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财税差异及案例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财税差异及案例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财税差异及案例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财税差异及案例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财税差异及案例分析

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执行中的纳税处理,都要以企业的会计核算为基础。分析和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财税差异,一是要分析企业因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方式不同采用会计核算方法所计量初始投资成本存的在差异;二是进一步解析税收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会计核算的差异,以及会计与税收的差别。

一、企业合并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会计上:企业因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会计核算因合并前合并企业与被合并企业是否被第三方控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按公允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按账面价值分别确定初始成本计量的两种方式。

税收上:企业合并形成长期股权投资是能够达到对被投资企业控制程度的投资,是纳税处理中除债务重组外唯一可以采用特殊重组方式确认投资成本的形式。纳税处理时区分一般重组业务或特殊重组业务分别处理。

1、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的案例

例1-1:A公司2010年6月30日向集团内部B公司的原股东定向增发20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15元),以取得B公司75%的股权,并自取得股权之日其能够对B 公司实施控制。合并后B公司仍保留法人资格持续经营,同时两家公司合并前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合并日B公司的账面所有者权益总额10000万元。

A公司于合并日确定长期股权初始投资成本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7500万元

贷:股本2000万元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5500万元

2、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案例

例1-2:A公司2010年6月30日向B公司的原股东定向增发20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15元),以取得B公司75%的股权,并自取得股权之日其能够对B公司实

施控制。合并后B公司仍保留法人资格持续经营,两家公司合并前无关联关系。合并日B 公司的账面所有者权益总额10000万元。

A公司于合并日确定长期股权初始投资成本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30000万元

贷:股本2000万元

营业外收入——债务重组利得28000万元

3、案例分析

(1)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

上例中,A公司与B公司合并前二者之间关系存在差异但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初始计量会计核算呈现不同的结果:

例1-1中,A公司与B公司为同一家集团内部子公司的情况下,A公司通过收购B公司75%的股权达到对B公司的控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A公司取得B公司股权的初始成本计价是按占B公司在合并时点账面所有者权益份额的7500万元(即10000×75%);超过股本的部分5500万元(即7500-2000)增加“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例1-2中,A公司与B公司合并前没有关联关系,A公司通过收购B公司75%的股权达到对B公司的控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A公司取得B公司股权的初始成本计价是按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30000万元(即2000×15);超过股本的部分28000万元(即30000-2000)计入“营业外收入”。

(2)纳税处理与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

会计核算中,A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因同一控制或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确认投资成本初始计量的金额不同。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A 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是以账面价值为基础核算的7500万元;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A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是以公允价值为基础核算的30000万元。

税收处理中,A公司与B公司的合并处理属于税收规定的重组业务,同时无论是同一控制下还是非同一控制下,一方面A公司全部由股权支付合并对价;另一方面A公司收购B公司的资产达到75%.假定该项重组业务同时符合特殊重组的其他条件,A公司因合并取

得的长期股权投资计税基础应按股权收购中的特殊重组处理,即收购企业取得被收购企业股权的计税基础,以被收购企业股权的原有计税基础确定。本案例中被收购企业B公司股权原有的计税基础应为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份额7500万元。

案例中的纳税处理:

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的情况下,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计税成本)7500万元,与会计核算一致;

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的情况下,A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计税成本)也是7500万元,与会计核算的30000万元存在差异,确认投资成本计税基础的环节及纳税年度不做调整,待A企业转让或处置长期股权投资的纳税年度,扣减投资成本的计税基础7500万元,不是账面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30000万元。

二、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计量

会计上:企业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包括以现金、发行权益性证券、投资者投入的长期股权、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支付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其初始投资成本原则上都是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税收上:由于合并以外其他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不能达到对被投资企业的控制程度,除债务重组外,企业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原则上也都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只有债务重组中的债转股业务,债权人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

1、以支付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案例

例2:A公司于2009年1月1日,自公开市场购买B公司25%的股份,实际支付价款800万元,同时支付手续费等相关费用30万元。A公司取得股权后能够对B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

A公司购买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820万元

贷:银行存款820万元

案例分析:

会计核算中,A公司以现金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是实际支付价款加相关费用820万元(800+20)。

税收处理中,A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即实际购买价加相关费用820万元。会计核算与税收处理无差异。

2、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案例

例3:A公司于2009年1月1日,通过增发本公司800万股(每股面值1元)普通股取得B公司25%的股份,按增发前后的平均股价计算,800万股股份的公允价值3000万元。为增发股份,A公司向证券承销机构支付了30万元的佣金和手续费。A公司取得股权后能够对B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施加重大影响。

A公司购买日的账务处理如下:

一是按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公允价值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3000万元

贷:股本800万元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2200万元

二是发行权益性证券过程中的佣金和手续费,应冲减溢价发行收入。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30万元

贷:银行存款30万元

案例分析:

会计核算中,A公司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计量按增发股份的公允价值3000万元确认;同时佣金和手续费支出30万元冲减了溢价发行收入。

税收处理中,A公司以发行权益性证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为增发股份的公允价值加佣金和手续费支出等相关费用3300万元(3000+30)。

会计核算与税收处理的差异在于相关费用的处理:会计核算将相关费用冲减溢价发行收入;纳税处理时可以并入投资资产的计税成本。

3、投资者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案例

例4:A公司于2009年度1月1日成立,其股东之一M公司以其持有B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作为出资投入A公司。投资各方在投资合同中约定M公司出资的股权作价2000万元,是根据B公司的股票市值及市场相关因素综合考虑确定的。A公司注册资本8000万元,M公司出资后占A公司注册资本的22%,能够参与A公司的财务及生产经营决策。

A公司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2000万元

贷:实收资本1760万元

资本公积——资本溢价240万元

案例分析:

会计核算中,A公司取得M公司投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计量按投资合同约定M 公司出资价格2000万元确认。

税收处理中,A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也应为投资合同约定的价值2000万元,除非有证据证明合同约定的价值不符合公允价值的认定标准。

会计核算与税收处理无差异。

4、以债务重组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案例

会计上:债务重组方式中债权人取得偿债资产中的长期股权投资,是债务人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和债转股两种形式偿还的债务,债权人都以公允价值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税收上:债务重组方式中债权人取得偿债资产中的长期股权投资,一是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方式或债转股方式中选择一般重组纳税处理方法的,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公允价值核算;二是债转股方式中选择特殊重组纳税处理方法的,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以以原债权的计税基础确定。

(1)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案例

例5-1:A公司应支付B公司的应付账款40万元,2009年度A公司经营过程中遭遇重大财务困难,11月与B公司签订债务重组协议并生效,约定用A公司持有的C公司股权偿还债务,抵债股权的账面价值32万元,评估价值36万元(不考虑相关税费等其他因素)。

债权人B公司已计提坏账准备2万元,其确认受让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如下: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36万元

坏账准备2万元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2万元

贷:应收账款——A公司40万元

(2)以债务转为资本(债转股)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案例

例5-2:A公司应支付B公司的应付账款40万元,2009年度A公司经营过程中遭遇重大财务困难,11月与B公司协商进行债务重组,B公司同意将对A公司的债务转换为持有B公司的股份。假定A公司注册资本200万元,净资产的公允价值300万元,抵债股权占A 公司注册资本的10%(不考虑相关税费等其他因素)。债权人B公司已计提坏账准备2万元,其确认受让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账务处理如下:受让股权的公允价值=300×10%=30(万元)重组债权应收账款的账面价值与受让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40-2-30=8(万元)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30万元

坏账准备2万元

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8万元

贷:应收账款——A公司40万元

(3)案例分析

①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

上例中,除A公司采用不同的偿债形式导致债权人B公司所受让股权的对象存在差异外,其他条件一致,长期股权投资成本初始计量的会计核算呈现不同结果:例5-1中,A公司以其持有的股权清偿债务时,债权人B公司受让的长期股权投资是A公司所拥有的C公司股权,其长期股权的初始投资成本是股权的评估价值(公允价值)36万元;同时将债权的账面余值与受让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2万元(40-2-36),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例5-2中,B公司放弃对A公司享有的债权以换取持有A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B 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为享有A公司股份的公允价值30万元(300×10%);

同时将债权的账面余值与受让股权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8万元(40-2-30),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计入“营业外支出”。

②纳税处理与会计核算的差异分析

会计核算中,A公司以拥有的股权或债转股的方式偿债,B企业受让股权时,都是按接受长期股权的公允价值确认初始投资成本。差异在于:以拥有的股权偿债的初始投资成本是A公司所持有的第三方C企业股权的公允价值;债转股方式计量的初始投资成本是A公司股权的公允价值。

税收处理中,上述案例中的债务重组属于税收政策中规定的重组业务。一方面:例5-1中A公司以所拥有C企业的股权偿债,假定A公司重组年度产生的债务重组所得不超过当年应纳税额的50%,不符合特殊重组条件,应采用一般重组的纳税处理。债权人B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是C企业股权的公允价值,本案例中应为评估价值36万元。一方面:例5-2中A公司以债转股的方式偿还B公司债务,企业即可以选择一般重组的纳税处理,也可以选择特殊重组的纳税处理。选择一般重组的纳税处理时,B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是A企业股权的公允价值,本案例中应为享有A公司股份的公允价值30万元(300×10%);选择特殊重组的纳税处理时,B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是B 企业原债权的计税基础40万元。

③案例中的纳税处理

以非货币资产清偿债务的情况下,B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是C企业股权的公允价值36万元,与会计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一致。

债转股的情况下,选择一般重组时,B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是A公司股份的公允价值30万元,与会计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一致;选择特殊重组时,B公司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是B企业原债权的计税基础40万元,与与会计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存在差异。

5、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案例

(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形

例6-1:A公司以其拥有的一台设备交换B公司拥有C公司23%的股权。通过交换,A 公司将达到对C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重大影响;B公司则提高了自身的生产能力。交换日,A公司设备的公允价值400万元,账面原值700元,已提折旧280万元;B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公允价值40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600万元,已提长期股权减值准备110万元(不考虑交易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等其他因素)。

分析:案例中,一方面交易双方过交换资产,预计都会带来未来的收益变动,使得交换行为具有商业实质;另一方面,交易双方的交换资产能够以公允价值计量。因此,符合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A公司与B公司都要按公允价值为基础确定换入资产的成本,并确认产生的损益。

A公司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420万元

累计折旧280万元

贷:固定资产7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400万元

营业外支出20万元

贷:固定资产清理420万元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400万元

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110万元

投资收益9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C公司600万元

(2)以账面价值计量的情形

例6-2:A公司拥有一台专用设备,设备的账面原值700元,已计提折旧280万元;B 公司拥有一项长期股权投资,其账面价值600万元。两项资产都未提减值准备。A公司决定以其拥有专用设备交换B公司的股权,该项专用设备是生产某种产品所必须的设备,系专门制造、性质特殊,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B公司拥有的长期股权投资没有活跃市场的

报价,其公允价值也不能可靠计量。经双方协商,A公司支付补价30万元。(不考虑交易过程中的相关税费等其他因素)。

分析:一方面案例中的交易双方所交换资产的公允价值都不能可靠计量;另一方面,交易双方交换资产涉及支付货币资产,即补价30万元。对于B公司而言,收到补价30万元÷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600万元=5%<25%,属于非货币性交换;对于A公司而言,支付了固定资产及少量现金,换取到长期股权投资,同样属于非货币性交换。由于两项资产的公允价值都不能可靠计量,因此,A公司与B公司换入的资产成本都需要按照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确定。

A公司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清理420万元

累计折旧280万元

贷:固定资产——专用设备7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450万元

贷:银行存款30万元

固定资产清理420万元

B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固定资产——专用设备570万元

银行存款30万元

贷:长期股权投资600万元

(3)两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的会计核算差异分析

一是换入资产的初始成本计价不同。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以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算换入资产的初始成本;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以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计算换入资产的初始成本。

二是以公允价值计价时,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如:例6-1中,A公司将按换出设备公允价值入帐的长期股权投资400万元与设备的账面净值420万元的差额,420-400=20(万元)计入“营业外支出”科目;B公司将按换出长期股权公

允价值入帐的固定资产400万元与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净值490万元的差额,490-400=90(万元)计入“投资收益”科目借方,减少利润。

以账面价值计量时,不确认损益。如:例6-2中,虽然A公司支付了30万元的补价,但是由于整个交易的计价以账面价值为基础,支付补价与收到补价的双方都不确认收益。A 公司换入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450万元,即换出的固定资产账面净值420(700-280)万元加补价30万元;B公司换入的专项设备的成本570万元,即换出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600万元减补价30万元。因此,以账面价值计量的情况下,发生的补价用以调整换入资产的成本,并不确认损益;同时,也不确认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4)案例的纳税处理分析

纳税处理中,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的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都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例6-1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情况下,A公司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是换出设备的公允价值400万元,与会计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一致。

例6-2以账面价值计量的情况下,A公司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应是换出专用设备的公允价值,与会计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存在差异。

股权投资成功案例分析

股权投资成功案例分析股权投资(Equity Investment)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共有四种类型。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的其他企业(准备上市、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单位,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股权投资成功案例,欢迎阅读!股权投资成功案例1:私募股权融资缔造了太多的企业发展神话,其中,比较典型也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蒙牛股份、无锡尚德、永乐电器、雨润食品、中星微、千橡互动、国人通信、盛大、百度、携程、阿里巴巴、掌上灵通、前程无忧、易趣、卓越网、空中网、分众传媒、太平洋人寿、联想、卡森实业、平安保险、民润、李宁公司、金蝶软件等。案例1——无锡尚德尚德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晶体硅太阳电池、组件以及光伏发电系统的研究,制造和销售。尚德公司于2004年被PHOTON International评为全球前十位太阳电池制造商,并在2005年进入前6位。2005年5月,尚德在全球资本市场进行了最后一轮私募,英联、高盛、龙科、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投资基金加盟,这些公司用8000万美元现金换得尚德公司7716万股权。2005年12月,在纽约交易所挂牌,开盘20.35美元。筹资4亿美元,市值达21.75亿美元,成为第一家登陆纽交所的中国民企。施正荣持6800万股,以13.838亿美元身价排名百富榜前五名。无锡尚德成功上市中,私募基金发挥了重要作用。案例2——盛大网络2003年3月盛大网络获得软银亚洲4000万美元注资,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业最大规模的私募融资,2004年5月13日,盛大网络成功登陆纳斯达克,2005年7月软银亚洲撤出盛大,兑现5.6亿美元,从4000万到5.6个亿,不到3年,投资收益高达1400%。案例3——携程网1999年10月,携程网吸引IDG第一笔投资,2000年3月吸引软银集团第二轮融资,2000年11月引来美国卡莱尔集团的第三笔投资,前后三次募资共计吸纳海外风险投资近1800万美元。2003年12月10日,成立仅仅4年多的创业型公司携程网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携程网也随即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二轮海外上市的一个成功典范。股权投资成功案例2:下面让我们分析几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商业案例,来说明什么是股权投资。而股权投资又是当今中国最赚钱的生意。1、阿里巴巴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1422元!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集团的B2B子公司正式在港交所挂牌。总市值超过200亿美元。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独特的内部财富分配格局,阿里巴巴4900名员工持有B2B子公司4.435亿股。2014年9月21日,阿里巴巴上市不仅造就了马云这个华人首富,还造就了几十位亿万富翁、上千位千万富翁、上万名百万富翁,这是一场真正的天下财富盛宴。阿里巴巴上市前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人民币,阿里巴巴集团于美国时间9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确定发行价为每股68美元,首日大幅上涨38.07%收于93.89美元,现股价102.94美元,股本仅为25.13亿美元,市值达到2586.90亿美元,收益率达百倍以上。相当于当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1422元。2、腾讯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4400元!2004年6月16日,腾讯上市,造就了5位亿万富翁、7位千万富翁和几百位百万富翁。腾讯上市前公司注册资本6500万元人民币,2004年6月腾讯在香港挂牌上市,股票上市票面价值3.7港元发行;第二年,腾讯控股开始发力飙升,当年底,其股价便收于8.30港元附近,年涨幅达78.49%;到2009年时,腾讯控股以237%的年涨幅成功攀上了100港元大关,为香港股市所瞩目。2012年2月,该股已站在了200港元之上,此后新高不断。2014年3月该股股价一举突破600港元大关,2014年5月将一股拆为五股,现单股股价为136港元,总市值达到1500多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上市前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4400元。3、百度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780元!2005年8月5日,百度上市,当天创造了8位亿万富翁、50位千万富翁、240位百万富翁。百度上市前注册资本为4520万美元,2005年8月5日,百度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股价从发行价27美元起步,一路飙升,开盘价66美元,收于122.54美元,上涨95.54美元。首日股价涨幅更是达到353.85%,现股价为227.53美元,增长上百倍,百度现市值近8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上市前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780元。4、格力电器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51元!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于1996年11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当时总股本为7500万元,每股净资产为6.18元,如今股价达到41.19元,总市值达到1238.94亿。相当于当年上市总投资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651.92元。5、贵州茅台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095元!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8月2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每股发行价31.390元,上市首日开盘价34.51元,上市时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8500万元,现今股价177.47元,总市值达到2026.7亿,相当于当年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1095.5元。6、东阿阿胶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416元!1996年07月29日“东阿阿胶”A股股票在深圳挂牌上市,当时注册资本为6238万元,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5.28元,如今股票价格达到39.48,市值更是达到258.08亿元。相当于上市前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416元。7、海尔电器当年1元原始股,现在变成367元!青岛海尔于1993年11月19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每股实际发行价为7.38元,而今股票价格为20.13元,青岛海尔上市前注册资本1.5亿,现今市值为550.93亿元。相当于当年上市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案例分析

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案例分析 ——投资活动存在重大错报的案例 案例分析目的 通过阅读和分析案例资料,熟悉对投资活动的会计处理及其审计关注,掌握如何查证投资活动中的重大错报,并编制调整分录。 案例资料 华兴公司2007年度财务报表净利润为1800万元,审计师李浩审计华兴公司2007 年度会计报表时发现: 1.由于验资后华兴公司长期占用被投资单位N公司的资金,公司根据占用资金数额冲减了长期股权投 资一一N公司的账面价值。 2.E公司系华兴公司于2007年1月1日在国外投资设立的联营公司,其2007年度会计报表反映 的净利润为3600万元。华兴公司占E公司45%的股权比例,对其财务和经营政策具有重大影响,故在2007年度会计报表中采用权益法确认了该项投资收益1620万元。E公司2007年度会计报表未经任何审 计师审计。 3.华兴公司拥有K公司一项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500万元,持股比例30%。2007年12月31 日,华兴公司与Y公司签署投资转让协议,拟以450万元的价格转让该项长期股权投资,已收到价款 300万元,但尚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华兴公司以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正在转让之中为由,不再计提减值准备。 4.华兴公司2007年7月1日以资金1500万元投资于M公司,拥有30%股份。12月31日华兴公司根据M公司的报表(净利润750万元,所有者权益为2250万元,免交所得税)确认了225万元的投资收益。审计师审计时发现M公司经审计报表为净利润-750 万元,所有者权益为750万元。 5.华兴公司于2007年9月1日和H公司签订并实施了金额为5000万元、期限为3个月的委托 理财协议,该协议规定H公司负责股票投资运作,华兴公司可随时核查。2007年12月1日,华兴公 司对上述委托理财协议办理了展期手续,并于同日收到H公司汇来的标明用途为投资收益的3000万元款项,华兴公司据此确认投资收益3000万元。 6.华兴公司对I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无市价)为5000万元,I公司在2007年8月已经进入清 算程序。在编制2007年度会计报表时,华兴公司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计提了1000万元的就值准备。 案例分析要求 1.针对事项1,审计师应当提岀什么建议?

股权投资成功案例.doc

股权投资成功案例 成功的案例1: 近日,中国股市疯狂了,创业板首批上市,好象是一次空前的造富运动,一夜之间竟然打造了106个亿万富翁,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股市的一个奇迹! 我们就以关注度最高的华谊兄弟为例,看看那些明星的身价。华谊兄弟公司股东共75名自然人,实际控制人为王忠军和王忠磊兄弟,两人合计持有45.88%的股权。其中,董事长王忠军持有4390.8万股,按28.58元发行价计算,这些股票市价12.55亿元,总经理王忠磊持股1389.6万股,市值为3.97亿元。第三股东马云持股1382.4万股,市值3.95亿元,第四股东江南春持股590.4万股,市值1.69亿元;鲁伟鼎、虞锋等人的账面价值也超过了亿元。 那些明星导演和演员虽然持股数没有公司老板多,但身价也不低。比如,著名导演冯小刚持有288万股,按发行价计算的市值为8231万元;另一位著名导演张纪中持股216万股,身价将达到6173万元。演员中黄晓明持有180万股,市值为5144.4万元,李冰冰和张涵予等均持有36万股,身价达到1028万元。假设下周上市后股价到50元,那么,两位导演身价过亿,冯小刚持股市值将达到1.44亿元,张纪中持股市值为1.08亿元。演员中,黄晓明持股市值可以达到9000万元,李冰冰和张涵予的持股市值1800万元。资本市场的造富功能的确了得。 面对这么多的富翁,人们不免质疑这些人的钱哪里来的。其实,从招股书上的公司演变过程看,很多公司刚创业的时候,规模并不大,注册资金相当少。就是说,这些创业股东一开始的投入不见得很大。 比如,金亚科技(300028)是1999年成立的,当时公司注册资本仅220万元,由周旭忠等3名自然人出资设立,其中只有22万元是货币资金,其余均是以原材料及设备作价出资。随后,周旭忠通过受让、未分配利润转增等,拥有2415万元股权。到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财税差异及案例分析

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的财税差异及案例分析 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际执行中的纳税处理,都要以企业的会计核算为基础。分析和掌握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财税差异,一是要分析企业因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方式不同采用会计核算方法所计量初始投资成本存的在差异;二是进一步解析税收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计税基础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会计核算的差异,以及会计与税收的差别。 一、企业合并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会计上:企业因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会计核算因合并前合并企业与被合并企业是否被第三方控制,分为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按公允价值、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按账面价值分别确定初始成本计量的两种方式。 税收上:企业合并形成长期股权投资是能够达到对被投资企业控制程度的投资,是纳税处理中除债务重组外唯一可以采用特殊重组方式确认投资成本的形式。纳税处理时区分一般重组业务或特殊重组业务分别处理。 1、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的案例 例1-1:A公司2010年6月30日向集团内部B公司的原股东定向增发20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15元),以取得B公司75%的股权,并自取得股权之日其能够对B 公司实施控制。合并后B公司仍保留法人资格持续经营,同时两家公司合并前采用的会计政策相同。合并日B公司的账面所有者权益总额10000万元。 A公司于合并日确定长期股权初始投资成本的账务处理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B公司 7500万元 贷:股本 2000万元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5500万元 2、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的案例 例1-2:A公司2010年6月30日向B公司的原股东定向增发2000万股普通股(每股面值1元,市价15元),以取得B公司75%的股权,并自取得股权之日其能够对B公司实施

第七章 长期投资决策分析 案例

案例一 某企业打算变卖一套尚可使用5年的旧设备,另购置一套新设备来替换它。 取得新设备的投资额为180 000元;旧设备的折余价值为95 000元,其变价净 收入为80 000元;则第5年末新设备与继续使用旧设备的预计净残值相等1。 新旧设备的替换将在年内完成(即更新设备的建设期为零)。使用新设备可使企 业在第1年增加营业收入50 000元,增加经营成本25 000元;第2~5年内每 年增加营业收入60 000元,增加经营成本30 000元。设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 旧。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假设行业基准折现率分别为8%和12%,企 i c 业应如何进行决策? 根据上述资料,计算该项目差量净现金流量和差额内部收益率,并分别据 以作出更新决策如下: (1) 依题意计算以下指标: 更新设备比继续使用旧设备增加的投资额 = 新设备的投资-旧设备的变价 净收入 = 180 000-80 000 = 100 000(元) 运营期第1~5 每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折旧 = = 20 000(元) 100 000 5运营期第1年总成本费用的变动额= 该年增加的经营成本+该年增加的折 旧1 为了方便计算,本例假设到第 5年末新设备与继续使用旧设备时的与净残值相等。

= 25 000+20 000 = 45 000(元) 运营期第2~5年每年总成本费用的变动额 = 30 000+20 000 = 50 000(元) 因旧设备提前报废发生的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为旧固定资产折余价值-变价净收入 = 95 000-80 000 = 15 000(元) 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 = 旧固定资产清理净 损失×适用的企业所得税税率 = 15 000×25% = 3 750(元) 运营期第1年息税前利润的变动额 = 50 000-45 000 = 5 000(元)运营期第2~5年每年息税前利润的变动额 = 60 000-50 000 = 10 000(元) 建设期差量净现金流量为: = -(该年发生的新固定资产投资-旧固定资产变价净收入)=-(180 ?NCF 0000-80 000) = -100 000(元) 运营期差量所得税后净现金流量为: =该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该年因更 ?NCF 1新改造而增加的折旧+因旧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发生净损失而抵减的所得税额=5 000×(1-25%)+20 000+3 750=27 500(元) =该年因更新改造而增加的息税前利润×(1-所得税税率)+该年因 ?NCF 2~5更新改造而增加的折旧 +该年回收新固定资产净残值超过假定继续使用的旧固定资产净残值之差

财务会计长期股权投资案例分析(含重要会计分录)

案例分析题 星海公司为了改变目前经营业务单一得局面,决定对宇通公司进行长期股权投资,以实现多元化经营,分散经营风险。星海公司对宇通公司股权投资业务得相关资料如下 1、2×11年至2×13年,星海公司对宇通公司投资业务得相关资料。(1)2×11年12月31日,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宇通公司10%得股份,该项股份交易得具体情况及其她有关资料如下: ①2×11年11月5日,星海公司与东方公司签订了收购其持有得1800万股宇通公司股票得协议,该股票占宇通公司股份总额得10%.根据协议规定,股票转让价格为3600万元,款项于2×11年12月3日前一次支付,协议于签订当日生效.2×11年12月31日,星海公司向东方公司付清了购买股票得全部价款,并于当日办妥股票转让手续,支付股票交易税费18万元。 ②星海公司将取得得宇通公司10%得股份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82×11412月31日,宇通公司10%得股份得公允价值等于账面价值(2)2×12年9月30日,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取得宇通公司5%得股份,该项股份交易得具体情况及其她有关资料如下 ①2×12年8月25日,星海公司与海利公司签订了收购其持有得900万股宇通公司股票得协议,该股票占宇通公司股份总额得5%。根据协议规定,股票转让价格为1800万元,星海公司以其拥有完全产权得

一栋办公楼抵付股票转让价款,协议于签订当日生效.2×12年9月0日,星海公司与海利公司分别办理完毕股票转让手续与办公楼产权转让手续,星海公司以银行存款支付股票交易税费10万元. ②星海公司得办公楼账面原价为2200万元,累计折旧600万元,公允价值为1800万元(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 ③星海公司将取得得宇通公司5%得股份仍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至此,星海公司已累计持有宇通公司15%得股份。 ④2×12年12月31日,字通公司15%得股份得公允价值为5500万元 (3)2×13年6月3,以接受抵债方式取得宇通公司3%得股份,该项股份交易得具体情况及其她有关资料如下 ①星海公司应收鑫源公司货款1200万元。因鑫源公司现金短缺短期内难以偿还,经协商,双方于2×13年6月5日达成如下债务重组协议:鑫源公司以100万元得现金与公允价值为1000元得宇通公司股票540万股抵债,该股票占宇通公司股份总额得3%.2×13年6月30日,双方办妥股票转让手续,星海公司支付交易税费5万元。 ②2星海公司按应收账款余额得1%计提坏账准备。 ③星海公司将取得得宇通公司3%得股份仍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至此,星海公司已累计持有宇通公司18%得股份。 ④2×13年12月31日,宇通公司18%得股份得公允价值为6600万

典型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分析

典型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分析 私募股权投资(简称“PE”)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广义上讲,私募股权投资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等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因此私募股权投资也包括创业投资。 中国也已成为亚洲最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投资1 29个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77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29.73亿美元。 进入模式 增资扩股:企业向引入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增发新股,融资所得资金全部进入企业,此种方式比较有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快速的发展。如华平和中信资本参与哈药集团的改制过程中,以20. 35亿元作价增资哈药取得其45.0%股权。 股权转让:由老股东向引入的投资者转让所持有的股权(通常是高溢价),满足部分老股东变现的要求,融资所得的资金归老股东所有。如PAG接下了“中国童车之王”好孩子集团的67.4%的股权,出让方AIG、SB和第一上海各自获得2-5倍回报。 一般来说,增资和转让这两种方式被混合使用。如无锡尚德在上市前多次采用老股东转让股权和增资扩股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在国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安排,即私募股权基金以优先股(或可转债)入股,通过事先约定的固定分红来保障最低的投资回报,并且在企业清算时有优先于普通股的分配权。 鉴于国内投资市场的一些政策限制,国外PE进入时,一般不选择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本土实体,而要对企业进行改制,通过成立海外离岸公司或购买壳公司,将境内资产或权益注入壳公司,使国内的实体企业成为其子公司,以壳公司名义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筹资。这种方式俗称“红筹上市”。这样,就可将境内资产的收入和利润合法地导入境外控股母公司。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国的投资和退出,都将发生在管制宽松的离岸。比如盛大网络,由于监管部门规定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经营牌照必须掌握在中国公司手里,那么构造上述通道来引渡资产,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安排。 在“尚德太阳能”案例中,就是在英属维京群岛成立由施正荣控制的Power Solar System C o., Ltd.,再通过该BVI公司收购了中外合资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原有股东的全部股权,从而使其成为实际持有“无锡尚德”100%权益的股东。此后在上市过程中,又在开曼群岛成立

PE(私募股权投资)的案例分析

案例:阿里巴巴——“高盛'开门,软银开启宝库 一、相关背景 1.政策背景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致力于加速国家信息化基础结构(CNII)建设,到90年代末,信息基础设施(数据库、信息传输系统、信息应用系统)、信息技术及产业、信息人力资源、信息软环境(政策、法律、标准、规范)等信息化六大要素已有了极大的改善。1994年前后,由我国政府批准建成了CERNET、CSNET、GBNET和CHINANET等四大互联网ISP(Intemet Service Provider),截至2008年年底,上网用户已超过1.7亿人。 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纲要》)明确强调发展以信息产业为发展重点的第三产业,并指出:“要显著提高国民经济信息化程度,继续加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电子技术相关产业,国家开始大力扶持。 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我国政府就开始在电子商务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991年,由国务院电子信息系统推广应用办公室牵头,发起成立“中国促进EDI应用协调小组”,我国电子商务开始起步。1996年,国务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年2月,在国务院的指导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立。1999年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一年,在制定电子商务框架的同时,政府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特别是在年初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2000年1月12日,国家经贸委和信息产业部共同发起“企业信息化工程”,把企业电子商务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启动中国国家重点企业电子商务网站以及企业上网工程。2000年2月,我国颁布了《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战略纲要》,成为促进我国电子商务活动的又一纲领性文件。2000年6月22日,中国电子商务委员会在北京成立。2001年6月,央行颁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4年年底,在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主持通过了《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2005年年初颁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12号),吹响了中国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号令,成为推动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武器。2006年1月,银监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电子银行安全评估引导》及《电子银行安全评估机构业务资格认定工作规程》,这一系列举措都为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2.行业背景 (1)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7年,美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迅速发展阶段。仅1997年当年,美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就已经达到了200亿美元,占全国GDP总额的1%~2%。而到了1998年,这一数字更是激增至1020亿美元。一大批公司利用电子商务获得成功。 (2)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1996年2月28日,四川茂青茶厂积压的1.6万公斤茉莉花茶,通过Intemet广告

海信科龙长期股权投资案例分析

海信科龙长期股权投资分析 摘要: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为获取另一企业的股权所进行的长期投资,通常为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变现,投资企业作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与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不同,长期股权投资的首要目的并非为了获取的投资收益,而是为了强化与其他企业(如本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商或商品经销商等)的商业纽带,或者是为了影响,甚至控制其关联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和财务政策。因此,及时准确地分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具有重大意义。本案例系统地介绍了海信科龙的长期股权投资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影响,使信息相关者对其会计信息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评价。 关键词:海信科龙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收益 一海信科龙简介 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系1984年成立的广东顺德珠江冰箱厂。1992年12月改制为股份公司,公司名称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7月23日,公司的459,589,808股境外公众股(“H股”)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交易;1998年度,公司获准发行110,000,000股人民币普通股(“A股”),并于1999年7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2001年10月-2002年03月,顺德市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先后从原单一控股股东广东科龙(容声)集团有限公司取得此公司当时已发行总股份20.64%的股份,成为公司时任控股股东。2004年10月,广东格林柯尔受让顺德市信宏实业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此公司5.79%的股权,受让后广东格林柯尔持有此公司的股权比例增加至26.43%。2005年9月—2006年4月,海信空调受让广东格林柯尔所持有的此公司26.43%的股份,并于2006年12月完成过户登记手续,海信空调成为此公司控股股东。根据此公司2009年8月31日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经2010年3月23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10]329号《关于核准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及向青岛海信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批复》、证监许可[2010]330号《关于核准青岛海信空调有限公司公告海信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收购报告书并豁免其要约收购义务的批复》的批准,同意此公司向特定对象青岛海信空调发行362,048,187股人民币普通股(A 股),用于购买青岛海信空调持有的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100%股权、海信(浙江)空调有限公司51%股权、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日立”)49%股权、海信(北京)电器有限公司55%股权、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78.70%股权以及青岛海信营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信营销”)之冰箱、空调等白电营销业务及资产;2010年度,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股份(A股)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业务完成,公司向青岛海信空调定向增发362,048,187股股份,新增股份于2010年6月10日上市发行。2010年6月30日公司注册资本由992,006,563.00元变更为1,354,054,750.00元。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公司股本总数1,354,054,750.00股,公司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354,054,750.00元;其中,青岛海信空调持有此公司股权比例为45.22%。公司经营范围:冰箱、空调器及家用电器的制造和销售业务。 二海信科龙基本财务指标

长期投资决策案例

投资决策案例1:M公司生产新型无线电话案例 在过去的10年里,M公司一直是无线电市场的龙头企业,其他一些公司在不同程度上效仿该公司的产品,但M公司仍然在市场中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因为该公司的产品是市场上质量最好的产品。现在,M公司准备生产一种新的无线电话。这种新型电话不会代替公司现有的产品,但会影响公司现有产品的销售。经过销售部、生产部等各部门的讨论,与这种新型无线电话相关的收入和成本数据如下: (1)为了生产新产品,需要购买新设备。新设备的购买价格为6万元。预计该设备可使用6年,期末无残值。公司计划对该设备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 (2)市场部预测新型电话在未来6年内的销售收入分别为8万、14万、18万、28万、38万、44万; (3)在未来6年内新型电话的销售成本分别为4万、7万、9万、14万、19万、22万;(4)预计现有电话的分销商将倾向于销售新型电话,这将导致他们减少对现有产品的销售。估计在未来6年内现有产品的销售收入每年将降低6万元; (5)为了推广新产品,需增加对产品的宣传力度。预计第一年的广告费为3万元,以后各年的广告费用为1万元; (6)为了推广新产品,需对销售人员进行培训,每年的支出为1万元; (7)该公司的所得税率为40%; (8)公司进行该投资的必要报酬率为10%。 根据如下资料: (1)计算项目的现金流量。 (2)计算该项目的净现值,并说明公司是否应对该项目进行投资。 投资决策案例2:新产品可行性分析案例 浪涛公司是生产女性护肤品的老牌企业,其产品主要有浪羽和云涛两个系列。浪羽的客户群主要是中老年妇女,其功效主要在抗皱、抗衰老、增强皮肤弹性。云涛的客户群主要是少女,其功效主要在去痘、增白、嫩肤。公司从2001年初开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了市场调研和新产品的开发,于2002年11月中旬试制成功一个新的产品系列——蓝波。该系列产品主要针对中青年职业女性,具有防皱、补水、消除色斑、营养皮肤的功效。 2002年12月10日,浪涛公司正在召开高层会议,讨论蓝波系列产品上线的可行性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董事长、总经理、研究开发部经理、制造部经理、市场部经理、财务部经理等相关人员。 研究开发部经理首先陈述了两年来的研发情况,呈报了蓝波系列产品的研发费用清单,共115万元。接着他指出,要上线蓝波系列产品,需要投入1280万元购置专用设备,设备使用年限约20年,使用期满残值约30万元。 接下来,市场部经理汇报了市场调研的情况。市场调研的开支为29万元。市场调研的结果是:蓝波系列产品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经过细致的分析和测算,市场部得出了今后20年的销售额预测数据。然后制造部经理阐述了今后20年新产品付现成本的预测情况。蓝波系列产品销售额和付现成本的预测数据如表1所示。此外,市场部经理还提到,推出蓝波系列产品后,会吸引一部分原先浪羽和云涛系列产品的顾客,因而对其销售会有一定的影响。经过市场部和制造部的共同测算,得出对原有产品现金流的影响金额,如表2所示。 表1 蓝波系列产品销售额及付现成本预测值单位:万元

证券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6、证券投资决策案例 一、债券投资决策 2008年1月1日好投公司欲投资购买债券,目前证券市场上有三家公司债券可供挑选: 1、甲公司曾于2007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债券面值为1000元,6年期, 票面利率为8%,每年12月31日付息一次,到期还本,目前市价为1105元。若好投公司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为6%,则此时甲公司债券的价值为多少?应否购 买? 2、乙公司2008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债券面值为1000元,5年期,票面利率为6%,单利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债券目前的市价为1000元。若好投公司此时投资该项债券并预计在2010年1月1日以1200元的价格出售,则投资乙公司债券的持有收益率为多少? 3、丙公司2008年1月1日发行的债券,债券面值为1000元,5年期,票面利率为8%,丙公司采用贴现法付息,发行价格为600元,期内不付息,到期还本。若好投公司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为6%,则丙公司债券的价值与持有到期日的投资收益率为多少?应否购买? 、股票投资决策 喜投公司欲购买A、B、C三只股票构成投资组合,这三只股票目前的市价

分别为8元/股、10元/股和12元/股,B系数分别为121.9和2,在组合中 所占的投资比例分别为20%、45%、35%。目前的股利分别为0.4元/股、 0.6元/股和0.7元/股;A股票为固定股利股票;B股票为固定增长股利 股票,股利的固定增长率为5%;C股票前2年的股利增长率为18%,2年 后的股利增长率固定为6%。假设目前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为16%,无风 险收益率为4%。 要求: 1、计算投资A、B、C三只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的B系数和风险收益率。 2、计算投资A、B、C三只股票构成的投资组合的必要收益率。 3、分别计算A、B、C三只股票的必要收益率。 4、分别计算A、B、C三只股票目前的市场价值。 5、若按照目前市场投资于A股票,估计半年后其市价可以涨到12元/股, 若持有半年后将其出售,假设持有期间得到0.6元/股的现金股利,计算A股票的持有期收益率和持有期年均收益率。 &若按照目前市价投资于B股票,并长期持有,计算其预期收益率。 三、基金投资决策 已知:ABC公司是一个基金公司,相关资料如下: 资料一:2006年1月1 0, ABC公司的基金资产总额(市场价值)为27000 万元,其负债总额(市场价值)为3000万元,基金份数为8000万份。在基金交易中,该公司收取首次认购费和赎回费,认购费率为基金资产净值的2%,赎回费率为基金资产净值的1%。 资料二:2006年12月31 0,ABC公司按收盘价计算的资产总额为26789 万元,其负债总额为345万元,已售出10000万份基金单位。 资料三:假定2006年12月31日,某投资者持有该基金2万份,到2007 年12月31日,该基金投资者持有的分数不变,预计此时基金单位净值为3.05 丿元。 要求: 1、根据资料一计算2006年1月1日ABC公司的下列指标: ①基金净资产价值总额;②基金单位净值;③基金认购价;④基金赎回价。 2、根据资料二计算2006年12月31日的ABC公司基金单位净值。

股权融资案例

案例一绩优蓝筹航母:长江电力改制发行上市 随着2003年以来三峡工程水库下闸蓄水、永久船闸通航、首台机组正式并网发电的如期实现,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的建设者们奋斗十年,终使世纪梦想变为生动现实。 十年建设,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的三大效益初步发挥,开始进入收获的季节。三峡总公司也在建设三峡的过程中不断探索,由三峡工程业主到国有投资主体,从项目开发到资本运营,走出了一条特大型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成功之路。 2003年11月13日,其控股子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上市公告书》,公开向社会发行23.26亿股,募集资金近100亿元,全部用于收购三峡工程首批投产的4台发电机组。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以长江电力收购发电机组的方式上市。 十年一剑——三峡人边建设边研究,不断探索改制之路为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开发长江上游水电资源,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简称中国三峡总公司)于1993年9月27日正式成立。 早在1993年总公司成立之初,国家就明确三峡总公司是三峡工程项目的业主,全面负责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偿还以及工程建成后的经营 管理。随着《公司法》的颁布实施、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和三峡工程建设的进展,工程项目的业主需要被赋予法律规范的商涵‘和具体实现

形式,需要开辞多种融资渠道,需要确定投资主体的地位。 由于世界银行等一些国际性金融组织对环境影响、社会影响的评价要求严格,水电项目开发几乎都得不到国际和地区性金融组织的融资,这样,三峡工程海外融资几无可能。1993年到1994年,结合三峡工程整体融资方案研究,探索葛洲坝电厂海外上市的可能性。当时主要与国际上的著名投资银行进行了交流,并考察了海外资本市场,因上市时机不成熟而放弃。 1994年,国务院批准三峡工程总体筹资原则为:“国内融资与国外融资相结合,以国内融资为主;长期资金与短期资金相结合,以长期资金为主;债权融资与股权融资相结合,以债权融资为主。"中国三峡总公司1997年首次进入国内债券市场,迄今面向社会公开发行了5期企业债券,共募集资金160亿元。有来自三峡工程的财务专家预测,三峡债每年将比同期五年期以上银行贷款降低成本约1.5亿元,这对三峡工程总投资不超过1800亿元的目标举足轻重。 1997年到1998年,根据国务院主要领导的指示,三峡总公司准备到香港上市,但因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上市环境较差而暂停。 工程项目的融资往往采用多种融资方式,包括国内外,长短期,债权与股权的结合。 2001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除极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垄断性企业外,其他大中型国有企业都要深化改革,逐步改造成股份制企业。其时,2003年实现蓄水、通航、发电三大目标已胜利在望;国家也已批复三峡电站的电能消纳方案,对三峡电价有

私募股权投资案例分析

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是指通过私募形式对私有企业,即非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通过上市、并购或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出售持股获利。广义上讲,私募股权投资涵盖企业首次公开发行前各阶段的权益投资,即对处于种子期、初创期、发展期、扩展期、成熟期等各个时期企业所进行的投资。因此私募股权投资也包括创业投资1[1]。 中国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加上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和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使得投资中国的资产得到的回报较高,引起私募股权基金对“中国战略”日益重视。中国也已成为亚洲最活跃的私募股权投资市场。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在中国大陆地区共投资129个案例,参与投资的机构数量达77家,整体投资规模达129.73亿美元。 进入模式 增资扩股:企业向引入的海外战略投资者增发新股,融资所得资金全部进入企业,此种方式比较有利于公司的进一步快速的发展。如华平和中信资本参与哈药集团的改制过程中,以20.35亿元作价增资哈药取得其45.0%股权。 股权转让:由老股东向引入的投资者转让所持有的股权(通常是高溢价),满足部分老股东变现的要求,融资所得的资金归老股东所有。如PAG接下了“中国童车之王”好孩子集团的67.4%的股权,出让方AIG、SB和第一上海各自获得2-5倍回报。 一般来说,增资和转让这两种方式被混合使用。如无锡尚德在上市前多次采用老股东转让股权和增资扩股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在国外,还有一种常见的安排,即私募股权基金以优先股(或可转债)入股,通过事先约定的固定分红来保障最低的投资回报,并且在企业清算时有优先于普通股的分配权。2[2]

鉴于国内投资市场的一些政策限制,国外PE进入时,一般不选择直接投资中国企业的本土实体,而要对企业进行改制,通过成立海外离岸公司或购买壳公司,将境内资产或权益注入壳公司,使国内的实体企业成为其子公司,以壳公司名义在海外证券市场上市筹资。这种方式俗称“红筹上市”。这样,就可将境内资产的收入和利润合法地导入境外控股母公司。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对中国的投资和退出,都将发生在管制宽松的离岸。比如盛大网络,由于监管部门规定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的经营牌照必须掌握在中国公司手里,那么构造上述通道来引渡资产,就成了不可或缺的安排。 在“尚德太阳能”案例中,就是在英属维京群岛成立由施正荣控制的Power Solar System Co., Ltd.,再通过该BVI公司收购了中外合资企业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原有股东的全部股权,从而使其成为实际持有“无锡尚德”100%权益的股东。此后在上市过程中,又在开曼群岛成立了“尚德控股”,通过以“尚德控股”的股票与该BVI公司股东的股票进行换股,实现了“尚德控股”间接持有“无锡尚德”100%的权益,从而完成了境内企业的权益进入海外上市主体的目标。 股权设计方式 PE投资国内企业,在股权设计上是比较灵活的,而且,随着私募投资基金目的的不同3[3],其对于股权的要求具有不同的特点。 广义的私募股权投资可按投资对象和目的分为创业投资4[4]、成长型投资、并购基金5[5]、上市后私募投资(即PIPE)6[6]、夹层投资7[7]、重组/重振资本、Pre-IPO资本、不良债权投资、不动产投资以及专注于某具体行业或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资金等。

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总结

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总结 孙上元 (中国南方电网超高压输电公司柳州局,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本文首先就长期股权投资的分类作了解析;继而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作了详细阐述,此环节先解析的是控股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在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会计处理,后就达到重大影响或以上但未形成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的账务处理作了解析。在长期股权投资后续计量方面,对成本法和权益法作了会计账务处理的案例展示,最后就长期股权投资的转换与处置则作了详尽的案例解析。为今后类似问题处理提供借鉴。 关键词:长期股权投资;账务处理;案例解析 0引言 长期股权投资是企业为获取另一企业的股权所进行的长期投资,通常为长期持有,不准备随时变现,投资企业作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与短期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不同,长期股权投资的首要目的并非为了获取近期的投资收益,而是为了强化与其他企业的商业纽带,或者是为了控制、影响其关联公司的经营政策和财务政策。股权代表一种终极的所有权,体现所有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收益分配投票表决的权利。通过进行长期股权投资获得其他企业的股权,投资企业能参与被投资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从而影响、控制或迫使被投资企业采取有利于投资企业利益的经营方针和利润分配方案。同时,长期股权投资还是实现多元化经营,减少行业系统风险的一种途径。长期股权投资各业务联系紧密、账务处理复杂,关联交易舞弊是上市公司惯用的虚增利润方式。因此,熟悉长期股权投资各类业务的账务处理流程,理解不同会计资料之间的勾稽关系,是财务管理人员及注册会计师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1长期股权投资的类型 1.1长期股权投资的特点 长期持有被投资单位的股份的目的是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或为了改善和巩固贸易关系。长期股权投资具有长期持有、收益与风险并存、改善企业经常状况等特点。 1.2长期股权投资的类型 长期股权投资依据对被投资单位产生的影响,分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三种类型。 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为本企业的子公司。通常,当投资企业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或虽然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50%或以下的表决权资本,但具有实质控制权时,也说明投资企业能够控制被投资单位。 共同控制,是指按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投资企业与其他方

财务管理案例分析——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阿里巴巴私募股权投资决策案例分析 摘要: 关键词:阿里巴巴、私募股权(PE)投资 一.发展背景 阿里巴巴创造了亚洲最独特的B2B电子商务模式,不是Business to Business,而是Businessman to Businessman(商人对商人)。阿里巴巴作为中国电子商务的成功者,引领旗下的阿里巴巴网站、淘宝网、雅虎中国搜索在电子商务市场中大展拳脚。阿里巴巴并不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电子商务之路。独特的商业模式带来的巨大商机,无疑是私募选择阿里巴巴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公司简介 阿里巴巴集团成立于1999年,英语教师马云与另外17人在中国杭州市创办了阿里巴巴网站,为中小型制造商提供了一个销售产品的贸易平台。经过8年的发展,阿里巴巴网络有限公司于2007年11月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现为阿里巴巴集团的旗舰业务。 良好的定位,稳固的结构,优秀的服务使阿里巴巴成为全球首家拥有600余万商人的电子商务网站,成为全球商人网络推广的首选网站,被商人们评为“最受欢迎的B2B网站”。阿里巴巴两次入选哈佛大学商学院MBA案例,在美国学术界掀起研究热潮;连续五次被美国权威财经杂志《福布斯》选为全球最佳B2B站点之一;多次被相关机构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B2B网站、中国商务类优秀网站、中国百家优秀网站、中国最佳贸易网,被国内外媒体硅谷和国外风险投资家誉为与Yahoo、Amazon、eBay、AOL比肩的五大互联网商务流派代表之一。三.主题内容 1.投资动因分析 (1)独特的商业模式:商人对商人 (2)梦幻的创业团队:CEO—卓越的创业者马云、CF0—蔡崇信、CP0——关明生、CTO—吴炯2.投资过程 (1) 第一轮投资 瑞典著名的投资公司Investor AB派副总裁蔡崇信到杭州考察阿里巴巴,短短几天时间,通过和马云推心置腹的交谈和深入的考察,蔡崇信看到了阿里巴巴广阔的前景,于是要求加入阿里巴巴。两个月后,蔡崇信不仅促成了Investor AB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并正式加盟阿里巴巴(担任CFO)。他利用在华尔街的人脉关系,为阿里巴巴引入了包括高盛、富达投资和新加坡政府科技发展基金等的投资。 1999年10月,由高盛牵头,联合美国、亚洲、欧洲一流的基金公司汇亚、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瑞典Investor AB和美国富达的参与,向阿里巴巴投资总计500万美元。 (2) 第二轮投资 2000年1月18日,软银向阿里巴巴注资2000万美元,在投资完成后,软银还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和资源与阿里巴巴在日本和韩国成立合资公司,并且战略性投入管理资源和市场推广资源,帮助阿里巴巴开拓全球业务。 (3) 第三轮投资 2002年2月,日本亚洲投资公司与阿里巴巴签署投资协议,投入500万美元的战略投资。2002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发布日文网站,进军日本市场,成为其发展历程中又一次重要行动。 (4)第四轮投资 2002年阿里巴巴已经轻松实现盈利1元的目标。到了2003年,非典的爆发,使得电子商务价值凸显,阿里巴巴成为全球企业首选的电子商务平台,各项经营指标持续上升,到了年底盈利已经过亿。2003年7月7日,马云拿出1个亿,在杭州布下了他改变电子商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