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要点

一、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

1、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

2、科技革命与创新;

3、全球化与新经济;

4、城市文化特质。

二、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2、社会文化;

3、经济与技术发展;

4、政策制度。

三、城镇化含义:

1、有形城镇化(物质、形态)

(1)人口集中:城镇人口比重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扩大

(2)空间形态改变: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分化、土地景观变化

(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变化

2、无形城镇化(精神、意识、生活方式)

城市生活方式扩散;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的。

四、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业剩余价值贡献;

2、工业化推进;

3、比较利益驱动;

4、制度变迁促进;

5、市场机制向导;

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

7、城乡规划调控。

五、我国城镇化的典型模式:

1、计划经济下国营企业为主导;

2、商品短缺时期乡镇集体经济主导;

3、市场经济早起分散家庭工业主导;

4、外资及混合型经济主导。

六、城市发展

1、区域关系:面是基础,点是核心

2、经济关系: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3、社会关系:城市是社会生活与矛盾的集合体;健康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

4、资源环境:资源环境是城市发展的支撑和约束条件;健康的城市发展方式有利于资源环境集约作用。

七、欧洲古典格局

1、古希腊:方格网;城市广场为中心

2、古罗马:城市设施、享乐设施;宣扬功绩建筑成为城市核心

3、中世纪:自发生长,发展缓慢;狭小不规则的道路网结构。意大利佛罗伦萨。

4、文艺复兴:人文思想,出现理想城市格局讨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5、绝对军权:巴黎城市改建;轴线放射街道香榭丽舍大道;宫殿花园凡尔赛宫;协和广

八、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基础:

1、思想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莫尔乌托邦;欧文协和村;傅里叶法郎吉社会大生产。

2、法律实践—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1909《住房、城镇规划等法》标志现代城市规划的确立。

3、行政实践—巴黎改建。

4、技术基础—城市美化。1983芝加哥博览会;1909博汉姆芝加哥规划

5、实践基础—公司城建设。九、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1、田园城市:城市乡村2部分;边缘设工厂

企业;3.2W人,城区用地1/6,人口 5.8W

圈状布置;城市之间农业;城区圆形,中央

是公园,6条主干道;核心布置独立公共建

筑;1/3处林荫大道,补充性公园,两侧为

居住用地。

2、明天城市:300W人,40W人24洞60F高

楼,占地5%,绿地多;外围环形居住带,60W

多层建筑;最外围200W花园住宅。提高市中

心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形

成新的城市概念,提供充足绿地、阳光和空

间。

3、索里亚玛塔—线性城市。交通问题为前提。

4、戈涅—工业城市。

5、西谛的城市形态研究。

6、格迪斯的学说:调查——分析——规划。

十、发展模式探讨。

1、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理论、新城理论、

有机疏散理论(沙里宁)、广亩城理论。

2、集中发展理论。豪尔《世界城市》:政治、

商业、人口、娱乐,人才中心。

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金融中心;跨国

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度;商业

部分(第三产业)高度增长;制造业中心;

交通枢纽;人口规模。大都市带人口下线

2500W,250人/平方公里。

十一、城市体系理论

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联系

十二、城市空间组织理论

1、功能组织出发;

2、土地使用形态:同心圆、扇形、多核心

3、经济合理性:土地租金:与CBD距离;到

达可达性;竞争者数目和位置;降低其他成

本的外部效果。

4、道路交通

5、空间形态

6、城市生活

十三、城市规划方法论

综合规划;分离渐进;混合审视(基本决策、

项目决策);连续性城市规划;倡导性规划。

十四、中国

1、夏:工程技术水平。使用陶制排水管、夯

土坯筑台。

2、周:规划思想基本形成;

3、西周:洛邑有规划建造

4、战国:大小套城。曲阜周制;吴国阖闾

城: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赵国国都高台建

设,防御功能;淹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

5、秦:象法天地;复道、甬道出现。

6、汉:起初不规则布局;洛邑城布局长方形,

宫殿居住区空间分离,南北中轴线分布宫殿,

导入礼制建筑,突出皇权在空间统领。

7、魏:邺城功能分区。

8、唐:中轴对称,分区,以宫城为中心,官

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方格路网,坊里制。

9、宋:完善的街巷制。

10、元: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

内城、皇城、宫城。前朝后市,中轴线。

十五、市民社会

过程、协调、有公共部门和私人、持续互动。

十六、满足当代人需要:经济需要;社会、

文化和健康需要、政治需要。

不损害后代:1、最低限度使用不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持续利用,

3、废物排放限制。

一、城市规划特点:

综合性、政策性、民主性、实践性。

二、城市规划作用:

1、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土地和空间使用,开

发权控制

2、保障社会公共利益;

3、协调社会利益,维护和平

4、改善人居环境

三、实施管理体系构成

1、实施组织;

2、建设项目规划管理;

3、监

督检查(行政、立法机构、社会监督)

四、城镇体系规划的作用:

1、指导总规编制,上下衔接;

2、考察区域发展态势,发挥重大开发建设项

目及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的综合指导功能;

3、综合评价区域发展基础,发挥资源保护和

利用统筹功能;

4、协调区域发展,促进有序竞争合作。

五、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原则

1、因地制宜;

2、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镇化战略促进;

3、区域空间整体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

六、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主要内容

1、明确国家城镇化的总体战略与分期目标;

2、确立国家城镇化的道路与差别化战略;

3、规划全国城镇体系的总体空间格局;

4、构架全国重大基础设施支撑系统;

5、特定与重点地区的规划。

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1、制定全省城镇化和城镇化发展战略;

2、确定区域城镇发展用地规模的控制目标;

3、协调部署影响省域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全

局性和整体性事项。

4、确定乡村地区非农产业布局和居民点建设;

5、确定区域开发管制区划;

6、按照规划提出的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和

整体部署。

八、总规原则

1、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2、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

3、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

4、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方便;

5、统筹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九、城市规划基本研究方法:

1、定性分析:因果分析法、比较法;

2、定量分析:

3、空间模型分析:实体模型、概念模型(几

何图形、等直线、方格网、图表)

十、影响城镇发展因素:

自然条件;人工环境;城市建设现状与城市

形态结构;规划及政策性因素;其他。

十一、确定城市性质依据

1、从城市在国民经济中所承担的职能方面去

认识。

2、从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中去研究、

认识城市形成发展的主导因素。

十二、城市性质确定方法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①起主导作用的行业在全国或地区的地位和

作用;②分析主要部门的经济结构的主次;

③分析用地结构以用地所占比重的大小表示。

十三、城市人口规模

将建成区范围内实际居住人口视作城市人口,

户籍农业、非农业人口,暂住1年以上。

十四、人口规模预测

1、综合平衡法:适用基本人口难以确定的城市,需要理念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资料。

2、时间序列法:人口没有太大起伏,相对封闭、影响发展因素稳定的城市。

3、相关分析法:影响因素的个数及作用大小较为确定的城市;工矿、沿海。

4、区位法:城镇体系完善,等级系列完整;

5、职工带眷系数法:新建的工矿小城镇。

校核方法:环境容量法(门槛约束)、比例分析法、类比法。

十五、用地分类:

1、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生态敏感空间。

2、适宜性划分:鼓励、控制、限制开发区。

3、主体功能:优化调整区、重点、适度、控制发展区。

十六、市域城镇空间组合

均衡式、单中心集核式、分片组团式、轴带式。

十七、规划区:城市、镇和村庄的建成区以及因发展需要规划控制的区域。

原则: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发展;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可操作性

十八、信息社会城市空间演变趋势:

大分散小集中;从圈层走向网络;新型集聚体出现。

十九、用地分类

10、46、73(8、35、43)

自然条件评价、建设条件评价、用地经济性。二十、城市用地评价:

1、自然条件: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

2、城市建设用地评价:用地布局结构方面;市政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社会、经济构成方面。

3、用地经济性:经济、自然评价土地优劣差异。土地区位(繁华度、交通通达度);城市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环境优劣度(环境质量、自然条件);其他(城市规划)

4、工程适宜性

5、建设用地选择

6、建设用地平衡表。

居住 18-28(28-38) 20-32%(25-40)

工业 10-25 15-25%(15-30)

道路 7-15(≥12) 8-15%(10-25)

绿地≥9(10) 8-15%(10-25)

二十一:总体布局基本原则

1、城乡结合,统筹安排

2、功能协调,结构清晰

3、依托旧区,紧凑发展

4、分期建设,留有余地。

二十二、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集中、分散、轴向布置

二十三、公共设施用地规模

1、影响因素:城市性质;规模;经济发展水平;生活习惯;城市布局。

2、规模确定:人口推算;专业统计和有关部门规定;调研,按需确定。

二十四、工业布局

1、组群式布局;

2、包围城市;

3、与居住区交叉布置;

4、组团布局。

二十五、仓储用地分类:

1、标准: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堆场。

2、使用性质:储备、转运、供应、收购。

蔬菜2.5M,食品材料库 4M。一、城市交通道路系统

运输系统、道路系统、交通管理系统。

二、城市交通调查

1、基础资料调查;

2、道路交通调查;

3、出行OD调查:起、终点调查,目的为了

得到现状城市交通的流动特性。包括居民出

行抽样调查、货运。

6岁以上居民、暂住人口、流动人口

调查对象的社会经济属性、出行特征(目的、

方式、距离、次数2-2.8,2.4-3)。

三、城市交通总体发展水平预测

城市交通总量发展预测、机动车总量发展预

测(弹性系数法、趋势外推法、千人拥有法)。

四、交通政策

1、交通方式引导政策;

2、地域差别化发展

政策;3、交通道路设施建设与交通协调发展。

五、客运站布局:

通过式、尽端式、混合式。

六、公路汽车站:

客运站、货运站、技术站、混合站。

七、影响城市交通布局因素

1、城市在区域中位置(外部交通联系、自然

地理条件)

2、用地布局结构与形态(骨架关系)

3、交通运输系统(市内交通联系)

八、道路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组织城市用地骨架要求:用地分界线、

用地通道、景观骨架。

2、满足交通运输要求;

3、满足工程管线布置要求;

4、满足城市环境要求。

九、干路网类型

方格网、环形放射、自由式、混合式

十、交叉口间距

设计车速、隔离程度、使用者方便。

十一、道路网密度

1、干路网密度:大2.4-3,中2.2-2.6,建

议大4-6,中小5-6.

2、道路网密度:大5-7,中5-6,建议7-8。

十二、城市交通控制

区域、路线、时段(昼间)。

十三、术语

1、出行距离:步行400-1000,自行车4-8KM。

2、客运周转量:人次*乘车距离。

3、公共汽车拥有指标:大800-1000,小

1200-1500.

4、公共交通线网密度:3-4/2-2.5

5、非直线系数1.4

6、线路长度:城区公共汽车 8-12KM,特大

城市≤20,快速轨道交通40min。

7、平均换乘次数:大1.5,中小1.3.

8、100W人特大城市,设置快速轨道交通网。

9、公交换乘枢纽是公交的核心。

10、公交线网类型:棋盘型、单中心放射、

多中心放射、环线型、混合型、主辅线型。

11、公交枢纽站可分为换乘枢纽、首末站、

到发站。

十四、公交停靠站

1、服务面积:半径300M-50%;500M-90%;

2、同向换乘距离≤50M,异向≤100,对向在

车辆前进方向迎面错开30M。道路平面交叉

或立体交叉,不宜大于150m,不得大于200m。

3、交叉口处布置停靠站50m外,不得布置进

口前位置,尤其左转。

十五、历史文化名城

1982年24个,共109.

十六、绿地分类

公园,生产,防护,附属,其他。

十七、绿地布置原则

整体性、匀布、自然、地方性

形式:块状、带状、锲型,混合式。

绿地指标:①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②城市绿地率;

③绿化覆盖率。

十八、环境保护规划

1、任务:生态环境保护、污染综合防治。

2、内容:大气(大气环境质量、大气污染控

制规划);水(改善水环境质量、维护水生态

平衡);噪声;固体废物(资源化、减量化、

无害化)。

十九、近期建设:以近期土地出让和开发建

设为依据。土地储备、分年度计划的空间落

实、近期建设项目、建设时序必须符合。

二十、近期规划意义:

1、完善规划体系需要;

2、发挥宏观调控需要;

3、加强城市监督管理。

二十一、建立近期建设规划的工作体系:

1、将规划成果转化为指导性和操作性很强的

政府文件。

2、建立城市建设的项目库并完善规划的跟踪

机制。

3、建立建设项目审批的协调机制。

4、建立规划执行的责任追究机制。

5、组织编制城市建设的年度计划或规划年度

报告。

二十二、控规:

控规以总规为依据,以规划的综合性研究为

基础,以数据控制和图纸控制为手段,以规

划设计与管理相结合的法规为形式,对城市

建设和设施建设实施控制性管理,把规划研

究、设计与管理结合一起的方法。

地域性、法制化管理。

二十三、控规的作用:

1、是规划与管理、规划与实施的衔接环节;

2、是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衔接的关键;

3、是城市设计控制与管理的重要手段;

4、是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公共政策平台。

二十四、控规的特征:

1、通过数据控制落实规划意图;

2、具有法律效应和立法空间;

3、横向综合的规划控制汇总;

4、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

二十五、控规编制步骤

1、现状分析研究

2、规划方案与用地划分

3、指标体系与指标确定(测算法——研究计

算得出;标准法——规范和经验确定;类比

法——借鉴同类城市和地段;反算法——试

做修建规划和形体设想方案估算)

4、成果编制。图纸、分图控制图则、文本、

管理技术规定。

二十六、控规控制方式:

1、指标量化:适用于城市一般建设用地;

2、条纹规定:对控制要素和实施要求阐述,

适用于规划用地的使用说明,开发建设的系

统控制要求以及规划地段的特殊要求;

3、图则标定:对规划建设提出具体的定位的

控制;4、城市设计引导:5、规定性和指导

二十七、控规核心内容是控制指标体系的确

定,包括控制内容和控制方法。

一、控规控制体系

1、土地使用(土地使用控制、使用强度控制);

2、建筑建造(建筑建造控制、城市设计引导);

3、设施配套(市政、公共)

4、行为活动(交通活动控制、环境保护规定);

5、其他控制要求(竖向、五线等)。

二、详规编制原则

1、实用、经济、注意美观;

2、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3、注意协调。

三、城镇

1、城镇是我国市镇建制和行政区划的基础区域;

2、除了建制市以外的城市聚落都称之为镇。

3、被省政府批准的为建制镇,其余集镇。

四、镇规划依据:

法律法规、规划技术、、政策依据。

五、镇规划原则:

1、人文主义;

2、可持续发展;

3、区域协调、城乡协调发展;

4、因地制宜;

5、市场与政府调控结合。

六、镇规划编制的方法

1、现状调研和分析

2、镇的性质的确定(定性分析确定主导产业和发展方向,定量分析确定主导作用的生产部门。区域地位作用+产业发展方向+城镇特色或类型)

3、人口规模预测(规划期末镇域人口:户籍、寄宿人口之和,即镇常住人口;末镇区人口:非农、农业人口和居住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

4、镇区建设用地标准。120平米/75-140

5、镇区用地规划布局(集中式:块状式、带状式、双城式、集中组团式。分散式:分散组团式、多点分散式);

七、村庄、集镇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两个阶段。

八、村庄分类的影响因素

风险性生态要素、资源性生态要素、村庄规模和管理体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九、村庄分类

1、城镇化整理

2、迁建型。近期、逐步、引导迁建。

3、保留发展。保留控制发展型、适度、控制。保留发展型村庄时新农村建设主体。

十、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1、居住区-小区-组团;

2、居住区-组团;

3、小区-组团;

4、独立式组团;

5、街坊式。十一、居住区规划步骤

调查分析、规划设计、成果表达。

十二、居住区空间结构类型

1、内向型:中心式、围合式、绿轴式。

2、开放型;

3、自由型。

十三、居住区道路规划

1、道路宽度应满足人流车流以及管线敷设要求。居住区道路≥20M;小区路宽6-9m,建筑控制线间宽度,有供热管线14m,无10m;组团路3-5m,有10m,无8m。宅间小路2.5m。

2、机动车最大纵坡8%,多雪严寒5%;非机动3%,多雪严寒2%。

3、无障碍宽度2.5m,纵坡2.5%。

4、路网:规则式(格网状、环状、S状、风车状)、自由式、、混合式。

十四、住宅建筑布局:

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

十五、居住区绿地功能:

休闲、物理、生态、精神功能。

十六、集中绿地:最小宽度8m,面积400,绿化面积70%。十七、坡度

1、非机动车坡度小于 2.5%,车道和人行道横坡1%-2%,道路交叉口范围最小纵坡≤3%。广场0.3-3%,停车场和运动场0.2-0.5%。

十八、城市规划的政府行为手段:

规划、政策、财政、管理。

十九、城市规划实施的基本因素

1、政府组织管理;

2、城市发展状况;

3、社会意愿与公众参与;

4、法律保障;

5、城市规划的体制。

二十、公共性设施开发过程:

1、项目设想阶段;

2、可行性研究阶段;

3、项目决策阶段;

4、项目实施阶段;

5、投入使用阶段。

二十一、商业性开发过程:

1、项目构想和策划;

2、建设用地的获得;

3、投融资;

4、实施;

5、销售与经营。

一、省域城镇体系规划

1、省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区域。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林区、大型湖泊、水源保护区、分滞洪地区、生态敏感区。

2、省域内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高速路、干线公路、铁路、港口、机场、区域性电厂和高压输电网、天然气门站、天然气主线管、区域性防洪、滞洪骨干工程、水利枢纽工程、区域引水工程。

3、涉及相邻城市的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取水口、污水排放口、城市垃圾处理厂。

二、总规

1、市域内必须控制开发的地域;

2、城市建设用地:用地发展规模、方向,根据建设用地评价确定的土地使用限制性规定,各类园林和绿地布局。

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主干道走向,轨道交通走向,大型停车场布局,取水口及其保护区范围,给水排水主管网布局;电厂位置,大型变电站位置,燃气储气罐站位置,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4、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具体控制指标和规定,保护区、建筑群、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区的具体位置和界限。

5、城市防灾工程。防洪标准、防洪堤走向;抗震与消防疏散通道;人防设施布局,地质灾害防护规定。

6、近期建设规划。近期建设重点和发展规模;近期建设用地位置和范围;近期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的具体措施。

三、详规

1、土地主要用途;

2、允许建设总量;

3、允许建设高度;

4、各地块绿地率、公共绿地面积规定;

5、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的规定;

6、历史文化保护区内重点保护地段的建设控制指标和规定,建设控制地区的建设控制指标。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非农人口、产业聚集的居民点,我国行政 建制的市、镇。 2.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两次劳动分工有较 大促进作用: ●农牧业标志第一次,固定居民点。 ●商、手工业标志第二次,产生城市。 3.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相关,工业化的促进是城市 化的动因: ●农村推力:剩余劳力向城市集中。 ●城市引力:工业供剩余劳力就业。 4.城市发展理论: ●经济基础:经济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 基本经济满足外部产品、服务需求。 从属经济(非基础)满足内部产品、服务。 城市发展阶段:专门》综合》成熟》区域化。 ●城市进化:城市发展与经济转型。 绝对集中:工业初期,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 相对集中:工业成熟,城市人口向郊区扩散》 相对分散:后工业初期,郊区增长超过中心城》 绝对分散:后工业成熟,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后工业成熟,第三世界处于工业初期。 ●增长极核: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 条件优越、规模集聚效应产生中心城市。 ●全球化:城市发展与国际分工。 发展中国家从原料地向生产、装配基地转变。 一体化经济,部分城市地位突出。 5.城市物质环境构成 ●公共领域: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投资。 ●非公共领域:个体占有,非公共投资。 ●公共领域主导,为非公共领域提供可能和约束。 6.城市社会基本特征: ●人际关系以社会分工为基础。 ●空间分布聚居的异质性强(与农村本质区别)。 7.农村社会主要差别:●人际关系以地缘关系、乡土意识为认同基础。 ●聚居空间形态异质性弱。 8.我国城市社会演化趋势: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休闲化。 9.城市产业构成:经济活动部类 ●第一产业,产品直接来源自然界。 ●第二产业,初级产品再加工。 ●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 10.城市产业构成演化: ●第二向第三产业主导转化,比重显著升降。 ●传统向高科技产业转化,二产中后者取代前者。 ●体制、构成由水平、部类向垂直、层面特征转化。 11.城市化:农业传统乡村社会转向工业、服务业现 代城市社会,乡村到城市的复杂过程。几种含义: ●城市生活方式的强化。 ●乡村人口向城市转化集中。 ●农业经济向非农业经济转移并空间集聚。 ●农业区、未开发区出现城市。 12.世界城市化三阶段: ●兴起、验证、示范,英国首先城市化过半。 ●欧洲、北美推广、普及、基本实现。 ●全球推广、普及、加快。 13.城市化进程一般特征: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 ●产业构成消长、变化。 ●与人均国民生产值的增长成正比。 ●以二、三产、农业现代化为基础。 14.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 ●势头猛烈。 ●主流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向大城市集中,处于支配地位。 15.中国城市化进程特点: ●增长多,比重不大,速度缓慢。 ●不稳定,波动明显,与社会经济政治相关。 1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农业是初始,工业是根本,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17.城市化源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相互推动。 18.城市化是达到现代化唯一有效的综合性手段。 19.城市:区域的中心/某些职能有辐射、吸引作用。 20.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经济文化等有组织作用/ 受区域资源、发展条件制约/与区域城镇相互促 进、制约。 21.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影响: ●区域自然、社会、人文、文化资源影响。 ●社会经济、城市化水平、生产力布局直接影响。 ●空间布局由大城市单中心到多重心组团城镇群。 22.城镇体系:区域中,不同职能、等级规模,空间 有序,相互依存。城乡一体化的驱动力。决定城 乡整体发展水平。 23.城镇体系特征:群体、关联、层次、开放(各城 镇对内外开放/整体对外部开放)、动态、整体性。 24.城镇体系、城乡发展一般规律: ●城镇发展造成城乡差别》城市引力》向心增长 ●城市辐射》离心增长》城镇体系强化城乡发展 25.城市规划: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土地、空间、 建设,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实施管理。 26.我国古代规划思想: ●礼制,周礼考工记,最早。 ●自然,管子。 ●商品经济、世俗生活,清明上河图。 ●唐长安,轴线、方格、核心皇城、三面里坊。 ●元大都、北京,三套方城、宫城居中、轴线。 27.古希腊城市:广场、公建、集会场所,民主。 28.古罗马城市:浴室、斗兽场、宫殿,享乐;罗马 帝国时期的广场、铜像、记功柱、凯旋门,核心; 集中体现为广场群。 29.中世纪欧洲城市:教堂、城堡。 30.文艺复兴、巴洛克:意大利古典严谨,罗马圣彼 得教堂广场、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巴黎轴线宫殿。 31.现代城市规划历史渊源: ●空想社会主义,莫尔、欧文、傅里叶。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巴黎改建,排水、环卫、公园、墓地。 ●城市美化,欧美国家,城市景观空间。 ●公司城。 32.早期城市规划思想: ●田园城市:现代城市规划形成标志,分散模式。 霍华德,为健康、生活、产业,规模有限,农业围 绕,土地公有,莱奇沃斯。 ●现代城市:技术手段解决城市问题,集中发展。 柯布西耶,明天城市,功能理性,绿地空间阳光。 光辉城市,深化和集中体现。 33.早期其它探索: ●线性城市,索里亚玛塔,西班牙。 ●工业城市,戈涅,法国。 ●区域规划,格迪斯,芒福德发展。 ●城市规划方法,格迪斯,调查、分析、规划。 34.分散发展理论:卫星城(大城市派生)/新城(独 立)/有机疏散(沙里宁)/广亩城(赖特)。 35.集中发展理论:聚集区/大城市带(戈德曼,法)。 36.区域发展理论: ●区域是城市的基础、腹地、发展动力。 ●城市是开放系统,依赖区域支持。 ●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的成就和示范作用。 37.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 ●同心圆:吉伯斯,中央商务》过渡(衰败居住)》 工人居住》良好居住》通勤(富裕居住)。 ●扇形:霍伊特,放射,轴状延伸。 ●多核心:哈里斯、乌尔曼,设施位于少数区域(中 央商务)、受益于接近(工业、工人居住)、对抗 和消极影响(高级住宅、污染工业)、无法负担 土地费用而位置不合理(边缘仓库)。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版知识讲解

17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 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型曲线: 3)“S”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 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 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 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 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 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 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 -- 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 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5.城镇化 1)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 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内涵: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地域空间积聚;城市物质和环境的改善;城 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的传播和完善

精选-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选题 1、早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是(C )。 A.由于人类劳动的大分工B.农业和牧业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大分工C.商业和手工业从农牧业中的分离D.商业和手工业的聚集 2、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3、城市与农村社会的区别主要是( D )的不同。 A.人口规模B.空间规模C.居住形式D.产业结构 4、一般把( A )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A.发明蒸汽机B.汽车的出现 C.空想社会主义开始 D.机器制造业、冶金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5、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温州模式" 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A )。A.市场推动型B.地方推动型C.辐射扩散型D.外资促进型 6、以下四项中,( D )项不是城市化。 A.一个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B.第二、第三产业向城市的集中过程C.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结果 D.城市人口增多导致城市空间规模增大的过程7、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8、(B)是一个国家城市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激发因素,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第四产业 9、通常我们把(B )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把(B )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A.畜牧业的产生与发展;农业的产生与发展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C.近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D.信息工业的产生与发展;智力教育业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 一、单选题 1、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当时的主要建筑,如广场和公共建筑体现了( B ) A.帝王宣扬功绩的思想B.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 C.欧洲教会势力的强大 D.帝王贪图享受的思想 2、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反映他这一思想的是(C)。 ①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直接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而建构其体系 ②规划体系更多地体现出人文的关怀和对社会经济的关注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知识

1、城市规划领域中城市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从城市规划得角度而言,城市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有效利用为特征,以聚集经济效益为目得,通过规划建设而形成得集人口,经济,科学技术与文化于一体得空间地域系统。这一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得含义:(1)城市得人本性,城市就是为人得福利提高,人得能力建设而存在得;(2)城市得聚集性,城市就是最节约得空间资源配置形态;(3)城市规划得必要性,城市规划就是实现科学管理得有效方式;(4)城市得多元性,城市就是区域得社会,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规划得内涵就是什么? 答: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得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二进行得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发展布局,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与进行各项建设得综合部署与全面安排。城市规划就是建设城市与管理城市得基本依据,就是保障城市空间资源有效配置与土地合理利用得前提与基础,就是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得重要手段之一。 3、城市发展得规律有哪些? 答:(一)城市现代化得发展规律1、人口大量城市化2、产业不断高级化3、社会结构逐步优化4、市民素质不断提高(二)城市发展得空间变化规律1、城市空间聚集2、城市空间扩散3、集散与扩散得统一(三)城市集群得发展规律 4、城市规划得发展趋势如何? 答:1、宏观研究得拓展与微观研究得深入2、将时间要素引入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3、多种学科交叉推动城市规划发展 5、城市规划得学科如何定位? 答:城市规划学科从实践中产生并服务于实践,对城市发展中实际问题得解释与解决就构成了规划学科存在得意义与价值基础。现代城市规划学科形成与发展得目得就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得种种弊病,即城市问题。城市规划就是以城市及其空间为研究对象得一门综合性学科。对城市及其空间发展得控制与引导就是城市规划学科得本质与核心。 6、城市规划得作用有哪些?在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需要完成得任务就是什么? 答:作用:(1)规范城市土地开发秩序(2)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3)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1)保证城市规划按照合理得程序进行科学得编制,修订与实施,使城市有规划,并按照规划进行建设(2)通过审批管理与规划立法以及一系列规章制

(完整word版)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整理

梳理 一、城镇与城市化 1、城市规划调查的内容 1)自然条件下和历史方面的资料 2)技术经济方面的资料 3)建筑方面 4)城市环境方面 2、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业人口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3、对城市定义的基本理解应该基于三个前提: 1)城市是相对于农村而言的 2)城市的概念和定义是发展的(虚拟城市) 3)城市的定义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多角度) 4、城市的起源(血缘制和宗教中心说、权利维系与防御说、交换集市中心说) 5、城市的产生: 农业社会城市:规模小、数量职能有限、缓慢 工业社会:规模大、发展迅速 后工业社会:多中心、弹性化、分散化(信息社会) 6、城镇化(城市化)定义: 城镇化(城市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我国当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研究各国城镇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国情,预测城镇化的趋势及水平对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7.名词解释:城镇化水平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8、城镇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城镇化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2)城镇化是城市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3)城镇化水平高,农业人口减少。 9.城镇化水平三阶段(S型曲线) 起步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30%左右,生产力水平尚低 加速阶段,超过30%,60%+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二、城市规划的思想发展 1、城市田园理论 1)提出者:霍华德《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明日的田园城市》) 2)中心思想:以分散城市功能的角度解决人口聚集问题,在城市外围建设卫星城。 2、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 1)提出者:昂温 2)背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 3)形成过程:三代卫星城:卫星城,多功能半独立卫星城,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4)特点:单一功能---多功能,半独立----完全独立 3、《雅典宪章》 1)提出时间:1933 2)代表组织:国际现代化建筑协会CIAM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念的演变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周代 ?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1)儒家提倡的礼制思想-皇权至上-《周礼.考工记》-统治中国长达3000年-规矩 结构布局:以宫殿为中心组成中轴线构成城市的骨架; 平面布局:以宫城的内城为中心,其外再建外城。 用地布局:功能分区和齐整的道路系统。 ?(2)以管子、老子为代表的自然观-自然至上-"因天材,就地利"-变通 2、案例:1)长安城规划布局特点: 总体布局:总体平面为规整的长方形,中轴对称;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的皇城,集中布置官府机构及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坊里,用城墙分隔,以体现“官民不相参’’的思想。 道路系统: 完整的方格网的棋盘式道路。 宽度极大,纯交通性道路。

分为全市性的干道及坊里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里坊 管制严格,面积大; 在建城时巳划定,然后逐步填满; 坊里中有很多大的府第及寺庙。 商肆 集中设置东市和西市,对称布置。 大小与附近的坊里相同,但内部呈井字形,宽度不大。 市中设有管理机构,管平价、收税及治安。同样的商店,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 2)开封规划布局特点:总体布局 总平面为正方形,但不甚规整,三套城墙。 宫城居正中,为皇室办公、居住服务,城南正门为宣德门是城市中轴线的起点。 内城又称里城,呈不规则方形,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 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主要作防御之用 道路系统 城市道路系统基本上是方格网形,但不对称、不规整。 道路宽度小,主要街道宽40—50m。 道路与商业街相结合。 居住区

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1 ▲城市的概念 (1)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区别于农村不仅在于人口规模、密度、景观等方面的差别,更重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 (3)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高密度的人口、建筑、财富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4)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 (5)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包括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和空间利用的多样化。 (6)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的自然一社会复合巨系统。 ▲城市是一个综合的巨系统,它包括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空间环境子系统以及要素流动子系统。 ▲城市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集聚效益是城市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包括大都市区、大都市带(戈特曼)、全球城市区域。 大都市区:美国最早采用 加拿大——国情调查大都市区;英国——标准大都市劳动区、大都市经济劳动区; 澳大利亚——国情调查扩展城市区;瑞典——劳动—市场区;日本都市圈 大都市带: 1)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至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 2)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斯堡的大湖大都市带 3)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 4)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 5)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北部工业集聚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 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地区 全球城市区域: 以全球城市为核心,多核心的城市扩展联合的空间结构,多中心之间基于专业化的内在联系,各自承担不同角色。 &2 ▲人类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形成了各种聚落景观(空间上、种类上、数量上)。聚落因其基本职能、结构特点、所处地域的不同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考试要点总结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仅供参考 作者: 收集于网络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 (一)城市形成的动因 城市与人类文明史 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 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 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 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 (二)城市发展的规律 1、城市发展与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 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 2、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 "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 "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 "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 3、城市发展与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与扩散 4、城市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l、城市物质构成 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 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 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 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与再开发的时机 经济结构重组与物质环境演化 (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 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 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 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 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 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 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含义 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 (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 (三)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 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 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 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 (四)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五)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 四、城市与区域发展 (一)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 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 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 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 (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 城镇体系的概念 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 (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 (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 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特此声明!) 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实践

注册规划师考试-城市规划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概念 城市——是非农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 概念相对存在要素聚集发展的动态化和多样化系统性 当今城市地域的新类型 大都市区:美国/反映大城市及其辐射区域在美国社会生活中 不断增长的事实。 大都市带:大都市带是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的城市 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 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 简·戈特曼(法国地理学家1957 年) 全球城市区域:在全球化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以经济联系为 基础,由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二级大中 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空间现象。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与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集聚规模生产效率生产力结构职能差异物质形态差异文化观念差异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物质联系、经济联系服务联系、技术联系人口迁移联系、社会作用联系组织关系 我国城乡差异的基本现状 城乡结构“二元化”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优势发展资源向城市单向集中城乡公共产品供给失衡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主要动因 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科技革命与创新 全球化与新经济城市文化特质 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4)从分离的均质城市空间到连续的多样城市空间。 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 (3)经济与技术因素(4)政策制度因素 城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有形城镇化无形城镇化 城镇化的水平的测度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城镇化的基本动力机制 (1)农村剩余贡献(2)工业化推进(3)制度变迁促进(4)市场机制导向

城市规划原理考点总结.

1.城市形成的原因:由于生产力的提高 2.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田园城市;昂温提出了卫星城市;美国人赖特提出了广亩城市;康帕内拉提出了太阳城 3.城市适用性评定是在城市用地规划之前进行的一项工作 4.城市规模界定: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万到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5.城市人口: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指城区(镇区的常住人口,即停留在该城市(镇半年以上,使用各项城市设施的实际居住人口 6.机场选址要求:无电波干扰;用地坡度不大;净空限制区内无障碍物 7.完善城市道路系统的措施:快慢车分流、客货车分流(主要措施;发展快速交通;开辟公共交通专用线;增加必要的停车站场 8.小区规划理论是在“邻里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9.编制城市规划一般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 10.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2个阶段(总体规划阶段和详细规划阶段;6个层次组成,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1.城市总体艺术布局协调统一的内容:与适用、经济的统一;近期和远期艺术面貌的统一;整体和局部、重点和非重点的统一 12.城市镇体系规划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一化二系三结构”,即城市化;公共设施系统、生态环境系统;等级结构、职能结构、空间结构。 13.城市用地规划的方法及其原因?

14.城市建设用地分类适用于规划中心城区范围的土地,共分为9大类、29中类和57小类 15.城市总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规划说明、研究报告和基础资料等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全国人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17.总规划的主要内容:确定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确定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和布局结构;做出人防、抗震、防灾规划。 18.城市用地自然条件包括:地质条件(建筑地基、滑坡和崩塌、冲沟、地震、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水文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太阳辐射、风向、温度、降水和湿度和地形条件 19.地震烈度在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 20.地下水按其成因与埋藏条件可以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 承压水(具有城市用水意义三类 21.地下水作为作为城市用水来源,若盲目过量的抽用,将会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长期大量地抽用地下水还可能引起地面下沉,导致将海水倒灌或地面积水。 22.风向,风吹来的方向,风是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的。风向一般分为8个或16个方位观测 23.容积率(又称建筑面积毛密度=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24.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方案,是他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建设思想的集中体现。

城市规划原理考研知识点汇集

考研知识点汇集 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共计99座.后来又增补了2座城市,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 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 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5.泉州6.景德镇7.曲阜8.洛阳 9.开封10.苏州11.扬州12.杭州13.绍兴14.江陵15.长沙16.广州 17.桂林18.成都19.遵义20.昆明21.大理22.拉萨23.西安24.延安 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 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7.镇江8.常熟 9.徐州10.淮安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 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 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 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 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 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 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 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31.建水32.巍山 33.江孜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 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国务院2001年8月10日) 1.凤凰 (国务院2001年12月17日) 2. 山海关 规划原理——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一、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区域理论佩鲁—1950年—增长极核理论—极化效应及扩散效应 2、经济学理论基础产业(主要满足城市以外的需要。为关键)服务性产业(满足本市的需要) 3、人文生态学理论互相竞争和互相依赖 4、交通通讯理论古登堡—1960年—可达性—交通;迈耶—1962年—《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通讯。 5、经济全球化理论控制、管理—空间集聚;制造、装配—空间扩散 6、城市进化理论 绝对集中(工业化初期);相对集中(工业化成熟期)—工业化社会(城市人口增长占主导) 相对分散(后工业化初期);绝对分散(后工业化成熟期)—后工业化社会(郊区人口增长占主导) 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产业构成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

城市规划要点 第一章 1.人类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群落中产生了从事农业和畜牧业的分工。 2.人类第二次大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3.有了剩余产品就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也就逐渐解体,出现了阶级分化,人类开始进入奴隶社会。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 5.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6.城镇化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7.城镇化水平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8.人口按从事的职业一般可以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第二第三产业人口),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分为城镇人口和农业人口。 9.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1)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自然增长率)。 (2)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 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3)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 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10.截止2009年,全国城镇人口按统计口径已达6.22亿,城镇化水平46.6%。 11.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 12.直到2030~2040年,中国的城镇化才会真正达到稳定阶段,届时中国的城镇化水平将达到城镇化稳定期70%~80%的一般水平。第二章 13.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周代王城的建设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 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14.《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15.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大量可见“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观念。 16.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17.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是马托斯。莫尔在16世纪提出的。 18.“田园城市”的理论是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 19.今天的规划界一般都把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 20.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21.邻里单位是美国人佩里提出的。 22.全球城市区域是在高度全球化下以经济联系为基础,有全球城市及其腹地内经济实力较雄厚的二级大中城市扩展联合而形成的独特空 间现象。 23.城市规划面临的城市发展趋势:城市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信息网络化、全球城镇化。 第三章 24.规划法规系统是规划行政体系、规划技术系统和规划运作系统的法律固化总和。 25.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26.“一书两证”制度: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 27.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系统分析和决策过程,规划者通过增进对问题各方面的理解以提高决策的质量,并通过一系列决策保证既定目标 在未来能够得到实现。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 期末考试重点2014最新

雅典宪章》共分八章: 1)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围地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区域观点 2)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功能分区 3)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人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区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各功能区位置的选择 7)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历史建筑的保护 8)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规划的必要性与法律的保障 《雅典宪章》存在的问题:过于死板的功能分区、分隔的措施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使复杂、丰富的城市生活走向单一化,与人类心理需要相背;绝对的分区使居住远离工作,扩大了城市的交通量,使极为拥挤的城市交通随着交通工具的革命而日益恶化。 关于居住建筑的指导意见以及人口密度的划分无法适应原有的社会结构,忽略了城市的地方性,导致了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的盛行。 1,城市规划技术系统 各个层面的规划应完成的目标、任务和作用,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内容和方法,也包括各层面上规划编制的技术规范。 两个基本层面 战略性发展规划: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实施性发展规划:是开发控制的法定依据 如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地块开发控制(规划管理)的法定依据,对于开发行为具有法定约束力,又称为法定规划,必须遵循法定的编制内容和编制程序 一、城市规划层面及其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基本层面 发展战略:指导性框架 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城市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及土地利用、交通管理、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发展原则和空间策略,为实施性规划提供指导框架,但不足以成为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知识分享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复习资料 第1章到第18章 第一章城市与城镇化 一、城市的形成 第一次劳动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从畜牧业分出 第二次劳动分工: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以农业为主的就是农村,具有商业及手工业职能的就是城市。 二、城镇化 1、城镇化的含义: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也人口和城市农地转化的现 象及过程。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2、城镇化水平是指城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30%左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 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60%或以上(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低出生 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二、各朝都城 1、秦:相天法地,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规

模宏大。 2、汉长安:宫殿与市民居住生活区在空间上分隔,强调皇权,周礼制的规 划思想理念得到全面的体现。 3、三国(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 心的规划思想 4、唐(长安):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里 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布局符合周礼考工记。(唐长安由宇文恺负责制定规划) 5、宋:里坊制逐渐被废除,出现开放的街巷制度。 三、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 1、希波丹姆模式:古希腊城邦时期出现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 第1章到第18章 市广场为中心。

(完整版)城市规划原理重点总结-同济版

第一章 复习课时所提重点:1.什么是城市?特征?内涵? 2.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特征 3.什么是城镇化?定义、内涵、S型曲线3阶段 1.城市的概念: 城:防御性的构筑物;市:交易的场所; 字面意思:防御和交易的场所 2.城市的内涵: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职能(城市是有着商业交换的居民点) 3.城市的特征: 1)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 2)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 3)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 4)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4.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两阶段:农业社会(前工业化时期、古代的城市)---工业社会(工业化时代、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社会形态发展(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与城市的布局;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中央集权,政治统治中心; 欧洲:封建城邦,神权统治 经济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2)近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化吸收大量的农业人口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圈层式向外扩张 城市布局变化; 城市与环境; 居住条件恶化; 卫生条件差; 环境污染;

交通问题; 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和人口的聚集——生产力的聚集; 3)二战后的城市的发展: 城市/城镇化进程加快; 生态环境问题凸显; 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变化; 城镇群/城镇密集区的发展:城市群——有核心城市;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式:城市的外延扩展 城市发展的主要形态:大城市----中心向外圈层式扩展; 单中心----沿交通干线放射发展 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发展形式 多中心开放组合式发展 以中心城为核心的城镇群 城市:集聚效应----第三产业的集中造成 辐射效应----强大的经济实力带动 小汽车进入家庭会造成城市蔓延,市中心的衰退 建新城的优点:与大城有关联,疏解城市人口,集聚效应大于卫星城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恩温(R. Unwin) 邻里单位邻里单位是居住区里的“组成细胞”,它是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交通干道来作为规模控制的居住生活基本规划单元,配备有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绿地,并将这些设施安排在步行范围以内,不受外来交通的干扰,使居民有一个舒适、方便、安静、优美的居住环境。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3、城市性质与城市职能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 城市职能: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4、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 5、城市规划区与城市建成区 城市规划区: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其他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 城市建成区:城市行政区内实际已成片开发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具备的地区。 二、简答(共20分,每题5分) 1、城市规划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其核心是什么、包括哪些基本内容?举例说明。 一个国家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规划法规、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规划编制和开发控制)三个基本方面。其中,规划法规是现代城市规划体系的核心,为规划行政和规划运作提供法定依据。 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以英国为例,主干法:《城乡规划法》(1990年);从属法规:《城乡规划(用途类别)条例》(1987年),《城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1988年),《城乡规划(发展规划)条例》(1991年)等。 专项法:如英国《规划(历史保护建筑和地区)法》(1990年)。 相关法:《环境法》(1995年)、《保护(自然栖息地)条例》(1994年)等。 2、城市规划编制分几个阶段,包括哪些内容? 分为两个阶段:总体规划(大城市可有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详细规划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3、规划中城市红线、城市黄线、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的含义? 城市红线:包括用地红线、道路红线和建筑红线,对“红线”的管理体现在对容积率、建设密度和建设高度等的规划管理。 城市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