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油气藏的相关知识。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圈闭: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聚集起来,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就叫圈闭。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

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保存:油气要保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的保存。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保存的。

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后而形成。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之中,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只有油聚集的称油藏;只有天然气聚集的称气藏。油气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时,称工业性油气藏,否则称非工业性油气藏。工业性和非工业性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及工艺技术水平。

油气藏按圈闭的成因分类:构造油气藏,包括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和刺穿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包括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包括构造型水动力油气藏和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包括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和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除上述分类外,还有过去流传较广的布罗德分类。根据储集层的形态把油气藏分为:层状油气藏,包括背斜穹窿油气藏和遮挡油气藏;块状油气藏,包括构造突起油气藏、侵蚀突起油气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气藏;不规则油气藏,包括在正常沉积岩中的透镜体油气藏、在古地形凹处的砂岩体油气藏、在孔隙度和渗透率增高地带中的油气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气藏。

油气藏的破坏主要是由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作用首先破坏圈闭的严密性,引起油气逃逸或遭受氧化和水力冲刷,使油气藏部分或全部被破坏。原生油气藏破坏后,也可能形成次生油气藏。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作用也能使油气藏遭到破坏。

油气成藏名词解释

地研12-4 王景平 S1******* 名词解释: 1、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能否成藏,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的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圈闭和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配置关系。任何油气藏的形成和产出都是这些要素的有机配合,而且缺一不可,归结为4个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就油气藏来说,充足的油气来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有效的圈闭是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 2、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是对尤其在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对于特定的沉积盆地, 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3、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研究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组类似的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演化历程等要素单一模型或者多要素复合模型的概括。一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是建立在典型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的,需要研究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流体特征、温度压力特征、储集层特征等因素;明确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相对位置关系、油气运移的方式与通道、油气的注入期次、保存条件等。之后才能准确建立起油气成藏模式。 4、油气成藏规律:油气成藏的规律,一般通过对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分析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后得到成藏规律,具体表现为油气藏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时期和演化等方面。从研究区域内沉积相带的展布分析油气储集空间;研究区域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结合构造应力场分析反演盆地演化形成;对区域输导体系研究找出油气聚集带;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得出控藏的认识,对成藏体系分析,建立输导成藏模式,确定油气藏类型。油气运移既有缓慢的以富力为主的渐进式,也有以高压为主的运移式,圈闭中储层的低势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5、油气成藏特征:“求同存异”,把某一个或某一类油气藏中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突出来,可以是油源,可以是储层,可以是圈闭,可以是成藏条件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值得突出的特征。

油气藏形成机理名词解释

1、泥岩涂抹:断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和重力作用,在两盘削截砂岩层上形成薄的泥岩层,这个层叫泥岩涂抹层,作用就称泥岩涂抹。 2、油气保存条件:油气藏破坏,散失,殆尽,油气藏变成稠油(水洗或者氧化)。 水力溶失:水将油藏中的氢带走,形成稠油。 3、包裹体:矿物晶体在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体缺陷中的那部分成矿流体叫包裹体。 4、均一温度:在冷液后,将盐水包裹体加热到由两相变为一相时的温度,这一温度为油气成藏均一温度。 5、油气成藏模式:以圈闭划分为依据,综合油气藏形成的生、储、盖、运、圈众因素的时空匹配关系,以及油气运移、聚集动态过程中而得到的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模型。 6、含油气系统:一个自然系统,包括了活跃的烃源岩和所有已经形成的油气藏并包含油气藏形成时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质要素的作用 7、封存箱:将沉积盆地内用封闭层分隔的异常压力系统。 8、流体势:相对于基准面,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9、重力能:单位质量的流体从基准面搬到研究点所克服重力所做的功。 10、弹性能:单位质量流体从基准面搬到研究点克服压力多做的功。 11、动能:单位质量的流体在流速为q时所具有的能。 12、郝石生教授的流体势概念:相对于基准面单位体积流体所具有的总势能。 13、供油气单元:烃源岩产出的油气呈同一种运移形式的那一部分生油岩体叫做该圈闭的供油气单元。 14、聚敛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汇聚流运移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5、发散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发散流移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6、平行型供油气单元:油气呈平行流形式的范围在生油凹陷中垂直投影切割出来的那部分生油岩体称为~。 17、油气成藏动力学系统: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以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动力层系统和过程为核心,把油气的生、储、运、聚、散连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探讨盆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分布规律的一门科学。 18、相势控藏理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到相和流体势的共同控制,简称相势控藏理论。 19、深盆气:在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殊封闭机理和分布规律,由于分布在深部叫深盆气。 20、可燃冰:是一种由水分子和碳氢气体分子水合组成的一种简单固体化合物。 21、凝析气:地下深处,高压高温条件下的气体经开采到地面后,温度、压力降低后而形成液态,这种气体叫~。 22、无机气:只不涉及到有机物质反应的一切过程作用产生的气。 23、生物气:在低温还原环境下,厌氧细菌对沉积有机质进行生物化学降解形成的富含生物甲烷的气体。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是油气聚集的基本单位,是油气勘探的对象。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下面由店铺为你详细介绍油气藏的相关知识。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是能够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输出油气的岩层,它具有良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构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圈闭: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遇到某种遮挡物,使其不能继续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聚集起来,这种聚集油气的场所就叫圈闭。如背斜、穹隆圈闭,或断层与单斜岩层构成的圈闭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

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保存:油气要保存,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只有在构造运动不剧烈、岩浆活动不频繁,变质程度不深的情况下,才利于油气的保存。相反,张性断裂大量发育,剥蚀深度大,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是无法保存的。 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后而形成。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之中,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只有油聚集的称油藏;只有天然气聚集的称气藏。油气藏具有工业开采价值时,称工业性油气藏,否则称非工业性油气藏。工业性和非工业性的划分标准是相对的,它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油气资源丰富程度及工艺技术水平。 油气藏按圈闭的成因分类:构造油气藏,包括背斜油气藏、断层油气藏、裂缝性背斜油气藏和刺穿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包括岩性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块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包括构造型水动力油气藏和单斜型水动力油气藏。复合油气藏,包括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构造-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和构造-地层-水动力复合油气藏。除上述分类外,还有过去流传较广的布罗德分类。根据储集层的形态把油气藏分为:层状油气藏,包括背斜穹窿油气藏和遮挡油气藏;块状油气藏,包括构造突起油气藏、侵蚀突起油气藏和生物成因突起油气藏;不规则油气藏,包括在正常沉积岩中的透镜体油气藏、在古地形凹处的砂岩体油气藏、在孔隙度和渗透率增高地带中的油气藏以及在古地形的微小突起中的油气藏。 油气藏的破坏主要是由构造作用引起的。构造作用首先破坏圈闭的严密性,引起油气逃逸或遭受氧化和水力冲刷,使油气藏部分或全部被破坏。原生油气藏破坏后,也可能形成次生油气藏。地下深处的高温、高压作用也能使油气藏遭到破坏。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田分类

油气藏类型及油气田分类 圈闭 油、气运移到储集层中以后,还不一定形成油气藏。只有在运移的道路上遇到遮挡,阻止它继续前进时,才能集中起来,形成油、气藏。这种由于遮挡而造成的适于油、气聚集的场所,通常称为圈闭。 圈闭的形成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储集层,是具有储集油、气空间的岩层;二是盖层,它是紧邻储集层的不渗透岩层,起阻止油气向上逸散的作用;三是遮挡物,它是指从各方面阻止油、气逸散的封闭条件。上述三方面在一定地质条件下结合起来,就组成了圈闭。在不同的地质环境里,可以形成各式各样的圈闭条件,根据圈闭成因,一般可将圈闭分为构造圈闭、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三种类型。 油、气藏类型 根据圈闭类型的不同,可以将油、气藏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 构造油气藏的基本特点是聚集油、气的圈闭是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或变位而形成的,主要有背斜油、气藏和断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是指地层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岩性油气藏是由于沉积环境变迁,导致沉积物岩性变化,形成岩性尖灭体和透镜体圈闭,在这类圈闭中形成的油气聚集。 常见的潜山油气藏是以地层圈闭为主,也有构造、岩性作用的复合成因的油气藏 根据油气藏油层中有无固定隔层,可以将油气藏分为层状油气藏和块状 油气藏。层状油气藏是指油层呈层状分布,油气聚集受固定层位限制,上下都被不渗透层分隔的油气藏,各层具有不同的油(气)水系统。块状油气藏是指油层顶部被不渗透岩层覆盖,而内部没有被不渗透岩层间隔,整个油层呈块状,具有统一油(气)水界面的油气藏。 根据地层中的原油性质,可以将油气藏分为稠油(重油)油藏、普通黑油油藏、挥发性油藏、凝析气藏和天然气藏。稠油(重油)油藏是指地下原油粘度大于50毫帕秒(原油比重大于0.9,API重度小于25度)的油藏,液体颜色一般为粘稠黑色。普通黑油油藏是指地下原油粘度低于50毫帕秒(原油比重在0.82~0.9之间,API重度在25~41度)的油藏,液体颜色一般为黑色。挥发性油藏和凝析气藏都是油品性质比较特殊的油气藏。挥发性油藏是指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原油与普通黑油相似,呈单一的液态,随着油藏流体的不断产出,地层压力不断降低,单一液体中开始有气体分离出来,从而形成气、液两相共存的这类油气藏。凝析气藏是指在原始地层条件下地层流体呈单一的气态,随着油藏流体的不断产出,地层压力不断降低,气藏中开始有液体反凝析出来,形成气液两相共存状态的一类油气藏。表1中给出了不同类型油气藏油品性质分布。

油气成藏与储层地质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与储层地质条件研究 油气资源是目前石油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则是研 究和开发油气资源的关键。本文将探讨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对油气资源开发的意义。 首先,油气成藏是指原油和天然气在地壳深处形成和聚集的过程。油气的成因 主要有有机质的生成、保存和改造,以及沉积过程中的埋藏等。了解油气的成藏机制对于找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和勘探目标至关重要。通过对地质构造、沉积相、生烃有利地带等因素的研究,可以预测潜在的油气成藏区,为勘探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储层地质条件是指油气富集的理想地层条件。油气藏主要富集在砂岩、 碳酸盐岩、页岩等储层中。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主要涉及储层岩性、储层特征和流体性质等。通过对储层岩性的分析,可以判断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等储集空间特征,从而评价储层的储集能力。另外,储层流体性质的研究对于预测油气藏类型和物性参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选择合适的油气开采技术和方法,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分析和 数值模拟等。地球物理勘探是应用物理学原理和仪器设备对地下油气的地质和物理属性进行探测的方法。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包括重力勘探、地磁勘探、地电勘探、地震勘探等。地球化学分析主要通过对地下岩石和流体样品的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获取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特征的信息。数值模拟方法则是借助计算机建立模型,模拟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辅助油气勘探和开采决策。 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对油气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油气成 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为油气资源勘探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勘探风险,提高勘探效率。其次,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可以指导油气开采工程设计和操作,提高油气开采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后,油气成藏和储层地质条件的研究对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 具备什么样的优越地质条件才能形成如此大型的油气田呢?人们在总结了中国陆相大油气田形成的相关资料之后,认为它们受控于以下极具鲜明特征的石油地质条件。 (1)坳陷(凹陷)油气资源丰度高。 坳陷(凹陷)深意味着形成石油的生油岩埋藏深,厚度大,生烃能力强,生成的油气资源丰富。中国大油田中,坳陷面积大、埋藏深易形成大油田,如大庆巨型油田;凹陷面积小但埋藏深也能形成大油田,例如,在面积仅为800平方千米的辽河大民屯凹陷找到了静安堡大油田(储量1.8亿吨)。 据统计,渤海湾盆地的17个大油田所在凹陷的油气资源丰度(即单位面积的油气资源量)均大于20万吨/平方千米。 (2)具备大型背斜或者大型复合式圈闭条件。 属于大型背斜圈闭的大油田很多,如大庆长垣、扶余、胜坨、孤岛等油田。还有一类是多类型圈闭都很发育,虽然单个不大,复合起来圈闭既多且面积也大,如辽河曙光、欢喜岭油田,新疆克拉玛依和陕北安塞等油田可为此类的代表。(3)发育多种类型大型砂岩体或生物礁、鲕粒滩等储集性能良好的储层。 以大型三角洲砂体为储层的大油田,如大庆、胜坨、曙光、安塞等油田。以近岸浊积砂体为储层的,如辽河西斜坡的高升油田、胜利的渤南油田。以生物礁、滩沉积体为储集体的,有东沙隆起上的流花11—1大油田。这些砂体和礁构成的储集体厚度大、储集性能好是它们的共同点。 (4)凹陷中多沉积间断和不整合。

区域性的沉积间断和不整合可形成多种圈闭(超覆、不整合、古地貌、披覆背斜),同时不整合面之上有盖层、储层发育,而且其本身又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利于形成大油田。如任丘、静安堡古潜山油田,孤岛披覆构造油田。 (5)大型同生断层发育。 同生断层发育可以形成如断层逆牵引构造类型的断裂构造,断层本身可成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可以说与油气聚集有密切关系。 (6)区域性分布的良好盖层。 区域内广泛发育稳定分布的厚层暗色泥岩、盐膏岩、页岩盖层,控制着区域上的油气分布,原生油气藏几乎全分布在区域盖层之下。 总之,能提供充足油气的巨厚的生油层、大型圈闭、良好的储层和区域性盖层以及这些优越条件在时空上的相互匹配是大油气田形成的基本条件。

有利于石油生长的四个条件

有利于石油生长的四个条件 石油是地球内部生物质或有机质在经过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的一类油类烃类化合物,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化石能源之一。石油的生成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需要一系列特定的地质条件才能形成。本文将介绍四个有利于石油生长的重要地质条件。 一、沉积岩 沉积岩是指由既存岩层的物质在水、风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沉积形成的岩石。石油生长的第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存在沉积岩,这是因为石油主要是由生物质、有机质等物质沉积在沉积岩中,经过长期时间和地质变化形成的。沉积岩富含有机质、有机碳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为石油的生长提供原料。 二、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是存储石油和天然气的地质体,它们是石油资源的重要储集和输出场所,对石油的生长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形成油气藏,需要存在以下条件:一是有适当的沉积层结构,这些沉积层结构在地质学上被称为圈闭;二是有适当的储集条件,包括储存空间和储油性质;三是具有合适的地质钻探技术,可以对油气藏进行开采和开发。 三、热门地区 石油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可以促进有机质的热解反应,这样就可以形成烃类化合物。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环境是石油生

长的最佳条件之一,因此热门地区通常也是石油产量较高的地区。例如,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是全美石油产量最高的州之一,这是由于该地区地质条件好,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 四、油源岩 油源岩是指富含有机质、有机碳等物质的岩石。这些物质可以在地质变化的过程中形成石油。油源岩的存在对石油的生长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岩石是石油生长的来源。不同的沉积岩和油源岩之间有时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例如,富含有机物的沉积岩和含量低的油源岩可能会产生一些相似的石油类型。 总之,石油的生长需要一系列特定的地质条件,包括沉积岩、油气藏形成的条件、热门地区、油源岩等。只有在这些地质条件的支持下,石油才能在地球表面形成,对人类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地球资源,我们也要注重石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积极开发和利用一些新能源技术。

[2017年整理]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2017年整理]油气藏的形成条件油气藏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烃源岩:烃源岩是油气藏的主要来源,其有机质含量和类型对油气的生成和 聚集具有重要影响。通常,腐泥型有机质在湖泊和海洋的沼泽和沼泽地中最为丰富,而腐植型有机质则主要存在于陆地森林和沼泽中。不同类型烃源岩生成的油气类型和丰度有很大差异。 2.温度和压力: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油气生成和聚集的重要因素。在适当的温度 和压力条件下,有机质可以转化为油气。通常,深层地质环境下的温度和压力较高,有利于油气的生成和聚集。 3.储层和盖层:储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场所,而盖层则可以保护油气不被蒸发 和流失。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度和渗透性等特征对油气的聚集和保存具有重要影响。盖层的岩石类型和厚度则可以阻止油气向地表扩散,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4.时间:油气藏的形成需要大量的时间,通常需要数百万年甚至上亿年的时 间。在这个过程中,有机质需要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和地质作用,才能形成油气。因此,时间的积累也是形成油气藏的重要条件之一。 5.构造和地层:构造和地层也是影响油气藏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地质历史上, 许多油气藏的形成都与板块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地质作用有关。同时,地层的沉积和层序也对油气的生成和聚集具有重要影响。 6.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如地下水的流动、水交替强度等也深刻影响着 油气藏的形成。在某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有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 集,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地下水的流动可能对油气藏造成破坏。

7.地球化学条件:地球化学条件如氧化还原环境、pH值、Eh值等也对油气藏 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例如,在还原环境下,有机质更易分解并生成油气; 而在氧化环境下,有机质更可能被氧化破坏。 8.生物标志物和同位素:生物标志物是指来源于生物体的某些化合物,如胆固 醇、叶绿素等,它们可以用来推断有机质的来源和转化过程。同位素则可以用来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和演化历史。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油气藏的形成过程。 9.成岩作用与成藏过程:成岩作用是指岩石在形成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地质作 用,它与油气藏的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在成岩过程中,有机质可以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转化,同时也可以形成次生孔隙和裂缝等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场 所。而成藏过程则是指油气从生成到聚集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包括初次运 移、二次运移、聚集、保存等阶段。了解成岩作用与成藏过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油气藏的形成机制。 综上所述,油气藏的形成是多种地质因素和地球化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复杂的地质系统。只有当这些因素协同作用时,才能形成具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露头油藏的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露头油藏的形成条件及成藏模式 露头油藏是一种油气藏类型,是指石油、天然气等烃类物质裸露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地质体中,没有被覆盖的石层等岩石遮盖。露头油藏的形成条件比较特殊, 它需要一些特殊的成藏条件, 因此很少出现,本文将简述露头油藏的形成条件和成藏模式。 形成条件: 1.先天性条件:地质构造背景的条件是露头油藏形成的基础,比如,在构造运动中,断层网络发生了剪切运动、生长错动等等,导致构造上存在了断层、裂缝和空隙等微观结构,适合烃源岩和沉积岩的生存和演化,同时也使得岩石更容易发生变形和溶解。 2.中性条件:中性条件是指烃源岩和储盖层岩石物性的适宜性,即以烃源岩为母岩的地层烃类生烷过程形成的天然气必须有适当的逸度和逸出压力,否则不能形成露头油藏。 3.后天性条件:复杂的构造与沉积层控制下烃源岩的生产,通 过砂层、岩层等容量分流,然后通过以后的蓄积、运移、构造变形促进油气在低渗透率的储层中发生移动,压缩和排泄到渗透力较强、容层良好的地质体中,形成可裸露露出来的油气。 成藏模式: 露头油藏的成藏模式主要是通过生烷过程来进行成烃,最后形成天然气或石油。而在成油期间的积累,则形成裸露油藏。油

气由成烃层不断的向三维方向渗流,逸度不断的提高,终于从地面露出,形成露头油气藏。在成藏过程中,烃源岩及其附属物对气体的移动起到了关键作用,烃源岩的面积、厚度、类型等要素是探索露头油藏的重要指标,同时,沉积和构造过程也是影响露头油藏成藏的重要因素,比如断层、褶皱、泥岩等条件是影响露头油藏成因和储量的重要因素,需要进行判断和综合考虑。 总之,露头油气藏的形成和成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明确钻探目标,满足寻找油气资源的需求。

沉积控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

沉积控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 沉积控制与油气成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沉积控制是指沉积作用对沉积岩石的形成和性质所起到的控制作用。而油气成藏是指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层中形成和聚集的过程。 首先,沉积控制对油气的成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沉积环境、沉积物类型和沉积过程会对油气的运移、保存和聚集产生不同的影响。例如,河流冲积扇和三角洲等沉积环境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这些地方具有丰富的沉积物供应和高度孔隙度,有利于油气的聚集和保存。相反,湖相和滨岸等沉积环境由于沉积物供应有限,孔隙度低,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其次,沉积物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也会对油气的成藏产生影响。例如,孔隙度是沉积岩石中的重要参数,它决定了油气的运移能力和保存能力。沉积岩石中孔隙度较大、分布较连续的地层更容易形成油气藏。此外,沉积岩石的渗透性也会影响油气的运移能力。渗透性高的岩石能够提供油气向井口运移的通道,从而有利于油气的开采。 再次,沉积控制还对油气聚集的规模和类型有着一定的影响。根据沉积作用的不同,油气聚集形式也各异。例如,由于河流冲积扇为典型的沉积环境,其特点是存在多个、分布广泛的砂体。因此,冲积扇常常形成多个大规模,但单个砂体油气藏。相比之下,海相沉积环境则常常形成多个小规模、但数量众多的油气藏。 最后,沉积控制还对油气的产出率和采收率起到一定的影响。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性的不同会影响油气储集岩石的渗透性、孔隙度和透水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油气的开采效果。例如,若油气流动性较差,储集岩石渗透性较低,则开采难度较大,产出率和采收率也会降低。

综上所述,沉积控制是影响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通过研究沉积控制与油气成藏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并提高油气资源的利用率。这也为油气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连续型油气藏形成条件与分布特征 摘要:随着能源科技的快速发展,人类对油气藏的认识与开发已经进入到一种新阶段。按照油气藏的分布特征等因素可将油气藏分为两大类。进而有了连续型油气藏的概念。也使得我们了解其形成分布的基础类型。而中国特有的地域类型也向世人证实:中国在油气藏资源上的发展空间还很大。 关键词:油气藏;分布特征;地域类型 一、大型的浅水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在勘探过程中,大型浅水三角洲作为连续型油气藏的主要‘‘产地’’之一,它的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和连续性油气藏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自然,对大型浅水三角洲的地形分析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步骤。大型浅水三角洲所具备的特征有:较为低浅的水流,不易变动的地质,低平的山坡以及丰富的物质环境。就比如某些沉积时期的湖泊拥有宽广的湖面,却有着仅几十米的水深。 浅水三角洲拥有的特点有:1.较为低浅的河水。2.砂体相互覆盖彼此相连,并具有大面积的连接。3.河道畅通且绵长。4.位于河口的大堤经河水的冲击而遭受破坏。处于盆地的山湖地区有利于三角洲的形成,宽阔的河道对其产生着重要影响。中心河道的积沙走向围绕着溢出口,这些地质特征对连续型油气藏的大面积形成起着推动性作用,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二、积砂碎屑流成因机理与模式 国外研究人员在多次实际勘探中发现了积砂碎屑流这一成形理论。这是对目前这一领域还未产生完善认识现状的补充与纠正。积砂碎屑流可以看作为沙土成分含量低,拥有不同类机制的支持所产生的物质。这种物质所积淀下来的物质是类似于花叶的不规则形态。许多外国科研人员通过多种测验与模拟求证在水体中积砂碎屑流的存在。其在较为深的水体中表现出四种不同的形态,依次为:积动,倒塌,积砂碎屑流和溶解为尘垢。在多数较为大型并且广阔低浅的盆地中,这种移动的表现形式主要以积砂碎屑流的方式存在。 积砂碎屑流是众多盆地地区能够形成连续型油气藏重要特征。中国地质勘探者了解到积砂碎屑流能够积淀下来的情况比较稀少,其更多情况下呈现出的状态则为带土状和成块状的形态。前者所含的泥土较为细软,两者土粒的直径相差较大。通常情况下为三至五厘米,最长的能够达到十厘米。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还能显示出最早先的土层痕迹。块状土石对此项目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通过砂石的中央区可以看出许多拥有油量成份的土层,每层可达一米五,相互叠加起来可达十至二十米。这一发现为寻找连续型油气藏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成岩相成因类型与定量评价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成藏机理与分布规律 油气,是指石油和天然气。它们是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广泛应用于能源、化工、农业、医药等领域,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油气的形成与保存并非偶然,而是有着一定的机理和规律。以下将从油气的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两方面进行阐述。 油气的形成机理 油气的形成与地球的物质组成以及生物学过程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油气的生成源主要分为有机质和天然气水合物。 (1)有机质 有机质主要是由生物残体和有机物质构成。在地球形成早期,陆地和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和沉积物堆积形成了各种有机化合物,如植物、动物、细菌等,这些有机物质在地质作用下逐渐成为了油气的母质。在随后的几个阶段中,这些有机物质经过地球多种物理、化学、生物学过程的作用下,发生了生物降解、沉淀、干酪化等反应,并逐渐转化成了石油和天然气。 (2)天然气水合物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固态油气共存物。当水中含有一定量的甲烷气体和烷烃时,它们会在寒冷的海底或冰层下形成水合物晶体,逐渐形成大块的天然气水合物,这些物质就是有很大的能源潜力。 油气的分布规律 油气在地球上的分布并不均匀。一般来说,油气的分布规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构造、沉积环境、构造演化等。 (1)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内部形成的结构构造,包括褶皱、断层、岩浆活动等方面。在这些结构中,油气成藏有较高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油气成藏的构造类型有构造圈闭、构造盆地和复杂构造等。 (2)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是指地球上沉积物质形成的环境和条件。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类型直接影响到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的特点以及沉积油气类型等。它直接影响了所形成的含油气储层的储集能力和储层属性。 (3)构造演化 构造演化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变化的演变过程。在构造演化之中,油气藏的性质和分布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构造演化阶段的不同,可以导致早期油气成藏结构的改变和油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论述松辽盆地南部油气成藏条件 松辽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中、新生代大陆拉张型断坳复合型盆地,具体体现在盆地的基底性质、盆地的构造样式、盆地地层沉积特征与地热特征以及盆地的演化史上。盆地构造基本特征研究是盆地形成演化过程、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的基础。 一、区域地质概况 松辽盆地南部由断陷层和坳陷层组成。盆地基底是经过多期碰撞拼合形成,由古生代地层组成。断陷层和坳陷层主要为晚中生代地层,下部断陷层主要由晚侏罗世(火石岭组一营城组)地层组成,中部坳陷层主要由早白垩世(登娄组一嫩江组)地层组成,上部反转期地层主要由晚白垩世四方台组一古近纪地层组成。 二、烃源岩发育情况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盆地断陷和坳陷两个阶段.深层烃源岩发育于断陷层系中的侏罗系及白里系。在断陷沉积演化过程中,发育多期烃源岩,如沙河子期、营城期、登娄库期等烃源岩。不同类型的断陷,烃源岩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也具有不同的发育展布特征。 1. 烃源岩沉积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不同时期的断陷,由于受断陷面积、沉降幅度、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充填序列的完整性的等因素的制约,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其组合的特征差别较大。断陷烃源岩主要发育在沙河子组、营城组,烃源岩的发育程度与断陷盆地样式、断陷强度、最大断陷期断陷强度、断陷持续时间关系密切。由于上述地质因素的影响,松辽盆地南部地区断陷层系的烃源岩发育程度有所不同。 松辽盆地烃源岩主要是陆相烃源岩,可分为湖相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岩性主要为泥岩、碳质泥岩和煤三种类型。沉积环境一般为低能的半深湖一深湖相环境和前三角洲相环境。 2. 烃源岩分布特征

断陷层系烃源岩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登娄库 组烃源岩中以沙河子组、营城组的暗色泥岩为主.断陷层系烃源岩分布的普遍特征是其有机质丰度及其类型变化较大,不同断陷烃源岩特征差异明显。烃源岩的分布主要受断陷的盆地样式和沉积环境的控制,烃源岩的富集程度主要受断陷规模、断陷持续时间、最大裂陷期裂陷强度的控制。断陷烃源岩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烃源岩分布广泛,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变化比较大,不同断陷之间烃源岩的发育程度及其分布状态有所不同。 三、储集层的发育 松辽盆地南部发育火山岩和碎屑岩2种储集岩类型,其中营城 组、火石岭组主要为火山岩储集体,登娄库组则以碎屑岩为主。储集空间按成因可划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隙3种类型,它们单独或组合成裂隙型和孔隙一裂隙型储集类型。碎屑岩储集体岩性有砂砾 岩、含砾中一粗砂岩、中一细砂岩,由于埋藏深、地温高、成岩作用强,导致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属于低孔一低渗储层,且非均质性强。 1. 火山岩储集层 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火山岩储集空间类型十分复杂,主要为孔隙、裂缝、空洞及它们组成的复合体。次生储集空间是指岩浆冷却后,遭受构造应力、热液蚀变、风化淋滤、溶蚀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各种构造裂缝、溶蚀孔、缝等。 2. 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体岩性有砂砾岩、含砾中一粗砂岩、中一细砂岩,由于埋藏深、地温高、成岩作用强,导致储层物性普遍较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且非均质性强。 四、盖层发育特征 1. 盖层的特点 封盖层是指能够抑制直至完全阻止油气藏中油气继续运移散失的岩石组合,在地质体中构成油气封存的边界条件,是石油天然气得以成藏的重要条件之一。油气在生成、运移、聚集成藏过程中,从某种意义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归纳起来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油气源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着油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1、烃源岩的数量 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2、烃源岩的质量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通过定量计算成烃潜量、产烃率来确定盆地的总资源量,从而评价油气源的充足程度。只有具丰富油气资源的盆地,才能形成大型油气藏。 二、生、储、盖组合和传输条件 油气生成后,只有及时的排出,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才能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则,只能成为油浸泥岩。而储集层是容纳油气的介质,只有孔渗性良好,厚度较大的储集层,才能容纳大量的油气,形成巨大的油气藏,这是显然的。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也是形成大型油气藏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是指烃源层、储集层、盖层三者的组合型式。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三者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良好的输导层,使烃源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储集层聚集;盖层的质量和厚度能确保油气不致于散失。 1、生储盖组合类型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

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的基本方法及优缺点 1、传统研究方法 1.1根据圈闭发育史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的形成是烃类流体在圈闭中聚集的结果,油气成藏期只能与圈闭的形成时期相当或晚于该时期,确定了圈闭的形成时期就确定了形成油气藏的时间下限,即油气藏形成的最早时间。根据地层层序关系、古构造等方面的研究,绘制圈闭发育演化的平面和剖面图是该方法的分析基础。 该方法简便易行,但只能给出大致的成藏时间范围或成藏的最早时间,无法确定具体的成藏年代。就中国复杂的叠合含油气盆地而言,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预示着圈闭的不同发育阶段,而油气注入的滞后性决定了圈闭的形成期只能为油气注入的最早时间,对油气成藏期精确厘定存在困难。 1.2根据源岩主生排烃期确定成藏期 油气藏的最终形成是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结果,源岩中油气的生成并排出时期是油气藏形成的时间下限。在地温梯度高的快速沉降盆地,如前陆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早;相反,在地温梯度低的缓慢沉降盆地,烃源岩达到主要生、排烃期的时间较晚。因此,准确获得烃源岩层位和烃源灶的展布、古地温变化、埋藏史和生排烃史等是该方法的关键。 该方法在确定油气成藏期时遇到较大困难,主要有三个原因1、Tissot 等对世界大型含油气盆地的生油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快速生油大约

需要5-10Ma的时间,而慢速生油可能需100Ma或更长的时间,因此该方法对成藏期的确定有明显的滞后性2、由于含油气盆地中绝大多数探井位于构造的高部位或隆起带,可能的生油坳陷则缺少探井系统钻揭。3、中国的叠合盆地中存在多套烃源岩3且烃源岩具有分期分区成熟的特点。因此,许多情况下烃源岩的主生油期与现今保存油藏的有效成藏期并非一致。 1、3根据油藏饱和压力确定成藏期 在饱和压力情况下,油气藏地层压力与饱和压力相等。油气藏形成之后,若饱和压力没有发生变化,则可根据饱和压力推断油气藏形成时的埋深,然后根据埋藏史进一步确定成藏地质时间。地壳上所有的油藏都含有天然气且大量油藏被气体饱和或接近饱和,因此该方法也被应用于油气成藏期的研究。 该方法是直接研究油气成藏期的方法,其应用必须具备2个前提条件1油气藏内都充有气体,且都是在饱和压力条件下形成2油气藏为一个完全封闭的体系,内部理想气体的压力、体积和温度条件无变化。显然,理论基础的局限性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其仅适用于构造稳定、充注期次单一的单旋回盆地,且油气藏无压力异常。但是,中国叠合盆地的油气藏在形成后,均不同程度地经历了构造抬升运动,造成油气藏内的溶解气体因构造抬升而散失,凝析气藏也往往因构造抬升而发生反凝析作用,从而使油气藏最初形成时的饱和压力发生改变;多期次的油气注入也使早期油气藏的饱和压力或露点压力发生变化。这些因素使该方法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中国的复杂叠合

石油地质常识资料

石油地质常识 1、油气藏的地质含义是什么?油气藏的地质含义是在同一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1)什么叫圈闭?能够使油气聚集起来的场所叫圈闭。 (2)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是油源、油气运移和圈闭。 2、油气藏有哪几种类型?油气藏分三类: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3、油层有哪些天然能量?油层有五种天然能量:边水和底水压头、气顶压头、溶解气、流体和岩石的弹性、石油的重力。 4、油藏驱动类型有几种?油藏驱动类型可分五种:水压驱动、弹性驱动、气压驱动、溶解气驱动和重力驱动。 5、什么叫油层渗透率?一定压差下,岩石让流体通过的能力叫渗透率。 6、影响渗透率的地质因素有哪些?决定油层渗透率的大小主要有两个因素:(1)岩石颗粒间的孔隙是否连通:孔隙连通的好坏是由岩石胶结物的性质和含量决定的。(2)孔隙孔道截面积的大小:岩石颗粒的分选情况和平均粒径是主要因素。 7、什么叫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含水饱和度?在原始状态下储集层中石油体积与岩石有效孔隙体积的比值叫原始含油饱和度。岩石中孔隙水的体积与岩石有效孔隙体积的比值叫含水饱和度。 8、什么叫原始地层压力?在油层未开采前,从探井中测得的地层中

部压力叫原始地层压力。它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油层的构造部位和油层的埋藏深度。 9、什么叫原油粘度?在一定条件下,原油受外力作用移动时,原油分子间产生的内摩擦力的性质叫原油粘度。 10、什么叫原油体积系数?原油体积系数是在地层条件下单位体积原油与它在地面标准条件下脱气后的体积的比值。原油体积系数一般都大于1,当地层压力等于饱和压力时为最大。 11、原油压缩系数的定义。原油压缩系数是指单位体积地层原油在压力改变0.1兆帕时体积的变化率,它与溶解油气比、温度有关。 12、什么是井底压力?作用是什么?油层中原油流到井底后,还具有一部分剩余能量,这部分能量形成的压力称为井底压力,它能将井筒的油沿井筒举高,甚至一直到地面。 13、什么叫地质储量?在地层原始条件下,具有产油气能力的储层中所储原油总量,称为地质储量。 14、什么叫可采储量?在现代工艺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从储油层中采出的那一部分油量,称为可采储量。 15、什么叫采收率?在某一经济极限内,在现代工程技术条件下,从油藏原始地质储量中可以采出石油量的百分数,称为采收率。16、什么叫开发方式?可分哪两大类?开发方式指依靠哪种能量驱油开发油田。开发方式分依靠天然能量驱油和人工补充能量驱油两种。 17、什么叫井网?油、水、气井在油气田上的排列和分布称为井网。

钻井机械大作业-油气的生成和储集方式

油气的生成和储集方式 一、常规油气的生成和储集方式 (一)、油气成因学说: 油气成因问题,在原始物质、客观环境及转化 条件等方面,长期存在争论。 根据在生油气原始物质问题上观点的差异,石油成因理论分: A 无机成因说 B 有机成因说 无机成因说:认为在高温条件下,石油是由碳、氢元素或这些元素的无机化合物通过化学反应合成,与有机物质无关。 碳化说 (门捷列夫,1879) 宇宙成因说(索可洛夫,1889) 火山起源说(考斯特,1904) 岩浆说 (库德梁采夫,1949) 高温生油说(切卡留克,1971) 有机成因说: 油气是在地球上生物起源之后,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保存在沉积岩中的生物有机质逐步转化而成。生物有机质→油气 1.早期有机成因论 2.晚期有机成因论 二、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古生物、有机质、酐酪根 芳香族化合物,抗腐能力强,来自高等植物。糖类(葡萄糖、麦芽糖、淀粉、纤维素氨基酸聚合物,较利于生油。包括:脂肪、有机酸、甾萜类、蜡、色素等。类脂 0.51.50.51384.5石油——主成煤。另:天然气、芳烃。0.30.131.6563木质素 …)。——易水解难保存,非主成油物质。可成煤、气、芳烃。//50644碳水 化合物 ——低C 数烃和含N 化合物主要来源。17122753蛋白质 主要来自:低等植物(菌藻)、动物中。——主生油母质。//21276化合物 主要特征N S O H C 元素% 酐酪根类型 根据原始生物和成矿方向的不同,分: 腐泥型;(Ⅰ型)富含类脂的孢子和水生浮游生物,成矿方向为;石油、油页岩、腐泥煤 腐植型;(Ⅲ型)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的陆生高等植物,成矿方向:甲烷气、腐植煤 标准腐泥型(Ⅰ1);含腐泥的腐植型(Ⅲ1);含腐植腐泥型(Ⅰ2);标准腐植型(Ⅲ2);中间型(Ⅱ)。 三、油气生成的外在条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