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通化学第七章酸碱平衡

普通化学第七章酸碱平衡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

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习题含答案 疾病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第八章酸碱平衡紊乱习题 一、单选题 1. 对固定酸进行缓冲的最主要系统是 A.碳酸氢盐缓冲系统 B.磷酸盐缓冲系统 C.血浆蛋白缓冲系统 D.还原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E.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 2. 血液pH的高低取决于血浆中 A.NaHCO3浓度 B.PaCO2 C.AB D.HCO3—/H 2CO3的比值 E.BE 3. 阴离子间隙是指 A.细胞内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差值 B.细胞外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差值 C.细胞内、外的阴离子与阳离子的差值 D.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E.细胞内未测定的阴离子与未测定的阳离子的差值 4. 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的是 A.pH B.BE C.PaCO2 D.AB E.BB 5. 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常见于 A.腹泻 B.肾小管性酸中毒

C.糖尿病 D.大量输人生理盐水 E.小肠、胆道、胰腺引流或肠瘘 6. 判断酸碱平衡紊乱是否为代偿性的主要指标是 A.SB B.AB C.pH D.PaCO2 E.BE 7. 血浆HCO3—原发性降低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8. 血浆H2CO3原发性升高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呼吸性酸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9. 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C.慢性呼吸性酸中毒 D.慢性呼吸性碱中毒 E.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10. 血浆H2CO3原发性降低可见于 A.代谢性酸中毒 B.代谢性碱中毒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判断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及判断

一、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表8-5酸碱紊乱分类及参数 最初改变代偿性响应预期代偿 代谢性酸中毒↓cHCO3- ↓PCO2 PCO2 = 1.5(cHCO3-)+8±2 cHCO3-↓1mmol/L,PCO2↓1~1.3mmHg pH的后两位数=PCO2(如PCO2=28,pH=7.28) cHCO3-+15=pH的后两位数(cHCO3-=15,pH=7.30) 碱中毒↑cHCO3- ↑PCO2 cHCO3-↑10mmol/L,PCO2↑6mmHg cHCO3-+15=pH的后两位数(cHCO3-=35,pH=7.50) 呼吸性酸中毒 急性↑PCO2 ↑cHCO3- PCO2↑10mmHg,cHCO3-↑1mmol/L 慢性↑PCO2 ↑cHCO3- PCO2↑10mmHg,cHCO3-↑3.5mmol/L 碱中毒 急性↓PCO2 ↓cHCO3- PCO2↓10mmHg,cHCO3-↓2mmol/L 慢性↓PCO2 ↓cHCO3- PCO2↓10mmHg,cHCO3-↓5mmol/L 单一酸中毒应有以下三种机制之一:①附加酸增加;②酸排泌减少;③碱的丢失增加;单一碱中毒应有以下机制之一:①附加碱增加;②碱排泌减少;③酸丢失增加。

表5-2 成人血气分析参数值及临床意义 指标 参考值 临床意义 酸碱度(pH ) 7.35-7.45(A )* 7.33-7.43(V )* <7.35酸中毒,>7.45碱中毒,在 7.35-7.45之间,机体可能是①正常或②代 偿型酸碱中毒 二氧化碳分压(pappen-heimer CO 2, PCO 2) 4.66-6.0kPa (A ) 5.05- 6.65kPa (V ) 反映肺泡PCO 2值,PCO 2增高示肺通气不足 (原发或继发),CO 2潴留;PCO 2降低示肺 通气过度(原发或继发),CO 2排出过多 氧分压(pappenheimerO 2,PO 2)血红蛋白(hemoglobin 9.98-13.30kPa (A )3.99-6.65kPa (V ) 120-160g/L (男) 判断缺氧程度及呼吸功能,<7.3kPa 示呼 吸功能衰竭与氧含量、氧容量有密切关系的 一项参数,Hb Hb 110-150g/L (女) 降低携O 2减少,缓冲酸碱能力降低,氧含量也降低,参与BE 、SB 及SatO 2的运算 P 50 3.19-3.72kPa (A ) P 50增高,氧解离曲线右移,Hb 与O 2亲和力 降低;P 50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Hb 与O 2亲和力增高 标准碳酸氢盐 (standardbicarbonate ,SB )实际 碳酸氢盐(actualbicarbonate ,AB ) 22.0-27.0mmol/L22.0-27.0mmol/L (AB =SB ) 表示血液HCO 3- 的储备量,SB 增高示代谢性 碱中毒;SB 降低为代谢性酸中毒血液实测 HCO 3-量,AB >SB 为呼吸性酸中毒,AB <SB 为呼吸性碱中毒,AB 增高和SB 增高为代偿型碱中毒;AB 降低和SB 降低为代偿型酸中毒 缓冲碱(buffer base ,BB Bbb 45-54mmol/L (全血)BBP 41-43mmol/L (血浆) BB 降低为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 BB 增高为代谢性碱中毒或呼吸性酸中毒,BB 降低而AB 正常则提示Hb 或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碱剩余(碱超)(base xce-ss ,BE ) -3-+3mmol/L BE 为正值,表示BB 增高,为代谢性碱中毒; BE 为负值,表示BB 降低,为代谢性酸中毒或呼吸性酸碱中毒,因代偿关系,BE 也可能升高或降低 总CO 2(total CO 2,TCO 2) 23-27mmol/L (A )24-28mmol/L (V ) 与代谢因素及呼吸因素有关,主要说明代谢 因素影响酸碱平衡,因TCO 2的95%为HCO 3 -量 阴离子隙(anion gap ,AG ) AG =[Na + ]+[K + ]-[Cl -]为 18±4mmol/L(V )AG =[Na + ]-[Cl -][HCO 3-]为12±4mmol/L(V ) AG 增高是代谢性酸中毒AG 正常的酸中毒可见于高Cl 性代谢性酸中毒 氧含量(oxygen content ,O 2 Cont ) 7.6-10.3mmol/L (A ) 判断缺氧程度和呼吸功能的指标 氧和度(O 2 saturation ,O 2 95%-98%(A ) 判断Hb 与氧亲和力的指标;H + ,2,3-DPG , Sat 60%~85%(V ) PCO 2和PO 2均影响O 2 Sat 值 *:(A )为动脉,(V )为静脉

(完整版)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病例讨论习题参考答案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病例讨论习题参考答案 病例组1:试分析下列病例出现了何种酸碱平衡紊乱?为什么? 1.某慢性肺心病患者入院5天,经抢救后血气及电解质结果如下:pH 7.3,PaCO2 67mmHg,AB 36mmol/L,血Na+ 140mmol/L,Cl–75mmol/L,血K+ 4.5mmol/L。(1)AG=140-(75+36)=29>16必有代酸△AG=29-12=17 =△HCO3- (2)判断原发、继发因素: 1)pH=7.3酸中毒 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 3)病史:肺心病、PaCO2↑为原发。 (3)慢性呼酸代偿公式:预测HCO3-=24+0.35△PaCO2±3=24+0.35×27±3=33.45±3。 若去除代酸的影响,HCO3-=36+17=53>33.45±3,故有代碱。 (4)结论:呼酸+代酸+代碱。 2.肺炎休克患者:pH 7.26,HCO3-16 mmol/L,PaCO2 37mmHg; (1)pH=7.26酸中毒;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休克,HCO3-↓为原发。(4)代酸代偿公式:预测PaCO2=40-(1.2△HCO3-±2)=40-(1.2*8±2)=30.4±2。实际PaCO237>32.4,故有原因使PaCO2升高;(5)结论:呼酸+代酸(解释:此病例按照病因导致呼吸性酸中毒计算也可) 3.肾炎发热患者:pH 7.39,HCO3-14 mmol/L,PaCO2 24mmHg; (1)pH=7.39正常;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肾炎,HCO3-↓为原发。 (4)代酸代偿公式:预测PaCO2=40-(1.2△HCO3-±2)=40-(1.2*10±2)=28±2。实际PaCO224<26,故有原因使PaCO2降低;(5)结论:代酸+ 呼碱(解释:发热可引起过度通气导致呼碱) 4.肺心病患者:pH 7.34,HCO3-31 mmol/L,PaCO260mmHg; (1)pH=7.34正常;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肺心病,PaCO2↑为原发;(4)慢性呼酸代偿公式:预测HCO3-=24+0.35△PaCO2±3=24+0.35×20±3=31±3。实际HCO3-31∈31±3(5)结论:慢性呼酸(完全代偿型) 5.肺心病患者补碱后:pH 7.40,HCO3-40 mmol/L,PaCO267 mmHg; (1)pH=7.40正常;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肺心病,PaCO2↑为原发;(4)慢性呼酸代偿公式:预测HCO3-=24+0.35△PaCO2±3=24+0.35×27±3=33.45±3。实际HCO3-40不∈33.45±3,故有原因造成HCO3-升高;(5)结论:慢性呼酸+代碱(解释:补碱过量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 6.肺心病患者:pH 7.22,HCO3- 20 mmol/L,PaCO2 50mmHg (1)pH=7.22酸中毒;2)HCO3-↓/PaCO2↑反向,混合型;3)结论:慢性呼酸+代酸(解释:也可按照以上病例方法进行推导) 7.幽门梗阻患者:pH 7.49,HCO3- 36 mmol/L,PaCO2 48mmHg; (1)pH=7.49碱中毒;2)HCO3-↑/PaCO2↑同向,单纯型或者混合型;(3)病史:幽门梗阻,HCO3-↑为原发。(4)代碱代偿公式:预测PaCO2=40+(0.7△HCO3-±5)=40+(0.7*12±5)=48.4±5。实际PaCO248∈48.4±5;(5)结论:代谢性碱中毒(失代偿型)

关于生物化学

Alb清蛋白;AATα1—抗胰蛋白酶;AAGα1酸性糖蛋白;AMGα2巨球蛋白;AG阴离子隙;AFUα-L-岩藻糖苷酶;ATPI成人治疗计划;AB实际碳酸氢盐;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NP心房利钠肽;ALP碱性磷酸酶;ADA腺甘脱氨酶;ARF急性肾功能衰竭;BOD胆红素氧化酶;BNP B型利钠肽;BCG溴甲酚绿;BA 胆汁酸;BB缓冲碱;BE剩余碱;CH胆固醇;CT降钙素;CER铜盐蛋白;ChE胆碱酯酶;CP铜蓝蛋白;CE胆固醇酯;CB结合胆红素;CA胆酸;CDCA 鹅脱氧胆酸;CETP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ACT胆固醇酰基转移酶;CRP C-反应蛋白;DCA 脱氧胆酸;DBIL直接胆红素;DM糖尿病;ECF细胞外液;Fg纤维蛋白原;FPG空腹血糖;FC游离胆固醇;FABP脂肪酸结合蛋白;GSP糖化血清蛋白;GDH 谷氨酸脱氢酶;GSTs谷胱甘肽转移酶;GGTγ-谷氨酸转移酶;GP糖原磷酸化酶;GFR肾小球滤过率;GDM妊娠期DM; HOP尿羟脯氨酸;HL肝脂酶;Hp结合珠蛋白;HcY同型半胱氨酸;IDBIL间接胆红素;ICF细胞内液;;IRT胰岛素释放试验;INS胰岛素;IGF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FG 空腹血糖受损;IGT糖耐量减低;IR胰岛素抵抗;;LRP LDL受体相关蛋白;LPL脂蛋白脂肪酶;LCA 石胆酸;LP脂蛋白;LAP亮氨酸氨基肽酶;LCAT卵磷脂胆固醇脂酰转移酶;MS代谢综合征;MAO单胺氧化酶;NEFA/FFA游离脂肪酸;OGTT口服G耐量试验;OC骨钙素;PTH甲状旁腺素;PA前清蛋白;PICP 1型前胶原羧基前肽;PL磷脂;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SD山梨醇脱氢酶;SR清道夫受体;SB标准碳酸氢盐;SPI 选择性(蛋白尿)指数;Tbil 总胆红素;TG甘油三酯;TRF转铁蛋白;TC总胆固醇;TLC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TIBC血清总铁结合力;TRAP

无机化学之 酸碱平衡题目+答案

第9章 酸碱平衡 1. (3668) 按酸碱质子理论考虑,在水溶液中既可作酸亦可作碱的物质是( C ) (A) Cl - (B)NH 4+ (C)HCO 3- (D) H 3O + 2. (0616) pH = 2的溶液酸度是pH = 6的溶液酸度的…………………( D ) (A) 4倍 (B) 12倍 (C) 4000倍 (D) 10000倍 3. (6681) 恒温下,某种弱酸溶液的一级电离常数约为1.7 ?-5,并有 1.3 %电离成离子,该溶液弱酸的浓度 是…………………………… ( A ) (A) 0.10 mol ·dm -3 (B) 0.13 mol ·dm -3 (C) 1.3 mol ·dm -3 (D) 2.0 mol ·dm -3 4. (6627) K w 的值是0.64×10-14 (18℃) 和1.00 ? 10-14 (25℃),下列说法中正确是…( C ) (A) 水的电离是放热过程 (吸热) (B) 在25℃ 时水的pH 值大于在18℃时的(pH=7.1) (C) 在18℃ 时,水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是0.8 ? 10-7 mol ·dm -3 (D) 仅在25℃ 时,水才是中性的

5. (6665) 在298 K时,其pOH值小于7的溶液是…………………(D) (A) 0.1 mol·dm-3 NH4Cl (B) 0.1 mol·dm-3 HAc和0.1 mol·dm-3 NaAc (C) 0.1 mol·dm-3 AgNO3 (D) 0.1 mol·dm-3 NaHCO3 6. (3661) 某酸HA的K a = 8.4 ?10-4,0.10 mol·dm-3此酸的H+浓度为……( D) (A) 9.2 ? 10-3 mol·dm-3 (最简式) (B) 1.8 ? 10-2 mol·dm-3 (C) 2.9 ? 10-3 mol·dm-3 (D) 8.8 ? 10-3 mol·dm-3(近似式) 7. (0615) 下列离子中,碱性最强的是…………(B) (A)NH + (B) CN- (C) Ac- (D)NO2- 4 8. (6676) 0.1 mol·dm-3 H2S 溶液中,[S2-]的正确表示是……………(C) (A) [S2-] = [H+] (B) [S2-] =21[H+] (C) [S2-] = K a2 (D) [S2-] = [H2S]1/3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生物化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归纳 三羧酸循环记忆方法 一:糖无氧酵解过程中的“1、2、3、4”1:1分子的葡萄糖2:此中归纳为:6个2 2个阶段;经过2个阶段生成乳酸 2个磷酸化; 2个异构化,即可逆反应; 2个底物水平磷酸化;2个ATP消耗,净得2个分子的ATP; 产生2分子NADH 3:整个过程需要3个关键酶4:生成4分子的ATP. 二:糖有氧氧化中的“1、2、3、4、5、6、7”1:1分子的葡萄糖2:2分子的丙酮酸、2个定位3:3个阶段:糖酵解途径生成丙酮酸丙酮酸生成乙酰CO-A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4:三羧酸循环中的4次脱氢反应生成3个NADH和1个FADH2 5:三羧酸循环中第5步反应:底物水平磷酸化是此循环中唯一生成高能磷酸键的反应6:期待有人总结7:整个有氧氧化需7个关键酶参与:己糖激酶、6-

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拧檬酸合酶、异拧檬酸脱氢酶、a-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一.名词解释: 1.蛋白质的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在某一pH值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和程度相等,即称为兼性离子或两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值称为该蛋白质的等电点。、 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的序列,若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二硫键,一级结构也包括生成二硫键的半胱氨酸残基位置。维持其稳定的化学键是:肽键。蛋白质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中相邻氨基酸残基形成的局部肽链空间结构,是其主链原子的局部空间排布。蛋白质二级结构形式:主要是周期性出现的有规则的α-螺旋、β-折叠、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等。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指整条多肽链中所有氨基酸残基,包括相距甚远的氨基酸残基主链和侧链所形成的全部分子结构。因此有些在一级结构上相距甚远的氨基酸残基,经肽链折叠在空间结构上可以非常接近。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是指各具独立三级结构多肽链再以各自特定形式接触排布后,结集所形成的蛋白质最高层次空间结构。 3..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这种现象称为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一)填空题 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 [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 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 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 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的

第8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习题答案

思考题 1. 根据酸碱质子理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答】酸碱质子理论:凡能放出质子(氢离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凡能与质子(氢离子)结合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转移反应。 2. 根据酸碱电子理论,什么是酸?什么是碱?酸碱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答】酸碱的电子理论:凡是能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叫做碱,也叫做路易斯碱;凡是能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都叫做酸,也叫做路易斯酸。 酸碱反应的实质是配位键的形成并生成酸碱配合物。 3. 说明下列名词的意义:(1) 酸碱共轭对;(2) 两性物质;(3) 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4) 拉平效应和区分效应;(5) 酸的强度和酸度;(6) 稀释定律;(7) 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8) 分布系数;(9) 质子平衡条件;(10) 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11) 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终点;(12) 酸碱滴定突跃范围。 【答】(1) 质子酸失去一个质子变为质子碱,质子碱得到一个质子转为酸。因一个质子的得失而相互转变的每一对酸碱就称为共轭酸碱对 (2) 有些酸碱物质,在不同的酸碱共轭酸碱对中,有时是质子酸,有时是质子碱,把这类物质称为酸碱的两性物质。如:HPO42-、H2PO4-、HS-、H2O等。 (3) 仅仅在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的质子传递作用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反应,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溶剂的质子自递常数。 (4) 拉平效应:在某溶剂中,不能区分酸性强弱的现象。区分效应:在某溶剂中,能区分酸性强弱的现象。 (5) 酸的强度:表示给出质子的能力。酸度:表示溶液中[H+]浓度或[OH-]浓度的大小。通常以pH 或pOH表示。 (6) 弱电解质的解离度是随着浓度的减小而增大,这一规律就称为稀释定律。 (7) 在酸(或碱)的解离反应式中,当共轭酸碱对处于平衡状态时,溶液中存在着多种酸碱组分,这些组分的浓度称为平衡浓度,以[ ]表示;各组分平衡浓度之和称为分析浓度(或总浓度),通常以c 表示。 (8) 溶液中某种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其分析浓度(或总浓度)的比值称为该组分的分布系数,以δ表示。 (9) 酸碱反应中,酸给出质子的数目与碱接受质子的数目是相等的,这种质子转移的平衡关系称为质子平衡式或质子条件式(以PBE表示)。 (10) 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加入与弱电解质具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质,可使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降低,这种现象就叫同离子效应。 盐效应:由于强电解质盐类的存在,引起弱电解质解离度增加的现象。 (11) 在酸碱滴定中,加入的滴定剂与被滴定物质按照化学计量关系完全反应时,所对应的pH值称为化学计量点。化学计量点的判断往往需要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指示剂变色时停止滴定,停止

无机化学练习(2)酸碱平衡,答案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练习(2)酸碱平衡,答案

无机化学练习(二)酸碱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答案) 学号姓名得分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 1.强酸性水溶液中不含OH-,强碱性水溶液中不含H+。-------------------------------------------------------------(〤) 2.将pH值等于5.0的盐酸溶液冲稀1000倍,溶液的pH值等于8.0----------------------------------------------(〤) 3.使甲基橙显黄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的。------------------------------------------------------------------------------(〤) 4.在一定温度下,改变溶液的pH值,水的离子积不变。---------------------------------------------------------(√) 5.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随电解质浓度的降低而增大。-----------------------------------------------------------------(√) 6.在0.001 mol?L-1的稀H3PO4溶液中,H+的浓度为0.003 mol?L-1。 -------------------------------------------(〤) 7.将HAc和HCl溶液各加水稀释一倍,则两种溶液中[H+]浓度均减小为原来的1/2。-----------------------(〤) 8.在H3PO4溶液中,由于第一步解离出较多的H+,抑制了第二,第三步解离,使K o a2、K o a3较小。 ---(〤) 9.AgCl水溶液导电性很弱,所以AgCl是弱电解质。--------------------------------------------------------------(〤) 10.用水稀释含BaSO4固体的水溶液时,BaSO4的溶度积不变,浓度也不变。------------------------------(√) 11.分别中和pH=3.0的HCl和HAc,所用NaOH的量是不同的。---------------------------------------------(√) 12.在HAc溶液中加入HCl,由于同离子效应,HAc的解离度减小,使溶液的pH值增加。 -------------(〤)

7第七章酸碱平衡_中国农大

第七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章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1.根据酸碱质子理论,在水溶液中既可作酸亦可作碱的物质是 。 A. Cl - B. NH 4+ C. HCO 3- D. H 3O + 2.向0.10 mol·L -1 HCl 溶液中通H 2S 气体至饱和(0.10 mol·L -3),溶液中S 2- 浓 度为(H 2S :θa 1K = 9.1 ? 10-8,θ a21 K = 1.1 ? 10-12) 。 A. 1.0 ? 10-18 mol·L -1 B. 1.1 ? 10-12 mol·L -1 C. 1.0 ? 10-19 mol·L -1 D. 9.5 ? 10-5 mol·L -1 3.将pH=4.00的强酸溶液与pH=12.00的强碱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后溶液的pH 为 。 A. 8.00 B. 9.00 C. 11.69 D. 12.00 4.0.2 mol·L -3甲酸溶液中3.2% 的甲酸解离,它的解离常数是 。 A. 9.6 ? 10-3 B . 4.8 ? 10-5 C. 1.25 ? 10-6 D. 2.0 ? 10-4 5.测定(NH 4)2SO 4中的氮时,不能用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这是因为 。 A. NH 3 的K b 太小 B. (NH 4)2SO 4不是酸 C. NH 4+的K a 太小 D. (NH 4)2SO 4中含游离H 2SO 4 6.下列溶液用酸碱滴定法能准确滴定的是 。 A. 0.1 mol ?L -1 HF (p K a = 3.18) B. 0.1 mol ?L -1 HCN (p K a = 9.21) C. 0.1 mol ?L -1NaAc [p K a (HAc) = 4.74] D. 0.1 mol ?L -1 NH 4Cl [p K b (NH 3) = 4.75] 7.用NaOH 标准溶液滴定0.1mol ? L -1HCl-0.1mol ? L -1 H 3PO 4混合液,在滴定曲线上出现突跃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8.将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等体积混合后,能使酚酞指示剂显红色的溶液是 。 A. 氨水+醋酸 B. 氢氧化钠+醋酸 C. 氢氧化钠+盐酸 D. 六亚甲基四胺+盐酸 9.在下列多元酸或混合酸中,用NaOH 溶液滴定时出现两个滴定突跃的是 。 A. H 2S (θa 1K = 1.3×10-7,θa 2K = 7.1×10-15)

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与判断

一、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表8-5酸碱紊乱分类及参数 单一酸中毒应有以下三种机制之一:①附加酸增加;②酸排泌减少;③碱的丢失增加;单一碱中毒应有以下机制之一:①附加碱增加;②碱排泌减少;③酸丢失增加。

表5-2 成人血气分析参数值及临床意义 *:(A)为动脉,(V)为静脉 (一)代性酸中毒

代性酸中毒(原发性cHCO3-缺乏)时很容易检测出血浆cHCO3-的降低或负的细胞外液碱剩余 (ECF-BE),原因包括: 1.有机酸产生超过排出速度(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乳酸酸中毒的乳酸)。 2.酸(H+)排泌减少,如肾衰、肾小管酸中毒,因酸堆积消耗cHCO3-。 3.cHCO3-过多丢失,因肾排泌增加(减少肾小管重吸收)或十二指肠液过多丢失(腹泻),这种血浆cHCO3-的降低会伴随阴离子(CL-)的升高或钠的降低。 当这些情况存在时,cHCO3-/cdCO2比例因cHCO3-的减少而降低,其结果是下降的pH刺激呼吸代偿机制,使呼吸加强,降低PCO2从而使pH升高。 实验室检查:cHCO3-浓度可用来估计pH和PCO2,估计pH时,测得cHCO3-浓度加上15得到pH值的小数点后估计值,如一病人测得cHCO3-为10mmol/L(10+15=25)即可估计pH为7.25。估计PCO2(mmHg)以下列公式: PCO2 ±2=1.5(cHCO3-)+8 PCO2=23±2 该公式的临床含义是给出的PCO2值与代性酸中毒程度相适应或者应考虑混合性酸碱紊乱。另一常用于代偿的估计是PCO2值等于pH的后两位数。如果一个呼吸性酸中毒叠加到已有的代性酸中毒上,该PCO2值将高于这些估计值。 (二)代性碱中毒 代性碱中毒(原发性cHCO3-过剩)可由剩余碱增加或酸性液体丢失而发生,原发性cHCO3-过剩,cHCO3-/cdCO2比值>20/1。病人将以换气不足使PCO2升高,pH由此又逐渐恢复正常。 实验室检查:血浆cHCO3-、cdCO2、PCO2和总CO2均增高,cHCO3-/cdCO2>20。 (三)呼吸性酸中毒 呼吸性酸中毒因肺部排CO2减少,PCO2增高(高碳酸血症)以及原发性cdCO2过剩(CO2吸入)而引起。

无机化学之 酸碱平衡题目+答案

第9章酸碱平衡 1. (3668) 按酸碱质子理论考虑,在水溶液中既可作酸亦可作碱的物质是(C) (A) Cl- (B)NH4+ (C)HCO -(D) H3O+ 3 2. (0616) pH = 2的溶液酸度是pH = 6的溶液酸度的…………………(D) (A) 4倍(B) 12倍 (C) 4000倍(D) 10000倍 3. (6681) 恒温下,某种弱酸溶液的一级电离常数约为1.7 ?10-5,并有 1.3 %电离成离子,该溶液弱酸的浓度是……………………………(A) (A) 0.10 mol·dm-3 (B) 0.13 mol·dm-3 (C) 1.3 mol·dm-3 (D) 2.0 mol·dm-3 4. (6627) K w的值是0.64×10-14 (18℃) 和1.00 ? 10-14 (25℃),下列说法中正确是…(C) (A) 水的电离是放热过程 (吸热) (B) 在25℃时水的pH值大于在18℃时的(pH=7.1) (C) 在18℃时,水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是0.8 ?10-7 mol·dm-3 (D) 仅在25℃时,水才是中性的

5. (6665) 在298 K时,其pOH值小于7的溶液是…………………(D) (A) 0.1 mol·dm-3 NH4Cl (B) 0.1 mol·dm-3 HAc和0.1 mol·dm-3 NaAc (C) 0.1 mol·dm-3 AgNO3 (D) 0.1 mol·dm-3 NaHCO3 6. (3661) 某酸HA的K a = 8.4 ?10-4,0.10 mol·dm-3此酸的H+浓度为……( D) (A) 9.2 ? 10-3 mol·dm-3 (最简式) (B) 1.8 ? 10-2 mol·dm-3 (C) 2.9 ? 10-3 mol·dm-3 (D) 8.8 ? 10-3 mol·dm-3(近似式) 7. (0615) 下列离子中,碱性最强的是…………(B) (A)NH + (B) CN- (C) Ac- (D)NO2- 4 8. (6676) 0.1 mol·dm-3 H2S 溶液中,[S2-]的正确表示是……………(C) (A) [S2-] = [H+] (B) [S2-] =21[H+] (C) [S2-] = K a2 (D) [S2-] = [H2S]1/3 9. (6506) 0.20 mol·dm-3甲酸溶液中3.2 %的甲酸已电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教学提纲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 脏排泄

第八章酸碱平衡与肾脏排泄 (一)填空题 1.机体通过血液缓冲系统、肺、肾等来调节体内酸性和碱性物质的及,维持体液pH值恒定,称为酸碱平衡。 2.依据布朗施泰德和劳莱的酸碱质子理论,凡是能释放质子的任何物质都是,凡能接受质子的物质都是。 3.pH值是用来衡量溶液或体液酸碱度的一把尺子,pH值为7是中性,此时,溶液[H+]=[OH-];pH值<7为酸性,此时,溶液[H+] [OH-];pH值 7为碱性,此时,[H+]<[OH-]。 4.凡代谢产物能够增加体内H+含量的食物称为;能够增加体内HCO3-含量的食物称为。 5.由以及按一定比例组成的混合溶液称为缓冲体系;该缓冲体系具有缓冲酸、碱和保持pH值相对恒定的作用,称为。 6.NaHCO3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碱性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对固定酸的缓冲能力,故把血浆中的碳酸氢钠看成是血浆中的,简称。 7.排泄是指机体将代谢产物、多余的水分和盐类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经过血液循环由排出体外的过程。 8.肾小球的有效虑过压=-(+)。 9.肾小管与集合管的分泌是指其管腔通过新陈代谢,将所产生的物质分泌到滤液的过程。 10.大量饮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使释放减少,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排出稀释尿。 11.骨骼肌细胞内和血液pH值均随运动强度的增加表现出一致的下降趋势,但骨骼肌细胞内pH值总是较血液低约0.4~0.6 pH单位。这是因为骨骼肌内的酸性代谢产物血液,而其低于血液所致。 12.是糖无氧酵解的产物,也是运动时体内产生最多的代谢性酸性物质,约占代谢性酸总量的95%。 13.运动时,体内酸碱平衡的调节存在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和,它们可以快速地将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强酸转变为弱酸。而第二道防线则有赖于的代偿作用。 (二)判断题 1.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和运动,除需要适宜的温度、渗透压等条件外,还需保持体液酸碱度的相对恒定。() 2.pH值是溶液或体液H+浓度的负对数,即:pH=-lg[H+]。() 3.对于酸性溶液而言,pH值越小,酸性越小;而对于碱性溶液而言,pH值越大,碱性越强。() 4.除极少部分用于合成代谢外,生成的碳酸绝大部分在肺重新分解释放CO2,然后呼出体外。() 5.人体在从事大强度剧烈运动时,由于糖酵解加强,乳酸生成量增加,可造成其在肌肉组织内和血液中大量累积,成为运动时酸性物质的重要来源。()6.正常人成酸食物和酸性代谢产物远超过成碱食物和碱性代谢产物,故对酸性物质

03.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第三章 酸碱平衡紊乱 【知识结构提要】 [HCO 3 +] 原发性减少 AG 增大型:乳酸酸中毒、酮症酸中毒、肾排酸功能障碍等 AG 正常型:丢失碳酸氢根离子;含氯盐药物摄入多 缓冲系统:H ++HCO 3-→H 2CO 3→H 20+CO 2,CO 2由肺排出 代偿调节 肺的调节:H +↑或pH ↓→呼吸中枢↑→CO 2排出增多 肾的调节:排酸保碱 细胞内外离子交换:H +进入细胞内、细胞内K +外移 心血管系统:回心血减少、心肌收缩力降低等 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骨骼肌改变:影响骨骼发育 2CO 3]原发性增高 呼吸性细胞内外H +与K +交换,HC03-与Cl -交换 酸中毒肾的代偿调节:泌H +、泌NH 3和重吸收HCO 3-增加 单纯性 3+]原发性升高 H +丢失过多、低氯性碱中毒 血液的缓冲作用:较小 代谢性肺的调节:抑制呼吸运动,血浆H 2CO 3升高。 碱中毒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细胞内外H +与K +交换 肾的调节:泌H +、NH 3和重吸收HCO 3-↓ 神经肌肉:神经肌肉应激性增高 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神经抑制减弱 低钾血症 2CO 3]原发性降低 呼吸性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 碱中毒肾的调节:泌H +、NH 3和重吸收HCO 3-减少 概念: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并存 混合型 类型:酸碱一致型、酸碱混合型 【目的要求】 1. 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 2. 掌握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的原因、机体代偿调节和血氧指标的变化。 3. 熟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观察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4. 熟悉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原因、机体代偿调节和血氧指标的变化。 5. 了解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最新生物化学必考大题——简答题38道资料

1酮体生成和利用的生理意义。 (1) 酮体是脂酸在肝内正常的中间代谢产物,是甘输出能源的一种形式;(2)酮体是肌肉尤其是脑的重要能源。酮体分子小,易溶于水,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体内糖供应不足(血糖降低)时,大脑不能氧化脂肪酸,这时酮体是脑的主要能源物质。 2试述乙酰CoA在脂质代谢中的作用. 在机体脂质代谢中,乙酰CoA主要来自脂肪酸的β氧化,也可来自甘油的氧化分解;乙酰CoA在肝中可被转化为酮体向肝外运送,也可作为脂肪酸生物合成及细胞胆固醇合成的基本原料。 3试述人体胆固醇的来源与去路? 来源:⑴从食物中摄取⑵机体细胞自身合成去路:⑴在肝脏可转换成胆汁酸⑵在性腺,肾上腺皮质可以转化为类固醇激 素⑶在欺负可以转化为维生素D3⑷用于构成细胞膜⑸酯化成胆固醇酯,储存在细胞液中⑹经胆汁直接排除肠腔,随粪便排除体外。 4酶的催化作用有何特点? ①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如酶的催化效率可比一般的催化剂高108~1020 倍;②具有高度特异性:即酶对其所催化的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包括:绝对特异性、相对特异性、立体异构特异性;③酶促反应的可调节性:酶促反应受多种因素的调控,以适应机体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和生命活动的需要。 5距离说明酶的三种特异性(定义、分类、举例)。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种化合物,或一定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产生一定的产物,这种现象称为酶作用的特异性或专一性。根据其选择底物严格程度不同,分为三类:①绝对特异性:一种酶只能作用于一种专一的化学反应,生成一种特定结构的产物,称为绝对特异性.如:脲酶仅能催化尿素水解产生CO2 和NH3,对其它底物不起作用;②相对特异性:一种酶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催化一类化学反应,对底物不太严格的选择性,称为相对特异性。如各种水解酶类属于相对特异性;举例:磷酸酶对一般的磷酸酯键都有水解作用,既可水解甘油与磷酸形成的酯键,也可水解酚与磷酸形成的酯键;③立体异构特异性:对底物的立体构型有要求,是一种严格的特异性。作用于不对称碳原子产生的立体异构体;或只作用于某种旋光异构体(D-型或L-型其中一种),如乳酸脱氢酶仅催化L-型乳酸脱氢,不作用于D-乳酸等。 6简述Km与Vm的意义。 ⑴Km等于当V=Vm/2时的[S]。⑵Km的意义:①Km值是酶的特征性常数——代表酶对底物的催化效率。当[S]相同时,Km 小——V大;②Km值可近似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1/Km大,亲和力大;1/Km小,亲和力小;③可用以判断酶的天然底物:Km最小者为该酶的天然底物。⑶Vm的意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7温度对酶促反应有何影响。 (1) 温度升高对V的双重影响:①与一般化学反应一样,温度升高可增加反应分子的碰撞机会,使V增大;②温度升高可加速酶变性失活,使酶促反应V变小(2)温度对V影响的表现:①温度较低时,V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低温时由于活化分子数目减少,反应速度降低,但温度升高时,酶活性又可恢复)②达到某一温度时,V最大。使酶促反应V达到最大时的反应温度称为酶的最适反应温度(酶的最适温度不是酶的特征性常数)③反应温度达到或超过最适温度后,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酶蛋白变性,V下降。 8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特点是什么? (1) 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底物结构相似(2)抑制剂与底物相互竞争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3)抑制剂浓度越大,则抑制作 用越大,但增加底物浓度可使抑制程度减小甚至消除(4)动力学参数:Km值增大,Vm值不变。 9说明酶原与酶原激活的意义。 (1)有些酶(绝大多数蛋白酶)在细胞内合成或初分泌时没有活性,这些无活性的酶的前身物称为酶原。酶原激活是指酶原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酶原激活的机制:酶原分子内肽链一处或多处断裂,弃去多余的肽段,构象变化,活性中心形成,从而使酶原激活。(2)酶原激活的意义:①消化道内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分泌,保护消化器官自身不受酶的水解(如胰蛋白酶),保证酶在特定部位或环境发挥催化作用;②酶原可以视为酶的贮存形式(如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酶),一旦需要转化为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10什么叫同工酶?有何临床意义? (1)同工酶是指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性质不同的一组酶下称为同工酶。(2)其临床意义:①属同工酶的几种酶由于催化活性有差异及体内分布不同,有利于体内代谢的协调。②同工酶的检测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