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西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西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西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10080920113 夏晓婕 10080920117 金丹 10080920119 陈倩珺一、主要汇率理论 Ⅰ、国际收支理论(又称国际借贷说,外汇供求说) ①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理论由英国的葛逊于186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准--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②内容评价 葛逊的国际借贷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汇率波动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论又称这一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从目前的角度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该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此理论对汇率变动原因的解释(由外汇供求关系亦即流动借贷引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证明,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由何决定这个问题,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增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 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汇率变动取决于外汇的供求状况,而外汇供求发生的原因是国家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第二,国家借贷关系起因于国际商品的输入、提供劳务的收支以及资本的流动。 第三,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形式,前者指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款,只有它的变化才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第四,汇率变动取决于流动借贷是否相等。如果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则外汇供给量大于外汇需求量,汇率下跌,即本币升值;反之,则本币贬值。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借贷说只适用于具有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的国家,如果外汇市场不发达,外汇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就会被掩盖。外汇市场如果受到国家的干预,外汇供求决定汇率理论的作用就会有很大折扣。该这理论的适用性,还要受到两国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体相同的

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 比较严谨的看来,西方的管理理论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自从历史上第一步成文的法典——《汉莫拉比法典》在2000多年前颁布开始,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长河便由此开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研究,西方管理理论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完整严密的体系,并且发展出了各种不同的理论。从对其发展历史的研究,可以得出许多值得我国管理理论上值得借鉴的地方。西方管理理论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古代管理思想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以及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的现代管理理论阶段。每个阶段都形成了叫完整的思想或理论体系。而且各个阶段的理论思想既有一定的联系,也有所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管理理论经历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调整和发展。试图分开讨论各个阶段对我们的启示以及综合讨论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之处。 标签:经济与生产管理;组织管理;行为科学理念 中圖分类号:F2 1 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西方古代管理思想大致可以分为行政与法制管理思想、经济与生产管理思想以及组织管理思想。 1.1 行政与法制管理思想 行政与法制管理思想的代表便是西方各个古国在治理国家中所形成的思想。2000多年前,《汉莫拉比法典》的颁布,开启了西方管理思想的先河。这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法典,它成为西方管理思想体系中具有开元意义的第一步成文的法典。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西方管理体制中对政权和法制的重视程度。之后,古罗马帝国统治欧洲很长一段时间,其疆域几乎涵盖整个欧洲。要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疆域的国家,在管理体制上是需要严格的制度和成型的体系的。 1.2 经济与生产管理思想 西方古代经济与生产管理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所提出的“分工协作”的理论思想。这种思想为以后机械设备的发明使用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可以说,“分工写作”思想的提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深远的。埃及金字塔能够成功的建立起来少不了分工协作思想的功劳。当然,最为典型的还是威尼斯兵工厂的生产过程最能体现这种思想。其生产过程也是现代企业流水线作业的始祖。威尼斯兵工厂在生产、库存甚至财务上都沿用了这种分工协作的思想。 在“分工协作”上,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代的管理思想是随着军事的发展而产生,这也是当时时代所造成的。不管怎么样,其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伟大的管理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摘要: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 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了解世界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各种制度选择的优缺点我 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中间汇率制度 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范围内就不在存在统一的汇率安排,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选 择了浮动汇率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汇率 制度。这些汇率制度谁更优秀一些,或者是谁更符合现代世界经济潮流一些,都 成了各个学术流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再讨论这些观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前 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几种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汇率制度的分类一般根据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限制的幅度为标准来划分。一 种极端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不公布形成的本币兑换价格,本币 的兑换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不为了稳定或影响汇率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另 一种极端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作出承诺,在准永久性基础上保持汇 率不变。在两种极端之内,有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度排,汇率的固定成了一个相对 的问题。汇率的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平价的调整或者通过围绕平价浮动范围的调 整得以实现。 IMF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8类:(1)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2) 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钉住汇率安排;(4)水平带内的钉住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7)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 的管理浮动制度;(8)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一)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这种情况是指以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唯 一的法偿货币在本国流通,或者是货币联盟成员之间的汇率安排。比如实施欧元 币制的国家以及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二)货币局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国货币与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货币当 局无条件地按固定汇率出售或赎回本币,而且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方式,即 该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发行完全以外汇储备为后盾。该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制 度可信度高,缺点是过于僵硬,货币当局丧失主动权,这种制度适用于小型开放 的经济体,比如香港的联系汇率。 (三)钉住汇率制:是指汇率在货币当局的干预下,钉住某一指标的汇率制 度安排,钉住制有很多种形式:(1)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者 是一篮子货币,宣布钉住义务,一般来说汇率波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的 上下1%,但保留在不可维持条件下,再度改变平价的权利,这实际上是布雷顿 森林体系汇率制度安排的延续。(2)钉住水平带内的汇率制度:即允许汇率的 波动幅度超过中心汇率的上下1%。(3)爬行钉住制度:该国货币按照某一固定的、事先宣布的幅度或者根据某些量化指标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小幅 度的调整。(4)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与“爬行钉住制度”类似,但这种制度下允许货币围绕着汇率保持一定的波动幅度。 (四)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货币当局通过在外汇市场的主 动干预来影响汇率走势,这种干预事先并没有明确规定、承诺,也没有事先宣布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RR/03/10 Array CFEF研究报告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年11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另

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泰国(1997)、巴西(1999)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2000. 汇率制度安排的诸多变动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决定了一国汇率制度的安排? 一些经济学家从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Mundell(1961)提出了开放经济下的“三元悖论”(trilemma):货币政策的完全独立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汇率的完全稳定不能兼得。也就是说,在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一国若想维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就必须实行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若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就必须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Mundell(1961)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的理论,认为固定汇率最适用于通过国际贸易和要素流动而成为一体的地区。在这个区域内可以存在两种货币制度的安排:1. 由多个国家组成,但只能有一种货币,一个独立于各个国家的中央银行;2. 由多个国家组成,多种货币,多个中央银行,在货币区域内部各个国家相互采用固定汇率制度。这一理论也成为后来欧洲货币区产生的理论基础。Krugman(1979)国际收支危机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强调政府政策与维持长期固定汇率策略之间的差异,是造成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旦市场预期到这种差异,就会造成中央银行外汇储备的不断流失,从而失去了维持固定汇率的能力,被迫改变了汇率制度。Obstfeld(1986)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强调了公众预期是导致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汇率制度的选择存在多重均衡,对政府被迫进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预期,将引发投机冲击的自我实现,而危机的出现也印证了预期的实现。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范式,一些学者侧重于分析“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因素,如,Kaminsky 和Reinhart(1999),认为一国金融体系的脆弱引发了投机冲击;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货币危机本身存在很强的传染性(Calvo,1998)。货币危机理论也成为很多经济学家实证研究金融危机下汇率制度选择的基础。最近易纲,汤弦(2001)在“论汇率制度的选择”一文中,从Mundell“三元悖论”出发,建立了一个由政府主导时的汇率制度选择模型,推导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主要参数与最优货币区标准是大致相符的;而且由于中间汇率制度自身固有的道德风险和对政府的信任危机,会内生地引发投机的攻击,从而导致下货币危机,因此中间汇率制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更多的经济学家从实证的角度分析汇率制度选择的问题。Heller(1978)分析了70年代中期,不同国家汇率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更多的经济学家加入了这一行列,Dreyer(1978),Holden and Suss(1979),Bosco(1987),Savvides (1990),

管理学的发展历史

管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字:管理理论泰勒法约尔工人个人战略管理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史,从19世纪到现在,管理理论的发展和一些科学的管理理论。 自古以来,管理活动伴随着人类社会活动的始终。有例为证,被誉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闻名于世,同样闻名于世的还有《汉穆拉比法典》,当时的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在法典中,针对各种职业﹑各种层面上的人员,从责﹑权﹑利等方面出发,制定了282条法律,作为管理国家的制度。内容涉及人民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这使得巴比伦成为当时管理最完善的帝国。而公元前5世纪的《孙子兵法》则因为探索战略的一般规律被认为是最早、最系统的战略管理学著作。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古代中国都创建出了管理体系管理制度,总结出管理智慧。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劳动代替手工劳动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伴随着组织运作所要求的连续性﹑规范性﹑精确性导致的管理难度逐渐加大,管理成本上升,管理不善导致企业倒闭的例子的增多,一些人开始真正重视管理理论的研究,但主要局限于工厂内部的运作问题,并没有全面推广,直到美国铁路的大兴修建,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19世纪40年代末,美国铁路企业因为铁路的建设的热潮而成长起来,为了满足庞大的资金需求,股份制的出现使企业规模突破了个人资本量的限制,企业规模日益扩张,内部结构日益复杂,现代职业经理阶层应运而生。在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美国人泰勒开始思考如何使用秒表研究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法国人法约尔也在思考组织管理活动的普遍性和独立的规律,这标志着传统管理学的诞生。在过去的这100年中,管理已经从一种虚幻的的非正式的活动,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科学目录,人们不仅认识到管理活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人类组织和人类有组织的活动中,而且从各种可能的角度、采用各种可能的方法对管理活动和问题进行规范分析和研究。由于管理科学知识被广泛地用于指导管理实践,从而管理效率被大幅度地提高,管理科学化进程不断被推进,管理学的知识体系不断地扩张发展。所以很多人说,刚刚过去的20世纪是管理的世纪。经过整整一百年的发展,管理学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庞大知识体系和复杂分支的学科,在人类文明进程和智慧宝库中占有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管理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经历了从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早期管理阶段)、到行为科学阶段(传统管理阶段),再到管理理论阶段,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学派,例如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经理角色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完善了庞大的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研究综述.doc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的最新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对近几年国内外汇率制度选择的最新研究进行了综述,学者们对不同类型的国家进行了细分,挑战了传统理论,并且通过实证检验来寻找最有效的汇率制度,为不同类型国家的汇率制度选择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汇率制度选择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绩效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竞争之中,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更加频繁,使得汇率成为了一个被更多人关注的重要经济变量。 汇率制度的选择需要契合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主流观点中,判断一种汇率制度是否适合一般依照两种标准:宏观经济绩效标准和微观主体福利标准。本文综述了最近几年与汇

率制度选择理论有关的最新文献,可以发现,最新的文献大多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主体不断拓展,有些学者集中研究某一个国家,而有些通过多国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国外学者的视角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新兴市场国家,甚至涉及到一些经济欠发达的非洲国家。许多文献通过一国或者多国的数据对传统国际金融理论进行检验,得出了不完全一致的结果,并结合经济实际对结果进行了解释。 Coulibaly Davis (2013) 研究了非洲法郎金融共同体的作用,结果表明这种金融共同体对通胀有帮助,但是对经济增长没有明显作用。证据表明,在南撒哈拉沙漠国家,盯住汇率政策有利于财政政策的实施,但是对货币政策不利。当一个国家实行固定汇率制时,经济体受益于更好的财政收支平衡。但由于盯住汇率政策似乎对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应当选择一个没有锚定特定通货的货币联盟或者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Hiroyuki Yamada (2012) 研究了新兴和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和通胀目标制对于通胀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胀目标制在降低通胀率方面优于固定汇率制,至少和固定汇率制效果一样好,而中间汇率制度和灵活的汇率制度下的通胀率在大多数情形下更高一些。

汇率制度选择

RR/03/03 CFEF研究报告 汇率制度选择 张静、汪寿阳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RR/03/0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2003年10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小组 汇率制度选择1 目前,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一些研究机构、学者、政府官员和企业也纷纷对此发表看法。我们认为,人民币升值问题归根结底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问题。那么,现有的盯住汇率制度是否适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如何从盯住汇率转向更为合适的汇率制度?怎样决定适合中国经济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人民币汇率制度?从当前对汇率制度选择和世界汇率制度演变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益于解决以上问题的途径。 本报告首先对盯住汇率制度进行分析,介绍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影响因素,之后从总体上讨论决定汇率制度选择的长期因素以及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汇率制度的演变,最后提出当前汇率制度选择的BBC准则以及可供中国选择的几种汇率制度。 一、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1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本报告于2003年9月10日完成,将刊登于《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上。

从盯住汇率制度的脱离,既可以转向更为灵活的汇率制度也可以在现有制度下进行调节,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由于“外汇市场压力”而导致的正常脱离,另一种是由经济状况恶化而导致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从而被迫脱离盯住汇率制度。 具体而言,从盯住向更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五种:1)从任何盯住汇率制度转向浮动汇率制度;2)从硬汇率盯住(hard peg)转向软汇率盯住(soft peg);3)从固定的盯住汇率转向水平盯住或爬行盯住;4)从爬行盯住或水平盯住转向爬行带汇率制度;5)在汇率带制度中扩大浮动带的范围。而从盯住向不灵活的汇率制度的转变可以分为以下四种:1)从软汇率盯住转向硬汇率盯住;2)从任何汇率带制度转向固定的盯住汇率;3)从爬行带转向爬行盯住或水平带汇率制度;4)在汇率带制度中缩小浮动带的范围。 对正常脱离而言,伴随着贸易开放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更易向灵活的浮动汇率制度转变。这是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往往面临资本流动较大的波动性,因此日益增加的贸易开放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该国受到贸易条件(TOT)冲击的风险,而采用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可以缓解或吸收这些冲击,抵御外来资本流动所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一般是同银行体系的外汇系统开放和官方的外汇储备有关。银行系统的外债相对其外国资产比重的下降将促使从盯住向更不灵活的汇率制度转变,因为银行系统外债比例的下降预示着其所受到的汇率风险的减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通过汇率浮动的调节来控制汇率风险的依赖;同样,巨额的官方储备也形成了对相对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但是,这种正常脱离盯住汇率制度的现象通常不出现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而是在那些长期实行盯住汇率制度的国家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关于汇率的理论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一、主要汇率理论 Ⅰ、国际收支理论(又称国际借贷说,外汇供求说) ①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理论由英国的葛逊于186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准--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②内容评价 葛逊的国际借贷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汇率波动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论又称这一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从目前的角度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该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此理论对汇率变动原因的解释(由外汇供求关系亦即流动借贷引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证明,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由何决定这个问题,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增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 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汇率变动取决于外汇的供求状况,而外汇供求发生的原因是国家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第二,国家借贷关系起因于国际商品的输入、提供劳务的收支以及资本的流动。 第三,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形式,前者指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款,只有它的变化才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第四,汇率变动取决于流动借贷是否相等。如果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则外汇供给量大于外汇需求量,汇率下跌,即本币升值;反之,则本币贬值。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借贷说只适用于具有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的国家,如果外汇市场不发达,外汇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就会被掩盖。外汇市场如果受到国家的干预,外汇供求决定汇率理论的作用就会有很大折扣。该这理论的适用性,还要受到两国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体相同的限制。 ③代表作 戈森:《外汇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汇率制度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 https://www.doczj.com/doc/b73615523.html, 期刊门户-中国期刊网2010-10-9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9月第3期供稿文/王晓丽 [导读]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 王晓丽(中平能化集团天工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F821文献标识码:A 摘要:随着中国汇率制度的改革,让我们逐渐的认识到只有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才是最好的汇率制度。了解世界汇率制度的变革,及各种制度选择的优缺点我国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浮动汇率固定汇率中间汇率制度 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范围内就不在存在统一的汇率安排,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多种汇率制度并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其中,大多数发达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则选择了钉住汇率制和介于它们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这些汇率制度谁更优秀一些,或者是谁更符合现代世界经济潮流一些,都成了各个学术流派争论的焦点问题,再讨论这些观点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前世界上比较常用的几种汇率制度,以及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汇率制度的分类及发展趋势 汇率制度的分类一般根据货币当局对汇率变动限制的幅度为标准来划分。一种极端是完全的自由浮动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不公布形成的本币兑换价格,本币的兑换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也不为了稳定或影响汇率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另一种极端是完全的固定汇率制度,货币当局作出承诺,在准永久性基础上保持汇率不变。在两种极端之内,有各种形式的汇率制度排,汇率的固定成了一个相对的问题。汇率的相对固定一般是通过平价的调整或者通过围绕平价浮动范围的调整得以实现。 IMF将各国的汇率制度分为8类:(1)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2)货币局制度;(3)传统的钉住汇率安排;(4)水平带内的钉住汇率制度;(5)爬行钉住汇率制度;(6)爬行带内的浮动汇率制度;(7)不事先公布干预方式的管理浮动制度;(8)独立浮动的汇率制度。 汇率制度的主要形式有: (一)无法定独立货币的汇率安排:这种情况是指以其他国家的货币作为唯一的法偿货币在本国流通,或者是货币联盟成员之间的汇率安排。比如实施欧元币制的国家以及一些根本没有自己的法定货币的国家和地区。 (二)货币局制度:明确规定了本国货币与某一国货币的兑换比率,货币当局无条件地按固定汇率出售或赎回本币,而且这是投放基础货币的唯一方式,即该国家或地区的货币发行完全以外汇储备为后盾。该制度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制度可信度高,缺点是过于僵硬,货币当局丧失主动权,这种制度适用于小型开放的经济体,比如香港的联系汇率。 (三)钉住汇率制:是指汇率在货币当局的干预下,钉住某一指标的汇率制度安排,钉住制有很多种形式:(1)传统的钉住汇率制度:钉住单一货币或者是一篮子货币,宣布钉住义务,一般来说汇率波动的最大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

管理学 西方管理学发展史

浅谈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通过长期总结管理经验,人们对早期管理活动加以探索研究,形成了简单的管理思想。没有管理思想,人类的管理活动就会毫无章法,甚至失败。管理思想对管理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西方管理思想。 纵观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史,我认为这是一个从“资本”到“人本”的过程。西方管理思想最初注重“生产硬件”,通过改变工作方法、工作报酬等方面提高生产效率,认为人是“经济人”。而20世纪50年代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管理活动的主体-----人。研究人员开始关注人的需求、人的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提出“社会人”理论。这种转变,不仅和管理思想本身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有关,和时代、科技的转变也密切相关。 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工厂开始兴起,这不仅需要大量劳动力和管理者,也为管理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形成早期管理思想。最早对管理思想进行系统论述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斯密提出劳动分工和劳动价值论。在他出版的《国富论》一书中,他认为劳动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源泉,而生产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创造劳动价值。而在此经济行为中,人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即“经济人”。 斯密之后,英国人查理巴贝奇对报酬制度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分工可以减少工资支付,从而提出“边际熟练”原则。此外,巴贝奇提出工人收入应由固定工资、利润和奖励三部分组成,按生产效率不同分配工资。 以上管理思想的诞生,与当时工厂制度的发展和社会对管理方法的需求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为了适应工业时代而产生的。这些思想比较零散,无法构成体系或学说,但奠定了管理理论的基本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开始形成。此时的企业经过两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规模,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管理职能和资本所有权相分离。市场不再是“一座城的市场”,而是一个国家的市场,甚至出现了国际市场。市场的扩大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旧的管理思想不再适用,这迫使管理思想发生转变。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思想发展迅速,形成了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泰罗强调科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最高工作效率,为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用科学的手段使一切科学化、制度化。对此,泰罗提出了以下管理制度: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对工人进行科学培训、选择和提高;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以文件形式固定以推广;管理和劳动分离。 然而,泰罗制有其局限性。他仅仅研究了如何发展生产

汇率理论发展综述

汇率理论发展综述 摘要:汇率理论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汇率的决定;二是汇率制度。本文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对主要的汇率理论进行了回顾与归纳,以理清西方现代汇率理论(汇率决定理论和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汇率理论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对汇率理论的最新发展作了简要的展望。 关键词:汇率理论;汇率理论发展;文献综述 一、前言 汇率理论是国际金融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汇率决定理论与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共同构成了汇率理论的主体。鉴于汇率理论文献综述的撰写对今后研究生阶段进一步学习的研究意义以及对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等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西方汇率理论的关键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1.汇率理论历史概况及相关概念 早在中世纪时期,由于商品货币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使得货币兑换成为经常性的交易,汇率问题就己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14世纪初,法国学者桑德罗枪巴罗(SandroLebaleo)运用汇兑资金的在途风险来解释汇率变动的原因。15 世纪初,意大利经院学者罗道尔波斯(RudolfBusch)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来解释汇率的决定。他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而货币供求的变动决定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人们对货币的公共评价又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含的贵金属成份的纯度、重量和市场价值。因此,这种观点被认为是汇率供求理论的起源。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salamanca) 学派初步研究了货币供应量、物价变动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汇率理论。进入18世纪之后,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以及各国对外贸易的扩大,汇率理论有了较大的发展,瑞典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宁(Christie),英国经济学家休漠(DavidHume)、穆勒(Mu eller)、康替龙(Kontinen)、金块主义者博伊德(Boyd)、桑顿(Thornton)、霍纳(LuisHorna)和反金块主义者贝林(F.Barlng)、鲍赞克特(C.WBosanquet)等人都对汇率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 1752年英国经济学家休漠(DavidHume)在其名著《论贸易差额》中提出了“价格一金币一流动机制”,实质上是最早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而1861年,英国经济学家葛逊(Gossen)在其《外汇理论》一书中提出的“国际借贷说”也可以算得上是早期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它以一国的国际借贷为依据,从外汇供求关系变化的角度探讨了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变动的原因,并成为当时汇率理论中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金本位制全盛时期的结束和纸币本位制的开始。战后,由于铸币平价己失去意义,各国货币汇率出现了剧烈频繁的波动,给国际贸易造成严重的困难。西方经济学家开始把注意力逐步转移到研究汇率决定的问题上来,并使汇率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最著名的有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K.G.cassel)提出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和法国学者阿夫塔里昂(A,Aftalion,1927)提出的“汇兑心理论”。 30年代大危机之后,受凯恩斯(Keynes)经济学的影响,汇率理论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由英国学者格里高利(Gregory,1934)和爱因齐格(Einqink)等人提出的“均衡汇率说”和“利率平价说”(1932)。二战以后,国际货币的新秩序一布雷顿森林体系得以建立。在这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由于各国货币必须与美元挂钩,汇率变动亦被人为地加以操纵,因而这一时期国际金融领域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理论的研究处于相对萧条的局面。 直到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及各国普遍实行浮动汇率制后,汇率理论的研究才出现了重大转机,一系列新的学说和理论不断产生和涌现。从现代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主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与 人类的管理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西方管理思想是人类管理思想不断发展的结晶,在管理思想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程,有利于我们从中正确地吸收和消化西方先进的管理思想,实现我国管理科学的 跨越式发展。 1传统管理阶段 人类最早的管理活动是从原始家庭组织开始的,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展,社会组织结构也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管理活动也随之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18世纪60年,以英国为 代表的西方国家开始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人们开始把科学思想运 用到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批卓有贡献的思想家、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进入了传统管理阶段,其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查尔 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等。 (1)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观点和经济人观点。斯密在17 7 6年发表《国富论》,认为劳动分工能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并提出了经济人观点,认为人们在经济行为中追求的完全是私人利益。 (2)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巴贝奇183 2年发表《论机器与制造业的经济》,认为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仔细研究工作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配制度,为现代劳动工资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3)罗伯特欧文的人事管理。欧文提出要缩短工人的劳动 时间、提高工资、改善住房,并在自己的企业进行改革试验证明:重视人的作用、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大利润。 在传统管理阶段,管理基本上处于积累经验阶段,为后来泰勒等人创立科学管理体系打下基础,开始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过渡。 2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古典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该学派把管理分为三个主要职能———计划、组织、控制。古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和古典组织理论。 2.1 科学管理理论 这个管理学派认为可以从“科学”的观点去分析所干的工作和对劳动进行监督,通过客观事实分析并利用从经验中得到的数据应能找到进行工作的最好办法。 (1)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泰勒1911年出版《科学管理原理》,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石。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 个方面:确定合理的工作标准;工作方法标准化;合理配备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实行职能工长制;例外管理。 (2)莉莲吉尔布雷思和弗兰克吉尔布雷思简化工作的原则。吉尔布雷思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劳动简化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总结出了劳动中许多特征不同的分动作,提高了劳动效率。 3) 甘特工作计划的原则。甘特的贡献主要有:甘特图表、任务 奖金制度、非金钱因素论。甘特还认为,提高效率的最重要源泉是管理人员的工作方法而不是劳动者。

汇率制度选择模型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CFEF 研究报告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虚拟经济与金融研究中心RR/03/10 中国科学院管理、决策与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2003 年11 月 最优汇率制度的数理分析 何青李凌波杨晓光 摘要:本文从Mundell “三元悖论”出发,构造了一个简单的静态模型分析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 何选择最优汇率制度。建模的主要思想是认为最优的汇率制度取决于一国政府如何在汇率 浮动的风险损失和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这种综合权衡体现了一国的经济结构及各经济部门之间利益的均衡。通过模型的解析分析,本文发现中间汇率制度可能是最优汇率制度,但是其可选择的区间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大而缩小,而且维持最优中间汇率制度需要小心谨慎的努力;此外随着资本开放程度的加深,最优汇率制度将内生地向两极分化。 关键词:三元悖论、角点解、中间汇率制度、汇率浮动风险损失、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损失

1 引言 自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 )解体以后,国际上汇率制度的 安排一直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很多国家都修改了自己的汇率制度。西方主要的工业国家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初相对浮动的汇率制度安排发展到最近几年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 安排—欧元区;与此同时,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从解体之初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发展到了 另一个极端(如,墨西哥(1994 )、泰国(1997 )、巴西(1999 )等都采取了完全浮动的汇 率制度),而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表一显示了自1970 年以来世界范围内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表1 :汇率制度选择的变迁 Year 相应汇率制度安排国家的比例(IMF) 固定汇率有限浮动管理浮动完全浮动 1970 97.2 0 0 2.8 1975 63.9 11.1 13.9 11.1 1980 38.9 5.6 47.2 8.3 1985 33.3 5.6 36.1 25 1990 19.4 13.9 30.6 36.1 1995 13.9 8.3 38.9 38.9 1999 11.1 11.1 33.3 44.5 资料来源:Calvo, A. Guillermo and Carmen Reinhart , “ Fear of Floating ”mimeo,

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是货币的对外价格-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其中心思想为:汇率决定于外汇供求。西方汇率理论错综复杂,流派纷呈,有传统汇率理论,也有现代汇率理论;有论证汇率决定的,也有说明汇率变动的。汇率理论作为金融理论的一部分,伴随着汇率制度经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由一种附属理论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立的理论。 产生发展 汇率理论的产生发展,是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的。在中世纪,各国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货币制度也比较健全,货币兑换开始经常化,于是人们就开始关注汇率问题。从那时到现在,货币制度经历了贵金属本位制、金属汇兑本位制及信用纸币本位制,从中也可以追踪汇率理论发展的轨迹。 14世纪初,法国学者伦巴多回答了汇率变动的原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主要受风险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有的学者认为汇率变动受货币供应影响。英国学者爱利斯伯里指出铸币外流会使对英镑汇票的需求超过供给,导致英镑升值,并使英镑流动逆转。1403年,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提出了公共评价理论,他认为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的供求,而这种供求又取决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这个理论的背景是中世纪出于宗教道德问题,许多学者参与了高利贷的讨论,其中就有关于英国货币的汇兑比率是否隐含了遭受谴责的高利贷利息在内这样的问题,这个理论使人们接受了一种观点,即如果汇率是根据市场的公共评价而得出的,则是正当合法的。到了16世纪,西班牙萨拉蒙卡大学的学者们认为,货币的价值及其购买力是汇率的决定因素,而货币的价值和购买力的高低,受物价的影响,物价的变动则是由货币供应决定的(货币数量论的影子)。例如在1566年纳瓦罗指出,只有知道两种货币的价值之后,才知道两种货币的汇率偏离铸币平价的各种原因,其中关键因素在于货币供求。另一位学者贝纳兹认为两国货币可以根据购买同样的一揽子商品所需要的各自货币的比率进行兑换(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萌芽),他指出,在货币稀缺的地方,物价相对便宜,因此用此地较少的货币可以兑换物价较贵的地方较多的货币。1642年又一位学者卢果提出,汇率是由货币内在价值即含金量决定,而其变动则受外在价值影响,外在价值主要取决于货币供求。中世纪的学者们对汇率决定及其变化的解释主要有两点:一是汇率的决定是以铸币平价为基础的;二是汇率的变动受货币稀缺或丰裕程度的影响。 重商主义者对汇率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17世纪前半期,汇率理论史上发生了第一次重要的争论,主要在马林斯、米塞尔顿以及托马斯孟之间展开,史称“三M争论”。他们都认为汇兑平衡率是由汇兑的铸币平价决定的,也就是按货币金银含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一)

汇率制度选择理论综述(一) 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制度选择理论也一直是国际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新的汇率制度选择理论层出不穷,例如中间汇率制度消失论、发展中国家汇率选择的“原罪论”、害怕浮动论等等。笔者拟从一个较新的角度来对汇率制度选择理论进行梳理,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新的分析思路。 一、汇率制度与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固定汇率制度的支持者认为,长期稳定的汇率水平有助于人们建立稳定的 预期,为国内外投资者的决策制定提供一个确切的基础,促进国际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而未来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会对投资决策制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国际贸易和投资。虽然企业可以在远期外汇市场上和期货市场上进行对冲操作以规避风险,但这意味着交易成本的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由于外汇市场不成熟,套利渠道的相对缺乏,它们在浮动汇率面前尤其显得束手无策。极端的易变性意味着货币错配(CurrencyMisalignment)仍然发生,而这将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减少投资和外贸,引起经济增速降低,这对于缺乏远期套期保值的国家来说尤其如此(BirdandRajan,2001)。 而浮动汇率制度的倡导者声称,作为本国货币的外国价格,汇率可以在外汇市场上由供求决定,由市场力量决定的价格信号往往是最优的,有利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很多经验研究证明,汇率的短期易变性对于贸易的影响是极小的。而且,被观测到的汇率易变性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实际风险。即使该风险在外汇市场受到压制,它也会在其他场合以更不令人愉快的方式爆发出来(Frankel,1996)。(例如,美国为避免因实际供求因素导致的美元升值的措施,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 汇率制度选择的中间派和灵活派则认为,汇率变动对产出的影响是不确定的,而且可能与经济实体的特点及初始条件有关。因此,应对外部冲击的合适政策应该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政策(ChangandVelasco,1999)。 二、汇率制度与通货膨胀 实施钉住汇率制可以约束钉住国政府货币政策。当钉住国的通胀率与被钉住国的通胀率严重背离时,资本的跨国流动将使钉住国货币面临贬值或升值压力。若钉住国通胀率显著高于被钉住国,资本外流将造成贬值压力,为了维持钉住汇率制将减少甚至耗尽其外汇储备。所以这种约束可以看成是一种货币纪律。理论和经验分析给出三个理由,证明钉住汇率制度能有效遏制通货膨胀:(1)钉住汇率建立了清晰的、可操作的目标,同时捆住了政府的手,使得政府反通胀的承诺更加可信;(2)钉住汇率可以帮助价格和工资制定者围绕一个新的低通胀均衡协调它们的行动和预期;(3)钉住汇率制度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渠道,使得家庭和企业能够在高通胀时期渡过后,将它们从海外撤回的离岸资产转化为本币资产。(在浮动汇率制下,没有这样能重建本币资产的自动机制,因为央行没有义务购买撤回本国的以外币计值的资本)(Bruno,1995)。 浮动汇率制下反通胀措施的紧缩性比固定汇率制下更强(通常导致过高的实际利率和 本币高估),因此浮动汇率制下很多稳定措施都失败了。即使在浮动汇率制下反通胀措施能取得成功,成本也明显比在钉住汇率制下高。以波罗的海沿岸的两个邻国为例,爱沙尼亚采用了货币局制度,拉脱维亚早期采用了浮动汇率制度。两国都成功地结束了转轨时期的高通胀,但拉脱维亚经历了一次更深更持久的衰退。根据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资料,爱沙尼亚在1993、1994、1995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为-7%、6%、6%,而拉脱维亚的同期增长率为-15%、2%、1%;更有意思的是,拉脱维亚在1994年上半年采用了钉住汇率制(Sachs,1996)。 三、汇率制度与汇率的波动与背离 资本流动性的增大容易产生汇率的波动性和背离问题。由于可以通过市场消除与不确定性相关的即期汇率波动,所以汇率的波动性并不是个严重问题。背离比波动性更严重,因为持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