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二)

【长宁嘉定】

治生说

(清)汪琬

①治生之家,未有急于治田亩者也。劳劳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获之。惟其家有积谷,然后可以贸易百物。于是金玉锦绣之货,饮食器用之需,旁及于图书、彝鼎、稀有难得之玩,皆可不劳而坐致之,故擅富名于天下。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厌其耕获之勤以费也,遂尽斥其田亩以委之于人,虽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给朝夕而谋衣食矣,况望其致富哉

②为学亦然。举凡诗书、六艺、诸子百家,吾所资以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亩也,故必惫精竭神以耕且获于其中。惟其取之也多,养之也熟,则有渐摩①之益,而无剽贼②之疵;有心手相应之能,而无首尾舛互之病;浩乎若御风而行,沛乎若决百川四渎而东注。其见于文者如此,则亦庶几乎其可也。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营而捷得之,于是取之者少,则剽贼之疵见;而养之者疏,则舛互之病生。以此夸耀于人,与不肖子之弃田亩何以异哉

③《记》曰“无剿说③,无雷同。”必则④古昔,称先王。今之学者,可谓剿说矣,雷同矣!骤而告之□古昔、先王,不将骇然而疑,哗然而笑,群以为愚且迂者乎嗟乎!使吾之说而不愚不迂,又何以自异于今之学者故书此以自勉。

[注]①渐摩:渐仁摩义,即以仁惠浸润着,以节义砥砺着。②剽贼:窃取别人的陈言。③剿说:窃取别人的言论而为己说。④则:效法。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以

B.乃

C.其

D.于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列举生活常识,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从耕种之劳和收获之大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治田亩者轻松贸易百货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百货所得都必源于田亩的事实来阐述。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学不能只是学习古人而忽视自己的能力。

B.为学如果不随意地经营就能很快地有收获。

C.为学要学古人是如何避免“剽贼、舛互”的。

D.为学应该多学古人而不可马虎、急于求成。

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2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3分)

19.(1分)A

20.(2分)A

21.(3分)D

24.(4分)答案示例:第②段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作者以治田亩喻为学,论证了为学要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观点;又以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效果与不这么做的后果作对比,论证了耐心学习古人佳作的重要性。

评分说明:论证方法2分;分析2分。

25.(3分)答案示例:第③段画线句进一步指出了上文所述不致力于效法古人而只想随意治学、寻求捷径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引出下文对今之学者不重视效法古人的时代学风的批判,而引用《礼记》进行论述的做法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自己的主张:为学要耐心师法古人。

评分说明:“进一步指出了上文所述不致力于效法古人而只想草率经营、寻求捷径的行为的不当之处”、“引出下文

对今之学者不重视效法古人的时代学风的批判”、“而引用《礼记》进行论述的做法以实际行动支持了自己的主张:为学要耐心师法古人”为3个点,1点1分。

【崇明县】

钵山余霞阁记

(清)梅曾亮

①江宁城,山得其半。便于人而适于野者,惟西城钵山,吾友陶子静偕群弟读书所也。因山之高下为屋,而阁

于其岭。曰“余霞”

②俯视,花木皆环拱升降;草径曲折可念;行人若飞鸟度柯叶上。西面城,淮水萦之。江自西而东,青黄分明,界画天地。又若大圆镜,平置林表,莫愁湖也。其东南万屋沉沉,炊烟如人立,各有所企,微风绕之,左引右挹,绵绵缗缗,上浮市声,近寂而远闻。

③甲戌春,子静觞同人于其上,众景毕观,高言愈张。子静曰:“文章之事,如山出云,江河之下水,非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也,故善为文者有所待。”曾亮曰:“文在天地,如云物烟景焉,一俯仰之间,而遁乎万里之外,故善为文者,无失其机。”管君异之曰:“陶子之论高矣,后说者,如斯阁亦有当焉。”遂之为书记。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乎B.也C.与D.者

22.第①段中作者认为“惟西城钵山”“便于人而适于野”的原因是。(2分)

23.请结合全句内容,赏析第②段画线句把“行人”比作“飞鸟”的表达效果。(4分)

24.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写文章就像是山峰之中云雾缭绕、江河的下游之水汇聚。

B.“凿石而引之,决版而导之者”喻指写作中的“有所待”。

C.为文需要顺其自然,不必刻意为之,待有情感意趣即可。

D.“善为文者有所待”一句包含作者对同游者为文的批判。

25.本文“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22.群山环绕之,居高临下而有野趣;离民居不远,有炊烟市声。

23.本句描写内容为俯视以及远视角度(1分),花木环绕山峰高下起伏,山间草径曲折其间,故而人行其中如同飞过枝叶的鸟儿(1分)。同时,因远视,所以,视野中的人很小,在枝叶间隐约可见,恍如鸟儿穿梭其间(1分)。通过比喻的手法,写出俯视远观时刹那间的错觉,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1分)。

25.文章由钵山馀霞阁写起,第二段描写“俯视”远观之景,林密山幽,人若飞鸟,秦淮河萦绕、长江自西而东划分天地、莫愁湖若大圆镜,东南万屋沉沉,炊烟袅袅,连绵不断飘向天空(1分)。第三段写人们登馀霞阁因众景毕现,因此,借以论文。陶子静以为文章即如眼前之山出云、水顺流,待情致意趣而来,自然成文(1分)。梅曾亮则以“云物烟景”俄顷变化为喻,表明为文要善于捕捉灵感(1分)。由此可见,文章所写之景流动着大自然的节奏与和谐,而二子之论文也体现了自然为文的追求,可见“写景”与“论文”有机融合,水乳交融(1分)。【青浦区】

送区册序①

(唐)韩愈

①阳山,天下之穷处也。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②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县郭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是以宾客从游之士,无所为而至③。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②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④而来。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⑤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注】①本文作于韩愈被贬阳山县令期间。区册,人名。②侔(móu):等同。③无所为而至:到这里后都觉得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④挐(rú)舟:划船,撑船。⑤逃空虚者: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1分)

A.也

B.尔

C.矣

D.哉

22.“阳山,天下之穷处也”,结合第①段,具体写出“穷”之处。(3分)

23.下列选项中,对于第①段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段主要描写了作者被贬之地偏僻荒凉的自然环境特点。

B.渲染阳山之荒僻,委婉含蓄地表达被贬至此的失意落寞。

C.“宾客从游之士,无所为而至”侧面表现作者的生活状态。

D.用阳山的荒僻来反衬区生与“我”的情谊深重且特别可贵。

24.简析第②段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2分)

25.联系韩愈《师说》,试分析作者对“李氏子蟠”和“区生”在情感态度上的异同。(4分)

同:

异:对李蟠的情感是:

对区生的情感是:

【答案】:

21.(1分)D

22.(3分)①陆地上有险要的丘陵,还有虎豹出没。②江流汹涌湍急,江中礁石锋利陡峭。③常常发生船破人亡的事件。④江边县城人员稀少,相貌异于中原人且语言不通。(一点1分,三点即可得满分)

23.(3分)A

24.(2分)引用庄子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欣喜(1分)来表达自己处在荒僻之所遇见区生这样的知己的欣喜。(1分)

25.(4分)同:韩愈对两者都有欣赏喜爱之情。(1分)

异:韩愈对李蟠的情感态度:对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并且不受当时耻学于师的风气的影响,向我学习的行为的欣赏赞扬。(1分)

韩愈对区生的情感态度:在荒僻之地能够遇见区生主动表示愿意与我做朋友的欣喜,同时在我被贬失落之时,他愿意主动与我结交并且让我忘记现实忧愁的感激。(2分)

译文:

阳山是天下荒僻的地方。陆地有丘陵之险,虎豹之忧。江流汹涌湍急,横于江上的大石,陡直锋利如剑戟。船在江上行驶,上下颠簸难以控制,船破人溺的事故常常发生。县城里没有居民,官署里没有县丞和县尉。江的两岸,荒草竹林之间,住着十多家小吏,都是说话像鸟叫那样难懂,相貌与中原人不同。(我)刚到阳山时,言语不通,只好在地上写字,这样之后才可以把交纳租税的事情告诉当地人,要他们遵守约定。因此,宾客和随游的读书人,(到这里后)都生活枯寂无聊到了极点。我待罪在这里,将近半年了。

有个姓区的书生,向我表示愿意和我做朋友,从南海郡划船来到阳山。他从西阶上堂,仪表十分壮美。坐下来和他交谈,言辞思想都不一般。庄周说:巡行于荒坟古墓间的人,听到别人的脚步声就觉得欢喜了。何况像区生这样的人,难道是容易遇到的吗他到我的屋里,听我谈《诗》《书》仁义的道理,非常高兴,好像有志于此。(我)和他一起在美好的林木下乘凉,坐在水边的岩石上,投鱼竿钓鱼,非常高兴,好象能摒弃名利,而不厌恶贫贱的生活了。正月,区生要回家探望他的父母,喝完了壶里的酒,(我)写了这篇序来记离别。

【松江区】

叙梅子马王程稿

(明)袁宏道

①余论诗多异时轨,世未有好之者, 独宣城梅子与余论合。凡余所摈斥诋毁,俱一时之名公巨匠,或梅子旧师友也,梅子的然以为是。而其赞叹不容口者,皆近时墨客所不曾齿及之人,梅子读其诗,又切切然痛恨知名之晚也。

②梅子尝语余曰:“诗道之秽,未有如今日者。其高者为格套所缚,如杀翮①之鸟,欲飞不得;而其卑者,剽窃影响②,若老妪之傅粉;其能独抒己见,信心而言,寄口于腕者,余所见盖无几也。往余为诗,一时骚士争推毂余,今则皆戟手③詈余□。余思非公莫能评者,今所著稿具在,其有以箴。”

③余曰:“是公诗进。昔余至吴,乡人有偕来者,饮以天池、虎丘④,怒.发投诸地曰:‘此何异水!’适家人有携安化茶者,出而饮之,其人大喜.,立啜四五盏。何也人情安于所习,故虽至美,亦以至恶掩也。今公出诗以示人,其怒不必诘,其喜大为可戒。惩其所誉而劝其所嗔,公之于诗也几矣。”

【注】①杀翮(hé):翅上羽毛凋落。②影响:模拟仿效。③戟手:用食指与中指指点,其形如戟,是一种粗鲁无礼的行为。④天池、虎丘:指天池、虎丘所产之茶。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也 B.耶 C. 矣 D.乎

23.对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指出我与梅子合作评论诗歌,互相认可摈斥诋毁和赞叹的态度。

B.指出我与梅子马合作评论诗歌,共同摈斥诋毁和赞叹近时墨客。

C.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我认可梅子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D.指出我与梅子论诗的观点吻合,梅子认可我摈斥和赞叹的态度。

24.第②段连用两个比喻,请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

25.简析第③段中乡人由“怒”到“喜”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6.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4分)

【答案】:

22.(1分) C

23.(2分) D

24.(3分)以“杀翮之鸟”比喻受到诗歌法度格调束缚者所写诗作缺乏生机和活力,以“老妪之傅粉”比喻剽窃模仿者缺乏真意、矫揉造作的诗作。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当时诗坛创作的嘲讽与不满。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观点。

25.(3分)因为乡人习惯饮用以往的茶叶,稍有变更,立即情绪有所波动。以乡人不辨茶味美恶来嘲讽世人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受习惯对人的影响和制约,固守常规,不知变通。(评分说明:原因2分,实质1分)

26.(4分)梅子马的诗歌主张与作者相合,诗文创作必须从自己胸臆流出,抒发作者自己的真情实感,即使所写的诗歌遭到时人诋毁,也希望他对自己的诗歌能做出公允评论,作者写此文表达支持与鼓励。

【普陀区】

与宋公子牧仲书

(明)侯方域

①某叨受太保先公①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

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

②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已相远甚矣。

③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

④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祖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财,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不似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

【注】①太保先公:指宋牧仲的父亲宋权,死后追封太保。

22. 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公子又不以仆为 / 不肖数下交 / 质以所为文业

B. 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 / 数下交 / 质以所为文业

C. 公子又不以仆为 / 不肖数下交质 / 以所为文业

D. 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 / 数下交质 / 以所为文业

23. 第②段指出“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的行为实质是。(用文中的词回答)(2分)

24. 对第③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由太保的清廉,可以推知宋公子家境贫寒、资产微薄。

B. 太保清廉守节,可想而知不可能有丰厚资产留给家人。

C. 为维护太保清名,自己不能资助宋公子金钱,故而道歉。

D. 太保为人清高,人们体谅他,赠送宋家的都只是小礼品。

25.第④段中,作者是如何论证“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的请具体分析。(4分)

26. 这封信直率而不失委婉,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答案】:

22. B

23. 求

24. B

25. 作者先破后立。通过两类卿相之子与政治地位截然相反的荣辱名声的对比,寄寓才能操守比身份地位更为重要的告诫;接着论述结交贵人、强撑门面的不可行和不必要;最后指出守道读书既有实施基础和发展潜力,又符合太守期望,在守道读书“得其真似”和结交贵人“聊似其外”的结果对比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26.对于是否要结交贵人,作者坦诚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直接批评这种做法“不惟不似,而固已相远甚矣”,毫不掩饰地指出宋牧仲体弱多病的缺点和门第下降的现实,运用多个反问句强调事不可为,态度鲜明。对于自己为何要写信来发表观点,则措辞委婉,敬称对方为“公子”,自谦“仆”“不肖”“窃”等,先表示感念宋权父子对自己的帮助和礼遇,再夸赞宋牧仲才气超轶,最后才引出对其发展道路的劝诫。直率处见诚挚关切,委婉处显殷殷期盼,可谓情辞恳切,推心置腹。

【宝山区】

彭州圆觉禅院记

北宋苏洵

①人之居乎此也,其必有乐乎此也。居斯乐,不乐不居也。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为自欺且为欺天。

②盖君子耻食其食而无其功,耻服其服而不知其事,故居而不乐,吾有吐食、脱服□逃天下之讥而已耳。天之畀②我以形,而使我以心驭也。今日欲适秦,明日欲适越,天下谁我御故居而不乐,不乐而不去,是其心且不能驭其形,而况能以驭他人哉

③自唐以来,天下士大夫争以排释老为言,故其徒之欲求知于吾士大夫之间者,往往自叛其师以求其容于吾。而吾士大夫亦喜其来而接之以礼。灵师、文畅之徒,饮酒食肉以自绝于其教。呜呼!归尔父子,复尔室家,而后吾许尔以叛尔师。父子之不归,室家之不复,而师之叛,是不可以一日立于天下。《传》曰:“人臣无外交。”故季布之忠于楚也,刘邦以为,比丁公之贰则为愈。

④予在京师,彭州僧保聪来求识予甚勤。及至蜀,闻其自京师归,布衣蔬食以为其徒先,凡若干年,而所居圆觉院大治。一日为予道其先师平润事,与其院之所以得名者,请予为记。予佳聪之不以叛其师悦予也,故为之记曰:

⑤彭州龙兴寺僧平润讲《圆觉经》有奇,因以名院。院始弊不葺,润之来,始得隙地以作堂宇。凡更二僧,而至于保聪,聪又合其邻之僧屋若干于其院以成。是为记。

【注】①“食”、“服”:食,指俸禄;服,指官服。②畀:给予。③“楚”指项羽。季布是项羽部将,屡败刘邦,项羽败亡后被刘邦捉拿,但被刘邦赦免并任命官职。丁公在楚汉战争中曾抓住刘邦但私下把刘放了,后来楚败,丁公拜见刘邦以为会重用,刘邦却把他杀了并示众以警示背叛的人。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以

B.之

C.则

D.乃

22.对第①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人应该随遇而安并听从自己内心的“乐”与“不乐”选择居所,但不应该随便搬迁。

B.“乐”与“不乐”在于内心而不在于居所,所以要怡情养心而不应该随便搬迁逃脱。

C.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一个人名实表里是否统一和为政做人的态度。

D.对居所“乐”与“去”的表现,反映出“我”能否驾驭他人、天人是否和谐的境界。

23.苏洵愿意为保聪写“记”的根本原因是()。(2分)

A.保聪在京师就殷勤地求与苏洵相识,苏洵被他的诚恳感动。

B.保聪求与苏洵相识相知而没有背叛其师,且光大其师事业。

C.士大夫们从唐开始就排斥僧道,苏洵要表示与他们的不同。

D.宋朝已不像唐朝那样排斥僧道,而且保聪又为圆觉院命名。

24.分析第③段画线处论证方法的作用。(4分)

25.从前三段看,本文作为“院记”与一般的院、亭、楼、台的“记”相比特点突出,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答案】:

21. 1分 A

22. 2分 C

23. 2分 B

24. 4分

答案示例划线部分用了引证和例证手法(或对比手法-例证中是对比举例)。作者引用《传》所说的人臣不能私下与其它诸侯结交(这句话意思对即可),来论证人臣对君主应忠心不二。然后举例:季布屡败刘邦,但因忠于主公项羽而被刘邦任命为官员;丁公私放刘邦,但对主公项羽二心而被刘邦杀害。两个例子形成对比,论证了臣子不能背叛主公,从而论证徒弟、人子不能背叛师父、父亲的观点。

25. 4分

答案示例与一般的“记”在开头对建筑物的记叙描写不同,本篇“院记”是以议论的表达方式、从如何对待居所的态度写起,表明人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名实相副,由此阐述如何为官做人的大道理。这样写,一方面表明“我”写这篇“记”的严谨的态度和做人原则,另一方面交代了“我”在京城没有与保聪结交、为保聪写记的原由;而且,通过本“记”,又赞扬了保聪和他师父的品格。居于此地之乐及做人的大道理、保聪的品德,才是禅院

的灵魂,这样写,突出了禅院和“记”的实质(根本)。

答案示例二本文作为“院记”开始对禅院本身却不提及,出于作者的借题发挥。本文从对居住的表现反映出人的内心和品质写起,批判了士大夫政事不为、枉费俸禄的行为,更批判了他们表里不一、为国不忠的品质,表达了对投机取巧的政客的憎恶。写保聪和其师父的品性和对禅院的治理,正是照见官吏们懒政和投机的丑恶。本文主要是批判为政者的品质和对国家、政事的态度,所以从议论为官为人写起。

【杨浦区】

上人书

王安石(北宋)

(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3)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4)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21.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盍

B.孰

C.其

D.何

22.不符合作者为文主张的一项是()(2分)

A.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B.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C.以适用为本

D.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

23.对第(1)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要讲求文化性,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B.语言要有文采,人们认为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C.语言要讲求文化性,但人们认为文采也是必要的。

D.语言要讲求文采,但辞藻彩饰并不是语言的第一要素。

24.王安石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结合第(3)段进行分析。(4分)

25.请对作者为文的主张加以评析。(3分)

【答案】:

21. C

24、第三段的第一句直接提出自己的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接下来巧妙设喻,以器之有镂刻喻文之有辞,既强调了“适用”是最根本的;也指出辞的作用,只是不要将其置于首位。论述条理清晰,观点严密。

25、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可以同意,也可以补充。要求结合文学创作现实或者是自己的写作实践体会来分析。

例: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王安石这样的观点在今天依然有现实意义。我们看到的众多网文空有华美精致的文字,但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关注,难以使人从中获益,成为真正的经典。

作者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务求适用。这样的观点固然不错,但是一味追求实用,容易落入功利、实用之中,

忽视了独特的性灵个性的抒发,也很难写出能唤起读者的感动。引起读者情感共鸣、的经典。

【徐汇区】

凌虚台记

苏轼

①国于南山之下,宜若起居饮食与山接也。四方之山,莫高于终南;而都邑之丽山者,莫近于扶风①。以至近求最高,其势必得。而太守之居,未尝知有山焉。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此凌虚之所为筑也。

②方其未筑也,太守陈公杖履逍遥于其下。见山之出于林木之上者,累累如人之旅行于墙外而见其髻也。曰:“是必有异。”使工凿其前为方池,以其土筑台,高出于屋之檐而止。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而以为山之踊跃奋迅而出也。公曰:“是宜名凌虚。”以告其从事苏轼,而求文以为记。

③轼复于公曰:“物之废兴成毁,不可得而知也。昔者荒草野田,霜露之所蒙翳,狐虺之所窜伏。方是时,岂知有凌虚台耶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则台之复为荒草野田,皆不可知也。尝试与公登台而望,其东则秦穆之祈年、橐泉②也,其南则汉武之长杨,五柞,而其北则隋之仁寿,唐之九成也。计其一时之盛,宏杰诡丽,坚固而不可动者,岂特百倍于台而已哉!然而数世之后,欲求其仿佛,而破瓦颓垣无复存者,既已化为禾黍荆棘丘墟陇亩矣,而况于此台欤!夫台犹不足恃□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而或者欲以夸世而自足,则过矣。盖世有足恃者,而不在乎台之存亡也。”既以言于公,退而为之记。

【注】①扶风:宋称凤翔府,这里沿用旧称。下文的“太守”也是沿用旧称,指凤翔知府陈希亮。②祈年、橐泉:宫殿名。下文的长杨、五柞、仁寿、九成也都是宫殿名。

21. 填入第③段方框处最贴切的虚词是()。(2分)

A. 其

B. 而

C. 所

D. 以

22. 下列对文章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第一段中写“以至近求最高”,点明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即这一处能登高眺远。

B. 第一段中写太守近山“而未尝知有山焉”是一种缺憾,点明了修建“凌虚台”的原因。

C. 第一二段叙写筑台的缘起和经过,说明其命名为“凌虚”的原因,是文章内容的重心。

D. 文末所谓“世有足恃者”指“夸世而自足”者,作者以此否定筑台的意义,卒章显志。

23. 能对应“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这层意思的一项是()。(2分)

A. 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

B. 然后人之至于其上者,恍然不知台之高

C. 昔者荒草野田,岂知有凌虚台耶

D. 而况于人事之得丧忽往而忽来者欤

24. 第③段提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作用是。(3分)

25.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含讥刺太守之意,有人则以为否。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说明你的看法。(4分)

【答案】:

21. D(2分)

22. B(2分)

23. D(2分,答C得1分)

24. 把历史上著名宫殿的兴废与凌虚台相类比,指出凌虚台必定废毁的结果;是以实例对“废兴成毁,相寻于无穷”的补证,也构成下文推论人事得失的基础。(3分)

25.(4分,言之成理即可)

⑴认为有讥刺意:在第一段中写筑台的缘起,加入“虽非事之所以损益,而物理有不当然者”两句,含有对太守近山而不知山的嘲讽。太守令作文以记凌虚台之建成,苏轼则围绕兴废成毁的自然之理展开议论,指出帝王的宫殿尚且废毁,“而况于此台欤”,表明人世间值得追求的绝不是一座高台。这从根本上否定了建台的意义,也是对太守的

讥刺。

⑵否认有讥刺意:作者在第三段中展开的废兴成毁之论,是由太守命名“凌虚”而来,随势生发。由物之兴废而兼及人事之得失,再论及台之不足恃、不足夸,无一不关联“凌虚”的意脉,诠释发挥“凌虚”之意,这也是作此“记”的目的。作者这样就题发挥是勉人,也未始不是自勉,不能狭隘地以为有讥刺之意。

【译文】

在南山脚下建城,人们的饮食起居都应该是与山相接触的。四面的山,没有哪一座比终南山更高的;而城市当中靠近山的,没有比扶风城更近的了。在离山最近的地方要看到最高的山,应该是必然能做到的事。但太守住在扶风,还不知道附近有山。虽然这对事情的好坏没有什么影响,但是按常理却不该这样。这就是修筑凌虚台的原因。

就在凌虚台还没有修建之前,陈太守在山下自在地扶杖漫步。见到高出树林之上的山峰,山峰重重叠叠的样子正如有人在墙外行走而只看见的那人发髻一样。陈太守说:“这必然有特殊的景观。”于是派工匠在山前开凿出一个方池,用挖出的土建造一个高台,台子修到高出屋檐才停止。这样有人到了台上都恍恍忽忽不知道台的高度,而以为是山突然起伏冒出来的。陈公说:“这台叫凌虚台很合适。”他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下属苏轼,让我写一篇记。

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这里从前是长满荒草的野地,是被霜露覆盖的地方,是狐狸和毒蛇出没的所在。在那时,哪里知道这里会有凌虚台呢兴盛和衰败的交替无穷无尽,那么高台会不会又变成长满荒草的野地,都是不能预料的。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台东面就是当年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台南面就是汉武帝的长杨、五柞两座宫殿遗址,台北面就是隋朝的仁寿宫、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宏伟奇丽,坚固而不可动摇,何止胜于凌虚台百倍而已呢!然而几百年后,想要寻找它们大概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稼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了,何况这座高台!一座高台尚且不能依靠什么求得长久存在,更何况人世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如果有人想要以高台夸耀于世而自我满足,那就错了。世上确实有足以依凭的东西,但是与台的存在与否是没有关系的。”我将这些话告诉陈公后,回去写了这篇记。

【金山区】

荷塘诗集序

(清)姚鼐

①古之善为诗者,不自命为诗人者也。其胸中所蓄,高矣,广矣,远矣;而偶发之于诗,则诗与之为高广且远焉,故曰善为诗也。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之伦,忠义之气,高亮之杰,道德之养,经济天下之才,舍而仅谓之一诗人□,此数君子岂所甘哉

②志在于为诗人而已,为之虽工,其诗则卑且小矣。余执此.以衡古人之诗之高下,亦以论今天下之为诗者。使天下终无曹子建、陶渊明、李、杜、韩、苏、黄之徒则已,苟有之,告以吾说,其必不吾非也。

③适来江宁,识泾阳张君①。君以累世同居义门②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③之才,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而耽于诗,该事道途之闲,不辍于咏。出其诗示余,余以为君之诗,君之为人也。取君诗与比之子建、渊明、李、杜、韩、苏、黄之美,则固有不逮者,而其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则与古人近,而于今人远矣。

④夫诗之至善者,文与质备,道与艺合;心手之运,贯彻万物,而尽得乎人心之所欲出。若是者,千载中数人而已。其余不能无偏:或偏于文焉,或偏于质焉。就二者而择之,愚诚短于识,以为所尚者盖在此而不在彼:惟能知为人之重于诗者,其诗重矣。张君殆其伦欤!

(选自《惜抱轩集》)

【注】①张君:张五典,字叙百,号荷塘,荷塘诗集的作者。②义门:仁义之门,封建社会特指以孝义著称,数代同堂而和睦相处的家庭。③治烦:治理政事。

24.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最恰当

...的是()(1分)

A.也

B.耳

C.矣

D.乎

25.第①段和第③段都提到了曹子建、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韩退之、苏子瞻、黄鲁直这些人,作用分别是什么(3分)

26.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7.概述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对此观点作评析。(5分)

【答案】:

24.(1分)B

25.(3分)第①段是为了说明这些诗人不以诗人自居,德才兼备(1分);第③段是为了对比衬托张君,虽然诗歌比不上他们,但清气逸韵,见胸中之高亮,而无世俗脂韦之概(2分)。

26.(3分)运用整句散句相结合的句式,整句如“居义门之子,负刚劲之气,兼治烦之才”,散句如“虽为一令,廿余年屡经踬起,而志不可抑,今世奇士也”,突出了张五典气概超群,才能过人,20多年遭遇挫折却坚持气节,确实是奇士。(句式特点1分,表达效果2分)

27.(5分)主要观点:道德修养对于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知道做人要重于作诗的人,他的诗才会有力量。概述主要观点2分,评价3分,能自圆其说,有理有据。

【虹口区】

《洞庭①游记》序

明文震孟②

①游有四快,而天时之宜,风月之美,眺览之奇不与焉。游当茹素之期,不以酒肉丝竹尘点山灵,一快也。又当沦弃之日,山中好事之家,无相物色者,草衣袖侣,游乃益清,二快也。穷林屋之胜,至于烟迷径绝,田夫野老,惊相告语,奔走救援,此犹足以征人心焉,三快也。以余耳目所及之名公,若冯元成先生游记遍天下,独遗几席之洞庭。至张伯起、周公瑕、王百谷,皆未尝泛石公、龙渚之棹③。惟赵隐君凡夫④仅一至□。其他游者不能记,记者不能尽。即弇州之文⑤,亦似寥寒未称。而孟长⑥雄词伟藻,直与缥缈、莫厘⑦争高竞爽,呑今掩古,光怪陆离。将使后来游者,遂无可言绝响,不必先结一记游之想,以挠其登高临深之天趣,四快也。

②昔人有言,山水之神情,恒与幽人畸士相亲昵。然非语言文章之妙,不足以发潜而疏远。今间询之楚人,武昌赤壁,仅一培螻⑧;而柳州遗迹,按图索之,殊不相当。独以两公文在,儿与五岳四渎⑨并垂声于宇宙。文人不遇,岂非山水之甚幸哉!况洞庭灵奇,夙标震旦。惟护之以风涛,布之以险阻,即具逸情远胜者,亦未能时时酬对。一朝不偶⑩,相得益彰,山灵恺豫?,又复如何!不啻吾所称“四快”而已。

③余接摈废以来,屏栖深谷,云封烟绕。门前寸步,便如黔蜀万山。洞庭之游,日与孟

长期,而今竟先我矣。览兹游记,固深快之,而亦深妒之,终乃深幸之。幸我虽未游,而孟长已游,他日虽游而已,不必记游也。

【注】①洞庭:指江苏太湖中的洞庭东山和西山。②文震孟,苏州人,忤魏忠贤意,遂归。③石公:太湖边的山名,在太湖边。龙渚,指太湖。④赵隐君凡夫:隐士赵凡夫。⑤弇州之文:指明代王世贞的诗文。⑥姚希孟,文震孟的外甥。⑦缥渺:山名。莫厘:东洞庭山。⑧培塿:小山丘。⑨五岳四渎:泛指大山名川。⑩不偶:命运不好。?恺豫:祥和快乐。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也

B.焉

C.耳

D.耶

22.概括“游有四快”的内容。(2分)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山水,按照地图去找,也很难找到。

B.如今偶尔地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的文化遗迹,按地图去寻找,也很难找到。

C.如今间接地去询问楚地的人,三国时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宗元笔下的山水,按照他文章所写去找,实地也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D.如今偶尔地问楚地的人,苏轼笔下的武昌赤壁,只是一座小土丘;柳州的山水,按柳宗元文章所写去看,实地与文中描绘不相称。

24.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5.请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③段。(4分)

【答案】:

21.(1分)答案:C

22.(2分)要点:1.素食游山,无尘俗之累;2.无人烦扰,与僧同游有清趣;3.民风淳朴,人情之乐;4.孟长之文极妙,自己无需再作文可以纯粹赏玩。

23.(2分)D

24.(4分)

要点:第②段承接第①段“游之四快”的最后“一快”,推进文意,指出“文人不遇,乃山水之甚幸”,被贬谪的文人与山水情怀相投,因而能够写出山水真正的神韵,表达了在山水的祥和宁静中获得慰藉的快乐,也透露出被贬谪的不平。

25.(4分)要点:多用四字句,写景、抒情简洁明快,写出了自己被贬幽居之环境之僻远寂寞,节奏简明流利。

深……深……深……的排比使用生动而突出地展现了作者对于孟长文章的赞美。

末句采用了散句的形式,舒缓有致,幽默有味。表达了自己对孟长之文的推崇和将尽兴于山水的期待。

2018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2018 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长宁嘉定】 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又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②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昱乃过范,说其令靳允。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据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③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 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④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 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 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 “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有删改) 15.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太祖临.兖州(2)举.兵背太祖 16. 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 A. 将要 B. 将军 C. 带领 D. 派遣 (2)卒完.三城() A. 终结 B. 完好 C. 修缮D 保全 17. 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时汜嶷已在/ 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 归勒兵守 B.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C.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 归勒兵守 D. 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18. 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19. 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反映了太祖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2 分) A. 感激 B. 自豪 C. 庆幸 D. 欣慰 20. 第①段“两拒刘岱”和第③段“两劝杀备”都反映了程昱和的特点。(4 分) 【答案】: 15. (2 分)(1)到(2)发动 16. (2 分)(1)C (2)D 17. (2 分)C

上海高考第二篇文言文历年真题汇编

上海语文高考第二篇文言文近年真题汇编 目录 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2) 《勿斋记》2016年高考 (2) 《静者居记》2015年高考 (3) 《治学》2014年高考 (4) 《许氏吴兴溪亭记》2013年高考 (5) 《潭州东池戴氏堂记》2012年高考 (6) 《稼说送张琥》2011年高考 (8) 《九疑山图记》2010年高考 (9) 《桂》2009 (10) 第二部分:参考答案 (11) 2016年高考参考答案 (11) 2015年高考参考答案 (12) 2014年高考参考答案 (12) 2013年高考参考答案 (12) 2012年高考参考答案 (13) 2011年高考参考答案 (14) 2010年高考参考答案 (15) 2009年高考参考答案 (15)

第一部分:近年高考文言文二真题 《勿斋记》2016年高考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1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宜告之以精微之妙理,方为圣贤传心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骛高骛远哉?夫以振古聪明睿知之颜渊,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2018年度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 【长宁嘉定】 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又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刘岱为黄巾所杀。太祖临兖州,辟昱。昱将行,其乡人谓曰:“何前后之相背也!”昱笑而不应。 ②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汜嶷取范,吏民皆恐。昱乃过范,说其令靳允。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据城坚守。又兖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还,执昱手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③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太祖悔,追之不及。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④袁绍在黎阳,将南渡。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太祖谓贾诩曰:“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有删改)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太祖临.兖州(2)举.兵背太祖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 A.将要 B.将军 C.带领 D.派遣 (2)卒完.三城() A.终结 B.完好 C.修缮 D保全 17.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B.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C.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D.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19.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反映了太祖怎样的心情?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感激 B.自豪 C.庆幸 D.欣慰 20.第①段“两拒刘岱”和第③段“两劝杀备”都反映了程昱和的特点。(4分) 【答案】: 15.(2分)(1)到(2)发动 16.(2分)(1)C (2)D 17.(2分)C 18.(6分)答案示例:袁绍拥有上十万的军队,自认为所向无敌。如果发现我这里兵少,一定会轻视我军不来攻打。如果您为我增兵,袁绍经过这里就不能不攻打鄄城,攻打鄄城就一定能攻下,这样会白白损耗我们双方的力量。 评分说明:“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为7个点,1点有错扣1分,扣到0分为止。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08年---18年春十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_ _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_ _ (2)_ 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_ _ 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上海高考文言文二整理

2008高考上海语文试卷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予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诞先曰:“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 _ _ 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 _。(1分) 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3分) (1)_ _ _ (2)_ _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分) _ _ 22、答案:2分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23、答案:C 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24、答案:1分动

上海高三一模汇编(英语)阅读A篇2021

2021 一模真题汇编 上海 (高三·英语) 1

一、2020-2021 学年高三英语一模卷汇编 4. 阅读A篇 Directions: Read the following three passages. Each passage is followed by several questions or unfinished statements. For each of them there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fits best according to th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passage you have just read. One【宝山】 (A) “Runners, to your mark, Get set…” Bang! And I was off, along with a bunch of other teenage cross-country runners from high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y. The day was like any other fair-weather autumn day in Maryland. But the race that day felt unique from the get-go. For one thing, I liked the course. It was my team’s home course, one I was used to running durin g practices. It took runners along an area of land that included open fields, hills and even winding dirt paths through a small forest. It was a beautiful 5-kilometer course. This particular race was our team’s invite, and I was proud to be sharing the cou rse with competitors from other schools. It also meant a lot―more than normal that my parents were there to cheer me on. With so much to expect that day, I was ready to run! And I didn’t want to be stuck with the pack of other runners, as is typical at the beginning of most cross-country races. So when the gun sounded, I took off running, leaving everyone else in the dust. The first part of our course followed the outside edge of a large open field before disappearing into the forest. Within seconds of the start, I was far ahead of everyone, and all of the fans could see it. It felt magnificent. But that feeling didn’t last long. Little did I know my coach was laughing to himself, thinking, “Gabe is done for!” And I was. My body was telling me to slow down. My pride, however, said “No! Not until you’re out of sight of the spectators!” I was in agony, but I kept up my pace until I reached the forest. Once in among the trees. I slowed way down. I enjoyed most races, even while pushing myself, but this one was not enjoyable in the least. I finished the race, but in nowhere near the time I could have if I’d paced myself well from the beginning. Every time I reflect on that cross-country season, I’m reminded of something: Pride is no substitute for pace. 56.What is special to the author about the race? A. The weather condition was good for runners. B. He was familiar with the home course.

上海高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2003-2015)文言文一(含答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汇编(2003~2015) 文言文一:传记类文章 2003年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1分) 太平默庵多神验。有一少年新娶,未几出痘,遍身皆肿,头面如牛。诸医束手,延默庵诊之。默庵诊症,苟不得其情,必相对数日沉思,反复诊视,必得其因而后已。诊此少年时,六脉平和,惟稍虚耳,骤不得其故。时因肩舆道远腹饿,即在病者榻前进食。见病者以手擘目,观其饮啖,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问:“思食否?”曰:“甚思之,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曰:“此症何碍于食?”遂命之食。饮啖甚健,愈不解。久之,视其室中,病榻桌椅漆气熏人,忽大悟,曰:“余得之矣!”亟命别迁一室,以螃蟹数斤生捣,遍敷其身。不一二日,肿消痘现,则极顺之症也。盖其人为漆所咬,他医皆不识云。 22.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3分) 延.默庵诊之()苟.不得其情()亟.命别迁一室() 23.“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1分) 2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2)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25.这篇文章记叙了默庵给一“少年”诊病的全过程:先把脉,再观察□□,然后观察□□,最后发现得病的真正原因是。(3分) 【参考答案】 22.请;如果;赶快、急忙 23.病因 24.(1)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 (2)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该怎么办?) 25.饮食居室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2004年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 齐桓公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是为何谷?”对曰:“为愚公之谷。”桓公曰:“何故?”对曰:“以臣名之。”桓公曰:“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对曰:“臣请之:臣故畜牸牛①,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少年曰:‘牛不能生马。’遂持驹去。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桓公曰:“愚矣!夫何为而与之?”桓公遂归。明日朝,以告管仲,管仲正衿再拜曰:“此夷吾②之过也。使尧在上,咎繇③为理,安有取人之驹者乎?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请退而修政。”孔子曰:“弟子记之,桓公霸君也,管仲贤佐也,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注】①牸牛:母牛。②夷吾:即管仲。③咎繇:人名,法官。

上海高三一模真题汇编——函数专题(学生版)

2018年一模汇编——函数专题 一、知识梳理 【知识点1】函数的概念与函数三要素 【例1】设函数2log ,0 ()4,0x x x f x x >?=?≤? ,则((1))f f -= . 【例2】函数1 1,02 ()1,0x x f x x x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知识点2】函数的奇偶性 【例1】已知()f x 、g()x 分别是定义在R 上的偶函数和奇函数,且()g()2x f x x x -=+,则 (1)g(1)f += . 【例2】已知函数()1 21 x f x a =-+为奇函数,求实数a 的值. 【知识点3】函数的单调性 【例1】已知定义在(2,2)-上的函数()f x 满足()()f x f x -=-,且在(2,2)-上单调递增, 若(2)(12)0f a f a ++->,求a 的取值范围.

【例2】如果定义在R 上的函数()f x 满足:对于任意12x x ≠,都有 ()()()()11221221x f x x f x x f x x f x +>+,则称()f x 为“H 函数”。给出下列函数:①1y x =+;②21y x =+;③1x y e =+;④0 00ln x x y x ?≠=?=? ,其中“H 函数”的序号是 . 【知识点4】函数的最值与恒成立有解问题 【例1】函数)(4)2(2)2()(2 R a x a x a x f ∈--+-=且0)(在区间(]2,6-恰有3个不同的零点,则a 的取值范 围是 . 【例2】已知函数()()( )()21010x x f x f x x -?-≤?=?->??,若方程()f x x a =+有且只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f x (2)(2),f x f x -=+[2,0]x ∈-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2019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汇集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和徐都曹 [南朝齐]谢眺 宛洛佳遨游,春色满皇州。结轸青郊路,回瞰苍江流。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桃李成蹊径,桑榆萌道周。东都已俶载,言归望绿畴。 【注】徐都曹:徐勉。都曹,官名。宛洛:南阳和洛阳,这里指建康。皇州:帝都,指建康。结轸:停车。俶载:指农事伊始。 12.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古代文学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1分) A.《乐府诗选》 B.《古诗菁华》 C.《诗余选集》 D.《律诗集粹》 13.下列关于本作品写作特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叙述与写景结合 B.寓情于景物之中 C.用典而不失自然 D.铺陈和比喻兼用 14.你认为本作品哪一联写景写得最好?请赏析其妙处所在。(5分) 答案: (三)(8分) 12.B(1分) 13.D(2分) 14.(5分)答案示例:我觉得“日华川上动,风光草际浮”一联写得最好。这一联写日光遍布江上,青草沐浴着阳光,在微风中摆动。其中“动”“浮”二字,捕捉精准,感受细腻,化虚为实,最有表现力。阳光本是最难以捉摸的,作者却能抓住阳光落于江上、波光粼粼的画面,写出日光仿佛在江上跳跃的效果。日光又落在草叶上,风吹草动,仿佛风也有了光,浮动在草际。这一联描绘的画面清新灵动,明丽旖旎,我们读诗时也能感受到作者赏景的喜悦,很有感染力。 评分说明:选诗句和对诗句的赏析分别评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9分) 项经传 公讳经,字诚之,号怡庵,襄毅公长子。成化丁未成进士,明年,授南京福建道御史,奉命简阅内库。

2019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作文)【精校Word版】

2018年上海各区高三一模作文汇编【精校Word版】 宝山区 26.智者说,如果你想实现某种追求,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但是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心中的追求而竭尽全力,孜孜以求,无暇顾及如何让自己配得上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6 参照2018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基准分29分 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一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脱离题意,文理不通。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2、错别字一个扣1分,至多扣3分。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1——2分。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崇明县 26.生活中,许多人并非因为知道自己欠缺什么,然后去弥补,而是受他人或社会的影响而做出决定。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三、写作(70分) (70分)评分标准 一类卷(63-70分) 基准分67分 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 基准分57分 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 基准分45分 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 基准分29分

上海10——11年高考写景类文言文解析

(六) 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3分) (10年) 九疑山图记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称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谓之九疑。 ②九峰殊极高大,远望皆可见也。彼如嵩、华之峻崎,衡、岱之方广,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数。中峰之下,水无鱼鳖,林无鸟兽,时闻声如蝉蝇之类,听之亦无。往往见大谷长川,平田深渊,杉松百围,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飞流,异竹杂华,回映之处,似藏人家。实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为洞庭。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 ③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华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园囿耳。但苦当世议者拘限常情,牵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创也,如何?” ④故图画九峰,并随方题记,传于好事,以旌异之。 【注】①封君:领受封邑的贵族。②表:标记。 -----------【译文】 九疑山方圆二千多里,四滞瘅接近其一角。世人认为九座山峰非常相似,望去几乎一样,所以称之为九疑山。 九座山峰非常高大,远远遥望就可以见到。它们有嵩山、华山的险峻崎岖,有衡山、岱山的幅员辽阔,在九座山峰之下,还有很多委积在一起如同棋子排布的石头,可以用百来计算。中锋之下,水中没有鱼鳖,林中没有鸟兽,不时听到的如同禅蝇之类的声音,仔细听又好像没有。这里往往可以见到深谷大川,平田深渊,面积宽广的杉松,枝繁叶茂的榕树栝楼(一种植物),翠绿的藤萝白色的沙滩,深邃的洞穴,红色的石崖,清凉的泉水从空中飞泻下来,种类各异的竹子混杂着各种花草,互相辉映之处,好像隐藏着山野人家。真的有九条水从中山之中倾泻而出,其中四条流灌到南海,另外五条水流合流注入洞庭湖。不知道像九疑山之样的海内之山能有几座? 有的人说:“如果真的这样这座山为什么没有列于五岳之中?”我的回答是:“五帝之前,祭祀疆土尊崇关隘,把衡山作为五岳之一,已经是很偏远的地方了。今天九疑山之南,万里归服。站在都门向东望,看不到边际;向西行几万里,到不了边陲。因此应该把九疑山作为南岳,把昆仑山作为西岳,像衡山、华山之类的山,还是听任出世者在此结庐隐居,让领受封邑的贵族作标记当做后花园吧。只是苦于当世执政者常常被常情牵制,不能有所改动创新,这又怎么办啊?” 所以我绘制了九疑山的图画,并且连同写下题记,传给那些有兴趣的人,来赞扬他们。 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规模和得名缘由。

2017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汇编·文言文一解析

2017年上海市高三一模文言文一 宝山区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17分) 1元狩四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将各五万骑。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咸击匈奴单于。赵信为单于谋曰:“汉兵既度幕,人马罢,匈奴可坐收虏耳。”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匈奴亦纵可万骑。会日且入,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汉益纵左右翼绕单于。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战而匈奴不利,薄莫,单于遂乘六羸,壮骑可数百,直冒汉围西北驰去。时已昏,汉匈奴相纷挐,杀伤大当。汉军左校捕虏言单于未昏而去,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大将军军因随其后。匈奴兵亦散走。迟明,行二百馀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馀级,遂至窴颜山赵信城,得匈奴积粟食军。军留一日而还,悉烧其城馀粟以归。 2骠骑将军亦将五万骑,车重与大将军军等,而无裨将。悉以李敢等为大校,当裨将,出代、右北平千馀里,直左方兵,所斩捕功已多大将军。 3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 4骠骑将军自四年军后三年,元狩六年而卒。自骠骑将军死后,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后五岁,伉弟二人,阴安侯不疑及发干侯登皆坐酎金失侯。失侯后二岁,冠军侯国除。其后四年,大将军青卒,谥为烈侯。 节选自《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汉军既度幕,人马罢()(2)大将军长子宜春侯伉坐法失侯()19.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会日且入() A.还要 B.尚且 C.将要 D.况且 (2)直左方兵() A.通“值”,进击。 B.通“值”,遇到。 C.通“值”,价值相当。 D.通“值”,兵力相当。 20.把第①段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而适值大将军军出塞千余里,见单于兵陈而待,于是大将军令武刚车自环为营,而纵五千骑往当匈奴。 2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1)赵信为单于谋曰(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B.(1)乃悉远北其辎重(2)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C.(1)单于视汉兵多,而士马尚强. (2)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D.(1)汉军因发轻骑夜追之(2)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22.本文对卫将军和骠骑将军与匈奴作战的记述有详有略,请对此简要说明。(3分) 23.依据第③划线句,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骠骑将军霍去病的主要品质。(2分) □□□□ □□□□ 答案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17分) 18.2分(1)通“疲”,疲惫(2)触犯犯罪 19.2分(1)C (2)B

上海语文高考课内文言文整理

种树郭橐驼传 1.通假字 早缫而绪("而”通“尔”,你们)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孳”同“滋”,繁殖、滋生) 2.句式 1.判断句 以“……也”表示判断。 例:官理,非吾业也 2.倒装句 橐驼,不知始何名 苟有能反(于)是者 3省略句 传其事以(之)为官戒也 而卒以(之)祸 苟有能反(于)是者 然吾居(于)乡 (主语)鸣鼓而聚之 4宾语前置 故不我若也 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吾又何能为哉 3.词类活用 (1)名我固当名,名词用作动词,称呼 (2)驼业种树业,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职业 (3)且硕茂早实以蕃实,名词用作动词,结果实 (4)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5)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6)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名词用作动词,用抓、掐 (7)鸣鼓而聚之聚,动词的使动词法,使……聚集 4.一词多义: 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果实) 其实害之。(实际) 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从事) 吾又何能为哉(做) 5.古今异义的词 1、故乡人号之“驼”(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的人;今义:指出生或长期居住在一起的人,家乡人。) 2、既然已(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先提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3、不抑耗其实而已(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承接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4、若不过焉则不及(古义:不是过多;今义:连词,表转折,只是) 5、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古义:我们小民;今义:指人格卑下的人。) 病梅馆记 1 古今异义的词语: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智力古:智:智慧力:力量今: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2一词多义: ⑴病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使动用法: 使……成为病态。 而江浙之梅皆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形容词,病态的,做“梅”的定语。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以广贮江宁、、之病梅名作动,呈病态、成为病态。 ⑵欹、疏、曲 梅之欹之疏之曲“欹”、“疏”、“曲”三字都是形容词,倾斜、稀疏、弯曲。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欹”、“疏”、“曲”三字都是形作名,倾斜的枝干、稀疏的枝叶、弯曲的枝条。 为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作为)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做) 3常用虚词: ⑴以 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把、拿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来 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可以:能够 (另一说法是:以,按,“以”后省略“之”,代病态的审梅标准。)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把 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来、用来 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凭

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二)

2020年上海市各区高三一模语文试卷汇编 ——文言文二阅读 【奉贤区】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送何太虚北游序(元)吴澄 ①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 ②圣人生而知也,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①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③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④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缀文研经,三十余年矣。【甲】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乙】世之士,阖门称雄,矜己自大,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而无憾。【丙】方窥闯圣人之经,如天如海,而莫可涯,讵敢以平日所见所闻自多乎?【丁】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⑤是行也,交从日以广,历涉日以熟,识日长而志日起。迹圣贤之迹而心其心,必知士之为士,殆不止于研经缀文工诗善书也。闻见将愈多而愈寡,愈有余而愈不足,则天地万物之皆备于我者,真可以不出户而知。如是而游,光前绝后之游矣,余将于是乎观。 (有删减)[注] ①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焉 B.也 C.哉 D.矣 23.分析第②段,作者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3分) 24.下列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上海市高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讲解分析

①皇考①讳承之,字嗣伯。少有大志,才力过人。宗人丹阳尹摹之、北兖州刺史源之并见知重。为建威府参军,善于绥抚。 ②元嘉七年,右将军到彦之北伐大败,虏乘胜破青部诸郡国,别帅安平公寇济南,皇考率数百人拒战,退之。虏众大集,皇考使偃兵开城门。众谏曰:“贼众我寡,何轻敌之甚!”皇考曰:“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虏疑有伏兵,遂引去。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手书与都督长沙王义欣曰:“承之理民直亦不在武干后,今拟为兖州刺史,檀征南②详之。”皇考与道济无素故,事遂寝。 ③氐③帅杨难当寇汉川,梁州刺史弃城走,皇考轻军前行,攻氐伪魏兴太守薛健于黄金山。健既溃散,皇考即据之。氐伪梁、秦二州刺史赵温先据州城,闻皇考至,退据小城,薛健退屯下桃城,立柴营。皇考引军与对垒,相去二里。健与伪冯翊太守蒲早子悉力出战,皇考大破之,健等闭营自守不敢出。难当又遣步骑万余人援赵温,攻逼皇考。相拒四十余日。贼皆衣犀甲刀箭不能伤皇考命军中断槊长数尺以大斧搥其后。贼不能当,乃焚营退。梁州平。诏曰:“承之禀命先驱,蒙险深入,全军屡克,奋其忠果,可龙骧将军。” ④文帝以平氐之劳,青州缺,将欲授用。彭城王义康秉政,皇考不附,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元嘉二十四年殂,年六十四。 (选自《南齐书》,有删节) [注]①考:指已死的父亲。②檀征南:征南大将军檀道济。③氐:指当时的少数民族。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1)皇考与道济无素故()(2)彭城王义康秉政() 2、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相拒四十余日() A.拒绝B.抵御C.占据D.关闭 (2)虏疑有伏兵,遂引去() A.退却 B.拉弓 C.率领 D.避开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建威府参军必为所屠 B、皇考即据之何轻敌之甚 C、宋文帝以皇考有全城之功以大斧搥其后 D、乃焚营退乃转为江夏王司徒中兵参军 4、对第②段划浪线句子理解正确一项是() A、萧承之在治理百姓的钱财方面,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B、萧承之在治理百姓方面的才能,也不在军事才干之下。

2018年上海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 【长宁嘉定】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2.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正确的一项是()(1分) A.一联 B.二联 C.三联 D.四联 13.这首诗以花喻人,以下对所喻之人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 A.落魄才子 B.隐居高士 C.被贬官员 D.山村思妇 14.本诗是怎样表现山花之美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5分) 12.(1分)B 13.(2分)B 评分说明:选A给1分 14.(5分)答案示例:首联正面描写,写出山花色彩艳丽、分布广阔,让人陶醉沉迷。颔联侧面烘托,野客未来,流莺已至,写出山花之美的吸引力。颈联通过写自己赏花的心理感受来表现山花之美。唯恐风起花落,往往到黄昏都不舍离去,可见山花之美。尾联通过与桃李对比(或化用典故)来赞美山花美胜桃李,并和桃李一样有“下自成蹊”的魅力。 评分说明:“怎样表现”3分(四个点答出任意三个即可);与“怎样表现”相对应的具体内容概述2分。 【崇明县】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B.轻快自然C.平易俗白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上海高三一模功能关系汇编(含解析)

上海高三一模功能关系汇编(含解析) 1.在深井里的同一点以相同的初动能将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竖直向上抛向井口,选取地面为零势能面,不计空气阻力,在它们各自达到最大高度时,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质量大的物体势能一定大〔B〕质量小的物体势能一定大 〔C〕两个物体的势能一定相等〔D〕两个物体的势能可能相等 1-12. 将甲、乙两物体从地面同时竖直上抛,甲的质量为m,初速度为v;乙的质量为2m,初速度为.假设不计空气阻力,以地面为重力势能的参考平面,那么〔〕 A、甲比乙先到达最高点 B、甲和乙在最高点的重力势能相等 C、落回地面时,甲的动能比乙的小 D、落回地面时,甲的动能比乙的大 1-2. 一个人站在距地面为h的阳台上,以相同的速率v0分别沿竖直向上、水平、竖直向下抛出a,b,c三个质量相同的小球,不计空气阻力.那么它们〔〕 A、落地时的动能相同 B、落地时的动能大小是Ekc>Ekb>Eka C、从抛出到落地重力势能的减少量不同 D、落地瞬时重力做功的功率相同 1-36. 如下图,质量相同的A、B两物体分别从静止开始落下两口井甲和乙,甲井比乙井深,以地面为零势能面,那么两物体落到井底时,它们的重力势能、的关系是〔〕 A、B、 C、D、无法比较 1-4. 质量相同的两个物体,分别在地球表面〔不计空气阻力〕和月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比较两种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有 〔〕 A、物体在地球表面时的惯性比物体在月球表面时的惯性大

B、在上升过程中,它们重力势能变化量不相等 C、在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它们克服重力做的功相等 D、落回抛出点时,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相等 解析:A、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的量度,两个物体的质量相同,所以它们的惯性的大小也相同,所以A错误.B、在整个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在整个上升过程中,它们的重力势能变化量等于物体的初动能的大小,而物体的初动能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它们的重力势能变化量相等,所以B错误.C、由动能定理可知,重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物体的初动能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重力对它们做的功相等,所以C正确.D、由于在抛出时物体的初速度的大小相同,根据机械能守恒可知回到地面时的速度的大小也相同,但是在地球和月球上时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不同,所以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不相等,所以D错误.应选C、 1-5. 将一物体竖直向上抛出,物体向上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恒定.假设以地面为零势能参考面,那么在物体从抛出直至落回地面的过程中,物体机械能E与物体距地面的高度h的关系图象〔E﹣h〕是〔图中h0为上抛的最大高度〕〔〕 A、B、C、D、 2. 如图甲所示,质量为m=1kg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37°固定斜面上,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t1=1s时撤去拉力,物体运动的部分v—t图像如图乙,试求: 〔1〕物体与斜面间的摩擦力f; 〔2〕前1s内拉力F的平均功率; 2-1. 如图甲所示,质量为1.0 kg的物体置于固定斜面上,斜面的倾角θ=37°,对物体施以平行于斜面向上的拉力F ,物体运动的F-t图象如图乙(规定沿斜面向上的方向为正方向,g=10 m/s2 ,sin 37°=0.6,c os 37°=0.8),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试求: 〔1〕、0~1 s内物体运动位移的大小; 〔2〕、1 s后物体继续沿斜面上滑的距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