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区域规划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区域规划理论期末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多选)5’

1、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2、罗斯托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依次为: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3、区域的本质特征:一是整体性,二是结构性,两者是紧密相关的,区域结构源于区域的联系。

4、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常见指标: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土地利用集约度;农业用地率;耕地复种率;粮食作物复种率;森林覆盖率;载畜量;水面利用率;建设用地率。

5、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辐射、风等,其供应基本上是往复不断的,即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对此类资源的利用应按照充分利用和综合开发的原则,在可能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生物质能)

二、名词解释4’

1、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2、区域优势: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这些条件的存在,使该地区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使区域的总体效益保持在较高水平。

3、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4、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三、简答2’

1、区域规划的内涵、主要任务和目的

内涵: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主要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

目的:发挥区域整体优势,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2、产业结构及其划分类型

内涵: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类型: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

可分为:1.生产资料生产部类;2.消费资料生产部类。

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

可分为: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

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

可分为: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

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

可分为:自然资源密集型(简称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

联合国工业组织分类产业结构共10大类;我国现行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产业结构16大类。

四、论述3’

1、区域发展战略包含的主要内容,如何确定一个区域的发展战略?

1)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战略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战略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战略布局、战略措施。2)如何进行战略选择:

(1)知己: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主要包括:①评估区域地位: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层次区域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它通常反映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地域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

②确定区域的优势和劣势:通常需要作两种比较:一是区内比较。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内在因素,各种资源、各种条件,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以明确哪种因素、哪一种资源、哪一个条件对区域发展的作用最大,是优势所在。二是区际比较。区域与区域之间进行比较,最容易表现出强势、弱势甚至是劣势出来。

③评估区域容量(即土地人口承载力):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投资水平下持续利用时的食物生产能力及其所能供养的一定营养水平的人口数量。它主要是由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土地生产潜力,一是营养水平和人口数量。

④评估区域创新活动:创新包括以下五种情况:①新的技术,即新的生产方法;②新的产品;③新的原材料;④新的市场;⑤新的组织。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内在因素,现在把创新活动大致分为三类,即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创新活动四要素:机会、环境、支持系统、创新者。

(2)知彼: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区域发展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研究,可以从三个方面考虑:

①总体环境:“总体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各种“大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军事、政治、法律、风俗等都会影响区域发展。a、审时度势,了解世界发展变化的总趋势;b、了解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自觉接受全国或高层次区域发展战略的约束;c、了解周边地区的情况,分析区域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②产业环境:产业结构分析:探讨影响产业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影响这些动力的决定性因素;生产状况分析:如生产类型、原材料来源、生产成本、生产的附加价值、规模经济利益等;产品状况分析:如产品类型、替代品等;

产品市场状况分析:如产业的成熟度、销售对象、销售范围、进出口状况等;

产品生产环境: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及相关技术研究、开发状况等。

③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企业环境或公司环境分析,一般只在极小地域范围编制规划时才予以研究。它与产业环境似乎相当接近,但也有些不同。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产业环境基本上是从同一行业的全体的角度去分析,而企业或公司环境更多的是单一企业或公司的角度去考虑。

(3)提出战略构想:一般来说,提出战略构想的基本原则是,要对区域发展的机会和障碍、区域发展的优势和劣势作综合分析研究。综合分析时常常是两两组合,在组合分析比较结果中挑选出较合适的方案。

2、根据增长极理论分析城乡统筹的问题

(1)增长极的概念(主导产业):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增长极理论,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

(2)引用到“空间上”后的概念: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J.布德维尔等地理学者一起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强调经济空间的区域特征,他认为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布代维尔主张,通过“最有效地规划配置增长极并通过其推进工业的机制”,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增长极有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极化指在主导部门迅速成长,引起区域内其它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的过程,增长极通过这一过程得以成长壮大。扩散指在一段时间内,随着增长极的成长,增长极所产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空间上传递和波及的过程。

(3)我国处在增长极的极化阶段:其中极化效应促成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和聚集,极化阶段由于经济集聚,增长极相对地压抑了周围地区的发展机会,与周围地区差异扩大。极化阶段持续的时间可能相当长,例如15~25年。在此期间,贫困地区仍然贫困,政治不安定因素可能增加。对于城乡统筹问题来说,城市作为增长极,其主导产业和推动性工业的发展,具有相对利益,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尤其是乡村地区地区的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转移到核心地区,剥夺了其发展机会,使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扩大。

(4)我国现阶段城乡统筹面临的问题:

①农村户籍问题:目前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农村户籍制度剥夺了农民平等分配国家资源的机会;限制了农民进城创业,阻碍了农民增收致富;使农民的就业选择空间受到严重限制;阻碍了农民素质提高,导致其“能力”或人力资本的困贫。

②土地产权问题:目前我国土地产权不明晰,造成土地征收权被滥用、征地安置补偿不合理,农民合法权益受损。

③土地制度问题: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存在所有权主体虚位,所有权效力存在相对性和权利内容的不完全性,并且农地承包合同性质不明,土地流转制度也存在缺陷。

④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国家实行城市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人为制造“剪刀差”。

⑤在社会保障制度上,国家的社会保障也只能覆盖城市,而广大农民的生老病死全都寄托在贫瘠的土地上。

(5)城乡统筹的解决方法/出路:

①做好各项规划的协调工作,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规划,促进城乡统筹;

②做好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工作的改革、调整:

a、针对农村产权问题,产权需明晰。例,成都实行的“确权富能”政策

b、土地综合整理的实行

③做好城乡社会保障、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之间的协调、统筹,坚持城乡一体

化的政策导向,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或者1深化就业与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转移;2积极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要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使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化、法制化;3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4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繁荣农村文化事业、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5深化城乡投资建设体制改革,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

3、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从工厂到区域(绝对成本学说)(描述表格)

加拿大和英国小麦和布匹的生产效率

小麦布匹

劳动日数产量/t劳动日数产量/匹加拿大505015020

英国150505020

合计20010020040

进行国际地域分工后加拿大和英国小麦和布匹的生产效率

小麦布匹

劳动日数产量/t劳动日数产量/匹

加拿大200200

英国20080

合计20020020080

描述:绝对成本说:加拿大和英国在小麦和布匹的生产上,具有不同的生产效率,在未进行国际地域分工前,加拿大和英国分别劳动200日,共可获得100t小麦和40匹布。而进行地域分工后,加拿大只生产自身生产效率较高的小麦,而英国只生产布匹,两国分别劳动200日,就共可获得200t的小麦和80匹布。

启示:每个国家都有其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这叫做绝对利益原则,又称绝对优势说。每个国家均按此原则进行专业化生成,通过贸易进行交换,可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反思:如果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的地域间,由于落后国家和地区各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均显著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用绝对利益原则作指导,前者就只好闭关自守,避开同后者的经济交流了?

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

美国和欧洲进行国际贸易前后以劳动时间计的比较利益或相对效率

美国欧洲

食品衣服食品衣服

国际贸易进行前1单位1/2单位1/3单位1/4单位

国际贸易进行后1单位3/4单位1/2单位1/4单位

比较利益增加0 1/4倍1/6倍0

描述:进行国际贸易前,美国在食品和衣服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其生产1单位食品的成本为欧洲的33.3%,而生产1单位衣服的成本是欧洲的50%,可见美国生产食品的优势大于生产衣服的优势,因此在国际分工中,美国全部生产食品而欧洲全部生产衣服,进行国际贸易交换。

启示:当不同地区生产不同产品的相对生产率不同,即使两个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国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也会使双方均为有利。

反思:有了比较优势,就一定能够带来地区间贸易与分工么?

出路……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

相互需求原理(码/单位劳动时间)

国别细麻布麻布国内交换

细麻:麻两国交换

10:15

两国交换

10:20

英国10 15 10:15 无好处得到5麻木德国10 20 10:20 剩余5麻布无好处

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需要不甚迫切、需要量不大的国家,可以多得好处。

英、德两国之间的细布与麻布按什么比率交换和什么因素决定实际交换比率的问题。交

换比率的界限:10:15和10:20;交换比率:在界限范围内,如10:16,10:17等反思:劳动生产率是决定区域分工的唯一因素么???人的差别,还是自然、经济、社会综合条件的差别?

出路……赫克歇尔-俄林资源禀赋理论

单位价格单位成本

土地劳动力

小麦纺织品

土地5

劳动力1

土地1

劳动力10

美国 1 2 7 21

英国 4 1 21 14

根据生产要素的构成,将所有商品大致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类别。

启示: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参与贸易的国家与地区能更有效地利用本国资源及生产要素禀赋。各国家与地区应利用自己有利的生产要素,生产与输出本地丰裕和廉价的生产要素商品,积极输入需要利用本地稀缺资源而生产的产品。

理论到现实……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理论

地理分工就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因为自然条件的关系,完全不能生产某种产品而由另一国家或地区输入(绝对的地理分工);另一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虽然生产某种产品,但生产起来较贵,因而输入这种产品(相对的地理分工)。

一般气路,液压基本知识图

P1 P2 第四节能看懂一般的液压/气压原理图 一、学习目标了解液压和气压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元件图形符号,能看懂一般的液气原理图 二、液压元件简介和图形表示方法 (一)方向控制阀 1.单向阀 单向阀的主要作用是控制油液的单向流动。液压系统中对单向阀的主要性能要求就是正向流动阻力损失小,反向时密封性能好,动作灵敏。单向阀一般是用弹簧来克服阀芯的摩擦阻力和惯性力,使单向阀工作灵敏可靠,所以普通单向阀的弹簧刚度一般都选的较小,以免油液流动时产生较大的压力降。一般单向阀的开启压力在0.035~0.05MPa。普通单向阀的图形表示如下: 除了一般的单向阀外,还有液控单向阀下图为一种液控单向阀的结构,当控制口K处无压力油通入时,它的工作和普通单向阀一样,压力油只能从进油口P1流向出油口P2不能反向流动。当控制口K处有压力油通入时,控制活塞1右侧a腔通泄油口,在液压力作用下活塞向右移动,推动顶杆2顶开阀芯,使油口P1和P2接通,油液可以从P2流向P1。其图形符号表示如下:

2.换向阀 换向阀是利用阀芯对阀体的相对运动,使油路接通,关闭或是改变油流的方向,从而实现液压执行元件及其驱动机构的启动、停止和变换运动方向。 液压传动系统对换向阀性能的主要要求: (1)油液流经换向阀时压力损失小; (2)互不相同的油口泄漏小; (3)换向要平稳、迅速且可靠、 换向阀的种类很多,其分类方式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按阀芯相对于阀体的运动方式来分有滑阀和转阀两种;按操作方式来分有手动、机动、电磁动、液动和电液动等多种;按阀工作时在阀体所处的位置有二位和三位等;按换向阀所控制的通路数不同有二通、三通、四通和五通等。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规划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Planning 授课对象:环境科学专业本科学生 开课学期:第七学期 学时数:30 学分数:2 课程性质:限选专业课 考核方式:考试 先修课程:《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经济学》等 开课教研室:环境科学教研室 执笔人: 二、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属环境科学管理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环境科学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2.知识要求 本课程系在《环境科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来对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技术方法进行讲解,尤其对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因此学生应具有现代数学、几何学、环境监测的基本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知识。 3.能力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环境规划的基本理论;

掌握环境规划方法与技术,尤其是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方面的规划。对各类社会环境形态具有独立制订规划方案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1.教学内容及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基本概念、基本特征与原则; 了解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内容; 掌握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 掌握水环境、大气环境污染、土地资源保护、固体废物管理、城镇环境的规划的基础、技术措施; 了解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 2.时间分配和进度

气动技术基本知识

一、气动技术基本知识 1. 气动技术中常用的单位 1个大气压=760mmHg =1.013bar =101kpa 压力单位换算 1N/㎡=bar 105-=1002.17-?kgf/m ㎡=1002.15-?kgf/c ㎡ 1kgf/c ㎡=0.1Mpa 2. 气动控制装置的特点 ⑴空气廉价且不污染环境,用过的气体可直接排入大气 ⑵速度调整容易 ⑶元件结构紧凑,可靠性高 ⑷受湿度等环境影响小 ⑸使用安全便于实现过载保护 ⑹气动系统的稳定性差 ⑺工作压力低,功率重量比小 ⑻元件在行程中途停止精度低 3. 气动系统的组成 气动系统基本由下列装置和元件组成 (1)气源装置——气动系统的动力源提供压缩空气 (2)空气处理装置——调节压缩空气的洁净度及压力 (3)控制元件 方向控制元件——切换空气的流向 流量控制元件——调节空气的流量 (4)逻辑元件——与或非 (5)执行元件——将压力能转换为机械功 (6)辅助元件——保证气动装置正常工作的一些元件 压缩机 a )气源装置 储气罐 后冷却器 过滤器 油雾分离器 减压阀 b )空气调节 油雾器 处理装置 空气净化单元 干燥器 其它

电磁阀 气缸 气压控制阀 带终端开关气缸 方向控制阀 机械操作阀 带制动器气缸 手动阀 气缸 带锁气缸 其它 带电磁阀气缸 其它 速度控制阀 C )控制元件 速度控制阀 d )执行元件 节流阀 摆动缸 回转执行件 逻辑阀 空气马达 管子接头 消音器 e )辅助元件 压力计 其它 二、空气处理元件 压缩空气中含有各种污染物质。由于这些污染物质降低了气动元件的使用寿命。并且会经常造成元件的误动作和故障。表1列出了各种空气处理元件对污染物的清除能力。 1.空气滤清器 空气滤清器又称为过滤器、分水滤清器或油水分离器。它的作用在于分离压缩空气中的水分、油分等杂质,使压缩空气得到初步净化。 2.油雾分离器

农村区域规划的内容和方法

农村区域规划的容和方法 1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和容 1.1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任务 农村区域规划的任务是对农村产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发展规模以及关键措施等作较长时间的安排。简言之,在于拟订一个合理的农村区域发展远景蓝图,并为计划部门编制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农村区域生产和生活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1.1全面掌握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这是编制区域规划的基本依据。通过调查研究,搜集有关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计划以及各项基础技术资料,对本地区的资源作全面分析与评价。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按照生产力布局的基本原则,进一步制定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和方向,确定地区各产业发展的合理结构、发展的容。 1.1.2合理布局区各业生产力 农村区域规划要结合农业区划成果,合理配置区域农、林、牧、渔、工、商、运、服务等行业,以促进区域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因地制宜安排好农、林、牧、渔等各项生产用地;加强城郊副食品基地的建设,妥善解决工、农业之间以及农业与各项建设之间

在用地、用水、能源等方面的矛盾。 1.1.3拟订区域人口和农村居民点体系的规划 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农村区域规划正是以处理好人民与自然的关系,解决好人口的合理分布,拟订与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居民点体系,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和生活环境。 1.1.4统一规划区域性公用基础设施 发展生产和改善乡村人民生活,都离不开交通运输、能源供应、给排水、生活服务等公用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的构成、布局,必须同农业生产和村镇居民点体系的布局互相协调配合。 1.1.5搞好环境保护,建立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农村区域规划应力求减轻或免除自然灾害的威胁,进行生态重建,恢复已被破坏的生态平衡,使大自然的生态向良性循环发展。同时,应搞好园林绿地规划,丰富文化设施,增加休息的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和美化农村生活环境。 1.1.6统一规划,综合平衡,以求达到最优的社会经济效果 统一规划,综合平衡是区域规划的基本方法之一。要做多方的技术经济论证与比较,选择经济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最佳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农村区域规划与设计的容体系 农村区域规划总的来讲包括区域经济、科技和社会事业的各个部门、行业和领域、在区域综合性系统中,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事业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参考题

1.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其基本属性是: (1)是地球表面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空间:有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空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范围大小不一,界线具有过渡性。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分级性、多级性、层次性等。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但是反映的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2.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的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各个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分析入手,对不同的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人文要素之间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但它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4.适度人口:p93 法国人口学家索维认为:适度人口就是一个以最令人满意的方式,达到某项特定目标的人口。因此,目标有多少个,适度人口也相应的有多少个,适度人口存在着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5.人口承载力:又称土地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及在一定生活水平下承载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是对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也即生物生产能力的研究。 6.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技术进步改变了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p115 技术进步扩大了自然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可以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二)技术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 技术进步节约了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区域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轻,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域竞争能力。 (三)技术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多样化: 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新产品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新技术出现,使原有的产品功能和效用不断的延伸与扩大。 (四)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力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会产生产业关联效应,相应会扩大其他部门的劳动需求,使社会在新的水平上增加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实质上是人类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从而使单位产品上劳动投入的节约与社会总体上劳动就业的增加同时并举。 7.技术选择的原则:因地制宜 必须适应当地的技术基础、生产力水平,有利于提高当地的技术层次。 必须适应当地自然资源特点,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提高利用率。 必须适应当地人力资源基础,并满足当地劳动力就业需要,充分利用人力。 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趋势,并同时考虑市场容量问题。

环境规划学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环境规划学期中考试复习资料 1、环境规划是(A)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补充作用。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B经济区划 C国土规划 D城市总体规划 2、(B)的环境规划是在保护人体健康的前提下,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的指引下进行。A美国 B日本C俄罗斯D英国 3、下列哪一项不是污染容纳指标(C) A、污染物排放量 B、绿化状况 C、污染治理投资 D、污染物净化能力 4、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柱(B) A、复合生态 B、社会生态 C、人类生态 D、产业生态 5、(A)的重要组成部分,起补充作用。A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B经济区划 C国土规划 D城市总体规划 6、环境预测的主要依据是(D) A、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B、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年度发展目标 C、城镇发展规划

D、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7、(A) 下列哪项是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A环境质量指标 B经济指标 C社会指标 D生态指标 8、(D)水环境容量的大小与下列哪项无关。A水体特征 B 水质目标 C污染物特性 D环境风险 9、(A)什么时候环境保护年度计划正式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体系。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10、( C )按环境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分环境规划的类型不包括A经济制约型 B协调型 C持续型 D环境制约型 11、(B)提高或充分利用水体纳污量的方法不包括以下哪种A人工复氧 B污水稀释 C污水调节 D河流流量控制 12、(B)下面关于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错误的是A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具体(时、空)、客观、可计量B 与人类社会发展目标协调 C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D保证目标的先进性 13、复合生态系统的功能不包括哪个?() D A、生产 B、生活 C、还原 D、能量传递 14、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常用的方式() C

燃气表基础知识

一、膜式燃气表的“G2.5”是什么意思?它的流量范围多大? 膜式煤气表的型号是G2.5。“G”为煤气-英文Gas的字头,“2.5”为煤气表的规格,一般是该规格煤气表的公称流量。即流量为每小时2.5立方米(m3/h)。但它的最大流量)4 m3/h,最小流量(Qmin)0.025 m3/h。 是(Q max 二、试说明膜式燃气表的工作原理。 膜式燃气表是一种自动机械仪表,皮膜运动的推动力是依靠燃气表进出口处的气体压力差。它的源动力是由高于常压的被测气体进入皮膜的一侧内腔所产生的压强,推动皮膜向另一侧移动而产生推动力(也就是皮膜所牵动的皮膜转轴原地转动的扭距),当皮膜移动到另一侧的极限(也就是通常说的死点)的位置时,力矩不再产生能让皮膜返回来的力,这就需要第二个皮膜相继产生同样的力来带动第一个皮膜返回移动,同时第一个皮膜的出气口变成进气口,进气口变出气口。此时第一个皮膜可做返回运动,当第二个皮膜达到极限位置时,也可带动第二个皮膜产生返回的力。两个皮膜相互作用牵动的皮膜转轴做往复摆动,通过皮膜摆杆,皮膜摇杆及连杆去牵动一个共同的曲柄,当曲柄接收到的扭距相差一定的相位(90度)时,就能做到连续转动,并由曲柄带动转阀连续运动,并按一定的方式改变皮膜模腔所对应的进出气口的方向和带动计数装置,从而达到连续自动计量的目的。 三、说明“回转体积”的概念,它与计数装置是如何达到同步的? 当膜式煤气表中的两个皮膜都作了一次往复运动,曲柄旋转一周时所通过出气口排出的气体体积量称做“回转体积”。一回转体积量的气体是通过曲柄的转动、再经过中间一些轴与齿轮去拨动计数装置的,就是这样传递出来的。计数装置上有小数位(升位),一般是由个位、十位、百位组成,一回转体积和第一位小数位是不大可能相等或成整倍的,中间需要用齿轮或加有蜗轮付的变比来达到一致的,也就是说用不同齿的齿轮来调整回转体积与计数装置的进位来达到同步的。 四、皮膜的作用是什么?对它有哪些要求? 在封闭的计量室里的皮膜一侧充进气体、另一侧排出气体并通过皮膜带动连杆汇交力系,将气体的回转量传到计数装置上,达到计量的目的。它是煤气表中的关键部件。对它要求:质地柔软,翻转省力;耐磨耐折;在使用的压力范围内,不伸长变形;不透气;耐煤气腐蚀等。 五、滑阀与阀座是做什么用的?对它有哪些要求?(气路分配系统)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刘作 姓名: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内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内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

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内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内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范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同时,近年来战

环境规划重点

环境规划重点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规划 1、概念:环境规划是人类为使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预先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是政府履行环境职责的综合决策之一,是约束和指导政府行为的纲领性文件。 2、基本任务:依据一定区域内有限的环境资源及其承载力,对人们的经济社会行为进行约束;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对环境保护和建设开发活动进行安排和部署,调控人类自身行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3、定位 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复合生态系统。 任务:使该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 主要内容:预先合理安排人类活动和环境。 4、功能 (1)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合理分配排污削减量,约束排污者的行为 (4)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佳的环境效益 (5)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5、基本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6、基本原则 (1)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的原则 (2)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遵循生态发展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系统性原则 (6)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7)强化环境管理的原则 二、环境规划基本内容与体系 1、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 (1)前期环境保护工作评估 (2)环境调查与评价 (3)环境模拟与预测 (4)环境目标与指标的确定 (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6)重点工程与融资渠道 (7)保障措施 2、类型 按规划期划分 a. 长远环境规划(>10年) b. 中期环境规划(5-10年) c. 年度环境保护计划 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划分 a. 经济制约型 b. 协调型 c. 环境制约型 按环境要素划分 a. 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b. 水污染控制规划 c. 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规划 d.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内容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指导老师:作 :王百顺 学号:1404825014

班级:城规一班 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区域规划的基本理念及其主要容 摘要:区域规划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围,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和区域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的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城镇居民点以及其他各项建设事业和重要工程设施进行全面的发展规划,并作出合理的空间配置,使一定地区社会经济各部门和个分区之间形成良好的协作配合,城镇居民点和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合理,各项工程建设能够有序进行,从战略意义上保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合理发展和协调布局,以及城市建设顺利进行。简言之,区域规划是在一个地区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 2:研究背景及既往容: 面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涌现出来的新矛盾、新问题的迫切要求,为了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近年来,

中央政府对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工作作出一系列具体部署。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按照全国经济合理布局的要求,规开发秩序,控制开发强度,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和“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健全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和“扩大陆沿边开放。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等。2014年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缩小政策单元,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的精准性。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又明确提出,要谋划区域发展的新棋局,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地,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推动区域发展。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以海路重点口岸为重点,形成以沿河连接的西南、中南、东北、西北等经济支撑带,推动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深化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为了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近五年来,我国先后批准发布了一系列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及经济区规划,许多区域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宏观调控在区域层面上落实的重要手段和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区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 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 一、区域和区域划分 (一)区域的概念 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 1.按区域属性分类 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 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 1)部门区2)特殊区 (三)区域的特征 1.系统性 2.结构性 3.层次性 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 (一)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区域分析 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 (一)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 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 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 一、区域研究的意义 (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 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

环境规划学重点

环境规划目的:达到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据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 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环境规划的内涵: (1)研究对象:“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 (2)任务:使系统协调发展; (3)理论基础: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 (4)主要内容:根据环境保护需要约束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安排和部署环境保建设; (5)特征: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 我国环境规划存在的问题 (1)缺乏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环境规划 (2)新开发区的环境规划方法有待完善和发展 (3)环境规划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上法制的轨道 (4)环境规划人员技术力量和素质有待提高 (5)规划决策支持系统(PDSS)有待加强 (6)环境规划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对我国环境规划的建议: 1 进一步明确环保主管部门的权责范围。 2 完善财政负责和行政问责制度 3 强化环境规划的地方参与性 环境规划的作用: 1 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障环境保护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3 合理分配污染减排负荷,约束排污者行为 4 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佳的环境效益 5 作为实行环境管理目标的基本依据 环境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可以从环境的角度提出人口控制和经济发展的合理政策,促进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并从预防为主的观念出发,变污染控制的末端治理为全过程控制,将污染控制与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以及工艺改革、提高生产效益结合起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规划是进行经济区战略布局和划分的补充和完善,利于经济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利于经济区原料基地、生产基地合理安排和建设,利于经济区形成工业生产链,利于资源优势、经济优势的发挥和形成,促进经济区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环境规划的基本特点: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环境规划的原则: 1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原则; 2 遵循经济规律、符合国民经济计划总要求的原则; 3 遵循生态规律,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原则; 4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5 系统原则;

搅拌站的气路系统的介绍

搅拌站的气路系统的介绍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工程生产中所使用搅拌站的气路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介绍。其中重点阐述了组成气路的各要件的结构和其所发挥的作用,并对气路系统在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同时也给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Introduction to station of the gas circuit system of the 2012-09-17 06:06:32 font: big in small print collection pick to: this article in view of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gas circuit system of the station, has carried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is introduced. Which expounds the composition of gas circuit of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structure and its role, and the gas circuit system has carried on the induction, the problems in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also gives the solution of these questions. 关键词:搅拌站,气路,构成,问题,解决 Keywords: mixing plant, gas path, constitute, problem and solution 0.引言混凝土搅拌站主要由骨料供给,粉料供给,物料称量,搅拌,电气和气路等六大系统组成。在搅拌站中,许多机构都是利用气压驱动来工作。气压驱动具有低成本、无污染的优点,避免了使用油路系统易发生漏油和沾灰的缺陷。1.搅拌站的气路构成搅拌

区域分析规划基本概念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 第一章绪论 1、区域概念: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其基本属性有四点:(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2)具有一定的围和界线;(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2、区域的高度相关性:一是区域部间特性的一致性和相似性,并以这种一致性或相似性区别于其他区域,称为匀质区域;二是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它是由区域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外围地区所组成。 3、区域的本质特性:有两点:一是整体性,使区域部某一局部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区域的变化。二是结构性,区域的构成单元,按一定的联系产生结构。具有层次性、自组织性、稳定性。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研究对象:区域是一个能动的机体或区域系统。 5、区域科学研究的容和任务:(1)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种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2)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区域系统以及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3)对存在于区域的各种行为单位利益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 6、区域研究的三大新动向:(1)改变区域资源的观念:信息资源和人才观念;(2)扩大区域研究围:从参与市场竞争的角度和运用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理论,强化区域的基础设施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区外、国外的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建立起外结合的经济运转系统,促进区域的发展;(3)确立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区域研究的主题,其基本原则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的主要目的。 7、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主要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2)区域经济分析;(3)区域发展分析。8、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常用实际考察法、统计图表法、地图和遥感技术法等;(2)经济学的分析法: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边际分析、实物分析、价值分析、结构分析等;(3)数学的模拟法:数理统计(回归分析、趋势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随机过程分析)、运筹学(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图论)。 9、区域规划:我国规划体系分三级三类,三类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三级指国家、省(区、市)级、市(县)级规划。区域规划的一般定义是指对一定地域围未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我国的区域规划特指跨行政区的空间发展协调规划。国外区域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区域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2)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和重要地区规划;(3)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规划。 第二章区域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10、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包括自然资源、自然环境分析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分析。人口与劳动力、技术条件。 1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其特

区域规划原理

一、名词解释 1、区域区域是地球表面某一特定的范围。所谓特定的,是指人们依照某种需要、目的、标准或功能所划分出来的。 2、增长极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主导产业和创新行业及其关联产业在地理空间上集聚而形成的经济中心。 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部署。 4、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5、国民生产总值是指国(地区)内生产总值和国(地区)外净要素收入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简称GDP,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 6、国民收入是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效益、和分配关系的重要指标。它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新创造的价值,也就是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后的净产值。 7、城镇体系规划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8、城镇化水平一般理解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9、城镇空间分布结构城镇空间分布结构是指区域各城镇在地域空间的分布状态和组合形式,包括城镇分布的疏密程度、相对位置、城镇间相互联系的便捷性。 10、经济空间结构,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11、基础设施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包括给排水、电力、邮电通讯、街道、路灯、绿地等。 12、城市化地区是划定城市景观地域的一种地理统计单元,主要用于反映城市人口集中的城市联片地区。 二、简答题 1、技术对区域发展有哪些影响?引进技术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技术提高了区域的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但同时也附加了一定的生产成本。引进技术是应综合考虑本区域引进技术的必要性,现有的经济条件、政策条件积极引进技术可能对本区域造成的消极影响。 2、谈谈你对增长极理论的理解。 增长极的特点:在产业发展方面,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经济技术联系而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组织核心,在空间上,增长极通过与周围地区的空间联系而成为支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组合的重心,在物质形态上,增长极就是区域中的中心城市。而且,由于区域的大小不一样,相应地,增长极也有规模等级之分。 3、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哪些理论模式? (1)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高速度增长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不断加强资本积累,实行扩大再生产;强调工业化,强调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强调高消费,更多地生产高价值的商品。 (2)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以生活质量为中心的战略变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针对“不发展的增长”而提出的,是传统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发展,把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战略目标。(3)自主发展的战略该战略思想是从殖民统治的历史,从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来的。基本战略思想是,要发展就要自立,要摆脱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关系。 (4)初级产品出口战略区域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出口增长快于进口,对外贸易就能刺激经济增长。 (5)进口替代发展战略指用国内生产去替代过去依靠进口的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6)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指以新的产品(制成品)取代传统的初级产品出口,将本国制造业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 4、区域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优势有何不同,把有利条件转化为区域优势必须具备哪些前提?

CNG加气站基础知识

CNG加气站基础知识 一、什么是CNG? CNG:(Compressed Natural Gas)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意思是压缩天然气。目前,压缩天然气是一种最理想的车用替代能源,其应用技术经数十年发展已日趋成熟。它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无污染,使用安全便捷等特点。 二、什么是CNG汽车? 以压缩天然气(CNG)为原料的汽车。 三、什么是CNG加气站? CNG加气站是指以压缩天然气(CNG)形式向天然气汽车和大型CNG子站车提供燃料的场所。 四、CNG加气站的分类 一般根据站区现场或附近是否有管线天然气,可分为常规站、母站和子站。 1、常规站 常规站是建在有天然气管线能过的地方,从天然气管线直接取气,进站压力为0.4MPA,天然气经过脱硫、脱水等工艺,进入压缩机进行压缩,经过压缩后压力为25MPA。然后进入售气机给车辆加气。 2、母站 母站是建在临近天然气管线门站的地方,从天然气管线直接取气,经过脱硫、脱水等工艺,进入压缩机压缩,然后经有储气瓶的拖车运输到子站给汽车加气,它也兼有常规站的功能。母站多建在城市门站附近。 3、子站 子站是建在加气站周围没有天然气管线的地方,通过子站运转车从母站运来的天然气给天然气汽车加气,一般还需配有小型压缩机和储气瓶组。为提高运转车的取气率,用压缩机将运转车内的低压气体升压后,转存在储气瓶组内或直接给天然气车加气。 五、CNG加气站工艺流程 1、常规站的工艺流程 加气站天然气引自中压天然气管网,经过滤计量后进入干燥器,经干燥处理后,在经缓冲罐后进入压缩机加压,通过优先/顺序控制盘为储气井组充装天然气,或直接输送至加气机为CNG燃料汽车加气,也可以利用储气井组内的天然气通过加气机为CNG燃料汽车加气。 2、母站的工艺流程 CNG加气母站气源来自天然气高压管网,过滤计量后进入干燥器进行脱水处理,干燥后的气体通过缓冲罐进入压缩机加压。压缩后的高压气体分为两路:一路通过顺序控制盘,进入储气井,再通过加气机给CNG燃料汽车充装CNG;另一路进加气柱给CNG槽车充装CNG。 4、子站的工艺流程 CNG子站拖车到达CNG加气子站后,通过卸气高压软管与卸气柱相连。启动卸气压缩机,CNG经卸气压缩机加压后,通过顺序控制盘进入高、中、低压储气井组,储气井组里的CNG可以通过加气机给CNG燃料汽车加气。 六、CNG加气站主要设备 1、过滤器、流量计、调压器。 2、干燥器。 3、缓冲罐、压缩机、回收罐。 4、顺序控制盘、储气井、储气瓶组(大、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1.区域的划分, 依据区域概念划分为均质区和结节区 依据区域特性分为整体性,结构性和动态性 基本属性,1.地球空间2.范围界限3.体系结构4.客观存在 结构性分为层次性组织性和稳定性 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 更新区域资源的观念,强调区域间关系的研究,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的研究,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3.区域科学发展历程 时间20世纪50年代 标志人物,艾德萨,区域科学之父54年,第一个系,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系 1958年区域科学学报 区域科学的定义,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4.自然资源的分类1利用目的:农业,药物,能源,旅游2圈层特征: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3按照其属性和用途划分:自然资源分为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自然资源,太空自然资源陆地自然资源分为,土地,水,气候,生物,矿产海洋资源分为生物化学气候矿产海底 1.自然资源的特性: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有限,区域,整体,多用途,社会 2.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有限性,动态性可增强性 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1,区域差异和区域优势2.劳动分工规律3.产业布局的指向性4.区域利益 3.区域经济特色的表现形式 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区域产业布局特色 4.年龄构成: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将全部人口划分为三组,即零到14岁,少年儿童组14到64最青年或成年组,65岁以上为老年组 5.人口自然增长分析四种类型: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 6.技术进步的类型:节约资本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型和技术进步型 7.区域分工模式:水平分工垂直分工和混合分工 8.产业按照经济活动的各个部门中要素密集程度划分: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资源资金劳动技术知识 9.技术进步的测算1.索洛余值法(增长率方程法)2.科布-道格拉斯函数3.肯德里克(综合生产要素生产率模型) 10.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1.区域比较优势基准2.产业关联基准3.莜原两基准 11.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表现:1.回顾影响2.前瞻影响3.劳侧影响 12.产业机构优化的目标1.充分发挥区域优势2.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3.产业结构的先进性 13.极化方式的三种类型1.向心式极化2.等级式极化3.波状圈层式极化 14.扩散方式四种类型:核心等级波状跳跃式 15.影响加工制造业工业布局因素:原料供应状况,市场需求,专业化协作,技术基础 16.高新技术产业特点及影响布局因素 17.高新技术产业生产特点:研究与开发,生产与制造,销售与服务 18.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的因素:经济社会因素,科学技术因素,生产,生活环境条件 19.物流中心主导功能分类与功能模式:配送型物流中心,仓储型物流中心,货物枢纽。。。 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3.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4.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内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5.资环承载力: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治理,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环境规划学重要概念

第三章环境规划的内容 1如何进行环境规划中的可达性分析: A环境保护投资分析,逐项计算完成各项指标所需资金,在留有余地的前提情况下得出一个总投资预算,同时,考虑环境保护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B技术力量分析(1)环境管理技术;(2)污染防治技术;(3)技术人才与技术推广;C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对规划区污染负荷削减能力的分析直接关系到环境目标能否实现。一现有的削减能力,二潜在的削减能力。D其他分析,政治,经济,群众,执法管理部门,综合分析。 2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类型和原则: 概念:是指进行环境规划定量或半定量研究时所必须的数据指标总体。 整体性原则;科学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应性原则;选择性原则; 环境质量指标;污染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主要指经济社会和生态指标)。 3环境规划中环境预测的类型和主要内容: 警告性预测;目标导向性预测(理想型);规划协调性预测(对策性); 社会和经济发展预测;环境容量和资源预测;环境污染预测;环境治理和投资预测;生态环境预测。 4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是环境实现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依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不同地区在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对区域合理划分。 是为了合理布局,其次是为了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再者是为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 基本内容:在所研究的范围内,根据各环境要素的组成自净能力等条件,合理确定试用功能的不同类型区,确定界面设立监测控制点; 在所研究范围的层次上,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以功能区为单元。提出生活和生产布局以及相应的环境目标与环境标准的建议; 在各功能区内,根其在生活和生产布局中的分工职能以及所承担的相应的环境负荷,设计出污染物物流和环境信息流; 建立环境信息库,以便对生产生活和环境信息进行实时处理,及时掌握环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通过反馈做出合理的控制决策。 5综合环境规划与部门环境规划的区别: 城市综合环境区划主要是以城市中人群的活动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要求为分类准则,一般可以分为重点环境保护区一般环境保护区,污染控制区,和重点污染治理区等; 部门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地表水域环境功能区,噪声功能区等。 6结合实际分析环境规划设计的基本过程: A分析调查评价结果,明确环境现状,治理能力和污染综合防治; B分析预测结果,从而综合考虑实际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详细列出环境规划总目标和各项目的分析,以明确现实环境与环境目标的差距; D制定环境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 E制定化境规划的措施和对策,这是规划的主体。 7如何理解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运行机制和模式: A环境规划方案决策的影响机制,决策风险的影响,决策时效的影响,社会成本核算的影响,决策机会的影响。除了四项因素外,最高决策者决策智商决策倾向,决策方法等亦对规划方案实施有重大影响。 8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和应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A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1)规划部门内部的协调和调整:(2)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调整。(3)与区域周围邻近的地区间的协调和调整,(4)与国家办事机构的协调和调整。 B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1)制定资源利用开发标准;(2)统计报表制度;(3)依法控制保证规划的实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