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概论读书报告

环境保护概论读书报告

环境保护概论读书报告
环境保护概论读书报告

2014年夏季学期通识教育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

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与应对措施

中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径流和散布在边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利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我国的“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人均水资源量少,且水资源的时间空间分布极不均衡

根据80年代初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进行的评价,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为6.2万亿立方米,除通过土壤水直接利用于天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外,可通过水循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20立方米,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1760立方米。按国际上一般承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量少于1700立方米为用水紧张的国家,因此,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除了人均水资源量紧张外,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很不均衡。由于季风气候影响,各地降水主要发生在夏季。雨热同期,是农业发展的一个有利条件,使我国在发展灌溉农业的同时,还有条件发展旱地农业。但由于降水季节过分集中,大部分地区每年汛期连续4个月的降水量占全年的60%~80%,不但容易形成春旱夏涝,而且水资源量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形成江河的汛期洪水和非汛期的枯水。而降水量的年际剧烈变化,更造成江河的特大洪水和严重枯水,甚至发生连续大水年和连续枯水年。在水资源空间分布方面,黄河、淮河、海河三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3.4%%,耕地占39%,人口占35%,GDP占32%,而水资源量仅占

7.7%,人均约500立方米,耕地亩均少于400立方米,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紧张的地区。西北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占全国的35%,耕地占5.6%,人口占2.1%,GDP占1.8%,水资源量占4.8%.该地区虽属干旱区,但因人口稀少,水资源量人均约5200立方米,耕地亩均约1600立方米,如果在科学指导下,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并安排相适应的经济结构和控制人口的增长,可以支持发展的需要,但必须十分注意保护包括天然绿洲在内的荒漠生态环境。

(2)江河泥沙含量高

我国西部地区是长江、黄河、珠江和众多国际河流的发源地,地形高差大,又有大面积的黄土高原和岩溶山地,自然因素加上长时期人为的破坏,使很多地区

水土流失严重,对当地的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也使许多江河挟带大量泥沙,黄河的高含沙量更是世界之最。这些问题增加了我国江河治理的复杂性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迫切性。从历史的观点看,江河泥沙曾为我们创造了并继续发展着东部和中部总面积达185万K平方米的广大冲积平原和山间盆地。这些地方,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地,但由于开发利用不当,也带来一系列的水旱灾害和环境问题。

(3)水资源的紧缺与用水的浪费并存

据分析估计,全国按目前的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缺水总量约为300亿~400亿立方米。在一般年份,农田受旱面积600万~2000万公顷。从总体上说,因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洪涝灾害。许多地区由于缺水,造成工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之间争水、超采地下水和挤占生态用水。

但与此同时,用水效率不高、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我国的用水总量和美国相当,但GDP仅为美国的1/8.全国农业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平均约为

0.45,而先进国家为0.7甚至0.8.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据统计为30%~40%,实际可能更低,而发达国家为75%~85%.全国多数城市用水器具和自来水管网的浪费损失率估计在20%以上。

(4)水质污染迅速发展,已到极为严重的程度

据1997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废污水的排放总量为584亿t.在10万km的评价河段中,水质在Ⅳ类以上的污染河长占47%.北方辽、黄、海、淮等流域,污水与地表径流的比例高达1∶14~1∶6.全国湖泊约有75%以上的水域,近岸海域约有53%以上受到显著污染。根据全国118座大城市浅层地下水的调查,97.5%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40%的城市受到重度污染。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为缓解严峻的水形势并秉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有以下几个主要思想:一是节水优先。这主要体现在控制需求,创建节水型社会。在国家发展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发展项目,建立“有多少水办多少事”的理念,杜绝水资源浪费。同时需要采用良好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节水的工业、农业技术,大力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发现并杜绝水的漏泄,包括用水器具及输水管网中的漏泄。

二是治污为本。这要求我国中国缺水的水污染防治战略应尽快实行调整,从末端治理转向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钱易认为,我国目前还有大量的工业企业仍然是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工业废水处理并不理想,即便实现了达标排放,还是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了江河湖泊中,污染程度已经超过了河流湖泊自身的环境容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废水的排放量还在增长,污染物也会随着增加。如果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实行污染物排放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控制,污染物排放会有较大幅度的削减,工业生产也可以做到增产不增污。

三是多渠道开源。这主要指开发非传统水资源。钱易指出,为了提高供水能力,过去主要着眼于传统水资源的开发即当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开发,当发现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和地表水逐渐枯竭后又想到远距离调水。远距离调水除了需要十分昂贵的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外,还有施工、管理等各方面的困难,同时生态影响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又一重要问题。

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 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大力开发和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的工业生产技术,创建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力争将城市人均综合需水量控制在160 m3/a以内,使我国城市总需水量在城市人口达到最大值后得到稳定。为了建立节水型的体制,不仅需提高公众认识,还要投入相当的资金和高新技术。根据分析,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左右。

2. 必须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增加经费投入,提高规划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并采取有效措施修复已经受到污染的城市水环境。

3. 除了合理开发地表水和地下水外,还应大力提倡开发利用处理后的污水以及雨水、海水和微咸水等非传统的水资源。经净化处理后的城市污水是城市的再生水资源,数量巨大,可以用作城市绿化用水、工业冷却水、环境用水、地面冲洗水和农田灌溉水等。通过工程设施收集和利用雨洪水,既可减轻雨洪灾害,又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沿海城市应大力利用海水作工业冷却水或生活冲厕水;华北和西北地区应重视微咸水的利用。

当我国人口增至16×108时,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将降到l 760 m3,已接近国际公认的水资源紧张的标准,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同时,防洪减灾的任务也十分繁重。经过对防洪、农业、工业、城乡生活、生态环境等各方面情况的分析,本报告认为,在加强管理、加大投入、合理配置、高效利用和注重保护的前提下,我国有条件在人与环境协调共处的基础上,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体战略和相应8个方面战略性转变的要求,其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成节水防污型的社会。这个问题在我国虽已提出多年,但至今未能全面贯彻,其根本原因是:提高用水效率不单纯是水资源本身的问题,而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革命。21世纪即将到来,如果我们再不抓紧时机,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必须从现在起进一步明确方向,下定决心,进行扎扎实实的工作,结合工农业和城乡建设的现代化,提高我国的用水效率。本报告力求全面系统地分析战略性转变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并进一步提出为实施战略转变所必须进行的改革。我们希望,这个报告能进一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并形成共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中国大地上真正展开一场提高用水效率的革命。

继续阅读

读书汇报课教案

读书汇报课教案 ——《童眼看三国》之人物分析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 3、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活动准备: 1、师生阅读《三国演义》。 2、收集《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等资料。 3、学生做《三国演义》手抄报及幻灯。 教学过程: 一、邀请小主持人。 男:如果说书是海,读书就是游泳; 女:如果说书是山,读书就是攀登; 男:如果说书是天空,读书就是飞翔; 女:如果说书是生命,读书就是走过人生。 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智慧的源泉。 女:所以我们热爱读书,我们选择了与书为友。 合:我们愿意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师:是呀,书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自开学以来,我们就一直开展读书活动。最近,我们师生又共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看到同学们校内校外,课前课后手捧三国,感觉大家都快成了“三国迷”了。相信大家在今天的汇报课上,一定会畅所欲言,尽情展示! 今天汇报的课题是《童眼看三国》之“人物分析”。(课前板书课题)读三国,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知道哪三国吗?(板书:魏蜀吴)知道他们的霸主分别是谁吗?(曹操、刘备、孙权)大家肯定记住了里面的许多人物吧,谁能说上几个? 看来同学们读得不错,记住这么多人物。其实还有很多,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国人物有1200多,有名有姓的大约400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数十人。 其实,老师知道同学们对三国已经了解不少了,不信,我们来看看大家做的手抄报就知道了(课件展示)。 二、手抄报展示 主持人:怎么样?同学们做的手抄报是不是各具特色,内容也丰富多彩呀。看来大家与三国人物都成老朋友了,是不是?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三国,去会会这些的英雄豪杰,好不好?那么我们怎样去会他们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这些小组分别是——(课件出示)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吕布、曹操、周瑜小组。下面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汇报形式或者给汇报的同学鼓鼓劲吧。(出示汇报要求)汇报要求:

马原读书报告

南京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读书报告 题目《美丽新世界》读书报告 班级(班号) 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

2016 年 11 月 8 日南京理工大学马研部

《美丽的新世界》读书报告 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是一本看了后觉得有些压抑的书,书本描绘了一个能称为“神奇”的未来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世界里面,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受着控制:从胚胎到出生前,是在试管里培育的,在试管里,就被给予了身份的标识;出生后,接受睡眠教育;工作,生活,将按照固定的模式,美丽新世界读后感。 这本书的名字意味深长。它来自莎士比亚的传奇剧《暴风雨》。在该剧第5幕第1场里,从小生长在荒岛上,除了她父亲从没有见过人类的公主米兰达突然看见了一大群从海难中生还的人,不禁兴奋得大叫:“神奇呀,这里有多少好看的人!人类是多么美丽!啊,美妙的新世界,有这么出色的人物。”在这里,莎士比亚通过她的嘴赞扬了人类,说人类是美丽的、出色的,令人见了不禁惊叹。但赫胥黎用这句话作书名,却有不同的意味。 在书中的世界里,物质是极大的丰富的,人们除了上班,就是享乐,例如唆麻假。作者也在序言中说,原子能是一次重大的革命,但是只是在外部世界进行的革命,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人类心灵,以及精神上的革命。书中的革命分为以下几种: 1、取消胎生,人工生殖,从中划分种姓: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把人从遗传上、胚胎发育过程中进行培养,划分出α、β、γ、δ、ε5个大的“种姓”。(α、β、γ、δ、ε是希腊字母:依次音译为阿尔法、比塔、伽玛、德尔塔、爱扑塞隆,大体相当于英语的A,B,C,D,E)。阿尔法最高,比塔次之,依次下降,至爱扑塞隆最低。每个种姓又分加和减。如阿尔法加,阿尔法减(甚至阿尔法双加),比塔加、爱扑塞隆减等,这样就把社会分成了10多个种姓。为了工作需要,在胚胎期就进行培养和刺激,使胚胎具有不同的特性,预定了那人未来的命运。如有的适宜到热带高温下去炼钢,有的适宜到太空去修理宇宙飞船;有的适宜做社会领袖,有的则适宜掏阴沟。阿尔法和比塔是高种姓,伽玛、德尔塔和爱扑塞隆是低种姓。高种姓的人从事管理和技术工作,低种姓的人做简单劳动。高种姓的人聪明,漂亮,高傲,心肠硬;低种姓的人只会执行较简单的任务,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他们大量繁殖,一个受精卵可以培养出几十个多生子,从个头到长相都一样,都带种姓特点。不同种姓的人待遇很不相同。低种姓的人全都住大营房,各有颜色不同的

马原读书报告2

大义灭亲还是亲亲相隐? ——读《摩西十诫之第九条》有感我们小组分配到的话题是“摩西与十诫”,在查阅了一些资料之后,把我们小组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些看法总结如下…… 我们将十诫划分成两个层次:人与神的约定(第一条至第三条)、对人自己的要求(第四条至第十条);从这个分布比例可以看出来其实无论是上帝的看法或者说是当时人们的看法,都以人为重,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重,从大的方面来说,这个力求“和谐”的《十诫》正与我们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普遍追求相适应。 在第一部分,人与神之间的约定,我们认为这个部分有些专制。其实,在我们看来,信仰这个事情一定要是自觉自愿的,如果不能自觉自愿,就会因为强迫性而流于形式,此时的信仰起不到积极引导作用。其次,在第二部分,上帝对人的要求中,是从生命财产安全方面提出的要求,在效力上相当于当时的法律,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论第九条戒律:“不可做假见证陷害人”。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理解这句话之前,需要把这句话切割成两个部分,其一:不可做伪证;其二:不可陷害人。陷害人是做伪证的必要条件,亦即作伪证不一定会陷害人,但是陷害人是一定会通过作伪证来是实现的。与这第九条戒律相对应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亲亲相隐”的看法,现在我们将二者放在一起进行讨论…… 我们现在假设这样一个场景:A故意杀人,存在一个嫌疑人C,有且只有目击者B在场,现场有可能存在其他的证据,但是如果有目击证人的指正将减少公安部门的工作量,从而还给被害人一个公道;但是B和A是很亲密的朋友关系(直系亲属的证词仅作参考,所以这里假设为朋友关系),现在摆在B面前的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到底是选择心安而将好友A检举揭发呢,还是选择自己承担良心的谴责,而使A逃脱法律的制裁呢;又或者选择陷害C,而使C代替A承担法律责任? 我们小组的人都支持选择“亲亲相隐”的做法。在中国的以“关系”建立起来的社会中生活,我们不得不为自己的每一个举动做好人际关系方面的心里准备,可能你一个无心之失,或者仅仅是为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而作出的一些选择则有可能会导致你身边的关系群都远离你。在刚刚提到的假设案例中,我们假设B选择举报A,那么B将面临的是什么?我总结有以下几种可能:1.B会认为A的牢狱之灾是有很大的原因是自己,所以会在心理产生自责,而这种自责是与他不举报A时的自责相对应的,这两种感觉中必然有一种会遗留给B; 2.A的家人会认为是B的举报带给了他们更大的经济负担(在中国,坐牢是要交很多钱的……),进而很有可能对B进行言语上的、人际交往上的、甚至是生命方面的威胁打击; 3.即使没有A对B的言语攻击,B的身边的人仍然会认为B并不是一个值得托付的朋友,毕竟他有过“出卖”朋友的“前科”,进而影响B的正常生活……当然,我上述的案例其实只是尤其简单化的个例,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可能会比这个案例复杂得多,但是我们认为它们总是大同小异的,但是B到底要不要举报A这个问题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因此才将其抽离出来放在一个简单的案例中进行讨论。 其实我们对于“大义灭亲”的看法是,这只是一种懦弱的表现,一个人之所以选择大义灭亲,是因为他不想让自己受良心的谴责,我们并不否认这种良心的谴责的滋味不好受,但是我们都知道牢狱之灾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甚至几代人的影响都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在这个角度上来看,为了让自己暂时好过一点就把自己亲近的人举报给公安机关而使其认罪伏法的做法实在不齿,并且是考虑不周到的,因为自己举报之后还会让自己的下一代或者其他方面也受到影响;而处于“大义灭亲”的对立面的“亲亲相隐”也并不一定就能被所有人理解,尤其是受害者家属或者是执法机关,因此我们需要在这里进行一定的解释:我们说建立完善的法律体制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而终极目标是为了维护社会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读书报告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读书报告 科学的历程,我们的在路上 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了下匆匆拜读了吴国盛老先生的《科学的历程》一书,当然这样的书值得收藏,看一遍自然是不够的。自幼喜欢历史的我,对于科学史也是有极大的兴趣。 第一次接触“科学史”这个词还是高中时,听说一位熟人凭借科学史专业的硕士学位考上了公务员进入了科技局工作,世俗的眼光对于这个专业自然是不太看,但是当你走上了科研的这条里,回头看看才会发现我们是多么的幸运,居然踩在那么多人的肩膀上。 研究生报道前,父亲送我折转北京,第一次来北京繁忙中抽的一日空闲,父亲说天安门坐车经过一下就可以了,但是科学技术馆一定要去,因为我即将踏上科研的旅途。我开始认为科技馆就是给小孩子科普的地方,一个准研究生去不合适,但是去了之后发现我们在那里都只是小孩子。在中国科学技术馆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参观,老实说那里参观用三天的时间都不够。就在这一天的时间里面,我们将近一上午的时间用在一楼的华夏之光展厅,那里就是一副生动鲜活的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有代表性成就和发展轨迹的情景在线图,从纺织到印染,从建筑到造船,从天文到数学,期中很多的理论基础我还要煞费脑筋的去想一想算一算。在看了郑和宝船的复原模型后我们彻底被折服了,但是大脑中增加更多的不解,为什么近现代我们的科学技术是如此的落后,这个问题一直带到了现在。 吴国盛老前辈是这样论述的,中国的科学技术在明代继续缓慢的发展,并且出现了四部集传统科学技术之大成之作的科技名著。但是在清代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即使按照中国传统科技固有的发展模式,其发展速度亦大大减慢。更何况与文艺复兴之后欧洲的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相比,老大腐朽的更是一落千丈。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模式的没落的清朝学者,以它们的没落之心,抗拒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技,使得中国人对近代科学的创建者贡献甚微。原有的传统科学技术得不到飞快的发展,对于西方新兴的科技又予以抗击,结果是中国科技大大落后。 人们一般把为什么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问题,等同于为什么中国没能产生出近代欧

马原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人创造了宗教 文章开头,马克思就提出了反宗教批判的依据,那就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这一段论述详细的阐述了作者对于宗教的理解,以及他所分析的宗教产生的原因以及人们的心理。根据这些分析,马克思指出:“废除作为人民的虚幻幸福的宗教,就是要求人民的现实幸福”。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在幻想中的实现,是“锁链上虚构的花朵”。反宗教的斗争,就是反对以宗教为精神抚慰的斗争。真正的幸福是现实的幸福。因此人民应该扔掉这样的锁链——让人陷于幻境,如同“鸦片”的锁链——理智地思考与行动,才能够建立自己的现实。 真理存在于真实世界而不是幻想的宗教中。因此对宗教、天国、神学的批判,变成了对法、尘世和政治的批判。这是我们应该要做的。 二、批判德国制度 历史法学派“以昨天的卑鄙行为来说明今天的卑鄙行为是合法的”。这样陈旧、腐朽的思想是必须要批判的。马克思强调:“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可见这种制度的危害性,可见马克思对它的不满和愤怒。批判是激情的头脑,是武器,是消灭这个制度,揭露这个制度之丑陋的武器。揭露就是描述,在政府制度的范围内,描述它所导致的巨大的压力、沉闷的情绪以及严重的狭隘性。这样的政府制度是卑劣的,它有害于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批判它、揭露它。 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相互对立,甚至必须承认自己被支配、被统治、被占有是上天的恩准,是正确而且肯定的!反观统治者,他们身价极高,人数又极少。这种状态是多么荒谬啊!人民难以提升对于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只能在被统治的状态下生存,而统治者则极易麻痹在权利之中,从而使整个社会陷入一种心理越来越沉重的恶性循环。正因如此,人们只得寻求宗教这种幻想的方式逃避痛苦,寻求安慰。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是纵容这种制度的态度。因此我们才更应狠狠的与这种制度进行搏斗。 如何进行批判呢?搏斗式的批判,关键在于给敌人以打击。让压迫的人们意识到沉重的压迫,让耻辱公开从而更加耻辱。让人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看到改变的强烈需求,才能激起人民的勇气,参与到斗争中来!以这样的方式,德国人民才有机会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需求。

读书汇报课教案

读书汇报课教案

读书汇报课教案 ——《童眼看三国》之人物分析 活动目的: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 3、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活动准备: 1、师生阅读《三国演义》。 2、收集《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等资料。 3、学生做《三国演义》手抄报及幻灯。 教学过程: 一、邀请小主持人。 男:如果说书是海,读书就是游泳; 女:如果说书是山,读书就是攀登; 男:如果说书是天空,读书就是飞翔; 女:如果说书是生命,读书就是走过人生。 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智慧的源泉。 女:所以我们热爱读书,我们选择了与书为友。 合:我们愿意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师:是呀,书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自开学以来,我们就一直开展读书活动。最近,我们师生又共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看到同学们校内校外,课前课后手捧三国,感觉大家都快成了“三国迷”了。相信大家在今天的汇报课上,一定会畅所欲言,尽情展示! 今天汇报的课题是《童眼看三国》之“人物分析”。(课前板书课题)读三国,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知道哪三国吗?(板书:魏蜀吴)知道他们的霸主分别是谁吗?(曹操、刘备、孙权)大家肯定记住了里面的许多人物吧,谁能说上几个? 看来同学们读得不错,记住这么多人物。其实还有很多,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国人物有1200多,有名有姓的大约400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数十人。 其实,老师知道同学们对三国已经了解不少了,不信,我们来看看大家做的手抄报就知道了(课件展示)。 二、手抄报展示 主持人:怎么样?同学们做的手抄报是不是各具特色,内容也丰富多彩呀。看来大家与三国人物都成老朋友了,是不是?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三国,去会会这些的英雄豪杰,好不好?那么我们怎样去会他们呢?下面我们就分小组进行交流,这些小组分别是——(课件出示)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吕布、曹操、周瑜小组。下面小组交流一下你们的汇报形式或者给汇报的同学鼓鼓劲吧。(出示汇报要求)汇报要求: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教育家泰勒的经典著作,以下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泰勒认为制订任何课程及教学都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展开的:学校应力求达到教育目标?要为学生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教育目标?如何有效地教学好这些学习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该书主要是提出了研究以上问题的一些方法,但并不试图解答,因为对不同层次的教育、不同的学校而言,答案都将是不同的。本书虽没有回答问题,却阐明了回答这些问题的步骤,由此构成的一种基本原理,以考察课程和教学计划中的问题。 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泰勒于1949年发表了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研究范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此书的影响,从瑞典学者胡森等人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的评论可略见一斑:“泰勒的课程基本原理已经对整个世界的课程专家产生影响”,不管人们是否赞同“泰勒原理”,不管人们持什么样的哲学观点,如果不探讨泰勒提出的四个基本问题,就不可能全面地探讨课程问题。因此,学界往往把此书看作“达到了课程编制纪元的顶点”。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是特定时代的产物。

二十世纪初,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原理,强调彻底的实际效用。一些教育界人士对工厂企业的科学化管理运动,很快作出反应,把它视为一种理想的模式竞相仿效,并把这种“科学”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管理,继而又把它推衍到课程领域本身,把企业会计原理应用于学校的教学科目中。这样,学校课程的核心——学科也围绕“效率”这个轨道运转,效率等同于科学,这些观点也深深影响了泰勒,结合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了泰勒的课程原理。 泰勒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围绕着四个中心问题运转:即学校应该达到哪些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经验?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围绕这四个问题,泰勒提出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或阶段: 1、确定教育目标。泰勒认为制订目标最重要的是选择,需要认真考虑来自学生的研究、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以及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以选择大量适当的目标,再通过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进行筛选或过滤。当目标确定后,需要一种最有助于选择学习经验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形式是每一个教育目标都包括“行为”和“内容”两方面,以明确指出教育的职责。 2、选择学习经验。泰勒认为,“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

读书汇报课教学设计

读书汇报课教学设计 ——《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魏家庄小学高彩霞 案例类别:整本书阅读 课型:读书汇报课 学段:小学六年级 课题:《三国演义》人物分析 设计目标: 1、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故事,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通过评析人物,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思辩能力,并学会全面认识人物。 3、学会归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语言。 设计思路: 师生阅读《三国演义》,收集《三国演义》故事演变而来的歇后语等资料,学生做《三国演义》手抄报及幻灯,做好这些准备,通过班级交流汇报,评析人物,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积累语言材料,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汇报过程: 一、邀请小主持人。 男:如果说书是海,读书就是游泳; 女:如果说书是山,读书就是攀登; 男:如果说书是天空,读书就是飞翔;

女:如果说书是生命,读书就是走过人生。 男: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智慧的源泉。 女:所以我们热爱读书,我们选择了与书为友。 合:我们愿意在书的海洋里畅——游! 师:是呀,书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自开学以来,我们就一直开展读书活动。最近,我们师生又共读了一本书——《三国演义》。看到同学们校内校外,课前课后手捧三国,感觉大家都快成了“三国迷”了。相信大家在今天的汇报课上,一定会畅所欲言,尽情展示!今天汇报的课题是《童眼看三国》之“人物分析”。(课前板书课题)读三国,大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知道哪三国吗?(板书:魏蜀吴)知道他们的霸主分别是谁吗?(曹操、刘备、孙权)大家肯定记住了里面的许多人物吧,谁能说上几个? 看来同学们读得不错,记住这么多人物。其实还有很多,据有关资料记载,三国人物有1200多,有名有姓的大约400人,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有数十人。 其实,老师知道同学们对三国已经了解不少了,不信,我们来看看大家做的手抄报就知道了(课件展示)。 本环节设计意图:基本了解本名著中的人物,并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手抄报展示 主持人:怎么样?同学们做的手抄报是不是各具特色,内容也丰富多彩呀。看来大家与三国人物都成老朋友了,是不是?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原读书报告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马克思)读书报告 摘要:《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作为马克思的中学毕业论文阐述了中学时代的马克思对青年职业选择的认识,对当今时代的青年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本文从选择这个话题入手,先论证了选择的意义和它造成的困扰,随后谈到应该如何做出选择包括:跟随兴趣,考虑现实以及关怀社会几个方面。在读了马克思文章原文的基础上结合作者自身实际提出观点并给予论证。 关键词:选择,理性,兴趣,责任 1835年秋天,马克思即将中学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压力,同学们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我想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原因正是他的思想比常人更加深远崇高。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写了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发表了一些重要见解,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这篇文章虽然写在19世纪但是对于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同样面临着职业选择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首先是关于选择这个话题,很多时候选择是一项权利而选择又会造成各种困扰。马克思谈到人比动物优越的地方就在于人可以自己做出选择。他说神也给人指定了共同的目标──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但是,神要人自己去寻找可以达到这个目标的手段;神让人在社会上选择一个最适合于他、最能使他和社会都得到提高的地位。人人生而平等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可以选择为自己想要的人生努力。 可是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也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做一件事是存在机会成本的,所以我们常常为如何做出最大化效益的选择而困扰。马克思谈到:能有这样的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这同时也是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因此,认真地考虑这种选择──这无疑是开始走上生活道路而又不愿拿自己最重要的事业去碰运气的青年的首要责任。正是因为选择与放弃是并存的,在青年做出职业选择时才越发需要慎重考虑。 人们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常常是见仁见智的。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选择通常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梦想不同目标也就不同,关键是选择合适自己的。就像同一个田径场上有慢跑的有快跑的,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目标是练速度还是练耐力,所以他们就能根据自己的节奏跑。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直在选择而是去做,认清自己的目标,相信自己的选择是伟大的,并为之坚持就可以创造价值。每个人眼前都有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在他本人看来是伟大的,而且如果最深刻的信念,即内心深处的声音,认为这个目标是伟大的,那他实际上也是伟大的,因为神决不会使世人完全没有引导;神总是轻声而坚定地作启示,要相信神的启示。 其次马克思谈到如何选择的问题,我觉得总结为两个字就是“理性” 第一是拒绝虚荣,选择的职业应该是自己的兴趣所在。再光鲜的职业不过是别人眼里的,幸福终究还是自己内心的感觉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鼓舞或者是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但是,被名利弄得鬼迷心窍的人,理智已无法支配他,于是他一头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他已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是怎样的?写一些什么内容呢?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课程读书报告格式,供大家参考! 课程读书报告格式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

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 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可以作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

《草房子》读书汇报课.

《草房子》读书汇报课教案 【教材分析】《草房子》是曹文轩继《山羊不吃天堂草》之后又一部扛鼎力作。这部优秀的少年长篇小说写了男孩桑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六年小学生活。六年中,他亲眼目睹或直接参与了一连串看似寻常但又催人泪下、撼动人心的故事。作品沿袭了曹文轩一贯的厚重、质朴的写作风格,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在今天这样浮躁的社会、冷漠的世态中,它能真正感动所有的孩子,让他们回归精神的家园。 【学生分析】对于今天衣食无忧的孩子来说,缺少人生的历练,使他们的性格产生了这样那样的缺陷。面对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他们更多的表现出的是对他人的漠视和对人生的无谓。而《草房子》为他们搭建起的精神殿堂,能真正唤醒他们心底的人文情怀,使他们的心变得柔软起来,让他们真正学会感动。当然,这部凝重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们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好在我们班级的学生已经阅读过不少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较为扎实的阅读能力,为阅读《草房子》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创设愉悦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近书中的人物,走近书中营造的童年世界,感受作品的内在魅力,体悟作品中对生命的诠释。 2、采用“班级读书会”的形式,促使个性化阅读与合作性阅读的融合,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草房子》,完成读书笔记。 2、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共同讨论的话题,再由老师进行综合。 3、每个小组选择书中的一个少年儿童形象,完成一段文字描述。 4、多媒体课件制作。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在校园里,在教室里,随时都可以看到同学们认真阅读的身影,老师为你们有这样的读书意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完整版)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3000字读书报告3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我们都已不陌生,大学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至善,如: 上善若水,所谓至善就是要容纳一切,只求给与不求回报,在达到一定境界是不浮躁、平心静气的思考问题,才会有所收获。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而现在的教育大多仅局限于格物、至知,教育注重知识的获得,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以分数为评判指标就是其外显现象,无视意诚正心,之后的修身就更不必谈了。在我看来,现代大学生有两大弊病: 一是功利化。二是道德败坏。人们追名逐利,比如讨好权利较大的老师,或者如当时的动机不纯。而无益于自身的事却不会浪费时间。功利化的时代吧大学引向了功利化的方向,外界对人才的评判也无暇顾及道德方面的问题。有人说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这也不是毫无依据的,现代大学生道德的缺失的确让人大跌眼镜,投毒案、泼硫酸等等这些因道德缺失而造成的悲剧不一而足。皆自明也强调了人首先要自己弘扬光明的品德,所谓人之初,性本善,古人都相信性善论,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因此呼吁人们加以弘扬。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满足与目前的道德状况,而会不断准求更高的境界,每天都是自己更新到的,达到日日新。 止于至善,那么究竟怎样才达到至善呢?黄鸟知道该栖息在何处,而作为人,又怎样才算达到至善呢,在发扬美德时保持谨慎,做国君

要仁爱,所谓仁者无敌,仁这一儒家思想之所以受到君王的重视不无道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君王之所以能使民众拥护,成为民众的榜样,是因为君王能尊重贤人、亲近亲人,使百姓得到恩惠。作为臣子要恭敬,这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臣子在办事或者言语上不可僭越。做子女的要孝顺,做父母要慈爱,在于他人交往是要讲信用,所有这些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说每个人都应该做好本分的事。而如何达到到的完善的境界呢?这就如同学习,首先是态度,态度决定了是否主动钻研学习,然后还要有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促使自己不断进行钻研以提升自己的水平。知本。孔子以审理案子为例,做到大畏民志便是知本,在我看来,此处所说的知本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尽本分,审理案件的人的本分就是公平公正,是人满意,能扬善除恶,第二层含义是要知道事情本来的样子,使真相大白。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首先得知道自己的本分,其次在追寻学问是要穷尽其根本,直至完全弄明白为止。 格物的目的是至知。而至知的前提是格物,何谓格物致知?格物就是接触食物而彻底穷尽他的道理,至知就是获得知识。在格物的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前人所得的现成答案,要用自己所得的只是在对食物进行探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贵在坚持。最终会至知。学习不要仅局限于书本,在书本教授的知识的掌握上要进行更深层次的钻研,直至没有一点疑惑,这就算是获得知识了。要通过已不断的探索以求突破原有知识的局限性。对知识的追不能停歇的,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在科学技术及认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认识又该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让知识变成死水,而是变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清泉。

读书报告范例

山东财经大学 课程名称管理学 任课教师辛爱芳 题目《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姓名学号 20140624219 刘露 年级专业 2014级电子商务2班 所在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2015-04-26

《管理未来》读书报告 刘露 1、书目: 书名:《管理未来》 作者:[美]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版次:2009年5月第1版。 2、全书提要: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的出现,对系统性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需求,要求未来的管理者具备全新的素质。彼得·德鲁克,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管理思想家,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试图正确应对世界变革的商界领袖和经济学家们都会竖起耳朵认真倾听这位智者的声音。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全书主体共分四部分:经济、人、管理、组织。本书是一本论文集,在80年代,德鲁克的研究中心是创新管理在美国创业浪潮风起云涌的时刻,德鲁克找到了新的理论增长点--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成功的将管理从大企业引向中小企业,强调了管理在中小企业中的作用。在90年代,德鲁克研究重点转向非营利组织管理问题,将目标管理引向非营利组织,强调客户观念和绩效意识,预测非营利组织讲座向专业化,而不是当前的志愿者模式。 3、心得评论 “未来企业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知识社会的来临,信息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也意味着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对于知识社会的管理者,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变得至关重要”“未来的经理人需要具备全新的素质和技能”…… 未来企业的竞争战略必须基于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今后只有一种企业,管理也是兼收并蓄。各个国家的管理思想都要融会贯通。这一点上它已经是管理思想的全球化了。因为管理模式决定企业成败,管理水准决定企业的成败和规模。市场是无情的,现实也是很无情的,未来如何?怎样才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需深刻地了解自己,意识到社会发生的变化,自我管理、自我经营与自我领导,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乃至人生。我们必需清楚管理的基本原则,有效运用管理学知识,在变动的社会环境中,带领团队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规划未来,驾驭未来。 变化、变革是世界永恒的主题,管理即是基于这种变化和变革的世界而存在的,研究管理未来,首先必须研究世界的未来,研究世界的未来必须明确世界发展的方向。而世界发展的未来方向虽然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但对现实的反思其实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正确的答案。关于管理,我们从来缺乏的不是方法、模式、典籍,而所缺的正是一种思想,一种动态的思想、一种变化的思想、一种反思的思想。因此,未来管理正是一种以“动态、变化、反思”思想为表达的哲学管理,是完全不同于当今“形而上学”为主要表达的反传统管理。 那么,究竟怎样的管理方式是最有效的呢?这一简单而深刻的问题为历代管理学家、企业家所孜孜不倦地探求,也是我们当代青年学子需认真思考的。麦格雷戈在本书中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它。他认为,由于人有寻求需要满足的特性,因而最适当的管理方式是创造一种能满足人需要的组织环境,借以影响或诱导其为组织目标服务。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下一级需

《窗边的小豆豆》阅读汇报课

窗边的小豆豆》读书汇报课 张菊 【教学目标】 1?通过读书中相关的故事细节,感知人物形象。 2?学会课外阅读的常用方法,并能运用在以后的课外阅读中。 3?培养细读文本的习惯,学会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感情,并发表有独特见解的人物评价。 4?通过交流阅读成果,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浓厚兴趣。 【教具准备】课前阅读这本书,PPT 课件 【教学流程】一、钢琴曲《童年》导入 1、说说对所听歌曲的了解。由一位同学弹奏钢琴曲《童年》师:童年的梦,是七彩的梦;童年的歌,是欢乐的歌;童年的脚印一串串;童年的故事一箩箩。我们离童年越来越远了,我们已逝的童年会是什么样儿的呢?前段日子,老师推荐大家读了一本好书。?出示书名,学生齐读《窗边的小豆豆》。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真实、有趣、难忘的童年生活。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窗边的 小豆豆》,去感受故事的精彩。 二、走进《窗边的小豆豆》 (一)简介书的主要内容。 (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部小说的内容?)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小豆豆上小学时因淘气被学校开除了,来到用电车作教室的新学校巴学园的一段故事。 (二)走进小豆豆 1、小豆豆在上巴学园之前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调皮、淘气) ? 我们来看几组镜头,你对哪组镜头感兴趣就读哪组镜头。读后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小豆豆的

调皮的。 2. 读完这本书,小豆豆在你心中又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是从书中哪个故事中知道的?在小小组里讨论讨论。 (1). 小组合作探究 (2). 交流 ①她是个顽皮的女孩子。 说说看,你是从书中那个故事中知道的?【《不能跳》P113】 ②她是个有理想的孩子。 小豆豆的理想可多了,你知道吗?(真是个富有幻想的小姑娘) ③她是个可爱的孩子。【非常奇怪P138-139】 ④她是个热爱学校的孩子【破学校P187】 ⑤小豆豆还是个非常有爱心的孩子。 你又是从哪个故事中了解到的? A、口头交流(泛泛而谈) 《健康树皮》:小豆豆在车站看到一个大哥哥在卖一种能测验人们是否生病的树皮,于是问校长借了两毛钱买了一块,她不但自己咬了一下树皮,测验自己是否生病,还把这块树皮让校长咬,让全校五十多个学生都咬了个遍,甚至让她的小狗洛基咬,还让路边的野狗咬,当她发现大家咬这块树皮都不觉得苦时,也就是说她认为大家都是健康的,就非常开心。虽然在现在的成年人看来,这种行为非常可笑,可是孩子 的这种善良美好的举动让人感动,她希望每个人都健康,希望每个人都开心。(P198)大冒险》;帮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泰明爬自己的树——她的小手紧紧地握住 了泰明的手,用尽全身的力量,把泰明往上拖。(p81) B精读《大冒险》:刚才有同学提到《大冒险》这个故事,张老师读了这

马原读书报告

[中山大学 ] 《共产党宣言》读书报告 姓名:吴敏 学号: 15343081 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6年12月2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两句话是记忆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印象,也是让我热血沸腾的两句话.记得第一次看《共产党宣言》是上中学的时候,再一次的重温使我体会到了它鲜明的观点、严谨的体系、紧密的结构以及生动的叙述. 读了《共产党宣言》这部慕名以久的著作,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指引着工人阶级运动和前景的方向.里面的那句名言“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更是为无数人传述.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揭开了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揭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取

代资本主义并走向胜利这一客观历史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唯物主义历史观:贯穿《宣言》全篇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宣言》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两个必然性”的原理.即运用唯物史观论证和阐明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目的,扼要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和基本策略.尤其是关于工人阶级伟大的历史使命和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的历史作用,工人阶级先进政党的先进性、预见性、战斗性、原则性、策略性等特征,从而为工人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指引了正确的方向,坚定了必胜的信心.《共产党宣言》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进程和主要的历史任务. 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共产党宣言》指引着工人解决前景的方向,是工人阶级解放的伟大旗帜.工人阶级有着最强大的力量,也有着最强大的解放自己的愿望,是推动历史_x0005_前景和解放的动力.工人阶级是解放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中流砥柱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出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石.它产生以后,在向工人阶级灌输的过程中,掌握住了千百万无产者的心灵,迅速地被觉悟的工人所接受,影响并形成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工人阶级政党也在不断的进步和觉悟中产生了,也最终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由自发斗争转换为自觉斗争.《宣言》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性质、条件与目的,以及在无产阶级解放过程终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语文课程标准》读书笔记 摘抄内容: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正确认识课程理念。 (一)语文学科特点及教学特征。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牢牢把握“工具性”“人文性”这两方面的任务,在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和实施上下大功夫,实现二者的高度统一:既要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又要让学生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二)语文学科新课程理念及教学策略。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学科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其他理念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落实三个维度的目标,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1)关注丰富的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 (2)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3)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4)注重培养学生对词语的结构、含义、用法的整体把握能力。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时代的发展需要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接受学习仍是学生获取知识、获得发展的重要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1)拓宽学语文用语文的田地,沟通与生活联系。 (2)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3)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5.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6.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马原读书报告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理》实践教学·学生课外经典阅读 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题目:毛泽东《实践论》阅读报告 组长/小组序号:关泽丰/第三小组 院系专业班级:周二3-4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联系电话: 指导教师:刘小容 填表日期: 2017/11/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 2017年 11 月 25 日

读书报告信息表:

说明:小组成员“序号”是指教务系统导出的、本班同学名单排序(因选课先后由系统自动形成的序号)。

第三小组课外经典阅读《实践论》读书报告 摘要:本篇经典阅读读书报告主要从《实践论》的概要开始,阐述我们小组选读的原因、选读的想法以及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的新认识。 关键字:实践与认识、实践论、辩证过程、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客观规律及辩证。 一、《实践论》的写作背景及其概要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着作。写成于1937年(丁丑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断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一九三一年至一九三四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为着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这

课程读书报告

研究生课程读书报告及评阅书 课程名称:读书报告等级 任课教师姓名:任课教师签字: 著作名称:《疾痛的故事——苦难、治愈与人的境况》 重点解读章节:第4-13章 学院名称: 专业名称: 研究生姓名: 导师姓名职称: 上课时间:年月—— 年月 1、著作背景和内容概述 阿瑟·克莱曼(中文名凯博文)利用了休学术年假的机会,重新整理的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撰写了一本关于公共理解医学的书。他耗费两年倾力写作,终于完成了这本《疾痛的故事》。本书系为所有关心人类病痛问题的读者而撰写,他以外科大夫、心理医师和人类学家三重视角对医患理念所进行的全面系统地论述是其近四十年学术探索的重要组

成部分,对于造就保·法默(Paul Farmer,1959~)、 金辰勇(Jim Yong Kim) 等新一代全球健康领域领袖人物的专业素养,也具有不容低估的导引作用。 此书的副标题展露了作者在人类学、医学和精神病学这三门学科的边界地带进行开拓性研究的企图心。此外凯博文在书名中用的愈疗者(healers)一词也揭示了他对于医生(doctor)职责和功能的一种认定。他指出:疾症(disease)和病痛(illness)是存在于社会现实特殊布局中的构建物,必须在特定社会关系组成的环境中理解和领悟其蕴含的丰富意义[1]。所谓医学概念也是植根于文化和历史语境之中 的“解释模式”(即Explanatory Models)。他认为在所有健康照护体系中都有着为医患双方所扼守的解释模式,是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理解病痛体验并选择诊疗手段的途径[1]。在解释模式的框架之内,凯博文匠心独运地提出了让患者谈病说痛的问诊方式,后来被称为著名的凯博文八大问题(即“Dr. Kleinman’s Eight Questions”)。作为愈疗者的医生有必要以从病患者的角度了解病因、病史以及病人对于诊治方法选择的看法和期待,从而共同寻找出有效的解释模式。凯博文这一强调医患双方在治疗过程角色互动作用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社会学权威帕森斯对病人和医生的制度化角色所做的功能主义论断[2]。 2、 重点解读章节的主要思想 作者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他体悟到被病疾、社会文化氛围、个体心理束缚等诸多因素所压抑的心灵的内在迷惑和需求。在这几章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病例,讲病人在面对疾病和死亡的无意义状态时的痛苦进行了描写,从病人的疾痛经验中阐述了病人身体状况的恶化和家庭经济负担的加剧对于影响病人对自我的看法。然而没有任何东西像严重的疾痛那样,能使人专注于自己的感受,认清生活的真实境况。查默兹[3]曾用“自我的丧失”来描述严重的慢性病人的患病经历:他们失去了先前的自我形象,但没有发展出同样有价值的新形象。 当一个健康人身患慢性病之后,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也不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