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 地球的运动 公转 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 公转 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2 地球的运动公转课件(共30张PPT)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共30张PPT)

地球的自转

(1)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自身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2)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也就不断地交替。

地球的自转

12:00

24:00

6:00

西

18:00

地球的自转

N

午夜0:00

日落18:00

正午12:00

日出6:00

春/秋分日昼夜情况北极俯视图

3

地球的公转

公转:地球绕太阳运行叫作公转,其路径称为公转轨道,是一个近似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地球的公转

绕日自西向东

方向

地球的公转

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角

If the earth has no tilt angle

如果地球没有倾斜角

If the earth has no tilt angle

地球表面每点受到的太阳辐射相同

赤道地区终年高温,高纬度地区终年寒冷

每天昼夜时长相等,没有四季变化

地球的公转

23.5°

北极星

黄赤交角

地轴

黄道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面

赤道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之间的夹角

当地球有了倾斜角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到南回归线之间移动

由于地球是倾斜的,太阳照射的情况不同,产生了季节的变化春分

秋分

冬至

冬至

春分3.21

夏至6.22

秋分9.23

冬至12.22

冬至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

赤道

23.5°N

23.5°S

地球的公转

地球的公转

昼变长

昼变短

昼变长

昼变短

思考:6月1日,我国昼夜长短情况以及昼长变化情况?

昼长夜短

昼变长

直射赤道

直射南回归线

直射赤道

直射北回归线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Geographical phenomena caused by the earth revolution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五带的划分

②四季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造成各纬度存在热量差异,形成五带。

范围

气候特点

南、北回归线之间

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北极圈以北

南极圈以南

终年炎热

四季变化明显

终年寒冷

温度带

终年寒冷

四季变化明显

地球的公转

气候终年炎热

热带

地球的公转

气候四季分明

温带

地球的公转

气候终年寒冷

寒带

地球的公转

在地球上的五带中,非洲绝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地球的公转

你的家乡属于五带中的哪一个带?有阳光直射现象吗?

4

本节课堂作业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地球自转是地球绕着地轴转,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东边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早看到日出,故倭国时间比中国早,地球自转带来昼夜交替和时间的差异。故ABD不正确,C正确。根据题意选C。

阅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1. 下面关于地球自转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自转是绕着太阳转

B. 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

C. 倭国时间比中国早

D. 地球自转带来四季变化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即一天。故选C。阅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2.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

A. 12小时

B. 20小时

C. 24小时

D. 48小时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上海位于乌鲁木齐的东边,由于地球总是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时间总比西边的早。故选A。

阅读地球自转示意图,完成下面1~3小题。

3. 上海的小朋友通常上学都比乌鲁木齐的小朋友要早,这是由于()

A. 地球自转造成两地时间的差异

B. 上海小朋友比乌鲁木齐小朋友勤奋

C. 地球公转造成两地季节差异

D. 两地气候不同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第1题,在经纬网上,北纬用符号N表示,南纬用符号S表示,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东增大,就是东经,用符号E表示,若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经,用符号W表示;读图可知,甲点位于北回归线上,经度度数向东增大,故经纬度是23.5°N,45°E,故选A。

读图,完成下面4~6小题。

4. 图中甲点的地理坐标书写正确的是()

A. (23.5°N,45°E)

B. (23.5°N,45°W)

C. (23.5°S,45°E)

D. (23.5°S,45°W)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第2题,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北半球正处于夏季,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北半球正值冬至日,为北半球冬季,根据图中所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这一天的节气日是冬至日,根据题意,故选D。

读图,完成下面4~6小题。

5.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北半球这一天的节

气日是()

A. 春分日

B. 夏至日

C. 秋分日

D. 冬至日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第3题,由于地球是个巨大的球体,其本身的密度又很大,不透明,所以受到太阳光的照射时,只能有半个地球被照亮称昼半球,而另外半球末被照亮称夜半球,读图可知,甲乙丙丁四点,只有丙点位于夜半球,故选C。

读图,完成下面4~6小题。

6. 图中甲乙丙丁四点中位于夜半球的

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由图可知,北京市初中地理学科结业考试时(6月25日),地球处于夏至日到秋分日之间,更接近夏至,故选B。

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读下图完成下面7~9小题。

7. 北京市初中地理学科结业考试时(6月25日)

地球运动到()

A. 春分和清明之间

B. 夏至和小暑之间

C. 秋分和寒露之间

D. 冬至和小寒之间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谚语“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说的是过了春分日这一天,太阳直射点向北回归线移动,我们北半球的白天时间越来越长,故选D。

我国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动,将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读下图完成下面7~9小题。

8. 我国的谚语“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

说明()

A. 春分日白昼最长

B. 春分日白昼最短

C. 春分日昼夜平分

D. 春分日过后白昼渐长

本节课堂作业

【解题思路】由上图可知,图中“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的稻田耕作景象多发生在我国南方地区,这里水热充足,耕地是以水田为主,故选B。

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为“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事活动。读下图完成下面7~9小题。

9.“春分有雨家家忙,先种瓜豆后插秧”描述

的稻田耕作景象多发生在我国的()

A. 北方地区

B. 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青藏地区

1.2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4)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重点: 1.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四季变化(二分二至)、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2.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2.四季的形成。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球自转、公转分别围绕什么转? 2、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什么是多少? 3、地球自转产生了哪些地理现象? [转] 地球公转又会产生哪些地理现象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 [板书] 二、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展示]课件:地球的公转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 1、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还是竖直的?地轴指向是否发生了变化?(倾斜的。没有) 2、太阳的直射点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 3、南北半球昼夜长短有什么变化? [教师演示与讲授] 节气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变化(以北半球为例)季节(以北半球为例)夏至:6月22日北回归线昼长夜短夏季:6、7、8月秋分:9月23日赤道昼、夜平分秋季:9、10、11月冬至:12月22日北回归线昼短夜长冬季:12、1、3月春分:3月21日赤道昼夜平分春季:3、4、5月 :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有相反。

[由于] 太阳的直射点就在地球表面不断地移动,使得地球表面各地得到的阳光也不一样,因此,人们根据地球各地获得太阳光的多少,划出了五个气温带。 三、地球上的五带 [学生自学] 课本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 [课堂活动] 1、在图上找出地球上的五带,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分界线。 2、中国主要属于什么带?还有小部分属于什么带? [课堂练习] 《课时达标》P9-10:4、5、11、12 [课后练习] 《课时达标》P11—12:28、29

1.2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5)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昼夜交替现 象、四季的变化; ②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并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 球公转示意图。 ③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 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地球上的季节变化 【教学准备】小型地球仪(学生可自带)、手电筒(学生可自带)、学生搜集的东营四季风景图片、地球运行演示仪 【教学方法】自学法讲授法、演示法归纳法、读图法回答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阅读:学生一起朗读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引入本课内容。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自转 1、明确要求、小组合作学习: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及产生 的结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带领下利用5分钟的时间自学本框。然后抽签选一个小组上讲台边演示边讲解 要求:①讲清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产生哪些自然现象?②其他小组对该小组演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③每个同学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指定任一个小组进行解答。 2、学生边演示边讲解,明确:①地球绕着地轴不停的旋转,叫做地球 的自转。②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③由于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天,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半球就是昼半球;另一面未被照亮的半球就是夜半球。学生演示,(学生转动地球仪,指着地球仪)但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所以昼夜也就在不断更替。 3、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感受昼和夜

1.2.4地球的运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课学习进一步明确公转的方向、周期、等特点,进而明确四季的形成原因。二.学习过程: 连接:我们时常想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春、夏、秋、冬呢?为什么有的季节冷,有的季节热呢?同学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 一、地球的公转 (1)、请同学门先用5分钟的时间独自学习课本11页"地球的公转"这一框题下的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用5分钟小组讨论后回答。 ①、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问:哪一个模拟图是自转?哪一个模拟图是公转?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明确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倾斜、北极指向不变等特点) —————————————————————————————————————— ②、分小组用地球仪或四人"用身体演示"法来说明所处在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太阳的直射情况(在赤道或南北回归线,节气和季节)。 ————————————————————————————————————— ③、比较一下:"阳光直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还是斜射地面获得的热量多?为什么? 公转热量多热 位置太阳照射不同地面得到热量不同四季 不同热量少冷 (3)同学们每四人一组,每个小组有一个手电筒、有一个地球仪, 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直射点在赤道上,观察不同的纬线上亮度有何差异?你想到了什么? (同一时间,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阳光照射的情况也不同,冷热就有差别) 老师:所以根据地球表面得到太阳光热的不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是哪五带呢? 学生回答: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老师:地球上的五带是怎样划分的呢? 二、五带的划分: 思考:当地球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太阳光照的情况一样么? —————————————————————————————————————记住(1)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的位置;(2)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 ①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冬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桌上的冬至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②当地球位于三球仪夏至的位置时,大家对照夏至日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极夜的范围。③当地球位于三球仪的春秋分时,大家对照春秋分图,看这时太阳的直射点,这时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学生完成表格如下: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七年级地理知识点 每张重点汇总)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要点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地球的自转。 2.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 3.自转的周期[来源:学科网] 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其中的一半,另外一半就处于黑夜状态,这样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时间的差异: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东面的地点总是要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面地点的时间总是早于西面地点的时间,这就是时间的差异,可以总结为东早西晚。 (3)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每天我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实际上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5.晨昏线(圈)

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叫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下图中AB为晨线。 [来源:学科网ZXXK] 【例题1】地球的自转产生了()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五带的形成 D.昼夜长短的变化[来源:Z+xx+https://www.doczj.com/doc/ae19233993.html,] 点拨:本题考查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被太阳照射的一面是白天,另一面是黑夜,由于地球的自转便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只是产生不同地区的时间差异,不会造成四季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

答案:A 要点二:地球的公转 1.定义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地球公转的特征 地球公转的特征有两个:①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北极始终指向天空中的北极星附近(这也是北极名称的来历)。②地球公转时,地球的公转轨道和地轴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度数是 66.5°。如图所示: 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约为365天)。 5.地球公转轨道形状:近似圆形的椭圆。 6.公转产生的现象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2)昼夜长短的变化 除赤道外,地球上其他地方一年中都有昼夜长短的变化,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现象。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有直

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详解

七年级上册1.2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详解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重点和难点) 一、会画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填图册第7页(1) 1、地球自转的定义、方向(北逆南顺)、周期以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13页北半球的二分二至图(太阳直射点、日期、昼夜长短、极昼极夜、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影子长短光照面积大小)注意南北半球刚好相反。 1、地球的自转 ⑴含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天(约为24小时)。 ⑷产生的现象:昼夜更替、地方时差 2、地球的公转 ⑴含义:地球围绕太阳不停地旋转。 ⑵方向:自西向东。 ⑶周期:一年(约为365天)。 ⑷特点: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⑸产生的现象: ①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②同一地点,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③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的变化; ④同一地点,不同季节太阳光热不同,即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 ⑹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 ⑺四季的划分(以北半球为例,南半球正相反): 3、4、5三个月是春季;6、7、8三个月是夏季;9、10、11三个月是秋季;12、1、2三个月是冬季。 春分:3月21前后,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春季,昼夜平分。

夏至:6月22前后,阳光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极昼 秋分:9月23前后,阳光直射赤道,北半球秋季,昼夜平分。 冬至:12月22前后,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冬季,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夜 二、五带名称分界线、位置、哪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特征。

地球的运动教学中的板书及课件

“地球的运动”教学中的板书与课件 ——《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教学目标】把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季节转变分析; 【教学方式】演示法、谈话法、练习法、教学法等; 【教学工具】地球仪、手电筒;PPT课件; 【教材分析】从现象上看,地球运动方面的知识学生自小从生活中就有所了解。但要求学生从理论上说明就不太容易,尤其是四季产生的缘故。因此,从学生的爱好入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踊跃探讨。 【教学进程】 一、新课导入 板书:“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请大伙儿分析下产生那个现象的缘故。 课件:播放flash视频动画,图解分析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实验: 1、用手电筒看成太阳,请两位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 2、请同窗们观看演示,并对地球自转、公转做简单的描述、评判、对照等 总结: 1、赤道的周长是四万千米,也确实是八万里。身处赤道上时,地球自转一圈正好是它的周长,因此确实是“坐地日行八万里”里了。

2、地球一方面在自转,另一方面还在绕日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板书: 1、假设地球不自转会产生什么现象? 2、假设地球是一个透明的球体将会产生什么现象? 课件: 1、地球只公转不自转动态演示,发觉地球一半是白天,一半是黑夜。 2、假设地球透明,演示地球自转、公转会发觉,地球永久是白天。 实验: 1、用红色的粉笔将地球仪的任一经线圈勾画出来; 2、用手拨动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借手电筒的光束当太阳; 3、让学生观看:当一红色经线正对太阳时是什么时刻(正午),另一红色经线背向太阳时是什么时刻(子夜);当这两条经线随地球仪不断转动不时刻如何转变(日夜交替)? 总结: 1、透过演示归纳得出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就产生了日夜交替现象。 三、地球的公转 板书:

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知识点解析(新版)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学问点解析

根底学问二、昼夜现象与晨昏圈 〔1〕昼与夜的形成 昼与夜的形成有两个最根本的要素: 一是地球为不透亮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 严格来讲,太阳是一个点光源,即太阳光是从一点发出的,但是由于太阳比地球大,而且地球与太阳的距离特别遥远,当太阳光到达地球外表时,光线几乎是平行的。平行光照在不透亮的球体外表上,有半个球面可以承受阳光照射,形成白昼,而阳光照射不到的半个球面那么为黑夜。 上图中的虚线是昼与夜的分界限,叫晨昏线,是与太阳光相垂直的大圆圈。【例2】以下现象是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而产生的〔〕。 A.白昼和黑夜 B.昼夜交替 C.四季变更 D.昼夜长短的变更 【解析】选B。因为地球是一个不透亮的球体因而产生了白昼和黑夜现象,四季更替和昼夜长短的变更都是由地球的公转而形成的。 【例3】以下列图是地球上昼夜分布示意图(阴影局部表示黑夜),A地的季节和此时的昼夜长短状况是〔〕。 ①冬季②夏季③昼短夜长④昼长夜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A。此题考察学生的读图实力,从图上看,此时A地位于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直射南半球,A地为冬季。 〔2〕昼夜交替的缘由 日常生活中24小时的昼夜交替,缘于地球的自转〔假设地球没有自转,只有公转,也会有昼夜的交替,但周期不是2 4小时〕。直觉告知人们,太阳的东

升西落使地球有昼夜之分。其实,昼夜产生的缘由是地球在不停地自转。由于我们也在随着地球转动,因此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相反,看到太阳有东升西落的运动。 〔3〕晨昏圈 晨昏圈是地球上白昼和黑夜的分界限,是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如下列图,A、B两点所在大圆圈,它由弧线ADB和ACB组成。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2022-2023学年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1.以下对地球公转的描述正确的是() A.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B.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 C.绕着太空不停地旋转D.绕着北极星不停地旋转 2.读下图,冬奥会期间,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A.③段B.③段C.③段D.③段 3.下图中能大致表示玉溪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检测这天(5月23日),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动方向及位置的是() A.B. C.D. 4.下列关于地球公转方面的说法,错误的是() A.公转周期是一年B.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赤道

C.温带地区四季分明D.极圈内才有极昼极夜现象 5.关于地球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球公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B.地球公转的轨道近似正圆,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 C.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样,都是自东向西 D.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6.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 A.23.5°B.90°C.30°D.66.5° 7.地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分别是() A.12小时和24小时B.一天和一年 C.一天和一周D.一周和一年 8.第24届冬季奥运会,于2022年2月4日至2月20日在我国北京市和张家口市联合举行,据如图判断,在冬奥会期间,北京昼夜长短变化是() A.昼渐长,夜渐短B.昼长夜短C.昼渐短,夜渐长D.昼短夜长 9.一年之中,北极地区极昼面积最大时的时间是() A.3月21日前后B.6月22日前后C.9月21日前后D.12月22日前后 10.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时刻与日出同时,下列升旗最早的节日是() A.五一劳动节B.六一儿童节C.八一建军节D.十一国庆节 二、解答题 11.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知道地球公转的定义及其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 2.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的关系。 3.记住二分二至日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差异,并结合生活体验,将地球公转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4.观察地球的五带图,知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与五带的关系,明确五带的范围和特点。 5.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2.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地球公转与昼夜长短变化、四季形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若干 【教学手段】学生观察与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区一年内有着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观察临沂某学校作息时间表,为什么一年四季下午的上课时间不同?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地理现象引入新课,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探求新知。 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回答问题。 【自主学习】 学习一:演示地球公转,理解地球公转的特征 学生活动:自己动手演示地球的公转,认真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的旋转叫公转)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 4.地轴的状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为66.5º),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学习二: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1.观察课本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找出图中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太阳直射的纬线。 2.观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图,明确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移至23.5°N时,为夏至日,这是太阳直射的最北位置;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移至赤道时,为秋分日;接着继续南移,移至23.5°S时,为冬至日,这时太阳直射的最南位置;此后再向北移,移至赤道时,为次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23.5°N,因此23.5°N被称为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的最南界线是23.5°S,因此23.5°S被称为南回归线。每年太阳直射点总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在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一次,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3.阅读课本13页及“地球公转示意图”,分组讨论并填写下表。

1-2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人教版)

课题:1.2地球的运动 课时: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 2.知道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3.理解二分二至日地球受到太阳照射的不同情况及形成原因; 4.了解地球五带的形成及划分界限; 5.认识真实的地球运动,形成正确的地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球公转的特征 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国旗仪式代表了我国的形象,代表国旗和太阳一同冉冉升起,也象征着我国蒸蒸日上。 这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里,只有我国这样做,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天安门每天升降国旗的时间为何不同? (2)不一样的圣诞节:南半球和北半球

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围绕太阳的旋转叫地球的公转。 2.中心:太阳 3.方向:自西向东 4.周期:一年 5.公转的重要特征 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约成66.5°的固定夹角,且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平面(赤道面)与公转平面(黄道面)成23.5度夹角,这个夹角称为“黄赤交角”。 (二)、公转产生的现象 1.四季的变化 (1)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种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太阳直射点的位移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23.5°之间有规律地移动,所以称这两条纬线为回归线。它们是太阳直射点能够到达的最北和最南界线,一年得到一次直射,而它们之间的地区一年可以得到两次直射。得到太阳直射,地面获热就多。 (3)活动:完成表格 思考:四季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4)四季的变化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1章第2节地球的运动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教案

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分析 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二、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分析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四、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分析 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地球自转周期的不同实际上是因为其转动的参照物不一样。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和黄赤交角。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或用地球仪操作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会用科学准确的语言等方式表示地理现象、概括地理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读图、画图、分析问题等活动,学习运用地理图表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并初步树立空间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使学生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通过让学生参与多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和积极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地理上册专题2地球的运动(讲)(提升版,含解析)新

专题1.2地球的运动(讲) 【核心突破】 一、地球的自转 1.定义: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白转。 2 .特点 (1) 方向:白西向东。"南顺北逆” ---------- 从北极上方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 方向旋转。 (2) 周期:24小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天。 (3) 旋转中心:地轴。 二、地球自转的意义 1 .昼夜交替 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 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地球不停地白西向东白转,昼夜也就不断更替。 2 .时间差异 (1) 地方时:地方时是由于地球白转产生的现象。太阳从东方升起,白西方落下,所以在同一纬度的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总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迟、早之分,这种在东西方向上由于经度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时刻,称为地方时。 (2) 时间差异:地球上,不同经度对应的太阳位置不同、时间不同,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同纬度地 区东边的地方要比西边早。 【典例分析】 1 .下面的四幅图中,地球白转方向正确的是( ) C 【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自转方向,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判读地球的自转方向。侧视图中, 地球自抟的方向为自西向东;俯视图中,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 顺时针方向旋转。A为侧视图,但是箭头表示自东向西;C为北极俯视图,但箭头表示顺时针方向;D为南

极上空,但是箭头表示逆时针方向。所以只有B正确。 2 •假设地球不白转,可能产生的现象是() A •没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 B .地球上没有昼夜之分 C •全球各地都有极昼极夜现象 D •仍然有以24小时为周期的昼夜交替现象 【答案】A【试題分析】地琏自转产主周期为加小时的昼夜更普現象,由于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射到地球表面的一半,而另外一半则为黒夜厂没有自韩的情况下,公韩会使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变为一年所法爪D错误°C选项中提到的极昼极夜现象的定义是以24小时的昼夜更替为前提的,这种说法就默认了地球的24小时昼夜更替,所以错误。故选A项。 【知识扩展】 国际日界线 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1884年国际经度会议规定了一条国际日界线。这条线位于太平洋中部,大致 与180。经线重合,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因此称为“国际日界线”。为避免在一个国 家中同时存在着两种日期,实际日界线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折线。它北起北极,通过白今海峡、太平洋,直到南极。这样日界线就不再穿过任何国家。按照规定,凡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都要发生变化:从东向西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加一天,从西向东越过这条界线时,日期要减一天。 三、地球的公转 1.定义:地球在白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方向:白西向东。 3•周期:一年。 4.特点:地球公转时,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 °。 四、地球公转的意义 1 .四季 (1) 产生: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这样,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 同位置,表面受太阳照射的情况也就不完全相同,便产生了春、夏、秋、冬四季。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 (2) 划分: 春季:春分日前后的3、4、5三个月是北半球的春季;夏季: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 的夏季;秋季:秋分日前后的9、10、11三个月是北半球的秋季;冬季:冬至日前后的12及次年1、2三 个月是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季节相反。 (3)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北半球为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自定义类型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单选题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相同的是 A. 绕转中心 B. 周期 C. 方向 D. 产生的地理现象用手电筒的光线模拟太阳光照,演示地球运动及产生的地理现象,读图,完成下列题。 2.按图中所示方向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 ①地球的自转方向②地球的公转方向③昼夜长短的变化④昼夜更替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造成北京、东京时间差异,最主要的原因是 ①经度不同②纬度不同③地球自转④地球公转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4.此图大致是哪个节气的地球日照图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5.此时,如果家住泉州的小明,想去悉尼旅游,应该带上 A. T恤 B. 棉袄 C. 羽绒衣 D. 长袖衬衣 读“地球运动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6.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都绕地轴旋转 B. 方向都是自东而西 C. 公转产生四季更替 D. 公转产生昼夜更替 7.关于地球公转至甲、乙、丙、丁四个位置时对应的节气及昼夜长短的说法,正确的 是() A. 甲-冬至-北半球昼长夜短 B. 乙-秋分-北半球昼短夜长 C. 丙-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 D. 丁-冬至-北半球昼夜等长 8.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蕴含着地理知识,下列现象主要与地球公转有关的是() A. 海南省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B. 天安门广场一年之内每日升旗时间不同 C. 学校教学楼的正午影子夏季比冬季长 D. 太阳每日东升西落 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某校同学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如图所示),通过转动地球仪可以演示地球的运动。读图,完成小题。 9.手持地球仪围绕光源演示地球运动,应该 ①尽量让球心始终与光源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 ②以光源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移动地球仪 ③始终保持地轴的北端指向光源 ④同时保持地球仪自西向东自转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等演示地球的自转,知道地球自转的定义、旋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利用地球仪能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并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 3.通过演示、观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现象,并能把它们应用到生活中去。 4.通过演示和探究,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激起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更替和时间的差异。 教学难点:从不同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主学习】 学习一:观察下图,思考: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更替现象?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二:什么是地球自转? 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仔细观察地球自转绕________旋转。结论:地球自转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三:地球自转的方向。 正确转动地球仪,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 1.转动地球仪,面对赤道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是________。 2.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北极朝向自己,其转动方向呈________。 3.把转动着的地球仪的南极朝向自己,其转动方向呈________。 学习四: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________小时,也就是一天。 学习五: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地球是一个________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________。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 ________;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________。 2.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________,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2《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知道昼夜更替、时差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等基础地理知识; 2、通过头脑构建地理运动图式,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3、由地理现象反过来分析起本质,学会分析、推理的方法和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 动画演示与实验探究的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兴趣,并联系生活实际总结地球运动与生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理解现象背后都有其客观的规律,懂得只有人们掌握规律才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道理; 2、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地球仪若干; 3、手电筒若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出示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送瘟神》。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学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师:本节课一共有3个内容,分别讲的是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和地球的2种旋转——自转和地球,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第一个内容——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