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绪论 (1)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2)

第二章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2)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3)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师 (4)

第五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 (5)

第六章中学的阅读教学 (6)

第七章中学的作文教学 (9)

第八章中学的口语交际训练 (11)

第九章中学课外语文活动 (13)

第十章中学语文课的复习与测试 (14)

绪论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特定对象是中学语文的课程与教学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主要就是教育科学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法、试验法等

研究中必须遵循一些原则:1实事求是的原则2尊重联系的原则3注意发展的原则

第一章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三、中学语文课程的地位

1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2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二、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确定的依据

1国家的教育方针2中学阶段的教育目的3中学生的年龄特点4语文素养的基本内涵

三、中学语文课程目标的意义

1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编制中学语文课程的依据

2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实施的依据

3中学语文课程目标是中学语文课程评价的依据

四、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主要如下:

1精神陶冶2文化教育3习惯养成4智力发展5知识积累6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内涵:其目标体系包括五个方面:

1积累与整合2感受与鉴赏3思考与领悟4应用与拓展5发现与创新

第二章中学语文课程的内容及文本

第一节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的依据及构成

一、中学语文课程内容组织的依据

1课程理论依据2社会需求依据3学科规律依据4学生心理依据

第二节中学语文课程的纲领性文件

二、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内容一般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课程导引2课程性质3课程目标4课程内容5教学建议6相关附录

三、中学语文课程纲领性文件的作用

1中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依据2中学语文课程管理及评价的基础

第三节中学语文教材

一、语文教材的意义

1凭借功能2示范功能3教育功能4发展功能

二、中学语文教科书

其内容主要包括阅读、写作、口语训练、语文基础知识、语文综合活动项目等

(一)中学语文教科书的构成:

一般包含四个系统:1范文系统2知识系统3训练系统4助读系统

(二)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

1分编型2合编型

国家对语文教材的编写实际上有如下要求:

1语文教材必须体现时代精神2语文教材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3语文教材必须能为学生的发展服务4语文教材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5语文材料必须为师生留有足够的空间

四、中学语文材料的使用

(一)语文教材的使用理念

1从“教教材”到“用教材去教”2从“学教材”到“用教材去学”

(二)语文教科书的钻研

第三章中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发展

语文具有三种功能:使用功能、发展功能和调节功能。语文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可以归纳为语文教育的基础性、整体性和终身性三方面。

第一节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

1语文教育的基础性

2语文教育的整体性

3语文教育的终身性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

一、语文德育的依据

二、语文德育的特点

1情与理的结合2德育内容的明朗性与隐蔽性

三、语文德育的内容

1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2培养学生优良的政治品质3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三节中学语文教学与智育

智力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基本因素组成

二、语文智育的特点:

1语文智育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关系紧密

2语文智育与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关系紧密

三、语文智育的内容

1培养观察力2培养记忆力3培养思维能力4培养想象力5培养注意力

第四节中学语文教学与美育

二、语文美育的特点

1形象生动性2情感愉悦性3个性鲜明性4和谐统一性

三、语文美育的内容

1自然美2社会美3艺术美

第五节中学语文教学与情育

一、语文情育的依据

1、语文情育是培养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2、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情育因素

3、学生情感活动特点为情育提供条件

二、语文情育的特点:

1语文情育以语言为媒介2语文情育始终伴随认知教育进行3语文情育与认知教育互相促进、互相制约

三、语文情育的内容

1良好的情感品质2积极的情感倾向3高尚的情感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第四章中学语文教学与中学语文教师

第一节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

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任务:

1语文知识教养2语文能力培养3学生智能开发4品德观念影响5审美情操陶冶(审美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美的追求3培养学生对艺术美的欣赏)6非智力心理因素培养(指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意志、学习个性品质等方面)

第二节中学语文教师的素养

一、思想品德素养

具体要求大致有以下四方面:1必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2热爱学生,期待成才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4勤于学习,勇于创新

二、学习知识素养

1深厚的语文专业知识2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3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三、熟练的语文教学能力

1语文备语能力2语文施教能力3语文考核能力

四、良好的职业心理品质

(一)认知方面:1敏锐的观察力2善于分配注意力3较强的记忆力4富有创造性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情感方面:1积极乐观的心境2博大而无私的爱3较强的情感自控力

(三)意志方面:1较强的自制力2不屈不挠的坚定性

五、语文教育研究能力

按高层次科研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来分解,有下列八项:1调查研究的能力2选题定向的能力3收集资料的能力4开展实验的能力5总结经验的能力6观察想象的能力7反馈验证的能力8撰写论文的能力

第五章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

第一节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意义

引导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一直是基础教育阶段各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和重要内容,简称“双基”。

第二节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内容

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有关内容

1识字与写字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5综合性学习

第三节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特点及要求

一、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特点

(一)教材的分散性与系统性

(二)教学的随机性与专门性

(三)学生的模仿性与实践性

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教学的要求

(一)传授知识要做到“精要、好懂、有用”

(二)技能训练要联系读写和口语交际实际

(三)注重启发引导,讲求整体提高

―――――

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汉语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读写知识、文言知识等。

语文基本技能,通常指听、说、读、写四种言语技能

第六章中学的阅读教学

第一节中学阅读教学的作用和地位

一、中学阅读教学的作用

1开发智力,发展思维,提高理解事物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2获得综合文化素养,丰富个人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

3建立丰厚的语言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获得言语文字信息加工处理能力

二、中学阅读教学的地位

1阅读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提供识字写字基础

2阅读教学为整个语文教学提供一般知识和能力基础

3阅读教学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练习机会,为写作教学提供借鉴和模仿的范例

4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对学生进行审美情操教育的主要阵地

第二节中学阅读教学的目的和内容

一、中学阅读教学的目的

从根本上讲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目标分类学理论,构成阅读能力的心理因素可分为如下三种:

1感知认读能力2理解能力3鉴赏评价能力

二、中学阅读教学的内容

1培养阅读兴趣2传授阅读知识3传习阅读方法4养成阅读习惯

此外,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有许多“兼职”任务:1指导作文2兼顾口语交际3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道德情操教育4进行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5进行综合文化知识教育

第三节中学阅读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一、中学阅读教学过程

(一)一般文章的心理过程

根据阅读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活动的特点,阅读过程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感知认读2理解3鉴赏评价4存贮5应用和创新

(二)学习课文的行为阶段(阅读教学过程)

...常规阅读过程的基本结构模式:1预习(感知阶段)2教读(理解阶段)3复习与练习(巩固与运用、创新阶段)

中学阅读教学的方法

(一)一般阅读方法

1朗读2默读3精读4略读5速读(每小时高于3.5万字)―――五条原则:①注意力要高度集中②阅读时不要出声,也不要动唇③阻止回读④扩大视幅⑤捕捉主干

(二)常规的阅读教学方法(各自优缺点)

1讲授法2问答法3讨论法4练习法

(三)阅读教学的多媒体方式

现代教学媒体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主要有如下三点:

1视听结合,有助于加强阅读教学的效果

2缩短学程,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耳阅目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常用的现代教学媒体有

1幻灯机与投影器2录音机3电影机、电视机与录像机、VCD机4语言实验室5电子计算机

(四)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教学方法的一般特征:

1教学方法具有依存性2教学方法具有局限性3教学方法具有互补性和发展性

选择教学方法的一般依据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教学目的的需要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

3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应学习对象的学习心理和认知水平

4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适合教师本人的特点

5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物质条件

阅读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的原则

1选择教学方法的思路要开阔

2要清楚认识每种阅读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3要综合考虑选择教学方面的五项依据,并按照一定的运动层次或逻辑顺序将所选的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4优化组合的方式要灵活。

第四节各类课文的阅读教学

按教学习惯一般分为实用文、文学作品和文言文三大类。

一、实用文的阅读教学

指常用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写实作品,它是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的

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主要包括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

三、文言文的阅读教学

文言文的阅读教学在方法上,首先要强调熟读、背诵。其次是串讲和语译...

第五节中学阅读教学的备课

一、备课的意义

1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2备课有助于提高教师业务修养

二、备课的内容和步骤

备课一般包括熟悉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编写教案等环节

教学设计要考虑如下问题:1确定课型2确立教学目的3明确重点、难点4选择教学内容5设计教学步骤6选择教学方法7安排教学时间――――这些也是教案中的内容

三、教案的编写和使用

...

(三)教案编写的注意事项

总的来讲,要严谨、规范、简明、工整、切实、合用。具体来讲,要注意以下事项:

1编入教案的材料和观点,必须是经过严格筛选的,适合教学并能为本教案设计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服务

2课时计划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的展开,必须紧扣课题计划部分的教学目的和重点、难点,切忌导致两者互不相关、各唱各调,造成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难点成为虚设。

3教案语言要简洁。

教案的使用

使用教案要求注意以下事项:

1施教之前要认真熟悉教案2既凭借教案,又不可被教案束缚3要将教案语言转换成生动活泼的口语4要学会使用简案.

第七章中学的作文教学

第一节中学作文教学的目的和内容

一、作文教学的目的:

1、培养写作能力(五种专门四能,四种基本能力)

2、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中学作文的内容

(一)写作知识的学习

1、与语言表达相关的知识

2、与内容表达相关的知识

3、与文章组织表达相关的知识

4、与作文组织相关的知识

(二)写作方法的实践

(三)写作心理的养成,主要表现有:

1热爱自然,留心自己周围的生活

2对写作感兴趣,大胆表现

3意志信念坚定不移

4思维的创新性

第二节中学作文训练的要求及方式

一、中学作文训练的要求

1文体方面,中学生作文应强调实用性

2文风方面,中学生作文应强调真实性

3篇幅方面,考试一般规定作文的篇幅分别在500字和800字以上。

4速度方面,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不写草稿下笔成文的习惯

5态度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信和认真的作文态度

二、中学作文训练的方式

(一)命题作文

教师在运用时要对其中的命题环节给予特别关注:1命题的计划性2命题的切合性3命题的新颖性和启发性(二)看图作文

(三)给材料作文

主要有读后感、缩写、扩写、改写等具体训练样式。

(四)话题作文

不同于命题作文。

首先,话题作文提供一个写作范围,其题目仅仅是提示一下内容指向,而命题作文一般提供的是中心意思(当然命题本身是话题的除外);其次,话题作文要求的内容与之相关即可,而命题作文一般要求紧扣标题写;再次,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一般来说要远远大于某些命题作文;最后,话题作文作者可以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作者不可以别命文题。

(五)自由拟题作文

教师关键要给学生讲清楚拟题的要求和方法

(六)多媒体网络作文

为方便操作,教学上常常采用两种具体形式:1主题作文2无主题作文

第三节中学作文训练的科学序列(广义的)

一、作文训练的序列

国内外语文教育专家探索了许多训练序列,现介绍如下:

(一)从心理层面划分的序列

1知识技能型2心理能力型3写作能力型

(二)从操作层面划分的序列

1从说到写2从述到作3从仿到创4从放到收5从分到合

二、遵循知能转换规律建构写作能力培养程序

按照知能转换的规律建立“感悟-明理-尝试-转换”的写作训练程序,引导学生由知而能地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

第四节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和课程

一、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从教师教的方面来说,有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四个环节;从学生学的方面来说,则有审题、构思、起草、修改誊清四个环节

作文指导至少要有以下内容:

1使学生明确作文的目的要求2指导学生审题(内容、体裁、范围、行文角度)3指导学生立意(正确、深刻、新颖)(两种方法:1以小见大法2多角度立意法)4指导学生选材5指导学生构思(顺序、详略、过渡、开头和结尾)

二、作文教学的主要课型

(一)作文指导课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考试 复习资料

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资料 一、选择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3、版面设计的能力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14、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5、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2、偏旁带字3、形音义结合

《中学语文课程论与教学论》考研整理笔记.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编语文课程论 第一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功能 一、语文课程的性质 1. 如何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 (1)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性质,也是其基本特点。就一般情况而言,语文在作为工具使用过程中,已渗入了人文内容,语文在发挥工具的功能时,也在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功能。由于语文表达的含蓄和注重内涵,注重内心感悟和整体把握,注重“物我合一”,体现了把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在一起的特质。 (2)语文课程与邻近课程的联结。 ①体现为语文课程特性的语言文字在其他课程中有广泛运用,使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 ②其他课程的名词术语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其他科目说明性的逻辑的语言,会以其准确、简练的特点给学生运用语言以有力的帮助。 2.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分别包含什么内容? 工具性:语文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群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人文性: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作为中小学的语文课程,无处不体现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语文课程从来都根植于人文精神的情感、态度和价值之中。它处处在展示人性,形成人化的情境。 第二节语文课程的功能与地位 一、语文课程的功能 “多重功能”和“独特功能” (一)知识传递功能。①文字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②社会知识 (二)能力培养功能。①读、写、口语交际能力②综合性活动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①情感教育功能②态度教育功能③价值观教育功能 (四)文化教育功能。①文化知识教育②文化熏陶 (五)启迪心智、健全人格功能。 (六)规范文字、推广普通话功能 (七)各课程学习的奠基功能。 二、语文课程的地位 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它是学好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从事工作和继续学习的基础。 第二章语文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第一节语文课程的理念 语文课程理念: 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构建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的语文课程 1、语文课程的应用性 语文能力:指个体与他人交往时能顺利完成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一种专业能力,是用语言文字进行理解和表达的双向交流的能力。语文能力的结构由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组成。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区别---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具有一定规则的完整符号系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交际工具,而言语是人们对语文符号系统的掌握和运用的过程,及其运用成果。语言是社会性的,而言语是个人性的;语言是潜在性的,而言语是显在性的;语言是重规则的,而言语是重运用的。 联系---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发挥其交际工具的作用,都须从言语中汲取新的要素不断发展。言语也离不开语言,任何个体只有借助语言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并由此接受别人言语活动的影响。 2、语文课程的审美性 语文审美教育:是以美学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心理结构为直接目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修订稿)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0 一、课程性质1 二、课程基本理念1 三、课程设计思路2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2 一、总目标2 二、分类目标3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3 一、认识自我3 二、我与他人和集体6 三、我与国家和社会9 第四部分实施要求与建议14 一、教学建议14 二、评价建议15 三、教材编写建议16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结合

学科发展规律,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一系列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精神的重要渠道,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起重要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主要有以下特性: 思想性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以认识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与初中生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紧密联系,是对学生在这些领域中的体验、认识和遇到的问题所进行的梳理、加工和提炼。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合格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热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对社会、国家、世界有见识和负责任的合格公民。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前言】此学习提纲以王文彦主编的教材《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蓝本整理。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和教学论考研专用

语文学科发展 1.光绪二十九年(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产生了新的学制——“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现代教育的起点,也是语文这门学科独立的起点。《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初等小学堂设“中国文字”科,高等小学堂、中学堂设“中国文学”科。 2.“语文”学科名称的确立:“语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语文语文课本之时。 3.1956年,语文学科改为“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4.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1世纪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正式启动。 语文学科性质 学科名称的含义:“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是以汉民族言语为核心,以文学教育为重点,包含语言、文学、文章、文化等综合因素的学科。 语文学科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工具性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基本工具;语文是基础课程,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 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的定义:P84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布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标准,是规范语文课程和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P84“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请按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价值理念: 1、一个根本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语文课程性质的二元融合,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融为一体。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定义:P138-139);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一、填空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包括、和语文学习习惯等几个方面。 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作业系统。 3.建国以来有以下这些有代表性的教学方法:钱梦龙的、魏书生老师的 李吉林老师的等等。 4.编写语文教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________、________、教学过程、________和________等等 5.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 括、、、等内容。 6.语文教学评价具有导向、______、______、______等功能 7.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8我国古代流传最广,历时最久,最具代表性的蒙学读物“三百千”分别是()、()、(),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9.《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的 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10. 教师素质结构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结构和。

二、选择题:(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 不得分)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 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 A引入B介入C展开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C排名次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 A语法修辞知识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D读写听说知识 5.《新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 A 2500个 B 3500个 C 4500 D 5500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读书笔记

课程教学论读书笔记 拉尔夫·泰勒是美国着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被誉为“当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出版《课程与教学原理》一书,被誉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课程开发原理最完美、最简洁、最清楚的阐述。他认为,我们如果要系统地、理智地研究某一计划。首先必须确定所要达到的各种教育目标。泰勒在书中未对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作很细致的区分。在他那里,这些术语基本上是同义词。根据泰勒的论述,他讲的教育目标大部分是指的本文所论及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指在一定的学段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包括课程总体方案(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以及分科标准(教学大纲)中的分科目标两个层次的内容。 1教育认识 泰勒在它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木原理》一书中,系统发展了行为目标的理念,他认为,教育是一种改变人的行为方式的过程,目标既要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泰勒认为行为目标的作用是“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大多数课程理论认为,“行为目标”取向克服了普遍性目标取向模糊性的缺陷,在课程领域科学化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行为目标”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当教学内容以“行为目标”的形式陈述的时候,教师能更加清楚地了解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控制教学过程,而且,“行为目标”还有利于教育者就教学内容准确地与教育督导、学生家长、学生展开交流,更重要的是它便于作出准确的评价。 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实践当中,课程目标取向应该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木特征和内在要求,蕴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观。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这种人才直接面向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等一线的工作岗位,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工作,首先要掌握的是某一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定性使得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活动应体现相关职业或职业群的专业知识要求和操作技术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是由一系列具体、明确的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所组成的。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掌握特定职业岗位能力要素为宗旨。 在泰勒看来,对学习者本身信息的研究是获得行为目标的重要来源和有利途径,其方法主要是依靠对学习者的“需要”做调查研究。在此他提到“需要”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与公认常模之间的‘差别’或‘差距’,即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距”;另一种则是心理学的概念,即把“需要”视作“有机体内部的张力,为了保持有机体处于正常、健康的状况,必须使这些张力恢复平衡,泰勒把课程的行为目标建立在第一种意义上的“需要”,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集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己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阅读教学 2.语文教学原则 3.目标教学法 4.中学语文学科测试 5.语文 二、简答题(30分) 1.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手段应注意哪些问题? 2.作文批改的原则是什么? 3.新世纪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目标有哪些? 三、论述题(50分) 1.聊谈你对"语文学习的外延取生涯的外延相等"这句话的懂得. 2.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础理想是什么?你如何对待这些理思和这次课程改造?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2)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结释(20分) 1.语文 2.文路同一 3.阅读能力 4.语文自学能力 5.作文批语 二、简答题(30分) 1.简述大语文实践. 2.简述钱梦龙的"导读法". 3.语文教学手腕现代化有何意思? 三、论述题(50分) 1.有人说:"语文教学要给学生一个梦".你有何意见? 2.新时期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什么素质?你击算如何做让自己占有这些素质?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3)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语文 2.文以载道 3.阅读教学 4.作文批语 5.教学原则 二、简答题(30分) 1.简述新的《语文课程尺度》中语文教育的总目标. 2.语文课程资源如何开发与利用? 3.如何理解"自主学习"? 三、论述题(50分) 1.谈新的语文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方式的改革. 2.谈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4)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一、名词解释(20分) 1.课堂导入 2.阅读 3.问题教学法 4.思路教学法 5.启发式 二、简答题(30分) 3.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模块. 4.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 5.作文教学中的育人. 三、论述题(50分) 6.试论新时期语文教师的素质. 7."语文是民族之根"之我睹. (本试题共1页,本页为第1页) 教研室主任: 主管教学的院(系)领导: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试题 专业: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5) 院、系: 任课教师: 学生人数: 印题份数: 专业: 年级: 学号: 学生姓名: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 思想品德课的意义远远超出我们多数人的预料,思想品德课就是为了帮助青少年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孩子们高尚的灵魂,配合他们各方面的进步与成长,也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首先,当今社会发生了太多的思想道德素质缺失或偏低的青少年学生的悲剧,既有学习上的悲剧,也有生活中的悲剧。学习上的悲剧,表现在学习没收获、没乐趣、成绩一塌糊涂、上课简直就是受煎熬等;生活中的悲剧,表现在人际关系恶化、家庭不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等。这些悲剧的产生,与学生心理不健康、道德水平低下、法律意识淡薄、对社会国情无知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伟大的教育家们都强调,做人比做事重要。做人不行,做事能力强,也许只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危害。如果说初中其他学科特别是自然科学类的学科都是以教育学生如何做事为主,那么思想品德课可以说就是以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为主。许多学生和家长,甚至部分教师都把做事看的比做人重要,以为做人教育人人都会,殊不知多数随时随意的做人

教育不系统不科学甚至误导人。正因为许多人的自以为是,导致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没被充分知晓。 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的学科特点上: 一、思想性 这是本课程的根本性质也是这门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一个重要标志。思想品德课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提高学生认识能力,还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转化为学生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人文性 所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人们通常理解为文学、艺术、哲学、历史、人文地理等。人是社会中的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中人文环境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了解并理解各种文化现象,学习人文知识,参与社会活动,是人们人文素养形成的需要。对于青少年来说,人文素养的形成是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课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

(完整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资料整理

第六章语文课程的教学艺术 一.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 1.形象性 教学艺术的形象性表现在:(1)语言描述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给学生生动的直观形象。(2)体态语言的形象化。教师运用手势、姿势和表情来表达某种意思,使抽象的语言符号变为形象的活动。(3)电化教学的形象化。可以将时空艺术、视听艺术融为一体。 2.情感性 情感性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教学的显著特征。 语文教学艺术的情感性表现:(1)语文教师良好的情感修养。教师要把深厚的情感倾注在教学中,沉入课文,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2)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富有情感的语言更容易使教师、学生、教材融为一体,产生和谐共振,引起情感共鸣。 3.创造性 教学需要新颖、突破,与众不同,常教常新,常教常异。面对教过几遍甚至几十遍的课文仍要有新的设计,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才能保持活力。 4.审美性 教学艺术的美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内在美是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学艺术的外在美主要指教学表达的形式美。审美性的特征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审美修养,具有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5.应变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必须根据教学中变化着的情景,及时迅速的做出反应。应变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高低优劣的显著标志,需要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心理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语文课堂的教学的组织艺术? (一)导入艺术 1.导入艺术的基本形式与方法 (1)释题入课法。有些文章透过题目就可以窥见全文的奥妙,对于这类文章,教师可以直接板书课题,从释题入手导入新课,围绕课题提示一些教学重点、难点的问题。比如《将相和》,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课前谈话,十分自然的引出课题,接着问:将是谁?相是谁?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始终都是和吗?为什么不和?后来怎么又和了?运用释题入课,可以引发学生注意和发人深省。 (2)设置悬念法。在新课开始时,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比如《警察与赞美诗》可以这样导入:我们每个人都不想进监狱,为什么美国人苏比非常想呆在监狱里呢?简介利索,迅速把学生带到课堂的中心问题上来。 (3)直观导入法。借助图画、照片、影像等直观手段,结合语言,在趣味中导入新课。比如《长江三峡》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出示有关三峡风光的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卷7(科) 填空题(20分,每空一分) 1、语文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表现为、、。 2、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分别为、、。 3、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 4、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核心是。 5、语文课程现象表现为、、。 6、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可以区分为、、三种类型。 7、1950年,《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对“语文”一词的解释是:语文是以为标准的普通话和照普通话写出的。 8、新中国第一部语文教学法著作是。 9、“红领巾”教学法的核心是、。

二、单项选择题(10分)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际推行的现代学制是() A、癸卯学制 B、壬寅学制 C、《钦定学堂章程》 D、《中国亟宜遍设小学堂议》 2、下列不是“三百千”的是() 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 D、《千家诗》 3、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基本经验是() A、建立了成套的、行之有效的汉字教学体系 B、建立了以大量的读、写实践为主的语文教学法体系 C、建立了成套的文章之学的教学体系 D、从汉语汉文的实际出发、充分应用汉语汉文的特点来提高教学效率 4、以下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的“三个维度”的是() A、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 B、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知识与能力、阅读、综合性学习 D、过程与方法、口语交际、知识与能力

5、把传统的听说能力改为口语交际的两个突出特点是() A、综合性、实践性 B、实践性、情感性 C、综合性、情感性 D、情感性、应用性 6、下列属于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的是()、 A、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发现与创新 B、阅读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于拓展 C、表达与交流、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 D、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发现与创新 7、下面不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的是() A、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B、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 C、重视规律法则的把握 D、适应社会需要 8、第一次把“语文”和“语文学科”两个概念区分开来的是() A、《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B、《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C、《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序号 名称 1 叶澜《中国基础教育的文化使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 郝德永《课程与文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 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王红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 史密斯《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6 徐继存《课程论问题研究》,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 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 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9 钱理群《语文教学门外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1 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12 申小龙《语言与文化的现代思考》,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 14 王岳川《现象学与解释学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5 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6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7 曹明海《当代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丛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18 威廉·F·派纳《理解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19 姚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2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99年版 21

申小龙《语言的文化阐释》,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22 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 钟启泉《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4 王炳照等《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5 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26 伊塞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7 曹明海《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8 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9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0 金生鈜《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

初中思想品德课观课有感 本次研修期间,我认真仔细地观看了四节优质课例,期间多次反复观看。四位老师的课尽管针对的是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但是值得我深深学习和借鉴的。尽管各有所长,但仍然不乏共同的优点。具体体现在 一、学习目的明确,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能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能找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疑点,学习目的明确。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中学习、感悟。绝大多数课题,教师都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到思想品德课学习中来。像:设置悬念,讲故事,谈话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教学游戏,情景资料等等。 二、教师整体素质高,基本功扎实 教师不仅课件制作的好,而且语言丰富有激情。此外,教师在设计活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从中设计很多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空间。同学们都能各抒己见,无拘无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看着同学们那种争先恐后的样子,我们可以切身体会到,师生配合默契。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做到学用结合 “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些教师在执教中的每一个教学细节都在向我们诠释着自己对教材的独到见解,然后再把这种见解,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

四、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 将课本中的一些抽象的概念通过信息手段直接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调动学生的眼、耳、脑,让他们兴奋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要改变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讲求学法指导,以教材为中心,启发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想学、会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这次讲课,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 心得体会整理如下: 1、真切地感受到授课的精彩。有趣、有品味、有意义、有价值、有收获。 2、教学环节要简洁有效,这容易影响个人的发挥,影响活动质量和教学效果。 3、慎用演绎法,应从具体感人的生活现象、活动进行理性思考,帮助学生回忆生活实例。要多用归纳法,重视体会和体验活动。用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来体现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是说语文是一种工具。因为它是个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因为它是人群之间交流信息、沟通心灵的工具,还因为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记录和文化传承的代码。单就学校教育而言,它又是学习其他课程的工具。 语文是一种工具,是要把语文看作一种符号系统。肯定语文课程是工具性课程,还可以从它不仅要学生学习课本的内容,而且还要学习他的形式这一角度来理解。 这一“工具性”可以说是语文学科最本质的基本属性.是语文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根本特点。 2:人文性 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之一。实际上,语文课程是充满了人文性的课程。所谓人文性是指以人性、人道为本位的价值取向。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既有思想感情色彩,它包括伦理道德内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还关系到民族的延续和国家的生存,这也是证明语文课程也是人文课程的根本理由。 3:语文素养 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4:新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探索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5:语文综合性学习 为了实践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将“综合性学习”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板块。 它的提出,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它是为了适应课程的综合化趋势而产生的。其次也是语文课程自身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再次,是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20版)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4版) 第一部分前言 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不断增多,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 社会建设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 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 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 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 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的特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学生 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层次对初中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人文性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关怀学生精神成长需要,用初中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实践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将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 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 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性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初中学 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 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 负责任的公民。 (二)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思想品德是人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初中学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 要的帮助。 (三)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课程的基本原则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整理

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性质、研究对象 一、课程与课程论 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 各类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过程的总和,包括对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内容:1.显性课程: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课程,又叫正式课程2.隐性课程:难以预期的,伴随正规教学内容随机出现的 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 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学科中心课程论 2人本主义课程论(学生中心)3社会再造课程论(社会中心) 二、教学与教学论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凯洛夫《教育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行为方式:1 呈示、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 2 激发动机,课堂管理等辅助方式 (二)教学论 1 世界上最早的叫教学论专着:《利记。学记》 2 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教学论”一词的是拉特克(德)和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比较系统

3 教学论流派: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教学理论、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基础课论学科,应用实践学科 ①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③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④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是中小学教育中为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设计和建构的语文教学内容体系及其活动方案 第二章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内容 封建社会:以儒家经典为主1 蒙学教材:“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2 经学教材: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3 文选读本:《昭明文选》《古文观止》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①推动了教学法改革②建立了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模式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但也产生了倾向性错误①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比较适宜,但对其他作品的教学不一定适合②产生了形式主义倾向 第三章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目标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考研复习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_考研复习 一、填空题 (1)、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2)、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学科分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做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3)、《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乐经》。 (5)、语文课程目标的五个领域: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显性呈现(横向)。 (6)、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隐性线索(纵向)。 (7)、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确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包括的五项内容:“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 (8)、语文教材:有泛指、特指和专指三种不同的概念。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习题册、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教材、教学软件、选修教材、教学指导书、教学参考书等。专指在上述的语文教材系列中占有特别重要地位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9)、语文教材的四个功能:德治启迪、语文历练、语言积累、知识扩展。

(10)、语文教材的内容有四种要素构成: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助读系统。 (11)、成功的板书和图示要做到:既是教学内容的艺术展示,又是教学思路的直观体现,能够揭示中心,突出重点,理清思路,启发思考。 (12)、板书图示的能力要素:1、硬笔书法能力 2、一定的制图能力和绘图能力 3、版面设计的能力 4、文明的书写习惯 (13)、语文试卷的评析方法: ㈠基本方法:借题发挥; ㈡具体的方法:1、抓住一点,讲清一类 2、对照比较,讲清知识、能力和智力的关系 3、改变题型,触类旁通。 (14)、解行识字法的要点:1、解行为本 2、偏旁带字 3、形音义结合 (15)、常见的对外汉字教学法:1、翻译法 2、古文字介入法 3、画图法 4、体态语教学法 5、偏旁部首带子法6、语音摹拟法 7、部件分合法 8、笔顺展示法 9、韵语教学法 10、信息化教学法 (16)、设定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1、语文课程目标、阶段目标、单元目标与教学目标。2、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17)、安排语文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1、语文内容和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各种语文能力协调全面的发展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18)、现代语文教学情境主要有: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多媒体教学、自主性教学、课外活动教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