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居秋暝导学案1课时

山居秋暝导学案1课时

山居秋暝导学案1课时
山居秋暝导学案1课时

第二单元第四课

《山居秋暝》导学案

制作人郑岩审核人高二语文组使用时间 2016年 12月10 日

【学习目标】

1、品味诗的意境。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3、了解王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4、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重点难点】

1、诗歌意境的把握。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第一课时

【预习导航】

二、预习导航:

1、古代诗歌基本知识介绍

诗歌发展的概况:

《诗经》《楚辞》——汉魏五、七言古体诗——唐诗——宋词——元曲——明传奇——清(集大成)——现代诗(自由体、律诗)

2、识作者: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

王维(701—761),

①、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

②、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第一名,二十一岁、开元九年(721)成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后官至尚书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别墅,过亦官亦隐的生活。

③、王维其全家人均虔信佛法,茹素戒杀。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此经是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④、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可能与“寒士”阶层(中小地主、庶族地主)的崛起有关。禅宗比之与道教是较为悲观的,是美好理想幻灭的产物,比较符合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感觉

四十岁开始他过上了长期隐居山林的生活(以前曾在嵩山隐居过),先是在终南山,以后在蓝田辋川,两处的景色都很优美。他过着“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亦官亦隐的生活,身在朝廷,心存山野。同时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发展,他在山水田园诗中也就不自觉地渗入了禅的意味。

王维往往以最经济的语言来勾勒自然风景和物象,并将参禅妙悟之所得溶入其中,使人读之如万水回野,千峰合抱,风日无边,应接不暇。

《终南别业》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寥寥十字,天然便是一幅山水画,其中禅意绵长,难怪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

《诗人玉屑》中也说:“此诗造意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之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

⑤、他早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以描写山水田园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山水田园诗人,与孟浩然一道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合称“王孟”。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

⑥、他是诗人,还精通音律,善绘画,又兼画师,成为“南派泼墨山水”的宗师。北宋苏轼说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绘画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

⑦、著有《王右丞集》。

⑧、前期的诗表现出清新明快、豪迈健康的调子,作品也具有较强烈的现实主义,大都反映了现实,有着较进步的政治倾向。后期因为政局黑暗,奸臣专政,只好渐退出官场,隐居山林,诗作多是描绘田园山水,鲜明地反映了他逃避现实的消极情绪,隐隐透露出田园的恬静闲适的乐趣,以及做人处事的禅机,所以被誉为诗佛。

王维晚年信奉佛禅,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不过他的佛禅修养,又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显出一种幽深清远、静谧空灵的境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独特风格。

3、略说“山水田园诗”:

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晋陶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而宁愿隐身山林,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中国唐代诗歌流派。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具体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感情丰富

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4、知背景:

王维青年时期,由于当时政治比较清明,曾创作过一些豪迈俊爽的诗篇。后来奸相李林甫当权,排斥异己,诗人几经贬谪,愈发礼佛参禅,对仕途产生了厌恶情绪,于是退居山林,亦官亦隐,“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山居秋暝》就是表现诗人山居隐逸的乐趣的。

三、学习探究

探究活动一

1、题解

初步感知:这是一幅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2、字音辨析

秋暝()竹喧()浣女()歇息()

暝:山居秋暝喧:喧闹渲:渲染

瞑:瞑目暄:暄腾

冥:冥想煊:煊赫

3、整体赏析

①.“山居秋暝”中的“暝”的意思是_______与“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暝”意思是否相同?_______

②.含联、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③.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______ (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

④.在诗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雨后晚景图,从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山村的风景是如此之______,民风是如此之_____,(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犹如世外桃源。这就给____ 句中的_____________作了有力铺垫。

4、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

探究活动二

展开想象再创意象

1、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幅山村晚景图?

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①示例: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暗点时间、地点,为全诗定下清新、恬淡的基调。)

②第二幅“明月松间照”——

③第三幅“清泉石上流”—

④第四幅“竹喧归浣女”-----

⑤第五幅“莲动下渔舟”——

⑥画面总合

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探究活动三

1、“意”,指的是诗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说得明白一些,就是:作者写这首诗,是为了揭示怎样的现实生活,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希望什么)或说明怎样的道理。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句的词序还可作两种排列:①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②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与上两种排列相比,诗人的排列有哪些好处?

4、所谓诗眼,就是一首诗中的关键词句,有了这一个词(这个词可能是一个字)或这一个句子,全诗境界尽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一句?为什么?

5、与多数诗人的“悲秋”作品相比,王维的这首诗语言风格有何特点?

6、中间两联同是写景,有什么异同?

探究活动四

练习1:诗人是怎样从视和听、动和静的角度表现静空之美的?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练习2: 说说尾联表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

练习3:作者如何通过感官描写秋日的夜景的?

练习4:总结作者的写作思路

《山居秋暝 》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暝、浣”等生字。会写“孙”字。 2、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能读出诗歌的韵味,背诵。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品读诗歌,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感情的。 教学重难点: 1、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体会其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2、品读诗歌,体会作者是如何借助景物表达感情的。 教学准备: 1、积累王维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学生引背王维的诗。 1、生被 2、刚才背的诗的共同点。 3、了解诗人 PPT (板书:) 二、引入课题《山居秋暝》 1、解诗题 2、点明题目:与写作内容有关的地点和季节的题目。 3、山水诗与田园诗(有区别) 三、学文 (一)一读,读准字音和诗文PPT

1、区别冥、暝、瞑 2、注意孙的写法提醒 (二)二读,读出节奏和音韵、平仄 PPT 1、划分节奏,练习朗读 2、划分平仄,练习朗读 (三)三读,读出画面悟诗情 1、板书:诗中有画 2、请生说看到了什么,随机板书:板书相关内容 3、请生说体会(),相机引导(1)PPT 678 (2)PPT 9--12 (3)PPT 13--16 (4)PPT 17--18 齐读一遍诗,老师觉得还不够味,

(四)四读,读出情感入意境。 1、闭目来听听音乐,感受一下。 2、配乐,听女生读。全班读。 3、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远离尘俗,继续归隐的思想感情。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四、拓展读 (一)精选整首诗《鸟鸣涧》 在我们古文化的精髓里,天人合一是最高境界,就是说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这与佛家无我是同等境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王维精通音律,善书法、篆得一手好刻印,是少有的全才,曾为官在朝廷,也曾贬职边塞。难得的是,他不愧称为诗佛,拥有人生大智慧,寄情于山水,为世人留下了400多首诗。 (二)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 PPT 23 五、总结 眼里很美,所见就很美。自然美、生活美、人格美。 诗人借景抒情,使读者“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让我们试着来背诵它。

山居秋瞑导学案教师版

《山居秋瞑》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掌握山水田园诗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3、体验高考题中山水田园诗的涉题类型。 【学习任务】 1、通读诗词。 2、完成文后习题。 【相关理论】 一、山水田园诗的概念 山水田园诗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合称,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山水诗人)和晋代(田园诗人),以唐代、为代 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 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 平和生活的向往。 二、山水田园诗的相关知识 1、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2、表现手法:(1)写景:衬托(动静明暗虚实点面正侧)远近高低绘声绘色白描拟人 (2)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 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3、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4、语言特点:描写见长质朴自然清新洗练 5、意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 附――主要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范成大 【导入新知】 王维,字摩诘,盛唐的代表,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有“”之称。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似浅而实深,描摹景物精细传神,因此在写景状物诗上,有独特的成就。他又精通绘画,擅绘人物,丛竹等。著有《王右丞集》。苏轼称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 【背景诗题】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仕途受挫隐居辋(wǎng)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标题“山

《山居秋暝》导学案

阳山中学高一年级语文科“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导学稿(20180223) 课题:《山居秋暝》课型:新授课 主备人:李志凌审核人:饶志清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反复诵读诗歌,尝试赏析诗歌。 二、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学习难点: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三、学习过程: (呈现目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展示点评——巩固拓展——总结评价) 四、学习方法: 五、时间分配:自主学习交流研讨,展示,点拨: 六、学习内容: 1、知识链接:作者介绍 王维:字摩诘,蒲州人。盛唐山水诗派的代表诗人,与孟浩然并称王孟。15岁起,游学长安,21岁进士及第。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安史之乱时,两京沦陷,他被叛军俘获,被迫接受伪职。两京收复后,以谄贼官论罪。因曾作《凝碧池诗》思念王室,只受到降官的处分。后为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隐居蓝田辋川,以禅悟诗,故有“诗佛”之称。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早年奉使出塞,写有边塞诗,如《观猎》、《使至塞上》等,意气慷慨,情思壮大,都是传诵不衰的佳作。成就最高的是他的山水田园诗,或壮丽雄阔,或清幽恬澹。 其人多才多艺,诗歌而外,兼善散文、音乐、书法、绘画,尤以绘画见长,被推为“南宗”山水画之祖。作诗能将绘画、音乐之理通于其中,善于运用自然而又准确、精炼、富于特征性的语言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苏轼说:“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书蓝田烟雨图》 ) 他的诗各体擅长,其中以五言律绝成就最高。著有《王右丞集》 28 卷。 2、自主学习 (一)诵读诗歌,给加点字注音: 秋暝.___________ 竹喧._________ 归浣.女____________ (二)解释以下词句 秋暝: 竹喧: 归浣女: 下渔舟:

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3、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教学重点: 1、学习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达手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寄情山水的感情和追求高洁的人格志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五七言近体诗(绝句和律诗),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三颗才贯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明星外,还有多如恒沙河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王维便是其中熠熠闪光的一颗。今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空灵的诗歌世界。 2、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这副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诗佛王维)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诗佛王维,感受一下他的《山居秋暝》的独特魅力! 3、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的《诗经》,到被尊为百世之师的“楚辞”的代表作《离骚》,从刚健清新的汉乐府,到多姿多彩的南北朝民歌,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到了唐代便迎来了它的全盛时期。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沉郁顿挫的杜甫诗,通俗晓畅的白居易的诗,形成了唐诗的巅峰,而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也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世人关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山水田园世界,去领略他笔下那种恬静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牧歌式的田园隐居生活。 二、介绍相关文学常识:(学生回答,老师补充,出示课件) 1.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王维40岁左右为界。前期有积极的人

山居秋暝王维山居秋暝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山居秋暝-王维《山居秋暝》原文、注释、翻译、在线朗读与赏析 【原诗】: ④春芳:春草。 ⑤歇:凋谢、干枯。 ⑥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此处指诗人自己。 ⑦留:居 【写作背景】: 王维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山居秋暝》就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

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翻译】: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山居秋暝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翻译二】: 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 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 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 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 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 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在线朗读】: 【简析】: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末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实乃千古佳句。 【赏析】: 《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一开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是空空的,很容易让人想到空旷、静谧。王维受其母的影响较深,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傍晚十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也是为全诗定下了恬淡、清新的感情基调。同时暗点了时间、地点。

(完整版)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教学古代诗歌,一般的程式是介绍作者、时代背景、串讲全诗、讲写作特点。本教学设计意在打破这样的程式。《山居秋暝》属于《近体诗六首》的第一篇,如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欣赏诗歌的流程,将对后面的诗歌学习,起到示范作用。为此,我打算突破原先的那些教学模式,想结合正在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来,从而使他们对如何鉴赏诗歌有一个初步的框架。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古典诗歌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缺乏对诗歌的直接接触,以前学习诗歌,更多的是听老师的讲解,去记住老师对诗歌的理解,到最后只是记住了一些诗歌鉴赏的语句,他们不是用自己的内心去感悟一首诗。因此,我打算以《山居秋暝》作为一个突破口,作为鉴赏其他诗歌的一个范本,让学生初步学会怎样去欣赏一首诗,特别是山水诗。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制作课件,并进行评比,把好的课件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点,展示优美的画面,名家配乐朗诵,视听结合,以引导学生走进诗中、进入角色,自己去悟诗、品诗,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感悟能力,使其学会鉴赏诗词。 本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充分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主要采用问题式教学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设计当中来,使他们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慢慢感悟如何去欣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 体会王维诗歌的语言,领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了解欣赏山水诗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配任务,每组就这首诗进行准备,查找资料,做成课件,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好的课件将在课堂上展示,由学生质疑。

山居秋暝教案优质课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一、导入 大诗人苏轼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摩诘指的是谁呢?是唐代诗人王维。从这句话我们可以知道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的人,但是我们谁知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究竟是什么样的境界呢?好,这一课我们来学习王维的诗《山居秋暝》,一起去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写什么) 1.初读感知课文(自由、放声),把握大意(学生体会,老师解题)A,学生自己理解大意 问题:《山居秋暝》这首诗写了什么? 答案:诗歌通过具体景物描写,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B,解题辅助理解 问题:山居秋暝应该如何理解 答案:山居:隐居在山间。秋:季节,指秋天。暝:傍晚。山居秋暝:诗人在山中看到的一幅美丽的傍晚秋景图。 2.正音、辩形、释意 暝:ming 傍晚喧:xuan 浣:huan 三、再读课文,领悟内涵(怎么写) 1.找意象(学生讨论归纳) 问题:前面我们已经知道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傍晚秋景图,那么诗人通过哪些景物来描写这幅美景图呢?下面大家默读诗歌,找出文

中所描绘的景物。 答案:山,雨,月,松,泉,浣女,渔人 2.品读诗句,领悟内涵(学生感受品读相关诗句) (1)学生谈景物给人的感受 问题:诗中作者写的这么多景物给人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谈谈? 答案: A 首联:山,空气,特点是空旷、清新。(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雨后山林之感受品味空旷清新的韵味) 板书:空山——空旷 雨——清新 问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鱼舟,诗人怎么笔下说是“空山”呢? 答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①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②“空”不仅写出了清幽安逸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 不是山空,是心空。“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王维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世人称其为“诗佛”。“空”是世界的真实本相,诗人参透了佛理。四大皆空,宁静淡泊,超然脱俗。佛理的浸润,使

赏析王维《山居秋暝》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诗首联点出时序,是秋天,下了一场秋雨之后的傍晚。雨用新字描述,很新鲜,意思指雨刚刚下过。身处山中,在这儿却用空字,其实是指山的辽阔空旷。空旷的山中,雨后更显洁净,尤其傍晚时分,清凉之外,幽静的气氛油然而生。从“触觉”入手,由清凉的感受,说明秋意的怡人。 太阳才下山,明月已悄悄升上,到了秋天,林叶较为稀疏,明月好象洒落更多的清辉。经过这阵雨的滋润,泉水不断涌出,轻轻滑过溪石,清澈洁净,在月光下闪烁着。通过“视觉”的描写,皎洁的明月,映照入松林,清澈的泉水,流过溪石发出潺潺的声响。 颈联单纯的描绘眼前景。出句是写静景,这联则充满动感,山中虽然空旷,但并不是死寂的一片,也有人类的活动,这些活动原极为平常,可是一到诗人笔下,便充满美感。必须注意的是王维先写“竹喧”,再发现浣女;先说“莲动”,再描叙渔舟,笔法特别活泼特别有趣味。通过“听觉”的描写,先由竹林传来的笑语,引起读者的好奇,原来是洗衣的妇女回来了。 在这样的地方----有明月、清泉,有松竹、有莲,还有纯朴的渔夫、天真的浣女,纵使春天的花草已经谢了,想远离官场、远离尘嚣,想亲近大自然,这儿无疑是个世外桃源,王孙大可留下来,也正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故他在末句表明决意隐居,长居山中。所以尾联是王维的体会,也表达他的理想。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在这宁静亲切的气氛中,诗人说出他心里的想法:尽管这儿没有明媚的春草,但怡人的秋日山居,真是值得王孙公子留连!诗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尽管这没有什么功名富贵可争取,半闲适的生活,更值得王孙们用心品尝啊! 王维晚年信奉佛禅,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不过他的佛禅修养,又使他的山水田园诗中显出一种幽深清远、静谧空灵的境界,从而形成了他自己诗歌的独特风格,被誉为诗佛。这首诗则很好了体现了王维晚年山水田园诗的这一特点。 隐居在“空山”的环境是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而心境空明。与陶渊明在《饮酒》中所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为相似境界。 整篇诗歌中的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相对,在对比之中,景是和谐的,体现了幽清、明净特点。景、人和谐统一,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正是所谓的“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这正是王维追求的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说明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 “学以致用”,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山居秋暝》是一首古典诗歌,指导学生如何鉴赏古典诗歌,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具体体现。 【教材容分析】 本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名篇,诗中景物清新,民风淳厚,意境淡远,诗中有画,犹如世外桃源一般。学习时要重点把握“物”与“我”的完美交融和统一,同时学习其以动衬静的表达技巧。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鉴赏诗歌一题的得分率基本上是最低的,绝大部分表现为答题较乱,甚至有一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而干脆不做,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感受、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2)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技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吟诵,让学生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特点,从而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通过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把握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高洁情怀。 【教学容】 本课通过诵读品味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并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难点: ①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②学习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答题规律。 2、教法学法:诵读、赏读、点拨、练习相结合。 3、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 4、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进程】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作者:王维(701—761),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2、题目:《山居秋暝》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属山水田园诗。 三、诵读指导 1、读,明确节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自/可留。 (点拨: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但无论如何,都应按意思划分节奏。)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找出韵脚。 明确:浣(huàn),洗歇(xi?),衰败韵脚有“后”“秋”“流”“舟”“留” 3)每个大组派一个代表进行诵读比赛。 四、理清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参见板书) 五、欣赏品味: 1、学生思考: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在景物的描写中体现诗人什么样的理想境界? 明确:诗人为读者描写了一个秋天夜晚山中的情景。 山居之景:明月、松林、清泉、岩石以物芳而明志洁归 山居之人:浣女、渔人以人和而望政通隐 2、学生思考: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样下笔说是“空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1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学案1

《故都的秋》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事物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3.分析故都秋景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知识链接】关于秋的描述: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秋天的壮丽。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凉秋景。柳永在秋中辞别、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他笔下的秋是凄苦的。 【温故知新】 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

《山居秋暝》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初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轻摇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涤衣物。 随意:任凭。春芳:春天的花草。歇:消散,消失。

王孙: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留:居。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对山水描写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

说课稿模板《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唐宋诗词选读单元第十六课唐诗六首。这首山水田园诗是王维的代表作品之一,充分体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它描绘了初秋时节,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村民的淳朴生活。这首山水名篇让我们看到了山村美景之自然美,人性淳朴之社会美,景与人、诗与画高度融合之艺术美。学习它,如同为学生打开一扇璀璨的美的世界的大门。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动漫专业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好胜心强,乐于接受感性的、直观的学习方式,熟悉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学生对古诗不陌生,有古诗学习经历。而古诗语言高度凝练、意境传神,融大美与大雅于一体,而以往的古诗学习,不讲意境,一味要求背诵,使得很多学生始终没有走近古诗深入了解过它。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结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诵读品味诗歌,体会古诗音韵、节奏之美; 2.能力目标:掌握诗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实现对审美情趣和心灵的塑造。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感受诗歌音韵、节奏美。 教学难点: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鉴赏诗歌意境,体会王维的诗歌风格。 五、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充分展现古典诗歌优美而深邃的意境,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兴趣;运用诵读法、自主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启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于一体,引导学生从感受生活升华为思考生活,实现对审美情趣和心灵的塑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布置“拍摄秋景”的课前任务,并发送给教师。课上,以电子相册方式展示学生作品,直观可感的秋景图片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哪幅作品构图最唯美?谁的作品传达了秋的意境?小组品评中完成秋之初体验。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为我们描绘的钟南山下、莲花池边、竹林深处的秋天。 (二)讲授新课 1.“诗佛”王维 各组选代表介绍王维及其诗歌作品,教师总结其诗歌特点。 2. 诵读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于诗歌的学习至关重要,配乐诵读更容易将我们带入到诗的意境之中。所以共安排三次诵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感知韵脚、节奏。 ②学生配乐试读,体会古诗音韵节奏之美。 ③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诵读比赛,评选最佳男(女)声,在竞争中激发学生兴趣。教师鼓励性点评,完成教学重点。 3. 解读诗意 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诗歌大意的解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表达能力,教师适时提出问题:全诗通过对傍晚山林中的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何种心情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找出全诗主旨——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正是所谓“画中含情”! 4. 鉴赏品味 播放诗歌《山居秋暝》的水墨动画,唯美的动画将诗、画、情高度融合,展现了清新、旷达、宁静的艺术之美,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创作特色。 通过小组讨论,鉴赏诗境:残荷营造了秋之萧索的意境;缀满果实的枝条,营造了秋之丰硕的意境;湛蓝的天空营造了秋之高远的意境……借水墨动画,顺利完成教学难点的学习。 (三)拓展迁移(思考练习环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意境不但属于诗,也属于生活。从生活中感受秋景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解山水田园诗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3、品味文化之美,含蓄之美。 教学设想 教学重难点: ①鉴赏诗歌。②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教法学法: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教学工具:Powerpoint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学生活动】以前我们学过他的《鸟鸣涧》、《使至塞上》、《送元二使安西》,现在请几位同学来试着背诵。 【讲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它不仅在诗体上创造出了五七言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完善了七言古体诗,还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其中除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颗才冠古今、风华绝代、光耀千秋的星星外,还有多如恒河沙石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唐诗的天空熠熠闪光。王维就是其中的一颗。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二、解题: 1、近体诗略说 2、王维与《山居秋暝》 生回答,师补充,出示课件。 王维(701—761),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以公元737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执政)为界,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在前期他有济世之志,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此创作了不少思想积极、情调激昂的政治诗、边塞诗;到后期他先后隐居于终南山和辋川别墅,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他的山水田园诗诗风直承陶渊明,似浅而实深,似淡而实腴。他又喜绘画,擅作远景,又擅画人物、丛竹。苏轼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 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 三、诵读感悟 (1)、教师范背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明确:浣(huàn),洗歇(xi?),衰败 (3)指名读,生体会语气语调(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4)、齐读,感知诗歌情趣。 四、品味鉴赏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篇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大家阅读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3、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山居秋暝》。 教学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山居秋暝学生学案

由《山居秋暝》探究王维“虚静”的审美思想 一、读懂诗歌 1.“山居秋暝”中的“暝”的意思是_______与“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暝”意思是否相同?__ _____。 2.含联、颈联对仗工整,分别从_ ___、__ __、 ____、__ ___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 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____ ______ (用四个字概括)的特点。 4.在诗里诗人勾画出了一幅雨后晚景图,从画中可以看出这里山村的风景是如此之___ ___,民风是如此之__ ___,(分别用两个字概括)犹如世外桃源。这就给__ __ 句中的____ _________作了有力铺垫。 二、研究诗歌 1.王维《山居秋暝》“评点精粹”(选读) 《王孟诗评》:总无可点,自是好。 《唐诗归》:谭云:说偈(“明月”二句下)。钟云:“竹暄”、“莲动”细极!静极!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珽曰:月从松间照来,泉由石上流出,极清极淡,所谓洞口胡麻,非复俗指可染者。“浣女”、“渔舟”,秋晚情景;“归”字、“下”字,句眼大妙;而“喧”、“动”二字属之“竹”、“莲”,更奇入神。 《唐贤三昧集笺注》:写景太多,非其至者。顾云:翻案“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句,谓岂必春草思归。“随意”字着“秋”,“留”字着“山居”,澹适。 《茧斋诗谈》:“空山”两句,起法高洁,带得通篇俱好。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歌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山居秋暝》赏析 (2)

秋日雨后,山显得空荡荡的,仿佛尘世间的一切嘈杂都随着秋雨渗入土中,一切安谧且幽静。夜,来得静悄悄的却十分迅速。晴朗的夜晚,皓月当空,银色的月光仿佛瀑布般一泻千里,却缓缓地落到地上,柔柔地将一切包裹住。好一派美丽的秋月夜景。月光透过松树间的空隙照到地上,若隐若现,亦真亦幻,仿佛下了一场小雨,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雪纱”,细细地聆听,会有泉水击石的声响。“丁冬,丁冬”,虽然机械地重复着这一单调的旋律,但却富有韵律,忽远忽近,似有似无。竹林中传来阵阵笑语喧哗,原来是浣纱洗衣的姑娘们洗罢衣服,踏着月光回家去了;水上的莲叶轻轻摇曳,却没有秋风掠过,再仔细一看,原来有渔舟顺流而下。山中之景是那么清澈明净,长风是那么朴实淳厚。看似喧嚣,却又如此和平恬静;看似恬静,却又如此充满生机。叫我怎能不流连忘归,叫我怎能不想置身其中。春草就随它的意衰败吧,我自可留在山中,效仿陶公,种豆南山,采菊东篱,静静地欣赏这里的秋景。向往那种生活,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王维《山居秋暝》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 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新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诗人用大手笔勾画的雨后山村的自然画卷,其清新、宁静,淡远之境如在目前。这一联点明了季节(秋天)、时间(晚上)、地点(空山)、天气(刚下过雨),可以说是围绕题目《山居秋暝》写的,故首联点题。“空山”,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诗人这样写可以理解成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能把山看空的,是诗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够把古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山看成是空的。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天气晚来秋”呢,那是作者当时年龄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对应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这么一种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来秋”的时节,那是一种醒悟,也是一种感叹,但对于到了这么一种境界的人来说,“秋”并不包含着真实世界中的没落,也不代表一般现实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此句语言平淡,但给人产生一种凉爽、清新之感。这山中傍晚是洁净清新的,它为该诗定下了清新幽静的基调。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句写静景,为目之所见,以月色透过松林针叶的清冷、朦胧,侧重描绘山村月夜的清幽;后句写动景,既有目之所见,又有耳之所闻,静中有声,静中有动,动静相衬,以泉水流过石板发出的潺潺声响,反衬山村月夜的宁静。虽然画面是清冷的,但又流动活泼,没有死一样的寂静感觉,是静而不死,是一种恬静的自然生命。“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如水月镜般不可凑泊的纯美诗境,此种禅意非隐居者莫属。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此句内在的审美机制在于诗人将无生命的“月、松、泉、石”写活,且活得如此“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相依相托、血脉通连,把自然中的秋之韵味、秋之魅力观察得细致入微,表达得淋漓尽致,体悟得天人合一!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前句写所闻,但在所闻中有所见,由声音而猜想竹子的动,归家的浣女的穿林行动。后句写所看到的,从莲花的摇动推想出船的划行,还可以想象船划过水面,触动莲花菏叶的声音。这是以洗衣女的喧声笑语和荷叶摇动的沙沙声响,反衬出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3

山居秋暝》教案 一、朗读古诗 二、介绍相关文化常识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有《王右丞集》。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王维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与孟浩然同为“山水田园”派诗人。 三、分析本诗 1、在这首诗中,作者描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景物? 地点:山中。时间:秋天傍晚下过一场雨后。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新雨”呢? 是为了突出秋雨之后山野间的明丽与清新,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 3、作者在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月,松林,清泉,山石,青竹,浣女,青莲,渔舟。 4、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过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颔联和颈联中的四句,每一句都是一幅画,小组讨论,用几句话来描绘一幅画面。 5、每一幅画面就象电影中的一个镜头,把这些镜头连起来就是山中的整个景致。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感觉? 非常宁静,清新,恬然。 6、我们可以看到,洗衣服的少女归来时发出了喧闹声,渔舟经过时莲花也随之摆动,为什么它们给你的感觉仍然是“静”呢? 以动衬静。正因为有这些声音,使得整个环境显得更安静。 7、哪些是静景,哪些是动景?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动景。 8、诗的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怎么理解? 任凭春天的百花凋谢,山中的美景还是让我留恋。 9、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写了那么美丽恬然的山中景色,所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简单介绍王维的生平) 所表达的是一种对于山水的留恋,对隐居生活的渴望以及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10、山中明明有那么多美丽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还称这之为“空山”呢?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思考。 “空”字显示了山野间的安静与宽阔,这与作者希望远离尘世与世俗的愿望正好吻合。 四、翻译全诗 五、分析格律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五言律诗。 2、对偶句有哪些?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3、哪些字是押韵的? 后,秋,流,舟,留。 六、作业设计: 1、翻译全诗。 2、请尝试用一段话描绘这首诗呈现的画面。(200字) 七、板书设计: 王维,字摩诘,世称王右丞,《王右丞集》。“天下文宗”,“诗佛”。“山水田园”派诗人。 景物:明月,松林——静景 清泉,山石 竹林,浣女——动景 青莲,渔舟

王维诗《山居秋暝》赏析

王维诗《山居秋暝》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注释 ⑴暝(míng):日落,夜晚。 ⑵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 ⑶清泉石上流:写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⑷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洗。 ⑸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 赏析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精品教案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感悟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朗读诗歌,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动手来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进而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和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通过学生的画作,品味意境,去感悟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自己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 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教法: 1、多媒体播放《山居秋暝》的朗诵录音” 2、学生诵读法 3、学生自己动手描绘诗中展示的画面。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那么全诗向人们展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现在就请你们先朗读,再听录音,最后自己动手把呈现在脑海的画面描绘出来。 二、学会诵读

1、学生诵读,学生评价,学生再朗读。 (字音、停顿、语速、语气、语调、语重) 在朗读中,同学们把握了诗歌朗读的停顿、语气和语调,但是,语速和重音把握的还不是很好。下面,我们听一遍名家朗诵,体会感悟诗歌的意境。 2、录音朗读,体会感悟。 《山居秋暝》描绘了美丽的田园风光,意境优美。下面,我们一起朗读,感知诗歌优美的意境。 三、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以下任务: 1、描绘一幅《山居秋暝》图,把诗中写到的景物全部展现出来。 (如:季节、明月、松树、泉水……) 2、想象出王维诗中没有提到的景色,把它补充到《山居秋暝》图中来。 (诗中没有写到的,补充到”图”中,又能符合画面特点的.) 3、《山居秋暝》图的布局结构,动态和静态的形象,以及着色都要有自己的创意。 (整个图画的布局不显得累赘,又能很好地衬托出动静这一特点,着色要能符合诗中描绘画面的特点.如:雨后处晴,松间明月,清泉浣女--) 4、给自己的图画取一个名字,名字要有创意。 (要能概括画面的主要特点:清幽,宁静,雅致……) 5、在自己创作的图画上写上一句简短的话,对自己图画进行说明,说明要有艺术性和创新性,并对图画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合作探究:学生分组交换平分,老师可作适当指导。(展示评分标准) 1、一幅能全部展现出《山居秋暝》景物的图画,110分。 2、一幅创新性,想象合理的图画。220分。 3、图画的布局,情景动静以及着色都有创新的。330分。 4、图画的名字有创新的。120分。 5、一句简短的说明有创新,又能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220分。 五、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老师做适当点评、归纳。并穿插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最后两句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明确两点: 1、从同学们对自己所作图画的描绘中,我们可总结的出诗人笔下的景色特点是:清幽、明净、静寂。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人说“一片自然景色,便是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