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论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论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论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论普通法的最初形成

[摘要]:普通法是英美法中一个独特的概念,也是各普通法系国家和地区法律制度的历史基础,因此对于其最初形成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普通法的形成是一种自生自发在各种习惯上,在中央王室集权过程中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既有人为的因素,但同时,很多制度的发展又看似自然而然形成的,而多元力量的制衡使得王权始终难以完全压制其他力量,这也是一重要原因。如此,便形成了令人瞩目的普通法制度,并随着产生了不同于大陆法系立法理性的独特的“司法理性”。

[关键词]:普通法;形成;诺曼征服;亨利二世改革;程序优先;司法理性

在中国,一谈普通法,我们往往会想到“程序优先”、“先例约束的判例制度”等诸如此类的概括描述,但对于普通法的历史则恐怕是了解不多了。只停留在这一层面上的认识自然是不够的。而通常,我们要描绘某个法律体系,往往需要沿着历史的足迹,通过对那些可能对于历史发展方向足以产生影响的事件的透视,以及对由此产生的制度的缓慢变化与演进的把握,方可真正地去理解此法律体系的特征与理论意涵。而对于普通法的了解与把握,自然也应该如此。而事实上,我们也很难从一种非历史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英国普通法,离开具体的历史背景,普通法的发展更像是一团乱麻,无从下手。故,本文便尝试着通过对普通法的最初形成的一段历史时期的考察,来解读普通法的特点与所蕴涵的独特价值理念。

一、普通法的概念辨析

普通法的概念并非英国法所独有,最初教会法学家就以此称呼一般的教会法,以区别于各种地方习惯。而在法国和德国,普通法也曾用来泛指那些区别于地方习惯或特殊规范适用的整个国家的法律,当然它的出现比英国普通法晚了了好几个世纪。普通法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词汇,即使对英国法而言,它也有多重涵义。就法律体系而言,一般称作的“普通法体系”是区别于民法法系的国家,如德国法律体系的一种法律体系,在此,显然普通法一词是代表或涵盖了构成英国法律体系的其他各要素或各有机组成部分。而从法律渊源的角度而论,普通法即指12世纪前后由普通法院创制并发展起来的通行于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最

初,甚至可以说就是习惯)。1而一般我们也是从此角度来理解普通法的。

首先,普通法指不成文法,以区别于国会立法和行政立法等;其次,普通法又指通行于全国的法律,区别于地方习惯;最后普通法是世俗法院适用的法律,区别于教会法,理论上普通法是一种传统,包括那些一直而且现在仍必须遵循的传统,那些不受国会立法、王室法令控制的法律。就其历史来源说,可追溯到诺曼征服时期。当时,早期国王的法院固定设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Westminster)这个地区,当事人必须到伦敦提起诉讼,证人也必须到伦敦作证,为解决这种不方便,其次,也是为加强各地习惯的、法令的统一适用,从而加强王权,才产生了巡回审理制度。法官下乡所累积的判决内容,即为日后判决的法律渊源,而形成共同的法律依据,逐渐统一各地有分歧的习惯、法律内容,由于其判决基础的一致,故称此种法律为“Common Law”。学者一般称“Common Law”为“习惯法”或“普通法”,从这种法律制度的历史形成来看,本来应该称之为“习惯法”似乎更恰当,2但通常我们还是约定俗成的称之为“普通法”。

二、对普通法的产生与形成的历史考察

普通法是伴随着诺曼人的征服,统一的中央集权和统一而专业的王室法院系统的建构,围绕着王室法院在全国范围内的司法活动而逐渐形成的一整套制度事实。这个形成时期可基本分为诺曼征服后的普通法产生时期和亨利二世改革后普通法的初步形成时期这两个时期。

(一)、诺曼征服后的普通法产生时期

谈起普通法,一般来说应该从诺曼征服开始,有学者甚至认为整个英国法的真正历史就开始于诺曼征服。3但英国法自身的源头,则可以追溯到盎格鲁·撒克逊时代。自公元5世纪中叶起,盎格鲁·撒克逊等日耳曼部落逐渐从欧洲大陆侵入大不列颠,建立了一系列盎格鲁·撒克逊王国。各部落原有习惯法也相应地演变为习惯法。直到诺曼征服以前,不列颠基本处于割据状态,由于缺乏统一的司法机构,尚无全国通行的“common law”,地方习惯法一直占据统治地位。诺曼征服以后,诺曼人在英国的人数极少,为占大多数的被征服者,故采用“保留现有制度”的方式统治。威廉一世及其后继者基于当地既存的法律秩序,在日尔曼-基督教文明的基础上,结合诺曼底公国统治的经验,着手进行统一国家政治、经济和法律的创制,致力于一个权归于一,即国家一切权力集中于王室政治统治秩序。当然,诺曼人

1我们使用的普通法一词,应当是爱德华一世或稍后的时期内开始使用的,参见周威:《普通法的治理》,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2潘维大、刘文琦:《英美法导论》,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3[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5页。

心中的国家只有“整体而无部分,王权代表一切,一切都源于王权,普通法亦然”。4诺曼征服后的统治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第一,整顿经济秩序,广泛确立封建(分封)制度,为统一的政治法律秩序的生成开辟沃土。

诺曼征服最直接、最重要的后果是加速完成了始于盎格鲁.撒克逊时代的封建化过程。“封建制度的逻辑就是将采邑的统治权赋予封建领主,为此目的,封建领主要维持一种“法院的”的存在。”5威廉征服英国各地之后,宣布王室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以便奠定其政治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最为重要的活动是开展分封制,以及于1086年开始进行全国土地、人口和财产的清查和登记,并编制土地的调查清册(Doomsday Book,被称为末日审判书)。这些活动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便于向领主征兵和征税,保证王室利益。为达此目的,大批没收盎格鲁.撒克逊贵族的土地,王室拥有全国可耕地的1/7及大部分森林,将其它部分重新分配给王室亲信及其随从。所获土地的封臣直接隶属于国王,国王与其臣属通过分封和宣誓效忠的形式建立起权利与义务法律关系即契约关系。而原盎格鲁.撒克逊的骑士阶层一般保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由此,正式将封建土地所有制普遍化和制度化。

庄园经济和骑士制度是英国封建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的基础。分封制和“我得陪臣的陪臣仍是我的陪臣”即“以土养土”国家土地税收、政治和军事制度,对于形成一种富有效能统一的中央分封制王权和摆脱家族身份制,形成契约社会是相当得力的,由此使得诺曼人很快确立了中央能直接控制并能开展其他建构活动。

第二,统一司法机构的初步建立

诺曼征服以前,英国尚无统一的皇家司法机构,各类诉讼皆由古老的郡法院和百户法院以及后来出现的领主法院和教会法院管辖。除教会法院外,这些法院的审判依据主要是各地的习惯法。司法权的分散对于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无疑是极为不利的。威廉在先不保留这些机构、尊重其审判权的同时,要求它们根据国王的令状并以国王的名义进行审判,从而巧妙地将它们纳入国王的审判机构中,有效地防止其权力的扩大。与此同时,威廉引入了诺曼时代的管理机制,建立了僧俗贵族组成地“御前会议”。它既是国王的咨询机构,同时也行使着部分立法、行政、司法职能。后来,它的司法职能受到了重视,逐渐分离出一系列专门机构,分别行使皇家司法权。最初分离出来的是理财法院,又称“棋盘法院”,专门处理涉及皇家财政税收的案件。同时,国王本人经常下去巡视、监督,也派出司法长官巡回全国各地区监4[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刘山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246页。

5[英]詹宁斯:《法与宪法》,龚祥瑞等译,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页。

督检查在国王名义下的诉讼,如就某行而言,没收的罪犯财产须上交国王,对此,地方法院须提供一份真实的罪行和罚没财产表。而且,国王派遣的地方最高法官参与所有与王室利益有关的案件的审理。在地方,他们以国王的名义主持法庭。可见,在王室法官巡回办案过程中,地方司法管辖权必然逐步转移至行使皇家司法权的王室法院。司法权由皇家法院行使带动起一个统一法律的运动。这期间,“诺曼人似乎一直在遵循着显著的盎格鲁·撤克逊传统,并致力于使日尔曼习惯适应新情况”。这正如约翰·贝克尔所言:“普通法崛起于12世纪,使存于1066年之前发展十分低下的国家制度有效并迅速地扩张。”611世纪的英格兰,地方政府已充分地组织起来,中央政府逐渐巩固强大,由此有力地推动并确保了普通法法制建设成功。

(二)亨利二世改革后普通法的初步形成时期

在英国法律史上,享有“英格兰习惯法之父”之称的亨利二世与17世纪的柯克是齐名的,他在位时期是普通法和英国司法制度获得重大发展并得以形成的时期。此时期的法官格兰威尔在其《中世纪英格兰王国法和习惯》中描述了亨利二世在法律制度方面的业绩以及这位伟大的君王为普通法能够通行于全王国提供了必要的强大的王室权力及各种法律手段并为其一发而不可收的未来订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作为安茹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二世利用广大领地(由他开始的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地有;安茄、曼思、屠陵、诺曼底、阿奎旦等,有“安茹帝国”之称)的收入,并依靠骑士和市民的支持,进行社会法律改革。他颁发的重要法令有1164年的《克拉灵顿宪章》、历年的《克拉灵顿调令》、1176年的《诺桑普顿沼》和I179年的《湿莎沼令》。7

其次,亨利二世使以前临时性的机构固定化、专门化。1178年,他在威斯敏斯特建立了长期的中央法庭——普通诉讼法庭,受理一般“民事诉讼”;国王自己仍然带着他的法官四处巡回审判,在亨利统治结束之前,他将身边的一些法官留在了王室驻地,代表国王审判,这就是王座法庭,后来其管辖范围限于刑事案件和涉及王室人员的案件;财政署则继续行使自己在财政税收领域的司法权。以上三者遇到疑难不能解决的案件,都要拿到由国王及其教士和贵族组成的智者会议上去讨论决定。另外,也许最为重要的措施当提亨利二世使以前偶然进行的巡回审判制度化。这样,从国王智者会议到国王巡回审判,王座法庭,普通诉讼法庭,财政署再到各地的巡回法庭,亨利二世就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王室司法机构。

完备的王室司法机构对于普通法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之间的关系也许在巡回6J.H.Baker,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egal History ;2nd.edn, London.1979.P 11

7张彩凤:《英国法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法官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巡回法官在各地审判,每经历一个案件都要从中抽象出一条法律原则,在以后遇到类似案件时,他还会适用上一次的原则,作出与上一次相类似的判决。当各地的巡回法官重聚威斯敏斯特时,他们便在一起商讨各自经历的案件,相互承认彼此的判决以及体现于判决中的法律原则。遇到分歧之处,又一起研究、修改、妥协,直至形成定论。在接下来的又一轮巡回审判中,他们各自便将这些原则(包括自己经历总结的和自己没有经历而由他人总结的,但都经过了相互讨论、确认)适用于具体案件。这样以往,日积月累,在王室法官们中间便形成了关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统一指导原则,这就是普通法的雏形。可以看出,这些原则不是成文汇纂在法典里,而是体现于个案中,不是由议会立法者们制定,而是由法官在司法实践中积累创造而成。另一方面,在中央的王室法庭也重复着同样的过程。整个王室司法机构系统一起协调运作,对普通法的形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亨利二世还发展了令状制度。亨利二世之前,诺曼国王也常用令状来干涉地方和封建法庭的审判,其内容主要是指令贵族或其他长官作出或停止作出某种行为,带有强烈的行政性质。亨利二世对行政令状进行了司法化改革,将指示臣下如何具体救济当事人改为要求当事人到王室法官面前接受审判,由法官决定其权利义务。这样就起码在表面上证明国王是依法而治而非任意擅断,从而增强了民众对国王的信任感。

此后,令状成为到王室法庭进行诉讼的前提,没有令状自然不能请求王室救济。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令状王室法院便不能受理该案件,王室法庭没有可受理的案件,普通法又从何形式发展呢?”由此可见,令状制对普通法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性。具体来说,这种重要性体现为令状不断地为王室司法管辖开拓领域,从而使王室法官在日渐扩大的管辖范围内能不断形成统一的法律原则,不致于使普通法成为只限于某一偏狭领域的部门法。

另一方面,令状中规定着普通法的诉讼程序。如就诉讼代理而言,有的令状规定可采用律师代为出庭,有的则必须亲自出庭;就证据模式而言,有的令状(如债务令状)规定使用古老的方式,例如宣誓采证法(wage of law)的起诉,有的(如权利令状)则授权原告可以选择使用陪审制;就判决结果而言,有的令状仅规定赔偿一种形式,有的则规定返还原物、监禁被告甚至剥夺被告公民权等其它形式:总之,不同的令状意味着不同的诉讼形式。因此,它对普通法的产生与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他还引进了陪审制。陪审原是加洛林帝国国王的特权。国王为了了解某地社会治安,官吏工作及土地归属等问题,往往召集当地最值信赖的十二个人组成团体,经宣誓后回答他的提问。当时这种制度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并带有浓厚的皇室特权性质。陪审对于普通法形成的意义在于它为王室法官提供了一条了解和熟悉各地习惯的有效途径,从而能够

使他们在较短时间内很容易地了解分布于全国的习惯法。当郡长在挑选陪审员时,他总是选择那些最了解案件情况和最熟悉当地习惯法的人。当后者组成陪审团在法官面前接受提问时,法官总要问及当地习惯法是如何规定的。这样,法官每巡回到一地,都能通过陪审团了解当地习惯法,并运用它作出判决,经过的各地巡回,他们便了解了全国的习惯法,当重返威斯敏斯特时,彼此便聚在一起讨论研究各自了解到的东西,对它们作出评价,熔各地风俗于一炉,进而提炼出能适用于各地的统一原则。普通法就是在这种长期反复实践中形成的。

对于普通法的形成来说,陪审制除了为王室法官提供了解各地习惯法的机会以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陪审在一定程度上是接受与自己地位同等娬*诉讼,从而增加王室法庭的业务,间接促进普通法的形成。事实上,在当时王室法庭扩大司法管辖权的过程中,它并不能凭借自己的皇室性质而采取多少强硬手段,因为地方和教会势力并不是可以被轻视的。王室法庭所能做的全部只能是设立与地方法庭,封建法庭,教会法院相并立的司法权管辖,利用自己公平的优势与后几者展开竞争,将案件吸引而不是强拿到自己这里来。在王室法庭引进陪审制时,地方和教会的法庭仍然在采用神明裁判,宣誓及决斗的落后方式进行裁决。相比之下,前者要文明,先进和公平得多。因此,许多案件纷纷转向王室法庭。如果说发展令状制是王室扩大司法管辖权所采取的积极主动措施,那么引进陪审制则是王室在这方面更为冷静也更为高超的招数。

另外,谈到亨利二世,自然不得不提起亨利二世与坎特伯雷大主教贝克特之间关于并行管辖权的争斗。81162年,亨利二世任命契友贝克特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此前,贝克特已经担任御前大臣这个在王国里很接近于王位的最高官职。亨利本期望贝克特在任大主教的同时,继续担任御前大臣,以便能更有效地贯彻扼制教皇要求的政策。可是,贝克特辞去御前大臣一职,他成为教会独立于国王控制的一位热烈的支持者。1164年,亨利二世颁布了《克拉伦敦宪章》,恢复了国王对教会所享有的大多数权力,贝克特则将该项法律斥之为篡权。亨利的这些主张与贝克持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后者拒绝签署《克拉伦敦宪章》,两人之间的矛盾达到白热化;国王的一句愤懑之语不经意地使四名粗鲁的骑士刺杀了贝克特。9但这不仅没有使亨利取得主动,反而使贝克特成就了殉教者的英名。国王陷人了被动,他不得不向教会忏悔和让步,不得不放弃所有的革新一—当然他自始至终都宣称自己只是在继承祖上的习俗和惯例。教会胜利的直接成果就是“教士特权”的创制,尽管此后教会的势力在英格兰冉所恢复,并在英诺森三世时达到最高峰,但在许多方面,亨利二世维护了自己的立场,

8[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七章。

9[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317页。

从此以后,世俗法庭而不是教会法庭扮演了‘入侵者’的角色,并且在每一次的竞当中都是获胜者。”10

三、普通法的基本特征与价值理念蕴涵

(一)普通法的基本特征——程序先于权利

相对于衡平法和制定法,普通法拥有许多特征,比如它的封建性较重,它保护方法以损害赔偿为主,不能对当事人颁发禁令,等等。但它最重要、对整个英国法律体系影响最大的特征是程序先于权利。

所谓“程序先于权利”(Remedies Precede Rights),即一项权利能否得到保护,首先要坎当事人所选择的程序是否正确,,如果程序出错,其权利就得不到保护。这个特征的形成于普通法的令状制有直接关系。前文已经提到,在普通法的最初形成和发展早期,国王为了扩大王室法院的管辖权,实现司法集权化,要求臣民根据其令状起诉,法院也以国王的名义审判,从而把地方司法行政权和领主法院一并纳入国王的审判机构。到亨利二世时已基本形成了“无令状即无救济方法”这一原则。每一种令状都与一定的诉讼形式和诉讼程序相联系,也就是说,每一种令状都规定着相应的法院管辖,相应的传唤方式、答辩方式、审理方式、判决方式和执行方式,等等。如果申请不到相应的令状,就无法确定速度的方式和程序,当事人的权利也就无法得到保护。如果选错了令状,权利同样无法实现,因为适用这种令状的一套诉讼形式可能并不适用另一种令状。由于令状意味着诉讼形式,诉讼形式又意味着救济方法,而救济方法又意味着权利的实现,这样,普通法对程序的关注远远超过对实体权利的确定。

这实际上是一种以程序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依大陆法系的观念,法律乃是依正义观念确认权利义务的体系,当事人获得法律救济是享有权利的当然结果,权利主张即获得法律救济。而在英国人看来,普通法不过是国王及其王室法院对人民纠纷施以一连串救济的结果,个人的主张仅仅是一种主观权利,只有获得王室法院救济之后的主张才真正意义的权利,即享有了客观权利。比之大陆法系,英国人更加关注程序救济而不是实体权利,但是从本质上讲,这与普通法形成的特点有很大关联的(如前文所述)。

(二)司法理性——“普通法心智”

这是李猛在《除魔的世界和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一

10李红海:《普通法的历史解读——从梅特兰开始》,清华大学出版社,第93页。

文中谈到的一个论题。11他从内外两个角度分析普通法的特性,从内在视角看,普通法是一种完美的技艺理性;从外在视角看,普通法是一种司法性的治理。

不仅韦伯,其实边沁和霍布斯对普通法也有过严厉的批评,如制定法含糊、法庭程序复杂而低效等等。李猛看来这种批评的实质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之间的冲突。边沁和霍布斯倡导的是一种立法的理性而普通法则是一种司法理性。前者是要在有关人类与社会的本性出发找到建立社会秩序的一般原理,据此建立一套完美无缺的法律制度,从这种普适的制度去规范社会成员;后者追求的是一种法律理性,“这是一种弱意义上的理性,一种类似于‘常识’的推理能力能够给出可接受的理由,‘合情合理’的理性”。12有了这样的认识,韦伯所谓英国法理性化程度低的说法其实就是以一种治理方式的标准来评判另外一种并行的治理方式,所以“英国法”在韦伯整个社会理论中找不到适当的位置。

在为奠定普通法理性传统起了重要作用的柯克眼中,普通法本身就是理性而不需要从外部寻找“更高的法”。普通法是完善的理性,其含义在于“普通法对社会的任何困境都能做出回应”,13这其实暗含了法律发展的一种模式:普通法是超出记忆的法律,是一贯的;如果法律不是一贯的,便是“不便”那就破坏了法律的理性,这是比个案的“伤害”更不能为普通法学家忍受的。最为重要的是普通法的这种完善的理性不是通过封闭的逻辑体系完成的而是通过开放的法律技术完成,这就是柯克所谓的“技艺理性”,“普通法的完善理性是借助各种在司法实践中广泛采用的技艺来建立、维持、再生产法律的…一贯性?。普通法就是这些技艺理性在时间上的积累和完善”,14这种技艺理性是与普通法在法律职业和法律教育方面的特点是密切相关的。

例行案件和疑难案件的处理共同塑造了司法理性的技术。在立法理性中,所有的案件都是例行案件,疑难案件的出现则意味着实定法的缺陷,司法的任务就是发现可以操作的事实p然后找到相应的法律条文(如果p那么q)涵盖这种情况的处理。司法理性中即使是对于例行案件的处理也是不同于立法理性的。司法过程的关键是要发现该案件与先例之间的类推成为可能的所谓“类推关键”,先例中的判决理由就成为将“实质性事实和法律原则”联系起来的实践理性的方式,这种实践理性就培养了专注于案件特殊事实“普通法心智”。“严格遵守先例的原则就是要运用类推的修辞术,而非逻辑的三段论兼顾待决案件实质事实的特殊性和

11李猛:《除魔的世界和禁欲者的守护神:韦伯社会理论中的“英国法”问题》,《韦伯:思想与价值》思想与社会丛书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1-241页。

12同上,第166页。

13同注释11,第171页。

14同注释11,第173页。

一般性”。15如果说例行案件是适用法律的话,那么疑难案件就是宣示法律。对疑难案件的司法处理过程就是重新明确或再生产先例的方式,其核心就是重新构建事实和法律之间的联系,从而修正和发展法律原则。疑难案件中一般双方都能够提出有说服力和正当依据的论述,这些论述往往诉诸不同的法律价值,所以“疑难案件实际上正是‘除魔的世界’的困境在法律中的体现”16。

可以说,普通法采用自身的办法(例行案件与疑难案件)实现了卢曼所谓面对社会复杂性的规范封闭与认知开放的二难问题。最后,李猛总结道普通法的法律是一种自助型的、被动的法律而不同于法治国或者福利国家的庇护型的法律。所谓自助的、被动的就是法律等待公民自由行动,然后才对这一行动所采取的实践技术加以评判。在这种法律下,法官面临的是更大的理性化的压力,于是普通法严格程序性的特点就凸现出来。而通过普通法,英格兰,实现了治理的“跨地方化”和国家化,在某种意义上,也完成了治理的普遍化,从而逐渐向所谓现代治理方式迈进。

四、结语

诚如密尔松所言,英格兰的普通法制度可以说是由大不列颠的习惯因偶然的原因演化而成为理性的法律制度的。这种演化的发生,除了人类理性活动的成就之外,一系列的偶然事件也在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正是这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一些新的东西被创造出来17。在普通法形成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在制度上有许多鲜活的创新,有强烈的人为意识的参与,但一切又都好像是在有意无意间所为的,似乎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之事,是活灵活现的不列颠久已存在的风俗习惯和习惯法的自我选择或自我实现。因为诺曼人的新秩序是在维护原有的社会生活秩序的基础上建构的,是一种对传统秩序的改革和创新。这也不难理解英国法学家将普通法称为“习惯法”、“自然理性”是“自然正义”的实现。

限于篇幅,本文仅是一种简单的勾勒,不太可能像密尔松在《普通法的历史基础》中对诸如抗辩、陈述士等细致地描述。但它或许可以使我们加深对普通法的认识。自然,对普通法的认识与研究,我们的确还只是一个开始。

15同注释11,第178页。

16同注释11,第180页。

17[英]S.F.C.密尔松:《普通法的历史基础》,李显冬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序言页。

普通法与衡平法之间的关系

普通法与衡平法之间的关系 摘要: 长期以来,针对普通法与衡平法之间的关系,许多法学家门有各自不同的说法。本论文在前人对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关系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普通法和衡平法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来分析二者的联系与区别。 关键词: 联系;区别;历史背景;条件; 一.普通法与衡平法兴起历史概况 普通法发源于英格兰,由拥有高级裁判权的王室依据古老的地方习惯、自然公正、常理、公共政策等原则,通过“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则,在不同的判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各种原则和规则的总称。 就像一棵树的成长过程,从树苗到大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英国的普通法从萌芽到最终的确立也同样如此,就像密尔松所说的:“所有的变化都是在不知不觉地进行的”。 自从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政府英国后,诺曼人一方面加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为了缓和与当地人的矛盾,保留了地方自治权和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但是并不是完全的自治,地方的在涉及征税和涉及税务的诉讼上收到国库专员的监督,国库专员在办案时,根据当地的习惯法和不与国王的立法相抵触的惯例,这些专员的的判决案例就成为后面普通法建立的重要来源。国库专员们在不断的交流中,逐渐对于某一些判决形成了共识。 英国的第二任国王亨利一世上位后,着手推进王室法庭的专业化,推行巡回

法庭制度,各个地区的司法事物由巡回法官来负责处理。 以共识的判例为基础,在巡回法庭制度的推进下,便逐渐形成了以判例形式出现的普通法。 普通法和衡平法是先后发展起来的两个法律事物,衡平法是为了克服衡平法的僵化应运而生的。 衡平法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普通法的僵化、大法官的救济以及教皇革命对衡平法的兴起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具体在后面有论述。 二.普通法与衡平法——完美的搭档 针对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关系,很多法学家有不同的见解。我觉得普通法与衡平法更像是两个“朋友”,他们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么对立。比如,梅兰特把普通法与衡平法的关系比作是“文本”和“注释”之间的关系。英国法学家韦尔也说过:“衡平法仿佛是对一座很古老的法律大厦的修饰和增建,这些添加部分在风格上显然不同于原先的建筑,而且即使这座大厦已统一管理了几十年来,但如果不经常讲原先的结构,也就无法说明这些添加部分,它们绝不是一个独立的构成单位。” 可以看出,梅兰特和韦尔同样承认普通法和衡平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之间有很多的共同点。 比如,从形成的过程来看,先前的判例发挥了重要作用。和普通法一样,起初并没有成文的明文规定作为判决的依据,在司法实践中,法官们根据自己以前判决的经验,不断总结出合理的判决形式形成作为以后类似案件判决的先例依据,从而逐渐形成了衡平法的基本原则。

普通法

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从《大宪章》的角度考察【摘要】对英国法进行研究,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对“英国较早形成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构成现代英国法治社会坚实的制度基础”的普通法的发展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推动英国普通法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大宪章》为角度,对普通法的逐步成长过程及其《大宪章》在普通法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予以阐释和探讨。 【关键词】普通法形成大宪章作用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政治经济交往的加深及文化交流的活跃,我国法学界逐渐兴起了一股研究西方法的潮流,而这其中对英国普通法的研究又逐渐成为一个理论热点。这是因为:首先英国是当代世界三大法系中普通法系的发源地,其法律制度中许多原理、原则、规则甚至概念、术语等都被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普通法系的国家和地区所借鉴、吸收和引用。就英国法自身来说,普通法1不仅仅是其法制领域的一个独特内容,而且也是“英国较早形成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构成现代英国法治社会坚实的制度基础”。2所以对英国法的研究是重要的,而对普通法的研究则更是具有一种基础研究的价 1本文所指的普通法是指始于11世纪的英国中央普通法院创立、适用并加以发展的、通行于全英国的、具有普遍实效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则。 2张彩凤:《英国法治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2页。

值。其次,正如伯尔曼在《法律与革命》一书中所指出的:“在西方法律传统中,法律被设想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一个融为一体的系统,一个‘实体’,这个‘实体’被设想为在时间是经过了数代和数个世纪的发展”。1它说明,西方法律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历史延续性,这一论断尤其适用英国的普通法的发展,因为“有些法系比其他法系更有意识强调同过去的联系,更多的依赖传统的法律思想方式而不管社会和经济如何变化,这方面应英国为最。事实上,没有别的国家像英国那样数个世纪以来一直固守自己的法律风格,而免于其法律生活发生重大骚动”。2 所以,对英国法进行研究,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对“英国较早形成法治社会的前提条件”、“构成现代英国法治社会坚实的制度基础”的普通法的发展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推动英国普通法的形成、确立和发展的《大宪章》为角度,3对普通法的逐步成长过程及其《大宪章》在普通法形成过程中所起到的承前启后的作用予以阐释和探讨。 一《大宪章》产生前的普通法 普通法,同地方习惯相反,是整个英国普遍适用的法,这种法在1066年是不存在的。 1【美】哈德罗·J·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贺卫方等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1页。 2【德】K·茨威格特、H·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73页。 3笔者赞同英国学者约翰?哈德森的观点,主张普通法是在1215年《大宪章》时代由各种不同的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详见【英】约翰·哈德森:《英国普通法的形成》,刘四新译,2006年版。

福建省漳州市2019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2019年5月漳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 文综历史试题 1.西周时,周王通过婚姻关系与异姓诸侯建立血缘联系。周王照例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或叔舅。这反映了 A. 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的加强 B. 忠孝一致的伦理道德观念 C. 分封制度与宗法制度的结合 D. 王权与神权形成紧密联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有同姓诸侯和异姓诸侯联姻,并称其为伯父、叔父或者伯舅、叔舅,可知材料涉及的是宗法制和分封制,故答案为C选项。中央与地方政治联系只是材料的一部分,故A选项排除。忠孝一致的伦理,材料未涉及,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王权与神权的结合,D选项排除。 2.下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 A. 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 B. 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

C.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可知是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故答案为B选项。材料未体现土地私有的促进作用,A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C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D选项排除。 3.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 A. 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 B. 三公制度发展到达巅峰 C. 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 D. 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唐太宗签署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可知门下省能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故答案为A选项。材料涉及的是三省六部而非三公制度,B选项排除。最高决策权是皇帝而非门下省,C 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科举制,D选项排除。 4.从1405年至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并把大量礼品回赐当地的君王。这一系列活动 A. 改变了明初实施的海禁政策 B. 开创了海上丝绸之路新局面 C. 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响力 D. 推动了明朝经济走向繁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郑和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代表皇帝接受当地君王的朝贡,可知彰显了明帝国的国际影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 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 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 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 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普通法与衡平法

普通法与衡平法 ----主辅关系中的正义与公平 摘要: 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是普通法法系各国的一个共同传统,它主要在英国形成和发展。英国衡平法产生与14—15世纪,普通法僵化之时,但是早在普通刚刚形成的12—13世纪,法官们为避免法律的刻板应用而引起的判决不公,就本着“公平合理”的原则,开始在特殊案件中灵活运用普通法,从而孕育了英国衡平法的最初萌芽。自此,独特的普通法和衡平法并立的双重结构模式诞生了。 在普通法法系国家有别于大陆法系国家的重要特征是遵循先例1,这是以英国为中心的进化论的理性主义国家所需要的,即指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具有约束力。这既体现了对判例法对前辈的一种敬畏,更体现了法官乃至整个普通法法系国家在处理和判决案件时对正义与公平的诉求。 因为普通法和衡平法之分主要形成和发展与英国,所以本文的论述也仅限于英国的普通法和衡平法。 关键字:普通法;衡平法;公平;正义 1遵循先例原则是判例法的一个基本原则,它是判例法得以形成的基础。遵循先例原则的基本含义就是,包含在以前判决中的法律原则对以后同类案件有约束力,具体说就是高级法院的判决对下级法院处理同类案件有约束力,同一法院的判决对其以后的同类案件的判决具有约束力。

Abstract: The common law and the balance law division is a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various countries common tradition, it mainly forms in Britain and develops. The British balance law produced with 14- the 15th century, when the common law ossification, but as early as in ordinary just formed 12- the 13th century, judges to avoid the law to misjudge which cut blocks for printing the application to cause, in line with “just” the principle, started in the particular case the nimble utilization common law, thus has carried with the British balance method initial seed. From now on, the unique common law and the balance law will exist side by side the dual structure patterns were born. Is different with the mainland legal system country in the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country the key character follows the precedent, this is needs take Britain as the central theory of evolution rationalism country, namely will refer to the beforehand decision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to have the binding force to the later similar case. This has already manifested to the case-law to senior's one kind of awe, has manifested judge and even the entire common law legal system country when handles and the decision case to just and the fair demand. Because the common law and the balance law division mainly forms with the development with Britain, therefore this article elaboration also is only restricted in Britain's common law and the balance law. Key word: common law; Equity; Justice; justice

大陆法系和普通法系的区别

大陆法系特点: 1.在法律的历史渊源上,大陆法系是在罗马法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大陆法系不仅继承了罗马法成文法典的传统,而且采纳了罗马法的体系、概念和术语。 2.在法律形式上,大陆法系国家一般不存在判例法,对重要的部门法制定了法典,并辅之以单行法规,构成较为完整的成文法体系。立法与司法的严格区分,要求法典必须完整、清晰、逻辑严密。法典一经颁行,法官必须忠实执行,同类问题的旧法即丧失效力。法典化的成文法体系包括: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3.在法官的作用上,大陆法系要求法官遵从法律明文办理案件,没有立法权。大陆法系国家的立法和司法分工明确,强调制定法的权威,制定法的效力优先于其他法律渊源,而且将全部法律划分为公法和私法两类,法律体系完整,概念明确。法官只能严格执行法律规定,不得擅自创造法律、违背立法精神。 4.大陆法系一般采取法院系统的双轨制,重视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区分。大陆法系一般采用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分离的双轨制,法官经考试后由政府任命,严格区分实体法与程序法,一般采用纠问式诉讼方式。 5.在法律推理形式和方法上,采取演绎法。由于司法权受到重大限制,法律只能由代议制的立法机关制定,法官只能运用既定的法律判案,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官的作用在于从现存的法律规定中找到适用的法律条款,将其与事实相联系,推论出必然的结果。 普通法系特点: (一)在法律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上,英美法系运用的是区别技术(distinguishing technique)。这一方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1、运用归纳方法对前例中的法律事实进行归纳; 2、运用归纳方法对待判案例的法律事实进行归纳; 3、将两个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划分为实质性事实和非实质性事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个案例中的实质性事实是否相同或相似。 5、找出前例中所包含的规则或原则。 6、如果两个案例中的实质性要件相同或相似,则根据遵循先例的原则,前例中包含的规则或原则可以适用于待判案例。在对待先例的问题上有三种做法:1、遵循先例;一般来讲,下级法院应当遵循上级法院的判例,上诉法院还要遵循自己以前的判例。2、推翻先例,在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有权推翻自己以前的判决。3、避开先例;主要适用于下级法院不愿适用某一先例但有不愿公开推翻它时,可以以前后两个案例在实质性事实上存在区别为由而避开这一先例。 (二)在法律的形式上,判例法占有重要地位,从传统上讲,英美法系的判例法占主导地位,但从19世纪到现在,其制定法也不断增加,但是制定法仍然受判例法解释的制约。判例法一般是指高级法院的判决中所确立的法律原则或规则。这种原则或规则对以后的判决具有约束力或影响力。判例法也是成文法,由于这些规则是法官在审理案件时创立的,因此,又称为法官法(judge-made law)。除了判例法之外,英美法系国家还有一定数量的制定法,同时,还有一些法典。如美国的《统一商法典》、美国宪法等。但和大陆法系比较起来,它的制定法和法典还是很少的,而且对法律制度的影响远没有判例法大。在判例法和制定法的关系上,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制定法可以改变判例法,同时,制定法在适用的过程中,通过法官的解释,判例法又可以修正制定法,如果这种解释过分偏离了立法者的意图,又会被立法者以制定法的形式予以改变。 (三)在法律的分类方面,英美法系没有严格的部门法概念,即没有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法律分类,他们的法律分类比较偏重实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1、英美法系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令状和诉讼的形式,这种诉讼形式的划分本身就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因此就阻碍了英国法学家对法律分类的科学研究。2、英美法系重判例法,而反对法典编纂,判例法偏重实践经验,而忽视抽象的概括和理论探讨。3、英美法系在法院的设置上分为普通法院

江西省大余中学2019届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含解析

大余中学2018~2019年度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1.三代早期,华夏各部族的始祖神话大相径庭;春秋以降,“诸夏共祖”说或“五帝同源”说成为主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交融的加快 B. 宗法观念的增强 C. 变法运动的推动 D. 自然科学的进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从三代至春秋,华夏始祖的神话由始祖不同逐渐演变为“共祖”或“同源”,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华夏各族之间相互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祖先同一的神话体系,选项A正确;春秋以来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冲击,选项B排除;变法运动主要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与神话传说无关,选项C排除;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相对落后,而且神话传说不属于自然科学范畴,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把握住神话传说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神话传说的内容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 A.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多种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研

究视角不同,比如秦亡于暴政是从阶级史观角度得出结论,而秦朝抑制多元文化发扎导致灭亡是从文化史观出发,因此选项C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3.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 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 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 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 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道在唐朝法律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说明政府对传统孝道的重视,选项B正确;四书名称出现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选项C“开始”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统治政策,选项D排除。 4.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 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 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C. 印刷技术变革促进商业繁荣 D. 商业发展助推知识结构更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业书籍在明清时期成为书市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内容专业详细,书种门类齐全,从中可以看出明清商品经济的繁荣,推动了商业书籍的发展更新,选项D正确;选项未体现政府政策,选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 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 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衡平法_普通法_制定法_定义

衡平法 英国自14世纪末开始与普通法平行发展的、适用于民事案件的一种法律。英美法系中法的渊源之一。14世纪以前,按照英国的普通法制度,当事人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须先向大法官申请以国王的名义发出的令状。令状载明诉讼的条件和类别,法官只能在令状的范围内进行审判。但是令 状的种类和范围都有限,因此,许多争议往往由于无适当令状可资依据, 而无法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同时,有的讼案即使在普通法法院审理, 也由于普通法规定的刻板和救济方式的有限而难以获得“公允”的解决。还有,普通法对于违反契约或侵权行为的诉讼,只能判处损害赔偿或准予回复动 产与不动产,不能颁发执行令,强制履行契约,也不能颁布禁止令,防止 重大不法行为的发生等。遇到上述情况,当事人为保护自己的权益,根据 古老的习惯,便向国王提出请愿。国王被看成是“正义的源泉”、“公正的化身”,而国王本人也借机表示自己的“恩典和仁爱”,于是便通过王权进行直 接干预。开始通常是委托大法官根据国王的“公平正义”原则来审理;1349 年起,允许原告人直接向大法官提出申请,由大法官审理。15世纪末又进一步设立衡平法院,专门负责审理衡平案件。大法官和衡平法院在处理这 类案件时,采用“遵循先例”的原则,其判例逐渐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衡平法的基本原则或准则,如“衡平法决不许可过失者得以逍遥法外”、“求助于衡平 者须自身清白”等。 同普通法相比较,衡平法的诉讼程序比较简单,不设陪审团,一般采 用书面形式审理,判决由衡平法院直接负责执行,违抗者以蔑视法庭论处,重者可下狱。这样,在民事案件中便形成了两种法律、两种法院、两种 诉讼程序。尽管“衡平法遵从法律”,不得有意推翻普通法,只是补充普通法,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19届高三历史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第I 卷(选择题共140分)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周时期,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国人”的 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干预朝政。西周王室重臣召公曾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比喻,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民众的舆论。这说明当时 A. 君主专制政体不够完善 B. 原始民主遗存尚有影响 C. 公众舆论决定国家事务 D.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主旨商周时期国君遇到重大问题时需征求“国人”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干预朝政,而且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限制舆论,可见商周时期依然有原始民主色彩,选项B 不正确;商周时期尚未建立君主专制,选项A 排除;选项C 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阶级矛盾,排除D 。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明确舆论是一种政权监督方式,把握住商周时期国君与国人的关系,即可解答本题。误导项是A ,需要对早期政治制度特征熟练掌握。 2.传统观点认为,秦二世而亡缘于暴政。后来有研究者认为秦朝社会变革力度远超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导致帝王、群卿乃至庶人都处于恐惧之中而又没有合理的消解渠道是压倒秦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又有学者提出,秦朝制度抑制了多元文化的发展,没有得到中原以及关东人士的认同,遭反抗以至亡国。据此可知,关于秦二世而亡的认识 A. 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 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解释 C. 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D. 缺少对古代其他王朝的观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对秦朝灭亡的原因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多种观点,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研究视角不同,比如秦亡于暴政是从阶级史观角度得出结论,而秦朝抑制多元文化发扎导致灭亡是从文化史观出发,因此选项C正确;A选项表述不符合实际,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 3.唐朝把《孝经》作为学校的必修课。《唐律疏议》中涉及孝的有58条,约占全部条款的11%,从不孝罪的论定、定刑、惩罚措施以及为官的丁亲原则、家族中的尊卑等级等,皆有细致的规定。这充分表明唐朝时期 A. 四书五经逐渐被冷落 B. 传统孝道受到重视 C. 儒家思想开始法制化 D. 统治政策开明开放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孝道在唐朝法律中占据重要地位,充分说明政府对传统孝道的重视,选项B正确;四书名称出现于宋代,与材料时间不符,选项A排除;选项C“开始”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统治政策,选项D排除。 4.商业类书籍是明清时期书市中的大端。徽商刊刻了如《天下水陆路程》、《宝货辨疑》、《商贾便览》等著作,举凡算帐、交税、用银、用秤、出行气候、商业通信、求神保佑发财等一切知识和经验都包括在内。这反映了 A. 文化进步推动政府政策调整 B. 贾而好儒成为商人共同追求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 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 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 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衡平法

衡平法 衡平法初论衡平法(equity),是英国自14世纪末开始与普通法平行发展的、适用于民事案件的一种法律。英美法系中法的渊源之一。它以“正义、良心和公正”为基本原则,以实现和体现自然正义为主要任务。同时,衡平法也是为了弥补普通法的一些不足之处而产生的。因此,衡平法也只能象普通法一样,主要是判例法,是大法官的判例形成的调整商品经济下财产关系的规范。但是,衡平法的形式更加灵活,在审判中更加注重实际,而不固守僵化的形式。 简介 衡平法 14世纪以前,按照英国的普通法制度,当事人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须先向大法官申请以国王的名义发出的令状。令状载明诉讼的条件和类别,法官只能在令状的范围内进行审判。但是令状的种类和范围都有限,因此,许多争议往往由于无适当令状可资依据,而无法在普通法法院提起诉讼。同时,有的讼案即使在普通法法院审理,也由于普通法规定的刻板和救济方式的有限而难以获得“公允”的解决。还有,普通法对于违反契约或侵权行为的诉讼,只能判处损害赔偿或准予回复动产与不动产,不能颁

发执行令,强制履行契约,也不能颁布禁止令,防止重大不法行为的发生等。遇到上述情况,当事人为保护自己的权益,根据古老的习惯,便向国王提出请愿。国王被看成是“正义的源泉”、“公正的化身”,而国王本人也借机表示自己的“恩典和仁爱”,于是便通过王权进行直接干预。开始通常是委托大法官根据国王的“公平正义”原则来审理;1349年起,允许原告人直接向大法官提出申请,由大法官审理。15世纪末又进一步设立衡平法院,专门负责审理衡平案件。大法官和衡平法院在处理这类案件时,采用“遵循先例”的原则,其判例逐渐形成一整套独特的衡平法的基本原则或准则,如“衡平法决不许可过失者得以逍遥法外”、“求助于衡平者须自身清白”等。 发展 衡平法 (Equity) ,也称平衡法、公平法、公正法。它是英美法律的一个分支,它包括根据公平与正义比普通法更重要的思想而建立的一些法则。因此,在裁决法律诉讼时,如果在法律原则和公平原则之间产生分歧,那么公平原则应占上风,法庭并会按此作出裁决。现时,所有法院可同时适用衡平法和普通法。而当衡平法与普通法出现矛盾,便以衡平法为归依。 ? 衡平法与普通法形成的严格规则形成对照,它产生的理由是“法越严时无辜者伤害也就越大” (Summum jus,summa injuria,summa lex,summa crux.) ,通常指普通法过严,约束一人也就有害于他人,如无衡平法来调节,则不公道,所以衡平法代表公平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对比

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对比 法系 (1)法系是指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不同对法所做的分类,是具有相同历史传统和外部特征的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制度的总称。(2)法系划分的理论依据主要是法的传统。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差异、民族习惯、文化特点、历史传统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影响。两大法系国家在许多方面不同的思维习惯,造就了两大法系的巨大差异。 英美法系特点: (1)以英国为中心,英国普通法为基础; (2)以判例法为主要表现形式,遵循先例; (3)变革相对缓慢,具有保守性,"向后看"的思维习惯; (4)在法律发展中,法官具有突出作用; (5)体系庞杂,缺乏系统性;(6)注重程序的"诉讼中心主义"。大陆法系的特点: 1明确立法与司法的分工,强调成文法典的权威性。虽然也允许法官有自由裁量的余地,并承认判例和习惯在解释法律方面的作用,但一般不承认法官的造法职能,强调立法是议会的权限,法官只能适用法律,决案必须援引制定法,不能以判例作为依据。 ②比较强调国家的干预和法制的统一,尤其在程序法上如此。例如,许多法律行为需要国家的鉴证、登记,检察机关垄断公诉权,庭审时采取审问制,以及法院的体系统一,等等。 ③重视法律的理论概括,强调法典总则部分的作用,这是罗马法的一种传统。英美法系至今没有如大陆法系那样严密的理论概括,法令也只着重分则。 ④注重法典的体系排列,讲求规定的逻辑性、概念的明确性和语言的精练。 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定义大陆法系强调成文法作用,结构上强 调系统化、条理化、法典化和逻辑性, 并将全部法律分为公法和私法。 也称普通法系,基于以往判决的判例上逐步形成 的一种在全国普遍通用的法律,分为普通法和衡 平法两部分。 形成西欧英国 主要代表法国和德国英国和美国 其他代表国家和地区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西 班牙、葡萄牙、荷兰、日本、整个拉 丁美洲、非洲近东一些国家、美国路 易斯安纳州、加拿大魁北克省。 加拿大、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爱尔兰、新加坡、 巴基斯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等 法律结构公法 指与国家状况有关的法律, 包括宪法、行政法、刑法、 诉讼法和国际公法。 普通法 通过国王法院的判例逐步形成的一种 全国普遍适用的法律。 私法 指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法律, 包括民法和商法。 平衡法 14世纪时为补充和匡正普通法的不足, 由英国枢密大臣法院发展起来,不受普 通法约束,按公平与正义原则作出判决 的判例法。 法律渊源继承了罗马法而产生的。 作为成文法国家,宪法、法典以及其 他的法律条例等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主 要渊源,判例在原则上不作为法的正 式渊源。 未继承罗马法。 判例曾是英美法的主要渊源,其基础是“先例约 束力”原则,即法院在判决中所包括的判决理由 必须得到遵循。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文法在 英美法系国家的比重和作用不断上升,成文法也 成了英美法的重要渊源。

浅议民法中的衡平法原则的适用

浅议民法中的衡平法原则的适用 论文关键词:民法衡平原则适用条件 论文摘要:衡平原则是英美法系的重要法律规则,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也包含着同样的衡平思想。本文在追溯衡平法原则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民法中适用公平正义的衡平原则的条件,并对在司法实践中具体应用该原则进行了探讨。 一、衡平法原则的历史渊源 衡平法(Equity)是英国法中与普通法相区别的一种重要法律渊源,是在14世纪左右由大法官的审判实践发展起来的一套法律规则,因其号称以”公平”、“正义”为基础,故而得名。①其实“衡平”之词并非为英人所独创,其源于拉丁文acuus,此词意即为公平。在历史上,“衡平”已为古代的希腊、罗马所使用,但直到英国人才把它发展成了一套完整的法律制度。衡平法发祥于英国实非偶然。在衡平法之前的普通法是以令状来确定其保护范围的,所以在普通法院进行诉讼必须以诉讼令状为基础,人们请求保护权利必须要符合为数有限的令状,同时主要形成于封建经济条件下的普通法的内容和救济手段是极其有限、僵化的。凡此等等,都使人民饱受了普通法的严格死板之苦,不得不诉诸英王,英王委托衡平法官全心全意根据正义与良心之原则来处理案件,衡平法体系也就逐渐形成了。 在大陆法系诸国的法律中均未像英国出现过衡平法这样一个概念,也没有形成衡平法的体系,但实质上的衡平法——衡平的思想、衡平的观念却是普遍存在的。勒内·达维德说:“衡平法在大陆法系是普通存在的,但与英美法系不同,大陆法系中的衡平法不以区别于普通法的形式而独立存在而与普通法合为一体。”②这种看法是有例可证的,奥地利民法典中明确给予法官衡平权;罗马日尔曼法系中衡平法与普通法也一直合为一体,人们认为没有必要设立独立的衡平法来矫正法律解决个别问题的体制。③ 在没有形成衡平法体系的大陆法系各国有着深刻的衡平法思想。广义的衡平法思路是授予司法机关以裁量或判断余地之法律。狭义的衡平法思路是“当法律因其太原则而有能力解决具体问题时对法律进行的一种补正”。④亨利·梅里曼进一步论述的是:“衡平”是法官有权根据个别案件的具体情况避免因适用法律条款而使处罚过于严峻和公正地分配财产。“衡平”是法院在解决争讼时,

《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案最全版

《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基本情况;15世纪末,英法相继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技能: 解析课文,区分课文中各历史事件(英法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制形成等)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英法君主专制的不同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核心观点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贞德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二、重点难点 重点:百年战争、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 难点:百年战争英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却日趋明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导致15、16世纪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百年战争的影响 插图《英法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1、原因 (1)、远因(诺曼征服) 自11世纪“诺曼征服”以后,英国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占有了大量的法国领地。12世纪下半叶,英王室在法国的领地占法国总面积的一半左右,远远超过了法国王室,这在同样梦想称霸欧洲的法国看来,简直就是耻辱,一直寻求机会收复这些领地。 (2)、近因(法国王位继承问题)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没有男嗣,法国贵族会议便推举他的侄子腓力为王,称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国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向法国发难,声称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腓力六世对爱德华三世的嚣张气焰十分气愤,暗下决心寻机报复。1337年5月24日,经过一番准备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属领地基恩,英国自然无法接受。同年10月,爱德华三世不顾法国的反对,自称身兼法王,并率部队进攻法国。于是,法国王位继承争端终于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2、进程 战争初期,法国把自己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派到了前线。当时,英军没有能与法国抗衡的

普通法和衡平法的异同

普通法 概念 所谓普通是相对于特殊而言,具有“共同”、“普遍”、“通行于全国”的意愿。 从普通法的这一最初含义出发,又引申出其他四种含义: ①与制定法相对而言,普通法是指判例法;②与衡平法相对而言,是指上述普通法法院的判例;③与大陆法系相对而言,是指英美法(见英美法系); ④与教会法相对而言,是指世俗政权或法庭发布的法律。 普通法系里的普通法,即与衡平法系相对应的普通法,则指发源于英格兰,由拥有高级裁判权的王室法院依据古老的地方习惯或是理性、自然公正、常理、公共政策等原则,通过“遵循先例”的司法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判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具备司法连贯性特征并在一定的司法共同体内普遍适用的各种原则、规则的总称。 从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国以后,英国的法律制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诺曼人为了维护从撒克逊贵族那里夺来的土地,镇压农民的反抗,不得不加强王权,实行中央集权制。由亲信顾问组成御前会议(一译御前库里亚或王国法院),协助国王统制全国行政、司法和财务等事务。征服者威廉为了缓和同撒克逊人的矛盾,继续保留地方自治权和日耳曼人的习惯法,但同时又从御前会议派出国库专员监督地方政权、巡回征税和审理涉及税务的诉讼。亨利二世(1154~1189在位)时,实行司法改革,扩大上述专员的审判权,并在这些专员的基础上建立中央巡回法院,进一步削弱各地封建领主和司法审判权;同时废除神明裁判和决斗,吸收骑士和富裕农民为陪审官参加某些审判活动。被委派定期到各地巡回审判的专员即法官,在办案时,除依据国王诏书敕令而外,主要是依据日耳曼人的习惯法和地方习惯。凡是他们认为正确、合理,并与国王的立法不相抵触的习惯和惯例,便被确认为判决的依据。他们经常聚集在中央所在地威斯敏斯特交换意见,彼此认可各自的判决。这样,一些被引为依据的习惯便成了以判例法形式出现的普通法。英国的这种判例法之所以又叫普通法,就是因为它已不同于以往的地方习惯,它是国家确认的通行于全国的法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