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演变

1.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代表人物:凯恩斯)

理论: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政策理论

主张:由于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政府为了维持经济的稳定,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总需求管理。其中,财政政策被认为是最有力、最直接的调节手段。

2.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希克斯、杜森贝利、弗里德曼、莫迪利安尼、汉森和萨缪尔森等)

理论:○1希克斯的IS —LM模型○2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3弗里曼的的永久收入假说○4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5汉森和萨缪尔森的乘数—加速数模型○6鲍莫尔、托宾的货币交易需求的平方根法则○7托宾的货币

投机需求的资产组合理论○8索洛的新古典增长模型○9克莱茵等人的计量经济模型

主张: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总需求,以减少失业、消除危机,使经济能避免过度的繁荣或萧条而趋于稳定的增长。

3.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

理论:在两个方面区别于凯恩斯主义:一是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是关于稳定性的经济政策的作用。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指排除利息率、信贷流量、自由准备金等因素,仅以一定的货币存量作为控制经济唯一因素的货币政策。

主张:货币主义者认为只有货币政策才对产出的波动起着最大的作用,并且不应让经济自由地活动,减少干预,同时提倡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总之,货币主义者把反通货膨胀放在优先地位,认为货币在短期中是影响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因而政府应当并且能够实行的唯一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给。

4.供给学派

主张:供给学派认为供给会创造需求,而刺激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税率,因而只有大幅度减税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进而促进储蓄和投资,刺激工作和经营积极性,才能使生产率提高,并使政府课税基础扩大,税收总额随之增加,财政赤字得到控制,通货膨胀也会消失。

5.理性预期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代表人物:R.卢卡斯、T.萨金特)主张:理性预期是针对适应性预期而言的,他们认为人们会根据过去、现在、将来一切可能获得的信息作出的预期。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在人们不掌握充分的信息,可以根据过去的经验来预测未来,并准备随时调整预期。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会预料到政府的政策所造成的后果,从而会采取相应的对

策。

6.博弈论

主张:根据博弈论,政府应当尽量减少对私人经济活动的干预,放弃短期的政策规则变动,实施长期不变的政策规则,创造一个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发调节作用的稳定环境,真心取信于民,解除心里戒备,是经济稳定发展。7.新凯恩斯主义

理论:对原凯恩斯主义理论进行深刻反省,同时吸纳并融合各学派所强调的理性预期假设,引进了凯恩斯主义所忽视的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主张:新凯恩斯主义并不仅仅是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张,他们还特别强调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调节经济的思路,主张从长期着手、从供给方面着手来考虑经济政策。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 营销理念的历史演变 古人言:“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如今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就 是一个在不断变化的环境,而且变得越来越成熟,而消费者 也变得越来越精明。厂商不断推出新的营销策略以争取客 户,而市场则是以更多的冷静给予回应。与上个世纪相比, 今天的市场有很大的不同,无论是竞争格局,还是消费者的 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营 销理念也随之发生了几次变化,经历了四种典型的营销理 念,即: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以追求顾客满意 为目标的 4C 理论、以建立顾客忠诚为目标的 4R 理论以及 建立企业终极竞争力的 4V 理论。 一、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的 4P 理论 美国营销学学者麦卡锡教授在 20 世纪的 60 年代提出了著 名的 4P 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 (Place)和促销(Promotion)。他认为一次成功和完整的市场营 销活动,意味着以适当的产品、适当的价格、适当的渠道和 适当的促销手段,将适当的产品和服务投放到特定市场的

行为。 20世纪的60年代,当时的市场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的过程中,市场竞争远没有现在激烈。这时候产生的 4P理论主要是从供方出发来研究市场的需求及变化,如何在竞争在取胜。4P理论重视产品导向而非消费者导向,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4P理论是营销学的基本理论,它最早将复杂的市场营销活动加以简单化、抽象化和体系化,构建了营销学的基本框架,促进了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与普及。4P理论在营销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至今仍然是人们思考营销问题的基本模式。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一理论逐渐显示出其弊端:一是营销活动着重企业内部,对营销过程中的外部不可控变量考虑较少,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二是随着产品、价格和促销等手段在企业间相互模仿,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由于4P理论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出现了一定的弊端,于是,更加强调追求顾客满意的4C理论营运而生。 二、以追求顾客满意为目标的4C理论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第13篇最后的思考 第36章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是否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第一个争论问题涉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决策者是否应该用他们所控制的工具来试图平缓经济周期的上升与下降 1.赞成:决策者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经济本质上是不稳定的,并相信政府可以管理总需求,以便抵消内在的不稳定性。 通过“逆经济变动的风向行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可以稳定总需求,从而稳定生产和就业。当总需求不足以确保充分就业时,决策者应该刺激政府支出、减税并扩大货币供给。当总需求过大,有引起更高通货膨胀的危险时,决策者应该削减政府支出、增税并减少货币供给。这些政策行为通过引起一个更稳定的经济,并有利于每一个人而使宏观经济理论得到最好的运用。 2.反对:决策者不应该试图稳定经济 决策者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并不能立即影响经济,其作用要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滞。由于预期是困难的,而且,很多冲击是不可预期的,稳定政策应该根据未来经济状况有根据地推测,错误预期会使经济政策引起不稳定。政策的第一个规则应该是“不伤害”,因此,决策者应该抑制对经济的日常性干预。 二、政府反衰退应该增加支出还是减税 1.赞成:政府应该增加支出来反衰退 在衰退期间,社会基本问题是总需求不足。终结衰退的关键在于把总需求恢复到与经济中劳动力充分就业一致的水平,对此可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通过增加支出来反衰退。 2.反方:政府应该减税来反衰退 减税对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有重要的影响。减税可以:第一,增加总需求;第二,增加总供给(通过刺激工作予以实现);第三,分散了支出决策。相对而言,家庭、企业决策优于政府集中支出决策。 另外,在衰退期间增加政府支出存在各种问题:第一,政府支出乘数变小;第二,快速的花钱,购买没什么公共价值的东西不能适时地增加总需求;第三,谨慎而细致的计划支出存在着较长的时滞。 三、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制定还是相机抉择

情绪的相关理论

1.詹姆士(James)—兰格(bnge)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于某一情境的变化引起自身状态的感觉。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引起个体的生理反应,如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的变化,由机体反应引起情绪体验。因此,情绪只是对于一种生理状态的感觉,是对机体内部和外部生理变化的意识。 2.坎农(connan)—巴德的丘脑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激发情绪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和机体的其他部位.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牛情绪体验,而到达内脏和骨铬肌肉的信息激活生理反应,因此,身体变化与情绪体验同时发生o3.巴甫洛夫(Pavlov)的动力定型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大脑皮层中按照刺激物的顺序形成厂比较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种系统叫做动力定型,是入学4、习惯和需要的生理基础。当客观事物符合我们的动力定型时,其刺激所引起的皮质神经过程就会按原来的轨道运行,产生满意的倩绪和情感。如果客观事物不符合动人定型,就会使旧的动力定型遭到破坏,产生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人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有两个系统。 由具体事物的影响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一佰号系统,内语言所建立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称为第二倍号系统。人们不仅通过第一信号系统产生情绪体验,也通过第二信号系统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例如,当一个人遭遇不幸时,自己的情绪怎么也平静不下

来,如果这时候有人用言语劝告几句,就可能平静下来,这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4.行为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认为,情绪只是有机体对待特定环境的一种反应和一族反应,因此经常从反应模式和活动水平两方面去描述情绪。行为主义的莫圣人华生认为,情绪是—种遗传的反应模式,它包括整个的身体机制,特别是内脏和腺体活动系统的深刻变化。在他之后,操作条件反射论者斯金纳特别注意从动物在个体生活中的习得行为研究情绪,发展了用条件反射技术来引发倩绪的方法,并把挫折效应作为研究情绪的一个标难方法。 5.精神分析学派的情绪理论 该理论的中心是焦虑问题。弗格伊镕提出,人有客观件焦虑、神经症焦虑和道德焦虑这三种焦虑,它们分别代表白我在对待现实、本我、超我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时采取的软弱态度。客观性焦虑源于人的“诞生创伤”——新生儿诞生时被来自新环境的大量则激所掩没,是一种原发性的焦虑,它是以后个人生活中继发的焦虑反应的原型。当”‘个人面临一种创伤的可能性时.就会有一种与诞生创伤相联系的倩绪的复现。例如人在焦虑时出现的紧张急促的呼吸、肌肉的颤抖、加快的心跳等特征都是模拟和重复新生儿的情绪特征。神经症焦虑产牛十害怕自己的本能行为的客观后果,害怕从事被禁止行为所产生的社会后果。这种焦虑有两种形式。一是“自由漂浮”式焦虑,指个人不断地预料会有最坏的结果.把偶然的事件看成厄运的先兆,特别害

营销理论演变

营销理论演变 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策略自50年代末由JeromeMcCarthy提出以来,对市场营销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被营销经理们奉为营销理论中的经典。而且,如何在4Ps理论指导下 实现营销组合,实际上也是公司市场营销的基本运营方法。即使在今天,几乎每份营销计划书都是以4Ps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拟订的,几乎 每本营销教科书和每个营销课程都把4Ps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而且 几乎每位营销经理在策划营销活动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从4Ps理论 出发考虑问题。 4Cs理论取代4Ps步入现代 不过,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媒介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以4Ps理论 来指导企业营销实践已经“过时”,4Ps理论越来越受到挑战。到80 年代,美国劳特朋针对4P存有的问题提出了 1、瞄准消费者需求。首先要了解、研究、分析消费者的需要与欲求, 而不是先考虑企业能生产什么产品。2、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成本。首 先了解消费者满足需要与欲求愿意付出多少钱(成本),而不是先给产 品定价,即向消费者要多少钱。3、消费者的便利性。首先考虑顾客购 物等交易过程如何给顾客方便,而不是先考虑销售渠道的选择和策略。 4、与消费者沟通。以消费者为中心实施营销沟通是十分重要的,通过 互动、沟通等方式,将企业内外营销持续实行整合,把顾客和企业双 方的利益无形地整合在一起。 4Cs理论也留有遗憾 总起来看,4Cs营销理论注重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与市场导向的 4Ps相比,4Cs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从企业的营销实践和市场发 展的趋势看,4Cs依然存有以下不足: 一是4Cs是顾客导向,而市场经济要求的是竞争导向,中国的企业营 销也已经转向了市场竞争导向阶段。顾客导向与市场竞争导向的本质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案例1:稳健货币政策中的“适度从紧” 案例内容: 1997年以来,我国所实行的货币政策长期被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强调的是货币信贷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大体保持协调关系,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因为经济形势的变化,就要求适度调整的政策实施的力度和重点。 例如,从2001年11月份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开始出现负增长,经济运行出现通货紧缩局面长达14个月,这种通货紧缩不仅表现为消费需求不足,也表现为投资需求不足,整个经济增长乏力。但是,在2003年居民消费物价指数由负转正仅一年时间,通货紧缩阴影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过热趋势。其原因有几个,一是1998年以来我国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实施中的投资项目大多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必然带动钢铁、水泥等行业热起来;二是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各地搞“政绩工程”;三是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后,利益主体也多元化,使地方政府与经济主体间形成默契与投资合力,再加上房地产行业在这几年的暴利引诱,造成钢铁、水泥等行业的异常投资冲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以及投资结构的严重失调这两大问题,在银行信贷上也得到了充分反映。 中央政府高度警惕地看到了这一矛盾,及时做出了调控决策。考虑到积极财政政策已到了必须淡出的时候,所以必须从货币政策方面考虑调控,央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法定准备率(2003年9月21日起,把原来6.1%的法定准备率提高到7%,2004年4月25日起,再把准备率从7%提高到7.5%)。二是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从2004年4月25日起,将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率提高0.5个百分点。三是建立再贷款浮动制度,2004年3月25日起,在再贴现基准利率基础上,适时确定并公布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货款利率加点幅度,同时决定,将期限在1年以内、用于金融机构头寸调节和短期流动性支持的各档次再贷款利率在现行再贷款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63个百分点,再贴现利率在现行基准利率基础上统一加0.27个百分点。四是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2004年一季度,央行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投放基础货币2916亿元,通过债券市场公开市场操作(卖出债券)回笼基础货币2810亿元,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五是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六是积极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 这轮宏观调控,尽管货币政策已显示出强有力的效应,但目前能迅速取得如此明显效果,

西方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演变-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数据中心

虚拟经济新增长逻辑初探 马艳(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内容摘要:本文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虚拟经济通过虚拟资本与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产品呈现出定价方式预期化、表达方式符号化,运作方式数字化,实现方式未来化的特征;使得企业组织形式、商品和货币交易市场、社会价值关系和经济效应法则出现非实体化、无形化的虚拟化趋势和非传统化的变革,这便大大地改变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主要经济增长要素对实际经济增长的作用逻辑和作用力度。 关键词:虚拟经济新增长逻辑 人类对经济增长理论探讨的历史悠长,而且,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还是西方经济增长理论都取得了较大成就,尤其是现代西方经济增长理论更是成就卓越。但是,综观经济学界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我们可以发现,迄今为止,人类关于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具有三大时代局限:一是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现实出发点都是实体经济,而没将虚拟经济这一经济形态作为研究的现实基点;二是经济增长要素都是实际经济增长要素,即实际的资本,实际的劳动,实际的技术,而虚拟成分没被考虑进来;三是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关系是物质的价值关系,也就是所反映的价值关系是以一定物质资源为载体的价值关系,而无法将虚拟价值关系收入研究视野之中。 在虚拟经济日益成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背景下,虚拟经济通过虚拟资本与网络技术的作用,使得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科技产品呈现出定价方式预期化、表达方式符号化,运作方式数字化,实现方式未来化的特征;使企业组织形式、商品和货币交易市场、社会价值关系和经济效应法则都有了虚拟化的趋势,从而大大地改变了物质资本、劳动(力)、技术等主要经济增长要素对实际经济增长的作用逻辑和作用力度,这不仅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虚拟经济通过虚拟资本改变了传统经济增长逻辑 经济社会中的虚拟成分是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而滋生与成长起来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虚拟资本的分析,它在传统经济中就存在着,它实际是商品经济中信用制度和借贷资本发展的产物。信用的高度发展使货币成为完全虚拟的价值符号,同时又促进了借贷资本可以多倍于现实资本的扩张,这些都为虚拟资本产生提供了制度前提。虚拟资本最初采取的

浅析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_高薇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 年第 3 期 浅析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 高薇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吉林长春130021) 摘要: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更是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从亚当·斯密开始,经济学家就不断地对经济增长进行探索。正是由于经济增长与全世界人民的福利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已经不能解释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理论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促使我们探求现代经济增长理论,以更好地解释世界。因此,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进行探索,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从经济增长的事实入手,首先界定了现代经济增长的概念,然后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阐述,分别对哈罗德—多马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外生增长理论)和新增长模型(内生增长理论)进行了详细分析。通过分析可见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由技术外生增长到内生增长、市场结构由完全竞争到垄断竞争的演变。 关键词:现代经济增长;哈罗德—多马模型;索洛模型;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中图 分类号:F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 292X(2011)03- 0070- 04 A Brief Analysis on the Evolvement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GAO Wei (Economic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21,China) Abstract: Economic growth is not only the eternal theme of economics, but also the issue generally concerned about by all over the world. Economists have been studying the economic growth since Adam Smith. It is extremely important to research on economic growth because that economic growth and welfare around the world are closely related.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can not explain the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ory and reality make us to research on the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world better. Therefore, to explore the evolution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has a positiv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meaning. This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fact that economic growth, sorts out and elabo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then, analyzes Harrod -Domar model,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ex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the new growth model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in detail respectively. Through the analysis 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modern economic growth theory had evolved from technology exogenous growth to endogenous growth, and the market structure had changed from perfect competition into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Key word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Harrod-Domar Model; Solow Model; New Growth Theory; Economic growth 一直以来,经济增长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更是全世界经济增长的步伐一直在加速。1820- 1870年,世界全世界都普遍关注的问题。自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0.5%;1870- 1950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以来,经济学家就一直不断地对经济增长进行探索。正是因为 1.1%;1950- 199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1%。在整个187年间, 经济增长与全世界人民的福利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对经济增长贫富之间的差距拉大了。1820年,世界上最富裕国家的人均收入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是最贫穷国家的3倍,到1998年,这个比例达到了19:1。1950年, 一、经济增长的事实:经济增长迅速、贫富差距加大中国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但是到1998年中国经济水平 收稿日期:2010-08-09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985工程二期”专项基金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薇(1983-),女,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

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

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 市场营销学于20世纪初期产生于美国。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市场营销学演变为现代市场营销学,其应用从赢利组织扩展到非赢利组织,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当今,市场营销学已成为同企业管理相结合,并同经济学、行为科学、人类学、数学等学科相结合的应用边缘管理学科。西方市场营销学的产生与发展同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哲学的演变是密切相关的。美国市场营销学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其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 1.萌芽阶段(1900~1920) 这一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工业革命,生产力迅速提高,城市经济迅猛发展,商品需求量亦迅速增多,出现了需过于供的卖方市场,企业产品价值实现不成问题。与此相适应市场营销学开始创立。早在1902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加州大学和伊利诺大学的经济系开设了市场学课程。以后相继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匹茨堡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开设此课。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市场营销研究的先驱者,其中最著名的有阿切·W·肖(Arch.W.Shaw),巴特勒(Ralph Star.Bulter),约翰·B·斯威尼(John B.Swirniy)及赫杰特齐( J.E.Hagerty)。哈佛大学教授赫杰特齐走访了大企业主,了解他们如何进行市场营销活动,于1912年出版了第一本销售学教科书,它是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的里程碑。

阿切·W·肖于1915年出版了《关于分销的若干问题》一书,率先把商业活动从生产活动中分离出来,并从整体上考察分销的职能。但当时他尚未能使用“市场营销”一词,而是把分销与市场营销视为一回事。 韦尔达、巴特勒和威尼斯在美国最早使用“市场营销”术语。韦尔达提出:“经济学家通常把经济活动划分为3大类:生产、分配、消费……生产被认为是效用的创造”。“市场营销应当定义为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生产是创造形态效用,营销则是创造时间、场所和占有效用”,并认为“市场营销开始于制造过程结束之时”。 这一阶段的市场营销理论同企业经营哲学相适应,即同生产观念相适应。其依据是传统的经济学,是以供给为中心的。 2.功能研究阶段(1921~1945) 这一阶段以营销功能研究为其特点。此阶段最著名的代表者有:克拉克(F.E.Clerk),韦尔达(L.D.H.Weld),亚历山大(Alexander),瑟菲斯(Sarfare),埃尔德(Ilder)及奥尔德逊(Alderson)。1932年,克拉克和韦尔达出版了《美国农产品营销》一书,对美国农产品营销进行了全面的论述,指出市场营销目的是“使产品从种植者那儿顺利地转到使用者手中。这一过程包括3个重要又相互有关的内容:集中(购买剩余农产品)、平衡(调节供需)、分散( 把农产品化整为零)”。这一过程包括7种市场营销功能:集中、储藏、财务、承担风险、标准化、推销和运输。1942年,克拉克出版的《市场营销学原理》一书,在功能研究上有创新,把功能归结为交换功能,实体分配功能,辅助功能等,并提出了推销是创造需求的观点,实际上是市场营销的雏形。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解说

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化解说3 王立宏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新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许多经济增长模型,然而这些模型都忽视了制度演进与技术进步。制度是不断自发演进的,在制度的演进中可能存在着无效的制度并影响着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技术进步是企业为寻找获利机会不断进行搜寻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模仿来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由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其结果是知识产生知识,并推动了新技术的创生。因此,经济增长的过程就是市场制度和技术的共同演进的过程。 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演化解说;自发秩序;技术进步 中图分类号:F061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07)01-0117-06 一、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回顾与评价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提出了以“内生技术变化”为经济增长动力源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其代表人物有阿罗、宇泽弘文、罗默等人。新增长理论强调的是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的结果,而是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决定的。1962年,在阿罗模型中,知识水平本身作为一个生产要素,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在知识水平不变的前提下,社会经济整体中的每一个厂商具有规模不变收益,劳动力和资本投入与产出的投入是同幅度增加的。然而,在扩大资本投入的同时,知识水平也随之变化,因而作为一个整体,经济就具有递增收益,而且由于知识是公共的,所以收益递增是外在于厂商的〔1〕(P155-173)。然而,进一步推动技术内生化的是宇泽弘文,他在1965年的《经济增长总量模式中的最优技术变化》一文中,运用两部门模型结构阐释了一个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能生产的最优增长模型,他把技术变化源于专门生产思想的教育部门。假定社会把一定的资源配置到教育部门,则会产生新知识,而新知识会提高生产率并被其他部门零成本获取,进而提高生产部门的产出。宇泽弘文的这种尝试成为后来的卢卡斯人力资本积累模式以及罗默内生技术变化模式的重要的基础。在1986年,罗默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具有内生技术变化的竞争性均衡的长期增长模式,在罗默模式中,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资本)的积累及其外溢效应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但自身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要素也产生递增收益,进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收益递增保证了长期增长。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人力资本理论解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舒尔茨、卢卡斯、贝克尔等人。舒尔茨在《制度和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增长》一文中,把人力资本积累、人的经济价值上升到与制度联系起来,人的价值不断增长,这对于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存在着制度对于这种新的要求的滞后性,就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经济增长应该解决这些问题〔2〕(P253-263)。他的主要观点是制度是内生的,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是互为作用的,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形成分析的框架。贝克尔、墨菲等在 2007年1月 第35卷 第1期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L iaoning Universit y(Philosop hy and S ocial Sciences) Jan.2007 Vol.35 No.1 3收稿日期:2006-06-19 作者简介:王立宏(1965—),男,辽宁昌图人,西方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劳动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前期成果(05BSH021)。

营销策略理论进化史

营销理论演变史 一,营销的基础知识 1,市场概念:商品的交换空间、场所;商品交换关系总和;现实和潜在的客户群。 (1)市场要素:市场=消费者+购买欲望+支付能力 (2)市场体系:行业(卖方的集合)和市场(买方的集合)关系(信息的传播,交易沟通,商品服务,货币支付)。 (3)营销核心概念: 需要---欲望---需求---产品---价值--- 效用---交换---交易--市场。 2,市场观念的发展: (1)传统观念:企业为中心,生产为导向; (2)现代观念:市场为中心,客户为导向; 生产观念:企业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实行以产定销,集中精力抓货源,不重视市场营销。 产品观念:客户喜欢高质量、多功能和具有某种特色的产品,企业致力于生产高价值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容易导致“市场营销近视”既不适当地把注意力放在产品上,看不到市场需求在变化,致使企业经营陷入困境。 推销观念:企业必须积极推销和大力促销,以刺激客户大量的消费;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被大量用以推销那些需求潜在的物品,即购买者一般不会想到要去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市场营销观念:实现企业各项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有效的传达目标市场所期望的物品或服务,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推销观念以卖方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市场营销观念则注重买方需要)。市场营销观念则考虑如何通过制造、传送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客户的需要。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要求市场营销者在制定市场营销政策是,要统筹兼顾三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社会利益、消费者需要的满足。 3,市场营销观念的演进: (1)生产观念:生产为主;其次提高产品质量、产量;在乎短期利润;企业生产什么卖什么。 (2)推销观念:生产为主;注重促销宣传;在乎短期利润;企业宣传卖什么顾客就买什么。 (3)市场营销观念:注重消费者需求;运用整体营销;在乎长期利润;顾客需要什么企业就提供什么。 (4)营销观念与推销观念的对比:推销观念(推销的是企业现有的产品,推销与促销方式兼用,着眼于每次交易,目标就是通过这种手段获得利润);营销观念(以企业的目标客户以及他们的需求,欲望为基础,运用整体营销,着眼于总体市场,通过顾客的满意获得利润)。 4,市场营销策划: 正确的市场营销策划,一般需要经过六个步骤: 市场机会分析---市场细分分析---目标市场确定---产品定位---营销组合---市场营销计划---

经济增长理论

第十八章经济增长理论 本章内容、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则将宏观经济学的讨论扩展到长期。在对长期经济问题的研究中,经济增长问题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章将试图通过对几个经济增长模型和相关经济增长因素的理论分析,说明两个关键性问题。其一是,长期中一国的经济增长率或产出增长率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其二是,现在的低收入国家将来会不会赶上甚至超过现在的高收入国家? 在本章中,读者和学生应该明白:(1)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区别,(2)对经济增长状况的衡量、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经济增长的研究方法,(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索洛剩余方法”、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要点、库兹涅茨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要点,(4)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5)索洛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6)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最优经济增长的途径问题,(7)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模型:外部性条件下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凸性经济增长模型,(8)关于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9)关于经济增长问题的争论:经济增长极限论、经济增长怀疑论,(10)推动经济增长的各类经济政策。 第一节 经济增长概论 经济增长应该是一个可以感觉得到的现象。从普通人的观点来看,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自己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能不能提高?可以提高到什么状况和程度?如何提高?这种提高所需的时间有多长?而这些问题正是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研究所要解决和给予回答的。 以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美国为例,经济增长的结果也在相应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表现出了生活水平的巨大差距。与今天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相比,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利?莱伯格特曾经描绘了美国普通人的家庭在1783年时的生活水平状况:没有暖气,只有一个壁炉,没有自来水,没有热水;厕所只是在外面盖的一间小木屋,屋内的地上有一个坑。直到19世纪,一个普通美国农民每周只能洗一次澡,房间里也没有电和天然气,晚上只能点一只蜡烛照明,当然也没有电冰箱、电烤炉和其它设备;除了一只硬板床外,卧室内没有任何家具;由于不存在社会的相关产业,家庭里必须自己动手解决一切生活必需品的供给。1 为什么在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并没有多大变化,而在19世纪中期以后到今天,却出现了过去几乎无法想象的巨大变化呢?事实上,造成18-19世纪美国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与今天美国普通人生活水平巨大差距的原因,正是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当然,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快有慢。下面的表1给出了13个国家经过40多年时间的发展后人均GDP的状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对于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巨大影响。如果我们进一步将美国、日本、挪威和孟加拉国四个国家在1820年--1990年的一个半世纪多的人均GDP增长状况进行对比,更可以发现四个惊人的特点:第一,美国的长期增长记录是相当可观的,在19世纪与20世纪,平均人均收入增长了16倍多。第二,日本已从第二次大战之前的中度贫穷国家变成了一个生活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富裕国家。第三,挪威的人均收入在近25年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第四,孟加拉国在150年前就极为贫穷并且增长乏力,至今仍然如此。2 1参见《经济学》(下册)〔美〕阿瑟?奥沙利文和史蒂芬?M?谢菲林 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中文第一版,第514页。 2参见〔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合著《宏观经济学》第8版,王志伟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的发展演变 随着历史的进程,管理的含义、内容、方式及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综观20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史,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其演进分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科学管理阶段(古典管理理论的形成) 这一阶段对科学管理作出重要贡献的代表人物有: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德瓦尔钢铁公司总工程师泰勒致力于企业管理改革的研究,创造了一套科学管理方法,并于1911年出版了理论着作《科学管理原则》,提出以计划、标准化、统一管理作为三条基本原则来管理生产,代替以往的经验法则,从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人们称之为“泰勒制”,泰勒也被誉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由于“泰勒制”的推行,使美国当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3倍,对世界的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后,泰勒的追随者也对科学管理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有:亨利·甘特,创造了“甘特图”,提出了“劳动报酬奖金制”等;弗兰克·吉尔布雷在建筑业中研究发展科学管理,在动作研究、工作简化方面作出了独特贡献;埃默森,着有《十二条效率原则》一书(1912),被称为“效率大师”。 2)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着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他的管理理论;①将管理职能与经营职能分开;②提出了组织经营的14条原则;③提出了能力与管理层次对应的原则(法约尔法则);④提出了合理管理幅度的原则以及在一定范围内同级下属可自行协商相关问题的法约尔跳板原则。此外,法约尔还提出了对管理者素质和知识的要求。法约尔所提出的上述管理的理论要素和原则,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很多方面直到今天仍然为管理工作者所采用。 3)组织管理之父——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创立了行政组织设计理论(又称古典组织理论),因而被称为“古典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正式的、非人格式的“理论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他的这些思想体现在其着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 此外,詹姆士·穆尼在与赖利合着的《组织原则》一书中,提出“协调、等级、职能”三原则,并提出管理是指导、激励别人的方法和技术,组织是把各种不同职责联系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的方法。有突出贡献的英国着名管理专家林德尔·厄威尔,把泰勒、法约尔、穆尼等人的理论联系起来,系统化,并提出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职能和预测、协调、指挥三项指导原则。 科学管理阶段的研究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问题,对人的心理因素考虑很少或根本不去考虑,这是科学管理的最大缺陷。 30年代到6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的发展阶段 行为科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这时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需要更先进的管理方法。此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加之科学管理思想阶段及其管理方法不注重人的因素常导致管理效果欠佳,这就促使管理学家们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对管理进行研究,提出了各种行为科

宏观经济学关于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与政策 短期经济如何波动,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众多 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中,凯恩斯经济学派用总需求和总供给解释短期经济波动的理论,成为主流的短期经济波动理论。该理论系统的阐述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如何影响经济周期,以及从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如何形成,各种政策如何通过影响总需求或者总供给来形成短期经济的均衡。具体来说,可将该理论整理如下: 经济周期的衡量、、 在众多的经济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被认为是衡量总体GDP 经济状况的最概括的指标,它衡量经济的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增GDP

长变动,代表着经济的周期波动。我们由的核算课程中可以知GDP 道,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即++=+ 。因此,的增减变动,可以分解为消费、投资、GDP=C+I+G+NXGDP 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增减变动,分析变动的原因,就可以分别GDP 分析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变动原因。 衡量经济运行好坏的另外一个指标是失业率。短期经济繁荣的时 候,就业人数增加,失业率就下降;反之,短期经济衰退时,失业人数 增加,失业率上升。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失业率和存在着一种GDP 负相关的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奥肯定律。以美国的经济数据为例子, 通过计算失业率的变动和实际的百分比变动之间的关系,得到GDP 一个函数:

实际的百分比变动失业率的变动=3%-2×GDP 1. 该公式表明,对失业率增长的每一个百分点,实际增长通GDP 常下降。短期中,失业率和的这种高度负相关关系,说明通GDP2%过研究的变动,可以大概掌握失业率的变动,这进一步说明GDP 是衡量短期经济的最好指标。GDP 因此,在短期中,我们以作为衡量经济短期波动的指标。GDP 在核算中,我们知道等于总收入,也等于总支出,在以后GDP GDP 的分析中,常以这两个名称出现。GDP 短期经济的假设、、 经济在短期和在长期是有差别的,其中最主要的差别表现在价格

经济史上结构与变迁

《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C.诺思的经典力作,作者以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核心,在对新古典经济学假定修正的基础上,运用交易成本、公共产品、相对价格等分析工具,建立了以经济史的经验性材料为论据的制度变迁理论,从而构筑起包括所有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新经济史学理论体系。 作者认为由于人类受自身生产能力和生存环境的约束,随着人口的增长将导致资源的稀缺,加剧资源利用的竞争,从而要求明确所有权,所有权的建立即激励机制的形成可促进经济增长,但在现有技术和组织制约下,所有权的界定、裁决和行使代价极为高昂,于是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所有权保护和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国家规定着所有权的结构并最终所有权结构的效率负责。此外,由于意识形态提供了一种价值和信念,可以节约个人与社会达成协议的费用,以及约束个人行为的衡量费用,成功的意识形态更能有效的克服“搭便车”行为。 诺思把制度看成是为约束在谋求财富或本人效用最大化中个人行为而制定的一组规章、依循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它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可以在其中相互作用的框架,使协作和竞争关系得以确定,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一种经济秩序。换言之,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制度在指导和决定经济活动时起到激励或抑制的作用,决定这一个社会基本的福利和收入分配。所以在诺思看来,一个可以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使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因此,可以说正是制度变迁构成了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而决定制度变革的主要因素不是生产力及体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科学技术,而是人口变动。以早期人类社会发展为例,起初在资源丰富的情况下,人口可以大量繁殖,但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当人口增长一旦达到资源基础被完全利用的程度,那么人口的任何继续增长都会引起狩猎、采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的下降,人们于是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可以限制资源利用速度的所有权,并为之付出代价。所有权正是为更合理的利用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制度。随着所有权的建立,农业生产逐渐发展起来,按所有权的效率来衡量,原始农业的专一所有权和狩猎的共有权相比具有显著优势。这样整个过程就是人类从狩猎、采集到农业的逐步转变过程,一万年前的农耕发明和经济增长的起点就在这里。作者主张,农业是发明并不是最重要的,专一所有权引起的激励机制的变化必然会创造出农业。同样,对于近代西方世界的兴起也可以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予以解释,传统观点一般认为是产业革命推动了经济增长,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根本改观。而诺思独树一帜的提出,产业革命不过是经济增长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增长的起源可追溯到前几个世纪产权结构的缓慢确立,该结构为更好地分配社会财富和社会活动创造了条件,为技术创新和扩散提供了刺激。总而言之,一个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在西欧的发展才是西方兴起的原因所在。 诺思从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的角度完整的提出了一套经济史理论,并用这套理论来考察自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至现代经济增长的漫长历史。其推导逻辑可总结为:人口增长导致制度创新,从而产生激励作用,进而推动知识、技术的进步。有意思的是这一过程恰好与马克思理论中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相反,并以人口因素代替了生产力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说诺思打破了传统叙述经济史的框框,真正做到用经济学理论去解释历史,赋予了经济史新的内涵。而这似乎正是国内经济史研究中所欠缺的。当然,书中也有一些存在问

营销理论演变与应用案例

阶段不同理论不同 魏玉泉 在碧波荡漾的渤海之滨——塘沽,有一个企业在短短3年内,通过科学的市场营销运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专业建材批发市场,这就是天津华北建材陶瓷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华北陶瓷市场”)。 企业概况 华北陶瓷市场,是由天津市塘沽区华翔商贸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人民币与当地政府联合兴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坐落于天津市塘沽区津塘公路7-189号,总占地面积45万余平方米。市场内的300多家承租客商来自全国14个省市区,实行厂价直销,批发兼零售,主要经营建筑陶瓷系列产品及卫生洁具和水暖系列、进口及国产大理石、花岗岩产品。销售辐射北京、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黄河以北及东北地区。市场1999年和2000年分别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列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之一;2000年市场被市政府评为天津市“先进市场”和“文明市场”;2001年天津市商品交易市场20强之一。 1998年企业起步阶段:传统营销的运用 传统营销4Ps(产品、价格、渠道、促销)营销组合,是由Jerome Mc Carthy于1960年在其著作《基础营销》中提出来的。作为经典的营销理论,它认为企业营销活动的实质是一个利用内部可控因素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即通过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计划和实施,对外部不可控因素(如政治、法律、经济、人文等)做出积极动态的反应,从而促成交易的实现和满足企业目标,其核心就在于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组合。用科特勒的话说就是“如果公司生产出适当的产品,定出适当的价格,利用适当的分销渠道,并辅之以适当的促销活动,那么该公司就会获得成功”。 我国的建筑陶瓷制品大多产自南方的广东、福建两省,产区的相对集中与市场的广阔,决定了“南瓷北运”的必然性。传统的陶瓷经销方式,大多采取厂家直接发货或区域经销商各自为政,建立独立的中转库房。这些方式或者增大了经营成本,或者减少了销售机会(分销商及工程采购商一方面难于发现这些中转仓库,一方面由于独立仓库的经营品种范围狭小,可选择性差)。 华北陶瓷市场投资人基于以上情况,决定在北方建立大型专业陶瓷批发市场,相当于把厂家的仓库移到北方,为厂家、区域总经销商提供战略基地,减少其经营成本,增加利润空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