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长三角与珠三角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研究

长三角与珠三角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研究

长三角与珠三角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研究
长三角与珠三角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研究

长三角与珠三角各城市城市化水平比较研究

摘要: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成效最为显著的两大区域。随着党中央要求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交,两个地区也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本文利用spss16.0统计软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两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城市化水平的三个公因子,得出经济总量规模,政府支出情况和产业结构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并据此提出提高两大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市化;因子分析;产业结构

一、引言

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区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两位数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但两个区域的发展都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而且矛盾也不断深化,比如城市间发展的不平衡,城乡间发展的不平衡,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要具体研究这些问题,就要对两大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

狭义的城市化水平是指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于此对应的城市化进程便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或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但是城市化的意义更应该是广义的城市化所包含的含义,即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科教水平、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概念。本文将对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区域城市的城市化水平进行比较

研究。城市化水平采用广义的城市化概念。本文将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化水平进行更为科学的研究,为进一步全面提高两大区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100 % % % % % 200 % % % % % 300 % % % % % 400 % % % % % 600 % % % % % 800 % % % % % 1000 % % % % % 1200 % % % % % 1500 % % % % %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规模(万人)数量全要素生产率% 人均GDP元人均财支元财支/GDP% 财支/财收0-5 23 86 1280 138 5-20 249 82 1472 117 20-50 113 93 2563 244 50-100 28 107 3645 308 100-200 21 114 3657 320 >200 9 151 4888 576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和,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共3篇).

长三角与珠三角在竞争中合作 作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两架“主引擎”,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竞争”一直存在。然而,两地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要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不但要在区域内打破地方壁垒,更要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一面是资源在大市场无形之手作用下合理配置,另一面是两大经济区域间不声不响地“别苗头”,两个“三角”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 民企“联姻”:“自由恋爱”好热闹 来自江苏江阴、昆山、张家港、常熟和来自广东南海、顺德、东莞、中山的300多名青年企业家会聚江苏江阴,召开了一场“苏粤4+4青商合作联盟峰会”。在与会的企业家眼里,这是一场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相亲”的盛宴。南海蒙娜丽莎集团董事长张旗康对江苏企业的“大家风范”赞不绝口。他说:“在广东,同业企业间相互防范、保密,而我每次到江阴,合作企业都欢迎我参观最核心的生产车间,在技术合作方面也绝不藏私。与这样实力与诚意兼备的企业合作,一定会带来‘双赢’。”江苏双良集团董事长缪志强说,广东企业家敏锐的市场嗅觉、超强的品牌意识和敬业精神赢得了他的尊重,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这种“相亲”给与会的两地企业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数十个具体的合作项目和合作意向,“了解、合作、联盟”才是最重要的“关键词”。 事实上,两大三角洲民营企业的具体合作由来已久,其中最经典和最成功的,莫过于家电巨头苏宁电器与“顺德制造”间的“战略联盟”。 企业要想成功,就必须根据市场原则选择合作伙伴。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志彪教授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两翼’,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微观经济互动必然会越来越频繁,合作必将越来越多,这是大市场背景下的必然。” 服务业:香港与上海的市场角力 小家电“巨头”广东东菱凯琴集团在广州召开供应商大会,要求供应商积极参与有毒有害物质控制解决方案,以建立符合欧盟环保指令要求的绿色供应链机制。提供这项“生产者服务”的UL美华认证有限公司,是一家注册在苏州、总部设在上海的合资企业。 在传统上,“香港-深圳-广州”轴线才是珠江三角洲的生产者服务中心,金融、外贸、技术、法律、物流莫不如此。这条轴线甚至还向包括长三角在内的中国广大区域辐射,一向是“中国制造”最重要的服务中心。UL美华的这单业务无异于上海“生产者服务商”从以香港为代表的“珠三角轴心”虎口夺食。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水平基本判断 城镇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判断当前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成为“十五”期间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总的判断是: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明显滞后;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加速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化水平滞后制约经济发展;中国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为宜。以下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一、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判断 中国是一个低度城镇化国家,这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作出的基本判断。《建议》指出:城镇化水平低,这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那么,《建议》何以得出上述结论呢? 根据城镇化、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同,我们可以把城镇化划分为四种模式:第一种是适度城镇化又称同步城镇化,即指城镇化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和相适应的城镇化模式,即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如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芬兰、日本等。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镇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镇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第二种是过度城镇化又称超前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如印度、巴基斯坦、墨西哥、中东等。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镇化,是一种无工业化的城镇化。第三种是滞后城镇化又称低度城镇化,即指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镇化模式,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镇化模式,如中国、朝鲜、贝宁等。这些国家的城镇化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进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见图1),它是城镇化的更高阶段。[2-5]从中国目前城镇化发展模式现状不难看出,中国的城镇化属于低度城镇化国家。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城乡人口逆向流动不是逆城市化,而是一种“反城市化”。对此,要加以区别。 附图 资料来源: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2.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9),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XX年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张赛飞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 (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专题21 城市化(等级考试题)

专题21 城市化 一、选择题: 1.(2018·青浦、杨浦·一模)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通常是 C A .城市的人口规模 B .城市的用地规模 C .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D .特大城市数量 2.(2018·徐汇·一模)中国城市化率将近60%。下列现象中,与城市化进程有必然联系的是 A A .非农业人口比重增加 B .绿化面积不断减少 C .住房紧张与交通拥挤 D .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 3.(2018·虹口·二模)右图为我国某区域略图。①与 ②、③地区相比 A A .城市化水平较高 B .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C .民营企业比重较低 D .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下图是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4~5题。 4.(2017·崇明·二模)对甲、乙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 .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 B .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 C .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 .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5.(2017·崇明·二模)随着城市化发展 B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 ④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2017·黄浦·二模)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该地区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D A .自然条件优越 B .外来人口增多 C .农业产值的比重不断增长 D .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互动并进 甲 乙

城市化水平测度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 目前确定城市化的指标和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①主要指标法。选择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和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水平。以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指标为主,而城市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指标。②复合指标法。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对具体城市进行分析时,往往使用不同的指标设计方法。 一般而言,度量城镇化水平最常用的指标是“城镇化率”,即: 一个国家或区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但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利用人口比重的方法来计算或预测城镇化水平已经不能全面体现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课本上有四点原因。(主要指标法) 1、城镇的定义不同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的统计,进而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与统计 2、城市人口的定义不同也将影响城市化水平的计算。 3、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是测度了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不能反映城市化其它实质。 4、以城市人口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只能反映城市化发展的相对水平,不能反映城市化的总体规模。 (用复合指标法)城市化水平测度总的来说也是大同小异。 同:都有三个大的步骤。用的都是层次分析法。 1、指标体系的构建(层次结构模型的确立) 2、各体系权值的确定(因素分析法、专家打分的方法) 3、城镇化水平的测定(分值比较) 异: 1、指标体系内容的差异 (1)第一类:经济现代化, 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非农产业比重和城市居民收入 4 个指标; 第二类: 基础设施现代化, 包括人均铺装道路面积、百人拥有电话机数、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城市污水排放处理达标率 4 个指标; 第三类: 人的现代化, 包括人均居住面积、万人拥有在校大学生数、市区绿化覆盖率、二氧化硫年日平均浓度、人均生活用水量 5 个指标

城市化水平时间序列分析

摘要 城市化水平是城市化研究的基本测度之一,等价的测度是城乡人口比。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指的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文章采用1949~2009年的中国年度数据,建立了一个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时间序列模型。通过该模型对2007~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用SAS软件进行预测,得出预测结果的所有预测误差的绝对值都小于1%。而且,用该模型预测未来5年的中国城市化水平,从对2010年的预测结果47.07%来看,预测结果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城市化水平47.50%基本一致。 关键词:城市化;时间序列模型;SAS;预测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城市化自然而然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正面临着两难困境一方面中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三农问题是制约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使农民通过向城市转移并最终实现市民化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另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就意味着会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迁往城镇这又将对城镇经济与社会诸多方面如就业吸纳环境承载贫困问题等产生巨大的冲击盲目地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路线快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又不符合中国的现实情况这就要求理论工作者科学预测中国未来城市化水平的变化趋势确定合意的城市化水平准确把握城市化水平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从而方便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措施协调城乡发展最终顺利完成中国的城市化。 一、中国城市化水平数据的选取 本文采用1947-2009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通过SAS软件绘制的中国城市化水平序列时序图:

2、对序列做初步识别,输入如下程序: proc arima data=a; identify var=x nlag=6; run; 结果如下: 3、提交程序,观察样本自相关系数,可看出有缓慢下降趋势,结合我们观察的 图形,我们知道要对序列做差分运算,作一阶差分,输入如下程序: identify var=x(1) nlag=8; run; 得到结果: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南京大学毕业论文 (申请学士学位) 论文题目:福安市城区总体规划中的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顾朝林教授 2002年6月

目录 一、前言 (4) 二、人口预测和城市化 (4) (一)、人口预测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4) (二)、城市化与衡量指标 (5) 1、城市化质量水平的衡量指标 (5) 2、人口城市化水平 (6) 3、非农业人口指标 (7) 4、城镇人口指标 (8) 5、“五普”统计口径指标 (8) 三、人口预测模型 (9) (一)、常用预测方法 (9) 1、趋势化分析法 (9) 2、城市生态容量法 (10) 3、相关因子分析法 (11) (二)、预测方法的分析研究 (12) (三)、本文采用的模型 (13) 四、福安市城区总体规划中人口预测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13)

(一)、现状分析 (13) (二)、总人口预测 (15) 1、计生“十五”人口规划 (15) 2、人口发展趋势化模型预测 (17) (三)、城市化水平预测 (20) 1、非农业人口预测 (20) 2、城镇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关系 (24) 3、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城镇人口、非农业人口的比例关系 (25) 4、福安市规划年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列表 (25) 五、实现城市化的途径 (26) (一)、处于飞速发展阶段的城市化水平 (26) (二)、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26) 1、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26) 2、降低农民入城的“门槛” (26) 3、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并使之法制化 (26) 4、高标准地规划好小城镇 (26) 六、后记 (26) 七、参考文献 (27)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2002年两地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28%,实现出口占全国的63%,完成投资占全国的23.9%,实现消费占全国的26.7%。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各项洲经济指标的比较 1)经济总量:长三角比珠三角对全国贡献率高9.4个百分点 2002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141.62亿元,比2001年净增2160.6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7%,比2001年提高1个百分点;珠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536.18亿元,比2001年净增1013.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9.3%,比2001年提高0.4个百分点。总量上,长三角地区是珠三角的整整2倍,对全国的贡献长三角地区也比珠三角地区高了9.4个百分点。 发展速度上,两个地区24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可比价增速达到了两位数,长三角地区15城市的可比价增速差距不大,最快的是苏州市为14.5%,最慢的是上海为10.9%,高低落差仅为3.6个百分点,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

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的比较分析吉林财经大学朱丽娟、杨雪娇、徐莹莹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引言 (4) 一、文献综述 (4) (一)国外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4) (二)我国城镇化水平相关研究 (5) 二、我国城镇化及城市发展现状 (7) (一)我国城镇化发展阶段 (7) (二)我国城镇化发展现状 (8) 四、建立因子模型 (9)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9) 1.指标选取原则 (9) 2.建立指标体系 (10) (二)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过程 (12) 1、模型检验 (12) 3、分析因子载荷矩阵 (13) 4、得出因子模型 (15) 5、聚类分析 (16) 四、结论及建议 (18) 参考文献 (20)

摘要 本文以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水平为基础,从经济水平、生活水平、地域城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等四个方面建立全国31个省的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建立截面数据模型,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析全国31个省份城镇化水平差异。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法城镇化因子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level,which based on economic levels,living standards,level of urbanization and geographic extent of the four aspects of civi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urbanization level evaluation system,the establishment of cross-sectional data model,first us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cluster analysis,analysis of the country's 31 provinces,differences in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Keyword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factor analysis of urbanization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

城镇化水平的五种测算方法分析 Discuss on Different Measurement Methods of Urbanization Level 姜爱林 J IANG Ai-lin (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 北京 100029) [摘 要]城镇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通过一定的方法去测算其发展水平是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由此引出种种测算方法。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三大类,即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与其他指标法;常见的测算方法主要有人口比重指标法、城镇土地利用比重指标法、调整系数法、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法与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法等几种。 Abstract:Urbanization level is an im portant index to measure a national or area urbanization degree.Measuring ur2 ba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through certain method is the practice of m ore general now.Urbanization is a kind of m ore com plicated s ocial phenomenon and because of this various measurement methods occured.These measurement method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kinds:unitary index method,com prehensive index method and other index method.C omm on mea2 surement methods were:population proportion index method,urban land use proportion index method,adjustment coeffi2 cient method,rural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method and m odern urbanization index system method etc. [关键词]城镇化 水平 测算方法 比较 K ey w ords:Urbanization Level Measurement method C om paris on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549(2002)08-0076-05 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城镇化水平,通常以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城镇化过程从最抽象的意义上说,是指城镇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过程。所谓城镇化的测算(或测度、计算),就是要对城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时期之间进行分析比较。由于城镇化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因而要适时准确地测算城镇化水平并非易事。近几十年来,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探讨。归纳起来,对城镇化水平的测算不外乎三大类:一类是单一指标法或称主要指标法;另一类是多项指标法、复合指标法或称综合指标法;第三类是其他指标法。本文重点分析常见的几种测算方法。 一、人口比重指标法 人口比重指标法反映的是人口城镇化的变化情况,它包括两种:一种是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另一种是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这两种方法是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方法。 所谓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法,按传统的定义而言,就是指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该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U=[Pc/(Pc+Pr)]×100%=(Pc/N)×100%(1-1) 式中,U表示城镇化水平(或称城镇化率),Pc表示城镇人口,Pr表示农村人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即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之和。从(1-1)式中可以看出,用人口指标测算城镇化水平时,城镇人口统计口

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差异比较研究

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差异比较研究 经历了三十余年改革开放,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业已形成三个以城市群为核心的经济区域,即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和环渤海湾经济区域。由于集中了大陆最优秀的人才,最雄厚的资本,最先进的技术,三大经济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的平均速度,尤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为甚,虽说这两个区域都很发达,但是它们的经济有相当大的区别。在本文章,我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经济差异进行一下比较。 1.从经济地理概况来看: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市、惠州市(惠城区、惠阳、惠东、博罗),肇庆市(端州区、鼎湖区、高要(部分)、四会(部分));而长三角区域有十六个城市,分别为上海、江苏省的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舟山、台州(2003年新加入)。长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中部,区域面积99687平方公里,人口7504万,是中国大陆最大的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大陆海岸线南端,区域面积41698平方公里,人口2910万,是中国大陆第二大三角洲。以人均指标考量,2000年,长江三角洲人均GDP18344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967元163.3%,珠江三角洲人均GDP31990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9.16%,珠江三角洲又比长江三角洲高出74.39%,占有明显优势。而长江三角洲因区域面积广、人口多,所以经济规模较大,区域内经济成长的潜在能力和前景应优于珠江三角洲。就更大范围的流域经济增长的潜质而言,长江流域更胜出珠江流域一筹。由表二可见,因为长江是世界第三、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远大于珠江,航道里程也超出珠江甚多。何况,长江黄金水道与东部黄金海岸在大陆上形如英文的“T ”字,长江三角洲正好位于长江出海口与东部海岸线中端的黄金交汇处,是大“T ”字的结合部,区位优势可谓得天独厚。以至有人构想:以上海为龙头,武汉为龙身,重庆为龙尾,珠江三角洲和渤海湾经济圈为两翼,一气贯通之日,便是巨龙腾飞之时。 如果由此得出增长潜力珠江三角洲不如长江三角洲的结论,仍然未免失之主观,因为潜在优势未必一定能变为现实优势,何况区域发展并非仅仅由经济地理条件决定,还需要其他许多条件配合。 2. 从综合实力来看: 珠三角的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传统农业社会到1979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的区位优势、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的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显著;从1980—2000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广东(13.8%) ,2001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占全省比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00年的69.6%和65.8% ,人均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的3.85倍, 全省水平的2.16倍,跨过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39.64亿元,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厚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经济资源,经济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茅,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GDP总量548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5.1 %,到2002年GDP总量达19983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9.5%,所占比重提高4.4个百分点;人均GDP从1978年的800元提高到2468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之比从1978年的2.11:1上升到3.08:1。财政总收入从1978年的259亿元上升到2002年的4129亿元,年均增长12.2%,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比重80年代有所下降,近几年又稳步提高,2002年达到21.8%。长三角地区不仅财政收入增长比率较高,运行质量也较好,从宏观经济效益指标看,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于全国,2002年长三角地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 测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南京大学毕业论文 (申请学士学位) 论文题目:福安市城区总体规划中的 人口发展与城市化水平预测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顾朝林教授 2002年6月

目录

一、前言 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949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最近,工程院已将新中国的城市化列为科技发展的十大成就之一。今后,我国的各大城市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等,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已在“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了今后的发展目标,即“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走符合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考虑规划区范围内人口发展和城市化水平预测。笔者不试图 进行理论创新,而是对长期以来人们采用的预测方法进行归纳和评价,并结合福建 省福安市城市总体规划实际,选择和修正适当的人口发展模型,考虑多种影响人口 发展的因素,预测2000-2020年福安市的人口发展规模及城市化水平。根据所学知 识,并通过实地调查踏勘,提出适合福安市发展情况的城市化途径。 二、理论与方法 (一)、人口预测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 人口是反映国情、国力基本情况的重要指标,区域研究所必须考虑的重要因 素之一,分析现状、制定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一个城市规划师,在面对 一项城市总体规划时,他要考虑的问题很多。在诸多问题中,重要的是如何科学、 准确地去预测城市人口规模。因为城市人口规模在城市规划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 位,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规模决定城市用地规模和基础设 施的建设规模。如果城市人口规模预测得不准,实际人口超出了预测人口较多,就 会造成今后城市用地紧张,基础设施不敷使用,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诸如城 市拥挤,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等;同时,如果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超出实际人口较 多,又会造成浪费宝贵的土地资源,或使部分基础设施闲置。二是城市人口规模与 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很大,在社会经济体制由原来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过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 京津冀地区处于我国三个“增长极”所在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区域的国土面积为21.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27%。2012年常住人口10770万人,占中国内地总人口的7.95%;地区生产总值5726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03%。 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和一体化发展一直是学界讨论的议题,关注的重点之一就是京津冀地区都市圈和城镇化的发展。 人口城镇化水平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整体水平为56.23%,比全国平均水平(49.68%)高出6.55个百分点。尽管区域内坐落着北京和天津这两个超级都市,但是其城镇化率仍低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59.49%)。从跨省区域的范围看,京津冀的城镇化仍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位于长三角地区(65%)、珠三角地区(66%)和东北地区(57.19%)之后。 京津冀区域内部的城镇化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一方面是北京和天津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分别高达85.96%和79.44%;另一方面是河北的人口城镇化水平只有43.11%,低于全国水平。这表明京津冀地区人口城镇化发展失衡,这种失衡不仅直接关系到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到我国人口城镇化的整体进程。 人口城镇化的结构特征 城镇化进程不仅有水平的变化,还有结构的变化,后者是深入了解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和内在特点的关键所在。所谓城镇化结构,是指人口在城市和小城镇这两类不同形态区域之间的分布,以及在不同规模城市之间的分布。从全国来看,城镇人口中的六成居住在城市,有四成居住在小城镇。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中居住在城市的比例达到了66.1%。但如果仅就河北而言,其城镇人口的分布格局则正好相反:54.43%的人居住在小城镇。这种分布格局与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一些省份相同,如安徽、湖南、江西、广西、云南、西藏、广西、贵州和四川等。但河北的区域主要在华北平原,地形等自然条件显然比中西部省份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可见河北的城镇化结构不尽合理。 京津冀城镇人口分布的另一个特点是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北京、天津两个人口超千万的大都市及人口超500万的石家庄市,三个城市的人口之和占京津冀全部城镇人口的54.9%。而仅就河北而言,有超过50%的城镇人口集中在30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京津冀地区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仅吸纳了该地区9%的城镇人口,而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100万人口以下的中小城市分别吸纳了本区域18%和11%的城镇人口,可见京津冀地区城镇人口的聚集程度大大高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 城市是人口城镇化的载体,一个区域内的城市体系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该区域人口城镇化的进程。京津冀地区总共有35个县级市及以上的城市,包括2个直辖市、1个省会城市、10个地级市和22个县级市。如果按照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京津冀地区一半以上的城市是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珠三角与长三角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 发表时间:2010-05-06T12:04:34.420Z 来源:《城市观察》2009年第1期供稿作者:顾涧清 [导读] 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 摘要: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并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城市群区域,但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诸多问题。本文对这两个区域城市群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市化进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提出了加快形成世界级大城市群的有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简称“长三角”)和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经济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两大城市群。比较研究它们的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特征,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不仅可以为进一步推进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提出建议,而且还可以为其他地区乃至全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参考和借鉴,这对加快形成我国具有世界级水平的大城市群也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 珠江和长江两个三角洲都位于西太平洋边缘的中纬度地带,其发育和形成有许多共同性,但毕竟两河所处的流域面积等自然地理要素是不同的,这又造成两个三角洲发育特征上的差异。对两个三角洲主要自然地理特征进行比较,有助于进一步对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行比较研究。珠江和长江入海后,水面比降迅速减小,在径流、波浪、潮汐和流场系统等相互作用下,大量泥沙在河口区有规律堆积,形成了相对不同的三角洲。 两个三角洲都有着相似的发育过程,都有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水资源、基本构造和气候上也都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地形地貌不同、发育程度不同而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如珠江三角洲的地貌形态不规则,发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在气候和生态方面,两个三角洲也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两个三角洲在入海口的地形地貌有明显不同,珠江三角洲以基岩海岸为主,而长江三角洲已多是淤泥海岸了,这使得建港条件发生差异。从自然地理条件看,虽然两个三角洲都是我国大江河下游的冲积平原,但是两个三角洲在全国形成的辐射面却是不同的,珠三角偏居南方一隅,位于珠江的下游,位置处于广东省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境内,远离中原和内陆地区;而长三角则地扼大陆的中东部,是由把中国分为南北两部分的长江冲积而成的,处于整个国家海岸的中点,它对于我国南北两翼和以长江为纽带的中西部发展都容易产生强大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深入进行两个三角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比较,有助于研究两个三角洲城市群进程,有助于对两个三角洲的城镇形态进行比较,当然在这里还主要是提出问题。 二、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的比较 虽然港澳在自然地理上同属珠三角,但是要将两个三角洲主要经济地理特征进行比较研究,还是要将广东与港澳分作不同的经济区域进行研究为宜,否则,在三大产业比例等方面还是难以比较。珠三角的经济区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230万,土地总面积41698平方公里。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南京,东到海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面积约为99600平方公里,人口约7500万。 两个三角洲都具有沿海、沿江的区位优势,都是我国沿海地区的重要开放门户和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实力最强、发展潜能最足的区域。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使长三角和珠三角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长三角和珠三角经济继续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走势,两个三角洲对全国经济的贡献份额进一步增大。资料显示,2005年双三角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52022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183085亿元)的28.4%。但是任何区域经济增长的轨迹,都与本地区的社会环境、经济基础和人文资源相联系,两个三角洲内部和外部特征上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珠三角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量虽然不如长三角,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比长三角要高;从经济结构上分析,两个三角洲的三大产业结构基本相同,总体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首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相对而言,珠三角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更高,但长三角第三产业发展快。珠三角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相比1993年呈上升趋势,正在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新基地。 三、两个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进程的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涌现出一批规模不等、水平各异的城市群,其中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是两个突出典型,代表着我国城市群发展的最高水平,具备参与高层次国际竞争的条件和潜力。一般认为,城市群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中小城市独立发展、大都市区发展、大都市连绵区发展等阶段,大都市连绵区是城市群发展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双中心的珠三角大城市群,已经呈现出大都市连绵区的初步形态。 在80年代中期,珠三角区域的建制镇不到200个,而到2008年,平均每个市县有20多个建制镇,城镇密度达100个/平方公里,珠三角整体城镇化水平达到80%,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珠江三角洲以镇为主体的城市群进程,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由铁路、公路、河道、港口等交通要冲牵动发展起来的城镇;二是以工业小区为主体形成的新城镇;三是以专业市场、综合市场为主导的商贸型城镇。2008年,国务院推出《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更直接以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化为目标。 长三角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基础条件较好,发展相对成熟,因而城市群的规模相对也比较大。2000年的“五普”数据显示,长三角平均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2.63%,高于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从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等级结构、城市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上看,长三角地区的城镇发展也比较合理,大多数城市沿江、沿线(铁路轴线)分布,形成分工有序、联系紧密的城市走廊,城市群的整体效应较好。 将两者的城市群进程再作进一步比较:一是珠三角的区域规模、城市群规模都相对偏小;二是长三角城市群的规模虽然较大,但从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上看,长三角还不如以珠三角香港与广州两极拉动的水平高,大城市群还需要进一步更新改造和提高环境质量;三是两个三角洲城市群的现状都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分布和城乡建设缺乏科学规划,机场、港口、大桥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区域布局仍然不够合理,一些地方严重损耗自然资源,并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等等。 因为长三角具有南北居中的得天独厚区位条件,长三角城市群有可能率先成为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与珠三角城市群相比发展后劲将强一些,发展空间也会大一些;珠三角虽然也具有江海交汇并通过香港更好连接世界的区位条件,但是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吸引外资速度已经开始慢于长三角城市群。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对珠三角城市群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失去信心,因为以香港和广州为双国

城镇化水平评估及预测

城镇化水平评估及预测 摘要 受地理、环境、资源以及宏观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新疆省各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存在很大差异。通过评估不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指出其发展差异所在,对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差异,实现共同富裕有着积极意义。 模型I:针对问题1,首先采用单一指标法把可能影响新疆城镇化水平的因素找出来逐一进行分析,然后用数学软件进行比较,综合分析出影响新疆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是以经济为主,以人口数量,劳动力,政府调控等为辅。 模型II:针对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法和GIS从层次和空间两方面评估城市化水平。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层,以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率为准则层,建立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把经济与城镇化相结合评估出新疆省城镇化水平,得到新疆省城镇化初步发展地区为喀什、和田;加速发展阶段地区为吐鲁番、塔城、阿勒泰、阿克苏;成熟阶段地区为乌鲁木齐、哈密。 模型III:针对问题3,结合前两问,选用BP神经网络从历史数据(2005年到2010年)中找出隐藏的规律来进行城镇化水平预测,预测出近十年新疆省城市化水平。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层次分析法指标 BP神经网络

1问题的提出 目前,城镇化水平(也称城镇化率)单纯地被定义为城镇人口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的人口的比重。这种做法是片面的,因为城市人口比重大有时候并不能准确说明城市化水平。例如,某些政策导致的城镇人口突然增加或减少就不能说明城市化水平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我国历史上的“上山下乡”运动,近期的农村人口大规模变为城镇人口,阿拉尔建市等都不能准确反映城镇化水平。也就是说,科学评价某一地区的城镇化程度时,必须全面考察该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城镇人口的比重和基础设施水平等诸方面的因素。为此,对于城镇化水平需要进行综合评价。以新疆省为例,讨论以下问题: 1)寻找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和指标。 2)建立数学模型,给出合理评估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3)利用建立的数序模型,预测新疆(或阿克苏地区)近10年的城市化水平。 2问题的分析 2.1问题1的分析 针对问题1,选用人口比重指标法、非农业人口比重指标法、带眷系数法、土地利用比重法、经济相关分析法、财政支出这6种方法对可能影响新疆城镇化因素逐个分析,并用Excel比较的6种方法来确定影响城镇化水平的主要因素或指标。 2.2问题2的分析 针对问题2,在问题1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从层次和空间两方面评估城市化水平。以经济发展为目标层,以经济总量、经济结构、经济效率为准则层,建立衡量其经济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把经济与城镇化相结合评估出新疆省城镇化水平。 2.3问题3的分析 针对问题3,结合问题1,2,采用B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以2005年到2010年新疆GDP为历史数据,建立某种映射关系,并用matlab进行拟合来预测新疆近10年的城市化水平 3模型的假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