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过程中抗炎因子白介素(IL)4、10、13、16等升高水平及升高持续时间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ELISA 检测178例炎症患者血清IL4、10、13、16等因子水平,以及各因子升高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后多数IL水平有显著差异(P <0.05)。发病1~2 w后,感染组IL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自身免疫组不能恢复正常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组间多数IL水平异常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0.01,P<0.05)。结论两组间多数IL水平有显著差异,自身免疫组IL水平异常持续时间长于感染组。

【关键词】炎症反应;白介素;感染;自身免疫

白介素(IL)4、10、13、16是少数集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IL。IL 与炎症关系的研究报道已较深入,但老年感染性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炎症之间免疫抑制性IL的差别少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类型炎症患者多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异常升高持续时间方面的差异,探讨该类因子在不同炎症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揭示两

类炎症反应的特点。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2~2004年住院炎症患者178例,分为感染性炎症90例(感染组)和自身免疫性炎症88例(自身免疫组)。感染性炎症包括脓毒血症22例,急性扁桃体炎10例,急性肺炎、支气管炎49例,急性肾盂肾炎5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4例;自身免疫性炎症包括成人still病23例,类风湿关节炎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9例,皮肌炎5例。两组男∶女均为1∶1,年龄60~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汉族,无其他急慢性疾病。各组疾病诊断按《实用内科学》标准。健康对照组50例(学生)。

1.2 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者于发病时、发病后72 h、1、2、4 w采集静脉血,检测各细胞因子水平,再于发病后3个月(可能已出院)、6个月、1年复查。所有入选者均按协议完成观察期限内指标测定。各疾病治疗均为常规治疗。

1.2.1 血清IL4、10、13、16测定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值,测定仪为北京核仪器厂提供。试剂盒由法国DIACLONE、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2.2 血清采集

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20℃保存至同批测定。3 000 r/min,

离心5 min,取上清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1。健康对照组IL4、10、13、16含量分别为(10.88±2.13)、(15.00±1.33)、(5.50±1.23)、(82.80±21.30) ng/L。感染组发病后各因子水平均升高,于发病1~2 w后下降至正常水平;自身免疫组表1 各组患者IL4水平比较(略)

IL4、13降低,IL10、16增高,各因子水平迟至2 w才开始逐渐恢复,各因子在观察期限内均不能恢复并稳定至正常水平,表2 各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比较(略)表3 各组患者血清IL13水平比较(略)表4 各组患者血清IL16水平比较(略)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此外,发病时IL4、10、13水平自身免疫组低于感染组,IL16自身免疫组高于感染组(P<0.05)。

2.2 两组患者各抗炎因子变化持续时间

感染组各因子升高持续时间为10~18 d,自身免疫组则分别为30~330 d,见表5。表5 两类炎症患者各抗炎因子变化持续时间比较(略)

3 讨论

临床上炎症可分为感染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炎症。从本质上讲,两

类炎症均与生物学因素(抗原)有关,但结果却不同。IL家族作为一类细胞因子,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等产生,作用于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或其他细胞,参与炎症反应的部分或全过程,在免疫激活、免疫趋化、免疫应答、炎症放大或炎症抑制方面起重要作用。自1979年第二届国际淋巴因子专题会议上首次命名IL1以来〔1〕,已有30余种IL得到国际公认。目前已知,大多数IL在免疫反应中都发挥免疫增强作用,只有少数几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其中,IL4、10、13、16最为典型。多项研究显示,本组因子水平在哮喘、变态反应、感染性休克时均有不同程度变化〔2,3〕。

本组资料显示,两组患者各IL水平均有异常变化,但变化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感染组中各因子水平多于发病后升高,72 h 后开始下降,1~2w后降至正常水平,且不再升高。自身免疫组中IL4、13水平发病后降低,IL10、16水平升高,2 w后缓慢恢复,并且直到观察结束,仍有3种IL水平不能恢复正常(IL4、10、13),甚至出现反复的现象。炎症时,病原微生物(细菌、原虫、病毒)及其产物均能激活抗原提呈细胞,启动IL的基因转录与合成〔4〕。使其产生增加〔5〕。变态反应、哮喘、系统性红斑狼疮时,B细胞、T细胞异常活化,膜表面分子(包括IL)异常表达〔6,7〕。本组细胞因子均为抗炎因子,系Th2细胞分泌,能抑制Th1细胞增殖,从而降低致炎因子功能,有利于炎症反应停止。感染组中,本组因子水平明显增加,有助于清除致炎因素,机体重新恢复免疫稳态。自身免疫组中,

本组因子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IL4、13水平低下,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中促炎因素反复或过度放大〔8〕,使得细胞因子平衡被打乱,抗炎因子分泌低下有关,使机体不能恢复免疫稳态,甚至累及到自身组织,导致机体组织及功能损伤,从而表现为一种非良性过程(恶性炎症)。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组间IL水平升高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别(P<0.01),感染性炎症中多数因子水平升高呈单峰形态,自身免疫性炎症诸因子变化各异,恢复缓慢,其过程复杂,呈双峰甚至多峰形态。由于两种炎症过程预后迥异,炎症细胞、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结局间因果关系,十分复杂,深入探讨炎症时细胞因子变化规律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窦肇华,张远强,郭顺根,等.免疫细胞学与疾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6:85683.

2 Ayala A,Chung CS,Song GY,et al.IL10 mediation of activation induced Th1 cell apoptosis and lyphoid dysfunction in polymicrobial sepsis〔J〕. Cytokine,2001;14(1):3748.

3 Calandra T,Echenacher B,Roy DL,et al.Protection form septic shock by neutralization of 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J〕.Nat Med,2000;6(2):16470.

4 John FM,Wu CY,Rober AS,et al.The regulation of the IL12,its role in infections,autoimmune,and allergic disease 〔J〕.Allergy Clin Immunol,1998;102(1):1115.

5 Grohmann U,Van Snick J,Campanile F,et al.IL9 protects mice from Gramnegative bacterial shock:suppression of TNF alpha,IL12,and IFN gamma,and induction of IL10〔J〕.J Immunol,2000;164(8):4197203.

6 Viallard JF,Pellegrin JL,Ranchin V,et al.Th1〔IL2,interferon gamma(IFNγ)〕and Th2(IL4;IL10) cytokine production by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r cells (PBMC) from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J Clin Exp Immunol,1999;115:18995.

7 Alkahoshi M,Nakashima H,Tanaka Y,et al.Th1/Th2 balance of peripheral T helper cell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J〕.Arthritis Rheum,1999;42(8):16448.

8 Takeuchi T,Amano K,Sekine H,et al.Upregulated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integrin adhesive receptors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patients with vasculitis〔J〕.J Clin Inverst,1993;92(6):300816

炎症试题

一、 A 型选择题 1 下列哪一类炎症的红、肿、痛、热、功能障碍都表现得较明显 A. 体表的急性炎症 B. 体表的慢性炎症 C. 内脏的急性炎症 D. 内脏的慢性炎症 E?体表及内脏的急性炎症 2 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肿胀,主要原因是 A. 动脉充血 B. 静脉阻塞 C. 富于蛋白的液体渗出 D .组织增生 E?以上都不是 3 腹腔积液患者腹水检查比重 1.018、利凡他试验(+)、红细胞200/ml、淋巴细胞82%、细菌( —) ,首先应考虑 A. 肝硬化腹水 B. 血性腹水 C?渗出性腹腔积液 D. 乳糜性腹水 E. 化脓性腹膜积液 4 关于浆液性炎症哪一项是错误的 A .皮肤二度烧伤时出现的水疱 B. 结核性胸膜炎时的胸腔积液 C. 风湿性心包炎时心包积液 D. 高热时口唇附近出现的疱疹 E. 亚急性重症肝炎时腹腔积液 5 在慢性炎症组织中,哪种细胞最多见 A. 中性白细胞 B. 嗜酸性白细胞 C. 淋巴细胞 D. 肥大细胞 E. 嗜碱性白细胞 6 在急性炎症早期哪种细胞多见 A. 中性白细胞 B. 嗜酸性白细胞 C. 单核巨噬细胞 D. 淋巴细胞 E. 浆细胞 7 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炎症组织内哪种细胞多见 A. 中性白细胞 B. 嗜酸性白细胞 C. 单核巨噬细胞 D. 淋巴细胞

E. 浆细胞 8 急性炎症疼痛是由于 A. 液体渗出压力作用 B. 组织胺的作用 C. 5 —羟色胺的作用 D. 激肽类的作用 E. 以上都有 9 细菌性痢疾属于下列哪一种炎症 A. 纤维素性炎 C. 浆液性炎 C. 化脓性炎 D. 出血性炎 E. 卡他性炎 10 下列哪一种疾病是以变质为主的炎症 A. 大叶性肺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肾小球肾炎 D. 结核性胸膜炎 E. 病毒性肝炎 11 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是 A. 假膜性炎 B. 浆液性炎 C. 化脓性炎 D. 卡他性炎 E. 出血性炎 12 炎症时中性白细胞游出是由于 A. 血管壁通透性增强 B .血管内皮破坏 C. 毛细血管基底膜破坏 D. 血管内静水压增高 E?以上都不是 13 假膜性炎症是指 A. 浆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 B. 浆膜发生的化脓性炎症 C?粘膜发生的纤维素性炎 D. 粘膜发生的化脓性炎 E. 粘膜发生的坏死性炎 14 下列哪项与炎症时的渗出无关? A. 血管内流体静压升高 B. 组织内渗透压增加 C. 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D.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加 E.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围术期炎症细胞因子的监测

围术期炎症细胞因子的监测 围手术期是围绕手术的一个全过程,从病人决定接受手术治疗开始,到手术治疗直至 基本康复,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具体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直 到与这次手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时间约在术前5- 7天至术后7 - 12天。 炎症反应一方面通过致炎因子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炎症介 质来实现;多数炎症介质通过与靶细胞结合发挥活性,炎症介质作用于细胞后可进一步引起 靶细胞释放次级炎症介质从而放大或抵消初级炎症介质的作用。不管机体遭受何种刺激, 宿主对炎症反应的总体特征非常相似,然而不同的损伤涉及不同类型的细胞,导致不同炎 症介质的产生和释放从而引起系统性和局部性损伤。通常术中的炎症反应与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细胞因子的作用又进一步加强了手术以及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如此恶性循环终将导致组织损伤而增加手术后临床相关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 目前,手术方式以及麻醉方法、药物对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细 胞因子是机体免疫及炎症反应中细胞之间交流的信息分子,它们通过效应细胞表面相应的 受体对细胞生长、成熟和修复产生调控作用。创伤、应激、感染等是影响围术期病死率的 重要因素,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总结各种炎症因子的特点、围术期使用不同药物和麻醉方式对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提高患者围术期安全,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1. 炎症细胞因子 多达20%的肿瘤源自于慢性炎症,大部分的实体瘤都有炎性渗出物。免疫细胞对肿瘤 的发生、生长和进展有着广泛的影响,并且很多这些效应都是由促炎症细胞因子介导。在所有细胞因子中,TNF和IL-6具有促进肿瘤发生的效应,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TNF和IL-6 作为肿瘤相关炎症和肿瘤形成的主要调节因子,使得它们在癌症的辅助治疗中成为很受欢迎 的研究目标。因此在围术期对患者进行炎症细胞因子的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炎症和氧化应激

炎症和氧化应激 炎症可以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也可以引起炎症。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些概念。如:炎症、炎症细胞。 炎症细胞指炎症反应时参与炎症反应、浸润炎症组织局部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 一、炎症定义: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病理反应,是一种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炎症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一)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液缓慢,血浆及中性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内,渗出主要是以静脉为中心,但象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渗出仅仅用血管内外的压差和胶体渗透压的压差是不能予以说明的,这里能够增强血管透性的种种物质的作用受到重视。这种物质主要有:(1)组织胺、5-羟色胺等胺类物质可导致炎症刺激后所出现的即时反应。(2)以舒缓激肽(bradykinin)、赖氨酰舒缓激肽(kallidin)、甲硫氨酰-赖氨酰-舒缓激肽(methio-nyl-lysyl-bradykinin)为代表的多肽类。其共同的特征是可使血管透性亢进、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促进白细胞游走。(3)血纤维溶解酶(plasm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球蛋白透性因子(globulin-PF)等蛋白酶(protease),其本身并不能成为血管透性的作用物质。但可使激肽原(kininoge)变为激肽(kinin)而发挥作用。然而上述这些物质作用于血管的那个部位以及作用机制多属不明。在组织学上可以看到发生急性炎症时出现的血管渗出反应和修复过程混杂在一起的反应。并可见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二)从炎症的主要的组织变化可分类如下:(1)变质性炎症。(2)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卡他性炎)。(3)增生性炎症。(4)特异性炎症。 二、炎症的成因:(一)感染性:细菌毒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创面感染等。严重的如胸腔内、腹腔内感染、胆道感染等。 (1)被病原体入侵所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活动时耗氧量增加,其摄入O2的70-90%在NADPH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的催化下接受电子形成氧自由基,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氧化应激引起高凝状态组织缺血激活补体系统,或产生多种具有趋化活性的物质,如C3片段、白三烯等,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期组织重新获得O2供应,氧自由基爆发。 (2)病原体入侵机体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由交感兴奋引起,儿茶酚胺增加释放,由于儿茶酚胺的自氧化,可以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氧化应激造成高凝状态使组织缺血,激活补体系统,或产生多种具有趋化活性的物质,如C3片段、白三烯等,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期组织重新获

细胞因子1

第七章细胞因子 学时:3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掌握几种主要的细胞因子(IL-2、IL-12、IFN、TNF、CSF、EPO)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 2.熟悉:其它细胞因子的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 3.了解:细胞因子受体家族及信号转导机制,了解细胞因子在临床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细胞因子的概念和共同特性。 2.细胞因子的种类和功能:IL-(IL-1、IL-2……IL-18)、IFN、TNF、CSF、趋化因子生长因子等。 3.细胞因子与疾病的发生,细胞因子与疾病的诊断及治疗。 [本章主要内容] 一、细胞因子概述 (一)细胞因子的概念 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由细胞 (免疫细胞、非免疫细胞)合成、分泌的能调节多种细胞生理功能的低分子量蛋白质的统称。 (二)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 1.绝大多数细胞因子均为分子量为6~60KD的多肽或糖蛋白。其结构有:单体,包括多数细胞因子;二聚体,包括IL-5、IL-10、IL-12、M-CSF、TGF-β及PDGF等;三聚体,如TNF。 2.具有高效能作用。10-12mol/L就有明显的生物学作用。细胞表面可表达高亲和性的受体,10~10,000个/细胞。 3.分泌为短时自限性。无前体状态的储存,细胞受刺激活化后合成、分泌,刺激停止后合成停止。 4.可通过自分泌、旁分泌及内分泌方式发挥作用。多数细胞因子以自分泌(autocrine)或旁分泌(paracrine)起作用;少数细胞因子(IL-1、IL-6、TNF-α等)还可通过内分泌(endocrine)方式起作用。 细胞因子产生的多源性及多向性:(1)一种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2)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可产生一种或多种相同的细胞因子。 6.发挥作用为非特异性、多效性及重叠性。多效性是指一种细胞因子作用于多种靶细胞,产生不同的生物学效应。重叠性是指不同细胞因子作用于同一靶细胞,产生相同或相似的生物学效应。 7.作用具有双重性。介导生理作用,参与正常免疫应答,清除异物;介导病理作用,参与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发生、发展等。 8.细胞因子的网络效应。即不同细胞因子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细胞因子的合成分泌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相互调控,共同组成了细胞因子网络。 9.细胞因子与激素、神经肽和神经递质共同组成细胞间信号分子系统。 二、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将细胞因子大致分为六大类: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和生长因子。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ILs) ILs是能够介导白细胞之间和其他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已报告有20余种。

第4章 巨噬细胞与后期炎症

第四章巨噬细胞与后期炎症 巨噬细胞功能呼吸道 感应侵入慢性炎症 吞噬作用炎症恢复期 产生NO 症状 活化代谢发生改变 受体急相蛋白 外源微生物的命运系统性炎症反应综合症 静脉注入的可溶性蛋白细菌脓毒性休克 经其他途径注入的抗原的命运移植与宿主疾病 消化道蛋白折叠错误所引起的疾病 细菌败血性休克 嗜中性粒细胞作为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可快速移动、吞噬并杀死侵入机体的微生物,但并不能杀死所有的侵入微生物。因此机体就会起用一个由巨噬细胞组成的“支持”系统。巨噬细胞在反应时间上较嗜中性粒细胞慢;但其抵抗微生物的能力更强;并可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反应。嗜中性粒细胞只有一个功能,即就是消灭侵入机体的微生物,而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具有多样性。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感应细胞而引发炎症,并且在后期的清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巨噬细胞功能 感应侵入 如第二章所述,巨噬细胞具有Toll样受体,因此可监控细菌、病毒的侵入。巨噬细胞反应时产生一些细胞因子,其中最主要的是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吞噬作用 与那些影响嗜中性粒细胞介导单核细胞黏附到血管内皮细胞有相似的过程。通过选择素结合,介导细胞旋转,单核细胞整合素结合血管壁上的配体后停止运动。单核细胞通过β2整合素结合到ICAM-1上而紧密地结合到内皮细胞,并且沿血管壁移动。在这些组织当中,将这些单核细胞称为巨噬细胞。粒细胞到达炎症区域后几个小时,巨噬细胞才到达。 细菌产物和补体活化后的产物(如C5a)吸引巨噬细胞,受损的细胞或组织释放的分子也可吸引巨噬细胞。将死的粒细胞释放胰肽酶、胶原酶,并产生一些趋化因子。粒细胞产生的防御素和其他的多肽吸引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IL-6的作用下,活化的粒细胞和内皮细胞产生可选择的趋化性细胞因子,又称为单核细胞化学引诱蛋白(CCL2)。粒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殉者:其首先到达并袭击外源物,在将死去时又吸引巨噬细胞向外源物侵入部位移动。巨噬细胞的吞噬过程与粒细胞相似。巨噬细胞通过氧化和非氧化两条途径杀死微生物。与粒细胞相比,巨噬细胞具有持久、可重复的吞噬活性。而巨噬细胞还具有一个额外的功能,即就是清除死的和将死的细胞。 产生NO 在一些哺乳动物身上,尤其是啮齿类动物、牛、绵羊和马(不包括人类、猪、山羊、兔),微生物的产物可使巨噬细胞合成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NOS1)。这种酶以NADPH和氧作用于精氨酸而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NO)和瓜氨酸(图4-1)。虽然NO本身不具有高的毒性,但其可与过氧化物反应产生具有高反应性和毒性的氧化剂如过氧亚硝基阴离子和NO2自由基: NO+O2-OONO-HOONO OH+NO2 持续不断产生的NO促进巨噬细胞有效消除细菌、真菌、原虫、蠕虫和肿瘤细胞。NO可结合一些自身限制性酶如核糖核酸还原酶,并且可以阻断DNA的合成。NO同样可阻断线粒体亚铁血红素呼吸酶的作用。 这里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巨噬细胞都产生NO(这些产生NO的巨噬细胞被划分为M1细胞)。

炎症习题

1. 炎症的本质是 A. 以损伤为主的反应 B. 出现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 C. 以防御为主的病理过程 D. 局部组织发生变质、渗出、增生 E. 以上都不是 2. 炎症过程中最早发生的血管变化是 A. 小动脉缓慢 B. 小静脉扩张血流加快 C. 血管通透性增加 D. 毛细血管扩张血流淤滞 E. 小动脉短暂痉挛血流减少 3. 炎症介质的主要作用是 A. 局部氢离子浓度升高 B. 组织分解代谢增强 C. 细胞酶系统障碍 D.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E. 组织间液渗透压增高 5. 下述炎症改变中最有防御意义的是 A. 白细胞渗出 B. 分解代谢增强 C. 局部酸中毒 D. 分子浓度增高 E. 炎症介质形成 6. 炎症灶中巨噬细胞的主要作用是 A. 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 B. 释放血管活性胺 C. 形成浆细胞 D. 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 E. 吞噬较大的病原体和组织碎片 7. 炎症时局部疼痛的主要因素是 A. 细胞增生压迫神经末梢 B. 渗出物压迫及炎性介质的刺激 C. 局部充血及血流量增多 D. 组织分解代谢增强 E. 局部组织变性、坏死 8. 从腹腔取出的液体具有如下特征:高比重,静置时凝固,混浊呈黄色,含纤维蛋白原,是下列哪中原因引起 A. 门静脉高压 B. 右心衰竭 C. 腹膜炎 D. 饥饿或蛋白丧失 E. 以上都不是 9. 急性炎症反应中出血的机制是 A. 血管通透性化学介质的释放 B. 白细胞释放溶酶体成分 C. 纤维蛋白溶解 D. 血管壁的损害 E. 淋巴因子的产生 10. 肉芽肿性炎的主要炎症细胞是 A. 中性白细胞 B. 巨噬细胞 C. 嗜酸性白细胞 D. 淋巴细胞及浆细胞 E. 肉芽组织中的纤维母细胞 11. 炎症的基本病变是:

炎性细胞因子

炎症细胞因子 指参与炎症反应的各种细胞因子。 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 TNF-a、IL-1B、IL-6、 TGF-B、IL-8、IL-10 等。 TNF-a是炎症反应过程中出现最早、最重要的炎性介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调节其他组织代谢活性并促使其他细胞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IL 一 6能诱导B细胞分化和产生抗体,并诱导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参与机体的免疫应答,是炎性反应的促发剂。 IL-8能刺激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弹性蛋白酶,损伤内皮细胞,使微循环血流淤滞,组织坏死,造成器官功能损伤。 炎性介质的作用 作用主要炎性介质种类 血管扩张组胺、缓激肽、PGE2 PGD2 PGF2 PGh NO 血管通透性增咼组胺、缓激肽、C3a C5a LTC4 LTD4 LTE4 PAF 、P物质、活性氧代谢产物

粘附分子选择蛋白类、Ig类、整合蛋白类、粘液样 糖蛋白类 趋化因子细苗产物、白三烯B4 C52中性细胞阳离 子蛋白、细胞因子(ILs、TNF 调理素Fc 、C3b 发热IL-1 、IL-6、TNF PG 疼痛PGE2 、缓激肽 组织损伤氧自由基、溶酶体酶、NO 炎症标记物的定义类似标记物的概念,只是用来鉴别或者是观察其的一种化学物质。 根据参与免疫应答细胞种类及其机制的不同,可将适应性免疫应答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两种类型。在某种情况下,抗原也可以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对其产生特异性不应答状态,即形成免疫耐受(immu no logical tolera nee ),又称负免疫应答。 反应场所:淋巴结、脾脏等外周免疫器官是抗原特异性 T/B淋巴细胞

炎症和氧化应激

。 炎症和氧化应激 炎症可以引起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也可以引起炎症。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些概念。如:炎症、炎症细胞。 炎症细胞指炎症反应时参与炎症反应、浸润炎症组织局部的细胞。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以及参与炎症反应的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等。 一、炎症定义:炎症是机体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害刺激所产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病理反应,是一种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的防御性反应。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的中心环节。在炎症过程中,一方面损伤因子直接或间接造成组织和细胞的破坏,另一方面通过炎症充血和渗出反应,以稀释、杀伤和包围损伤因子。同时通过实质和间质细胞的再生使受损的组织得以修复和愈合。因此可以说炎症是损伤和抗损伤的统一过程。炎症以局部血管为中心,典型特征是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炎症可参与清除异物和修补组织等。(一)根据持续时间不同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炎症以发红、肿胀、疼痛等为主要征候,即以血管系统的反应为主所构成的炎症。局部血管扩张,血液缓慢,血浆及中性白细胞等血液成分渗出到组织内,渗出主要是以静脉为中心,但象蛋白质等高分子物质的渗出仅仅用血管内外的压差和胶体渗透压的压差是不能予以说明的,这里能够增强血管透性的种种物质的作用受到重视。这种物质主要有:(1)组织胺、5-羟色胺等胺类物质可导致炎症刺激后所出现的即时反应。(2)以舒缓激肽(bradykinin)、赖氨酰舒缓激肽(kallidin)、甲硫氨酰-赖氨酰-舒缓激肽(methio-nyl-lysyl-bradykinin)为代表的多肽类。其共同的特征是可使血管透性亢进、平滑肌收缩、血管扩张,促进白细胞游走。(3)血纤维溶解酶(plasmin)、激肽释放酶(kallikrein)、球蛋白透性因子(globulin-PF)等蛋白酶(protease),其本身并不能成为血管透性的作用物质。但可使激肽原(kininoge)变为激肽(kinin)而发挥作用。然而上述这些物质作用于血管的那个部位以及作用机制多属不明。在组织学上可以看到发生急性炎症时出现的血管渗出反应和修复过程混杂在一起的反应。并可见有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的浸润和成纤维细胞的增生。 (二)从炎症的主要的组织变化可分类如下:(1)变质性炎症。(2)渗出性炎症(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出血性炎、坏死性炎、卡他性炎)。(3)增生性炎症。(4)特异性炎症。 二、炎症的成因:(一)感染性:细菌毒素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如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创面感染等。严重的如胸腔内、腹腔内感染、胆道感染等。 (1)被病原体入侵所激活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活动时耗氧量增加,其摄入O2的70-90%在NADPH 氧化酶和NADH氧化酶的催化下接受电子形成氧自由基,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氧化应激引起高凝状态组织缺血激活补体系统,或产生多种具有趋化活性的物质,如C3片段、白三烯等,吸引、激活中性粒细胞。再灌注期组织重新获得O2供应,氧自由基爆发。 (2)病原体入侵机体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如《伤寒论》:“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是由交感兴奋引起,儿茶酚胺增加释放,由于儿茶酚胺的自氧化,可以产生大量的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细胞因子与炎症反应的关系 (作者: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炎症过程中抗炎因子白介素(IL) ? 4、 10、丫13、16等升高水平及升高持续时间的差异及其意义。方 法ELISA检测178例炎症患者血清IL 4、10、13、16等因子水平,以及各因子升高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后多数IL水平有显著差异(P v 0.05)。发病1?2 w后,感染组IL水平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自身免疫组不能恢复正常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v 0.05)。不同组间多数IL 水平异常持续时间有显著差异(P v 0.01 , P v 0.05)。结论两组间多数IL水平有显著差异,自身免疫组IL水平异常持续时间长于感染组。 【关键词】炎症反应;白介素;感染;自身免疫 白介素(IL) 4、10、13、16是少数集中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 IL。IL与炎症关系的研究报道已较深入,但老年感染性炎症与自身免疫性炎症之间免疫抑制性IL的差别少有报道。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类型炎症患者多种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水平,及其异常升 高持续时间方面的差异,探讨该类因子在不同炎症发病过程中的变化,揭示两类炎症反应的特点。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02?2004年住院炎症患者178例,分为感染性炎症 90例(感染组)和自身免疫性炎症88例(自身免疫组)。感染性炎症包括脓毒血症22例,急性扁桃体炎10例,急性肺炎、支气管炎49例, 急性肾盂肾炎5例,急性化脓性脑膜炎4例;自身免疫性炎症包括成人still病23例,类风湿关节炎1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49例,皮肌炎5例。两组男:女均为1 : 1,年龄60?80岁。所有研究对象均为汉族,无其他急慢性疾病。各组疾病诊断按《实用内科学》标准。健康对照组50例(学生)。 1.2研究方法 所有入选者于发病时、发病后72 h、1、2、4 w米集静脉血,检测各细胞因子水平,再于发病后3个月(可能已出院)、6个月、1年复查。所有入选者均按协议完成观察期限内指标测定。各疾病治疗均为常规治疗。 1.2.1 血清IL 4、10、丨13、.:16 测定 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值,测定仪为北京核仪器厂提供。试剂盒由法国DIACLON E深圳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 1.2.2血清采集 取静脉血3 ml,分离血清后-20 C保存至同批测定。3 000 r/min , 离心

病理学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炎症

第五章、炎症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炎症、渗出、渗出液、炎性水肿、炎性积液、趋化作用、炎性溃疡、 窦道、瘘管、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败血症的概念;炎症基本病理变化; 增生的概念、原因、增生的成份、意义。 2.熟悉渗出物的作用;白细胞的渗出和作用;吞噬作用的概念、吞噬细胞种类、 吞噬过程及意义;炎症介质的概念、类型及作用;急性炎症形态学分类,各型特点、部位、举例及结局;炎症的结局;慢性肉芽肿性炎、炎性息肉、炎性假瘤的概念,好发部位及病理变化。 3.了解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引起发热的化学物质的类型、发热机制及 意义;渗出主要的三个方面变化;血液动力学改变顺序;血管壁通透性增高的机理及类型。 二、知识点纲要 (一)炎症的概念 1.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为炎症。 2.典型局部特征: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3.全身反应:发热和末梢血白细胞增多。 4.炎症的防御作用:液体渗出可稀释毒素;吞噬消灭病原微生物,使病灶局 限;吞噬搬运坏死组织以利于再生和修复。但是炎症对机体也有潜在的危害性。 (二)炎症的原因 1.物理性因子:高温、低温、机械性创伤、紫外线、放射线等。 2.化学性因子:外源性(强酸、强碱)、内源性(坏死组织的分解产物及 代谢产物的堆积) 3.生物性因子: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原虫、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 4.坏死组织:坏死的组织是潜在的致炎因子。 5.变态反应或异常免疫反应: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时,可引起组织损伤,形成炎 症。 (三)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变质可发生于实质,也可发生于间 质。前者表现为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及各种坏死,后者出现玻璃样变,粘液样变和纤维素样坏死等。变质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或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应产物直接引起。其代谢特点为物质分解代谢增强、局部酸中毒和炎症介质的释放。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 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叫渗出。渗出包括(1)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2)血管通透性增加(内皮细胞收缩或穿胞作用增强、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壁的高通透性)、(3)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白细胞边集、粘着、白细胞游出和化学趋化作用、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4)炎症介质在炎症过程中的作用(炎症介质的类型及其主要作用)。

不同麻醉方式对细胞因子IL

不同麻醉方式对细胞因子IL 【关键词】麻醉;IL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麻醉方法对IL1β和IL6的影响。方法:比较硬膜外麻醉下与全麻下患者IL1β和IL6的变化。结果:硬膜外组与全麻组术中IL6均明显升高,持续至术后第1日晨。硬膜外组患者IL6水平在术中及术后各时点均较全麻组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IL1β围术期各时间点均未检测到。结论:手术创伤可引起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IL6的表达增强,不同麻醉方法对其影响较小。 [关键词]麻醉;IL1β;IL6 1 材料与方法 1.1 受试对象及分组20例ASAIII级择期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49岁~66岁,体重53 kg~86 kg。术前均无内分泌及恶性疾病,也未接受过免疫抑制治疗。随机分为硬膜外阻滞组和全麻组,每组10例。患者入室后均开放静脉,术中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和血氧饱和度,两组患者术中均未输血。 1.2 标本采集并检测方法分别于麻醉诱导前10 min(T1),切皮后30 min(T2),切皮后1 h(T3),术毕(T4),术后第1日晨(T5)及术后第3日晨(T6)于非输液侧肘静脉穿刺抽取外周血2 ml(EDTA抗凝)。经2 000 rpm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置-20 ℃冰箱冷冻备检,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IL1β及IL6水平。使用上海森雄科技公司提供的进口分装试剂盒,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检测步骤建立标准曲线:设标准孔8孔,每孔加入样品稀释液100 μl,第一孔加标准品100 μl,移至第二孔,如此反复对倍稀释至第七孔,最后第七孔吸出100 μl弃去,使体积均为100 μl,第八孔为空白对照。将所采集血浆各100 μl加入待测品孔,待反应板充分混匀后置37 ℃ 120 min,用洗涤液将反应板充分洗涤4次~6次,印干后每孔加第一抗体工作液50 μl,充分混匀后置37 ℃60min。再次洗板4次~6次,印干后每孔加酶标抗体工作液100 μl,充分混匀后置37 ℃ 60 min。洗板同前,每孔加入底物工作液100 μl,置37 ℃暗处反应8 min后每孔加入1滴终止液混匀。在492 nm 处测吸光(OD)值,以所测得OD值在标准曲线上求IL1β、IL6的浓度。 1.4 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术中入量、失血量、手术时间等无明显差异,麻醉手术期间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压、心率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围术期细胞因子IL1β和IL6的变化:两组患者IL6在手术开始后均有升高,硬膜外组患者IL6在手术切皮后1 h 即明显升高(P<0.05),至术毕达到高峰(P<0.01),一直持续至术后的第1日晨(P<0.05),第3日晨恢复至术前水平。全麻组则在术毕时达到与术前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持续至术后第1日晨(P<0.05),第3日晨恢复至术前水平。硬膜外组患者IL6水平在术中及术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细胞因子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一,简介 中文名称:细胞因子英文名称:cytokine 定义1:一组由多种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蛋白与多肽的总称。在nmol/L或pmol/L水平即显示生物作用,可广泛调控机体免疫应答和造血功能,并参与炎症损伤等病理过程。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 定义2:由免疫系统细胞以及其他类型细胞主动分泌的一类小分子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包括淋巴因子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趋势化因子和集落刺激因子等。是免疫系统细胞间,以及免疫统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间联络的核心,能改变分泌细胞自身或其他细胞的行为或性质,通过与细胞异的膜受体而起作用。所属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激素与维生素(二级学科) 定义3:细胞释放的可影响其他细胞行为的蛋白质。常指在免疫反应中起细胞间介导物作用的分子。 所属学科:细胞生物学(一级学科);细胞免疫(二级学科) 二.细胞因子的分类 (一)根据产生细胞因子的细胞种类不同分类 1.淋巴因子(lymphokine) 于命名,主要由淋巴细胞产生,包括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等。重要的淋巴因子有IL-2、IL-3、IL-4、IL-5、IL-6、IL-9、IL-10、IL-12、IL-13、IL-14、IFN-γ、TNF-β、GM-CSF和神经白细胞素等。 2.单核因子(monokine)主要由单核细胞或巨噬细胞产生,如IL-1、IL-6、IL-8、TNF-α、G-CSF 和M-CSF等。 3.非淋巴细胞、非单核-巨噬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主要由骨髓和胸腺中的基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等细胞产生,如EPO、IL-7、IL-11、SCF、内皮细胞源性IL-8和IFN-β等。(二)根据细胞因子主要的功能不同分类 1.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1979年开始命名。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其它非单个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在细胞间相互作用、免疫调节、造血以及炎症过程中起重要调节作用,凡命名的白细胞介素的cDNA基因克隆和表达均已成功,目前已报道IL-1-IL-15。 2.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根据不同细胞因子刺激造血干细胞或分化不同阶段的造血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形成不同的细胞集落,分别命名为G(粒细胞)-CSF、M(巨噬细胞)-CSF、GM(粒细胞、巨噬细胞)-CSF、Multi(多重)-CSF(IL-3)、SCF、EPO等。不同CSF不仅可刺激不同发育阶段的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增殖的分化,还可促进成熟细胞的功能。 3.干扰素(interferon, IFN) 1957年发现的细胞因子,最初发现某一种病毒感染的细胞能产生一种物质可干扰另一种病毒的感染和复制,因此而得名。根据干扰素产生的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IFN-α、INN-β和IFN-γ,他们分别由白细胞、成纤维细胞和活化T细胞所产生。各种不同的IFN生物学活性基本相同,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 4.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 最初发现这种物质能造成肿瘤组织坏死而得名。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结构不同,可分为TNF-α和TNF-β两类,前者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后者由活化T细胞产生,又名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两类TNF基本的生物学活性相似,除具有杀伤肿瘤细胞外,还有免疫调节、参与发热和炎症的发生。大剂量TNF-α可引起恶液质,因而TNF-α又称恶液质素(cachectin)。

炎症试题与答案

一、A型选择题 1 下列哪一类炎症的红、肿、痛、热、功能障碍都表现得较明显 A.体表的急性炎症 B.体表的慢性炎症 C.内脏的急性炎症 D.内脏的慢性炎症 E.体表及内脏的急性炎症 2 急性炎症时局部组织肿胀,主要原因是 A.动脉充血 B.静脉阻塞 C.富于蛋白的液体渗出 D.组织增生 E.以上都不是 3 腹腔积液患者腹水检查比重 1.018、利凡他试验(+)、红细胞200/ml、淋巴细胞82%、细菌(—),首先应考虑 A.肝硬化腹水 B.血性腹水 C.渗出性腹腔积液 D.乳糜性腹水 E.化脓性腹膜积液 4 关于浆液性炎症哪一项是错误的 A.皮肤二度烧伤时出现的水疱

B.结核性胸膜炎时的胸腔积液 C.风湿性心包炎时心包积液 D.高热时口唇附近出现的疱疹 E.亚急性重症肝炎时腹腔积液 5 在慢性炎症组织中,哪种细胞最多见 A.中性白细胞 B.嗜酸性白细胞 C.淋巴细胞 D.肥大细胞 E.嗜碱性白细胞 6 在急性炎症早期哪种细胞多见 A.中性白细胞 B.嗜酸性白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7 在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炎症组织内哪种细胞多见 A.中性白细胞 B.嗜酸性白细胞 C.单核巨噬细胞 D.淋巴细胞 E.浆细胞

8 急性炎症疼痛是由于 A.液体渗出压力作用 B.组织胺的作用 C.5-羟色胺的作用 D.激肽类的作用 E.以上都有 9 细菌性痢疾属于下列哪一种炎症 A.纤维素性炎 C.浆液性炎 C.化脓性炎 D.出血性炎 E.卡他性炎 10 下列哪一种疾病是以变质为主的炎症 A.大叶性肺炎 B.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C.肾小球肾炎 D.结核性胸膜炎 E.病毒性肝炎 11 以大量中性白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是 A.假膜性炎 B.浆液性炎 C.化脓性炎

细胞因子

Cytokines(细胞因子) Cytokines are proteins secreted by the cells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that mediat many of the functions of these cells. Cytokines are produced in response to microbes and other antigens. and different cytokines stimulate diverse responses of cells involved in imminity and inflammation. In the activation phase of adaptive immune responses, cytokines stimulate the growth and differentiation of lymphocytes, and in the effector phases of innate and adaptive immunity, they activate different effector cells to eliminate microbes and other antigens.Cytokincs also activate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hematopoictic cells. In clinical medicine cytokines are important as therapeutic agents and as targets for specific antagonists innumerous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diseases, 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产生的,具有调节先天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细胞功能作用的多肽分子。细胞因子在有微生物和其他抗原作用细胞时产生,不同的细胞因子刺激反应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其中涉及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免疫反应的反应阶段,细胞因子刺激淋巴细胞的增长与分化;效应阶段,它们激活不同的效应细胞消除细菌和其它抗原。细胞因子也刺激祖细胞的生长。在临床医学方面,细胞因子很重要,因为可以作为治疗因子和作为特定免疫和炎性疾病的靶制剂。 The nomenclature of cytokines is often based on their cellular sources. Cytokines that are produced by mononuclear phageocytes were called monokines,and those produced by lymphocytes were called lymphokine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nticytokine antibodies and molecular probes,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same protein may be synthesized by lymphocytes,,monocytes,and a variety of tissue cells,,including endothelial cells and some epithelial cells. Therefore, the generic term cytokines is the preferred name for this class of mediators 细胞因子是根据其来源细胞而命名的。由单核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称为单核因子;由淋巴细胞产生的因子称为淋巴因子。随着抗细胞因子抗体和分子探针的发展,显然,同种蛋白质可能是由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各种组织细胞,包括内皮细胞和某些上皮细胞合成。因此,通用术语细胞因子是这类介质的首选名字。General properties of cytokines(细胞因子的一般特性) Cytokincs are polypcpeptides produced in response to microbes and other antigens that mediate and regulate immune and inflammatory reactions. Although cytokinesarc structurally diverse. they share several properties. 细胞因子是微生物和其他抗原的刺激诱导细胞产生和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的可溶性蛋白。虽然细胞因子的结构不同。但是他们具有某些共性。 Cytokine secretion is a brief, self-limited event. Cytokines arc not usually stored as preformed molecules. and their synthesis is initiated by new gene transcription as a result of cellular activation. Such 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is transient, and the messenger RNA encoding most cytokincs are unstable, so cytokine synthesis is also transient. The production of some cytokincs may additionally be controlled by RNA processing and by post transcriptional mechanisms, such as protcolytic release of an active product from an inactive precursor. Once synthesized, cytokines arc rapidly secreted, resulting in a burst of release as needed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

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作者: 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炎症;细胞因子;心力衰竭;心肌收缩力;心室重构 细胞因子是细胞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后分泌的一组功能性蛋白分子,其家族成员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趋化因子家族等。细胞因子主要参与激活信号转导通路、增加细胞内信使水平、激活转录因子、诱导编码基因等生理和病理过程。在众多炎症细胞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是TNF』a、IL]1 B、IL]6、TGF] B、IL]1O。炎症细胞因子级联反应对于心衰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其可降低心肌收缩力及心输出量,促发自发性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内皮损失及血液高凝状态等 〔1〕。心衰时炎症细胞因子增加,其水平是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指标,抗炎治疗可降低高危患者心衰的发生率〔2, 3〕。 1 TNF]a TNF] a主要由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等激活的单核/ 巨噬细胞产生,是一种由15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类,分子量为17 kD。

TNF受体(TNFR)有两种,低亲和力受体TNFR1(分子量55 kD)和高亲和力受体TNFR2(分子量75 kD)。研究证实,TNF] a通过TNFR1 参与心衰的病理生理过程,而TNFR2起保护心脏的作用〔4〕。TNFR 的细胞外部分经蛋白酶剪接后成为可溶性TNF受体(sTNFR),进入 血液和尿液,快速与TNF] a结合形成三聚体,一方面阻止TNF] a结合于细胞膜上的TNFR位点发挥作用,缓冲其细胞毒性;另一方面将结合的TNF] a缓慢释放,使其在体内的活性长时间保持低水平。而不稳定的TNF] a会很快被分解为无活性单体,因此sTNFR被认为是体内TNF[ a活性调节中的重要机制之一。生理情况下,TNF[a与sTNFR 处于平衡状态;心衰时这一平衡被打破,TNF[ a显著增高,sTNFR代偿性增高程度有限,TNF_ a sTNFR比值增高〔5,6〕。 1.1 TNF a对心肌细胞的负性肌力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1)TNFj a直接损伤心肌纤维,使细胞间质分裂,重新分布,毛细血管液体渗出,造成心肌细胞水肿,抑制心肌收缩力。⑵TNF[ a使B肾上腺素能受体解离,导致B [肾上腺素能刺激减敏〔7〕。⑶TNF[ a诱生多种细胞内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心肌内NO产物增多,后者与TNF』a 延迟途径的负性变力效应有关:①高浓度的NO刺激鸟苷酸环化酶(GC),使环磷酸鸟苷(cGMP)增多,激活蛋白激酶G(protein kinase G,PKG),继而诱导细胞膜超极化,导致电压门控式钙通道关闭,同时PKG 降低肌钙蛋白对钙离子的敏感性,抑制磷酸肌醇水解,从而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8〕。②通过诱导型NOS(iNOS)表达,促进NO 生成,从而增

炎症反应笔记

炎症反应笔记 定义:A complex reaction to injurious stimuli, that consists of vascular responses, migration and activation of leukocytes, and systemic reactions. 炎症反应的中心环节是血管,其目的是消除损伤因子,清楚受损细胞或组织。 炎症和修复的关系: 炎症反应试图:稀释,降解,中和和包围损伤因子。 炎症反应同时启动修复过程以修复受损的组织或细胞,或者形成瘢痕修复。 上述两种情况都可能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炎症的分类:急性炎症,慢性炎症。二者有时有重叠,且慢性炎症可导致新的急性炎症的发生。 急性炎症:反应迅速,持续时间短(几天到几小时不等),已渗出性(exudation)病变为主,主要的浸润细胞为中性粒细胞。 慢性炎症:持续时间较长,数年到数月,以增生性病变为主,伴有血管的增生和瘢痕的形成,主要的浸润细胞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急性炎症VS慢性炎症(镜下) 急性炎症: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间大量渗出液,组织间隙充血。 慢性炎症:单核细胞(细胞更多,核分叶)浸润,组织新结构破坏,纤维化更严重ps.渗出液VS漏出液 渗出是炎症的特征性变化。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蛋白,炎症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粘膜表面的过程,称为渗出。 渗出液—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的结果。蛋白含量高,还有较多的蛋白和细胞及细胞碎片,外观浑浊。 漏出液—单纯的血液循环障碍,血浆超滤引起。蛋白含量低,外观清亮,所含的细胞和细胞碎片较少。 急性炎症 基本特征:红肿热痛以及功能障碍。 红(redness,hyperemia)局部组织充血 肿(tissue swelling)局部炎症性充血,液体和细胞成分渗出 热(Local hypothermia fever)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痛(burning pain)灼痛,渗出物的压迫和炎性介质的作用 引起炎症的原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细菌,分支杆菌感染(TB),真菌,病毒,寄生虫 外伤—机械,灼伤,辐射,电击,化学毒物。 组织坏死—缺氧,充血出血带就是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 异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