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分析(全文)

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分析(全文)

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分析

消费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投资和出口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外部经济环境阶段性恶化的情况下,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我国居民消费特征的分析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一、从现时消费向前瞻式消费过渡

从消费理论进展来看,是由现时或当下消费向前瞻式消费过渡。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上说,当下的消费由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主导,而前瞻式消费由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霍尔的随机游走理论等所支持,考虑的是个体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进行一生可供消费资源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整体规划。

前瞻式消费极大地依赖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金融体系的进展,如失业、医疗、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稳定消费者的预期,能够更为理性地、平滑地规划自身的消费路径,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利于熨平由消费波动诱发的经济波动。

而金融体系的进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将沉淀的财富变得流转起来可资消费,使未来资源可以通过适当的金融制度安排,实现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统一考量。正规的金融消费安排比如按揭贷款、消费信用贷款等,而非正规的金融消费安排,比如金融互助组织、亲友之间礼尚往来的“随礼”等,这些正式的和非

正式的金融安排,都能使消费跨时间、跨状态地进行资源融通,从而有可能实现资源更优的配置,通过消费行为提高所获得的效用。

二、由家庭组织式消费到个体式消费再到家庭功能式消费

家庭在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知识社会)中,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组织生产和分配消费的经济功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传统农业社会,物质生产力比较低下,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较强,家庭消费资源由家庭权威进行分配。在工业社会,个体的自由逐步得到彰显,消费的自主性得到加强,个体主观消费获得释放。而进展到知识社会,知识的局部性和碎片化使个体之间的关系性再次得到强调,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关系性,这是在确认个人主体性基础上的关系性,家庭作为社会单位也在消费资源分配中发生作用,可以称之为家庭功能式消费,以有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组织式消费。

1.消费的生命周期代际交叠的特征明显

在生命周期内,经济个体始终要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或然发生的疾病、交通或工作事故等也会引发财产上的损失,还有子女抚养、嫁娶、盖房购房、赡养父母等这些大开支项目。当在文化背景影响之下代际之间发生收入转移时,如父母在子女婚嫁中购房的支持,就形成了典型的生命周期代际交叠的特征,这是两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结合在一起做消费和储蓄的规划。在我国大中城市房价和收入之比高于其他GJ和地区的情况下,住房需

求为什么还能持续地支撑供给?原因是一个家庭中的多代人在购买和供养一套房产。这样,在高房价下存在可以实现的刚性需求这一问题就可以理解了。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上代人对下代人生活状态的关怀并与之相伴的收入代际转移是不尽相同的。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亚文化圈中,上代人对下代人的遗赠,下代人对上代人的赡养,都为消费生命周期代际交叠提供了具体的行为模式。

2.消费体现了社会关系性和结构性特征

消费作为一种经济行动,也是社会行动的特定类型。消费行为具有社会性的定位,要充分考虑消费行为其所嵌入的具体的、持续的社会关系的特征,而消费――储蓄模式是社会构建的。比如,家庭养老、社会保障养老、商业基金养老等具体养老模式的形成,是不同经济社会互动的结果。

社会关系对消费等经济行动的影响不能与非理性相混淆,储蓄和消费行为极大地依赖于社会关系XX络以及由社会关系XX 络凝固成的制度。行动者可能为了自己的消费和储蓄占用他人的社会关系,这种占用可能是弱关系,也可能是强关系,弱关系往往与高信息差异、低信任度相联系,强关系往往与低信息差异、高信任度相联系。因此,占用他人的社会关系,是信息和信任所带来的收益和成本综合考量的结果。当社会关系可能有经济活动产生时,社会关系比经济活动的结果更为重要。

三、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制度濡化下的消费模式

目前我国仍然处于经济社会转型进程之中,其中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产生、持续和变迁,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消费模式选择。这从正规和非正规制度两个层面产生影响。正规制度涉及正式的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消费税、利息税、资本所得税等一系列有关消费和储蓄安排的税制结构。非正规制度涉及到养老、失业、医疗的支撑安排,这些社会保障安排的社会化程度及其对家庭内经济功能的替代,构成了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东亚文化中,深含勤勉、节俭、重亲情等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长期濡化人们的经济行为包括消费和储蓄行为,从而形成了所谓“重积存、轻消费”的传统格局。儒家文化所包含的这些特征,实质上体现了现收现付(py-s-you-go)养老模式,并且它的范围是局限于家庭内部的,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这种养老模式已不能保证老年人的消费需求量。另外,如果把老龄化进程当做一个因素纳入经济的不确定性中时,以人口负担结构为基础的养老模式是存在巨大风险的,不具备持续性。将儒家文化承载的养老保障的经济功能分离出去,要求建立健全市场化的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体系,推动完全个人积存(full-funded)制度。当然,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是多层次的,在多层次的需求中,合理的做法是将可以市场化的基本经济保险和保障从家庭功能中分离出去,同时也使得更高层次的情感需求更加纯粹和稳定。

文化传统、和信念体系等非正规制度,对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产生很大影响。非正规制度和正规制度之间是相互补充或相互替代的,在某种情形下也可能会是互动的。它们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别是对违犯行为的惩处问题,违犯正规制度往往是第三方可以验证的,惩处也是第三方实施的。而非正规制度却几乎全都不能被第三方所验证,违犯惩处只能是自我实施的。例如,儒家文化背景下的家作为一种养老安排的载体,当产生子女不孝、不承担赡养责任等违犯行为,除了自我责备,很少负法律责任;或者是第二方实施,不承担赡养责任,因父母在亲友圈的信息披露,使该子女声誉受损,从而经济交往受到限制。而市场化的养老保险,则有相关的金融和保险法律、法规来规制各当事人的行为,违犯行为的惩处由法律权威部门强制实施。

养老体系的社会构建,需要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现状的文化模式,其中,必须重建与市场经济兼容的儒家文化体系。文化传统、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等非正规制度,对市场经济秩序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市场作用方向的影响。市场是一个以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的机制,从表面上看,市场似乎是一个单纯的经济行为,实质上市场背后受该经济体文化伦理、价值观念和文明程度的制约。一定的非正规制度结构约束了市场结构,并且引导市场按照一种隐性的、默示的程序来运行。其二是对市场作用空间的约束。市场空间的扩大既是社会经济增长的结果,也是人们文化价值理念变迁的后果。在ZG,长期以来重义轻利的义利

观的非市场伦理,不仅使市场纵深进展缓慢,而且使其空间也被大大限制。如在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乃至家庭组织中,市场空间非常狭小。其实,并不是这些领域的市场条件不足,而是人们的市场理念以及与市场经济兼容的文化价值观缺失。

长时期地将养老保险及保障局限于家庭范围内,在理论逻辑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过,这绝不是说要抛弃儒家文化;相反,滥觞于农耕文明的儒家文化,可以激励出更多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进展和人类文明的正规和非正规制度因素,并使得这些制度的交易成本降低到非常低的水平。当前,在ZG 这样一个处于转轨时期的庞大经济体中,加强市场化进程,加强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和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可以替代家庭养老保险的主体地位;同时还必须提倡和光大儒家文化,使家庭保险模式作为市场保障模式的重要补充,形成市场和家庭的两种保障模式相得益彰的格局。本文的观点是要完善和强化市场保险模式,从而使它占相对的主体地位,不是要取消家庭保险,也不是否定儒家文化在金融学意义上的作用。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责编/赵哲)

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分析

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特征分析 由于互联网商务的出现,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者的地位正在发生着重要的变化,互联网迅速的发展促进了消费者主权地位的提高;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使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更加理性化。 (一)网络消费者的行为特征 网络用户是网络营销的主要个体消费者,他们的购买行为决定了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要做好网络市场营销工作,就必须对网络消费者的群体特征进行分析,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网络消费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随着21世纪的到来,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计算机网络交织的世界,消费品市场变得越来越丰富,消费者进行产品选择的范围全球化、产品的设计多样化,消费者开始制定自己的消费准则,整个市场营销又回到了个性化的基础之上。没有一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一样的,每一个消费者都是一个细小的消费市场,个性化消费成为消费的主流。 2、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 不仅仅是消费者的个性消费使网络消费需求呈现出差异性;对于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因其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网络消费者,即便在同一需求层次上,他们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因为网络消费者来自世界各地,有不同的国别、民族、信仰和生活习惯,因而会产生明显的需求差异性。 3、消费的主动性增强 在社会化分工日益细化和专业化的趋势下,消费者对消费的风险感随着选择的增多而上升。在许多大额或高档的消费中,消费者往往会主动通过各种可能的渠道获取与商品有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和比较。或许这种分析、比较不是很充分和合理,但消费者能从中得到心理的平衡以减轻风险感或减少购买后产生的后悔感,增加对产品的信任程度和心理上的满足感。 4、消费者与厂家、商家的互动意识增强 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由生产者、商业机构和消费者组成,其中商业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者不能直接了解市场,消费者也不能直接向生产者表达自己的消费需求。而在网络环境下,消费者能直接参与到生产和流通中来,与生产者直接进行沟通,减少了市场的不确定性。 5、追求方便的消费过程 在网上购物,除了能够完成实际的购物需求以外,消费者在购买商品的同时,还能得到许多信息,并得到在各种传统商店没有的乐趣。今天,人们对现实消费过程出现了两种追求的趋势:一部分工作压力较大、紧张程度高的消费者以方便性购买为目标,他们追求的是时间和劳动成本的尽量节省;而另一部分消费者,是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由支配时间增多,他们希望通过消费来寻找生活的乐趣。今后,这两种相反的消费心理将会在较长的时间内并存。 6、消费者选择商品的理性化 网络营销系统巨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为消费者挑选商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消费者会利用在网上得到的信息对商品进行反复比较,以决定是否购买。对企事业单位的采购人员来说,可利用预先设计好的计算程序,迅速比较进货价格、运输费用、优惠、折扣、时间效率等综合指标,最终选择有利的进货渠道和途径。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统计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也在不断上升。本文将从食品消费、教育消费、户外旅游消费和网络消费 等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现状进行统计分析。 首先,我国居民对食品的消费正逐年增加。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地 区的脱贫攻坚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收入稳步提升。这使得居民在食 品消费方面有了更多的选择和购买能力。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品消 费市场规模每年都在增长,其中,高端食品、有机食品和零食的消费增速 更为明显。此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在增加,使得 高质量食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 其次,教育消费成为我国家庭主要的支出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不断上升。这主要受到教育体制和 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被家庭广泛关注的教育消费主要包括学前教育、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这一趋势表明人们对子女未来发展的重视程 度不断加深,而教育消费也成为了推动消费升级的重要动力。 再次,户外旅游消费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旅游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并且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人们越来越重视旅游体验和 品质,愿意为了品质更好的旅游产品支付更高的费用。同时,随着铁路、 航空等交通方式的改善,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和推广也进一步推动了居民旅 游消费的增长。 最后,网络消费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 务的快速发展,居民通过网络进行消费的比例越来越高。根据中国互联网

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接近8亿,其中网络购物的用 户规模更是高达6亿。无论是在线购物、网络订餐还是在线娱乐,网络消 费在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也进一步促进了物流、支 付和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总结起来,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趋势。食品消费、教育消费、户外旅游消费和网络消费等方面的增长正在推动我 国消费市场不断升级,并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然而,随着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大,我们也应关注消费过度和浪费的问题,提高消 费的理性性和可持续性。

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分析(全文)

我国居民消费的特征分析 消费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环节,与投资和出口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外部经济环境阶段性恶化的情况下,刺激国内消费需求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当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对我国居民消费特征的分析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 一、从现时消费向前瞻式消费过渡 从消费理论进展来看,是由现时或当下消费向前瞻式消费过渡。从理论分析的角度上说,当下的消费由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理论主导,而前瞻式消费由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以及霍尔的随机游走理论等所支持,考虑的是个体基于自身效用最大化进行一生可供消费资源与消费支出之间的整体规划。 前瞻式消费极大地依赖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以及金融体系的进展,如失业、医疗、养老保险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稳定消费者的预期,能够更为理性地、平滑地规划自身的消费路径,从宏观的角度看有利于熨平由消费波动诱发的经济波动。 而金融体系的进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将沉淀的财富变得流转起来可资消费,使未来资源可以通过适当的金融制度安排,实现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统一考量。正规的金融消费安排比如按揭贷款、消费信用贷款等,而非正规的金融消费安排,比如金融互助组织、亲友之间礼尚往来的“随礼”等,这些正式的和非

正式的金融安排,都能使消费跨时间、跨状态地进行资源融通,从而有可能实现资源更优的配置,通过消费行为提高所获得的效用。 二、由家庭组织式消费到个体式消费再到家庭功能式消费 家庭在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化社会(知识社会)中,都或多或少地具有组织生产和分配消费的经济功能,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传统农业社会,物质生产力比较低下,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较强,家庭消费资源由家庭权威进行分配。在工业社会,个体的自由逐步得到彰显,消费的自主性得到加强,个体主观消费获得释放。而进展到知识社会,知识的局部性和碎片化使个体之间的关系性再次得到强调,不同于农业社会的关系性,这是在确认个人主体性基础上的关系性,家庭作为社会单位也在消费资源分配中发生作用,可以称之为家庭功能式消费,以有别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组织式消费。 1.消费的生命周期代际交叠的特征明显 在生命周期内,经济个体始终要面临风险和不确定性,或然发生的疾病、交通或工作事故等也会引发财产上的损失,还有子女抚养、嫁娶、盖房购房、赡养父母等这些大开支项目。当在文化背景影响之下代际之间发生收入转移时,如父母在子女婚嫁中购房的支持,就形成了典型的生命周期代际交叠的特征,这是两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结合在一起做消费和储蓄的规划。在我国大中城市房价和收入之比高于其他GJ和地区的情况下,住房需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论文报告: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实证分析目录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 1. 总体情况 2. 消费结构组成分析 三、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 1. 消费者需求特点 2. 消费支持与消费延迟 四、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问题 1. 个人消费结构问题 2. 系统性消费结构问题 五、政策建议 1. 加强信息公开和政策引导 2. 推进消费结构升级 六、案例分析

1. 汽车消费案例分析 2. 教育消费案例分析 3. 健康保健消费案例分析 4. 旅游消费案例分析 5. 电子产品消费案例分析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持续扩大,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也朝着多元化和高端化方向发展。消费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现状 1. 总体情况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发展,从单一的物质消费向多元化的消费结构转变。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我 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0,785元,主要消费领域为衣着、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 2. 消费结构组成分析 (1)衣着消费:城镇居民的衣着消费支出逐年变化不大,占 比维持在6%-7%之间。其中儿童装成为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而成年人的服装消费则呈现出稳定和下降态势。

(2)居住消费:占比最高的居住消费在城镇居民消费结构中 的比重约为27.1%,并且消费水平逐年提升。房屋交易和租赁 成为主要形式,同时高端豪宅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3)医疗保健消费:城镇居民的医疗保健消费占比约为6.3%,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对养老和医疗保健的需求也不断增长。口腔、美容等领域的医疗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需求。 (4)交通通讯消费:城镇居民的交通通讯消费占比约为 11.9%,由于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类舒适、便捷的 出行方式和快捷便利的通信方式容易获得大众青睐,数字化的过程让人们更加爱好消费。 (5)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城镇居民的教育文化娱乐消费占比 约为18.3%,随着教育、文化和娱乐消费水平的提高,各种线 上线下的教育和文化娱乐活动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中学和高等教育成为受欢迎的教育消费领域。 三、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行为特征 1. 消费者需求特点 (1)消费需求多元化: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化,选 择和购买消费品的选择空间也越来越广泛。 (2)消费特点转变: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城镇居民更注 重商品的品质和名牌属性。一些消费品价格不再是唯一决定性

中国农村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特征分析

由于各种原因,相当于占全国人口2/3的农村居民却只消费了全国1/3的消费品。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农村消费市场随之悄然升温,国内外企业早已对这块大“蛋糕”觊觎已久,纷纷踏足或者正准备进入农村市场。但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等原因,中国农村消费者与城市消费者有着巨大的差异,来自城市的营销商若在“决战”农村时一着不慎,则有可能使企业陷入失败的境地。显然,进入农村市场的机遇与风险并存,因而在进入农村市场之前,必须事先对农村消费者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那么,当代中国农村消费者行为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企业又应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有针对地制定营销战略和策略呢? 一、中国农村消费者行为特征分析 总体而言,当代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主要有如下六个特点: 1、消费偏好:以求实消费为主 与城市居民不同,农村居民的收入不高,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1]数据显示,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3.33:1,而且他们的收入不仅要用于生活消费,还要用于生产投资,因而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高层次的消费,消费仍以追求实用为主,喜欢物美价廉的产品,对商品的质量、性能和耐用性要求比较高,对价格较为敏感,而对产品的品牌、包装以及外观设计等方面则不是十分的看重,概念性、奢侈性产品在农村基本没有市场。虽然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受到外出打工者带回的新潮消费观念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消费逐渐从实用型向注重时尚和品牌的方向发展,但在短期内,他们以求实消费为主的偏好将不会改变。 2、消费决策:倾向于从众趋同 相对于西方消费者而言,中国人的消费决策受群体影响较大,对于生活在熟人社会的农村居民来说尤其是如此。农村居民的攀比心理相当突出,他们中的多数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需要来决定自己的购买行为,而是依据他人的消费行为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他们非常注重个人消费在社会关系成员中的反应。具体而言,他们在消费时普遍存在从众趋同的现象,购买商品前喜欢向亲戚、邻居和熟人打听,并且对他们深信不疑。例如,近些年来,手机消费开始在农村兴起,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的数据显示,农村居民移动电话每百户拥有量由2000年的4.3部上升至2009年的115.2部。农村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时趋同性和从众心理比较突出,往往由于一定区域内的先购者买了某种品牌、型号和价格的手机,并产生了良好的评价,追随者也会在同一零售商处购买相同或相似的手机,造成在同一区域内的手机消费趋同。这与城市居民手机消费的时尚化和个性化倾向形成鲜明对比——城市居民把手机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延伸,通过手机显示自己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农村居民在购买手机时表现得相当谨慎,不愿意承担购买新品牌、新型号手机的风险,再者,农村居民社区归属感更强,喜欢通过使用相同或相似的产品来保持群体一致性,而不喜欢标新立异[2]。 3、消费观念:节俭与奢侈并存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节俭,提倡量入为出,强调储蓄和积累,这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受低收入水平、未来收支不确定性以及流动性约束的影响,农村居民平时保持较低的消费水平是一种理性选择。农村居民更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深远,他们的消费观念与经历了改革开放经济大发展、思想大解放的城市居民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出节俭的特点,精打细算,舍不得花钱,更不敢超前消费;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们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人情往来等,则一改平日的节俭,拿出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尽情消费。从吃到用,从穿到行,大肆采购。更有甚者,不惜举债消费,承受欢乐几天换来背债数年的痛苦。事实上,费孝通先生早就发现,在农村,人们从小就受到节俭的教育,生活很节俭,衣服都是几代人穿,剩饭也从来不倒掉,但在婚丧礼仪场合,他们节俭的思想就消失了[3]。如此两极化的消费特点,使得农村居民的消费呈现出集中的

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在日益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中,中国消费者行为在不断发生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起,这一问题己经引起学者的关注,但是研究者们大部分都把重点放在整体角度,缺乏根据群体特色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尤其是农村。中国的农民是世界上最庞大的消费群体,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庞大的消费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今政府大力推动农村市场的发展,因而,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中国农村市场的主体农民消费行为的现状特点,更深层次的探讨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因素,为有效的发展农村市场提供对策研究。 一、理论基础 消费者一般被视为问题的解决者或决策者。从这一假设出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被看作一个理性的问题解决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区分为认识问题、收集信息、评估筛选、购买和购买后行为等几个阶段。重点在于了解消费者如何形成购买决策、在不同的产品和品牌之后做出选择的过程。消费者行为可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的行动,二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购买决策是消费者在使用和处置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属于消费态度的形成过程;而消费者行动则更多的是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这两个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消费者行为的完整过程。 以往学者在研究影响消费者行为因素方面,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理论:二因素论将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存在于消费者内部,如意识、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需要、价值观等因素;一类存在于消费者外部,如社会阶层、家庭、参照群体、文化、经济等因素。三因素论则将“营销”视为影响消费者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和营销因素。科特勒(Kotler)则提出了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4个层面: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如表1所示: 表1 消费者行为影响因素的四个层面 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参考群体个性和自我概念激励 亚文化家庭年龄和生命周期阶段知觉、学习 社会阶层角色与地位职业、经济环境、生活方式信念和态度二、我国农民消费行为特点 我国农民数量特别多,但农民的购买力却很低,农村消费市场需求不旺。这主要是因为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农村消费者的行为呈现出与城市消费者完全不同的特征。对于农民消费行为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农村市场,开拓农村市场,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及企业、政府与农民的共赢。中国农民消费行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较大的消费潜力性 从消费主体来看,农村市场有8亿多人口,2.1亿多个家庭,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2008年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仅占全社会零售额的41%。如果将这一比重提高至50%的水平,就意味着增加35000多亿元的消费品零售额。从购买力潜力来看,2008年平均每个农村居民的购买力为3597元,农村可以形成25500亿元的购买力总额。家电产品在农村的覆盖率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比较与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逐步发生着变化。按照惯例,城市消费者往往更注重品质、品牌和服务,而农村消费者则更加注重价格、实用性和耐用性。这种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因为城市和农村居民的文化、生活、经济、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差异所造成的。城乡消费结构的比较与分析,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一、城市消费结构的特点 城市消费者的消费结构特点是多样性、品质多元性、服务态度、高价格消费、 支付便利和消费习惯。首先,城市消费者的消费趋势比较多样化,对于高端品牌、高科技产品、奢侈品等消费品,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其次,城市消费者注重耐用性、品牌、质量、设计、健康和环保等方面的考虑,对于品牌和质量要求较高。同时,城市消费者也注重消费的体验和服务,买东西不仅买产品,更是买服务。第四,城市消费者消费能力较强,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比农村居民更高,可以承担一些高质量、高品质、高价格的商品和服务。最后,城市消费者可以通过各种支付方式方便地支付消费款项,并期待商家提供更为便捷、快速、高效的支付方式。 二、农村消费结构的特点 农村消费者的消费结构特点是价格敏感、实用性、便利性和稳健消费。与城市 消费者相比,农村居民的消费趋势比较单调,粮油、衣服、鞋帽、日用品等生活用品,仍然是农村居民的主要消费品类。其次,对于价格和实用性的考虑,农村消费者更为敏感。在选择产品时,他们会权衡价格和质量,追求实用性和耐用性。第三,质量与价格成正比,考虑到人们的经济条件,农村居民总体上追求的主要是耐用性和实用性。第四,农村消费者对于支付方式的要求比较低,因为农村常用的支付方式是货币和实物交换,以及小额现金支付。 三、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特征分析

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特征分析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居民家庭消费特征对于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几十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居民家庭的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接下来,将从家庭收入、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等方面对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特征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居民家庭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实施的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的GDP快速增长,人民收入逐渐增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280元增长到2024年的30,733元,意味着人们的购买力大大提升。同时,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其次,中国居民家庭的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改变。过去,中国居民家庭消费主要集中在基本生活必需品上,如食品、衣物和住房。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收入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开始从生存型向品质生活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和环保,对于高品质、有特色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此外,数字化和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促使人们改变消费行为,例如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和共享经济等。 第三,中国居民家庭的消费习惯也有所改变。传统的购物方式,如去商场、超市购物已经不再是唯一选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购物成为主流,尤其是在年轻人中更为普遍。电商平台和手机应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便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购买所需的商品和服务。同时,人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体验,更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来追求个人需求和兴趣爱好。

然而,中国居民家庭在消费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和贫富差距仍然较大。一些低收入家庭仍然无法满足基本的消费需求。此外,消费的不平衡问题也较为突出,一些人在高消费的同时,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处于低消费水平。这需要通过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收入公平分配和消费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和消费习惯也发生了转变。这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企业和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对于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特征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改进和调整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关于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实证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也逐渐得到了提升。消费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了居民生活水平的实际情况,也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对于更好地了解居民的生活状况和消费趋势,为政府 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渐得 到了提升。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51元,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9.6%。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观 念也逐渐发生了转变,更加注重品质生活和个性化消费。消费水平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基本 生活消费的增加,还体现在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上。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 以前,居民消费结构主要以食品、衣着、住房为主,而现在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出现 了明显增长的态势。特别是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健康养生、环保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的消费开始受到重视,绿色消费、精细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互联网、移动支付等 新兴消费方式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消费选择,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消费生活。 尽管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渐提升,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导致了消费水平的不平衡。部分居民消费观念还停留在满 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层面,忽视了健康、环保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居民消费中存在消费品质 量和安全、服务质量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和管理。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家庭 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消费需求日益凸显,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人群的消费状 况。 未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将呈现出以下趋势。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 的消费水平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随着经济转型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将发生 更大的变化,人们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互联网消费、智能消费等将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老年人和青少年 的消费需求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人群的消费特点和需求。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特点

居民消费居民消费特点 统计数据分析:统计数据是对大量居民消费行为进行整理和分析的重要来源。可以使用政府发布的统计数据、行业报告、市场调研数据等进行分析,了解整体消费趋势和行业发展情况。还可以通过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推断,从中得出结论和发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绿色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新趋势。在购买产品和使用服务时,居民更加注重环保性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家电、节能灯具等正逐渐取代传统产品,新能源汽车、共享单车等低碳交通工具得到了更多的推广和应用。一些企业也积极采取环保措施,推出绿色产品,满足居民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居民对于各种生活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旅游、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消费呈现出全面升级的趋势。居民对于旅游的需求从传统的观光旅游转变为文化、休闲、体验式的旅游方式。教育领域,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发展,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医疗和养老服务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居民对于高品质的医疗和养老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内容信息来源于公开渠道,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

及时性或可靠性不作任何保证。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与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居民消费发展方向 (一)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消费结构也在不断演变。为了促进消费的可持续增长,拓展消费新空间实施方案应该注重推动消费结构的升级。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要重视服务消费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服务消费已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积极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服务品质和水平,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发展更多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特点的服务业态,如健康养老、旅游度假、文化娱乐等,进一步丰富居民的消费选择。 其次,要推动智能化消费的普及。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智能产品和服务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因此,应推动智能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高其品质和性能,并加强对智能化消费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到智能科技带来的便利和乐趣。同时,还应注重智能产品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加强相关法律法

中国三大收入消费群体消费特点分析

中国三大收入消费群体消费特点分析 宋则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消费品零售市场,不仅实际发生的购买力已经在5万亿元左右(含众多的城乡集市贸易额),而且未来的消费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目前,除去基本生活吃穿用日常开支,经过多年积累,相当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大宗购买能力已进入1万元——10万元阶段,少数家庭更进入10万元——30万元甚至50万元阶段。农村居民除日常生产、生活开支以 外,经过积累,大部分也进入了1千元——1万元大宗购买能力时期。 关于收入——消费水平,仅作城乡两大层次的划分还过于笼统,至少还过于“平均”,因为它忽视了农村少数高收入群体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城市中低收入——消费水平的情况。本文在这里试作些新的探索。我认为,在目前的“入世”过渡期,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各自的收入——消费差距都有进一步扩大之势;与此同时,将城乡收入——消费(购买能力)适当融合后再作划分,便可有新的发现,即消费需求业已形成各具特征的三大消费群体。这是新时期增强消费政策针对性的思维起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特别是值此“入世”过渡期,中国确实形成了这样的三大动态群体,从而形成了三大群体各自的消费特点。 1.高收入支持的“先导型”消费群 基本状况: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8840元,家庭户均年收入56520元;人口约4460万人,1400多万户,占城市人口的10%、总人口的3.5%。未扣除当年储蓄额的购买力总量为8400多亿元,占全社会消费购买力总和5万亿元的17%左右。因而属于以城市为主体的富裕型、极富裕型的消费群体。 从职业来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在高收入群体中比例最大,占31%,专业技术人员位居第二,占25.2%,随后是自由职业者,占17.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9.5%,商业服务人员占8.5%,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占4.4%,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占3.5%,农、林、牧、渔、水利业人员占0.1%。此外,无论怎样划分,公司老板、管理阶层高级职员、规模较大经营较好的私营企业家、高科技领域的成功者、演艺界知名人士等等家庭应当跻身于其中。 在目前中国的消费供给水平、供给结构之下,边际消费倾向历来最低的高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已经降至15%以下,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准。同这一群体的消费需求相比较,现有大众化的消费供给已经过时,而更高层次的精品化、个性化消费供给有待开发。在消费品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其导向作用,积极开发代表中国未来的消费品生产。 2.中等收入支持的“升级型”消费群 基本状况:人均可支配收入或农村纯收入6000—7000元,家庭年均收入21000—25000 元,包括占农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居民消费结构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1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横向分析 第一,食品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与恩格尔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户与最高收入恩格尔系数相差太过悬殊,分别为47.43%和28.02%,相差将近20个百分点。城镇最低收入户刚刚解决了温饱问题,而最高收入户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尔系数的评价标准早已达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着消费支出比重随收入增加缓慢上升,到高收入户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户与最小的最低收入户只差2.91个百分点。衣着支出比重没有更多的递增且最高收入户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这些都符合恩格尔定律关于衣着消费的引申。随着收入的增加,衣着支出比重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势。事实上,在当前的价格水平和服装业的发展水平下,城镇居民的穿着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对衣着的需求也不是无限膨胀的,即使收入水平继续提高,也不需要将更大的比例用于购买服饰用品了。第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和杂项商品与服务的支出比重呈逐组上升趋势,说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随收入的增加而不断提高和改善。第四,医疗保健支出比重随收入水平提高呈现一种两端高、中间低的走势,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户,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户,为8.24%,两者仅差1.5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医疗保健支出作为生活必须支出,不论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将一定比

例的收入用于维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医疗制度改革,加重了个人负担的同时,也减小了旧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业、不同体制下居民医疗保健支出的差别,因而不同收入等级的居民在医疗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别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组下降的趋势,由最低收入户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户的9.79%,但最高收入户的居住比重达到9.91%,这与我国居民消费能级不断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来越成为城镇居民关注的热点是相吻合的,同时与恩格尔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状况虽然受价格水平、消费习惯、消费环境、消费心理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仍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必须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仅可以提高全国城镇居民的总体消费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向着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且在启动内需,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2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纵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从注重量的满足到追求质的提高,从以衣食消费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质量的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质量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城镇居民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三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食品类支出比重降幅最大,达15个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全文)

中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全文) 一、前言 针对农村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消费进行研究是乡镇居民旅游意识的觉醒,很多研究对忽略了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发展进程,没有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整理,很难对其有准确的认知,对于制定具体的旅游发展举措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我国农村居民旅游的消费特征 有关旅游消费方面的研究大致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区域差异的研究。农村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消费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不同区域的游客在旅游购买力方面有着较大的区别。农村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消费水平落后于城市居民,城乡之间旅游消费所需要的规模和消费倾向也有着较大的不同。 自1994年开始到2021年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有所提升,旅游消费的平均数额呈现出波动下降的趋势,城市居民从0.119下降到0.029,而农村居民则由0.046下降到了0.031,相比之下城市居民的下降幅度要更大一些。以1999年为界限,农村居民在这之前以上升的走势为主,往后几年抛开2021年稍微出现波动以外,也逐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除了1999年,自1994年到2021年期间,我国农村居民的平均旅游消费也低于城市居民,这是由于农民收入长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家庭负担较

重,加上传统的思想和消费观念所造成的,导致了经济收入多以维持基本生活为主要需求[1]。对大多数农民来说,增加收入并不意味着对旅游消费心理进行改观,这些消费对于大多数农村居民来说仍然是奢侈品,无法放心消费。但是,从经济变化的趋势这一层面来说,农民的旅游消费相比城市居民是非常稳定的状态,甚至高于城市居民。这样的情况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农村有关旅游消费的市场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并且旅游消费这一理念正逐渐被更多农民所接受。 三、我国农村居民旅游消费的结构及影响因素 旅游消费的结构反映了游客消费质量的变化情况,并标志了内在构成的合理化程度。通过不同角度分析可以分支成不一样的旅游消费结构,根据游客在旅游期间所进行消费的内容可以将旅游期间整体的消费划分为交通、住宿、饮食等基本消费内容和娱乐、购物等非基本消费的内容。农民的消费观念较为保守,对旅游消费有着传统的节俭心理,这是由于生活长期贫困所造成的,导致旅游期间消费程度不高,消费产品的结构也不够合理。城乡居民基本消费比重出现下降趋势,但对应的非基本消费的比重在持续提升,总的来说,城乡居民在旅游方面的消费结构水平是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的[2]。 依据不同的年龄段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对农民旅游消费观念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消费观念能否顺利培养,相比之下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更能接受旅游等方面的新潮事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全文)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分析 [ [ 伴随着ZG市场化程度加深和GDP高速增长,国民消费却一直处于低水平, 这是ZG经济特有的一个现象。同时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了全球各个金融市场,并对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扩大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进展的立足点。刺激内需扩大消费是根本举措,目前已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目标重点。虽然近年来GJ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刺激居民消费的措施,但是收效并不明显,消费率的降低在近几年甚至有加剧的趋势。 一、我国居民消费现状 1.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远低于世界水平 居民消费率是衡量居民消费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合理的居民消费率不仅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也有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从居民消费方面来看,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各时期情况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上其他GJ和地区,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世界各国居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大多为80%左右。世界银行关于各大洲26个代表性GJ的数据显示,1985―20XX年间多数欧洲、北美洲GJ以及拉美的阿根廷、巴西等国的平均消费率在70%―80%之间,非洲的埃及和南非消费率保持在80%以上。而与上述GJ相比,我国的消费率大约要低10―20个百分点。图1显示了ZG与部分GJ居民消费占GDP比重的对比情况,可见即便与同是

人口大国的印度相比较,ZG仍有较大差距。统计资料显示,印度消费率绝大多数年份一直稳定在77%―78%之间的较高水平,最低为1995年的74.67%,最高为1998年80.31%。而同一时期,我国平均水平不超过60%,比印度低近20个百分点左右。由此可见我国的高度增长是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拉动的,消费需求远没有达到理想水平,最终消费率持续走低。 2.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合理 (1) 我国居民偏重于温饱型消费,进展享受型消费不足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展,物质需求的满足是一个收益递减的过程,而精神需求的满足则是收益递增的过程。理想的消费比例应该是物质消费占30%,精神消费占70%。但目前我国温饱型消费与进展享受型消费的比例是严峻失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的经济社会进展带来负面影响。从表2我国的消费结构可以看出,食品消费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居住类消费以及教育消费水平偏高,医疗保健与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的进展享受型消费的比例不足20%,农村居民的比例更低,而这些在发达GJ都为拉动消费的关键项目。这与我国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医疗保健体系不完善、农民健康意识不足等因素都有关。 (2) 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城乡相差较大 自九十年以来,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一直保持迅猛的增长势头,而同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缓慢,占总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并且

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特征分析

中国居民家庭消费特征分析 居民家庭消费模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消费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及其所决定 的消费的总体特征。消费模式不仅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而且还与消费偏好、所处的地域条件等因素有着一定联系。本文将综合考虑收入和地域因素对城市居民消费模式和消费结构的影响,最终形成不同的消费模式及其消费结构类型。 一、城市居民家庭地区消费模式划分及其特征 1.最高消费模式区(类型1)。包括北京、上海、广东,共计1个省2个市。它们代表了 全国城市居民家庭的最高收入地区,也是最高消费地区的消费模式。它们都属于东部地区。该区域的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12283.64元,超出全国平均水平59.5%;从消 费支出方面来看,该区域不论在平均消费水平上,还是在各类消费项目上,均全面高于全国平均消费水平和其它消费区域,其中,人均消费性支出水平为9912.36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4.4%;在分项消费项目中,该区域消费与全国差距最大的是在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项目上,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718.92元,此差额甚至高于低消费模式5和6中的相应消费额。可见,该消费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最主要之处在于对文教娱乐及服务的消费水平上,这些地区构成了全国最高消费模式区。 2.高消费模式区(类型2)。这些地区包括天津和浙江,只有1个省1个市。该区域的总 消费水平以及分项消费水平整体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低于最高消费模式区域,其人均消费支出为7952.52元,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1.9%,低于最高消费模式20%。该模式自身的消费水平及分项消费水平与其收入水平相适应,比较均匀;与最高消费模式区相比较,在分项消费上,只有衣着一项的消费略高于最高消费模式的相应值,为663.66元,也超过了全国 平均水平。 3.高原消费模式区(类型3)。只有西藏自治区,它是单独的一类特殊消费模式。它的突 出特点是城市居民家庭衣着和交通通讯两项的人均消费支出水平相对较高,人均消费分别为1129.92元和1042.2元,衣着消费不仅大大高于全国平均的衣着消费水平(655.88元),而且 也超过了高收入消费模式相应消费额72.3%;虽然西藏城市居民的收入低于高消费模式区,但其交通通讯消费却超出了对应值的41.8%。同时,西藏地区的城市居民家庭在收入和消 费水平都高于全国平均的情况下,令人惊奇的是,在医疗保健和文化教育娱乐服务这两项的消费却为所有地区的最低水平,即低于最低消费水平地区的相应数值。其中的原因只能解释为所处的高原地域以及由此形成的消费习惯所致。 4.中等消费模式区(类型4)。它包括江苏、福建、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四川、陕 西和新疆,共计7个省1个市1个自治区。它又可进一步细分为3个亚类:江苏和福建亚类;山东和新疆亚类;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陕西亚类。它们代表了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等收入地区,也是中等消费地区的消费模式。它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平均消费(分别为7311.97元和5804.67元)以及大多数消费项目消费支出水平略低于全国相应指标的平均水平。但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两项的消费支出却略高于全国。该区域中的东部省份占多数,但也不乏西部地区的省份,诸如重庆、四川、陕西和新疆。这些西部省份的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以及各项消费支出均处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一方面说明了有些西部省份的城市居民的收支状况并不是全国较低和最低的水平,同时也表明中部地区的城市居民家庭还没有完全跨入中等偏上消费地区的行列,或者说,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中等以下收入和消费的省份超过半数,它们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省份。

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特征及分析

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特征及分析作者:李正杰李琳廖梦洁杨茗之张奥博 来源:《商场现代化》2021年第12期

摘要:本文基于对吉林省德惠市周围5个村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农村地区网络消费现状。研究表明,收入水平、年龄、受教育程度及物流便利程度是影响农村地区网络消费水平的主要原因。据此本文建议应拓宽农村地区收入来源,确保农村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并加大农村地区物流配套设施建设。 关键词:网络消费;农村;实地调研 引言:2015年6月至2020年5月,我国网民总数从6.88亿增长至9.04亿,同比增长31.4%,同期农村地区网民数量从1.89亿跃升至2.5亿,同比增长32.3%。淘宝、京东等网络电商平稳发展,以快手、抖音等平台为依托的直播带货的规模亦迎来了井喷式增长,但农村居民网络消费普及程度始终有限。新冠疫情冲击下,网络在居民生活中的重要程度有所提升,在新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情况具备研究价值。 一、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的调研情况 1.调研目的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始终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问题,在网络消费上则表现为城乡居民网络消费频次、数量差异,但已有研究中涉及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的文章较少,因此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对吉林省兴旺庄屯等五个村庄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并结合数据对吉林省的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特征进行分析,填补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 2.调研方式及对象

本次调研以吉林省德惠市为中心,辐射至周边五个村庄,分别为兴旺庄屯、崔家堡子村、向阳村、石磨村、东风村。调研的对象为上述村庄常住成年农村居民,调查方式为实际发放问卷,并对重點对象进行访谈。 3.调研实施情况 (1)问卷设计。本次调研的问卷分为三大板块,即个体基本情况、个体网络消费客观情况、个体对网络消费的主观认识及态度。①个体基本情况。为初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问卷设计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学历、职业及平均月收入”等基本的人口学指标,目的是基于基本指标对农村居民的网络消费特征进行分类分析,进而有依据地进行成因分析。②个体的网络消费客观情况。为从客观角度认识居民的网络消费情况,问卷设定了“是否进行网络消费、网络消费频率、网络消费月均支出金额”等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既能有效收集所需信息,又保证了问卷填写的流畅度。③个体对网络消费的主观认识及态度。农村居民对网络消费的主观认知程度亦是影响其是否参与网络消费的重要因素,因此本部分设计了个体对居住地网络相关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对当地线下实体店铺商品种类的满意度、对当地物流运输服务的满意度、对网络消费的复杂程度的评价等问题,并将每个问题划分为五个等级。 (2)问卷实施。实地调研阶段先后前往五个村庄,共发放问卷305份,回收问卷279份,其中有效问卷221份,为分析吉林省居民的真实网络消费情况提供了一手资料。 二、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现状调查结果及分析 1.调查对象信息统计 对于221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若按性别划分,包括男性86人,占比38.91%;女性135人,占比61.09%。分析发现,性别因素对是否网络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两性对网络消费的接受度受其他因素影响可能性更大。 年龄与是否进行网购密切相关,参与网购的比例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受访农村地区18岁-35岁年龄段群体数量在受访总体中所占比例最小,而46周岁以上年龄段居民在总体中占比超过60%,意味着农村地区存在青壮年人口流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网络消费在乡村地区的普及程度。 按照学历划分,受访村民学历为小学及以下的占比最大,其中64.2%从未参与网络消费。与之相比,具备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农村居民网络消费的参与程度较高,超过90%。即受教育程度与网络消费参与度正相关,较高的教育水平对村民尝试网络消费起到正向推动作用。 若按职业划分,务工和从事其他行业的村民对网络消费的认可程度普遍高于务农群体,其归因于此类群体与城镇地区居民及其生活方式的接触相对较多,且多数在返回农村地区生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