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桡骨远端骨折教学大全整理

桡骨远端骨折教学大全整理

桡骨远端骨折教学大全整理
桡骨远端骨折教学大全整理

一、桡骨远端骨折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

001.9-94)

(1)有外伤xx,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xx诊断标准:

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

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

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

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脘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

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

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

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

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骨折复位。

晚期:

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呈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对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一般首先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根据外固定材料、整复手法差异,治疗方法如下:

1.小夹板外固定法:

采用“郭氏正骨手法”整复,整复后小夹板旋后尺偏位固定4-6周,整复前了解移位方向及决定采用手法,采用局麻或臂丛麻醉。

(1)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

①整复方法

牵抖复位法:

适用于骨折远端向背侧移位或骨折断端向掌成角,但骨折非累及关节,不是粉碎者。患者坐位或卧位,屈肘90°前臂中立,一助手握住上臂,术者两手紧握手腕,双拇指放在骨折远端背侧,触摸准确继续牵引,待重迭基本矫正后,稍旋后猛力牵抖,同时掌屈尺偏,骨折得到复位。

提按复位法:

适用于老年患者,骨折累及关节,粉碎骨折病人。患者平卧屈肘90°,前臂中立位,一助手握住拇指及其他四指,一助手握上臂对抗牵引,待嵌插骨折矫正后,术者先矫正旋转移位及侧方移位,然后双拇指挤按骨折远端背侧,其他手指置近端掌侧向上端提,骨折即可复位。

②固定方法:

用四块夹板超腕关节固定,伸直型骨折先在骨折远端背侧和近端掌侧各放一平垫,然后用四块夹板固定,上端达前臂中、上

处,背侧板下达掌指关节处,宽度侧根据患肢形状塑形:

在前臂处为周径宽,在腕部则为自桡骨茎突至尺骨茎突,约为腕周径的,在手掌背侧处为第一掌骨至第五掌骨,掌侧板下达远侧腕横纹,为前臂及腕部周径达。

(2)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

屈曲型骨折牵引方法相似,复位方向相反。固定时则在远端掌侧和近端背侧各放一平垫,桡、掌侧夹板下端应超过腕关节,限制桡偏和掌屈。

2.另外也可使用石膏等其他外固定材料进行治疗。

(二)手术治疗

1.适应症:

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关节面塌陷大于2mm,或伴有关节面压缩塌陷无法通过手法复位者:

手法整复失败或整复后稳定性极差,桡骨长度、桡倾角、掌倾角等持续丢失者:

陈旧性骨折伴有严重畸形,影响功能者;桡骨下端开放性骨折、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操作方法:

臂丛麻醉,手术切口视骨折的类型,可采取掌侧或背侧入路及联合入路。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结合克氏针撬拨复位固定,取1-2根直径为2-

2.5mm克氏针从桡骨远端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或拇长伸肌腱与第2指伸肌腱之间经皮进针,进针时与桡骨长轴成约40°角,通过骨折线,进入近折端骨髓腔或骨皮质,经C型臂X线机正侧位透视复位固定满意,折弯针尾,埋于皮下,敷料加压包扎。采用有限切开,有限内固定方法治疗,术后采用夹板或石膏外固定。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也可采用手法整复结合外固定方法治疗、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有适应症者,亦可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如骨缺损严重时可植骨(自体骨、可吸收人工骨等)治疗。

1.外治:

早、中期可用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制剂,外敷散外敷骨折处;

晚期宜用温经通络、化瘀止痛、续筋接骨之剂,二六洗剂水煎外洗。有严重张力性水泡者和使用药物后过敏者应避免使用。

2.内服:

根据骨折三期辨证施治。

(1)骨折初期治法: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

方药:

活血止痛胶囊。

(2)骨折中期治法:

合营生新,接骨续筋

方药:

接骨xx。

(3)骨折晚期治法:

补益肝肾、强壮筋骨

方药:

接骨xx。

(四)xx治疗

1.功能锻炼

方法:

在复位固定后当天或手术处理后次日,开始做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张收缩练习,防止肌腱粘连和肌萎缩。进行患肢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包括肩部悬挂位摆动练习和肘关节主动屈伸练习。2-3天后做手部关节主动运动,手指屈伸,并逐渐增加运动幅度和用力程度。

做肘关节伸屈活动,角度由小到大,逐步加大活动范围。

(2)中期治疗

方法:

①手指抓握锻炼及手指的灵活性锻炼。②适度进行前臂旋转功能练习,旋前40度,旋后30度左右,逐渐加大,同时行肘关节伸屈活动。

(3)晚期治疗

拆除外固定后,以关节松动术为主,每日1-2次

①桡腕关节松动

(a)牵拉与挤压,患者坐位,肢体放松,屈肘前臂旋前置于桌面,术者面对患者,一手固定其前臂远端,另一手握住腕关节的近排腕骨处,作纵向牵拉,挤压桡腕关节。

(b)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手握住近排腕骨部位,轻牵引下,分别向掌背侧滑动近排腕骨。

(c)桡尺侧方向滑动,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一手固定桡骨远端,另一手握住近排腕骨处,轻牵引下,分别向桡尺侧滑动桡腕关节。

(d)旋前,旋后位滑动,术者一手固定前臂远端,另一手握近排腕骨处,分别将腕关节做旋前、旋后运动。

②桡尺关节松动

(a)患者前臂旋后位,术者双手握住患者尺骨远端,拇指在掌侧,其余四指在背侧,术者尺侧手固定,桡侧拇指将桡骨近端向背侧推动。

(b)患者前臂旋前位,术者拇指在背侧,其余四指在掌侧,桡侧用手固定,拇指将尺骨向掌侧推动。

③腕间关节松动

前后位滑动,患者前臂中立位,一手握近端,一手握远端,往返推动。做上述运动后,嘱患者向各方向活动腕关节,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

注意在康复训练中,宜循序渐进;忌用暴力强扳,以免引起新的损伤。

2.作业疗法

有目的地进行职业训练,目的是增强肌力、耐力、整体协调能力,比如握拳运动、持笔写字、钉钉操作、计算机键盘操作、搭积木、编织等。

3.其他疗法

可辅以局部红外线、中波离子导入、通烙宝(外伤散)、消瘀通络熏条以及电脑骨伤愈合仪等理疗,促进深部瘀血吸收,使局部肿胀早日消退,为日后关节功能恢复创建条件,并大大减少日后关节的残留隐痛。

(五)并发症及防治

1.压迫性溃疡:

多由于夹板位置移动未及时调整、使用扎带过紧、或者加压垫放置位置不正确造成。骨折端手法复位后,折端出血进一步增加,加剧了局部软组织的肿胀,且在此过程中,由于受夹板内容量限制,未给予及时松解,而引起局部皮肤及骨突处出现压疮。

一般经过及时更换敷料,预防性抗生素使用,不会出现严重后遗症。

2.腕管综合征:

主要是由于骨折复位不良、掌侧压疮放置不正确、固定过紧致正中神经受压引起。

3.腕关节僵硬:

患者惧怕疼痛,骨折固定后很少锻炼手指,腕关节及肩、肘等关节。为防止关节僵硬,早期可使用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中西药物加以预防。中晚期配合理疗并不断练习患腕活动可逐渐恢复。

4.骨质疏松:

老年患者骨折后不仅局部需要锻炼,更应加强全身锻炼,使气血运行,消散瘀血,消肿定痛,配合中药补肝益肾、强筋壮骨辨证治疗,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骼坚硬。

5.创伤性关节炎:

各种原因造成复位不良或复位后再移位未能及时纠正,可导致桡骨长度短缩

3.0mm以上,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有

1.0mm以上台阶,晚期可出现腕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6.Sudeck骨萎缩:

为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急性创伤后骨萎缩,其特点是肿痛、皮肤萎缩、骨的普遍疏松、脱钙,手部活动受限,可达数月之久,常常是骨折后患者未能积极主动活动所致。应加强早期功能锻炼。

(六)护理

1.早期护理

(1)心理护理:

老年患者顾虑多,多预后缺乏信心,对治疗反应消极,护理应重点从心理上解除顾虑,与患者建立融洽友好的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生活护理:

给予安静舒适的环境,保证其充足的睡眠,给予易消化食物。

(3)外固定后护理:

置患肢于治疗体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

冬天应注意患肢末节的保暖,并观察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环、疼痛、肿胀等情况。

(4)手术护理:

手术治疗者要充分做好术前准备与术后护理,老年患者反应迟钝对病伤不敏感易掩盖临床症状,检查时应详细全面了解其是否存在合并症或内科疾病,针对其合并症,术前及早给予对应处理。术后注意观察切口渗出、感染情况,及时更换敷料,注意预防肺炎、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指导患者适时功能锻炼。

2.中期护理

(1)吃饭、穿衣、下床等活动时,务必有家人保护,注意安全,以防跌倒再次损伤。

(2)将前臂取相应治疗体位,三角巾悬挂于胸前,保持有效的外固定。夹板固定者应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以夹板上下移动范围1cm内为宜。

(3)观察伤肢疼痛及肿胀情况,发现局部出现异常疼痛及肿胀及时来院检查,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外固定。

(4)指导进行功能锻炼

(5)加强营养,防治内科并发症。

3.晚期护理

(1)注意安全,防止跌倒再次损伤。

(2)定期门诊复查,根据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情况,选择时机去除内固定。

(3)加强功能锻炼与康复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

(4)注意营养,多晒太阳,逐渐日常生活自理。

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进行评定:

治愈:

骨折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局部无明显畸形,无疼痛肿胀,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或腕掌屈、背伸及前臂旋转受限在15°内。

好转:

骨折对位欠佳,局部轻度疼痛,轻度畸形,掌屈及前臂旋转受限在45°以内。

未愈:

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压痛、叩击痛存在,功能障碍。

(二)评定方法

一般根据治疗前后X线片表现,及骨折愈合后与健侧腕关节进行疼痛、畸形、活动(腕关节各方向、前臂旋转)、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对照评价。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1

2016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 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 准》(ZY/T001.9-94)。 ( 2)西医诊断标准:参 照《 临 床 诊 疗 指 南 ——骨科 (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 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 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 2 周~4 周。 (3)晚期:伤后 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 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 (7)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 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外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 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2013-04-02 本文行家:飞翔的泪 【病情评估】 1. 体格检查:接诊医师及时完成体格检查,重点注意桡骨远端畸形情况,腕关节活动情况,同时注意有否存在其他部位的骨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及时拍摄腕部创伤系列X线片(腕关节正位、腕关节侧位)以确诊骨折及了解骨折类型。CT检查:进一步明确骨折详细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3.化验及辅助检查:行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生化检查、肝功,传染病三项、血型、出凝血时间检查。查心电图及胸透。 【诊断】 1.判断是否有骨折 (1)病史:包括外伤性质、时间、机制、部位、出血情况及伤后处理经过。 (2)损伤部位可出现肿胀、皮下瘀斑、餐叉样或枪刺手畸形、局部压痛明显、反常活动、骨擦音阳性、纵向叩击痛阳性。腕关节功能受限。 (3)是否有神经血管损伤则有相应表现。 (4)X线发现骨折移位情况,CT检查尤其是三维重建,可以明确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角度,明确关节面的塌陷程度,发现隐蔽的腕骨骨折,特别是普通X线难以诊断的涉及舟骨窝、月

骨窝的桡骨远端骨折,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而且CT检查对于桡骨远端三柱理论的应用,尤其是传统X线检查容易疏漏的中间柱损伤,包括月骨关节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检查是评估桡腕骨间韧带撕裂、三角纤维软骨(TFCC)损伤、软骨损伤以及肌腱损伤的最准确评估手段。 2.判断骨折的类型 (1)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2)桡骨远端屈曲型骨折 (3)背侧缘劈裂型 (4)掌侧缘劈裂型 3.鉴别诊断:是否合并臂丛神经损伤、腋神经损伤、肩胛上神经损伤,是否为病理骨折,是否合并头颅胸腹部损伤。 【治疗方案】 治疗的目的是使腕关节能获得充分的无痛运动及稳定性,恢复正常工作和日常活动,而且将来不会有退行性变倾向。 非手术治疗:无移位骨折者,.简单移位型骨折可闭合复位者。 满意复位的标准为:桡骨短缩小于2~3mm,桡骨远端关节面为掌倾而非背倾,尺偏角恢复接近或达到20°,无粉碎性骨折片合关节面不平整。 手术治疗:对部分关节内明显移位骨折及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要精确重建关节面、坚强内固定及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关节外骨折要求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以减少骨折继发移位的可能。 手术适应证:严重粉碎骨折,移位明显,桡骨远端关节面破坏;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失败,或复位成功,外固定不能维持复位以及嵌插骨折,导致尺、桡骨远端关节面显著不平衡者;骨折畸形愈合,有神经症状或肌腱功能障碍、或前臂旋转受限者。 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方式取决于患者的全身情况及骨折局部情况。 经皮克氏针固定、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 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手术入路选择主要有:掌侧入路、背侧入路以及掌背侧联合入路。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知识分享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 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

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2018年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 桡骨远端骨折就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就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1/6 。直接暴力与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与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 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瞧,在6-10岁阶段,主要就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与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与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 1、气滞血瘀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护理的方案 (1).doc

桡骨远端骨折的中医护理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根据受伤的机制不同,可发生伸直型骨折、屈曲型骨折、关节面骨折伴腕关节脱位。 一证候分类 1 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冲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 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远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 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并尺桡下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二临床表现 1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 伤后腕部周围肿胀,疼痛,前臂远端畸形,压痛明显,腕、前臂活动功能障碍。 3 X线检查可确诊,又可明确骨折类型、移位方向等。 三病因 因外伤引起,伤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四治疗方法 1 无移位型桡骨远端骨折,无需复位,直接以小夹板外固定。 2 伸直型、屈曲型骨折经手法复位后加小夹板外固定。 3 涉及腕关节面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后,骨折端极不稳定的,可行手术开放复位内固定。 五中医护理方案 1 临症护理 (1)按中医骨伤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加强观察骨折部位疼痛、肿胀、血运情况;外固定包扎的松紧度;患肢皮肤温度和颜色、动脉搏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被动活动手指时的反应等。(3)复位后用小夹板固定,上臂自然下垂、肘关节屈曲900、前臂中立位、手半握拳、拇指对掌位,前臂吊带悬吊。 (4)功能锻炼夹板外固定后1~2周内,嘱患者行握拳活动,以活动掌指关节及指间关节;2周后在继续行握拳活动基础上,可开始行肩、肘关节的活动;从3~4周开始逐步行前臂旋转和肩关节的抬举运动;约5~6周拆除夹板外固定后,逐步加强腕、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等功能活动锻炼。每次定期换药时,还可行局部按摩,以松解粘连,舒筋活络。 2 饮食护理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病名 中医病名: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 西医病名: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2.501)。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进行诊断。 1、病史: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 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枪刺状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伤后1—2周。血离经脉,瘀积不散,气血不得宣通;局部瘀肿明显,疼痛如刺,痛有定处,活动受限、痛处拒按,舌淡暗,苔薄白,脉弦涩。 2、瘀血凝滞证:伤后2—4周,肿胀渐消,疼痛渐减,但瘀肿虽消而未尽,筋骨未连。活动渐恢复,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涩。 3、肝肾不足证:伤后>4周。表现为肿胀已消,疼痛已减,骨折愈合迟缓,腰膝酸软,面色少华,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二)骨折分期与分型 1、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桡骨远端骨折教学大全整理

一、桡骨远端骨折 一、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脘腕背

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骨折复位。晚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呈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对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三、治疗方案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一般首先拔伸牵引,解除短缩畸形,恢复骨端长度。再行端提按压手法整复成角或侧方移位。折顶时应根据骨折端移位及成角的大小,适度灵活运用。根据外固定材料、整复手法差异,治疗方法如下: 1.小夹板外固定法: 采用“郭氏正骨手法”整复,整复后小夹板旋后尺偏位固定4-6周,整复前了解移位方向及决定采用手法,采用局麻或臂丛麻醉。

各骨科亚专业诊治范围

各骨科亚专业诊治范围 创伤骨科诊治范围: (一)上肢损伤:上肢各骨骨折、骨骺分离、各关节脱位: 1.锁骨骨折; 2. 肩关节脱位; 3.肱骨外科颈骨折; 4.肱骨骨折; 5.肘关节骨折、脱位; 6.尺桡骨骨折;7桡骨远端骨折。 (二)下肢损伤:下肢各骨骨折、骨骺分离、各关节脱位: 1.股骨颈骨折; 2.股骨转子部骨折; 3.髋关节脱位; 4.股骨干骨折; 5.股骨髁上骨折; 6.股骨髁部骨折; 7.胫骨髁骨折; 8.伸膝装置损伤及髌骨骨折; 11.膝关节韧带损伤;12.膝关节脱位;14.胫腓骨骨折;15.踝关节骨折脱位; (三)骨盆和髋臼骨折: 3.骨盆骨折; 4.髋臼骨折。 (四)挤压综合征与骨筋膜室综合征: 1.挤压综合征; 2.骨筋膜室综合征; 3.肌肉挛缩症; (五)运动损伤及火器伤: 3.肌腱断裂、滑脱; 4.肌肉挫伤、破裂; 8.四肢骨火器伤;9.四肢关节火器伤;10.四肢软组织火器伤; (六)骨和关节感染性疾病: 1.化脓性骨髓炎; 2.化脓性关节炎; 3.骨结核; 4.关节结核。 脊柱外科诊治范围: (一)脊柱畸形(包括先天性畸形、后天获得性畸形): 1. 颅颈交界区畸形(环枕畸形,齿状突畸形); 2.脊柱侧凸畸形; 3.脊柱后凸畸形; 4.脊柱前凸畸形。 (二)脊柱、脊髓损伤 1.脊柱损伤; 2.脊髓损伤; (三)运动损伤及火器伤: 11.脊柱、脊髓火器伤。 (四)颈肩痛和腰背痛: 1.颈肩痛; 2.腰背痛。 (五)脊柱脊髓疾病: 1.脊椎融合; 2.脊柱骨质疏松骨折; 3.骶部硬膜外囊肿; 4.椎管内外肿瘤; 5.椎管狭窄; 6.脊柱后纵韧带骨化; 7.椎间盘突出; 8.脊柱骨髓炎。 (六)脊柱的感染性疾病: 1.脊柱炎; 2.椎间盘炎; 3.脊柱结核。 关节外科诊治范围: (一)非化脓性关节炎(外科治疗): 1. 全身各关节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2. 全身各关节骨性关节炎; 3.老年性退变性骨关节病; 4.地方性大骨节病。 (二)无菌性骨坏死: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1)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伤后腕关节周围肿胀,疼痛,前臂下端畸形,压痛明显,腕臂活动功能障碍。 (3)X线摄片检查可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跌倒用手掌撑地的病史;或有腕关节掌屈着地而受伤病史。 (2)伤后有腕部肿胀,并出现“餐叉”畸形;也可由于骨折远端向掌侧及尺侧移位,腕关节畸形不显著。 (3)伸直型X线片上具有三大特征:①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 ②桡骨远端关节面改向背侧倾斜,向尺侧倾斜的角度也消失;③桡骨长度短缩,桡骨茎突与尺骨茎突处于同一平面。屈曲型桡骨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1、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可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2、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三期。 早期:伤后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伤后2~4周,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此时手法复位困难,如需要再次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后期:伤后4周以上。骨折断端成熟骨痂形成,逐步塑形改造,已相当稳定。此时无法手法复位、调整,如有影响功能的严重畸形,需手术治疗。 (三)鉴别诊断 1、腕部软组织扭伤:患者仅有局部疼痛肿胀,没有环形压痛和纵向叩击痛,腕关节活动轻度受限,可通过X线片相鉴别。 2、伸直型与屈曲型相鉴别,主要依靠病史(损伤机制)、症状、体征、X线进行鉴别诊断。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治疗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效果

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效果 发表时间:2016-06-07T15:32:28.1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作者:边磊 [导读] 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 黑龙江省鹤岗市中医院 1541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患者接受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治疗,B组患者接受常规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后6个月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手术治疗;关节功能 桡骨远端骨折常见于中老年人,多为间接暴力致伤所致,患者在跌倒时腕关节处于背伸(掌屈)及前臂旋前位,手掌撑地。此时,暴力集中于骨远端松质骨处从而引起骨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手和腕部活动受限,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方式[1],两种方法的疗效可能存在差异。本次研究就我院收治的4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分别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就两者的疗效进行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所有患者入院前均经X线片检查诊断为闭合性的桡骨远端骨折。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对照组20例中男13例,女7例,年龄在28~65岁,平均年龄(46.5±7.5)岁;观察组20例中男11例,女9例,年龄在35~62岁,平均(45.8±7.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名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A组 A组患者接受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情况给与同等基础性药物治疗,采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患者骨折部位的积血,并注入5ml 1%的利多卡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4620),取患者卧位,患肩外展90°,肘关节屈曲90°,紧握患肢前臂近端做对牵引,握住患肢手掌进行8min左右的持续牵引,牵引结束后,迅速将患肢关节掌屈、尺偏、以适当的力度和方向按压骨折远端背侧,直至完全复位[2]。复位完成后用石膏对患侧进行石膏托固定,并根据骨折远端的移位情况进行塑形,拍摄X线片显示复位满意后对患者进行悬吊固定,嘱患者行一定的放松活动。1w后门诊复查X线片,如果骨折出现移位则根据手法复位,如果复位失败则可以行手术切开复位。 1.2.2 B组 B组患者接受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法:B组患者主要为开放性骨折、腕关节骨折伴脱位、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或者手法复位失败的患者。首先,行全身麻醉,以桡骨远端掌侧或背侧切口,显露出骨折端,在直视下对骨折进行牵引复位,复位后用选择掌侧入路T 形或Y型钢板进行固定。采用C臂X-ray行腕关节应力实验和应力位摄片,确认复位满意后关闭切口,不行外固定。在术后第1d开始逐步对患侧腕关节进行康复功能训练[3]。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随访半年,采用Gartland-Werley腕关节功能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评分。①优秀:患者临床症状消失,骨折复位,患肢未见畸形或疼痛现象,活动良好。②良好: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骨折基本复位,患肢骨折处未见明显的畸形,偶尔伴有轻度的疼痛。③差:患者有明显的疼痛感和僵硬感,骨折部分为复位甚至出现畸形,患肢活动受到限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 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A、B两组患者治疗后优良率分别为90.00%和95.00%,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B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89,P<0.05)。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类型,临床多表现为腕部肿胀,有明显的压痛感,伸直型骨折有典型的餐叉状和枪刺样畸形,尺桡骨茎突在同一平面,直尺试验阳性。行X片检查可清楚显示骨折及其类型。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采用的方式主要有手法复位、夹板或者石膏固定等非手术治疗方式,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情况给予基础性的药物后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4]。传统的手法复位是指用指、掌、腕、臂的劲力或者结合器械的帮助,作用于筋骨,以及通过经络、穴位由表入里,从而达到整复疗伤,祛病强身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手法复位适用于大部分的骨折病变,通过合理的牵拉、复位,缓解患者骨折情况。手术切开复位是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主要手术方式,通过手术能够较好的处理患者骨折部位,并去除受伤的其他组织[5]。但手术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畸形愈合、迟发性韧带联合不稳定,因切开复位是开放性的手术,所以接触感染源的几率较大,而如果手术治疗不当或复位不佳则可能出现骨折畸形愈合的情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0.00%,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00%,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但B组患者治疗后腕关节功能评分(87.6±12)显著高于A组(7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显然说明,切开复位手术治疗和手法复位保守治疗的疗效相当,但手术治疗对患者的恢复更好,患者软组织的保护较好,且患者术后愈合较快。 综上所述,针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的效果相当,但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因此,在实际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试行)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病史: 有外伤史,多为间接暴力所致; (2)主要症状及体征:伤后腕部出现疼痛,肿胀,压痛明显,腕部活动功能障碍;有移位者可见畸形,触之可有骨擦感。 (3)X线摄片检查可见: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或掌侧移位,骨折端成角,桡骨压缩嵌插短缩,或可见骨折块移位合并桡腕关节半脱位。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证候分型 (1)无移位型: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插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形压痛,纵轴叩击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远折端向掌侧移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ICD10:S52.501的桡骨远端骨折;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软组织条件不允许石膏外固定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需住院治疗者;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必须的检查项目。

桡骨远端骨折临床路径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下 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 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 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 周以内。 (2)中期:伤后2 周~4 周。 (3)晚期:伤后4 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 编码:BGG000)和桡骨下端骨折(ICD-10 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外固 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 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 (5)心电图 (6)胸部透视或胸部X 线片 (7)骨折部位X 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优势病种护理常规

骨伤科优势病种 诊疗常规 护理常规

贡井区中医医院 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及护理常规 目录 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 二、项痹(颈椎病)诊疗常规 三、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四、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 五、颈痹(颈椎病)护理常规 六、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 1、病名 1.1 中医:腰痹 1.2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 2、定义:由于载重和脊柱运动,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腰腿痛等症状,属祖国医学腰痹病范畴。 3、诊断标准 3.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3.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3.3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3.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3.5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4、治疗方案:以牵引、针灸、按摩、拔罐、中药为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静脉给予活血化瘀药。 5、中医证候分类 5.1 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 选方: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取穴:肾腧、大肠腧、膈腧、腰部阿是穴、委中。

中医优势病种 外科

附件3 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 一、桡骨远端骨折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2.5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疾病分期 (1)早期:伤后2周以内。 (2)中期:伤后2周~4周。 (3)晚期:伤后4周以上。 3.分型 (1)无移位型 (2)伸直型 (3)屈曲型 (4)半脱位型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桡骨远端骨折(TCD编码:BGG000)和桡骨远端骨折(ICD-10编码:S5 2.501)的患者。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新鲜闭合桡骨远端骨折,有闭合复位穿针固定适应证。 3.除外以下情况:

(1)桡骨远端骨折无移位者; (2)并发血管神经损伤者; (3)局部肿胀严重者可能需手术减张治疗者; (4)患处严重皮肤疾病影响局部手术者; (5)合并其他无法耐受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糖、血脂 (2)尿常规 (3)凝血功能 (4)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 (5)心电图 (6)骨折部位X线片检查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胸部透视或胸部X线片,骨折部位CT、MRI,骨密度测定等。 (八)治疗方法 1. 手法整复闭合穿针内固定 2. 药物治疗 3. 康复治疗 4. 并发症的防治 5. 护理 (九)出院标准 1.病情稳定,局部肿痛好转,X线片复查达到功能复位标准,外固定稳定。 2.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 3.初步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关节面3cm以内的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急诊骨折病人的。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均可造成桡骨远端骨折,但多为间接暴力所致。主要发生在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在6-10岁阶段,男女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60-75岁阶段,女性患者明显比男性患者增多,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生率逐步上升。从发生的原因看,在6-10岁阶段,主要是高能量损伤引起,也与年轻患者的骨骼发育有相关性;而在60-75岁阶段,低能跌伤远比高能创伤多,其原因与高龄及肝肾亏虚相关。 一、诊断 (一)诊断标准: 本病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病史: 有明确外伤史。桡骨远端骨折多为间接暴力引起,应力作用于桡骨远端,使之发生骨折。常见于跌倒,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背伸,手掌部着地致伤。或肘部伸展,前臂旋前,腕关节呈掌屈,手背部着地致伤。 2、症状和体征: ①腕部剧烈疼痛,肿胀明显,常波及手背及前臂下段;②移位严重者,出现餐叉样畸形或锅铲样畸形,腕关节及前臂旋转活动障碍,手指活动因疼痛而受限;③桡骨远端压痛明显,有纵轴挤压痛,触之有骨擦音。尺骨茎突较桡骨茎突向远侧突出。 3、辅助检查: X线正侧位片可作出诊断,表现出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多有以下表现: 桡骨远端骨折块向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掌侧成角,或远端骨折块向掌侧桡侧移位,骨折端向背侧成角,桡骨短缩,骨折背侧骨质压缩嵌插,桡骨远端骨折块旋后。

(二)骨折分型与分期 中医分型 (1)无移位型: 骨折无移位,或可为轻度嵌入骨折,腕关节轻度肿胀,无明显畸形,折端有环行压痛,纵轴挤压痛,前臂旋转功能障碍。 (2)伸直型: 远端向背侧移位,前臂下端呈“餐叉样”畸形,腕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 (3)屈曲型: 远折端向掌侧移位,可伴下尺桡关节脱位,腕关节掌侧可扪及骨折远端骨突,畸形与伸直型相反。 (4)半脱位型: 桡骨远端背侧或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腕关节肿胀,畸形呈半脱位,腕横径增宽。 中医分期 根据病程,可分为早期、中期、晚期三期。 早期: 伤后1~2周内,可进行手法整复治疗,但初期常肿胀严重,可伴有张力性水泡。 中期: 伤后3~4周左右,肿胀逐步消退,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稳定,手法复位困难。此时如需要复位,应在麻醉下行折骨复位。 晚期:

优势病种护理常规

. 骨伤科优势病种 诊疗常规 护理常规 资料Word . 贡井区中医医院骨伤科优势病种诊疗常规及护理常规录目 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二、项痹(颈椎病)诊疗常规三、桡骨远端骨折诊疗常规

四、腰痹(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常规 五、颈痹(颈椎病)护理常规六、桡骨远端骨折护理常规 资料Word . 一、腰痹(腰椎间盘突出)诊疗常规 1、病名 1.1 中医:腰痹 1.2 西医:腰椎间盘突出 2、定义:由于载重和脊柱运动,使腰椎间盘受到挤压,牵拉和扭转 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致腰腿痛等症状,属祖国医 学腰痹病畴。 3、诊断标准 3.1 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3.2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

加重。 3.3 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3.4 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 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 伸力减弱。 3.5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 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 程度。 4、治疗方案:以牵引、针灸、按摩、拔罐、中药为主要手段,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可适当静脉给予活血化瘀药。 5、中医证候分类 5.1 血瘀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资料Word . 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祛瘀,舒筋通络。选方:身痛逐瘀汤—桃仁、红花、

当归、川芎、地龙、香附、羌活、秦艽、灵脂、没药、牛膝、甘草。 取穴:肾腧、大肠腧、膈腧、腰部阿是穴、委中。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2 寒湿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 重,肢体发凉。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温经通络,行气除湿。 选方:干姜苓术汤—甘草、干姜、云苓、白术。 取穴:肾腧、腰阳关、关元俞、大肠腧、委中。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3 湿热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祛湿,宣痹止痛。 选方:四妙丸加减—黄柏、苍术、牛膝、薏仁。 取穴:膀胱腧、秩边、环跳、风市、委中、阳陵泉。 操作:针用泻法,留针30 分钟,10 天为一疗程。 5.4 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痿、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逆精,妇女带下色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