范化,参考国内外汽车总体设计的技术要求,结合本公司已经开发车型的经验,编制本车身总布置设计指导书。意在对本公司设计人员在车身总布置设计的过程中起到一种指导操作的作用,让一些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整车总布置设计的员工有所依据,在设计的过程中少走些弯路,提高车身总布置设计的效率和精度。本规范将在本公司所有车型开发设计中贯彻,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完善。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提出。 本规范由安徽天康特种车辆装备有限公司技术部批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劲松 本规范于2015年8月首次发布。

公告、3C、国环、北环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M1类乘用车-汽油机)

公告强制性标准检验项目及依据标准 项目 代号检 验 项 目依 据备 注1轻型汽车排放污染物GB18352.3-2005 2曲轴箱排放物GB18352.3-2005 GB11340-2005 3蒸发排放物GB18352.3-2005 GB14763-2005 4怠速排放GB18352.3-2005 GB18285-2005 5压燃式发动机和装用压燃式发 动机的车辆排气污染物GB17691-2005 6压燃式发动机和装用压燃式发 动机的车辆排气可见污染物GB3847-2005 7车用汽油机排气污染物GB14762-2008 8前照灯配光性能GB4599-2007 GB21259-2007 9前雾灯配光性能GB4660-2007 10后雾灯配光性能GB11554-2008 11前位灯配光性能GB5920-2008 12后位灯配光性能GB5920-2008 13前示廓灯配光性能GB5920-2008 14后示廓灯配光性能GB5920-2008 15制动灯配光性能GB5920-2008 16高位制动灯配光性能GB5920-2008 17制动灯/后位灯配光性能GB5920-2008 18汽车倒车灯配光性能GB15235-2007 19前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GB17509-2008 20后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GB17509-2008 21侧转向信号灯配光性能GB17509-2008 22前回复反射器GB11564-2008 23侧回复反射器GB11564-2008 24后回复反射器GB11564-2008 25三角形回复反射器GB11564-2008 26汽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安装 规定GB4785-2007 弯道照明检验方法待研究, 前照灯调光装置条款具有24 个月过渡期,此两条款要求 暂不执行。

汽车总布置设计指南(轮胎布置校核)

编号:SJZN-VI-003 四川汽车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总布置设计指南 (轮胎布置校核) 编制 审核 审定 批准 发布日期

轮胎布置校核 1、范围:为规范乘用车轮胎的运动范围,规定了轮胎与周边随轮胎一起运动的零 部件间的动态间隙校核方法及间隙要求,规定了轮胎与周边不随轮胎运动的零部件间的轮胎包络校核方法及间隙要求,对乘用车防滑链在校核过程中的一般要求进行了说明;此规范适用于公司乘用车产品开发过程中轮胎布置设计校核。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 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2978 轿车轮胎规格、尺寸、气压与负荷;GB/T6326 轮胎术语及其定义。 3、术语和定义 3.1、乘用车:在其设计和技术特性上主要用于载运乘客及其随身行李和/或 临时物品的汽车,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最多不超过9个座位。它也可以牵引一 辆挂车。 3.2、整备质量:汽车的干质量加上各种油液与燃料(各种油液加注至出厂状态,油箱燃料不少于油箱容积的90%)及备用车轮和随车附件的总质量。其中,干质量指仅装备有车身、全部电气设备和车辆正常行驶所需要的完整车辆的 质量。 3.3、防滑链:一种由钢链、橡胶链或其他材质及结构制成,成网罩状安装于 轮胎上,防止轮胎在雪地路面由于附着力过小而打滑的装置。 3.4、轮胎包络:模拟车辆实际行驶过程中,轮胎由于行驶状况及路面不平度 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跳动位置状态,在3D软件中合并而成的一个包络体模型,如图1。 3.5、上跳极限位置:悬架设计过程中,设定的轮胎相对整车所处的最高位置。 3.6、上跳极限减振器行程:轮胎运动到上跳极限位置时,减振器活塞相对空载状态位置移动的行程(注:一般情况下,减振器活塞上移行程通过缓冲块的压缩量进行确定,对于PUR材料,取2/3全长;对于橡胶类材料,取1/2全长,也可依据减振器图纸确定)。 3.7、下跳极限位置:车辆抬起,轮胎处于自由悬空状态,轮胎相对整车所处的位置。 3.8、下跳极限减振器行程:指轮胎运动到下跳极限位置时,减振器活塞相对空载状态位置移动的行程。 3.9、胎冠、胎肩与胎侧:GB/T6326确定的术语适用于本标准,见图2。 图1 图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