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二程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后来,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指出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因此,朱熹并不一概反对人的欲望。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朱熹反对的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他反对司马光“?御外物”的思想,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其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在朱熹看来,要“存理灭

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其二,“存理灭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朱熹《大学章句》认为,人的本心“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这就是复归于人的本心,即所谓“明明德”。朱熹还说:“‘孩提之童,莫不知爱其亲;及其长也,莫不知敬其兄。’人皆有是知,而不能极尽其知者,人欲害之也。故学者必须先克人欲以致其知,则无不明矣。”可见,在朱熹那里,“存理灭欲”是属于自我修养、复归于人的本心的道德范畴,即使是统治者也必须遵从。朱熹曾在奏札中指出:“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因此,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就是要通过明辨天理人欲之异,复归于人的本心。

其三,“存理灭欲”是一个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过程。在朱熹看来,尽去人欲,“这事不易言,须是格物精熟,方到此”。他还说:“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正如游兵攻围拔守,人欲自消铄去。”因此,他要求在体认出天理人欲之后,“著力除去了私底,不要做,一味就理上去做,次第渐渐见得,道理自然纯熟”。朱熹还说:“既知学问,则天理自然发见,而人欲渐渐消去者,固是好矣。”显然,在朱熹看来,“存理灭欲”并不是单纯地通过外在的力量,而是要通过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循序渐进,“自然纯熟”。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在理论上的缺陷,是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所谓“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这就有可能把属于社会伦理的“天理”看作独立于人之外的存在,在社会还没有制定出合法的程序来确立“天理”的内容时,而被任意赋予各种规定,从而造成如清代戴震所说的“以理杀人”。当然,这并不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希望看到的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人教版)检测题: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朱子语类》三则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19岁时,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1200)病逝。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集注》,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就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经学笺注提出疑问。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的影响。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在此背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理学有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作为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一、注音 愦愦..________恁. 地________ 埽.________ 芜秽.. ________ 二、解释词义 过?????若读之数过. 不得苟且放过. 是乃圣人之过. 也 使妇人载以过. 朝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诚不为过. 也 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秦之欲无厌.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略晓其义即厌.之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欲讲解学习

如何理解存天理灭人 欲

“存天理,灭人欲”朱熹的这一句名言恐怕是被当前一些人士批得最厉害的了。但是你若要问那些狠批这句话的人,朱熹说的天理是指什么?人欲是指什么?恐怕他一时也很难说出清楚…… 一、“存天理,灭人欲”的几处出处 出处一:“臣闻人主所以制天下之事者本乎一心,而心之所主,又有天理人欲之异,二者一分,而公私邪正之涂判矣。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且邪。”(《朱子文集·延和奏札二》) 出处二:“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己随之。”(《四书集注·孟子》) 出处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朱子语类》卷十三) 二、“天理”指的是什么? “天”指的是什么?“理”指的是什么?“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认为:“天有春夏秋冬,地有金木水火,人有仁义礼智,皆以四者相为用也。” [1]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2]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至于一草一木昆虫之微,亦各各有理。” [3] “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者也,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4] “天下万物当然之则便是理。” [5] “世间之物,无不有理,皆须格过。” [3] “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能恒矣。惟随时变异,乃常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6]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 “理只是这一个。道理则同,其分不同。君臣有君臣之理,父子有父子之理。” [2] “理,只是一个理。理举著,全无欠阙。且如言著仁,则都在仁上;言著诚,则都在诚上;言著忠恕,则都在忠恕上;言著忠信,则都在忠信上。只为只是这个道理,自然血脉贯通。” [2]…… “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个理,理外别有个心……窃谓天地无心,仁便是天地之心。” [1] “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6]可见朱熹希望留存的是人的仁爱之心。 人者,仁也。仁慈恻隐,自利利他,故名为“人”。人者,尽也。尽儒教伦常之道以敦伦,尽佛教心性之道以证心,故名为“人”。[7]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仁爱之心。这就是朱熹希望留存的“天理”。 “理是人物同得于天者。” [8]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 [6] “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三、“灭人欲”指的是什么? “大而天地万物,小而起居食息,皆太极阴阳之理也。” [2] “天理本多,人欲便也是天理里面做出来。虽是人欲,人欲中自有天理。” [9]既然“天理”包含“人欲”,那么灭人欲不就是灭天理吗?这

论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人文学院班级:10级社会工作班姓名:张伟业学号:201040103125 课程论文题目:浅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课程名称:中西方社会思想史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浅谈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 学生:张伟业 (人文学院10级社会工作,学号201040103125) 摘要: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提出经过了严密的哲学、伦理学理论论证,同时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和当时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的,今天要想正确认识这一思想,必须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进行。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进过了一个学期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学习,我认识了很多中国历史中那些灿烂浩渺的思想,了解了诸如孔孟、老庄这样的历史名人。明白了思想,特别是社会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我想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提出一些观点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大问题,南宋朱熹是儒学中对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因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朱熹说:“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他还说:“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可见他说的“天理”,其要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这似乎是共识。但对朱熹“人欲”之说的解释似有歧义,尚须讨论。以往一般认为朱熹讲的“人欲”就是人的一切欲望,包括衣履住行,饮食男女。由之,认为朱熹说的“去人欲”或“灭人欲”就是革舍和消灭人的一切欲望,如同宗教家将一切物质欲望视作人生无可避免的罪蘖一样。从而认为朱熹的“去人欲”、“灭人欲”就是僧侣主义的禁欲主义。 长期以来,“存天理、灭人欲”一直被当作朱熹的发明而流传。事实上,这一概念在《礼记?乐记》中已经出现,其中说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作乱之事。”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

2004年10到2015年10月中外教育简史

全国2004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教育简史试题课程代码:004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中庸》是哪部书中的一篇?()A.《论语》B.《孟子》C.《荀子》D.《礼记》 2.下列教学原则,哪一条是《学记》中提出的?()A.因材施教B.专心有恒C.藏息相辅D兼陈中衡3.下列属于《大学》“三纲”中的一条的是()A.改过迁善 B.察微见著C.止于至善D.反求诸己4.《颜氏家训》的作者是()A.颜师古B.颜之推C.颜渊D.颜真卿 5.明清时期私学蒙养教材最有影响的是哪三本?()A.《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 B.《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C.《急就篇》《凡将篇》《杂字》D.《蒙求》《太公家教》《三字训》 6.王充主张教育培养的最理想的人才是()A.儒生B.通才C.文人D.鸿儒 7.“四毁书院”发生在()A.汉朝B.北宋C.南宋D.明朝 8.魏晋南北朝的选士制度是()A.科举制B.九品中正制C.察举制D.养士求贤 9.封建社会地方官学(文翁兴学)何时开始设立?()A.秦代B.西汉C.东汉D.魏晋10.科举制是哪一年废止的?()A.1898年 B.1900年C.1919年D.1905年 11.“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谁提出的?()A.龚自珍B.魏源C.冯桂芬D.张之洞 1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共合作创办的军事干部学校是()A.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B.黄埔军校C.上海大学D.劳动学院 13.民国初年颁行的学制是()A.壬寅学制B.癸卯学制C.壬子癸丑学制D.壬戌学制14.清末癸卯学制中规定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是()A.蒙学堂B.蒙养院C.蒙养园D.幼稚园15.初步体现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最早是哪个时期提出来的?()A.“百日维新”期间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16.()时代,希腊的教育成就最高。A.荷马B.古风C.古典D.希腊化 17.亚里士多德强调人的灵魂中最高级部分是()A.植物灵魂B.身体灵魂C.理性灵魂D.动物灵魂18.《雄辩术原理》是()是代表作。A.西塞罗B.苏格拉底C.昆体良D.亚里士多德 19.公元()世纪,西欧先后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A.11~13 B.12~14 C.14~16 D.15~17 20.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法国著名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有()等。 A.维多里诺B.蒙田C.伊拉斯谟D.佛杰里奥 21.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报馆经理雷克斯创办的学校被称为() A.读写学校B.劳动学校C.公学D.星期日学校 22.19世纪末,美国在研究划分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分界线问题时,提出了()的设想。A.社区学院B.初级学院C.教育学院D.高级学院 23.19世纪后期,领导“昆西教育更新运动”的美国教育家是() A.帕克B.富兰克林C.贺拉斯·曼D.哈佛 24.卢梭反对让儿童在12岁以前读书和学习,认为这一阶段是儿童的()睡眠期。 A.感觉B.视觉C.理智D.听觉 25.裴斯泰洛齐继承了卢梭教育适应人的自然本性的思想,提出了教学过程()化的主张。A.伦理学B.心理学C.生物学D.哲学 26.杜威认为教材的源泉是()A.人类文化的精华B.社会生活常识C.名著D.儿童的直接经验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现代启示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学术界对朱熹的“理欲观”持批评的成分较多,而对其合理因素持肯定的成分较少,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以便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 一 “理欲之辨”多年以来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争论的热门话题。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主张“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进而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命题,并要求人们“革尽人欲,复尽天理”[1]。他认为,“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2] 在这里,朱熹所说的“天理”的要义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这在学术界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但对朱熹的“人欲”之说在学术界却存在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有必要进行讨论。 以前有学者认为朱熹的“灭人欲”就是消灭人的一切生活欲望,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在朱熹看来,所谓“天理”与“人欲”之别在于,“合道理的是天理,循情欲的是人欲”。在这里,“合道理”就是指符合“礼”,“礼者,天理之节文也,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4]而“循情欲”则指按照个人欲望毫无节制地行事,这种过分的欲望就是人欲。朱熹举例说,“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1]这就是说,人要吃饭,这是合理的,是天理;而要求饭要吃得美味,这就是人欲了。可见,朱熹对人们的基本生活欲望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此外,关于“天理”、“人欲”的含义,过去的解释多有片面之处。就“天理”而言,以前一般人都认为是指三纲五常,即封建的伦理道德。这种说法固然不错,但不全面。其实“天理”还有两种重要的含义:其一,“天理”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这里说理是“形而上之道”,就是说,“理”是物体所以形成的法则或规律。其二,“天理”还包含有思维规律之义。朱熹说:“盖天理者,心之本然,循之其心则公而且正。”[6]这里所说的“心之本然”,就是指人的心灵本身具有思维规律,人们如果按照“天理”进行思维,亦即按照心灵本身固有的思维规律进行思维,就会处事公平而且正确。 就“人欲”而言,过去人们将其解释为人的一般欲望,这也是不全面的。实际上朱熹所说的“人欲”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私意之欲”,即人为的违反自然法则的不正常的无节制的欲望;二是指“公共之欲”,即符合“天理”之欲,如饥食渴饮都是欲,但这种欲是公共的、不得不满足的欲,故这种欲不能称之为欲,而称之为“天理”。朱熹所说的“灭人欲”,就是要遏制人的“私意之欲”。朱熹认为“人欲”和“天理”是互相消长的,在处理两者的关系时,应把握好分寸。他说:“人只有固天理、人欲,此胜则彼退,彼胜则此退,无中立不进退之理。”[1]而“盖天理中,本无人欲,惟其流之有差,遂生出入欲来”。同时,他还说:“有个天理,便有个人欲。盖缘这天理须有个安顿处,才安顿得不恰好,便有人欲出来。这里所谓“安顿得恰好”是指“适中”之意。因此,对普遍的“公共之欲”,不得不满足的欲,若分寸把握得不好,超出应有的限度,就会滑向私欲。总之,朱熹认为,对自我的欲望予以自律和节制,进行妥善的处置,使之不违反“公共”的原则,即属“天理”。 那么,朱熹为什么会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著名命题呢?众所周知,历代儒家都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朱熹作为宋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其道德修养论集中体现在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他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之所以将道德修养功夫围绕“存天理,灭人欲”来进行,这是因为:首先,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扬善去恶。他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而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就是公与私的对立。在他看来,凡符合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性主于理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存天理,灭人欲”——被误解千年的儒家名句 回想一下,你第一次看到“存天理,灭人欲”是什么感觉? 再回想一下,当书上或者老师将“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和万恶的封建社会君权、父权、夫权三座大山连在一起的时候,你是什么感觉? 是不是对封建卫道士和他们“存天理,灭人欲”这套反感透了? 你是不是也这么理解:将人性、人的各种情感、物质需求都要禁掉,而要实现三纲五常的天理? 其实,你错了。或者是你被误导了。 “存天理,灭人欲”,即使到今天看,还是非常有道理的修身、治世名言。只是遗憾的是,它一千多年来,常常被断章取义地利用,被断章取义地批判。 不信?你看看宋儒是怎样区分天理和人欲的。 朱熹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你是不是赞同呢?饮食男女,“食色性也”,这些朱熹都不反对,他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天理”。他反对的是“淫欲”。淫者,过度也。过度的饮食,暴殄天物,挥霍浪费,过度的男女之事,三妻四妾,淫乱无度,这些才是宋儒反对的人欲。这种人欲,即使是在今天,不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是反对和谴责的。 如果你认为一个朱熹代表不了宋儒的群体,咱们再看看他的老师

程颐怎么说。 “天下之害,无不由未之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未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而已。” 程颐认为,房屋、饮食、刑罚讨伐征战,都是个人生活、国家治理应该做的,都是天理的范畴。但如果不加以节制,过了一个度,就演变成危害甚大的人欲了。比如,盖房子住变成了雕梁画栋,饮食变成了酒池肉林,刑罚变成了残忍酷刑,征战变成了穷兵黩武。 程颐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只不过是将已经过度了的东西,重新拉回合理的范围内而已。 我们误会程朱等诸位先贤,从我们自身来说,最大的原因是在反感一种事物前,我们其实没有真正尝试去了解那种事物,就接受了一种通行的观点。人云亦云,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与“存天理,灭人欲”同样不受待见的,还有八股文。前段时间,网络新闻炒作一个新闻,某市的语文教材要将几篇八股文选入,结果网上民意汹汹,质问当地教育部门到底想干什么。 我也来质问一句,那些骂得最凶的,你真的知道八股文是什么东西吗?你读过一篇八股文吗? 那些骂得最凶的人,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听到了一些结论而已。比如,听说科举制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罪恶的制度,害得范进、孔乙己们如此之惨;听说八股文是“又臭又长”的懒婆娘的裹脚,

浅析朱熹思想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对当代的启示 摘要: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人,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过去人们对其思想进行片面地批判,而今天的我们在研究时才发现,其思想的积极作用,不仅表现在我们的反腐倡廉和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上,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实质 朱熹是中国古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伦理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是他的重要思想主张。其思想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后世历代统治者则利用它作为扼杀人性的工具,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也是过分地强调其消极作用,而对其积极作用谈及甚少,在现在看来这是有失公允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重新作出客观的评价,汲取其思想之精华,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广大,更加清楚地认识对当代的启示意义。 一、朱熹“天理”、“人欲”的含义及相互关系 在朱熹看来,“天理”是永恒不变、自己生成、统领万物的东西,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存在于万物产生之前。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而已。”【1】“理”是宇宙的本体。同时“天理”还包含有合乎规律的自然法则之义。如朱熹说“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2】而且朱熹认为,“浑然天理便是仁”【3】,天理就是三纲五常,“仁”是浑然天理,那么循天理便是义,“义者,天理之所宜”,“礼者,天理之节文”,【4】所宜、节文都是天理存在的状态。天理不仅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而且体现为人伦,“父子、兄弟、妇夫皆是天理自然,人皆莫不自知爱敬,君臣虽亦是天理,然是义合”。【5】父慈、子孝、弟弟、夫妇敬都是天理之自然。同时,天理是心的本然,“盖天理者,此心之本然,循之则其心公而且正”,【6】心之本然是指心中浑然天理,而无一丝人欲杂念;而且他宣扬伦理纲常是“理”的表现,是先验的。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7 《朱子语类》三则 含答案

7 《朱子语类》三则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愦.愦(ku ì) 恁.地(n èn) 剖. 判(p ōu) 埽.(s ào) 芜秽..(w ú hu ì) 着. 意(zhu 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 (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 (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 .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 玉盘珍馐直 .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

(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 明知合 .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 .(《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 岩下云方合 .(《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 (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

(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朱熹也中说:“鱼与熊掌皆美味,而熊掌尤美也。” 鱼,我所欲是合道理的人欲,熊掌,我所欲也是合道理的人欲,舍鱼而取熊掌者还是合道理的人欲,这些都属于天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 “所欲不必沉溺,只有所向便是欲。” 合理的饮食欲望是天理,过分的要求美味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天理”与“人欲”是相对的,正常的合理的“人欲”就是“天理”,过分的多于的甚至是罪恶的“人欲”就是朱熹要灭的“人欲”。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有人性,人性就是仁爱之心,但人也是动物,所以人也有动物性,就是说人有时候也有兽性。这兽性就是邪恶之心。这也是朱熹要灭的“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 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 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朱熹认为:“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朱熹说的“存天理” 存的是孟子说人之初性本善的善,是人性中善的部分。朱熹说的“灭人欲”要灭的荀子说人之初性本恶的恶,是人性中恶的部分。 二程认为,气聚合为人,天理就形成了人的本性。由于气质之性阻碍了天理的正常发挥,以致出现了恶,这就是人欲。与人欲相对,天理是纯粹的善。他们认为,人的行为,不是遵照天理,就是随顺了人欲,没有第三种情况。天理与人欲是绝对对立的,放纵人欲,就必然掩盖天理;要保存天理,就必须去掉人欲。他们要求,一个儒者,应该彻底地去掉人欲,使心中全是天理,达到圣人的水平。这就是所谓存天理、灭人欲。 思想 “存天理,灭人欲”属于心性修炼 “天理”是公,是大善,是人的仁爱之心。“人欲” 是私,是小恶,是人的自私之情。“存天理”就是存善,追寻天理,循道而行。“灭人欲”就是去恶,克己省身,修身养性。 简单的说,“存天理”就是向善,“灭人欲” 就是去恶。通俗的理解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追寻维护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综上,“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容全盘否定。 至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朱熹的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朱熹说:“天理人欲,其间甚微。于其发处,仔细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知其为天理,便知其为人欲。既知其为人欲,则人欲便不行。”“自一念之微,以至事事物物,若静若动,凡居处饮食言语,无不是事,无不各有个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虽在静处坐,亦须验个敬、肆。敬便是天理,肆便是人欲。”在朱熹看来,要“存理灭欲”,首先要“认取那个是天理,那个是人欲”,“天理人欲,须是逐一验过”。只有通过明理,才能灭去私欲,所以,朱熹更多地讲“明天理、灭人欲”。

天理人欲教案

天理人欲教案

————————————————————————————————作者:————————————————————————————————日期: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案 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方面的基本思想。 了解李贽《童心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其赞赏童心、突出个体的思想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回忆《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有活水来。 2、我们经常从报纸互联网上看到政府官员贪污受贿的真实报道。这些高官为什么会纷纷落马呢?究其原因是无法抑制的人欲和贪欲将他们变成了魔鬼。那么古人对人欲又是如何看待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朱子语类》三则,一起来聆听朱老夫子的教诲。 二、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会长达九百年之久。 在其理学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朱子曰:“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人不能不吃饭,这是正常的欲望,是天理;追求过高的享受,要求美味,就是人欲。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态度与主张。 2、《朱子语类》 是朱熹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其中密布着师徒间紧凑的对答,且以口语式的文体记录下来,使朱子精深细致的哲学观点变得极为平易而实用。 三、介绍理学产生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 1、理学产生时代背景 从唐末五代之乱以来,道德沦亡,廉耻尽失。宋代士子为振衰起敝,从学问修养上挽救人心社会,加之当时国家的统一,君主的提倡,与书籍流传之盛,而大开讲学之风,促成理学的发达。宋代理学的起源有两个思想的背景:一是外来的影响、一是内在的变化。 外来的影响:就是无形中受到“佛”、“道”的影响。尤其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之道影响最为大。儒家思想一向以现实社会的伦理纲常为主,论者遂以为缺乏哲学上的推理系统,难以满足好学深思之士进一步探究的欲求。因此唐代儒学虽为政府倡导,实际影响却远不及佛学深远。宋初学者戒五代之混乱,为挽回世道人心,重新提倡儒学,并为能与佛学相抗衡,特别著意于儒家思想的“形上学”体系的建立,同时亦吸收“道教”中关于宇宙的本体的概念,作为建构理学“宇宙论”、“本体论”的重要部份。但是理学家著述立法的目

天理人欲 公开课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教学设计“以理杀人”,朱熹是罪魁祸首吗? ——从朱熹的理欲之辨看“存天理,灭人欲” 蓝山二中陈梅丽 教学目标: 1.初步从朱熹的理欲之辨了解“存天理,灭人欲”。 2.结合时代背景,辩证思考“存天理,灭人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教学工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在必修三,我们学过鲁迅的《祝福》,提到《祝福》,想必大家对“祥林嫂”记忆犹新。祥林嫂在祝福之夜凄惨死去,可以说跟鲁四老爷的关系最大。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来重温《祝福》里的描述:“……他是我的本家,比我长一辈,应该称之曰“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 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人,这里的“理学”,课文这样注释(必修3P14 注释3)。 请一生(唐云龙)朗读:理学,又称道学,是宋代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阐释儒家学说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它认为“理”是宇宙的本体,把“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说成是“天理”,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理学的毒害如此之大吗?一个人“讲理学”就会如此冷漠无情?不独鲁迅借小说批判理学,被梁启超称为“前清学者第一人”的戴震,在《孟子字义疏证》中也说:“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尚有怜之者;死于理,谁复怜之?” 作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作为理学集大成者的朱熹,该承担“以理杀人”的最大责任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他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 二、理欲之辨 (一)何为天理人欲

首先,我们不如来看看何为“天理”,何为“人欲”。 1.朗读第二则,课文中对“天理”“人欲”是怎么解释的? 请一生()回答:“天理,心之本然,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体现为父子、兄弟、夫妻等伦常。人欲:人的欲望。在朱熹看来,人的日常饮食的欲望是天理,只有那些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才是人欲,也才是要遏制的“人欲”。 2.朱熹曾这样解释过,齐读:“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3.小结:朱熹对天理、人欲的描述非常形象,也很朴实。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提出 1.我们从第二则也可看出,朱熹对天理人欲的主张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个主张最早出自哪里呢?我们来看《礼记·乐记》的记载。齐读: “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逸作乱之事。” 这说的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看(请一生读):这是说,外界事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的好恶的情欲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外物的作用就会发挥到极致,从而使人也随物而化。所谓人随物化,就是灭绝天理而穷尽人欲。如果这样,人们就要产生悖乱忤逆、欺诈虚伪的念头,就要发生纵情放诞、为非作歹的事情。 2.这种人欲天理观,为程朱理学所继承,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论证。朱熹曾这样说,齐读: “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jué)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是什么意思呢? 请一生()朗读注释: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很难具有常性,是最具潜藏危险的;天地自然之心非常微妙;领悟道心要精益求精、专一其心,真诚地遵守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3.小结:由上我们可看出,其实,朱熹把儒家的基本主张归结为了——明天理,灭人欲。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是对儒家基本主张的继承和发展。 (三)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 1.朱熹对天理人欲论述得最多的,是如何实现“存天理,灭人欲”,例如,我们课文的第二则,就是论述这个问题的。齐读第二则。 2.朱熹认为,作为普通人,怎样才能做到“存天理,灭人欲?” 点拨:找出文中关键词句——此便是无克己工夫……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仁以为己任……

教育学知识:存天理,灭人欲——走进朱熹

教育学知识:存天理,灭人欲——走进朱熹 在教育学发展史上,宋朝时四书五经是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时候四书五经为什么会成为主要的教育内容呢?这背后的重要推手就是朱熹,朱熹写了《四书章句集注》集合了四书内容,使得四书超越五经开始成为正统的教育内容。这个时候四书五经成为教材,也是科举选士的依据。 朱熹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关于程朱理学的其他人譬如程颢,程颐我们可能不太熟悉,但是程朱理学的两句话我们应该都听过,就是“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最开始程朱理学提出这些话的时候是约束统治者的而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约束女性,到了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程朱理学断章取义把这些话语用来约束百姓和女性。程朱理学的“理”说的是什么?是封建伦理道德。这是我们所说程朱理学。 关于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是南宋的教育家,儒学集大成者。世称朱文公,朱子。朱熹生于福建南平,在南平朱熹创建了闽北三舍,分别是:寒泉精舍、武夷精舍、沧州精舍。寒泉精舍建立是因为朱熹的母亲去世时,他给自己的母亲选了墓地就在寒泉附近,后来朱熹就在这建立了书舍,也就是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的建立是朱熹在仕途受挫,回到武夷山这个地方,在这里建立的书院,就是武夷精舍,也就是这个时候理学成为主要流派。最后就是沧州精舍,建立沧州精舍是因为朱熹的长子早逝,朱熹受到打击,于是去了沧州建立了书院,在这里同样的写书,收徒,讲学,建立沧州书舍的这一时期是朱熹思想的集大成时期。《四书章句集注》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那为什么叫章句集注呢?说的就是《大学》和《中庸》,对《大学》和《中庸》的注释就是章句和集注。在朱熹之前已经有很多人对《论语》和《孟子》做了注释,朱熹做的就是前人的这些注释集中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人教版习题精选第六十一篇

2019年精选高中选修语文《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天理人欲人教版习题 精选第六十一篇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句式属于定语后置的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C、仁以为己任 D、乃为人欲引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不得苟且放过 C、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D、若是已认得这个了,里面煞有工夫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读《〈朱子语类〉三则》,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有事物之累,无优游之乐 B、因未尝得施诸其心,而措施其躬也 C、而有以自得于己者如此 D、必期所以用心者,或异于予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C、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下列与“君子喻于义”句式一致的一项是( ) A、蚓无爪牙之利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而今安在哉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B、然小路前面有个物引著 C、到遇事时固不会错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理论的重新认识 理和欲,讲的是伦理道德和物质欲望的关系。朱熹总结先秦以降诸家“理”、“欲”之争的得失,融会贯通儒家的“理”、“欲”观,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天理”不是天的道理,而是指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规定的共同遵守的道德伦理。“人欲”也不等同于人的欲望,而是指人们对于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和愿望。自宋明以降直至清末,随着“程朱理学”上升为官方哲学,这一观念也被制度化、法制化,上升为道德纲领,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麻痹人民的思想武器。 “五四”运动打倒了“孔家店”,新中国成立推翻了旧道德,“程朱理学”从圣殿的宝座走向被批判与否定,“存天理灭人欲”被作为封建礼教的典型代表,朱熹被作为罪魁祸首,长期受到批判。今天,我们反思传统文化,有必要对此作一番剖析,厘清理论的实质、作者的本意和统治阶级利用之间的关系,以正本清源,为时所用。 一、从人文礼教的角度重新认识“天理人欲”学说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说是不是封建礼教?从理论上予以辨析是有必要的。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礼教?什么是封建礼教?除了封建礼教,是否还有其他礼教?中国是礼义之邦,自古以来,就建立了礼教的思想体系。先秦时期流传下来《周礼》、《仪礼》、《记》就是最古老的礼学典籍。《礼记·曲礼》说,为了使人“自别于禽兽”,圣人起,“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这就是说,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这应当是对礼教最早的解释。《礼记·经解》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这说的就是古代的“六经”之教。其中,“恭俭庄敬”就是礼教的结果,是指严肃认真、节俭收敛、庄重恭敬,包含了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可见,礼教是关于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封建礼教,顾名思义,是指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封建礼教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代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最高统治集团的利益,却不代表全民的利益。所以,封建礼教也就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封建社会的礼教起源《周礼》,它产生的基础是周代的封建制度。但那个时代的“礼教”,在春秋战国时,便已“礼崩乐坏”。秦以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已无“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汉代尊儒术复周礼,但所复之礼也与周礼大相径庭。即使周代之礼,也并非都是糟粕。周行分封,诸侯王、卿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思想自由,可行自己之政;王畿即周王自己的封地却很小,但诸侯国都去朝拜他,这中间使各诸侯国凝聚在一起的就是礼教。周公佐成王,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尚礼如此,故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这都是礼的力量。当然,宋明以后,理学盛行 ,统治者大力宣扬“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加强思想控制。所以,笼统地说封建社会只有“封建礼教”显然是不合适的。 在封建礼教形成的过程中,人文礼教也在积淀过程中形成。人文礼教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和认同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和规范的行为。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礼包含了对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人文礼教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共性、人的共性、民族的共性,是千百年来民族精英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经验总结。孔子讲仁、义、礼、智、信,讲“为政以德”;老子讲“无为”,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孟子讲仁政,讲“浩然之气”,讲“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周易》讲“自强不息”,讲“厚德载物”等,都不属于封建礼教的内容,而是人文礼教的内容。笼统地把中国古代礼教称为封建礼教,并予以全面否定和抛弃,这将混同礼教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抹杀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的质的区别。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含解析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存天理,抑人欲。 示例: “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

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 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 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 A.如履.薄冰(fù) 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

浅析“存天理,灭人欲” 【摘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其思想体系包含广大, 涉及众多范围,集中体现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今天我们重新研究朱熹的思想就会发现,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对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仍然 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 一、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原因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标准,即“天理”。只有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天理,才是真、善、美。而破坏这种真、善、美的是“人欲”。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而这就是朱熹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核心。 那么,朱熹为什么会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著名命题呢?众所周知,历代儒家都十分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问题。朱熹作为宋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其道德修养论集中体现在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系统论述上。他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之所以将道德修养功夫围绕“存天理, 灭人欲”来进行,这是因为:首先,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是为了扬善去恶。他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而天理和人欲的对立,就是公与私的对立。在他看来,凡符合天理的就是公,凡属于人欲的就是私。因而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这一影响深远的哲学思想。 二、个人对“存天理,灭人欲”观点的看法 我觉得这里的“天理”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包含道理、规律、秩序、准则、规定性,“天理”既是天之大理,又是物之小理,还是人之道理。天理是自然之理,是万物之常理,是事物本来的规律,是社会之秩序,是人的道理、情理。存天理”就是追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而朱熹所说的“灭人欲”指的是:“饮食,人之所欲,而不可无也,非理求之,则为饕为馋;男女,人之所欲,而不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