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目录完整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课本目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目录

1到2单元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2

第二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6

第三课盛唐气象 11

第四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9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23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28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33

第八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41

第十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47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 51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54

第十三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59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材分析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全册教材分析: 内容分析: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共有四大学习主题,分为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历史。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一至第三课,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主要讲述中国境内远古居民、农耕文化特征和华夏之祖的形成; 二、"国家的产生和变革,第四至第九课,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第十至第十七课,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如《秦王扫六合》指导学生复习前面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为秦实现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分析并归纳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并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每一措施的利弊,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秦在巩固政权的同时形成了暴政,为秦末农民起义做铺垫。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史实评价历史人物; 四、"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十八课至第二十二课,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讲解官渡和赤壁战役的经过,分析胜败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对曹操的分析评价,认识到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目的要求: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讲解远古居民和农耕居民,从图表中文字材料中解读他们的生活情况和特征,对比形成表格。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使学生认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求发展,改革促进社会的进步;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通过本单元学习,重点掌握秦始皇、汉武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作出的贡献。同时,掌握秦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激发学生的自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本单元主要掌握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开发及本时段的文化成就,培养学生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使学生认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难点: 第一单元: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系统了解原始社会的发展全貌,认识华夏文明的起源和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第二单元: 夏朝的建立;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和封建国家的形成。 第三单元: 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末农民战争;汉武帝的大一统。第四单元: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单元课时安排: 全书共22课,每课教学一课时。每单元后各设一节活动课,本书最后设一节活动课,活动课共用5课时。 教具准备: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分析 李艳红 冀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叙述的是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共3个单元、25节正课,供七年级下学期使用。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一、时段:6—10世纪(581-960年,共380年的历史)。隋唐时期的历史。 二、主要特点: 1.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期。2.位居世界前列,亚洲地区中心。3.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 隋唐时期是世界上最繁荣发达、最文明先进、最富庶的国家: (1)社会制度先进,是封建制度最为繁荣昌盛时期。(日本大化改新学中国)。 (2)生产发展水平高,农耕文明发展。(粮食单产是欧洲的十倍)。 (3)是世界上惟一保持长期统一的国家。(中国由分立走向大治。当时大食帝国、西欧处于分裂状态)。 (4)文化繁荣发达、开放、开明,吸收了大量外域文化。(儒家文化传播、道教文化受扶持,佛教文化达顶峰,中国成为世界佛教中心)。 (5)是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长安成国际大都会。(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丝绸、瓷器、造纸术外传)。 (6)是亚洲的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影响,如对日本、印度、阿拉伯、朝鲜。日本有人希望 三、教学重点。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本课有两个子目,它们分别是:“隋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其中以大运河的内容为重点,这是因为大运河的开凿不仅仅是隋朝一代的历史内容,更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史的光辉与灿烂。 第2课贞观之治 本课有三个子目,即“唐王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第一子目的设置是为第二子目服务的,所以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因为它是初唐政治繁荣的重要表现,而且贞观之治还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少有的清明统治。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有因果关系,但学生不易弄清,教师需要加以指导、明确,这个问题可以作为难点来处理。 第3课“开元盛世” 这一课有两个子目:“开元盛世”“盛世经济的繁荣”,正是因为武则天和唐玄宗重用人才,锐意改革,重视社会生产,才使唐朝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其表现就是社会经济高度繁荣。教材的安排与以往不同的是唐玄宗统治后期的衰败只以小字形式提出,供学生阅读;从整个隋唐阶段的历史看,也只讲繁荣不讲衰落,其主要原因是符合单元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全课有三个子目:“科举制的诞生”“科举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影响”。隋唐科举制的内容是重点。科举制是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了以才能为选官标准的原则。它是在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的。它推动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影响着当时人们衣食住行和精神风貌的巨大变化。它对唐朝社会生活的繁荣和进取的社会风貌的形成有重要推动作用。 第5课“和同为一家” 本课有三个子目,其中“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是重点,其余为选学内容。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本课有三个子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关系”。重点是前两个子目,突出了国际交往中的中外交流。 第7、8课辉煌的隋唐文化 内容包括:“雕版印刷”“诗坛”“赵州桥”。这三个子目都是重点。 “书法和绘画”、“观者如山”的乐舞、“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三子目在课标中属于最低层次要求。 隋唐时期繁荣的原因: (1)以曲辕犁、筒车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2)地主阶级冲破豪门大族世袭垄断,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科举制为代表的一系列新制度的确立,巩固了社会变革在成果,焕发了社会的活力。(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调制、隋律、唐律疏议)。 (4)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坚强后盾。(唐朝皇帝励精图治、以教化代刑罚)。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一、时段:960——1368年(400年历史)。 包含三个阶段的历史:1.宋与辽和西夏并立。2.南宋与金对峙。3.元朝大一统局面。 二、主要特点: 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 (1)总的趋势是由一统走向分立,再由并立走向统一。 (2)从地域上说,由中原向四周;从东北到西北,从北方到南方;表现在宋辽夏金元在军事上的战与和,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交融。 地域上也有中国向世界扩散,东西方的文化得到进一步交流,中国在此时仍处在先进地位。中国的政治改革在世界上有重大影响。 地域上也包括从陆路到海洋,中华文明通过陆路、海路向外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化典籍也向外国输出。欧洲传教士来华传教,马可?波罗到中国。阿拉伯文化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文化。 (3)从文明形态上说,由游牧文明、渔猎文明到农耕文明。 (4)从碰撞的范围讲,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多元文明的碰撞与交融。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初一历史下册教材分析 七年级上册的三个单元,对应的课程标准的三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个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教科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无不紧扣隋唐时期的“繁荣”与“开放”。“繁荣”表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开放”主要体现在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繁荣”与“开放”,是反映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的两个侧面,具有同一性。 关于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内容,部编版中将其作为一个课文小节来学习,通过对科举制产生背景和科举制诞生深远影响的探讨,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唐诗成就为何辉煌。唐诗创作为什么能够步入黄金时代。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朝与周边的民族关系和中日交往以及隋唐时期所创造的辉煌文明。 第二个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实际涉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两个主题。这里“民族关系的发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内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与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影响。联系上册学过的民族融合与江南开发,了解从东汉未年少数民族内迁与汉族杂居到元朝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出现新的民族一一回族;掌握经济重心从北方移到南方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学习本单元《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通过学生自学、絵制表格,了解辽、北宋、西夏政权并立和金与南宋的对峙。本单元学生要重点掌握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发展以及宋元时期科技文化成就。 第三个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与发展”,一方面突出明清时期对我国历史主要贡献一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如明清加强专制,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同时又突出明清际期社会危机,如抗击外来侵略、闭关锁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等。也为学生学习中国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国为何被动挨打作好铺垫。由于明清距离我们较近,与明清时期有关文艺作品较多,在讲课时应当充分利用,以激发学生兴趣。如讲《收复台湾和抗击沙俄》时利用影视资料《康熙大帝》来导入。本单元学生重点掌握明清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以及抗击外国侵略的英雄事迹和明清时期文化成就。 教材整合 为了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知识专题,可以对教林适度整合。如历代王朝的更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现固;对外交往;科技、思想文化;民族融合等。例如,本套教材各单元都重点讲述中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可把各单元有关科技、思想文化的整合,让学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习题答案

2018春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习题答案 第1课 P3问题思考 科举制度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P4材料研读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通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东征,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财力无数,影响正常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P5课后活动1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P5课后活动2 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 P8材料研读 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 P8问题思考 政治上,明确中央和地方的职权范围,提高行政效率,严格考查官吏;法律上,减省刑法;经济上,减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P10课后活动1 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因为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 P10课后活动2 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 P12材料研读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P17课后活动1 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P17课后活动2 (1)“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2)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 P21问题思考 鉴真东渡,前后6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忍不拔,意志坚定。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新教材)课后题答案(2)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题答案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想一想:科举制度的确立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议一议:隋炀帝为什么会落得如此下场?隋炀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最后在农民起义中被部下在江都杀死。 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是隋朝速亡的主要原因。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答:粮食连年丰收,马牛成群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几个月不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 唐太宗精心治理国家,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说一说:诗中描绘了开元时期什么样的情景? 答: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第3课盛唐气象 1、说一说:这则材料反映出了什么样的景况? 答: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交流繁盛。 2、诗歌赏析 (1)诗句中的“蕃”“胡”,指的是什么? 答:“蕃”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胡”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称呼。 (2)上引诗句反映出怎样的社会情况? 答: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名族的音乐、饮食、服装、骑马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不断交融,共同发展。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1、日本文字分为“平假名”和“片假名。它们的创制,与汉字有直接关系。请查找相关资料,加以说明。 答:8世纪以前,日本使用汉字作为表达记述的工具。唐朝时,随遣唐使来华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空海和尚,在日本人民利用中国汉字标音表意的基础上,创造了日本假名文字——片假名和平假名,大大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同时,日本的词汇和文法也受到汉语的影响。 2、下列文物出土于唐朝墓葬。议一议:这些文物反映出了什么? 答:大食人俑、东罗马金币、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下列各项,哪些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要原因?请在()内画∨ 答:(∨)皇帝荒废朝政()发生严重灾荒()杨贵妃得宠(∨)节度使权利膨胀()农民负担过重(∨)军队战斗力薄弱2、想一想,作者在诗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愿望?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最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案(完整版) (含两套完整教案可供选择)WORD版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1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北京人的发现 教学难点:北京人的特征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自从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关于人类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师:(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有关人类起源,无论是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谁是祖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呢?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元谋人复原图》《元谋人使用石器图》《元谋人劳动复原想象图》 2.教师提问:(1)元谋人生活在哪里?(2)元谋人懂得哪些技术?(3)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提示:(1)云南元谋县(长江流域);(2)制作工具和使用火;(3)会不会制作工具。 3.教师小结: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目标导学二:北京人 1.图片展示:分别展示《北京人头盖骨》《北京人复原头像》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归纳北京人的生活地点和时间。 提示: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经测定距今约70万—20万年。 3.图片展示: 4.观察比较:观察北京人复原头像和现代人头像,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方法点拨:从北京人的头骨、前额、眉骨、颧骨、鼻骨、嘴部等方面进行分析) 提示:学生讨论回答。 5.教师补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6.图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并结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片,了解归纳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况。 8.教师提问:为什么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 提示:这是由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和环境的险恶决定的。 目标导学三:山顶洞人 1.图片展示: 2.教师提问:(1)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多少年?(2)他们的样貌有什么特征? 提示:(1)距今约3万年。(2)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较:山顶洞人与北京人相比进步在哪里? 提示:北京人的模样保留了猿的特点,山顶洞人则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会打制粗糙的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可用兽皮缝制衣服;懂得爱美,有了美的意识。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顶洞人则已会人工取火。 三、课堂总结 同学们,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了解到我国历史的悠久,了解到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山顶洞人过着集体生活,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

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一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P3问题思考 一一科举制选拔官吏的依据不再是门第?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P4材料研读 隋炀帝征发大批劳动力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还多次巡游?三次征辽东?这一系列的徭役和兵役耗费人力二财力无数?影响了正常的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材料中这种状况的出现?P5课后活动 1.科举制度的创立?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 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起义爆发?最后在江都被 部下杀死?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3.略?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P8材料研读 一一唐太宗经历过隋末农民战争?他认识到农民反抗是由赋役繁重二官吏贪腐二百姓饥寒等引起的?只有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巩固统治?因此?他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喻成舟与水的关系?明确了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P8问题思考 一一政治上?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法律上?制定法律?减省刑罚?经济上?减 轻农民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P10课后活动 1.粮食连年丰收?马牛遍布四野?住宅向外的门几个月不用关闭?米价便宜?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二社会秩序安定的状况?唐太宗勤于政事?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了材料中描述的状况? 2.开元时期?人口众多?粮食丰盈?国库充实?百姓富足?整个社会欣欣向荣? 第3课盛唐气象 P12材料研读 一一节省人力?提高效率? P17课后活动 1.水路运输发达?港口码头往来船舶众多?商品贸易繁盛? 2.(1) 蕃 是我国古代对外族或异国人的泛称? 胡 是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域各族的称呼?(2)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农业耕作技术?种植谷物?同时少数民族的音乐二马匹二服饰和妆容等也在唐代广为流传?各民族相互影响二不断交融二共同发展? 3.略?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P21问题思考 一一鉴真前后6次东渡?用了12年?困难重重?但他百折不挠?矢志不渝?终于成功?玄奘西行路途遥远?他不畏艰 险?历经磨难?为追求真理?坚韧不拔?意志坚定? P22课后活动 1.略? 2.大食人俑二东罗马金币二非洲黑人俑等文物反映出了唐朝与阿拉伯二欧洲和非洲都有交往? 3.略?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P24材料研读 安史之乱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广大北方地区?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家破人亡二流离失所?P26课后活动 1.?皇帝荒废朝政一?节度使权力膨胀一?军队战斗力薄弱 2.这首诗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画菊花的形象二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达了作者等待时机改天换地的英雄气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2018新版教材)

2018年秋最新编辑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2016年秋改版最新审定 教案说明: 本教案是2016年审定最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教案内容详细环节齐全,可A4纸直接打印。本教案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网友谨慎下载.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年月日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人、北京人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点等。2.通过探究山顶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等问题,体验独立思考和归纳比较的过程。 3.认识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类遗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 北京人基本概况。 【学习难点】 所讲内容距今久远,只有依据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科学推断并结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课的基本内容。 故事激趣,导入新课,解读学习目标。要求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划记其中的关键词,明确学习目标。 方法指导一: 要求学生结合课本归纳梳理,识记1到3题的知识点。第3题注意让学生结合前面内容比较归纳。

方法指导二: 结合书本归纳梳理,识记相关的基础知识点。教学生学会使用歌谣的方法记忆重要知识点: 一百七十万年前, 云南元谋人出现。 北京人在周口店, 会用工具人形显。 山顶洞人不一般, 磨制石器把空钻。 长相更像现代人, 人工取火能御寒。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歌曲《大中国》中唱到“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家里盘着两条龙,是长江与黄河……”。长江和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和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里诞生了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吗?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知识模块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自主阅读课本P2内容,完成第1题。 1.简述元谋人的生活状况。 (1)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 (2)生活地点:云南省元谋县。 (3)生活状况:会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历史地位: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古人类。

2017部编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材)

教案说明:本教案适用于人教版(改版)的最新教材,下载需谨慎。 目录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历史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古猿、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部有什么区别”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思考、探究“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进行比较的能力及阅读、识图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北京人、山顶洞人、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劳动创造了人 三、导学过程 教师讲解,学生分析讨论相结合 【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人类是万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类才有人类社会的历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来的?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呢? 学生积极踊跃的讲述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西方上帝造人传说、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盘古开天辟地等等。) 师:关于人类起源,无论西方的上帝造人还是中国的女娲抟土造人都是神话传说,并不真实可靠,那么人类到底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第一课,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 【自主预习】 (一)、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问:元谋人作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已有多少年的历史?并要求识图《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元谋人生活的地区。 生答:170万年,云南省的元谋县(长江流域)。 师归纳: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它的发现揭开了祖国大地历史的新篇章,使我国成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国。 问:请同学们据《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指出,除元谋人外,我国境内还有哪些远古人类遗址? 生识图回答:北京人、山顶洞人遗址。 问:北京人、山顶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历史,生活在什么地区呢? (开展竞赛活动:迅速阅读看谁回答的即快又准)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万──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顶洞人/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师归纳:除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外,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遗址从南到北,分布很广。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问: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又是怎样生活的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顶洞人! (二)、北京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材分析 一、本教材简要分析 七年级上册共四个单元,叙述我国远古至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历史,共22课。 (一)、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讲的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共3课。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的重点是北京人、山顶洞人及其生活状况。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 有比较全面的材料(化石材料)来揭示北京人、山顶洞人的生活,可以使学生有比较感性的认识。 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我国南北两大区域都有相当发达的农业文化,北方以粟为主(以半坡为代表),南方以水稻种植为主(以河姆渡为代表)。教材分别介绍了南北不同的农耕文化的特点,以及他们发展的高度(包括他们的房屋建造等等)。 第3课《华夏之祖》。这一课吸收了考古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我国境内在五六千年以前,东西南北中各地都有相当高度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在起源的过程当中,实际上是通过各地不同的原始民族、原始文化汇合汇聚在一起,然后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中国文化或者说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 ; (二)、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主要抓住两个环节:一是国家起源,一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社会变革。 (1)国家的起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七年级学生不易理解,主要让他们知道,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国家的过程中,原先通过原始民主方式(禅让制)来更替领导权的方式变化了,变成了世袭制,再加上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等,国家产生了。 在夏商周更替过程中,有一个难点需要把握的,那就是宗法制度。 (2)本单元中还有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问题,就是社会变革。 (三)、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三单元设置的课程比较多,但是重点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以及它的发展和巩固。 有关秦朝建立的问题,关键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在文化上的各种统一措施,不仅在当时的秦朝,实际上对以后整个中国的走向,都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秦朝时间不长,二世而亡,推进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任务就落到了汉朝。汉初充分吸取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这可以从刘邦的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时期的一些政策上体现出来。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得到进一步巩固。总体上说,汉朝的统一以及它后来的强盛,在中外交流方面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在讲到汉朝的中外交流时,列了一张表,比较了当时经济交流中输出、输入产品的情况。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新教材)

2018年最新编辑 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历史全册教案 教案说明:本教案新版教材全册教案。本教案严格按照高效课堂模式进行编写,注重 学生的全面发展,环节齐全、内容详 细,可以A4纸直接打印。教案还 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望广大 网友谨慎下载。 学科:;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2018年月日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生1:人口激增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课外延伸:比较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功过。板书设计:隋朝:繁盛:统一;经济繁荣、大运河开通一时:二世灭亡,共38年 第2课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和探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后问题参考答案 1.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课本第8页) 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一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课本第15页) 合作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3.材料中“天下为家”的“家”,指的是什么?(课本第18页) 这里的“家”是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世代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 4.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什么?(课本第21页) 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课后练习 5.想一想,春秋时期诸侯取代周室操纵了国家政治,使得整个国家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课本第28页) 处于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分裂割据状态。 6.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有何利弊?(课本第29页)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给社会带来了种种灾难。但在争霸过程中,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的趋势。 7.按照西周时的规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时,郑庄公却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诸侯随之仿效。想一想,这种情况反映出什么问题?(课本第30页) 这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

主要反映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8.总结一下,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课本第22页) 夏、商、西周的灭亡都是因为出现了暴君,他们的残暴统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9.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课本第32页)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10.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课本第33页) 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11.支持商鞅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课本第35页) 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12.你认为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积极的意义?(课本第37页) “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3.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精神?(课本第39页) 这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于公元前475年。1000多年过去了,经过了“战国、秦、汉,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又经过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581年,隋朝建立。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的时期,“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2.讲授新内容

板书: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南北重归统一 提问:为什么说是同归统一? 581年,北周外戚随国公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因怕时运随之而走,去掉“走之”,称为“隋”。于南北朝后期,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经济的发展,重新统一的条件已经成熟。(板书:1.隋朝的建立时间;公元581年建立者;隋文帝杨坚定都;长安) 2.隋朝的统一 提问:南北朝的王朝顺序和重要年代 北魏分裂为西魏和东魏,西魏由北周替代。东魏由北齐替代。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时间581年,定都长安。(副板书) 南朝为宋、齐、梁、陈,都以建康为都,建康就是今南京市。589年,隋灭陈,重新统一南北方。晋王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是灭陈大军的统帅之一。(副板书) 板书:(581—589—618) <1>隋朝统一的原因 <2>隋朝统一的意义 提问:看图隋朝的疆域四至。(相当于现在中国除去内蒙西藏的领土大小。南边到越南,东边到朝鲜交接,北边到内蒙南边,西边到新疆以西。)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开元盛世教材解析 新人教版

第3课开元盛世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盛世经济的繁荣” 因为盛世最重要的反映是经济方面的繁荣。古代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唐朝开元年间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农耕技术的发展、蔬菜新品种的传入、茶叶的种植以及农业工具的改进等方面。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业和陶瓷业技术的提高方面。商业的繁荣则主要通过对长安城的介绍来体现。盛世经济的繁荣的表现如下: (1)农业:修建了40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农耕技术大发展,南方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大量栽培早稻,一年两熟耕作制度已经出现;蔬菜有许多新品种,大都是从西域传入的。茶叶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 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那时人们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了,积极抗旱,治理蝗灾。 (2)手工业: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高超。陶瓷业在唐朝有重要发展。越窑青瓷、邢窑的白瓷和唐三彩最为有名。唐三彩造型美观,是世界艺术的珍品。

(3)商业:唐朝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长安城里人口上百万,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人士,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长安既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城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结构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 曲辕犁:晚唐时陆龟蒙的《耒经》,记载曲辕犁由11个部件构成,重大改进有三处:①长直辕改成了短曲辕。旧式犁长一般为今9尺左右,前及牛肩;曲辕犁长合今6尺左右,只及牛后。犁架变小重量减轻,便于回转,操纵灵活,节省畜力。由旧式犁的二牛抬杠变为一牛牵引。而且,由于占地面积小,这种犁特别适合在南方水田耕作,所以在江东地区得到推广。②加装了犁评。由于犁评厚度逐级下降,推进犁评,使犁箭向下,犁入地深;拉退犁评,使犁箭向上,犁入地浅,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③改进了犁壁。唐时犁壁呈圆形,因此又称犁镜。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以减少前进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草根的生长。这种犁出现后逐渐推广,成为当时最先进的耕具。耕犁至此已基本定型,这是唐代劳动人民对耕犁的重大改进。 筒车:各种水车广泛用于农田灌溉,是唐朝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斜挂的小筒,当没入水中时满盛溪水,随轮旋转上升,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盛水即由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着重大意义。这种自转不息、终夜有声的筒车,确实是人无灌溉之劳而田有常熟之利。 三、学法指导: 1.把握重点、理清线索。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 2.列表掌握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

整理七年级下册人教版历史书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整理表 姓名: 职业工种: 申请级别: 受理机构: 填报日期: A4打印/ 修订/ 内容可编辑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学科:历史 执教教师:孙金明

新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即农业、手工业较前代有了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通过清朝前期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了解这一时期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直观性与趣味性,通过设疑讨论和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通过对古代盛世经济的繁荣的学习,明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形成唯物史观; 通过正确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中国古代历史上繁荣盛世的学习,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自信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包括《耕织图》《盛世滋生图》等内容)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回顾:紧接前面的复习内容,提示学生清朝前期在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方面都承袭了历代中原王朝的做法,那么在经济上会制定和实行怎样的政策呢?会产生怎样的结果呢? (播放视频)《康乾盛世》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