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导学案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导学案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导学案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导学案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5.1 数据的收集

【学习目标】

了解数据收集过程,以及频数频率的含义。

【课前导习】

1. 从所做的调查中我们能感受到,要解决问题离不开调查中得到的________.数据有助于我们作出________________,也有助于我们获得________________,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

2. 通过民意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用我们用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用_______________来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 _______________都能够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主动探究】

1. 推荐候选人问题中每个得票的频数就是每个人的;每人得票的频率就是每人的与的比值。

2. 假如抛硬币10次,有2次落在正面,8次落在反面,则出现正面的频数是_____________,出现反面的频数是_____________;出现正面的频率是_____________,出现反面的频率是_____________.

3.在一次优秀干部的评选活动中,得票结果如下表所示.(总票数为50)

候选人小林小明小华小丽

唱票记录正正正正—正下T

正正正

得票数21 8 2 19

上表数据显示,小林的得票频数是_______,得票频率为______;小丽的得票频数是_________,得票频率为_________.

例题评讲

1. 一个同学随手写了下面这一长串数字:10100100010011001010110110100011100011011010101100

请问0和1出现的频数和频率各是多少?

2. 将一张纸裁成4张大小一模一样的小纸片,依次给它们标上1、2、3、4这四个号码,折叠好,放入一个盒中摇匀.闭上眼睛取出一张,记录下它的号码,折叠好,重新放回盒中摇匀.这样重复取20次,将你的游戏结果填入下表.

根据表中的数据,请尽可能多地列出你的所有发现或猜测,希望能说明理由.如果有兴趣,还可以再重复取20次甚至40次,检验一下你猜想的结论是否总是正确的.

【当堂训练】

1. 收集一下最近三年来你的身高、体重、视力等身体状况的变化数据,看看你的成长经历.和你的朋友们的数据比一比,你有什么新发现吗?

2. 你们班的同学中有在同一个月出生的吗?有在同月同日出生的吗?你的同学在哪个月出生特别多?不妨做个小调查,看看会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3. 调查一下这两个月来每天的最低气温,其中最最低的温度是多少度,两个月中有几天达到这个温度?两个月中哪个温度出现得最多(频数最大),有几天达到那个温度?这个温度出现的频率是多少?

4.请再举出一些利用数据的例子.

【回学反馈】

1.阅读下表并回答问题:

甲队乙队

二分球50 48

二分球命中率54% 50%

三分球20 25

三分球命中率40% 48%

罚球18 20

罚球命中率83.3% 90%

以上数据是甲、乙两支篮球队在某次比赛中的情况,从数据上来看,甲、乙两队的最终比分是_________,_______队获胜?

2.小明抛硬币的过程见下表,阅读并回答问题:

抛掷结果10次50次500次5000次

出现正面次数 3 24 258 2498

出现正面的频率30% 48% 51.6% 49.96%

(1)从表中可知,当抛完10次时正面出现3次,正面出现的频率为30%,那么,?小明抛完10次时,得到_______次反面,反面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

(2)当他抛完5000次时,反面出现的次数是______,反面出现的频率是_____.

? (3)?通过上面我们可以知道,?正面出现的频数和反面出现的频数之和等于____,正面出现的频率和反面出现的频率之和等于_________.

§5.2 数据的表示

【学习目标】

了解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不同数据特征。并会根据不同需要画以上三种图表。

【课前导习】

1.条形统计图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数据特征的统计图,它们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数据的____________。如果有两个研究对象,常常把两个对象的响应数据并列表示在同一张条形统计图中。

2.扇形统计图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来表示各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____________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占的份额。

3.折线统计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统计图。如果关注的是某种现象随时间变化而发生的变化,常常以____________水平放置的数轴,以____________直观地反映出数量随时间所发生的相应变化。

【主动探究】

下面是我们从上海《解放日报》2000年2月收集到的上海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描述这两种数据.

(1) 这28天中属于“轻度污染”、“良”和“优”的天数各有几天?出现的频率各是多少?请用一张统计表来表示;

(2) 用折线统计图表示这28天的污染指数变化情况.

(3) 从你作的统计图表中,你得到哪些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4) 了解一下你所居住的地方或者你感兴趣的一个地方2000年2月的空气质量.

例题评讲

下面是一个机器人做9 999次“抛硬币”游戏时记录下的出现正面的频数和频率表,以及我们根据出现正面的频率画的一张条形统计图.

(1)由这张频数和频率表可知,机器人抛掷完5次时,得到1次正面,正面出现的频率是20%,那么,也就是说,机器人抛掷完5次时,得到次反面,反面出现的频率是。(2)由这张频数和频率表可知,机器人抛掷完9999次时,得到次正面,正面出现的频率,那么,也就是说,机器人抛掷完9999次时,得到次反面,反面出现的频率是。

(3)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一起合作也抛掷完9999次,你们记录下的频数和频率表会与这张记录一模一样吗?

(4)观察条形统计图,当抛掷次数很多很多以后(比如800次以后)出现正面的频率是否比较稳定?

5次 50次 300次 800次 3200次 6000次 9000次

【当堂训练】

1. 现在有些学校试行了分班制,就是将年级中学习成绩比较接近的同学分在一个班上课,对学校少代会对全校每个同学做了调查,发现有a个同学投赞同票,还有c个同学弃权。如果全校同学共有d个,那么,

《数据收集整理》精品教案

数据收集整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内容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红色黄色蓝色白色 人数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3、教学例2。 (1)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姓名王明明陈小菲 票数15 22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5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学案- 数据的收集

数据的收集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与方法; 2.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济公、整理; 3.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 预习案 温故知新 预习课本《数据的收集》这一节内容。 1. 收集我们所在地区的用水情况的数据,本地的水资源问题。 2. 数学兴趣学习小组对某校七年级全校学生每天到校方式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的数据如下表: (1)这个学校七年级有__________名学生; (2)采用_____________到校方式的人最多,有______人; (3)采用_____________到校方式的人最少,有______人; (4)采用___________到校方式的人数是采用_________到校方式的人数的两倍。 探究案 导学释疑 活动探究一: 阅读教材155页-156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活动探究二: 为了了解周围的人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我们班开展一个调查。 调查问卷 1.你在刷牙时会一直开着水龙头吗?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2.你会将用过的水另作他用吗?例如,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冲厕所等。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问题1的调查结果 问题2的调查结果 根据你的调查,你认为班级同学节约用水方面做的怎样? 。 【思考】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 想一想: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训练案 巩固提升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数据的收集与抽样》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及方法. 2、能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3、初步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4、了解普查、抽样调查、总体、个体、样本等概念,了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 5、经历调查、收集数据的过程,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验抽样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6、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适当的抽样调查方案,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1、理解数据收集的重要性及意义. 2、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 3、能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4、学会设计调查问卷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5、了解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及优缺点,了解抽样调查过程中样本选取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教学难点 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分析. 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设计合理的调查方案. 教学方法 收集数据是大部分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学生会有比较积极的参与表现,所以教师应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收集后的数据分析,不同学生可能分析的角度不同,结论不同,教师应多给予表扬和鼓励. 教学过程 数据的收集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的方法及过程,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班级要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安排节目? 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了解全班每位同学各有什么样擅长的文娱节目能参与演出.为此,你需要进行调查. 调查问卷: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导学案

第十章 第一课时统计调查(1)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主备人:初一备课组 学习目标: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会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 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 难点: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一 、自学课本135—137页。 二、 合作探究 问题 1 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么做?为解决此问题,需要进行统计调查。首先对全班同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为此要设计调查问卷。 思考:如果想了解男、女生喜欢节目的差问卷中还应包括哪些内容? (阅读) 利用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到全班每位同学最喜欢的节目的编号(字母),我们把它们称为数据。例如,某同学经调查,得到如下50个数据: CCADBCADCD CEABDDBCCC DBDCDDDCDC EBBDDCCEBD ABDDCBCBDD 从上面的数据中,你能看出全班同学喜欢各类节目的情况吗? 杂乱无章的数据不利于我们发现其中的规律,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数据所蕴含的规律,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中经常用表格整理数据。 我们通常用划记法记录数据,“正”字的每一划(笔画)代表一个数据,编号为A 的节目对应的数据是4,记为“” ” 问题2 填表 全班同学最喜爱节目人数统计表

问题 3 为了更直观的看出表中的信息,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来描述数据。请你利用表中的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 问题4 总结统计调查的全过程: 1、 ( ) 2、 ( ) 3、 ( ) 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2000年我国进行的第5次人口普查就是一次全面调查。 三 探究交流 1 经调查,某班同学上学所用的交通工具中,自行车占60%,三轮车占30%,其他占10%,请画出扇形图描述以上统计数据。 正正 正正正 50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 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看书上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 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 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例1 (1)出示例题1图示,让同学自由发散思维,先自己分类,看看怎样分。 老师找同学回答,了解同学们的想法。 学生:我们按获奖名次来分类整理。 师:还有不同的分类吗? 学生:我们用表格记录一下整理的结果吧。 学生:获第一名的人数最多…… 学生:可以按获奖的项目来整理。 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项目是…… 学生:立定跳远获奖的人数比…… 从上面的两种分类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类的标准不同,结果…… (2)小组内分工,学生填写、汇报。 总结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分类,用什么方法统计的? 2、出示例题2 班级要评选出体育小明星,那么谁会当选呢?我们来统计下。 学生:我们把得票情况记录下来吧。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 老师给出了比较正规的方法。 学生:把结果填在右表中。 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真方便。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是多种多样啊,现在同学们把你们小组的记录整理填在表格里。 3、完成教材115页的第二题。 三、拓展延伸 1、课下统计班级图书借阅情况制作统计图。 2、调查全班同学最喜欢吃哪一种水果做成统计图。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老师解决了数学问题,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学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记录,在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七年级下册数学_第十章_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全章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导学1 10.1.1 统计调查(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并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重要作用;会画扇形图,并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重点、难点) 3、体验统计图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自主学习: 请认真阅读课本第150页的内容,独立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实际生活中,你了解过统计数据、统计图表吗? 2.你知道统计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吗?它们表示什么呢? 三、合作学习: 1、阅读课本第151页问题1,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都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收集数据?该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呢? (2)如果我们得到数据之后,该怎么来整理这些数据呢?说一说你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好处呢? (3)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划记法表中的信息,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数据? 2、分组合作――探究扇形统计图的画法: 阅读课本第152页图10.1-1. (1)扇形统计图中的整个圆代表什么? (2)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它的圆心角是怎样确定的? (4)你认为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分组讨论,并归纳统计调查的一般过程. 四、巩固提高: 1、王聪一家三口随旅游团去九寨沟旅游,王聪把这次旅游的费用支出情况制成了如下的统计图:①你能说出王聪一家这次旅游的费用支出情况吗?哪方面的费用支出最高?②若他们共花费人民币8 600元,则在食宿上用去多少元?往返的路费又是多少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_数据收集整理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分析 内容及简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约3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了解调查测量等简单的收集数据的方法,能用表格和条形图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体会运用数据进行表达交流的作用,感受数据蕴含的信息。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与同伴合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意识,形成初步的实践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借助真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会分类整理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观察情境图。

2、提出问题: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新课学习 1、出示班级学生体检身高情况。 生:全班同学身高增长情况怎么样? 师:我改怎样分析,才能看出身高情况? 生:先调查一下每个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 需要测量出每人现在的身高 查一下去年的身高记录,算出身高增长几厘米?分小组进行调查填表 生交流 2、师:请把全班同学的身高增长情况整理一下吧

增长高度6cm及6cm以下,7、8、9、10及10cm以上人数(人) 3、小组合作绘制统计图。 你有什么发现? 三、结论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整理数据,把数据用统计表进行汇总,然后绘制出统计图。 四、课堂练习 1.将全班同学分成3组,测量本组同学的头围,然后回答问题。 (1)说一说,你打算怎样记录测量结果? (2)涂一涂,填一填。 2.王阿姨的冷饮店8月份第二个星期卖出冷饮情况记录如下:

项目矿泉水雪糕果汁酸奶 数量10箱8箱4箱5箱 (1)涂一涂。 (2)从图中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3)假如你是王阿姨,打算怎样进货?说说你的理由。 3.在全班进行一次“妈妈的属相”小调查。 你发现了什么? 4. (1)准备一张长24厘米、宽10厘米的纸和一些硬币,与小组同学一起做搭拱形纸桥的实验。

7上导学案北师大版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6.1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收集数据的意义与方法; 2.会采取合理的调查方法收集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济公、整理; 3.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如何确定调查范围与对象,收集的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与广泛性. 预习案 二、温故知新 活动探究一: 阅读教材155页-156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活动探究二: 为了了解周围的人是否具有节水的意识,我们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在我们班开展一个调查。 调查问卷 1.你在刷牙时会一直开着水龙头吗?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2.你会将用过的水另作他用吗?例如,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冲厕所等。

A.经常这样 B.有时这样 C.从不这样 问题1的调查结果 1.下面调查中适合用选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的是() A、谁在2002年世界杯赛中进球最多 B、5月1日是什么节日 C、谁在入学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D、谁最适合当班长 (1)视力1.5的有人,视力0.6的有人,视力小于1.0的有人。 (2)如果视力在1.0(包括1.0)以上的为正常,则视力正常的有人,视力正常的占全班人数的。 (3)该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填“好”、“一般”或“差”) 4.某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献爱心”活动中捐书情况如下:有25人各捐5本,30人各捐7本,15人各捐10本,7人各捐15本,请制成统计表并回答: (1)该班共有多少学生; (2)全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3)捐书不低于10本的有多少人? 五、走进中考 1.某班组织30名团员为灾区捐款,其中捐款数情况是:10元6人,5元10人,2元4人,其余每人捐款不超过1元,那么捐10元的团员占团员总人数的() A、15℅ B、20℅ C、25℅ D、35℅ 五、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6.2 普查和抽样调查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案

6.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柳市实验中学黄琦琦李曙静一.教材分析: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浙江版?七年级上册,是第六章《数据与图表》中的第一课。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数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思考方法已成为现代社会及以后普遍使用并且强有力的思维方式。能够利用数据和对数据进行处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本节课通过学生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使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以及能够按要求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分组编码。本节课的教学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上,还体现了学生在收集数据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精神。 二: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收集数据,体会数据的作用,了解收集数据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会按要求进行数据的简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品尝用数据说话带来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 难点:数据如何分类,排序,分组,编码。 四.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工作: 1.组织形式:以坐位相邻的四位同学为一组,并推选一个同学为组长。 2.学生:测量脚长(赤脚踩在白纸上,描下最长脚趾端点,三角板放在脚跟处,画线。 测量点与线的距离即可。)自带皮尺(每组2个)。 3.教师:①奥斯卡最佳记录片提名《迁徙的鸟》中录象片段;浙江野鸟会集体活动的相关图片。②相关多媒体课件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迁徙的鸟》影片片段(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体会生活的乐趣),正当学生沉浸在影片美丽的画面时,教师指出,不同时期各种鸟类的栖息数量都是不同的,要了解一个地区鸟类的生存情况,我们必须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2003年3月1日8:15~11:30期间,浙江野鸟会的鸟类爱好者们在杭州西溪湿地举行集体观鸟活动。 [课件中出现集体观鸟活动图片,及几张鸟类图片,增加学生好奇心] 师:观鸟者们发现了许多种鸟。他们统计了一下,发现15分钟内有这样几种鸟在湿地活动。 (课件显示表格)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导学案

10.1.1 统计调查(1)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并体会表格在整理数据中的重要作用;会画扇形图,并会用扇形图描述数据。(重点、难点) 3、体验统计图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图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知识链接: 条形图:是用小长方形的()直观反映数量的()和()的统计图。 扇形图:是用圆代表(),每一个扇形代表总体中的(),通过扇形的大小反映各个部分占总体的() 三:自学新知: 1、阅读课本第135页问题1,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并回答以下问题: (1)我们都可以通过怎么样的方法收集数据?该怎样设计调查问卷呢? (2)如果我们得到数据之后,该怎么来整理这些数据呢?说一说你的方法,它们各有什么好处呢? (3)为了更直观地看出划记法表中的信息,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描述数据? 2、下边是某班40名学生本次考试的数学成绩(120):108、101、110、116、110、104、99、102、97、10 3、91、103、87、89、97、99、7 4、81、100、97、83、84、67、89、67、66、86、79、112、98、54、44、79、60、44、34、73、56、102、87.请你根据自学内容完成数据的整理、描述与分析。 (1):整理数据:(统计表)(2)描述数据:(条形图、扇形图) (3)分析数据: 思考:1:数据统计图的绘制包含几个部分?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的和是多少? 2:条形图的绘制应该注意些什么? 3:图中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它的圆心角是怎样确定的

二年级数学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导学案 1.引导学生回忆分类的有关知识 2.情境导入。 (1)提问:如果给一年级新生订做校服,有红、黄、蓝、白4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 (2)进一步提问:给全校同学订做校服,应该选哪种颜色? 3.小结,引出课题。 1.回忆分类的有关知识并在小组内交流。 2.(1)自由发表见解。 (2)自由讨论,达成共识:要调查全校同学,范围太广,可以先在班里调查。看班里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3.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下面是二(2)班学生每天看电视的时间情况统计表。 (1)每个“正”字表示几人? (2)这个班有多少名同学? (3)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25分钟) 1.学习例1。(课件出示教材2页例1) (1)引导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生合作完成课堂活动卡中的统计表。 (3)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说说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4)引导学生根据统计表计算全班同学的人数。 (5)引导学生分析表格,解决问题,突出统计的意义。 2.学习例2。(课件出示教材3页例2) (1)出示参赛候选人名单,请同学们公开选举。 (2)学习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①引导学生选择收集数据的方法。提问:用上面举手的方法是否可行? ②提出投票要求。在纸卡上只能写一名同学的名字,然后扣在桌子上。 ③学习记录方法,引导学生选择统计数据的方法。 (让3名学生在黑板上记录数据) ④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记录方法,选出既清楚又方便的记录方法。 (3)解决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选出参赛代表。 1.(1)小组内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汇报:可以用举手的方法收集数据。 (2)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 (3)观察统计表,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4)计算全班同学的人数:把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加起来。 (5)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确定全校同学选择的订做校服的颜色。

数据的收集 优秀教案

第1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5.1数据的收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养成用数据说话的好习惯,体会数据的作用; 2、理解频数和频率的概念并能解决相关问题; 3、通过学生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在经历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会相互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会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体味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数据收集的过程; 难点:养成用数据来说话的习惯。 教学准备PPT课件,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看过几次奥运会,知道中国参加奥运会获得的奖牌数吗?(出示PPT)感受数据有用,生活离不开数据,用数据说话,导入并板书课题——数据的收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1)我们班推荐谁当班长?(2)你最喜欢哪一项体育活动?(3)班里有同月同日生的同学吗?(4)全班同学身高、体重分别是多少?

(5)你最喜欢哪一种手机应用软件?…… 1、数据的收集. 从所做的调查中我们能感受到,要解决以上问题离不开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数据有助于我们做出民主的决策,也有助于我们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或者事实。 假如我们对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手机应用软件有兴趣,让我们一起来经历一下收集数据的过程。 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应用软件。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最喜欢的一种软件。 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投票选举的方法. 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应用软件的编号写在卡纸上,再上传到第一桌。 第五步:记录结果——一同学唱票,一同学计票(以画“正”字的方法记录每种软件的得票数),一同学在旁监票。 第六步:得出结论—— 我们可以用统计表记录结果: 2、频数和频率的概念 在记录数据时,我们发现有的对象(比如:……)出现的次数很多,很频繁,而有的对象(如:……)则相对较少,不太频繁。今后,我们用频数(frequency)这个词来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用频率(relative frequency)这个词来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 3、频数和频率的意义 思考: 同学们最喜欢哪一种手机应用软件问题中每种软件得票的频数就是每种软件的___;每种软件得票的频率就是每种软件的___与____的比值.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_数据收集整理导学案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 第一课时: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的例1和练习一的第1、2小题。 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做出判断的过程,体会统计的必要性; 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学会与他人合作,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学会收集数据,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学习难点:能根据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要给同学们定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出示例1中的四种颜色。选哪种颜色合适呢? 生:选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 师: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 生:可以在全校的同学们中去调查一下。 生:全校学生有那么多,怎样调查呢? 生:我觉得可以先在班里进行调查。 生:还可以现在组内进行调查。 师:你们真聪明,你们刚才说的调查,其实也就是进行统计。揭示课题:统计。要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首先要进行数据的收集过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调查喜欢每种颜色的学生人数。 二、亲历统计过程,体会收集数据的形式和过程。 1、收集数据。 师:在这四种颜色中,你最喜欢哪种颜色?为什么? 师:要想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同学最多?我们应该怎样调查呢? 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很多方式来收集数据。但是这些方式中举手既快速又简捷。下面我们就用举手的方式来进行调查。请听规则:每个人

只能选一种颜色,每当老师说出一种颜色时,喜欢这种颜色的同学就举手,好吗?一个人能选两种颜色或不选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如果选一种以上就重复了,而不选又遗漏了。 师:是呀,收集数据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调查,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也就是说你只能选择一次。那好,现在我们开始举手调查。 2、整理数据。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通过举手这种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颜色了,老师也知道了,但是负责定制校服的领导还不知道,那该怎么办呢? 生:自由发言。 师:你们真会想办法。那我们现在再举一次手,在这张表中【出示统计表】 统计出喜欢每种颜色的人数,好吗? 师:喜欢红色的请举手,请一个学生数出人数,老师记录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将统计后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仔细观察统计表。 师:你看懂什么? 4、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师:是的,这张统计表的第一行表示的是同学们最喜欢的颜色,第二行表示的是最喜欢的每种颜色的人数。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分析和解决一些问题。下面大家就请你根据统计表中的信息解决下面的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教案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 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 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1、师:同学们,你们看书上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提问: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2、引导学生找出一些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T填写表格T进行分析。 采用比较简易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收集整理数据”。(强调数据的准确性)3、从你的统计中,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建议? 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讨论:根据调查结果,说说买哪几种水果合理。 二、探究新知

1、完成教材例1 (1)出示例题1 图示,让同学解放发散思维,先自己分类,看看怎样分老师找同学回答,了解同学们的想法。 学生:我们按获奖名次来分类整理。师:还有例外的分类吗?学生:我们用表 格记录一下整理的结果吧。 学生:获第一名的人数最多 ..... 学生:可以按获奖的项目来整理。 学生:获奖人数最多的项目是…… 学生:立定跳远获奖的人数比 ..... 从上面的两种分类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分类的标准例外,结果…… (2)小组内分工,学生填写、汇报。 总结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分类,用什么方法统计的?2、出示例题2 班级要评 选出体育小明星,那么谁会当选呢?我们来统计下。学生:我们把得票情况记录 下来吧。 学生之间互相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老师给出了比较正途的方法。 学生:把结果填在右表中。 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数据真便当。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是多种多样啊,现在同学们把你们小组的记录整理填在表格里。 3、完成教材115 页的第二题。 三、拓展延伸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6.1数据的收集导学案 自学段导学 阅读教材155页-156页,回答下列问题: 1:从小颖的统计图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在小明调查的40人中,各年龄段分别有多少人接受了调查? 3:通过小明给出的调查数据,你认为哪个年龄段的人最具有节水意识? 内化段导学 【思考】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 想一想:获得数据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反馈段导学 1.下面调查中适合用选举的形式进行数据收集的是() A、谁在2002年世界杯赛中进球最多 B、5月1日是什么节日 C、谁在入学考试中取得第一名 D、谁最适合当班长2.根据下表,回答问题。 动物名称鸡鸭鹅鸽子火鸡 孵化时间21天30天30天16天26天(1)孵化期最短是_________天,是___________动物; (2)孵化期最长是_________天,是___________动物。 3.某班50名学生右眼视力如下表: (1)视力1.5的有人,视力0.6的有人,视力小于1.0的有人。 (2)如果视力在1.0(包括1.0)以上的为正常,则视力正常的有人,视力正常的占全班人数的。 (3)该班学生的视力情况。(填“好”、“一般”或“差”)4.某中学七年级两个班的同学“献爱心”活动中捐书情况如下:有 25人各捐5本,30人各捐7本,15人各捐10本,7人各捐15本, 请制成统计表并回答: (1)该班共有多少学生;(2)全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 (3)捐书不低于10本的有多少人? 5.某班组织30名团员为灾区捐款,其中捐款数情况是:10元6人, 5元10人,2元4人,其余每人捐款不超过1元,那么捐10元的团 员占团员总人数的() A、15℅ B、20℅ C、25℅ D、35℅ §6.2普查和抽样调查导案 自学段导学 1.普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个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能举出我们生活中普查和抽样调查的例子吗? 内化段导学 思考1:是否还有其他的调查方式呢? 总结:抽样调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样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2:什么时候用普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什么时候用抽样调 查的方式获得数据较好? 思考3:为了了解你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 数据?(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打开课本P160,欣赏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 思考一下问题: (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2)为了了解该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 数据?与同伴交流. (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老年 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 反馈段导学 1.下列调查中,你认为应该采用哪种调查方式,并说出自己选择这 一观点的理由.(1)了解你们班同学周末时间是如何安排的; (2)了解一批圆珠笔芯的使用寿命;(3)了解我国八年级学 生的视力情况. (4)要保证嫦娥三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 件采用何种方式检查. (5)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 2.下列调查,适合用普查方式的是( ). A、了解一批电视机显像管的使用寿命 B、了解某河段被污染的 程度 C、了解你们班同学的视力情况 D、了解人体血液的成分 3.为了解某市7万名初中毕业生中考的数学成绩,从中抽取了考生 人数的10%,然后对他们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对这次抽样调查描 述不正确的是( ) A、每名考生的数学成绩是个体 B、样本容量 是7 000 C、10%的考生是样本 D、7万名考生的数学成 绩是总体 4.小明从一批乒乓球中随意摸出三个,检测全部合格,因此小明断 定这批乒乓球全部合格。在这个问题中,小明() A、忽略了抽样调查的随机性; B、忽略了抽样调查的随机性和广泛 性; C、抽取的样本容量太小,不具有代表性; D、忽略了抽样 调查的随机性和代表性。 5.为了解某台机器生产出的1 000个机器零件的尺寸是否符合要求, 从中抽取了100个机器零件进行测量.写出这个问题中的总体、个 体、样本和样本容量. 6.下列抽样调查中,选取的样本缺少代表性的个数为() 为了了解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在北京市进行调查;为了了 解某市学生的零用钱情况,到该市实验中学进行调查;为了了解某 地区幼儿的营养与发育情况,随机抽取10所幼儿园进行调查;用一 本书第一页的字数估计全书的字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A、4 B、 3 C、 2 D 1 视力0. 3 0. 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1.3 1.5 人 数 1 2 3 3 8 0 10 12 4 2 2 3

数据的收集教案(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通过“推荐候选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调查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体会到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世界的问题中是有用的. 二、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帮老师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要确定元旦联欢会的主持人,由于咱班口才好、有组织能力的同学很多,老师一个人很难决定,所以请同学们帮忙决策.首先,请同学们提名,我们确定出几名候选人(经同学们提议,确定出四人:袁儒非,陈茜,王娅菲,杜婧);然后,我们通过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出最佳人选。同学们写选票,生活委员郑英姿收选票,学习委员王剑峰唱票,体育委员王常琳监票,数学课代表记票如下: 姓名陈茜杜婧王娅菲袁儒非 唱票记录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正得票数5151520 (由袁儒非、王娅菲、杜婧,三名同学担任联欢会的主持人) 师:由于同学们的帮忙,解决了老师的问题,谢谢同学们,同时,你能发现,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帮助老师解决问题的吗? 生1:因为谁的选票多,说明谁的人缘好. 生2:谁的票多,说明谁有能力. 生3:因为选票最多,说明人心所向. 师:对,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或者说,群众的眼睛是亮的,这里众字的含义是什么? 生4:众就是多的意思. 师:对,把很多人的意见收集上来,作为参考,用数学语言讲,就是通过数据的收集,帮助老师或者领导者,作出了决策.(出示课题:数据的收集) 师:现在,我们再回头来感受收集数据的全过程: 第一步,明确调查的问题(出示课件)—— 生齐:谁当候选人最合适. 师: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 生齐:全班每位同学(生说得不准确时,老师讲解). 师: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不记名投票的调查方法.(生齐) 师: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心中认为最合适的候选人的名字写在纸上,放入投票箱.(生齐) 师:第五步,记录结果.(写出得票数) 第六步,得出结论. 师:同学们再观察黑板上出现的数据,袁儒非、杜婧、王娅菲,这三个名字出现的次数要多一些,而陈茜同学的名字出现的次数要少一些,每一个对象出现的次数,我们给它起个名称,叫做频数(同时,在大屏幕上出现频数的概念).这是一个描述某一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的频繁程度的量.我们也可以用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即频率,来描述一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比如(演示课件)一个同学随手写了下面一长串数字: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统计的意义与作用,认识并收集原始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单 位),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2、数学思考:经历随机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与推测的全过程渗透“运用数据进行推断”的 思考方法。 3、解决问题:能设计统计活动,根据结果检验某些预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初步学会与他人合 作。 4、情感与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数学方法的实用价值;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 性,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将原始数据进行分类和整理的方法,让每个学生经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随机原始数据,在条形统计图中用1格表示多个数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设疑生趣、导入活动。 1、介绍朋友,以疑激趣。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好朋友—— (课件)“嗨!大家好,我是小精灵贝贝。你们想玩一个心理活动的游戏吗?它可以判断你是不是一个稳重的人,不过在玩游戏的时候需要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我们先来试一试,好吗?” 2、收集整理,汇报方法。 “瞧!停车场,每种机动车的数量是多少呢?” (1)我们获得了什么信息? 某停车场各种机动车停车情况:(课件出示) 摩托车:3辆大客车:5辆小汽车:9辆载重车:2辆 (2)我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收集的?(将机动车分类收集) 3、抓住起点,铺垫导入。 (1)发挥想象:你想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表? (2)根据机动车的种类和数量,统计表分成了几栏?每栏画了几格? (“栏目”、“合计”各一格)推测:5、7种车要画几格?(合情推理) (3)你还能打算制成一个什么样的统计图?一格代表几辆车? 导入板题:刚才大家统计得很好,为了玩好今天的心理测试游戏,我们进一步探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二、创设情境、探究问题。 (一)数据的收集 1、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感受生活中的数学) 小精灵:“同学们真棒!静止的机动车数量大家会统计了,可是象这样运动中的机动车数量又该怎样统计呢?”(演示机动车通过路口片断) 2、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随机性) 我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可能出现的问题:车子太多、不是一种一种的开过、速度太快……) 3、阅读分析,讨论问题。(良好习惯的养成) (1)阅读教材:例1及收集数据部分。 (2)分析讨论: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3)汇报交流。 ①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A、发挥分工合作的小组优势:制定好分工合作的方案。 B、采用正确的收集数据方法:根据机动车种类,用画“正”字等方法收集。 ②描述画“正”字方法: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画“正”字的收集方法?

《数据的收集》教案

《数据的收集》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收集数据的方法; 2、使学生懂得生活中很多事都是以数据来说话; 3、初步了解频数、频率与实验总次数的关系; 4、学会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整理; 5、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教学分析: 重点:(1)数据的收集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整理;(2)如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认识数据; 难点:如何在教学中探索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 教学设想: 教与学的形式以学生合作探索活动为主。 教学过程:

(3)频数、频率 从上面的得票中,我们可以这样说,在全班同学的心目中,“谢民” 是最受大家欢迎的同学。 在唱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谢民”出现的次数更频繁,为此我们 有: 概括:频数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 频率表示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或者百分比) 频数和频率都 能够反映每个对象出现的频繁程度。 三、巩固训练: 1、在以上的选择的过程中, 每人得票的频数就是每人的; 每人得票的步频率就是每人的与的比值。 2、如果向上抛硬币10次,有2次出现正面,8次出现反面,则出现正面的频数是,出现反面的频数是;出现正面的频率 是,出现反面的频率是。 3、每四个同学为一组,做“抛硬币”的游戏。把结果填入下表: 4、认真阅读书本P 186的“赢在哪里”与“谁是《红楼梦》的作者” 并写出阅读心得。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后得 频数、频率及总次数间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系式,对于各个频数、各个频率间的关系将在今后中学习到,在这里可适当引导学生支发现。 习题3、4,是两个较开放的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