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专业名词解释

石油专业名词解释

石油专业名词解释
石油专业名词解释

学习好资料_ 1渗透率有压力差时岩石允许液体及气体通过的性质称为岩石的渗透性,渗透率是岩

石渗透性的数量表示。它表征了油气通过地层岩石流向井底的能力,单位是平方米(或平方微米)。

绝对渗透率绝对或物理渗透率是指当只有任何一相(气体或单一液体)在岩石孔

隙中流动而与岩石没有物理化学作用时所求得的渗透率。通常则以气体渗透率为代表,又简称渗透率。

地层压力系数地层的压力系数等于从地面算起,地层深度每增加

的增量。

地层压力及原始地层压力

油、气层本身及其中的油、气、水都承受一定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地层压力可分三种:原

始地层压力,目前地层压力和油、气层静压力。油田未投入开发之前,整个油层处于均衡受压状

态,没有流动发生。在油田开发初期,第一口或第一批油井完井,放喷之后,关井测压。此时所测

得的压力就是原始地层压力。压裂酸化

在足以压开地层形成裂缝或张开地层原有裂缝的压力下对地层挤酸的酸处理工艺称为压裂酸化。乐裂酸化主亚用丁坊S曲用较深或省低渗透冈为油匚;井. 油井酸化处理酸化的目的是使酸液大体沿油井径向渗入地层,从而在酸液的作用下扩大孔隙空间,溶解空间内的颗粒堵塞物,消除井筒附近使地层渗透率降低的不良影响,达到增产效果。低压异常及高压异常

一般来说,油层埋藏愈深压力越大,大多数油藏的压力系数在小于0.7者为低压异常,大于

1.2者为高压异常。相(有效)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于地层中时,其中某一相流体在岩石中的通过能力的大小,

就称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某一相流体的相对渗透率是指该相

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压裂

所谓压裂就是利用水力作用,使油层形成裂缝的一种方法,又称油层水力压裂。油层压裂工艺

过程是用压裂车,把高压大排量具有一定粘度的液体挤入油层,当把油层压出许多裂缝后,加入支

撑剂(如石英砂等)充填进裂缝,提高油层的渗透能力,以增加注水量(注水井)或产油量(油

井)。常用的压裂液有水基压裂液、油基压裂液、乳状压裂液、泡沫压裂液及酸基压裂液5种基

本类型。___欢迎下载_

高能气体斥裂

用固体火箭推进剂或液体的火药,在井下油层部位引火爆燃(而不是爆炸),产

生大量的高压高温气体,在几个毫秒到几十毫秒之内将油层压开多条辐射状,长达2?5m的裂缝,爆燃冲击波消失后裂缝并不能完全闭合,从而解除油层部分堵塞,提

高井底附近地层渗透能力,这种工艺技术就是高能气体压裂。高能气体压裂具有许多优点,主要的有以下几点,不用大型压裂设备;不用大量的压裂液;不用注入支撑剂;施工作业方便快速;对地层伤害小甚至无伤害;成本费用低等。

油田开发

油田开发是指在认识和掌握油田地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在油藏上合理的分布油井和投产顺序,以及通过调整采油井的工作制度和其它技术措施,把地下石油资源采到地面的全过程。

油田开发程序

油田开发程序是指油田从详探到全面投入开发的工作顺序。 1.在见油的构造带

上布置探井,迅速控制含油面积。 2.在已控制含油面积内,打资料井,了解油层的

特征。3.分区分层试油,求得油层产能参数。 4.开辟生产试验区,进一步掌握油层

特性及其变化规律。5.根据岩心、测井和试油、试采等各项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作出油层分层对比图、构造图和断层分布图,确定油藏类型。 6.油田开发设计。7.根

据最可靠、最稳定的油层钻一套基础井网。钻完后不投产,根据井的全部资料,对全部油层的油砂体进行对比研究,然后修改和调整原方案。8.在生产井和注水井投

产后,收集实际的产量和压力资料进行研究,修改原来的设计指标,定出具体的各开发时期的配产、配注方案。由于每个油田的情况不同,开发程序不完全相同。油藏驱动类型

油藏驱动类型是指油层开采时驱油主要动力。驱油的动力不同,驱动方式也就不同。油藏的驱动方式可以分为四类:水压驱动、气压驱动、溶解气驱动和重力驱动。实际上,油藏的开采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驱动能量,也就是同时存在着几种驱动方式。

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是指在现有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从油气藏中能采出的那一部分油气量。

可采储量随着油气价格上涨及应用先进开采工艺技术而增加。

采油速度

油田(油藏)年采出量与其地质储量的比例,以百分比表示,称做采油速度。

采油强度

采油强度是单位油层厚度的日采油量,就是每米油层每日采出多少吨油。

10米时压力0.7-1.2 之间,

学习好资料

采油指数

油井日产油量除以井底压力差,所得的商叫采油指数。采油指数等于单位生产

压差的油井n产油量?它是表示油井产能人小知車亚参数。

采收率

叮采储fi占地质储fi的百分率,称做采收瓠

采油树

采油树是自喷井的井口装置。它主要用于悬挂下入井中的油管柱,密封油套管的环形空间,控制和调节油井生产,保证作业,施工,录取油、套压资料,测试及清蜡等日常生产管理。

递减率、自然递减率和综合递减率

油、气田开发一定时间后,产量将按照一定的规律递减,递减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产量递减的百分数。自然递减率是指不包括各种增产措施增加的产量之后,下阶段采油量与上阶段采油量之比。综合递减率是指包括各种增产措施增加的产量在内的递减率。

油田日产水平

油田实际日产量的平均值称为日产水平。由于油井间隔一定时间需要在短期内检修或进行增产措施的施工等,每日不是所有的油井都在采油,所以日产水平要低:TH产能丿油井测气测气是油井管理中极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气量和气油比,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油井地下变化情况,掌握油田、油井的注采等关系,更好地管好油井。目前现场上常用的测气分放空测气和密闭测气两大类。测气方法常用的有三种:(1)垫圈流量计放空测气法(压差计测气);(2)差动流量计(浮子式压差计)密闭测压法;(3)波纹管自动测气法。

分层配产

分层配产就是根据油田开发要求,在井内下封隔器把油层分成几个开采层段。对各个不同层段下配产器,装不同直径的井下油嘴,控制不同的生产压差,以求得不同的产量。

机械采油

当油层的能量不足以维护自喷时,则必须人为地从地面补充能量,才能把原油举升出井口。如果补充能量的方式是用机械能量把油采出地面,就称为机械采油。目前,国内外机械采油装置主要分有杆泵和无杆泵两大类。有杆泵地面动力设备带动抽油机,并通过抽油杆带动深井泵。无杆泵不借助抽油杆来传递动力的抽油设备。___欢迎下载_

目前无杆泵的种类很多,如水力活塞泵、电动潜油离心泵、射流泵、振动泵、螺杆泵等。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还是游梁式抽油机深井泵装置。因为此装置结构合理、经

管理方便、适用范也广。

泵效

抽油机井的实际产液量与泵的理论排量的比值叫做泵效。其计算公式为:n =Q 液/ Q理X 100%式中n为深井泵效;Q液为油井实际产量(吨/日);Q理为泵的理论排量(吨/日),泵效的高低反映了泵性能的好坏及抽油参数的选择是否合适。影响泵效的因素有三个方面:(1)地质因素:包括油井出砂、气体过多、油井结蜡、原油粘度高、油层中含腐蚀性的水、硫化氢气体腐蚀泵的部件等;(2)设备因素:泵的

制造质量,安装质量,衬套与活塞间隙配合选择不当,或凡尔球与凡尔座不严等都会使泵效降低。(3)工作方式的影响:泵的工作参数选择不当也会降低泵效。如参数过大,理论排量远远大于油层供液能力,造成供不应求,泵效自然很低。冲次过快会造成油来不及进入泵工作筒,而使泵效降低。泵挂过深,使冲程损失过大,也会降低泵效。

气举采油

当地层供给的能量不足以把原油从井底举升到地面时,油井就停止自喷。为了使油井继续出油,需要人为地把气体(天然气)压入井底,使原油喷出地面,这种采

油方法称为气举采油。海上采油,探井,斜井,含砂,气较多和含有腐蚀性成分因而不宜采用其它机械采油方式的油井,都可采用气举采油。气举采油的优点是井口、井下设备较简单,管理调节较方便。缺点是地面设备系统复杂,投资大,能量的利用率较低。提高抽油泵泵效方法(1)提高注水效果,保持地层能量,稳定地层压力,提高供液能力。

择深井泵,提高泵的质量(检修),保证泵的配合间隙及凡尔不漏。

井工作参数。(4)减少冲程损失。(5)防止砂、蜡、水及腐蚀介质对泵的侵害。油田注水利用注水井把水注入油层,以补充和保持油层压力的措施称为注水。油

田投入开发后,随着开采时间的增长,油层本身能量将不断地被消耗,致使

油层压力不断地下降,地下原油大量脱气,粘度增加,油井产量大大减少,

甚至会停喷停产,造成地下残留大量死油采不出来。为了弥补原油采出后所造成的地下亏空,保持或提高油层压力,实现油田高产稳产,并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必须对油田进行注水。油田注水方式注水方式即是注采系统,其指注水井在油藏所处的部位和注水井与生产井之间

而且气体

(2)合理选

(3)合理选择抽

学习好资料

的排列关系,可根据油田特点选择以下注水方式:①边缘注水,其分为缘外注水、缘上注水和边内注水三种;②切割注水;③面积注水,可分五点法注水,七点法注水,歪七点法注水,四点法注水及九点法注水等。

分层配注

在注水井内下封隔器把油层分隔开几个注水层段。下配水器,安装不同直径的水嘴的注水工艺叫分层配注。为了解决层间的矛盾,把注水合理地分配到各层段,保持地层压力,对渗透性好,吸水能力强的层控制注水;对渗透性差、吸水能力弱的层加强注水。使高、中、低、渗透性的地层都能发挥注水的作用,实现油田长期高产稳产,提高最终采收率。

井下作业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根据油田调整、改造、完善、挖潜的需要,按照工艺设计要求,利用一套地面和井下设备、工具,对油、水井采取各种井下技术措施,达到提高注采量,改善油层渗流条件及油、水井技术状况,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的帀矩这一系列尸卜一施工工艺技术统称为井卜作业。

油层伤害类型

油层伤害是指油层渗透能力因某种原因造成了人们不期望的下降。油层伤害有机械颗粒伤害,粘土膨胀伤害,油水乳化伤害,石蜡、胶质、沥青、树脂沉积伤害,化学结垢沉淀伤害,油水界面张力(毛管力)变化伤害,岩石润湿性变化伤害,生物细菌堵塞伤害等。防止油层伤害最基本的方法是做入井流体与油层、原油、油层水配伍性试验,避免油层发生不期望的变化;作业压井液的密度要选择适当,避免漏入大量压井液,伤害油层。

试井

试井是通过改变油、气、水井的工作制度,同时进行产量、压力、温度等参数的测试,来分析油、气层的特性,研究油、气藏不同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种方法。它是掌握油、气藏动态的重要手段,是制订合理的开采制度和开发方案的重要依据。稳定试井

稳定试井是逐步地改变油井的工作制度(对自喷井是改变油嘴直径;对气举井是

改变注气量;对抽油井是改变冲程和冲数),然后测量出每一工作制度下的井底压力,油、气、水产量,含砂量和油气比。所谓稳定指的是产量基本上不駆时W变化。

不稳定试井

不稳定试井是改变油井工作制度使井底压力发生变化,并且根据这些压力变化资料分析研究油井控制范围内的地层参数和储量、油井的完善程度、推算目前的地

欢迎下载

层压力和判断油藏的边界情况等。由于井底压力变化是一个不稳定过程,所以称做不稳定试井。

生产动态测井

生产动态测井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油气井的生产剖面,注水、注汽井的注入剖面;确定水淹层情况,寻找漏掉的油气层;确定井本身的工程技术状况;确定产油气层的孔隙度、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等。

碳氧比测井

碳氧比测井是一种新型的脉冲中子测井方法。因为油中主要含碳,水中主要含氧,通过碳氧比

测井可以求出地层中碳氧相对含量比例,可以在已经下了套管的井屮发现遗M対油r层T在已釆油的油井屮确定油,2的剩余饱和度粽. 油田化学

在油田上使用化学剂或化学方法来改善工作状况,简称为油田化学。

采油生产中清蜡作业

开采含蜡石油时,蜡在地层情况下都溶解在原油中。当原

油沿井筒上升时,因温度、压力降低和气体膨胀的冷却作用,在

一定深度上,蜡便开始从原油中析出,并集结在油管壁上,使油管截面积变小,甚至堵塞,如不及时进行清蜡作业,就会使油井减产。

地层出砂原因及对油层的危害

(1)未胶结地层、地层流体的运动,使油井出砂;(2)油气井产水,水溶解地层

中的胶结物降低固结强度,使油气井出砂;(3)地层压力下降,使胶结物和岩石破碎

产生出砂;(4)滥用酸化等措施,使胶结物破坏;(5)生产时抽吸过大或过快造成出

砂。油气层出砂的危害(1)降低了产量;(2)造成停产;(3)油气井损坏;(4)磨蚀设备。

定向井

定向井就是使井身沿着预先设计的井斜和方位钻达目的层的钻井方法。其剖面主要有三类:(1)两段型:垂直段+造斜段;(2)三段型:垂直段+造斜段+ 稳斜段;(3)五段型:上部垂直段+造斜段+稳斜段+降斜段+下部垂直段。

井下动力钻具造斜原理

由钻头、井下动力钻具、造斜工具、钻铤、钻杆组成的钻柱入井前处于自由弯曲状态。入井后,钻柱的弯曲受到井壁的限制,而使钻头对井壁产生斜向力,此外,钻头轴线与井眼轴线不重合,从而产生对井壁的横向破碎和对井底的不对称破碎,

解决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问题,

学习好资料在

井下动力钻具带动钻头旋转过程中,造斜工具不转动,这就保证井眼朝一定方向偏斜一定角度而达

到造斜的目的。

丛式井

丛式井是指在一个井场或平台上,钻出若干口甚至上百口井,各井的井口相距不到数米,各井井底则伸向不同方位。丛式井主要有以下优点:可满足钻井工程上某些特殊需要,如制服井喷的抢

险井;可加快油田勘探开发速度,节约钻井成本;便于完井后油井的集中管理,减少集输流程,节

省人、财、物的投资。

水平井采油

一般的油井是垂直或倾斜贯穿油层,通过油层的井段比较短。而水平井是在垂直或倾斜地钻达油层后,井筒转达接近于水平,以与油层保持平行,得以长井段的在油层中钻进直到完井。这样的

油井穿过油层井段上百米以至二千余米,有利于多采油,油层中流体流入井中的流动阻力减小,生

产能力比普通直井、斜井生产能力提高几倍,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最新采油工艺之一。

开采稠油主要方法

主要有掺活性水降粘、掺油降粘、热水循环降粘、电热降粘、火烧油层、热水眾、S汽衿吐及蕃汽眾等.

热力采油法

热力采油系指向油藏注入热流体或使油层就地发生燃烧形成移动热流,主要靠利用热能降低原

油粘度,以增加原油流动能力的方法。是开采地下粘度大的原油的右效方法.

蒸汽吞吐

蒸汽吞吐又叫周期性注蒸汽、蒸汽浸泡、蒸汽激产等。所谓蒸汽吞吐就是先向油井注入一定量

的蒸汽,关井一段时间,待蒸汽的热能向油层扩散后,再开井生产的一种开采重油的增产方法。

火烧油层

用电的、化学的等方法使油层温度达到原油燃点,并向油层注入空气或氧气使油层原油持续燃

烧,这就是火烧油层。用这种方法开采高粘度稠油或沥青砂。它的优点是可把重质原油开采出来,

并通过燃烧部分地裂解重质油分,采出轻质油分。这种方法的采收率很高,可达80%^上。它的难

点是实施工艺难度大,不易控制地下

燃烧,同时高压注入大量空气的成本又十分昂贵。

最新采油工艺技术

最新的采油工艺有丛井式采油工艺;水平井采油工艺;高能气体压裂采油工艺;液体火药压裂

采油工艺;泡沫压裂采油工艺;CO2压裂采油工艺;微生物采油工艺;

___欢迎下载_

微生物提高采收率采油工艺;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采油工艺;CO2驱提高采收率采油

工艺;碱加聚合物提高采收率采油工艺;声波及超声波采油工艺;电磁加热油层采油工艺;磁能清

蜡、除垢、降粘、增注采油工艺;振动采油工艺;核能采油工艺等。油藏工程

油藏工程是一门以油层物理、油气层渗流力学为基础,从事油田开发设计和工

秤仆析方法的综件件石泊技术科学?

微生物采油法

微生物采油法通常指向油藏注入合适的菌种及营养物,使菌株在油藏中繁殖,代躺「油’产牛N体或活性物臥可以降低油水界而张从以■:是高和油采收率. 什么是三次采油

及其方法

通常把利用油层能量开采石油称为一次采油;向油层注入水、气,给油层补充能量开采石油称

为二次采油;而用化学的物质来改善油、气、水及岩石相互之间的性能,开采出更多的石油,称为

三次采油。又称提高采收率(EOR)方法。提高石油采

收率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一些:注表面活性剂;注聚合物稠化水;注碱水驱;注CO2驱;注碱

加聚合物驱;注惰性气体驱;注烃类混相驱;火烧油层;注蒸汽驱等。用微生物方法提高采收率也

可归属三次采油,也有人称之为四次采油。

磁能技术在采油中的作用

磁能技术除了用作井下磁性定位、打捞器及井口作业安全吊卡销外,近年来又用作防止油井结

蜡、水井增注、注水设备防结垢、强磁降粘、磁密封防泵漏失等采油工艺许多环节中,并取得很好

的工艺效果。

油气集输

把分散的油井所生产的石油、伴生天然气和其他产品集中起来,经过必要的处理、初加工,合

格的油和天然气分别外输到炼油厂和天然气用户的工艺全过程称为油气集输。主要包括油气分离、

油气计量、烃回收等工艺。

油田生产中的“三脱”“三回收”

油田生产中的“三脱” “三回收”:油脱水、原油脱天然气和天然气脱轻质油;和轻质油回

收。

原油脱水

从井中采出的原油一般都含有一定数量的

水,而原油含水多了会给储运造成浪费,增加

设备,多耗能;原油中的水多数含有盐类,加速了设备、容器和管线的腐

学习好资料_ 蚀;在石油炼制过程中,水和原油一起被加热时,水会急速汽化膨胀,压力上升: 影响炼厂正常操作和产品质量,甚至会发生爆炸。因此外输原油前,需进行脱水,使含水量要求不超过0.5%。

破乳剂

原油脱水、天然气净化、原油稳定、轻

“三脱”是指油气收集和输送过程中的原

“三回收”是指污水回收、天然气回收

破乳剂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它能使乳化状的液体结构破坏,以达到乳化液中各相分离开来的

目的。原油破乳是指利用破乳剂的化学作用将乳化状的油水混合液中油和水分离开来,使之达到原油脱水的目的,以保证原油外输含水标准。原油脱气

通过油气分离器和原油稳定装置把原油中的气体态轻烃组分脱离出去的工艺过程叫原油脱气。合格原油主要标准

国家规定在净化后的原油中含水不能超过0.5%,含盐不大于50毫克/升,每吨

原油含气不超过1立方米。

油气分离器

油气分离器是把油井生产出的原油和伴生天然气分离开来的一种装置。有时候分离器也作为油气水以及泥沙等多相的分离、缓冲、计量之用。从外形分大体有三种形式,立式、卧式、球形。

油气计量

油气计量是指对石油和天然气流量的测定。主要分为油井产量计量和外输流量计量两种。油井产量计量是指对单井所生产的油量和生产气量的测定,它是进行油井管理、掌握油层动态的关键资料数据。外输计量是对石油和天然气输送流量的测定,它是输出方和接收方进行油气交接经营管理的基本依据。

油气计量站

它主要由集油阀组(俗称总机关)和单井油气计量分离器气组成,在这里把数口油井生产的油气产品集中在一起,轮流对各单井的产油气量分别进行计量。

计量接转站

有的油气计量站因油压较低,增加了缓冲罐和输油泵等外输设备,这种油气小

站叫计量接转站,既进行油T计莹,还承担丿加■日接转任务.

转油站

转油站是把数座计量(接转)站来油集中在一起,进行油气分离、油气计量、加热沉降和油气

转输等作业的中型油站,又叫集油站。有的转油站还包括原油脱水作业,这种站叫脱水转油站。

欢迎下载

联合站

它是油气集中处理联合作业站的简称。主要包括油气集中处理(原油脱水、天然

气净化、原油稳定、轻烃回收等)、油田注水、污水处理、供变电和辅助生产设施等部分。

水套加热炉

水套加热炉主要由水套、火筒、火嘴、沸腾管和走油盘管五部分组成,用在油井井场给油井产出的油气加温降粘。采用走油盘管浸没在水套中的间接加热方法是为了防止原油结焦。

原油损耗

原油从油井产出时是油气混合状态。在其集输、分离、计量、脱水、储存等过程中,由于污水排放和伴生天然气的携带,油罐在进出油和温度变化时的大小呼吸蒸发,以及工艺设备的跑、冒、滴、漏等,造成原油的损失称原油损耗。一般原油损耗约占原油总产量的2%£右。

油气密闭集输

在油气集输过程中,原油所经过的整个系统(从井口经管线到油罐等)都是密闭的,即不与大气接触。这种集输工艺称为油气密闭集输。

我国最大的轻烃回收装置

我国目前最大的径烃回收装置是辽河油田每日200万立方米轻烃回收装置。它座落在盘锦市兴隆台区油气管理处压气站附近,日产轻质油约100吨,液化气约200吨。

【石油工程、钻井液】名词解释

钻头 钻头主要分为:刮刀钻头;牙轮钻头;金刚石钻头;硬质合金钻头;特种钻头等。衡量钻头的主要指标是:钻头进尺和机械钻速。 钻机八大件 钻机八大件是指:井架、天车、游动滑车、大钩、水龙头、绞车、转盘、泥浆泵。 钻柱组成及其作用 钻柱通常的组成部分有:钻头、钻铤、钻杆、稳定器、专用接头及方钻杆。钻柱的基本作用是:(1)起下钻头;(2)施加钻压;(3)传递动力;(4)输送钻井液;(5)进行特殊作业:挤水泥、处理井下事故等。 钻井液的性能及作用 钻井液的性能主要有:(1)密度;(2)粘度;(3)屈服值;(4)静切力;(5)失水量;(6)泥饼厚度;(7)含砂量;(8)酸碱度;(9)固相、油水含量。钻井液是钻井的血液,其主作用是:1)携带、悬浮岩屑;2)冷却、润滑钻头和钻具;3)清洗、冲刷井底,利于钻井;4)利用钻井液液柱压力,防止井喷;5)保护井壁,防止井壁垮塌;6)为井下动力钻具传递动力。 常用的钻井液净化设备 常用的钻井液净化设备:(1)振动筛,作用是清除大于筛孔尺寸的砂粒; (2)旋流分离器,作用是清除小于振动筛筛孔尺寸的颗粒;(3)螺杆式离心分离机,作用是回收重晶石,分离粘土颗粒;(4)筛筒式离心分离机,作用是回收重晶石。 钻井中钻井液的循环程序 钻井液罐经泵→地面管汇→立管→水龙带、水龙头→钻柱内→钻头→钻柱外环形空间→井口、泥浆(钻井液)槽→钻井液净化设备→钻井液罐。 钻开油气层过程中,钻井液对油气层的损害 主要有以下几种损害:(1)固相颗粒及泥饼堵塞油气通道;(2)滤失液使地层中粘土膨胀而堵塞地层孔隙;(3)钻井液滤液中离子与地层离子作用产生沉淀堵塞通道;(4)产生水锁效应,增加油气流动阻力。 预测和监测地层压力的方法 (1)钻井前,采用地震法;(2)钻井中,采用机械钻速法,d、dc指数法,

材料工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铝热焊:焊接时,预先把待焊两工件的端头固定在铸型内,然后把铝粉和氧化铁粉混合物(称铝热剂)放在坩埚内加热,使之发生还原放热反应,成为液态金属(铁)和熔渣(主要为Al2O3),注入铸型。液态金属流入接头空隙,形成焊缝金属,熔渣则浮在表面上。 砂型铸造:在砂型中生成铸件的铸造方法,基本原料:铸造砂,型砂粘结剂,铸型由外砂型和型芯组合而成。为了提高铸件的表面质量,常在砂型和型芯表面刷一层涂料。涂料的主要成分是耐火度高、高温化学稳定性好的粉状材料和粘结剂。 注射成型:塑料在注塑机加热料筒中塑化后,由柱塞或往复螺杆注射到闭合模具的模腔中形成制品的塑料加工方法。此法能加工外形复杂、尺寸精确或带嵌件的制品,生产效率高。屈服强度:大于此极限的外力作用,将会使零件永久失效,没法恢复。这个压强叫做屈服强度。 退火:将金属构件加热到高于或低于临界点,保持一定时间,随后缓慢冷却,从而获得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与性能的金属热处理工艺。 回火:将淬火后的钢,在AC1以下加热、保温后冷却下来的热处理工艺。 Q195:是一种碳素结构钢。屈服强度195MPA。 45:优质碳素结构钢,平均含碳量为0.45% 9CrSi:含碳量为0.9%,铬、硅含量均小于15%的合金工具钢 胶合板:是由木段旋切成单板或由木方刨切成薄木,再用胶粘剂胶合而成的三层或多层的板状材料,通常用奇数层单板,并使相邻层单板的纤维方向互相垂直胶合而成。 纤维板:采用木材加工的废料或植物纤维做原料,经过破碎、浸泡、制浆、成型、干燥和热压等工序制成的一种人造板材。 熔模铸造又称失腊法。通常是指在易熔材料制成模样,在模样表面包覆若干层耐火材料制成型壳,再将模样熔化排出型壳,从而获得无分型面的铸型,经高温焙烧后即可填砂浇注的铸造方案。 压力铸造:实质是在高压作用下,使液态或半液态金属以较高的速度充填压铸型(压铸模具)型腔,并在压力下成型和凝固而获得铸件的方法。 金属型铸造:又称硬模铸造,它是将液体金属浇入金属铸型,以获得铸件的一种铸造方法。特点:铸型一般由金属制成,铸件重量和形状都会有所限制。 点焊:是焊件在接头处接触面的个别点上被焊接起来。点焊要求金属要有较好的塑性。碳化焰:在燃烧过程中,可燃气体乙炔过量,火焰中有黑烟。游离的碳会渗入到熔池,增加焊孔的含碳量。如果有过多的氢气进入熔池会产生气孔裂纹。 中性焰:在燃烧过程中,氧量的供给量恰好等于气体完全燃烧的需氧量,燃料后的产物中既没有多余的氧气也没有因缺氧而生成的一氧化碳等还原性气体的火焰。 脱模斜度:也就是拔模斜度,是为了方便出模而在模膛两侧设计的斜度。脱模斜度的取向要根据塑件的内外型尺寸而定。 加强筋: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结构体悬出面过大,或跨度过大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构件本身的连接面能承受的负荷有限,则在两结合体的公共垂直面上增加一块加强板,俗称加强肋(在工程上念JIN筋),以增加结合面的强度。 榫结合:材料设计成互相扣紧的凹凸,不需要钉子胶水等连接,只需敲打。 胶结合:是木制品常用的一种结合行式,主要用于实木板的拼接及榫头和榫孔的胶合,其特点是制作简便、结构牢固、外形美观,产品形式不受手工工艺的局限。

石油化工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相?具有同一种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均一物质统称为相。1、相平衡:2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保持气液两相共存,此时气液两相的相对量及浓度分布不随时间的改变此时称为相平衡状态。?3、沸点在一定压力下某种物质达到蒸汽压时的温度称为沸点。、临界压力?4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压力(压强)。就是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也就是液体在临界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物质的摩尔体积称为临界摩尔体积。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的状态称为临界状态。、临界温度?5每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增大压强,气态物质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就是临界温度。6、泡点?指的是一定组成的液体,在恒压下加热的过程中,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温度,也就是一定 组成的液体在一定压力下与蒸气达到汽液平衡时的温度。 7、露点? 露点指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相同;当水 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湿球温度的定义是在定压绝热的情况下,空气 与水直接接触,达到稳定热湿平衡时的绝热饱和温度。

答: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一定温度下具有不同的蒸汽压(即具有不同的挥发度)的特性,加热液体混合物,借助多次部分汽化和部分冷凝,在精馏塔内进行气液相的传质和传热,使挥发度打的组分在气相中的含量明显多于液相中的含量,从而达到将该组分从混合液中分离的目的。 17、回流比的定义,对精馏操作的影响?答:精馏操作中,由精馏塔塔顶返回塔内的回流液流量与塔顶产品流量的比值,称为回流比。 增加回流比,对于从塔顶得到产品的精馏塔来说,可以提高产品质量,但却要降低塔的生产能力,增加水、电、汽(热源物质)的消耗,将会造成塔内物料的循环量过大,甚至导致液泛,破坏塔的正常操作,但精馏段轻组分得到提纯,塔底带轻组份较多。回流比过小,则塔板液相减少,气液传质不好,造成塔底重组份带到塔顶,严重时造成塔顶产品质量不合格 、回流的作用?18 从塔内取走热量保证温度分布均匀,维护塔内热量平衡,同时为塔内提供液相充分接触,保证塔内传质传热的进行,更好的进行多次汽化、冷凝。 、回流的方式?19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氢化合物与杂志组成的,呈液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物。07、03B 石油的灰分:石油的元素组成除碳、氢、氧、氮、硫之外,还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石油中的微量元素组成就构成了石油的灰分。03 石油的比重:是指一大气压下,20℃石油与4℃纯水单位体积的重量比,用d204表示。08、04B 油田水P28:广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内的地下水,包括油层水和非油层水,狭义的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04 油田矿化度P29:即水中各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以水加热至105℃蒸发后所剩残渣重量或离子总量来表示。06、04B 干酪根P45: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03、02、00 成油门限(生油门限,成熟温度,门限温度)P58:有机质随埋藏深度的增加,温度升高,当温度深度达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界限称为成油门限,这个成熟温度所在的深度为门限深度,又称成熟点。01B、02B、03B、04B、04、08 凝析气P25:在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气体,称为凝析气。03B、01 TTI法P60: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依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为TTI法。03、05 未熟—低熟油P70: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熟的非常规油气。02B 煤成油:P71: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所生成的液态烃类被称为煤成油。02B 煤型气(煤系气)P77:凡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都称为煤型气。01、01B、00 煤成气P77:是专指煤层在煤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属煤型气一种。 煤层气P77: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层中的煤成气。 生油(气)岩(生油气母岩、烃源岩)P83:通常把能够生成石油和天然气的岩石称为生油岩。答案上是:指富含有机质并能提供工业数量油气的岩石。04、01B 有机碳P86: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04 有机碳含量(TOC):岩石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 CPI P92:即碳优势指数,表示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可粗略地估计原油成熟度。03B 有机质成熟度P88:表示沉积有机质向石油转化的热演化程度。06、02B、00 油源对比P93:包括油气与源岩之间以及不同油层中油气之间的对比,其目的在于追踪油气层中的油气来源。 储集层P101: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和岩层。05 盖层P101:覆盖在储集层之上能够阻止油气向上运动的细粒,致密岩石层。 有效孔隙度P102: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在一般压力下,可以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孔隙体积之和与岩样总体积的比值。∮e 04、07、02 相渗透率(有效渗透率)P104:在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06、02、02B、03B、00 绝对渗透率P104:如果岩石孔隙中只有一种流体(单相)存在,而且这种流体不与岩石起任何物理和化学反应,在这种条件下所反映的渗透率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P104:有效渗透率与绝对渗透率的比值。04B、02B

金属工艺的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强度——强度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抵抗变形和破坏的能力。 屈服点----开始出现微量的塑性变形的应力。 抗拉强度----断裂之前所受最大应力。 塑性——塑性是金属材料在静载荷作用下产生永久变形而不破坏的能力。塑性指标用伸长率δ和断面收缩率ψ来表示。δ、ψ值越大,表示材料的塑性越好。 硬度——硬度是衡量金属材料软硬的一个指标。 布氏硬度----HBS(钢球)HBW(合金球)-----数值+字符+直径/载荷/时间 洛氏硬度---- HRA与HRC(金刚石顶角为120°的圆锥体)HRB(钢球) 维氏硬度----HV向对面间为136°的正四棱锥金刚石 韧性——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作用而不破坏的能力,称为韧性。 疲劳强度——金属材料在无限多次交变载荷作用下而不破坏的最大应力称为疲劳强 晶体——指其组成微粒(原子、离子或分子)呈规则排列的物质 晶格——抽象地用于描述原子在晶体中排列形式的空间几何格子,称为晶格。 晶胞——组成晶格的最小几何单元称为晶胞。 单晶体—一块晶体内部的晶格位向(即原子排列的方向)完全一致,称这块晶体为单晶体。 多晶体——由许多晶粒组成的晶体称为多晶体。 晶界—一将任何两个晶体学位向不同的晶粒隔开的那个内界面称为晶界。 晶粒—一多晶体材料内部以晶界分开的、晶体学位向相同的晶体称为晶粒。 结晶—一通过凝固形成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包含晶核的形成与晶核的长大)。 变质处理—一在浇注前,将少量固体材料加入熔融金属液中,促进金属液形核,以改善其组织和性能的 合金—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金属元素或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金属材料。 组元—一组成合金最基本的、独立的物质称为组元。 .相—一在一个合金系统中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并与该系统的其余部分以界面分开。 组织—一金属及其合金内部涉及晶体或晶粒的大小、方向、形状、排列状况等组成关系的构造情况。 固溶体——一个(或几个)组元的原子(化合物)溶入另一个组元的晶格中,而仍保持另一组元的晶格类 型的固态金 属晶体,固溶体分间隙固溶体和置换固溶体两种。 固溶强化——由于溶质原子进入溶剂晶格的间隙或结点,使晶格发生畸变,使固溶体硬度和强度升高 弥散强化——金属化合物细小均匀分布在固溶体基体上是,能显著提高合金的强度,硬度和耐磨性的现象 化合物——合金组元间发生化合作用,生成一种具有金属性能的新的晶体固态结构。 机械混合物——由两种晶体结构而组成的合金组成物,虽然是两面种晶体,却是一种组成成分,具有独立的机械性能。 铁素体—一α-Fe内固溶有碳所形成的体心立方的固溶体F(或α) 奥氏体—一γ-Fe内固溶有碳所形成的面心立方的固溶体,常用符号A(或γ)

石油化工专用术语汇总(中英)

石油化工专用术语汇总 石油化工专业翻译术语汇总-E&F Ethylene 乙烯 Feed purification unit FPU 进料精制单元 Feeding pump 进料泵 Filler material 焊补材料Factory acceptance test FAT 工厂验收试验 Engineering service ES 工程服务 Erucamide 芥酸酰胺 ethyl benzene/ styrene EB/SM 乙苯/苯乙烯 Fire & gas detection F&GD 火灾气体检测 Fire monitor 消防水炮 Fire Retardant clothes FRC 防火服 Firing/ignition/light off 点火 Fractions /cut 馏分 Functional design specification FDS 功能设计规范 石油化工专业翻译术语汇总-G/H/I Instrument tapping 仪表接管 In-tank pump 输入泵 Intermediate reboiler 中间再沸器

Intermediate stress relief ISR 中间应力消除Intermittent operation 间歇操作 Isobutene 异丁烯Gasoline treating unit GTU 汽油加氢单元General purpose polystyrene GPPS 通用聚苯乙烯 Girth baffle 围堰挡板 Girth plate 圈板 Hexane 己烷 High impact polystyrene HIPS 耐冲击聚苯乙烯Homoplymer 均聚物 Hydrated Talc Powder DHT-4A 水合滑石粉DHT-4A Impact copolymer ICP 抗冲共聚物 Implosion 暴聚 Incompleted project 未完工程 Industrial water 工业水 Inhibitor 抑制剂/缓蚀剂 Isomers 异构体 石油化工专业翻译术语汇总-J-L Job observation JO 作业观察 Job safety assessment JSA 工作安全评估Ledger 台帐Letter of intent LOI 意向书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金属工艺学》名词解释 第二篇铸造 1、铸造:将液态金属浇注到铸型中,待其冷却凝固,以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毛坯或零件的成形方法,称为铸造。 2、充型:液态合金填充铸型的过程,简称充型。 3、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液态合金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准确、轮廓清晰铸件的能力,称为液态合金的充型能力。 4、合金的流动性:液态合金本身的流动能力。 5、逐层凝固:纯金属或共晶成分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因不存在液、固并存的凝固区,故断面上外层的固体和内层的液体由一条界线清楚地分开。随着温度的下降,固体层不断加厚、液体层不断减少,直达铸件中心,这种凝固方式称为逐层凝固。 6、糊状凝固:如果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很宽,且铸件的温度分布较为平坦,则在凝固的某段时间内,铸件表面并不存在固体层,而液、固并存的凝固区贯穿整个断面。由于这种凝固方式与水泥类似,即先呈糊状而后固化,故称糊状凝固。 7、中间凝固:大多数合金的凝固介于逐层凝固和糊状凝固之间,称为中间凝固方式。 8、收缩:合金从浇注、凝固直至冷却到室温,其体积或尺寸缩减的现象,称为收缩。 9、缩孔:集中在铸件上部或最后凝固部位容积较大的孔洞。 10、缩松:分散在铸件某区域内的细小缩孔,称为缩松。 11、顺序凝固:在铸件上可能出现缩孔的厚大部位通过安放冒口等工艺措施,使铸件远离冒口的部位先凝固;然后是靠近冒口部位凝固;最后才是冒口本身的凝固。

第三篇金属塑性加工 1、金属塑性加工:利用金属的塑性,使其改变形状、尺寸和改善性能,获得型材、棒材、板材、线材或锻压件的加工方法。 2、锻造:在加压设备及工(模)具的作用下,使坯料、铸锭产生局部或全部的塑性变形,以获得一定几何尺寸、形状和质量的锻件的加工方法。 3、冲压:使板料经分离或成形而得到制品的工艺统称。 4、挤压:坯料在封闭模腔内受三向不均匀压应力作用下,从模具的孔口或缝隙挤出,使之横截面积减小,称为所需制品的加工方法。 5、轧制:金属材料(或非金属材料)在旋转轧辊的压力作用下,产生连续塑性变形,获得所要求的截面形状并改变其性能的方法。 6、拉拔:坯料在牵引力作用下通过模孔拉出,使之产生塑性变形而得到截面小、长度增加制品的工艺。 7、塑性变形:当外力增大到使金属的内应力超过该金属的屈服点后,即使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取

石油化工常用名词解释

石油化工常用名词解释 1 .原油的组成与分类 原油主要由碳、氢两者种元素组成,主要化合物为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等烃类。非烃类化合物有含硫、氧、氮的化合物;少量金属的硫化物、氧化物、氮化物和少量金属有机化合物;少量硫、氧、氮和金属等组成的复合有机化合物等。原油按化学组成,分为石蜡基(烷烃 >70% );环烷基(环烷 >60% );中间基(烷、环烷、芳烃含量接近)和沥青基(沥青质 >60% )。原油按硫含量分为低硫原油( <0.5% );含硫原油( 0.5~1 。 5% );高硫原油( 1.5% )。 2 .密度 密度是石油及其产品的最简单常用的物理指标。天然原油的密度(20 ℃ )大约是 0.7~1 ㎏ /L 。含芳香烃、胶质、沥青质多的石油密度最大,含环烷烃多的石油密度居中,含烷烃(石蜡烃)多的石油密度最小。 3 .馏程 馏程是指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石油产品中可能蒸馏出来的数量和温度的标示。馏程是保证柴油在发动机燃烧室里迅速蒸发气化和燃烧的重要指标。轻柴油全馏范围160~ 365 ℃ ;重柴油用在低速柴油机上,有充足的雾化、蒸发时间,对馏程没严格要求,一般在 250~ 450 ℃ ,当前在中、低速大、中型柴油机上已开始使用混合型燃料油。 4 .粘度 粘度是流体粘滞性的一种量度,是流体流动力对其内部摩擦现象的一种表示。粘度大表现内摩擦力大,分子量越大,碳氢结合越多,这种力量也越大。粘度对各种润滑油、质量鉴别和确定用途,及各种燃料用油的燃烧性能及用度等有决定意义。在同样馏出温度下,以烷烃为主要组份的石油产品粘度低,而粘温性叫好,即粘度指数较高,也就是粘度随温度变化而改变的幅度较小;含环烷烃(或芳烃)组份较多的油品粘度较高,即粘温性较差;含胶质和芳烃较多油品粘度最高,粘温性最差,即粘度指数最低。粘度常用运动粘度表示,单位 mm2/ s。重质燃料油粘度大,经预热使运动粘度达到 18~ 20mm 2/ s(40 ℃ ),有利于喷油嘴均匀喷油。 5 .倾点 倾点是石油产品在规定试验仪器和条件下,冷却到液体不流动后缓慢加温到开始流动的最低温度。含蜡较多的石油产品倾点较高,胶质和沥青能降低其倾点。微量的水,会造成低倾点油品的倾点上升。倾点比凝点高1~ 3 ℃ 。 6 .闪点 闪点是在规定的开口杯或闭口杯中,用规定数量的试油加热到它蒸发的油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中,在空气(大气压 101.3KPa )中的分压达到 666.7Pa 左右的浓度,接触规定的火焰就能发生闪火时试油的最低温度。闪点测定法分开口杯和闭口杯两种。一般轻质油多用闭口杯法。重质油多用开口杯法。开杯法比闭杯法测定结果高10~ 30 ℃ 。闪点是保证安全的指标,油品预热时温度不许达到闪点,一般不超过闪点的 2/3 。 7 .硫含量 硫含量关系到发动机积炭和腐蚀、磨损及环境污染。海上船舶用混残油型燃料油的硫含量允许到 2% ,但陆上使用控制在 1% 。测硫含量的方法有燃灯法和管式炉法。燃料油用管式炉法。

石油地质学名词解释

石油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勘探领域的重要理论基础课。 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原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空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沉积有机质:通过沉积作用进入沉积物中并被埋藏下来的那部分有机质称为沉积有机质。 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因为这些矿产多由古代的动物、植物遗体演变而来,属有机成因,又具有燃烧能力,所以常被人们总称为可燃有机矿产或可燃有机岩。 烃源岩:指富含有机质能生成并提供工业数量石油的岩石。如果只提供工业数量的天然气,称生气母岩或气源岩。 二次生烃:是指烃源岩在地质历史过程中的受热温度降低以后,导致生烃作用中止(一次生烃作用或初次生烃作用),当受热温度再次升高,并达到适合的热动力条件时,烃源岩有机质再次活化生烃的过程。引起烃源岩二次生烃的因素有多种可能,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沉积盆地后期叠加的热力作用引起的。 门限深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门限称门限温度,与门限温度相对应的深度称门限深度。 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生油窗:在热催化作用下,有机质能够大量转化为石油和湿气,成为主要的成油时期,称为生油窗。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TTI值:有机质成熟度主要受温度和时间的控制,因此,根据温度和时间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方法称TTI法。即时间—温度指数,简称TTI值。 生物标志化合物:是指沉积有机质或矿物燃料(如原油和煤)中那些来源于活的生物体,在有机质的演化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稳性、基本保存了原始化学组份的碳架特征、没有或较少发生变化,记录了了原始生物母质的特殊分子结构信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特殊的标志性意义。 有机碳:岩石中与有机质相关的碳,是残留的有机碳,即岩石中有机碳链化合物的总称,通常用区分含量表示。 干酪根:指沉积岩中分散的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的沉积有机质也可理解为油母质。 沥青质:石油或氯仿沥青“A”中的化合物根据其对有机溶剂和吸附剂,选择性溶解和吸附性能的不同可分为各种组分。其中不溶于石油醚的暗黑色~黑色沥青状无定形的固体组分称为沥青质。 氯仿沥青“A”:生油岩未经酸的处理,直接用氯仿抽提所得到的有机质,称为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B”: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残渣,经高温热解后再用有机溶剂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氯仿沥青“C”:使用有机溶剂从酸(HCl)处理过的沉积物或岩石中抽提出来的可溶有机质。 石油沥青类:天然气、石油及其固态衍生物,统称为石油沥青类。它们同煤类、油页岩、一部分硫,都是自然界常见的可燃矿产。 固态气水合物:冰点附近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由烃分子和一定量的水分子结合而形成的固态结晶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冻土,极低和深海沉积物分布区。 生物成因气:指成岩作用阶段早期,在浅层生物化学作用带内,沉积有机质经微生物的群体发酵和合成作用形成的天然气,主要是甲烷气及部分 CO2 和少量 N2。有时混有早期低温降解形成的烃气。油型气:是指成油有机质在热力作用下以及油热裂解形成的各种天然气。 煤型气:煤系地层中分散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天然气。 气藏气:系指基本上不与石油伴生,单独聚集成纯气藏的天然气。 气顶气:系指与石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气顶状态的天然气。 凝析气: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凝析气。一旦采出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降低而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凝析油: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由液态烃逆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凝析气,开采出来后,由于地表压力,温度较低,逆凝结为轻质油即凝析油。

机械制造工艺学名词解释

1.生产过程:指把原材料转变为成品的全过程。 2.工艺过程:机器生产过程中,改变生产对象的形状、尺寸、相对位置和物理、力学性能 等使其成为成品或半成品的过程。 3.热处理工艺过程:在热处理车间,对机器零件的半成品通过各种热处理方法,直接改变 它们的材料性质的过程,称为热处理工艺过程。 4.装配工艺过程:将合格的机器零件和外购件,标准件装配成组件,部件和机器的过程, 则称为装配工艺过程。 5.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用机械加工方法逐步改变毛坯的形态,使其成为合格零件所进行的 全部过程。 6.生产纲领:机器产品在计划期内应当生产的产品产量和进度计划称为该产品的生产纲 领。 7.生产批量:指一次投入或产出的同一产品或零件的数量。 8.生产类型:单件生产、成批生产、大量生产(13年、14年) 9.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 10.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规定产品或零部件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工艺文件。 (14年) 11.基准:在零件图上或实际的零件上,用来确定其它点、线、面的位置时所依据的点、 线、面。

12.设计基准:零件工作图上用来确定其它点、线、面位置的基准。 13.工艺基准:加工、测量和装配过程中使用的基准。(13年) 14.工序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所加工表面加工后的位置尺寸和位置关系的基 准。 15.定位基准:加工中用于定位的基准。(14年) 16.测量基准:工件测量时所用的基准。 17.装配基准:在装配时用来确定零件或部件在机器中的相对位置所采用的基准。 18.工件定位:采取一定的约束措施来限制自由度,通常可用约束点群来描述,而且一个 自由度只需要一个约束点来限制。 19.定位:使工件在机床或夹具中占有正确的位置。 20.装夹:将工件在机床上或夹具中定位,夹紧的过程称为装夹。 21.定位误差:指由于工件定位造成的加工面相对工序基准的位置误差。 22.基准不重合误差:由于定位基准与工序基准不一致所引起的定位误差。 23.基准位置误差:由于工件的定位表面或夹具上的定位元件制作不准确引起的定位误差。 24.六点定位原理:用六个支承点来分别限制工件的六个自由度,从而使工件在空间得到 确定定位的方法。 25.完全定位:工件的六个自由度完全被限制的定位。(14年)

石油化工(习题答案)

石油产品又称油品,主要包括燃料油(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焦炭。原油最主要的元素是碳和氢,其余的是硫、氢、氧和微量元素。 是有种烃类包括烷烃、芳香烃、环烷烃。 非烃化合物主要包括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以及胶状沥青物质。 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给石油加工过程以及石油产品质量带来的危害: 1、腐蚀设备;2影响产品质量;3、污染环境;4、在二次加工过程中是催化剂中毒。 F:燃料S:溶剂和化工原料L:润滑剂以及有关产品W-蜡B-沥青C-焦炭 车用汽油的主要性能:1-抗爆性;2-蒸发性;3-安定性;4-腐蚀性 评价汽油抗爆性的指标为辛烷值(ON),我国车用汽油的牌号按其RON的大小来划分。柴油抗爆性通常为十六烷值(CN)表示。 柴油分为轻柴油和重柴油,轻柴油按凝点分为10、5、0、-10、-20、-35、-50号7个牌子。重柴油为10、20、30. 馏程:指油品从初镏点到终镏点的温度范围。 10%蒸发温度:温度越低则起动性能越好,但不是越低越好; 50%蒸发温度:越低则加速性能越好,过高会燃烧不完全; 90%蒸发温度:越低润滑性能越好。 润滑油的作用:1-降低摩擦2-减少磨损3-冷却降温4-防止腐蚀。 三大合成材料:1-塑料2-橡胶3-纤维 原油含盐含水的危害:1-增加能量消耗2-干扰蒸馏塔的平稳工作3-腐蚀设备4-影响二次加工原料的质量 精馏过程的实质:就是迫使混合物中的气、液两相在塔中做逆向流动,利用混合液中各组分具有不同的挥发度,在相互接触过程中,液相中的轻组分转入气相,而气相中的重组分则逐渐进入液相,从而实现液体混合物的分离。 热加工工艺:1-减粘裂化2-延迟焦化3-高温裂解 二次加工是为了改善产品质量。 催化裂解的条件下,原料中的各种烃类进行着错综复杂的反应,不仅有大分子裂化成小分子的分解反应,也有小分子生成大分子的缩合反应,同时还进行着异构化、氢转移、芳构化等反应,在这些反应中,分解反应是最主要的。 石油馏分也进行分解、异构化、氢转移、芳构化等反应。 催化裂解装置一般由1-反应再生系统2-分馏系统3-吸收稳定系统4-再生烟气能量回收系统组成。 再生器的作用是使空气烧去催化剂上面的积炭,是催化剂恢复活性。 分馏系统的作用:冷却油气、提高分离精度、减小分馏系统的压降,提高富气压缩机的入口压力。 吸收稳定系统的作用:利用吸收和精馏的方法将富气和粗汽油分离成干气、液化气和蒸汽压合格的稳定汽油。 催化重整就是一种双功能催化剂,其中铂构成脱氢活性中心,促进脱氢、加氢反应:而酸性载体提供酸性中心,促进裂化、异构化等正碳离子反应。 催化重整工艺流程:1-原料处理过程2-重整反应过程3-抽提过程4-分离过程 加氢精制催化剂需要加氢和氢解双功能性。

石油常用名词解释

石油成因的学说 主要有无机成因和有机成因学说。多数学者认为石油主要是有机成因的。 生油岩 按照有机成因学说,大量的微体生物遗骸与泥砂或碳酸质沉淀物埋藏在地下,经过长时期的物理化学作用,形成富含有机质的岩石,其中的生物遗骸转化为石油。这种岩石称为生油岩。 储集层 能够储存和渗滤油气的岩层,它必须具有储存空间(孔隙性)和储存空间一定 的连通性(渗透性)。储集层中可以阻止油气向前继续运移,并在其中贮存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称为圈闭或储油气圈闭。 油气藏 圈闭内储集了相当多的油气,就称为油气藏。 油气田 在地质意义上,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面积内各油气藏的总称。该产油面积是受单一的或多种的地质因素控制的地质单位。 油气聚集带 油气聚集带是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位置邻近的一系列油气藏或油气田的总和。它具有明确的地质边界区,形成年产原油430 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含油气盆地 在地质历史上某一时期的沉降区,接受同一时期的沉积物,有统一边界,其中可形成并储集油气的地质单元,称做含油气盆地。 生油门限 生油岩在地质历史中随着埋藏在地下的深度加大,受到的压力和温度增加,其中的有机质逐步转变成油或气。当生油岩的埋藏到达大量生成石油的深度

(也是与深度相应温度)时,叫进入生油门限。 油气地质储量及其分级 油气地质储量就是油气在地下油藏或油田中的蕴藏量,油以重量(吨)为计量单位,气以体积(立方米)为计量单位。地质储量按控制程度及精确性由低到高分为预测储量、控制储量和探明储量三级。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 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 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 年年产原油192 万吨。 油(气)按储量可分 按最终可采储量值可分成4种:特大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大于7 亿吨(50 亿桶)的油田。天然气可按1137米3气=1 吨原油折算。大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0.7?7亿吨(5?50亿桶)的油(气)田。中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710?7100万吨(0.5?5亿桶)的油(气)田。小型油(气)田:石油最终可采储量小于710万吨(5000 万桶)的油(气)田。 按圈闭类型划分油气藏 有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三大类。后两类比较难于发现,勘探难度大,称为隐蔽圈闭油气藏。 岩石分类 岩石分沉积岩、火成岩及变质岩三大类。多数油、气储存于沉积岩中,火成岩及变质岩中也可以储存油、气。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砾岩、泥岩、页岩、石灰岩及白云岩等。地层及其单位 岩石(特别是沉积岩)常常是由老到新呈现为层状排列的,因而把这些排列在一起的岩石统称为地层。地层的单位有大有小,因其成因和时代及工作需要可把排列在一起的岩石划分为不同的地层单位和系统。 地层时代划分 地层形成的年代有老有新,通常把地层的时代由老至新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与“代”相对应的地层单位则称为“界”,如太古界、……新

石油化工基础知识名词解释

1相?具有同一种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的均一物质统称为相。 2、相平衡: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保持气液两相共存,此时气液两相的相对量及浓度分布不随时间的改变此时称为相平衡状态。 3、沸点? 在一定压力下某种物质达到蒸汽压时的温度称为沸点。 4、临界压力? 物质处于临界状态时的压力(压强)。就是在临界温度时使气体液化所需要的最小压力。也就是液体在临界温度时的饱和蒸气压。在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物质的摩尔体积称为临界摩尔体积。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下的状态称为临界状态。 5、临界温度? 每种物质都有一个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增大压强,气态物质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就是临界温度。 6、泡点? 指的是一定组成的液体,在恒压下加热的过程中,出现第一个气泡时的温度,也就是一定 组成的液体在一定压力下与蒸气达到汽液平衡时的温度。 7、露点?"| 露点指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当空气中水汽已达到饱和时,气温与露点相同;当水汽未达到饱和时,气温一定高于露点温度,湿球温度的定义是在定压绝热的情况下,空气与水直接接触,达到稳定热湿平衡时的绝热饱和温度。— 8、沸点? 液体的饱和蒸气压与外界压强相等时的温度。 9、压强? 压强就是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的比 10、熔点? 即在一定压力下,纯物质的固态和液态呈平衡时的温度 它利用混合液体或液-固体系中各组分沸点不同,使低沸点组分蒸发,再冷凝以分离整个组分的单元操作过程,是蒸发和冷凝两种单元操作的联合。 13、蒸发? 液体温度低于沸点时,发生在液体表面的汽化过程。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温度、湿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等。蒸发量通常用蒸发掉的水层厚度的毫米数表示。蒸发”除了表示一种物理现象外,由其本义通过联想将失踪、出 走等也称为蒸发” 14、精馏的分类? 加压精馏、常压精馏、减压精馏。 15、三清:厂区清洁、厂房清洁、设备清洁

油田常用名词解释

油田开发常用名词解释 1.储集层:具有一定孔隙度和渗透性,能储存油气等流体,并可在其中流动的岩层。 2.油水同层:在同一油层中油水具存,经测试产油量达到工业标准,产水量以含水率计算大于2%。 3.单砂层:在一定沉积条件下形成的,上下被不渗透层分隔,层内岩性较均一,具有一定厚度和分布范围的砂岩层或粉砂岩层。 4.隔层:也称阻渗层,在一定压差范围内能阻止流体在层组间互相渗流的非渗透岩层。 5.夹层:单砂层之间或内部分布不稳定的不渗透或极低渗透的薄层。 6.砂岩体:在各种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分布规律,四周被非渗透层包围,互不相通的砂层,简称砂体。 7.有效厚度:在现代开采工艺条件下,油层中具有产油能力部分的厚度。 8.尖灭:岩层厚度逐渐变薄,以至消失 9.油层尖灭:油层厚度变薄直至为零,或引岩性物性变化儿不含油气可统称油层尖灭 10.尖灭区:分布不稳定的差油层中间出现油层厚度为零的地区 11.油层非均质性:由于沉积环境,物质供应,水动力条件,成岩作用等影响使油储层不同部位,在岩性,物性,产状,内部结构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12.层间非均质性:各油储层之间在岩性,物性,产状,产能等方面的差异 13.有效厚度级差:统计层段内最大油层有效厚度与最小油层有效厚度之比。 14.有效厚度均质系数:统计层段内平均单油层有效厚度与最大单油层有效厚度之比。 15.单层突进系数:统计层段内最高油层渗透率与各油层平均渗透率的比值。其值越大,层间非均质性越强,小于2为均匀型,2-3较均匀型,大于3不均匀。 16.平面非均质性:油层平面上不同部位在岩性,物性,厚度,沉积相,产能等方面的差异 17.层内非均质性:油层内部各段在岩性,物性,层理构造,韵律等方面的差异。 18韵律:在岩体或岩层内部,其组成成分,粒级结构及颜色等在垂相上有规律的重复变化。 19.正韵律:砂体或砂岩层内部在垂相上,岩石颗粒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演变序列 20.底水与边水:在有藏中,整个含油边界范围内的油层底部都有托着油的水;只在有藏边部的油层底部有托着油的水。 21.气顶:在油气藏形成时,由于天然气不能全部溶于石油中,游离气由于重力分异作用而聚集在构造顶部故叫气顶。 22.表内储量:在目前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开采后可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 23.表外储层:在目前开采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开采后不能获得经济效益,但当开采技术,原油价格提高后或油田采取加密调整,压裂改造等措施后可获得经济效益的地质储量 24.孔隙度:岩样孔隙体积与岩样体积的比值 25.渗透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K=QuL/A(p1-p2) 26.绝对渗透率:单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不与之发生物理化学作用,并且流体的流动符合达西渗虑定律所求得的渗透率 27.有效渗透率:当岩石中有两种以上流体共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项流体的通过能力为…. 28.含油饱和度:岩样中含油的孔隙体积与总孔隙体积之比 29.水敏性:因与储层不匹配外来流体的进入而引起粘土膨胀,分散运移而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30.饱和压力:地层原油在压力降低到天然气开始从原油中分离出来的压力。 31.原始气油比:在地层原始状态下,单位体积或重量的原油所溶解的天然气量。 32.地层水总矿化度:单位体积地层水中所含各种离子,分子,盐类及胶体的总含量 33.油气田开发:通过开发前一系列准备工作以后,制定油气田开发方针和政策,编制油气田开发方案,按要求进行钻井和地面建设,高效开采地下油气资源 34.弹性驱动:有藏驱油动力主要来源于有藏本身岩层及流体的弹性膨胀力。 35.基础井网:一个开发区采用多套井网开发时,对分布稳定,渗透率高,生产能力强,具有独立开发条件的主力油层,先部署一套较稀的井网。它既能开发主力油层,又能探明其他油层。 36.采油速度:年产油量与地质储量之比

肉与肉制品工艺学 名词解释

第一章肉与肉制品 1.肉:(广义)凡作为人类食物的动物体组织均可称为“肉”。 (狭义)指动物的肌肉组织和脂肪组织以及附着于其中的结缔组织、微量的神经和血管。 2.红肉:牛羊肉、猪肉。白肉:禽肉和兔肉。 3.热鲜肉:刚宰完后不久体温还没有完全散失的肉。 4.冷却肉:冷鲜肉,是指严格执行兽医检疫制度,对屠宰后的畜胴体迅速进行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在24小时 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范围内的生鲜肉。 5.冷冻肉:经低温冻结的肉(中心温度≤-18℃)。 6.肉制品:以肉或可食内脏为原料加工制造的产品。 第三章肉的组织结构与化学组成 1.肉畜胴体:主要是由肌肉组织、脂肪组织、结缔组织、骨骼组织四大部分构成。(去掉头、尾、脚、内脏) 2.肌内膜:肌纤维与肌纤维之间有一层很薄的结缔组织膜围绕隔开。 3.肌束:每50-150条肌纤维聚集成束。 4.肌束膜:肌束外包一层结缔组织鞘膜。 5.肌外膜:由许多二级肌束集结在一起形成了肌肉块,外面包有一层较厚的结缔组织。 6.肌纤维:肌细胞是一种相当特殊化的细胞,呈长线状,不分支。两端逐渐尖细,因此称为。 7.肌纤维膜:肌纤维本身具有的膜,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具有很好地韧性。 8.肌原纤维:肌细胞独有的细胞器,是肌肉的伸缩装置。 9.肌浆:肌纤维的细胞质,填充于肌原纤维间和核的周围,是细胞内的胶体物质。 10.肌细胞核 11.结缔组织:将动物体内不同部分联结和固定在一起的组织,在动物体内分布很广,是机体的保护组织,使机体 有一定的韧性和伸缩能力。

12.脂肪组织:构造单位是脂肪细胞,脂肪细胞或单个或成群地借助疏松结缔组织联在一起,起着保护器官和提供 能量的作用。 13.骨骼组织:由细胞、纤维性成分和基质组成,其基质已被钙化,所以很坚硬,起着支撑机体和保护器官的作用, 同时是钙等矿物质的贮存组织。 14.结合水:指借助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静电引力而紧密结合在蛋白质分子上的水分子,不易受肌肉蛋白质结构或 电荷变化的影响,甚至在施加严重外力条件下,也不能改变其与蛋白质分子紧密结合的状态。 15.不易流动水:存在于纤丝、肌原纤维及膜之间的水分,易受蛋白质结构和电荷变化的影响。 16.自由水:存在于细胞外间隙中能自由流动的水,仅靠毛细管作用力保持。 17.水分活度:指食品在密闭容器内测得的水的蒸汽压与同温下测得的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18.离子强度:表示溶液中离子的电性强弱程度,浓度越高,价数越高,则离子强度越大。 19.肌动球蛋白: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结合的复合物。 20.肌浆蛋白质:存在于肌浆中,能溶于水或低离子强度的中性盐溶液中,是肉中最容易提取的蛋白质,黏度较低, 亦称为可溶性蛋白质。 21.细胞骨架蛋白:起到支撑和稳定肌肉网格结构,维持肌细胞收缩装置的一类蛋白质。 22.肌浆:在肌原纤维细胞中,环绕并渗透到肌原纤维中的液体和悬浮于其中的各种肌浆蛋白、有机物、无机物以 及亚细胞结构的细胞器、线粒体等。 23.中性脂肪:即甘油三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脂肪酸化合而成。 24.浸出物:除蛋白质、盐类、维生素外,能溶于水的物质,包括含氮浸出物和无氮浸出物。 第四章畜禽屠宰与胴体分级分割 屠宰加工:在肉类、工业中,把肉用畜禽经过刺杀、放血和开膛去内脏,最后加工成胴体等一系列处理过程。 第五章肌肉生理变化

加工工艺名词解释、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食品:经过加工和处理,作为商品可供流通的食物名称。 2.有机食品: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的标准生产加工的, 并经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一切农副产品。 3.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 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者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4.热杀菌:是以杀灭微生物为主要目的的热处理形式。 5.巴氏杀菌:在100℃以下,气压为62.8MPa,30min的加热环境中、使食品中的酶失活,并破 坏食品中热敏性的微生物和致病菌。 6.商业杀菌:将食品加热到较高的温度并维持一定的时间,以达到杀死所有致病菌、腐败菌和 绝大部分微生物,使杀菌后的食品符合货架期的要求。 7.D值:某一温度下,每减少90%活菌(或芽孢)所需的时间。 8.Z值:热力致死时间TDT值变化90%所对应的温度变化值。 9.F值:又称杀菌值,是指在一定的致死温度下,将一定数量的某种微生物全部杀死所需的时间。 10.活菌残存数曲线:以纵坐标为物料的细胞数或芽孢数的对数值,以横坐标为热处理时间,得 到的一条直线。 11.热力致死时间曲线:将在一定环境中一定数量的某种微生物恰好全部杀灭所采用的杀菌温度和时间 组合。 12.热力致死时间(TDT):在某一恒定温度条件下,将食品中的某种微生物活菌(细菌和芽孢)全部杀 死所需要的时间。 13.热力指数递减时间(TRT):是指在一定的致死温度下将微生物的活菌数减少到某一程度所需 的时间。 14.酸性食品(Acid food):指天然pH≤4.6的食品。对番茄、梨、菠萝及其汁类,pH<4.7,对 无花果,pH≤4.9,也称为酸性食品。 15.低酸性食品(Low acid food):指最终平衡pH>4.6,aw>0.85的任何食品,包括酸化而降 低pH的低酸性水果、蔬菜制品。 16.非热杀菌:采用非加热的方法杀灭食品中的致病菌和腐败菌,使食品达到特定无菌程度要求 的杀菌技术。 17.超高压杀菌:将100~1000MPa的静态压力施加于食品物料上并保持一定的时间,起到杀菌、 破坏酶及改善物料结构和特性的作用。 18.脉冲电场灭菌:通过高电压脉冲作用于处于电极间的物料,达到杀灭物料中微生物的一种新 型杀菌技术。 19.食品低温保藏:利用低温技术将食品温度降低并维持食品在低温状态以阻止食品腐败变质, 延长食品保存期。 20.食品干燥:在自然条件下或人工控制条件下使食品中水分蒸发的过程。 21.喷雾干燥:采用雾化器将液料分散为雾滴,并用热空气干燥雾滴而完成脱水干燥过程。 22.食品浓缩:是从溶液中除去部分溶剂的操作过程,也是溶质和溶剂均匀混合液的部分分离过 程。 23.功率穿透深度De:微波功率从材料表面衰减至表面值的1/e时的距离。 24.辐照耐贮杀菌:低剂量(1kGy以下)的辐照能降低食品中腐败微生物及其他生物的数量,延 长新鲜食品的后熟期及保藏期。 25.辐照阿氏杀菌:所使用的辐照剂量可以将食品中的微生物减少到零或有限个数。经过这种辐 照处理后,食品在无再污染条件下可在正常条件下达到一定的贮存期。 26.辐射巴氏杀菌:所使用的辐照剂量可以使食品中检测不出特定的无芽袍的致病菌,延长食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