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公开课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公开课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综合思维: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区域认知: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内圈层的空间分布、组成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区分岩石圈与地壳;

2、地球各圈层的特点。

教学技术和教学仪器:多媒体手段、一个熟鸡蛋、一把小刀、图片资料、文字资料等。

【新课导入】

我们常说,学习地理就是一个谈天说地的过程,那么今天我们就回到地球本身。那自古以来人们对地球的结构都很好奇,19世纪一位想象力非常丰富的小说家凡尔纳写了一本小说,《地心游记》。凡尔纳充分的发挥了他的想象力。小说中提到主人公从冰岛的一个火山口进入了地球内部,从而展开了一段奇幻的冒险旅程。

师:在图片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美轮美奂地底世界,有植物有动物等等。那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子的吗?我们能不能像小说中那样从火山口进入到地球的内部去?那从火山口无法进入地球的内部,我们就打一口井进去可不可以?

【思考】各个圈层如何划分及其特点如何?

1、鸡蛋是空心还是实心?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地球内部有几个圈层?我们又该如何知道?)

2、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我们不能向鸡蛋那样削开,那又该如何知道?(学生讨论)(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

(学生回答,引出地震波)

【新课探究】

探究一: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的研究方法

1、人类能进入地球内部较深的地方进行直接研究吗?

2、目前人类研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主要手段是什么?

3、人类是否还有其他的渠道和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如果有,有哪些?请简要的说明。

【总结】

1、不能。人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钻探深度是14千米。

2、地震波——地球的X射线。

3、有。(1)改进钻探技术,结合相关方面的科学设想。

(2)根据火山喷发的物质,获取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相关信息。(3)地表的温泉、热泉可知地球内部有丰富的地热资源。(4)遥感技术(5)其他的手段

(二)地震波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

1、地震波有哪两种类型,它们在传播速度上有何差异?

2、假设某次地震发生后,横波和纵波都传播到地面,人的感觉会不会有差异?请说明原因。

3、地震产生的破坏主要是由地震波对地面的冲击造成的,你认为横波的破坏大还是纵波?请说明原因。

4、根据物理学的知识,波在均一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稳定的,如果地球内部物质的物理性质均一,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又是怎样?

5、两种类型的地震波对传播介质的要求是否相同,存在什么差异?人类利用横波和纵波的这一性质可以勘探海底的油气资源,你能简单的说说原理吗?

【总结】

1、指导学生读图,从图中看出两种类型地震波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分析两种不同类型地震波的波动方向和传播方向的关系。

2、先上下颠簸或左右摇晃,与二者的传播速度有关。

3、横波破坏大。与地震波的波动方向有关。

4、较为稳定。

5、如表格

【讲述】

虽然地震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给人们带来深刻的灾难,但它却是照亮地球内部的一盏明灯,是通往地球外部的信史。

【板书小结1】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划分依据——对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点

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可通过固、液、气传播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固体传播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

【课堂练习1】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探究二: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及其划分界面

读图1.26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思考

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什么位置出现突然急剧的变化?这两个位置叫什么名称,它们因何得名?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3、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上的差异,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名称是什么,是否可以进一步划分?

【总结】

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上台,对照幻灯片上的图1.26进行讲解,并适时分析。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特征

读图1.27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

1、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物质是什么?地球从外向内,三个圈层组成物质的密度、厚度、压力和温度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陆壳和洋壳的厚度有何差异?

3、岩石圈和地壳的范围是否一致?在图中找到软流层的位置,结合提供的材料掌握软裂层的相关知识。

材料:软流层

由于人类尚未直接接触此层,故对其性质都是推测的,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性质。在岩石坚硬处传播快,反之慢。此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减缓,因此被认定较软,并可能有一定流动性,故名。

科学家们推测,此层变软的原因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聚集衰变产热。我们都知道豆子在热时变软,岩石也一样。软流层经最新的测量,被认为仍是固体。但在热量集中的地方,可能有局部熔融,被认为是岩浆的源地。有人曾根据岩石的导热性推测软流层的温度,结果发现在100km深度上温度可达1300℃左右,这个温度与从火山口流出的熔岩的温度十分接近,这似乎证明:火山熔岩就来自于软流层,换句话说软流层似乎就是岩浆的发源地。

【总结】

【板书小结2】

2、不连续面(界面)

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3、内部圈层结构的名称

地壳地幔地核

4、岩石圈

【课堂练习2】

课本P24的活动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2.想一想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渠道或方法获取地球内部的信息?

【过渡】在地球的外部还存在着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圈层,他们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探究三:地球的外部圈层的组成和特征

【出示表格】让学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基本情况。

读图1.28地球外部圈层示意,思考

1、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有没有明显的界限?

2、地球外部圈层在地理环境中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3、地球外部圈层之间以及它们和岩石圈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举例说明吗?

4、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中,包括人在内的生物圈层是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一层?谈谈你个人的看法。如果大气圈、水圈或者岩石圈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对生物圈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板书小结3】

三、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1、名称和物质组成

(1)大气圈

(2)水圈

(3)生物圈

2、各圈层之间的相互关系

【课堂练习3】

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A、B、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

【课堂小结】地球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圈,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课堂作业】

1、在莫霍界面以下(A)

A.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增加

B.纵波传播速度下降,横波传播速度增加

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下降

D.纵波传播速度增加,横波传播速度下降

2、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位于(B)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岩石圈

3、水圈是(B)的圈层

A.连续而规则

B.连续不规则

C.不连续但规则

D.不连续不规则

4、四大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 A )

A.大气圈

B.岩石圈

C.生物圈

D.水圈

【课外作业】

1、P29活动。

2、练习册。

【学习反思】

1、大家一起回忆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几部分知识?有哪些知识点比较较难?

新课标要求地理学习必须从注重地理结果转变为地理过程的学习,因而在学习活动中,通过2、探究挑战性、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大家通过自己探索,明白了一个问题是怎么解决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以及这个结论是如何被应用的,使自己真正体验到进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1、问题的设计要更加简洁明了。

2、注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给予形成性评价,更加关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注意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培养。

4、加强自身处理课堂突发问题的应变能力。

5、在板书的设计上要更加精练。

6、在课堂的高潮部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结构》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芷江一中黄微 高一年级地理公开课 授课时间:2009年10月21日 授课班级:284班 授课人:黄微 一、课标内容: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 二、三维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能够熟悉地球的圈层结构,能熟练判断各个圈层,了解其判断机理和依据,认识到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边界及特征。地壳的组成元素及分布,地球的外部圈层 结构; (2)、理解地震波的分类、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规律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3)、掌握地壳厚薄的分布规律、岩石圈与地壳的关系、地球外部各圈层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地球圈层结构图,掌握读图、判图的方法,培养看图用图的能力; (2)、通过平面图和三维图的结合,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和强烈欲望,培养学生对外部环境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2)、外部圈层的划分及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 (2)、地幔及软流层和岩石圈的范围; (3)、外部圈层的界限 更难点突破:多媒体演示 四、教具:多媒体课件 五、板书提纲: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内部圈层 横波

地震波Y J纵波 地球内部结构 岩石圈上二莫霍 面 幔幔 地地核 核 上下外 A软流层 古登堡面 特点 二、外部圈层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六、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展示幻灯片)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是个什么日子啊? 学生回答:5. 12汶川大地震。 嗯,是的。那一天发生了震惊中外的5. 12汶川大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伤痛仍历历在目。但是,咱们作为一名地理学习者,除了感受地震带来的伤痛的同时,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它,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地球内部结构的机会。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通过地震,认识地球的内部结构。 板书: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探究学习: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通过地震了解地球内部结构,首先就让我们到地震现场亲身体会一下。当地震发生时,地面上的人们首先会感受到一阵剧烈的上下起伏震动,紧随而来的,则是强烈的前后左右摆动。震动和摆动一起,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展示幻灯片)。 那么,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地震时,人们首先感受到上下波动,然后才是左右摆动呢? 学生回答:因为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纵波比横波速度更快 很好,很正确!那么从中间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结论:一、地震的能量是以地震波的形式传递的;二、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和横波,并且纵波速度要大于横波。 地震波Y -纵波 请同学们看到教材30页阅读内容,对照下面的表格思考:地震波有哪一些特点呢?(展示PPT) 分类

高中地理湘教版教学案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1)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2)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类型传播 速度 能通过的介 质 共性 A表示横 波较慢固体传播速度都随 所通过物质的 性质而变化 B表示纵 波较快 固体、液体、 气体 (3) 深度波速

2. (1)界面:图中C为莫霍面,D古登堡面。 (2)圈层:图中C、D之间为地幔,C以上为地壳,D以内为地核(由E外核和F内核组成)。 3.岩石圈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温馨提示]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大气的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2.水圈

(1)组成: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2)分类:根据其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 (3)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最密切,特别是陆地水。 3.生物圈 指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 错误!错误!错误! --—--—- 情景导入先思考—-—-———2016年4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日本九州熊本县发生多次最大震级达里氏6.5级强烈地震,截至当地时间15日凌晨1时,监测到54次余震。据日本NHK最新消息,目前地震已造成9人死亡,950余人受伤。 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人们有怎样的震感? 提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核心要点掌握好—-—————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公开课教案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3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节教材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根据这两个界面,我们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中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世界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同样,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人地协调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综合思维: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树立起热爱地球和保护地球的观念。 区域认知:充分运用感性认知的手段,如利用教具、学具,或者绘制示意图,进而构架起地球圈结构的认知框架。 地理实践力: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而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加深对人类生活的地球表层的认识。 【教学难点】

(新教材)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讲义: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生用书P13]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定义: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震级: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 (1)分类:P表示纵波,S表示横波。 (2)特点 ①P波:传播速度较快,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 ②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3)波速变化 ①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②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不连续界面:C莫霍面,D古登堡面。 3.圈层

(1)E :地壳?????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②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 ③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 可达70千米④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⑤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 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1)地壳上层为硅铝层,以硅和铝为主,密度较小。地壳下层为硅镁层,以镁和铁为主,密度较大。 (2)硅镁层是连续的,硅铝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壳上,海洋底部很少。 (2)F :地幔?????①具有固态特征 ②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矿物组成,由上 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③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④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3)G +H :地核?????①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 状态下的铁、镍②分内核和外核 ③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是 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④一般认为内核呈固态 4.岩石圈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组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2.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3.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 4.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5.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一、判断题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6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地球的结构》教案6 湘教版必修1 一、课程标准 ●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1)标准解读 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及特点。地球呈现出圈层结构,可以划分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是介于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 本条“标准”的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这也是根本要求。本模块的主题是“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学习了有关“宇宙中的地球”之后,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自然环境”。“标准”以“宇宙环境—地球—自然环境”的认识思路,设计了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 自然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理解。从宏观层面上,根据现代自然地理学的研究,自然环境就是指地球表层系统,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人类属生物圈的一部分。也有人为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这样就共有五大圈层。 从微观层面上讲(如落实到一定的地域),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气候、水文、生物等要素组成的。 从人地关系角度出发,并且本条“标准”的行为动词为“说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活动创造了人文环境(也有称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地理环境。可见,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与自然环境是一致的。 (2)教学重点 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3)教学目标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分析概括出地球各部圈层的主要特点。 能借助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图,说出划分地球内部三个圈层的主要依据和主要界面,并分析说明界面附近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征。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生本课堂”导学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doc

必修I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理)学科“生本课堂”学案 学案主备人:日期:学年: 授课课题: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前自主学习 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的大小用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一次地震,只有一个。 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个烈度。(二)地震波: 分类 特点 传播速度传播介质共同点 纵波(P波)波速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 性质而变化 横波(S波)固体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的传播速度。 (一)地壳(A) 1.范围:地面以下、a 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地壳平均厚度为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海拔越低, 地壳。 (二)地幔(B)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a莫霍面与b 之间。 2.软流层: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的主要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以上)是由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三)地核(C)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b 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C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C2内核:一般认为呈。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密度:随着高度增加,大气的密度。 3.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二)水圈 1.组成:组成:、固态水和气态水。 2.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 3.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和。 (三)生物圈 1.组成:分别渗透于圈的底部、圈的全部和圈的上部。 2.意义: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课中合作探究 地球的中心点位于我们脚下6 000千米深处,相比之下,人类迄今钻探的最深记录12.3千米(俄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湘教版必修1(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圈层结构,归纳各圈层的要紧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术 一、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二、把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4、通过归纳、总结、对照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进程与方式 一、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二、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一、通过学习进行酷爱自然、酷爱科学的教育。 二、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熟悉全世界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爱惜意识。【教学重点】 一、地震波的波速和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二、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要紧特点。 【教学难点】 一、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点极为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二、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要紧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式】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照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具预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进程】 (新课导入)前边咱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一个圈层的成份、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一起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份。下面咱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咱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别离展现幻灯片)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形的直接手腕,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能够在外太空漫游,宇宙探测器乃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但是关于咱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仍是入地无门。咱们如何得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不妨借鉴一下夏日咱们挑选西瓜的方式,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咱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定西瓜的生熟、质量的好坏。咱们也能够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度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形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咱们明白,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庞大的灾难,但关于科学工作者来讲,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生:本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即地震波。 师:专门好。地震波能够分为哪两类呢? 生:有纵波(P波)、横波(S波)之分。 师:那么纵波(P波)和横波(S波)各有什么特性?(提示:地震波特性——速度、通过介质) 生:(看书讨论回答)纵波:传播速度快,能够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1章第4节 地球的结构 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 《第四节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读图说出地球的内部圈层名称。 2.阅读材料和相应的图表,概括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及相应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3.理解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4.指认岩石圈的范围。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部分 【游戏导入】1.准备三个密闭小瓶,内装砂子、果冻、水; 2.学生通过各种方法,判断里面是什么。 【引发思考】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密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19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讨论】啄木鸟如何知道哪种树生病了?哪棵树里有虫子?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内部? 【学生回答】 啄木鸟是通过敲击树木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实心树木与空心树木发出的声音不同。 人类可以用地球内部产生的振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 【讲解】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提问】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 【学生回答】地震波。 【归纳讲解】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二)新课 1.请学习根据课本P25图1-21,绘制地球内部结构图,并给每个圈层标注特点(需要小组讨论决定) 2.自主展示。 3.提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的?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研究发现的。 4.地震波列表比较: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 当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这就是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不同而造成的。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过渡】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圈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及特点。2.了解地震灾害的危害及防御措施。3.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特点及划分依据。(重点)4.理解地球外部圈层及其相互关系。(重点 ) 一、地震与地震波 1.地震 (1)含义:地震是指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 (2)特点:突发性。 (3)危害 ①造成人员伤亡。 ②破坏房屋和其他工程设施。 ③引发次生灾害。 2.地震波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地壳(A)

(1)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3)分层:⎩ ⎨⎧ 上层:硅铝层,密度相对小些,不连续下层:硅镁层,密度相对大些,连续 3.地幔(B)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莫霍面与b 古登堡面之间,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 (2)分层: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3)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 4.地核(C)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C 1外核: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C 2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1)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2)特点: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 2.水圈⎩⎨⎧ 组成: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 分类:海洋水、大气水、陆地水和生物水意义:与人类社会关系密切,尤其是陆地水 3.生物圈 (1)组成: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地壳的表层。 (1)地震波可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 )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大气圈。 (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4公开课教案-《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河北省承德县第一中学李志 一、、课标分析 新课程标准要求“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主要特点”。建议组织学生“绘制示意图,利用教具、学具,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说出”一词,反映出要求较低,对于各圈层不要展开深入讲解,而应宏观认识地球圈层结构,抓住其主要特点。按照标准要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直观教学。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展示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了解地球结构,为今后更深入地了解地理环境打好基础。自然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的有机整体,密不可分,该节内容在后面展开讲解,本节内容是铺垫。 教学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界面、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抓住“内部圈层”和“结构特点”,突破重点。外部圈层的划分不作为重点,略讲。 教学难点: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软流层和岩石圈。 三、教学设想 从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入手,了解两个不连续面,认识三个圈层。据图分析,找出软流层的位置,画出岩石圈的范围。地球的外部圈层略讲。教学中要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借助多媒体课件,展讲内部圈层,使学生建立起地球圈层结构的空间概念,认识圈层之间的关系。利用视频材料,开拓视野,了解地震,认识地震波,突破重点。 四、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理解概念: 不连续面、软流层、岩石圈 2、掌握横波、纵波特征及应用 3、掌握各圈层划分、范围及基本特征 (二) 能力目标: 1、简洁概述圈层特点 2、绘制结构图

(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深入了解地球,热爱地球,坚定唯物世界观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直观展示、合作探究。利用对比法学习地球各内部圈层。 六、教学资料 视频材料“与地震波赛跑”、横波纵波模拟动态图、多媒体课件 七、导入新课 视频中我们看到,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和伤害。人类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取得抗震减灾的重要成果。通过观看视频,你对地震波有了多少了解呢?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过程 地幔 地核 2.简单写出: (1)大气圈的组成主要成分: 大气分层 (2)水圈的特征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标准:第一是地球的内部圈层,要求能够说出地球内部圈层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第二是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的一个圈层,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即软流层之上的固体岩石部分。本条标准有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的要求,显性要求是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结构的特点,隐性要求是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在宏观了解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上认识自然环境的组成, 即在空间范围上把自然环境放在地球圈层结构中认识。但是对于各圈层不要求展开深入了解,而应抓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 学生已具备地震、地壳、外部圈层等感性知识,具备一定读图、绘图能力和资料分析能力。但由于本节内容的宏观性,学生接触不多,而且还涉及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宜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采用比喻方式,提供相关图文资料,设置必要的问题,把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启发讲授相结合,引导学生用图表形式把复杂关系条理化。 课程目标核心素养 1.课标原文: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2017 年版) 2.课标解读:本条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对于各圈层,学生应当抓住其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内容,学生应当能够运用示意图或者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一、综合思维 1.通过分析地震波波速变化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能够说出各圈层特点。 2.通过将自然环境放在各圈层中分析,了解外部圈层的特点、位置关系以及意义,架构地球圈层结构的基本框架。 二、区域认知 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记岩石圈和软流圈,说出各圈层的主要范围与特征。 三、地理实践力 1. 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特点,绘制出示意图, 并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2.结合地震波基本特点,掌握地震发生时的基本逃生手段和自救方法。 四、人地协调观 通过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系统,培养爱护地球和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教案 【课标要求】 说出地球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运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和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 4、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使学生形成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训练,提高读图、析图能力,明确地震波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地壳与岩石圈、软流层的位置关系等。 2、联系实际,结合图示,了解各圈层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2、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和责任感,增强环境及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 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 【教学难点】 1、两种地震波的传播特征极其在地球内部圈层研究中的运用。 2、地球内部圈层的物质组成和主要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导学法、对比法和分组合作讨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师:我们先来看看地球的内部圈层。 (板书)地球的内部圈层 师: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子?(分别展示幻灯片)钻探是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直接手段,最好把地球挖开来看看。我国地处江苏省东海县茆北村的亚洲第一井也就深5000多米,目前挖出来最深的井为12000 m,还不到地球半径的1/500,矿山的采挖就更浅了,目前最深的矿井可达3000 m。 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外太空遨游,宇宙探测器甚至能飞出太阳系,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6371 km半径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我们如何得 知地球内部可划分为三大圈层呢? 不妨借鉴一下夏季我们挑选西瓜的方法,为了能够吃到可口的西瓜,我们通常把西瓜托在手上,用另一只手敲打西瓜,靠听这种敲打产生的震动在西瓜内部传播的声音来判断西瓜的生熟、质量的优劣。我们也可以在地球内部制造某种震动,通过分析这种震动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情况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组成。我们知道,地震常常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但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地震波却带来了地球内部的信息。那么什么是地震波? (板书)一、.地震波 生: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受到强烈的冲击会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即地震波。 师:很好。地震波可以分为哪两类呢?

地球的圈层结构导学案-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

固始高中导学案 【课题】1.3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的内部圈层划分 【学习目标】 1.课标解读:从宏观上了解地球的结构,进而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学生能够运用示意图或者自行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2.人地协调观: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认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意识到人类活动能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从而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 3.综合思维:通过动画演示,对比横波与纵波在地球内部的方向、速度、地震体验等传播特征,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4.区域认知:在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示意图上正确标记岩石圈和软流圈,说出各圈层的主要范围与特征。 5.地理实践力: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和地球外部圈层关系图,培养地理读图、绘图能力。 【重难点】 重点: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 难点: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递特征,岩石圈与地壳之间的关系 【教学流程】“三环六步”教学法 第一环:自学(课前) 一、课前自学 阅读课本23页至26页,结合《师说》思考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你了解哪些有关地球内部的知识? 2.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 3.什么是地震波?它的分类及特点? 4.什么是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几个不连续面?怎样划分地球内部结构? 二、自学自研 1. 地震波类型和特点: 类型 波动方向 传播速度 介质 特点 纵波(P ) 横波(S ) 2.地球的内部圈层 不连续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总结:1.科学家通过对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的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 2.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地壳是位于地面以下, 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 和 之间的圈层;地核位于 以下,分为内核和外核。 第二环:展评(课堂) 三、小组交流、展示与师生点评 【活动1】请同学们在了解地震的相关概念(地震波、震级、烈度等)的基础上,分析影响烈度的因素(一次地震,多次地震) 【知识延伸】了解防震减灾知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中的几个概念: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3)震级: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类型及特性。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科学家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研究, 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1.地壳: (1)范围: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 2.地幔: (1)范围: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 (2)特点。 ①地幔能传播横波,具有固态特征。 ②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③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通常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3.地核: (1)范围: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特点:①由铁和镍组成;②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一般认为 2 000~3 000千米高度是大气圈的上界。 2.水圈:根据水存在的位置和状态,水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又主要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与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 3.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其中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是生物圈的核心局部。 4.相互关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自然环境。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 2.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3.一次地震,只有一个烈度。(×) 4.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2019年2月19日,我国在塔里木盆地顺北油气田完成某钻井钻探,钻井深8 588米,创亚洲陆上钻井最深纪录。该钻井是否穿透地壳?为什么? 提示:没有穿透地壳。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此深度远小于地壳平均厚度。 1.填出地球内部圈层A、B、C及C1、C2代表圈层。 提示:A地壳,B地幔,C地核。C又分为C1外核,C2内核。 2.填出两个界面a、b。 提示:a为莫霍面,b为古登堡面。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提示: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传播速度不同。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标解 读 课标要求素养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1.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及其应用。(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地区地壳厚度的差异。(区域认知) 3.通过野外观测,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地理实践力) 4.保护人类生存的圈层,促进人地协调。(人地协调观)。 自主学习·必备知识 基础预习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定义:地壳快速释放① 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震级:地震的大小。一次地震,只有② 一个震级。 (3)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③ 破坏强弱的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2.地震波 (1)定义:地震的能量以④ 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2)分类 地震波传播介质传播速度纵波(P波)在固体、⑤ 液体、气体中均能传播速度快 横波(S波)只能在⑥ 固体中传播速度⑦ 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作用:获得地球内部物质和结构状况的主要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壳(E ) (1)范围:地面以下、C ⑧ 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2)厚度:平均厚度为⑨ 17千米,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大洋地壳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特别提醒 (1)地壳上层为硅铝层,除氧之外,以硅和铝为主,密度较小。地壳下层为硅镁层,除氧之外,以镁和铁为主,密度较大。 (2)硅镁层是连续的,硅铝层主要分布在大陆地壳上,大洋底部很少。 3.地幔(F ) (1)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D⑩ 古登堡面之间。 (2)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 (3)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⑪ 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4.地核(G+H ) (1)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外核(G ):高温和高压状态下呈G ______  或熔融状态 内核(G ):一般认为呈固态 ⑫ 液态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 组成:包裹地球的气体层 密度: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  度迅速G _______ 意义: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⑬ 减小 2.水圈{组成:液态水、G _______ 分类: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 意义:水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所  不可或缺的 ⑭ 固态水和气态水 3.生物圈{定义: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 G _______ 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  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核心: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 下200米范围内 ⑮ 生态环境的总称

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学案1.3地球的圈层结构含解析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主干知识·宏观把握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核心素养1.通过视频和示意图等材料,了解地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组成,明确其位置。(区域认知) 2.结合图表、文字等相关材料,分析地震波的特点及在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中的应用。(综合思维) 3.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观测,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明确各个圈层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地理实践力)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 (2)地震构造 ①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 ②D位于等震线上,等震线是指在地图上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

(3)震级与烈度: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烈度表示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特别提醒] (1)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2)一次地震,烈度可以有多个。 2.地震波 (1)概念: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 (2)类型:纵波和横波。 (3)特征 ①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②纵波:传播速度快,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均能传播。 (4)意义: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图中A表示横波,B表示纵波。 (2)波速变化 ①在地下33 km的C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在地下2 900 km的D处:A波完全消失,B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界面:图中C莫霍面,D古登堡面。 (4)圈层:由内向外E+F为地核,G为地幔,H为地壳。 2.各圈层特征 (1)地壳:平均厚度为17km,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圈层结 构。1.了解地震的主要构造和地震波的主要特征。(区域认知) 2.结合地球圈层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的结构及特征。(综合思维) 3.结合新闻材料中的地质事件,如地震、火山喷发等,解释其发生的圈层。(地理实践力) 知识清单一地震和地震波 (一)地震 1.概念: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2.地震构造 图中C为震源、B为震中、BC为震源深度、AB为震中距,D、E位于等震线上。 3.震级: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4.震级大小的影响:一般来说,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 5.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震级大小、震源的深浅、震中距远近、土壤和地质条件、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

(二)地震波1.概念: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地震波。 地震对地表带来的破坏基本上都是由横波造成的。 2.类型及特性 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传播性质 纵波(P波)较快固体、液体 和气体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 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横波(S波)较慢固体 知识清单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内部圈层划分 (1)依据: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界面:图中C为莫霍面,D为古登堡面。 (3)圈层:地核、地幔、地壳三个圈层。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知识清单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外部圈层及特征 (1)大气圈: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一般认为2 000~3 000千米高度是大气圈的上界,这里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 (2)水圈:根据水存在的位置和状态,水圈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智慧课堂课时导学案

湘教版(2019)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智慧课堂课时导学案 第______周第______个主编:______评审:______ 姓名______班级______ 使用日期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学习目标】 1. 能够自主辩识给定区域自然环境中所涉及的圈层和自然地理要素。 2. 能举例说明地球各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说明各圈层是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 【知识清单】 知识点一地震和地震波: 1. 地震: 【小题1】 1. 概念:是地壳快速释放①过程中造成的②震动。

1. 要素: 度。 [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地质灾害 [答案] 【小题1】能量地面 【小题2】断裂垂直垂直烈度大震级多个 [解析] 【小题1】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

震源:地震发生的起始位置,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称为震源,一般震源越浅,对于地震范围内地区的破坏会越大。震中:震源在地球表面的垂直投影,距离震中越近,受到的影响会越大。震源深度:从震中到震源的垂 直距离。震级:中国一般采用里氏震级,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烈度:同一次地震在地震波及的各个地点所造成的影响的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是可以有多个烈度。 2. 地震波: [知识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答案]

【小题1】波动 【小题2】固体液体气体不同慢固体 [解析] 【小题1】 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这就是地震波。 【小题2】 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和横波(S)。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是纵波;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是横波。纵波和横波,二者的不同之处是,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传播;所以地震时,人们会先感受到上下晃动,再感受到左右晃动。二者的共性是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知识点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结合地震波曲线图,认识地震波的传播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知识导引 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 新知预习 一、地震和地震波 1.地震是指地壳________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地震的能量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________。 2.地震波有________(P波)和________(S波)之分。 3.纵波的传播速度较________,在________、________和气体中均能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________,只能在________中传播。 4.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________现象。 助学助记

横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给人的感觉是左右摇晃;纵波的波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而且纵波的传播速度比横波快,所以当地震发生时人先是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当然人处在不同介质时,感觉有所不同。 二、地球的内部圈层 1.科学家通过对________传播速度的研究,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圈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地壳是地面以下、________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其中传播的速度比较________;组成地壳的化学元素有90多种,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 3.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________和________之间的圈层,下界面在距离地表________千米深处。地幔能传播横波,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由上而下,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4.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其中呈固态的是内核。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________和________。 5.岩石组成了地球的坚硬外壳,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________层以上)。________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三、地球的外部圈层 1.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 2.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________。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________。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________。3.水圈由________水、________水和________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________水、________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