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武汉旅游产业发展的四大战略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武汉旅游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成长为湖北省旅游的龙头和武汉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然而同国内其他旅游城市相比较,武汉旅游业的发展仍然显得有些缓慢。为此,借着?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武汉启动?武汉人游武汉?特惠旅游大行动,陆续为市面免费发放了总价值达2.04亿元的优惠券。各景区和旅游企业也纷纷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加强品牌导游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重大旅游项目的研发等等,力图将武汉丰富的都市旅游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独有的地理区位资源优势更好地展现和推介出来。

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关键的一点是未能将武汉的区位优势全部发挥出来。在即将召开的?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市领导及专家们将就如何加强武汉城市形象建设明确旅游形象定位,加快武汉旅游业的发展展开研究讨论。

为更全面地认识武汉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更全面的分析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问题,本期编辑部特邀湖北大学区域规划研究所所长——张立明教授谈一谈他对于武汉旅游发展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一、理念创新战略:

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

在软要素驱动阶段, 城市旅游的卖点不仅仅是旅游资源,城市旅游产业的竞争就是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应将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各类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各类动态与静态活动,赋予其旅游功能,将旅游产业与各行各业广泛融合,形成新的旅游产业业态,实现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因此,应创新城市旅游发展理念,重新审视城市旅游发展的驱动因子,树立全新的城市整体旅游资源观和大旅游产业观,将城市旅游

发展由景区驱动模式转向景区驱动、城市设施驱动以及环境驱动相结合,大力发展无景点旅游,将城市的多元文化、休闲、商务、会务、购物等现代化设施、城市生活方式和各具特色的社会空间等作为重要的旅游吸引物来开发,将旅游业发展全方位融入整个城市,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旅游功能,把城市作为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实现武汉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为此,必须做好分区发展驱动模式的设计、产业的关联融合和功能融合。为景区、旅游产品、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和经营,实现武汉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转变。为此,必须做好分区发展驱动模式的设计、产业的关联融合和功能融合。

1.中心城区和城市郊区实施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心城市将以城市设施驱动为主,近郊区将以景区驱动为主,远郊区将以环境驱动为主。

2.推动旅游产业与相关行业部门的关联融合。旅游产业与关联性强的文化、体育、房地产业、工业、农业等融合,形成文化旅游、体育旅游、景观房产与旅游商业地产、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态。将旅游与区域发展、城乡建设等融合,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形象提升、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品牌塑造等。

3.推动城市建设与旅游功能的融合。在区域社会经济建设中,特别是在重大项目的建设中,有意识地融入旅游的功能,实现旅游产业与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一体化发展。如赋予电视塔、长江大桥、城市现代设施、交通工具、商业设施等旅游功能后可形成新的旅游产品,拓宽旅游产业发展渠道。二、形象提升战略:强化?大都会?城市形象

旅游产业的外延宽、牵涉面广、关联带动性强,外向型经济产业特征明显,其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需要众多的行业部门相互配合,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战略,促进资源的

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提升城市形象。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城市地理空间格局,交相辉映的古代灿烂的荆楚文明、近代辉煌的工业文明与现代领先的科技文明,以及高度发达的城市商业等,奠定了武汉作为?大武汉,大都会?的总体形象。这一总体形象可以进一步阐释为:

1.国际文化水都。以东湖、两江四岸为核心,以城市生态水网工程和湖泊治理工程为契机,开发城市湖泊旅游产品,打造武汉国际文化水都。

2.东方欢乐马都。以东方马城为核心,以泛金银湖区域综合开发为契机,开发都市娱乐产品,打造武汉国际欢乐马都。

3.中国休闲商都。以天下第一街汉正街为核心,整合周边专业市场及会展设施为契机,开发都市会展商贸产品,打造武汉国际休闲商都。

4.华中神秘佛都。以归元寺为核心,以归元寺周边城市综合改造为契机,以旅游、文化与游憩商业联动开发为手段,开发都市佛教文化旅游精品,打造武汉国际神秘佛都。

三、资源整合战略:打造城市旅游三大集聚区

通过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动态集成,进行旅游的资源配置、产品开发、行业管理、企业组织和相关配套。强化旅游产业的区域集聚,实现从散点式单一功能的旅游向集群式多功能旅游转变,重点打造城市旅游三大集聚区。

(一)两江四岸旅游集聚区

核心吸引物:是武汉城市历史人文资源最丰富、城市旅游功能最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最集中、城市景观最突出的中心区域。长江以北汉江以东的汉口片区集中了大汉口原租界景观、汉正街传统商贸景观、城市现代商务会展区等,汉江以西的汉阳片区集中了归元寺、古琴台、龟山(旅游塔)、南岸嘴、月湖及城市文化艺术设施等;长江以南的武昌片区集中了武昌古城风貌、黄鹤楼、蛇山、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

馆、首义文化区、起义门等历史文化景观。两江四岸沿线集中展示了武汉城市滨江景观。

发展方向:由城市观光旅游区向综合性城市旅游区转型。汉口原租界区以特色历史建筑、革命史迹、人文历史观光为主;汉阳片区以传统民居风貌、宗教及艺术休闲为主;武昌片区以名楼及古城风貌观光、首义文化、革命史迹等历史文化教育为主。

产业集聚:引导城市游憩商业区、城市商务酒店、会议展览设施、旅游特色餐饮、旅游娱乐、城市文化艺术设施、旅行社等向两江四岸区域集聚。为游客提供欣赏城市现代景观、感悟城市历史文化、体验城市休闲生活、享受城市公共设施的旅游空间。

(二)东湖旅游集聚区

旅游特色:是最具武汉城市特质的区域,集中展示了武汉城市的水文化、水生态及楚文化景观。

发展方向:由东湖风景区向大东湖旅游区转型。借助大东湖水网整治工程,整合利用联通后的多个城市湖泊以及环湖区域的科教文化资源,如省博物馆、武汉植物园、地质博物馆、武汉大学、东湖高新技术区等,将东湖建设为集观光休闲、滨水度假、科教娱乐于一体、以城市湖泊旅游为特色的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

产业集聚:引导城市度假酒店、高品位的夜间文化娱乐设施及城市专题博物馆集聚。

(三)泛金银湖旅游集聚区

旅游特色:是城市康体休闲、现代城市游乐景观最集中的区域,集中了东方马城、国际高尔夫俱乐部、金银湖国家级湿地公园以及在建或待建的若干主题旅游区。

发展方向:依托东方马城、国际高尔夫俱乐部、武汉赛马节

等特色资源打造集高品位的体育休闲、博彩业与主题游乐业于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产业集聚:引导主题公园、主题酒店、主题游乐设施、城市高端娱乐设施等的进一步集聚。

四、区域联动战略:

促进环城旅游度假空间的圈层集聚

城市旅游的发展,客观上不仅要求中心城区和环城区域协调并进,而且应走区域联动的发展道路。中心城区和远城区相互分工,共同构建武汉旅游圈。根据Gunn?都市旅游环带模式?,武汉旅游圈层结构划分为三圈,在本市范围内构建环城市(中心城区)休闲度假旅游圈,与市外组合构建武汉都市旅游圈和武汉国际旅游圈。

(一)环城休闲度假旅游圈

环城市休闲度假旅游圈,集聚了各种度假旅游景区( 点) 和相关配套设施,已经成为城市居民周末的游憩地,分近郊休闲带和远郊度假带。近郊休闲带由武汉市的7个远城区构成,主要由工业与科技园区、历史建筑与名胜、体育场馆、酒店群、大型超市购物区、娱乐公园、水上运动地、野营地等类型的旅游地集聚而成;远郊观光度假旅游带由野营地、度假村、水上运动地、历史与乡土建筑、古镇、历史村落、农场,森林公园、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狩猎场、山地和其他野外体验场所等集聚而成。根据环城旅游资源特色和未来市场需求变化规律,可构建十五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分别是木兰生态旅游区、感恩湖(道观河)旅游区、知音湖旅游区、梁子湖旅游区、沉湖旅游区、大好河山旅游区、盘龙城旅游区、柏泉旅游区、黄陂武湖旅游区、四季吉祥旅游区、龙泉山旅游区、中山舰旅游区、涨渡湖旅游区、汉南五湖旅游区、天兴洲旅游区。

(二)对外组合构成二个外圈

武汉都市旅游圈是以武汉为中心,半径在1000KM范围内,航行时间约2小时的空间范围,覆盖了华中五省、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华北以及西南地区等国内主要客源市场。武汉旅游圈是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互惠互利、分工协作、联动发展为原则,以旅游中心城市、特色旅游城市为依托,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网络和航空旅游网络为通道,通过产品与产品、产品与市场的协作形成的区域旅游网络体系。

武汉国际旅游圈是从建设武汉国际旅游目的地的角度,将武汉融入国际市场,纳入国际旅游线路而构建的旅游圈。主要依托一江两山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发展重点开拓欧美旅游市场,依托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整合开拓日韩、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依托城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开拓国际商务会展、体育旅游市场等

10-41加快发展首义文化旅游产业的几点建议

市政协委员施平反映:随着辛亥首义一百周年纪念日的临近和高铁的开通,为武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武汉应借此机会,大力整合首义文化旅游资源,及时推出首义文化游,为建设旅游目的地做努力。为此建议:

1、树立打造首义文化品牌的旅游发展思路。武昌辛亥首义革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留下了彪炳千秋的精神财富和大量珍贵文物、遗址胜迹。武汉旅游产业规模与城市地位和其拥有的文化旅游资源有差距,发展首义文化旅游产品大有潜力可挖。应整合武汉独有的首义文化资源,形成以首义文化品牌为龙头,辅以楚文化、三国文化、知音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科技文化等历史文化品牌

的旅游发展思路,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观念推进旅游资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市场经济和利益再分配手段,做大搞活首义文化旅游产业,扩大武汉影响。

2、建立立体多元的首义文化旅游线路。根据旅游需求不同,精心设计首义文化旅游线路,构建?长短结合,远近相宜?的旅游需求网络。

短线(核心片)可形成:首义蛇山炮台—首义群英雕塑—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抱冰堂—首义枪声铜雕—辛亥革命烈士祠(拟建)—辛亥首义纪念馆—孙中山铜像—拜将台纪念碑—彭刘杨烈士雕像—辛亥革命纪念碑(在建)—辛亥革命博物馆(在建)—胜利亭与民军起义国庆碑(紫阳湖公园)—武昌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楚望台军械库遗址—起义门—彭刘杨三烈士亭(就义处)的一日游旅游线路;

中线(江南片)可形成:首义蛇山炮台—首义群英雕塑—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抱冰堂—首义枪声铜雕—辛亥革命烈士祠(拟建)—辛亥首义纪念馆—孙中山铜像—拜将台纪念碑—彭刘杨烈士雕像—辛亥革命纪念碑(在建)—辛亥革命博物馆(在建)—胜利亭与民军起义国庆碑(紫阳湖公园)—武昌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楚望台军械库遗址—起义门—彭刘杨三烈士亭(就义处)—田桐墓(洪山)—伏虎山烈士墓群(刘公、蔡济民、蓝天蔚、刘静庵、孙武、吴兆麟等)—黎元洪墓(元宝山)的一日游或两日游旅游线路;

长线(武汉片)可形成:首义蛇山炮台—首义群英雕塑—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抱冰堂—首义枪声铜雕—辛亥革命烈士祠(拟建)—辛亥首义纪念馆—孙中山铜像—拜将

台纪念碑—彭刘杨烈士雕像—辛亥革命纪念碑(在建)—辛亥革命博物馆(在建)—胜利亭与民军起义国庆碑(紫阳湖公园)—武昌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楚望台军械库遗址—起义门—彭刘杨三烈士亭(就义处)—田桐墓(洪山)—伏虎山烈士墓群(刘公、蔡济民、蓝天蔚、刘静庵、孙武、吴兆麟等)—黎元洪墓(元宝山)—汉阳扁担山辛亥铁血将士墓—汉口球场街六大堆(烈士墓)—古德寺—利济北路辛亥烈士陵园—中山舰陈列馆的两日游旅游线路。

同时,也可设置精品线路,形成:首义蛇山炮台—首义群英雕塑—总理孙中山先生纪念碑—辛亥革命烈士祠(拟建)—辛亥首义纪念馆—孙中山铜像—辛亥革命纪念碑(在建)—辛亥革命博物馆(在建)—武昌首义发难处工程营旧址—起义门—球场街六大堆(烈士墓)—中山舰陈列馆的一日游线路。

3、尽早着手首义文化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当前,旅游纪念品市场档次较低,特色不足是我市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强首义纪念品的开发,既是提升武汉旅游品质的需要,也有利于加大武汉的宣传。第一,要精心研究开发首义文化相关的旅游纪念品。如辛亥首义十八星旗(袖珍型)、辛亥首义十八星旗纪念章、辛亥首义历史纪念册、辛亥首义历史遗址和纪念物画册、辛亥首义百年纪念封、孙中山纪念章、黄兴纪念章、张之洞纪念章、汉阳造步枪模型(袖珍型)、汉阳造步炮模型(袖珍型)、辛亥革命名人书法原件和复印件、辛亥革命相关的影碟、辛亥革命相关的歌碟、中山舰模型(袖珍型)等。第二,开发生产本地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如黄鹤楼模型(系列化)、万里长江第一桥模型(系列化)、名人黄鹤楼诗词书法作品集和单副拓片、编钟乐器模型(系

列化)、土类民族乐器?呜嘟?(系列化)、黄陂泥人(系列化)、汉绣艺术品(系列化)、汉产民族乐器(系列化)、本土动漫节目的衍生系列产品、本土独有的特色工业、工艺、食品等。

只要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强领导,加快策划,精心组织,尽早谋划,首义文化游一定会成为武汉旅游的又一亮点。

--武汉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调查

新华网湖北频道12月28日电(记者梅冬阁、郭嘉轩)立足?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定位,着力破解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产业基础、品牌形象?两大瓶颈,全面推进?政府主导型社会化大旅游?。短短几年间,武汉旅游业发生了历史性巨变:2011年,武汉市不仅从多年的旅游过境城市,初步转变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都市旅游目的地?,更提前四年完成既定产业发展目标。继光电、汽车产业之后,大口径旅游业已成为武汉第三个产值突破千亿的大产业。冲击?国内旅游十强市?,武汉正处于蓄势待发的前夜。

政府主导:产业规划先行龙头项目支撑

作为人口千万级的特大城市,武汉旅游过去长期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状态:景点品牌几十年不变?两菜一汤?(东湖、黄鹤楼、古琴台),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如何在全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定位?2009年,武汉市旅游局大胆提出:推进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化大旅游,实现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力争2015年旅游总收

入突破1000亿元。

?没有稳固的产业基础,没有叫得响的旅游项目,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实现跨越式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武汉市旅游局局长张侠告诉记者:?定规划、打基础,谋长远,成为旅游部门首当其冲的任务。?

武汉市旅游局规划法规处处长叶鹏表示,从2009年开始,他们依托武汉雄厚的科研学术力量,在中部地区率先启动了《旅游资源普查》,对全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等8大主类、179个旅游资源单体进行了全面的摸底评估,为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家底摸清了,《武汉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武汉市旅游营销规划》、《武汉市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汉江(武汉段)旅游总体规划》、《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29项具体规划相继出台。?大旅游?产业框架涉及的109个产业和39个部门,第一次有了共同而明晰的发展定位和目标。

在科学的发展规划指引下,武汉旅游产业迸发强劲的产业聚合效应:依托旅游开发概念,东湖欢乐谷、极地海洋世界、世茂嘉年华、武汉巴登城等18个国家级的龙头项目竞相进驻,投资超过752亿元,总规模迅速攀升至全国前列。

拒不完全统计,仅2011年以来,武汉就引进了华中影视文化城、木兰花园、武汉鲁湖国际垂钓中心3个总投资达60亿元的旅游项目。同时策划储备了东方马都、汉南区五湖湿地生态文化园等13个总投资384.2亿元的项目。目

前,全市重大旅游项目达到28个,总投资额1834.44亿元。这些?巨无霸?龙头项目的落地,其意义不仅仅在于迅速提升了武汉的城市旅游功能和吸引力,更重要的是使旅游文化产业,一跃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引擎。

重塑形象品牌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

旅游是文化,品牌是核心。武汉旅游业过去的模糊定位,从城市宣传语就可见一斑:最早的?白云黄鹤、知音江城?,因?曲高和寡?而吸引力不强。随后提出的?精彩武汉、魅力江城?,又被业内认为?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

张侠告诉记者,在大旅游框架下,城市本身就是一个旅游产品,必须要有一个易记易传、鲜明大气的宣传语。经过广泛征集,一个结合自然风光和历史沉淀,彰显武汉城市个性的宣传语--?大江大湖大武汉?,从众多应征语中脱颖而出。围绕这一核心形象品牌,武汉旅游部门高标准制作,大手笔投入,打造出一系列旅游宣传精品:采用航拍和高清摄影技术,推出8分钟?大江大湖大武汉?宣传片,在网上一个月点击率突破30万次,被网友誉称?最美城市形象宣传片?。国航、南航、东航主动提出在航班上免费播放;15秒版的《武汉辛亥首义宣传片》,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67家影院循环播放2万余次;《武汉映象》、《武汉旅游精华指南》等12类25种旅游宣传资料,覆盖了全市饭店、景区、旅行社门市及火车站、飞机场;举办?旅游摄影大赛?征集100张图片,制作的《大江大湖大武汉--江城百景》明信片,首发单日即被抢购一空。

持续几年的高强度品牌建设,武汉旅游形象得到极大提升,?走出去?吆喝也有了?底气?。据武汉市旅游局市

场处介绍,几年来他们瞄准武合、武广高铁开通等各种契机,有针对性地开展客源地营销,先后组团赴北京、上海、杭州、广州、长沙、深圳、郑州、贵阳等30多个地区开展了80多场次旅游促销活动,参加境外旅游会展20余次,策划推出了48条省内旅游线路,31条市内旅游线路;邀请韩国、日本、俄罗斯等海内外旅行商近30批次来汉踩线,巩固和拓展了国内外客源市场,保证了武汉市境内外游客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一系列埋头苦干和扎实工作,使武汉市旅游业今年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从多年的旅游过境城市,一跃转变为新型的都市旅游目的地城市。境外和国内游客在汉平均停留天数,由2005年的2天和2.2天延长至目前的2.3天和2.88天。今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公布的《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显示,武汉在?最受关注国内旅游城市?中排名第11位;在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50个旅游城市游客满意度排行榜中,武汉由48位,迅速攀升到2010年的24位;携程网调查显示,春季到武汉赏樱,已成为广东市民出游的首选之一。

?大旅游?格局初现冲?十强?蓄势待发

经过4年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武汉?大旅游?产业架构初步形成。作为全市第三个?千亿产业?,旅游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效应也日益凸显。

统计显示,在评价旅游业发展的六项主要经济指标中,2010年武汉有五项增幅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一项增幅居第二位。今年1-9月,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8679.13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39.2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7.58%和36.86%。接待境外游客79.13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4.28亿美元,分别增长36.43%和45.08%。全市旅游收入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达26.8%。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03%,超过了支柱产业一般标准。武汉市旅游局局长张侠告诉记者,今年全市旅游业产值突破千亿已成定局。

千亿?产业蛋糕?拉动了全行业整体繁荣。仅今年?十一?黄金周,武汉就迎来了3343个外地旅游团,景区接纳游客2000万人次;老景区东湖焕发青春,七天接待334.9万人,新景区出现井喷,极地海洋世界单日最高接待2.2万人,楚河汉街日均接待游客60余万人;全市客房出租率达72.4%,星级饭店实现营业收入近20亿元。

成功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式发展的武汉旅游产业,正向国内?旅游十强市?发起冲击。几年来埋头苦干夯实的产业基础,为下一步的发展积蓄了后劲。由于提前四年实现了原定2015年经济目标,目前他们已对旅游发展规划进行了调整:力争到2015年,实现全市接待入境游客200万人,接待境内游客2亿人,分别实现旅游总收入和外汇收入2000亿元和8亿美元;旅游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5%以上;境外游客和境内游客在汉平均停留时间达到3天和3.2天。

武汉市旅游局局长张侠表示, 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必须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摸清产业家底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埋头苦干,持之以恒,才会取得质的飞跃。如果没有前期的?定规划、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武汉旅游很难取得今天的业绩。按国际通行统计口径,旅游业每增收1元,就会拉动国民经济4.31元;旅游业每增加一

个就业机会,会拉动5个就业岗位。按照目前的规划,2015年武汉旅游从业人员将达到50万人以上,由此带动的经济和就业效应,不亚于再造一个?光谷?。展望?十二五?,武汉旅游发展优势将更加明显,中央旅游文化区的打造,以及特色街区的建设将会为高端旅游吸引物聚合式发展提供新的支撑,武汉将成为国内重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内容摘要: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培育了一个超级庞大规模的消费社会。21 世纪,使休闲旅游的繁荣成为消费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本文根据武汉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禀赋、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区位条件,细分了武汉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对其规模也作了数量分析,认为武汉休闲旅游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时期(2006-2010 年);稳步增长时期(2011-2015 年);成熟期(2016-2020 年)。 关键词:休闲旅游客源细分定位 在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工作与居住、商业、游憩休闲的个体生存需要被转化为大规模的功能化生产过程,休闲与旅游被转化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大众休闲旅游消费成为可能。 休闲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消费结构分析。在21 世纪的前20 年,我国多数大中城市的消费阶段会经历从初级享受型消费阶段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转换。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评价标准来看,恩格尔系数在30涯50%!于中级阶段,人均GDP达到800-3000美元,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质量得以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0 %以下进入高级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文化精神消费比

重上升。 休闲与旅游消费分析。从国际上旅游需求的发展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社会中期单一的观光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将逐渐让位于工业社会后期休闲与度假旅游、复合型旅游消费,并进一步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消费的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80 年代 开始起步,经过20 年的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从持续增长期待型的消费观念特征来看,消费观念完全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大都市区域的旅游消费者。随着大城市小康社会的到来,各大城市市民的观光旅游消费将迅速向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消费阶段转变。 规划期内消费阶层分化分析。旅游消费的阶层分化决定小康社会旅游消费的市场细分。对阶层的细分,包括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划分。在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可以预期我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发育和壮大。当代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其中,从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到个体工商户阶层,以及产业工人等阶层的上层,是整个社会的中产阶级,是休闲旅游业的支柱。这些阶层的旅游消费形态存在差别,如表1。在21 世纪的 前20 年内,各个旅游消费的社会阶层分化将出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0 年至2012年期间,为中产阶级的孕育期,中产阶

(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 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 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武汉市旅游市场推广策划

武汉市旅游市场推广策划

目录 一、大武汉简介 二、武汉市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所在 1、宣传的力度不够,特色不显,信息资料不详。 2、旅游景点管理分散,对资源的整合能力有限 3、旅游服务质量较差,行业服务意识缺乏,存在欺生现象。 4、缺乏长远规划,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三、武汉市旅游市场目标客户定位 四、武汉市旅游市场推广方案 1、明星综艺推广 2、广告与网络博客推广 3、感情捆绑式营销 4、整合山水景点资源,实现旅游质的飞跃 五、总结

一、大武汉简介 武汉(Wǔhàn)为湖北省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国中部及长江中下游特大中心城市,为华中最大城市,截止2011年全市常住人口978万人,华中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水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在清末、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一度是中国内陆最大城市,位居亚洲前列,曾有“东方芝加哥”的美誉。武汉更是中华民国的诞生地,著名的武昌起义、辛亥革命便发生在这里。 武汉分为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其中汉口和武昌从明朝后期起就分别发展成相当规模的城市。1927年,国民政府迁都武汉, 首次将汉口、武昌、汉阳合并为京兆区,总称武汉,开三镇合并先河。 武汉水资源丰富。长江及支流汉水在城中交汇。此外武汉城内还有数十个大小不一的淡水湖(算上郊区有一百多个湖泊,故又得名“百湖之市”)。其中武汉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湖岸线全长110多公里,水域面积达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水域面积的6倍。在武汉城区面积中,水域面积占了约四分之一。“十一五”期末,武汉市将建设成为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中部地区旅游集散地和文明出行的旅游客源地:接待海外游客80万人次,国内游客7400万次,旅游总收入达500亿元;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1000亿元,把武汉市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最大的商务会展型和都市休闲型旅游城市,成为中部地区的旅游中心城市。这是武汉市旅游发展大会提出的发展。武汉将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一心三核、一圈十六区”的总体格局。其中,“一心”是指城市旅游中心,包括两江四岸、大东湖和泛金银湖等三个旅游集聚区。“一圈十六区”是指由环绕中心城区的16个旅游区,包括木兰生态旅游区、道观河旅游区等。 二、武汉市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所在 武汉市自然旅游资源可以概括为:“三列山系”:武汉北有木兰山、将军山等;中有龟山、蛇山、磨山、洪山、珞珈山、马鞍山、九峰山等;南有目前己建为旅游区的九真山森林公园、青龙山森林公园、龙泉山风景区等。“一组湖群”:全市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贵州省是一个后发展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明显滞后。贵州在旅游业发展方面已经具备雄厚的资源优势[1,2]。它现在正面临着六大机遇:第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第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所带来的机遇;第三,新经济浪潮带来的机遇;第四,借鉴东部地区的经营管理经验的机遇;第五,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第六,假日经济的机遇等。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区域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观念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发展战略、管理体制与机制、品牌创建与景区建设、旅游促销和区域产业发展等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后发展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 战略定位 1.1 实施“科教兴省”、“可持续发展”和“开放带动”三大战略 这是贵州人民的明智选择。这三大战略中,“科教兴省”是根本,只有大力发展教育,“治穷先治愚”,大力提高贵州人民的科技文化水平,贵州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可持续发展”是目标,贵州是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发展旅游产业等,必须与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建设和发展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放带动”是手段,通过全方位改革开放,创新机制与体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借鉴外地的资金、人才和管理优势,实现贵州社会经济文化的腾飞。 1.2 后发制人 中共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无疑对贵州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绝好的机遇。但如

果只依靠自然资源的优势,走传统的资源导向型的经济道路,势必重蹈高投入、低产出,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恶性循环,继续处于落后的传统经济境地。因此,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点和方法,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形成大产业,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区域的支柱产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贵州省旅游业要以知识化、信息化、数据化和国际化为主要特征的人类文明社会中的历史定位,通过体制与机制创新,实施以人才为本的旅游科技创新战略,以更新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为本的旅游开放带动战略,以资源、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区域产业结构的市场化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跨跃式大发展。 后发展地区,要想后来居上,就必须“敢为天下先”,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只有通过创新体制与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与人才等问题。想当年,深圳特区、海南省成立之时,吸引了多少人才,形成迁移大潮,势如“孔雀东南飞”,不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其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再如浙江省的温州、义乌、永康等地的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不也就是因为其具有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吗?因此,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创造制度与体制新优势,对于后发展地区的贵州省来说,尤其重要。要实现后发展地区的后发制人,就必须与东部地区广泛合作,借鉴其改革开放的经验,应用其已经取得的成果,吸取其失败的教训,最大限度地减少“摸石头过河”消耗的成本和时间,实现后来居上。我们承认,要发展经济首先要发展教育。但后发展地区经济条件不优越,不可能投入很多资金来发展教育,更何况今天的教育投入,不可能马上转变为区域的经济产出,这是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这也正是落后地区为何教育投入严重滞后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固然重要,但对于社会经济后发展地区来说,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不然的话,培养的人才大量流失,后发展地区要后发制人,就是一句空话。

2020年(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发展战略)武汉市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武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目录 壹、发展新起点 二、发展新环境 (壹)“十二五”时期武汉发展的机遇 1、俩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带来历史新机遇。 2、中部崛起战略的深人实施带来发展新机遇。 3、外部经济环境为内需型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 4、新壹轮经济上升周期为我市加速发展带来新机遇。 5、绿色产业革命给武汉产业跨越式发展带来新契机。(二) “十二五”时期武汉面临的挑战 1、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2、资源供求矛盾和环境约束力将进壹步加剧。 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受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我市劳动力供需矛盾将加剧。 4、于区域发展上的压力将进壹步加剧。 三、发展新目标 (壹)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三)主要指标 四、发展新任务

(壹)把结构大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主线。 (二)把城乡大建设作为功能提升的重要支撑。 (三)把改革大推进作为率先崛起的强大动力。 (四)把民生大改善作为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 五、发展新举措 (壹)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1、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推进自主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城城市核心竟争力。 3、加大对民生工程、自主创新、亚友基础没施、新农村建没、生态环境等领域项目的推进力度。 4、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相结合,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二)按照城市空间发展的新架构,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 1、注重城市功能分区,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2、加快交通网络建设,增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 4、重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趋势,加快城乡壹体化主迁程。 1、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人持续较快增长。 2、继续坚持均市农业取向,全而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3、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4、深化城乡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村个面发展。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武汉市休闲旅游客源市场细分及规模分析 中国近代以来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培育了一个超级庞大规模的消费社会。21世纪,使休闲旅游的繁荣成为消费社会发展时期的产物。本文根据武汉市休闲旅游资源的禀赋、知名度和吸引力以及区位条件,细分了武汉旅游客源市场,同时,对其规模也作了数量分析,认为武汉休闲旅游市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快速增长时期(2006-2010年);稳步增长时期(2011-2015年);成熟期(2016-2020年)。 关键词:休闲旅游客源细分定位 在工业化的消费社会,工作与居住、商业、游憩休闲的个体生存需要被转化为大规模的功能化生产过程,休闲与旅游被转化成为一个大众化的社会现象,使大众休闲旅游消费成为可能。 休闲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消费结构分析。在21世纪的前20年,我国多数大中城市的消费阶段会经历从初级享受型消费阶段向小康富裕型消费阶段转换。从国际通用的恩格尔系数和人均GDP评价标准来看,恩格尔系数在30%至50%属于中级阶段,人均GDP 达到800—3000美元,人民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消费质量得以提高。恩格尔系数在30 %以下进入高级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消费向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物质生活消费的比重下降,文化精神消费比重上升。 休闲与旅游消费分析。从国际上旅游需求的发展来看,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工业社会中期单一的观光旅游消费的发展阶段,将逐渐让位于工业社会后期休闲与度假旅游、复合型旅游消费,并进一步发展到后工业社会的生态旅游、专项旅游和特种旅游消费的阶段。我国的旅游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20年的发展,旅游产品和旅游消费者需求已经发生结构性转变。从持续增长期待型的消费观念特征来看,消费观念完全可能超前于社会发展阶段,尤其是大都市区域的旅游消费者。随着大城市小康社会的到来,各大城市市民的观光旅游消费将迅速向着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专项旅游消费阶段转变。 规划期内消费阶层分化分析。旅游消费的阶层分化决定小康社会旅游消费的市场细分。对阶层的细分,包括社会阶层和年龄阶层划分。在小康社会的发展时期,可以预期我国社会的“中产阶级”的发育和壮大。当代社会经济变迁已导致了一种新的社会阶层结构的出现,社会划分为十大阶层: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

(完整版)武汉旅游发展总规划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武汉城市圈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文本 2010-2030 (评审稿) 《武汉城市圈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组 2010年1月

目录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第2条规划性质 第3条规划愿景 第4条时空尺度 第5条规划依据 第二章旅游资源评价 第6条类型分析 第7条区域分析 第8条质量分析 第9条综合评价 第三章客源市场分析 第10条市场潜力 第11条市场定位 第12条市场预测 第四章发展环境分析 第13条主要优势 第14条制约因素 第15条重大机遇 第16条面临挑战 第五章旅游发展战略 第17条战略思想 第18条战略原则 第19条战略目标 第六章旅游形象规划 第20条区域旅游形象分析 第21条区域旅游形象策划 第22条旅游形象传播方案 第七章空间组织规划 第23条空间结构规划 第24条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25条旅游产业集群规划 第八章旅游产品规划 第26条产品开发目标 第27条产品体系构建 第28条专项产品建设 第29条产品线路整合 第九章项目建设规划 第30条政府主导性项目 第31条重大招商引资项目 第32条地区布局与规划导向 第33条总体效应评估

第34条项目管理举措 第十章旅游交通规划 第35条区域总体配置规划 第36条交通运输方式规划 第37条交通旅游产品规划第十一章环境保护规划 第38条总体目标 第39条政策建议 第40条实施方案 第十二章保障系统规划 第41条总体构想 第42条实施方案

第一章旅游规划总则 第1条规划背景 国际发展视野: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后,国际旅游市场表现为从团体化转向个体化和家庭化发展;从观光型向休闲度假与专题旅游等多样化发展;从远程旅游向中短途或邻近国度区域旅游多维度发展。旅游业已成为部分国家可持续经济及社会发展的主要助推器,并将成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具活力与潜力的综合性产业。中国将成为国际旅游第一大市场。 国内发展态势:区域旅游进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发展旅游业已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国民旅游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城市群可能成为影响旅游发展格局的主要空间力量,城乡以休闲为主题的旅游方式日益普及。与此同时,伴随高铁和3G时代的出现以及国民休闲计划的推行,将极大的改变国人旅游方式,空间上将出现以点带面的城际旅游,旅游产业组织将从单体型向网络型转变,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和产品升级转型速度不断加快。 省域发展格局:“一城两圈”区域旅游的新战略。湖北省政府与国家旅游局就加快湖北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合作协议,确立了“以武汉为龙头,加快建设武汉城市旅游圈,积极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两圈并进,双轮驱动”的“一城两圈”旅游发展战略,正在构建一个“中心城市-区域旅游城市-旅游强县-旅游名镇名村”依次递进的旅游网络节点支撑体系。 第2条规划性质 该规划性质为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将是“十二五”时期武汉城市圈旅游业的总体发展部署和中长期旅游发展导向。 第3条规划愿景 旨在促进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发展,加速建设新型的以武汉为龙头的都市旅游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圈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使之成为城市圈现代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和“两型社会”建设与改革的先导产业;为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全国低碳旅游业的典型示范区以及中国最滋润的山水休闲地提供宏观决策的科学依据。 第4条时空尺度 地理区位:武汉城市圈位于湖北省东部,规划区域包括武汉、咸宁、孝感、黄冈、黄石、鄂州、天门、潜江和仙桃九个城市。总面积约为5.78万平方公里,占湖北省国土面积的31.23%。本次旅游规划还包括武汉城市圈的三个观察员城市——荆门市的京山县、荆州市的洪湖市和随州市的广水市。 规划期限: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为2010-2015年,中期为2016-2020年,远期为2021-2030年。 第5条规划依据 ——世界旅游组织的文件 《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宪章》,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1995年

(企业管理战略)传统旅游企业发展之惑

传统旅游企业发展之惑 旅游业务模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与传统旅游业的结合,给旅游行业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这些新变化对整个旅游行业的服务模式、运营模式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传统旅游企业,包括组团社、代理商;旅游产业链企业,包括航空公司、酒店企业、景区景点机构、交通运输企业、保险企业、旅游用品企业等,都积极发展内部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构建自身业务模式。同时,一些互联网企业,也积极在这一垂直领域探索创新业务模式;具有前瞻性的传统旅游企业,更是把旅游和互联网的结合定位为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业务模式。 具体说来,旅游行业的业务模式归纳为下述几种形态: 以携程、易龙、途牛为代表的B2C大平台业务模式,依托对网站的推广,获取巨大用户访问流量,以网络预订与呼叫中心预订,产生交易收入,获取供应商渠道佣金。这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电子商务收益模式。这类企业随着规模化发展,形成了对供极大的资源控制力、价格杠杆力,同时逐渐向下游建设自有资源、并参与传统旅游市场竞争,如携程控股如家、汉庭酒店,并向旅游度假延伸;途牛未来成立自有旅游公司或兼并旅游公司。 以乐途、51766为代表的门户型业务模式,依托丰富的线路、资讯,获取用户流量,通过广告产生收益。这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媒体收益模式,继承了互联网最本质的商业价值。 以同程网为代表的综合互联网业务模式,既打造旅游垂直门户,又同时发展B2B业务、B2C业务,既获取交易收益,又获取媒体收益、增值收益。 以去哪儿、酷讯为代表的互联网垂直搜索业务模式,依托企业技术能力,获取网站内容,并形成高细分用户访问量,这类模式也是一种典型的媒体收益模式。 以宝中旅游、易游天下为代表的平台型B2B2C业务模式,依托B2B系统整合资源,依托B2C网络平台集中运营、线下加盟门店承载服务,形成资源与产品力、渠道营销力、规模化交易收益及其他增值收益。这类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线上结合线下的整合服务模式,未来也具备向上游建设自有资源,不断强化资源和产品控制力。 以国旅、中旅、青旅为代表的综合业务模式,既具备丰富的自有资源、自有产品,又具备规模化的渠道;既具备虚拟网络,又具备实体网络。这类企业,已经不再是因循传统旅游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最新范文

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黔西南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有很多的文化遗产,其地理位置也就有很大的特色,近年来其旅游业不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黔西南地区文化,走进黔西南地区了解民俗民风,旅游度假。这不断发展的旅游业慢慢的带动了黔西南地区的经济和文化,让黔西南地区的经济不断的发展,文化也得以快速的传播。为此,研究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故,本文重点的探讨了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根据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一、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原因分析 黔西南地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效地融合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快速发展,同时其融合发展也是有其地区原因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地方政策营造产业融合的优良环境。黔西南地区具有古老的文化,还有很多古老的建筑,非常适合搞旅游行业,地方政府也抓住了地

区的这一特色,不断的开拓旅游资源,创办各类文化旅游企业,同时这些企业也为了招揽顾客不断的创办各类活动,比如古老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根据地方风俗创办的各类节庆比赛活动等等。第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两者融合的有效的物质基础。第三,城市化建设对产业融合发挥带动效应。黔西南地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建设也逐步的快速推进,在通过旅游创收的基础上,不断的提升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将该地区打造成旅游文化相融合的旅游城市。第四,地方政府不断的扶持基础建设,为两种融合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比如,近年来,该地区不断的完善交通设施,不断完善该地区的出行条件。 二、两者融合发展的途径分析 黔西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产业渗透文化内涵,提升旅游行业的生命力;旅游文化渗透更多的影视演艺精品文化,让旅游行业更具吸引力;重视民族节日,促进旅游行业发展;政府加强文化和旅游保障机制的健全工作。

中共武汉市旅游地接市场调查与分析报告

二、旅行社的旅游基本线路、费用及旅游产品的市场与展望从各个旅行社了解 到,武汉游主要以一、二日游为主,旅游的线路集中在黄鹤楼、归元寺、古琴台、省博物馆和东湖,旅行社俗称为“四菜一汤”。基本费用在300 圆左右。可见武汉市的旅游产品相对比较缺乏,游客来武汉没有真正领略到我市“两江四岸”的美景,其中缺少的就是江上旅游,如旅行社将我公司的项目加进行程就可使游客真正的领略到武汉的美丽。可见我公司的新项目是很有前途的,同时也可以看到,我公司的业务发展是和旅行社密不可分。 过去,武汉市主要已组团到外地旅游为主。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发展和武汉市政府不断的对旅游市场的完善和宣传,武汉市的旅游市场已经有了质的转变,相继完成了江滩一、二期工程,城市主要街道刷黑,使武汉市的面貌焕然一新,成功召开了武汉国际旅游节使越来越多的中外朋友愿意来到我市游玩。(去年武汉市全年共接待游客2484 万人,其中入境海外游客28.37 万人。今年有望突破3000 万人)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游玩项目也粉墨登场了,如:武汉东湖跑马场、金银湖高尔夫球俱乐部等,由此可见,武汉市旅游产品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我公司如何在众多的旅游产品的竞争中强占一定的市场,有一定的市场的份额呢?我想首先:1、要强化公司内部的管理,加强队伍建设,做到令行禁止,接见其他公司的先进管理模式,提高自身档次。2、在营销工作中要加强对外宣传力度,突出工作的重点,要和旅行社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争取使本公司的旅游产品进入旅行社的行程中去,使只要通过旅行社来我市游玩的 游客就可以接触到我公司 的旅游产品。3、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江上旅游是一种特殊和 浏览方式,其安全隐患多。(如:失火、人员落水、游客突发急病等)实施救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

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 2010-01-02 23:05:26 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国民经济大产业。世界一些国家纷纷提出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引领和带动经济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有必要进一步提高对旅游业在国民经济全局中重要地位的认识,制定和实施旅游发展国家战略,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的大产业,建设世界旅游强国,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旅游业正在成为最具活力的综合性大产业 当今世界旅游业迅猛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就超过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业经济总量已占到全球GDP的10%以上,就业人数占全球就业总数的8%以上。现在已进入大众化和全球化旅游时代,旅游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成为国民的基本生活方式,成为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 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旅游业发展,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发达国家都把大力发展旅游业作为

重要战略,日本更是响亮提出了“观光立国”战略,韩国也提出了“全体国民观光职业化,全部国土观光资源化,观光设施国际标准化”的口号。随着我国出境旅游人数的快速增加,我国港澳台地区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把争取我旅游客源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采取了许多吸引措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少国家也把发展振兴旅游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制定了相应的发展计划。美国制定旅游促进法,设立旅游促进基金,以带动经济增长。西班牙政府通过旅游促进计划,决定每年投入15亿欧元用于促进旅游业发展。韩国提出到2012年访韩游客达到1000万人次,实现韩国成为旅游先进国家的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大量增加,旅游消费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继美国、西班牙、法国之后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正在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全国许多地方都把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提出建设“旅游大省”、“旅游强省”的目标。

旅游产业优势与策略探析

旅游产业优势与策略探析 武汉自然生态环境良好,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旅游产品类型多样,特色突出;城市分区布局脉络清晰,为发展城市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间,武汉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了旅游资 源的开发利用与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投资总额达到725.11亿元,以 武汉都市文化旅游、红色旅游、科教旅游、水体旅游、商贸旅游、工 业旅游、宗教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等8个专项旅游产品开发为基础, 策划实施了以武汉作为旅游集散中心地的省内旅游线路48条、市内旅 游线路31条,策划产品实施项目32个,改扩建项目11个,培植具有 地域特色节庆产品13个。提升了武汉的城市功能,有力促动了武汉城 市旅游目的地建设。作者就武汉市旅游经济发展优势与发展对策谈点 浅见。 一、武汉市旅游经济发展产业优势分析 1.资源综合优势。武汉是我国中部最大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城市建 设日新月异,拥有大量可转化为旅游资源的城市社会资源,可有效满 足旅游者和旅游业对各类专业化产品和服务的需要。城市商业高度发达,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高度集中,有利于发展以商务会展和休闲度 假为主体的都市旅游;人才集聚、教育优势明显,可有效满足旅游业 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各产业均衡发展,优势产业特点突出,有利于旅 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和业态创新。 2.交通区位优势。武汉东西交汇,南北贯通,水陆综合交通体系四 通八达,是全国四大铁路运输枢纽之一,中部地区最大的公路交通主 枢纽城市,长江黄金水道的水运交通枢纽中心,拥有国内第四大枢纽 机场。武汉1000公里范围内囊括了中国绝大多数的经济发达城市,是 中国人口和经济的地理中心和内陆多功能的经济中心,从全国旅游区 位来看,武汉处于华中及长江中游地区旅游中心和全国七大旅游区域 的中心位置,也是华中地区唯一可办理落地签证的出入境口岸。

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及策划

武汉旅游形象定位及策略 摘要 武汉市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地处全国腹心,得中独厚;扼黄金水道之中游,得水独优;并以其“汗江交汇”、“龟蛇对”、“三镇鼎立”、“湖群环绕”等特有景观成为我国大城市中独具“水、桥、山、楼、寺”等多元旅游资源组合的城市,可谓人文、自然景观皆有,古代、近代景点兼备。然而,尽管武汉市的山多水多历史遗迹多,好山好水未必好玩,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难以令人乐观,它既无叫得响的名牌旅游产品,也未有世人眼里树产起独特的旅游形象。以旅游业的主要经济指标与全国主要旅游城市相比,1994年武汉市旅游接待总人数仅有13.19万人,居第17位,这说明武汉市旅游业还处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温冷地带。为何武汉市旅游业难以升温?武汉市旅游业的发展问题增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然而武汉市旅游业仍然迟步不前。因此,分析探讨武汉市旅游发展策略意义重大。 笔者主要从武汉市旅游发展的现状及现有的定位展开分析,然后找出影响武汉市旅游发展定位的因素,从多方面剖析对武汉市进行定位和策划,最后根据武汉市的历史背景和地理环境以"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给武汉定位. 关键词: 旅游形象定位历史地理策略

第一章武汉市旅游形象现状分析 (4) 1.1江城三菜一汤,山水苑 (4) 1.2武汉市城市圈旅游业态 (4) 第二章武汉市发展现存的问题 (5) 2.1缺乏个性形象定位 (5) 2.2资源不尽丰富 (6) 2.3旅游发展高速度低质量 (6) 第三章影响武汉旅游形象定位的因素 (8) 3.1地理位置 (8) 3.2历史背景 (9) 3.3客源分析 (10) 3.4旅游交通 (11) 3.5旅游酒店 (12) 第四章武汉市旅游形象定位及塑造策略 (12) 4.1华中人文山水苑,近代历史大舞台 (12) 4.2.1加强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突出主题形象。 (13) 4.2..2.善识别符号,改善景区形象。 (13) 4.2..3改善接待条件,改造城市形象。 (13) 4.3形象宣传策略 (14) 4.3.1因“客源地”制宜地开展形象宣传。 (14) 4.3.2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加强形象宣传。 (14) 4.3.3利用公关与节事活动促进形象宣传。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发展战略)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以及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面临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短缺,因此,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就面临着合理的技术选择的问题。合理的技术选择决定了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所采取的战略,也决定了其在未来的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认为,一个地区经济结构是由其要素禀赋结构内生决定的,具体到某一产业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其要素禀赋结构,考虑该国或地区的旅游资源、资金、技术等要素的构成状况,充分利用其比较优势,而不是忽视自身条件,一味谋求他山之石。不同的地区有其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因此旅游业发展所选取的战略也应有所不同。欠发达地区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其旅游业发展必须选择与之相符的技术路径棗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一、从要素禀赋结构看比较优势 1.现实中的问题 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业,进而改善其经济结构的基础。发展旅游业具有非常明显的乘数效应,就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而言,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第三产业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投资环境,进行资本积累,摆脱贫困,增加区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将欠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关键是欠发达地区如何按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并结合本地区旅游资源的状况来作出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欠发达地区在选择旅游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相互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与之相伴的结果:一是欠发达地区旅游

业缺乏自生能力,即自我造血机能;二是产业、产品缺乏竞争力。效仿的生产和发展行为,看似可以规避欠发达地区的资本和技术的不足,以期节约成本,但实际上,这一思路是缺乏效率的。我们认为,只有从当地旅游资源条件出发,综合考虑其要素禀赋结构,欠发达地区才能真正做到规避资本、技术的不足,才能产生成本优势。 2.两种要素禀赋结构条件下的技术选择 几乎所有的欠发达地区都存在着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短缺,如果采取效仿的生产和发展旅游业的技术选择,则欠发达地区就会面临着资本、技术的挑战和相对较高的成本。假定现有两个旅游企业,一个是发达地区的,另一个是欠发达地区的,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面对着资本、技术的相对丰裕,而旅游资源相对缺乏;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面对的是资本、技术相对缺乏,而旅游资源相对丰裕。那么,在图1的模型,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就会选择Q1的等产量线组织生产,而欠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就会选择Q2的等产量线组织生产。只有这样,这两个企业才能够在相互的成本优势中取得成本优势。如果情况相反,则两个旅游企业都将丧失彼此的成本优势。 在竞争性市场中,资本、技术和旅游资源的相对价格取决于该经济的要素禀赋结构,资金、技术和旅游资源的相对丰裕和稀缺程度。当旅游资源相对丰裕,而资本、技术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类似于图1中的C1,反之,当资本、技术相对丰裕而旅游资源相对稀缺时,等成本线就类似于图1中的C2。在一个资本和技术相对昂贵而旅游资源相对便宜的条件下,生产既定数量的旅游产品,A 点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反之,G点所代表的技术成本最低。如果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旅游企业都放弃自身的要素禀赋条件,要取得A点上的最优,就必须

西部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西部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姓名汤轶玮 学院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指导教师唐俏 完成日期2004年5月 西部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摘要 西部地域辽阔,风光无限,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深邃,借西部大开发这个契机,大力发展西部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整个西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西部旅游资源分布广、数量多,且品位高、精品多。陕西、广西、云南、四川、新疆,西藏等省区以旅游大省着称,西部的兵马俑、黄陵、壶口瀑布、敦煌、塔尔寺、天山天池、布达拉宫、石林、丽江、大理、西双版纳、黄果树瀑布、九寨沟、乐天大佛等蜚声海内外。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具有极强

的产业关联度。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相关行业的收入就增加元,每增加1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机会。因此,以旅游为先导,势必能够带动西部的基础设施、饮食服务、商业贸易等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 西部旅游资源的整体开发不够,产业结构和质量不尽理想;大旅游产业观念尚未真正树立、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仍为制约因素;交通不便,旅游成本过高,缺乏统一规划,难以形成“合力”和整体优势。总之,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仍然很低,国内发展差距较大。 发展西部旅游业,必须树立新的旅游观、新的旅游产品观、新的旅游目标市场观以及新的旅游开发观等。就地方政府而言,应扮演好旅游资源开发的保护者,区域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的投资者,区域旅游法规的制定者和招待者、旅游资源地保护者等角色。同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应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政府与旅游企业等之间相互关系。就财政部门而言,应把西部地区的旅游业作为财源建设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加以扶持,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推进旅游业税费改革以减轻旅游企业负担,促进大型旅游企业集团的形成以及制定优惠政策,以引推动旅游业进内资和外资,推动区域联合,建立旅游网络体系,聚集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优势,提高旅游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关键词:西部旅游旅游资源市场开发营销策略

武汉市旅游休闲市场调研报告-绿维创景

武汉市旅游休闲市场调研报告 旅游与文化规划设计专家旅游与文化导向的区域综合开发服务商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 旅游运营网https://www.doczj.com/doc/b412277049.html,旅游景观设计网https://www.doczj.com/doc/b412277049.html, 创意建筑设计网https://www.doczj.com/doc/b412277049.html,旅游投融资网https://www.doczj.com/doc/b412277049.html,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旅游运营网 https://www.doczj.com/doc/b412277049.html, 武汉市旅游休闲市场调研报告 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 摘要:今年8月,配合在武汉及周边地区的若干项目,我院在武汉市做了一次大型的市场调研,采用以问卷为主,配合访谈的形式,发放520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其中有效问卷500份。以下从武汉市旅游休闲市场概况、市民的休闲行为特征、主要专项市场研究、主要面向武汉市场的旅游休闲项目开发建议等四个方面简述调研成果。 一、武汉市旅游市场概况 1、城市发展及收入水平 武汉作为华中第一大城市,拥有超过800万人口。根据2006年全国城市人均GDP 公布数据,武汉为16205.67元人民币,折合约2193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一个国家人均GDP 达到2000美元,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 今年10月,《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通过评审,标志着武汉城市圈的建设进入了新的加快发展阶段。12月初,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按照收入衡量,武汉市目前处于休闲市场的蓬勃发展时期,休闲产业方兴未艾。城市圈的建设为区域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发展战略)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最全版

(发展战略)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的通知 (武政〔2007〕4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现将《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201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00七年六月三十日 武汉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纲要 (2007年-2010年)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战略性产业,是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产业总称,其所提供的产品包括金属制品、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气机械及器材、通信等电子设备、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等制造业行业投资类机电产品。按照中共中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有关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要求,为加快振兴武汉装备制造业,将武汉建设成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国家级装备制造基地,特制订本规划纲要。 壹、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我市装备制造业发端于清朝末期张之洞时期。建国后在国家的重点建设和扶持下,我市逐步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生产基地。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历史有3个主要时期:壹是装备制造业基地奠定期(建国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在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机床、船舶及配套、电气装备、机车车辆等行业领域,初步形成了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发、生产基地的格局;二是装备制造业结构调整期(改革开放开始至20世纪末),这段时期,国家及省、市重点布局了汽车及零部件、激光、光通信设备制造等行业领域,可是由于市场化改革、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我市原有的壹些优势装备制造行业领域(如机床、电气装备等)发展迟缓;三是装备制造业振兴机遇期(21世纪初至今),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

基于五力模型下的武汉市旅游业分析

一、五力模型理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发表了《竞争战略》(1980)、《竞争优势》(1985)和《国家竞争优势》(1990),形成著名的“波特三部曲”。这套理论将产业组织分析法引入战略管理领域,形成其独特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建立在产业组织经济学的“结构——行为——绩效(SCP)”这一范式上,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由产业结构决定的,某一行业中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的五力模型。他认为一个产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产业结构中的五个基本竞争力量(即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的议价能力、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和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所决定的,如下图所示,这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了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了产业最终的获利潜力。要对抗这些竞争力量,企业就要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本文试图应用迈克尔·波特的五种竞争力模型,通过对武汉旅游业的竞争态势的分析,针对武汉旅游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就如何把握竞争、选择正确的发展策略提出一己之见,五力模型理论包括:

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大部分行业中的企业,相互利益是紧密联系的,各企业竞争战略的目标都在于获得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所以,在实施中必然产生冲突与对抗。 2.新进入者的威胁。新进入者在给行业带来新生产能力、新资源的同时,希望在现有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会与现有企业发生原材料与市场份额的竞争,导致现有企业盈利水平降低甚至危及这些企业的生存。竞争性进人威胁的严重程度取决于进入新领域的障碍大小与预期现有企业对进入者的反应情况。 3.替代品的威胁。两个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由于生产品是互为替代品而产生相互竞争,以各种形式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替代品价格越低、质量越好、用户转换成本越低,其所能产生的竞争压力就越强。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与降低单位价值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提供给买主的投入要素,当供方投入要素价值构成买主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对买主产品生产过程非常重要、或严重影响买主产品质量时,供方的潜在讨价还价力量就大大增强。 5.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主要通过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五种力量结合在一起影响着某一行业的利润。 2、 武汉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武汉市旅游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初步形成了“行、游、住、食、购、娱”六大旅游要素齐全、旅游功能基本配套的产业格局。 (一)旅游资源状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