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选修5第三章 第三节 羧酸 酯 导学案

选修5第三章 第三节 羧酸 酯 导学案

选修5第三章 第三节 羧酸 酯 导学案
选修5第三章 第三节 羧酸 酯 导学案

选修5导学案

时间:编撰人:审核人:

课题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节次第1、2课时

学习目标1.认识羧酸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实验探究:乙酸的主要化学性质。3.掌握酯的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

学习重点乙酸、酯的主要化学性质学习难点实验探究设计

学习程序学习笔记

一、知识链接

1、俗话说“酒是陈的香”,请用相关化学知识予以解释。

二、学习新知

(一)羧酸

1、定义:和直接相连的物质叫做羧酸。

2、饱和一元羧酸:通式为。

3、分类:(1)按烃基分和。

(2)按羧基的数目分和等。

4、乙酸

(1)组成结构

结构式为,结构简式为,官能团为。(2)物理性质

乙酸是色,味的液体,易溶于,熔点为16.6 ℃,当温度低于16.6 ℃时,乙酸就会凝结成像“冰”一样的晶体,所以无水乙酸又称。(3)化学性质

①乙酸的酸性

【科学探究】利用教材P60所示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实验方案:

仪器连接顺序:

实验现象:

结论:

小结:酸的通性请把预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

学习层次:

②酯化反应

【科学探究】乙酸和乙醇的酯化反应

a.实验操作步骤:在试管中先加入,然后

加入2 mL浓硫酸和2 mL冰醋酸,装好仪器,用酒精灯小心均匀

地加热试管3~5 min。产生的蒸气经导管通到饱和Na2CO3溶液的液

面上。

b.实验注意事项:

①加热前,向大试管中加入几粒碎瓷片的作用是,导气管不能伸

入试管B中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液面下,其目的是为了,该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

②蒸馏出的气体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的原因是;

。生成的产物乙酸乙酯的密度比水(填“大”或“小”),有味。

c.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思考:在上述反应中,生成水的氧原子由乙酸的羟基提供,还是由乙醇的羟基提供?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呢?

d.反应的原理:醇脱,羧酸脱。

思考:在制乙酸乙酯时,如何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

(二)、酯

1.概念:酯是______和______发生酯化反应的产物。

2.羧酸酯的通式: __________。

3.酯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酯一般密度比水_____,___溶于水,易溶于___________________。低级酯有香味,易挥发。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_____________。

4.酯的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写出乙酸乙酯在不同条件下发生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酸性条件(可逆):

碱性条件(不写可逆):

③除去CO2中少量的SO2:气体通过盛饱和碳酸钠溶液的洗气瓶;

④除去乙醇中少量的乙酸:加足量生石灰,蒸馏。

A.①②B.②④ C.③④ D.②③

12.乙酸苯甲酯对花香和果香的香韵具有提升作用,故常用于化妆品工业和食品工业。乙酸苯甲酯可以用下面的设计方案合成。

(1)写出A、C的结构简式:、。

13.医药阿斯匹林的结构简式如下左图所示:

试根据阿斯匹林的结构回答;

⑴阿斯匹林看成酯类物质,口服后,在胃肠酶的作用下,阿斯匹林发生水解反应,生成A 和B两种物质。其中A的结构简式如上右图所示,则B的结构简式

为;B中含有的官能团是。

⑵阿斯匹林跟小苏打同时服用,可使上述水解产物A与小苏打反应,生成可溶性盐随尿液排出,此可溶性盐的结构简式是。

⑶上述水解产物A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⑷上述水解产物B与乙醇、浓硫酸共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 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 教案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道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2.通过读图了解地形, 气候同农业生产的关系。 重点 农业发展与人口的压力。 教学准备 1. 学生收集有关印度资料,准备课堂发言。 2. 有关印度音乐,舞蹈的录像. 教学过程 一、文明古国 [导入] 展示有关印度音乐,舞蹈及宏伟建筑。让同学思考:这是那个国家?再请同学说说有关印度的古文明。 [学生活动]读南亚地形图回答:哪个国家占有印度河平原?(巴基斯坦)。哪个国家占有德干高原的大部份?(印度)。哪个国家位于恒河三角洲?(孟加拉国)。请同学说说印度地形分布特点。 二、印度人口问题 学生:读印度人口的增长图。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长数。(发现1981年至1990年人中增长2.6亿1991年至2019年人口增长1.6亿) 教师:出示印度资源、产品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表。引导学生讨论丰富的资源和产品为什么还是不能满足人们所需?(结论:急剧增长的人口抵消了取得的成果,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 三、地形、气候同农业节 教师:播放课件印度的洪灾印度的旱灾 [学生活动]读孟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观察出雨季月月。盛行从洋吹来的季风。再观察旱季月至次年月。盛行来自的季风。 [小结]印度东北部为西南季风迎风坡形成多雨中心。乞拉朋齐最为典型。 [教师]判断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哪个对印度农业影响大?为什么? [学生讨论对比、回答]西南季见对农业影响很大。因为西南季风来自热带海洋带来丰沛降水。 [教师]问印度的水旱灾害与西南季风变化有何关系? 引导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回答(风势弱,来得晚,退得早------旱灾。风势强,来得早,退得晚------水灾) 展示课件:印度家庭在用餐了解印度饮食习惯。 [作业] 搜集有关印度风土人情的文章或图片等资料,在班里举行一个小型展览。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 谭万新高龙中学 教学目标页 1 第 1、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2、根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气候类型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为以后的生活服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 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5日编号08 一、学习目标: 1、印度的地理位置||。 2、印度的地理地形||。 3、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 分钟)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 【主题1】印度的地理位置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0||,结合图7.32||, 图7.34||,翻到课本P4图6.5||,明白印度 的位置及其邻国||。 知识生成: 1、纬度位置:线穿过印度中部||,印度 领土位于带和带||,印度是 面积最大的国家||。(在图中描出回归线) 2、海陆位置:①印度南部是洋||,东部 临湾||,西部邻海||。(在图中填 注) ②陆上邻国:在图中填出(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 马尔代夫)||。 ③在图中填出克什米尔地区||,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 3、比一比||,查一查:以上知识点谁记得快! 【主题2】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结合图7.34||,了解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 1、读图7.34||,发现印度地形区的分布特点是从南到北 ||,由三大地形区组成:北面有山脉||, 中部平原||,南面有高原||。由此得出 印度的地势特点是: ||。 2、印度的重要河流塑造了平原 ||。 3、☆易错题:结合P7页的图6.8||,印度河主要流经 (国家)||。 4、①是________(城市)②是________(城市) ③是印度首都________(城市) 【主题3】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劣势 学法指导:研读课本P31——32内容||,结合图7.36和阅读材料||,思考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知识生成: 1、图7.35说明印度是一个的国家||。 互助组 就自研时不会的问题 进行交流||。 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 行帮扶||。 共同体 四人或五人一小组||, 对随堂笔记的答案进 行统一||。进一步讨论 答案不相同的小题及 互助时未解决的问题 ||。 对子组 确定主题||,研究展示 方案||,参照展示要求 ||,分派好任务||,同时 进行组内预展||,准备 精彩展示||。 展示单元一 展示内容:主题一 ①画出地图||,结合地图展示 印度的地理位置: a/在图中描出回归线位置; b/标注字母||,说出濒临的海 洋; c/在图中标注数字||,说出邻 国||。 d/在图中找出克什米尔地区 ||,说明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 控制||,并找出相应的范围||。 ②展示组任选一组与本组 PK||,将邻国及隔海相望国的 卡片贴到黑板简图上相应的 位置||。(每组只能派一个代 表) 展示单元二 展示内容: 主题二 ①画出简图||,标出三大地 形区||。 ②用红粉笔标出:印度河、 恒河||。 ③标上数字:说出三大城 市||。 ④任意抽查其他同学的掌 握情况||。 展示单元三 展示内容: 主题三 展示要求: ①画出图7.36||,了解印度的 人口情况||,分析图7.36||。 ②了解印度的人口政策||。 ③组织辩论赛:展示组为正方 ||,点评组为反方||,正反两方 站到自己的黑板前||,先亮出 各方观点||,再轮流论证本方 的观点||。正反两方每次只能 派一位队员发言||。 理由充分||,得0.5分||。

第三节羧酸酯预习案

第三节羧酸酯预习案 知识与技能:1.以乙酸为例,掌握羧酸的组成、结构、性质和用途。 2.以乙酸乙酯为例,掌握的酯的结构和主要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用“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来学习羧酸、酯的性质,同时建立烃的含氧衍生相互转化的关系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烃的衍生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造成的影响,关注有机物的安全使用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重点:羧酸、酯的结构和性质难点:羧酸、酯的结构和性质 知识链接 1.CH3CH2COOH和CH3COOCH3从官能团角度分类分别属于哪种物质?他们两者的关 系是什么? 2.写出乙醛催化剂氧化的化学方程式。 新课内容 一、羧酸 1.概念:由和相连结的化合物。 2.通式:,官能团。 3.分类:(1)按分子中烃基分 ①脂肪酸低级脂肪酸:如乙酸:。 硬脂酸:。 高级脂肪酸:软脂酸:。 油脂:。 ②芳香酸:如苯甲酸:,俗名安息香酸。 ①一元羧酸:如甲酸,俗名。 (2)按分子中羧基的数目分②二元羧酸:如乙二酸。 ③多元羧酸。 4.通性:羧酸分子中都含有官能团,因此。都有性,都能发生酯的化反应。 5.饱和一元脂肪酸的通式:或。 二、乙酸 1.俗名;分子式:;结构简式:,官能团:。2 3.化学性质 (1)酸性:一元酸,比碳酸酸性。电离方程式为。 乙酸具有酸的通性。 (2)酯化反应(或反应)

①含义:酸和作用生成的反应。 ②断键方式:酸脱,醇脱。 ③乙酸与乙醇的反应:。 浓硫酸是反应的和。 三、酯的概念和结构 1.概念:酯是羧酸分子中的被取代后的产物。 2.组成和结构:酯的结构通式:,R和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其官能团名称为。 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的分子通式为。 四、酯的性质 1.物理性质:酯的密度一般比水,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低级酯是具有的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2.酯的水解反应:在酸或碱存在的条件下,酯能发生,生成相应 的和,如乙酸乙酯的水解反应方程式为: 酸性条件下:, 碱性条件下:。 第三节羧酸酯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羧酸的性质 1.乙酸分子式为C2H4O2,乙酸为什么是一元酸? 2.从甲酸的分子结构分析,甲酸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3.醇、酚、羧酸中都含有羟基,羟基上的氢原子活泼性有何不同? 合作探究一:羧酸的性质 1.乙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如何断键? 2.酯化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3.为什么酯在碱性条件下水解的程度比在酸性条件下要大?

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知识点总结

选修5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知识点总结 一、酸、酯的物理性质及酸性 知识点:①低级羧酸易溶于水,酯不溶与水 ②一元链状饱和羧酸的结构通式为C n H2n O2与酯为同分异构体 ③羧酸的酸性强于碳酸,具有酸的五条通性。 酸性排序:羧酸>H2CO3>酚>H2O>HCO3—>乙醇 能与钠反应的有:羧酸、酚、水、醇 能与NaOH及Na2CO3反应的有:羧酸、酚(与Na2CO3反应生成NaHCO3) 能与NaHCO3反应的:羧酸 1.下列各组物质互为同系物的是 和C6H5CH2OH 和HOCH2CH2OH 和C17H35COOH 和CH2Cl2 2. 允许用一种试剂鉴别溴苯、苯和乙酸,最好选用 溶液 C.蒸馏水 D.乙醇 3.下列分子式只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C3H7Cl B.CH2Cl2C.C2H6O D.C2H4O2 4.分子式为C3H8O的醇与C4H8O2的羧酸浓H2SO4存在时共热生成的酯有 A.3种 B.4种 C.5种 D.6种 5.乙酸乙酯和丙酸的混和物中氧元素质量分数为30%,则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 % 6.下列有机物中,不能跟金属钠反应是 A.乙醚 B.甘油 C.苯酚 D.丙酸 7.下列物质中,与NaOH溶液、Na2CO3、溴水、苯酚钠水溶液和甲醇都能反应的是 =CH-COOH 8.分子式为C n H2n O2的一元羧酸克,恰好中和摩/升的苛性钠溶液20毫升,则n值是 9.某有机物与过量的金属钠反应,得到V A升气体,另一份等质量的该有机物与纯碱反应得到气体V B升(同温、同 压),若V A>V B,则该有机物可能是

10.某有机物结构简式为:,则用Na、NaOH、NaHCO3与等物质的量的该有机物恰好反应时,消耗Na、NaOH、Na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3∶3∶2 B.3∶2∶1 C.1∶1∶1 D.3∶2∶2 11.要使有机物转化为,可选用的试剂是 12.甲酸具有下列性质: ①挥发性②酸性③比碳酸的酸性强④还原性⑤能发生酯化反应 下列各实验中,分别填出表现甲酸相应性质的编号: (1)在碳酸钠溶液中加入甲酸有气体放出,说明甲酸具有; (2)在甲酸钠晶体中加入浓磷酸,加热后放出能使湿润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说明甲酸具有; (3)与乙醇、浓硫酸混和后共热,能闻到一种香味,说明甲酸具有; (4)在甲酸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铜,能看到溶液变蓝色,说明甲酸具有; (5)在新制氢氧化铜中加入甲酸溶液,加热看到有红色沉淀生成,说明甲酸具有。 二、羧酸的酯化实验 知识点:①碎瓷片的添加是为了防止暴沸 ②加样顺序为无水乙醇——浓硫酸——冰醋酸(类似浓硫酸加入水、顺序不能乱) ③浓硫酸的作用:催化剂、吸水剂 ④加热目的:蒸出产物,使平衡正向移动、提高产率 ⑤Na2CO3作用:吸收产物中的乙醇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 反应现象为:一段时间后Na2CO3上有一层油状液体、同时有气泡产生 1.下列实验能够成功的是 A.只用溴水一种试剂可鉴别甲苯、乙烯、乙醇、四氯化碳四种液体 B.将乙醇加热到170℃可制得乙烯 C.用乙醇、冰醋酸及pH=0的H2SO4加热可制乙酸乙酯 D.用酚酞可鉴别苯酚钠和乙醇钠两种溶液 2.下列物质中各含有少许杂质,其中可用饱和碳酸钠溶液除去杂质的是 A.乙酸乙酯中含有少量乙酸B.乙醇中含有少量乙酸 C.乙酸中含有少量甲酸D.溴苯中含有少量苯 3.某课外小组设计的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装置如图4-1所示,A中放有浓硫酸,B中放有乙醇、无水醋酸钠,D中放有饱和碳酸钠溶液。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印度 教学设计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征,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读图分析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从材料中分析出印度人口增长快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目标:依据地图和资料分析印度的自然情况,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印度是世界闻名古国,我们要了解、爱护、珍惜这个人类的家园。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①印度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②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教学难点:农业的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三、学情分析: 基于对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的估计,同时针对初一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印度人的穿衣、风俗等日常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地理的距离,以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并且通过设计导学案,开展小组讨论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课间利用多媒体播放极具印度特色歌曲,吸引学生注意,感受异域风情。上课时,教师提问:歌曲好听吗学生回答:好听。教师:好听,就是听不懂歌词,那同学们有没有听出是哪一国的歌曲从而引出印度。但是并不直接开始新课教学,而是从印度独特的文化信仰和风俗习惯入手,播放印度舞蹈视频,展示印度服装、恒河沐浴、湿神婆、神牛、泰姬陵,在讲解期间更是运用了时下最流行的网络用语——颜值很高来形容印度美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浓厚的印度民族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很快对印度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顺利的导入新课。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把学生分成八个六人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导学案,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学生已经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亚洲、日本、东南亚这三个区域,基本知道了学习一个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而现在利用导学案自主学习印度,可以充分锻炼学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动笔的机会多了,填空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填,重点让学生自己注明,练习让学生自己先动笔解答,学生动手就会动脑。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思考,才能使知识为自己所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运用了导学案效果就不一样,能够杜绝学生上课不听的现象;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及时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可以规范学生的答题思路。 活动一:学生阅读导学案上的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满下伏笔,下课之前要检测学生一下这节课完成了几个教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七年级地理下册7.3印度导学案(1)(无答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1) 一、自学内容:“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和“水旱灾害频繁” 二、自学目标: 1、禾U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地形特点。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 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分析降水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 频频的原因。 三、重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四、难点:印度水旱灾害频发的原因。 五、自学过程 (一)自学30页“世界第二人口大国”部分内容 1、印度是南亚面积_____ (最大或最小)的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超过______ 亿,仅次于 _________ , 居世界第______ 位。 2、读32页图7.35,7.36 印度人口的增长,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3、阅读32页的阅读材料,请你针对印度的人口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 4、阅读32页活动2的内容,众多的人口给印度带来资源_____________ , 环境___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 _______________ 。 5、认真观察图7.32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①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 _________________ 纬线和_____________ 纬线之间,所以主要位于 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于_______ 大陆南部,____________ 洋以北,东 濒_______________ 湾,西滨 ____________ 海。 6、读图7.34 , “印度的地形”, ①从图上找出印度的陆上邻国,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北部与______ 、_______ 、_______ 国家相邻,西邻_________ 虱东邻 ____________ 国。 ②找出喜马拉雅山脉,

高中化学 第三章 第三节 羧酸 酯(第3课时)习题课 新人教版选修5

【步步高学案导学设计】2014-2015学年高中化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第3课时)习题课新人教版选修5 练基础落实 1.已知酸性强弱:羧酸>碳酸>酚,下列含溴化合物中的溴原子,在适当条件下都能被羟基取代,所得产物跟NaHCO3溶液反应的是( ) 2.若丙醇中氧原子为18O,它和乙酸反应生成酯的相对分子质量是( ) A.100 B.104 C.120 D.122 3.在下列叙述的方法中,能将有机化合物转变为的有( ) ①跟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再通入二氧化碳直至过量②把溶液充分加热后,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硫③与稀H2SO4共热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④与稀H2SO4共热后,加入足量NaHCO3溶液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某物质中可能有甲酸、乙酸、甲醇和甲酸乙酯4种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在鉴定时有下列现象:(1)有银镜反应;(2)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沉淀不溶解;(3)与含酚酞的NaOH 溶液共热发现溶液中红色溶液逐渐消失至无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有( ) A.几种物质都有 B.有甲酸乙酯、甲酸 C.有甲酸乙酯和甲醇 D.有甲酸乙酯,可能有甲醇 5.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两种有机物甲、乙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和若各1 mol该有机物在一定条件下与NaOH溶液反应,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是( ) A.2 mol、2 mol B.3 mol、2 mol C.3 mol、3 mol D.5 mol、3 mol 练方法技巧 由官能团确定化合物的性质 6.可用于鉴别以下三种化合物的一组试剂是( )

①银氨溶液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③氯化铁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 A.②与③ B.③与④ C.①与④ D.①与② 7.以下结构简式表示一种有机物的结构,关于其性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它有酸性,能与纯碱溶液反应 B.可以水解,其水解产物只有一种 C.1 mol该有机物最多能与7 mol NaOH反应 D.该有机物能发生取代反应 酯化反应原理的应用 8.胆固醇是人体必需的生物活性物质,分子式为C25H45O,有一种胆固醇酯是液晶材料,分子式为C32H49O2,生成这种胆固醇酯的酸是( ) A.C6H13COOH B.C6H5COOH C.C7H15COOH D.C6H5CH2COOH 9.具有一个羟基的化合物A 10 g,与乙酸反应生成乙酸某酯11.85 g,并回收了未反应的A 1.3 g,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 A.98 B.116 C.158 D.278 利用分子组成巧计算 10.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的混合物,若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则碳的质量分数是( ) A.1-a 7 B. 3 4 a C.6 7 (1-a) D. 12 13 (1-a) 练高考真题 11.(2010·四川理综,11)中药狼把草的成分之一M具有消炎杀菌作用,M的结构如下所示:

南亚和印度学案答案

业精于勤,荒于嬉;形成于思,毁于随。 1 第 二 篇 世 界 地 理 第三节 南 亚 备课教师:魏 华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南亚的位置、范围及季风气候。 2.印度的地形、气候及工农业发展特点。 二、学习重点 1.“南亚次大陆”与“南亚”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从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和中段的南侧到印度洋之间的广大地区,称为南亚。由于喜马拉雅山脉把南亚跟亚洲其他地区隔开,使南亚在地理上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所以又把南亚大陆部分称为南亚次大陆,它仅指大陆上的五个国家。 2. ①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 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碰撞隆起而形成的 ②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缝合线在何处? 雅鲁藏布江谷地 ③印度河为什么位于巴基斯坦?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原来为一个国家,是英国的殖民地,1947年英占领区宣布独立,成立了印度(居民多信仰印度教)和巴基斯坦(居民多信仰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于1971年独立,成为孟加拉国。 三、学习难点 1.南亚季风与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有何关系? 北印度洋季风洋流是受南亚季风的吹拂而形成的。7月北印度洋面吹西南季风,海水向东流,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1月北印度洋面吹东北季风,海水向西流,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2.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要冬季出发? 在西太平洋吹偏北风,帆船顺风航行;在北印度吹东北风,海水向西流,帆船顺风顺水航行。 3.南亚西北部的塔尔沙漠与撒哈拉沙漠的成因有何不同? 南亚西北部由于西南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加之古代植被破坏,地面缺乏植物的保护,所以气候干燥,形成塔尔沙漠。而撒哈拉沙漠是终年受到副高或信风带的控制而形成的。 【课前预习部分】 参照地图册P60,在右图中填写以下地理事物: 1、印度洋、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印度半岛 2、印度(新德里)、孟加拉国(达卡)、巴基斯坦(伊斯兰堡) 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第三节印度地理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人口;读图分析印度气候特点和水旱灾害频繁多发的原因;继续培养和强化学生用图学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资料、图表等方法,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并以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活动对信息加以整合,探究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不同文化的欣赏和认同,提升审美情趣;深刻认识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养成关注世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印度地形、气候、人口压力;如何应对水旱灾害。 教学难点 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 教学方法: 对印度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采取读图分析法。 对印度人口问题及如何抗御旱涝灾害采取讨论法。 教时安排: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西南的邻国—————印度,它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南亚面积最大的国家。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要认识一个国家或地区,我们首先来了解它的地理位置,请同学们打开课本32页,地图册16页完成学案中的自主学习一。 四、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1、地理位置:半球位置: 经纬度位置:指出穿过印度的重要纬线:北回归线指出所在的温度带。 海陆位置: 2、首都:新德里 邻国:北邻中国,尼泊尔,不丹。东北与孟加拉国、缅甸接壤,西北与巴基斯坦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隔海相望。 3、印度的地形分布:北部山地(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平原(恒河平原),南部高原(德干高原) 地势特点:南北高,中间低。 4、印度的人口特点:一、人口众多,居世界第二位。二、目前增长速度较快。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政府推行控制生育计划,阅读材料。 五、那众多的人口是好还是不好呢?有它的优势也有缺点。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案中合作探究一的两个问题。 第一题:优势1:劳动力丰富,价格低廉

七年级地理下册 印度二导学案

第三节印度(2) 学习目标 1.知道“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能结合印度地形、降水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2.了解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构成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体会政治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的含义。 3.知道印度主要工业部门,知道工业布局靠近原料产地的分布规律。 4.知道印度主要工业中心的名称与分布。 自主学习 1.印度耕地面积居亚洲第位;20世纪60年代开展的“”,重点是改良作物品种,改进生产技术,使粮食生产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2.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与。生产主要集中在高原和半岛西北部。生产主要集中在半岛东西两岸和西北部地区。 3.独立前,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以和为主。独立后,现代工业如:、、等迅速发展。 4.印度的高科技产业如:、、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5.印度是世界软件大国,软件出口量仅次于。 6.印度盛产黄麻和棉花,是其最大麻纺织工业中心。是其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合作探究 1.对照课本P34图7.42与课本P31图7.34,分析小麦、水稻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对照课本P35图7.43与课本P34图7.42。讨论小麦、水稻的分布与降水量分布的关系。 课堂检测 1.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目前人口仍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印度人口众多产生的影响有() ①劳动力充足②人口老龄化严重③资源、环境压力大④劳动力素质高

⑤消费市场广阔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④⑤ 2.给印度带来丰沛降水的季风是() A.东南季风 B.西南季风 C.西北季风 D.东北季风 3.印度信息产业最集中的地区是() A.孟买 B.加尔各答 C.班加罗尔 D.新德里 4.读图, 回答下列问题 (1)海洋:A ;B ;G 。 (2)城市:C 印度最大的工业中心;D 印度最大的工业中心;E首都;F ,有印度的“硅谷”之称。 课堂检测参考答案 1.A 2.B 3.C 4.(1)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印度洋(2)孟买棉纺织加尔各答麻纺织新德里班加罗尔 【素材积累】 1、2019年,文野31岁那年,买房后第二年,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转变。这一年,他摘里对自己的定位,从穷人变成了有钱人。一些人哪怕有钱了,心里也永远甩不脱穷的影子。 2、10月19 日下战书,草埠湖镇核心学校组织全镇小学老师收看了江苏省泰安市洋思中学校长秦培元摘宜昌所作的教训呈文录象。秦校长的讲演时光长达两

高中化学《羧酸 酯》导学案+课后提升练习

第三节羧酸酯 [明确学习目标] 1.了解羧酸和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2.掌握羧酸和酯的化学性质。3.掌握酯化反应的断键规律。 一、羧酸 1.羧酸的定义及分类 (1)概念 由烃基和羧基相连构成的有机化合物。 (2)通式 R—COOH,官能团是□01羧基。 饱和一元羧酸的通式:C n H2n+1COOH或□02C n H2n O2。 2.羧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羧酸具有酸的通性。酸性强弱比较:羧酸>碳酸>苯酚。 (2)酯化反应 如丙酸与甲醇的反应□07CH3CH2COOH+CH3OH 浓H2SO4 △ CH3CH2COOCH3 +H2O。 二、酯 1.组成和结构 (1)酯是羧酸分子羧基中的□01—OH被□02—OR′取代后的产物,简写为□03 R—COOR′,R和R′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羧酸酯的官能团是□04。 2.酯的性质 酯的密度一般小于水,难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低级酯是具有芳香气味的液体。化学性质是易发生□05水解反应,其条件是酸催化或碱催化,有关化学方程式: (1)酸性条件:CH 3COOC 2H 5+H 2O 稀硫酸 △ CH 3COOH +C 2H 5OH 。 (2)碱性条件:CH 3COOC 2H 5+NaOH ――→△ CH 3COONa +C 2H 5OH 。 提示:用含有18O 的乙醇(CH 3CH 182OH)与乙酸反应,反应后18O 只存在于乙醇和乙酸乙酯中。 2.实验室制备乙酸乙酯,回答有关问题: (1)乙醇、乙酸和浓硫酸混合时,应怎样操作? (2)收集乙酸乙酯的试管内盛有的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3)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 (4)反应中乙醇和乙酸的转化率能达到百分之百吗? (5)收集在试管内的乙酸乙酯是浮在上层,还是沉在试管底部,还是与Na 2CO 3溶为一体?为什么? (6)用什么方法将收集到的乙酸乙酯分离出来? 提示:(1)混合时应向乙醇中慢慢加入浓硫酸,然后加入乙酸。 (2)吸收蒸出的乙醇,中和乙酸,降低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度,便于分层。 (3)浓硫酸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优质课-南亚导学案(含答案)

《南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悉南亚的地理位置。 2、熟悉南亚的地形与河流。 3、熟悉南亚的气候类型及分布。 学习重、难点 1、学会分析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和特征。 2、学会分析南亚季风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地理位置(自主思考、展示答案) 1、经纬度位置:南亚大致范围为 0°-35°N以及60°E-97°E ,北回归线和80°E 从中间穿过。 2、海陆位置:南亚位于亚洲的南部,临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 3、国家和位置:南亚共包括了 7 个国家,内陆国为不丹、尼泊尔,临海国为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岛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二、地形与河流(自主思考、展示答案) 2 三、气候类型及分布(合作探究、展示答案) 1、主要气候分布 南亚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北部地区为高原山地气候。 2、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征

甲: 冬 季,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 影响,吹 东北 季风,较 干燥 。 具体:冬季陆地形成冷高压,海洋形成热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又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最终偏转为东北季风。 乙: 夏 季,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吹 西南 季风,较 湿润 。 具体: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赤道以南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最终偏转为西南季风。 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该地降水集中在哪几个月?为什么? 6-10月,受西南季风影响。雨季 2、该地哪几个月气温较低?为什么? 11月—次年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离该地较远。凉季 3、该地哪几个月气温较高?为什么? 3-5月,太阳直射点北移辐射变强。热季 乞拉朋齐因降水丰富被称为“世界雨极”,原因是什么? 乞拉朋齐处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 四、南亚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合作探究、展示答案) 当带来主要降水的 西南季风 强度适中时,当地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当 西南季风强劲时,表现为早来晚退 ,雨水就过多,容易造成 洪灾 ;当 西南季风势弱时,表现为晚来早退 ,雨水过少,容易造成课堂总结 南亚

七年级地理下册 7.3《印度》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 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难点: 分析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西游记》动画图片,让学生解说介绍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欣赏图片,感受印度文明。 展示宗教文化图片和生活图片,了解印度宗教文化知识。介绍典型图片。 承接:展示人头攒动的图片,过渡到人口。 三、小组合作,分析印度人口问题。 1、读印度人口增长趋势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1)目前印度人口总数达到_________人。 (2)印度每间隔10年增加人口数有什么变化特点? (3)印度总的人口变化趋势有什么特点?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展示人口文字资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谈谈印度人口问题给中国带来的警示。 小结:人口的增长应该与 _______、_______相协调,与_______发展相适应。 承接:印度众多的人口生存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下? 四、图说印度——位置、邻国、地形 1、看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_____半球和_____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_____(分区),南临_____,东临____,西临______。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____(度数)到______(度数)之间,位于________带,位于

_________纬度(低中高纬度)。 2、看图找出印度的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 (1)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接壤。 (2)西北与________(国家)接壤。 (3)东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_(国家)接壤。 (4)南面与________(国家)隔海相望。 3、看图总结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北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中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南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五、刨根问底——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读“孟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 问题:(1)印度以_______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一年分为___________两季。 1 月份 风向 吹向 降水季节 6~9月 10月~次年5月 2六、出谋划策——针对水旱灾害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如果你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七、课堂拓展:中国和印度有哪些相似之处?两国发展有什么可以相互借鉴的吗? 八、收获平台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认为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灾 ?灾 西南风的变化 来得早,退的晚,风力强 来的晚,退的早,风力弱

高中化学选修5导学案-酯的性质

第三节羧酸酯 第二课时酯 【明确学习目标】 1.知道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掌握其同分异构体; 2.掌握酯的主要化学性质; 3.酯化反应的规律。 课前预习案 【知识回顾】 实验室制取乙酸乙酯的原理是,它是一种色,味,密度比水的溶于水的体。 【新课预习】阅读教材P62---63,思考下列问题 1.酯的分类、命名,饱和一元酯的通式; 2.酯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水解的异同。 【预习中的疑难问题】 课堂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1】酯的分类、命名及物理性质 1.写出下列物质的结构简式:苹果中含有戊酸戊酯,菠萝中含有丁酸乙酯,香蕉中含乙酸异戊酯,梨中含异戊酸异戊酯,人造脂肪的主要成分是,其结构简式为,缓解心绞痛的三硝化甘油。 2.写出分子式为C6H12O2含有酯基和羧基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总结:①酯的结构通式:________,其官能团名称为______。根据形成酯的酸不同,酯可分为无机含氧酸酯和有机羧酸酯,饱和一元羧酸和饱和一元醇形成的酯的分子通式为________,和含相同碳原子的饱和一元羧酸。 ②命名:酯类化合物是根据生成酯的酸和醇的名称来命名的。命名时,羧酸的名称写在前面,醇的名称写在后面,去掉醇换成酯。如: ③物理性质:酯的密度一般比水____,____溶于水,____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低级酯是具有__________的____体,存在于各种水果和花草中。 二、【合作探究2】酯的化学性质 试管①②③ 步骤一试管①中加入6滴乙 酸乙酯和5.5ml水 试管②加入6滴乙酸乙酯、 5ml水和 ml稀硫酸 试管③加入6滴乙酸乙酯、 5ml水和 ml稀氢氧化钠 二同时放入70~80℃的水浴中加热约5分钟,闻气味 现象 结论:酯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为反应,方程式是 ;碱性条件下的水解为反应,方程式是

6.南亚和印度 导学案 (含答案)

姓名:班别:座位号:高二地理导学案 第二单元世界地理 第5节南亚和印度 【课标要求】各分区及国家主要内容: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地形和典型的气候特征、经济特征【学习目标】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三(三大地形区)、二(两大河流)、一(热带季风气候)特色。3.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以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4.印度的主要自然资源及其分布。5.印度工业的发展及分布。 【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三(三大地形区)、二(两大河流)、一(热带季风气候)特色。2.印度工业的发展及分布。 难点: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以及西南季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知识链接】区域地理《三维设计》45-51页,《新课标中学地理图文详解指导地图册》125-126页【学法指导】导学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 【预习导航】 一、南亚的位置、范围与国家: 1.南亚的地理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10°N~30°N,70°E~90°E (2)南亚是指位于亚洲南部___________山脉南侧到__________洋之间的广大地区。它东濒___________湾,西临__________海。 2.南亚的国家: 内陆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临海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海上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与我国相邻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南亚的地理特征 1.地形 北部:狭长、崎岖的山地 中部:略成弧形、广阔的平原、平原 南部:起伏和缓的高原 2.河流 印度河:源自我国西藏、注入 _ .是 ____ 的重要灌溉水源。 恒河:源自喜马拉雅山区、注入 __ _ 。 布拉马普特拉河:我国境内为雅鲁藏布江注入恒河下游。 3.气候 (1)__________气候: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 _,每年6—9月为季、10月至次年5月为季,其中3月至5月气候干热。 (2)热带沙漠气候:____________沙漠, 特征: _____________. 4.农业生产与气候季风影响:西南季风强—— __ 灾,西南季风弱—— _ 灾 5.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又是、等宗教的发源地。。 (2)南亚大多数居民信奉宗教,其中,佛教主要流传于和,印度教主要盛行于和,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有、、。(3)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地区之一,有三个国家(印、巴、孟)人口超过一亿。以人种为主。 (4)经济:南亚7国都是国家。是南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 三、印度 1.农业 【课堂探究】 1.南亚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其他地区_____(高或低)原因是什么? 2.南亚3—5月形成了热季,气候干热。孟买5月为最高气温的原因是什么? 3.印度半岛降水空间分布有什么特点? 4.南亚西部的印度河流域的塔尔沙漠形成原因? 农业发展快, 人口压力大农作物 粮食作物:小麦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 水稻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 棉花: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_ 经济作物:茶:主要分布在 _________ 黄麻:主要分布在 ________ 印度东北部是 _____ 、 ____ 工业中心 孟买是工业中心原因: 接近德干高原西北部 ___ 产地 加尔各答是工业中心原因: 接近恒河三角洲是产地 班加罗尔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心(电子、软件业、原子能、航天)工业中心 ----工业发展较快,形成完整体系 2.工业 矿产: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分布在______________. 耕地: 耕地面积占国土一半以上,亚洲耕地面积________.世界第三.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内容分析】 一个国家的地理特征是各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出来的。国家内部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联系与差异、发展与演变需要探讨、分析才能获得结论。印度这节课突出了国情与特色,侧重于宗教与文化、人口与环境、经济与发展等方面的探讨,涉及到的大量图表、资料、实例等地理素材需要处理,难度相对会大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印度主要的粮食作物和印度的粮食生产状况。 2、能利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3、运用地图说明印度主要工业部门及其地区分布,分析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图和资料,了解印度粮食生产有大量进口到自给自足的变化原因。 2.通过对印度工业的发展与工业部门今昔的变化,初步树立一分为二的评价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印度实行“绿色革命”后初步扭转粮食不能自给状况的实例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懂得 “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2、了解印度原子能、航天、计算机软件等高技术在工业中的比重和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学生 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树立振兴祖国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及其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印度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 2、印度的工业部门及分布、工业中心及原料产地的关系。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精选导学案

第三节《印度》知识梳理型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分析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 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或最小)的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超过亿,仅次于,居世界第位。 2、读32页图7.36印度人口的增长, 从图7.36上分析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3、阅读32页预读材料的文字材料,请你针对印度的人口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 4、阅读33页活动2的表7.2内容,众多的人口给印度带来资源, 环境,经济发展。 5、认真观察图7.32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 ①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纬线和纬线之间,所以主要位于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于大陆南部,洋以北,东濒 湾,西临海。 6、读图7.34,“印度的地形”, ①从图上找出印度的陆上邻国,并完成下面的 问题。北部与、、国家 相邻,西邻国,东邻国。 ②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 所在的位置,然后填写到右面的空白图上。

③从上面的读图我们可知, 印度的地形分布有以下特点:北部是山脉,中部是 平原,南部是高原。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 1、读33页图7.38,图7.39南亚1月、7月风向图回答问题。 (1)孟买每个月气温都超过______℃,其中最 高气温出现在月。 (2)孟买降水量较多的是从__ _月至____ 月,风向是_ ,风从吹 向。(海洋或陆地)这时是季。 (3)孟买降水量较少的是从_____月至_____ 月,风向是_ ,风从吹 向。(海洋或陆地)这时是季。 (4)印度属于气候,该气候的特点 是 。易发生灾害。 练习: (一)填空题 1、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____位。 2、印度主要是气候,特征是 4、北部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下列属于南亚文明古国的南亚国家是() A.斯里兰卡 B.印度 C.中国 D.埃及 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l~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 B.印度的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 C.印度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2021新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第3章第3节《羧酸酯》word导学案

第三章第三节羧酸酯(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羧酸酯”的基础知识。 二、预习内容 一、乙酸的组成与结构 1、用结构式写出工业用乙醛制乙酸的方程式: 2、写出乙酸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电子式: 二、乙酸的物理性质 三、乙酸的化学性质 1、酸性: (1)酸性强弱:(与碳酸比较) (2)电离方程式: (3)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A:与大理石反应: B:与小苏打溶液反应: C:试比较乙酸、乙醇、苯酚、碳酸、水中羟基的活泼性? 2、酯化反应: (1)反应进行的条件: (2)酯化反应的概念: (3)浓硫酸的作用: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深入研究羧基官能团的结构特点,深入研究乙酸的酯化反应的基本规律,并将乙酸的结构和性质迁移到羧酸类化合物。 学习重难点:乙酸的化学性质、乙酸的结构对性质的影响 二、学习过程 活动探究 依据教材中的乙酸的核磁共振氢谱,请读图分析: 乙酸的核磁共振氢谱有个吸收峰,峰的面积比为: 。说明乙酸中有种H原子,数目比为: 。 书写乙酸的分子结构简式 (3)乙酸的化学性质 [知识再现] ①酸的通性 a. b. c. d. e. ②弱酸性 科学探究1: 乙酸的弱酸性

a.利用教材所示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简单的一次性完成的实验装置,验证乙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 实验结论:酸性强弱顺序 b、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乙酸是弱酸 [知识再现] ③乙酸的酯化反应 科学探究2: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机理 结论:同位素示踪法证实在乙酸的酯化反应中乙酸分子羧基中的_______与乙醇分子羟基的_______结合成水,其余部分结合成乙酸乙酯。 当羧酸和醇发生酯化反应时,_______分子脱去羧基上的_______,_______分子脱去羟基上的_______ [成功体验] 1.若乙酸分子中的氧原子都是18O,乙醇分子中的氧原子是16O,二者在浓H2SO4作用下发生反应,则生成H2O的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 2.写出甲酸(HCOOH)与甲醇(CH3OH)发生酯化反应的方程式 [思考与交流] 为什么酒和陈年老醋都越陈越香? [能力提升] 1.请从结构上并联系性质比较乙醇、苯酚和乙酸分子中羟基氢原子的化学活泼性有何不同,谈谈你对有机物结构和有机物性质关系的认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