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
机械工程学报

https://www.doczj.com/doc/a99533317.html,/

《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2009年1月8日

《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原《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机械

工程技术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两刊紧密把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着重报

道具有综合、基础、开发和边缘性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发表具有国内、国

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刊登论文的主要类型包括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

性综述研究、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和高应用价值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多数属于国

家或省部级资助项目。《机械工程学报》为月刊(创刊于1953年),《中国机械工

程学报》为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内容不重复。

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作者所投稿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1)论文报道的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充分体现科技兴国战略, 促进科技、教育并与经济紧密结合, 为振兴机械工业服务,并达到国际或国

内先进水平;同时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和前瞻性,综述性

稿件应注意时效性。

(2)论文的写作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及专业技术手册。

目前我刊参照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

①GB 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②GB 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规则

③GB 3102.1~13-1993 量和单位

④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⑤GB/T 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

⑥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参照相关专业技术手册包括:《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等。

(3)通过《机械工程学报》工作平台投稿,必要时可打电话或发邮件向编辑部询问有关情况。注意不要一稿多投!

(4)作者应提供详细的通信地址及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并与编辑部密切合作,积极配合编辑部进行论文修改工作,提供与论文发表相关的各类材

料。

(5)论文如有资助项目应在首页脚注处明确标出。获省部(局)级以上基金(如“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获得奖励者,须提供证明复印

件。

我编辑部的稿件处理采用“四审四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编委复审、主编(主任)审定以及作者一次校对和编辑三次校对的审校方法,审稿及制

版非常严格,稿件处理需要一定的周期,投稿后作者可通过投稿时注册的用户名

和密码登陆我刊网站上的“作者工作区”,在线查询稿件处理进展。

2 稿件格式

《机械工程学报》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英文署名、作者工作单位英文名称、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两刊的正文均采用双栏排版(可到《机械工程学报》工作平台首页的“下载中心”下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

2.1 题名

题名应概括文章主题、简单明了。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英文题名应符合英文表达方法,不要轻易使用未得到业界公认的缩略词语,字母应全部大写。

有论文注释项目时,如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在题名末尾用上标“*”注出,并把注释语列于首页地脚处。

2.2 作者署名及单位

中文版论文作者署名按照先后次序从左至右列于题名下方。所有作者单位按照作者顺序在署名下方用一个括号注出,每个单位信息应包括序号(多于1个单位时标注)、单位全称(写至二级单位,如院、所或系)、所在城市名称、邮编。国外单位应标明所在国家。每个作者名字后用上标标出所对应的单位序号,多于一个单位时,序号间用逗号隔开,格式如下例所示:

滚动轴承润滑脂的噪声特性及低噪声脂的合成

XXX1XXX1XXX2 XXX1

(1. 后勤工程学院军事油料应用与管理工程系重庆 400016;

2. 总后物资油料部油料军事代表局北京 100842)

英文版论文署名按照先后次序从上至下列于题名左侧,先写姓后写名,姓全大写,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均小写。中国作者的姓名用汉语拼音书写,国外作者的名可以缩写为第一个字母。作者单位按照二级单位、一级单位、所在城市名称、邮编、国家名称的顺序列出。具体格式如下所示。

Novel 6-DOF Wearable Exoskeleton Arm with Pneumatic

Force-Feedback

for Bilateral Teleoperation

ZHANG Jiafan1, 3, *, FU Hailun2, DONG Yiming1, ZHANG Yu1, YANG

Canjun1, and CHEN Ying1

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Fluid Power Transmission and Control, 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27, China

2 Zhejiang Province Instituteof Metrology,Hangzhou 310027, China

3 National Die & Mold CAD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2.3 摘要

摘要是以提供文章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是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主要内容,所以摘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该论文能否被收录及收录后被引用的情况,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作者在写作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应该按“报道性摘要”(即“信息性摘要”)的要求不写。

(2)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拥有与文章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达到即使不阅读全文也能获得主要的信息。

(3)摘要应包括下列内容:研究的目的(含简要的研究背景);采用的方法;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作者的创新点或独到之处。

(4)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注意下列问题: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重复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如实地反映所做的研究工作,提供尽可能多的定量的信息,不可进行自我评论,不应有如:“…属于首创”;“…尚未见报道”等;中文摘要应采用第三人称的写法,不用“本文”、“作者”和“笔者”等;缩略语和简称首次出现用全称,并给出简称。关键词不用缩略语和简称,已通用的除外;摘要中不要使用图、表,一般不分段落。

同一篇文章的中英文摘要内容应该一致。

2.4 关键词

关键词为经过规范化处理的词语或短语,数量一般为3~7个。同一篇文章的中英文关键词的内容和顺序应一致。

2.5 中图分类号

参见《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对多学科论文,可给出多个相关分类号,但主分类号必须排在第一位。

2.6 前言

前言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和范围,介绍相关领域内前人所做的工作和研究的概况,理论依据、试验基础和研究方法,作者的意图、预期的结果及其作用和意

义。应言简意赅,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在前言中不必赘述。如实评述,防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避免宣传性的用语。对出现的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进行定义和说明,后文中出现时不必再解释,前言中尽量不要出现图表。

2.7 正文

正文各层次标题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左顶格书写,序码之后空一个汉字间距接写标题,如下列格式所示:

中文版论文英文版论文

0 前言 1 INTRODUCTION

1 …2…

1.1 …

2.1…

1.1.1 …

2.1.1…

1.1.2 …

2.1.2…

……

2.8 结论

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总结。语言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避免出现模棱两可、含糊其词的语句。一般应按顺序(1)、(2)、(3)…的形式列条,也可为一段。

结论具有以下功能:归纳总结使用的方法、研究的结果;提出新的发现及研究成果;提出建议、研究设想或尚待解决的问题;突出研究的独创性等。

2.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相关内容(引用方法、著录格式等)详见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我刊要求每篇论文应列出6篇以上参考文献,未正式发表的文献不能列入。中外文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均按先姓后名的顺序排列,姓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为小写。中国作者的汉语拼音名字不能缩写,非中国作者名字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中,多位作者只列出前三名,后面用“等”或“et al”。文后的参考文献列表按照各文献在论文中被引用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顺序排列。

几种常见种类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见以下示例:

[1] KOESTLER A. The ghost in the machine[M]. London: Hutchinson & Co (Publishers) Ltd,1967.

[2] ZUO J, CHEN Y P, ZHOU Z D, et al. Building open CNC systems with software IC chips based

on software reuse[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00,

16 (9):643-648.

[3] FOURNEY M E. Advances in holographic photoelsticity[C]//American Society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Applied Mechanics Division. Symposium on Applications of Holography in Mechanics,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Los Angeles,California,August 23-25,1971.

New York:ASME,c1971:17-38.

[4] YUFIN S A. Geoecology and computers: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of Computer Methods in Geotechnical and Geo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Moscow,Russian, February 1-4,2000[C]. Rotterdam:A. A. Balkema,2000..

[5] Son S Y. Design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 for reconfigurable machining system[D].

Michigan:University of Michigan,2000.

[6] 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中国,88105607.3 [P]. 1989-07-26.

[7] KOSEKI A,MOMOSE H,KAWAHITO M,et al. Compiler:US,828402[P/OL].

2002-05-25[2005-05-28]. http://FF&p=1&u=netahtml/ PTO/search-bool.html&r=5&f=G&1=50&col=AND&d=PG01&s1=IBM.AS.&0S=AN/IBM&RS=AN/IBM.

[8] 萧钰. 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 http://www.

https://www.doczj.com/doc/a99533317.html,/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

文献类型标志如下:

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和标志代码

2.10 作者简介

将主要作者的简介列于文末,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职称/职务、研究方向、科研成果及电话、E-mail等。

3 规范表达

3.1 名词术语

应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应按有关的标准或规定使用工程技术名词术语;应使用共认共知的尚无标准或规定的名词术语。作者自拟的名词术语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须加以注释说明。表示同一概念或概念组合的名词术语,全文中应前后一致。外国人名可使用原文,不必译出。一般的机关、团体、学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的名称,在论文中第一次出现时必须写全称。

3.2 数字

数字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新的国家标准有许多变化,摘要说明如下:

(1)数的书写应符合GB/T 1.1-1993《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 标准的起草与表达规则第一部分: 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

(2)数字相乘的符号,中文中用“×”,外文中用中圆点“?”。

(3)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如:150 km~200 km,-100 ℃~180 ℃。

(4)物理量量值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5)合理使用国际单位制(SI)词头,一般应使用1~1000以内的数字表示数值,超出此范围的数值应使用相应的量的词头表示,如10000 Pa,应写为10 kPa 而非0.01 MPa。

3.3 外文字母

文中出现的易混淆的字母、符号以及上下标等,必须打印清楚或缮写工整。打印稿中所有非中文字符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要严格区分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黑体及非黑体(如表示矢量、张量和矩阵的符号用黑斜体)等,必要时用铅笔注明。

3.3.1 斜体

斜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量的符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

(1)变量符号、变动附标及函数。

(2)用字母表示的数及代表点、线、面、体和图形的字母。

(3)特征数符号,如Re (雷诺数)、Fo (傅里叶数)、Al (阿尔芬数) 等。

(4)在特定场合中视为常数的参数。

3.3.2 正体

正体外文字母用于表示名称及与其有关的代号,主要用于下列场合:

(1)有定义的已知函数(例如sin, exp, ln等)。

(2)其值不变的数学常数(例如e = 2.718 281 8…)及已定义的算子。

(3)法定计量单位、词头和量纲符号。

(4)数学符号。

(5)化学元素符号。

(6)机具、仪器、设备和产品等的型号、代号及材料牌号。

(7)硬度符号。

(8)不表示量的外文缩写字。

(9)表示序号的拉丁字母。

(10)量符号中为区别其他量而加的具有特定含义的非量符号下角标。

3.4 量、符号和单位

文中涉及的量、符号及其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GB 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 3101-1993《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规则》和GB 3102.1~13-1993《量和单位》中的相关规定。国家标准中没有相关规定的可以参考《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等专业技术手册。如在国家标准和相关专业技术手册中均没有规定的,应使用本专业领域内的惯用符号和单位。

3.5 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标准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相关要求。

4数学公式

重要数学公式应另起行居中排,并按顺序编号。后文不再提及的,可以不编号。编号在全文范围内统一排序,不分章节, 公式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圆括号内右顶格书写。

对于公式中首次出现的量的符号,按照其在式中出现的顺序,用准确、简洁的语句对其进行逐一解释。公式中必要时可标出量的单位。

公式中应尽量避免复合上下角标的使用;尽量少用三层关系的上下标,同时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公式推导。

5插图

插图内容应与正文内容密切结合,尽量避免采用可有可无的插图。每幅图前都应有相应的引出或介绍文字。图形应保证线条清晰,图形大小应适应版面要求,合理布局,图内如有标注或说明性文字时应清晰可辨。《机械工程学报》未采用彩色印刷,因此不要用不同颜色的线条表示不同含义,可用不同线型表示,如虚线、实线等。

文中有2幅以上插图时,应统一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图1、图2,同一幅图有多幅分图时,分图号用(a)、(b)等字母表示,并应有相应的分图名。

下面通过几种常见图形对插图格式进行简要说明。

(1)坐标图

坐标轴上有数字刻度时,需在对应坐标上标出与数字一一对应的向内的刻度线,无数字标注处不需标注刻度线。坐标轴应根据内部图形范围以某一数字刻度点为终点,避免出现多多余刻度。坐标轴无数字刻度时须加箭头。

在各坐标轴旁必须给出对应的物理量名称、符号和单位符号(三者要齐全),例如:额定电流I/A;若是量纲一的量(即过去称为无量纲量)时,则只给出物理量名称和符号即可。

坐标轴内部避免出现多余的网格线,具体举例如下:

图×微陀螺高阶幅频特性

(2)照片图

使用照片图时,应保证图片清晰,如果进行缩放时,应在图题后用“×”加缩放倍数表示,具体举例如下:

图×环烷基矿物油脂电镜图×4 900

6 表格

推荐使用标准“三线表”,内容易混淆时可加辅助线进行辅助说明。表头中量的说明应包括量名称、符号和单位符号,例如:额定电流I/A;若是量纲一的量(即过去称为无量纲量)时,则只给出物理量名称和符号即可。表格中所有数据的单位一致时可将单位符号标于表格右上角,右顶格书写。

按表格在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对其进行编号,如“表1”、“表2”,并应有相应的表题。每个表格前都应有相应的引出或介绍文字。

三线表格格式示例见下表。

表2不同合成方法润滑脂的理化指标及噪声值

合成方法稠化剂质量分数

w/%

滴点

t/℃

锥入度

P/mm

钢网分油

w1/%

振动值L/dB

基础加脂

预制皂法9.519024.50.8303231

直接皂化

9.519125.30.9243232

7 投稿方式

(1)网上投稿

登陆《机械工程学报》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a99533317.html,进入作者工作区按照提示投稿。

(2)邮件投稿

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将电子版论文压缩打包)的方式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框内注明“投稿”字样。

通信地址: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邮编:100037电话:+86-10-88379907, +86-10-88379909 传真:+86-10-68994557

E-mail: cjme@https://www.doczj.com/doc/a99533317.html, or cjme@https://www.doczj.com/doc/a99533317.html,

《机械工程学报》论文质量标准

(论文质量标准正在制定中,以下仅为初稿)

一、除摘要外,论文中根据表达需要可以出现“本文”、“文中”、“作者”、“笔者”之类词汇,而且应当尽量统一,通常情况下不宜一会用“本文”,一会用“作者”。“本文”与“文中”意义相同,可以混用,前者做主语,后者做状语。在不引起误解的情况下,可以省略这类词语,但当省略这类后致使句子的主语不明确甚至混乱时,是不能将这类词语省略的。例如将以下句子中的笔者去掉就是不妥当的:

示例:×大学开发的虚拟制造系统与笔者开发的相比,在性能上较为落后。

二、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时,可将“参考文献”中的“参考”省略,即其中的“参考”两字是多余的。文后的参考文献表里,日文文献条中的日文字不能用中国汉字代替。文后的参考文献表里,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中国著者的姓名不用缩写来表示。著录会议文献时,要严格区分引用的对象是整本会议论文集,还是会议论文集中析出的某篇文献”,因为“会议论文集”与“会议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是两个非常不同的概念,两者的著录格式很不相同,要注意区分。

三、在编辑加工过程中,不论是正文还是图袋中的插图,应只对错误的、需要的改正的文字、符号进行编辑标示;凡是正确的、不需要改正的,就不必做任何编辑标示。图袋中的图必须与定稿(即最后一次编辑加工稿)中的图完全一致(包括内容、形式、大小),当定稿中存在发生变化的图时,须更换图袋中相应的图。

四、应该根据论文内容表述需要、论文写作要求以及语法修辞,帮助作者重新规划、调整句子、段落、标题,该删除的句子、段落、标题就删除,该合并的句子、段落、标题就合并,该增加的句子、段落、标题就增加。编辑时一定要改正错别字及存在语法错误的句子。

五、要正确使用数字,应从以下方面考虑:

1)物理量量值必须用阿拉伯数字,并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不能使用单位的中文符号)。例如:质量是900 g;外形尺寸是400 mm×500 mm×300 mm;电流是100 A 2)对于非物理量,一般情况下应使用阿拉伯数字,若是整数一至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上的一组数字,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

示例1:五种产品;六个百分点;三种计算方法;八个百分点;三台计算机

示例2:截至2006年5月,该大学共有分校2个,学院6个,专业18个,专职教员300人,在校生3000人

3)坚持习惯用法,例如:“四边形”;“三角形”;“二维空间”;“十月份”。

4)相邻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必须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之间不得用“、”隔开。例如:三四米;七八十种;五六万套;三千五六百美元。

5)带有“几”字的数字表示约数,必须用汉字,如:一百几十次;“几十万分之一”。

6)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的约数一般用汉字。如果文中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其中既有精确数字,又有“多”、“余”等表示的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上的一致,其约数也可用阿拉伯数字。

六、稿件中的汉字用宋体,阿拉伯数字、英文字母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中文版稿件中,中文部分的标点符号用全角,数学运算符号及括号用全角,公式中

的标点符号可以用半角(需以美观为准);稿英文部分(主要指摘要)的标点符号用半角。

英文版稿件中,标点符号及括号用半角且后面空一格(即空1个字母宽),数学运算符号用全角。

七、题名的规范性体现在内容和文字规范表达两个方面,内容规范表达指题名与论文的内容要紧密匹配,文字规范表达指题名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要规范,即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和逻辑规则,决不能出现语病,同时尽量做到给读者以美感。

内容规范须做到:题文紧密相扣;概念准确表达;使用专业术语

文字规范须做到:语句简短精炼;语句结构合理;录入检索方便;语序正确写作

八. 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开场白,应以简短的篇幅介绍写作背景、目的及相关领域前人研究的概况,并说明与前人工作的关系,目前的研究热点、存在问题及作者要进行研究工作的意义,引出论文的主题以引导读者。前言中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1)研究的理由、目的和范围——阐述论文写作的主要原因以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研究的背景——前人在本课题相关领域内所做的工作和尚存在的知识空白,即简要回顾历史并对现在国内外研究情况作横向比较。

3)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技术路线、实验方法和手段以及选择特定研究方法的理由。

4)预期的研究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九、结论主要回答“研究出什么”的问题,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研究结果所揭示的原理、规律及其普遍性,所说明和解决的理论与实际问题。

2)研究的创新点,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补充、修改和证实。

3)研究工作与他人(包括作者自己)已有研究工作的异同。

4)获得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研究的不足之处、遗留未予解决或尚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方向及基本思路。

6)对进一步深入本研究或相关课题的建议和意见。

十、基金(或资助)项目中常存在项目名称(包括中文名及英文名)不正确(与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不相符)、项目编号遗漏等不规范问题。例如,实际中有时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写成“国家科学基金”、“国家科学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自然项目”或“我国自然科学基金”等,甚至直接写为英文缩写名“NSFC”,而且对“资助项目”与“项目资助”、“基金项目”与“资助项目”不加区分,随意混用。下表列出了我国常用基金(或资助)项目的名称及其参考英文名称。

表1我国常用基金(或资助)项目名称

基金项目中文名称基金项目英文名称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National Hi-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of China(863 Program)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National Basic Research Program of China(973 Program)

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攀登计划)National Plan for Key and Major Programs in State Basic Research of China (Climbing Plan)

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攻关计划)National Key Technologies R & D Programme of China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市自然科学基金×Municip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hina或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Beijing City, China

×省自然科学基金×Provinci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hina或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Province, China

国家航空科学基金National Aerospac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Science & Technology Innovation Foundation of Ministr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Small-Medium Enterprises, China

国家863/CIMS主题计划National Hi-tec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CIMS, China “十五”总装预先研究基金The 10 th Five-year Defense Pre-Research Fund, China

高等学校博士点专项科研基金Specialized Research Fundfor the Doctoral Program of Higher Education

十一、图间布局设计

在设计多个具有某些共性的插图时,可通过调整其共性部分、要素的内容、幅面及其间排列顺序等而进行布局设计。对两幅或两幅以上相同类型的插图(即纵横坐标的内容和标值相同),可考虑将其组合在一起共用一个图名。对坐标值相同的一组插图,若每幅图的线条单一,也可将该组图合并成一幅图;若纵横坐标中一个相同而另一个不同,则可用双坐标轴表示(如图1所示)。图中曲线过多过密而难以区分时,可将插图分解成多个分图。这样既节约版面、扩大容量,又便于在同一变量条件下对曲线所对应的数据和形态进行对比。

图×无电动机转矩控制的2挡升3挡过程

图1 共用横坐标轴的双坐标图示例

十二、图内布局设计

对于布局不合理或存在较大空白的插图,在不影响插图内容的情况下,需重新调整其布局、大小。实际中由于论文段落、插图形态、幅面大小,同时考虑到排版要求、美观协调性、节约版面等因素,需对图中各组成部分进行合理布局,使布局合理均衡,达到稳定的视觉效果。在版面设计上要美观协调,具有多样的统一;幅面要适中,线条密集的图的缩放比要小一些,稀疏的图的缩放比可大一些,以给人以舒适的感觉;线条的粗细要搭配,如坐标线和标值线用细线表示,而曲线用粗线表示,以产生层次感和美感。图内不合理布局与合理布局对比示例如图2所示:

(a)布局不合理

(b)布局合理

图2同一图形不合理布局与合理布局对比

十三、缩尺比例

对小尺寸插图,有时为掩饰描图造成的毛疵,需将幅面稍大一些的原图作为描图的底图,在排版时再把描好的原图按缩尺比例缩小。插图中文字的字号为6号,则缩尺比例与植字字号的关系如表2所示。

表2插图缩尺比例与植字字号的关系(括号中的数字表示通栏排图)mm

缩尺比例的确定还应综合考虑插图在论文中的重要程度、线条的疏密、包含文字的多少以及与其编排在一起的其他插图的幅面等因素,一般应将其控制在0~5/10为宜,当然最好使其为0(即使用原大图)。原大图的获得有以下方法:让作者重新设计、编辑人员打开论文全文将图拖小或按比例在复印机上缩小。

十四、由插图自身情况确定其幅面

插图幅面的确定还需根据其自身情况本来确定,需要考虑插图的复杂程度、是否由多幅子图组成等情况。当插图特别简单时,其幅面就不宜太大,否则图形就显得空旷、不匀称,而且浪费版面;当插图较为复杂且(或)其中包含文字、符号较多时,幅面就不宜太小,否则图形就显得累赘、拥挤,而且可能看不清。对于单幅图,当图形较为简单,图线较为稀疏,图内文字(包括数字、符号)较少时,图面宽度可小些;当图形较为复杂,图线较为密集,图内文字(包括数字、符号)较多时,图面宽度应需大一些,半栏排不下时就改为通栏排;对于多幅成组图(指同一图序和图题下由各子图(a)、(b)等组成的图),可根据空间富余情况在同一行排列若干个子图。

十五、三线表

三线表是一种经过简化和改造的卡线表,通常表只有3条线,即顶线、栏目线和底线,其中顶线和底线为粗线,排版时俗称“反线”;栏目线为细线,排版时俗称“正线”。但三线表并不一定只有3条线,必要时可加上辅助线,起到和栏目线相呼应和上面数据相区隔的作用,但无论加多少条辅助线,仍称为三线表。在影响论文内容表达的层次、界线或容易引起误解时,不可强行去掉辅助线。

十六、图题

图题应该能够确切反映插图的特定内容,达到简短精炼(既不要太简短,又不要太冗长),通常要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词语的偏正词组,要求简明准确,要有较好的说明性和专指性。论文中要避免使用泛指性的词语做图题,不要为追求形式上的简洁而选用过于泛指的图题,如“结构示意图”、“框图”、“原理图”等图题就缺乏专指性,应该在其前面加相应的限定词,而“计算机结构示意图”、“分级递阶智能数字控制系统设计框图”、“产品数据管理平台工作原理图”等就是规范的图题;也不要凡是图题都用“图”字结尾,如应将“应变与应力的关系曲线图”这一图题改为“应变与应力关系曲线”(也可改为“应变与应力关系”)。

当几幅插图需共用一个图序和图题,即同一图序的图中有几个分图时,则每幅图形都应有子图序,按(a)、(b)……编分图序,有时还可能需要在子图序后加子图题。在正文中需要提及某子图时,应提及子图序而不是整个插图的图序,如提及图1中的(a)图时应写成“图1a”的形式,提及图3中的(d)图时应写成“图3d”的形式。

图序和图题之间通常空1个汉字的空格(即两个英文字母的宽度),其间不用加任何点号,图题末尾也不用加任何标点符号。图序和图题要放置于插图的下方,对整幅图面左右居中,其总体长度不宜超过整个图形幅面的宽度,否则图题就应转行排为两行或更多行。

十七、图的一般构成

要注意区分图的各构成部分的概念及各构成部分的规范表达。插图一般由图序、图题、图例、图注、主图等组成,线形图的主图通常包括坐标轴、标目、标值线、标值等,如图

3所示。

(a)

(b)

图3 插图的构成示意图

十八、图例

插图中有时需要用某种图形符号来代表某一变量、曲线等,该图形符号即为图例。图例通常被放置于图内并成为插图的一部分,其字体和字号应与图的其他部分相同。坐标图中的图例最好放置于坐标轴的区域之内。

十九、图注

图中未能表达又需要表达的信息均应在图注中加以说明,如需要解释的量的符号、单位以及缩略语等等,不应该让读者只有参考正文才能理解插图的信息。在线形图中经常用图注给出试验条件,参变量的符号、数值、单位,多条曲线中各曲线的代号(或名称)和注释,以及所必须的其他说明语句等。

图注的位置要合适地安排,既可处于图形外(即图题下),又可处于图形中,当图注处于图形外时,图面比较简洁,而且图注可直接随正文录入排版,修改起来较为容易;当图注处于图形中时,图面相对复杂些,但阅读起来较为方便,读者不必看了序号后将视线移到图形外去看注释。图4为图注处于图形外的示例,图5为图注处于图形中的示例。实际中究竟是将图注安排在图形外还是图形中,要根据图面中空余空间以及图注文字所占空间的大小以及实际简洁美观效果来确定,如图4中,若将图注安排在图形中显然是不太合

适的;图5中,将图注安排在图形外显然不太合适。

图×某一周期时传动比函数图像比较

图4 图注处于图形外的示例图

图×3种情况下整车防火墙处的碰撞减加速度时间历程曲线

图5 图注处于图形中的示例图

二十、标目

标目通常由量名称、量符号及单位符号(对量纲一量,其单位符号当然是可以省略的)组成,量符号与单位符号间用斜分数线“/”分隔,如“液体密度ρ/(kg·m-3)”、“临界压力pc/MPa”、“最大电流Imax/A”等等,将标目中的量符号及单位符号写成其他形式如“pc(MPa)”或“pc,MPa”均是不标准的。标目中的量符号必须与正文中的一致。标目是百分率时,可将%看作单位,如“生产效率η/%”中“%”不是单位符号,其前面用“/”是暂时把其与单位作同样处理。标目中量名称的表达不宜太简单,如将以上标目表达改为“密度ρ/(kg·m-3)”、“压力pc/MPa”、“电流Imax/A”等就是不规范的;标目中的量名称通常是不能省略的,如“t/( °)”这一表达就是不规范的,而“切削温度t/( °)”这一表达就是规范的。标目中量名称与量符号间宜空一个汉字宽的空隙。

二十一、标值

为了满足法定计量单位使用规则的要求,标值的数字一般应尽可能处在0.1~1 000之

间,可通过改用标目中单位的词头或量符号前的因数来实现。例如,某插图的标值是1 000,1 200,1 400,...,2 000,标目为F/N ,则可将标目改为F/kN ,相应地其标值就必须改为1.0,1.2,1.4,...,2.0;某插图的标值是0.015,0.020,0.025,...,0.050,标目为R ,则可将标目改为103R (或R/10-3),相应地其标值就必须改为15,20,25, (50)

二十二、表题

表题的要求与题名,即表题应当准确得体,简短精练,能确切反映表格的特定内容,通常用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为中心词语的偏正词组。要避免使用泛指性的词语做表题,如“数据表”、“对比表”、“计算结果”、“参量变化表”等这样的表题就显得特别简单,原因是在其前面没有加必要的限定语,缺乏专指性,不便于理解,而且一般也不宜凡是表题都用“表”字结尾,如果将以上表题改为“调度工艺路线初始输入数据”、“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计算精度对比”、“由有限元法所得计算结果”、“设置增压器后参量的变化”等之类标题就达到了规范的要求。

二十三、对文中段落里公式中的除号,从节省版面的角度,尽量用“/”而不用“――”;在公式中的除号用“――”为好。但要注意:不得随意将公式中分数线改为“/”,即使做这样的修改,也要达到清楚表达的效果,不要容易引起读者对式中运算关系的误解。以下给出几个公式表达(或修改)形式不规范的示例:

示例1

'/'/g r m r g

r n r m = 示例2

m k +=)2cos()

2/cos(λλ

示例3 g a g a d d d d π/πππ?

示例4

)000 1/(000 1/000 1cr cr cr μμμ

zR S m P P zR S m P P zR S m P P p s p s p s +=?+=?+=

二十四、对编辑人员的其他要求 1)编辑人员所标注的字迹必须工整、清楚,不得太潦草使别人根本辨认不清。

2)编辑人员不得丢掉每次编辑和修改过的稿件,应将这些稿件随同定稿放于稿袋中。

3)当收评审费日期晚于实际收稿日期时,稿件中所标注的收稿日期必须为收评审费日期。

4)在稿袋上必须清楚填写各种日期,所填写日期必须真实准确。

5)稿件中所标注的收到修改稿日期必须为最后一次收到修改稿的日期(若是电子稿,应为最后一次收到电子形式修改稿的日期)。

6)“用盘中图”的说法应改为“图×直接用”。

7)同一参考文献著录中除特殊情况外不得混用不同语种。

论文写作方法

(以下仅为论文写作的一般方法,仅供参考)

《机械工程学报》上刊登的大多为科技论文,具有其自身特定的写作方法,现根据科技论文的通用写作方法,并结合《机械工程学报》对于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针对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做简要介绍,以期供广大作者参考。

通常情况下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包括:

(1)经过一系列的理论与试验研究,得出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或研究结论。

(2)查阅欲投刊物对于稿件格式、内容的具体要求,投稿时做到有的放矢。

(3)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为论文写作做好准备。

(4)用简洁易懂的语言撰写论文。

(5)撰写完成后,仔细通读多遍,确认语句通顺,公式、图、表无缺漏或顺序颠倒,如为英文论文最好请专业英语教师或外籍教师对全文的语法及是否符合英文写作习惯进行检查,做好投稿前的核对工作。

下面针对论文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写作方法做简要介绍。

1.题名(篇名)

题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最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把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名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冗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主题特色。

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使用简短题名而语意未尽时,或系列工作分篇报告时,可借助于副标题名以补充论文的下层次内容。

题名应尽量避免使用化学结构式、数学公式、不太为同行所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以及商品名称等。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作者是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做出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主权人和责任者。合写论文的多位作者应按对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

作者应署全名,且一般均用作者的真实姓名,不用变化不定的笔名。同时还应列出作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作者所在的工作单位名称、通信地址等,以便

读者在需要时可与作者联系。

3.摘要

摘要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它是解决读者既要尽可能掌握浩瀚的信息海洋,又要面对自身精力十分有限这一对矛盾的有效手段。同时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是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主要内容,所以摘要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该论文能否被收录及收录后被引用的情况,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

摘要有三种基本写法:①报道性摘要。指明论文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摘要(也称简介)。②指示性摘要。指示论文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摘要。③报道/指示性摘要。指介于报道性摘要与指示性摘要间的综合性摘要——以报道性摘要形式表述论文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摘要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摘要。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摘要。

摘要应简明,它的详简程度取决于文献的内容。通常中文摘要以不超过500字为宜。摘要通常应包括下列内容:研究的目的、采用的方法、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

除上述要求外,撰写摘要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排除在本学科领域方面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

(2)不得简单地重复文章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

(3)要求结构严谨,语义确切,表述简明,一气呵成,一般不分或力求少分段落;忌发空洞的评语,不作模棱两可的结论。没有得出结论的文章,可在摘要中作扼要的讨论。

(4)要用第三人称,不要使用“作者”、“我们”等作为摘要陈述的主语;英文摘要应尽量使用被动语态,且采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

(5)不要使用图、表或化学结构式,以及相邻专业的读者尚难于清楚理解的缩略语、简称、代号。如果确有必要,在摘要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6)不要引用参考文献。

(7)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以及正确地书写规范字和标点符号。

4.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现代科技期刊都应在学术论文的摘要后面给出3~7个关键词。关键词的标引应选能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取列入《汉语主题词表》、《MeSH》等词表中的规范性词(称叙词或主题词)。对于那些反映新技术、新学科而尚未被主题词表录入的新产生的名词术语,亦可用非规范的自由词标出,以供词表编纂单位在修订词表时参照选用。要强调的一点是:一定不要为了强调反映文献主题的全面性,把关键词写成是一句句内容“全面”的短语。5.前言

前言作为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研究(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较详尽地介绍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从而引出作者的研究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前言不要等同于摘要,或成为摘要的注释,不应详述同行熟知的,包括教科书上已有陈述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基本方程

的推导。如果在正文中采用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时,可先在前言中定义说明。

6.正文

正文是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入,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

正文通常占有论文篇幅的大部分。它的具体陈述方式往往因不同学科、不同文章类型而有很大差别,不能牵强地做出统一的规定。一般应包括材料、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等几个部分。

试验与观察、数据处理与分析、试验研究结果的得出是正文最重要的成分,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要尊重事实,在资料的取舍上不应该随意掺入主观成分,或妄加猜测,不应该忽视偶发性现象和数据。

写科技论文不要求有华丽的词藻,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是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讲解的内容,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表或图要具有自明性,即其本身给出的信息就能够说明作者想要表达的问题。数据的引用要严谨确切,防止错引或重引,避免用图形和表格重复地反映同一组数据。资料的引用要标明出处。

物理量与单位符号应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选用规范的单位和书写符号;不得已选用非规范的单位或符号时应考虑行业的习惯,并尽量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和符号加以注解和换算。

教科书式的撰写方法是撰写科技论文的第一大忌。对已有的知识避免重新描述和论证,尽量采用标注参考文献的方法;对用到的某些数学辅佐手段,应防止过分注意细节的数学推演,需要时可采用附录的形式供读者选阅。

7.结论

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最后总结,不应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主要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

(1)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试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

(2)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

(3)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

(4)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

(5)对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8.致谢

致谢一般单独成段,放在文章的最后面,但它不是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是对曾经给予论文的选题、构思或撰写以指导或建议,对考察或试验过程中做出某种贡献的人员,或给予过技术、信息、物质或经费帮助的单位、团体或个人致以谢意。

9.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现代科技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映论文的科学依据和

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而向读者提供文中引用有关资料的出处,或为了节约篇幅和叙述方便,提供在论文中提及而没有展开的有关内容的详尽文本。任何不重视参考文献,甚至于使用“文后参考文献从略”的编辑处理方法都是错误的。

被列入的参考文献应该只限于那些作者在论文中引用过,而且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其他有关档案资料,包括专利等文献。私人通信、内部讲义、产品说明书及未发表的著作等,一般不宜作为参考文献著录。国内外对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方法历来很多,但自从ISO制订国际标准以来已有渐趋一致的动向,目前,我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根据国际标准化工作发展趋势,制订出自己的国家标准——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明确规定我国的科技期刊采用国际上通行的“顺序编码制”和“著者-出版年制”。前者根据正文中引用参考文献的先后,按著者、题名、出版事项的顺序逐项著录;后者首先根据文种(按中文、日文、英文、俄文、其他文种的顺序)集中,然后按参考文献著的姓氏笔画或姓氏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同一著者有多篇文献被参考引用时,再按文献出版年份的先后依次给出。目前较常用的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为“顺序编码制”。

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形式比较复杂,具体执行时请随时查阅G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规定。参考文献著录的条目以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在文末

10.附录

附录是论文的附件,不是必要组成部分。它在不增加文献正文部分的篇幅和不影响正文主体内容叙述连贯性的前提下,向读者提供论文中部分内容的详尽推导、演算、证明、仪器、装备或解释、说明,以及提供有关数据、曲线、照片或其他辅助资料如计算机的框图和程序软件等。附录与正文一样,编入连续页码。

机械工程学报格式排版

机械工程学报格式排版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排版要求一、排版步骤 对论文全部内容套模板进行排版操作,排版结果必须符合以下“排版基本要求”、“排版细则”和“论文模板”。重点检查以下各项的排版是否正确:页面设置,页眉(文字,页码),DOI ,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名称),脚注,日期信息,摘要,关键词,各级标题,正文文字及段落,插图,表格,数学式,References(参考文献),Biographical notes(作者简介),Appendix (附录),页面底部。 二、排版基本要求 1 页面设置必须符合要求,见排版细则中的“页面设置”,注意栏宽必须为85 mm ,工具栏“格式”中的 段落设置,“缩进和间距”的“自动调整右缩进”和“与网格对齐”两项均不要勾选。 2 论文首页页眉的文字是本刊名称、卷期年;单码页面页眉的文字是本刊名称,双码页面页眉的文字是 论文第一作者及论文题目。页眉文字与页眉线之间的行距全刊必须一致。 3 单码页面的页码在右侧,双码页面的页码在左侧。 4 DOI 按照最终排版结果的论文首页面实际期号和页码填写,期号前补 “0 ”,页码不足三位数字的前面 补“0 ”。

5 作者右上角标的星号位置全刊必须一致,如果还有与其并列的数字上标,则要与该数字上标保持平齐。 6 正文字号10 磅,正文中段落文字首行一律缩进 cm;如果包含上下标符号或较为复杂的数学式时, 应调整该段落为多倍行距,“设置值”为 ~,使段内文字不出现叠盖现象。 7 插图整体左右居中排。对图中文字进行字体、字号修改时,未要求修改的内容保持原样。例如:曲线 或引线的位置、刻度的位置、比例尺的线长等等。 8 表格整体左右居中排。表格的幅面要根据表头和表身内文字的多少而定,文字较少时表格左右长度不 必占满整个栏宽,且各列间不要留过多的空白。一栏内能够排下的表格不要转行排也不要通栏排,一栏内排 不下但通栏能够排下的表格不要转行通栏排。 9 数学式要居中排,且数学式中的文字字号为10 磅。 10 每页的底部必须水平排齐。 11 本期内第一篇论文页码起始位置必须正确,其他各篇论文页码必须连续。 三、排版细则 1 页面参数设置 (1 )页面设置:对称页边距,上 cm ,下 cm ,左侧 cm ,右侧 cm ,正文双栏,栏宽 85 mm , 栏间距5 mm,页眉 cm ,页脚 cm ,纸型大小A4 210 mm ×297 mm,装订线 0 ,装订线位置为左侧,

中国机械发展史

中国机械发展史 如果说书籍是人类精神文明进步的阶梯,那么机械无疑是人类物质文化前进的动力。作为有五千年历史的大国,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我国机械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早期的传统机械;中期的近代机械;发展至今的现代机械。 传统机械 传统机械发展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然而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青铜器的出现,铁器的使用标志着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 商周时期:这一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到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体现出机械工程的不断进步。并且这一时期机械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

工艺的转变。这充分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春秋战国之汉代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普遍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另外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时期都有很大的发展。标志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东汉时期发明的提水翻车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同时还发明了高转筒车等灌溉工具。 (春秋时期攻击机械弩) (秦汉时期反盗机械装置—机弩)

《机械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机械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机械工程学报》于1953年创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是中国机械工程领域的顶级学术刊物,主要报道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交叉学科具有创新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工程技术应用的优秀科研成果。本刊为半月刊,每月5日和20日出版;被Ei、CA、SA、AJ、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等国内外多家知名检索系统收录。 1 刊登内容 本刊刊登机械工程领域及其交叉学科的优秀科研论文。主要包括以下栏目:机械学(机构学及机器人、机械动力学、摩擦学);制造科学与技术(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制造工艺与装备);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运载工程;可再生能源与工程热物理;流体传动与控制;深海装备技术;可靠性工程;自动化控制;工业工程等。 2 双方的权利和责任 (1) 作者在投稿时需与编辑部签署论文著作权专有许可使用和独家代理授权书,转让相关版权。 (2) 编辑部收到稿件后,将按照工作流程对稿件进行处理。 (3) 稿件需经本刊编辑和审稿专家审稿,一经录用则依照编辑部出版流程依序刊登出版。如果作者想撤稿或改投其他刊物,需向本刊提出申请,已定稿、进入了出版流程的稿件,作者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和费用。 (4) 编辑部将在纸质期刊发表时对被录用的稿件一次性给付稿酬,稿酬中包含授权书中所有授权的使用费。 (5) 本刊只接受作者原创、未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对存在抄袭剽窃、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现象的论文,编辑部将按照编委会制定的“关于《机械工程学报》对论文抄袭、造假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处理措施”的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3 投稿方式 本刊接受邮寄、邮件方式的投稿,征稿邮箱:jxgcxbqk@https://www.doczj.com/doc/a99533317.html, 4 写作要求 (1) 论文的写作应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及专业技术手册,例如GB3100-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等。 (2) 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英文题名、作者英文署名、作者工作单位英文名称、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请将项目资助情况列于首页的脚注中)。

中国机械简史

中国机械简史 冯立升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机械发展史可分为六个时期:①形成和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时期。②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⑧全面发展和鼎盛时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④缓慢发展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⑤转变时期,从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的发展时期。⑥复兴时期,解放后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机械的形成和积累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工具主要用石料和木料制作,同时也有一些骨制工具。在工艺方面以石器打制工艺为主,主要是经过敲击和初步修整使石块成石器。这一阶段后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使工具的形状趋于合理。当时的石器工具的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尖状器、石球、石矛和石镞等,这时出现的其他材料的工具有木捧和磨制的骨针等。弓箭的出现表明这时的机械技术已有了一定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在石器制造方面以磨制工艺为主,同时对石器的制造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过程。对石器的选择、切割、磨制和钻孔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如锛、斧、铲、凿、磨盘、磨棒、杵臼、钻、网坠、纺轮、犁、刀、锄、耘田器等。工具的种类不但有所增加,而且出现了不少专用工具。这时还出现了原始纺织机、制陶转轮等较复杂的机械,反映了这一阶段机械的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第三个阶段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西周时期。从动力方面看,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使用畜力和风力作为原动力。古车和风帆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动力出现。商代已经开始用牛来耕地。这一阶段已广泛使用犁来耕地。农业机械的种类更多,还出现了桔槔、辘轳等复合机械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铜器,但没有大量使用。商代青铜工具和器械开始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到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青铜冶铸工艺在这一阶段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成熟的过程。从使用单面范和双面范制作小件器物,发展到用多块范、芯组成的复合范制作大型器件。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这一阶段后期,陶范熔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在动力方面由只利用人力发展为人力、畜力等并用。在材料方面由以石质材料为主发展为以木、铜质材料为主。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 传统机械的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钢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制造高效生产工具提供了条件。随着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用生铁来铸造多种机械,特别是农业机械。这一时期锻造工

机械工程学报格式模板

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中国机械工程学报) 论文排版要求 一、排版步骤 对论文全部内容套模板进行排版操作,排版结果必须符合以下“排版基本要求”、“排版细则”和“论文模板”。重点检查以下各项的排版是否正确:页面设置,页眉(文字,页码),DOI,题目,作者(姓名、单位名称),脚注,日期信息,摘要,关键词,各级标题,正文文字及段落,插图,表格,数学式,References (参考文献),Biographical notes(作者简介),Appendix(附录),页面底部。 二、排版基本要求 1页面设置必须符合要求,见排版细则中的“页面设置”,注意栏宽必须为85 mm,工具栏“格式”中的段落设置,“缩进和间距”的“自动调整右缩进”和“与网格对齐”两项均不要勾选。 2论文首页页眉的文字是本刊名称、卷期年;单码页面页眉的文字是本刊名称,双码页面页眉的文字是论文第一作者及论文题目。页眉文字与页眉线之间的行距全刊必须一致。 3单码页面的页码在右侧,双码页面的页码在左侧。 4DOI按照最终排版结果的论文首页面实际期号和页码填写,期号前补“0”,页码不足三位数字的前面补“0”。 5作者右上角标的星号位置全刊必须一致,如果还有与其并列的数字上标,则要与该数字上标保持平齐。 6正文字号10磅,正文中段落文字首行一律缩进0.35 cm;如果包含上下标符号或较为复杂的数学式时,应调整该段落为多倍行距,“设置值”为1.1~1.2,使段内文字不出现叠盖现象。 7插图整体左右居中排。对图中文字进行字体、字号修改时,未要求修改的内容保持原样。例如:曲线或引线的位置、刻度的位置、比例尺的线长等等。 8表格整体左右居中排。表格的幅面要根据表头和表身内文字的多少而定,文字较少时表格左右长度不必占满整个栏宽,且各列间不要留过多的空白。一栏内能够排下的表格不要转行排也不要通栏排,一栏内排不下但通栏能够排下的表格不要转行通栏排。 9数学式要居中排,且数学式中的文字字号为10磅。 10每页的底部必须水平排齐。 11本期内第一篇论文页码起始位置必须正确,其他各篇论文页码必须连续。 三、排版细则 1页面参数设置 (1) 页面设置:对称页边距,上2.3 cm,下1.2 cm,左侧1.8 cm,右侧1.8 cm,正文双栏,栏宽85 mm,栏间距5 mm,页眉0.2 cm,页脚1.2 cm,纸型大小A4 210 mm×297 mm,装订线0,装订线位置为左侧,方向为纵向。 (2) 字符间距:标准。 (3) 字体:Times New Roman(特别要求除外)。 (4) 标点符号:全部英文标点符号,半角,后空一格。 2页眉 (1) 文字:每篇论文的首页面与接下来的单码页面、双码页面的页眉不相同。论文首页页眉文字为本刊名称(字号10.5磅)和卷期年(字号9磅);单码页面页眉文字为本刊名称(字号10.5磅);双码页面页眉

《机械工程学报》论文的写作要求

《机械工程学报》论文的写作要求 1 论文结构和格式论文结构和格式 请参考网站“下载中心”的“论文投稿模板论文投稿模板论文投稿模板”,页面设置参数页面设置参数 页面设置参数如下: 2 摘要 论文的中、英文摘要是国内外数据库收录的主要内容,作者应给予高度重视。作者在写作时应注意: (1)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拥有与文章同等量的主要信息,达到即使不阅读全文也能获得主要的信息。 (2) (3) (4) 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注意下列问题: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经成为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重复篇名中已经表述过的信息; 如实地反映所做的研究工作,提供尽可能多的定量的信息,不可进行自我评论, 不应有如:“…… 属于首创”;“…… 尚未见报道”等;采用第三人称第三人称 第三人称的写法,不用“本文“、“”“作者作者作者””和“笔者笔者””等;缩略语和简称首次出现用全称首次出现用全称首次出现用全称,并给出简称。关键词不用缩略语和简称,已通用的除外;摘要中不要使用图、表和参考文献,一般不分段落; 英文摘要采用被动语态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现在时, 不要出现“Author”,“this paper ”等 。 3 前言 前言简要说明研究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与现状(也称文献综述,尤其近年的发展现尤其近年的发展现状和文献状和文献),理论依据、试验基础和研究方法,作者的意图、预期的结果及其作用和意义。应言简意赅,

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要成为摘要的注释。一般教科书中已有的基本理论、试验方法和基本方程的推导,在前言中不必赘述。如实评述,防止吹嘘自己和贬低别人,避免宣传性的用语。对出现的比较专业化的术语或缩写词进行定义和说明,后文中出现时不必再解释,前言中尽量不要出现图。 4 结论 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最终的、总体的总结。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由对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试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对进一步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5 论文的篇幅论文的篇幅 不限制篇幅。 6 符号的选用 尽量用公式编辑器公式编辑器 公式编辑器,物理量符号的选用按国标,外文字母的正斜体使用原则如下: 斜体 斜体:物理量符号(质量m ,力F ;pH 、硬度符号HB 除外)、物理常数及特征数(雷诺数Re )、数学中的变量符号(Oxyz 坐标、函数f (x ))。如: 2502333(1)3(1)16P P X X P P q R Eb h ER h υωυπ?=?+π 黑斜体 黑斜体:矢量、张量、矩阵。如:矢量a 、张量T 、矩阵A =(a 1 a 2 a 3)。 正体 正体:计量单位、化学、某些数学符号(sin 、tan 、ln 、d(微分)、∑、log 、exp 、min 、max)等; 作为下标的某些表示特定含义的字母,也用正体表示(例如最大电流I max 、电动机转速n e )等。 另外,可用下标进一步说明和区别物理量符号的含义,例如可用英文单词头个字母a (轴向)、r (径向)以及坐标轴x 和y 等作为力符号F 的下标,则构成轴向力F a 、径向力F r 以及坐标x ,y 向的F x 和F y 的物理量符号。其中a 、r 是名词或定语的头个字母,所以是正体字母,而x ,y 是坐标变量符号,所以是斜体字母。 7 图、表格(图和表中文字均6号字,宋体;数字和字母用Times New Roman ) 曲线图 曲线图:尽量不要用彩色,因黑白印刷,只能通过不同线型区分各条曲线。坐标上有数字时,需在对应坐标上标出向内的刻度线,坐标轴无数字时须加箭头。在各坐标轴旁给出对应的物理量名称和单位物理量名称和单位(二者务必齐全,例如:电流/A ;若无量纲量时,只给出物理量名称即可)。例如:

2014国内机械工程类相关期刊(包括最新EI)

国内机械工程类相关期刊 1. 机械设计方向:机械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设计、工程设计学报、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EI)、工程图学学报、振动工程学报(EI)、振动与冲击(EI)、计算力学学报(EI)、应用力学学报(EI)、力学进展、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爆炸与冲击、力学季刊、力学学报(EI)、工程力学(EI)、固体力学学报(EI)、实验力学、计算机辅助工程、机械强度、强度与环境、摩擦学学报(EI)、润滑与密封、系统仿真学报、计算机仿真、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应用科学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轴承、机械传动 2. 机械制造方向:制造技术与机床、机床与液压、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现代制造工程、机械制造、制造业自动化、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航空精密制造技术、航空制造技术、精密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EI)、模具技术、模具工业、焊接、焊接技术、焊接学报(EI)、铸造、铸造技术、锻压技术、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中国表面工程、工具技术、塑性工程学报、机械工程材料、热加工工艺 3. 机电测控方向:机电工程、机械与电子、机电一体化、数据采集与处理、信号处理、仪器仪表学报(EI)、测试技术学报、传感技术学报、现代仪器、自动化与仪表、仪表技术与传感器、电子测量技术、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自动化学报(EI)、控制理论与应用(EI)、控制与决策(EI)、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信息与控制、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EI)、电机与控制学报(EI)、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遥感技术与应用、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测量与控制、振动测试与诊断(EI)、噪声与振动控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机器人(EI)、无损检测、液压与气动、计量学报、电机与控制应用 4. 专业机械方向:农业机械学报(EI)、建筑机械、矿山机械、流体机械、起重运输机械、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石油矿场机械、重型机械、煤矿机械、化工机械、食品与机械、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压缩机技术、风机技术、水泵技术、声学技术、光学技术、汽轮机技术、车用发动机、压力容器、微电机、微特电机、汽车工程、船舶工程、动力工程、热能动力工程、材料工程(EI)、材料科学与工艺(EI)、光学精密工程(EI)、工程塑料应用、应用声学、声学学报(EI)、工业安全与环保、工业工程、工业工程与管理、实验技术与管理、磁性材料及器件、中国电机工程学报(EI) 5. 军工机械方向:航空学报、航空学报英文版(SCI)、航空动力学报(EI)、航空材料学报(EI)、宇航学报(EI)、宇航材料工艺(EI)、宇航计测技术、航天控制、飞行器测控学报、空间科学学报、中国航天、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探测与控制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EI)、弹道学报(EI)、固体火箭技术(EI)、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飞航导弹、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现代防御技术、火工品、推进技术(EI)、兵工学报(EI)、火炸药学报、核技术(EI)、核技术英文版、核科学与工程、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西北工业大学学报(EI)、中北大学学报(EI)、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EI)、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EI)、沈阳航空航天大

《机械工程学报》期刊业务标准工作平台作者工作区使用指南

《机械工程学报》期刊业务标准工作平台作者工作区使用指南 《机械工程学报》编辑部 2008年8月25日

目录 1 登录位置.......................................................................................................................................................- 3 - 2 正式投稿.......................................................................................................................................................- 4 - 2.1 投新稿...........................................................................................................................................- 4 - 2.2 投稿草稿箱...................................................................................................................................- 7 - 2.3 已投稿件.......................................................................................................................................- 8 - 2.4 投修改稿.......................................................................................................................................- 8 - 3 投稿结果查询.............................................................................................................................................- 11 - 4 预投稿.........................................................................................................................................................- 12 - 4.1 提交稿件信息.............................................................................................................................- 12 - 4.2 预投稿草稿箱.............................................................................................................................- 13 - 4.3 已预投稿件.................................................................................................................................- 13 - 4.4 查询相似文献.............................................................................................................................- 14 - 5 填写已发表论文反馈表.............................................................................................................................- 15 - 5.1 机械工程学报.............................................................................................................................- 15 - 5.2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15 - 5.3 填写论文反馈表.........................................................................................................................- 15 - 6 论文查询.....................................................................................................................................................- 16 - 6.1 机械工程学报.............................................................................................................................- 16 - 6.2 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 17 - 7 科技文献翻译.............................................................................................................................................- 17 - 8 个人积分查询.............................................................................................................................................- 17 - 9 设置.............................................................................................................................................................- 18 - 9.1 修改个人信息.............................................................................................................................- 18 - 9.2 修改登录密码.............................................................................................................................- 18 - 10 消息和通知.............................................................................................................................................- 19 - 11 科技论坛.................................................................................................................................................- 19 -

中国机械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o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一、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已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数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2009 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机械产品的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机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经由2005的80%提高到了2010的85%以上,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取得了较大突破,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电力装备方面: 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已可批量生产60万及100万千瓦级超临界、超超临界火力发电机组;水电设备最大单机容量已由30万千瓦升级到70万千瓦,机组效率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已具备自主生产百万千瓦级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核电站成套设备的能力,三代核电站装备的成套制造技术正在研发,并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兆瓦级风电机组已实现批量生产,5MW海上风电机组已研制成功,我国已进入世界风电设备生产大国行列;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研制成功,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撰写的重点提示

《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撰写的重点提示 请您认真阅读下载区的“稿件写作要求”,务必参考下载区的“中文版中文版稿件稿件稿件模板模板”进行重新排版,您可直接将您的论文内容粘贴到相应部位替换即可,另有几点需要重点提示: 1. 摘要 中文要求300-500字,否则不利于检索。英文与中文意义一致意义一致,,被动语态被动语态、、现在时。 2. 字母 凡表示普通变量普通变量 普通变量,均斜体; 凡表示特定含义的下标特定含义的下标 特定含义的下标,仅用一个开头字母,正体; 凡表示矢量矢量矢量、、矩阵矩阵、、张量 张量,直接黑斜体(公式编辑器中,将“矩阵”设置粗体、斜体即可),且无须再加括弧“{}”;矩阵的括弧均用圆括号。 凡表示单单位,均正体,且数值与单位间留一个英文英文字符空字符空,如“10 mm ” 。 3. 图表 图和表中文字均6号字号字,,宋体(数字和字母用Times New Roman ); 曲线图尽量不要用彩,因黑白印刷,故请用不同线型区分各线条; 谱图的数值带上方必须给出量的名称以及单位,如 “压力/MPa ”; 坐标轴的量名称及单位必须齐全,如“质量/kg ”; 流程图请务必用word 自带文自带文本本框组合完成,以便后期修改; 零件图的图中序号标注有序(顺时针或由上至下); 显微组织图务必给出比例尺或放大倍数; 计算机截屏图保证原图数据完整、图片清晰。 4. 参考文献 请您参照“具体撰写示例”的相关著录格式相关著录格式 相关著录格式认真整理,数量不应少于10篇。 作者姓名中,姓姓前置并且全部大写:中国作者的名名首字母大写,如“ZHANG Lijun ”;外籍作者的姓姓全部全部大写大写大写,,名保留首字母,如“HANKS R ” 。

《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学报》投稿须知 《机械工程学报》和《中国机械工程学报》(原《机械工程学报(英文版)》)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作为中国机械工程技术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两刊紧密把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发展方向,着重报道具有综合、基础、开发和边缘性质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发表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论文。刊登论文的主要类型包括机械工程及其相关领域的前沿性综述研究、高水平基础理论研究和高应用价值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多数属于国家或省部级资助项目。《机械工程学报》为月刊(创刊于195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报》为双月刊(创刊于1988年),内容不重复。 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作者所投稿件应符合以下要求: (1)论文报道的内容符合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路线, 充分体现科技兴国战略, 促进科技、教育并与经济紧密结合, 为振兴机械工业服务,并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同时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有一定的个人见解和前瞻性,综述性稿件应注意时效性。 (2)论文的写作符合有关国家标准及专业技术手册。 目前我刊参照的国家标准主要包括: ①GB 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②GB 3101-1993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规则 ③GB 3102.1~13-1993 量和单位 ④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⑤GB/T 15834-1995 标点符号用法 ⑥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参照相关专业技术手册包括:《机械工程手册》和《电机工程手册》等。 (3)通过《机械工程学报》工作平台投稿,必要时可打电话或发邮件向编辑部询问有关情况。注意不要一稿多投! (4)作者应提供详细的通信地址及联系方式(电话、E-mail等),并与编辑部密切合作,积极配合编辑部进行论文修改工作,提供与论文发表相关的各类材料。 (5)论文如有资助项目应在首页脚注处明确标出。获省部(局)级以上基金(如“863”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以及获得奖励者,须提供证明复印件。 我编辑部的稿件处理采用“四审四校”制度,即编辑初审、专家评审、编委复审、主编(主任)审定以及作者一次校对和编辑三次校对的审校方法,审稿及制版非常严格,稿件处理需要一定的周期,投稿后作者可通过投稿时注册的用户名和密码登陆我刊网站上的“作者工作区”,在线查询稿件处理进展。 2 稿件格式 《机械工程学报》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英文题名、作者英文署名、作者工作单位英文名称、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 《中国机械工程学报》稿件的结构组成按次序排列为:题名、作者署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 两刊的正文均采用双栏排版(可到《机械工程学报》工作平台首页的“下载中心”下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中国机械工程学报》论文投稿模板)。 2.1 题名 题名应概括文章主题、简单明了。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中国机械发展历史、现状及展望

中国机械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田博鑫1 (1.大学机械与运载学院工业工程1101班) 摘要: 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研究该历史,可以以史为鉴,辨清现在,把握中国机械未来的发展。 关键词: 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现代设计方法,传统设计方法,机械发展,古机械,近代机械,现代机械发展史。 Abstract: Chines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has a long history, a brilliant achievement,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but also for the world technology has mad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progress of civilization.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can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clear now, grasp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chinery. ·0前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都领先于世界。但到了近代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经过中国不懈的努力,中国机械工业已经逐步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制造业,初步确立了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近年来,工程机械产品在不断的更新、换代、升级之时,也已经走进了国际化的轨道。无论在各行各业,国际化已经成为商品贸易的主流趋势。工程机械作为主导国民经济的工程建设的下游行业,也会将产品和技术推向世界。 ·1正文

《机械工程学报》编辑规范要求

《中国机械工程》编辑规范 以下内容通栏排版 题名 (题名应简明准确,并能概括文章的主题。不应使用非公知公用的外来语、缩略词、符号、代号等, 长度尽量不要超过20个字。) 作者1作者2 1. 作者单位(具体到二级单位),城市名,邮编 2.作者单位(具体到二级单位),城市名,邮编(署名是文责自负的承诺。论文的署名者应具备以下条件:直接参加课题研究的全部或主要部分的工作并作出主 要贡献者;论文撰写者;对论文具有答辩能力) 摘要:科技论文摘要的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的工作的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结论。以200字左右为宜。摘要编写要求: ①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切忌将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 容写入摘要,一般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②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 ③用第三人称,尽量不重复题名中已有信息。不要使用“本文、作者、我们”等字样作为主语。 ④缩略语代号,除了相邻专业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 关键词:关键词1; 关键词2; 关键词3;关键词4 关键词是从论文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甄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每篇论文选取4~6个关键词,各关键词间用分号隔开。 中图分类号:XXXXX 在《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中查找。一篇涉及多学科的论文,可以给出几个分类号,分类号之间用分号相隔,其中主分类号排在首位。 Title Author(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1Author(姓全大写,名首字母大写)2 1.Department, City, City Zip Code 2.Department, City, City Zip Code Abstract:英文摘要应是中文摘要的转译,应注意中英文不同的表达方法,不要简单地逐字直译,但中英文摘要应逐句严格对应。请注意:文摘叙述要完整、清楚、简明;尽量用短句子并避免句型单调;用被动语态、过去时态叙述作者工作,用现在时态叙述作者结论。 Key words:keyword1; keyword2; keyword3; keyword4(与中文关键词相对应) 以下内容双栏排版 0 引言 要求: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其内容不应与摘要雷同,也不应是摘要的注释;一般不应出现插图、表格及数学公式的推导证明。 收稿日期:xxxx-xx-xx 基金项目:基金项目规范全称(编号)(此内容在修改稿时完善,在初始投稿时不用给出基金编号和可表明身份的基金名称)

中国机械工程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a99533317.html, 中国机械工程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机械工程论文选题参考 1、SMART 发展之道——加速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为中国机械工程业带来发展机遇 2、强化特色力创名牌——《中国机械工程》办刊实践与思考 3、领先进入国际联机检索系统的《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数据库 4、《中国机械工程文摘》机编主题索引分析研究 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王瑞刚副秘书长会见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代表 6、向着国际一流的学术团体迈进——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创建40周年 7、中国机械工程继续教育回顾 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举办工业工程师"现场管理改善"培训班2005年4月开班 9、薛群基院士荣获2011年度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 10、黄卫东理事长到沈阳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秘书处人员进行工作研讨 11、五十年艰辛历程半世纪辉煌成就——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成立50周年 12、第五次全国机械工程学会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 1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第九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二十五次秘书长工作会议在广州召开 14、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1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七届四次理事会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三个工作会议在浙江召开 16、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工业炉分会常务理事工作会议在天津召开

https://www.doczj.com/doc/a99533317.html, 17、《中国机械工程》2003~2012年发文及被引情况统计分析 1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2013年度工作计划 19、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解聘、增聘物料搬运分会委员 20、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组成第5届委员会 二、中国机械工程论文题目大全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评选“伯乐奖” 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十周年年会 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主任委员王益群教授在京会见SMC株式会社高田芳行会长 4、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七届二次理事长办公会 5、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史分会举行1992年学术年会 6、纪念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立三十五周年 7、摩擦学重在应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教育培训委员会 8、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涂料涂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涂料涂装技术论坛在湖南举办 9、一湾海峡,材料为桥——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分会海峡两岸交流纪实 10、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周济:中国后来居上必须并联式发展 11、以责任编辑为主线的英文摘要质量控制研究--以《中国机械工程》英文摘要为例 12、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设备与维修工程分会七届四次委员会议暨第七届全国设备维修与改造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设备润滑与液压学术会议召开 13、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压力容器分会2011年度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合肥召开 14、新世纪中国机械工程师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