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一、1954年《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

1、依据与步骤

(1)根据季风影响程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半壁

(2)东部根据温度不同分出四个区;西部根据干燥程度及高度变化分出两个区;东西交界划出康滇区

(3)根据地形因素分出23个副区

2、评价

(1)优点:就是解放后第一个方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区划单位的名称与地域名称相对应,便于记忆

(2)缺点:理论上不严谨

二、1956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黄秉维

1、依据与步骤

(1)根据自然情况最主要的差异,分出三个自然区

(2)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分出6个自然带与1个高寒区

(3)按水分差异分出18个自然区

(4)依植被,土壤条件分出28个自然地带

(5)根据自然地带内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出自然省

(6)根据地貌与岩性划分自然州

2、评价

(1)优点:理论上严谨,分级有指标;首先把辽东与辽宁南部划入华北区

(2)缺点:命名太费解,无地名意义;暖温带被分为东西两块,违反了区域共轭性原则

三、1961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运用综合性与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与65个自然省、

3、评价

(1)优点:简便

(2)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四、1963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与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个自然带与1个高寒区

(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29个自然区

五、1984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概要》:席承藩

1、特点:目的为大农业服务

2、依据与步骤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域

(2)按温度状况把东部季风区域分为9个带,把西北干旱区域分为2个带,把青藏高寒区域分为2个带

(3)根据地貌条件将全国划分为44个区

六、1985年《中国自然地理,总论》:中国科学院

1、特点:目的为教学服务

2、依据与步骤

(1)首先把全国划分为三大区

(2)按温度,水分条件的组合及其在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反映,划分出7个自然区

(3)按地带性因素与非地带性因素的综合指标,划分出33个自然副区

七、1995年《中国自然地理》:赵济

1、特点:目的为教学服务

2、依据与步骤

(1)根据自然情况的主要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大区

(2)根据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同,将全国划分为7个自然地区

(3)根据地形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35个自然地理分区

=====================================

近半个世纪以来,在我国影响较大的综合自然区划方案很多,现择要介绍如下:

一、罗开富方案

最初发表于1954年。两年后由科学出版社以中华地理志丛刊第1号《中国自然区划草案》正式出版。该方案明确提出以自然综合体或景观作为区划对象,以植物与土壤作为景观的标志即区划标志。在标志不确定处,则选用气候界线或地形界线加以补充。尤其难能可贵的就是,作者当时已经有了“对于水分与热量配合关系的考虑,并将其视作为农业服务方向的体现。为“表现我国景观的地带性与递变性”,该方案把全国分为七个基本区,即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康滇区、青藏区与内蒙古新疆区,其下又分23个副区(图7.4.1,书末插页)。基本区与副区的命名,除康滇区因西康省撤消与卫藏区因习惯性称谓发生变化,目前已不用或少用外,其余区的名称一直被普遍沿用。区划等级单位只有两级,则显然就是由于人民共与国成立之初,尚未及开展大规模综合考察,气象、水文台站少而且资料系列短等客观因素所致。

二、黄秉维方案

1958年发表,195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方案运用地带性规律,首次在全国划分出6个热量带,1个大区,18个地区与亚地区,28个地带,88个(一度为90个)自然省,并拟进一步划分自然州与自然县,堪称我国自然区划史上规模空前宏大、等级单位最完备与内容最丰富的方案。

这个方案为农业服务的目的非常明确,其区划原则、等级单位系统的设置以及省以上单位的分区标志、划界指标等都充分表达了为农业服务的宗旨。

区划工作者也对此方案提出过不少商榷性意见,如继承中国与亚洲自然区划传统不够,自然省以上各级单位根据活动积温及干燥度等值线划界的准确性不足,省级区划分有忽视非地带性区域特征的倾向,“地区”未能充分反映非地带性规律等。

三、任美锷、杨纫章方案与任美锷、包浩生方案

任-杨方案于1961年发表,划分全国为8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65个自然省,未划分自然州。这个方案把大兴安岭南段划入内蒙古区,把辽河平原划入华北区,把横断山脉北段划入青藏区,以及把柴达木盆地划入西北区,而同时又将其周边山地划入青藏区等,曾在地理学界引起热烈的讨论。方案中等级系统与更高级单位的联系问题,把地带与地区等同问题,也有

不少学者进行评论。

1988年发表的任-包方案或多或少继承了任-杨方案的特点,此方案只有两级,包括8个区、30个亚区。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将柴达木盆地与阿尔金山、祁连山、东昆仑山北翼全部划入西北区,从而使西北区南界相当接近1978年“综合大学方案”与历次“冯绳武方案”。华南区北界比所有其她区划方案偏南、西南区北界偏南,也就是这个方案的特点(图7.4.2,书末插页)。

四、赵松乔方案

1983年发表的赵松乔方案,当时曾引起强烈的反响。该方案在其等级单位系统中与《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同时把三大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原区)作为一级区推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同。自然区之下,又分出7个自然地区与33个自然区。地区命名因区而异。在东部季风区内依据水热状况命名,如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等,实质上体现了水热组合对划分地区的标志作用。西北干旱区所属地区按热量与植被类型命名,如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自然区的命名采用地貌-植被法或热量-植被法(图7.4.3,书末插页)。

五、席承藩方案

1980年完成,1984年以《中国自然区划概要》正式出版。这就是一个包括区域、温度带与区三级单位的为农业服务的自然区划方案。三大区域为东部季风区域、西北干旱区域与青藏高寒区域,与赵松乔方案互为借鉴。温度带共分为14个,其中大部分就是与纬度位置相关的温度带,但在青藏高寒区域内划出的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与高原温带,则显然与纬度没有密切关系,而更多受海拔影响的温度带。温度带下共划分出44个区(图7.4.4,书末插页)。

顺便提及,1988年发表的丘宝剑、黄秉维的中国农业自然区划,也划分三个区域,14个温度带,但只有38个区。这个方案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在自然区(三级区)这一级,分出了湿润(A)、半湿润(B)、半干旱(C)与干旱(D)四种类型。

最后必须说明,现行综合大学与师范院校教材中的自然区划方案,共同特点就是大区或区不列级,以地区为研究重点。主要差别则就是前者划分出西南地区,后者则将西南地区分别纳入华中地区、青藏地区与华南地区,因而比综合大学教材少一个地区。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一、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对象和任务 自然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它遵循物质不灭和能量守衡定律,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它对人 类来说是一个错综复杂,但业非杂乱无章的对象。空间各种形式物质的变化和能量的转换都给人类带来或是利益或是炎难。然而利益和炎难都是相对的,它决定于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决定于我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力量,决定于时间。 从对物质世界的利用、适应和改造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自然界的物质及其运动形式区分 为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已被人们认识业利用的物质及其在运动中形成的各种形式的能量,例如矿藏、森林、土壤、水、辐射能、风能、热能等等。自然条件是指我们周围的环境条件,例如风力大小、温度高低、坡度陡缓、霜期早晚、辐射强弱、酸碱程度等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同出于一个物质世界,由于它的表现形式不同,或者说对不同物质或现象的作用不同,再加上人类对它们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的大小,就体现为资源或条件。例如凤,当它达到一定风速时可作为风力资源利用,但风速过大在农业上就成为害风条件;又如北京山区森林很少,这不仅是一个森林资源缺乏的问题,而且也体现为水源涵养差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条件向短。 无论是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或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都必须弄清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自 然条件的区别和关系,不能以农业自然资源作为单一研究对象,而忽视了自然条件因素。综合农业自然区划是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作为研究对象,所以它不 仅把自然界作为自然资源,而且是把它作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来进行区划的。 以自然因素作为对象的区划很多,有单项自然因素的自然区划,如气象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等;有综合自然因素的区划,如综合自然区划。但是综合农业自然区划则与之不同,它是直接为农业区划服务的,为农业区划提供自然依据,是农业自然因素的综合区划。通过这一区划耍提出各分区农业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向和对农业自然条件适应和改造的措施。综合农业自然区划的任务是要探索各农业自然因素的地域分布规律和作用特点,根据各因素的异同性和相互联系以及合宜的土地利用方向,划出各级农业自然区。 二、综合农业合然区划的分区原则 ‘”综合农业自然区划耍求各自然区都能体现出主导的土地利用和不同的综合治理特点,以便进,步为综合农业区划确定各区主导专业方向提供依据,业使农业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培育保护相互结合。根据这一要求,提出以下划区原则。 一生3一 1、自然因素的搽合1lJ区原则各级自然区不能简单依某个单一自然因素的分布规律 划分,而应按照各自然因素的综合特征来划分。因为诸自然因素相互制约,且资源的利用受到多因素综合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取决于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 土地利用方向是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之间联系的出发点,反之,为了确定某一土地利 方向必须综合分析各自然因素的作用。例如在北京山区的条件下,若初步考虑适宜利用方为牧,那么首先应考虑有无草本群落,其次分析地形坡度是否便于放牧,能否引起严重水流失(暴雨强度、次数),土壤水分状况和肥力能否保证牧草较快恢复,牧草生境对提供 季牧爆或干草的可能性,等等。只有根据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才能划出宜牧分区。 但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不是任意可以选择的,它是按一定规律有机组合的。因此,我 只能按照它们分布的规律,考虑资源可能利用方向和自然条件的作用来选择各种组合的围,划分区域。 各种自然因素的组合有一条相对比较明显的规律,这就是地貌分异的规律。现将北京 区各自然因素随地貌变异而组合的规律以图示意(见下图)。 由图可见,随着地貌的变异,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都相应产生较规律的变化。当然,气候、土壤、植被等也相互作用而促成这样的分布规律。平原地区地貌类型的差异对不同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知识讲解

历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五个时期:萌芽时期(先秦)、郡县制时期(秦、汉)、州制时期(魏晋南北朝、隋)、道(路)制时期(唐、宋)、行省制时期(元、明、清)。 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机构的发展演变 (1)秦:郡县制。 (2)汉: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 (3)隋:州、县两级制。 ⑷唐:道、州、县三级。 宋:道(或称路)、州(或称府)、县三级制。 ⑹元: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⑺明:承宣布政司(习惯仍称行省)以下设府、县。 ⑻清:省、道、府、县 2. 演变特点: (1)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变化多发生在混乱时期;一级行政区变化较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 (史实:由虚入实,监察机构行政化史实:东汉时期的刺史制度逐渐演化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发生在政权交替混乱时期的史实:唐朝的藩镇;元朝的行省制。一级行政区变化大,次级行政区变化不大史实:一级行政区秦汉为郡,元为行省;县级基本未动。)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相入;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元代以前与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或山川形便);元代以后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或犬牙交错)。 (元以前: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元后:“犬牙交错”原则, 避免行政区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的吻合。各自的优点:与经济区、自然区和文化区相吻合:顺应了封建社会的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区域内部经济的交流发展和形成独立的经济体;有利于形成文化认同。“犬牙交错”原则:有利于削弱地方经济实力和文化认同感;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的出现,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和抗御自然灾害;对内部交通、文化交流产生了不良影响。) (3 )深层特征: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主动性与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地方权力越来越集中到中央。 (4 )整体特征:二级三级制是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主体;局部而言:县是中国历史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州的地位不断降低。 3. 对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整体评价: ⑴积极: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便于征发徭役、兵役,征收赋税,管理地方治安;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评述:以政治为目的为主,加强中央集权,遏制地方割据;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稳定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思想上

综合自然区划

第七章综合自然区划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区划:泛指区域的划分,通常所说的区划可分为自然区划、经济区划和 行政区划。 2、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地理综合体,根据自然地理 综合体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级进行区域划分,并根据其相似性程度和差异性程度排列成一定的区域等级系统。综合自然区划反映了自然地理系统的地域分异和地域联系。 二、简答题: 1、综合自然地理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2、综合自然区划的主要方法有古地理法、顺序划分和合并法、类型制图法、部门区划叠置法、地理相关分析法、主导标志法。 3、综合自然区划研究有何实践意义? ①揭示了自然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性;②掌握一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综合特征;③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有效的改造自然条件,拟定改造自然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所以,综合自然区划工作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与生产建设的基础研究工作之一。 4、什么是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综合分析自然地理各个要素,从中找出主导因素,以便选取主导标志作为划区的界限。 三、论述题: 1、试分析《中国综合自然区划》中三大自然区的特征。

2、试评价1956-1959年(黄秉维主持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优点: (1)在区划等级系统中,第一次反映出地带性区划单位,成为我国综合自然区划的典范。 (2)区划方案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自然区划理论和方法作指导,每一级区划单位都有明确的概念,划分原则和指标,从科学上看,十分严谨。创造性地运用了交叉排列单列等级系统,有独到之处,对以后的区划方案影响大。 (3)全面评价了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为合理利用和拟定改造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实践性强,为农业服务的目的性明确。 (4)第一次划分三大自然区。 (5)在区划的理论上有突出特点: ①明确提出中国自然区划的主要任务是为农、林、牧、副、渔、水利等事业的规划与先进经验推广提供依据。 ②广义理解的地带性分异规律。 ③在高级单位中,主要反映地带性分异规律,低级单位反映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为主。 ④采用不同区域相同级别的统一原则、统一依据、统一指标。 ⑤在高级区划单位中,交替使用主导标志法。

中国旅游地理大纲

《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所用教材为庞规荃编著的《中国旅游地理》(旅游教育出版社)。本课程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律,阐述了旅游活动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 考试题型: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名词解释、简答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第l章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旅游地理学 问题: 1、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2章旅游资源 名词: 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 问题: 1、旅游资源是如何分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对旅游资源保护的意义何在? 第3章旅游开发 名词: 旅游开发 问题: 1、旅游开发应考虑哪些方面的条件? 2、旅游开发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旅游开发有哪些主要类型? 第4章旅游业规划 问题: 1、旅游规划的特点主要有哪些? 2、旅游规划的步骤大体分为哪几方面? 第二编中国旅游地理总论 第l章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旅游地理位置;地貌;风景名山;海岸带;海岸带旅游;康乐气候;风景名胜区 问题: 1、我国风景名山的主要类型和代表名山是什么? 2、熔岩地貌和丹霞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3、我国各类名泉风景区有哪些? 4、我国如何利用气候环境开发旅游项目?我国主要的天气景观有哪些? 5、我国风景名胜可分为几大类?举出代表景区。 6、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哪些类型? 第2章中国的人文旅游资源 名词: 文物;丝绸之路;京杭大运河;园林;红色旅游;风土民情;民俗旅游;博物馆。 问题: 1、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有哪些? 2、我国古代主要水利工程有哪些? 3、说明我国园林的三大类型和代表园林。 4、我国有哪些民族民俗旅游资源? 5、我国博物馆大致可分为哪些类型? 第3章交通与旅游 名词: 旅游线路 问题: 1、说明发展交通运输与旅游大众化的关系。 第三编中国旅游地理分区 第l章旅游地理区划 名词: 旅游区 问题: 1、说明中国旅游地理分区是如何划分的。 第2章京、津、冀旅游区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1-12学年第2学期旅游地理期末论文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灌郁 学号:A12110324 班级:旅游管理1102班 任课教师:绍刚 ... . .

目录 目录 (2) 前言 (3)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3) 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3) 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3) 1.3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及意义 (4) 1.4旅游地理区划的原则 (4) 二、中国旅游区划经典案例 (5) 2.1中国旅游资源区划 (5) 2.2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 (5) 2.3中国旅游文化区划 (5) 2.4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5) 三、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6) (一)华北—华夏文化—古都古迹名胜旅游区 (6) (二)华中—荆楚文化—湖山峡谷旅游区 (6) (三)华东—吴越文化—江南山水园林旅游区 (7) (四)华南—岭南文化—亚热带、热带山水景观旅游区 (7) (五)东北—关东文化—林海雪原、火山景观旅游区 (7) (六)西南—民族风情—奇山秀水、高山峡谷旅游区 (8) (七)西北—丝路文化—干旱荒漠、绿洲旅游区 (8) (八)蒙—蒙文化—塞外草原风光旅游区 (8) (九)青藏—藏文化—高原寒旱草原、冰雪旅游区 (9) (十)港澳台—中西文化—海岛、海湾现代风貌旅游区 (9) 四、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附录:我国旅游区划方案 (11) ... . .

旅游区划的原则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前言 中国地域辽阔、起源古老、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多元的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及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着时空分布的不平衡,导致中国旅游资源出现明显的地域分异。中国旅游地里区划已有很多方案,但迄今为止还尚未进行正式的旅游区划。本文仅是笔者个人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如有偏颇之处尽请谅解。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基本概念 1.1旅游地理区的概念与特点 旅游地理区简称旅游区,是在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地域旅游单元,是指含有若干共性特征的风景名胜地域综合体。它是在旅游景观即自然风景发生的自然地理基础和人文景观形成的人文地理基础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并以旅游城市为中心和旅游接待设施为主要标志,以广泛的外旅游经济联系为纽带的开放型地域旅游综合体,是属于风景区之上的高层次、主系统的大尺度风景名胜地域。 从旅游地理区的概念出发,一般而言,旅游地理区具有如下特征: ①系统性。旅游地理区在职能上和地域上都是完整的,具有已配套的社会功能,其中首要的是恢复和增强旅游者的健康、体力、能力和精力,满足其精神与物质的要求。 ②地域性。旅游地理区以一定地域空间为载体,每一个旅游区都包含有特定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至少有一个完善的旅游中心或旅游组织基地及发达的旅游交通网络联系外,是一个结构有序的开放系统。 ③层次性。旅游地理区有不同功能类型和不同等级层次之分,各个层次结构的旅游地理区有机组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旅游区系统。这一特性使旅游区划和旅游地理区的分级分等研究与管理成为可能。 旅游区具有组织区域旅游活动的机构、设施和功能,加入了人为干预作用,是一个有预定目的、可控的复合系统,从而有利于从整体上达到最优设计、最优控制、最优管理和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区的功能,实现综合最优化效果。 1.2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及类型 旅游地理区划是人们根据不同目的,依照不同要求和指标,对一定地域的旅游资源与环境进行地理区划划分。一般将旅游资源相对集中、类似,与邻区有显著地地域差异,而区政治、经济、文化联系较为密切的地区划分为一个旅游地理区。旅游地理区划所划分出的旅游 ... . .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中国旅游地理 2、英文名称: 二、课程简介 该课程分四大部分。首先,揭示了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叙述了旅游的产生与旅游业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阐明了旅游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阐述了旅游资源的概念及主要类型,分述了各种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征,分布规律及与旅游的关系;第三,提出了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与方法及中国旅游地理区划的对象和主要的旅游区,分析了各旅游经济区中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规律和旅游线路的布局特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经济基础,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和旅游产品的特色,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情况等;第四,旅游交通地理,论述了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及旅游交通的特点与分类,主要旅游交通的方式及其发展趋势等。 三、适用专业 全校所有专业。 四、本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任意选修课,在各专业教学中起辅修作用,加强学生文化修养和扩大知识面。 五、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一)中国旅游地理学概述 1、内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旅游的产生和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 2、要求: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史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及对国民经济的重大影响。掌握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性质和任务,熟悉与旅游地理学研究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明确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 (二)旅游资源概述 1、内容:旅游资源概念,分类原则和基本类型,旅游资源的特性等。 2、要求: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研究范畴,了解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分类方法,弄清旅游资源的特性。 (三)自然景观旅游资源 1、内容:自然风光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各类型资源的旅游价值。地貌、水域、气候天象、生物等。 2、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的各类型资源对旅游的作用,掌握自然风光旅游资源中各类型资源形成的原因及特点,各类型资源在我著名景区景点中的分布情况。(四)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1、内容: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各类型资源的旅游价值。古都及历史文化名城、古迹和建筑、宗教文化、风土民情等。 2、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中的各类型资源的特色及其旅游价值,分析各类型人文景观资源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开发和利用人文景观旅游资源的一般要求。 (五)旅游交通地理 1、内容:旅游交通概念及主要类型、特点,中国旅游交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等。 2、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与交通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掌握旅游交通网络的结构及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精选文档 综合自然地理学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班级:11级地理科学<1>班 姓名: 学号:20112100104

精选文档 临潭县综合自然区划报告 一:自然地理概述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坐 标为东经103° 10'?103° 52',北纬34° 30'?35° 05'。东邻岷县,北接康乐、渭源2县,东西南3面被卓尼县包围。总面积1557. 68平方公里,东西最大距离60 公里,南北最大距离83公里。临潭县为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区,属高山丘陵地带,平均海拔2825米,最高3926米,最低2209米,地形西高东低。气候属高寒阴湿区,春季回暖缓慢,夏季多暴雨冰雹,秋季降温迅速,四季不分明。年平均气温3.2C,极端最低气温-27.1 C,极端最高气温29.6C。平均无霜期65天。年平均降水量518毫米。高寒、阴湿、霜冻、冰雹、旱涝为临潭县灾害性气候。 1:地质 1.1:地层 临潭位于秦岭褶皱系西部中段,以王家坟一一合作大断裂为界,将西秦岭分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临潭县正处在这两个褶皱带的过渡带上。县境内出露地层以上古生界及中、下三迭统为主,第三系、第四系分布零星。 1.2 :地质结构 横贯临潭境内主要地质构造为北秦岭海西优地槽褶皱带和南秦岭印支冒地槽褶皱带,次一级构造由新堡——力士山复背斜和洮河复向斜组成。 新堡——力士山复背斜:轴部由下石炭统砂岩、页岩、粉砂岩组成;两翼逐由中、上石炭统、二迭系、中下三迭统灰岩、砂岩、页岩、板岩组成;背斜轴部在秋峪山至甘沟一带呈近东西向展布,局部偏转呈弧形,由尖山向西则呈北西向展布;在复背斜轴部发更次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关于黄秉维先生《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的解读 黄老先生这篇文章的脉络为:以对综合自然区划进行定义作为开篇,接着通过对区划目的和意义的阐述引出具体的区划内容。阐述区划内容过程中,先分析区划的总体依据和最终区划单位,接着分别对每个单位的具体划分依据进行具体阐述,最终以区划的作用作为全篇的结尾。下面,我将就我的认识,进行简单的概括总结。 首先关于综合自然区划的定义: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甲乙划分,并按照划分出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与分布的规律性。 接着进行综合自然区划,能够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区划分类单位系统。一方面与世界接轨,在全球视角下,更加完整地看待中国地表自然界的分异,并且借鉴国外在一定程度上与我国某些部分相似的地域中的科学研究成果和利用改造自然的经验,取精华去糟粕运用到我国的生产实践与科学认识中。另一方面,也照顾到中国自然界的特点。(中国自然界的特点:1.季风和青藏高原的作用2.中国地台与地槽性质特殊3.地势复杂,高原山地与丘陵所占比重大4.收第四纪冰期影响微弱,响应植被风化壳残余等差异巨大5.历史悠久,人为因素强烈。) 第三方面此次区划采用多级区划系统,每级划分出的单位,其内部相似性逐渐增大。换句话说,自然区的内部差异性要大于自然省的内部差异性,自然区的界限也不像自然省的界限那么明显。其原因在于从自然区到自然省,虽然没有连续的级别,但是其划分依据在逐渐细化。例如,在进行具体区划时,有些地方采用的补充原则是: 1.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自然界的现代特征与进展特征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残存特征为主要依据。 2.较高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不能改变或很难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较低级的单位划分着重以较容易改变的自然条件为主要依据。

中国自然地理区划

中国综合自然区划草案整理 文章结构导图 ●区划分类单位的原则 ●具体进行区划 ?三个自然区 ?第一级单位 ◆热量的地域差异 ◆湿润情况 ?第二级单位 ◆代表性的土类、植被 ?第三级单位 ◆地形的生物气候特征 ●区划的作用 综合自然区划就是按照地表自然界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将地域加以划分,并按照划分出来的单位来探讨自然综合体的特征及其发生、发展 与分布的规律性。因此,划分工作的第一步是制定一个符合我们目的的 区划分类单位系统。 划分自然区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组合若干自然情况有某些相似性的区划单位,以便与世界及亚洲区划系统相衔接,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理 解热量带在不同自然区具有不同意义的手段。 划分一贯遵循生物气候原则,就是根据气候与土壤、生物、农业的相关性来划分单位,拟定界限。所考虑的规律主要是垂直地带性规律的 反映。 一、三个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蒙新高原区与青藏高原区 二、(一)六个热量带和亚带。

可能还不到1000℃,少数山地顶部在雪线以上。所显示规律是垂直地带性,在4000米左右为暖温带,4000米以上至4200米为亚热带。 (二)湿润状况 地区中站中坚位置的是上层由中生的多年生高大草本组成的群落,半干旱区植被以丛生状草原最为普遍,干旱地区全为荒漠。 三、代表性土壤和植被 有10地区和亚地区各仅有一个地带或亚地带,其余8个地区与亚地区中的地

四、地形 将七种地形划分为四类:平原与丘陵、低山、间山平原、中山与高山。综上,将相对高度500米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分类标准,是考虑了若干方面的自然现象与规律的。 自然省: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或地理位置不同而形成生物气候特点不同或其组合形式不同的地域。每一自然省中,生物气候特点或其组合形式基本相同,在土壤与植被等方面有与之相应的相似性,其地形在生物气候分类上属一个类型。 五.区划的作用 第一,可以系统的大致了解不同地域有可能生产什么,土地应该主要用以生产什么,在不同技术条件下,可以获得多少产量。 第二,更充分的利用自然,消除不利的自然因素,采取一些技术措施,也可以按自然地区、自然地带和自然省来分别考虑,权衡缓急。 第三,对农、林、牧生产技术的先进经验的推广也有一定的作用。 第四,按综合自然区划来规划农业、林业等试验机构及植物园、自然保护区等这些机构的布局,可以避免偏倚,拟定出比较恰当的方案。 第五,大规模的自然改造往往牵涉到不同的综合自然区划单位,自然界的变化,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可以根据区划单位来进行研究、计算和规划。9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标准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适用对象:旅游管理(10级) 总学时:70学时,其中讲授学时:32学时;课内实践学时:32学时; 其它(放假):6学时 独立实践学时:10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与基本要求 (一)性质与任务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系统地介绍和讲解中国旅游区划及各区域的旅游景点与风俗文化,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上年目的:树立正确的旅游服务意识;全面认识和掌握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掌握人文旅游资源;学会设计相关旅游线路。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为学习后续课程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认识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环境;掌握旅游资源的分类;掌握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网的分布;掌握中国旅游交通的主要方式;.熟悉我国旅游交通网线;中国铁路干线的分布图填绘;熟悉我国高速公路线;掌握中国八大文化区域的特征;熟悉中国不同文化区域的民俗特色;了解各个旅游区的旅游资源状况及成为旅游热点的优势;掌握最突出的优势旅游资源;掌握最重要的旅游景点概况;认识旅游区应该侧重发展的对象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学会设计旅游区的特色旅游线路;景点分布图的填绘;分析旅游区旅游的发展趋势,预测旅游发展前景。 二、主要内容及其教学要求 第1章绪论 主要教学内容 1.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学科性质 2.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求内容和学习方法 教学要求 掌握旅游地理学的基本概念;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熟悉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方法。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Tourism Geography of China) 课程编号: ZB101651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酒店管理 先修课程:旅游学概论,导游基础,导游法规等 后续课程: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 总学时: 51学时 总学分: 2.5学分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及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必修课程。它是从旅游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各类旅游资源,研究中国发展旅游的地理环境和地理特征,研究中国旅游地理分区的理论知识和各大旅游区的景观等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对中国旅游地理有较系统的认识,从而正确地认识、评价我国的旅游资源,增强旅游管理、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3学时) 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属性 一、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属性 三、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国内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历史 二、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三、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趋势 四、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本章难点: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章旅游行为地理(3学时) 第一节旅游者 一、旅游者的定义 二、旅游者的特点 第二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 一、旅游动机及其种类 二、旅游动机的激发

三、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四、旅游者的行为规律 第三节旅游流 一、旅游流概述 二、世界旅游流 三、中国旅游流 本章重点:旅游者的界定及特点,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旅游客流。本章难点:旅游动机的激励。 第三章旅游资源地理(3学时) 第一节旅游资源概述 一、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 二、旅游资源的特性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旅游资源调查 二、旅游资源评价 第三节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 二、中国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 本章重点: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点及分布规律,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本章难点:旅游资源的形成机理。 第四章中国自然旅游资源(5学时) 第一节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地质旅游资源 三、地貌旅游资源 第二节水体旅游资源 一、概述 二、海洋旅游资源 三、江河旅游资源 四、湖泊旅游资源 五、涌泉旅游资源 六、瀑布旅游资源 第三节气象气候与天象旅游资源 一、气象、气候 二、我国气象气候旅游资源 第四节生物旅游资源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中国自然区划方案的历史发展 一.1954 年《中国自然区划草案》:罗开富 1. 依据与步骤 (1) 根据季风影响程度,将中国分为东西两半壁 (2) 东部根据温度不同分出四个区;西部根据干燥程度及高度变化分出两个区; 东西交界划出康滇区 (3) 根据地形因素分出23 个副区 2. 评价 (1) 优点:是解放后第一个方案,起承上启下作用;区划单位的名称与地域名称相对应,便于记忆 (2) 缺点:理论上不严谨 二.1956 年《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黄秉维 1.依据和步骤 (1) 根据自然情况最主要的差异,分出三个自然区 (2) 按热量的地域差异,分出6 个自然带和1个高寒区 (3) 按水分差异分出18 个自然区 (4) 依植被,土壤条件分出28 个自然地带 (5) 根据自然地带内生物气候条件的差异分出自然省 (6) 根据地貌和岩性划分自然州 2.评价 (1) 优点:理论上严谨,分级有指标;首先把辽东和辽宁南部划入华北区 (2) 缺点:命名太费解,无地名意义;暖温带被分为东西两块,违反了区域共轭性原则 三.1961 年《中国自然区划》:任美锷 1.特点 (1) 运用综合性和主导因子相结合的原则 (2) 认为区划的指标要有灵活性 (3) 认为区划指标的数量定级要有灵活性 (4) 认为区划单位的等级不应太多太繁,区域单位的名称应简单化,命名与常用的地域名称相 适应 2.依据 根据自然差异的主要矛盾以及利用改造自然的不同方向,将全国划分为8 个自然区,23个自然地区和65 个自然省. 3. 评价 (1) 优点:简便 (2) 缺点:有些区划的归属尚在讨论之中 四.1963 年《以发展农,林,牧,副,渔为目的的自然区划》:侯学煜 1.特点:目的明确,具体,偏重于实用 2.依据和步骤 (1)按照热量指标,划出6 个自然带和1 个高寒区(2)根据大气水热条件结合状况不同,分为29 个自然区

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2

八(下)地理第一节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练习题1 秦岭-淮河线以北秦岭-淮河线以南 1月平均气温<0o C ________ 河流封冻状况________ 不封冻 年降水量<800毫米________ 植被类型_________________为主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耕地类型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________、玉米________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 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到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苹果、柿、枣柑橘、茶叶、油桐主要运输方式____________ 公路、铁路、水运 1、AB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该线是() A.青藏高原边缘线 B.秦岭-淮河一线 C.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D.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 2、下图中能反映丙.地区气候特点的是() 3、读右图,图中秦岭-淮河线构成了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不.属于该线的是() A.800mm年等降水量线 B.1月份0o C等温线 C.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旱地、水田分界线 4、下列数据中,有可能为正常年份A地1月份平均气温的是() A. 5o C B. 8o C C. -4o C D. 16o C 5、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限的划分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A.纬度位置 B.夏季风的影响 C.地形地势 D.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 6、下列各省级行政区中,位于秦岭-淮河 线以北的是() 7、确定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界线的主导因 素是() A.气温 B.降水 C.地形 D.地势 8.下图为第五套人民币上所显示的地理景 点,两处景点所在地理区域分别是() A.南方地区、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青藏地 区C.西北地区、南方地区D.北方地区、青 藏地区 9.下列山脉不属于南方地区的是( )。 A.巫山 B.南岭 C.武夷山D.太行山 10.导致我国南方和北方耕作制度产生很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湖南省综合自然区划

石家庄学院综合自然地理学期末考核 题目:湖南省综合自然区划 院/系:资环学院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2013级 小组成员 组长张鹏 2013083007 组员王涵 20130803022 彭巧 20130803043 叶雪非20130803047 张缘20130803049 2015年12月13日

摘要 区划的目的就是根据各种指标自然特征、属性,如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温,生物等,客观地将这些不同的区域划分开来,确定其地域分异界线,并阐明不同区域的综合自然特征,以利于正确地认识、合理地利用、改造自然客体。 本文以湖南省综合自然区划为研究对象,从自然地理环境方面阐述湖南省综合情况,提出进行综合自然区划的指标体系,从指标体系中筛选出5个主要指标:活动积温、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和植被状况,主要代表湖南省自然环境的信息,对湖南省综合自然区划采用主导标志法、自上而下方法划分出各级区划的边界。通过根据自然区划的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发生学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对湖南的活动积温、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和植被状况等自然环境要进行分析。本区划结果包括5个一级自然区、14 个二级自然区,并对各区域的综合特征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概述。【关键词】 自然区划;湖南;自然带;积温

目录 摘要.................................................. - 1 - 1 自然环境概况 ................................................................................... - 3 - 1.1 地理位置 .................................................................................. - 3 - 1.2 气候 ............................................ - 1 - 1.3水系............................................................................................ - 3 - 1.4 地质基础 ........................................ - 1 - 1.5地貌概况 ................................................................................... - 5 - 1.6 土壤 ............................................ - 1 - 1.7植被........................................................................................... - 7 - 1.8自然资源概况..................................... - 1 - 2 自然地带的划分 ............................................................................... - 8 - 2.1区划原则......................................... - 1 - 2.2区划方法 ................................................................................... - 1 - 2.3区划指标......................................... - 1 - 2.4 区划系统 .................................................................................. - 9 - 2.5自然区分区概述 ..................................................................... - 12 - 参考文献........................................................................................ - 16 -

中国地理区划

中国地理区划 2018 地理区划可以认为是国家地理区域划分的简称。地理区域划分首先是把全国国土作为一个整体。就是把一个国家的全部国土区域按照其特点划分成几个大块,以便进行地理、气候、经济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管理。 中国区域地理,其划分从各个时代、研究重点、综合性与可比性考虑,存在多种多样的划分方式,每种方式主题和重点各不相同。根据美国地理学家理查德·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对区域的定义,“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区域往往有具体的地方所指”。 由于中国疆域的宽广,从地形、气候、人文、经济和政治各个角度分析,有各种类型的地理区域,各种地理区域类型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等等亚区。 一般分为七大地理地区: 东北(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华东(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

华北(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华中(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华南(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西南(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 西北(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1、四大地理分区 (1)分区依据 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其中,秦岭、淮河一线是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为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分界线。我国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以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我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

项目五 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中国旅游地理》电子教案 项目五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课题中国旅游地理区划 授课日期授课类型理论课课时 项目介绍介绍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和目的; 介绍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 介绍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介绍本书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项目目标熟悉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 了解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 熟悉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 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了解本书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领悟、实践相结合。 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备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讲授新知 任务1 熟悉旅游地理区划概况 一、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和目的 (一)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 旅游地理区划是对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区(区域)进行的划分,它是根据旅游资源形成条件、区域特色、数量种类、景观质量、开发方向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对地域进行的逐级划分和归并。 (二)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 旅游地理区划的目的是揭示旅游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旅游配套设施和行政管理的地域分工和相互联系,以利于合理组织不同区域的旅游活动,确定旅游区的发展方向,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二、旅游地理区划的一般原则 (一)旅游地理的完整性原则 (二)旅游特色的相似性原则 (三)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四)定量计算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五)旅游现状与远景发展相一致的原则 任务2 了解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一、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一)周进步分区方案 (二)刘振礼分区方案 (三)雍万里分区方案 (四)杨载田分区方案 二、本书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

(1)京畿要地——中央旅游区(京津冀)。 (2)白山黑水——东北旅游区(黑吉辽)。 (3)民族摇篮——黄河中下游旅游区(豫陕晋鲁)。 (4)大浪淘沙——长江中上游旅游区(川渝鄂湘)。 (5)山水神秀——华东旅游区(沪苏浙皖赣)。 (6)南国侨乡——岭南旅游区(闽粤琼)。 (7)石林洞乡——西南旅游区(滇黔桂)。 (8)塞外风光——塞北旅游区(蒙)。 (9)丝绸之路——西北旅游区(新甘宁)。 (10)世界屋脊——青藏旅游区(青藏)。 (11)中西文化游——港澳台旅游区(港澳台)。 项目小结进行合理的旅游地理区划,以便形成合理的旅游地理系统分工,便于旅游部门对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能够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本 项目主要阐述了旅游地理区划的概念、目的及一般原则,简单介绍了目前中 国的一些学者的中国旅游地理区划方案,并且集各家所长,推出了本书的区 划方案。

[整理]3自然区划等级系统

自然区划的等级系统 一、区域单位等级系统类型 自然区划方法: 自上而下:依据自然条件的差异性划分自然区域。 自下而上:依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使若干小区合并为一个范围较大的自然区。 无论是合并还是划分都必然形成一个区域等级系统。区划方案正确与否取决于其能否客观地反映自然界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制定区划的等级系统正是体现地域分异规律的重要手段。因此,等级系统的研究是自然区划方法论的重要内容和不可或缺的工作步骤。而确定分级单位并给予明确定义,则是进行等级系统研究的基础。 1.双列系统:两类区域单位的存在决定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 地域分异的结果使地表自然界分化为一系列不同等级的区域。任何一级区域都是同时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然而,一部分区域单位的分化主要取决于地带性因素,另一部分则主要取决于非地带性因素。因此,地表自然界存在着两类区域单位,区划也有两种等级单位系统,即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和非地带性等级单位系统,区划专家称之为“双列系统”。 2.单列系统:地域分异的实际表现 由于地带性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同时作用于地表自然界,而上述两类区域单位各自反映其中一种地域分异因素,因此它们是不完全的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也是不完全综合性的区划等级系统。地表自然界还存在着同时反映这两种分异因素的完全综合性单位,其等级系统就是一般所说的单列系统。 二、地带性区划单位: 成因:地带性因素决定地表的地带性地域分异,形成了地带性区域单位。地带性单位主要根据区域的地带性属性划分。区域的地带性属性不仅表现在气候、土壤和植被上,在其他组成成分乃至整个区域综合特征上都有一定程度的表现。因此,地带性区划单位是综合单位,只是由于其内部在地质基础和地貌方面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即缺乏这些方面的发生统一性和相对一致性,因此这些单位的综合性不完全或不充分。 纬度辐射因素仍然是决定地带性单位的分化及其界线的主要原因,因此,这些单位的空间变化具有非可逆性和南北半球大致对称分布的特点,彼此逐渐更替,没有鲜明的界线。这种过渡的模糊性,对确定其等级系统带来了困难。 表现:地带性单位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大致沿纬线方向伸展,并呈带状分布的趋势。但由于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这种单位空间分布的具体表现颇为复杂,绝不能简单地认为它们是环绕整个地球的、呈完整几何图形的连续环带。实际上,地带性单位远非具有环球分布的特点。除在北极、亚北极和赤道纬度外,其他纬度的地带性单位都在一定程度偏离了纬线方向。它们的界线因受海陆分布、洋流、大地构造和地势起伏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目前,一般采用的地带性单位等级系统是:带一地带一亚地带一次亚地带。 1.带(Zone) 带在气候区划、植被区划、土壤区划和综合自然区划中经常被当作最高级区划单位,即被赋予比“地带”高级的地位。 带是自然区划的最高级单位。带“按地表热量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划分”。 带的划分指标:活动积温。许多区划工作者认同,综合自然区划中的带应按照地表温度的分布及其对整个自然界的影响来划分,即主要依据活动温度总和来划分。 带的含义:带既非单纯的热力气候带,也不只是一个类型单位,而应该是自然带或景观带,即地带性区划单位的最高级单位。因此,带的划分必须遵循综合自然区划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热带以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为基础,还同时具有以河网密集、地表径流丰富、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