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细胞凝集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

血球凝集(HA)试验: 有些病毒具有凝集某种(些)动物红细胞的能力,称为病毒的血凝,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球凝集(HA)试验

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病毒的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即血球凝

集抑制(HI)试验

阿氏液(Alsever):即红细胞保养液

指红细胞凝集的现象。由病毒、细胞凝集素和抗体而引起的红细胞凝集。

(1)由病毒而引起的凝集:G.H.Hirst(1941)发现流感病毒能使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其后又发现其它各种病毒也能引起同样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即红细胞表面存在着对各种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以红细胞为桥梁的结果而引起凝集。利用此反应可以进行病毒的定性和定量。另外,如果存在抗病毒的抗体时,则由病毒引起的凝集作用将被抑制,所以可用于抗病毒抗体的检出。

(2)由抗体引起的凝集:(a)如果存在对红细胞表面决定基的抗体,则红细胞亦将凝集。可用于测定对抗红细胞的抗体的效价或鉴定人的血型。(b)在红细胞表面,如果人为地使之吸附或结合特定的抗原物质,则与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将引起红细胞凝集(被动凝集反应或间接凝集反应,psssive he-magglntination)。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有些病毒具有凝集某种(些)动物红细胞的能力,称为病毒的血凝,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球凝集(HA)试验,以此来推测被检材料中有无病毒存在,是非特异性的,但病毒的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即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具有特异性。通过HA-HI试验,可用已知血清来鉴定未知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来检查被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和滴定抗体的含量。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HA和HI试验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其实用价值。

[材料与试剂]

1. 96孔“U”形或“V”形微量反应板,50 uL定量移液器,滴头,微型振荡器。

2. 生理盐水,0.5%鸡红细胞悬液,新城疫病毒液(尿囊液或冻干疫苗液),新城疫阳性血清,被检鸡血清。

[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血球凝集(HA)试验

1. 在96孔微量反应板上进行,自左至右各孔加50 uL生理盐水。

2. 于左侧第1孔加50 uL病毒液(尿囊液或冻干疫苗液),混合均匀后,吸50 uL至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吸弃50 uL;第12孔为红细胞对照。

3. 自右至左依次向各孔加入0.5%鸡红细胞悬液50 uL,在振荡器上振荡,室温下静置后观察结果(表4-1)。

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含有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能使一些特定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当红细胞和病毒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由于病毒的作用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此为凝集现象。含有特异的抗流感病毒HA蛋白的抗血清,能抑制红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即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血凝素不能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此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AI)。 微量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流感病毒型/亚型及分析流感病毒HA抗原性变异的试验方法,也可以用于对一般人群抗体水平的检测和疫苗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用于HAI试验的标准参照血清必须及时更新,用于鉴定流感病毒型/亚型应包括当年的国际疫苗株或国内流行代表株的抗血清,可以用羊、鸡、雪貂、兔等实验动物的抗血清;用于抗原分析的抗血清建议包括同一型别和亚型不同毒株免疫的标准参考抗血清,由于用雪貂制备的抗流感病毒血清特异性高,易将不同毒株间抗原性差异显示出来,因此常用免疫雪貂的抗血清进行抗原分析。HAI试验中所用的血清必须经特殊处理以去除非特异性抑制素及非特异性凝集素。 (一)生物安全要求 所有有关试验操作都应在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中进行,必须遵守生物安全规定,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和废弃物管理规定,做好个人防护要求。季节性流感病毒病毒或经完全灭活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操作可以在BSL-2实验室里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操作

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 (二)实验所用试剂 1.标准参考抗原:以国际疫苗株和国内流行株作为标准参考抗原,新分离的毒株作为待测抗原。 2.标准参考抗血清:以国际疫苗株和国内流行株制备的抗血清作 为标准参考血清。血清要经RDE处理。 (三)其他试剂/材料/仪器 1. 红细胞悬液 2. PH7.4的PBS缓冲液 3. RDE(日本生研) 4. 水浴箱(37℃,56℃) 5. 台式离心机 6. 多道可调加样器、单道可调加样器 7. 离心管 8. 96孔微量血凝板(使用豚鼠和人红细胞进行实验须用“U”底 板,使用火鸡红细胞进行实验用“V”底板) 9. 200μL、1000μLTIP头、水槽 表1. 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各项条件比较 红细胞火鸡豚鼠人“O”型血 终浓度0.5 0.5 0.5 孔底部形状V型U型U型 孵育时间25-30min 45-60min 45-60min 红细胞沉积形状细胞沉积成点状,倾细胞沉积细胞沉积成

第5章 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第五章间接凝集反应技术 (Indirect agglutination reaction technique) 一、概述 (一)原理 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免疫学反应无关的颗粒(称为载体)表面上,当这些致敏的颗粒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相遇时,就会产生特异性的结合,在电解质参与下,这些颗粒就会发生凝集现象。这种借助于载体的抗原抗体凝集现象就叫做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的存在使反应的敏感性得以大大提高。间接凝集反应的优点为:①敏感性强:间接凝集反应是最敏感性的血清学反应方法之一,可以检测到微量的抗体和抗原;②快速:一般1h~2h即可判定结果,若在玻板上进行,则只需几分钟;③特异性强;④使用方便、简单。 (二)载体 具有吸附抗原(或抗体)的载体很多,如聚苯乙烯乳胶、白陶土、活性炭、人和多种动物的红血球、某些细菌等。 良好载体有如下几点基本要求:①在生理盐水或缓冲液无自凝倾向;②大小均匀;③比重与介质相似,短时间内不能沉淀;④无化学或血清学活性;⑤吸附抗原(或抗体)后,不影响其活性。 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人的O型红血球和绵羊红血球。而后者应用更广,因为其来源方便。另外绵羊红血球的表面有大量的(约1 000个以上)糖蛋白受体,极易吸附某些抗原物质,吸附性能好,且大小均匀一致。 (三)间接凝集的分类 1.根据载体的不同,可分为间接炭凝、间接乳胶凝集和间接血凝等。 2.根据吸附物不同可分为间接凝集反应(吸附抗原)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吸附抗体)。 3.根据反应目的不同,又可分为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和反向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1·

4.根据用量和器材的不同又可分为试管法(全量法)、凹窝板法(半微量法)和反应板法(微量法)。 二、间接炭凝反应 (一)原理 间接炭凝集反应简称炭凝。它是以炭粉微粒作为载体,将已知的抗体球蛋白吸附于这种载体上,形成炭粉抗体复合物,当炭血清与相应的抗原相遇时,二者发生特异性结合,形成肉眼可见的炭微粒凝集块。 目前炭凝反应已用于炭疽、鼠疫和马副伤寒性流产等病的诊断。 (二)材料与试剂 1.炭粉炭粉粒子最好大小在0.12mm~0.15mm,目前市场上出售的炭粉均不合要求,必须过300目/寸的标准筛以300r/min离心去沉淀,再以3 000r/min 离心去上清,收集沉淀物。 2.高免血清 3.待测标本 4.灭活兔血清 5.正常血清 6.标准抗原 7.0.05mol/L pH7.2PBS液 8.1%硼酸的PBS液 (三)操作方法 1.炭致敏取湿炭粉0.25g(干粉0.10g),加入经56℃~60℃灭活30min的稀释高免血清3ml,充分摇匀,置37℃致敏30min,不时摇动,取出后用pH 7.2 PBS 液洗涤3次。最后一次用含1%硼酸和1%兔血清的PBS液洗涤一次,离心去上清,再取此液3ml,混匀即可。同时以正常血清致敏的炭粒处理,以作对照。 致敏血清(加1/万硫柳汞防腐)于室温或4℃冰箱中保存,一年内有效。 2.取洁净玻璃板一块,以玻璃铅笔划成小格,加被检标本0.10ml,再加免疫炭血清0.05ml,充分混匀,静止1min~5min,判定结果。同时设三个对照: ⑴免疫炭血清+标准抗原。 ⑵正常炭血清+标准抗原。 ·2·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

实验1 细胞凝集反应 (赵海泉主编基础生物学实验指导细胞生物学分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8.) 一、实验目的与原理 1.目的 学习植物凝集素的提取方法,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 2.原理 细胞膜是双层脂镶嵌蛋白质结构,脂和蛋白质又能与糖分子结合为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外被。目前认为细胞间的联系和识别、细胞的生长和分化、免疫反应和肿瘤发生都和细胞表面的分枝状糖分子有关。 凝集素(1ectin)是一类含糖并能与糖专一结合的蛋白质(少数例外),它具有凝集细胞和刺激细胞分裂的作用。凝集素使细胞凝集是由于它与细胞表面的糖分子连接,在细胞间形成“桥”的结果,加入与凝集素互补的糖可以抑制细胞的凝集。 二、实验用品 1.材料 土豆块茎,兔血。 2.试剂 0.9 % NaCl溶液,PBS缓冲液(称取7.2 g NaCl、1.48 g Na2HPO4、0.43 g KH2PO4。加蒸馏水定容至1 000 mI,pH 7.2)。 3.器材 离心机,显微镜,天平,注射器,6号针头,载玻片,容量瓶,滴管,离心管等。 三、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提取凝集素 称取土豆去皮块茎20 g,加100 ml PBS缓液,浸泡2 h,将浸出的粗提液过滤,即为可溶性土豆凝集素提取液。 (二)制备2%的红细胞悬液 以无菌方法抽取兔静脉血液(加抗凝剂)2 mI。加8 mL 0.9 % NaCl溶液,

以2 000 r/min离心5 min,去掉上清液,再加0.9 % NaCl溶液至10 ml,反复洗涤5次。最后按沉淀压积的红细胞体积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三)凝集反应 用滴管吸取土豆凝集素和2%红细胞液各1滴,置载玻片上,充分混匀,静置20 min后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血细胞凝集现象。 四、注意事项 1.若沉淀压积的红细胞暂时不用,应将其4℃保存。下次使用前,先洗涤再用生理盐水配成2%红细胞悬液。 2.以PBS液加2%血细胞液作对照实验。 五、作业与思考题 1记录血细胞凝集情况。 2实验课程感想或感受。 教学内容: 1实验室安全教育。 2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小导师制 3实验报告写作要求 4本次实验内容讲解。 知识点: 实验动物知识。 采血操作。 凝集素。 显微镜。 记录方法。

红细胞凝集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 血球凝集(HA)试验: 有些病毒具有凝集某种(些)动物红细胞的能力,称为病毒的血凝,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球凝集(HA)试验 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病毒的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即血球凝 集抑制(HI)试验 阿氏液(Alsever):即红细胞保养液 指红细胞凝集的现象。由病毒、细胞凝集素和抗体而引起的红细胞凝集。 (1)由病毒而引起的凝集:G.H.Hirst(1941)发现流感病毒能使鸡的红细胞发生凝集,其后又发现其它各种病毒也能引起同样的红细胞凝集反应。即红细胞表面存在着对各种病毒的受体,病毒与受体结合,以红细胞为桥梁的结果而引起凝集。利用此反应可以进行病毒的定性和定量。另外,如果存在抗病毒的抗体时,则由病毒引起的凝集作用将被抑制,所以可用于抗病毒抗体的检出。 (2)由抗体引起的凝集:(a)如果存在对红细胞表面决定基的抗体,则红细胞亦将凝集。可用于测定对抗红细胞的抗体的效价或鉴定人的血型。(b)在红细胞表面,如果人为地使之吸附或结合特定的抗原物质,则与该抗原相对应的抗体将引起红细胞凝集(被动凝集反应或间接凝集反应,psssive he-magglntination)。 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 有些病毒具有凝集某种(些)动物红细胞的能力,称为病毒的血凝,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球凝集(HA)试验,以此来推测被检材料中有无病毒存在,是非特异性的,但病毒的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可被相应的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即血球凝集抑制(HI)试验,具有特异性。通过HA-HI试验,可用已知血清来鉴定未知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来检查被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和滴定抗体的含量。 [目的要求] 掌握病毒HA和HI试验的原理和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其实用价值。 [材料与试剂] 1. 96孔“U”形或“V”形微量反应板,50 uL定量移液器,滴头,微型振荡器。 2. 生理盐水,0.5%鸡红细胞悬液,新城疫病毒液(尿囊液或冻干疫苗液),新城疫阳性血清,被检鸡血清。 [实验内容及操作方法] (一)血球凝集(HA)试验 1. 在96孔微量反应板上进行,自左至右各孔加50 uL生理盐水。 2. 于左侧第1孔加50 uL病毒液(尿囊液或冻干疫苗液),混合均匀后,吸50 uL至第2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吸弃50 uL;第12孔为红细胞对照。 3. 自右至左依次向各孔加入0.5%鸡红细胞悬液50 uL,在振荡器上振荡,室温下静置后观察结果(表4-1)。

第五章 凝集反应

第五章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 第一节凝集反应的特点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第四节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第五节抗球蛋白试验 [讲义编号NODE70103200050100000001: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一节凝集反应的特点 细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抗原(或抗体)与载体颗粒结合成致敏颗粒后,它们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在适当电解集反应。 可以进行半定量检测,即将抗体作一系列稀释,与抗原结合产生凝集的最高稀释倍数作为其效价或滴度。 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即根据凝集现象的出现与否判定结果阴性或阳性。 凝集反应分为两个阶段:①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聚。 [讲义编号NODE70103200050100000101: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二节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的原理是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在适当的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参加凝集反应的抗原称凝集原,抗体则称为凝集素。从方法上来讲,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一)玻片凝集试验 主要用于抗原的定性分析,短时间便能观察结果,一般用来鉴定菌种或分型;也用于人类ABO血型的测定。 (二)试管凝集试验 用定量抗原悬液与一系列梯度倍比稀释的待检血清混合,保温静置后,根据每管内颗粒凝集的程度,以判断待检血清中有无流行病原调查研究。 例如肥达试验、外斐试验、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间的交叉配血试验。 [讲义编号NODE70103200050100000102:针对本讲义提问] 第三节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电 一、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红细胞包被抗原,用以检测抗体的血凝反应,称为正向间接血凝反应(PHA)。 (二)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红细胞包被抗体,用以检测抗原的血凝反应,称为反向间接血凝反应(RPHA)。 [讲义编号NODE70103200050100000103:针对本讲义提问]

凝集反应

第十五章凝集反应 Chapter 15 Agglutination Test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临床应用;熟悉:凝集反应的技术要点、实验影响因素、方法评价、间接凝集常用的载体;了解:凝集反应各阶段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 1。凝集反应的特点与类型。 2。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3。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4.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5.抗球蛋白试验。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 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 2.玻片凝集实验 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 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D.为半定量实验 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 A。菌种鉴定 B。血清学分型 C。人类ABO血型鉴定 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 E。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4.试管凝集试验的效价判断标准是依据出现肉眼可见的如下凝集现象 A.“+”B.“+或++”C.“++”D.“+++”E.“++++” 5.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 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 6.协同凝集试验所用的载体是 A.新鲜红细胞B.洗涤红细胞C.醛化红细胞D.聚苯乙烯颗粒E.金黄色葡萄球菌7.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是 A.标准新鲜红细胞B.标准洗涤红细胞C.标准醛化红细胞 D.受检者未致敏红细胞E.受检者致敏红细胞 (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 1.实验中,促进凝集现象的措施有 A.低温离心 B.增加电解质或蛋白质 C.加入右旋糖酐或葡聚糖 D.用胰酶处理 E.加入抗原 2。利用试管凝集试验可辅助临床诊断的疾病 A.痢疾 B.伤寒和副伤寒 C.恙虫病 D.布鲁菌病 E.霍乱弧菌 3. 间接凝集试验常用的载体 A.人O型红细胞 B.聚苯乙烯胶乳 C.皂土 D.明胶颗粒 E.活性炭 4.符合正向间接凝集试验的是 A.抗原致敏载体 B.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 C.出现凝集为阴性 D.敏感性很高 E.特异性不强 5.符合反向间接凝集试验的是 A.抗体致敏载体 B.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原 C.出现凝集为阴性 D.敏感性很高 E.特异性强 6.符合正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的是 A.检测标本中的抗原B.抗原致敏载体C.抗体为诊断试剂 D.出现凝集为阳性E.不出现凝集为阳性

病毒的血凝实验

病毒的血凝试验 某些病毒具有凝集某种(些)动物红细胞的能力,称为病毒的血凝,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球凝集试验(HA),以此来推测被检材料中有无病毒存在,是非特异性的,但病毒的血凝可为相应的特异抗体所抑制,即血球凝集抑制试验(HI),具有特异性。通过HA—HI试验,可用已知血清来鉴定未知病毒,也可用已知病毒来检查被检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和滴定抗体的含量。 一、目的要求 掌握HA和HI的基本操作技术,了解其实用价值。 二、实验材料 新城疫病毒液0.1mL,1%鸡红细胞50mL,生理盐水50mL,阳性血清0.5mL,96孔“U”形或“V”形微量反应板,50微升定量移液管,滴头。 实验内容及操作程序 1.血球凝集试验(HA)以新城疫病毒为例,操作过程如下(表 8—1)。 (1)在96孔“V”形微量反应板上进行,自左至右各孔加50uL生理盐水。 (2)于左侧第1孔加50uL病毒原液或收获液,混合均匀后,吸50uL至第2孔,混合均匀后,吸50uL至第3孔,依次倍比稀释,至第11孔,吸弃 50uL,稀释后病毒稀释度为第1孔1:2,第2孔1:4,第3孔1:8……。最后1孔为对照。 (3)自左至右依次向各孔加1%鸡红细胞50uL置微型混合器上振荡lmin或以后固定转圈振荡反应板,使血球与病毒充分混合,在37℃温箱中作用15~30min后,待对照红细胞已沉淀可观察结果。 (4)判定结果:以100%凝集(血球呈颗粒性伞状凝集沉于孔底)的病毒最大稀释孔为该病毒血凝价,即一个凝集单位,不凝集者红细胞沉于孔底呈点状。 表8-1 血细胞凝集(HA)试验表

从表7-1看出,本病毒的血凝价为1:128,则1:128的0.1mL中有1个凝集单位,1:64、1:32分别为2、4个凝集单位。或将128/4=32,即1:32为4个凝集单位,第12孔为血球对照应不凝集。

实训十六 间接血凝试验

实训十六间接血凝试验 目的要求初步学会间接血凝的操作及结果判定。 仪器及材料96孔110°~120°V型医用血凝板、10~100μl可调微量移液器、加样头、微型振荡器、猪瘟间接血凝抗原(猪瘟正向血凝诊断液)、猪瘟标准阳性血清和阴性血清、被检血清(56℃水浴灭活30min)、2%兔血清PBS液(取pH7.6、0.01mol/LPBS98ml,灭能兔血清2ml,于4℃冰箱保存即成2%NRS液)。 方法与步骤(以猪瘟的间接血凝为例) 1.按实表8进行操作。 振荡1min 室温下(15℃以上)静置1.5~2h。 2.阴性和阳性对照在血凝板上的第11排第1孔加2%NRS60μl,取阴性血清20μl加入后混匀,取出30μl弃去,然后加入抗原25μl,此孔即为阴性血清对照孔。 在血凝板的第12排第1孔加2%NRS70μl,第2至第7孔各加2%NRS50μl,取阳性血清10μl,加第1孔混匀,并从中取出50μl加入第2孔混匀后取出50μl加入第3孔……直到第7孔混匀后弃去50μl,该孔的阳性血清稀释度为1:512,然后每孔各加抗原25μl,此即为阳性血清对照。 3.判断方法和标准先观察阴性血清对照孔和2%NRS对照孔,红细胞应全部沉入孔底,无凝集现象(—)或呈(+)的轻度凝集为合格;阳性血清对照应呈(+++)凝集为合格。 在以上3孔对照合格的前提下,观察待检血清各孔的凝集程度,以呈“++”凝集的被检血清最大稀释度为其血凝效价(血凝价)。血清的血凝价达到1:16为免疫合格。 “++++”表示100%红细胞凝集 “+++”表示75%红细胞凝集 “++”表示50%红细胞凝集 “+”表示25%红细胞凝集 “-”表示红细胞100%沉于孔底,完全不凝集。 1

血凝、血凝抑制试验

红细胞凝集试验(HA)与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HI) 一、实验用设备: 1、离心机 1台*(3000转离心红细胞) 2、冰箱 1台*(存放抗原) 3、振荡器 1台*(振荡96孔V型板) 4、抗原新城疫(ND)、减蛋(EDS)、流感(AI)抗原,从正规厂家进。 5、96孔V型板稀释血清清洗后可重复使用 6、八道移液器 1把(5-50微升稀释血清) 7、吸头和八道移液器配套使用,清洗后重复使用) 8、积液槽配制4个单位抗原及盛放生理盐水加样用 9、一次性采血管采血用 10、2毫升注射器采血用 11、红细胞非免疫鸡心脏采血或免疫鸡也可,但需离心5次后使用。 12、柠檬酸三钠配制3.8%抗凝剂用 13、重铬酸钾配制清洁液用 14、硫酸配制清洁液用 15、吸管 1毫升、10毫升 16、吸耳球和吸管配套使用 17、针头 9*13(采雏鸡)、9*25(采大鸡) 18、蒸馏水当地买。清洗96孔V型板、吸头用 19、10毫升离心管离心红细胞用(塑料制) 20、生理盐水做血清稀释液用、配制4单位抗原 二、实验前的准备: 1.抗原:从指定厂家购买稳定浓缩抗原。 2.抗凝剂的配制:用天平称量 3.8克柠檬酸三钠,溶入100ml生理盐水中,待溶解完全后即可使用。 3.1%红细胞悬液:由鸡心脏或翅静脉采血,放入加有抗凝剂的离心管内(按抗凝剂:全血=1:2的比例),迅速混匀。在离心机中以3000转/分离心5分钟,用吸管吸去上清液和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将沉淀的红细胞加生理盐水,慢慢混合均匀,再在离心机中3000转/分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液,再加生理盐水混匀,如此反复离心4~5次,最后一次离心后的红细胞,弃去上清液,即为红细胞泥。放入4℃冰箱中可保存2—3天。使用时用1ml 吸管吸取0.1ml红细胞泥,然后加入9.9ml的生理盐水,此即1%红细胞悬液。现用现配。 4.被检血清:每只鸡心脏或翼下采血0.5-1ml,静置或离心,待血清析出后备用。 5.吸管清洁液的配制:使用1%的稀硫酸溶液。水10公斤,硫酸100毫升,将硫酸慢慢倒入水中,不断搅拌,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 6.96孔V型板和微量滴头清洁液的配制:重铬酸钾79克,水1000ml,硫酸100ml,将重铬酸钾磨碎,溶解于水中,然后慢慢加入硫酸100ml,不断搅拌,切不可将重铬酸钾水溶液倒入硫酸中,以防爆炸,操作时必须戴手套,口罩。 7.血清稀释液:为灭菌的生理盐水。 三、实验过程: 原理:某些病毒(如新城疫、减蛋、流感)能够与鸡红细胞发生凝集,此即为红细胞凝集现

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 血凝试验(hemagglutinationtest)是红细胞凝集试验的简称。间接血凝试验是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下面简述其操作过程。 间接血凝试验示意图 (一)载体 红细胞是大小均一的载体颗粒,最常用的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型人红细胞。新鲜红细胞能吸附多糖类抗原,但吸附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能力较差。致敏的新鲜红细胞保存时间短,且易变脆、溶血和污染,只能使用2~3天。为此一般在致敏前先将红细胞醛化,可长期保存而不溶血。常用的醛类有甲醛、戊二醛、丙酮醛等。红细胞经醛化后体积略有增大,两面突起呈圆盘状。 醛化红细胞具有较强的吸附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能力,血凝反应的效果基本上与新鲜红细胞相似。如用两种不同醛类处理效果更佳。也可先用戊二醛,再用鞣酸处理。醛化红细胞能耐60℃加热,并可反复冻融不破碎,在4~C可保存3~6个月,在—20℃可保存1年以上。 (二)致敏 致敏用的抗原或抗体要求纯度高,并保持良好的免疫活性。用蛋白质致敏红细胞的方法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只需在低pH,低离子浓度下,用醛化红

细胞直接吸附即可。间接法则需用偶联剂将蛋白质结合到红细胞上。常用偶联剂为双偶氮联苯胺(bidiazotizedbenzidine,BDB)和氯化铬。前者通过共价键,后者通过金属阳离子静电作用使蛋白质与红细胞表面结合而达到致敏的目的。 (三)血凝试验 血凝试验可在微量滴定板或试管中进行,将标本倍比稀释,一般为1:64,同时设不含标本的稀释液为对照孔。在含稀释标本1滴的板孔(或试管)中,加入0.5%致敏红细胞悬液l滴,充分混匀,置室温1~2h,即可观察结果。凡红细胞沉积于孔底,集中呈一圆点的为不凝集(一)。如红细胞凝集,则分布于孔底周围。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以+十凝集的孔为滴度终点。 血凝反应强度示意图 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小的颗粒性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agglutination)或被动凝集反应(passiveagglutination)。这种反应适用于各种抗体和可溶性抗原的检测,其敏感度高于沉淀反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检验。 根据致敏载体用的是抗原或抗体以及凝集反应的方式,间接凝集反应可分为 (一)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衣原体病,弓形虫间接血凝(IHA)试验操作方法

十一、衣原体病间接血凝(IHA)试验操作方法衣原体属的三个种都存在共同的属特异性抗原。衣原体病间接血凝试验,则是用已知的属抗原检测人、畜、禽血清或分泌物中的抗体。具有特异、敏感、简便、快速之优点。 (一)试剂盒内容 包括衣原体属抗原致敏绵羊红细胞、阳性和阴性对照血清。 (二)试验方法 1.将生理盐水滴于V型反应板也孔中,每孔50微升。 2.取被检样品(血清或分泌物)50微升于第1孔中,与生理盐水混匀后吸50微升加于第2孔,依次作对倍稀释至所要求的稀释度。 3.每孔加抗原25微升,作定性检查时只需加两孔。人血清只加1:4和1:8两孔。阴道分泌物只加1:2和1:46。孔哺乳动物血清只加1:32和1:64两孔,禽类血清只加1:8和1:18两孔。如作定量试验则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 试验:设阳性血清+抗原、阴性血清+抗原、生理盐水+抗原各1孔。 (三)结果判定 1.判定标准 “++++”红细胞全部凝集,形成一层均匀的膜,布满整个孔底 “+++”红细胞在孔底形成一层薄膜,面积比前者稍小 “++”红细胞在孔底形成薄层凝集,边缘松散或呈锯齿状 “+”红细胞在孔底呈稀薄、、散在、少量凝集,孔底有小圆点 “±”红细胞沉于孔底,但周围不光滑或中心有空斑 “-”红细胞完全沉于孔底,呈光滑的圆点 “++”经上的凝集判为阳性凝集 2.对照试验出现如下结果试验方可成立,否则应重试,阳性血清+抗原呈“++++”;阴性血清+抗原呈“—”,抗原+生理盐水呈“—”。 3.被检样品判定标准: 人群血清效价≥1:8(++)者判为阳性;效价≤1:2者判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判为可疑。人群阴道分泌效价≥1:2(++)者判为阳性;效价≤1:2(++)者判为阴性。 哺乳动物血清效价≥1:64(++)者判为阳性;效价≤1:16(++)者判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判为可疑。 禽类血清效价≥1:16(++)者判为阳性;效价≤1:4(++)者判为阴性;介于二者之间判为可疑。 [注]被检样品采集及处理方法: 1.血清:按常规方法采血及分离血清,要求无腐败。 2. 阴道分泌物:用灭菌棉拭子插入阴道3厘米,蘸取分泌物,浸入1毫升生理盐水中,挤压后取液体,经20000转/分钟离心5分钟,取上清液作待检样品。 (邱昌庆)

凝集实验

标准操作规程(SOP ) 中国国家流感中心 流感/禽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 一、目的 本SOP 为了规范红细胞凝集试验(HA ,hemagglutination test )操作,确保试验的质量而制定。 二、范围 适用于中国国家流感中心所有技术人员进行流感/禽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 三、程序 (一)生物安全要求 季节性流感病毒或经完全灭活的高致病禽流感病毒和H2N2流感病毒操作可以在BSL-2实验室里进行,操作人员采取BSL-2级防护。禽流感H5、H7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及H2N2亚型流感病毒的操作需要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操作人员采取BSL-3级防护。具体防护参见“生物安全个人防护SOP ”。 (二)材料 1.待测毒株 2.1%红细胞悬液(鸡、豚鼠,由于“O ”相毒株不能凝集鸡红细胞,所以在对该类病毒进行鉴定时应使用豚鼠红细胞) 3.磷酸缓冲液(PBS ),0.01M , pH 7.4 (Sigma P 3813) 4.多道及单道可调加样器 单通道可调加样器量程为 20μL ~200μL 、200μL ~1000μL 8通道或12道可调加样器量程为 20μL ~200μL 5.96孔微量板:鸡红细胞选择“V ”型或“U ”型底微量板;豚鼠红细胞选择“U ”型底微量板。 6.其它耗材,200μL 、1000μL 滴头、试管、加样槽等。 (三)实验步骤 1.进入实验室前做好个人防护。 2.试验前试剂准备: 编号:CNICSOP07024 制定时间:2007.01 制定人:张烨 审核人:董婕 批准人:舒 跃 龙 生效日期:2007.03 版本号:V-2

(1)PBS配制:按照Sigma的说明书的要求配制PBS缓冲液。121℃高压灭菌20min,分装,4℃储存。 (2)1%红细胞悬液:按照“1%鸡红细胞悬液配制SOP、1%豚鼠红细胞悬液配制SOP”配制红细胞悬液。 3.根据所用的红细胞种类选用适当的微量板.。将微量板横向放置:垂直方向称列,如孔A1~H1称为第一列;平行方向称行,如A1~A12称为A 行。标记好待检病毒的实验室编号及加样顺序。 4.加PBS,取8道加样器装好200μL带滤芯滴头,于加样槽中吸取50μL PBS 加入微量板的第二列,依次加入50μL PBS直至最后一列。 5.加入待检病毒,单道加样器装好200 μL带滤芯滴头,吸取100μL待检病毒液,加入已标记好的微量板的第一列相对应的孔内。最后的H1孔内加100μL PBS作为红细胞对照。 6.8道加样器装好200 μL带滤芯滴头,从第一列的各孔分别取50μL病毒液,加入到第二列的相应的各孔,混匀数次。依次从微量板的第二列至第十二列做二倍系列稀释。最后一列每孔弃去50μL液体。 7.8道加样器装好200 μL带滤芯滴头,于加样槽中吸取50μL红细胞悬液。 每孔加入50μL 1%的红细胞悬液,轻弹微量板,使红细胞与病毒充分混合。 8.室温孵育30~60min,观察红细胞凝集现象并记录结果。 9.结果判定:红细胞凝集滴度的判定以出现完全凝集的最高稀释度为终点,其稀释度的倒数即为病毒的红细胞凝集滴度。红细胞完全凝集以“+”记录;无凝集或部分凝集“-”记录。

血凝试验

血凝试验(HA) 定义:某此病毒或病毒的血凝素,能选择性地使某种或某几种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种凝集红细胞的现象称为血凝(hemagglutination,HA),也称直接血凝反应,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凝试验(HA) 血凝抑制试验(HI) 定义:当病毒的悬液中先加入特异性抗体,且这种抗体的量足以抑制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则红细胞表面的受体就不能与病毒颗粒或其血凝素直接接触。这时红细胞的凝集现象就被抑制,称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emagglutination inhibiion,HI)反应,也称血凝抑制反应,利用这种特性设计的试验称血凝试验(HI) 。 原理: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凝集红细胞的能力,从而抑制血凝现象。 用于禽流感、新城疫等具有血凝性病毒的鉴定 根据抗原与相应抗体的特异性中和反应原理,给未知病毒悬液中加入已知的抗禽流感病毒阳性血清或已知的抗新城疫病毒阳性血清,相应病毒便丧失了其凝集红细胞的能力。因此,可利用从发病的鸡、鸭、鹅体内分离的病毒作HA和HI试验。病毒悬液能凝集红细胞,并且能被已知的抗血清(阳性血清)所抑制,那么该病毒即是已知阳性血清相对应的病毒。如用新城疫阳性血清完全抑制了未知病毒培养物的血凝性,那么,这个未知病毒培养物就是新城疫病毒;如果病毒悬液虽然能凝集鸡红细胞,但不能被鸡新城疫血清所抑制,说明不是鸡新城疫病毒,可能是其他有血凝性的病毒。 阿氏(Alsevers)液配制 称量葡萄糖2.05g、柠檬酸钠0.8g、柠檬酸0.055g、氯化钠0.42g,加蒸馏水至100mL,散热溶解后调pH值至6.1,69kPa 15min高压灭菌,4℃保存备用 1%鸡红细胞液的制备 2.1采血用注射器吸取阿氏液约1mL,取至少2只SPF鸡(如果没有SPF鸡,可用常规试验证明体内无禽流感和新城疫抗体的鸡),采血约2~4mL,与阿氏液混合,放入装10mL 阿氏液的离心管中混匀。 2.2 洗涤鸡红细胞将离心管中的血液经1500~1800 r/min 离心8分钟,弃上清液,沉淀物加入阿氏液,轻轻混合,再经1500~1800 r/min离心8分钟,用吸管移去上清液及沉淀红细胞上层的白细胞薄膜,再重复2次以上过程后,加入阿氏液20 mL,轻轻混合成红细胞悬液,4℃保存备用,不超过5天。 2.3 10%鸡红细胞悬液取阿氏液保存不超过5天的红细胞,在锥形刻度离心管中离心1500~1800 r/min 8分钟,弃去上清液,准确观察刻度离心管中红细胞体积(mL),加入9倍体积(mL)的PBS,用吸管反复吹吸使PBS与红细胞混合均匀。 2.4 1%鸡红细胞液取混合均匀的10%鸡红细胞悬液1 mL,加入9 mLPBS,混合均匀即可。 抗原血凝效价测定(HA试验,微量法) 3.1 在微量反应板的1孔~12孔均加入25μLPBS,换滴头。 3.2吸取25μL病毒悬液加入第l孔,混匀。 3.3从第1孔吸取25μL病毒液加入第2孔,混匀后吸取25μL加入第3孔,如此进行对倍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什么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什么 红细胞,白细胞对身体都很重要,此类物质的数量都需要达到某一指标,否则身体状况就会出现异常。关于红细胞,大家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加了解身体状况。那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什么?它的种类又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做一个具体介绍。希望大家对红细胞有更多认识。 分类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若鉴定新分离的菌种时,可取已知抗体滴加在玻片上,将待检菌液一滴与其混匀。数分种后,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该法简便快速,除鉴定菌种外,尚可用于菌种分型、测定人类红细胞的ABO血型等。试管法是一种定量试验的经典方法。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某抗体及抗体的含量。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操作时,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连

续成倍稀释,然后加入等量抗原,最高稀释度仍有凝集现象者,为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诊断伤寒、副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Widaltest)、布氏病的瑞特氏反应(Wright test)均属定量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 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介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用做载体的微球可用天然的微粒性物质,如人(O型)和动物(绵羊、家兔等)的红细胞、活性炭颗粒或硅酸铝颗粒等;也可用人工合成或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如聚苯乙烯胶乳微球等。由于载体颗粒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当颗粒上的抗原与微量抗体结合后,就足以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高得多。 对于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什么,其具体种类又有哪些,上面的分析中已经具体指出了,大家也应该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平时大家在身体检查报告中,也应该密切关注自己在红细胞方面的情况,关注身体健康指标。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血液凝集实验报告 篇一: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免疫学·直接凝集反应实验报告 实验一:玻片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通常是0.85%nacl)存在的条件下出现凝集现象,称为凝集反应。凝集反应的方法有两种:①直接法;②间接法。颗粒性抗原(如完整的细菌或细胞)与相应抗体在体外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称为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反应和试管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预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的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称为间接凝集反应。如RF因子检测 玻片凝集试验是使用已知抗体与未知颗粒性抗原在玻片上直接结合而出现的凝集反应。此类反应较简单迅速,常用于抗原或抗体的定性检测。 本次实验使用玻片凝集试验的原理进行人类aBo血型的鉴定。aBo血型系统是按照血液中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分子来命名的。人类aBo血型抗原有两种:a抗原和B抗原。a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B抗体;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B型抗原,血液中具有抗a抗体;aB型血红细胞表面具有a抗原和B抗原,血液中不具有

抗a、B抗体;o型血红细胞表面不具有a、B抗体,但血液中含有抗a、B抗体。若用已知的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与受试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即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根据凝集反应结果便可判断出受试者的血型。 2.实验方法: (1)取洁净载玻片一张,用马克笔分为两格并注明a、B分区。(2)倒置标准抗血清试剂瓶,悬空轻挤出抗a血清一滴,滴在a区内;同法在B区内滴加抗B血清一滴。 (3)使用消毒液对左手无名指进行消毒,待消毒液自然干燥后,使用无菌三棱采血针快速刺破手指。 (4)用木棒的两端取血,分别在抗a血清和抗B血清中搅拌均匀。(5)用无菌棉棒压迫手指止血。 (6)静置玻片数分钟后,观察红细胞凝集反应结果。 3.实验结果: 4.结果分析: 实验二:试管凝集实验 1.实验原理: 试管凝集反应是在试管内将待检血清对倍稀释后,加入等量的已知颗粒性抗原与待检血清混合,然后观察试管内有无凝集快出现。如出现凝集块者为阳性反应。混合后仍均匀浑浊,无凝集块出现者为阴性反应。根据血清凝集效价判定待检血清中相应抗体的含量。即在试管内用已知颗粒性抗原检测未知抗体的相对含量的半定量试验。本次实验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什么 导语:红细胞,白细胞对身体都很重要,此类物质的数量都需要达到某一指标,否则身体状况就会出现异常。关于红细胞,大家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了解 红细胞,白细胞对身体都很重要,此类物质的数量都需要达到某一指标,否则身体状况就会出现异常。关于红细胞,大家都应该有一定的了解,了解一些相关知识,才能更加了解身体状况。那红细胞凝集反应是什么?它的种类又有哪些?下面给大家做一个具体介绍。希望大家对红细胞有更多认识。 分类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状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凝集现象。分为玻片法和试管法。玻片法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若鉴定新分离的菌种时,可取已知抗体滴加在玻片上,将待检菌液一滴与其混匀。数分种后,如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为阳性反应。该法简便快速,除鉴定菌种外,尚可用于菌种分型、测定人类红细胞的ABO血型等。试管法是一种定量试验的经典方法。可用已知抗原来检测受检血清中有无某抗体及抗体的含量。用来协助临床诊断或供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操作时,将待检血清用生理盐水连续成倍稀释,然后加入等量抗原,最高稀释度仍有凝集现象者,为血清的效价,也称滴度,以表示血清中抗体的相对含量。诊断伤寒、副伤寒病的肥达氏反应(Widaltest)、布氏病的瑞特氏反应(Wright test)均属定量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有电介质存在的适宜条件下,即可发生凝集,称为间接凝集反应。用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讲课教案

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红细胞凝集及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流感病毒表面的血凝素(HA)蛋白,含有识别和结合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构,能使一些特定的红细胞发生凝集现象。当红细胞和病毒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后,由于病毒的作用使红细胞发生凝集,此为凝集现象。含有特异的抗流感病毒HA蛋白的抗血清,能抑制红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即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血凝素不能吸附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上,此为红细胞凝集抑制(HAI)。 微量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鉴定流感病毒型/亚型及分析流感病毒HA抗原性变异的试验方法,也可以用于对一般人群抗体水平的检测和疫苗效果的评价等方面。 用于HAI试验的标准参照血清必须及时更新,用于鉴定流感病毒型/亚型应包括当年的国际疫苗株或国内流行代表株的抗血清,可以用羊、鸡、雪貂、兔等实验动物的抗血清;用于抗原分析的抗血清建议包括同一型别和亚型不同毒株免疫的标准参考抗血清,由于用雪貂制备的抗流感病毒血清特异性高,易将不同毒株间抗原性差异显示出来,因此常用免疫雪貂的抗血清进行抗原分析。HAI试验中所用的血清必须经特殊处理以去除非特异性抑制素及非特异性凝集素。 (一)生物安全要求 所有有关试验操作都应在相应生物安全级别的实验室中进行,必须遵守生物安全规定,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和废弃物管理规定,做好个人防护要求。季节性流感病毒病毒或经完全灭活的高致

病性禽流感病毒操作可以在BSL-2实验室里进行,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操作在BSL-3级实验室中进行。 (二)实验所用试剂 1.标准参考抗原:以国际疫苗株和国内流行株作为标准参考抗原,新分离的毒株作为待测抗原。 2.标准参考抗血清:以国际疫苗株和国内流行株制备的抗血清 作为标准参考血清。血清要经RDE处理。 (三)其他试剂/材料/仪器 1. 红细胞悬液 2. PH7.4的PBS缓冲液 3. RDE(日本生研) 4. 水浴箱(37℃,56℃) 5. 台式离心机 6. 多道可调加样器、单道可调加样器 7. 离心管 8. 96孔微量血凝板(使用豚鼠和人红细胞进行实验须用“U”底 板,使用火鸡红细胞进行实验用“V”底板) 9. 200μL、1000μLTIP头、水槽 表1. 流感病毒红细胞凝集试验各项条件比较 红细胞火鸡豚鼠人“O”型血

间接血凝

间接血凝试验 简介 间接血凝试验(IHA)是将抗原(或抗体)包被于红细胞表面,成为致敏的载体,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结合,从而使红细胞拉聚在一起,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 操作过程 该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广泛,以下简述其操作过程。 1.载体 红细胞是大小均一的载体颗粒,最常用的为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O凝型人红细胞。新鲜红细胞能吸附多糖类抗原,但吸附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能力较差。致敏的新鲜红细胞保存时间短,且易变脆、溶血和污染,只能使用2~3d。为此一般在致敏前先将红细胞醛化,可长期保存而不溶血。常用的醛类有甲醛、戊二醛、丙酮醛等。红细胞经醛化后体积略有增大,两面突起呈圆盘状。醛化红细胞具有较强的吸附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的能力,血凝反应的效果基本上与新鲜红细胞相似。如用两种不同醛类处理效果更佳。也可先用戊二醛,再用鞣酸处理。醛化红细胞能耐60C的加热,并可反复冻融不破碎,在4℃环境中可保存3—6个月,在一20℃的环境中可保存1年以上。 2.致敏 致敏用的抗原或抗体要求纯度高,并保持良好的免疫活性。用蛋白质致敏红在低pH,低离子浓度下,用醛化红细胞直接吸附即可。间接法则需用耦联剂将蛋白质结合到红细胞上。常用耦联剂为双耦氮联苯胺(bis-diazotized benzidine,BDB)和氯化铬。前者通过共价键,后者通过金属阳离子静电作用使蛋白质与红细胞表面结合而达到致敏的目 3.血凝试验 可在微量滴定板或试管中进行,将标本倍比稀释,一般为1:64,同时设不含标本的稀释液对照孔。在含稀释标本1滴的板孔(或试管)中,加入0.5%致敏红细胞悬液1滴,充分混匀,置室温1~2h,即可观察结果。凡红细胞沉积于孔底,集中呈1圆点的为不凝集(一)。如红细胞凝集,则分布于孔底周围。根据红细胞凝集的程度判断阳性反应的强弱,以抖凝集的孔为滴度终点。

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新城疫为例)

实践三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以新城疫为例) 实践目的: 1.掌握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的原理 2.掌握鸡新城疫病毒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的操作方法 实践原理: 某些病毒(如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等)能够与人或动物的红细胞发生凝集,此即为红细胞凝集现象。这种红细胞凝集现象可于病毒悬液中加入特异性抗体(免疫血清)所抑制,即为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 实践内容: 1.红细胞凝集试验(HA试验) 主要是测定病毒的红细胞凝集价,以确定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所用病毒稀释倍数(抗原单位)。有试管法和微量法两种,现以常用的微量法进行说明。 鸡新城疫病毒的HA试验现采用微量法,在V形微量反应板上进行。 (1)首先用微量移液器向每个孔加入稀释液即灭菌生理盐水一滴(25μl)。 (2)用微量移液器取病毒抗原液25μl加入第1孔内,吸头浸于液体中缓慢吸吹几次使病毒与稀释液混合均匀,再吸取25μl液体小心地移至第2孔,如此连续稀释至第11孔,第11孔吸取25μl液体弃掉;病毒稀释倍数依为1:2~1:2048,第12孔为红细胞对照。 (3)再以微量移液器每孔加1.0%红细胞悬浮液1滴(25μl)。 (4)在振荡器上振荡混匀约l~2分钟,再置37℃作用15分钟后观察结果。 (5)每次测定样品都应同时做红细胞对照。 表1 鸡新城疫血凝效价(HA)的测定术式(微量法) 孔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病毒稀释倍数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1:2048 对照生理盐水 病毒液 1%红细胞悬液25μl25μl25μl25μl25μl25μl25μl25μl25μl25μl25μl25μl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