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抗生素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抗生素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抗生素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摘要::20 世纪 20 年代末青霉素的发现,开辟了抗生素化疗的新时代,许多感染性疾病从此得到了有效控制,随后,各种抗生素的研制、开发与利用迅速发展。就其发展史而言,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可分为天然抗生素、半合成抗生素和药理活性物质三个发展阶段;按其化学结构的特点,抗生素可分为β2内酰胺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四环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抗癌抗生素 5 大类,自1940年青霉素应用于临床以来,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发展至今,抗生素的发现极大推动了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但随之而来的是抗生素滥用造成大量耐药菌出现、院内感染和真菌感染发病率显著增加,给感染的控制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推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势在必行。 关键词:抗生素;发展;应用;抗生素滥用;合理使用抗生素; 引言:抗生素,作为现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种类之一,其自青霉素发现并被用于临床,挽救了无数患感染性疾病的病人的生命,随着科技的发展,抗生素的研制、开发与利用也发展迅速,发展至今,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到几千种,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细菌耐药性不断加强,抗生素滥用已造成大量耐药菌的出现,给感染疾病的治疗和控制带来了巨大困难,我国作为抗生素药物用量大国,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已经迫在眉睫,近年来,部分省市已经相继出台了控制抗生素使用的相关政策,叫停二级以上医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严格按照抗生素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本课题简述了抗生素的发展史及应用现状,抗生素作为抗感染疾病的特效药,有其两面性,只有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1、抗生素的发展 最初认为,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 [ 1 ]。然而,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很快就突破了这一定义:在来源上,已不局限于微生物,它包括高等动、植物产生的代谢物,也包括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在性能上,从抗菌到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物质亦属抗生素范畴。纵观抗生素的发展史,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大体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 1.1 天然抗生素的发展阶段 1928 年,英国科学家 Alexander Fleming ( 1881 - 1955 ) 偶然发现了青霉素,1938 年,Chain 和 Florey 等科学家又成功地从点青霉的培养液中分离制得青霉素。40 年代初

围手术期抗生素

围手术期抗生素临床使用现状 围手术期是指手术前、中、后的一段时间,主要包括术前准备、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等过程。大量研究表明,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预防手术后感染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中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很多临床医生对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目的、应用时机、药物选择、使用时程等存在模糊甚至错误认识,导致药物滥用现象严重,引起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日益增加。因此,加强围手术期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宣传和管理,对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减轻病人医药费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主要是为了预防和控制感染。预防感染主要预防发生术后感染,目前认为任何术后预期感染率超过5%的外科手术均应给予预防性抗生素,可有效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 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同时,抗生素的使用还可协同手术治疗有效控制已有感染或控制术后已发生的感染[1 3]。 2 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现状 目前很多医院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情况存在大量不合理现象,如抗生素使用率过高,适应证掌握得过松;抗生素选择不合理,费用过高;联合用药比例高,且联合用药配伍不当;用药时机不规范或用药时间过长;用法用量不规范;随意更换药物等问题大量存在[4]。王丽等[5]调查了346例手术病例中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发现抗生素使用率为100%,但仅有18例在术前2 h内正确地预防性使用了抗生素;累计使用1、2、3种抗菌药物的病例分别占所有病例的100%、78%、28%;有10.6%和0.03%病例累计使用了4种和5种抗生素;0.01%病例累计使用了6种以上抗生素。李小兰等[6]抽查并分析98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的情况,结果显示,全部患者使用了抗生素,在应用抗生素中头孢三代占55.2%,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比例高达51.0%,单一病人住院期间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62.2%。吴秀荣等[7]对819份外科手术患者病历的分析显示,外科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抗菌药物单用比例为76.4%,二联用药比例为17.3%,三联及以上用药比例为6.2%;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15个品种,大多数病例用药时间过长,且抗菌药物选用主要以经验为主。 3 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常见问题和认识误区 3.1 预防用药不当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分析报告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一季度住院患者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按DDDs计) 二、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完成情况 三、成效分析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天)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以上指标均在二级医院要求的范围之内。 2、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00%, 我院使用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用万古霉素(目录外)审批,使用流程符合规定。2月份妇产科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 4DDDs。 3、2015年1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比例29.4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2%均超过要求。

儿科,急诊科、五官科室抗菌药物处方比例58%,54%,52%远超20% 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 与2014年第一季度同期比较 与2014年同期相比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提高,但未到达大于40%的要求。 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病原学检查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一季度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仅为31.9%, 四、不足之处 1、一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9.43%、42%超过要求,门诊儿科处方比例58% 2、一季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28.43%、38%、29.3%,未达到不低于40%的要求。 3、改变抗菌药的给药途径,用于局部粘膜。我院五官科常给病人雾化吸入庆大霉素疗程3到7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指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庆大霉素是静脉注射剂,雾化使用是否能起到药效目前没有充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第84号 2012-05-10 15:52:02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大、中、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已于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发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长陈竺 二○一二年四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相关卫生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病原的药物,不包括治疗结核病、寄生虫病和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以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 第三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五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六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1.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2.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3.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4.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报卫生部备案。 第二章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七条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之欧阳光明创编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2)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AGS)主要作用于细菌蛋白质合成过程,使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导致一些重要生理物质外漏,从而引起细菌死亡。本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的杀灭作用强,为一静止期的快效杀菌剂。由于本类抗生素具有耳、肾毒性及神经肌肉阻滞等毒副作用,临床上一般不作为预防性用药,主要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新)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实施细则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结合我院实际,现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作为“医疗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要内容,坚持标本兼治,以强意识、建机制、制度化、严考核为重点抓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活动目标 (一)通过广泛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二)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效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持续改进,使全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水平有较大提升,广大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和自觉性明显增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采购、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三、组织管理

院长负总责,业务副院长具体抓落实,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医务科。 组长:院长 副组长:书记及各副院长 办公室主任:医务科主任 副主任:药械科主任 成员:各临床科室主任及护士长 各临床科室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成员由护士长及医护质控员组成。 四、工作职责 (一)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责任制。 1.院长是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第一责任人,业务副院长具体负责落实,全院将以此次活动为抓手,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作为我院医疗质量安全和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2.层层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院方与各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二)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我院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开展院、科两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专题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使用强度、金额、使用量排名前几位的抗菌药物品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及时间等。通过基本情况调查,找出我院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照下发的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专项整治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中国就是抗菌药物生产与使用大国,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较为严重,WHO 对世界不同地区的监测报告指出,中国全国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4%,联合使用>2种抗菌药物的比率占抗菌药物使用的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就整个国家来说,有50%的人患病时使用抗菌药物,但事实上,只有25%的患者患病时需要使用。近年来,滥用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率上升、新的多重耐药菌的不断出现,我国卫生部为了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先后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2011年至2013年连续3年的“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出台,更就是掀起了督查医院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热潮。 一、我院使用抗菌药物情况 1、整治前 抗菌药物在我国滥用现象明显,在我院,情况也不容东观。如抽查门、急诊处方时,发现诊断为感冒、发烧甚至有一例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都应用了抗菌药物。根据统计,2011年共抽查了4174张门、急诊处方,使用了抗菌药物处方1499张,占35、91%,属于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有89张,占5、94%。联用2种抗菌药物的处方有501张,占33、42%,联用三种抗菌药物处方的有12张,占0、80%。住院科室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在病历抽查中发现,无论就是哪一类的切口手术都会在术后使用抗菌药物,而且很多时候都就是二联甚至就是三联的。住院患者使用率达70%,外科高达97%,更让人难以置信的就是,皮肤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竟然100%,DDD值也大得吓人,192DDD,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为89DDD。抗菌药物用金额占药品使用总金额的37、82%,在医院药品使用金额排名前10位中,就有3到4个品种就是抗菌药物,其中1到2个品种就是排名前5的,滥用现象明显。 2、整治后 随着一系列整治抗菌药物滥用的相关文件出台,我院按照上级的部署要求开展了抗菌药物专项管理与治理活动,并陆续制定了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控制细菌的耐药,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统计,2015年1月-8月抽查门、急诊处方7343张,使用了抗菌药物处方1136张,占15、47%,属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2张,占1、06%,联用2种抗菌药物的处方有42张,占3、70%,联用三种抗菌药物处方的有12张,占0、26%。根据2015年抗菌药物专项点评结果显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

盘锦市妇女儿童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专项整治活动工作小结 根据卫医政发〔2011〕111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于2011年9月对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查,现将抽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具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1、眼科用药:主要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替唑钠(术后静滴3-5 天);左氧氟沙星滴眼液(术前双眼滴3天,术后继续使用 一个月)。眼科手术青光眼、白内障等基本为一类切口手术, 要求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 48小时。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使用时间过长,适当的缩短。 2、妇科用药:主要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注射用头孢 噻肟钠、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分别与替硝唑注射液联合 应用。术后预防用药5天,重症盆腔炎(化脓)应用7-14天。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为日三次静点,病历中均为日二次静点抗 菌药物用法不合理。 3、产科用药:主要抗菌药物:青霉素注射液、阿奇霉素注射液、 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青霉素过敏者或者早破羊水), 术后使用3天抗炎治疗。 4、外科用药:主要抗菌药物: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术后 使用3天。

5、儿科用药:主要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米诺钠、注射用头孢 哌酮舒巴坦钠(同时应用红霉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呋辛, 肺炎以及支气管肺炎患者根据情况,具体控制应用时间,支 原体感染可能应用10-15天左右。连续使用抗生素不宜超过 一周;β-内酰胺类药物与红霉素联合应用,一般可降效; 红霉素与阿奇霉素相比,阿奇霉素对肺炎支原体作用是大环 内酯类作用最强的,副作用小,毒副作用比红霉素小的多, 肺炎支原体建议使用阿奇霉素;毛细支气管炎患儿(6日) 使用头孢米诺钠注射剂0.5g日二次静点,用法用量均不合 理,使用时间已经一周仍在继续使用,毛细支气管炎为呼吸 道合胞病毒引起的首先应选择抗病毒药物,怀疑支原体感染 者可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有细菌感染者应用适当的抗 生素,抗菌药物应用不够合理。 头孢替唑钠、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为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求中级以上职称的医师有处方权。同时头孢噻肟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均为三代头孢菌素,建议一般或中度感染尽量使用三代以下的头孢菌素。注射用阿莫西林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米诺钠为特殊使用的抗菌药物,要求高级职称的医师有处方权。 二、使用情况总结: 1、各科室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学习力度不够,抗菌药物使用的各项指标没有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2、我院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含糊不

常用抗生素使用方法

什么是抗生素 抗生素,顾名思义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可用人工合成及部分人工合成(称半合成抗生素)的方法制造而得,形成了庞大的抗生素家族,也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感染药物。抗生素以前被称为抗菌素,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广泛地应用,其治疗面不断拓宽,不仅对细菌、真菌等“菌”类致病微生物具有抑制和杀灭作用,而且螺旋体、支原体、依原体等其他致病微生物及恶性肿瘤也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故将抗菌素改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的分类 抗生素指由细菌、霉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物质。自1940年以来,青霉素应用于临床,现抗生素的种类已达几千种。在临床上常用的亦有几百种。其主要是从微生物的培养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的分子结构中含有β-内酰胺环。近年来又有较大发展,如硫酶素类(thienamycins)、单内酰环类(monobactams),β-内酰酶抑制剂(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霉素类(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三)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及强力霉素等。 (四)氯霉素类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五)大环内脂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六)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黄霉素。 (九)抗肿瘤抗生素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 抗生素的作用 1928年,一个外国人弗莱明在实验室偶然发现能杀死细菌的青霉素,命名为“盘尼西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青霉素能使伤兵因为伤口感染而导致的死亡大大降低,成为非常稀罕和贵重的药品,英国首相邱吉尔曾经下令青霉素“必须给最好的军队使用”。链霉素的作用更是神奇无比,被人们称为成为结核的“克星”,使以往治疗无望的结核病人得以治愈。随着新抗生素的不断的被发现,白喉、猩红热、肺炎、梅毒等全部被抗生素遏制住,人们发现世界上那些最可怕的疾病突然失去了威胁,抗生素真是人类的大救星。 除了传统的用途以外,一些老药已经成为新认识的感染性疾病的较好治疗药物,如多西环素是蜱传播立克次氏体病、埃里希体病和早期莱姆病的首选药物;TMP-SMX是贝氏等孢子球虫和无孢子虫病的首选药物;米诺霉素已经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的感染;克林霉素或甲硝唑与一种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是治疗多种微生物感染的极好方案。 用抗生素原则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二)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三)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峡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畜禽养殖中抗生素使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Moore等(1946)首次报道,在中添加抗生素,能明显提高肉的日增重。自此,人们对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广泛,先后有60余种抗生素应用于畜牧业,在动物疾病防治、提高利用率、促进畜禽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特别是不科学地滥用,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及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2006年,欧盟全面禁止了抗生素添加剂的应用。我国是畜禽生产大国,但由于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出口量仅占生产量的0.9%-l.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要提高我国畜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抗生素安全问题及对策研究已成为畜牧工作者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 1.抗生素在畜禽中的使用现状 化学工业学会和制药工业学会2005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占年总产量的46.1%)用于畜牧业。美国忧思科学联合会(UCS)估计:约有70%的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被用作、、肉牛的添加剂。https://www.doczj.com/doc/b66430851.html,王云鹏等对国内5省、市进行的业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调查表明,饲养场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包括B一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林可胺类的克林霉素等。在第10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上,国家细菌耐药性监测中心副主任马越研究员曾指出:滥用抗生素的现象远比人们想象的要严重,全球每年消耗的抗生素总量中90%被用在食用动物身上,且其中90%都只是为了提高转化率而作为添加剂来使用。

1.1盲目、随意用药问题突出。 据调查,在畜禽过程中,抗生素被应用于无使用特征、治疗单纯病毒感染、预防用药超过规定的时间、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等现象比比皆是。目前,我国户(场)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只有初中乃至小学文化,没有或缺乏科学技术和知识,不懂得合理用药的方法,不清楚抗生素残留的危害,部分户仅凭着经验饲养,畜禽无病“防病”意识太强,诊断疾病水平较低,凭感觉用药问题突出。随着畜禽疾病的复杂化,诊断难度的加大,滥用药率高达60%~90%。 1.2过量、长期使用抗生素情况普遍存在。 者传统的思想认为:质量较差,含量不足,使用药物多多亦善,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加大抗生素使用剂量和长期使用现象普遍存在。据了解,少者,用药剂量加大2倍~3倍;多者,加大数倍至十几倍。同时,—些厂家为了提高销售量,使用非常用的名称,以冒充新药,蒙骗户的现象以及随着复方的大量涌现,经销商推荐用药程序的“详细周到”,也加剧了抗生素的过量和长期使用的现象。 1.3使用禁用抗生素现象时而发生。 2000年以来,国家陆续公布了一些在畜禽生产中禁用的药物。如农业部2002年4月公布的《食品动物禁用的及其它化合物清单》等。其中明文禁止氯霉素及其盐、酯(包括琥珀氯霉素)及制剂在所有食品动物作所有用途的使用。但在监督检查或场中时而能够看到,其使用依然禁而不止。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临床应用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抗生素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抗生素的定义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如青霉素、灰黄霉素、阿霉素。 半合成抗生素则是以微生物合成的抗生素为基础,对其结构进行改进后所获得的一类新的化合物。如:氨苄西林。那些完全由人工合成的对细菌或真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严格的说只能称为抗菌药或抗真菌药,而不能称为抗生素。如:喹诺酮类抗菌药。 (二)相关概念 1.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含义是指在明确的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生素并采用适当的剂量与疗程,以达到杀灭致病微生物和(或)控制感染的目的,同时又要防止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2.抗生素合理应用的评价指标安全、有效、简便、及时、经济是国际合理用药调研中心对合理用药的评价指标。为此特提出“五个正确”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正确地选择抗生素种类、正确的用法用量、正确给药途径、正确的疗程以及正确的治疗终点。“五个正确”中以正确地选择抗生素为首要,抗生素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抗生素的疗效。 二、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一)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条件 要做到合理使用抗生素,首先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为针对性地选用药物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还要充分了解各种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机制,特别是本地区、本单位的细菌耐药状况,为选用致病菌敏感的抗生素提供合理的依据。 1.抗生素的分类及其作用特点根据抗生素的化学结构和临床用途,可将抗生素分为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其他主要抗细菌的抗生素、抗真菌抗生素、抗肿瘤抗生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十大类。下面详细介绍抗细菌抗生素的作用特点。 (1)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依据化学结构的特点又可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霉素类、单环内酰胺类以及其他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此类抗生素通过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而妨碍细菌细胞壁粘肽的合成与交联,导致细胞壁缺损、破裂而迅速死亡。因此他对繁殖期的细菌有超强的杀灭作用,属繁殖期杀菌剂。而且他还具有对人体毒副作用小的优点。各种抗生素的作用特点详见表1、表2、表3。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总结性分析,主要包括的方面有:药物浓度、抗菌谱、给药方式和注意事项等。结果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过敏反应少和组织体液浓度高等特点,在临床上的应用很广泛。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得该类药物的耐药率增强了,出现了较多的不良反应,所以必须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合理的应用。 标签:头孢菌素;抗生素;应用分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过敏反应少和组织体液浓度高等特点,它是一种广谱半合成的抗生素,由抑制细菌细胞壁和繁殖期杀菌剂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临床上应用广泛。近年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临床上出现了较严重的滥用现象。因此,临床上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应用必须做到科学合理。本文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总结性分析,主要包括的方面有:药物浓度、抗菌谱、给药方式和注意事项等。 1头孢菌素的品种及作用特点 1.1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对肺炎链球菌等G+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的作用比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要强。它对革兰阴性肠道菌株一般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对β-内酰胺酶的作用具有不稳定性。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铜绿假单胞菌、脆弱类杆菌和肠球菌通常情况下起不到任何效果,并且存在较大的肾毒性。第一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头孢羟氨苄、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等。 1.2第二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的抗菌谱较广,对G-菌的抗菌的作用比第一代头孢菌素强,它改进了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的稳定性,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作用。第二代头孢菌素与第一代头孢菌素相比较,其不良反应明显变轻了。第二代头孢菌素的肾毒性比第一代低,对阳性球菌的抗菌活性较好,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第二代头孢菌素对泌尿系统和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第二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头孢丙烯、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和头孢克洛等。 1.3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药效比第一、二代明显要强,它对阴性杆菌β-内酰胺酶非常稳定,抗菌谱扩大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作用较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多数品种的组织都具有较好的穿透性,对肾脏无毒性,它对严重的感染作用较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主要包括:口服品种(头孢泊肟、头孢克肟等)、注射用品种(头孢曲松、头孢他定等)。 1.4第四代头孢菌素第四代头孢菌素对G+球菌抗菌活性强于第三代,弱于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分析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2) 前言 (2) 1.资料、方法和结果 (2) 2.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表现 (3) 3.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4) 4.控制滥用抗生素的对策 (5) 参考文献 (5) 致谢 (7)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抗生素用药现状,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对2012 年1~ 4 月医院门诊抗生素销售收入所占药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药品品种与抗生素品种比例状况等数据进行统计,进一步进行处方分析, 以反映医院抗生素用药现状并探讨医院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结果:抗生素用量较大且有滥用现象。结论: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否则将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ABSTRACT 关键字:抗生素;合理用药;现状分析 前言 抗生素是临床上常用药物,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正确使用抗生素药物可使患者得到及时、合理、有效的治疗,同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它既有发挥治疗作用的一面, 也会发生与用药目的无关、不利于病人的毒副反应,。甚至还会导致医源性疾病,引发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在综合医院病房内,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以治疗感染性疾病和对某些疾病以及围手术期给予抗菌药物以预防性用药。使之达到疗效最佳和副作用最小、尤其是减少医院耐药菌株的产生、减少医院内感染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抗生素临床应用现状表明,滥用抗生素已成为普遍现象。现就抗生素的应用现状做简单分析。 1.资料、方法和结果 1.1 资料 搜集某医院2012年1-4月抗生素销售金额数据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类、汇总、从而得出结论。 1.2 方法 对医院的人使用抗生素的现状处方分析,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医院2012年1-4月病人600例。 1.3 结果 2012年,医院抗生素消耗金额占西药消耗总金额的比例居高不下。平均值为60.2% ;门诊抗生素应用率相当之高。其消耗金额占医院抗生素消耗金额的百分比平均73.8%, 其数据详见表1。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各位医生、护士长: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受医务科委托,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有关抗生素的临床应用问题。 一、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抗生素是临床上用于控制感染所不可缺少的药物,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一大类药物。临床各科均有感染疾患,因此,抗生素是各科共同需要的药物,只是使用量多少的区别。在今以前,由于国家对抗生素的应用无明确的政策规定,患者可以从各种渠道得到抗生素。另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厂家和药商,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刺激医生们想方设法使用个别抗生素,这种不加控制广泛使用抗生素的后果之一,必然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和耐药性的转移、播散问题的加重、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临床治疗效果差,甚至无效,个别感染性疾病可能无药可医。 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方法: 抗生素合理使用,就是应在全面了解患者、致病原与抗生素三者的基本情况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安全有效地运用抗生素,使病人在冒最小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治疗效益。在使用抗生素前,首先医生要弄清是不是有感染,是不是细菌感染。根据我的临床经验,下列情况可以使用抗生素。 1、有头痛、发烧、喷射性呕吐,考虑有颅内感染者; 2、有发烧、咽痛、双侧扁桃体肿大者;

3、有发烧、咳嗽、咳痰、胸痛或气紧者; 4、有发烧、腹痛、呕吐、腹泻者; 5、有畏寒、发热、腰痛或尿频、尿急、尿痛者; 6、有严重的外伤,开放性损伤者。 二、合理选用抗生素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分析可能致病菌并根据其敏感度选药。对致病原的种、属及其对抗生素敏感度应有一定估计,特别是目前临床微生物诊断和细菌敏感试验结果存在较多问题的情况下,主管医生对各种致病菌的好发部位、临床表现、细菌对抗生素敏感度及其耐药性发展情况应有所了解,在未能获得准确的检验结果时也能做出基本正确的判断与处理。 2、分析感染疾患的发展规律及其基础病的关系。各种感染疾患均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分析当时感染是处于原有的治疗无效、感染正在急剧恶化,还是有效而未能控制,病情有所加剧。这些对于是否改变治疗方向甚为重要,如前一种情况应及时换药,而后一种情况则应保留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改换其中个别药物以加强治疗。有无合并症、基础病的情况如何,对于选择抗生素与拟定治疗方案也有很大关系。对感染疾病的正确诊断是合理选择抗生素的基础。 3、熟悉抗生素的抗菌作用与药理作用特点。要合理选择抗生素必须熟悉被选择对象,对抗生素应了解其分类、各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抗菌谱、作用机制、给药途径与方法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方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方案 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缓细菌耐药的发展,提高我院临床治疗水平,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突出重点、集中治理、健全机制、持续改进”的工作思路,围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进行集中治理,务求实效。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长效工作机制,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和用药安全,实现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的医改目标。 二、组织机构 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领导小组: 组长:尚兰英 副组长:周兆军刘虎 成员:丁丽君吕红邢斌刘玉芳栾秀清 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本院药事管理和抗菌药物使用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院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2)制订本院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推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的制定与实施; (3)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4)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的教育培训,组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公众宣传教育工作。 (5)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6)对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药剂科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7)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8)定期组织临床科室主任、临床药师、检验科主任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 (9)由药剂科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

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一、抗生素的应用原则 1、抗菌药物应用现状 (1)高应用率 (2)高不合理率 (3)高耐药发生率 (4)高失败率 (5)高经费开支 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尽早确定病原学诊断。 (2)依各药的药理学特点,即药效学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用药。(3)用药过程必须注意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了解并存疾病的现状,其对确定用药方案的可能影响,使治疗方案“个体化”,力争最佳疗效。 (4)对联合用药、预防性用药和局部用药要有章可循。 (5)像关注疗效一样关注不良反应。 3、治疗用药的注意事项 (1)细菌感染的患者 (2)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 (3)药物的作用特点 (4)兼顾病人生理、病理、免疫状况 4、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类型 (1)经验治疗:未获结果前或病情不允许耽误的情况下,可根据临

床诊断针对最可能的致病菌,进行经验治疗 (2)针对性治疗:获得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后调整用药方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 (3)转换治疗:指对急性或中、重度感染而住院患者,先静脉给予抗菌药,待3~5天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后,及时改为口服抗菌药。(4)序贯治疗:抗菌药物静脉给药的转换治疗中静脉与口服给药都能达到相似的血药浓度的转换治疗。如大多数喹诺酮类 (5)降级治疗:静脉给药转为口服治疗时血药浓度会降低者。如β-内酰胺类和大环内酯类。 (6)猛击(hitting hard)原则:重症医院获得性肺炎和ICU内感染最初经验性治疗必须覆盖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及MRSA称之为猛击原则。 (7)降阶梯治疗:明确病原菌后,立即缩窄抗菌谱,改为敏感和针对性强的抗菌药物,这种给药方式,称为降阶梯治疗。 5、抗菌药物的更换和疗程 (1)抗菌药物的更换:一般感染患者用药72h(重症感染48h)后,可根据疗效或临床微生物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所用抗菌药物(2)疗程:一般感染待体温正常、症状消退、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72h,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6、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 常采用繁殖期杀菌剂(β-内酰胺类、磷霉素、万古霉素等)与静止期杀菌剂(氨基糖苷类等)联合或β-内酰胺类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

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报告

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析一、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第一季度住院患者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按DDDs计) 二、2015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完成情况

三、成效分析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 I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天) 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 以上指标均在二级医院要求的范围之内。 2、接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00%,我院使用的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用万古霉素(目录外)审批,使用流程符合规定。2月份妇产科使用注射用万古霉素4DDDs。 3、2015年1月,门诊患者抗菌药物比例29.43%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2%均超过要求。

儿科,急诊科、五官科室抗菌药物处方比例58%,54%,52%远超20% 4、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 40% 与2014年第一季度同期比较 与2014年同期相比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提高,但未到达大于40%的要求。 由于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病原学检查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我院一季度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仅为31.9%, 四、不足之处 1、一季度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9.43%、42%超过要求,门诊儿科处方比例58%

2、一季度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二级综合医院>40%)28.43%、38%、29.3%,未达到不低于40%的要求。 3、改变抗菌药的给药途径,用于局部粘膜。我院五官科常给病人雾化吸入庆大霉素疗程3到7天。《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指出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庆大霉素是静脉注射剂,雾化使用是否能起到药效目前没有充分证据,而雾化是很容易产生耐药菌,这是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之一,应当引起重视。 五、原因分析 1、一季度门、急诊诊处方比例,儿科1月份为58%与季节性因素有关。 对各种单纯性病毒感染的病人,如流感,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小儿秋季腹泻等多系病毒感染所致使用用抗菌药物,若无合并细菌感染,盲目使用抗菌药治疗,不仅无明显疗效,而且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但。是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表现之一 2、微生物样本送检率低存在技术方面因素,病原检查多采用传统细菌培养法,该方法耗时长,阳性培养结果3~4d才能报告,而血培养阴性结果7d后才能报告,不便于早期指导临床针对性用药,很大程度影响了医生的送检积极性。缺乏病原微生物检测,医生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医师的长期经验性用药习惯未改变。 4、医师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相关知识不熟悉,对各个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疗程,抗菌谱知识缺乏。给药间隔时间、剂量和疗程不足或过大。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必须保证血药浓度大于MIC 值时才能发挥抗菌作用,正确的给药方式为每6~8小时给药一次,且宜用100ml 输液滴注,这样才能保证在体内保持足够杀灭细菌的血药浓度。但临床中常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