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1章绪论

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

1 人工环境的类型

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

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

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

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

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

2 食物链的类型

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

4 食物链解列

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

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

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

4 次级生产的作用

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

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

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

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

6 生物放大作用

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

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

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

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可持续农业

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

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

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农业生态学重点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

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

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

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生态系统特点:1具有生命性。2具有地区性。3具有演替性。4具有动态平衡性。5具有开放性。

按人为干预程度划分1自然生态系统2驯化生态系统3人工生态系统

热力学第一定律:自然界发生的所有现象中,能量不会消失也不会创造,只能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数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传递方向和转化效率)能够保持较高的自由能和较低的熵值。

初级生产: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称初级生产

总初级生产力(pg)指在一定面积上、一定时间内植物合成的有机物质总量。

次级生产者:初级生产者以外的其它有机体,利用初级产品进行物质生产,能量积累的过程。十分之一定律:次级生产者转化初级生产的产品过程,大约只有10%转化为次级产品的能量食物链: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能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的营养序列。类型:根据能流发端、生物成员取食方法及食性不同,可划分为1捕食食物链(草牧或活食食物链)2腐食食物链3寄生食物链

生态金字塔可分1数量金字塔2生物量金字塔3能量金字塔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路径:1植物—草食动物—食肉动物2各营养级中的一部分死亡的生物有机体、排泄物和残留体进入腐生食物链,

在分解者作用下,被还原为CO2、H2O和无机物质。3各营养级生物有机体在代谢过程中都要呼吸消耗能量,并以热能形式消散于环境。

特点!进出的平衡性2不可逆转性(单向、非循环)3耗损性

“十分之一定律”著名生态学家林德曼发现,食物链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在5-20%之

间,平均10%,大约有10%的能量转变为下一营养级的生物量,其余90%消耗于采食者的选择浪费,排泄和呼吸消耗,这就是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

根据“十分之一定律”,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改善食物结构,多吃肉、奶、蛋,就必须注意维持一定的人地比例和努力提高初级生产和能量在营养级之间的转化效率;否则,在人多地少,生产力低下,转化效率不高的国家和地区,缩短食物链,以素食为主。

物质循环的特点:1可循环往复利用2物质流和能量流密不可3生物在循环中占有特殊地位4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稳态机制

水循环中的主要问题是:1,地区间分布不均匀2.过度开采,形成“地下漏斗3.水资源污染。碳循环中的突出问题:产生“温室效应”

磷循环中的问题是:1.全世界磷的贮量有限,磷是不可代替资源。2大量使用打破原有平衡,带来环境问题

环境: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周围的影响有机体生命活动的所有外界力量、物理条件(光、热、水、土、气)及其它有机体的总和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总和。

生境:指生物有机体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生物起作用的环境总和。

生物圈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上限达海平面以上10Km以上的高度,下限达海平面以下12Km深处。

植物对不同光照强度的适应,可分阳性、阴性、耐阴植物。

根据植物对土壤酸碱度的反应和要求可分酸土、碱土和中性植物。

耐性定律: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和最大最的界限,限存在一个最低限和一个最高限,两限之间称耐性范围。

限制因子的应用1某地适种作物的确定2原有生态条件的改造3

确定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解决途径4指示植物的利用。

生物的生态适应1生态型(分气候、土壤、生物生态型)2生活型生态位: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行为。

内禀增长率:当建立了稳定不变的年龄分布时,这时的种群在无限制条件下的增长率,也称做生物潜能。

指数增长常见于细菌,浮游生物,某此昆虫及一个生杂草。

种群波动的情况1非周期性的波动;2周期性的波动。原因:1非密度制约2密度制约

生态对策:指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

r对策:体积小、数量多、寿命短、存活率低,但繁殖率高,具较大的扩散能力(昆虫、杂草、细菌及一年生短命植物)

k对策(多年生种子植物,乔木,脊椎动物)

正相互作用: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与固氮细菌)

生物种间的他感效应:由生物体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能在生物体间传递信息,并导致生物体相互作用的现象。又称克生作用。

农业生产中对种间关系的利用:1利用种群间的互利共生、互容关系,实行间作套种、人工混合林的建立。2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关系3利用种群间的捕食与寄生、竞争等负相互关系,生物防虫防草。

生物群落: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里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群落的结构:1垂直结构(群落的成层现象)2水平结构(指作物分布)3时间结构

群落的边缘效应:指在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较相邻群落增大的现象。

原因:由于群落交错区的环境较复杂,异质和多变、能为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提供条件,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和隐蔽条件。

原生演替:指在没有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群落被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逆行演替:在通常情况下,群落的演替总是由简单、不稳定和生

产力低向复杂、较稳定和生产力高的方向发展,但在某些外力作用下,群落也可能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即发生逆行演替顶极群落:群落演替系列最后达到稳定阶段,称为顶极,演替最终形成的稳定群落,叫顶极群落。

顶极群落的特征:1它是系统内部与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相对稳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平衡,没有生产量

的净积累4顶极群落若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存在下去。

群落演替理论在农业生产上应用:1对撩荒地植被演替的控制2农田土壤肥力变化与作物演替利用3人工模拟群落演替进展,促进植被的建立和恢复4建立仿自然顶极群落结构的人工群落。

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维持着某种协调状态。

生态平衡失调:指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压力或冲击时,系统的平衡受到影响,如压力或冲击超过了生态系统承受力或阈限时,自我调节能力降低,以至消失。

结构上的标志:1一级结构缺损2二级结构发生变化

功能上的标志:1能量流动受阻2物质循环中断

原因:1自然原因(气候、病虫害)2人为原因(资源不合理开发、工业“三废”)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组成1农业生物系统2生态环境系统3人工调控系统

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实质是能量转化的生物学过程?

太阳能不能直接为人类或动物直接利用,必须经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食物链转化利用,农产品中70%左右的不能直接被人类利用的产品只有通过其它动物,转化为肉、奶、蛋产品供人类利用,畜禽也只能利用第一生产中的一部分,其余除呼吸代谢消耗外,随粪

尿排出体外,人类又以施肥等方式将这部分归还土壤,满足土壤微生物对能量需求。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以草牧食物链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短。

3.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较高。

4.农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开放性强。

5.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具有双通道特征。

提高光能利用率的途径有:1.选育高光合强度品种。,2.改善群体结构,充分利用光能。3.改革种植制度,适长光能利用时间。4.增加辅助能投入。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1.目标性产出。2.非目标性产出。

扩大农业生态系统能流的途径:1.调整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扩大绿色面积,提高对太阳能的吸收、固定和转化效率。2.坚持农牧结合、种养并举的农业发胀方向,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3.建立多层次的能量转化结构,减少能量无效损失,提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4.发展农村经济,增加辅助能的投入,提高光能资源的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1.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开放性。2.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具有高效性。3.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平衡自我调节能力差。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出:1.农畜产品输出。2.反硝化作用输出。

3.挥发损失处处。

4.淋溶损失输出。

5.水土流失的输出。

6.燃烧作物秸秆和畜粪损失输出。

论述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及保持农田养分平衡途径:1.我国农田养分平衡中的主要问题①作物秸秆无谓焚烧未能正常还田,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基本原因之一。②水土流失造成大量养分流失,是影响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又一重要原因。③豆科作物、豆科绿肥、牧草种植面积大幅度减少,也是英献给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的原因之一。④农田营养物质投入不足,氮、磷、钾比例失调。⑤我国农田养分平衡状况区域间差异悬殊,基本趋势是发达地区较好,边远山区、贫困落后地区差。2.保持农田养分平衡的途径:①嘉庆各类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第一生产力,以生产富集更多的物质,同

时还应合理安排种植归还率高的作物类型,扩大豆类作物和豆科牧草绿肥种植面积,实行合理轮作稻茬。②积极强化牧业,扩大有机物质的生产转化。③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④妥善解决农村生活能源匮乏的状况。

农业资源按其来源的分类:1.自然资源。2.社会资源

农业资源按其是否具有可更性分类:1.可更新资源。2.布可更新资源。

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现状:我国资源绝对量丰富,但资源人均占有量多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短缺,将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我国农业资源的另一特点是,长期不合理开发利用,带来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资源破坏,环境恶化及环境污染等,珍惜一切农业资源,尤其是耕地和水资源,合理经济,高效利用一切农业资源,尽可能持久和提高资源转化效率,形成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利用模式。

我国农业环境问题:1.森林资源破坏。2.草场资源退化。3.土壤沙漠化加剧。4.水土流失严重。5.旱涝灾害频繁。6.工业“三废”污染。

7.化肥、农业及农业废弃物污染。8.乡镇企业

污染。

农业环境保护的途径:1.建立环境立法,是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手段。2.以防为主,防重于治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3.以农业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市农业环境保护的基本途径。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和理性的标志:1.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应能充分利用和发挥资源优势,消除不利影响,尽可能地把资源的生产潜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能保持资源的永续作用。2.合理的生态结构必须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具体表现为①保持系统输入与输出平衡。

②系统中农、林、牧、副、渔比例合理,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平衡。③系统中的生物种群组成比例合理,配置得当,它们之间的物质循环和嫩光量转化渠道畅通,达到供求平衡。

3.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还应具有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4.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应能保证获得最高的系统产量和优质多样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社会的多种需求。总之,合理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最终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较好的生态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农、林、牧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通过能量、物质的不断交换、转化和循环,彼此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统一整体。

次级生产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蛋白食品,改善人们食物组成。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机能。4.增加经济效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1.反馈机制2.适应机制3.生态系统水平的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直接调控:1.个体水平的调控。2.群体水平的调控3.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特点的调控。4.系统输出的调控。5.生物环境的调控。6.区域系统水平调控。

外部系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间接调控:1.商品交换系统的调控作用2.工业、交通及信息系统的调控作用3.科学技术系统的调控作用。/4.经营管理的调控作用。

生态工程: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农业生态工程:将生态工程原理应用于农业建设,即形成农业生态工程。

中国生态农业和概念、目标及特点是什么?

中国生态农业: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应用农业生态工程的方法及现代科技成就,建立起来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及经济有效性的技术集约型农业,它以满足人类社会需要为目的,具有整体性、多目标、多功能、多组分、多层次、良性循环、资源再生、协调发展、建具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的目标:生态农业的机泵目标是使农业成为具有前大自然在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能力的农业,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最佳组合和最佳效益。

生态农业的特点:1.立足全部土地,实行大农业。2.现代科学技术与我国传统经验相结合。

3.专业化生产与多种经营相结合。

4.自然调节与人工调节相结合。

5.生态农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生产的稳定性。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同时也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4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

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5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7互利共生是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8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9化感作用指由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

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叫做化感作用物质。

10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也可以用来指各种不同大小及自然特征的有生命物体的集合。

11生态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称为生态优势种。

12内禀生长率是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值速度,其单位为时间的倒数。

13广义捕食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

14逻辑斯蒂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增

长呈现“S”型增长。

15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生物在空间的垂直分布上所发生的成层现象。

16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内由于环境因素在不同地点上的不均匀性和生物本身特性的差异,而在水平方向上分化形成不同的生物小型组合。

17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

18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

19生态位宽度也称生态位广度或生态位大小,就是被一个有机体单位所利用的各种各样不同资源的总和。

20生物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21环境是指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的空间以及维持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即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

环境。

22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23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

类群,称为生态型。

24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

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25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26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转化固定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使生物成员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27耗散作用利用外界环境的物质,能量等不断的交换,使趋向无序和混乱状态的系统变为有序和稳定的状态叫~。

28初级生产力(量)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初级生产积累的能量或者干物质的量称为初级生产力(量)。

29次级生产是指初级生产以外的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的有机物质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自身的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储存。

30辅助能除太阳辐射能之外,生态系统接收的其他形式的能量统称为辅助能。

31能值是一种流动或储存的能量中所包含的另一种类别能量的数量,称为该能量的能值。32生态阀值系统在不降低和破坏其自动调节能力的前提下所能忍受的最大限度的外界压力(临界值),称为~。

33生态系统健康指生态系统具有活力、稳定和自调节的能力。(换句话说,一个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在结构、功能上与理论上所描述的相近,那么它们是健康的)34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水平下,能够产生生态效

益或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或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

35社会资源是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化石燃料、电力、化肥、农药、资金、技术、信息等。36可更新资源亦称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在合理经营管理条件与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可以更新、繁衍被人类继续利用,反之也可以衰退、减少甚至灭绝。

37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38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因地制宜,合理组织农、林、牧、副、渔生产,以实现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农业生产体系。(就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建立一种既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又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农业生产体

系)。

39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指根据生态学原理,通过一定的生物、生态以及工程的技术与方法,人为的改变和切断生态系统退化的主导因子或过程,调整、配置和优

化系统内部及其与外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过程及其时空秩序,

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原有的乃至更高的

水平。

40媒质即“介质”,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媒质;某些波状运动(如声波、光波等)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状运动的介质。又称介体。用

于间接有机电合成的氧化还原体系。

41基底是指经过褶皱,变质作用的结晶变质岩。

42中国生态农业以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新建立起的一种把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统一起来的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作为一种经济而

高效的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能较好的适应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现状和经济

技术水平,做到资源节约、物质循环再生利用、高效低耗、整体优化设计

管理,实现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二、问答题

1、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2、为什么说农业生态和自然生态不完全一致

农业生态学更多的要涉及社会、经济与技术问题,因为农业生产本身就是一个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结合在一起的过程;例如:从自然生态观点看,森林、草原等是最美观和合理的生物植被,破坏这些植被就意味着生态平衡的破坏;但从农业发展角度看,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通过“刀耕火种”毁掉森林、草原,开发为农田,并逐步增加人工投入以提高其生产力。因此,从农业生态观点看,这种“生态平衡破坏”在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并非绝对的不合理,在某种意义上它反映出人类的进步。22

3、系统的基本特点

系统结构的有序性(表现在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两方面)、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组分(环境组分)(包括太阳辐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土壤)

5、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结构:a物种~: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由哪些生物种群所组成及它们之间的量比

关系,生物种群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

b时空~:大多数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都具有水平空间的镶嵌性,垂直

空间上的成层性和时间分布上

的发展演替特征。

c营养~:生态系统中右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以食物营养

关系所组成的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功能:a能量流动:能量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沿生产者到消费者到分解者单向流动。

b物质循环:物质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c信息传递:物理,化学,营养,行为信息的传递。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a组分~:指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量比关系,以及各业内部的物种组成及量比关系。

b时空~:空间结构分为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是指一定区域内,

各种农业生物类群在水平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垂直结构是指

农业生物类群在同一土地单元内,垂直空间上的组合与分布,

时间结构是指农业生物类群在时间上的分布与发展演替。

c营养~

功能:a能量流:可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利用太阳能形成能量流,也可利用煤

炭石油人力等形成一些辅助能量流。

b物质流:既有天然的,也有人为的。

c信息流:有自然信息网,并且利用人类社会的信息网。

d价值流:价值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转换成不同的形式,并且可以在不同的组分间转移。

6、生态系统与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

从概念、组成、结构、功能四方面说。(见前面)

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前者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占据主要地

位的生物是经过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并且增加了最为重要的调节者

和主题消费者人类;后者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组分和人工环境组分。

7、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

分为均匀型(即种群内各个体在空间呈等距离分布)、随机型(即种群内个体在空间的位置不受其他个体的影响:既相互独立)和成群型(即种群内个体的分布既不随机,也不均匀,而是形成密集的斑块),在成群分布中又包括成群随机型和成群均匀型。

8、粗密度与生态密度的差异

粗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的生物个体数(或生物量);生态密度则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如在干旱的冬季,由于水位下降小鱼密度从整体上来说是下降的,使鱼集中在越来越小的水体中,所以这种鱼的生态密度又是上升的。

9、出生率与死亡率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概念:出生率是种群增加固有能力的表述,是指种群在以生产、孵化、分裂或出芽等方式下,产生新个体的能力,使种群内个体数量增长的重要因素,常用单位时间内产生新个体的数量表示。死亡率描述了种群个体的死亡情况,是种群内个体衰减的数量。

意义:种群的数量变化则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对比关系。种群数量的增长是靠繁殖,而种群数量的减少则是由于个体死亡的结果。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为增长率,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增加的百分数。换句话说,种群的数量大小是由增长率来调节的。当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则增长率为正,种群的数量增长;当死亡率超过出生率,则增长率为负,种群数量减少;而当出生率和死亡率相平衡时,则增长率接近于零,种群数量就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10、种群增长的几种模型

种群增长一般有三种典型类型:

1几何级数增长(是指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生长,不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寿命只有一年,且一年只有一个繁殖季节,同

时种群无年龄结构,彼此隔离的一种增长方式Nt=Nt-1*人)。

2指数型增长(在无限环境下,除了种群的离散增长外,有些生物可以连续进行繁殖,没有特等的繁殖期,在这种情况下,种群的增长表现为指数形式。种群增长曲线呈J型Nt=No*ert)。

3逻辑斯谛(s型)(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他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 型Nt=K/(1+ea-rt))增长。

11、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类型

种群增长、季节消长、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的暴发、种群平衡、种群的衰落和死亡、生态入侵

12、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及调节措施

原因:1非密度制约:即与种群数量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食物等的影响)2密度制约:由于种群内各个体自身的关系,其密度的变化影响着种群数量的波动。

密度制约的原因:a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b对于某些特殊生物种的增长,心理抑制

起着重要作用;c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d致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它们随着被感染生物或寄主密度的

增大而增大。

调节:1密度调节: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包括:A种间调节:指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制约过程。调节种群密度的因素只能是密度制

约因素,且调节种群密度的因素始终是竞争,包括竞争食物、竞争生存空间及捕食

者和寄生者的竞争。B食物调节:捕食和被食、寄生生物和宿主、食草动物和植物

与食物有密切的联系。C营养恢复学说:该学说用于解释寒漠带旅鼠的周期性数量

波动

2非密度调节:主要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气候因子、化学限制因子、污

染物等常常是(但不始终)按非密度制约方式发挥作用。

3种内自动调节:是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内源

性调节方式。内源性自动调节有三个共同的理论特征:a强调种群内个体间的异质

性对种群的作用;b强调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生长、性成熟、迁入迁出等特征

和参数是密度制约的;c强调种群的自动调节是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据理论

特征,种内自动调节可分为①行为调节:指种群内个体间通过行为相容关系调节其

种群动态结构的一种种内调节方式②生理调节:指种内个体间因生理功能的差异,

致使生理功能强的个体在种内竞争中取胜,淘汰弱者,在动物方面表现为内分泌调

节③遗传调节:指种群数量可通过自然选择压力和遗传组成改变而得以调节的过程。

13、种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区分正相互作用与负相互作用)

分为正相互作用和负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为①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②偏利共生:指种间

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③原始协作(指两种群相互作用,

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负相互作用:包括①竞争:生物种群的竞争通常包括种间竞争和种内竞争;②捕食:不同生物种群之间存在着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广义的捕食是指高一营养级动物取食

或伤害低一营养级的动物和植物的种间关系;③寄生:寄生与捕食作用相似,

寄生物以寄主身体为定居空间,靠吸取寄主的营养而生活;④化感作用:指由

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它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植物的这种分泌物

叫做化感作用物质,主要是植物界种间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负相互作用使受

影响的种群增长率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有害,从生态角度看,负相互作用能增

加自然选择能力,有利于新的适应性状的发展。

14、举例说明种群间正负相互作用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至少各两个)

正相互作用:1豆科作物和根瘤菌共生形成的根瘤是典型的互利共生的例子。真菌和高等植物根系共生形成菌根,菌根包括内生菌根和外生菌根,前者是菌丝在根表面或

在根表皮层细胞进行繁殖。真菌与根形成“有机体”能增加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矿质元素的能力,同时植物也为真菌提供了光和作用的某些产物。2附生植物

与被附生植物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偏利共生关系,如地衣、苔藓、某些蕨类等附

生在树皮上。在热带森林中还有很多高等的附生植物,这些附生植物借助于被

附生植物支撑自己,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如光、空间),但对被附生种群则无

多大影响。3寄居蟹和某些腔肠动物的共生关系即为原始协作,腔肠动物附着

在寄居蟹背上,当寄居蟹在海底爬行时,扩大了腔肠动物的觅食范围,同时,

腔肠动物的刺细胞又对蟹起着伪装和保护作用。

负相互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家畜家禽对饲料、饲草的竞争,农作物对水、肥和阳光的竞争,间作套种需求相同的作物之间的竞争,水生生物对水体中养分和溶解氧的竞争

都是普遍存在的;农田中,猫头鹰多以鹌鹑卫士,当鹌鹑变少时,猫头鹰即转

化为吃口齿齿类动物;列当、菟丝子为全寄生;胡桃不能和苹果种在一起,因

胡桃叶能分泌大量胡桃醌对苹果其毒害作用,胡桃树周围也不能播种番茄、马

铃薯;苹果树旁边不要种玉米,因为玉米对苹果根的分布也产生不利的作用。

15、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2具有一定的外貌3具有一定的结构4级有一定的动态特征5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6形成一定群落环境7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8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16、群落中(生物种类)种群的数量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A多度:指生物群落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是一个数量上的比例。

B密度:直单位面积上的植株数或生物个体数目。C盖度:有两种表示,

即投影盖度(指植物地上部分的投影面积,它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

平空间面积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同化面积的大小)和基部盖度(指

植物基部着生面积)。D频度:指群落中某些植物出现在样方内的频率。

E高度:是测量植物体长的一个指标。F体积:是植物所占空间大小的

量度。G重量:指群落中生物有机部分重量的量度。

(完整版)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生态金字塔包括、和。 2、农业生态系统中反馈调控通常分为和。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和。 4、氮循环的主要过程包括:生物固氮、、、。 5、环境污染分为和。 6、根据人类干预程度,生态系统划分 为:、、。 7、环境包括和。 8、种群的营养特征包括:、和三个方面。 二、选择题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 水分 C 光照 D时间 2、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 共生 C 混合D寄生 3、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4、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5、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6、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 A气候生态型 B土壤生态型 C生物生态型 7、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是()。 A生存因子B生态因子C环境因子D生物因子 8、温带地区的典型地带性森林植被为()。 A常绿针叶林B落叶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 9、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原生演替D水生演替 10、影响我国植被分布经度地带性的主要因子是()。 A光B温度C水D土壤 三、判断题 1、<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如果螳螂所在营养级的能量为10个单位,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为100。() 2、枯树上生出蘑菇属于腐生食物链。() 3、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周期短。() 4、蚂蚁与蚜虫的关系属于原始合作。() 5、苹果小麦的间作套种依赖于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6、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基础分支学科。() 7、能流特征主要是能量的逐级减少与流动的单方向性。() 8、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可以按功能区分为:以绿色植物为主的生产者、以动物为主的大型消费者、以微生物为主的小型消费者。() 9、生物生态型:主要是在生物因子的作用下形成的。例如,籼、梗稻-光照生态型;早、中、晚稻-温度生态型;水、陆稻-土壤生态型。() 10、耗散结构是指在远离平衡状态下,系统可能出现的一种稳定的无序结构。() 四、名词解释 1、生态阈值 2、边缘效应 3、化感作用 4、次级生产 5、生物群落演替 6、趋同适应 7、中国生态农业 8、生态优势种 9、温室效应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分。(F )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Y )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F )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配。(Y )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F )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F )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Y )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Y )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质。(F )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Y )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F )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Y )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F )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F )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Y )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B )生态型A、温度B、光照C、土壤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D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A )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D )类型食物链A、捕食B、腐食C、混合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D )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C )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B )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C )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D )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A )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11、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C )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12、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C )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13、金属矿产资源属于(B )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社会资源 D、工业产品资源 14、进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主要是解决(C )的严重失调问题。 A、人口与粮食 B、经济与粮食 C、经济与生态 D、土地与生态 15、下列生物中,属于r-对策者的生物是(C ) A、银杏 B、狗 C、昆虫 D、大象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1章绪论 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 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 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 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 1 人工环境的类型 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 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 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 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 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 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 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 2 食物链的类型 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 4 食物链解列 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 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 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 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 4 次级生产的作用

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 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 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 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 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 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 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 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 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 6 生物放大作用 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 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 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 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 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 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 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 可持续农业 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 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 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 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 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东北农业大学园林生态学期末考试高分题库全集含答案

89559--东北农业大学园林生态学期末备考题库89559奥鹏期末考试题库合集 论述题: (1)不少城市为了亮化和彩化城市夜景,在道路两侧和社区的绿地里安装了昂贵的射灯,彻夜闪亮,有时围着一棵树就有几盏射灯。作为一名园林工作者,请你客观地谈谈对这种美化 方法的认识 正确答案:对安灯初衷的客观理解(4分);灯光对植物生长期生理活动的不良影响(6);合理的建议(5分) (2)试从种内和种间关系的角度,探讨如何更好地引种和应用园林植物。 正确答案:1)相关种内种间关系的描述。(10分) 2)合理的观点。(15分) 简答题: (1)简析导致园林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群落组成和演替的基本含义(2分);内因( 3 分);外因( 3 分) (2)什么是优势种和建群种?生态学上优势种在群落中有何影响? 正确答案: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3)他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力较强的的种类,其中最具 有优势的层次成为建群种。(3)在生态学上,优势种对整个群落具有控制性影响,如果把群落中的优势种去除,必然导致群落性质和环境的变化,但若把非优势种去除,只会发生较小的或 不显著的变化。优势种和建群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3)简述顶极群落在指导园林实践中有何意义? 正确答案:1)顶级群落的概念和特点(4分) 2)城市园林群落配置的生态原则(4分) 3)其他有效观点(2分)

名词解释: (1)苗木移植: 正确答案:苗木移植:是指苗木从原来的育苗地换栽倒另一育苗地,继续培育成苗的方法,也交换床。经过移植的苗木交移植苗。 (2)先锋树种: 正确答案:先锋树种:稳定的森林被破坏后,迹地裸露,小气候剧变,特别是光强、温度 变幅大,此时,稳定群落中的原主要树种难以更新,而不怕日灼、霜害,不畏杂草的喜光树种,依靠其结实和传播的能力,适者生存抢先占据了地盘。这些树种,被人们誉为先锋树种。 (3)种间竞争: 正确答案:种间竞争: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争夺空间和资源,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 间接一直对方的现象。

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农业生态学的定义是以下哪一个? a) 研究农业系统及其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b) 研究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生活方式的科学。 c) 研究农业发展对人口增长的影响的科学。 d) 研究农业科技的发展趋势的科学。 答案:a) 研究农业系统及其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科学。 2.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废物处理 b) 农田水利和排水系统 c) 农作物种植和栽培技术 d) 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重建 答案:a) 土壤养分管理和农业废物处理 b) 农田水利和排水系统 d) 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与重建

3. 下面哪个是农业生态学的核心原理? a) 农田的持续耕作 b) 农业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c) 高产、高效、高质、高效益 d)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答案:d) 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4.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哪些? a) 实地调研和观察 b)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c) 实验室实验和控制实验 d) 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 答案:a) 实地调研和观察 b) 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 c) 实验室实验和控制实验 二、简答题 1. 请简要说明什么是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以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生态

支撑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其目标是不破坏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 2. 农业生态学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农业生态学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产量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例如,通过改善灌溉系统、调整农作物种 植结构、合理利用农业废弃物等措施来适应气候变化。此外,农业生 态学还研究如何减少农业活动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如减少农业温室气 体排放、增加碳汇等。 三、论述题 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首先,农业生态 学研究农业系统与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为 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在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 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农业生态学研究了如何通过调整农田生态系 统结构和功能来改善土壤质量、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保护生物多 样性等,从而实现农业的绿色发展。 其次,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农业品种选择和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农业生态学发现,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能够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减少化学农 药的使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4、温室效应: 5、生态效率: 6、生态金字塔: 7、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8、生态效益: 9、农业资源: 10、生态入侵: 11、农业效益: 12、能量转移: 13、次级生产: 二. 选择题 1、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

A、农作物 B、农业环境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业气候 2、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在那一年中第一次提出的(): A、1966 B、1910 C、1809 D、1866 3、生物生命活动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相互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称为(): A、生物学过程 B、生态过程 C、技术过程 D、经济过程 4、农业生态学的基础性体现在(): A、农业生态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上研究农业

B、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农业生物包括了农作物、蔬菜、果树、家禽、水产类和森林等多种多样生物种群 C、运用生态学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农业生产 D、农业生态学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得以实现农业高产为中心 5、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6、、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7、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8、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9、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社会资源 D、工业产品资源 10、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 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 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 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 一种相互关系。 3.生物的多样性:即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可用香农一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多样性梯度来衡 量。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 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5.生态位: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 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 的转移运动状态。 7.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8.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四、简答题(每个4分,共32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答: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转换功能和价值转换功能,在这种转换之 中形成相应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 2.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答:(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 (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 (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 (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 3.顶极群落理论上应具备那些主要特征? 答:(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 (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 上下波动不大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 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 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 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 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农业生态学专项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专项试题附答案 1.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 )。 A、社会性寄生 B、寄生 C、潜在寄生 D、真寄生 【正确答案】:C 2.旱生植物的特点是( )。 A、叶面积较大 B、根系发达 C、通气组织发达 D、叶片较多 【正确答案】:B 3.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 )。11 A、增长型种群 B、稳定型种群 C、下降型种群 D、混合型种群 【正确答案】:C 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 )。9 A、以动物为研究主体 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C、以植物为研究主体 D、以种群为研究主体 【正确答案】:B 5.下列生态系统中消费者食物专一性强的是( )。 A、热带雨林 B、湖泊 C、温带草原 D、荒漠 【正确答案】:A 6.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 )。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增加 【正确答案】:B 7.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 )。 A、综合因子 B、一般生态因子 C、替代因子 D、限制因子 【正确答案】:D 8.白蚁消化道内的鞭毛虫与白蚁的关系是( )。 A、寄生 B、拟寄生 C、互利共生 D、偏利共生 【正确答案】:C 9.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 )。 A、英美学派 B、法瑞学派 C、前苏联 D、中国7 【正确答案】:B 10.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 )。19 A、温带常绿林 B、热带雨林 C、温带草原 D、落叶 【正确答案】:B 11.温室效应指的是( )。 A、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温室和塑料大棚,产生了对环境不利的后果 B、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大气层如同温室的外罩一样,太阳短波辐射容易进入,地 表长波辐射难以出去,导致地表温度升高,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 C、农民长期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工作,导致了与温室和塑料大棚有关的疾病 D、在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生产的蔬菜质量与露天农田中生产的蔬菜质量不同【正确答案】:B 12.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 )。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参考附标准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学: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和平衡发展规。 1.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 2.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整合性:系统的整体功能大于各组成部分功能之和的特性。 4.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1.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2.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3.环境容纳量: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密度),称为系统对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4.内禀增长率:在环境条件无限制作用时,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最大相对增殖速度。 5.生态密度:是指单位栖息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或生物量)。 6.生态对策:生物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称为生态对策。 1.生物群落: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2.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3.原生演替:从未有过任何生物的裸地上开始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5.群落的交错区:两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 6.边缘效应:由于群落交错区生境条件的特殊性、异质性和不稳定性,使得毗邻群落的生物可能聚集在这一生境重叠的交错区域中,不但增大了交错区中物种的多样性和种群密度,而且增大了某些生物种的活动强度和生产力,这一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1.环境:作用于生物个体或群体的外界条件的总和。 2.生态因子: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叫生态因子。 3.生态环境:生态因子的综合为生态环境。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5.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由于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环境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称为生活型。 6.生境:某一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由于生态环境的约束,只能在某一特定区域中生存,则把该区域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7.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8.生态幅:生物耐受生态因子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之为生态幅。

6731农业生态学(附答案)

6731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A)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科学。 A.农业生物 B.农作物 C.农产品 D.农业微生物 2.下列哪项不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D )?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自然环境 3.植物体分泌的化学物质对自身或其他种群发生影响的现象称为(C )。 A.竞争 B.捕食 C.化感作用 D.春化作用 4.(C )是指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来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是一个生物在物种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A.生物群落 B.生物种群 C.生态位 D.生态系统 5.(D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A.生态型 B.生活型 C.生态作用 D.生态平衡 6.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积累能量的过程叫(A ) 初级生产 B.次级生产 C.辅助生产 D.自然生产

7.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称为( C ) A.碳循环 B.热循环 C.温室效应 D.大气温室效应 8.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称为( A )。 A.反馈 B.正反馈 C.负反馈 D.反馈机制 9.非本地的生物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本地生态系统,并对生态系统、栖境、物种、人类健康带来威胁的现象称为( B ) A.生态入侵 B.外来生物入侵 C.环境入侵 D.物种入侵 10.(C )是指根据生物学原理建立的农业生产体系,靠各种生物学过程维持土壤肥力,使作物营养得到满足,并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治杂草和病虫害的体系。 A.有机农业 B.自然农业 C.生物农业 D.生态农业 二、多选题 1.以下属于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的是(ABCD)。 A.理论实用性 B.学科交叉性 C.研究统一性 D.宏观层次性2.根据各生物组分在生态系统中对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取得营养方式的不同,又将其细分为(BCD)

国开作业《农业生态学》 (21)

题目:1.()是指在一定时间、空间内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 选项A:养分平衡 选项B:生态平衡 选项C:生态失调 选项D:收益递减律 答案:生态平衡 题目:以下属于土壤培肥生态工程的是()。 选项A:食用菌种植技术 选项B:生物防治技术 选项C:间套作技术 选项D:秸秆还田技术 答案:秸秆还田技术 题目:以下关于稻田养鱼主要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选项A:减轻水稻病虫害 选项B:控制田间杂草的发生 选项C:改善稻田水土环境 选项D:只可以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答案:只可以获得高的经济效益 题目:下列是中国生态农业特点的是()。 选项A:劳动与技术密集 选项B:化石能投入程度高 选项C:高投入高产出 选项D:规模大投入少 答案:劳动与技术密集 题目:()是在生态农业原理的指导下,运用生态农业工程、遗传工程等现代科学技术,以一个自然村为对象而设计和实施的一种新型农业生态经济模式。 选项A:特色小镇 选项B:生态村建设 选项C:美丽乡村 选项D:生态县建设 答案:生态村建设 题目:有机农业生态工程首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工作是()。 选项A:使用生物防治技术 选项B:开发有机肥肥源 选项C:选择环境良好的生产基地 选项D:使用农业高科技技术 答案:选择环境良好的生产基地

题目:秸秆过腹还田方法有2种:直接饲喂和经过微生物发酵处理后饲喂。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配方施肥技术包括“配方”和“施肥”两个程序。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土壤生态系统退化恢复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物理化学措施。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利用瓢虫、蜘蛛、食蚜蝇、草铃等可以防治小麦蚜虫和棉花蚜虫。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稻鱼轮作是指养鱼和种稻在时间上分开,即种稻时不养鱼,养鱼时不种稻。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中国生态农业强调传统农业的精华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相结合。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生产有机食品对原料的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要严格按照有机食品加工标准进行生产。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错 题目:有机农业既是一种高科技的农业生产方式,更是一项诚信事业。 选项A:对 选项B:错 答案:对 题目: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应用微生态工程技术,从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有益(有效)微生物中筛选出那些功能性强、共生性好、互不拮抗的多种微生物,通过适当的组配和科学的发酵工艺组合成的活菌制剂。()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以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为目的,所采用的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0)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130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o A.农业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o A.石化农业 B.生态农业 C.有机农业 D.自然农业 3.以下属于r对策者生物的是()o A.竹 B.鹭 C.细菌 D.鲸鱼 4.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o A.原始合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是()。 A.开放性系统, 净生产力高 B.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C.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D.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6.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自然过程

B.人工过程 C.物理过程 D.化学过程 7.在农区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的规模决定于0。 A.劳动力 B.土壤 C.气候 D.种植业规模 8.以下生态因子中属于生存因子的是(), A.土壤酸碱度. B.水 C.风力 D.地形 9.以下食物链中,属于寄生食物链的是()。 A.水稻一蝗虫一青蛙 B.秸秆一牛一人 C.秸秆一沼气 D.大豆一菟•统子 10.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区别是()。 A.生物辅助能投人 B.工业辅助能投入 C.自然辅助能投人 D.人工辅助能投入 11.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平均约为()o A.1/1000 B.1/100 C.1/10 ・ D.10 12.下列气体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农业生态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农业生态学》期末题库及答案 考试说明:本人针对该科精心汇总了历年题库及答案,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并且每年都在更新。该题库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本文库还有其他网核及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农业生态学》题库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 农业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农业生态系统属于( )。 A. 人工生态系统 B.自然生态系统 C.半人工生态系统 D.封闭式生态系统 3.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 )。 A.石化农业 B.生态农业 C.有机农业 D.自然农业 4.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 A.原始合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5.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 )。 A.势能 B.生物化学潜能 C.动能 D.热能 6.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 ),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自然过程 B.人工过程 C.物理过程 D.化学过程 7.农业生态系统是( )。 A.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B.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C.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D.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8.以下生态因子中属于生存因子的是( )。 A.土壤酸碱度 B.水 C.风力 D.地形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的主张说的是( )。 A.耐性定律 B.最低因子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能量守恒定律 10.在农区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的规模决定于( )。 A.劳动力 B.土壤 C.气候 D.种植业规模 11.草原上的“草一羚羊一老虎”食物链属于( )。 A.捕食食物链 B.腐食食物链 C.混合食物链 D.寄生食物链 12.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区别是( )。 A.生物辅助能投入 B.工业辅助能投入 C.自然辅助能投入 D.人工辅助能投入 1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平均约为( )。 A. 1/1000 B.1/100 C.1/10 D.10 14.有害物质的富集使人类受害最大,这是因为( )。 A. 人们经常接触有害物质 B.人类的摄食量大 C.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 D.大多数人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 15.下列为中国生态农业特点的是( )。 A. 劳动与技术密集 B.化石能投入程度高 C.规模大投入少 D.高投入高产出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6分) 16.生态系统: 17.有机农业: 18.人工辅助能: 19.生态失调: 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18分) 20.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____ 和人工生态系统。 21.一般来说,食物网越____ ,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22.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分类,群落演替可分为____ 和次生演替。 23. ____ ,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以适应环境、更好地保存和延续种

《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 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 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 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 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农业生态学试题答案

1、当今世界面临的五大生态危机是指人口问题、粮食短缺、资源破坏、能源紧张和[]。 1.土地退化 2.气候变化 3.环境污染- 4.生态失调 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固定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1.a等于b+d 2.a大于b+d 3;a等于b 4.a小于c+d 3.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哪种物质引起的?[] 1.二氧化碳 2.甲烷 3.二氧化硫 4.氟氯烃'■ 4、下面所列属于不可更新资源的是[]。 1.牧草 2.石油- 3.降水 4.土壤肥力 5、可供陆地和淡水生物利用的水资源约占地球总水量的】]。

1.1/4 2.3/4 3.0.75%'■ 4.3% 6、形成初级生产量的生物类群是】]。 1.食草动物 2.土壤动物 3.真菌 4.化能合成细菌- 7、下列生态因子中,对植物起间接作用的是】]。 1.阳光 2.水分 3.温度 4.地形 8、从裸岩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 1.次生演替 2.快速演替 3.原生演替' 4.水生演替 9、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 1.农田生态系统 2.种植业和养殖业系统

3.自然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 10、下面哪种措施最有可能加剧温室气体的排放?[] 1.少耕 2.免耕 3•:秸秆就地焚烧' 4.秸秆还田 11、“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是由农业资源的[]所决定的。 1.可更新性 2.相对有限性 3.稀缺性 4.区域性 12、决定一定区域内动物和人口承载量的是[]。 1.热量 2.初级生产量'■ 3.次级生产量 4.净生产量 13、下面所列属于腐食食物链的是[]。 1.青草-野兔-狐狸-狼 2.藻类—甲壳类—小鱼—大鱼 3.动物粪便—蚯蚓—鸡- 4.大豆—菟丝子 14、农田弃耕后所发生的生物群落演替是[]。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工程技术》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海克尔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机理的科学。 ▲奥德姆的生态学概念: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农业生态学:用生态学的原理及系统论的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应用性学科。 简答题: ▲简述农业生态学的特点: 答.理论实用性。2.学科交叉性。3.研究统一性.4.宏观层次性。 论述题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答: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农业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1.农业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2.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4.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与优化。5.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1.基础性的理论研究。2.为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途径。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名词解释: ▲系统: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在以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农业生态系统: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简答题: ▲组成系统需要哪三个条件? 答:1.必须具备两个以上都的构成要素。2.各要素之间必须有某种联系。3.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系统有哪三个基本特征? 答:1.系统的有序性,包括系统的边界和系统的层次。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体性。 ▲生态系统是由哪些基本子系统构成的? 4生态系统有哪三大功能? 答: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 论述题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生态系统 非生物组成 生物组成 非生物环境 物质代谢原料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