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

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

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
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

考点:两极格局的形成、结束及影响

形成:“北约”、“华约”的成立,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结束: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极格局结束。

影响:美苏冷战,两极格局形成,对人类进步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易错微析

美苏冷战中的局部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

例题1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北约的成立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华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1949年成立“北约”、1955年成立“华约”,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答案D。

例题2二战后初期,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局面。“不战不和”的局面是指()

A.冷战的两极格局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C.世界的多极化

D.协约国和同盟国的对峙

答案:A

解析:二战后的冷战,形成两极格局,美苏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对抗,世界呈现出“不战不和”的局面。答案A。

1.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和平。这场战争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 冷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2.历史上,世界政治格局曾多次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政治格局演变为()

A.两极格局

B.美国独霸

C.一超多强

D.多极化趋势

3.某班开展“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探究活动。下列内容符合这一主题要求的是()

A.《共产党宣言》

B.十月革命

C.第二次工业革命

D.“北约”“华约”的建立

4.有人认为,尽管“冷战”期间,美苏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B.第三世界崛起

C.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

D.欧洲走向联合

1.【答案】B

【解析】美苏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答案B。

2.【答案】A

【解析】二战后,美苏冷战,形成两极格局,这是二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格局,答案A。

3.【答案】D

【解析】四个选项中,发生于二战后的是D项,“北约”、“华约”的建立,标志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答案D。

4.【答案】C

【解析】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题意,“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故选C。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第二十三单元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复习目标]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雅尔塔体系,并比较它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 2.正确认识《联合国宪章》在国际关系史上的地位,比较联合国与国联的异同。 3.分析欧、亚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壮大的原因,了解社会主义阵营的影响,全面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不完善。 4.分析战后美国在欧、亚推行不同政策的原因,了解“冷战”与“热战”的表现,正确认识美国霸权政策的实质和影响。 5.掌握战后初期亚非国家民族独立运动的概况,分析各自的特点,正确认识殖民体系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 [要点梳理] 本单元的断限从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涉及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美国的霸权政策、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这是战后两极格局形成时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出现了以美苏两极为主要矛盾的相对稳定的新的国际关系结构。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本单元是世界当代史的第一个阶段。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新格局。为了建立世界霸权,美国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从盟友转为敌人,从合作变为对抗的关系。随着两个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对峙局面的形成,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二战后,世界政治局势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出现了社会主义高潮。苏联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东欧和亚洲地区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并在共产党领导下先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二是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亚非几十个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取得了政治独立。 2.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1)西欧各国普遍衰落 ①德国被彻底打垮,国土被盟军分区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外市场和投资全部丧失。 ②英、法虽赢得战争却输尽财富,尤其是法国经济遭到更大的破坏。随着欧洲的衰落,欧洲列强已无法主宰世界。 (2)美国独占鳌头 ①军事上,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还垄断了原子弹,成为世界首强。 ②经济上,拥有最雄厚的工业实力,最丰富的黄金储备,建立了以美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1]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课标要求: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包括:从盟友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作为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走向多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重点难点:重点:美苏“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英国前外相哈默斯顿的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战时的同盟关系变成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格局。 一、从盟友到对手----美国的“冷战”政策形成的背景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美、英、苏等国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基础:美苏均势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时检测:第四单元4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Word版含解析

(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以下涉及美苏争霸的内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美苏关系的演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 B.战后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直接交战 C.美苏之间的争夺是综合国力之间的较量 D.军备竞赛加快了苏联经济的发展速度 解析:选D。本题考查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的能力。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拖垮了苏联经济,故此D项表述明显错误。 2.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写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在对外政策上,其“新思维”主张() ①人类生存高于一切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利益 ③不同社会制度难于共存④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解析:选C。戈尔巴乔夫在对外政策上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基于此,他对美国采取了“缓和”战略。 3.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和平演变”是美国遏制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实现“和平演变”,美国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意识形态上丑化苏联的宣传大战②与苏联签订“中导条约”③资助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组织 ④资助“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解析:选C。②应属于美苏“缓和”的表现,而非“和平演变”的措施。 4.有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 A.世界两极格局确立时 B.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 C.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时

两极格局的形成(教案)

《第25课两极格局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从联盟到对手、美苏“冷战”和“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三部分内容。 主要从这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遏制社会主义苏联的政策及苏联的对抗措施,双方以“冷战”方式进行的激烈争夺,但与此同时又有局部“热战”。 作为必修一第八单元开篇一课,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二战后的雅尔塔体系,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世界,即两极格局形成。 此外又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期间的历史走向主要是美苏两极全球性的对峙和争夺,其主要形式体现为“冷战”,当然也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伴随着两大主角——美苏两国的争夺和在各自羽翼下的内部力量的消长,加之其他国际力量的发展,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趋势。 根据课标要求,要让学生了解美苏两级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使学生对这段历史有正确理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经对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华约等内容有所了解,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但高一学生一般不具有认识问题深刻性和分析问题透彻性的能力,看问题具有表面性和肤浅性,所以对“冷战”政策形成的深刻原因和对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有什么影响还需要深刻理解和体会。此外对国际关系演变和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有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还需要认识到: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归根到底是由一个国家的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决定的。基于此,在教学活动中,力求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3)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 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激化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的影响进行深刻分析和理 解。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辩证地认识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理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做到师生互动和谐、平等交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形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二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 2.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设计前置作业让学生自学。 2.注意做到师生互动交流;运用多角度视角方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认识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和利益关系,对国际关系格局的推移演变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外交背后是实力和利益的较量。 2. 认识冷战背景下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抗衡既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又在很大程度上互相制衡,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状态。 二、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美苏两极对峙形成背景及表现 教学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国际局势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虽然经过初中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但总体历史知识还是比较薄弱,尤其对抽象的事物较难理解,所以讲课时我比较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掌握论从史出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阅读课本,完成“我是小记者”的前置作业(左半组扮演苏联记者,右半组美国记者)(二)新课导入——时事链接 据朝鲜中央通讯社3月27日报道,目前美国人为挑起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朝鲜半岛笼罩在核战争的乌云。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部26日发表声明称,包括战略导弹部队、远程炮兵部队在内的所有野战炮兵部队进入“一号战斗执勤状态”——国际在线 学生回答: 教师过渡:朝鲜核危机是冷战遗留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冷战格局的形成了解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二)梳理两极格局形成背景 1 介绍政治格局概念,并呈现材料“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 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 2.教师设问“探究一从丘吉尔这段话说明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怎样的变化,推动这一变化的原 因是什么?(阅读P118 第一子目)” 3.学生回答: 二战后期,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它奠定战后世界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八单元第二十五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6)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教学目标: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分裂,朝鲜半岛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重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经济互助委员会;《华沙条约》 难点:冷战与雅尔塔体制形成与评价。 课前自主学习 一、雅尔塔体系 1.含义:。 2.影响:。 二、美苏冷战 1.“冷战”的含义:。 2.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对比:和衰落, 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影响日益增大。 (2)美苏两国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两国在和上的矛盾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3)1946年,丘吉尔的“演说”发出了“冷战”的信号. 3.美国的表现 (1)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以“”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纲领后来被称为. (2)为了帮助西欧,以西欧,美国开始实施对欧洲的,即马歇尔计划. (3)1949年,美、英、法等国签订了《》,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是一个反对和的军事政治集团。

4.苏联的对策 (1)拒绝加入马歇尔计划。 (2)1949年,苏、保等国成立。 (3) 年,苏、波、阿、保等国签署《》,组成华沙条约组织。 5.的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1)导致一些国家分裂:德国分裂为和。朝鲜分裂为和 。 (2)局部战争:年,朝鲜战争爆发。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 (3)美苏军备竞赛加剧,国际局势紧张:1962年,发生了。 2.美苏未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武装冲突,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从盟友到对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煳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知识归纳 1.美国“冷战"政策出台的背景 (1)二战后期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的框架。 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了若干协议。 ②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塔体系。 (2)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3)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4)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5)1946年3月,前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富尔顿演说发出“冷战”的信号。 (6)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对比。 2.“冷战”的含义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20两极格局的结束新人教版选修3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20两极格局的结束新人教版选修3 (建议用时:2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里根执政之初,提出新“遏制”政策,以抗击苏联扩张。里根政府的政策不包括( ) A.缓和与苏联的关系,与其合作 B.发动思想宣传攻势,在思想意识领域打击苏联 C.重振国威,“以实力求和平” D.以经济和科技竞赛拖垮苏联 A[里根上台后,美国政府对苏联实行新“遏制”政策,鼓吹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而不是与苏联缓和关系,与其合作,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 2.在美苏争霸的过程中,“和平演变”是美国遏制社会主义的一种重要手段。为实现“和平演变”,美国采取的措施有( ) ①开展意识形态上丑化苏联的宣传大战②与苏联签订“中导条约”③资助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反共组织④资助“自由欧洲电台”的活动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C[签订“中导条约”是美苏关系缓和的表现,不是美国“和平演变”的措施,排除含②的选项,故选C项。] 3.20世纪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应美国一出版商的请求,撰写了一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作——《改革与新思维》。在对外政策上,其“新思维”主张( ) ①人类生存高于一切②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利益 ③不同社会制度难于共存④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A.①②B.③④ C.①④D.②③ C[戈尔巴乔夫在对外政策上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基于此,他对美国采取了“缓和”战略,①④正确,故选C项。] 4.东欧各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企图摆脱苏联控制,结果到80年代如愿以偿。其直接原因是( ) A.戈尔巴乔夫的对外战略调整 B.东欧各国人民的不断抗争 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 D.东欧剧变的影响 A[二战结束后,苏联为了自己与美国争霸的需要,加强了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特别是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教案 一、课标分析 (一)课标要求 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基本过程(识记);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理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的民主改革,经互会,华沙条约组织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通过探讨美苏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探究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经过。 (2)通过对比分析、史料探究,让学生对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与学生共同探讨“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一次重要的变化, 主要属于当代历史的范畴, 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并不扎实。由于这一时期的内容离现在并不遥远,课文中许多重要事件,如北约、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对当今复杂多样的世界形势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对于这一课的内容很感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偏向,在这一课的课件设计中,插入了较多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提前组织学生在网上下载精美图片,协助教师制作课件,这样既能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也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美苏两极格局确立后,双方采取的对抗政策、措施,以及进行长期争夺的主要表现。 两极格局的形成是二战后美、苏两国共同作用的结果。战后的美国因为其经济、军事、科技实力无可匹敌而成为全球性的超级大国,充当着资本主义的霸主;而苏联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战时共同敌人的消失,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不同开始反目。它们各自操控下势力集团不断加强政治、经济、军事联系,日益确立了以欧洲为重点,涉及亚洲、美洲的全球性的严重对峙局面,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长期深刻的影响。 (二)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

第四单元 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历史选修3 LS—2011-02-20 第四单元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导学案 编写人:胡兔福编写时间:2011.05.25 班级组名组别姓名 【学习目标】 1. 理解和掌握里根政府的新遏制政策;战略防御计划;美国对苏联加强宣传攻势;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中导条约”;布什政府的对苏策略;戈尔巴乔夫的对内改革;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2.能力培养: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讲述,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通过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不同情况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20世纪80年代美苏关系;如何认识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影响之一,对人类和平的巨大威胁。难点:探究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影响及美苏关系发展历程的启示。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用分析法、归纳法、比较法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从20世纪50年代美苏争霸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美苏关系的变化和特点、冷战结束的原因、它给人们哪些启示?今天我们学习这一内容。 【知识导学】 知识点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知识梳理】A级 1,里根的“新遏制”政策的背景与对策 从美国方面的政策来看,1981年上台并连任至1988年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美苏关系及双方地位的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任期内,美国与苏联的关系表现为从强硬对抗到更多利用“缓和”局面使苏联自身发生转变的两个阶段。里根执政之初提出了“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重振国威”和“以实力求和平”的新“遏制”政策。在军事上提出“灵活反应战略”,目的是在美苏争夺中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规模的战争的能力。1983年提出的“战略防御计划”,目的是凭借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提高核威慑力量,造成对苏联技术和经济的压力,以技术竞争代替数量竞争,利用高科技拖垮苏联。此时,苏联则希望以国家首脑的高级会晤谋求双方关系的改善。但里根对此没有兴趣。恰在里根的第一任期内,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像走马灯似地频繁更迭。这让里根有了很好的借口──他没有谈判对手。里根在1981年1月取消了自尼克松以来延续12年的苏联驻美大使进入美国国务院可以不走正门,并可单独会见美国国务卿的特权。这一行动恶化了美苏关系。同时,里根政府还特别针对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上的宣传大战。第一阶段的严重对抗持续了4年之久。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内,双方关系逐渐改善。美苏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的时期。这主要因为80年代美国的大规模扩军使政府背上巨大的财政包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继续对抗已力不从心。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背景及内容 从苏联方面来看,全球争霸所造成的国内经济衰退使苏联实力大大落后于美国。面对严峻现实,1985年3月上台的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的“新思维”。强调在核对抗时代,“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和平共处在今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他提出美苏两大体系只能和平竞赛、和平竞争。这一方面是借此减轻由于过度扩张带来的重负,同时也希望以温和的行动赢得美国的支持。 3,美苏缓和的表现 在这种思想主导下,苏联的对外策略和措施发生了转变,即为放弃争夺、裁减军备、全面收缩、改善关系、放松控制。 【思考探究】B级 1.戈氏新思维“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导致() A.美国放弃核战略 B.用人性论麻痹了西方国家 C.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瓦解 D.缓和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 2.美苏争霸中美苏关系的变化说明() A.军事发展要以经济为基础 B.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和平共处 C.只要存在大国就一定有争霸战争 D.苏联争霸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 知识点二冷战的结束【知识梳理】A级 1,美国布什政府对苏政策 1985年苏联开始了改革进程,在经济改革中遇到了近70年旧体制形成的巨大阻力,改革停滞不前。戈尔巴乔夫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旧政治体制的阻碍,于是仓促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民主化”和“公开性”原则。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正式确认“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是党的理想,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建立总统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终抛弃了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降低,国家经济衰败。而政治上的“多元化”和多党制则更削弱了共产党的地位,败坏了共产党的威信,最终导致社会动荡、政治失控和民族分离运动的加剧。 2,东欧剧变 对于东欧各国,戈尔巴乔夫的态度是“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选择适合本国社会制度的主权,对他国人民这种主权的尊重是欧洲正常化过程最重要的先决条件。”苏联对东欧的“松绑”和美国长久以来对东欧推行的“和平演变”策略,终于导致1989年的剧变,各国共产党纷纷下台。特别是民主德国发生了更加剧烈的变化。1989年,民主德国开始有大批居民出走,搅乱了民心,影响了政局的稳定。11月,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允许公民自由进出国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并拆毁柏林墙。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国正式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在分裂45年之后实现了统一。德国曾是美苏争夺的主要对象和斗争场所。因此,德国的统一是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3,苏联解体 在苏联国内,1989年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先后宣布脱离苏联独立,从而揭开了苏联解体的序幕。1991年3月,苏联就联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8月公布的新联盟条约草案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8月19日,以亚纳耶夫为首的少数苏共领导人发动政变,软禁了戈尔巴乔夫,但很快失败。“八一九”事变后,戈尔巴乔夫虽重新掌权,但影响力大大下降。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至12月,大多数加盟共和国都宣布独立。11个共和国领导人排除戈尔巴乔夫,在阿拉木图会晤,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至此完全解体。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告苏联公民书中宣布:“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情况,我终止自己以苏联总统身份进行的活动。……”他同时辞去武装部队总司令职务,并将核按钮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当晚19时38分,在克里姆林宫上空飘扬了几十年的苏联国旗徐徐降下,升起俄罗斯的三色旗。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复存在。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代表们举手通过了一项宣言,宣布苏联终止存在。战后持续了40余年的两极对峙格局,以苏联一极的自行坍塌而告崩溃。 美国自战后以来在军火上花掉数百万亿美元都没有搞垮苏联,却不用一枪一弹、一兵一卒,仅以数十亿美元的许诺就赢得了在美苏较量中的胜利。 4、两极格局结束的影响 ⑴对美国:; ⑵世界形势出现新特点: ⑶对社会主义:; ⑷对第三世界的影响: ⑸世界格局: ⑹世界经济格局: ⑺对中国: 【思考探究】B级 探究一.两极格局结束的原因和标志是什么? 探究二.东欧剧变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探究三:【历史纵横】阅读教材102页的历史纵横,德国的重新统一说明什么?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及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 了解世界格局的发展变化、初步认识未来世界格局的发展趋势,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因此国际关系史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世界近代史上,国际关系格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无论是维也纳体系还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关系的格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本文试就对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史做一些简略的分析,以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一、二极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使近代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结束,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形成成为必然。 1、欧洲主要国家普遍衰落:①二战彻底打垮了德国,其领土被盟国占领,殖民地被剥夺殆尽,国际市场和海外投资全部丧失。②英国赢得了战争却输尽了财富,黄金储备枯竭,昔日威风一扫而光。③法国更是元气大伤,二战使法国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而且因贝当政府的卖国投降,国际威望急剧下降。 2、美国独占鳌头,反映在:①军事上因其常规军事实力最强,并垄断原子弹等,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②经济上因工业实力雄厚,黄金储备丰富,美元地位提高等,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③政治上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唯

美国马首是瞻。 3、苏联的空前强大,反映在:①经过二战,苏联的军队空前壮大。 ②其政治影响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成为唯一与美国抗衡的军事政治强国。 总之,旧的欧洲衰落了,欧洲列强主宰世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美苏实力均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成为二战后世界格局形成的背景和基础。 二、两极格局初步形成的标志: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世界大国开始按照战争期间一系列首脑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它确立的过程主要包括: 1、1945年联合国成立。 2、审判战犯,包括纽伦堡审判和东京审判。 3、划分势力范围:如①二战后美苏等对德国及其首都柏林的分区占领和对奥地利的分区占领。②承认蒙古独立。③以三八线为界,苏、美分别进驻朝鲜的北部和南部。④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等。 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向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的最终形成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初步形成。这是国际关系史上的历史性的变化,使世界国际关系进入到新的时代。 三、两极格局进一步确立的标志: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对抗 雅尔塔体系确立以后,美苏两国在战争期间的战时盟友关系很快被一种对抗的关系所取代,这种对抗的反映就是两大阵营的形成和尖锐对

高二历史下册: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学案(旧人教版)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学案 【本章概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使世界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近代形成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为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代替。 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英、法、德、意等都受到严重的削弱,而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漫延”为由,到处插手,扶植反共势力,干预他国内政,以称霸世界。美国与苏联之间展开激烈地争斗,世界局势长期动荡不安。西欧和日本经过改革,发展科技和经济,迅速重新崛起。到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上,西欧、日本已与美国形成三足鼎立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苏联和东欧造成巨大损失。二战后,苏联东欧在短期恢复了国民经济,东欧8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当时的苏联是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在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当权时,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加重了世界不安定因素。 大战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殖民体系逐渐崩溃。亚非拉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逐步成为新的国际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0世纪晚期,亚洲的中国、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经济发展迅速,并促使世界经济的增长。 【学习建议】 1.战后初期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形成: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成立对德日法西斯处理 美国冷战政策北约与华约 2.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取得及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20 世纪末美国经济的增长西欧经济恢复发展欧共体成立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及概况社会矛盾与问题 3.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设成就及问题东欧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成长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和解体苏联改革和挫折东欧的变革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美苏争霸:美苏争霸格局形成苏联的攻势美国的“战略防御计划”

高中历史选修3精品学案6:第4课 两极格局的结束

第4课两极格局的结束 【知识梳理】 一、“以实力求和平”与“新思维” 1.20世纪80年代美苏竞争态势的转变 (1)总体态势:美攻苏守,美对苏采取强硬措施,苏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收缩。 (2)具体表现:苏联由全面进攻转向收缩;美国在步步进逼的同时,以“”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 2.美国的“以实力求和平” (1)背景:里根担任总统,美苏关系的变化。 (2)政策:提出所谓新“遏制”政策,“”。 (3)a.军事措施:“灵活反应战略”“计划”。该计划是里根政府“以实力求和平”策略的一块基石。 b.意识形态宣传大战。 3.苏联的“新思维” (1)背景:苏联沉重的经济负担拉大了苏联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改革。 (2)内容:强调“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 4.美苏缓和:1987年,里根与戈尔巴乔夫举行会晤,双方签订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导弹的条约,即“中导条约”。这是个销毁部分核武器的协议。 二、冷战的结束 1.背景 (1)布什政府的对苏政策: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2)苏联: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引发了全面社会危机。 2.过程(表现) (1)东欧剧变(1989年) a.原因:苏联放松控制;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经过:1989年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执政党地位;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成为冷战结束的重要标志之一。 c.结果:东欧各国共产党丧失政权。 (2)苏联解体(1991年)

a.内部原因: 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 b.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战略。 c.过程:“”事件;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建立 ,苏联至此完全解体。 d.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独联体建立,国家解体。 e.影响: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三、美苏关系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1.美苏激烈对抗造成的消极影响 (1)美苏激烈对抗对人类安全与世界和平造成巨大的威胁,也造成地区局势的动荡与紧张,甚至战争灾难。 (2)美苏对抗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对本国经济的正常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制约影响。 2.美苏缓和态势的积极影响 (1)美苏在对抗过程中处于危险的战争边缘时选择 ,为稳定世界局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美苏两国通过谈判、、裁减军备的方法表现出的缓和,都成为当今国际关系中可以借鉴的缓和、解决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 3.两极格局解体后遗留了很多问题和潜在危机 (1)冷战思维依然影响国际社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故而使社会主义国家不能获得真正良好的、稳定的国际环境。 (2)原被美苏矛盾掩盖的各种矛盾也随之滋长,如民族矛盾、地区冲突、恐怖组织等,成为威胁和平的潜在因素。 (3)随着苏联一极的崩塌,美国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因而它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的指手画脚和恃强凌弱,都会对国际局势造成负面影响,成为引发战争的潜在威胁。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有人认为,苏联的解体造成了单极世界的骄狂自大、无法无天这样一种很不正常的局面。在他看来,苏联的解体() A.导致国际上力量对比的失衡 B.造成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 C.为美国实现世界霸权奠定了基础

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解析版)

第25课两极世界的形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关于'冷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问题,谁也说不出一个恰当的日子,但是,冷战所以产生并成为早期的那种样子的争端,可以肯定是在东欧”。其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A.东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B.东联国家是“冷战”挑起者 C.美苏两国在东欧角逐激烈D.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答案】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该学者把冷战的责任推卸到东欧,这主要是因为东欧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A正确;B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 2.(2020·山东章丘四中高二月考)下图是美国漫画家于1947年创作的漫画《斯大林的保卫战》,反映战后马歇尔计划推行的情况。对作者意图理解最合理的是 A.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 B.说明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 C.显示了战后美苏两国关系有所改善 D.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 【答案】B 【详解】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漫画内容体现了二战后初期,苏联“运动员”斯大林在标着“欧洲复苏”的球框下,积极拼抢着写有“马歇尔计划”的篮球,因此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漫画说明斯

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故B选项正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是通过援助西欧国家控制西欧国家,材料没有体现暴露了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的动机,故A选项错误;该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加剧了美苏之间的对抗,而不是改善关系,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推知,该漫画出自美国,通过漫画认为斯大林的“阻止”造成了欧洲的分裂与对抗,认为斯大林是冷战的幕后推手,无法得出反映苏联制止美国对欧洲的渗透的结论,故D选项错误。 3.下表是新时期中国学者关于冷战爆发的主要观点,据此表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美苏冷战开始于十月革命 B.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 C.冷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D.冷战推动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答案】C 【详解】 根据材料“美苏冷战孕育于十月革命至二战的美苏关系之中”、“冷战是多国参与的国际性政治斗争”、“冷战是美苏两国双向互动的结果”可知体现的共同点是美苏冷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C选项符合题意。美苏冷战开始于二战结束后,A选项排除。美苏对峙是冷战主要表现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世界格局的多极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多极化,D选项排除。 4.下图是1953年美国某刊物刊登的一幅有关当时美国对苏联政策的漫画。此漫画客观上反映了当时 A.美苏争霸的态势进一步加强 B.美国的冷战言论受到抨击 C.苏联对美国已放弃军事对抗 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习题精选七十四

2019年精选中华书局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极格局下的世界习题精 选七十四 第1题【单选题】 下列属于东欧剧变表现的是( ) ①各国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②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 ③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合并④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五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20世纪50-80年代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最主要原因是 A、美苏两国争霸 B、地区冲突 C、民族矛盾 D、宗教冲突 【答案】: 【解析】:

右下图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德国历史和国际关系的演变。你认为该漫画出现的背景是( ) A、雅尔塔会议 B、两极格局形成 C、东欧剧变 D、苏联解体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历史复习课上李老师请杨小明同学指出20世纪60年代美苏争霸中冲突最激烈的事件,杨小明的正确回答应是( ) A、苏联进攻阿富汗 B、越南战争 C、古巴导弹危机 D、海湾战争 【答案】: 【解析】:

“冷战”是指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B、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D、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这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它存在于两个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既威胁了世界和平又维持了相对的和平。这场战争是( ) A、第二次世界大战 B、冷战 C、朝鲜战争 D、中东战争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枋……美国政府能够尽力缓和局势,协助欧洲走上复兴之路。”为此,美国( ) A、实施马歇尔计划 B、推行杜鲁门主义 C、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D、推动欧洲走向联合

选修3:两极格局的形成(新人教版)

第1课两极格局的形成 【课标要求】 1.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 2.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难点:雅尔塔体系的概念及对雅尔塔体系的评价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涉及的某些概念及评价问题,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讲述、运用图表资料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教材图表资料,从中寻找疑问,加以思考、分析,寻找答案,形成自己对有关问题的认识。然后在课堂上进行阐述,与他人合作交流,加深对本课有关历史史实的理解和认识。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入新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法西斯集团的彻底溃灭而告结束,那么作为战争胜利的一方——反法西斯同盟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变化?战争之后的世界是何种状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也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抗衡的国家;近代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以美苏为两极的新的世界格局所取代。由于国家利益的冲突、社会制度的不同,苏联与美国等西方国家首先在处理战败国和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上,产生突出矛盾,国际关系日趋紧张。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雅尔塔体系 1. 雅尔塔体系的概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作出的。(有哪些国际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当时,美、英、苏三个大国(特别是美苏两个大国),凭借各自的经济、军事实力及在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就结束战争与安排战后世界秩序,通过了一系列宣言、公告和协定,并商定建立若干形式的常设机构(如联合国)。战后,世界大国依据已经确立的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建立起了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就是雅尔塔体系。 【探究学习】:何谓雅尔塔体系? 让学生在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回答: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这是雅尔塔体系得以确立的背景。 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这种新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的,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探究学习】何为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指的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国际关系结构。一种世界格局的形成,是世界各种力量经过不断的消长变化和重新分化组合,终于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构成一种相对稳定的均势的结果。一种世界格局的解体,则是由于这种均势逐渐被打破,最后再也无法保持下去的结果。 2. 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及特点 雅尔塔体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战争胜利的条件下确立的,它是美英苏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二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 【探究学习】:如何评价雅尔塔体系下的两极格局?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美苏争霸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美苏争霸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四节美苏争霸 教案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80年代中后期的美苏关系。 (2)要求学生掌握美苏争霸的主要特点及美苏外交的基本战略,掌握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赫鲁晓夫上 台后提出一套对外基本战略,在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的美苏争霸中,既有缓和又有剑拔弩张的时刻。第二,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末的美苏争霸,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的时期。第三,在80年代的美苏争霸中,美国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苏联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 2.思想教育目标 (1)通过对美苏争霸的三个阶段和美苏双方在争霸中的基本态势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随着苏联经济、

军事实力的增长,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对外政策方面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这是美苏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2)通过讲述“美苏争霸的形成”,使学生明确: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全球对峙,即所谓“冷战”格局,被50年代后期开始的美苏争霸格局所取代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3)通过学生对美苏争霸过程及其所造成的世界影响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美苏争霸世界的斗争,造成国际局势动荡不安,给世界和平带来了严重威胁;增强学生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的意识。 (4)通过美苏争夺世界霸权使两国背上沉重包袱的历史教训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推行霸权主义政策是既害人又不利己的,是愚蠢之举。 (5)通过美苏两国争夺霸权过程中两国对外政策调整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在国际政治斗争和国际竞争中,经济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3.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分析美苏争霸斗争的三个阶段中,苏联对美国态度和政策的变化与苏联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间的关系,美苏争霸的后果和影响,美苏两国国家综合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