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如何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04-02T15:15:37.8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9年9月17期5批次作者:刘清环

[导读] 本文通过《硫酸》的教学设计,阐述如何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通过每一步教学设计挖掘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摘要:本文通过《硫酸》的教学设计,阐述如何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通过每一步教学设计挖掘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构知识,学会迁移运用知识,提升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关键能力。使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而发展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 “三环六步” 小组合作化学教学核心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化学学科的育人价值。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5个方面阐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1]一节好的化学课不但要有效的传授化学知识,而且要体现较好的育人功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发挥课堂的“传道、授业、解惑”功能,使学生通过化学学科学习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推行 “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所谓 “三环”,即:课前、课中、课后; “六步”,即:“课前预习、激趣示标、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测练达标、课后跟踪”。搜索与“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关的论文,一线教师对“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不少,但鲜有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结合起来的探索研究。笔者认为,应该在“三环六步”小组合作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挖掘可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建构知识,学会迁移运用知识,提升分析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关键能力。

二、教学设计

1.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必要环节,布置预习提纲和小组合作学习的预习任务,也是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前提。笔者设计了以下课前预习内容:

【任务1】根据已学的知识小组合作讨论并写出稀硫酸有哪些性质?有方程式的写出对应的方程式,没方程式的用文字进行表达。

【任务2】写出硫原子的原子结构,解释为什么浓硫酸有强氧化性。

【任务3】阅读课本,尝试向同一小组的同学阐述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分别是什么?然后把自己对浓硫酸的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的理解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1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以旧知引出新知,让新知有较好的生长点;任务2、3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使学生能从硫原子的结构这一的微层面理解浓硫酸的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观念,发展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2.激趣示标——巧设导入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且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堂上,教师创设情境,设计简单而有趣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有意识地开展教学活动和为检测自己是否达标做好铺垫。

3.自主研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材,再次梳理课前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巩固预习成果。笔者设计了以下激趣示标与自主研习内容:

浓硫酸自传

我是典型的白净小生。别看我平常黏糊糊的,我可是酸性家族的族长,不但因为战斗能力强,更因为我处事稳重不挥发。

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我唯一的弱点就是水,我在空气中寻找她的气息,我在有机物中找寻她的痕迹,不计一切后果把她拥入怀里,哪怕留下一片焦黑的荒地。

我知道我的脾气很暴躁,这是由我中心+6价硫原子所决定的,请放心我会抓住一切机会来改变它。

浓硫酸的自传里哪些语句体现了浓硫酸的特性?体现了什么特性?

设计意图:浓硫酸的自传简洁有趣,引起学生对浓硫酸的极大兴趣,通过自传的语句了解浓硫酸的性质,培养学生信息提取、收集证据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初步发展学生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4.合作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按照预习提纲的要求顺序,由学生来展示学习成果,对疑难的问题,分组讨论研究,解决预习提纲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教师抓住重点进行精讲点拨,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时,教师要全神贯注听学生发言、看学生板演,及时给以点评。以下是笔者设计的合作探究内容:

探究一:在试管中放入少量胆矾,滴加少量浓H2SO4振荡,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浓硫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二:在试管中分别放入木屑、纸屑,滴入几滴浓H2SO4。观察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浓硫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在烧杯中放入蔗糖,加入几滴水,搅拌均匀。然后加入98%的浓H2SO4迅速搅拌,观察现象。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体现浓硫酸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和大多数金属发生反应,那么在工业上如何储运?为什么?

设计意图:三个探究实验与小组合作讨论研究,培养学生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记录实验现象,加工实验信息,获得实验结论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能与同学交流实验探究成果,尊重实验和证据,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能力,发展了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

5.测练达标——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好学生练习题,测试学生新课学习后学习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学生梳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归律、总结方法。笔者设计了以下测练达标内容:

“某日,一辆载有浓硫酸的罐车在某境内侧翻。从车中流出的硫酸使路边杂草等被腐蚀成黑色,上面泛起黑色的泡沫,空气中到处弥漫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精品文档 . 我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 要求,将化学知识转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我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这无法方面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呼兰中学“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呼兰中学“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呼兰中学徐福民 一、“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和流程 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初步形成“三环六步”教学模式。“三环”即三个环节:课前预习——课中研习——课后练习。“六步”即六个步骤:自学、互学、示学、助学、用学、验学。 该模式着力学生主体作用,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组织、点拨、评价潜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最大的兴趣,学到最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事理,培养更强的能力。 ㈠第一环,课前预习 基本要求:自学互学,预习先行。 操作方式:教师精心备课,设计演学稿,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演学稿”。演学稿要求学生在课前必须完成,最好是独立完成。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对存在的问题,

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要求学习小组成员间,通过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整个演学稿的完成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 注意点:因为演学稿是教师与学生按照教学要求,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载体,所以,教师设计演学稿必须高“质”精“量”,以便于学生在课前预习和课中研习使用。 ㈡第二环,课中研习 基本要求:示学助学,师生同行。 操作方式:教师课前批阅演学稿,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对演学稿的掌握情况,课上可以给约五六分钟时间,通过小组间学生的合作、探究完成预习中未完善的问题。这期间,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关注学生学习状态,分析学生学习的情况,也可随机对某个学习小组进行指导。而后,各学习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把演学稿中的要点问题板书于黑板,并由各小组学生分别讲评,纠错补充。在整个展示点评中,师生共同关注重点、难点知识,及时质疑,调动学生解决相应的问题。时间可用25——30分钟。 注意点:课堂上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课堂上生生互助,师生互助,师与生教学相长。教师的帮助、点拨要把握时机,恰到好处。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与化学教学设计 1引言 随着1977年恢复高考,教育领域重新受到重视。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期,由于人才的稀缺,人们对人才的要求也偏向专业知识水平与能力。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趋全面化。它不仅要求一个人在专业的岗位上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具备基本的素质。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的决定》,在决定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全民素质!这是我国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也标志着“素质教育”正式在中国开始实施。素质,是人原本具有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质量或品质,具有本源性、根基性、潜在性、综合性等特征[1]。实际上,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提高,而个体的素质就是先天条件和后天学习的结合体,素养通过个体的素质体现出来。如果说素养是基本生活之所需的话,那么,核心素养即为优质生活之所需,它强调不同学习领域、不同情境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是关键的、必要的也是重要的素养[2]。2014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是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3]。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笔者就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来讨论怎样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教学设计。 2初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 2.1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我们通常认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有没有素质,跟这个人的受教育水平有很大的相关。但是,也并不是所有受教育水平较高的人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和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性格特征有关。素质是人的稳定的、能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它是以某些生理和心理特性(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为基础发展形成的,能够作为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个体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潜能),是人全面发展、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4]。而我国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是为了学生在德、智、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其内涵分述如下。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反应,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模型。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确定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素养5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上述5项素养立足高中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体现了具有化学学科特质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创新,“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面的价值追求。上述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三环六步“ 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心得

“三环六步“ 高效课堂模式教学心得 我校开展的”三环六步” 生本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构建知识,在自主探究中发展,在自主探究中创造。 “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三大环节、六个步骤。本模式各环节、各步骤在具体实践中可随教学内容、学习情况所需灵活运用。 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我感受颇深,收获颇多! 感受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教师传授知识为主。而在生本高效课堂中,更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就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1)认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新《标准》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对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作出了科学而具体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研读《标准》,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严格按照

《标准》的要求对照执行。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 (2)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备课”备”什么?教师备课的重要指导思想不是备教师怎样”教”,而是备学生怎样”学”。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内容学习困难大,应该如何实施,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生分歧或独特见解,如何应对等。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师们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死教”教材为”活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生动而有效。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当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能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教师还要勇于创新,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要做好激励工作,由于现在的课堂主要是由学生来讲,所以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对于好的表现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我们要相信学生,这可能也是我们最为担心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学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 教学设计 Last updated at 10:00 am on 25th December 2020

基于化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设计 【摘要】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堂教学已经成为趋势,本文从教学思想中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教学设计中覆盖化学学科的重点知识、教学策略中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堂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教案,力求落实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工艺流程;重点知识;关键能力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了教学设计的核心,“核心素养”也成了网络热搜词。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应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体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为此,笔者设计了一堂以“怎样突破化学工艺流程题”为主题的教学案例,力求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具体教学流程如表1: 工艺流程题是近几年高考的热考题型,考查的核心知识有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和实验基础等,能力考查侧重于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计算能力。可见,从高考题的考查角度也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该案例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设计,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一、教学思想要全面贯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分别是:宏观辩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当然一堂课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将核心素养的5个维度全部体现,但教学设计应有所体现。比如本案例中的5

化学核心素养教学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大大提 高了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高度重视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还要重 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素养是指在学习和实践某一学科知识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该学科特征为基础的理论 知识、专业技能、品质以及学习经验的综合。这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和叠加,而是渗透了学 生的主观意识,将其成功转化为一种思考方式。 化学核心素养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新形势下化学学科的教学目标、育人要求,将化学知识转 化为一种具体的能力用以解决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有: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研与创新、科学精神 与社会责任五大方面。 第一,宏观观察与微观探索,旨在引导学生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去认识物质的多 样性,从而对物质进行有效分类;旨在引导学生从元素、原子、分子的角度去分析物质的结 构和性质,得出“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旨在引导学生站在宏观和微观的高度去解决遇到 的实际问题。 第二,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明白物质 产生化学变化是基于一定的基础、并遵循相关的规律;旨在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 质是伴随一定的能量转化,从而生成新的物质;旨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的去分析化学反应, 充分利用化学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引导学生树立证据意识,利用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变 化提出相关的假设,通过层层分析、逐步推理来证实自己的假设,处理好观点、证据、结论 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分析推理法来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 的关系、建立模型,从而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来解释化学现象、解释化学本质与规律。 第四,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探究意识,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获得新的、有价值的发现;组织学生去明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并执行探究方案,在 探究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对于“异常”现象,要勇于说出自己的想法。 第五,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旨在引导学生树立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树立勇于 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真理的科学精神,树立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学观念,对于化学有关的社 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判断。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对策 (一)立足于化学教材,高度整合和利用教材内容 第一,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化学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一改传统的课堂 教学权威地位,转化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教学主体 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足够的课堂表现时间。 第二,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对化学教学有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解读

1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解读 “三环六步”教学法 【三环】即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六步】预习、示标、研习、探究、达标、跟踪六个步骤。 它是以课前预习为前提,以学习目标为核心,以目标导学为手段,以自主学习为主旨,以探究合作为方法的教学模式。 【课前】在集体备课基础上形成教学方案,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方案,向学生出示预习提纲。 (学生通过预习解决A 、B 两级问题,对C 、D 两级形成初步的问题带入课堂)(课前每个小组预习得分情况出示在黑板) 【课中】按四步(示标、研习、探究、达标)教学模式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交流者。(学生根据成绩每班分成六个小组,组内每位学生编号,由1号同学任小组长,每个小组还要有一名各科负责人,形成小组竞争机制,以好带差) 【课后】备好课后课,做好跟踪工作。(学生完成作业,反馈“未清”的问题。教师每周晚自习期间不讲新课,处理一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小组搜集上来的问题。每天下班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布置夜自习预习任务和时间安排) 【基本原则】:预为先导、学为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精讲精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作业适量、前后衔接。要求:教师要精讲,尽量减少讲课时间,凡是学生能讲的教师不代替。 优质课堂教学模式流程: 【课前】 1、集体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集体备课能使备课的效率更高、效果更好。老师们通过集体备课能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制定最佳教学方案。并编写出总体的导学案 (1)、集体备课的安排 【时间】:每备课组每星期安排2—3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 【参加人员】:备课组全体任课教师 【组织】:参加人员要按规定时间到备课室参加集体备课,带好参考资料,主备老师(上次集体备课定好的)带好已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初稿(含导学案),复印给老师,人手一份。集体备课由组长负责主持,并填写集体备课记录单,参加人员要在记录单上签到。 (2)集体备课的内容: 【研讨内容】:研讨下一周的教学内容,按上次备课时的计划分工,由主备人对自己所负责的教学内容、选编的课时计划初稿做中心发言,要指出本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易错点、讲出教学计划设计、题目选编的意图,要提出突破难点的方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法和“六步”的实施办法。由其他老师做补充,提出修改意见,形成课时计划定稿。 【制定计划】:制定再下一教学周的计划,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课时数,将任务分配到老师。领到任务的老师在下一教学周里根据领到的课题编写课时计划,为下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作准备。 2、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后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为学生的自学指示了思考的方向和路径,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自主思考,完成导学案规定的任务。通过预习:1、理解、掌握能够通过自主理解的;2、琢磨、留下不能通过自主理解的。导学案要按照“三环、六步”的要求来编写,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基础知识、典型例题等相应内容要考虑A 、B 、C 、D 四个层次,按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A 、识记级内容。B 、理解级内容。C 、应用级内容。D 、拓展级内容。)(注:导学案的编写以基础为主,研标部分设置六个问题,展示时每个小组一个,达标部分不能出现在导学案上,复习课和习题课也要用导学案。) 3、个人备课 (1)备内容: 把研究好的课时计划再通备一遍,备内容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备一题多法、一法多题、归纳知识、总结规律,同时也要根据即时学情预设学法指导。 (2)备学生: 根据教学内容、预设学情和经过批改作业导学案掌握的即时学情特点,预测课堂将会出现的问题,设计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助、组组竞争的调控方案。 【课中】 “三环六步”教学法在课中阶段按四步(示标、研习、探究、达标)教学模式实施。 (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示标) 首先进行情境设置,新课引入,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性。 第二、出示本节课的学标,向学生交代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的。 第三、教师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提出系列的自学导读问题(课前,也即上节课后布置的本节课预习提纲中的AB 级问题)。 (2)、阅读教材、自主解标。(研习)(学生阅读教师提问)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教材,再次梳理(因课前已按预习提纲进行了预习)预习提纲中的问题,巩固预习成果,清晰未知事理。 (3)、合作探究、重点讲解。(探究)(学生小组合作展示讲解本组学习任务) 此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按照预习提纲的要求顺序,由学生来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可作补充),对疑难的问题 ,可分组讨论研究,教师及时指导,解决预习提纲中所提出的所有问题。(各小组完成指定任务,用投影仪展示解题过程,学生边展示边讲解,教师根据学生表现打分) (4)、练测拓展、达成目标。(达标)(学生抢答巩固加深) 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编好学生练习题,测试 学生新课学习后学习目标达成率,检验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梳理知识、强调重点、归纳归律、总结方法。 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后,教师要利用3—5分钟的时间,布置好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提出学习目标,简述主要内容,让学生对下一课的任务有初步了解,然后教导预习方法。要求学生全面预习,独立地、尽量多地解决问题。布置课后作业,课后作业要体现在预习提纲上,课后作业一般2-3道题即可。 【课后】 跟踪指导 (1)教师对收上来的作业进行批改,对答题的书写、格式、步骤、严密、全面等方面严格要求,不合格的要面批。问题较多的题目再通过习题课解决。 (2)、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回顾,写出课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对学生、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评价,加深对各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学习小组制定出帮教、督学、调整等跟踪措施。同时,注重关注自己承包的学生的学习情况,按照“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生活上指导、心理上疏导”的指导方针,及时与被承包学生沟通与交流,填写好导师工作手册,努力做好承包工作。 三环六步教学法流程

化学核心素养

化学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化学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化学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5个方面。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并对物质进行分类;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形成“结构决定物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并伴有能量转化;认识化学变化有一定限度、速率,是可以调控的。能多角度、动态地分析化学变化,运用化学反应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或证伪;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知道可以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认识科学探究是进行科学解释和发现、创造和应用的科学实践活动;能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能从问题和假设出发,依据探究目的,设计探究方案,运用化学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实验探究;勤于实践,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具有安全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深刻认识化学对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大贡献;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识,从自身做起,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上述5个方面立足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要求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方法;“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进一步揭示了化学学习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上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将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化学思想观念的建构、科学探究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等多方面的要求融为一体,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节选自2017年版课程标准 化学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_三环六步_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下转第91页) 文/王蕴枫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以来语文学习内容的五大领域之一,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并列。它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对于培养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提高识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在准确把握综合性学习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着力于构建“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质量,促进了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一、模式构建的原则 1.遵循《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性学习的理念是模式构建的基础。如综合学习活动是语文的综合学习活动,是语文的综合。虽然它注重综合,但它首先姓“语”,即不管学习活动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上。再如目标中大量的行为性很强的词,如观察、搜集、查找、策划等,都强调学生必须具有实践行为。同时课程标准尤其强调“共同讨论”,强调“在活动中学会合作”“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其目的是着力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分享。 2.符合目前综合性学习的实际。 小学语文教师开展综合性学习有许多实际问题。首先认识不到位。部分教师认为综合学习活动只是一种附属,是补充,可学可不学;还有人觉得这个领域不会进入考试的范畴,花费这么多时间 开展活动没必要。其次目标不明确,语文性被严重忽视。另外,课时观念也较弱,没有阶段活动的痕迹,活动过程中忽视学生体验、实践,以及教师的指导。 3.符合简约、易操作且留有广阔 空间的原则。既不搞复杂化,使教师容易操作,又不束缚思维,有思考和创新的空间,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目的。 二、模式的基本框架和操作说明无论哪种形式和内容的综合性学习,都要经历三个基本阶段:准备阶段、实践阶段和交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基本的步骤,我们称它为“三环六步”教学模式。 (一)准备阶段。准备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重中之重,是前提,更是基础。 第一步:呈现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明确“干什么”的问题,将此次活动的主题告诉学生,再指导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第二步:指导活动方法,制订活动计划。明确“怎么干”的问题。活动方法既包括综合学习活动的方法,如调查的方法,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也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如阅读的方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的方法等。活动计划既包括个体计划,也包括小组计划。 (二)实践阶段。综合学习活动,实践是第一位的。实践阶段是综合性学习的核心阶段。 第三步:学生个体活动,独立体验探究。这里的个体,指的是每一个学生。综合学习活动必须要全员参与,决不能只安排几个“人才”来参与,多数人在看“戏”,而是要真正地让每一位学生亲历活动的过程,一起“活”起来、“动”起来, 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探究,从而收获成功的喜悦。 第四步:小组交流活动,确定汇报方式。此交流可以由教师统一组织,也可以由组长单独组织。可以在课内,也可以在课外。教师有目的地参与其中,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随机进行指导,防止全班交流时出现诸多问题的积压。 倡导学生自主选择与主动参与是综合学习的关键,它强调学生的亲历参与和实践体验。但不是不要教师指导,更不是可以撒手不管,对学生的活动完全不闻不问。首先要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将学生的研究引向自己既定的结论,要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推荐方法和线索,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不要过分深入到学生的活动过程和研究过程中去,过分的参与就意味着干涉,“不干涉”是教师指导综合性学习的一条基本原则。其次,要做一个热情的支持者,及时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注意观察每一个学生在品德、能力、个性方面的发展,给予及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要做一个朋友般的监督者,帮助学生,关心学生,鞭策学生。 (三)交流阶段。综合性学习可用一句话概括,即让学生“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要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活动成果,总结交流活动情况。 第五步:畅谈学习收获,分享活动成果。分享是综合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目标。通过小组汇报本组小学语文“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构建 74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5-03T14:59:59.8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0期作者:向绍友 [导读] 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重庆市开州中学40540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源自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发布。教育改革追问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关系、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五个维度。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立足课堂教学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化学教学中关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创设教学情境,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科学奥秘的热情。教学中可以从创设实验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创设问题情境三个方面入手,通过对教材内容实验进行“假设、验证、结论”的过程体验,培养科学精神、求实精神,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借助大量生动具体的生活事实创设情境,包括生活中的物品、事件和经验,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人类文明中的事件和材料,化学史实,培养学生接受新知识与新信息的能力;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融入化学与社会、环境、生产、生活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体验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以人教版新课程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问题1:氯气是一种单质,氯水溶液是什么物质?问题2:如何通过实验证明氯水中含有的离子?学生分组实验:①向氯水溶液中加入酸化的硝酸银溶液;②向紫色石蕊试液中加入氯水溶液。问题3:从实验①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溶液中有什么微粒?实验②中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氯水溶液中有H+吗?问题4:石蕊试液为什么又褪色了?溶液中有H+和Cl-,可认为是盐酸,盐酸能否使石蕊试液褪色?问题5:从组成氯水的微粒看,使石蕊褪色的物质可能是Cl2或HClO,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学生分组实验,取干燥与湿润的有色纸条分别放入两个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问题6: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产物中HCl和HClO都是酸,若向氯水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使学生的思维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教学中应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暴露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不断与错误作斗争的过程中体验探求知识的无穷乐趣。 二、重视核心知识,建构“学科本质与思想方法”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从化学视角去认识物质世界,借助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去解决化学问题,重视化学学科核心知识,渗透思想和方法,促进学生在探究的思维活动中参与知识建构,形成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 中学化学学科的核心知识主要涵盖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原电池、电解池、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物质的分类、化学实验、工业流程问题等。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要从不同的角度建构知识,比如依据化学实验现象、物质结构特征去总结知识,运用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去理解掌握知识,学会从宏观与微观、变化与平衡相结合的角度解释知识。 在教学中运用建模思想进行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能够使化学知识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简约、形象的形式储存于大脑,在运用中能够快速检索和提取。 如“盐类水解”知识可以进行以下建模: 本质:盐电离的弱碱阳离子或弱酸阴离子破坏水的电离平衡。 形式:弱碱阳离子+H2O==弱碱+H+ 弱酸阴离子+H2O==弱酸+OH- 水解 盐+水酸+碱 中和 特征:可逆、微弱、吸热。 规律:有弱才水解,谁强显谁性。 通过以上建模,对盐类水解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高度概括,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和应用。 三、实施探究活动,强化“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学习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化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其学科的特点更加强调实践性,更加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化学实验是一项动手、动脑的创造性活动,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要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核心素养。中学化学教材中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基本原理、基本理论都是探究创新活动中鲜活的材料。有针对性地对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对实验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对实验原理进行拓展挖掘,能够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探究活动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它既可以是前人已经发现的方法和结论,也可以是前人未发现的,对学生而言都是发现的过程和创造的过程。即便学生的创造性结论和方法存在一定的错误或者不够成熟、不够完善,都应加以肯定。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于有问题的地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交流,加以完善,保护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和创新能力往往不够强,教师要尽量提供知识与技能上的支持和帮助,积极鼓励学生独创的方法,要善于发现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增强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信心。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浅谈

“三环六步”教学模式浅谈 内容摘要: 三环六步”是我校实施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本文详细阐述了三环六步教学模式的内涵及每一步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三环六步、启发引导、自主探究、分组合作、交流展示、反馈达标、归纳总结 三环六步”是我校实施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是我校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改良教学而逐步形成的,它源于教学实践,又反过来指导教学实践。 “三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简称“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其内涵是:“三环六步”教学模式——即:一堂完整的课可分为三个环节进行,第一个环节为导课;第二个环节为自学、合作、展示;第三个环节为反馈达标。每个环节分两步进行,第一个环节中第一步:导入新课;第二步:出示学习目标。第二个环节中第一步:自学、合作;第二步:展示、探究。第三个环节中第一步:反馈达标;第二步:感悟收获。 一.启发引导,激发参与。 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创设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适应的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使学生迅速沉浸于自主探究,欲罢不能的境地,从而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问题情境要放在学生能跳起来能够得着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跳起来主动“摘果”。 二、自主探究,积极参与。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鼓励学生实际行动。”围绕问题情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猜想、

去探究。不仅可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在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展示主体的个性、创造性、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素质。这是学生发现小问题提出问题、自我创新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要让学生做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围绕问题看书自学,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分组合作、竞争参与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同桌合作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多维互动的重要环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有助于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暴露存在的问题,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的合作交流中,我让学生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并说明剪法,拼法及道理。争着说自己的观点。这样,同学们相互质疑、相互激发,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交流展示,能动参与。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概括完成新知识的建构。要鼓励学生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找出新知识的难点、疑点、关键点。能动地建构完整、清晰、正确的新知。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剪拼,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我们剪纸所沿的重要线段就是三角形的中位线。教师通过引导,继而提出:“谁能说出三角形的中位线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由刚才的剪拼,你认为三角形的中位线会有什么样的性质?你是如何想的?怎样证明?你认为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与先前所学定理结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五、反馈达标,创造参与。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 一、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化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应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较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特别是核心素养,将极大的提升学生在化学学科的学习能力,并为将来在化学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 1、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包括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有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利用数学学科构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重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炉。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清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 2、从化学学科特点看,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以下几个核心思想,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建设有化学味的课堂的目的: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无论是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是有机化学不同类别物质的认识,应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客观世界物质缤彩纷呈,特别是有机物价键、官能团等的差异搭配,不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物质都认识一遍、学习一遍,掌握了结构相似性与性质相似性的关系、掌握了有机化学学习就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初步具备预测物质性质、模拟书写反应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强调结构的分析,如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官能团的类别,以及相似性质的相似结构分析等等;复习有机化学,更可以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以烷烃—卤代烃—醇类—醛类—羧酸类—酯类的主线去编写导学案。 (2)守恒的核心思想。物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质量守恒,化学学科中同样存在着守恒,如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具备守恒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认识和处理化学问题。守恒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开发,高一新课教学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形成“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同时为高二电化学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奠定基础;高二新课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重点形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思想,“质子守恒”留待高三复习时视班型考虑是否拓展。平常在习题讲评中,遇到守恒法可用可不用情况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守恒法,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3)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化学反应很多,既有普遍的反应通式,也有特殊的反应,学生要准备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走“背化学”的路子,效率低下且不科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认清出现规律的原因和反常的原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字”规律,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电化学中离子放点顺序所体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性质学习与基团对官能团的影响的规律等等。教学中,不能把学习变为“背书”,贪图教学简单而不去总结规律,总结规律而不去分析原因。 (4)分类与对比的核心思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把书由厚读薄、把要记忆的内容由繁杂变得简单,需要化学教师和学生在分类对比中寻找突破。例如有机化学官能团相似、性质相似的分类记忆,无机化学同族性质相似的记忆,基本概念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物质分类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对比理解,将极大减轻学生在记忆中的痛感。 3、重视实验,坚信“所做有所得”。化学的有机、无机物质多,性质多,现象描述类的考察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基本操作、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提纯依然是题设的得分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动手、“开开眼”,再通过记忆辨析,相信效果会比教师说实验、学生看视频要好的多。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应试能力,只有从起始年级开始接触实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全局思考能力,不能到了高三再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高一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化学学科还有很多学科思想,比如量变引起质变、平衡等思想。教学中只有着眼于学生长远能力的提升,用“上台阶”式的教学设计有条不紊的进行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才能得到加强。 -可编辑修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