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形式:1、以环境保护为名筑起“绿色壁垒”。关贸总协定作为世贸组织的主要协定在第20条中规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为保存有限的天然资源,允许对贸易进行限制。在其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中亦允许各成员建立自己的卫生、安全、环境等方面的标准,限制不符合该国标准的产品进口。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借其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对本国的市场甚至某些夕阳工业加以保护,构筑起所谓“绿色壁垒”,其主要形式有:(1)绿色标志制度;(2)绿色包装;(3)环境成本。2、凭借技术优势构建技术壁垒。随着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发展,各国对产品的生产标准的技术法规及生产产品的管理体系认证的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制度等名目繁多,复杂多变,且常常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不透明性,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服务设置重重障碍。(1)严格的产品准入条件。主要集中在对产品制订严格的甚至是苛刻的标准、法规作为市场准入条件。广泛涉及产品适用度、安全、卫生等方面。(2)技术认证。CE认证、美国的UL安全认证等都是影响广泛的认证制度。随着著名的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体系在全球的推广和普及,国际标准化组织又不失时机地推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该体系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企业和社会团体的环境意识,规范其环境行为,另一方面,由于实行过于严格的认证标准和要求,在发展中国家全面推广尚有一定难度,这就自然而然地给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造成障碍,将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3、对外贸易管理和反倾销。新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干预本国对外贸易,来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最著名的是1988年美国国会修订并通过的《综合贸易及竞争办法法规》,从法律上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该法案授权政府对贸易对手不合理或不公正的贸易可采取必要的行动,以减少国内产业的压力,从而加强了美国政府对外贸易调控的合法性。该法案301节包括了所谓“超级301条款”和“特别301条款”。前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世界上美国认为“自由贸易”方面做得不够的国家和地区提出名单和报告,并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谈判”迫使其采取符合美国要求的开放措施,否则将对其进行报复;后者授权美国贸易代表办事处,对未适当有效保护其知识产权的国家以及未给予依赖知识产权的美国企业公平进入市场机会的国家进行调查和考虑实施报复。以上条款在事实上已成为美国政府频频威胁别国的具有“进攻性”的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武器。新贸易保护主义另一表现形式是把“反倾销”作为控制进口的有效而便利的手段,恣意滥用,为所欲为。新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反倾销战略,不显山不露水地将受指控方原本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比较利益优势消除殆尽,彻底违背了世贸组织关于反倾销协议所规定的准则。除此之外,劳工标准、区域性协议、关税升级保护和“灰色区域”措施等也是新贸易保护主义所采取的手段。以上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表明,与以关税壁垒为特征的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和形式上的隐蔽性。和可以通过谈判实行减让的关税措施相比,绿色和技术贸易壁垒很难通过外交努力或谈判来弱化和消除,而且其具体形式复杂多变,花样翻新,常以最新科技为支撑。我们只有用相应的高科技手段“以强制强”,才能成功抵制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新贸易保护主义突出反映了当代国际贸易环境的新变化,这种变化又赋予它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一)被保护的商品不断增加。

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下,被保护商品关注点只要集中在被陷入产业危机的行业方面。由于这些产品所在的行业不景气,或有结构性危机,不能跟其他国家的同类商品竞争。经济全球话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求国家间开放市场,以促进商品和服务在各个国家见的自由流动。在此过程中,各国出于自身贸易利益的考虑,以保护国内产业为目的,限制对方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随着这一过程的深入和贸易保护主义被各国广泛接受,被保护的商品范围正在迅速增加。农产品的市场准入一直是WTO多边贸易回合谈判的焦点,其进程缓慢。日本曾对中国的大葱,鲜蘑菇,灯心草等农产品经济设限,并宣布从2004年月8日起全面禁止从中国进口所有家禽及禽类产品。2006年以来,中国出口商品更是接连来欧美各国的反取消诉讼:家具,皮鞋,彩电甚至制药业。此外,还扩大到钢铁、汽车和信息产品等等。

(二)以非关税措施为主,保护措施多样化,隐蔽性增强。

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下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种类繁多的非关税措施。非关税措施是指除传统关税措施以外的任何限制商品进口的措施。据统计,在20世纪60年代末,发达国家实行的非关税措施共计850多项,到80年代末期已达3000多项,如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自动出口配额、进口和出口的国家垄断、歧视性政府采购等等。此外,各种壁垒如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劳工标准、知识产权标准等,运用范围更加广泛,手段更隐蔽。例如,美国制定的包括技术法国和政府采购细则等在内的标准有5万多个,私营标准机构、专业学会、行业学会等制定的标准也在4万个以上;欧盟针对各种进口产品制定的详细标准也达10万多个;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对大米进口只实行农药残留检验指标,90年代中期增至数十个,现在已达123个。发达国家拥有环境和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制定严格的各种技术规范,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重大伤害。

此外,传统的关税措施如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仍频繁使用。仅2005年一年,中国遭遇反倾销调查达51起,为历年最多。据统计,经济与合作组织2/3的乳制品出口、1/2的肉、蛋产品出口、1/3的蔬菜水果出口、1/3~2/3的粮食出口需要补贴。欧盟是全球最大的出口补贴使用者,1995年~1997年欧盟年均农产品出口补贴支出约60亿美元,占全球农产品出口补贴的90%。美国对外国糖、花生和乳酪产品设定进口上限。外国烟草商字超过配额后的出口面临350%的关税税率。

这些贸易保护手段更为隐蔽和灵活,其保护效果更为明显。

(三)把贸易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使之合法化,歧视性明显。

美欧等纷纷将其贸易政策以法律法规形式固定成为其一国对内对外的政策,以实现自身的贸易利益诉求。制定法律为一国主权内行为,更能为其“合法”找到根据,达到贸易保护的目的。这种手段是以一国的标准,以单边规则裁量与他国的贸易行为,具有很强的歧视性和单边性。以美国为里例,《1974年贸易改革法》和《1979年贸易协定法》的出台标志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自此美国从倡导自由贸易转向所谓“公平贸易”。1985年美国政府提交国会审议的有关贸易保护主义的法案多达300多件,其共同目标是减少美国的贸易逆差。里根1988年8月23日签署了《贸易和竞争综合法案》,该法案极大扩充了总统的权力,使之能够运用各种非关税和关税的手段来反对所谓“不公正贸易”,扩大了实行报复的范围,以推动美国的出口和保护受到进口竞争的工业部门。

对待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问题上,各国对于如何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因而如何对待已承诺的国际条约和其在国内的使用程度,仍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看来,一些国家只执行符合其自身利益的国际条约,很多时候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把国际法置空,如美国贸易法案中赫赫有名的“301”条款,凭借此条款,美国可以对来自国外的任何“不公平”或“不合理”的贸易活动进行所谓“合法”的制裁。近年来,为维护美国自身贸易利益,美国多次启动或威胁启动该条款处理贸易纠纷,公开向WTO的有关规则挑战,严重损害各国以WTO处理贸易争端的权威性和秩序性,并为其他国家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上产生了负面影响。

另外,WTO规则本身的局限为贸易保护提供了借口和口实,表现为:(1)在解释WTO 游戏规则方面,是运用仅谋一国利益的国内法还是为全球着想的WTO规则本身,缺乏统一的对接标准,因而个别国家企图越过WTO规则用国内法解释其贸易行为和贸易政策的合法性。(2)WTO规则并不排斥各国经济的自主性,允许成员国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在此情况下,以什么权限内和以什么标准采取救济措施给了成员国以自由权利。(3)以中国为例,入世条款如倾销价格标准条款无形中成了某些国家用当作贸易保护的工具。

(四)从促进出口转向对进口的限制和保护。

起初,贸易保护措施把着眼点放在促进出口上,个经济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组织方面,精神奖励方面,包括各种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本国企业出口。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竞争在不断加剧,尤其是遭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各国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的保护,只要表现在:(1)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保护国内陷入或即将陷入结构性危机的产业。以美国为例,自1995年WTO成立

起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成直线上升,1998年共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高达74起,2002年共计75起。据统计,使用反倾销措施的国家数目从1987年的7个到1990年的10个,1995年的12个,以及2001年的37个,呈上升趋势。(2)恢复传统的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3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材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3)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目的,设置严格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阻挡国外优势产品的进入。

(五)制定综合性的经济贸易战略和系统的贸易管理措施,强调政府对贸易的管理。

克鲁格曼等提出的战略贸易理论认为,不论在促进本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方面,还是在维护本国企业免受国外竞争对手的冲击方面,都需要国家的贸易政策发挥作用,从而为国家通过干预贸易,提高和维护本国产业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并由此形成了战略性贸易政策体系。这一政策体系强调了国际贸易中的国家利益,确立了政府在制定贸易战略政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政府通过确定战略性产业(主要是高技术产业),并对这些产业实行适当的保护。随着国际贸易竞争的加剧,战略性贸易政策北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所接受,成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核心政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贸易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紧密,各国早制定贸易战略政策和政府对贸易活动的干预上,表现出了各种形式:(1)以“公平"为由,要求对方国家限制国内限制性商业行为,消除对方企业的垄断地位,以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1997年欧盟强烈反对美国波音与麦道公司合并,目的就是通过限制对方合并,为欧盟企业争夺国际航空市场。(2)管制对方国家政府对本国经济行为的干预,特别是出口补贴,目的是消除消除对方国家歧视性商业政策造成的不平等竞争。(3)干预对方国家的经济政策。自2003年9月,美日激烈批评我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起以来,从未放弃对我国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指责。(4)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制干涉企业行为。去年欧盟正式对中国中集集团收购荷兰集装箱生产商博格集团展开反垄断调查,此前的初步调查认为,中集集团的这有收购计划“可能造成欧洲集装箱市场领域的垄断”。去年,美国国会以安全为由,阻饶中海油对美国石油公司优尼科的收购。

(六)利用区域贸易协定和双边贸易协定有选择的进行贸易保护。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双边层面的自由贸易协定的签定和实施成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热点。据WTO统计,到2004年,向WTO正式通报的自由贸易协定已达206个,WTO成员国中绝大多数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贸易协定的选择通常是有很强的针对性的,或双方互有所需,或双方实力相济,或处于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战略的考虑,这种谈判,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和排他性,一旦一国缔结了自由贸易协定,往往会对相关国家构

成竞争压力。目前,随着新一轮全球贸易自由化谈判的中止,为寻求出路,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了自由贸易协定战略,参与自由贸易谈判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提高。在区域一体化方面,欧盟加快了扩员和内部建设的步伐;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联系;APEC的影响力正逐步扩大;东盟提前了建设统一市场的时间表,积极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机制。据世界银行统计,截止2004年全球已有174个国家(或地区)至少参加了一个区域贸易协定,只有12个岛国(或地区)没参加任何区域协定。实际上,这些双边和区域贸易协定的成功实施,对双边和区域外的国家的进口构成了障碍,成为新的贸易保护形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已迅速泼及全球,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一思潮的迅速蔓延?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崛起、发达国家巨额贸易逆差的出现及跨国公司投资流向的转移,各国利益诉求处在不平衡和不对称的状态中,贸易利益诉求最终决定了各国贸易保护的较量和平衡。从客观上讲,贸易保护对一国内部来讲,具有合法性因素。一国生存的根本,是一国利益的所在,贸易保护确保了一国在这方面的利益诉求,这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内看,贸易保护具有消极性因素,贸易保护的动机,仅是谋求一国的利益,对他国是一种歧视,贸易保护阻碍了商品和服务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流通。

当今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趋势有增无减,贸易保护对全球的危害正在加深,表现在:(1)多哈回合受阻,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推动全球自由化的努力遭到挫折,世界组织总干事拉米已正式建议“全面中止”已持续近五年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并表示不为谈判设定任何时间表。(2)贸易保护阻碍全球化进程,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地遭受损失,发展中国家损失更甚,世界银行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到2015年,贸易自由化将使全球收益每年增加3000亿美元,其中近2/3的增量将来自农业贸易改革,而发展中国家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得的收益增量将占全球总收益的45%。

在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但仍充满变数的情况下,贸易保护不仅危害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损害缓慢复苏的世界经济,而且严重影响全球化进程。在这种背景下,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界人士对贸易保护表达了批评和不满。贸易保护主义对全球而言利远大于弊。贸易自由无论任何时候都是国际贸易的主流,而目前,各国对自由贸易的追求仍没有改变,对自由贸易的努力仍没有放弃。

参考文献:

(1)刘正良《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调整与我国贸易发展》《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0期

(2)谢文捷《新贸易保护主义论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3)林钰《试论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点和理论基础》《世界经济研究》1994年第6期

(4)张国庆《贸易保护主义:从李根到小布什》《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5月22日新贸易保护主义六大新特点

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断陷入其中,全球进入经济衰退的国家名单越拉越长。令人担忧的是,这次经济危机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是出现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组织正在运行的大背景下,使它带有一些新的特点。

第一,深层性。这次经济危机来源于美国的金融海啸或虚拟经济的破灭。美国出现这些危机,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时至今日,金融海啸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加深了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不知何日见底。经济危机大压力正在普遍变成严重的政治压力。因此,贸易保护主义有着深远的孳生基础。

第二,全球性。在市场经济体制共识基础上的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分工、贸易、服务把世界各国结合在一起,国内外市场日益融合,经济发展正传递和经济危机的负传递加快。在美国带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购买美国货”条款的示范下,可能引燃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之火,无一国家可置身局外。

第三,虚伪性。20世纪30年代超贸易保护主义的惨痛,资本国际化的追求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约束,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都对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谴责,但虚多实少。2008年11月15日,包括美国、日本、欧盟等20国集团领袖承诺至少12个月内不会实行保护主义措施。领袖们的共同声明墨迹未干,许多国家就把承诺放在脑后。有些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一方面说要遵守世界贸易规则,同时曲解和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一般保障和特殊保障,在“科学和合理”名义下,本国独立设置带有歧视性的技术性和绿色贸易壁垒措施。

第四,多样性。首先,贸易保护主义方式从奖励出口和限制进口向支持和保护国内产业延伸。其次,贸易保护领域从货物,向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延伸。再次,贸易保护从国家向贸易集团延伸,经济贸易集团开放型趋势倒转为封闭和排他性。最后,在货物贸易上,从关税壁垒到非关税壁垒到环保壁垒;在服务上,在产品移动,人员流动和开业权等方面设置更多限制;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上,不合理的维权和任意侵权更多出现。

第五,出现资本保护主义。为弥补虚拟经济带来的金融断链,一些国家鼓励本国银行主要为国内资产投资,把银行给国外的贷款调回国内。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上,鼓励资本回流和排斥外资。

第六,复杂性。一是层出不穷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将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应对和解决起来难度加大。二是难于判断名义繁多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的是非,有些保护措施鱼目混珠,如为了环保、国民健康和安全和社会责任等而确立的贸易措施难于判断正当还是不正当。三是由于科学技术、资金和检验能力的相对落后,在兴起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前,发展中国家将处于被动和弱势地位。

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本科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 论文题目: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学生姓名谢子龙 所在专业经济学 所在班级1093班 学号200911511329 评阅教师居占杰职称教授 时间2011年11月28日

美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摘要:自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以来,美国实体经济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大量企业公司或者破产倒闭,或者大幅裁员,致使美国国内失业人数大幅增加。而作为世界出口大国之一,中国的产品,尤其是较为低端的日用品、工业产品等,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相当大。面对金融海啸的冲击,迫于国内企业的压力,美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并趋势日益增强,指责中国以不正当的价格或手段对美国进行产品倾销,导致美国国内大量企业倒闭,失业率飙升。自2008年以来,美国数次针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甚至实行惩罚性关税,以限制中国产品在美国的销售。 关键字:贸易保护主义;反倾销;美国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含义及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较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常常推行

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发达国家则多提倡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只是用来作对付危机的临时措施。到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已不仅仅是抵制外国商品进口的手段,更成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 贸易保护主义有以下特点:第一,主要保护手段由关税转到非关税措施。一系列的国际贸易与关税谈判中形成的决议,大大降低了关税总水平,于是各国转而采取非关税措施来推行保护主义政策。这些措施灵活、隐蔽、限制性强,世界贸易总额一半以上受到各种非关税限制。第二,保护政策对产品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如对工业品限制减少和降低,但对农产品的保护却极少松动,对工业品中不同商品的限制也有很大差别。第三,实行保护政策所针对的国家和地区的区分加强了。一般地说一国总是针对自己直接、强劲的竞争对手加强保护主义政策,而对其他国家则适当放松。世界多数国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竞争对手的状况,分别采用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以期保护本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增强其在国际中的竞争力。 保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市场以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发展。这与早期的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目的很不相同。重商主义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其目的是为了积累金银财富;主张的保护贸易的目的则是为了提高创造财富的生产力。表现方式主要有:出口补贴,进口关税和进口配额。国家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出口。 保护的重点。重点保护的对象是那些对国家独立自主和经济发展

最新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析

新贸易保护主义现状分析及其对策探析 编辑。 内容提要 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立足点是发展本国生产力,促进本国经济的增长。在经济自由化和一体化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的大前提下,贸易保护主义除了使用传统的关税作为保护的手段之外,还加强了对非关税壁垒的设置和使用,如苛刻的技术标准环境标准等,以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贸易保护与贸易自由化这对矛盾体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存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应如何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基于对以上课题的关注,本文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并试图透过现象揭示保护的实质。然后,本文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最终得出“新贸易保护主义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这一结论。文章的最后部分,针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作者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对措施,建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熟练掌握as Mun,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 重商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在当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

方式的发展。但它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而且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认为财富和利润都是流通过程中产生的,对外贸易是财富和价值增值的源泉。这反映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货币差额论将货币与商品绝对地对立起来,设法要把侥幸得到的货币保存在国内并把它贮藏起来,而且孤立地对待货币运动。贸易差额论才开始认识到货币运动与商品运动的内在联系。 2、“保护幼稚工业”理论(19世纪40年代) 19世纪20-40年代,资本主义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或正在成长时期,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要求保护幼稚工业,特别是当时的德国。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与自由贸易理论相对立的“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形成了。“保护幼稚工业”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ist,1789-1846)。1841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他提出了保护贸易理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各国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五个阶段,即原始未开化时期、畜牧时期、农业时期、农工业时期、农工商业时期,不同时期应实行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他从德国当时所处的现状出发,认为德国正处于农工业时期。而想要过渡到农工商业时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国家实行高关税等保护贸易政策,进而建立强大的工商业基础。经过比较,他认为使用动力和大规模机器的制造工业的生产力远远大于农业,所以保护和发展工业生产力需要特别重视。而对于农业的保护,他认为,通过保护使工业发达以后,农业就会随之得到发展。 “保护幼稚工业”理论在德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中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应该说保护关税政策对于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是必要的,它使德国的大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加强了资产阶级的力量,提高了他们在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对经济不发达国家,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也具有重要参考价

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

根据以下内容及教材16-2 P271,思考: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能否改善美国贸易赤字?美国如何才能改善其贸易赤字? 政策如何影响贸易余额?【曼九,第六章开放的经济】P114 假定经济开始时处于平衡贸易的位置。也就是说,在世界利率上,投资I等于储蓄S,净出口NX等于零,让我们用我们的模型预测本国和外国政府政策的效应。 国内的财政政策首先考虑,如果政府通过增加政府购买来扩大国内支出,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因为S=Y-C-G,G的增加减少了国民储蓄。在世界实际利率不变的情况下,投资保持不变。因此,储蓄降至投资以下,现在一些投资必须通过从国外借款来融资。由于NX=S-I,所以,S的下降意味着NX的下降。经济现在出现了贸易赤字。 【这里的S是国民储蓄,即私人储蓄+政府储蓄(或公共储蓄)】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税收的减少。减税降低了T,增加了可支配收入Y-T,刺激了消费,减少了国民储蓄。(即使部分减少的税收进入私人储蓄,但公共储蓄的减少量是全部的减税量;总体来看,储蓄减少。)由于NX=S-I,国民储蓄的减少又降低了NX。 图6-3说明了这些效应。一项增加了私人消费C或公共消费G的财政政策变动减少了国民储蓄(Y-C-G),因此,使代表储蓄的垂线从S1移动到S2。由于NX是在世界利率水平上的储蓄曲线和投资曲线的距离,所以,这一移动就减少了NX。因此,从平衡贸易出发,一项减少国民储蓄的财政政策变动引起了贸易赤字。 政府购买的增加或减税减少了国民储蓄,从而使储蓄曲线从S1向左移动到S2。结果是出现了贸易赤字。 国外的财政政策现在考虑当外国政府增加其政府购买时,小型开放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动。如果这些外国是世界经济的一小部分,那么,它们的财政政策变动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微不足道。但是,如果这些外国占世界经济的一大组成部分,它们的政府购买增加就减少了世界储蓄。世界储蓄的减少引起世界利率上升,正像我们在封闭经济模型中看到的(记住,地球是一个封闭经济)。 世界利率上升提高了借贷的成本,从而减少了我们的小型开放经济中的投资。由于国内储蓄没有变化,储蓄S现在大于投资I,我们的一部分储蓄开始流向国外。由于NX=S-I,所以,I减少也必然使NX增加。因此,国外储蓄的减少导致本国贸易盈余。 图6-4说明了一个从贸易平衡出发的小型开放经济如何对国外财政扩张作出反应。由于政策变动发生在国外,所以,国内储蓄与投资曲线保持不变。唯一的变动是世界利率从r1*上升到r2*。贸易余额是储蓄和投资曲线之间的距离;因为r2*时的储蓄大于投资,所以,存在贸易盈余。因此,从贸易平衡开始,由于国外财政扩张引起的世界利率上升导致了贸易盈余。

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就后危机时代背景分析

我国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对策——就后危机时代背景分 析 作为经济发展的必经选择,自由主义和保护主义作为一对并存的矛盾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自身经济发展和对外竞争时必须要考虑的核心因素,一方面,如何选择经济发展的原则往往取决于多个因素,如一个国家或地区自身的发展水平、自身与外界的相互关系等,另一方面,政策的选择往往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修正,在竞争中不断升级、完善。 相对于经济自由主义而言,贸易保护主义更关注外界因素对自身的消极影响,其主要是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作为传统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上世纪末期,新贸易保护主义方兴未艾,保护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商品经济的范畴,通过绿色壁垒、社会责任壁垒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达到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进而保护本国就业,维持本国在国际分工和交换中的支配地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和发展既有竞争加剧、经济理论发展的推动,也有多边贸易体制自身的原因,但根本原因依然是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此,自由和保护的相互交织必然贯穿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后危机时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作为自上世纪90年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延续和升级,一方面保留了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全部特征,另一方面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性。

一、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及发展趋势 所谓的后危机时代,一方面是区别于暂时已经过去的全球金融危机,另一方面,由于现阶段世界经济并没有明显脱离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经济的反复随时可能出现,因此,此阶段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更多的是对之前新贸易保护方式的延续和精细化。具体而言,有如下特征: 1.实施主体的全球性和区域性 一方面,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有所变化,世界各国和地区由于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而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影响着世界各国和地区,通常一国对他国采取保护贸易措施,会引起他国“报复”,这样一来会引发贸易保护“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全球性的贸易保护主义。另一方面,新贸易保护向双边化、集团化和区域化方向发展。为了缓解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世界各国纷纷利用双边协调和FTA,区城性经济集团,集团成员国内要素自由流动,实行自由贸易,对外构筑贸易壁垒,以此保护成员国的市场,提高整体竞争力,共同应对外部国家的报复行为。当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使新贸易保护主义呈现出区城化的趋势。对于中国而言,目前,中国迄今共加入了9个自贸协定,同时,官方和民间机构也在不断推动更多FTA的构建。 2.保护措施更加复杂和隐蔽 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层出不穷,日趋复杂,其超出世界贸易组织现有协定与协议的约束范围。新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开始由贸易政策延伸到对方国家的经济甚至社会政策,主要表现为:要求对方国限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 一、前言 由于长久以来未阅读经济类文献,经济学水平大为下降,所以无法进行basic economic principles的教学。又鉴于贸易类对于模联会更加实用,所以今天我计划讲一些关于贸易的东西。 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场经常会碰到的一个话题。今天会尽可能提供充足的理论基础,为这两个贸易主张都提供经济理论支持,帮助站在不同国家立场的代表做出自己的判断。 如有问题,请及时提出,欢迎打断。 二、贸易的本质 在了解贸易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市场经济的本质:分工 有谁读过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吗?亚当斯密作为着名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国富论》中讲到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劳动者,如果对于这职业(分工的结果,使扣针的制造成为一种专门职业)没有受过相当训练,又不知怎样使用这职业上的机械(使这种机械有发明的可能的,恐怕也是分工的结果),那末纵使竭力工作,也许一天也制造不出一枚扣针,要做二十枚,当然是决不可能了。但按照现在经营的方法,不但这种作业全部已经成为专门职业,而且这种职业分成若干部门,其中有大多数也同样成为专门职业。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有些工厂,这十八种操作。 这个生产大头钉的故事,应该有人听说过。在这里亚当斯密首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理论,为经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市场的本质就是分工与贸易。 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国际贸易。劳动分工为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奠定了基础,亚当斯密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及增加物质财富。 从理论上来讲,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的确适用于国际贸易。这实际上在当时的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下,是一个相当具有创建性的思想。在这样的基础原理下,当今世界的自由贸易,世界贸易,全球化才得以形成。 但实际上,国际贸易绝非亚当斯密的理论如此简单,理想化。 三、用现代经济学原理分析自由贸易的优点 1、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先介绍两个名词:绝对优势,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由亚当斯密提出。绝对优势即指一个国家生产1单位的某种商品所使用的资源少于另一个国家同类商品的生产。 比较优势由大卫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弥补了亚当斯密贸易理论的缺陷。比较优势即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率相对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绝对优势不难理解,我这里重点解释一下比较优势,解决三个问题: 1、比较优势是什么意思 2、什么叫劳动生产率比率较高的一种是本国的比较优势 3、比较优势如何使得生产效益最大化 由于个人表述能力欠缺,这里引用教科书中的文字。教科书解释较为清楚。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演变及其理论依据

2005年第l 期 总第242期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ECONOMICS NO.l ,2005Serial NO.242 ——————————————— 收稿日期:2004-07-29 作者简介:张宁军,南京大学讲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商务、企业管理。 新贸易保护主义一般是指二战以来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并延续至今的各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政策措施,主要以非关税手段为主。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产生了变化,考察这种变化的表现及其理论依据,对分析目前盛行的各种贸易保护现象,研究与把握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一般特征 20世纪70年代,随着西欧和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 经济面临的国际竞争开始加剧,贸易逆差开始产生并不断扩大,经济滞涨也随之出现。美国政府开始中断二战以后奉行的贸易自由化政策,转而实行以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为主要手段的贸易保护政策,从而掀起了战后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并延续至今。为了区别于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贸易保护主义(可以称为旧贸易保护主义),人们将这一思潮及其政策表现称为新贸易保护主义。今天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各种保护措施就是这一思潮的具体表现。与旧贸易保护主义相比,新贸易保护主义原有的一般特征可以归结为: l.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历史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都 有特定的时代背景。重商主义的贸易保护学说与l5~l7世纪资本主义准备时期的资本积累相适应,通过奖出限进以保持贸易顺差,积累货币财富;以汉密尔顿和李斯特为代表的传统贸易保护理论,代表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经济落后国家通过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幼稚产业、实现工业化的要求;l9世纪后期到二战之前发达国家产生的超贸易保护主义,是与垄断资本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输出过剩产能、转嫁经济危机相适应的;而二战后发源于美国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以GATT /WTO 为主导的国际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不断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 西方发达国家维持经济均势的产物,是在贸易自由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不断改变着自身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 2.特定的政策目标。旧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落后国家 通过对某些幼弱产业或部门实行保护措施来促进这些产业或部门迅速成长、最终撤销保护、走向自由竞争的理论或思潮,保护的目的是为了不保护,因此,旧贸易保护主义不改变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向;而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经济发达国家为保住昔日的经济优势地位,通过广泛实行保护措施来维持其政治与经济利益的理论或思潮,同二战前的超贸易保护主义一样,目的不是培养新的自由竞争能力,而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对国内外市场的垄断,其政策行为影响到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总趋向。 3.广泛的保护对象。旧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是幼稚工 业或弱小的新兴工业,主要涉及传统货物与农产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保护对象一方面是本国正在衰落的垄断产业如纺织业;另一方面是本国已经高度发达且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如金融业等,因此保护范围不仅扩大到货物贸易的一切领域,而且扩大到服务、技术、投资、知识产权等领域。 4.体系化的保护措施。旧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采用关税 壁垒,但GATT /WTO 体制下,经过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各国平均关税由l948年的36%下降到2000年的4%左右,关税保护作用日益减少,因而新贸易保护主义将政策手段转向以非关税为主,并使之体系化,主要表现:一是强化非关税措施的使用。根据原GATT 统计,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非关税壁垒即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800多项增至 8大类75种3000多项;二是通过立法使非关税措施法制 化。如美国l974年的《贸易改革法》首次确认例外条款、反倾销、反补贴条款的法律地位;三是新贸易保护主义也奖出限进,但重点由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由国内市场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演变及其理论依据 张宁军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l0093) 摘要:新贸易保护主义是特指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各种贸易保护理论及其政策措施。20世纪90年 代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原有的特征产生了一些变化,表现为更多地寻求多边贸易体系下的合法性保护;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从非关税措施的明显性保护转向隐蔽性保护;从单纯贸易政策转向经济、竞争政策,这些演变背后存在众多的理论支持,研究这些演变及其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贸易保护主义;特征演变;理论依据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5-0892(2005)0l-0l0l-04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及应对方式 一、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是指通过关税和各种非关税壁垒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外国商品竞争的国际贸易理论或政策。关税壁垒,即进口货物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向本国进口商征收的一种税收。非关税壁垒是指一国政府为了调节、管理和控制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影响贸易格局和利益分配而采取的除关税以外的各种行政性、法规性措施和手段的总和。关税、进口配额、外汇管制、烦琐的进出口手续、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都是国际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二、贸易保护产生的原因 虽然国际贸易有各种好处,然而很多国家还是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贸易,制造贸易壁垒。 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这些措施也是经济不发达国家保护民族工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对发达国家来说则是调整国际收支、纠正贸易逆差的一个重要工具。毫无疑问,自由贸易会让各国的福利总额变得更高。 三、贸易进出口国的得失 1、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出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出口使生产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消费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出口使消费者总剩余减少了。因为国内商品价格偏低,导致国内商品数量减少,最终 使得国内价格赶上世界价格。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生产者状况变好,而消费者状况变坏。 2、贸易进口国的得失 (1)进口贸易使得本国总剩余扩大了; (2)进口使消费者总剩余扩大了。增加的部分大于生产者剩余减少的部分; (3)进口使生产者剩余减小了。因为国内价格过高,使得消费者乐于接受进口商品,最终 拉下国内生产者的销售价格来。也就是国内该物品的消费者状况变好,而生产者状况变坏。 四、国际贸易的好处

开 题 报 告 论文题目: 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问题研究

开题报告论文题目:新贸易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问题研究 文章的目的与意义: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受到重创。而作为世界经济的中心,美国经济自然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何使美国从危机之中走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在此时重新抬头。从1996 年—2011 年的16 年间,美国是向中国发起反倾销案件第二多的国家,共发起反倾销案件91 起,占到了中国遭受反倾销总量的14。自从奥巴马政府上台之后,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出台,表明美国政府明显是加强了对中国的贸易制裁。并且,其形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集中化,对中国制裁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例如,2009 年10 月对中国钢绞线产品实施7.53%至12.06%的惩罚性关税、对中国钢格栅板产品实施7.44%的惩罚性关税后;2009 年11 月5 日,美国商务部初步裁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最高达99.14%的反倾销税。2012 年 3 月22 日,单单一天时间美国就像中国的四种制造业进行反倾销调查。其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时间之频繁更是前所未见。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试图从新贸易保护主义下的中美贸易摩擦入手,结合金融危机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在社会壁垒、知识产权壁垒和其他隐蔽性壁垒方面的新变化,提出金融危机下中国应对美国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年来,新保护主义下中美贸易摩擦问题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迅速成为一个热门的研究课题。1、国外学者研究状况近年来,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在中国为何会受到包括美国在内的如此之多的国家的,“特殊照顾”已经连续16 年位列WTO 组织成员国中遭受反倾销、反补贴最多的国家之一。Wayne M. Morrison 的《China —U.S. Trade Issues》是写的比较不错一本论述中美贸易摩擦问题的著作。其中,作者的观点是美国一方面在享受中国廉价商品给美国公民带去福利的同时,很多制造类、销售类的企业由于中国企业的竞争而濒临破产。作者认为,如果出于中国是人口大国而其制造业、销售业成本低廉所带来的竞争优势,那么美国无权也不应该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如果中国企业在拥有如此巨大的人口红利的同时仍然享受政府的各种优惠待遇,从而打压美国企业,此种做法将是美国政府所不能允许的。Henry 的《China’s Ascent in Global Trade Governance: From Rule Taker to Rule Shakerand Maybe Rule Maker 》的观点是,随着中国自从2001 年加入WTO 开始。中国已经逐渐从过去的WTO 的“规则听从者”变成了现在的“规则协商者”,而且凭借着起高速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望在未来成为WTO 的规则制定者。而这又是美国长期所独有的特权,中美贸易的摩擦不断发生、不管发升级、不断多元化也是必然趋势。Mihir A. Desai 的《Securing Jobs or the New Protectionism: Taxing the Overseas Activitiesof Chinese Multinational Firms 》是比较客观的论述当前中美贸易问题。2008 年金融危机后,很多美国议员鼓动加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进口大国进行贸易制裁,从而达到支持美国国内企业,增加就业机会的目的。作者从实际案例分析,发现美国政府的很多举措,大大超越了保护本国企业的程度,完全运用了贸易保护主义的诸多手段制造贸易摩擦。2、国内学者研究状况与国外学者的论述相比较而言,我国学者更加趋向于从中美贸易战入手从而引申到中美全面对抗中,中国应该如何取得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及对策研究》是由李清,孙东升以及邓丽娜三人所写。从新贸易保护理论的演变入手,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以反倾销、技术壁垒等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手段;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并相应地提出了有关应对策略。《中美贸易摩擦的战略考察》由丘杉所著,讲述了贸易摩擦正不间断地

贸易保护主义

简谈经济全球化以及贸易保护 【摘要】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深,合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贸易全球化过程中相互依存,摩擦等不可避免。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处于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整体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有积极有利的一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其中,贸易保护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表现。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二贸易保护主义(Trade P rotectionism):指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在限制进口方面,主要是采取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两种措施。前者主要是通过征收高额进口关税阻止外国商品的大量进口;后者则包括采取进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等一系列非关税措施来限制外国商品自由进口。 1

15-16世纪期间,随着科学和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大发现的来临,各国对外贸易逐渐扩大,国际交换日益繁荣,分工也开始逐渐跨越国界。但是国际交换关系尚未形成确定的体系,世界经济正待萌芽。 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随着第一次科技革命的产生和发展,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国际分工迅速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密切了各地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和未来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出现了一发电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它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国际分工不断加深,商品交换的范围日益扩大,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速了战后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货币金融关系的变化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推动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井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经济战略的变化。它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使资本主义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等。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对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所有方面,甚至包括思维方式等,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有: 贸易自由化:随着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从而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它不 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2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贸易保护理论与实例(3个) 一、李斯特的贸易保护学说 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理论对十九世纪德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后,德国有了统一对外的关税政策,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最初几年,关税同盟的政策是相当温和的。以棉花和毛纱为例,税率仅从6%上升到8%。到40年代初,“面对英国占压倒优势的工业力量,为了使德国日益兴起的工业获得发展,有理由认为加强保护是必要的。”因此,1841年李斯特的著作发表以后,在德国引起强烈反响,他的学说“立刻为关税同盟工业圈所接受,极大的促进了这一时期的保护关税运动,”税率有明显上升的趋势。1843年棉纱进口税提高50%,1844年毛纺织品提高33% ,金属、皮革制成品提高了一倍。另一方面对机器和工业原料却尽量地减免关税。这些措施有效地抵制了英国竞争,使德国的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得以健康快速发展。随着工业的发展,德国资产阶级的队伍不断壮大,加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力量。正如马克思指出,“保护关税成了它(指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政权的武器,是它聚集自己的力量和实现国内自由贸易的手段。”在这个意义上,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不自觉地充当了推动德国社会转型的动力。以李斯特保护贸易理论为显著特征的这一时期在德国历史上被称为“李斯特时代”。 二、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 从促进出口的重点转向对进口保护的重新重视。新贸易保护主义产生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其政策措施的重点是鼓励出口,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各国市场竞争加剧,剩余空间有限,尤其是遇到国内经济不景气时,新贸易保护主义又重新重视起对本国进口市场的保护。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美国经济增长率从1999 年的4.1%降至2001年的0.3%,于是美国政府加强了进口保护:一是借助WTO规则,滥用反倾销、反补贴与保障条款。1995年WTO成立以来,美国的反倾销立案数直线上升,1998年37起;1999年和2000年各47起;2001年则高达74起;20002年共75起。二是恢复传统关税与配额手段,2002年5 月美国单方面决定对部分进口钢铁加征30%的关税,11月又对从中国进口的三种纺织品实行配额限制。三是高筑技术壁垒,阻挡外国优势产品的进口。据WTO 统计,2002年上半年,仅仅因为技术壁垒,美国和欧盟的进口分别下降了6%,而日本的进口下降幅度则超过10%。事实上,新贸易保护主义从来没有在一个时期单独采用鼓励出口或保护进口的一种方式,而是两者结合使用。1980年,美国进口产品的大约1/8就属于保护范围,而到了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4。新贸易保护主义又在向传统的进口保护措施回归。 为什么重新重视起进口限制?这依然发源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与重商主义不同,凯恩斯主义将贸易顺差与就业、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一国的贸易顺差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增加就业、促进增长。汉森、萨缪尔森指出一国的出口与国内投资一样,也具有乘数效应,而进口与国内储蓄一样,有减少国民收入与就业的作用。凯恩斯理论给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干预思想注入了新的内涵,国家干预的手段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金融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对外经济政策等。根据这一思想,新贸易保护主义要求政府加强进口管制,如实行配额制、要求生产国自动限制出口、规定最低进口价格等;同时采用经济手段,诸如优惠贷款、出口补贴等措施来鼓励出口;通过制定和实施有关对外贸易法规来干预贸易活动从而达到恢复国际收支平衡、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实现充分就业的目的。正因为如此,凯恩斯主义又被称为“新重商主义”。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保护主义,即以维护本国利益作为是否适用本国法律的依据;任何侵害了本国利益的人,不论其国籍和所在地域,都要受该国法律的追究。它既是特殊利益集团所导致的结果,也是一般公众对于变化感到忧虑的反应。伴随保护主义的是巨大的经济代价。而经济的变化直接导致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新贸易保护主义 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日益加剧的背景下,以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为指导,利用WTO的相关协议和本国法规和贸易政策,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弱势产业和就业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和冲击,其关注的焦点由传统理论所关注的经济问题扩展到社会问题,由产业发展转向了人类本身.同时通过补贴、税收优惠以及政府与部门的合作计划促进国内高科技产业发展,创造比较优势,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维护本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和经济利益。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形式: 新贸易保护主义又被称为“超贸易保护主义”或“新重商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初才兴起的,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目的是想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它是由国际竞争加剧﹑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和发展中大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地高等因素造成的。具体特点表现为:(1)绿色壁垒: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日益面临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有毒废物排放、物种灭绝、资源枯竭等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引起了世人的严重关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以此为借口,凭其经济和技术的垄断地位,制定了一系列苛求的环保措施和高于发展中国家技术水平的环境质量标准,并以此作为市场准入的条件,对本国市场和工业形成保护,构筑一道绿色屏障,主要包括绿色标志﹑绿色包装﹑环境成本等。(2)技术壁垒:科学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使各国的产品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日益科学与成熟,并推动经济向前发展,但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依其经济和技术优势而制定的技术规范、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认证标准、评审程序和认证、认可制度等则名目繁多,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的主观性、目的性和苛刻性,对有关国家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了技术障碍,令其难有作为,主要包括市场准入和认证认可制度。 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趋势: 1、相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几年而言,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进入一个高发期。一方面,金融危机后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显著抬头的一个时期,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保持较快增速并已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加之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无疑将成为其他经济体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最集中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崛起,西方大国、尤其是美国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虑,企图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经济发展。其中对华采取

20世纪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动因的研究

20世纪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动因的研究 政教师范101 1003012032 陈茜 摘要:随着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各国的经济利益被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些经济利益背后又隐藏了很多的矛盾与冲突,贸易保护主义就是其中之一,美国尤其明显。对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研究,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通过对美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和为何对中国实施的原因的研究,来探讨贸易保护在当今社会的地位和意义。 关键词: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实行某种形式的保护,常有的手段包括关税、配额以及其他非关税壁垒。1996年3月11日,美国新鲜西红柿和铃状椒种植者向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提出申请,指出他们受到了墨西哥冬季蔬菜进口的冲击,希望获得美国联邦政府的价格补贴。申请中还指出因为墨西哥的倾销行为,由于墨西哥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占据了相当比重,因此这一起反倾销案的最终结果将会对墨西哥产生重大影响。这个案例都体现了贸易保护主义对于国家经济的重要影响。 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演变 贸易保护总是作为自由贸易的对立面而存在,但是在理论渊源上他们却都来源于重商主义理论,不同的是自由贸易理论是在对重商主义的批判上建立起来的。[1]20世纪初期到30年早期,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总体上还是以“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为主。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贸易保护重新抬头。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的外贸政策随着罗斯福总统的上任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1934年,,《1934 年互惠贸易协定法案》出台,使得美的外贸政策中关税变得可以调整。70年代开始,美国的外贸政策再一次全面回归到贸易保护主义轨 道。虽然美国一直对外宣称其贸易指导思想仍然是贸易自由化,但是它却打着“公平贸易”的大旗逐渐使其贸易保护政策变得合法化。80年代,美国一次出台了许多关于贸易竞争的条款。90年代,美国外贸政策突出的特点就是采取了单边主义贸易政策。 21世纪以来,911事件和08年金融海啸让美国的经济陷入了阴霾,小布什和奥巴马采取一系列措施拯救经济,因此,贸易保护在这个阶段显得尤为明显。 二、美国贸易保护的动因 (一)对总的动因的研究

贸易保护主义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来势汹汹。积极有效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重点内容。 (一)强化理论研究,建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在如何应对或利用贸易壁垒措施的问题上应有自己的特点。在此我认为: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管理职能,利用其在人才,技术和信息上的优势,加强理论研究,力使自己的思想脉络与国际思潮保持一致;②及时归纳、总结和提升过去50多年来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在控制管理方面所出现的好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在与国际惯例相融的基础上,力使其上升到理论,并指导实践;③在明确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资源,理清职责,分头把关,共同维护市场的经济秩序。 (二)加强宏观调控,强化进出口企业的分类与指导 设立壁垒机制的目的一是确保商品质量,促进商品出口;二是对特定商品的进口实行控制和变相控制,以达到国家的政治目的和经济目的。不同商业背景的进出口企业对此会有不同的反应。如何使政策效用最大化是我们致力于壁垒体系建设的目标之一。 (三)加强对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 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为各国政府所青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其政策对经济福利损失的影响往往难以估量。我国虽已初步地建立起了有自我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有待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就我国目前而言,应着眼于未来,在尊重、理解和吸收国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我国贸易规则技术创新体制的建设步伐。通过规则的不断创新,使不同的政策能有效地叠加,从而达到维持市场秩序之目的,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重视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 市场运作,政府主导是我国市场壁垒体系建设的前提与保障,也是依照“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之技术经济原理而做出的必然选择。惟有有所为,才能有所不为,才能集中必要的优势资源于重要的少数,以最小的代价发挥最大的效用。目前,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现实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贸易增长方式,化解对华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基础 加大重点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我国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等已成为频频遭受贸易保护措施的敏感领域。对此,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摆脱目前以低价竞争、规模扩张为主的出口发展模式,实现出口和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增长。鼓励一般贸易发展,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将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加工贸易环节转移出去,降低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 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鼓励企业向低碳、品质和社会责任方向努力,要实行差别化、多层次的出口政策导向,加大对中小企业出口的金融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品牌建设。鼓励企业多打低碳牌、质量牌、社会责任牌,努力探索满足不同类型进口国对环保、健康、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和标准。 积极扩大向新兴市场的出口。金融危机后,美、欧、日等发达市场需求将出现程度不同的萎缩。对此,我国应将调整的重点放在扩大新兴市场上,积极开拓东亚、拉美和非洲市场,继续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二、鼓励企业走出去进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对外直接投资 鼓励和扶持企业走出去,构建跨国公司。在重视货物出口和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更加鼓励有实力的资源型、耗能污染型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把商品输出优势转变为资本输出优势,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论述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现状及对策

新贸易保护主义,兴起T 20世纪80年代初,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目的是规避多边贸易制度的约束,通过贸易保护,达到保护本国就业,维持在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的支配地位的目标。它们在维护民族利益,保护资源与环境的旗帜下,行保护之目的,具有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隐蔽性,手段上的欺骗性和战略上的进攻性等特点。 在对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研究中,关于理论来源和特征的研究比较多。本文拟对 新贸易保护主义发展的实质进行归纳分析,并试提出新贸易保护主义将在一定 时间内长期存在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则是通过对当今国际经济形势的 分析,根据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提出运用贸易规则、规避贸易风险; 发挥中介作用、建立预警机制;加大政府协调、实现公平竞争;提高商品质量、冲破贸易保护;运用争端解决机制、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等具体有效的措施。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研究 (一)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渊源 贸易保护主义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5世纪的“重商主义”思想,之后经历了“保护幼稚:丨:业”理论、超保护贸易理论、新贸易保护主义四个里程碑式的阶段。 1、重商主义(15-17世纪) 15-17世纪,随着新大陆和新航线的发现,商业活动的范围空前扩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开始产生。通过对美洲、非洲、亚洲的殖民掠夺,西欧积累了巨额的货币财富。与此同时,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的迅速瓦解,社会各阶级的经济生活对商业资本有着很大的依赖,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量也在增加。当时充当交易媒介的货币,主要是黄金和白银等金属货币,它们成为社会各界追逐的对象和社会财富的象征,而拜金主义也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旋律。社会经济的这种剧烈变化,必然反映到上层建筑中来。在经济思想和政策方面,表现为重商主义的兴起,这便是贸易保护的起点o i商主义可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的重商主义流行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的西欧各国,以“货币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威廉?斯塔福。早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在对外贸易中少买多卖或不买,用以积累货币,而且积极鼓吹国家采取强制手段禁止货币输出。晚期重商主义盛行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中叶,资本高度发展,工场手工业已产生,信贷事业开始发展,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当时的封建王朝和商业资产阶级更加需要货币,“他们开始明白, 一动不动的放在钱柜里的资本是死的……人们开始把自己的金钱当作诱鸟放出去,以便把别人的金币引进来。” ww. lwkoo. cn代写硕士论文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中心,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孟 (Tomas Mun, 1571-1641),他指出:“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多货币。”晚 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国家应该允许货币输出到国外,购买本国生产所需的原材料 或进行转口贸易,发展生产。但晚期的重商主义者仍然坚持买少卖多的原则。 贸易差额论在认识上比货币差额论向前推进了一步,但不论是货币差额论,还 是贸易差额论,都把货币和财富混为一谈,认为一国拥有的黄金和白银越多, 就越富有。总之,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 度的唯一尺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