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古诗三首1

1古诗三首1

1古诗三首1
1古诗三首1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教育: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明确:这首诗写的是在深邃幽静的山林里,只听见有人在说话,但看不见人,只有阳光透射过密密的丛林,照在青苔上。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诗人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四)指导朗读

鹿柴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第二课时

课前教育:

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1949年7月由曾联松设计。其中红色象征革命;五星呈黄色,有象征中国人为黄种人之意。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民族资产阶级(即原“士、农、工、商”之所谓“四民”,但依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顺序被改为“工、农、士、商”)。四颗小星环拱于大星之右,并各有一个角尖正对大星的中心点,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和人民对党的拥护。

学习目标:

学习第二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二)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三)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

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四时田园杂兴

作者: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1]

日长篱落无人过,[2] 唯有蜻蜓蛱蝶飞。

注释:

[1]麦花:麦子秀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

[2]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

第三课时

课前教育:

国歌,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是被国家的政府和人民认为能代表该国家政府和人民意志的乐曲。一般来说它们都带有爱国主义色彩。威武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原为抗战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由著名词作家田汉作词,人民音乐家聂耳作曲。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三首古诗。《乡村四月》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美丽的江南水乡温州。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

二、初读。

1. 先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直到读准了,读响亮了。

2.谁想来读读这首诗?他读的时候,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自己在心里跟着念,把

A. “了”是“结束”的意思,那这里它应该读(“liǎo”)

B. 这首诗中还有一个词语比较难读“蚕桑”,把它带到句子中读一读。

三、整体感知。

1.读着读着,你看到了乡村四月的哪些画面?

(碧绿的山陵和原野、白茫茫的稻田、杜鹃的叫声、人们在养蚕、插田……)

2.好,现在就让我们去看看乡村四月的自然景色。

四、体会画面美。

1、学习“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有人说:读一首诗,就是在欣赏一幅画。反复读上几遍,读着读着,你都看到或听到什么了?

A、透过“绿遍山原”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

1) 山岭和原野都绿了。(具体一些,想象的再丰富一些)

你真会说话。你不仅在理解,而且在想象了。想读读这绿色的山岭和原野吗?

2) 是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这一片绿色,又让你联想起了哪些词语呢?(草木茂盛、郁郁葱葱)

3)(图片)瞧,就是这样一个小乡村。这么美的景色,谁想来读一读。

4)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绿意盎然的小乡村。

B、谁还从哪儿感受到了画一般的美?(白满川)

1)读着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

2)(出示画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绿……)

C、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规声声)

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子规的歌声。

同学们你觉得它在唱些什么?是啊,它在唱这“绿遍……”的乡村四月。

D、子规声声唤来了这诗中的雨,轻轻的多读几次这个句子,这会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呢?

1.如烟的雨,还可以说成什么?(蒙蒙细雨、烟雨蒙蒙……)出示图片

2.你觉得怎样读才能读出着子规声声、烟雨蒙蒙的乡村四月呢?

3.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温柔(轻)?谁还愿意来温柔(轻轻)地读一读?

E、同学们,自己再深情地读读这首诗,你能用两、三句话简单地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

乡村四月多么地清新明丽(板书:清新明丽)。

F、看着这么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绿遍山野白满川……

读得真美呀,我们此时已经仿佛跟随着诗人进入了那烟雨蒙蒙、如诗如画的小乡村。

谁也想像诗人一样赞美一下这景色?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乡村。

2、学习“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领略了乡村四月的自然景色,让我们再去看看田园里那些忙碌的人们。读“乡村……插田”

A、同学们,自己多读几次,你又仿佛看到或听到了什么?

1)你看到人们的忙碌,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诗,你从哪里发现了人们的忙碌?

2)看来,人们真的很忙碌,今天的人们在“蚕桑又插田”,几天前人们也在(“蚕桑又插田”),昨天人们还在(“蚕桑又插田”),明天的人们也将会在(“蚕桑又插田”)。如此忙碌的人们,他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高兴、喜悦)

他们为什么这么忙碌呢?

3)此时,在稻田里忙碌着的人们就是乡村四月这幅画中最亮丽的风景。

B、四月的乡村,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田园交响乐,用心读读这首诗,你都能听到哪些声音呢?(出示句式:我仿佛听到——的声音)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这份忙碌,这份幸福……

C、是啊,此时诗人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他看着“绿遍……”的美景,看着“乡村四月……”的景象,觉得自己都快陶醉了。好,带着你们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轻轻地吟诵起这首诗。

五、熟读成诵。

1. 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悦耳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乡村四月呢?

2.多么秀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读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3.四月的乡村是一幅画,是一首歌,想把这乡村四月永远记在脑海里吗?请闭上你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优美的音乐中欣赏这乡村四月的美景吧。

六、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清新明丽景美人美

古 诗 三 首1

古诗三首1 古诗三首1古诗三首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 课前准备: 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古诗三首》。这三首都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它们都是五言诗。(板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 2.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

二.学习第一首《马》诗 1.简介作者李贺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忧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生前泄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三首。今天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______(马自喻),抒发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 2.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燕(yan)、络(luo)的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4.理解前两行的词语。 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 ①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 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 “燕山”是指什么? 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 “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 “钩”是什么意思? ③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___看出,意思是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宿建德江 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古诗三首1注释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独坐敬亭山》 群鸟高飞远去无影无踪,孤云独自飘动自在悠闲。 我静静地凝视着山,觉得山也在看我,好像互相交流,彼此总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望洞庭》 湖光和秋月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湖面平静无风,就像一面铜镜,还没有被打磨。远远地看,洞庭湖翠绿的山水,就好像在白银盘里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忆江南》 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景我曾经很熟悉。春天来了,太阳升起,照得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江水深碧,像蓝草一样绿。江南的风景这样美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独坐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尽”、“闲”、“相看”、“两”、“只有”等重点词汇的意思及用法。 能力目标:弄懂全诗的含义。并培养学生理解诗文感受经典文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和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情感,并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词汇的意思以及用法。理解全诗的含义。 难点:体会作者和敬亭山之间互为知己的情感。 三、教具、学具准备 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古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经历,以及诗文含义汇集成小故事进行新课的导入。) 板书课题: 古诗三首 ——独坐敬亭山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齐读古诗,明确字音

指生读古诗,集体纠正错音。 全班齐读古诗。 2、理解题目含义,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3、找出重点字眼、理解诗文含义 (1)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 孤云:孤独的白云;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③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④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⑤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三)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说出下列词汇的意思 高飞尽: 闲: 厌: 只有敬亭山: 2、填空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代诗人。诗中用的写作手法把比作自己的知己。 诗中“,”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心情是很孤独的。 3、小练笔 如果你是当时的诗人,你会有什么话对“知己敬亭山”说呢?(四)全课小结总结升华 鸟儿飞走了,云飘远了。李白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深情地望着他,人与自然,自然与人就是这般爱恋,这般沉醉吧。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 古诗三首(教案)【最新】

第一单元 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一篇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从动物、植物、景物这几个方面来反映主题。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读写和课外搜集活动,增进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课题内容简说 古诗三首 《绝句》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歌颂了美好的春光。《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 《三衢道中》抓住游玩途中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燕子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 荷花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昆虫备忘录 这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几种昆虫的特点,语言生动有趣,体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积累优美的句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 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4.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段。 3.增进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 1.古诗三首……………………………………………………………………………… 2~3课时 2.燕子…………………………………………………………………………………… 2~3课时 3.荷花…………………………………………………………………………………… 2~3课时 4*.昆虫备忘录…………………………………………………………………………… 1~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二·语文园地………………………………………………………… 3~4课时 1.本单元注重朗读感悟,增强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使语言中蕴涵的美通过口诵心记来深化理解。 2.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解词、析句、悟情的过程中,认识逐渐深化,感情逐渐深入。 1.古诗三首 课题古诗三首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绝句》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歌颂了美好的春光。《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写的,这首诗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三衢道中》是曾几的作品,这首诗是他游赏浙江衢州时写的,再现了诗人游览时愉悦的心情,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再借助注释和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春光和大自然的美好。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独坐、敬亭山、烟渚、日暮、野旷、渔灯、风簇浪。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三首古诗。 3.感悟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思想教育:培养热爱我国古诗的感情。 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诗人的资料、古诗的有关图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你喜欢哪首古诗?谁来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再学三首,这三首诗想像奇特,你们一定会喜欢。(板书课题:古 诗三首)这节课,我们先学第一首《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 2.解题。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

1古诗三首

1.古诗三首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3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通过观察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5.引导学生发现古诗词的美,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其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从而使其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教具准备课件: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有关图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8 )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你最喜欢的一首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诵古诗。 3.教师评议。 4.【出示课件2】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十分喜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很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板书: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出示课件3】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致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他们自身迫切的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新课教学( 28 )分钟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出示课件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3)【出示课件5】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①学生观察生字,交流生字的书写特点。 ②老师范写,学生认真观察。③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④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2.理解词语。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三、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比赛读。 2.借助注释互相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板书: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出示课件6】(1)小组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板书:辛勤劳动)(2)想象交流:①“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③看到此情景作者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快乐的。)(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板书:赞美)①指名读,师生评议。A.读出农民的辛苦。B.读出农民的忙碌,表现繁忙的劳动场面。C.读出农家生活的和谐。②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4)教师小结:从短短的诗句里我们感受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劳碌,但在当时这种男耕女织的生活却是诗人这种文人墨客所向往的。忙碌了一天,晚上一家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情,这种温馨,使人们劳动的疲倦和劳累一扫而光,这种快乐与满足就是人们从劳动中得到的。再次齐读课文,试着把这种满足与快乐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板书: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10】(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抓住儿童神

统编-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1古诗三首 (部编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课“稚”等生字和1个多音字“供”,会写“昼、耘、桑”等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做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 (1)凭借注释、图片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2)体会诗人用词的生动传神。 3.情感与价值 (1)让学生感悟诗歌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2)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所写诗歌的写作背景。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今天,诗人范成大给大家带来了一首 诗,咱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有怎样的情感要与大家分享,好不好? 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介绍作者。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绍兴 二十四年中进士。著有《石湖诗集》《石湖词》《吴船录》等。范成大是一个关心 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一贯的忧国恤民思想在其诗歌创作中 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范成大的诗,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图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 大晚年作的组诗《四时田园杂兴》,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品。 2.释题。

四年级下教学实录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_人教版新课标

四年级下教学实录-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 人教版新课标2019 课前谈话: 刚刚过了新年,同学们还认识我吧。对,我是许老师,千万不要叫我语文老师。苏轼认识吗?( 饮湖上初晴后雨)杜甫知道么?(绝句江畔独步寻花)李白知道么?知道的请举手!(板书李白)李白姓李名白,字——?(太白)号——?古人往往有名有字有号,李白号清莲居士,(课件简介李白) 师:李白写的诗你能想到哪些? 生:《静夜思》(背诵) 师:从这首诗你能感觉到的是怎样的李白? 生:(思念家乡) 师:那是一位乡愁满怀的李白。 生:《望庐山瀑布》 师: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生:(潇洒、很爱游玩。) 师: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 生:《赠汪伦》 师:这里又是怎样的李白(生答) 师:李白对朋友有情有义,李白的诗有很多,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学完这首诗,我们再来想一想,这儿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一、揭题。

师:看课文,谁来读读题目。 学习生字:亭,识记,指导书写。谁来说说敬亭山。(补充介绍:敬亭山原名昭亭山,自南齐谢朓《游敬亭山》和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因而被称为“江南诗山”)(出示敬亭山图片)知道了敬亭山,谁再来读读题目。生读。 师:请注意敬亭山前面两字。生:(个别读、齐读。) 师: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 二、请大家打开书自己读吧,要求读通顺,读正确。 (自由朗读。)指名读,师评价。(字正腔圆……) 师:细心的同学,发现他们两人的朗读有什么不同? 生:女同学读得很有韵味, 师:你也来读一读。生读。 师:读诗光读通读顺可不够,还要读出滋味来,怎样更好地读出滋味?我们就要了解诗的意思。自由地读读,边读边想想这首诗的意思。 生自由读。 师:读的过程中,你读懂了意思吗?我再请同学来读,从他的朗读中,看他读懂了多少。生读师评。说说读懂了什么。(初步理解诗意)师:读了几遍下来,也许遇到了困难,把你的困难说出来。 生:“孤云独去闲”是什么意思?师:那是对字句意思的不理解。 生:“相看两不厌”是对什么这么不满足?……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_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书所见)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_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宿建德江,舟夜 书所见)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舟夜书所见》。 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②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①指读全诗。(正音) ②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2.交流。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熟背《独坐敬亭山》。 第二课时

《古诗三首》(1)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课文21.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思想目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了解诗歌描写的景色,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并会背三首古诗。 [重点难点提示] 读懂诗句,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和老师一起学习] 一. 按以下内容进行预习。 1. 读三首古诗,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分别是谁?他们各是哪个朝代的人?将答案分别写在三首古诗题目的下边。 《鹿柴》《江上渔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读古诗,学生字新词。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4)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二.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鹿柴()1 王维 空山不见人, 但(2)闻(3)人语响。 返景(4)入深林, 复(5)照青苔(tái)上。 注释: (1)柴:音zhài,同“寨(zhài)”,木栅栏。鹿柴:地名。 (2)但:只。 (3)闻:听见。 (4)返景:这里是说阳光斜射进深林。景:阳光。 (5)复:又、再。 1. 学生字,读准音。 (1)看拼音读生字。

zhài tái 柴苔 (2)大声朗读这首诗。 2. 知作者,明背景。 (1)你还学过唐朝王维的诗吗?学生可背诵《鸟鸣涧》《山居秋暝》等。 (2)谁知道有关王维的知识? 教师补充: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21岁就做了进士,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他能诗善画又擅长音乐,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成就较高,山水诗写得清新如画,所以人们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 解题意,懂诗意。 《鹿柴》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之一。鹿柴是地名,也是他居住附近的一个名胜地方。 4. 读懂诗句的意思。 (1)读一读课文中的注释,不明白的字还可以查查字典,根据你的理解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2)师生解说诗中词和句的意思。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从正面描写山中杳无人迹,突出了山的空寂清冷。“空山”,是空阔的山。“不见人”,看不见一个人影。这里“不见人”是“空山”的具体说明,突出了一个“静”字。 第二句,“但闻人语响”。由“静”转为“动”。“但闻”,但是偶尔能听见有人说话的声音。这更衬托出山的静。 第三、四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讲的是夕阳的余辉,射入茂密的林中,又映照在绿绿的苔藓上。这一句又由声转为色。突出了深林的幽暗。 5. 品味悟情。 (1)把话变成画儿。(话变画) 把四句诗的意思串起来说一说,每位同学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看插图,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画的内容。(话说画) (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 (4)总结一下这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空山、人语、夕阳、青苔) (5)诗人把空山、人语、夕阳以及林中景物色彩都生动地勾画出来了,为我们描摹出颇为神奇的境界,诗人如此细心地体验、观察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时要求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富有情感的声音,恰当地停顿,造成鲜明的节奏,并且把韵母读得响亮、清晰,使音韵和谐。)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返景/入./深林, 但.闻/人语响.。复照 ../青苔/上。 6. 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1.古诗三首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1.本组教材以“童年往事”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项教学内容。四篇课文有展示古代儿童生活画面的《古诗三首》;有著名作家萧红回忆祖父的园子,给童年带来快乐的《祖父的园子》;有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还有陈慧瑛描写一位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梅花魂》。 2.阅读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到童年生活,因为无忧无虑而快乐,因为有了梦想而精彩。透过一篇篇风格各异的课文,看到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3.教学建议: (1)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单元的语文素养。 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和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 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引导学生交流如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积累激励少年惜时奋进的古诗。教师应从整体上把握本组的教学内容和编排特点,把理解内容和体会感情、读书与表达、语言积累与语言运用、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指导学生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选择事件,要选择最能表现作文中心思想的事件作为材料,把事件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一个过程,只有把这个过程写清楚,给读者的印象才能完整而深刻。 (3)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单元首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 4.课时安排: 1.古诗三首………………………………………………三课时 2.祖父的园子…………………………………两课时

3.月是故乡明…………………………………一课时 4.梅花魂………………………………………一课时 口语交际………………………………………一课时 习作……………………………………………两课时 学习园地……………………………………两课时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3个生字;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正确读写课文中“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教案

一、课前谈话: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李太白) 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 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 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 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学生齐背) T:静夜思,永恒的话题……古老与现代(老师用抒情的语言来描述,略)。那是一个怎样的话题?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乡愁(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紧张)S齐背。 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 S:很爱游玩。 T: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 二、初读。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 2、读诗歌。 (1)自由练读。 老师提示:读文章,先练习。按自己的节奏读两边。(好像没有特别的要求,只是叫学生读2遍,目标不是很明确。) (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 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学生比较紧张) 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齐读。 (4)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教案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二、能力目标 1 、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学习作者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目标 1、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优美的山水特点,激发审美情趣,培养爱国情感。学习重点、难点 一、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优美的山水特点,激发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教案挂图 教案时间:3 课时 教案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那么,在第一课中我们将接触其中的三首。今天呢,我们将来学习第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独坐敬亭山)。 二、品味阅读,深入课题。 1、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 )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2、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 )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①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A、自由吟诗 B、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②品味诗句的意境,“尽”“闲”:诗句动静结合,烘托了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而后两句中“两不厌”“只有”更加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 三、总结学习,积累方法。 诗词常用的方法:读——释——品——悟 四、同步作业,拓展练习。 1、解释并默写《独坐敬亭山》,体会诗人所渗透的情感。 2、背诵你喜欢的唐诗。 第二课时《望洞庭》

1古诗三首(含答案)

类文阅读-1 古诗三首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1.选出下列词语在古诗中的意思。 惜:()A.可惜 B.珍惜 C.爱惜 D.痛惜 尖尖角:()A.蜻蜓尖尖的尾巴 B.还没有展开的嫩荷的尖端 C.尖尖的树枝 D.尖尖的莲蓬 2.诗中描写到了哪些景物?在后面的括号里画“√”;没有描写到哪些景物?在后面的括号里画“×”。泉水()柳枝()树荫()荷叶()荷花()蝴蝶()蜻蜓() 3.这首诗清新自然,写的景物虽不多,却勾画了一幅生动的小池风景图。你读出了怎样的感受?或者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 C B 2. 画“√”:泉水、树荫、荷叶、蜻蜓画“×”:柳枝、荷花、蝴蝶 3.例:我体会到了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1.写出诗中下列字的读音。 系()藜()沾() 2.试着用现代文写出后两句诗描写的景色。 3.从前两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描写了作者()时的所见所闻。 A.春日赏花 B.夏日淋雨 C.春日远足 D.夏日游园 4.从诗人的描述中,我们领略到了一个()的春天(双选)。

A.草长莺飞 B.生机勃勃 C.色彩缤纷 D.花红柳绿 1.jì lí zhān 2.春日时雨时晴,杏花开时,小雨落在身上,衣服欲湿未湿,杨柳风最柔,吹到脸上也不觉得冷。 3.C 4.BC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

1古诗三首2

谈话导入,扣读诗题 1.谈话导入。 童年是纯真、难忘的岁月,身处童年时期,你们正经历着人生的快乐时光,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古时候,儿童的生活是怎样的呢?在许多喜爱儿童和富有童心的诗人为我们留下的诗词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古时候孩童的生活情景。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稚子弄冰》。 2.板书诗题,齐读诗题。(板书:稚子弄冰) 3.指名学生猜诗题的意思。 师总结:“稚子”是指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古诗题目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4.了解诗人杨万里。(课件出示诗人的资料) 5.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发生的事?(冬季) (3)给古诗划分节奏,引导朗诵古诗。(课件出示诗的节奏划分) 2.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稚子玉磬 指名学生读,相机正音,再齐读。 3.指导学生正确书写汉字“晓”。(学生观察—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4.运用学法,理解诗意。 (1)让学生运用第一首古诗的学法,自学这首古诗,理解诗意。(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意。 ●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 (2)全班交流汇报古诗的大意。 5.教师相机小结:清晨,儿童将铜盆里结冻的冰块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来当钲来敲打。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玉石碎裂一样的声音。 品读古诗,想象诗境 1.读出感情,想象画面。 (1)指名学生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2)结合注释说一说“稚子”“金盆脱晓冰”“钲”分别是什么意思。(幼小的孩子;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的乐趣。(全班自由交流) 2.想象画面,体会情境。 (1)指名学生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2)结合注释说一说“磬”“玻璃”分别是什么意思。(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3)再读一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全班交流眼前浮现的画面) 3.多么调皮的孩子,他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学生接读)稚子金盆脱晓冰;多么聪明的孩子,他用彩色的线把冰块穿起来当作银锣来敲——(学生接读)彩丝穿取当银钲;多么快乐的孩子,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样穿越树林,真好听——(学生接读)敲成玉磬穿林响;多么沮丧的孩子,冰忽然落在地上发出像美玉摔碎的破裂声——(学生接读)忽作玻璃碎地声。 4.教师小结:快乐也好沮丧也好,对孩子来说都是心动神移的最深刻的记忆。对作者来说,他多么羡慕这个无忧无虑、聪明可爱的孩子。

1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

1、古诗两首(1、2) 教学目标: 1、会认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3、理解诗句句意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诗人的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 课时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独坐敬亭山》的大概意思。 2、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光辉。同学们喜欢古诗么?我国唐朝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诗人叫李白,关于他你们了解多少呢?(学生交流收集的关于李白的资料) 2、李白真是一个文学大家,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他一个流芳千古的作品《独坐敬亭山》。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播放录音范读古诗。 2、指名朗读古诗,多种朗读方式,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师生评价是否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3、介绍诗的写作背景。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当时诗人很有抱负,特别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是由于他不断遭受到统治阶级的打击、迫害和排挤,使他特别不得志,于是就产生了逃避现实的想法。他怀着对不合理社会的鄙视开始飘荡江湖。这首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三、分步解读,感悟诗情 1、自读古诗,理解字词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市北部,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尽:飞走了,消失了,无影无踪。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指诗人与山不厌倦地相互看着。厌,满足。

1古诗三首1

1.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背诵三首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每首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教育: 中华民族----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中部。经过民族识别,现今的中华民族共包括: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学习目标: 学习第一首古诗《鹿柴》。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鹿柴》。 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