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系统解剖学 肌肉(基础知识+课外+图谱)教案

系统解剖学 肌肉(基础知识+课外+图谱)教案

系统解剖学 肌肉(基础知识+课外+图谱)教案
系统解剖学 肌肉(基础知识+课外+图谱)教案

一、总沦

1.肌的形态及构造肌附着于骨,由肌腹和肌腱两部分构成。肌腹主要是横纹肌纤维,色红、柔软且有收缩能力,肌腹外包裹有肌外膜。肌腱主要是平行的胶原纤维束,无收缩能力,多位于肌腹两端,附着于骨。扁肌的腱性部分称为腱膜。

依据肌的形态分为长肌(多见于四肢)、短肌(多位于躯干深层)、扁肌(多见于胸腹壁)和轮匝肌(位于孔、裂周围)。

2.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肌附着于两块以上的骨,中间跨过一个或多个关节,收缩时牵拉骨产生运动。通常将接近躯体正中面或肢根的附着点称为起点,另一端作为止点。肌在固定骨上的附着点为定点,在移动骨上的附着点为动点,肌的定点和动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肌大多数配布于关节周围,每个运动轴的相对侧配布有一组作用相反的肌,每个动作都是由许多肌共同来完成。在运动中作为主要作用的肌为原动肌;与原动肌作用相同的肌为协同肌;在同一关节的两侧作用相反的肌是拮抗肌;对附近关节起固定作用,以防止原动肌产生不必要动作的是固定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肌互相协调又互相配合。

3.肌的命名

依据肌的形状、位置、起止点和作用等命名,如依据作用分为屈肌、伸肌、收肌、展肌、旋后肌和旋前肌等。

4.肌的辅助结构在肌周围有许多辅助装置以协助肌的活动,具有保持肌的位置、减少运动时的摩擦和保护等作用,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

(1)筋膜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位于真皮深面,包被整个躯体,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含有脂肪组织、浅静脉、皮神经和浅淋巴管等。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包裹肌、血管和神经等。

(2)滑膜囊为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壁薄,内有滑液,多位于肌腱与骨面相接触处,以减少摩擦。有的滑膜囊位于关节附近并与关节腔相通,如髌上囊。

(3)腱鞘包裹于肌腱外面,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并减少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腱鞘分为纤维层和滑膜层,纤维层位于外层,为深筋膜增厚形成的纤维性管道,对肌腱起滑车和约束作用;滑膜层位于纤维层内面,由滑膜构成,为双层圆筒状结构。滑膜层的内层包裹于肌腱表面;外层贴于纤维层的内面和骨面,两层之间含有少量滑液,肌腱可在鞘内自由滑动。

二、躯干肌

躯干肌分为背肌、颈肌、胸肌、膈、腹肌和会阴肌。会阴肌(包括盆膈)详见生殖系统。

1.背肌位于躯干后面的肌群,肌的数目众多,分层排列,可分为浅、深层。浅层主要为扁肌,如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均起自脊柱,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深层位于棘突两侧的脊柱沟内,主要是竖脊肌。

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上部的浅层,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第7颈椎和全部胸椎的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

背阔肌为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下部及胸后外侧,以腱膜起自下6个胸椎棘突、全部腰椎棘突、骶正中嵴和髂嵴后部,肌束向外上方集中,以扁腱止于肱骨结节间沟底。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

肩胛提肌位于项部两侧、斜方肌的深面,起自上4个颈椎横突,止于肩胛骨的上角。作用:上提肩胛骨。

菱形肌位于背上部的斜方肌深面,为菱形的扁肌,起自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止于肩胛骨的内侧缘。作用: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并略向上。

竖脊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侧和脊柱两侧的沟内,

位于上述肌的深面。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后部,向上分出三组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作用: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2.颈肌依据部位分为颈浅肌群、舌骨上下肌群和颈深肌群三组。

(1)颈浅肌群颈阔肌位于颈部浅筋膜中。作用:拉口角向下,并使颈部皮肤出现皱褶。胸锁乳突肌位于颈部两侧,大部分被颈阔肌所覆盖。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锁骨的胸骨端,二头汇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颞骨乳突。作用:一侧收缩使头部向同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可使头部后仰。

(2)舌骨上、下肌群舌骨上肌群位于舌骨与下颌骨、颅底之间,每侧4块肌,即二腹肌、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茎突舌骨肌。作用:上提舌骨,并可使舌升高,因而能协助推进食团入咽。当舌骨固定时,下颌舌骨肌、颏舌骨肌和二腹肌前腹均可拉下颌骨向下而张口。

舌骨下肌群位于颈前部,舌骨下方正中线的两侧,居喉、气管和甲状腺的前方。每侧4块肌,即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状肌和甲状舌骨肌。作用:下降舌骨和喉。甲状舌骨肌在吞咽时可提喉并靠近舌骨。

(3)颈深肌群分为内、外侧群。外侧群位于脊柱颈段的两侧,有前斜角肌、中斜角肌和后斜角肌;均起自颈椎横突,前、中斜角肌止于第l肋,后斜角肌止于第2肋,前、中斜角肌与第l肋之间的裂隙称为斜角肌间隙,内有锁骨下动脉和臂丛通过。内侧群位于脊柱颈段的前方,有头长肌和颈长肌等,合称为椎前肌。

(1)胸上肢肌均起自胸廓外面,止于上肢带骨或肱骨。

胸大肌的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分,呈扇形。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6肋软骨,各部肌束汇聚向外侧,以扁腱止于肱骨大结节嵴。作用: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

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5肋骨,向上止于肩胛骨喙突。作用:拉肩胛骨向前下方;当肩胛骨固定时,可上提肋以助吸气。

前锯肌位于胸廓侧壁,以数个肌齿起自上8个或9个肋骨,肌束斜向上内侧,经肩胛骨前方,止于肩胛骨内侧缘和肩胛下角。作用:拉肩胛骨向前并紧贴胸廓;下部肌束使肩胛下角旋外,助臂上举。

(2)胸固有肌参与构成胸壁,如位于肋间隙内的肋间内、外肌等。肋间外肌位于肋间隙浅层,肌纤维自后上斜向前下方,在肋间隙前部呈膜状,收缩时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纤维斜向内上方,在肋角内侧呈膜性状,收缩时降肋助呼气。

4.膈呈穹隆状的阔薄扁肌,位于胸、腹腔之间,形成胸腔底和腹腔顶。

膈的肌束起自胸廓下口的周缘和腰椎前面,分为三部分,即胸骨部起自剑突后面;肋部起自下6对肋;腰部以左、右膈脚起自上2~3个腰椎。各部肌束均止于中心腱。

膈上有三个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左、右膈脚与脊柱之间为主动脉裂孔,内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平对第10胸椎为食管裂孔,内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在食管裂孔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有腔静脉孔,约平对第8胸椎,内有下腔静脉通过。

在膈肌起始处,胸骨部与肋部之间和肋部与腰部之间,往往留有三角形的小空隙,没有肌束,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膈肌筋膜,成为膈的薄弱区域,分别称为胸肋三角和腰肋三角;腹部脏器可经此处突入胸腔形成膈疝。作用:膈为主要的呼吸肌,膈与腹肌同时收缩,则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和分娩等活动。

5.腹肌分为前外侧群和后群。

(1)前外侧群肌腹外斜肌位于腹前外侧壁的浅层,起自下位8个肋骨的外面,肌束自外上斜向内下,后部肌束向下止于髂嵴前部,上、中部肌束向内侧移行于腱膜,经腹直肌的前面,并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层,终止于白线。腹外斜肌腱膜的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称为腹股沟韧带。腹股沟韧带的内侧端有一小束腱纤维向下后方止于耻骨梳称为腔隙韧带。在耻骨结节外上方,腹外斜肌腱膜形成近似三角形的裂孔称为腹股沟管浅(皮下)环。

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起自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2,肌束呈扇形,即后部肌束近似垂直上行止于下位3个肋骨,大部分肌束斜向前上方延续为腱膜,在腹直肌外侧缘分为前、后层包裹腹直肌,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终止于白线。腹内斜肌的下部肌束行向前下方,形成凸向上的弓形,跨过精索后延续为腱膜,向内侧与腹横肌的腱膜汇合形成腹股沟镰(联合腱),止于耻骨梳。腹内斜肌下部发出一些细散的肌束,向下包绕精索和睾丸称为提睾肌。

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较薄弱,起自下6个肋软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1/3,肌束横行向前延续为腱膜,腱膜上部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愈合并经腹直肌后面至腹白线,下部则与腹内斜肌腱膜后层经腹直肌前面至腹白线,构成腹直肌鞘。腹横肌下部参与构成提睾肌和腹股沟镰。

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侧,居腹直肌鞘66中,为上宽下窄的带状多腹肌;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肌束向上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7肋软骨前面。肌全长被3~4条横行腱划分成多个肌腹。

腹前外侧群肌的作用:共同保护腹腔脏器和维持腹内压,保持腹腔脏器位置的稳定,增加腹压以协助排便等,还可降肋助呼气,并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2)后群腰方肌位于腹后壁的脊柱两侧,起自髂嵴后部,向上止于第12肋和第1~4腰椎横突。腰大肌位于腰方肌前方,起自腰椎体,止于股骨小转子。

(3)腹部的局部记载腹直肌鞘包绕腹直肌,由腹前外侧壁肌的腱膜构成。分为前、后鞘,前鞘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前层愈合成;后鞘由腹内斜肌腱膜后层和腹横肌腱膜愈合成。在脐下4~5cm以下,后鞘完全转至腹直肌前面参与构成前鞘。后鞘的下缘游离,呈凸向上的弧形线称为弓状线,此线以下的腹直肌后面直接与腹横筋膜相贴。

白线位于腹前壁正中线上,介于左、右侧腹直肌鞘之间,由两侧腹

直肌鞘纤维彼此交织成。

腹股沟管为男性精索或女性子宫圆韧带所通过的一条肌筋膜裂隙,位于腹前外侧壁下部。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自外上斜向内下,长4~5cm。管的内口即腹股沟管深环(腹环),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约1.5cm处,为腹横筋膜向外的突出;管的外口即腹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前壁是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后壁是腹横筋膜和腹股沟镰,上壁为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

海氏三角(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是腹股沟直疝的突出部位。

三、头肌

头肌分为面肌和咀嚼肌两部分。

1.面肌为阔薄的皮肌,位置表浅,大多数起自颅骨或骨膜,止于面部皮肤,主要分布于面部的孔、裂周围,如眼裂、口裂和鼻孔周围。肌纤维分为环形和辐射状两种,有闭合或开大孔裂的作用,同时牵动面部皮肤显示喜怒哀乐等各种表情。主要的面肌有枕额肌、颊肌、眼轮匝肌和口周围肌等。

2.咀嚼肌包括咬肌、颞肌、翼内肌和翼外肌,均配布于颞下颌关节周围,参与咀嚼运动。

(1)咬肌起自颧弓下缘及内面,向后下止于下颌支和下颌角外面。作用:上提下颌骨。

(2)颞肌起自颞窝,肌束呈扇形向下汇聚,止于下颌骨冠突。作用: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收缩可使下颌骨向后移动。

(3)翼内肌起自翼窝,向外下止于下颌角内面。作用:上提下颌骨。

(4)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内,起自蝶骨大翼颞下面和翼突外侧板,向后外侧止于下颌颈。作用:一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两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前移动而张口。

四、上肢肌

上肢肌依据部位分为上肢带肌、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上肢带肌配布于肩关节周围,均起自上肢带骨,可运动肩关节,同时增加关节的稳固性。

(1)三角肌位于肩部,起自锁骨外侧段、肩峰和肩胛冈,肌束从前、外、后方包绕肩关节,逐渐向外下方汇合,止于肱骨的三角肌粗隆。作用:使上肢外展。

(2)冈上肌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肩胛骨的冈上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上部。作用:使上肢外展。

(3)冈下肌位于冈下窝内,起自冈下窝,止于肱骨大结节中部。作用:使上肢旋外。

(4)小圆肌位于冈下肌下方,起自肩胛骨外侧缘上2/3的背侧面,止于肱骨大结节下部。作用:使上肢旋外。

(5)大圆肌位于小圆肌下方,起自肩胛下角的背侧面,止于肱骨小结节嵴。作用:使上肢内收和旋内。

(6)肩胛下肌起自肩胛下窝,止于肱骨小结节。作用:使上肢内收和旋内。

2.臂肌覆盖于肱骨,分为前、后群,以内、外侧肌间隔相分隔。前群主要为屈肌,后群为伸肌。

(1)前群包括浅层的肱二头肌和深层的肱肌、喙肱肌。

肱二头肌呈梭形,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通过肩关节囊,经结节间沟

下行;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两头在臂下部汇合成肌腹,并以肌腱止于桡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喙肱肌起自肩胛骨喙突,止于肱骨中部的内侧。作用:协助屈肩关节和内收。

肱肌位于肱二头肌下半部的深面,起自肱骨下半的前面,止于尺骨粗隆。作用:屈肘关节。

(2)后群肱三头肌有三个头,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下结节,外侧头起自肱骨后面桡神经沟外上方的骨面,内侧头起自桡神经沟以下的骨面,三个头向下汇合,以肌腱止于尺骨鹰嘴。作用:伸肘关节,长头尚可使上肢后伸和内收。

3.前臂肌位于尺、桡骨周围,共19块肌,分为前、后群,大多数具有细长的肌腱。

(1)前群位于前臂前面及内侧面,共9块,分为四层排列。

第一层有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肱桡肌、旋前圆肌、桡侧腕屈肌、掌长肌和尺侧腕屈肌。

第二层为指浅屈肌,起自肱骨内上髁,肌纤维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通过腕管和手掌,分别进入第2~5指的屈肌腱鞘,止于中节指骨体的两侧。作用:屈近侧指骨间关节、屈掌指关节、屈腕关节和屈肘关节。

第三层有2块肌,位于桡侧的拇长屈肌和位于尺侧的指深屈肌。拇长屈肌起自桡骨上份的前面及附近骨间膜,向下移行为肌腱,经腕管进入手掌,止于拇指远节指骨底的掌面。作用:屈拇指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指深屈肌起自尺骨上份的前面及附近骨间膜,向下移行为4条肌腱,经腕管进入手掌,穿经指浅屈肌各相应肌腱的分叉处,分别止于第2~5指远节指骨底的掌面。作用:屈第2~5指远侧、近侧指骨间关节和掌指关节、腕关节。

第四层为旋前方肌,贴附于尺、桡骨下份的掌面,肌束横向走行,起自尺骨止于桡骨。作用:前臂旋前。

(2)后群肌位于前臂后面,分为浅、深层。浅层5块肌,自桡侧向尺侧为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侧腕伸肌。深层5块肌,旋后肌和拇长展肌、拇短伸肌、拇长伸肌、食指伸肌。

4.手肌活动手指的肌,除来自前臂的长肌腱外,还有许多短小的手肌,这些手肌全部集中于手的掌侧,分为外侧、中间和内侧群。

(1)外侧群较为发达,在手掌的拇指侧形成一隆起称为鱼际,4块肌分为浅、深层排列,拇短展肌和拇短屈肌位于浅层,拇对掌肌和拇收肌位于深层。上述4块肌的作用可使拇指作展、屈、对掌和收等动作。

(2)内侧群位于手掌的小指侧,形成的隆起称为小鱼际,有3块肌,即小指展肌、小指短屈肌和小指对掌肌。

(3)中间群位于掌心,有4块蚓状肌和7块骨间肌,其中3块骨间掌侧肌和4块骨间背侧肌。

5.运动上肢关节的肌

(1)肩关节屈:三角肌(前部肌束)、胸大肌、喙肱肌和肱二头肌。伸:三角肌(后部肌束)、背阔肌和大圆肌。外展:三角肌和冈上肌。内收:胸大肌、背阔肌、肩胛下肌、喙肱肌、大圆肌和肱三头肌长头。旋内:肩胛下肌、胸大肌、背阔肌、大圆肌和三角肌(前部肌束)。旋外:冈下肌、小圆肌和三角肌(后部肌束)。

(2)肘关节屈:肱二头肌、肱肌、肱桡肌、旋前圆肌和桡侧腕屈肌等。伸:肱三头肌。

(3)桡腕关节屈:桡侧腕屈肌、尺侧腕屈肌、掌长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和拇长屈肌。伸: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和所有的伸指肌。内收:尺侧腕屈肌和尺侧腕伸肌同时收缩。外展:桡侧腕屈肌和桡侧腕长、短伸肌同时收缩。

6.上肢的局部记载

(1)腋窝位于胸廓与臂上部之间,呈锥体形腔隙,有顶、底和前、后、内侧、外侧四壁。顶由锁骨、第1肋和肩胛骨上缘围成;底由腋筋膜构成;前壁为胸大、小肌;

后壁为肩胛下肌、背阔肌和大圆肌;内侧壁为前锯肌;外侧壁为喙肱肌和肱二头肌短头。内有臂丛及其分支、腋血管和淋巴结等。

(2)四边孔和三边孔在肩胛下肌、小圆肌与大圆肌、肱三头肌长头之间的空隙。三边孔位于肱三头肌长头的内侧,有旋肩胛动脉通过;四边孔位于肱三头肌长头的外侧,有旋肱后动、静脉和腋神经通过。

(3)肘窝位于肘关节前方,内侧为旋前圆肌,外侧为肱桡肌,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之间的连线,内有肱二头肌、肱血管及其分(属)支和正中神经等。

(4)腕管位于腕部掌侧面,由腕骨沟和屈肌支持带围成,内有指浅、深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9条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

五、下肢肌

下肢肌分为髋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髋肌起自骨盆内、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上端。依据位置及作用分为前、后群。

(1)前群有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

髂腰肌包括髂肌和腰大肌。髂肌呈扇形,起自髂窝,位于腰大肌的外侧,二肌向下汇聚,经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腰大肌位于脊柱腰段的外侧,起自腰椎体侧面及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作用:使髋关节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屈腰部、脊柱或使骨盆向胸廓靠近。

阔筋膜张肌起自髂前上棘,向下移行为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作用:使阔筋膜紧张并屈髋关节。

(2)后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和股方肌等。

臀大肌位于臀部,形成特有的臀部膨隆,覆盖臀中肌下半部及其他较小的肌。起自髂骨外面和骶骨背侧,止于髂胫束和股骨的臀肌粗隆。作用:使髋关节后伸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伸直躯干,防止躯干前倾,以维持躯体平衡。

臀中肌和臀小肌位于臀大肌深面。臀中、小肌均呈扇形,起自髂骨外面,肌束向下汇合形成肌腱,止于股骨大转子。二肌共同作用使髋关节外展。二肌的前部肌束可使髋关节旋内,后部肌束则使髋关节旋外。

梨状肌起自盆内骶骨前面的外侧部,肌纤维出坐骨大孔到达臀部,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作用:使髋关节旋外。

2.大腿肌位于股骨周围,分为前群、内侧群和后群。

(1)前群有股四头肌和缝匠肌。

股四头肌由四个头合成,分别为股直肌、股内侧肌、股外侧肌和股中间肌。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其余三头均起自股骨,股中间肌位于股直肌的深面,四个头向下形成肌腱,包绕髌骨,向下延续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作用:伸膝关节,股直肌尚可屈髋关节。

缝匠肌起自髂前上棘,斜向内下方,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面。作用:屈髋关节和屈膝关节,并使膝关节旋内。

(2)内侧群位于大腿内侧,有5块肌,即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均起自闭孔周围和坐骨结节等骨面,止于股骨的粗线;股薄肌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在大收肌腱与股骨之间有一裂孔称为收肌腱裂孔,内有血管通过。内侧群肌收缩可使髓关节内收,股薄肌尚可屈膝关节和旋内。

(3)后群位于大腿后面,股二头肌位于股后外侧,有两个头,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嵴,两头汇合后止于腓骨头。半腱肌位于股后内侧,肌腱细长,占据肌的一半;

起自坐骨结节,止于胫骨上端的内侧。半膜肌位于半腱肌深面,以扁薄的腱膜起自坐骨结节,此腱膜占据肌的一半,下端以肌腱止于胫骨内侧髁的后面。作用:后群肌可屈膝关节、伸髋关节;屈膝时股二头肌可使小腿旋外,半腱肌和半膜肌可使小腿旋内。

3.小腿肌分为三群,前群位于骨间膜前面,后群位于骨间膜后面,外侧群位于腓骨外侧面。

(1)前群 3块肌,自胫侧向腓侧为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分别起自胫、腓骨和骨间膜前面,肌腱均经踝关节前方至足背。作用:伸踝关节(背屈);胫骨前肌可使足内翻,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可伸趾。

(2)外侧群有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腓骨短肌位于腓骨长肌的深面,均起自腓骨外侧面,肌腱经外踝后方转向前行,腓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腓骨长肌腱斜过足底止于内侧楔骨和第l跖骨底。作用:使足外翻和屈踝关节(跖屈)。

(3)后群分为浅、深层。

浅层为小腿三头肌,由浅面的腓肠肌和深面的比目鱼肌合成。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侧髁的后面;比目鱼肌起自胫、腓骨上端的后面,二肌的肌腱在小腿中下部汇合,形成一条强大的跟腱止于跟骨。小腿三头肌可使足跖屈和屈膝关节。

深层有3块肌,自胫侧向腓侧为趾长屈肌、胫骨后肌和拇长屈肌,分别起自胫、腓骨和骨间膜的后面,以长腱经内踝的后方转入足底。作用:屈踝关节(跖屈),胫骨后肌可使足内翻并加强足弓,趾长屈肌和拇长屈肌可屈趾。

4.足肌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足背肌薄弱,协助伸足趾;足底肌与手掌肌相似,分为内侧、外侧和中间群,协助足趾的活动。

5.运动下肢关节的肌

(1)髋关节屈:髂腰肌、股直肌、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伸: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外展:臀中肌和臀小肌。内收: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耻骨肌和股薄肌。旋内:臀中肌和臀小肌的前部肌束。旋外:髂腰肌、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和股方肌。

(2)膝关节屈: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缝匠肌、股薄肌和腓肠肌。伸:股四头肌。旋内:半腱肌、半膜肌、缝匠肌和股薄肌。旋外:股二头肌。

(3)踝关节跖屈(屈):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拇长屈肌、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背屈(伸):胫骨前肌、拇长伸肌和趾长伸肌。足外翻: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足内翻:胫骨前肌和胫骨后肌。

6.下肢的局部记载

(1)梨状肌上、下孔位于臀大肌深面,梨状肌上、下缘与坐骨大孔之间,盆部血管、神经通过此二孔到达臀部、会阴和下肢。

(2)股三角位于大腿前面,上界为腹股沟韧带,内侧界为长收肌内侧缘,外侧界为缝匠肌内侧缘,前壁为阔筋膜,底为髂腰肌、耻骨肌和长收肌,内有股神经、股血管和淋巴结等。

(3)收肌管位于大腿中部的缝匠肌深面,大收肌与股内侧肌之间;前壁有大收肌腱板自股内侧肌至大收肌,上口为股三角尖,下口为收肌腱裂孔,内有血管等通过。

(4)腘窝位于膝关节后方,呈菱形,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下内侧界和下外侧界分别为腓肠肌内侧、外侧头,窝底为膝关节囊,内有腘血管、胫神经和淋巴结等。

膈肌三个裂孔的名称.位置和穿过的结构

主动脉裂孔:在第12胸椎前方,位于左右两个膈脚与脊柱之间,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在主动脉裂孔的左前上方,约在第10胸椎水平,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

腔静脉孔:在食管裂孔的右前上方的中心腱内,约在第8胸椎水平,内通过下腔静脉。

与呼吸运动有关的肌肉

包括肋间外肌和膈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等等

呼吸肌包括肋间外肌和膈肌。

膈肌: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腔增大;呼气时,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腔缩小。

肋间外肌: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体积增大;呼气时,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体积减小...

呼吸时胸廓变化。吸气:扩大;呼气:缩小。

呼吸时肺的体积与压强。

吸气:肺扩张,体积变大,外界气压>肺内气压;

呼气:肺回缩,体积变小,外界气压<肺内气压。

辅助呼吸肌

用力吸气时,除了膈肌、肋间外肌的收缩,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等发生收缩,参与扩张胸廓

用力呼气时,除了膈肌、肋间外肌的舒张,肋间内肌、腹肌等发生收缩,参与收缩胸廓。腹股沟三角区

在下腹两侧,由腹外斜肌肌腱、腹横筋膜等组成,为腹壁最薄弱的部位。此外最易发生直疝,尤其是老年人

浆膜

浆膜(serosa )包括胸膜、腹膜、睾丸鞘膜和心包膜,是衬在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面的薄膜,它分为两层,分别是浆膜壁层和浆膜脏层,贴于体腔壁表面的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称为浆膜脏层。

浆膜壁层和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起润滑作用,浆膜的组成成分为:间皮和结缔组织。

粘膜

1、脊椎动物体内的消化、呼吸、排泄、生殖等各器官内壁由黏液保持其表面湿润,故多称为粘膜。

2、黏膜是指口腔、鼻腔、肠管、阴道肠道等与外界相通体腔的湿润衬里。

大叶性肺炎

大叶性肺炎,又名肺炎球菌肺炎,是由肺炎双球菌等细菌感染引起的呈大叶性分布的肺部急性炎症。常见诱因有受凉、劳累或淋雨等。属于中医"风温"、"肺胀"等范畴。是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肺实质炎症。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和冬春季节。常见诱因有受寒、淋雨、醉酒或全身麻醉手术后、镇静剂过量等。主要病理改变为肺泡的渗出性炎症和实变。临床症状有突然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典型的X线表现为肺段、叶实变。病程短,及时应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可获痊愈。

支气管肺炎

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肺炎,是小儿的一种主要常见病,尤多见于婴幼儿,也是婴儿时期主要死亡原因。肺炎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及气候骤变时,但夏季并不例外。甚至有些华南地区反而在夏天发病较多,患病后免疫力不持久,容易再受感染。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

解剖图剖

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系统解剖学(1)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 选择题:1~5 AADEB 6~10 CDBBC 11~15 DCEED 16~20 CCABB 填空题:1:关节腔、关节突、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 2: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3: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股薄肌 4:7、12、6、5、1 名词解释:1,答:翼点是位于颅骨颞窝下部较薄弱部位,在额、顶、颞、蝶骨会合处,最为薄弱,此处构成H 形的骨缝。其对应处颅骨内面有脑膜中动脉经过,常因外力作用导致脑膜中动脉损伤,引起硬膜外 血肿形成。 2,答:机体内齿状线有两处,直肠与肛管的分界线;将连接各肛柱下端与各肛瓣边缘的锯齿状环形 线称为齿状线。 3,答:纹状体系大脑基底神经节之一。纹状体包括尾状核和豆状核,此两核并不完全分隔,在前端 腹侧是相连接的。纹状体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它接受大脑皮质(主要是额叶)和丘脑的纤维。由纹 状体发出的纤维大部分起自苍白球,这些纤维进入丘脑底部。纹状体主要的机能是调节肌肉张力、协 调各种精细复杂的运动。如纹状体受到损害,则其功能发生障碍。 4,答:内侧膝状体是丘脑枕后下方的小丘,属丘脑后部,经下丘臂与中脑下丘相连,其深面的细胞 群是外侧丘系听觉纤维的中继核。由核发出的纤维组成听辐射,经内囊后脚达大脑听区(颞横回),内 侧膝状是听觉传导径路的最后换元处。 内侧膝状体是丘脑内的组成部分。位于丘脑后部,在丘脑枕的下方,与下丘同为皮质下的听觉中枢。 内侧膝状体借四迭体的下臂与下丘连接。 简答题:1,答:腹股沟管包括“四壁两口”:前壁为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后壁为腹横筋膜和联合腱,上壁为腹内斜肌与腹横机的游离下缘,下壁为腹股沟韧带;外口为腹外斜肌腱膜上的皮下环,内口为腹 横筋膜在腹壁下动脉外侧向外的突口。该管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 男性腹股沟管内有精索通过;女性腹股沟管较窄,有子宫圆韧带通过。此外,髂腹股沟神经及生殖股 神经的生殖支也进入腹股沟管。 2,答:房水的循环途径:睫状体产生→进入后房→越过瞳孔到达前房→再从前房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然后通过集液管和房水静脉→汇入巩膜表面的睫状前静脉→回流到血循环,另有少部分从房角的 睫状带经由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和通过虹膜表面隐窝吸收。 由于其含有较高浓度的葡萄糖和抗坏血酸,供应角膜和晶体以必要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 走,这种功能对维持角膜和晶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保持它们的透明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房水循环障碍可导致眼内压增高,临床上称之为继发性青光眼。 3,答:胃的动脉:胃左动脉——来自腹腔干。胃右动脉——来自肝固有动脉。胃网膜左动脉——来自脾动脉。胃网膜右动脉——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短动脉——-来自脾动脉。胃后动脉——来自脾动脉。 胃的神经:交感神经——T5~T12 侧角细胞发出节前纤维→白交通支→穿第5~9胸交感神经节→内脏大神经→腹腔神经节换元→节后纤维→胃。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背核发出节前纤维→随迷走神经→胃前、后支→胃旁(内)神经节→节后纤维→胃。感觉神经一①随交感神经(内脏人神经)→白交通支→脊神经节→脊髓Ⅶ中间内侧核。②随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下节→孤束核。 4,答:动眼神经为运动性神经,含有躯体运动和内脏运动两种纤维。动眼神经自脚间窝出脑,经海绵窦侧壁上部,经眶上裂山颅,入眶腔。入眶腔后立即分为上、下两支,上支支配上直肌和上睑提肌,下支粗大,支配下直、内直和下斜肌。由下斜肌分支发出一个小支叫睫状神经节短根,它由内脏运动纤维组成,

系统解剖学-肌学重点整理

1、肌的辅助装置: (1)筋膜: 浅筋膜(L、C、T):多含脂肪,具有保护、缓冲作用 特殊结构:1)手掌、足底处浅筋膜较发达:缓冲作用 2)腹前外侧壁下部、会阴部:分两层,深层为膜性,几乎不含脂肪 深筋膜(D、C、T): ①于四肢处,插入肌群间构成肌间隔,进而与深筋膜、骨膜共同构成骨筋膜鞘。 ②全身的深筋膜大都能包裹肌肉、血管、神经。 ③在某些部位供肌附着。 ④形成肌腱的支持带(如手部的屈肌支持带、脚踝的伸肌上下支持带) ⑤分隔同一肌群的各肌肉 ⑥改变肌牵引方向,可用于推测炎症与积液的蔓延方向。 (2)腱鞘 1)定义:套在肌腱表面的鞘管 2)分层:①外层:纤维层(腱纤维鞘)就是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呈半环状覆盖于骨面 ②内层:滑膜层(腱滑膜鞘)分为脏层与壁层 3)功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减少肌腱与骨面之间的摩擦 4)一个临床症状: 腱鞘炎:当手指长期不恰当的过度用力活动,肌腱或腱鞘受到强烈摩擦而导致腱与腱鞘的损伤,产生疼痛等症状,称为腱鞘炎。 (3)滑膜囊: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其大小由直径几毫米至几厘米。囊腔内含少量滑液。多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其作用为增加滑润、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临床上常见的滑膜囊炎即发生于此。 (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如髌骨即为股四头肌肌腱骨化而成。 2、面肌(面N): 面肌也称表情肌,为扁而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①颅顶肌:由左右枕额肌(面N)构成。 枕额肌为二腹肌: 枕腹:1)位置:起自枕骨,位于枕部皮下 2)功能: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额腹:1)位置:起自额骨,位于额部皮下 2)功能:提眉,产生皱纹 ②眼轮匝肌: 1)位置:居于皮下,在睑裂周围,呈扁椭圆形 2)功能:使睑裂闭合,少量肌束可牵拉泪囊后壁,以扩张泪囊,促进泪液流入鼻腔。 ③口周围肌:分为口轮匝肌与颊肌 功能: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颊肌收缩时牵拉口角向外,并能助咀嚼与吸吮。 3、咀嚼肌(三叉N):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咬肌粗隆。上提下颌骨。 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可拉下颌骨向后。 翼内肌:起自翼突后面,止于翼肌粗隆。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上、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翼外肌:位于颞下窝内,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对侧运动。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供临床、预防、口腔等专业本科使用)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A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答题卡的相应部位涂黑。(每题1分,共36分) l、精索内不含有 A、睾丸动脉 B、蔓状静脉丛 C、射精管 D、神经 E、淋巴管 2、不参与脊柱构成的是() A、椎间盘 B、前纵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韧带 E 、齿状韧带 3、何者不是出入肝门的结构( ) A、肝静脉 B、门静脉 C、肝管 D、肝固有动脉 E、淋巴管 4.屈髋关节伸膝关节的肌是 A.缝匠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薄肌 E.股二头肌 5、掌深弓 A. 桡、尺两动脉终支构成 B.位于指浅、深屈肌腱之间 C. 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1~2cm处 D.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与掌浅弓吻合 E.以上都不对 6、腋淋巴结群中,直接引流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的是 A.外侧群 B.中央群 C.腋尖群 D.肩胛下群(后群) E.胸肌群(前群) 7、关于肘关节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肱骨下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B.由肱骨下端和桡骨上端构成

C.由桡骨上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D.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构成 E.其下界为十二指肠球部 8、肝门静脉 A.是出肝的静脉 B.从肝脏面的横沟处出肝 C.经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D.借胃右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 E.以上都不是 9、关于阑尾,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阑尾的远端是盲端 B.其近端开口于回盲瓣下方2~3cm C.阑尾的位置可随盲肠位置的变异而变异 D.阑尾动脉为富有侧支吻合的动脉 E.阑尾根部是三条结肠带会聚处 10、下列哪项不是腹主动脉成对的脏支 A.肾动脉 B.腰动脉 C.睾丸动脉 D.肾上腺中动脉 E.卵巢动脉 11、下列骨中哪块属于脑颅骨 A.犁骨 B.下颌骨 C.腭骨 D.蝶骨 E.颧骨 12、股四头肌不包括 A.股二头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外侧肌 E.股内侧肌 13、肩胛骨下角平对 A.第2肋 B.第4肋 C.第5肋 D.第6肋 E.第 7肋 14、关于胆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B.胆囊结石多停留于底部 C.胆囊底稍突出于肝下缘 D.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交点为底的体表投影点 E.其毗邻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大全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45分) A型题(每题备有5个答案,请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在答题卡的相应部位涂黑。(每题1分,共36分) l、精索内不含有 A、睾丸动脉 B、蔓状静脉丛 C、射精管 D、神经 E、淋巴管 2、不参与脊柱构成的是() A、椎间盘 B、前纵韧带 C、后纵韧带 D、黄韧带 E 、齿状韧带 3、何者不是出入肝门的结构( ) A、肝静脉 B、门静脉 C、肝管 D、肝固有动脉 E、淋巴管 4.屈髋关节伸膝关节的肌是 A.缝匠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薄肌 E.股二头肌 5、掌深弓 A. 桡、尺两动脉终支构成 B.位于指浅、深屈肌腱之间 C. 弓顶位于掌浅弓近侧1~2cm处 D.发出三条指掌侧总动脉与掌浅弓吻合 E.以上都不对 6、腋淋巴结群中,直接引流乳房大部分淋巴液的是 A.外侧群 B.中央群 C.腋尖群 D.肩胛下群(后群) E.胸肌群(前群) 7、关于肘关节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由肱骨下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B.由肱骨下端和桡骨上端构成 C.由桡骨上端和尺骨上端构成 D.由肱尺关节、肱桡关节和桡尺近侧关节构成

E.其下界为十二指肠球部 8、肝门静脉 A.是出肝的静脉 B.从肝脏面的横沟处出肝 C.经过肝十二指肠韧带内 D.借胃右静脉与下腔静脉汇合 E.以上都不是 9、关于阑尾,下列哪项叙述是错误的 A.阑尾的远端是盲端 B.其近端开口于回盲瓣下方2~3cm C.阑尾的位置可随盲肠位置的变异而变异 D.阑尾动脉为富有侧支吻合的动脉 E.阑尾根部是三条结肠带会聚处 10、下列哪项不是腹主动脉成对的脏支 A.肾动脉 B.腰动脉 C.睾丸动脉 D.肾上腺中动脉 E.卵巢动脉 11、下列骨中哪块属于脑颅骨 A.犁骨 B.下颌骨 C.腭骨 D.蝶骨 E.颧骨 12、股四头肌不包括 A.股二头肌 B.股直肌 C.股中间肌 D.股外侧肌 E.股内侧肌 13、肩胛骨下角平对 A.第2肋 B.第4肋 C.第5肋 D.第6肋 E.第 7肋 14、关于胆囊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功能 B.胆囊结石多停留于底部 C.胆囊底稍突出于肝下缘 D.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的交点为底的体表投影点 E.其毗邻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 15、肱三头肌 A.伸前臂 B.屈前臂 C.伸小腿 D.屈小腿 E.伸腕

系统解剖学-肌学重点整理

1、肌的辅助装置: (1)筋膜: 浅筋膜(L.C.T):多含脂肪,具有保护、缓冲作用 特殊结构:1)手掌、足底处浅筋膜较发达:缓冲作用 2)腹前外侧壁下部、会阴部:分两层,深层为膜性,几乎不含脂肪深筋膜(D.C.T): ①于四肢处,插入肌群间构成肌间隔,进而与深筋膜、骨膜共同构成骨筋膜鞘。 ②全身的深筋膜大都能包裹肌肉、血管、神经。 ③在某些部位供肌附着。 ④形成肌腱的支持带(如手部的屈肌支持带、脚踝的伸肌上下支持带) ⑤分隔同一肌群的各肌肉 ⑥改变肌牵引方向,可用于推测炎症和积液的蔓延方向。 (2)腱鞘 1)定义:套在肌腱表面的鞘管 2)分层:①外层:纤维层(腱纤维鞘)是由深筋膜增厚形成,呈半环状覆盖于骨面 ②层:滑膜层(腱滑膜鞘)分为脏层和壁层 3)功能:使肌腱固定于一定的位置,减少肌腱和骨面之间的摩擦 4)一个临床症状: 腱鞘炎:当手指长期不恰当的过度用力活动,肌腱或腱鞘受到强烈摩擦而导致腱与腱鞘的损伤,产生疼痛等症状,称为腱鞘炎。 (3)滑膜囊: 滑膜囊为一密闭的结缔组织扁囊,有的与关节腔相通,有的则独立存在。其大小由直径

几毫米至几厘米。囊腔含少量滑液。多存在于皮肤、肌肉、肌腱、韧带与骨面之间,其作用为增加滑润、减少摩擦、促进运动的灵活性。临床上常见的滑膜囊炎即发生于此。(4)籽骨:由肌腱骨化而成,如髌骨即为股四头肌肌腱骨化而成。 2、面肌(面N): 面肌也称表情肌,为扁而薄的皮肌,大多起自颅骨的不同部位,止于面部皮肤。 ①颅顶肌:由左右枕额肌(面N)构成。 枕额肌为二腹肌: 枕腹:1)位置:起自枕骨,位于枕部皮下 2)功能:牵拉帽状腱膜向后 额腹:1)位置:起自额骨,位于额部皮下 2)功能:提眉,产生皱纹 ②眼轮匝肌: 1)位置:居于皮下,在睑裂周围,呈扁椭圆形 2)功能:使睑裂闭合,少量肌束可牵拉泪囊后壁,以扩泪囊,促进泪液流入鼻腔。 ③口周围肌:分为口轮匝肌和颊肌 功能:口轮匝肌收缩时可闭口,颊肌收缩时牵拉口角向外,并能助咀嚼和吸吮。 3、咀嚼肌(三叉N): 咬肌:起自颧弓,止于咬肌粗隆。上提下颌骨。 颞肌:起自颞窝,止于下颌骨冠突。上提下颌骨,后部肌束可拉下颌骨向后。 翼肌:起自翼突后面,止于翼肌粗隆。双侧收缩使下颌骨向上、向前,单侧收缩使下颌骨向

肌肉系统解剖学

肌肉系統解剖學 中山醫學大學解剖科廖克剛副教授 一、骨骼肌的命名 人體有將近700條骨骼肌,其中大部分肌肉之名稱是根據許多種特徵來命名。學習一些表示特定特徵之用語將有助於對肌肉名稱之熟記。據以命名肌肉之特徵如下: 1. 位置:有些肌肉以其位置與骨骼或身體之部位相關而命名。例如顳肌覆於顳骨上,肋間肌位於肋間,脛前肌位於脛骨之前等。 2. 形狀:有些肌肉具有特別的形狀,因而可據以命名。例如三角肌大略呈三角形,左及右斜方肌合起來類似不等邊四邊形。 3. 相對之大小:例如臀大肌與臀小肌,內收長肌與內收短肌 4. 肌纖維之方向:有些肌肉之名稱顯示其肌纖維之方向與某些假定線(一般是體幹之中線或四肢之長軸)相關。直肌表示其纖維與假定線平行,橫肌或斜肌表示其纖維與假定線垂直或成一角度。例如腹直肌、腹橫肌、腹外斜肌。 5. 起端之數目:例如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及股四頭肌分別有二個、三個、及四個起端或頭。 6. 起端及止端之位置:有些肌肉是以其附著點,即起端與止端之名稱來命名。例如胸鎖乳突肌起始於胸骨與鎖骨,而終止於顳骨之乳突:莖突舌骨肌起始於顳骨之莖突,而終止於舌骨。 7. 作用:很多四肢的肌肉都是以其作用來命名。 實際上,經常有多個特徵同時用於一條肌肉之命名。例如橈側伸腕長肌表示其作用為伸腕,其位置為位於前臂橈骨側,其相對之大小為比其他之伸腕肌為長。 二、人體主要的骨骼肌 人體含有近700條的骨骼肌,其中絕大部分是左、右成對的。 1.表情肌: 表情肌為位於顏面部及頭皮的皮下肌肉,它們起始於頭顱骨或筋膜,而終止於皮膚,因此收縮時,可拉動皮膚,而引起臉部表情的變化。本肌群之各肌肉相互間下完全獨立,而其肌纖維又多相互移行並欠缺筋膜之包被,故彼此間之界線不明顯。 2.咀嚼肌: 咀嚼肌可拉動下頜骨而引起咀嚼運動,同時也與講話的動作相關。 3.移動眼球的肌肉: 移動眼球的肌肉是指眼球的外在肌,因其起端在眼球以外的構造,而止端在眼球的外表面。另外眼球內有平滑肌,是為眼球的內在肌,包括瞳孔括約肌、瞳孔擴大肌及睫狀肌,其詳細構造及功能於第九章再作討論。 4.移動舌頭的肌肉: 移動舌頭的肌肉是指舌頭的外在肌,主要可移動舌頭的位置。另外舌頭本身亦含有各種走向的骨骼肌纖維,稱為內在肌,它可使舌頭產生靈巧的運動(例如捲舌)。 5.咽的肌肉: 包括構成咽壁的咽縮肌以及其他終止於咽壁的肌肉,其功能主要為吞嚥。 6.喉的外在肌: 是指終止於舌骨的肌肉,包括位於舌骨上方(口腔底部)的舌骨上肌及位於舌骨下方(頸部)的舌骨下肌。因為舌骨以膜及韌帶連接喉的甲狀軟骨,因此這些肌肉可控制舌骨及喉的位置,另外亦可下壓下頷骨、使口腔底部變緊、及穩固舌頭與咽。

中国医科大学成人教育系统解剖学本科19秋 OK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系统解剖学本科19秋 次科目有多套,如果不对请往下看 系统解剖学本版本1 选择题 1. A 2.C 3.C 4.D 5.C 6.D 7.B 8.E 9.A 10.B 11.C 12.A 13.D 14.E 15.B 16.B 17.A 18.C 19.E 20.E 填空题 1. 肋膈隐窝 肋纵隔隐窝 2.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3 锥体锥弓 4.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名词解释 1. 腹股沟(海氏)三角: 答:腹股沟三角位于腹前壁下部,是由腹直肌外侧缘、腹壁下动脉、腹股沟韧带围成的三角区 2. 咽淋巴环:由咽后上方的咽扁桃体、两侧的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以及前下方的舌扁 桃体所组成。位于咽的上端,对消化道和呼吸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3.海马结构:海马结构系大脑半球皮质内侧缘的部分,属于古老皮质。此结构包括胼胝体上回、束状回、齿状回、海马、下脚、海马回沟的一部分。 简答题 1. 参与呼吸运动的肌有哪些? 答: 主要有膈、肋间肌(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腹肌(腹直 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等。 平静呼吸时,膈是主要的呼吸肌,肋间肌参与协助,其中肋间外肌可提肋助吸气,肋间 内肌可降肋助呼气。深呼吸时,部分胸肌和腹肌也参与协助,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可提 肋助深吸气;腹肌则通过收缩、增加腹压助深呼气。

2. 肾蒂内各结构自前向后,自上而下的顺序如何? 答:肾蒂内的主要结构有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它们由前向后排列顺序依次为肾静脉、 肾动脉和肾盂。它们由上向下排列顺序依次为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 3. 试述心脏各腔出口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及其功能。 答:右心房的出口为右房室口,口周围有三尖瓣复合体,其功能是在心脏的收缩期关闭右房室口,防止右心室的血液反流回右心房;右心室的出口为肺动脉口,口周围有肺动脉瓣,其功能是在心脏的舒张期关闭肺动脉口,防止肺动脉中的血液反流回右心室;左心房的出口为左房室口,口周围有二尖瓣复合体,其功能是在心脏的收缩期关闭左房室口,防止左心室的血液反流会左心房;左心室的出口为主动脉口,口周围有主动脉瓣,其功能是在心脏的舒张期关闭主动脉口,防止主动脉中的血液反流回左心室。 4. 试述与面神经相关的神经核、神经节的名称,并说出它们的性质?答:特殊内脏运动核—面神经核。一般内脏运动核—上泌涎核—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特殊内脏感觉核—孤束核—面神经膝节。 系统解剖学本版本2 1,颈椎正确的 E第7颈椎又名隆椎 2.上鼻甲是下列哪块骨的一部分 B.筛骨 3.关节囊内有韧带的关节是 D.髖关节 4.参与跟腱形成的 A比目鱼肌 5.胃与十二指肠在表面分界的标志是 C.幽门前静肤 6.肝门通过物不包括 D. 肝静脉 7.上呼吸道是指 C,鼻、咽和喉

系统解剖学试题

系统解剖学试题 选择题 1.关于角膜的错误说法是: A.无色透明 B.有折光作用 C.无毛细血管及感觉神经末梢 D.外层为复层扁平上皮 E.表层损伤后,能很快再生恢复 2.位于视神经盘的正确描述是: A.位于眼球的后极 B.为感光的敏感区 C.含有视网膜中央动脉 D.位于黄斑的外侧 E.含视杆细胞 3.关于视神经盘: A.是视细胞的轴突集中处 B.此处感觉敏锐 C.中央略凹陷叫中央凹 D.视网膜中央动、静脉穿过其中心 E.以上都不对 4.关于晶状体的错误说法是: A.为双凸透镜状 B.无色透明 C.有弹性 D.不含血管,仅有神经 E.外包一层透明而有弹性的薄膜 5.可以主动调节晶状体曲度的是: A.睫状体 B.睫状肌 C.睫状突 D.睫状小带 E.瞳孔括约肌 6.无折光作用的是: A.房水 B.玻璃体 C.虹膜 D.角膜 E.晶状体 7.下列何肌收缩使瞳孔转向外上: A.外直肌 B.内直肌 C.上斜肌 D.下斜肌

E.上睑提肌 8.下列不属于骨骼肌的是: A.瞳孔括约肌 B.上睑提肌 C.内直肌 D.外直肌 E.上斜肌 9.上斜肌使瞳孔转向: A.下外方 B.上外方 C.上内方 D.下内方 E.以上都不是 10.关于眼动脉正确的描述是: A.起自颈总动脉 B.与眼神经伴行进入眶内 C.最重要的分支为视网膜中央动脉 D.眶下动脉是它的分支 E.以上都不是 11.关于外耳道正确的描述是: A.外1/3为骨部,内2/3为软骨部 B.外2/3为骨部,内1/3为软骨部 C.由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前上,次稍向后,再折向前下 D.由外向内其方向是先向后上,次稍向内,再折向前下 E.以上都不是 12.关于外耳道的正确描述是: A.为一弯曲的骨性管道 B.其骨性部分为颞骨所成 C.皮肤较厚且富有弹性 D.皮下组织丰富,腺体较多 E.与中耳相交通 13.关于鼓膜的说法正确的是: A.位于外耳道和中耳之间 B.是圆形的透明膜 C.呈深红色 D.大部分为松弛部 E.后下方有光锥 14.关于鼓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位于鼓室和外耳道之间 B.在活体呈淡红色 C.其上方有鼓室上隐窝 D.下3/4为紧张部,薄而松弛

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

人体解剖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1、系统解剖学:系统解剖学是按人体器官功能系统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 2、标准姿势也称解剖学姿势为: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自然下垂躯干两侧,两足并拢,掌心和足尖向前。 3、轴: ①垂直轴:为上下方向垂直于地面,与人体长轴平行的轴。 ②矢状轴:为前后方向与垂直轴垂直,平行于地面的轴。 ③冠状轴:又称额状面,为左右方向,与上述两轴相垂直的轴。 面:①矢状面(纵切面):按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切为左右两部分,其断面即为矢状面。将人体分为左右对称两半的矢状面,叫正中矢状面。 ②冠状面(额状面):为按左右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断面。 ③水平面(横断面):与人体的垂直轴垂直面的平面,将人体横切为上下两部分。第一章:骨学 1、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2、骨的分类:成人有206块骨,按部位分为颅骨、躯干骨、四肢骨。颅骨、躯干骨统称中轴骨。按形态特征分为:长骨(如肱骨和股骨)、短骨(如腕骨跗骨)、扁骨(如颅、胸、盆部)、不规则骨(如椎骨)。 3、骺线:随着骨软骨的骨化,骨干与骺融为一体,其间遗留一骺线。 4、骨主要由骨质、骨膜和骨髓构成,此外还有血管、神经等。骨质分为骨松质和骨密质。内、外板之间为骨松质,称板障,有板障静脉经过。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5、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有机质:胶原纤维束和粘多糖蛋白等。无机质:碱性磷酸钙等。 6、中轴骨包括躯干骨和颅。 7、躯干骨包括:椎骨24、骶骨1、尾骨1、胸骨1、肋12对,共51块。其中椎骨包括: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椎1(5)、尾椎1(3-4)。 8、椎骨的一般形态:椎体、椎弓 9、第一颈椎又叫寰椎,与第二颈椎的齿突相关节,寰椎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第二颈椎又叫枢椎。第七颈椎又叫隆椎。 10、腰椎: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 11、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称胸骨角。 12、肋包括肋骨和肋软骨,共12对,第1~7对肋前端直接与胸骨连接,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其中第8~10对肋前端与上位肋借肋软骨构成软骨间关节,形成肋弓,第11~12对肋前端游离,称浮肋。 13、颅分为脑颅骨和面颅骨,其中脑颅骨8块分为:顶骨2、颞骨2、额骨1、筛骨1 、枕骨1、蝶骨1。

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1)(1)

2012—2013学年上学期右江民族医学院期末理论考试试题 系统解剖学 学号:_______ ___ 班别: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共40分)得分____________ 评分人__________ 1.肋骨属于 A.长骨B.短骨C.扁骨D.不规则骨E.含气骨 2.有横突孔的椎骨是 A.颈椎B.胸椎C.腰椎D.骶椎E.尾椎 3.胸骨角平对第几肋? A.第1肋 B.第2肋 C.第3肋 D.第4肋 E.第7肋 4.上肢骨不包括 A.锁骨 B.股骨 C.肱骨 D.桡骨 E.尺骨 5.脊柱的生理性弯曲中,凸向后的是 A.颈曲、胸曲 B.颈曲、骶曲 C.胸曲、骶曲 D.颈曲、腰曲 E.胸曲、腰曲6.关于肩关节,错误的是 A.由肱骨头和关节盂构成 B.有关节唇 C.关节囊厚而紧张 D.关节囊内有肱二头肌长头腱 E.可做屈、伸、收、展、旋内、旋外和环转运动7.有半月板的关节是 A.下颌关节 B.髋关节 C.肘关节 D.肩关节 E.膝关节 8.常用于肌肉注射的骨骼肌是 A.肱二头肌 B.肱三头肌 C.胸大肌 D.三角肌 E.肱肌

9.臀大肌属于 A.髋肌前群 B.髋肌后群 C.大腿肌前群 D.大腿肌后群 E.大腿肌内测群10.骨盆说法,错误的是 A.有骶骨、尾骨和髋骨构成 B.以界线为界为大骨盆和小骨盆 C.小骨盆有上下两口,上口整齐而下口不整齐 D.男性骨盆耻骨下角大,为90-100度 E.骨盆有传递重力、承托和保护盆腔脏器作用 11.食管的第二个狭窄中切牙约 A.15cm B.25cm C.30cm D.35cm E.45cm 12.十二指肠大乳头位于 A.十二指肠上部 B.十二指肠降部 C.十二指肠水平部 D.十二指肠水平升部 E.十二指肠球 13. 阑尾根部体表投影位于 A.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 B.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 C.脐与左髂前上棘连线中、内1/3交点处 D.脐与右髂前下棘连线中、内1/3交点处E.脐与右髂前下棘连线中、外1/3交点处 14.出入肝门的结构不包括 A.肝固有动脉 B.肝门静脉 C.肝静脉 D.肝管 E.肝的神经和淋巴管 15.筛窦后群开口于 A.上鼻道 B.上鼻甲 C.中鼻道 D.中鼻甲 E.下鼻道 16. 与右主支气管相比,左主支气管的特点是 A.粗而长 B.细而长 C.粗而短 D.细而短 E.呈水平方向走行 17. 左肾上端平 A.第十一胸椎体上缘 B.第十一胸椎体下缘 C.第十二胸椎体上缘 D.第十二胸椎体下缘 E.平第十二肋中点 18.膀胱三角位于 A.膀胱尖 B.膀胱体 C.膀胱底 D.膀胱颈 E.以上均不对 19.精子产生于睾丸的 A.睾丸纵隔 B.睾丸小隔 C.睾丸网 D.精曲小管 E.精直小管 20.属于女性生殖腺的是 A.前庭大腺 B.卵巢 C.尿道球腺 D.子宫颈粘液腺 E.乳腺 21.心血管系统的组成不包括 A.心 B.动脉 C.静脉 D.毛细血管 E.淋巴管 22.卵圆窝位于 A.右心房 B.右心室 C.左心房 D.左心室 E.左心耳 23. 能防止血液从右心室逆流回右心房的是 A.三尖瓣复合体 B.二尖瓣复合体 C.肺动脉瓣 D.主动脉瓣 E.冠状窦 24.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 A.房室结 B.冠状窦 C.窦房结 D.房室束 E.隔缘肉柱 25.主动脉弓直接分支是 A.腋动脉 B.肱动脉 C.颈内动脉 D.椎动脉 E.锁骨下动脉 26.营养降结肠的动脉是 A.右结肠动脉 B.左结肠动脉 C.中结肠动脉 D.回结肠动脉 E.肠系膜下动脉27.盆部的动脉主干是 A.髂总动脉 B.髂外动脉 C.髂内动脉 D.臀上动脉 E.臀下动脉 28.进行抽血通常选择以下哪一静脉:

系统解剖学

运动系统locomotor system 由骨、骨连结与骨骼肌三部分构成。 人体某些部位的骨或骨骼肌,常在体表形成比较明显的突起或凹陷,并能在体表瞧到或摸到,分别称为骨性标志与肌性标志,统称为体表标志。 骨学 一、概述 人体每块骨bone都具有一定的形态与结构,并且有独立的血管与神经支配,因此每块骨都就是一个器官。成人骨约有206块,按其所在部位可分为颅骨、躯干骨与四肢骨。 (一)骨的分类 根据形态,可将骨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与不规则骨。 1、长骨long bone 呈长管状,分布于四肢,长骨具有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骨质致密,围成骨髓腔。骨的两端膨大称骺epiphysis,骺的表面有光滑的关节面,并有关节软骨覆盖。 2、短骨short bone 形似立方体,主要分布于手腕与足的后部,如腕骨与跗骨等。 3、扁骨flat bone 呈板状,主要构成颅腔、胸腔的壁,以保护腔内器官。 4、不规则骨irregular bone 形状不规则,主要分布于躯干、颅底与面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空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与额骨等。位于某些肌腱内的小骨称籽骨sesamoid,在运动中起减少摩擦与转变肌牵引方向的作用。 (二)骨的构造

骨主要由骨质、骨髓与骨膜构成。 1、骨质sclerotin 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与骨松质。骨密质compact bone骨板排列紧密,主要构成长骨的骨干以及其她骨的表层。骨松质spongy bone呈海绵状,由相互交织的骨小梁排列而成。主要分布在长骨两端、短骨与扁骨内部。 2、骨髓bone marrow 为填充于骨髓腔与骨松质间隙内的软组织,可分为红骨髓redbonemarrow与黄骨髓yellowbone marrow。红骨髓,有造血功能,内含大量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与某些白细胞。黄骨髓含有大量的脂肪组织,无造血功能。胎儿与幼儿的骨髓全就是红骨髓,随着年龄的增长,5~6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转化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但当机体慢性失血或重度贫血时,成人黄骨髓可转化为红骨髓进行造血。在椎骨、胸骨、肋骨、髂骨以及肱骨、股骨等长骨骨骺的骨松质内终生都就是红骨髓。 3、骨膜periosteum 为致密结缔组织膜,新鲜时呈粉红色,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与淋巴管,对骨的营养、生长与修复等具有重要作用。骨膜有内外两层结构,外层致密,起固定作用;内层疏松,含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两者有产生新骨质、破坏原骨质与重塑骨的功能。 (三)骨的化学成分与物理特性 骨由有机质与无机质组成,它使骨具有一定的弹性与韧性;无机质主要由钙、磷等盐类组成,它使骨具有一定的硬度。年幼时无机质与有机质各占一半,弹性较大,柔软,易发生变形,在外力作用下不易骨折,或折而不断,形成青枝骨折。成人骨有机质含量约占;无机质含量约占、老年人的骨无机盐比例更大,骨的脆性增加,易发生粉碎性骨折。 二、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椎骨、胸骨与肋。

人卫解剖图谱电子书 高清图像阐述解剖学知识

人卫解剖图谱电子书高清图像阐述解剖学知识 解剖学一直以来都是医学专业教学与学习的重难点,多数院校存在标本不足的问题,学生无法真实清晰的学习解剖学知识,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减轻教学压力,降低教学成本,帮助学生更准确的学习解剖知识,解剖学图谱采用标本彩色图象,弥补目前各院、校尸体标本奇缺的弊端,为读者提供真实的人体结构知识,用栩栩如生的实物图象来阐述死记硬背的解剖知识。 系统解剖学彩色图谱 《系统解剖学彩色图谱》以教学大纲及全国规划教材为依据,遵循医学院校长学制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深度和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系统解剖学教学的精度。在精心设计和制作的实物标本的基础上,共拍摄图像735幅,并通过融人多媒体技术将其中的45幅实物标本图像制作成模式图。《系统解剖学彩色图谱》内容在与教材各章节内容相呼应的基础上,延伸了教材的内容,以便于满足读者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如:教材中只有“尺神经深支分布于小鱼际、拇收肌、骨间掌侧肌、骨间背侧肌及第3、4蚓状肌”的简单叙述,缺少对尺神经深支走行及分布描述和示意。本书通过手的神经标本图像,真实地显示了尺神经深支支配上述各肌肉肌支的走行及人肌部位,结构清晰,一目了然,可加深读者对尺神经损伤引起手内在肌瘫痪,导致手功能障碍而形成“爪形手”的理解和认识。此外,本书还收集了一些罕见的畸形和异常结构的实物标本图像,如:异位肾、马蹄肾、双输尿管、双上腔静脉和双下腔静脉等。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 人体断面解剖图谱

同济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题A

同济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一、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5分)(总题数:5,分数:25.00) 1.medial lemnisc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侧丘系(medial lemniscus):薄束核(0.5),楔束核(0.5),丘系交叉(1), 中线两侧、锥体束后方(1),背侧丘脑(1),功能(0.5),损伤(0.5)) 2.hypoglossal nucle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舌下神经核(hypoglossal nucleus): 舌下神经三角深面(1),接收纤维(1),发出纤维(0.5),经锥体与橄榄之间(1),舌内外肌(1),损伤(0.5) ) 3.coronary sin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冠状窦:心膈面、左房室之间的冠状沟(1),心大、中、小静脉(各1分),开口(1分) ) 4.cavernous sinu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海绵窦:蝶鞍(0.5分),两层硬脑膜间的间隙(0.5),内容:颈内动脉(0.5)、展神经(0.5),三叉(0.5)、滑车(0.5)、V1(0.5),V2(0.5),交通(1分)。) 5.hepatic port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肝门:脏面(0.5分),横沟(1分).肝左右管(1分), 肝固有动脉(1分),门静脉(1分),神经,淋巴管(0.5分).) 二、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总题数:10,分数:25.00) 6.椎动脉发自,与肱深动脉伴行的神经是 (分数:2.5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锁骨下动脉、桡神经) 7.inferior mesenteric artery 发出、和三分支 (分数:2.5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左结肠动脉、乙状结肠动脉、直肠上动脉) 8.E-W核的节后纤维分布于和肌。 (分数:2.5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瞳孔括约肌睫状肌) 9.与pudendal nerve伴行的血管是。与胸外侧动脉伴行的神经是,沿其排列的淋巴结是。 (分数:2.5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阴部内动脉胸长神经、胸肌淋巴结) 10.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听觉中枢位于;面神经核属于性质核团。 (分数:2.5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T1-L3 侧角颞横回特殊内脏运动性) 11.anterior root of spinal nerve 包含和两种纤维成分。 (分数:2.5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躯体运动内脏运动) 12.鼓索里包含两种纤维成分,其中的感觉纤维管理;而副交感纤维换元后,节后纤维控制和 (分数:2.5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舌前2/3的味觉舌下腺颌下腺) https://www.doczj.com/doc/b49555091.html,essory nerve 的脊髓根出颈静脉孔后,支配和。 (分数:2.50) 填空项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14.大脑动脉环由、、和构成

系统解剖学期末试卷1

右江民族医学院2004~200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系统解剖学 (供2004级本科用) 一、选择题(,把答案填在下表中相应的位置,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1分,共35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共30小题。)1.有关咽的描述,错误的是 A、咽隐窝是鼻咽癌的好发部位 B、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 C、口咽的侧壁上有腭扁桃体 D、咽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共同通道 E、口咽向下与食管相续 2.关于胆囊的描述,正确的是 A、位于胆囊窝内,是腹膜内位器官 B、能分泌胆汁 C、可分为胆囊底、体、颈和胆囊管四部 D、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在左锁骨中线与肋弓交点处 E、切除胆囊后,胆汁的排出受阻 3.关于肛管的叙述、错误的是 A、肛柱为纵行粘膜皱襞 B、肛瓣呈半月形 C、齿状线以上为粘膜,以下为皮肤 D、肛梳上缘有一条环状的白线,此处恰为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分界处 E、肛门内、外括约肌均有控制大便不能自由排出的作用 4.关于鼻旁窦的描述,正确的是 A、蝶窦开口于中鼻道 B、额窦开口上鼻道

C、是位于鼻腔周围的密闭空腔 D、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E、上颌窦的开口近于窦顶,积脓时不易引流 5.关于气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气管颈段位置较浅,可以摸到 B、在第2~4气管软骨前方有甲状腺峡 C、气管隆嵴偏向左侧 D、气管胸段较长,后方紧贴食管 E、由环状的气管软骨借韧带连结而成 6.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 A、肋纵隔隐窝 B、肋膈隐窝 C、膈纵隔隐窝 D、肝肾隐窝 E、以上均不对 7.关于尿道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男、女尿道虽结构不同,但功能完全相同 B、女性尿道的特点是宽、短、直 C、男性尿道有三个扩大和三个狭窄 D、老年人的前列腺肥大易压迫尿道引起排尿困难 E、女尿道开口于阴道前庭,位于阴道口的前上方 8、关于肾被膜的描述,错误的是 A、肾筋膜向下完全开放,是肾下垂的通道 B、肾纤维囊包裹肾和肾上腺 C、由外向内依次为肾筋膜、脂肪囊和纤维囊 D、肾囊封闭是将药液注入脂肪囊内 E、肾筋膜分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 9、对输尿管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上接肾盂、下通膀胱 B、可分为腹部、盆部和壁内部三段 C、在女性,输尿管在子宫颈外侧约2厘米处,从子宫动脉前上方经过 D,输尿管腹部位于腹膜后方,沿腰大肌前面下降 E、有三个狭窄部 10、关于前列腺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为成对的实质性器官 B、分底、体、尖三部 C、体前面有前列腺沟 D、位于膀胱与盆膈之间

本科生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XX级本科生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20XX级本科生系统解剖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班级姓名学号 题目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阅卷人

一、名词解释(每题两分,共10分)1.主动脉裂孔-- 2.鼻旁窦-- 3.肠干-- 4.膜迷路-- 5.小脑扁桃体-- 二:填空题(每孔0.5分,共20分) 1.颅后窝的神经通道有、、和

。 2.输精管可分为、、和 四部。 3.子宫的韧带有、、和 。 4.胃小弯动脉弓由和吻合而成,胃大 弯动脉弓由和吻合而成。 5.颈部的内分泌器官有和。胸腹部的内分泌器 官有和。 6.脊髓白质后索外侧部的传导束是束,它的胞体在 ,传导的信息。 7.侧脑室可以分为额叶内的,枕叶内的, 颞叶内的和顶叶内的。 8.大脑中动脉发自动脉,走行于沟内,其皮支

供应,中央支供应。 9.咀嚼肌由神经支配,面肌由神经支配, 腭咽肌由神经支配,喉肌由神经支配。 10.脑干内的一般内脏运动核中,动眼神经副核支配 肌,上泌涎 核支配腺,下泌涎核支配腺,迷走背核支配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请把答案填到答题卡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参与构成椎管后壁的韧带是 A.前纵韧带 B.后纵韧带 C.棘上韧带 D. 黄韧带 E.棘间韧带 2.没有关节内软骨的关节是 A.肩关节 B.肘关节 C.髋关节 D.膝关节 E.颞下颌关节 3.肘关节中参与构成肱桡关节的关节面是 A.肱骨头 B.滑车切迹 C.桡骨头环转关节面 D.桡切迹 E.桡骨头凹 4.喉咽部前壁的通道是 A.鼻后孔 B.咽鼓管咽口 C. 咽峡 D. 喉口 E.食管上口 5.没有进出第一肝门的结构是 A.肝总管 B. 门静脉 C 肝静脉 D. 肝固有动脉 E. 肝的淋

系统解剖学作业

【运动系统】 作业题(名词解释) 1.骺软骨2.胸骨角3.翼点4.腹直肌鞘5.耻骨下角6.骨盆倾斜度7.椎管8.椎间孔9.肋弓10.骨腭

11.腹股沟韧带12.黄韧带13.椎间盘14.斜角肌间隙15.隆椎16.半月板17.鼻旁窦18.骨盆界线19.板障20.骺线 思考题 1.简述新生儿颅囟的形态特征及意义 2.简述眶的交通

3.骨盆界线是怎样围成的 4.何谓咀嚼肌?各有何作用 5.何谓大、小骨盆 6.简述鼻腔的交通 7.简述膈肌的形态特点及通过的结构 8.简述各部椎骨特点 9.简述踝关节易发生内翻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10.简述椎骨间的连结 11.简述关节的基本构造 12.何谓足弓有何生理意义 13.列出颅底内面有哪些孔裂及其通过的结构 14.下列症状是哪些肌肉瘫痪所引起的 (1)右上肢不能外展(2)右侧不能耸肩(3)“马蹄内翻足”畸形(4)手腕下垂 分析题 1.试述脊柱整体观 2.试述骨的构造 3.试述肩关节的组成,特点及其运动 4.试述髋关节的组成,特点及其运动 5.试述肘关节的组成,特点及其运动 6.试述颞下颌关节的组成,特点及其运动7.试述椎间盘的结构和功能;何谓“椎间盘脱出症”

8.椎弓间的连结结构有哪些?有何临床意义 9.试述大腿肌的分群、各群肌肉的名称及作用 10.试述影响关节灵活性与稳固性的因素 11.试述拇指腕掌关节的运动及主要参与的肌肉 12.试述骨性鼻腔的组成及交通 13.试分析颞下颌关节张口、闭口及研磨运动及主要参与的肌肉14.试述腹前外侧壁肌肉的形成物 15.试述骨性胸廓的连接及正常形态特点 【消化系统】 作业题(名词解释) 1. 咽峡2.McBurney点3.十二指肠球4.齿状线

系统解剖学课程期终考试试题卷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系统解剖学课程期终考试试题卷 一、最佳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说明:在每道题的A~E五个备选答案中,只能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填在()内。1.穿颅中窝圆孔的结构是() A.ophthalmic nerve B.optic nerve C.mandibular nerve D.auriculotemoral nerve E.maxillary nerve 2.与肱骨滑车相关节的是( ) A.head of radius B.head of ulna C.trochlear notch of ulna D.olecranon E.coronoid process 3.心的正常起搏点是() A.atrioventricular node B.sinuatrial node C.left bundle branch D.His束 E.Purkinje 纤维网 4.下列骨中属脑颅骨的是() A.zygomatic bone B.ethmoid bone C.vomer D.palatine bone E.nasal bone 5.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 direct branch of the external carotid artery()A.facial artery B.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 C.maxillary artery D.middle meningeal artery E.lingual artery

6.关于右肺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分为3叶 B.可分为10个肺段 C.由斜裂和水平裂分叶 D.心切迹上方有肺小舌 E.较左肺宽短 7.关于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分贲门部、胃体、幽门窦及幽门管四部 B. 胃底指贲门平面以上的部分 C.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 D. 贲门位于第10胸椎右侧 E. 幽门位于第2腰椎左侧 8.左室前壁及室间隔前部心肌梗死,可能累及的血管是()A.左冠状动脉主干 E.前室间支 C.左旋支 D.后室间支 E.右冠状动脉主干 9.构成心底的有() A.右心房和右心室 B.左心房和右心室 C.左心室和右心房 D.左心房和右心房 E.左、右心房和左、有心室的一部分 10.关于室上嵴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三尖瓣前瓣附着 B.位于右房室口与下腔静脉口之间 C.是右心室流入道与流出道的分界 D.是三尖瓣隔瓣附着缘上方的隆起 E.是右心室室间隔至前乳头肌根部的肌束隆起 11.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闭塞,可能出现血运障碍的部位是()A.十二指肠和胰 B.空肠和回肠 C.升结肠和横结肠 D.阑尾 E.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