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案

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案

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案
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题: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日期:

主备人:魏治宏刘建明审核人:审批人: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学习重难点】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有关计算.

难点: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学习过程】

[温故知新]:

1、热量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

2、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加热到沸腾, 吸收的热量多,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与有关。

3把同一杯水加热到50℃比加热到100℃需要吸收的热量,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4、取相同质量的沙和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使他们升高相同的温度,谁的时间长,需要吸收的热量一样多吗?

5、比热容定义:,比热容常用单位:

6、看常见物质比热容表,了解各物质的比热容,可知(1)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相同、不同)(2)水的比热容最大,是_ _,它的意义是。沙石的比热容是,如果让相同质量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升温(快、慢)

7、人们常用冷水冷却发动机,冬天用热水来取暖,是因为相同情况下水与其他的物质相比吸收的热量,放出的热量。

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提出问题: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以水为例:水吸热的多少,与水的质量,水的温度升高有关,不同物质(如水和煤油),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相同吸热是否相同呢?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提示: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取质量相同,初温相同的水和煤

油,升高相同的温度,看吸热是否相同,(以加热时间的多少来看吸热的多少)

(5)分析与论证:

(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不同的温度,吸热是的,(2)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

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的,(3)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是

的。总结:物体吸热多少与物质种类,物体的质量,温度的量有关

(6)评估、交流与合作

2、比热容列表

从比热容表可看出:a 、在所有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b 、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c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是不同的。

水的比热容大的特性及应用:早春育秧、汽车的冷却剂、沙漠比沿海地区昼夜温差大、陆海风的形成等等 3、热量的计算

(1)根据水的比热容我们可知,1Kg 的水温度每升高1℃需要吸4.2x103

J 热量,那么5Kg 的水温度每升高5℃需要吸收多少热量?写出你的计算过程。

(2)我们知道热量的符号是Q ,比热容的符号是C ,质量符号是m ,我们用△t 表示升高或降低的温度,那么热量的公式是 Q=Cm △t 。

(3) 熟悉公式:要把2㎏铁从20℃加热到100℃,至少供给多少热量? 例题精讲 例1 冬天,室内取暖的暖气,很多都采用让流动的热水慢慢地流过散热器,其原因是( ) A .水比较便宜 B .水的密度小 C .水的比热大 D .水的沸点高

例2 在沙漠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奇特现象.而沿海地区是“气

候宜人,四季如春”,这表明水对气温有显著影响,是因为( ).

A .水的透明度高,容易吸收太阳能

B .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C .水在蒸发时有致冷作用

D .水的对流性能好

例 3 给一定质量的水加热,其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5-4中a 图线所示。若其他条件不

变,仅将水的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线正确的是 ( ) A .a B .b C .c D .d

例 4 甲、乙两物体的比热容之比为2∶3,吸收热量之比为3∶1,它们升高的温度相同,

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 ) A .9∶2 B .2∶9 C .1∶2 D .2∶1

例5.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铁块和铜块(c 铁>c 铜),放出相同的热量后,将它们互相接触,则( )

A.热量将由铁块传给铜块

B.温度将由铁块传给铜块

C.热量将由铜块传给铁块

D.由于放出相同热量,所以它们之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例6 、如图15-5甲是用水来冷却热牛奶的示意图。图乙是记录牛奶、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中表示热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应是 ;,(填写I 或Ⅱ)图中A 点的物理意义是 。若水的质量为1.5kg ,在这个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是 .

*例7、 把质量是100克的铁块放在火炉里相当长的时间后,取出来立即投入到盛有200克水的杯子里,水的温度由15℃升高到59℃,不计杯子吸热和散失到空气中的热量,求炉火的温度.

课题:比热容(第2课时)【课堂检测】

一、填空题

1、水的比热比较大,泥土和砂石的比热,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温变化比泥土、砂石的温度变化。

2、一太阳能热水器水箱内装有质量为80kg的水,经太阳晒2h后,温度从20℃升高到50℃所吸收的热量是J,这是用的方式增加了水的内能.

3、将质量初温相同的铝、铜、铁三球,浸没在沸水中煮较长一段时间,则三个球的温度。从沸水中吸热最多的是球,吸热最少的是球。(已知C铝>C铁>C铜)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杯煤油用去一半,它的比热容减为原来的二分之一

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高温物体放出热量一定多

D.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5.在沙漠地区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奇特现象.而沿海地区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这表明水对气温有显著影响,是因为( ).

A.水的透明度高,容易吸收太阳能 B.水的比热容比沙石的比热容大

C.水在蒸发时有致冷作用 D.水的对流性能好

6.下列有关比热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B.水和冰是同一种物质构成,因此比热相同

C.在释放相同热量的条件下,比热小的物体温度降低得多 D.将一物体分成两半,其比热也必减半

7.下列各种情况下比热会发生变化的是()

A.一杯水倒去一半 B.水凝结成冰

C.一块铁加工成铁屑 D.15℃的水变成45℃的水

8.在各种液体中,通常用水作冷却剂,这是因为()

A.水具有较大的密度 B.水的性质很稳定

C.水具有较大的比热 D.水的凝固点较低

9.为了研究物质的某种特性,某小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入100g和200g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自然冷却,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放出的热量相等。)

表一m

_/不同)的。

(2)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

(3)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

是_________ 进一步分析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出的结论是_

课题: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课后巩固】

1.冬季供暖的暖气是用水作工作物质将热量传递到千家万户,这是利用了水的 ( )

A .密度大

B .比热容大

C .质量大

D .蒸发吸热 2.质量为5 kg 的汽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汽油 ( )

A .密度、比热容、热值都变为原来的一半

B .密度不变,比热容、热值变为原来的一半

C .密度、比热容变为原来的一半,热值不变

D .密度、比热容、热值都不变

3.用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热器同时给水和煤油分别加热,在此过程中,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一样快,由此可以判定 ( )

A .水的体积小于煤油的体积

B .水的体积大于煤油的体积

C .水的质量大于煤油的质量

D .水的质量等于煤油的质量 4.关于比热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越高,比热容越大

B .物质放热越多,比热容越大

C .物质的质量越大,比热容越小

D .物质的比热容与质量和温度无关 5.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有很大关系的是 ( )

A .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

B .内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

C .夏天往室内洒水可使室内温度降低

D .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

6.质量相同、温度相同的铁块和铜块,放出相等的热量后,使它们接触,这时铁块将(c 铁>c 铜) ( )

A .吸热

B .放热

C .不吸热也不放热

D .无法判断是否有热传递

7.水的比热容是煤油比热容的两倍,若水和煤油的质量之比为1:2,吸收的热量之比为2:3,则水和煤油升高的温度之比为 ( )

A .3:2

B .2:3

C .4:3

D .3:4

8.水温从20 升高到30℃吸取的热量为4.2×104J ,水的质量是 ( ) A .1 kg B .10 kg C .0.1 kg D .100 kg

9.一个质量为250g 的钢刀,加热到560℃,然后在空气中自然冷却,室温为20℃,这把钢刀在冷却过程中放出多少热量?若把这些热量给30℃0.5 kg 的水加热,水温可以上升多少度?升高到多少度?

10.甲、乙两种物质的质量之比为3:1,吸收相同的热量之后,升高的温度之比为2:3,求这两种物质的比热容之比.

11.小明在烈日当空的海边玩耍,发现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同样的太阳光照射,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呢?小明想:是不是沙子和海水吸热升温快慢不同呢?于是他从海边取了一些沙子和海水带回家进行探究。小明在两个相同玻璃杯中分别装上相同质量的海水和沙子,用一个100W 的白炽灯同时照射它们,并用温度计测出它们不同时刻的温

(1)小明探究的物理问题是什么?

(2)小明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已经画出了海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下图所示。请你在同一方格纸上画出沙子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3)分析小明探究中收集到的数据或根据数据画出的两个图像,你能得出什么探究结论? (4)小明发现“夏天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请你从日常生活或自然中举一个类似的现象。

北师大版物理九年级全册 10.3《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二课时教案

三、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计算为主。 (第二课时) 【核心素养】 通过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使学生进一步形成比热容的物理观念,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 【教学目标】 1、加深比热的概念的理解,学会根据比热容进行热量计算。 2、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 理解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热量计算公式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比热?比热的单位是什么?怎样读? 2.水的比热是多少?它表示什么物理意义? 3.比较下列物质谁的比热大:一滴水和一桶水?一枚铁针和一支铁棒?0℃的水和100℃的水?

二.引入 以水的比热为例,说明它的物理意义,使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要吸收4.2×103焦的热量,完成下列表格。 度。 〖新课教学〗 一、公式理解。Q=cmΔt 1.吸热公式及理解。 (1)Q吸=cm(t-t0) 用Δt升=(t-t 0)表示升高的温度可写成Q吸=cmΔt升 式中的Q吸是吸收的热量,单位是J;c是物质的比热;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t0初温,t是末温,单位是℃。 (2)公式的应用。 例题1:要把2kg温度地20℃的水加热到100℃,至少需供给多少热量? 解:水的比热容c=4.2 ×103J/ (kg ℃), 水的初温L1=20℃,末温L2=100℃。2kg水吸收的热量是 4.2×103J/ (kg. ℃) × 2kg ×(100℃-20℃)=6.72 × 105 J。 所以,至少需供给6.72 × 105 J的热量。 2.放热公式的理解。 (1)Q放=cm(t0-t) 用Δt降=( t0-t)表示降低的温度可写成Q放=cmΔt降 (2)公式的应用。

初三物理学案 比热容

§12.3物质的比热容(第1课时) 主备:课型:新授审核:九年级备课组 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目标】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重、难点】理解比热的物理意义;加热条件与吸热的关系;热量公式Q=cmΔt的计算与应用。 【预习检测】 1.我们把物体内部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叫热运动.一个物体的温度越高,组成物质的分子的___________就越大,这个物体的内能就越_______. 2.一个物体由于吸收了热量而使它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便________,这种改变内能的方式叫___________. 热传递发生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学习】 一、观察图片、讨论: 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呢? 猜想与假设:可能与有关. 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信息快递”:如果加热方法完全相同,就可以认为内物质吸收的相同. 1.实验思考题: (1)小明的实验方法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观察的是; (2)小华的实验方法是在相同的情况下,我们观察的是 . 而课本中的实验是采取(小明/小华)的实验方法. (3)实验中取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所采取的研究方法是. (4)在实验中用搅拌器给沙子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5)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应观察. 2.分析与结论:见课本42页图12—19完成表格及填空. 怎样才能比较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差异?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是(相同/不同)的,物理学中用来比较各种物质的这种性质. 如果质量都取单位质量(1 kg),温度都取 1 ℃,比较起来容易,进一步引出比热容的定义:.的某种物质升高(降低)1℃所吸收(放出)的叫做这种物质的. 3.比热容:阅读课本完成下列填空: (1)符号:(2)单位:,读作. (3)查表可知:水的比热容:,物理意义: ①一滴水和一盆水的比热容谁大?. ②把一根铁丝截为长短不同的两段,哪段铁丝的比热容大?. 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1.从比热容表中可以看出:同种物质的比热容(相同/不同),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相同/不同). 2.讨论:为什么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 白天在阳光照射下,相同质量的砂石和水,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的温度升高的快,晚上如果放出相同的热量,则的温度下降得快.

九年级物理《比热容》教案

比热容教案 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具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利用热量单位卡的规定引入新课。 从热量单位卡的规定,我们知道使1克水升高1℃需要吸收的热量是1卡。这个规定中限定了1克的水,限定了温度升高1℃。可见水的质量越多,升高温度的度数越多,需要吸收的热量越多。其实大家也都有这方面的经验。 举例说明物体吸热的多少跟物体的质量和物体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 卡的规定中,还限定了升温的物质是水。那么,其他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的温度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2.进行新课 (1)演示实验:出示盛有等质量的水和煤油的两只烧杯。告诉学生杯内水和煤油的质量是相等的,但我们明显地看出两者的体积不相同,这是为什么?请学生回答:水和煤油的密度不同。不同的物质其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介绍电加热器(俗称"热得快"),强调电加热器每一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定的,两个电加热器是相同的,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放出的热量也是相等的。 请两名同学帮助观察温度计,并随时报告温度。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表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收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就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这跟我们在测量物体质量时,遇到的情况相似: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同。当时为表示物质的这一特性,引入了密度的概念--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上述实验所反映的物质特性呢?(启发学生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比热容的概念)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比热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升1℃时吸收的热量,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如果某物质的比热是a焦/(千克·℃),它是说单位质量的该种物质,每升高1℃时(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a焦。 (4)比热表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物理学中,常把由实验测定的物质的比热,列成表格,便于查找。 课本中列出了几种物质的比热,请同学们查出铝的比热及它的单位。你能具体地说明铝的比热的物理意义吗?(提问) 从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最大。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_教案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 沈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放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物质的特性----比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式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对比热容的定性应用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 难点: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比热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习方式] 学生用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寻求新知,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烧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 引入:渐入深秋,天气转冷,人们常用搓手的动作来取暖,让学生通过此活动来重温对热的体会。学生分组实验,体会热传递的过程 让学生边做边思考:1,两烧杯的水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在热传递中,那杯水发热,那杯水吸热? 热传递过程 : 高温物体 (放热) 降温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热 等温 升温 低温物体 (吸热)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热量(Q)单位:焦耳(J) kJ

1 kJ=1000J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用电水壶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 (2)用电水壶烧水时, 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 生:………温度升高多少(温差) 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 牛刀小试:学生思考与讨论(ppt),让学生加深对温差和质量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理解。 师:当你漫步在正午沙滩上,你会感觉沙子很热而海水很凉快,在同一个时刻,为什么两者的温度会有所不同呢?? 生:………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表格设计 进行实验(视频) 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砂石和水加热相同时间,砂石比水升高温度快,升高相同温度时砂石加热时间,砂石比水吸收的热量少。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降低相同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这种特性叫做比热容 温度升高多少(温差)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 大 物质种类比热容 小 解释;烈日下河边上砂石和河水温度不同。 应用:水稻育秧。 作业:作业本

2019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2019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学案 无答案新版沪科版 【目标导学】: 1.知道比热容的概念,符号及单位; 2.了解比热容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的物理量。 3.会用比热容的知识分析、判断自然界的有关问题。 4.会用公示Q=CmΔt进行关于物质吸热,放热的简单计算。 【重点导引】: 1.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有关计算。 2.能利用比热容的概念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导问】: 思考1: 1.为什么说密度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2.内能跟温度的关系? 【课堂导学】: 一、提出问题 1.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2.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3.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总结: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除了与物质的质量和温度变化有关外,还可能与什么有关? 二、实验探究

(一)实验设计 1.如何使物体吸热相同? 2.如何比较物体吸热多少? 3.如何比较水和煤油哪个升温更快? 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 (二)探究活动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我的设计)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教材的设计) 研究不同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所要控制的因素: 实验方法: (三)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表一的数据说明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所吸收的热量_________。 (2)表二的数据说明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相同的热量时升高的温度___ ___。 (四) 分析得出结论 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 。 2.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 。 三、比热容 1.定义: 2.单位: 读作: 3.比热容的计算公式 (1)升温时: (2)降温时: 4.实质; (1)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 (2)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 ) (12t -t m Q C =)(21t -t m Q C =

物理:沪科版九年级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2

沪科版《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 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 程中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比热容; 2、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教学难点】 1、制定探究物质比热容的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 2、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复习热量的概念、预习本节内容; 2、准备好所需器材:(每实验小组)烧杯2只、温度计2支、搅拌器2 个、电加热器2副、盖板2块、水、煤油、停钟(或记时秒表)1块。【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 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开半壶水相比,谁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3、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谁的时间长?谁吸收 的热量多? 由此可见,水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也和温度升高的程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习物质的比热容。 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猜想: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 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二)比热容 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引入物理

九年级物理全册 13.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导学案沪科版

13.2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学习目标 1. 了解比热容概念,知道比热容的单位及单位的物理含义 2. 会查比热容表。能根据物质的比热容解释简单的物体温度变化和吸放热问题。 3. 理解利用比热容计算热量的公式,并能用它解决简单热量变化问题。一、自主 学习:(阅读课本P39——P43)完成下列问题 1.热量总是由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直到温度相等为止;两物接触时, 高温物体热温度,低温物体热,温度(放、吸;升高、降低). 2.相同温度的一壶水和半壶水,要加热到沸腾,加热时间长,吸收热量多,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有关。 3.同一块铁,把它的温度从20℃升高到200℃需要吸收的热量要比从20℃升高到100℃需要吸收的热量(多、少),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 有关。 4.讨论思考:相同质量(500g)的沙和(500g)水,在相同的太阳下照射,要使温度都升高 5℃,需要照射的时间长,由此得物体吸收热量多少可能与物质的有关。 二、合作探究 1、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质量的不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猜想不同物质吸热的本领可能。 2. 实验探究:由自主学习的内容可知道,物体吸

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和有关,我们要探究物体吸热的多少与物质的种类是否有关,需要控制和相同,这种方法叫法。 (1)比较书中图13-10 两个实验装置内容中有什么不同。 (2)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通过相同酒精灯加热时间的长短表示,加热时间长,烧杯中液体吸收的热量就。 (3)上述实验中,水和煤油的质量均为500g 初温都是20℃,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给水和煤油加热,一边记录时间,一边观察温度计示数当煤油的温度升高到50℃时,需要的时间为1min,而水的温度升高到50℃时需要2min,将有关数据填入下表: 吸热多与 物质质量m/g 初温t1/℃末温t2/℃加热时间t/min 少 水 煤油 回答下列问题: a 数据记录表格中的加热时间代表哪个物理量? b 水和煤油的温度分别升高了多少?? t 油= ,?t 水= c 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吗?,若不相同哪个吸收的热量多 (4)得出结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相同、不同)这说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有关。 3、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为了描述物质的这个特性,引入了一 个物理量 (比热容)。比热容意义是表示物质吸(放)热的物理量,比热容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作者:————————————————————————————————日期:

12.2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过程与方法: 根据科学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设计实验方案,在此过程中有控制变量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探究中能积极与他人交流探究结论,能对数据进行初步评价。 【教学重点】 1、探究物质比热容; 2、物体温度改变时吸收或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 【教学难点】 1、制定探究物质比热容的实验计划,设计实验、分析、评估实验结果; 2、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 3、用比热容解释日常生活中与比热容有关的简单的热现象。 【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复习热量的概念、预习本节内容; 2、准备好所需器材:(每实验小组)烧杯2只、温度计2支、搅拌器2个、电加 热器2副、盖板2块、水、煤油、停钟(或记时秒表)1块。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什么叫热量?1千克的水温度升高1℃需吸收多少热量? 2、将一壶水烧开与烧开半壶水相比,谁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多? 3、将一壶水烧成开水与将一壶水烧成温水相比,谁的时间长?谁吸收的热量

多? 由此可见,水在升高温度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也和温度升高的程度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也就越多。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学习物质的比热容。 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1、猜想: 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谁多?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在什么条件下比较水和炼油吸收热量的多少?(引导学生讨论:在水和煤油的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水和煤油吸收热量的多少,需要测出哪些量?用什么时候样的器材?怎样测量?记录哪些数据?(进行实验前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液体名称液体质量m/g 液体初温 t1/℃液体末温 t2/℃ 升高的温度t1- t2/℃ 通电时间 t/min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 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研究物质的比热容》WORD教案2

粤沪版九年级上册《研究物质的比热容》 WORD教案2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打算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运算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明白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明白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2、明白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3、会依照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说明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明白得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依照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说明有关的简单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什么缘故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 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依照已有的生活体会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鼓舞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1)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刻长,吸热多 (2)加热后的温度 (3)升高的温度 组织讨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取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取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如此的。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取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定要进行实验探究。 〖新课教学〗 1.探究。 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如何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并演示实验:P28图12-16实验。 (一)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水和煤油,问:假如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取的热量是否相同。由此提出如何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 (2)、设计实验与制定打算: 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依旧固体好;如何操纵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取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取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缘故,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 #实验结果:煤油温度升得快。这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水吸取的热量比煤油多。 2.比热容。 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得到的结果是类似的。确实是说,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取的热量是不同的。如何样来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物质上的不同呢?-----在物理学中就用比热容来表示。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取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理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3.比热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读作焦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课题 12.3物质的比热容(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课时安 排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是反映物质特性的物理量。 2、理解物质的比热容。 3、学会查比热表,了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容。 过程与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重要特征, 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重点比热容的定义、单位及物理意义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引入 教学过程复备一、复习提问: 1.关于温度、内能、热量的概念。 2.热传递的特点,热传递与改变物体内能的关系。 3.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它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二、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讨论:(白板图片展示) 初夏,小华去海边游玩.中午,他赤脚走在海边的沙滩上,觉得 沙子很烫;当他们跳进海里时,觉得海水很凉.(请一位去过海 边的同学谈感受)这里涉及到物体的那方面的发生了变化? 三、新课讲授 1、猜想与假设:物体升高的温度可能与┄┄等因素有关(对各 因素逐一进行举证) 2、设计实验:你将如何研究物体升高的温度与物质本身有关 的?应该控制哪些量?如何控制?改变哪些量?如何改变?通 过什么现象的观察及分析就可以验证你的猜想? 3、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如何进行实验)【实验视频】 4、分析与讨论 质量相等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沙子比水需要的时 间,由此可知,升高相同温度时沙子比水吸收的热 量 .这就说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在升高相同的温度 时,吸收的热量 物质的比热容 1、我们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所吸收 (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 符号:C 单位:焦耳/(千克·℃) 符号: J/(kg ·℃) 物理意义: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设计1 沪科版(优秀教案)

物理九年级上沪科版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教学课时】 课时 【教材分析】 比热容概念是通过科学探究方式建立的,要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经历制定探究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要重视通过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的意识,初步具有整体观点。建立了比热容的概念后,更要重视其与自然、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本节的习题大多是以比较比热容的大小、热量的计算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容,知道比热的单位及其读法。 、知道比热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会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一些有关的简单现象。 【教学重点】 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根据水的比热较大这一特性来解释有关的简单现象。 【实验器材】 烧杯,电加热器,空气温度计,水,煤油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一、复习 提问:热传递的实质是什么?什么叫做热量?为什么热量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 二、引入 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 ()加热后的温度 ()升高的温度 组织讨论()、()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 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比烧成温水需要的热量多。可见,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和水的质量有关,和温度升高的度数有关,水的质量越大,温度升高的度数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别的物质也是这样的。那么,所有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也相等时,吸收的热量是不是跟水一样多呢? 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要进行实验探究。 〖新课教学〗 .探究。 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并演示实验:图-实验。 (一)实验探究:

【沪科版】2018年九年级物理教案第十三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第2课时热量的计算

第 2 课时 热量的计算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比热容,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2.能根据热量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利用比热容的定义,及其和质量、温度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解物理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锻炼学生的推导能力和动手计算能力.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教学难点】利用比热容的定义推导热量的计算公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 课时
【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 固. 【新课引入】 师 我们知道比热容的单位是 J/(kg·℃),而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质的质量、温度和种类有 关,请思考能否利用一个公式具体地说明热量、温度、质量、比热容之间的关系,怎样才能计算出物体温度 改变时吸(放)热的多少?要解决这些问题,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二节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 【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 P42-43 公式和例题,推导初末温度、质量、变化温度的表达式,并完成对应练习册中“课前预 习”部分,然后,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组长做好记录,准备展示. 【交流展示】 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 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 【拓展探究】 比热容的大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怎样利用比热容的公式判断比热容的大小.

生 1:据 c ?
Q吸 可知 Q 吸、m 一定,通过比较Δ t 比较比热容的大小. (m△t) Q吸 可知 m、Δ t 一定,通过比较 Q 判断 c 的大小. (m△t)
生 2:据 c ?
教师点拨总结后用多媒体展示例题讲解. 例题 1 通过比较Δ t 的大小判断 c 的大小 用两个相同的加热器,分别对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 像可以看出( )
A.甲的比热容比乙大 B.甲的比热容比乙小 C.甲和乙比热容相同 D.开始加热时,甲和乙的比热容为零
解析:由于两个加热器相同,当加热时间相同时,甲、乙两种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Q 甲吸=Q 乙吸,由图像可 知,Δ t 乙>Δ t 甲,又由 c ?
Q吸 可知当质量 m、 (m△t)
Q 吸相同时,c 乙<c 甲.故选 A.
答案:A 例题 2 通过比较 Q 的大小判断 c 的大小 为了比较水和煤油的比热容,小明在家里做了如下实验: 在两个相同的塑料瓶甲和乙内分别装入质量相同,初温都是室温的水和煤油,在瓶口扎上气球,将它们 一同浸入热水中,如图所示. (1)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瓶口的气球膨胀得大些. (2)要使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应对________加热时间长些.(填“甲瓶”或“乙瓶” ) (3)此实验表明________比________的比热容小些.
解析:本题中用气球膨胀的大小表示煤油和水温度上升的大小,两球膨胀的大小相同,反映了煤油和水

浙教版七年级物质的比热-教案

《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放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2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影响因素。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物质的特性----比热。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科学探究式研究“物质的比热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收集实验证据,交流和总结让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对比热容的定性应用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物质的比热容”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过程。 难点:探究过程中的实验设计;指导学生运用比热的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学习方式] 学生用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寻求新知,进一步掌握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烧杯、温度计。 教学过程: 引入:渐入深秋,天气转冷,人们常用搓手的动作来取暖,让学生通过此活动来重温对热的体会。学生分组实验,体会热传递的过程 让学生边做边思考:1,两烧杯的水温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在热传递中,那杯水发热,那杯水吸热? 热传递过程 : 高温物体 (放热) 降温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板书):热 等温 升温 低温物体 (吸热)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热量(Q)单位:焦耳(J) kJ 1 kJ=1000J

师: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用电水壶把一壶水烧开与烧成温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 (2)用电水壶烧水时, 烧开一壶水与烧开半壶水需要的时间一样多吗? 生:………温度升高多少(温差) 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 牛刀小试:学生思考与讨论(ppt),让学生加深对温差和质量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理解。 师:当你漫步在正午沙滩上,你会感觉沙子很热而海水很凉快,在同一个时刻,为什么两者的温度会有所不同呢?? 生:……… 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一起进行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 表格设计 进行实验(视频) 得出结论质量相等的砂石和水加热相同时间,砂石比水升高温度快,升高相同温度时砂石加热时间,砂石比水吸收的热量少。 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降低相同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这种特性叫做比热容 温度升高多少(温差) 学生回答:……… 老师总结(板书):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影响因素物体质量 大 物质种类比热容 小 解释;烈日下河边上砂石和河水温度不同。 应用:水稻育秧。 作业:作业本

物质的比热容(教学反思)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物质的比热容》教学反思 《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相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实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在设计本节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设疑“炎热的夏季,中午海边的沙子烫脚而海水却很凉,这是为什么?”学生的猜想五花八门,其中“海水蒸发吸热降温”似乎能解释上述现象;然后再展示图片“炎热的夏季,傍晚海边的沙子很凉而海水却很温暖,这是为什么?”“海水蒸发吸热降温”又不能解释这种现象,这样激化矛盾,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分析,得出“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放热降温有快慢”的合理猜想。紧接着让学生联系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分析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质量,升温的多少)通过提问:“质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热一样吗?”让学生猜想,然后制定实验计划,选择实验器材,实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注重引导学生学习使用科学探究方法(控制变量法),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并结合本实验启发学生从另一种角度分析比较水和沙子的吸热本领,进而引入比热容的含义,既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水平,又加深了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我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使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教学设计较为合理,各环节链接紧凑、过渡自然。但在使用白板教学过程中熟练水准,有待于提升,对电子白板的功能在课堂上体现较少,同时自己在课前没有调试好白板设备,致使实验视频缺少声音效果,影响教学效果。这些都需要自身在以后的教学中予以重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比热》教案设计

物质的比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热量的初步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知道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了解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用节课知识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对温度的影响 ·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温度有关 三、教学过程: 【导入】 现有一杯开水,你能让它快速冷却吗?谈谈你的做法及理由。 【新课】 师:同学们说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去尝试一下。我们今天就尝试其中的一种,也就是将装热水的小烧杯放进装冷水的大烧杯中,老师想观察热水和冷水温度的具体变化情况。有哪位同学能来帮我想想办法吗?学生设计实验并完善后设计表格,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思考:1、通过采集到数据,我们发现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总结: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 2、高温物体放出了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温度升高。 师:高温物体的热会不会无限制地传递给低温物体呢?= =热传递的结果是温度相同这也说明了热传递需要怎样的条件呢?= =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3、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 表示。介绍热量的单位及单位间转换。 师生一起观察图4-33,明确热量只发生在热传递的过程中,是一种过程量,所以热量只能说“吸收”“放出”。不可以说“含有”“具有”。 同时通过图片的观察发现,不同物质在不同情况下,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不太一样。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呢?==探究: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1. 进一步观察活动记录表中的数据: (1) 0~1分钟和0~2分钟,大烧杯里的冷水哪次温度升高的更多?哪次吸收的热量更多? (2) 0~1分钟和0~2分钟,小烧杯里的热水哪次温度降低的更多?哪次放出的热量更多? 结论:等质量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跟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温度升高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温度降低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2.用煤气灶将同温度的半锅冷水和一锅冷水烧开哪个所用时间更长?哪个吸热多? 结论:同种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放出的热量越多。 3.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师板书) 影响物质吸收的热量的多少的因素:1.物质的质量。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科学探究: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一、学习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能根据比热容进行简单的热量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和热量的计算 难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三、教具准备 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 四、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根据同学的猜想,导入课题。 2、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观察烧水投影图片,提出问题:水吸热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说出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1)水的质量。 猜想的理由: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加热时间长,吸热多 (2)加热后的温度 (3)升高的温度 组织讨论(2)、(3)猜想哪个更合理,说出理由: 将一壶水烧开比烧成半开吸热多,将一壶凉水烧开比将温水烧开吸热多。

为了更准确的做出判断要进行实验探究 与学生共同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记录那些数据、怎样分析实验数据以及实验步骤。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肯定优点,矫正错误。 投影展示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得出正确结论。 一定质量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初温可以不同,末温可以不同),吸收的热量相同。 3、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展示铜块和铝块,问:如果它们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两者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由此提出怎样的研究课题,由学生总结。 (2)、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讨论:选择哪两种物质加热进行对比,加热液体好还是固体好;如何控制变量;测量那些物理量;用什么器材。 方案一: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方案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按照设计方案,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注意操作规范。设计记录表格,准确记录数据。(4)分析与论证 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5)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二)比热容 通过实验知道,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如何描述这一不同需要引入物理量——比热容。 正确引导,给出比热容的概念: 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单位质量 升高温度相同:1℃ 1、概念: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板书)。 学习单位,强调书写。 2、观察比热容表,了解常见物质比热容。 学会读表,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不同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比热容教学设计优质课

(2)怎样保证水和沙子吸收相同的热量? (3)测量温度时应注意些什么? 结论: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度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______的,也就是说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是________的. (填“相同”或“不同”) 2.为了表示不同物质在吸热能力上的差别,物理学里引入了_________这个物理量. 想想议议:我国北方楼房中都装有“暖气”,用水做介质,把热量带到房中取暖,用水做介质有什么好处?生活和生产中,还有没有用水来加热或散热的情况?试举例. 三:展示反馈 1.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是5kg的水,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3.质量为1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4.质量为5kg的水,温度升高10℃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如果以Q代表物体吸收的热量,c代表物质的比热容,m代表物体的质量,t0和t 分别是加热前后物体的温度,通过以上计算,可以总结出一个计算热量的公式:Q=_______________ 如果要计算物体降温时放出的热量,那么公式又应是Q=________________. 四:精讲点拨知识归纳 三、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二)比热容与生活 (三)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五:检测巩固 1.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铝块加热到100℃,铝块吸收的热量是多少?(已知铝的比热容是0.88×103J/(kg·℃)) 2.有一根烧红的铁钉,温度是800℃,质量是1.5kg,温度降低到20℃,放出多少热量?(已知铁的比热容是0.46×103J/(kg·℃)) 3.质量为500g的某中物质,温度从20℃降到30℃,吸收了2.1×104J的热量,则这种物质的比热容是多少?它可能是什么物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