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学霸笔记

《中国文学史》学霸笔记

《中国文学史》学霸笔记
《中国文学史》学霸笔记

《中国文学史》学霸笔记

第一课绪论:何谓文学

1.人类为什么会产生艺术?

(1)宗教说。

(2)劳动说:艺术在劳动过程中场所。马克思、恩格斯所创

《淮南子?道应训》: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被用以证明艺术起源于劳动。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

康德《判断力批判》: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视作一种游戏。艺术是非现实的。

席勒:艺术和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它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

(6)吸引本能说。

2.乔治?奥威尔《我为何写作》:一是纯粹的自大。二是对美学有所要求。三是历史的冲动。四是政治的目的。

3.文学作品:指的就是诗歌及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也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

4.艺术或者文学,基本上要有美的规范的参与,这也是文学最重要的特质。

德国思想家卡西勒:把艺术定位为纯粹形式的主义,因为它不属于色彩、声音也不是可以触摸的世界。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置,它有它的曲式和节奏。它虽然不是音乐,可是有它的节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我们作为一个读者进入他的透镜,我们也就不得不以这个作家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5.文学中的“文”,天文,地文,人文。

在中国的早期,文的含义为复杂(言之有物)、组织(言之有序)和美丽(文的止境)。

6.美国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文学理论》:

一是外部研究:更多地留意文学的社会内容。

作者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偏重于作家本身。

社会脉络的研究:研究的对象偏重于历史时代、政治背景,强调此背景对作家其人其诗的觉得性意义的影响;或以诗人、文本印证历史、政治。

二是文学内部研究:即文本的研究。研究对象聚焦于作品本身,之关心文学的审美形式,探究其字质、形象、肌理、情意表现乃至于结构、形式,文本自成一格独立封闭的系统。

陈寅恪研究《莺莺传》得出的结论是,莺莺是伪托高门。

何为文学史

7.布朗:面对这些(学术问题)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是共时性,二是历时性。共时性的研究就是只注意历史上某个时间的文学或文化现象。文学史更重要的环境就是历时性的展现。

8.文学史,就是指有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文学史的写作永远有它的需求。

9.文学史要处理的问题:文学史不等于文学批评;文学史也不是寻找普遍规律的,那是文学理论。它必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在这个时间序列里描写文学的发展,文学思潮流派,前后的继承关系嬗变等等意义。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10.1904年汉字写的中国文学史诞生。

11.文学现象包含主要作家和重要作品。

12.布拉格语言学会成员:文学史家不必处理所有读者的每一个反映,文学史家要研究的当时那个时代的观感,以及具有历史的普遍性意义的意见。文学主流的建构。

文学史史观

13.达尔文的进化观被应用到人文学,在中国以胡适为代表的观点即是,他认为白话文一定比古文进步。

14.进步叙事——线性进步历史意识

15.五四是彻底的反传统,五四是与社会的全面而整体性的反抗运动。

16.朱光潜:《沧浪诗话》南宋人严羽:我们这个时代(宋朝)是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时,以才学为诗,是对诗的破坏。韩愈是由唐转宋的一大关键,中国诗云衰落的一大关键。

参考书目介绍

17.转益多师是汝师。

18.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叶庆炳:《中国文学史》

台静农:《中国文学史》

王国璎:《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

宇文所安等:《剑桥中国文学史》

19.重读或重新文学史的必要性:

为了让女性的声音可以获得历史的一个出口,所以狭义的重写文学史、重读文学史是女性主义文学批判的重要影响之一。对文学史上男性作家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重新加以审视,也重新挖掘女性作家的地位和她们的重要性。

美国汉学家:刘大杰在他所撰写的一千三百五十五页涵括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总共只提到五个女性作家。在刘大杰这部书里,这五位女作家居然完全没有出自宋朝之后。

这与文学史的真相是不符合的,明清时代有才女文化,许许多多的才女在她的家族、父亲、儿子及兄弟的支持下出版了众多的诗集。明清时代的才女是重要的文化的一环,然而在五四的观点底下,胡适便是代表,他曾大气地说:清朝三百年虽然女作家多,但是有影响的可怜得很,她们的作品绝大多数是没有价值的。

文学史的各个层面

20.非文学作品中对后来有影响的要素

文学的渊源

21.文学史的功能以及触及的范围:文学的总体框架和大体脉络。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和经典作品的基本知识。

文学史必须涉及研究方法的问题。好的文学史应该要解读作品和文本的考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课先秦文学(一)

一、非纯文学部分

(一)神话

1.主要作品:《山海经》《穆天子传》《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

2.神话,说的是神的故事。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的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和解释,是她们的百科全书式的只是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

3.德国思想家卡西勒《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神话所赖以建立的过程就是要有信仰的要素,在神话产生过程中总是暗含有一个相信的活动,如果没有对它的对象的实在性的相信,那么神话就会失去它的根基。

4.西方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文学的发展跟西方有不同的发展源头和脉络。要建构中国很独特的文学发展的话,就要从神话开始。

5.神话的文学意义在于:

(1)神话,是孕育字非逻辑性之思维运作和感谢之想象互动的心灵的结晶,它“仿佛具有一副双重面具,一方面向我们展示一个概念的结构,另一方面又展示一个感性的结构。”当神话以特有的方式来感知世界时,神话与诗就像血脉互通的孪生子,卡西勒说,一涉及神话,“我们首先的得到的印象就是它与诗歌的近亲关系,……‘神话创造者的心灵是原型;而诗人的心理……在本质上仍然是神话时代的心灵。’”故神话思维可称为诗性思维。

(2)当神话脱离用以解释宇宙自然的原始状态时,将更加反映人类社会中的生活情感与矛盾冲突,由此,神具有丰富的人性而人格化,即成为神话文学。

(3)神话故事与神话材料成为后代创作时取资的文学素材。

6.神话的分类:创世(盘古开天地)、自然(《山海经》中的烛龙)、战争、感生(吞玄卵受孕)、变形(变形神话很特别,生命力很强劲,超越时代的人类本身的内在需要)、推原。

先秦文学——山海经神话

7.盘古开天地神话——尸话神

8.卡西勒:不仅是变形,所以的神话都可以认为是对死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

变形神话最是这种心理的绝佳反映,如《山海经》中“精卫填海”的故事,“夸父逐日”的故事。

9.中国的变形神话是向心型的变形逻辑——即鬼怪植物变成人形。

10.日本女学者中原美代子:欧洲的变形神话比较是离心型的,如宙斯变成天鹅,达芙妮变成树摆脱宙斯神的追。

11.卡西勒:神话世界犹如一个戏剧般的世界一样(西方式),对于西方神话来讲,神话世界就是一个关于各种活动、人物和冲突力量的世界。这种戏剧般的神话世界初民在自然中都可以看见冲突,而因此神话的感知总是充满这种神话的质。这些神话所看到或感到的一切,被某一种特殊的氛围所围绕,或者欢乐,或者悲伤的气氛,或者是苦恼,或者是兴奋,欢心、意气消沉等等。

如果用此来衡量中国早期的神话,这段话并不完全成立。

12.浦安迪比较中西方神话,他认为西方神话是叙述性的,而中国神话是非叙述性的原型,静态的呈现。希腊神话是以时间的架构性为原则,但是中国的神话比较是以空间性为经营的中心。

13.俄国学者李福清(中文名)教授:许多世纪以来,中国文学一直在积极的利用古代神话,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且做这件事件的尤其是叙事章回体小说比诗歌用得多得多。在诗歌里,神话形象只是作为比的对象,而且它出现的方式比较是偶然的散见的提到,或者是一种联想或暗示来表达。但是,在叙事章回体小说里绝对不是如此,它甚至是以结构式的方式成为整部小说的基础,它甚至用它高度的暗示力来指引这个故事的发展。

14.浦安迪:在章回体小说里神话用得非常多,但学术界长久以来忽略这个现象,这个学术界久违忽略的角落,中国传统的叙事问题当中的原型问题。原型与神话密切相联。在很早研究原型批判理论时发现,保存在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古神话,当然跟西方神话大异其趣。但是,就中国文化本身而言,这个中国古籍中的古神话也仍然保持了大量重要的文化密码。这个文化密码跟后来的叙事文的发展息息相关,甚至一直影响到明清奇书文体(经过文人高度雅化的作品,里面有很深厚的文化传统)的整体结构设计。这样一个无远弗届的神话的影响力使得我们后代在重新面对叙事文发展的时候,也一定要结合神话原型批评的方法,从能够讨论中国史文在中国文化里所占有的特殊地位。

因此他试图在做一件事情,他呼吁重新建构一个由神话到史文,这样一个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最认可的一种工作。接下来是明清的奇书文体,这样建构出来的一个发展途径跟西方不一样。这可以是两条不同的演变路线,而各种可以成就这些文化里面的叙事文的发展途径。这在比较文学里面,是一个很有趣也是一个比较严肃的课题。

15.《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

16.西王母——大母神,创造世间一切。

17.《山海经》作为一部很古的神话集,它一共有450多位神话人物,大多都是异人,真正是人形的只有十分之二三而已。

18.现代学者袁珂考察,《山海经》是战国中期楚地人的作品。

19.《山海经》的流传是跟巫史相关的。

20.原始《山海经》的来龙去脉,有说是新疆,又说是巴蜀,把清代大学者郝懿行的宗周文献说随便地推翻了。但是李丰茂(谐音)先生认为:《山海经》调查资料的周详、保存史料的丰富,应该是属于宗周王室,传承于夏跟商。

21.宗周保存的资料里还有执官所掌握的天下舆图。当然,这是古《山海经》,今本《山海经》经过整理和撰写,它的整理和流传跟楚国的巫史有关,基本可以说是一种秘籍。参照楚国的相关记载,像观射父、左史倚相、屈原等都是颂述古训、博学多闻而著称。由这些人所发现,他们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其实也跟《山海经》之类的奇书是相同的。

22.古《山海经》与楚地有关,而楚地又与宗周的王室相关。《山海经》中的“中山经”部分,经过学者的比对考察发现“中山经”里面的地域背景简直就跟夏人的活动区域是互相吻合的。而夏商周是一脉相传的,夏商的档案传承到了宗周的王室,其中也有天下的舆图,所以推断《山海经》的呈现形式是有文也有图。所以有学者主张,《山海经》是先有图,然后从有文字。

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可以证明《山海经》是有图的。

23.南宋大学者朱熹怀疑《山海经》应该是一部图画的书籍。后来王应麟也引朱熹的话,《山海经》记各种异物飞走(跑之意,保留着河洛话、福佬话,即闽南语里面)之类,常常说东向或者说东首,方向感太鲜明,所以他怀疑在讲东向或者东首的时候是看着图,有一个方向在指涉。

24.现代的曹道衡学者也认为《山海经》可能是先有图,后有文字。

25.浦安迪:《山海经》以降,他们对于空间的描述方式,简而言之,就是博物体的发挥。我们再来考察《尚书》禹贡篇、《周礼》地官篇,一直都到《山海经》,到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这类写法都展现出中国对于舆地空间的叙事传统。虽然定位这地理疆界的划定与描述,内容也很荒诞怪异、变形奇异的途式,不过这些后来都成为魏晋志怪小说的创作来源。

26.郭璞本人就是方术士,他可以算命,撒豆成兵,可以算到自己死于何年何地,他自称见到过异人,但是他是不被当代贵族所看重的,他也因此抑郁不平。陶渊明《读山海经》:刑天(被歌颂为一种不被死亡压褶的强大的意志力)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27.《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馆臣们断言,《山海经》不作于三代之上,他们认为是代周秦先人所述。……它里面所描述的道理山川是率难考据。如果你以耳目所及来加以比对的话,你会发现里面可能只有百分之一是真实的。……馆臣们认为《山海经》是地理书之冠,但作者认为并不公平,他认为《山海经》是小说最早的渊源。

28.《山海经》的影响:

一是后世建构仙境乐园的主要来源,如凤凰出现带来的太平盛世,某地有息壤,某地长着不死草等等。

二是“女子国在巫咸的北方,有两女子居水中之”,是一种女儿国的想象,对男性写作传统的一种女性性别的投射。《南史》《新唐书》等正史中都有女儿国的记载。特色是整个国家中只有女子,那些女子要窥神井或者入水受孕等感生的神话,这些国家都在东北方海域。《玄奘西域记》有西域女国,《西游记》里有女儿国,明代《西洋记》有子母河等。

29.《山海经》甚至影响到后来的《镜花缘》。

先秦文学——穆天子传

30. 《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详细记载了周穆王驾八骏西巡天下之事,行程九万里,会见西王母。——背后彰显中央要统治四方的象征实践,也可以说,中央意识的建立跟上帝、天命相结合:君权神授。

31.《穆天子传》一般被视为是汉代的文献;至少说,它的内容虽然不是汉代的,但是它只有去讲述周穆王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套汉代的意识结构在支配,所以故事材料可能来自周穆王,再加上其他的想象,怎样组织这些材料,背后所反映的是汉代的意识形态。

32.《穆天子传》中周穆王巡守天下,从东到西体现的是对称的宇宙观。它就是汉代的产物。透过汉代的各种文献及画像等等可以看出,在汉代的宇宙观当中,西王母成为阴的象征。在这种对称的宇宙观中,汉代又创造出东王宫,代表阳。

楚辞中的神话题材

33.《离骚》《天问》《九歌》等中也有神话。

34.屈原的求女主题——幻化成为各式各样的形态,但万变不离其宗,诗人追求的是很崇高很美丽的女神。

第三课先秦文学(二)

寓言

1.它必须是一个言在此而意在彼,必须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2.寓言最早出现在《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是借外言之。意在此而言在彼。——王先谦

3.法国寓言大师拉?封丹对寓言的定义:故事是它的灵魂,教育是它的肉体。

4.寓言就是短小精悍的故事,它常常是一种暴露人类的弱点(贪念、自私等等)的方式来讲故事。它的内涵具有讽刺性、启示性与透露性。

5.《伊索寓言》(短篇的虚构故事),它往往以动物、植物、无生物为题材,而它们往往被人格化,重点是它要寓含道德教训和处世哲理。

6.大陆学者:作者别有寄托的故事,寓言有两大要素,故事性和寄托性。

7.叶庆炳:如果这个故事不能自称其器,即故事一定要独立完整。——从形式上面确定寓言的表达方式。

(二)历史著作

左传

8.主要的历史著作有《左传》《战国策》《史记》,这些历史著作发展了文字的叙事能力,它具备了丰富的小说与戏剧的文学因素,形成文史结合的传统。

9.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历史著作之影响

10.《国语》,是国别史,资料是战国的,汇集成书是秦统一以后。

史传

11.史传累积了丰富的叙事经验,不论在处理重大题材的时空上,还是细节上,为小说语言艺术准备了条件。

12.钱钟书《管锥编》:《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母偕逃前之问答,宣公二年鉏麑自杀前之慨叹,皆生无旁证,死无对证者……盖非记言也,乃代言也,如后世小说、剧本中之对话独白也。左传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份,假之喉舌,想当然耳。

叙事文学概说

13.汉学家倪豪士(汉名):中国小说的起源:一是庄子、孟子,战国写作技巧;二是山海经、穆天子传、楚辞题材。

哲学著作

14.孟子

15.文气说

16.庄子:善于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理。如啮缺、支离疏——形残神全形全神残。混沌之地。

高度的抒情性,表现力,言不尽意、得鱼忘筌。

17.荀子:前半设问,后半破迷。——咏物文学的肇端。

18.哲学著作的影响:提高了人们用文字表达自身思想的能力。

19.狄百瑞:儒家喜欢对话体,这种文风深具影响力,后来渗透到禅宗。影响东亚的禅宗。

第四课诗经(一)

纯文学的发生

1.王力:在多种文化当中,每一个文化体都有一个基础的文化,在文学也存在一种根文学。它会有力地规定诱发文学以及人们审美指向的形成与发展。荣格等西方学者阐释了集体无意识或者民族潜意识等等,也触及到根源基础的层面。荣格给予西方文化以及心理很深刻的影响。(中国与之不一样,很早就有人文主要发扬,很早确立了人文精神和人本主义。)中国人文精神是非常早熟,决定了我们文化跟文学的主要框架。也就是因为如此,所以儒家文化发展得比较早,使得中国文化比较历史化、伦理化,而不是超越世界的超现实的成分。所以这样一来,在中国文化中,就比较排除神话原型的正常流布。

2.《诗经》《离骚》为中国文化的根源。

3. 章学诚认为,“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文史通义?诗教上》)

《诗经》(一)

4.《诗经》高度历史化与伦理化。

5.颂、雅比较早期,在西周时所写。

诗经作品的具体分期:

西周前期(B.C.11—B.C.10):《周颂》,部分《大雅》和少数《国风》;

西周后期(B.C.9—B.C.8):《小雅》和部分《大雅》;

东周前期(B.C.8—B.C.6):《国风》的大多数和《大雅》的一部分。

6.诗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7.风马牛不相及,中的“风”在古代指“牝牡相及”之意。

8.《诗经》早期表现是诗乐合,“三百篇可以弦歌”。但《诗经》的作品究竟是否可以入乐,也不能定论。

9.宋?程大昌:把《诗经》分为乐诗和徒诗。

10.正风:指《诗经》国风中的《周南》、《召南》。《诗?周南?关雎诂训传》“毛诗国风” 唐陆德明释文:“国者,总谓十五国;风者,诸侯之诗。从《关雎》至《驺虞》二十五篇谓之正风。”《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仪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唐孔颖达疏:“王道衰,诸侯有变风;王道盛,诸侯有正风。”(参阅清?姚际恒《诗经通论?国风》)

变风变雅:原出自《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盖指《风》、《雅》中周政衰乱时期的作品,以与“正风”、“正雅”相对。“正”、“变”的划分,不是以时间为界,而是以“政教得失”来分的。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11. 正雅:旧说《诗经》中大小雅有正、变之分,正雅乃与变雅相对而言,《小雅》从《鹿鸣》到《菁菁者莪》为正,《六月》以下为变;《大雅》从《文王》到《卷阿》为正,《民劳》以下为变。

变雅:《诗经》中《小雅》、《大雅》的部分内容,与“正雅”相对,一般是指反映周政衰乱的作品。《诗大序》:“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诗?小大雅谱》:“《大雅?民劳》、《小雅?六月》之后,皆谓之变雅。” 孔颖达疏:“《劳民》、《六月》之后,其诗皆王道衰乃作,非制礼所用,故谓之变雅也。”

12.大陆学者杨辉:第一,以时跟衰定正变,即以时代的盛衰来定正变,盛时所写为正,衰时所写为变;第二,以诗的功能定正变,歌颂的为正,讽喻的为变;第三,以诗的志跟情定正变,言志者为正,咏情者为变。

如唐诗,盛唐——正,晚唐——变。

13.採诗——白居易呼吁恢复採诗官,倡导新乐府运动。《唐会要》中有记载,有“观风俗使”出现。

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用的是《毛诗》《乐府》以及杜甫,不是教化百姓的,而是为了改正当时民间流传的鄙俗的风气,他们不是向民间学习,相反是改造民间。代表是《竹枝词》。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

14. 陈寅恪指出:“乐天之作新乐府,乃用毛诗,乐府古诗,及杜少陵诗之体制,改进当时民间之歌谣。……实则乐天之作,乃以改良当日民间口头流行之俗曲为职志。”(《元白诗笺证稿?新乐府》)

第五课诗经(二)

诗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1.风:风土之音。雅(夏,华夏,正统):朝廷之音,王畿之乐。颂:宗庙之音,歌颂祖先、神灵之圣德(有变风变雅,但没有变颂)。

2.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类比,比喻。(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托物起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相当于如今的象征修辞方法。兴就是以情寓于象中,此象乃是意象也,故兴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朱熹对“赋、比、兴”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诗集传》)

李仲蒙认为:“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物尽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胡寅《斐然集?与李叔易书》引)

3.赋比兴是一种思考方式。

程抱一:比与兴表达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比:人到自然的过程。兴:从自然到人的过程。

4.吴光明《历史与思考》:中国式的历史思考就是用比兴。当我们用兴发,我们就开始感触,开始来想象,甚至开始来思考。比:是用来拓展我们熟悉的范围得到新的知识,即我们通过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比较,从而使我们接受新知识。比基本上是连缀式的思考方式。兴:跳跃式的一种推展。不必要通过相似的逻辑

来加以类推,它可能更具有一种创造性。比和兴都是我们思考中反映出来的现象。

5.《诗经》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针对的对象都是知识阶层。

6.引诗和称诗是当时外交方面必备的条件。

7.《诗经》除了在知识阶层外,还在贵族阶层流行。

8.《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它奠定了中国抒情诗的发展方向。它基本上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基本上以人们日常生活为主。也使得它在总体上具有重要的政治和道德色彩。

抒情的特点通常呈现感情的克制与平和。诗教——人不要把自己的情感走向极端,即温柔敦厚【乐而不淫(过度之意),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淫雨:大雨,后改为霪雨)

9.生物地理学者从气候考察认为:西周出奇,风调雨顺,所以培养出来的诗教温柔敦厚。魏晋时期,当时的风土气候是海侵陨雨,与当时文人的心理焦虑和不安全感有某种联系。

10. 《论语》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大小雅开创了中国政治诗的传统。《小雅?采薇》中柳具有了离别的含义,折柳赠别的习俗也在汉代形成,其中灞桥最典型。延续到唐代也成为习俗。如:

忆秦娥?箫声咽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送别

清?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2.田家诗:一、田园牧歌。初、盛唐比较流行,代表作家王维,如:

渭川田家

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斜阳一作:斜光)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二、农事艰辛。中唐之后出现。如:

古风二首/ 悯农二首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陶渊明的诗歌上述二者皆有之。

13.《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呈现了亡国之音。

唐代金陵怀古——亡国之悲。

14.《诗经》中的婚恋诗。《卫风?伯兮》中国最早的闺怨诗之一。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闺怨诗(宫怨诗)——怨望——陈风月出——明月相思的女性造型的关联模式。女性化的造型。

男女相悦相念之情。最晚到汉魏时期,怨跟女性一体共生,难分难解。

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男性也有闺怨诗。用女性的口吻,抒发在国家中不受君王重用的哀怨。如:

明月上高楼

曹植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自云宕子妻。

夫行逾十载,贱妾常独栖。

念君过于渴,思君剧于饥。

君作高山柏,妾为浊水泥。

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心中念故人,泪堕不能止。

浮沈各异路,会合当何谐。

愿作东北风,吹我入君怀。

君怀常不开,贱妾当何依。

恩情中道绝,流止任东西。

我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弃妇题材。有《古风》《柏舟》等等。台大学者研究得出:弃妇题材都清一色地把弃妇塑造为贤妻良母型,一方面帮助弃妇争取同情,另一方面表现夫妇之道沦丧,间接反映社会风气不良的感慨。如:

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弃妇题材后来也被男性诗人用来闺怨政治失恋。

封建社会的礼教变向地保护了妇女。

15.欧老师总结:弃妇题材中,弃妇外面和心灵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外面憔悴受损,内心孤独。折射了妇女是第二性的地位。

16.明月与相思的关系,白天需要工作,晚上就开始相思,而黑暗中只有天边的一轮明月可以寄予相思。开始是女性思念丈夫或者情人,但是到后来也不拘泥于女性。如:

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7.隔水伊人:所向往渴慕的女性在隔在水的一方。

国风?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台大学者《〈诗经〉中的水》:歌咏在水一方的伊人,这种隔水伊人的男女关系的模式,是借用水为礼教大房,它从来不是对人性的压抑。追求者表现的是低回流连,而女表现的是风姿绰约、礼教而美好。如: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

美人娟娟隔秋水。——杜甫

18.文明就是力求自我控制。——叶芝

第六课楚辞(一)

楚辞概说

1.楚辞:它是战国后期产生于长江流域的一种新兴的诗体。(即对于《诗经》而言)

“楚辞”之名最早见于《史记?张汤传》,本意是泛指楚地的歌词,后来才用来专称以后来以战国时屈原为代表的新体诗,代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如宋人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若些、只、羌、谇、蹇、纷、诧祭者,楚语也。顿挫悲壮,或韵或否者,楚声也。”“兰、茝、荃、药、蕙、若、芷、蘅者,楚物也。”(《东观余论》)。

2. 楚辞因为屈原而得以广泛传播。屈原也同时被称为中国第一个诗人。正如郑愁予《野店》诗句所言:“是谁传下这诗人的行业/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屈原被称为第三的中国诗人。(李白、杜甫为前二)

3.楚文化的特色:第一,长江流域(中游,湖南、湖北荆楚之地)文化的代表。楚国是当时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人口最多,“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战国策?秦策四》)

第二,国家制度不如中原成熟:

一是它具有优越的经济条件,人们可以不为衣食而忧,所以南方的文学比较具有超现实的一面。《汉书?地理志》:楚地“有江汉川泽山林之饶;江南地广,……食物常足。”二是没有严密的宗法政治制度。《韩非子》即称楚的贵族比较有独立的势力。楚的集体压抑比较小,个人意识较强烈,至汉代,楚人性格仍以桀骜不驯闻名。楚人的性格在汉代也有体现。个性化塑造了屈原文学风格的来源。三是楚民族文化不管是娱神娱人,其艺术仍然是在注重审美愉悦的方向上发展,展现出人们情感的活跃性——激烈动荡的情感内容、奇幻华丽的表现形式。

楚辞形成的原因

4.第一,与楚地歌谣密切相关。

《九歌》,原为汉族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屈原据汉族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

《隋书?经籍志》:楚声“音韵清切”,如:

《孟子》里收录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说苑》收录的《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汉书?礼乐志》:“高祖乐楚声”,刘邦《大风歌》、武帝《秋风辞》、项羽《垓下歌》。但楚辞摆脱了歌谣形式,而以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而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不歌为诵为之赋”(《汉书?艺文志》),近乎吟唱。

5.汉代宗室就是来自楚文化的楚人。如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6.楚辞作为一种文类,它是在汉代才被慢慢归纳出来的。

7.东汉初年班固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统称为楚辞。

8.不歌而诵为之赋。而楚辞是可以吟诵的。楚辞和汉赋都是要押韵的。介乎文字与音乐之间的一种形式。

9.第二,楚地盛行的巫教,使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爱鬼神而近之。

东汉人王逸《九歌序》:“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

《汉书?地理志》:“信巫鬼,重淫祀。”

朱熹《楚辞集注》继承了王逸之说,“九歌”条:“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原既放逐,见而感之,故愿为更定其词,去其泰甚。”

如祭神的组诗《九歌》,青木正儿即认为《九歌》是一套有系统而且可以上演的歌舞剧;李丰楙认为:在原始社会中曾存在巫者以舞蹈或献身的方式媚神,或扮演“神的配偶”,《九歌》即是阳巫接阴神、阴巫接阳神的仪式剧,在巫系文学的情调中,扔可感觉其中具有一种“圣婚式”的遗迹。

10.《离骚》这篇代表作的构架,由“卜名”、“陈辞”、“先戒”、“神游”,到“问卜”、“降神”,都借用了民间巫术的方式。

11.巫教——巫系文学:反映巫术的特点的文学作品。学界公认楚辞也属于巫系文学。

12.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屈原的《离骚》与《九歌》简直就是借巫的问答体而成。

13.屈原可能具有巫史的身份。

《离骚》中如“纫秋兰以为佩”可以看到巫史的痕迹。

14.第三,江南之山川风物。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然则屈平所以能洞监《风》《骚》之情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

清代王夫之《楚辞通释﹒序例》:楚泽国也,其南沅、湘之交,抑山国也,迭波旷宇,以荡遥情,而迫之以崟嵚(yín qīn)戍削之幽菀(wǎn),故推宕无涯,而天采矗发,江山光怪之气,莫能掩抑。”

15.第四,形式上,《九章﹒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

手法上,比兴——香草美人(香草比喻为贤臣、贤德之人,美人比喻为臣子所眷恋的君王的化身,又或指具有很高品德的贤臣)

16.第五,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时代“而游说之风寝盛,纵横之士,欲以唇吻(口鼻之间,意即耍嘴皮子)奏

功,遂竞为美辞,以动人主”,“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

楚辞的特色

17.第一,倾向:以抒情为主流,《惜诵》:“发愤以抒情”。

18.第二,内容:触及超现实经验。

19.第三,较显著的个人主义与理想色彩。

俄国学者谢利勃利亚科夫(谐音):屈原实际上是中国诗歌史中第一个利用历史来对现实做出裁判的人。他的散文明显带有历史的痕迹。

戴维?霍克思(David Hawkes,1923.07.06—2009 .07.31),英国汉学家、红学家。他的重大成就是翻译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全译本,他名之为《石头记》,这是英语世界第一个《红楼梦》全译本,也是西方汉学史和翻译界一件大事。霍克思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霍克思也以专研楚辞、杜诗著名,所译《楚辞?南方之歌—中国古代诗歌选》和《杜诗初阶》,为世所重。

戴维?霍克思认为屈原的作品中隐含有两种特质:忧类和游类。忧愤越深,精神遨游越开放。

大陆学者赵沛霖讲自汉代王逸《楚辞章句》以来有关《离骚》求女寓意的解释大致归为六类:1.以求女喻求贤臣、贤士;2.以求女喻求贤君;3.以求女喻求理想的政治;4.以求女喻求贤内助和贤后;5.以求女喻秦楚婚姻相亲;6.以求女喻求通君侧之人。

20. 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钱穆《国史大纲》

21.第四,抒情特点:情感表现的张扬与激昂。

东汉班固《离骚序》:“露才扬己。”(屈原与《离骚》共同的特色)

《文心雕龙﹒辩骚》:“绮靡以伤情。”

明代袁宏道《叙小修诗》:指出“劲直而多怼(duì),峭急而多露”乃“楚风”之特点,而《离骚》即“忿怼之极”。

《文心雕龙﹒辩骚》:“不有屈原,岂见离骚。”中国的第一个诗人。

被喻为夏日大三角之天津

22. 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

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史记﹒孔子世家》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作《史记》广读书,并亲自到对象所在目的地观、体验。在太史公心目中,屈原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

23.“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此语出自朱熹的《朱子语类》卷九十三。但是,朱熹在这句诗后面紧接着说的一句话:“唐子西尝于一邮亭梁间见此语”。唐子西名为唐庚(1069—1120),字子西,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唐子西文录》记载:“蜀道馆舍壁间题一联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不知何人诗也。”唐子西作为该诗句目击者证人,尚不知何人所作,所以一般认为是宋朝佚名诗人所做。

24.屈原以死结束生命是为了完成生命的纯度的一种方式。

附录: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张汤传》,可见至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一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西汉末,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的作品,及汉代人模仿这种诗体的作品,书名即题作《楚辞》。这是《诗经》以后,我国古代又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诗歌总集。另外,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汉代人还普遍把楚辞称为“赋”,《史记》中已说屈原“作《怀沙》之赋”。

楚辞的形成,从直接的因素来说,首先同楚地的歌谣有密切关系。现存的歌辞,较早的有《孟子》中记录的《孺子歌》,据说是孔子游楚时听当地小孩所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种歌谣到秦汉时还十分流行。如刘邦有《大风歌》,项羽有《垓下歌》。它的体式与中原歌谣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每句可长可短,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兮”字。这些也成为楚辞的显著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楚辞虽脱胎于楚地歌谣,却已发生了重大变化。汉人称楚辞为赋,取义是“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屈原的作品,除《九歌》外,《离骚》、《招魂》、《天问》,都是长篇巨制;《九章》较之《诗经》而言,也长得多。它们显然不适宜歌唱,不应当作歌曲来看待。同时,这种“不歌而诵”的“赋”,却又不是像散文那样的读法,据古籍记载,需要用一种特别的声调来诵读。这大约类似于古希腊史诗的“吟唱”形式。歌谣总是篇幅短小而语言简朴的,楚辞正是摆脱了歌谣的形式,才能使用繁丽的文辞,容纳复杂的内涵,表现丰富的思想情感。顺带说,现代人为了区别楚辞与汉赋,不主张称楚辞为“赋”,这不无道理,却不能说汉人这样称呼有何过错。因为本来是先有“屈赋”而后有“汉赋”的。

楚地盛行的巫教使楚辞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据史书记载,当中原文化巫教色彩早已明显消退以后,在南楚,民间的巫风更为盛行。在屈原的时代,楚人还沉浸在一片充满奇异想象和炽热情感的神话世界中。生活于这一文化氛围中的屈原,在表述自身情感时,也大量运用神话材料,驰骋想象,上天入地,飘游六合九州,给人以神秘的感受。

除了楚文化本身的因素,其他一些因素对楚辞的形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屈原《九章》中的《橘颂》全用四言句,又在隔句的句尾用“兮”字,可以视为《诗经》体式对《楚辞》体式的渗透。在战国时代,纵横家奔走游说。十分活跃。“余波流衍,渐及文苑,繁辞华句,固已非《诗》之朴质之体式所能载矣。”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中的这一节论述,正确地指出了战国纵横家华丽铺张的文辞对《楚辞》形成的影响。

当然,“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文心雕龙?辨骚》)。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体说来,又离不开伟大诗人屈原的创造。

第七课楚辞(二)

楚辞——离骚

1.姜亮夫:内美,修能。“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2.游国恩:楚辞是女性中心说。楚辞中“修”即是美的意思。

3.“修”已成为屈原特殊的语言符合,体现了作者高洁的主人翁形象。

4.大量用比喻与象征手法,使得抽象的意识形式,被外化为生动的意识形象。

5.佩(佩饰)、服(服食,穿戴)在楚辞里经常出现。这一现象与《山海经?中山经》有类似的表达方式。

6.学者考证屈原的出生地与宋国很相近。

7.第一,《离骚》大量运用意向与象征手法。

意向与象征:

意向是指各种感官形成是各种形象。它是形象的概念,是具体的。

意向象征

象征为抽象的概念。让意向反复出现就转化为象征;形象非常鲜明、饱满,能够让读者领略到作者的言外之意,这是意向也可以转化为象征。

8.第二,《离骚》里大量运用比喻的手法,可以说继承了《诗经》的比。

9.第三,《离骚》里大量出现生动的故事情节、神话情节、历史,它使得抽象的意念形象化。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活动,所以抒情的篇章里还带有故事性的叙事性的引人入胜的效果。

10.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楚辞——九歌

11.《九歌》特别展现出屈原对超现实的关注与投入,体现敬鬼神而爱之的精神。

12.《九歌》中的“九”是约数,而九又表示多。其实《九歌》有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十一篇中包含了水神、季节神、山神、祖先。

13.“九”之意:

(1)一派认为“九”之是象征意义,并不是实指。如: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九阳之数。九在阳中代表最多,所以九只是象征意义,并不是实指。所以“九”与

十一篇并没有发生冲突。

唐代张铣《文选注》:九者也是阳寿之极。(宋本《文选》六臣注《文选》除李善注本外,还有唐代开元时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合注本,世称“五臣注”。自南宋以来,李善《文选注》多与五臣注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宋代姚宽《西溪丛语》:九,以数名之。(类似做法也用于“七”)

(2)而另外一派认为应该把其中一些篇章或者是合并,或者是分离。从而凑足九篇。如:

清代林云铭《楚辞灯》“《九歌》总论”:《山鬼》是山中的阴神,当然与正神不同。《国殇》跟《礼魂》是人死之后刚刚形成的鬼,物以类聚,这三篇讲的都是鬼,实际上等于一篇。

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从名称上来分《九歌》:他把《大司命》和《少司命》合为一篇,因为都是“司命”;《湘君》和《湘夫人》都是湘水的水神,合为一篇。这样也就为九篇。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国殇》与《礼魂》很奇怪,突然之间放在《九歌》的后面,很诡异,跟前面都是天地、自然的神奇很不合,所以他不认为这两篇可以算进去。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他认为《九歌》中第一篇《东皇太一》其实是迎神的,《礼魂》是最后一篇,是送神的,如果把它当作祭祀仪式来看,第一篇和最后一篇只能把它当作开头与收尾。迎神与送神并不是正规的神曲,所以他认为这两篇羌无故实,只是形式上的必要而已。所以他把这两篇去掉,为九篇。

14.《九歌》、《离骚》对后代的影响:

清代袁枚《随园诗话》:李贺、卢仝之险怪,得力于《离骚》、《天问》、《大招》者也。

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乃贺所为,得无有是?……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指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这正是李贺所没有的),奴仆命骚可也。贺死后凡十有五年,京兆杜牧为其叙。

——杜牧《李长吉歌诗叙》

李商隐、杜牧都深受李贺的影响。杜牧的《李长吉歌诗叙》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意象化的批评。

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李长吉诗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间一切皆诗也。

楚辞系肘后。——李贺

楚辞——天问

15.东汉王逸《楚辞补注》卷三《天问》:《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何不言问天?天尊不可问,故曰天问也。

《天问》所问问题包括五类:

16.第一,有关自然现象。如: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宇宙:宇:上下四方;宙:古往今来。

傅斯年在台大讲演中转引斯宾罗莎——大学是要奉献给宇宙精神的。

第二,神话传说。如:日安不到?烛龙何照?(《山海经》中的神话)

第三,涉及历史故事。如提及尧舜禹。

第四类,天命人事现象。

第五类,涉及现实生活。

17.鲁迅《摩罗诗力说》:(屈原)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

《文心雕龙?辨骚》:瑰诡巧妙。

清代贺贻孙《骚筏》:(《天问》)自是宇宙间一种奇文。

18.《天问》说理与言情相结合。

楚辞——九章

19. 《九章》包括9篇作品。依王逸《楚辞章句》的次序是:《惜诵》、《涉江》、《哀郢(首都)》、《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20.《橘颂》开辟了新的咏物的写作方式。

咏物:开篇点名所咏之物。以物为对象,抒发感情。南朝开始有大量咏物作品出现。

有人认为荀子的赋也可以称为咏物。

21.《涉江》早期的纪行诗,记录自己的行旅。往往这种诗跟山水有关。他成为后世山水诗的滥觞。因此屈原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

楚辞——高唐赋

22.《高唐赋》是全方位多角度描写一个地方,所以有学者认为它才是真正把山水作为独立描写对象的开始。所以,宋玉才是山水文学的开山祖师。

屈原和宋玉都被称为山水诗的鼻祖并没有矛盾,是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文学的定义而言。

楚辞——远游

23.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认为《远游》是屈原所作。但胡适却认为是后人模仿楚辞所作。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中国文学史笔记(宋元)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西昆体 是宋初试探上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派别。因《西昆酬唱集》而得名,代表诗人有杨亿刘筠,钱惟演。内容大都是点缀升华歌功颂德应酬唱和,多使用七律等近体诗,对仗工整,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饬,典丽的艺术特征。但是西昆体在艺术上也有很严重的缺点,西昆体大多专门效仿李商隐诗艺术外貌而,缺乏真挚的感情和深沉感概,往往徒有其表华丽外表而缺乏内在意蕴。(西昆体衰败的真正原因是诗歌题材范围狭窄,缺乏时代气息且诗歌立于模仿缺乏自主精神但西昆体对后世创作有一定影响) 2江西诗派 是北宋末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代表人物以黄庭坚,陈师道为核心,及陈与义,吕本中等人,代表作有吕本中作的《江西诗社宗派图》。该诗派在诗歌创作的题材取向和风格倾向上受到黄诗的影响,主张自成一家,夺胎换骨,点铁成金,多吟咏书斋生活,推敲文字技巧,就因为这样导致脱离了现实。靖康事变使诗派风气发生转变,负面影响较大,但它们仍是宋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3辛派词人 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共同点是:1爱国主义的思想内容,坚定的爱国主义者2.注重内容表达大胆冲破词的格律和音律限制以文为诗进一步发展了词散文化议论化的倾向3继承了稼轩词的豪放词风。缺点:辛派词人虽极力师承辛弃疾但缺乏战斗经历又无辛弃疾胸怀抱负文学素养,因而学习辛词往往流于表面得其豪放失其沉郁不免有粗疏率直之弊。 4四灵派(永嘉四灵) 南宋中后期出现的诗歌流派,代表人物四位,因为四人都出自叶适之门四人的字号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该诗派以贾,姚为宗。反对江西诗派晦涩诗风,要求以清新刻露之词,写野逸清瘦之趣。诸多作品内容多为题咏景物,专攻五律,以萧散野逸,平淡简远相雕榜,诗歌表现出清新恬淡,平易。写作手法上多使用精炼语言,白描刻画景物,很少用典。该派诗歌题材的主题多由于寄情山水反映失意文人的隐逸和闲适情趣,故作品多脱离现实,该诗派对此后的江湖诗派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5话本 说话活动的兴盛在书场中流播的故事越来越多,而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也日见其多,后世统之为话本 6南戏 南曲戏文的简称,最初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是在宋杂剧角色体系完备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出现的,它是民间艺人以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 7四大传奇 即指元末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荆、刘、拜、杀”)。“四大传奇”是以爱情婚姻和家庭纠葛为题材的戏文,侧重写封建社会妇女对纯真爱情、美好生活的追求,表现她们在封建礼教禁锢和熏陶下形成的富有时代特征的性格。四剧的主要人物都是妇女,剧本内容方面的共通之处是:不仅在婚爱纠葛或家庭矛盾的描述中表现了女主人公们对爱情的忠贞,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她们受到的封建礼教的迫害和对其进行的抗争,还在人物的交往或事件的处理中,展示了她们正直善良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美的道德情操。她们大多性格坚毅,处世有主见,无论对个人婚爱的处理或家庭纠纷的解决,都表现得有胆有识,不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数学笔记:集合

集合:把一些不同的,可以确定的对象看做整体。(明确表达、无序性、不重复) 1)元素: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集合: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2)确定性: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任何一个对象或者是或者不是这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 互异性: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无序性:任何一个给定的集合中,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对象,相同的对象归入一个集合时,仅算一个元素。 3) a∈A 读作:a属于集合A a?A 读作:a不属于集合A 4)数集 N: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N*或N+:正整数集 Z:整数集(Zahlen) Q:有理数集(quotient) R:实数集(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C:复数集 ?:空集(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 5)集合的表示方法: ①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一般用于元素个数较少、元素为有限个的集合。 A={a,b,c,} B={(1,2)} ②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并把这个条件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 数集{x/y=x2} 点集:{(x,y)/y=x2} ③图示法 ⑴venn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⑵数轴: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④区间: 开区间:区间边界的两个值不包括在内;(a,b) 闭区间:区间边界的两个值包括在内。[a,b] 半开半闭区间:开区间一边的边界值不包括在内,而闭区间一边的边界值包括在内。[a,b)、(a,b]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的读书笔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郑振铎的这套书写于1930年代,所以整体上,有着明显的时代感,措辞、情绪,生发着“五四”后的感觉,用词新颖又古典,不经意地流露着除旧迎新的热烈,不太同于现代的书写方式。 上卷读完,极能感受到“郑氏风格”的特点,正如作者所说,有的文学史的写作是多人完成的,可能体例纷杂不统一,而一个人完成的作品会明显带有个人风格,体现个人学识态度。是的,透过他这本书,感受很深。 不知别人写文学史是否都会如此布置,但郑振铎的铺陈实在是过于全面摊开了,基本上是按人来一个个陈述,此人生平,代表词句,有名的人多说点,没什么名气的三两句带过,一个一个又一个人地这么平铺直叙着,颇有堆砌之感,看久了,会觉得累,觉得这些人都差不多,各人的代表性词句也都差不多的样子,作者怎么也不嫌累,还是在絮絮地介绍着。 但他并不是无自己喜好的,遇到喜爱的作家和文体风格,一连串的排比倾泻而下,反复比喻,言辞

轻快,喜爱之情满溢而出。他是抒情的、个人化的,能感受到他对陶渊明、杜甫、新乐府、变文等作者和形式的喜爱,比如他单拎出杜甫成一个小章节,详写他的遭际和不同时期的诗,在别的作者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比如他用了快一页的奔腾不息的各种新奇美好比喻来表现新乐府的清新自然,滔滔不绝不加修整的情感铺面而来。这些时候的他是从漫无边际的陈列里蹦跳出来歌唱着的。 对大大小小诗人、词人、文章作者和作品,历来有很多的评论集囊括点评,所以郑振铎几乎是博采古代的评论来评价一个人,左一句诗品右一句诗话,文白夹杂,细碎分裂,而不是全然地出于他自己的感想。可以看得出他很下工夫,搜集了不同朝代的人的评述相互参照,当然,有时他也会对前人的定论持不同意见,直言他自己的见解。 只是,述那么多作者的生平,他的表达方式几乎都是凝结史书记载的“官位变迁”,三两句讲完一个人都做了哪些官,卒于什么官位和地方,什么谥号,有的会摘一点逸事趣闻讲一下。遇到一大串不太有名的作者,每个人都这么讲,连篇累牍的,读过以后,满脑子都是“著作郎、知制诰、吏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左拾遗、编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一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袁行霈版考研复习笔记 先秦文学第一编 论绪 复习笔记0.1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

(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 (2)商周之际,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 (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 (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 (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 (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简答论述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读书笔记:《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中国文学史》读书笔记 在XX行政学院的集中学习,对于我们这样日常繁忙于单位工作的公务员来说真的是非常难得的机会,特别是能有比较集中的时间进行阅读自学,对拓展知识边界、提高自身素养意义重大。因此除了阅读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和专业书籍外,我这次还在党校图书馆借阅了《中国文学史》这样的文史类书籍进行阅读。现将有关体会总结如下: 一、这是一本怎样的文学史 作为一个高度重视文学的文明古国,历代学者对于国内文学史的研究也一直是较为充分的,因此书名为《中国文学史》的专著也有不少,还包括有钱穆先生这样的大家编著的版本。这次之所以选择由董乃斌、钱理群两位老师主编的版本,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本书的时间跨度较长。从上古时期文学的诞生谈起,以上古神话和汉字的怨气为引子,按照时代和体裁的线索,贯穿古代文学的各个发展时期,还以较大篇幅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从时间跨度来讲较部分其他文学史书籍更为

全面。 2.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全书在文字介绍基础上,搜集了较多与文字内容直接关联的绘画、书法、人物画像、工艺品照片等图片资料。我们知道文学和艺术是不分家的,前有曹植的辞赋名篇《洛神赋》,后又有顾恺之的名画《洛神赋图》,这样相得益彰的表达,确实能促进读者对文字部分有更为深刻的理解。 3.点面结合恰到好处。该书在描述中既注重对某时期某类文学体裁发展的总体描述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综合性介绍,更有对期间代表性文学家的生平介绍、作品摘录以及简要点评。在点面内容上篇幅分配得当。 二、从文学史中我们读到了什么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重视文字和文学的民族,同世界许多民族不同,我们很早就有了较为完备的文字体系,很早就开始创作诗歌和散文,文字能力还成为我们选拔官员的标尺。这样的一个民族,我们可以通过了解文学史读出许多历史的真相和文化的印记。 1.文学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纽带。在我们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战乱、饥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

中国文学史(三) 笔记整理

中国文学史(三) 1.文学经典:是指具有独创性和典范性且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2.文学经典的特征:1、独创性2、典范性3、内容的丰富性4、无限的可读性 4.唐代文学概论 有唐三百年间,文学领域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 ◆诗歌的蓬勃发展成为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 ◆散文进入发展的新时代,中唐兴起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人传奇标志着古代小说创作到了成熟阶段; ◆中晚唐出现新的文学样式——词; ◆通俗文学形式多样,十分活跃,如变文、俗讲、歌谣、话本等。 使文坛呈现出万紫千红、绚丽多彩的景象。 5.唐诗繁荣的标志:一.作品数量众多,作者人数众多,名家辈出。二.题材更为丰富。 三.风格流派多样。四.众体兼备。五.艺术精湛。 6.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这气象不只由于它的发展的盛况,更重要的乃是一种蓬勃的思想感情所形成的时代性格。这时代性格是不能离开了那个时代而存在的。盛唐气象因此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反映。李白是盛唐时代最典型的诗人,整个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所喜欢的正面的东西,这里反映了这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尚,这也就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它是人民所喜爱的,它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力量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胸怀大志与怀才不遇、入世自效与退隐山林、渴望生命永恒和叹息人生苦短等多重因素相交织的深刻主题。 盛唐诗风:雄浑悲壮。“悲壮”是盛唐气象的精神底蕴。“雄浑”是盛唐气象的表现形态。 7.“雄浑”包括“雄厚博大”和“浑然天成”两方面。雄厚博大,包括作家的深厚的内在修养、诗歌描写的广泛的题材内容以及最终形成的雄阔与深厚兼备的艺术效果等。浑然天成,包括感悟对象的深邃性、创造意境的含蓄美、运用语言自然美等方面。 雄浑的艺术特征: ?阳刚与阴柔相兼之美。?多样性与统一性共存的表现艺术。 ?主体风格与多种笔墨相得益彰的艺术魄力。 8.中国诗史六个重要的时段 1、上古的《诗经》时代。 2、战国的楚辞时代。 3、两汉魏晋时期。 4、南朝。 5、唐代。 6、宋代。9..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文学,或简称为“变”。当时有一种称为“转变”的说唱艺术,在表演时往往与图画相配合,一边向听众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其图画称为“变相”,其说唱故事的底本就称作“变文”。 第一讲初唐诗坛 1.初唐四杰的唐韵初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滕王阁序》成语、警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飞阁翔丹、鹤汀凫渚、钟鸣鼎食、渔舟唱晚、沟水相逢、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老当益壮、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一介书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初唐“四杰”的诗歌贡献:一对诗歌内容的开拓:二、对诗歌形式的开拓: 三、对诗风的开拓:唐诗风骨、声律兼备的艺术风貌,是从四杰开始的。 3、沈、宋与律诗的定型 一、沈佺期的诗歌创作:二、宋之问的诗歌创作: “善属文,尤长七言之作。”(《旧唐书》“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 (《旧唐书》 本传)其七律对仗整饬,音调谐和,可视为本传)其五律大都写得缜密精工,情思绵渺。善于即 七律成熟定型的标志。代表作《独不见》。景起兴,自然现成。代表作《度大庾岭》、《度汉江》。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重要时间和事件 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 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 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 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 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 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 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 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 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 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 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 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 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 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 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 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 19.1921.7创造社成立。 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 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 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 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 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 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 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 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 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 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 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 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 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 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 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 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 37.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38.1922年《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 39.1921.8〈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1919~1920。 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诗社”,以1926年4月〈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 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向实践。 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 43.1936.6.7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 44.〈倪涣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

中国文学史笔记--不错

先秦文学史概说 1、先秦是中国文化萌芽、创立的时期,这一时期所建构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先秦文学作为先秦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成为历代尊崇取法的典范。 2、先秦时代的各种文化形态尚融而未划,所以先秦文学的形态也呈现出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相结合的特征。 3、先秦文学大体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3-1夏、商两代,原始宗教文化居于主导地位,巫觋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为占卜、祭祀所创作的韵文(如甲骨卜辞)和咒语歌谣是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样式。 史官是另一类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职能原来也是宗教事务,后来巫史分途,史官的职掌遂偏向人事。《尚书》中保存的商代作品是历史散文最早的创作。 3-2周革殷命之后,巫术文化被礼乐文化取代,是所谓“以德代天”。对政治、社会、人生的关切超越了宗教关怀,史官文化崛兴,诞生了《左传》这样的历史散文的杰构。一些伟大的文化巨人提出不同的社会理想,出现了《论语》、《老子》等在中国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品。 3-3西周时期,学在王官,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春秋战国之后,周室衰微,贵族的地位下降而士阶层兴起;知识传授突破贵族的垄断,民间讲学之风盛行,是所谓“礼乐下行”。学派蜂起,诸子驰说,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格局。他们主张各异,文学观念和风格也异彩纷呈,产生了与前代迥异的散文和诗赋。 第一章上古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 简言之,神话即神奇的故事。它诞生的心理基础是“万物有灵”的观念,通常是为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作出解释,或者表达征服、改造的愿望。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灵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们所敬畏。 二、神话的起源 关于神话的起源,通行的解释是劳动起源说和宗教起源说。前者认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劳作生活,后者认为神话由初民的宗教活动诞生。我推测或许这两种原因兼而有之。 三、中国上古神话的类型 1、我国上古神话十分丰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来。现有文献中,《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大。其余的零星片段则散见于各种载籍,如《淮南子》、《楚辞》、《庄子》、《列子》等。 2、根据这些仅存的内容,大致可将其分为创世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和传奇神话等几类。 a.创世神话以对世界产生和人类起源的思索与解释为基本内容。如天地浑沌,盘古首生,宇宙开辟。又如女娲造人,炼石补天等。它们充分反映了先民认真探索、大胆想象的创造精神。 b.在万物有灵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以有形事物去表现无形的自然力,进而创造出自然神的形象及故事,此即自然神话。它们反映了原始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迷惑与解释,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征服自然、支配自然的美好愿望。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 c.英雄神话以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为主角。它的出现意味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人类自身成了意识的对象、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如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共工触不周山、刑天与帝争神等。 d.传奇神话是关于异域奇国怪人神物的传奇故事,多见于《山海经》中。它们反映了先民企图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以改造自身生活环境的愿望和理想,表现出惊人的超现实、超自然的想象力。如《山

张宇高等数学手写高清笔记

目录 第一讲极限 一极限定义 (3) 二极限性质 (4) 三函数极限基本计算 (8) 四综合计算 (11) 五数列极限计算 (14) 六函数连续与间断 (16) 第二讲一元函数微积分 一概念 (17) 1. 导数 (18) 2. 微分 (20) 3. 不定积分 (21) 4. 定积分 (23) 5. 变限积分 (28) 6. 反常积分 (29) 二计算 (29) 1. 求导 (29) 2. 求积 (33) 三应用 (40) 1. 微分应用 (40) 2. 积分应用 (43) 四逻辑推理 (43) 1. 中值定理 (49) 2. 等式证明 (50) 3. 不等式证明 (51) 第三讲多元函数的微分学(公共部分) 一概念 (51) 1. 极限的存在性 (51) 2. 极限的连续性 (52) 3. 偏导数的存在性 (52) 4. 可微性 (53) 5. 偏导数的连续性 (54) 二计算 (54) 三应用 (56) 第四讲二重积分(公共部分)

一概念与性质 (59) 二计算 (60) 1. 基础题 (60) 2. 技术题 (61) 三综合计算 (62) 第五讲微分方程 一概念及其应用 (63) 二一阶方程的求解 (64) 三高阶方程的求解 (66) 第六讲无穷级数 一数项级数的判敛 (67) 二幂级数求收敛域 (69) 三展开与求和 (69) 四傅里叶级数 (71) 第七讲多元函数微分学 一基础知识 (73) 二应用 (75) 第八讲多元函数积分学 一三重积分 (76) 二第一型曲线、曲面积分 (78) 1. 一线 (78) 2. 一面 (79) 三第二型曲线、曲面积分 (80) 1. 二线 (81) 2. 二面 (83)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笔记及参考书

古代文学笔记整理以及考研参考书目资料 (尤其对南京师范大学考研,华中师范大学,陕师大,西南大学以及一些综合类学校都有用。) 对于古代文学考研,我最关心就是如何去看书整理笔记的问题。经过我询问学长学姐学习经验后,联系我自己的感受,我决定整理一份属于自己的笔记。可能有的同学说笔记多好整了,当你开始整理时你就会发现难度在哪儿,你需要理清的东西很多,而且还不能遗漏,要有利于理解记忆,更得有针对性,全而重点突出。对于一道题可能有多个答案,你该如何处理,是融合还是选择其一,都是你能力的体现。没有答案的话给如何去整理,资料上没有的题书上没有说的你该如何整理,有的学校不可能全考书上内容,一句话甚至都会是个大题,你该如何把握呢,如何有针对性呢?诸多问题都需要你考虑。这些问题也是我思考的,所以整理笔记前我先想清楚,也看了好多书理清头绪,弄懂相关概念才开始着手准备。具体情况我会慢慢给大家说的。对于笔记如何整理我也考虑了几种方法也试了一下,第一种就是看书的过程中用笔概括集中记录在本字上,这种方法的优点可能是印象深刻,缺点是耗费时间;第二种是看书然后用电脑打字存到Word上,这种方法优点是速度快节省时间、便于修改,缺点是印象不深刻。我采用的是第二种方法,但具体做法是,我把笔记大致分成三大部分:诗歌(包括词,散文,古文)、小说、戏曲。然后按照三部分内容去看书,总结参考资料做笔记。 详细情况如下: 参考书目:游国恩《中国文学史》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参考资料: 崇文书局万献初的《中国文学史辅导及习题集》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中国文学史学习与考研辅导》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中国文学史基础与实战练习》 大明教育中国文史出版社“考研直通车”文学专业精品题库系列丛书《中国文学史》齐鲁书社《中国古代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齐鲁书社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解析《中国古代文学史》 在整理之前,我首先树立要树立一个书的脉络,为此,我看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和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这两本书的特点是薄,相当于把知识点提炼出来了,内容简略,但是该有的基本都有,条例清晰。我根据这两本书整理出了时间脉络,比如唐代文学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我按着四部分开始整理笔记。这样做的目的是有的学校考了一个中唐的诗歌流派以及特点时,你自己必须清楚那些流派哪些诗人是属于哪个时期的对号入座。比如魏晋南北朝时,尤其是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个朝代整理。这两本书的作用不止如此,正因为是提炼的知识点所以有的题这上面也可以找到答案,而且便于归纳知识点。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2005年真题“怎样看待《庄子》的思想特征”,南师大出版社的这本书上面写的非常有条理而且比百度搜的答案要好的多。我要说明的是南师大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这本基本上是对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的简化,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与有过恩版相似甚至相同,这本也是南师大古代文学教研室老师参考了内部编辑的《中国文学史纲要》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自学指导》等书编辑的。很有参考价值。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古代文学基础》这本书主要参照了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所以这两本书很有代表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