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随着干细胞生物学以及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干细胞已成为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肿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在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分离、纯化及培养肿瘤干细胞可以对其生物学特性如异质性、肿瘤的演化、转移和抗药性等进行研究,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肿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多采用无血清培养基(serum free medium, SFM),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加入适当的细胞因子联合培养以防止其分化。肿瘤细胞系或者是临床肿瘤组织联合采用机械和胶原酶消化肿瘤组织得到单细胞悬液,经过流式细胞仪或者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得到肿瘤干细胞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在37℃,5%饱和湿度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肿瘤组织的获取应该CO

2

越新鲜越好,最好是在外科手术后1小时内进行处理否则将影响肿瘤干细胞细胞的活性,不利于体外培养。

无血清培养基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有专门的无血清营养液出售。无血清培养基具有以下的优点:各批产品之间成分相对明确、质量相对一致;便于控制培养的生理环境;特殊细胞类型的优化配方有利于提高细胞的稳定性,使不同类型的细胞能在最有利于各自生长的环境中持续传代培养;依据不同类型的细胞、甚至不同的细胞系(株)都可能有各自的无血清培养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基础营养基及附加成分两大部分[1]。基础培养基一般采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主要有DMEM、DMEM/F12、UltraCULTURETM、神经干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黑色素瘤专用培养基等其中以DMEM/F12(1:1,Invitrogen)最为常用。附加成分是指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各种不同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包括①营养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和亚硒酸钠、牛血清白蛋白、B27、L-谷氨酰胺;②细胞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等。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经胰酶消化传代后不使用血清终止胰酶的作用,可使用0.1%-0.5%大豆胰酶抑制剂(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

一、肿瘤干细胞培养中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

(一)白血病抑制因子LIF(leukemin inhibitory factor,LIF) 是白介素6(IL-6)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典型的多功能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对细胞生长、增殖与分化有着广泛的作用,抑制分化促进干细胞增殖。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添加LIF以抑制其分化,维持其多能性。LIF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β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和叶酸(Retinoic Acid ,RA)诱导的细胞分化。

(二)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 又称肥大细胞生长因子(MGF),Kit 配体(KL)及Steel因子(SLF),SCF可以诱导干和祖细胞增生。SCF主要由脑、肝

脏、骨髓、胎盘等组织(尤其骨髓)中的基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肝细胞产生。SCF是一种作用于最早期造血干祖细胞的造血细胞因子,在维持造血及肥大细胞存活、促进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调控各系造血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 是含有53个氨基酸的多肽, 早期研究中发现其有剌激表皮细胞生长的作用,是表皮细胞培养的最常用的添加因子之一。EGF可显著促使细胞分裂、增殖,在一定浓度范围内(5~20ng/ml),随EGF浓度提高,效应加强。

(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 1975年Gospodarowicz 及其同事从牛大脑和垂体中分离纯化出一种分子量为16-18kD由146个氨基酸组成的阳离子多肽,并将其命名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可以促进和调节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多种起源于中胚层、神经外胚层源性的许多种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二、肿瘤干细胞

目前肿瘤干细胞已经在多种肿瘤细胞系以及白血病、脑瘤、乳腺癌、前列腺癌、胰腺癌、黑色素瘤、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分离鉴定和培养。不同组织来源的肿瘤特性不同的,培养条件也不完全相同,本章就已有报道的从不同肿瘤细胞系或者肿瘤组织分离的肿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加以阐述,在实际操作中读者需要经过摸索才能针对不同的肿瘤干细胞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条件。

(一)白血病干细胞 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干细胞(CD34+/CD10–/CD19–)采用悬浮培养体系培养[2]。AL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来源的骨髓用Ficoll分离得到单个核细胞(MNC),使用IMDM(Gibco)添加50% FCS(Gibco)和10% DMSO二甲基亚砜(Manor Park Pharmaceuticals)冻存液将分离得到的MNC在液氮中备用。培养时以5×105个/mL密度接种在IMDM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了10μg/mL人胰岛素,200μg/mL转铁蛋白( Sigma-Aldrich)和2% HAS。使用时以下两组生长因子任选其一:①20ng/mL重组人Fms样酪氨酸激酶3 (rhFlt3) 配体、20ng/mL 重组人白介素3 (rhIL-3)、20ng/mL rhIL-6、20ng/mL rhGM-CSF、20ng/mL rhG-CSF 和50ng/mL SCF。②20ng/mL rhIL-3、10ng/mL rhIL-7和50ng/mL SCF (R&D Systems)。每周半量换液一次,培养6周后收集细胞用于细胞遗传学和形态学分析。

(二)乳腺癌干细胞乳腺癌干细胞培养多参考Max Wicha及其同事建立的人乳腺上皮干/祖细胞体外悬浮培养体系[3],在无血清培养基中乳腺上皮干细胞呈悬浮非分化形式生长,我们称之为乳腺干细胞球。原代培养时在超低粘附板(Corning)以20000个/mL活性细胞传代时以1000个/mL密度进行培养。无血清培养基选择无血清乳腺上皮生长培养基MEGM(BioWhittaker),添加了B27 (Invitrogen)、20ng/ml EGF、20ng/mLbFGF(BD Biosciences)和4μg/mL肝磷脂(Sigma),不添加牛垂体浸膏。乳腺干细胞球培养7-10天后用0.05%胰酶和

0.53mM EDTA-4Na消化10分钟(Invitrogen),收集细胞到离心管中800rpm离心。离心后得到的细胞需通过40μm滤膜并且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为单个细胞。10000个单细胞悬液中两个相连、三个相连、多个细胞相连的团块数量应该在30到150之间,如果细胞团大于>100需要重复进行消化和过滤的步骤。

外科手术得到乳腺癌实体瘤中乳腺癌干细胞(CD44 + / CD24? /low)的培养需要在手术后30分钟内对乳腺癌标本进行处理,在胶原酶(Roche)和透明质酸(Sigma)按1:1比例配成的消化液中37℃消化2小时后通过30μm滤膜后得到单细胞悬液。以1000个/mL无血清DMEM-F12 (Cambrex), 添加10ng/mL bFGF、 20ng/mL EGF、5μg/mL胰岛素和0.4%牛血清白蛋白(Sigma)。细胞在上述培养基中呈悬浮球状细胞团生长,每隔3天使用胰酶-EDTA消化2分钟后传代[4]。

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231中分离得到乳腺癌干细胞(CD24?/low /CD44 +),收集细胞500g离心5分钟,使用Hanks’缓冲盐溶液洗涤后以1000个/mL重悬于无酚磺酞的DMEM – F12 (Cellgro) 添加0.4%牛血清白蛋白BSA(Sigma)、5μg/mL牛胰岛素(Sigma)、20ng/mL bFGF ( Sigma)和10ng/mL EGF (Sigma) ,每三天换液一次[5]。

(三)脑胶质瘤临床获得的肿瘤标本使用lympholyte-M (Cedarlane)去除红细胞,在充氧的人工脑脊液中使用胰酶消化成单细胞悬液,总的来说,每份肿瘤标本大概可以获得2-5×106个细胞。肿瘤细胞使用TSM(tumor sphere medium)肿瘤细胞球培养基,添加20 ng/ml重组人EGF (Sigma)、20ng/ml bFGF (Upstate)、10ng/ml LIF(Chemicon)、1×神经元存活因子NSF(Clonetics)和60μg/ml N-乙酰半胱氨酸(Sigma), 使用60-mm细胞培养板进行培养确保活细胞数量为 3 ×106。原代培养三天后免疫磁珠分选得到CD133+脑胶质瘤干细胞,使用上述细胞培养基培养[6]。

也有学者从临床肿瘤组织获得的单个肿瘤细胞悬液在Neurobasal培养基(Invitrogen),添加2mM L-谷氨酰胺、N2 (Invitrogen)、B27 (Invitrogen)、20ng/ml hrEGF (Invitrogen)、20ng/ml hrbFGF (Invitrogen)和50mg/ml BSA。实验中使用的细胞应该在4代之内,分选得到的Nestin+/CD133+细胞即为脑肿瘤干细胞[7]。

大鼠胶质瘤细胞系C6采用SP分选的方法得到脑胶质瘤干细胞[8], 在100-mm 培养盘中(Nunc)使用无血清的DMEM培养,添加了10μg/ml牛胰岛素、100μg/ml 人转铁蛋白、100μg/ml BSA、60ng/ml黄体激素、16μg/ml四甲烯二胺、40ng/ml 亚硒酸钠、63μg/ml N-乙酰半胱氨酸、5μM血小板凝集抑制剂forskolin、50units/ml青霉素、50μg/ml链霉素(GIBCO)、10ng/mlbFGF和10ng/ml PDGF。

大鼠胶质瘤细胞系9L,无血清NSC增殖培养基采用DMEM/F12添加20ng/ml EGF(Peprotech)和bFGF(Peprotech)、50ng/ml肝磷脂、1×B27 (Gibco)。每隔两天换液一次。当肿瘤细胞球达到100–200个时使用0.1%胰酶和1×EDTA (Gibco) 37°C消化10分钟。通过25μm细胞滤膜(BD Biosciences) 以1000

个/ml 密度接种在添加促有丝分裂剂的NSC培养基中每隔两天换液一次,18天后可以进行细胞的传代,培养的细胞球即为具有化疗抵抗和侵袭能力的肿瘤干细胞样细胞[9]。

(四)黑色素瘤原代培养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外科手术获得的肿瘤组织在1-2小时内处理,冲洗肿瘤组织去除表面坏死组织后 1 mg/mL IV型胶原酶(Invitrogen ) DMEM中4℃消化4-6小时,得到的单细胞悬液用HBSS洗涤后种在非粘附性的培养板中,使用以下两种培养基①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人胚胎干细胞(hESC)营养液,并且添加4ng/mLbFGF。②使用黑色素瘤培养液建立黑色素瘤细胞系由以下成分组成MCDB 153培养基(Sigma)、L15 (Invitrogen)、2% FCS、5μg/mL胰岛素(Sigma)、15μg/mL牛垂体浸膏(Cambrex)、1.68mmol/L 氯化钙和5ng/mL EGF (Sigma)。建立的WM115 and WM239A 黑色素瘤细胞系使用Mel 2%培养液不加垂体浸膏和EGF。在hESC培养基采用有限稀释的方法从原代培养的细胞中培养黑色素瘤细胞[10],尽管单个细胞增殖能力有限,两个单个原代培养的细胞经培养可以形成新的肿瘤细胞球,7-10天后以1000个/mL密度消化传代。黑色素瘤干细胞表面标记为CD20+。

分离自小鼠黑色素瘤细胞系B16F10中CD44+CD133+CD24+肿瘤干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20μg/L EGF 、20μg/LbFGF和100U/ml青霉素G和100μg/ml 链霉素[11]。

(五)结肠癌干细胞临床结肠癌标本使用机械和酶消化得到单细胞悬液,流式或免疫磁珠分选的CD133+细胞被认为是肿瘤干细胞并使用无血清营养液培养培养[12],添加20ng/ml EGF和10 ng/mlFGF-2。为了获得原代培养的肿瘤细胞在酶消化后将细胞种到胶原包被的培养板种营养液为添加了10% FCS的DMEM。

(六)前列腺癌干细胞前列腺癌组织中分离肿瘤干细胞:人前列腺癌组织在征得病人的同意下从40个病人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获得肿瘤标本。前列腺癌通过组织学检查而确认,有些使用的标本是淋巴结转移灶。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得

到的CD44/α

1

hi/CD133+ (同时也是正常前列腺上皮细胞的标志)细胞并且在四

个标本中进行了长期培养一个活组织检查为良性肿瘤。完全角(质)化细胞生长介质培养基-角质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添加EGF和牛垂体浸膏(Invitrogen),此外还添加了2ng/mL LIF(Sigma)、2ng/mL SCF(Sigma)和100ng/mL霍乱毒素(Sigma)

[13]。

(七)肺癌干细胞外科手术获得肺癌肿瘤组织块,冲洗去除表面血细胞后置于含有青霉素/链霉素和两性霉素B的DMEM–F12中过夜以避免污染。20 mg/ml II 型胶原酶(Gibco-Invitrogen) 37℃消化2小时。得到的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包括DMEM–F12(Gibco-Invitrogen) 中添加50 mg/ml 胰岛素,100 mg/ml转铁蛋白, 10 mg/ml四甲烯二胺,0.03mM亚硒酸钠,2mM 黄体激素,0.6%葡萄糖,5mM HEPES, 0.1%碳酸氢钠,0.4% BSA,谷氨酰胺和抗生素,20 mg/ml EGF和10 mg/ml bFGF。用未经过处理的细胞培养皿降低细胞的贴壁性来支持未分化的肿瘤细胞球的生长[14]。营养液每周换两次直到形成悬浮细胞球。扩增培养是经过机械

地消化细胞球在完全新鲜的培养液中传代单个活小的聚集物。CD133为肺癌干细胞标记。

(八)卵巢癌小鼠乳腺癌细胞系MOVCAR 7和4306在含有4% FBS (MIS-free) DMEM 并添加了L-谷氨酰胺,1%青霉素/链霉素,1%胰岛素-转铁蛋白-硒ITS(GIBCO)37°C, 5% CO2, 在T175培养瓶中培养[15]。临床标本去除红细胞后,10% FBS RPMI ,1%青霉素/链霉素和1% 两性霉素。

(九)肝癌干细胞人肝癌细胞系HuH7 细胞系中分选得到的SP细胞使用无血清培养基DMEM/Ham’s F-12 (Invitrogen)中,作者[16]尝试了添加干细胞因子SCF(Chemicon), 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PDGF(Pepro Tech),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R&D Systems)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Chemicon),最终确立了添加 20ng/ml 重组人LIF, 可以有效的培养HuH7细胞系中的肿瘤干细胞。

(十)鼻咽癌干细胞人鼻咽癌细胞系CNE-1、CNE-2等分选SP细胞即为鼻咽癌细胞干细胞,将分选后的细鼻咽癌干细胞ultraMEM培养基(cambrex)添加5%FBS,10ng/ml bFGF(sigma) 和10ng/ml EGF(sigma) 1mmol/L L-谷氨酰胺(sigma)50U/ml 青霉素G和50μg/ml链霉素[17]。

干细胞培养最初用饲养层细胞培养,其缺点为操作复杂,有多种交叉污染的风险,目前较少采用。实际上饲养层细胞培养发挥着关键作用的是饲养层细胞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因此,使用无血清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LIF、EGF、bFGF等细胞因子完全可以取代饲养层细胞, 抑制干细胞分化并维持其增殖。但是,由于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存在自发分化趋势,通常认为干细胞包括胚胎、骨髓血、脐带血干细胞以及肿瘤干细胞只能做短期培养,从而限制了干细胞的扩增和研究。

Akio Soeda[18]等从临床脑肿瘤组织中原代培养并建立了一个脑肿瘤干细胞系,脑肿瘤细胞在有血清培养基中贴壁单层培养后换无血清培养基仍可以形成新的细胞球并且移植到免疫缺陷鼠中有致瘤能力。重新形成的细胞球保持了干细胞特性,而且从中分离得到的单个肿瘤干细胞可以形成新的细胞球和肿瘤甚至可以在体外长期培养超过2年时间。这说明了肿瘤干细胞中有部分细胞在非贴壁或贴壁条件下传代多次后仍然保持了干细胞的特性。胰腺癌、食管癌、头颈部皮肤癌中肿瘤干细胞也已经分离和鉴定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体外培养的报道。因此,如何建立稳定的干细胞的体外培养条件,防止肿瘤干细胞的分化仍然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江苏大学徐学静,钱晖)

参考文献:

[1] 司徒镇强,吴军正主编。细胞培养。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4.

[2] Cox CV, Evely RS, Oakhill A, Pamphilon DH, Goulden NJ, Blair

A.Characterization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progenitor cells. Blood, 2004, 104(9): 2919-2925.

[3] Dontu G, Abdallah WM, Foley JM, Jackson KW, Clarke MF, Kawamura MJ,

Wicha MS.In vitro propag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profiling of human mammary stem/progenitor cells. Genes Dev, 2003, 17(10): 1253-1270. [4] Ponti D, Costa A, Zaffaroni N, Pratesi G, Petrangolini G, Coradini D, Pilotti S, Pierotti MA, Daidone MG.Isolation and In vitro Propagation of Tumorigenic Breast Cancer Cells with Stem/Progenitor Cell Properties. Cancer Res, 2005, 65(13): 5506-5511.

[5] Phillips TM, McBride WH, Pajonk F.The Response of CD24 ? /low /CD44 + Breast Cancer–Initiating Cells to Radiation.J Natl Cancer Inst,2006, 98(24): 1777-1785.

[6] Singh SK, Clarke ID, Terasaki M, Bonn VE, Hawkins C, Squire J, Dirks PB.Identification of a Cancer Stem Cell in Human Brain Tumors.Cancer Res,2003, 63(18): 5821-5828.

[7] Singh SK, Hawkins C, Clarke ID, Squire JA, Bayani J, Hide T, Henkelman RM, Cusimano MD, Dirks PB.Identification of human brain tumour initiating cells.Nature, 2004, 432(7015): 396-401.

[8] Kondo T, Setoguchi T, Taga T.Persistence of a small subpopulation of cancer stem-like cells in the C6 glioma cell line.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4, 101(3): 781-786.

[9] Ghods AJ, Irvin D, Liu G, Yuan X, Abdulkadir IR, Tunici P, Konda B, Wachsmann-Hogiu S, Black KL, Yu JS.Spheres Isolated from 9L Gliosarcoma Rat Cell Line Possess Chemoresistant and Aggressive Cancer Stem-Like Cells. Stem Cells, 2007, 25(7): 1645-1653.

[10] Fang D, Nguyen TK, Leishear K, Finko R, Kulp AN, Hotz S, Van Belle PA, Xu X, Elder DE, Herlyn M.A Tumorigenic Subpopulation with Stem Cell Properties in Melanomas.Cancer Res, 2005, 65(20): 9328-9337.

[11] Dou J, Pan M, Wen P, Li Y, Tang Q, Chu L, Zhao F, Jiang C, Hu W, Hu K, Gu N.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ancer Stem-Like Cells from Murine Melanoma Cell Lines. Cell Mol Immunol, 2007, 4(6): 467-472. [12] Ricci-Vitiani L, Lombardi DG, Pilozzi E, Biffoni M, Todaro M, Peschle C, De Maria R.Ident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human colon-cancer-initiating cells. Nature, 2007, 445(7123): 111-115. [13] Collins AT, Berry PA, Hyde C, Stower MJ, Maitland NJ.Prospective Identification of Tumorigenic Prostate Cancer Stem Cells. Cancer Res, 2005, 65(23): 10946-10951.

[14] Eramo A, Lotti F, Sette G, Pilozzi E, Biffoni M, Di Virgilio A, Conticello C, Ruco L, Peschle C, De Maria R.Identific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tumorigenic lung cancer stem cell population. Cell Death Differ, 2008, 15(3): 504-514.

[15] Szotek PP, Pieretti-Vanmarcke R, Masiakos PT, Dinulescu DM, Connolly D, Foster R, Dombkowski D, Preffer F, Maclaughlin DT, Donahoe PK.Ovarian cancer side population defines cells with stem cell-like characteristics and Mullerian Inhibiting Substance responsivenes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6, 103(30): 11154-11159.

[16] Haraguchi N, Utsunomiya T, Inoue H, Tanaka F, Mimori K, Barnard GF,

Mori M.Characterization of a Side Population of Cancer Cells from Human Gastrointestinal System. Stem Cells, 2006, 24(3): 506-513.

[17] Wang J, Guo LP, Chen LZ, Zeng YX, Lu SH.Identification of cancer stem cell-like side population cells in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 line. Cancer Res, 2007, 67(8): 3716-3724.

[18] Inagaki A, Soeda A, Oka N, Kitajima H, Nakagawa J, Motohashi T, Kunisada T, Iwama T.Long-term maintenance of brain tumor stem cell properties under at non-adherent and adherent culture conditions.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07, 361(3): 586-592.

肿瘤细胞培养方法和培养基

肝癌细胞培养 一、培养基 1、RPMI-1640+10%胎牛血清培养基 2、DMEM+15%胎牛血清培养基 成分表

二、实验前准备工作: 操作者的皮肤、培养瓶的盖和外壁常用酒精消毒。用紫外线消毒实验室空气、工作台面和一些不能使用其他方法消毒的培养器皿。进无菌室前或做完实验后,均应开灯照射30min进行消毒。紫外线照射60min可以消灭空气中大部分细菌。 1、玻璃器皿的清洗灭菌(5%盐酸溶液、重鉻酸钾120ml、硫酸200ml、蒸馏水200ml):(1)浸泡:新使用或重复使用的玻璃器皿须经5%盐酸溶液或自来水浸泡过夜或煮沸30min,水洗。以去除新购进玻璃器皿所带有灰尘、铅、砷等物质,并消除其弱碱性。 (2)刷洗:浸泡后用软毛刷和优质的洗洁精进行刷洗。刷洗后经行烘干。 (3)酸浸:刷洗后的玻璃制品酸浸前须适当晾干或烘干,以免造成酸浸液稀释,影响效果。将玻璃制品完全浸泡入清洁液中24h。清洁液具有极强酸蚀作用,操作过程需戴防护用具。(4)冲洗、烘干备用:浸酸后的玻璃器皿先用自来水充分冲洗,吸管需冲洗10min,器皿需每瓶灌满自来水、倒掉反复10次以上,不留任何酸浸液残迹,然后用蒸馏水漂洗2~3次,将清洗好的玻璃器皿放入烘干箱中,烘干后的玻璃器皿要求干净透明,无油烟,不能残留任何有害物质及化学药品等。 (5)包装灭菌:器材经清洗烤干或晾干后,先应严格包装,然后再行消毒灭菌处理,以防止消毒灭菌后再次遭受污染。包装材料常用包装纸、牛皮纸、硫酸纸、棉布、铝饭盒、玻璃或金属制吸管筒、纸绳等。

2、橡胶制品清洗消毒: 0.5mol/L NaOH煮沸15分钟,流水冲洗,0.5mol/L HCl煮沸15分钟,流水冲洗,自来水煮沸2次,蒸馏水煮沸20分钟,50℃烤干备用 3、塑料制品的清洗消毒(瓶盖、离心管): 使用器皿后立即用清水清洗,浸于自来水过夜,用纱布或棉签和50℃清洗液刷洗,流水冲洗,晾干,浸于清洁液15分钟,流水冲洗(15-20遍),蒸馏水浸洗三次,双蒸水泡24小时,晾干备用。 三、细胞复苏: 冻存细胞保存管保存在液氮中(-196℃),取出保存管后必须快速冷冻,以避免冰晶重新结晶而对细胞造成伤害,致使细胞死亡。在冻存细胞的保存管中含有对细胞有毒害的成分DMSO,故在解冻应马上将其去除。在冷冻活化前应在无菌台上将细胞培养液配好,然后将保存管从液氮中取出,放于37℃的温水中快速使细胞解冻。解冻后悬液快速移入培养液中混匀,离心去掉上清液,再加入细胞培养液。 实验人员穿上无菌实验室操作服用酒精喷于手上消毒,然后就位用酒精棉球擦拭实验台(1)取一15ml离心管用滴管在其内滴加5--9ml培养液(取8ml)。 (2)从液氮罐中取出冻存管,并迅速放入37℃水浴,不时摇动,使其急速融化,30~60s 内完成。 (3)冻存管用70%酒精擦拭消毒后,打开盖子,用吸管将细胞悬液转移入上述离心管中(用培养基把冻存管洗一遍,把粘在壁上的细胞都洗下来)。 (4)低速离心(1000r/min) 5min,去上清后再用8ml培养液再清洗离心一次。 (5)离心后倒掉上清液,在离心管中滴加3ml培养液(RPMI-1640),混匀(可用滴管轻柔吹打)。 (6)将离心管中的混合液转移到培养瓶中,并在培养瓶中滴加15滴10%小牛血清,盖上瓶盖,标好细胞种类和日期、培养人姓名等,将培养瓶平放,置于37°C培养箱中培养。2-3天换一次培养基。 四、细胞传代: 当观察到培养瓶中细胞铺满度为90%时(细胞生长处于对数期时),解冻复活成功后的细胞要进行分离培养,否则细胞会因生存空间不足或密度过大,营养障碍,影响细胞生长。细胞由原培养瓶内分离稀释后传到新的培养瓶中培养的过程称之为传代培养。传代细胞细胞株的最大利处在于提供了大量持久的实验材料,便于实验。 (1)试验台的消毒工作准备好,弃去旧培养液,用PBS液(不含钙,镁离子)洗1-2次,以免剩余培养液影响胰蛋白酶活性。(细胞贴壁生长)。 (2)向瓶内加入1ml消化液(0.25%Trypsin-0.53mEDTA),置于37℃孵箱或室温(25℃温度)下进行消化,1--3min后把培养瓶放在倒置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当发现胞质回缩、细胞间隙增大后,应立即中止消化(将培养瓶翻转过来,以保证细胞没有脱壁)。 备注:若细胞没有脱壁,生长良好,则直接倒掉消化液,加培养液8ml,离心收集细胞;若发现很多细胞已解离已脱壁(即解离过度),则直接加培养液进行离心收集细胞。 (4)倒出消化液,向瓶内用滴管加入培养液少量(约2ml),轻轻转动培养瓶,把残留胰蛋白液消化液冲掉,然后再加3ml培养液+15滴小牛血清。 (5)使用吸管,吸取瓶内培养液,按顺序反复轻轻吹打瓶壁细胞,使之从瓶壁脱离形成细胞悬液。吹打时动作要轻柔,以防用力过猛损伤细胞。 (6)将准备好的细胞悬液转入离心管中,离心(1000r/min) 5min。 (7)将离心后离心管中液体倒掉,在离心管中加入3ml培养液,并反复吹打细胞,制成细胞悬液。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1、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 2、干细胞应用与干细胞调控。 3、间充质干细胞MSC生长过程 4、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得合适气体环境 5、细胞培养板得选择 7、如何维持培养液p H 6、如何选用细胞培养基? 8、血清与干细胞得培养?9、胎牛血清(F B S )就是否需要灭活?10、细胞得细菌、真菌污染及排除?11、细胞培养污染得预防 12、使用胰蛋白酶时加入 E DTA得目得就是什么 13、胶原酶得种类与选型?14、胶原酶V S胰酶?15、干细胞得种类与表面标记 16、间质干细胞培养原理概述? 17、间质干细胞成脂与成骨诱导分化?18、干细胞老化得表现 20、冷冻保护剂作用与选择? 21、细胞冻存指导 19、细胞传代消化过程指导? 与处理? 22、干细胞冷冻与复苏 23、移植细胞得基因修饰?1。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体外培养细胞根据它们在培养器皿就是否能贴附于支持物上生长特征,可分为贴附型生长细胞,常表现为成纤维型细胞与上皮细胞。悬浮型细胞在培养中悬浮生长.?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类似,细胞在支持物表面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生长,细胞中央有卵圆形核,胞质向外伸出2-3厘米个长短不同得突起。可瞧到细胞成螺旋状生长。 ?2.干细胞应用与干细胞调控 干细胞得调控就是指给出适当得因子条件,对干细胞得增殖与分化进行调控,使之向指定得方向发?2、1内源性调控 展.? 干细胞自身有许多调控因子可对外界信号起反应从而调节其增殖与分化,包括调节细胞不对称分裂得蛋白,控制基因表达得核因子等。另外,干细胞在终末分化之前所进行得分裂次数也受到细胞内调控因子得制约。 (1)胞内蛋白对干细胞分裂得调控?干细胞分裂可能产生新得干细胞或分化得功能细胞。这种分化得不对称就是由于细胞本身成分得不均等分配与周围环境得作用造成得.细胞得结构蛋白,特别就是细胞骨架成分对细胞得发育非常重要。如在果蝇卵巢中,调控干细胞不对称分裂得就是一种称为收缩体得细胞器,包含有许多调节蛋白,如膜收缩蛋白与细胞周期素A。收缩体与纺锤体得结合决定了干细胞分裂得部位,从而把维持干细胞性状所必需得成分保留在子代干细胞中。?(2)转录因子得调控在脊椎动物中,转录因子对干细胞分化得调节非常重要。比如在胚胎干细胞得发生中,转录因子Oct 4就是必需得.Oct4 就是一种哺乳动物早期胚胎细胞表达得转录因子,它诱导表达得靶基因产物就是FGF—4等生长因子,能够通过生长因子得旁分泌作用调节干细胞以及周围滋养层得进一步分化。Oct4缺失突变得胚胎只能发育到囊胚期,其内部细胞不能发育成内层细胞团。另外白血病抑制因子(LIF)对培养得小鼠ES 细胞得自我更新有促进作用,而对人得成体干细胞无作用,说明不同种属间得转录调控就是不完全一致得。又如Tcf/Lef转录因子家族对上皮干细胞得分化非常重要.T cf/Lef就是Wnt 信号通路得中间介质,当与β-Catenin 形成转录复合物后,促使角质细胞转化为多能状态并分化为毛囊.? 2、2外源性调控 除内源性调控外,干细胞得分化还可受到其周围组织及细胞外基质等外源性因素得影响。?(1)分泌因子?间质细胞能够分泌许多因子,维持干细胞得增殖,分化与存活。有两类因子在不同组织甚至不同种属中都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就是TGFβ家族与Wnt信号通路.比如TGF 家族中至少有两个成员能够调节神经嵴干细胞得分化。最近研究发现,胶质细胞衍生得神经营养因子(GDNF)不仅能够促进多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药物筛选方法 09级生科3班余振洋200900140156 一、【实验原理】 1.关于恶性肿瘤和抗肿瘤药物: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质量,被称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多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是整个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个环节,而进行药物的筛选首先离不开合理的筛选方法和系统。寻找选择性强、对实体瘤有效的新型抗肿瘤药物,是摆在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面前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筛选都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每年都有大量的化合物(合成药、天然产物和微生物发酵产物)待筛,抗肿瘤药物筛选方法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8O年代中期以前,普遍采用的筛选方法是以体内小鼠白血病/淋巴瘤模型P388和L1210为基础的 J,所有化合物在进一步的临床研究之前必须通过这种小鼠肿瘤模型的筛选。即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作为第一轮初筛,能通过第一轮初筛的化合物才能被允许进入第二轮筛选。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就是一些在临床上有活性的药物将被筛选掉,无法保证所有具有抗肿瘤作用的药物都能通过筛选。鉴于以前的筛选方法存在较大的缺陷,1985年之后以NCI为首的一些研究单位普遍开始采用针对疾病的筛选方法来代替针对化合物的筛选方法,即放弃体内小鼠筛选,代之为体外代表各种常见实体瘤的人类肿瘤细胞株筛选。这种筛选系统是一种高通量的抗肿瘤筛选体系,其主要优势有两点:其一是多种细胞株初筛有可能筛选出对特殊的人类肿瘤或对特殊组织亚型有活性的物质;其二是这种体外筛选尤其适合于复杂天然产物提取物中有效成份的证实,过去动物筛选需较大量的天然产物,而现在天然产物的需要量就大大减少,可以指导有效成份的进一步分离纯化,使得从天然产物中发现新的抗肿瘤药物更加便利。 2.关于筛选方法: 下面为现阶段较为普遍采用的一些抗肿瘤药物的筛选方法的实验原理。 1)以端粒酶活性为作用靶点筛选抗肿瘤药物 端粒是染色体特殊结构,起着保护染色体的完整和稳定性的作用,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返转录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以自身的RNA为模板合成端粒末端。已发现在正常的体细胞和良性肿瘤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是阴性,而在人体恶性肿瘤组织和人的肿瘤细胞株中都表达了很高的活性。因此,认为端粒酶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有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2)应用快速荧光素测定法筛选抗肿瘤药物 快速荧光素测定法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应用非常广泛的体外药物敏感性测定方法,其原理为采用一些特殊的荧光染料,对细胞的特定成份进行染色或标记。或通过细胞酶的作用使无荧光性的材料分解或转换为荧光材料,通过测定荧光强度从而测定出活细胞的量。现在普遍采用一种特殊的荧光染 FDAL1u(Fluoreseein diacetate),在正常情况下它不具有荧光,但当它加人到具有完整细胞膜的肿瘤细胞的营养液中时,由于细胞分泌的水解酶的作用,FDA

肿瘤细胞培养(完整版)

第6章肿瘤细胞的培养 肿瘤细胞培养是研究癌变机理、抗癌药的敏感性、肿瘤细胞和癌分子生物学特性的重要手段。癌细胞是比较容易培养的细胞,当前所建立的细胞系中癌细胞是最多的。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进行肿瘤研究具有许多优点: (1)可免受机体内环境因素的影响,避免了个体差异性,便于探索各种物理、化和生物 因素对肿瘤细胞生命活动的影响。 (2)既便于从细胞水平上研究肿瘤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又便于从基因及分子水平上研究 癌变的发生机理; (3)可长期传代、保存,便于观察肿瘤细胞生物学特性和遗传行为的改变。 (4)可用于快速筛选抗癌药物和研究耐药机理。 (5)研究周期短,比较经济。 但是它也有缺点,如长期培养可使细胞生物学特性发生改变;体外实验所得的结果不能完全代表体内的情况,应与体内试验结合研究更为合理等。 一、肿瘤细胞培养的生物学特性 1、形态和性状 形态不规则,细胞界限清晰,伸展较差,核膜、核仁轮廓明显,核仁多、核浆丰富。折光性强,电镜观察细胞表面微绒毛多而细密,与肿瘤细胞具不定向运动和铺着不依赖性有关。 2、生物特性 癌细胞在无血清或低血清(2%~5%)时仍能生长,营养要求不高,因能自分泌促增殖因子,在软琼脂培养时单个细胞能形成集落,生长方向性消失,再加上失去了接触抑制,癌细胞数量增多时可呈多层重叠生长,细胞饱和密度大,有丰富的三极有丝分裂,分裂指数高,细胞倍增周期短。 3、永生性 永生性也称不死性,在体外培养中表现为可无限制传代而不凋亡(Apoptosis),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系(株)都表现有这种特性。但体外培养的永生性和体内肿瘤的恶性(包括侵润性)是两种性状,受不同基因调控的,因恶性肿瘤多数在体外培养时并不那么容易获得成功,生长增殖能力并不旺盛,有时只能传若干代,说明体外培养的永生性可在体外培养后获得的。另外,体外培养的许多细胞系,如NIH3T3、Rat-1 10T1/2等均具有永生性而无恶性。但两者有相关性,永生性可能是细胞恶性变的某一阶段。 4、侵润性 侵润性是肿瘤细胞扩张性增殖行为,体外培养的肿瘤细胞仍保持有这种特性,当与正常组织混合培养时,能侵润入其他正常组织中,甚至能穿透人工隔膜。 5、异质性 所有肿瘤细胞都是由增殖能力、遗传性、起源、周期状态等性状不同的细胞组成,属于异质性,其中有的衰老、退化,有的处于周期阻滞状态,只有那些处于活跃增殖的肿瘤干细胞才是支持肿瘤生长的成分,肿瘤干细胞易于生长增殖,分离培养干细胞的方法称干细胞培养(有干细胞系和数个亚系组成)。

细胞培养技术原理及应用

细胞培养技术原理及应用研究进展 姓名:赵鹏学号:158033038 专业: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摘要:细胞培养是指将采集体内组织的细胞模拟体内生长环境,放置在无菌、一定营养条件、适宜的温度及酸碱度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技术,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文章对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作一综述。 关键词:细胞培养;应用;研究进展 细胞是构成机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有机体(除病毒)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具有独立的、有序的自控代谢体系。因此,对细胞的深入研究是揭开生命奥秘、征服疾病的关键。细胞培养是指将采集体内组织的细胞模拟体内生长环境,放置在无菌、一定营养条件、适宜的温度及酸碱度下,使其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技术。细胞培养技术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观察活细胞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变化;提供大量生物性状相似的试验对象,特别是研究大型动物(奶牛)时具有耗资少的优点。但模拟体内环境仍与实际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利用细胞培养技术的试验结果不可以轻易做出与体内等同的结论。 动物组织(细胞)培养开始于20世纪初,现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及应用广泛采用的技术方法[1 ]。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现在也广泛应用于动物生产研究。20 世纪60 年代,该技术应用于水产动物的病毒分离和纯化,对于鱼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单一种子细胞难以完成构建复杂组织的需要,因此产生了联合培养细胞技术。联合培养下的细胞之间存在着精细的相互调控关系,因而更符合仿生学的原理且更有利于种子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为复杂的细胞诱导分化以及体外组织构建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2 ]。 1 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是将活体组织或细胞从试验动物体内取出,放在模拟体内生存环境的体外环境(无菌、适温、营养丰富)中,使高体细胞生长、发育的一种方法。按照培养的结构成分不同,将其分为组织培养、细胞培养及器官培养等。根据细胞是否在支持物上生长,将其分为贴壁型和悬浮型。一般来说,圆形细胞如淋巴细胞属于悬浮型,而胞体梭型(成纤维型细胞)、扁平不规则(上皮型细胞)等属于贴壁型,贴壁型细胞必需贴附在支持物表面生长。细胞培养开始于1906 年,Harrison 用蛙新鲜淋巴液培养蛙胚神经组织4 周,首次成功地利用体外培养液培养神经元,标志着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式的基本建立。随着细胞培养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20 世纪50 年代进入繁盛阶段,细胞培养逐渐被基础研究与应用领域所应用,特别是在医学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目前,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涉及到生物学、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 3 ]。 目前,在细胞培养过程中,只能根据离体细胞的特点和培养条件,提供满足其生长和发育的一些基本生理条件。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细胞感染微生物后,会因被夺营养物质而导致细胞生长缓慢或停滞,甚至死亡。需要提供适宜的温度和pH,一般哺乳动物细胞培养的温度控制在37 ℃,鱼类的温度要低一些。温度过高或过低时,均不利于细胞生长甚至会导致细胞死亡。动物细胞最适宜pH一般控制在7.2~7.4,在此范围细胞生长活跃,增殖速度快,如果过低或过高性,细胞会因为细胞膜受损而死亡。细胞离体培养技术的关键是细胞培养液的设计,理想的细胞培养液可以同时解决细胞离体培养所需要的pH、渗透压、营养物质、调节物质的全部需要。细胞培养液中需含有细胞增殖、生长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如提供能量的物质(N源、C源)、代谢调节控制的物质(无机盐、维生素、激素)。另外,在细胞培养过程中需要提供一定量的气体(O2和CO2)。CO2具有调节pH和缓冲的作用,一般提供5% CO2。

小鼠胚胎干细胞培养

以下培养针对于小鼠的R1胚胎干细胞系,其它胚胎干细胞的培养可以参考。不过人的胚胎干细胞培养不可以采用下面的protocol,需要用专用的protocol和培养基。 一般培养--维持ES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 ES细胞培养用含有LIF(白血病抑制因子)和Feed细胞的培养基(高糖)来阻止细胞的分化。为细胞提供包被有0.1%明胶的平板作为粘附细胞的基质。建议每2-3天从达到80%-90%融合的平板按1:8的比率传代细胞一次,细胞传代以后,在将细胞接种在0.1%明胶包被的培养皿之前,通过预先将细胞接种在没有经过包被的组织培养板2个小时,使分化细胞粘附,从而将分化和未分化细胞分开。将细胞全程置于37℃,5%CO2,100%湿度条件下培养。如果在Feed细胞,那么就需要采用MMC进行处理,抑制Feed细胞增殖,但仍然能保持其分泌LIF因子的活性。下文中暂不提及Feed细胞。Feed细胞可以来源于STO细胞或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 培养基 ES: 配制一20×不含DMEM,HS,LIF的溶液(该溶液也能用于EB培养基--见下文)。分装在50ml 离心管中,(稀释为2×,每管42ml),贮存在-20℃。通过将21ml该溶液,HS和LIF加入450ml DMEM中制备培养基,0.22 μm滤膜过滤。贮存于4℃,时间不要超过2周。 贮存液 DMEM(高糖) 马血清(HS) L-谷氨酰胺(200mM) MEM NEAA(10mM) HEPES(1M) β-巯基乙醇(55Mm) PEST LIF 复苏细胞 细胞被冻存在10%二甲基亚砜(DMSO)中防止结晶的形成,结晶的形成会损害细胞。然而,二甲基亚砜对细胞有毒性,快速的进行细胞复苏是很重要的。 步骤: 1.从液氮中取出一管细胞; 2.将冻存管置于37℃水浴中2分钟(或放到管内溶液恰好完全溶解); 3.将细胞转移到一15ml Falcon管中; 4.加入5ml ES培养基(用培养基冲洗冻存管); 5.离心3分钟; 6.弃上清,用2ml ES培养基重悬细胞,至少吹打10次; 7.接种在明胶包被(见下文)的6孔或6cm组织培养皿; 8.孵育。 冻存细胞 冻存液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随着干细胞生物学以及肿瘤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肿瘤干细胞已成为当前肿瘤研究的热点。肿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在肿瘤干细胞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通过分离、纯化及培养肿瘤干细胞可以对其生物学特性如异质性、肿瘤的演化、转移和抗药性等进行研究,为肿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策略。 肿瘤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多采用无血清培养基(serum free medium, SFM),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加入适当的细胞因子联合培养以防止其分化。肿瘤细胞系或者是临床肿瘤组织联合采用机械和胶原酶消化肿瘤组织得到单细胞悬液,经过流式细胞仪或者免疫磁珠分选的方法得到肿瘤干细胞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在37℃,5%CO2饱和湿度的条件下进行体外培养,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肿瘤组织的获取应该越新鲜越好,最好是在外科手术后1小时内进行处理否则将影响肿瘤干细胞细胞的活性,不利于体外培养。 无血清培养基有很多种,针对不同的细胞类型有专门的无血清营养液出售。无血清培养基具有以下的优点:各批产品之间成分相对明确、质量相对一致;便于控制培养的生理环境;特殊细胞类型的优化配方有利于提高细胞的稳定性,使不同类型的细胞能在最有利于各自生长的环境中持续传代培养;依据不同类型的细胞、甚至不同的细胞系(株)都可能有各自的无血清培养基。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基础营养基及附加成分两大部分[1]。基础培养基一般采用人工合成的培养基主要有DMEM、DMEM/F12、UltraCULTURETM、神经干细胞专用无血清培养基、黑色素瘤专用培养基等其中以DMEM/F12(1:1,Invitrogen)最为常用。附加成分是指在基础培养基中加入各种不同细胞生长所需的营养成分,包括①营养因子:胰岛素、转铁蛋白和亚硒酸钠、牛血清白蛋白、B27、L-谷氨酰胺;②细胞因子:白血病抑制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等。使用无血清培养基培养的细胞经胰酶消化传代后不使用血清终止胰酶的作用,可使用0.1%-0.5%大豆胰酶抑制剂(soybean trypsin inhibitor)。 一、肿瘤干细胞培养中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 (一)白血病抑制因子LIF(leukemin inhibitory factor,LIF) 是白介素6(IL-6)细胞因子家族中的一员,是典型的多功能生长因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对细胞生长、增殖与分化有着广泛的作用,抑制分化促进干细胞增殖。胚胎干细胞的体外培养需要添加LIF以抑制其分化,维持其多能性。LIF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FGF)、β转移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干细胞分离培养步骤

家兔BMSC分离培养步骤 1.麻醉、备皮、消毒、铺巾:取1只4-5周龄新西兰幼兔,速眠新肌肉注 射(0.1~0.2mL/kg)麻醉。仰卧固定于操作台上,褪毛,备皮,2%碘酒、75%酒精(或碘伏)常规消毒,铺洞巾(洞巾孔洞应控制在lcm左右,以利于减少污染)。 2. 在双侧踝关节处环形剪开皮肤,再纵行剪开皮肤至骶尾部,分离肌肉、 筋膜等软组织至见骨膜,电锯离断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获取家兔股骨和胫骨(桡骨),置于装有PBS液的无菌盒内。(亦可从髂前上棘穿刺抽取骨髓) 3.用PBS液体清洗骨组织3-4遍,去除杂物、血迹后,在超净工作台上,无菌条件下剥离骨周围的肌肉软组织,用眼科剪从股骨和胫骨的干骺端打开骨髓腔,用含有适量肝素( 625 U/mL)的DMEM 液冲洗骨髓腔,收集冲洗液约 6 ~ 8 mL。吸管反复吹打后,1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加入 DMEM 培养基重悬,将上述细胞重悬液按照1∶ 1 的比例缓慢滴加到密度为 1. 073 g/mL 的PercoⅡ分离液中,1 500 r / min 离心 20 min。离心后管内容物分为 3 层,收集中间乳白色云雾状的单个核细胞层,加入 DMEM 培养液稀释混匀,1 500 r/min 离心 5 min,洗涤 2 ~ 3 次,去除多余的脂肪细胞及组织液。用含双抗的 10% 胎牛血清的 DMEM/F12 培养基重悬细胞,以 2. 0 × 10^5个/cm2的细胞密度接种于25cm^2培养瓶中,置于37 ℃,5%、饱和湿度的孵箱中培养。 4. 48小时后首次半量换液,去除浮物及其它非贴壁细胞(如造血干细胞),后每隔3天换液一次。 5. 7-10天后,待细胞融合长满至80%以上时用0.25%胰蛋白酶消化传代。 经过第一次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约能占60%左右,并且呈漩涡状生长;一般经过3次左右传代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大约能占90%左右。

肿瘤学研究常用实验技术及方法

精心整理 肿瘤学研究常用实验技术及方法复习题 1.表观遗传的科学内涵 三个特点? a)基因功能完全、稳定地丧失,有遗传性; b)细胞外环境长期作用的结果,有可逆性; c)分析方法灵敏,可检出少数细胞的变化 2. DHPLC 3. i. ii. 梯度中 iii. SDS- iv. 1.丙烯酰胺有神经毒性,可经皮肤、呼吸道等吸收,故操作时一定要注意防护。 2.制备聚丙烯酰胺凝胶时,小心防止凝胶渗漏。 3.蛋白加样量要合适,加样量太小,条带不清晰,加样量太大,则泳道超载,条带过宽而重 叠,甚至覆盖至相邻泳道。 4.对多种蛋白质而言,电流大则电泳条带清晰,但电流过大,玻璃板会因受热而破裂,故适 合的电流为玻璃板微热。 5.胶转膜后应在膜上标记好正反面及电泳方向。 6.电转移时应注意勿将滤膜和胶的位置放反,而且滤纸、滤膜和胶应等大,以免短路。

4.组织培养/基因的克隆、转化与表达 i.请列举至少3种流式细胞仪的用途? 1.定量检测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的各种细胞成分 2.研究细胞的各种功能状态(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分化、酶活性、细胞膜通透性、 氧化还原状态、吞噬性等)。 3.定量检测血清中的各种可溶性生物分子成分 临床中应用:1.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免疫分型 1. 2. 3.细胞 磷酸酶(phosphatase) 激酶(Kinase) 连接酶(Ligase) 5.生物质谱简介 生物质谱在蛋白组学中的应用? 1.ProteinsMWmeasurements; 2.ProteinIdentification;(ID) 3.Peptideandproteinprofiling; 4.ImagingMS; 5.ProteinPTMs;5.ProteinQuantification 6.《常用电泳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课程复习题

干细胞培养全攻略

ES 细胞培养 A.FBS的灭活与分装 1.化冻 将血清(Fetal Bovine Serum,Hyclone)从-20℃冰箱取出,放于4℃冰箱化冻过夜;也可室温(或浸于自来水中)化冻,化冻后若不马上灭活,可以放入4℃冰箱暂时保存; 2.灭活 (1)放入室温的水浴锅内开始加热(同时放入一个内装200 ml自来水的血清瓶,插入一根温度计,温度监控以此为准); (2)当温度计显示56℃时,控制在此温度30分钟±3分钟;若不小心使温度上升超过56℃,则:若仍未超过60℃,且时间很短(比如:不超过5分钟),则仍可使用; 若超过60℃,或者时间较长,则弃去不用,或者尝试用于ME细胞的培养; (2)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约需1-3小时),可分装或-20℃继续冻存; 3.分装 (1)转入细胞间,用移液器将血清分装,注意预先要将血清轻轻摇动数周、混匀;吹出血清时要注意:不要吹出气泡(血清很粘稠,很容易产生气泡;如果已产生气泡,则在酒精灯火焰上过一下);标好批号和日期; (2)放入-20℃冰箱冻存(分装一次大约可以使用1—2个月)。 B. 配制DMEM血清培养基 1.提前一天将分装好的FBS从—20℃冰箱取出,放于4℃冰箱化冻; 2.在细胞间中将FBS以及其它需要添加的成分(如,丙酮酸钠、抗生素等),按照比例加入DMEM培养基中,作好标签;放入4℃冰箱保存。 配制比例如下:

C.原代胚胎成纤维细胞(ME)的制备 1. 取1 2.5-1 3.5dpc孕鼠,断颈处死; 2. 将鼠腹面向上放置,70% 酒精润湿、消毒腹部(防止腹毛飞扬,污染内脏及子宫),剪开皮肤层、肌肉层,打开腹腔,将连接在子宫上的结缔组织及脂肪剪去,将子宫取出,转入无菌10cm平皿中; 3. 把平皿转入超净台; 4. 用镊子打开子宫壁,挤出鼠胚,并与胚外组织、胎盘等分离,除去鼠胚的头、四肢及各种内脏(主要为肝脏、肺脏、心脏和肠胃等); 5. 将鼠胚移入另一新的无菌皿,用PBS洗三次; 6. 弃去PBS,用弯头剪将鼠胚剪碎,加入PBS洗至溶液基本无色(1-4次); 7. 加入适量Trypsin-EDTA(0.25% Gibco 25520,下同),体积约等于组织块体积; 8. 用滴管轻轻吹匀,室温下消化1-10分钟(或消化至溶液浑浊变粘),加入与消化液等体积培养基,轻轻吹打混匀(5-10次),静置; 9. 沉降后将上部溶液轻轻吸出,转入离心管中。 10. 将细胞悬液管离心(1000转5分钟); 11. 弃去上清,向沉淀中加入适量培养基,轻轻吹打重悬,将其分种至10 cm细胞培养皿,补加适量培养基,作标签(ME-0;注意:若冻存,则可以使用复苏后的0代ME制作Feeder;若直接使用则最好不用0代ME细胞做Feeder,要传到一代以后再用来制作Feeder比较好),转入培养箱培养; 12. 视细胞生长情况换液(一般3天换液一次),若细胞已长满,则冻存,或者1:3-5传代(视细胞疏密而定),放入培养箱继续培养(此后不用再换液);1-5代的ME细胞均可用来制作Feeder。 饲养层细胞(Feeder)的制备 注:含10 ug/ml丝裂霉素C的DMEM血清培养基(FBS占10%)(实验室所用MMC为10 mg/mL,Calbiochem) 1.弃去细胞培养皿中的培养液,加入适量含10ug/ml丝裂霉素C的培养基(DMEM+10% FBS); 2. 放入培养箱培养3小时(2-4小时); 3. 用0.1% 明胶处理培养皿(将明胶加入,摇动使明胶覆盖全部皿底,然后吸出明胶弃去即可),室温放置2小时以上,至皿底明胶干燥为止; 4. 弃去含有丝裂霉素C的培养基,加入2-3 mL PBS,轻轻摇动,弃去PBS,如此洗3-5次(必须洗3次以上,以便彻底洗去残存的丝裂霉素,丝裂霉素是有丝分裂抑制剂,因而对ES细胞有毒性); 24. 加入适量胰酶消化30秒,吸去消化液,静置至细胞层出现裂缝或明显滑壁为止,加入培养基,吹打,种至明胶处理过的培养皿中即可(如细胞过稀,可再补加丝裂霉素处理过的细胞),半小时后即可使用(如果急用,则可以用ES细胞培养基终止消化,然后与ES细胞一起转入明胶处理过的新板上),可使用6-10天,用前更换培养液(如未用明胶处理培养皿,则需在培养箱中放置2小时以上方可使用;最好是前一天下午制作Feeder,第二天上午使用,这时的Feeder状态最好,最适于ES细胞贴壁生长,而且万一制作的Feeder在第二天早上发现出了问题,还可以赶紧补做)。 ES细胞培养基 DMEM+15%FBS

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技术

神经干细胞体外培养与鉴定 一前言 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 S)是神经系统内能产生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未分化原始细胞【1-2】。文献报道,NSC具有无限增殖、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能分化形成各种靶组织细胞【3-5】。此外,NSC 还可用作为是细胞移植治疗的有效载体,被广泛用于神经疾病细胞或载体治疗。根据目前的研究结果,其主要作用包括下列三方面:①NSC分化成宿主细胞来替代丢失细胞的作用;②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生物学功能;③桥接作用【6-8】。基于NSC的上述特性,从而奠定了NSC在细胞替代治疗中有广泛应用前景,而如何获取NSC则是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首先面临的关键问题。本实验拟建立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小鼠NSCs原代和传代培养技术,为后面的实验提供方法支持。 二实验所需仪器、试剂及其配制 (一)实验仪器 光学显微镜(Olympus,Japan) 倒置荧光显微镜(LEICA DMIRB) 冰冻切片机(Leica CM1900,Germany) 光明DZKW型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市光明医疗仪器厂) XK96-A快速混匀器(姜堰市新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HT-200 电子天平(成都普瑞逊电子有限公司川制)FA1004型精密电子天平(上海良平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MP 8001单臂脑立体定位仪(深圳市瑞沃德科技有限公司) 10μl微量进样器(Pressure-Lok,PRECISION SAMPLING CORP,BATON ROUGE, LOUISIANA,Made in USA) 0.5ml、1ml Eppendorff管(Ependorff) 手术器械:眼科剪、解剖剪、显微剪、显微有齿镊及无齿镊、蚊式钳、刀柄刀片等。

造血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一造血干细胞分离 (一)小鼠骨髓采集与单个核细胞悬液的制备 1 HES(羟乙基淀粉)沉淀法 抽取髓液500 m L按4∶1比例加入HES,自然沉降红细胞后,分离上清。4℃400 g离心10 min 得细胞沉淀物,以1 %白蛋白盐水液洗涤细胞2次。 2 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 ①按体积比为~2)∶1在骨髓液中加入淋巴细胞分离液。4℃,1 5 00 r / min,离心20 min。取单个核细胞层,以1%白蛋白盐水液洗涤3次。 ②取鼠股骨和胫骨 , 在两头关节处切开骨骼 , 反复用培养基冲洗骨髓腔 , 随后小心地逐滴将细胞悬液加在淋巴细胞分离液上 , 2 000 r / min 离心 20 min。吸取离心后相交液面处的白色细胞层即为单个核细胞。 3 Ficoll分离法 方法一在15ml分离管中加比重为的Ficoll液,缓慢移入等量骨髓细胞悬液,整体平衡后低温离心2000r/min×20min,吸取白细胞层,用RPMI1640液亲清洗后离心2000r/min×10min,取白细胞层加RPMI1640液到10ml制成造血干细胞悬液样本。 方法二取无菌离心管1支,预先添加3mlFicoll(与骨髓细胞悬液体积1:1),用滴管取单细胞悬液3ml,沿离心管壁小心缓慢叠加于分离液面上,注意保持清楚的界面,室温下水平离心2000rpm×20分钟,(后续在冰上进行)用毛细吸管插到云雾层,小心吸取单个核细胞,置入另一短中管中,加入5倍以上体积的磷酸缓冲液PBS,1500rpm×10分钟,L-DMEM洗涤细胞两次,每次以1000r/min 离心10min,去上清液。(除第一步的室温离心外,其余为低温离心)。 取骨髓细胞悬液的方法是:取出大鼠腿骨将肌肉尽可能剔除,并用PBS缓冲液冲洗干净。在超净台中腿骨浸泡在PBS缓冲液中5min,之后在两头关节处切开骨骼 , 反复用PBS缓冲液冲洗骨髓腔,从而得到骨髓细胞悬液。 (二)Linc-- kit+造血干细胞的分离纯化。 去除 Lin+细胞( 负筛选) : 带有生物素的混合抗体标记成熟细胞 ; 抗生物素的磁珠吸附抗体标记的成熟细胞 , 包括 T , B淋巴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它们的定向前体细胞 ; 细胞通过磁场不被柱子吸附的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质干细胞。收集CD117+细胞( 正筛选):带有CD117抗体的磁珠吸附CD117+细胞 , 细胞通过磁场被柱子吸附的CD117+细胞(具体操作步骤参照M iltenyi公司MACS手册)。 (三)根据细胞表面CD34+抗原进行分离纯化 流式细胞仪检测骨髓CD34+细胞:取50μL细胞悬液 , 加入μL CD45- FITC和10μL CD34- PE 充分混合 , 避光孵育15 min。以PBS液洗涤并加多聚甲醛固定液450μL固定 , 上机检测。 磁性标记 CD34+细胞:在细胞悬液中加入100μL Fc - R阻滞剂 , 再加入100μLCD34 磁珠标记细胞 , 于4℃冰箱中充分混合孵育 30 min。用PBS 缓冲液洗涤细胞,离心10 min , 去上清液后再以500μL PBS缓冲液重新悬浮细胞。 MiniMACS磁性分离、纯化CD34+细胞:将MS分离柱放置在MACS分离器的磁场中,以500μL PBS 缓冲液漂洗。以孔径30μm的尼龙网或过滤器去除细胞悬液凝块 , 细胞通过分离柱 , 以500μL PBS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分享

肿瘤干细胞培养技术 肿瘤干细胞起源: 最初形成肿瘤的不一定是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 CSCs),尽管肿瘤起始细胞有时能和CSCs互换;CSCs的存在最早是在40年前被提出来的,支持CSCs 存在的最佳证据来源于对恶性血液疾病急性白血病的研究;CSCs也被很多学者称之为肿瘤传播细胞(Tumor propagating cells, TPCs);图中显示:CSCs不仅可以来源于正常干细胞的突变,还可以由祖细胞分化的细胞获得无限增殖潜力而形成、由分化的细胞去分化后突变形成。 肿瘤干细胞特征: 1、CSCs的迁移对肿瘤远处转移的影响:CD133+胰腺癌细胞具有形成肿瘤的能力;这些细胞能够进行连续传代,说明其具有自我更新能力(Self-renewal capacity),且能够通过制造分化的、非致瘤的子代从而产生肿瘤异质性;临床生存分析也表明CD133和肿瘤患者的无疾病生存和总生存率相关;还发现,经历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肿瘤细胞呈现CSC特性。

2、CSCs具有一些干细胞的特征,如休眠、DNA修复机制激活以及对细胞凋亡的天然抗性等。 3、CSCs对治疗耐受; Ref: Drug Discov Today, PMID: 24819719 其耐受的主要机制包括:药物外排,最经典的耐药机制为ABC(ATP-binding cassette)转运蛋白、抗凋亡通路、干扰细胞分化、乙醛脱氢酶、缺氧环境等等。 肿瘤干细胞的分离:荧光激活细胞分选(FACS)和磁珠细胞分选(MACS)是分选CSCs的主要技术;FACS是通过细胞水平特殊蛋白表达、细胞培养、表观遗传学变化以及细胞标志物CD44、CD133等的表达方式来分离细胞;MACS是

骨髓瘤细胞的培养实验

实验一、骨髓瘤细胞的培养 骨髓瘤细胞系应和免疫动物属于同一品系,这样杂交融合率高,也便于接种杂交瘤细胞在同一品系小鼠腹腔内产生大量McAb。 常用骨髓瘤细胞系有:NS1、SP2/0、X63 Ag8.653等。 骨髓瘤细胞的培养适合于一般的培养液,如RPMI1640,DMEM培养基。小牛血清的浓度一般在10~20%,细胞的最大密度不得超106/ml,一般扩大培养以1∶2稀释传代,每2~3天传代一次。细胞的倍增时间为16~20小时,上述三株骨髓瘤细胞系均为悬浮或轻微贴壁生长,只用弯头滴管轻轻吹打即可悬起细胞。 二材料: 1.试剂: (1)培养基杂交瘤技术中使用的细胞培养基主要有RPMI-1640或DMEM(Dulberco Modified Eagles Medium)两种基础培养基,具体配置方法按厂家规定的程序,配好后过滤除菌(0.22um滤膜),分装,4℃保存。 不完全RPMI-1640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原液96ml,100×L.G.溶液1ml,双抗溶液1ml,7.5% NaHCO3溶液1-2ml,HEPES溶液1ml。 不完全DMEM培养基:DMEM 13.37g,超纯水或四蒸水980ml,NaHCO3 3.7g,100×L.G.溶液10ml,双抗溶液10ml,7.5% NaHCO3溶液1-2ml,用1N HCl调试pH至7.2-7.4,过滤除菌,分装4℃保存。

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不完全RPMI-1640或DMEM培养基80ml,灭活小牛血清15-20ml,用于骨髓瘤细胞SP2/0和建株后杂交瘤细胞培养。 (2)小牛血清灭活:从-20℃冰箱取出小牛血清,室温自然融化,56℃ 30min即可充分灭活,分装小瓶(5ml/瓶),-20℃冻存备用,尽量避免反复冻融。 (3)青、链霉素(双抗)溶液(100×)取青霉素G(钠盐)100万单位和链霉素(硫酸盐)1g或100万单位,溶于100ml灭菌超纯水或四蒸水中,分装小瓶(4-5ml/瓶),-20℃冻存。 2.器材: 超净工作台、CO2恒温培养箱、普通冰箱、电子天平,药物天平、巴氏吸管、10ml吸管、100ml细胞培养瓶、滴管、灭菌小瓶等 三方法: 细胞冻存及复苏 先用24孔细胞培养板扩大骨髓瘤细胞或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当长满时,再扩大到100ml细胞瓶。当其处于对数生长期时,将细胞洗下,用细胞冻存液(含10﹪DMSO,40﹪FCS的DMEM培养基)将细胞悬浮,调配成1-3×106个/ml,每个细胞冻存管分装1ml,移至液氮罐口悬吊2小时或-70℃冰箱过夜,然后沉入液氮中。复苏时,从液氮中取出冻存管后迅速置入40℃水浴中,在1min内融化,1500rpm离心5min,弃上清,用少量完全培养基轻轻悬浮细胞,移入24孔板中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间充质干细胞培养方法 1. 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 2. 干细胞应用与干细胞调控。 3. 间充质干细胞MSC生长过程 4. 间充质干细胞MSC培养的合适气体环境 5. 细胞培养板的选择 6. 如何选用细胞培养基 7. 如何维持培养液p H 8. 血清与干细胞的培养 9. 胎牛血清(F B S )是否需要灭活 10. 细胞的细菌、真菌污染及排除 11. 细胞培养污染的预防 12. 使用胰蛋白酶时加入E DTA的目的是什么 13. 胶原酶的种类和选型 14. 胶原酶V S胰酶 15. 干细胞的种类和表面标记 16. 间质干细胞培养原理概述 17. 间质干细胞成脂和成骨诱导分化 18. 干细胞老化的表现和处理 19. 细胞传代消化过程指导 20. 冷冻保护剂作用和选择 21. 细胞冻存指导 22. 干细胞冷冻和复 23. 移植细胞的基因修饰 1.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 体外培养细胞根据它们在培养器皿是否能贴附于支持物上生长特征,可分为贴附型生长细胞,常表现为成纤维型细胞和上皮细胞。悬浮型细胞在培养中悬浮生长。 间充质干细胞MSC基本形态:形态与成纤维细胞类似,细胞在支持物表面呈梭形或不规则三角形生长,细胞中央有卵圆形核,胞质向外伸出2-3 厘米个长短不同的突起。可看到细胞成螺旋状生长。 2.干细胞应用与干细胞调控 干细胞的调控是指给出适当的因子条件,对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进行调控,使之向指定的方向发展。 2.1源性调控 干细胞自身有许多调控因子可对外界信号起反应从而调节其增殖和分化,包括调节细胞不对称分裂的蛋白,控制基因表达的核因子等。另外,干细胞在终末分化之前所进行的分裂次数也受到细胞调控因子的制约。 (1)胞蛋白对干细胞分裂的调控 干细胞分裂可能产生新的干细胞或分化的功能细胞。这种分化的不对称是由于细胞本身成分的不均等分配和周围环境的作用造成的。细胞的结构蛋白,特别是细胞骨架成分对细胞的发育非常重要。如在果蝇卵巢中,调控干细胞不对称分裂的是一种称为收缩体的细胞器,包含有许多调节蛋白,如膜收缩蛋白和细胞周期素A。收缩体与纺锤体的结合决定了干细胞分裂的部位,从而把维持干细胞性状所必需的成分保留在子代干细胞中。

细胞培养技术发展史及培养条件 黄璐

学号:20095071126 系(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专业 年级 2009 级 姓名黄璐 论文(设计)题目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史及培养条件 指导教师卢东升职称教授 2011 年 5 月16 日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0引言 (3) 1细胞培养技术发展史 (3) 2细胞培养的条件 (4) 2.1 细胞培养的一般条件 (4) 2.1.1温度 (4) 2.1.2 pH (4) 2.1.3 渗透压 (4) 2.1.4 营养物 (4) 2.1.5 水 (5) 2.1.6 无菌条件 (5) 2.1.7 光 (5) 2.1.8 气体 (5) 2.2动物细胞培养的特殊条件 (5) 2.2.1 血清 (6) 2.2.2 支持物 (6) 2.2.3 气体交换 (6) 2.3植物细胞培养的特殊条件 (6) 2.3.1 光照 (6) 2.3.2 激素 (6) 2.4微生物细胞培养的特殊条件 (6) 3小结 (7) 参考文献 (7)

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史及培养条件 学生姓名:黄璐学号:20095071126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科学专业 指导教师:卢东升职称:教授 摘要:19世纪英国生理学家Sydney Ringer研制出可维持离体动物心脏跳动的盐溶液,1885年德国人Roux用温生理盐水在体外培养鸡胚组织并存活数月,从而开始了组织培养。1907-1912年,人们创建了悬滴培养法,由此建立了体外培养组织。从50年代起,细胞培养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并渗透到其他学科中,目前细胞培养技术已广泛用于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细胞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营养环境,细胞培养是指从体内组织取出细胞摹拟体内出现环境,在无菌、适当温度及酸碱度和一定营养条件下,使期生长繁殖,并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一种培养技术。因此离体的细胞培养需要在温度、pH、营养物、无菌环境、气体等方面进行设置。而动植物细胞和微生物细胞的培养均有其自身的特殊培养条件。关键词:组织培养;细胞培养;细胞生长;培养条件 Abstract:The 19th century British physiologist Sydney Ringer developed from the body can maintain the salt solution animal the beating of the heart, in 1885 German Roux with warm saline the in vitro culture of chicken embryos organization and live for months, and thus began the tissue culture. 1907 - 1912, people created suspended drops culture method, creating the in vitro organization. From the 1950s on, cell culture in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nd spread to other disciplines, currently cell culture technology has widely used in biology and medicine for different areas of study. Cell growth need certain nutrients environment, cell culture refers to remove cells from body organ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environment, echoing the ph and sterile, proper temperature conditions, with certain nutrients that period, and maintain its to grow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a culture technology. So the cells from the body in need of cultivation temperature, ph, nutrients, sterile environment, gas, etc Settings. But animals and plants cells and microbial cells cultured in all has its own special cultivation conditio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