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地质学与地貌学》实习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

时间 2012/6

一.庐山地理概况(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基本地理特征)

行政区划

庐山风景区地理上隶属九江市管辖范围,行政上庐山风景区归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管理。庐山风景名胜管理局是江西省政府派出机构,副地级级别,江西省政府直管,由九江市代管,

管辖面积121平方公

里。其中牯岭镇是庐山

风景名胜区所在地,镇

政府驻牯岭街,面积53

平方公里,人口1.5万,

辖芦林、长冲、日照、

正街、窑洼、橄榄、大

林、花径8个居委会和

朝阳、胜利2个村委会。

行政代码:360402 行

政级别:市辖区

长途区号:0792 车

牌号码:赣G

人口:27万人人口密度:545人/km2

面积:495km2 邮政编码:332000

身份证前六位:360402 隶属政区: 九江。

地理位置

庐山,是江西首屈一指的名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的莲花镇附近。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清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基本地理特征

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庐山地区水资源丰富,

有着丰富的降水、地表水甚

至地下水,庐山顶上已打出

自流井,仰天坪开发区的供

水也能满足。庐山地区的沟

谷水系自成系统,各以庐山

为源,流归江湖。山顶山行

行宽谷通过河流袭夺作用而

沟通,下切V型谷多瀑布跌

水转入山侧深邃的峡谷。在

庐山景区多借袭夺弯筑坝蓄

水成湖,并建给排水系统调

节用水,或借以发电补充供

电,同时增加了水体风光旅游。芦林湖

以下是庐山水系及其演变情况

1、水系的形态:在构造影响下,河流流向与构造走向一致,两者相互平行,作北东—南西向,少数河流流向与构造垂直,作南东—北西向。

2、河流袭夺:河流袭夺的原因主要是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流动。

3、瀑布:由于溯源侵蚀作用,即流水向沟谷源头侵蚀,随着侵蚀作用不断加强,侵蚀面不断后退,转折点坡度变大,水流到次便会形成跌水,形成瀑布,如三叠泉瀑布、大口瀑布。

人文地理

(左图:朱德故居)

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名胜古迹遍布。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此留下了浩如烟海的丹青墨迹和脍炙人口的篇章。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庐山云雾;李白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秀峰马尾瀑;毛泽东写的“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均是诗景交融、名扬四海的绝境。庐山的名胜古迹还有:列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唐寅《庐山图》中的观音桥、周瑜鄱阳湖练兵点将之处周瑜点将台、周敦颐写出《爱莲说》的爱莲池、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屯兵饮马的小天池、凭栏可极目远眺蜿蜒长江的望江亭、白居易循径赏花的花径、千年古树三宝树、观鄱阳湖日出的含鄱口,有3000多种植物的植物园、如五老并立的五老峰、抛珠溅玉的三叠泉瀑布,被陆羽誉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天下第六泉的招隐泉,天下第十泉的天池峰顶龙池水等等。“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自古以来深受众多的文学家、艺术家的表睐,并成为隐逸之士、高僧名道的依托,政客、名流的活动舞台,从而为庐山带来了浓浓的文化色彩,并使庐山深藏文化的底蕴。

山水文化,是人们以自然山水为素材而创造的精神成果。山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和自身的过程中辟出的一片壮丽天地,亦是构成中华民族形象的重要精神支柱。庐山山水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的精彩折射,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庐山的自然,是诗化的自然,亦是“人化”的自然。自东晋以来,诗人们以其豪迈激情、生花妙笔,歌咏庐山的诗词歌赋有4000余首。东晋诗人谢灵运的《登庐山绝顶望诸峤》、南朝诗人鲍照的《望石门》等,是中国最早的山水诗之一,庐山并成为中国山水诗的策源地之一。诗人陶渊明一生以庐山为背景进行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他以后的整个中国诗坛。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为庐山留下了《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等14首诗歌,他的《望庐山瀑布》同庐山瀑布千古长流,在中国华大地及海外华人社会中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极品。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庐山风景,是以山水景观为依托,渗透着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庐山,通过诗人、书画家、文学家、哲学家们的心灵审视,创造出众多散发着特别浓郁人文氛围的历史遗迹。正如一位新加坡学者所评论的那样:“如果说泰山的历史景观是帝王创造的,庐山的历史景观则是文人创造的。”陶渊明以庐山康王谷作为文化背景,创作的《桃花源记》,洋溢着“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光灿。南朝时的《庐山二女》,以庐山为活动舞台,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一处名胜——花径;他在庐山筑有“庐山草堂”,所撰的《庐山草堂记》,是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宋代理学家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并使其成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首,由此宋明理学在这里千秋耕耘,并真切地记录了这一具有深刻特征的文化现象的过程和历史。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为中国封建教育的准则和规范,同时也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进程。山水诗、山水画是中国山水文化中两大华项,山水诗在庐山大放光采,山水画亦在庐山一展风流,闪烁出耀人的辉光。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独立存在的山水画,从此历代丹青大师以庐山为载体,以这一艺术形式对庐山赋予美感境界的表述。中国画在理论上的第一次突破,亦是顾恺之的“传神说”,然而这是受到东晋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学思想影响的结果。庐山东林寺莲社“十八高贤”之一的宗炳,他所撰的《画山水序》,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中国山水画论,他所阐述的山水“畅神说”,打破了“君子此德”的美学观,表现了一个新的美学思潮的兴起。文人墨客对庐山抒情写意,浓墨重彩,使庐山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学家们对庐山进行科学探求,揭示其美的真谛。现代地质学家李四光,以庐山第四纪地质地貌为研究对象,发表了《冰期之庐山》等一系列研究著作,从而开创了第四纪冰川学说,又由此而引发中外学者对庐山第四纪冰川的学术论争,从而演奏出一部中国第四纪地质学的世纪交响曲……

经济地理

庐山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区位优势,名蜚中外的知名度,庐山的深度开发,首先要解决好景区理念组装的规划问题,在具体操作上,对曲牯岭景区和山南景区组成的核心区,进行政治文化理念的设计,以政治名人的秩事、起居、游览为内容,开发体验名人生活的旅游项目。在外围区,沙河景区应加强宗教文化理念设计,提高东林寺的宗教感染力,开发一定规模的香客市场,

而浔阳景区及鄱阳湖风景线应加强文学感应的理念设计,开发文学夏令营、儒商商务旅游等项目,从而形成一个以核心区政治文化功能为主体,兼具外国区宗教文化、文学感应功能的大庐山理念形象,并使外围区起到对核心区游客分流的作用。

在社会资源的开发上,庐山应利用谷帘泉和招隐泉的名泉优势,辅以“云雾茶”,大力开发茶文化,合理布局一些具有江南韵味的茶楼,开设说书、评唱等古典式旅游项目,以弥补在风情上的不足。另外,合理规划牯岭镇的开发规模,理顺开发与环境容量的关系,使牯岭向纯粹性旅游特区发展,扭转目前其社会职能“小而全”的局面,以求得保护旅游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二.庐山地质特征

庐山地层与构造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其岩性一般上部为长石石英砂岩,中部为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石英砂岩,下部为石英粗砂岩。因为岩石软硬不同,抗风化能力不同,因此侵蚀的程度也不同。上部长石石英砂岩较软,抗风化能力弱,因此很多地方已经被侵蚀,中部石英砂岩出露。如牯岭上层岩石已经被侵蚀,中层含砾石英砂岩因为坚硬,抗风化能力强而被保存下来,西谷因为上层长石石英砂岩被侵蚀而形成逆地貌。牯岭是牯岭向斜的一翼岩层因岩性比较坚硬而保存下来形成山岭的逆地貌,这是一个次成谷,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岩层的产状:走向是东北65°——西南245°,倾向是155°,倾角是40°。这是在月照松林处测得的数据,此处岩层已经被侵蚀得差不多了,背面已经崩塌,其倾角很大。五老峰是单斜山,单面崩塌到鄱阳湖,岩性为总的来说是石英砂岩,但因为变质作用,夹杂片岩。其岩层的产状为:走向NE55°——SW235°,倾角34°,倾向145°.。牯岭和五老峰岩层都是北东——南西走向,因此可以看出庐山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延伸。

庐山南部地层较北部地层为老, 由元古代前震旦系双桥山群组成, 主要岩层有片麻岩、匡顶板岩与仰天坪页岩等, 其东南部尚有大片的喷出岩和侵入岩出露。

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 1 474 m) 就是由前震旦纪喷出的变流纹岩组成( 南部在前震旦纪处于浅海环境, 期间有多次火山喷发, 喷出酸性变纹岩, 燕山运动中有大量侵入岩产生, 产生混合岩。北部前震旦系地层绝迹, 而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 其主要岩层有五老峰粗粒石英岩( 亦各大月山粗砂岩) 与牯牛岭层。大月山粗砂岩岩性艰硬, 在庐山都成为高大山岭、悬崖峭壁。如大月山、五老峰、大林峰、虎背岭及庐山东南侧和西北侧的断层崖皆由此岩层组成。牯牛岭层可分为二层: 上层———泥质砂岩或砂质页层、千枚岩; 下层———女儿城砂岩。它们往往交互成层。女儿城砂岩较坚硬, 出露之处, 多为山脊, 如女儿城、日照峰、蚱蜢岭、含鄱岭、九奇峰、上霄峰与玉屏峰等, 均由此岩层组成。上部的泥质砂岩、砂质页岩、千枚岩, 岩性软弱, 多被侵蚀, 形成次生谷地, 如大校厂、船洼、西谷、七里冲、小天池等。

2.2构造(断裂、褶皱、X节理、虎背岭单面山、背斜谷、向斜山)

断裂是岩体的破碎现象。是由于应力作用下的机械破坏,使岩体丧失其连续性和

完整性,不涉及其破碎部分是否发生位移。断裂包括裂隙、节理和断层等。

褶皱是由于两边岩石挤压组成地壳的岩石受构造应力的强烈作用,使岩层形成一系列弯曲而未丧失其连续性的构造。所控制的山脊主要有 5 列:五老峰、大月山、女儿城、牯岭、虎背岭。山脊之间为谷地,主要有 4 列:七里冲、大校场—船洼、中谷(东谷)、西谷(大林冲),山脊和谷地平行排列,而且均作北东—南西走向。

x节理(如下图)是指岩石受剪切应力破裂形成的裂隙。能切穿岩石中的砾石、结核和岩脉等,节理面光滑平直通常是闭合的,延长较远。剪切节理多成群出现,

构成平行排列或雁行排列的节理组或由

两组剪切节理形成共轭的x节理。在锦绣

谷变的岩石上有出现。

虎背岭单面山:它是虎背岭倒转背斜北翼

断陷后残留的南翼,成为单斜层及单面

山。

背斜山:大月山背斜形成于庐山北部地区

的最高峰岭——大月山(1453m),背斜

发育典型,形态完整,出露的地层主要是

南沱组下部的石英砂岩和含砾石英砂岩。大月山背斜由大月山背斜的核部构成;由于受背斜构造的控制,山体大致呈北东—南西向延伸;因中部上升量最大,故该背斜山分别向北东—南西端倾伏。

向斜谷

庐山北部发育了两列典型的向斜谷,为东谷-王家坡谷地和青莲寺谷地。东谷—王家坡向斜谷呈北东—南西向展布,因受剪刀峡断层错动的影响,在日照峰一代隆起,导致王家坡向斜谷和东谷向斜谷分别向东北、西南倾斜。东谷向斜核部主要由南沱组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和凝灰岩组成,岩性松软,易受侵蚀,故保留的地层较薄;而王家坡向斜谷南沱组上部地层已被剥蚀而光,出露的是南沱组中部的地层。东谷向斜谷在乌龙潭以上发育较好,而向西南牧马场—碧云庵一带受到次一级河谷切割发育不明显,局部甚至出现地形倒置形成向斜山。青莲寺谷地是受三叠泉向斜控制形成的向斜谷。

2.3外动力地质作用(高岭石的形成、球状风化)

高岭石的形成高岭石是长石和其他硅酸盐矿物天然蚀变的产物,是一种含水的铝硅酸盐。它还包括地开石、珍珠石和埃洛石及成分类似但非晶质的水铝英石,因此叫作一它们属于粘土矿物。高岭土是一种主要由高岭石组成的粘土。长石经过完全风化之后,生成高岭土、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再随雨水、河川漂流转于它处并再次沉积,这时石英和可溶性盐类巳分离,即可得高岭土。高岭土在瓷坯中所占的份量最大,是生产瓷器的良好原料。

球状风化(如左图)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能在勘察阶置充分的了解其分布特点.很可能在工程施工和线路运营过程中导致施工困难(断桩、增加施工成本)、上部结构失稳(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2.4庐山地质发展简史

庐山的形成经历了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山体也由时代不同的岩石组成。它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峨的孤立形山系。但是在上升之前它曾经也经历过了沉降的过程。

大约在10—23亿年前,即前震旦纪——二叠纪时,本区处于浅海至滨海环境,并发生缓慢的沉降,沉积物厚达5000米,沉积岩层有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沙砾岩、砾岩、石灰岩、页岩和凝灰岩等。当然在总的沉降过程中,也有几次的上升,过程如下:前震旦纪——吕梁运动上升为陆地,——后下沉——晚奥陶世上升——后下沉——志留纪末至泥盆纪早期上升(加里东运动)——泥盆纪中期至二叠纪下沉。中生代燕山运动时,从上二叠纪至白垩纪庐山发生断裂上升而成为陆地——晚白垩纪庐山周围断裂下沉接受沉积,沉积物厚达数百米——第三纪历史地区微弱上升——第四纪直到现在强烈上升,并使庐山成为断块山,山体受到剥蚀,但是庐山周围相对下沉,而且产生鄱阳湖。庐山断裂上升量最大是在山体的中南部,向东北方是西南方递减,所以庐山的高度也同样中南部最高。

三.庐山地貌特征

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多样,成因复杂,地貌景观多样,是地貌实习的良好基地。本区地貌特征及其发生、发展是新构造运动、岩性和流水、重力、冰雪、风力等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1长江九江段河流地貌及九江平原的地貌特征(北岸河漫滩堆积、江心洲、

南岸侵蚀岸)(如右图)

庐山之北的平原地带,由于地壳下沉,河流下切成为沉溺河谷,有的河段被长江的河漫滩或自然堤隔开而成为湖泊,如九江附近的八里湖、甘棠湖、白水湖等。庐山河流带出的物质出山后,在出口外围堆积成扇形地,进而形成了九江平原,长江在九江处受到庐山阻挡而形成大的弯曲,由于受到流水的冲刷作用影响,流水不断的冲刷南岸,侵蚀南岸的岩石,而在北岸由于流水速度慢,泥沙不断沉积下来形成河漫滩,由于长江水位的不断变化,在河流中间形成了露出水面的部分,经过几次大的洪水之后,露出部分不断扩大最后长出植被形成了江心洲。

3.2流水地貌特征(流水侵蚀地貌(V形谷、瀑布、潜蚀洞——仙人洞、河

流袭夺现象——锦绣谷袭夺西谷、流水溯源侵蚀下切——黄龙潭、乌龙潭))

V形谷

在河流或沟谷发育的早期,沟谷在流水作用下向下侵蚀,不断切割岩石,使沟谷变得越来越深,呈现出v型,称作V形谷。

三叠泉瀑布(右图)

三叠泉位于五老峰下部,飞瀑流经的峭壁有三级,溪水分三叠泉飞泻而下,落差共155米,极为壮观,撼人魂魄。三叠泉每叠各具特点。一叠直垂,水从20多米的巅萁背上一倾而下;二叠曲折,直入潭中。“上级如飘雪拖练,中级如碎玉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站在第三叠仰头仰望,三叠泉抛珠溅玉,宛如白鹭千片,高低争飞;又如百副冰绡,抖腾长空,万斛明珠,九天飞洒。如果是暮春初夏多雨节令,飞瀑如发怒的玉龙,冲破青天,凌空飞下,雷声轰鸣,令人叹为观之。

仙人洞

仙人洞位于虎背岭背斜核部,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岩层产状近水平,岩性为含砾石英砂岩夹千枚岩,比较软弱,有利于岩石的风化、侵蚀和崩塌,形成最初的岩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因其形似佛手,故名佛手岩。后又加上人为的作用最终形成。

仙人洞断臂山

锦绣谷袭夺西谷:西谷原来由虎背岭南侧向南西流入石门涧,但在天桥附近被向西流的锦绣谷袭夺。河流袭夺原因分析:庐山上升之前,山体内的河流已发育为成熟的老河谷阶段,即河流循软弱岩层发育和沿岩层走向(作北东向或南西向)流动。当山体上升后,新出现的北西向或南东向河流溯源侵蚀,由于它的流程短和纵比降大,故袭夺了北东——南西流向的河流。

流水溯源侵蚀下切乌龙潭原由三个大小不一的潭渊组成,古书中记载:“乌龙潭凡三潭,中、上两潭皆高数十百丈,下潭稍平夷。”至今,只见一潭。潭水分五股从巨石隙缝中飞腾而下,短而有力,象是一把银锻的竖琴,在昼夜拨动着琴弦。黄龙潭由石门涧上来,步行一段路,便可到黄龙潭、乌龙潭。河谷因潭水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蚀离,并使其向上游源头侵蚀后退的现象。又称向源侵蚀。

乌龙潭黄龙潭

3.3冰川地貌特征

西方国家的地质学家曾断言,中国无第四纪冰川。对于此说,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却加以否定,他在庐山发现了众多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并认定庐山众多奇特的地貌景观是第四纪冰川雕琢"杰作"。他的《冰期之庐山》,揭开了中国第四纪冰川学说,并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的学术论争,,庐山从而成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的诞生地。庐山是存留第四纪冰川遗迹最典型的山体:大坳冰斗、芦林冰窖、王家坡U形谷、莲谷悬谷、犁头尖角峰、含鄱岭刃脊、金竹坪冰坡、石门涧冰坎、"冰桌"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条痕石……

3.3.1侵蚀地貌(U形谷、冰斗湖、冰川T字型擦痕、冰川阶步、冰川角峰、刃脊)

王家坡U形谷

冰川在谷底流动中,侵蚀和掘蚀所塑造的谷地形态。谷地宽而两坡陡,横断面呈U字形。王家坡U形谷,是庐山U形谷中规模较大,形态特征保存较为典型的谷地之一。谷地有震旦系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所组成,气势浩然,谷地源头高程约800米,长达4公里,谷地宽约700米。谷中有著名的王家坡双瀑。

大坳冰斗

冰川源头屯积冰雪的小型凹地,呈圈椅形状,后壁陡峻,一面开口。大坳冰斗,是鉴定冰川遗迹的重要标志之一,位于大月山东北角,由震旦系南沱组片麻状含砾石石英岩所组成,冰斗长300米,宽250米,深约100米,斗底高程1200米。冰川条痕石-“丁头鼠尾”

在岩石磨光面上,刻有冰川擦痕的砾石称为冰川条痕石。冰川擦痕,形象“丁头鼠尾”。

冰川阶步(如下图)

冰川运动过程中,由于上覆的巨大压力和移动时产生的剪切应力的作用,使基岩表面或冰川中携带砾石的表面形成一组阶梯状的脆性破裂面,称之为冰川阶步。阶步由陡变缓的方向指示冰川移动的方向。

含鄱岭刃脊(如下图)

含鄱岭,是较为典型的岩地貌景观,海拔1286米,长约1250米,由震旦系南沱组长石石英砂岩夹砂粒所组成。岭脊如刀刃,两坡陡峻,形态似鱼脊。含鄱岭上建有含鄱口石坊、含鄱亭、望鄱亭等,是观赏鄱阳湖、日出、月出的理想之处。犁头尖角峰(如上图)

因冰体啮蚀山坡,使山峰形成金子塔形而称为角峰。犁头尖,海拔1328米,峰体苍劲,形如铁犁,挺拔俊俏,构成特有的孤峰地貌景观。

3.3.2堆积地貌(冰川泥砾、冰桌、终碛垄、冰窖)

冰川泥砾(如下图)

由冰川直接堆积的粘土、砾石和砂呈无层状分选的混合体。随着冰川冰底部拖动的岩块和细岩粉末,冰融化以后,将它们堆积下来。泥砾通常是一种不成层次夹有砾石和砂的坚硬粘土。泥砾中的含泥量,主要决定于基岩地层受冰川剥蚀时产生粘土的多少,发育在坚硬的粗粒岩层的冰川堆积物,粘土含量很少,常成砂砾冰碛。冰川泥砾的透水性差,往往成为地下水的隔水层,且承载力较高,可作为重型建筑物的天然地基。这也是泥砾和泥石流的主要区别。

冰桌(如下图)

“奇石自飞天外来”,因其形态颇似硕大的苍鹰,又处于幽谷中,自古为人们称为“飞来石”。两块巨石迭置,底层的巨石长8.9米,宽6.1米,高4.5米,略小的一块,突兀而架其上。实为冰川漂砾,独特的冰渍地貌-冰桌。

终碛垄地貌

在庐山均有分布,特别是在山麓有广泛分布。如在山上王家坡U谷中就有终碛垄;在山麓东侧的高垄至白石咀、上青山一带;山麓西侧的莲花洞至八里湖一带等。在这广阔的山前平原,由冰碛组成的低丘垄岗状,起伏的地形,其地形高差大者为20m左右,小的为十几米到几米。这些垄岗状地形,多呈现向北东方向突出的弯曲。其中在谷山附近的四道终碛垄最为清楚和典型,即李四光称大姑冰期谷山段前碛堤。最外一道终碛从积余桥出马祖山而至于廖家桥、向南沿湖滨诸丘陵经姑塘、白石咀、上青山至三义洪而西折,突然收敛,终于应家山侧。

第二道起于积余桥东南之蛇山,沿长垄向东北伸展,过夏家桥附近,而南行达高垄。第三道北与蛇山长垄相接,到叶家桥而折向南行。终于谷山。第四道从邵家岭开始,向东北伸展,至清泉寺之西南,折向西南经莫家埂到甘家埂一带。此外,还有一道终碛,从北由积余桥西南的茅林山脚,向东南延展,在蛇山与谷山段第二道终碛斜交,再东南行至四坊以东,便见转向西南而去,将谷山段之第二,三,四道终碛, 逐个截断。

冰窖(如上图)

冰窖是山谷冰川的发源处,是屯冰的基岩洼地。芦林冰窖地貌上称为芦林盆地,发育于震旦系南沱组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之上,底部有冰物沉积,长约1300米,宽约750米,呈椭圆形洼地,现为芦林湖。湖水清澈,湖畔浓荫馥郁。如图

在庐山植物园里面也存在着冰窖。

四.气候与植被特征

庐山在气候上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温湿气候区,四季分明,具鲜明的季风气候特征。水气充足,雨量丰沛,云雾弥漫,每年7至9月平均温度16.9℃,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冬季最低气温低至-16.8℃;庐山夏季受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盛行偏南气流,多为偏南风,冬季受蒙古冷高压控制,以偏北气流为主,盛行偏北风。夏短、冬长、春长于秋,年平均降水量1833.636mm,雨日年平均167.7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庐山属于山地气候,山地气候的特点是随海拔的升高气候反而降低,如牯岭海拔比九江、星子高1100多米,年平均气温比山下大约低6℃。但是另一方面降水因海拔升高而增多,高度影响水热变化进一步导致了气候上的差异,从而形成了气候的垂直带谱。

虽然人类的活动对植被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庐山的植被资源依然非常丰富,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据统计,庐山植被种类有2000多种,1000多属,其中维管束植物计有210科,735属,170种;种子植物175科,661属,1517种;蕨类植物35科,73属,149种。物种资源丰富。庐山植被以热带、亚热带植物为主,特别是亚热带种类是庐山植被的重要成分,其中又属壳斗科、樟科、木兰科、山茶科最为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分布有野生观赏植物528种,,乔木类138种,灌木类140种,藤木类52种,草本类198种。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毛竹林、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次生灌木丛、草丛、草甸、沼泽植被等,主要植物种类有:枫香、日本扁柏、庐山厚朴、三角枫、金钱松、日本冷松等。有明显的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庐山在这种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垂直分布条件下,发育着呈现垂直分布的土壤,进一步促成了植被的垂直分布结果。从江边湖滨到庐山山顶,发育有红壤、黄壤与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沼泽土以及水稻土、浅色草甸土等。从下到上有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针叶林。且竹林、灌丛、草地等类型发育完全,植被演替规律典型。庐山在自然植被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升高,地表水热状况形成垂直分异,使气候和土壤呈现出垂直分布特征,最终导致了植被垂直分布的情况。由山麓到山顶植被的分布规律是: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江西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位于庐山著名风景区含鄱口山谷中,占地面积近300公顷(4419亩),其中有大面

积自然植被覆盖,保存的森林生态群落

有12个类型,境内的野生植物有800

余种。它是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人工

开辟的栽培植物专类园区1000余亩。

近70年来,共引种保存活植物约3400

余种,其中属国家保护植物124种,标

本馆保存植物腊叶标本17万份。已建

成松柏区、杜鹃园、树木园、温室区、

草花区、岩石园、茶园、猕猴桃园、乡

土灌木园、蕨园、槭树园、药圃等12

专类园区。庐山植物园主要从事长江中

下游地区亚热带山地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引种驯化,保护保存、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肩负着我国亚热带山地植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双重任务,是我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和重要基地,尤其是松柏类植物和杜鹃花科植物的引种保存,已成为庐山植物园园林景观的两大特色。近70年来,经过几代植物学工作者的努力,目前,已引种松柏植物11科41属248种(包括变种),杜鹃花科植物300余种,在中科院的学科布局以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布局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五.总结与认识

庐山作为世界地址文化遗产,他的冰川地貌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地位,同时

我们知道庐山作为历史名山拥有极高的文化底蕴,历代文人大家悉数造访给

这座名山增添了不少了笔墨。庐山上植被茂盛,气候凉爽,适合避暑。通过

这些实习我们再次温习了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

理解,同时我们也切身感受到了庐山雄厚的历史积淀和人文素养。在庐山的

实习中,我们不怕艰难,在老师的带领下,翻山越岭,认识各种地质地貌特

征,特别是在老师耐心细致的讲解下,使我们对庐山的地质地貌情况有了更

深的了解,庐山的地质构造及其岩层情况,庐山上泥岩、长石砂岩、灰岩、石英岩、千枚岩、片岩、混合岩的形成过程及产状,然后是庐山冰川地貌,例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庐山的冰川漂砾,飞来石,冰斗,冰窖,当然庐山拥

有水的灵气,同时也包含有流水地貌的特征,比如乌龙潭,黄龙潭,v型谷

等。在庐山的东边山坡,山脊之间形成弧形悬冰川,在西边形成冲击平原,九江平原。庐山特殊的气候同样促进了科研的进行,在庐山上的中科院植物

园是唯一的亚高山植物园。庐山之行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收获,同时也

是我们亲近大自然的一次好机会,在这次实习中,我们也增加了团队的纪律

性,提高了我们的集体责任感,这次经历将会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产生

巨大的影响。

六.参考文献

《庐山实习报告》张雅芸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邹晴晴

《庐山冰川现象之观察》崔充信

《再论庐山冰川遗迹》景才瑞刘昌茂

《庐山地质地貌分析及其实习路线设计》张其兵赵追曹铭阎伍玖

《庐山地形的初步研究》任美锷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地貌发育问题》李吉均张林源邓养鑫周尚哲

《庐山第四纪冰川与地质遗迹》王敏

《庐山冰川遗迹释疑》景才瑞

《庐山植被特点与垂直分布》邹金利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

庐山地理调查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实习 **年8月1日至**年8月8日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实习内容: 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实习生: 地理系**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分述:庐山植物实习报告实习**年8月1日至**年8月8日实习内容: 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实习路线: 8月2日下午: 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 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 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

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 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 ①、黄山松: 松科、直条型。 ②、扁柏: 柏科。 ③、马挂木: 木兰科。 ④、化香树: 胡桃科,落叶阔叶树。 ⑤、金钱松: 松科。 ⑥、小叶柏了树: 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 ⑦、灯台树: 回照科,落叶阔叶树。 ⑧、大花金鸡菊: 菊科。

庐山实习报告范文

xx实习报告xx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实习地点:xxxx 实习内容:xx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XX级本科函授班xx [一]、概况: 庐山,位于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阻与娟秀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光鲜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衡降水1917毫米,年平衡雾日191天,年平衡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衡温度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优良的气候和柔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出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xx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XX年8月1日至XX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捷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捷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丰盛。森林覆盖率达%。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娟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捷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 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 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 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 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xx群落类型: 庐山在自然植被上,由于它地处中亚热带,海拔1400多米,属于我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离海700公里左右,在植被分布上,其水平地带是常绿阔叶林,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分异,深刻地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导致植物群落类型多种多样。从大的方面来分,主要分为两部分:针叶林和阔叶林。 (一)、针叶林: 对于针叶林,我们所抽取的样方有两个点,一个是日照松林——黄山松群落。另一个是8月3日上午在回龙路1000米处的扁柏林——线状植被。 1、黄山松群落:分布在牯岭,属于落叶阔叶林的一个群落。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庐山地质实习报告材料

实习报告 实习容:□认识实习(社会调查) □教学实习(□生产□临床□劳动) □毕业实习 实习形式:□集中□分散 学生:钱鹏飞 学号: 6002114144 专业班级:土木(道桥)144班 实习单位:庐山 实习时间:2016.4.13-2016.4.15

目录 一、实习目的 (2) 二、实习地区概况 (2) 三、实习容 (3) 漱玉亭、龙潭 (3) 卧龙桥 (4) 漱玉洞 (5) 庐山瀑布 (6) 海会水库 (7) 罗盘仪的使用 (8) 三叠泉 (9) 公路路堑 (11) 县狮子洞 (11) 四、实习总结 (13)

一、实习目的 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巩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联系实习现场的实际,加以验证和拓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开拓视野,培养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识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了解工程地质与土木工程专业有何联系。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毕业以后的设计、施工中应用有关地质资料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习了解了地质的目的(即一般的地质研究和为某种经济或工程服务);学会记录、描述观测点,了解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掌握流水的地质作用对岩石的影响及冲刷形成河谷的过程;训练编写实习报告等通过本次实习地质实习学会有关地质观测的一些基本技能: 1、矿物和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 2、用流水地质作用分析秀峰深谷和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地质体的产状 3、学会使用地质罗盘仪测量 4、基本地层构造现象的识别、描述与初步分析 5、地质观测点的观测与记录。 二、实习地区概况 地理位置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位于省市庐山区境,县一东,星子县以西。,相对高度1200~1400米。 地貌特征 庐山的地貌景观较为特殊,是一种多成因复合地貌景观,依次由断块山构造地貌景观、冰蚀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叠加而成。 气候状况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4篇 *目录2017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大学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自然地理学的相关实习报告例文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 *由小编推荐给大家参考阅读! 一、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实习内容 1.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

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

庐山地质

精心整理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二、内容 1.庐山的地层 表1庐山地层及其分布概要 地层单位及代号岩性分布 第四系Q 全新统Q4 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黏 土、灰黑色淤泥 庐山山下江湖、现代 河谷 晚更新统Q3 上部:棕黄色亚黏土 下部:棕黄色土巨砾层 庐山山上 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砂砾层 山上:大较场、王家 坡、西谷、山下 早更新统Q1 浅棕黄色、棕红、灰白色砂 砾层、砂层、灰白色砂质黏 土层 山下 白垩系K 南雄组砂岩、砂砾岩、砾岩山下侏罗系J 辉长岩、花岗岩 二叠系P 栖霞组、茅口组石灰岩山下石炭系C 黄龙组、船山组石灰岩山下泥盆系D 上统五通组砂岩、砂砾岩山下 志留系S 上统西坑组 中统殿背组、桥 头组、夏家桥组 下统梨树窝组 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英 砂岩 山下 奥陶系O 中统汤山组 下统仑山组 白云质灰岩 石灰岩 山下 寒武系? 上统乐观组 中上统杨柳岗 组 下统王音铺组 泥质灰岩、白云岩 炭质页岩 震旦系Z 上统西峰寺组石灰岩、硅质岩、矽质岩东谷(中谷)、莲谷、 牯峡、女儿城、玉屏 峰、西谷、大较场、 小天池、五老峰、大 月山、虎背岭、大林冰碛岩组 冰碛砾岩、凝灰质砂岩、页 岩 下统南沱组 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 岩

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 长石石英砂岩,本层又分两层:大校场层、女儿城层 下部:石英粗砂岩 峰 前震旦系A 双桥山群 片岩、片麻岩、板岩、混合 岩 九奇峰—仰天坪线 南 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分布如以上表格所示。 2、地层分布 1)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 2)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 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3、庐山的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构造: 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 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 ①正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山体之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山体有大月 山正断层。 ②逆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 成。东自含鄱岭、梭子岗起,经仰天坪、西至九 奇峰附近为一东西向逆掩断层,凡此一带的岩 体,皆经历了猛烈的挤压。因此,据东西这一山 体中部的逆掩断层,庐山即被分为南北两大块, 南北两部地层不同,构造亦异,自庐山山体构造 上看,庐山中轴线在仰天坪一带。 ③纵向断裂:在山体内的表现直观显着,如五老 峰阶梯状断层。 ④横向断层:山体内横断裂使得褶皱岭谷中断, 如天桥、石门涧 三)、单斜构造:

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年级专业:2003级地理科学(师范) 姓名:陈漫遥 学号:032614239 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 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撰写时间:2005-7-9——2005-9-4

7月1日 7月2日 庐山土壤地理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05-6-29——2005-7-8 实习地点:江西省九江市庐山 实习队伍: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2003级地理科学专业(师范)全体学生 及带队指导老师范小平、徐颂军、潘颖君等。 实习目的:认识庐山主要山地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掌握土壤地理野外调查的 基本方法;培养野外独立工作能力;初步掌握土壤的分层、颜色、质地、结构、干湿度、松紧度、孔隙、植物根系、新生体、侵入体、pH 值等的感知、辨认、校对、验证方法和实地实验方法;进一步验证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 实习内容:分析庐山土壤的分布规律;观察庐山山地的主要土壤剖面(9个); 掌握野外土壤颜色、pH 值等简易实验方法。 实习用品:专业野外土壤地理实习用具。如,铁锹、小刀、皮尺、门塞尔色卡、 蒸馏水、滴管、pH 试纸、色盘(6格)、牙签、纸等。 实习路线: ① 2005年7月1日8:30——14:00 锦绣宾馆——大月山水库——大月山公 路旁——大较场:观察土壤剖面(山地棕壤、 覆盖黄棕壤+草甸土) ② 2005年7月2日8:00——11:00 锦绣宾馆——大月山公路旁:观察土壤剖面(黄 棕壤+埋藏古红土) ③ 2005年7月4日6:30——16:30 锦绣宾馆——五老峰——三叠泉:观察土壤剖面(石缝土)

④2005年7月5日7:30——13:00 锦绣宾馆——回龙路——黄龙寺——电站 大坝:观察土壤剖面(山地黄棕壤——主要剖面 一个;山地黄棕壤——对照剖面两个) 7月5日1.庐山概况 1.1 地理位置: 庐山地区的范围界定为北至长江,南至星子县,东到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岸湖口县,西至瑞昌县,包括庐山山体及以外的广大平原地区。 庐山地处:115°30′E——116°20′E, 29°20′N——29°50′N。气候上属亚热带东南季风区;地势上属我国第三阶梯;地貌上属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地势平缓,江河密布,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植物葱郁,土壤肥沃,为富饶的鱼米之乡。 1.2地质概况: 庐山位于江南台背斜与下 扬子凹陷的交接地带(图1),地 壳运动具有较大的活动性,岩 浆活动性较强,混合岩化作用 明显,地层较齐全,岩性复杂, 断裂发育,地貌形体典型多样。 图1:庐山及其临近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简图 庐山地区处于江南台背斜的北端及淮阳弧形构造的顶端(图2),受地壳上升运动和南北水平运动的影响,东西收缩而南北伸长,造成东北——西南向伸展的断块山,与外围地区断裂下陷的江河平原——九江平原、湖泊——鄱阳湖在地貌上形成鲜明对照。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地貌学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考察时间:10月28日——31日考察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考察内容;(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 1 / 6

庐山地质

大小混杂,但磨圆度均较好。其构造有层理构造和层面构造,主要受河流和风力作用影响而形成。 2、变质岩:庐山的变质岩主要由沉积岩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岩、片麻岩、角闪岩等,片岩居多。其结构有等粒变晶结构、斑状变晶结构、鳞片变晶结构等,构造多为板状构造、千枚状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特点是呈块型或片型,片岩层理分明。 二、内容 1.庐山的地层 表1 庐山地层及其分布概要 地层单位及代号岩性分布 第四系Q 全新统Q4 黄色砂砾、黄褐色粉砂亚黏土、 灰黑色淤泥 庐山山下江湖、现代河 谷 晚更新统Q3 上部:棕黄色亚黏土 下部:棕黄色土巨砾层 庐山山上 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砂砾层 山上:大较场、王家坡、 西谷、山下 早更新统Q1 浅棕黄色、棕红、灰白色砂砾层、 砂层、灰白色砂质黏土层 山下 白垩系K 南雄组砂岩、砂砾岩、砾岩山下侏罗系J 辉长岩、花岗岩 二叠系P 栖霞组、茅口组石灰岩山下石炭系C 黄龙组、船山组石灰岩山下泥盆系D 上统五通组砂岩、砂砾岩山下 志留系S 上统西坑组 中统殿背组、桥 头组、夏家桥组 下统梨树窝组 砂质页岩、页岩、长石石英砂岩山下 奥陶系O 中统汤山组 下统仑山组 白云质灰岩 石灰岩 山下

寒武系?上统乐观组 中上统杨柳岗组 下统王音铺组 泥质灰岩、白云岩 炭质页岩 震旦系Z 上统西峰寺组石灰岩、硅质岩、矽质岩 东谷(中谷)、莲谷、 牯峡、女儿城、玉屏峰、 西谷、大较场、小天池、 五老峰、大月山、虎背 岭、大林峰 冰碛岩组冰碛砾岩、凝灰质砂岩、页岩 下统南沱组 上部:长石石英砂岩、凝灰岩 中部:石英砂岩、砂砾岩、长石 石英砂岩,本层又分两层:大校 场层、女儿城层 下部:石英粗砂岩 前震旦系A 双桥山群片岩、片麻岩、板岩、混合岩九奇峰—仰天坪线南庐山主要由震旦纪及前震旦纪地层组成,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山体中部出露最 宽,向东北部和西部收敛。以九奇峰、仰天坪一带为界,将庐山地层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庐山最高峰汉阳峰由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该组分为上、中、下三部,各部岩性及其 分布如以上表格所示。 2、地层分布 1)山体南部主要出露前震旦系双桥山群地层。庐山最高峰汉阳峰为前震旦纪喷出变流纹岩构成,因易受风化,故山峰略呈浑圆状。 2)山体北部出露震旦系下统南沱组地层。 3)庐山山体东南侧和西北侧,在温泉和莲花洞大断裂线以外,地层呈条带状分布,有愈向外时代愈新的趋势。 4)第四纪地层在山上山下均有分布,早更新统出露于山下临长江、十里铺等地。中更新统山上山下均有出露,山上主要分布在谷地、山下广泛出露多组成岗丘。晚更新统山上全新统分布于江湖地带及现代河流谷地,构成河漫滩、湖滩及心滩、边滩等,主要为黄色砂砾 5)岩浆岩主要分布于本区南部和东南部地区,以喷出岩为主,少数为侵入岩。 3、庐山的地质构造 (1)地质构造类型: 一)褶皱构造: 表现为两种构造方向,褶皱构造主要分布在庐山山体北部,褶皱轴线呈华夏系(NE)特征。 ①是北东向,如大月山背斜、三叠泉(青莲寺)向斜等; ②是北北东向,例如,通远向斜等属于短轴褶曲。 二)、断裂构造: ①正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山体之东南麓有温泉正断层,穿过五老 峰东南侧,在五老峰表现为阶梯是式断层。山体之西北麓,有莲花洞正断层、仙人洞正断层。 山体有大月山正断层。 ②逆断层 在庐山,属压扭性的断层沿横向断裂发育而成。东自含鄱岭、梭子岗起,经仰天坪、西至九奇峰附近为一东西向逆掩断层,凡此一带的岩体,皆经历了猛烈的挤压。因此,据东西

【实习报告】庐山实习报告

庐山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调查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主要是地貌、土壤和植被的概况。 实习时间: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实习地点:江西省庐山 实习内容:庐山的自然地理概况。 实习生:地理系2000级本科函授班张雅芸 [一]、概况: 庐山,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东经115度52分――116度零8分,北纬29度26分――29度41分,面积302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面积500平方公里。北濒一泻千里的长江,南襟烟波浩渺的鄱阳湖,大江、大湖、大山浑然一体,险峻与秀丽刚柔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 庐山地处中国亚热带东部季风区域,面江临湖,山高谷深,具有鲜明的山地气候特征。年平均降水1917毫米,年平均雾日191天,年平均相对湿度78%,每年7月――9月平均温度16.9摄氏度,夏季极端最高温度32摄氏度。良好的气候和优美的自然环境,使庐山成为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 [二]、分述: 庐山植物实习报告 实习时间:20xx年8月1日至20xx年8月8日 实习内容:调查庐山主要植被类型及组成、结构动态和分布规律。

实习路线: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含鄱口。沿途认识植物。8月3日上午:庐山会址――回龙路1000米处。下午:黄龙寺、三宝树简易公路。土壤植物综合实习。8月8日:乘车下山,经秀峰观察常绿阔叶林。 一、植物概况: 庐山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6.6%。高等植物近3000种,在钟灵清秀的庐山,更有集庐山植物景观之大成的璀璨的“山中明珠”――庐山植物园。 1、8月2日下午:庐山牯岭街――大月山简易公路――植物园,沿途认识植物。其中,庐山牯岭街10种植物的科名、属名:①、黄山松:松科、直条型。②、扁柏:柏科。③、马挂木:木兰科。④、化香树:胡桃科,落叶阔叶树。⑤、金钱松:松科。⑥、小叶柏了树:安息香科、落叶阔叶树。⑦、灯台树:回照科,落叶阔叶树。⑧、大花金鸡菊:菊科。⑨、胡桐树:胡桐科。⑩、红豆杉、柳杉和冷杉:三尖杉科。其次,庐山植物园10种植物科名、产地和用途:①、白花杜鹃:杜鹃花科,原产江西、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②、杉木:杉科,原产河南、安徽、广东、广西。用途:材用。③、金缕梅:金缕梅科,原产广西、湖北、江西。用途:观赏。④、山茶:山茶科,原产云南。用途:观赏及药用。⑤、平枝荀子:蔷薇科,原产陕西、四川、云南。用途:观赏。⑥、南方铁杉:松科,原产安徽、浙江、福建、湖南。用途:材用及观赏。⑦、青杆:松科,原产河北、山西、陕西。用途:材用及观赏。⑧、厚皮香:茶科。⑨、日本木槭:原产日本,用于观赏。⑩、么锦杜鹃:杜鹃科,原产云南、贵州、江西。用途:观赏、花作为药用。 二、庐山群落类型:

南京综合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目录 前言 一、实习目的 二、实习方法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第二章地质地貌 一、南京地区地质地貌简介 二、典型的地质地貌地区 第三章土壤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内容 三、实验工具 四、实验步骤 五、黄棕壤概述 第四章植物地理 一、实习地点 二、实习目的 三、实习区域气候条件 四、本区与山东地区的植物群落比较 五、主要植物 第五章水文学 一、长江 二、玄武湖 结束语 前言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大纲中有明确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一,观察与实践是学习、研究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物地理学等的重要方法,因此,野外实习对于自然地理学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分为四个方面: 首先,印证课堂上学习的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以及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解释相关现象和自然演化规律,了解实习地的地质地貌演化过程; 第三,发现问题,培养并激发兴趣点,培养科学家探索精神。 第四,开阔视野,增加阅历,为将来相关专业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实习方法

1.?踏勘法。通过对实习地线路的观察和资料分析,了解地质地貌的总体特征。 2.?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地图法。利用已有的地形图资料,填注调查区的相关内容,并进行专业分析。 三、实习的相关课程 实习课程包括本科期间学习的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学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矿物和岩石的识别,地质地貌类型与构造岩石的关系、了解地层分布、火山活动及其产物的特点、河流与地貌形成、生物分布与地理特征间的关系、不同的土壤类型与母岩间的关系等。 四、实习时间与地点安排 根据地理与旅游学院实习课程计划,本次本科二年级综合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安排在11月下旬进行。根据实习内容、实习条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实习地选为南京及周边地区,主要实习地点根据实习内容,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设计具体实习线路。 实习出发前两天:开准备动员会;实习前室内辅导,进行野外实习的准备工作。第一天:早晨乘客车从日照至南京,途中观察沿线景观变化。下午到达南京前观察六合瓜埠火山。 第二天:南京汤山—孔山—棒槌山—湖山—大石碑—国家地质公园 第三天:紫金山天文台—中山植物园 第四天:小茅山及中山垭口—中山陵 第五天:燕子矶—玄武湖 第六天:地质博物馆 第七天:返校 五、实习内容与具体要求 这次南京野外综合实习,地质地貌部分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地貌学》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实习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基本地质现象的感性认识,包含对三大类岩石的肉眼鉴定,认识底层剖面,识别主要的化石,判识基本的褶皱和断裂构造,了解重要的内外动力地质现象,使书本知识更好地和实际相结合。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判读地形图,在地形图上定点,使用地质罗盘测量产状,记录地质现象、地质示意削面图、地质素描图,采集和编录标本以及编写地质报告等基本地质工作方法和技能受到初步训练。通过实习,使学生对地质工作的性质与内容有所了解,开阔眼界,培养对地理科学的热爱,巩固专业思想,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野外实习是地质地貌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靠教师讲解,更要靠学生刻苦学习,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第一章实习地域地理概况 一、实习区域的地理位置: 江苏省苏州市与南京市,地理位置为北纬31度14分—32度37分、东经118度22分—119度14分。 二、实习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为江苏省会,地处长江下游平原景色优美是我国着名的风景旅城市,地理优越,风景佳丽,有国家生产力布局中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宁镇丘陵小区、江淮平原,属北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光能资源充足,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地科1102班占俊毅 111080058 实习目的: 为了加强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安排11级1、2班进行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通过实习,加强学生的实践技能,初步掌握区域考察与研究的技能和技巧,通过学习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专业知识的热情。 实习路线: 6月6日——梅州出发 6月7日——匡夏宾馆——如琴湖、花径——锦绣谷(仙人洞、天桥) 6月8日——含潘口——五老峰——植物园 6月9日——汉口峡——大月山水库——大月山 6月10日——三宝树(黄龙寺、黄龙潭、五龙潭) 6月11日——九江——浔阳楼——九江城市规划展馆 6月12日——到达学校 实习内容 1.认识庐山地区基本地形、岩石及构造特征。 2.认识庐山地区的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3.掌握地质地貌的野外调查基本方法 4.山区河流水文特点考察

5.河流袭夺现象考察 6月6日,我们背着行李和工具,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北上的火车,开往江西省九江市的庐山风景区,进行为期一周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 出发前,我对庐山做了详细的了解:庐山,位于九江市庐山区内,九江县以南,星子县以西。它是世界级名山,相对高1,200~1,400公米。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东源鄱阳湖,南靠南昌滕王阁,西邻京九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芦林湖、石涧瀑、五老峰、险峰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势雄伟。胜迹有白鹿洞、仙人洞、观音桥、周瑜点将台、爱莲池、三叠泉、含鄱口等。山中牯岭,又名牯牛岭,以有大块岩石状如牯牛得名,海拔1,056米。清光绪年间先後为英、法、美等国强行租占。1935年始收回。现兴建疗养院、休养所等多处。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她是一座千古名山,得全国人民厚爱及世界的肯定,获一系列殊荣:乃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区、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中国首批5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区、全国卫生山、全国安全山、中华十大名山、世界遗产——我国第一处世界文化景观、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我们下了火车,坐上开往牯岭镇的盘山公路,这段路曲折连环,

地理实习报告

地理实习报告 作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按照学校的要求,我在暑期进行了两周实习。通过实习,初步了解了授课的基本流程,相信这次实习为我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今后工作积累一点的经验。现在,对这十来天的实习生活做一个大体的回顾。 一、备课 备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程。备课时不仅要对说讲述的内容熟悉掌握,而且要有主有次、重点突出。这样才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因为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缘学科,和其它学科有很密切的联系。备课时不仅要注意对本学科知识的熟练掌握,还要注意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考虑到地理知识的理论性强,学生很难领会。我特地增加了一些图片模型,是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们便于接受。如讲到褶皱地貌时,因为我们地处平原,学生大多没看见过褶皱地形。如果在课堂上展示褶皱模型和做书本挤压成褶皱的实验,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褶皱地貌及褶皱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在讲解民风民俗时,适当地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节日活动时的视频录像等等,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对当地的民风民俗一目了然。 二、教学仪器的应用

随着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在学校教学中越来越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新技术。由于本人电脑知识的缺乏和操作不熟练,为了不在课堂上出差,这回我可把电脑知识恶补了一回。对地理模型的选用,也要注意大小,既要让全班同学都看得见、看得清,还要方便易拿,不给教学活动造成麻烦。在展示完后,要放到学生们看不见的地方,不要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照片的选择上要注意它的数量,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图片,而不重视所讲内容,本末倒置。太少了容易忽略一些代表性的事物,学生不能更好地熟悉当地人文现象,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三、授课 站在讲台上和坐在下面感觉就是不一样。课堂授课使一项组织性的工作。在课堂上要适当地分配时间,对讲解内容有轻有重,既要面面俱到又要突出重点。不失适宜地展示一下教学模型、图片、视频等,不仅能缓解一下课堂的紧张气氛,还能增强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注意事项: 板书,虽然多媒体技术普及,但一手漂亮的板书还是不可缺少的。板书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弥补多媒体一闪而过的缺憾; 课堂纪律,良好的课堂纪律是授课活动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上课时要注意那些开小差的学生,适时地提问他们一些问题,使他们的思绪回到教学能容上来。但注意不要太难,学生回答不上来,会打击他的自尊心,不利于他们对后来课程的听讲。对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内部编号:AN-QP-HT949 版本/ 修改状态:01 / 00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Let All Personnel Enhance The Executive Power, Avoid Self- Development And Collective Work Planning Violation, According To The Fixed Mode To Form Daily Report To Hand In, Finally Realize The Effect Of Timely Update Progress, Quickly Grasp The Required Situation. 编辑: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综合自然地理实践报告通用范本 使用指引:本报告文件可用于为规范管理,让所有人员增强自身的执行力,避免自身发展与集体的工作规划相违背,按固定模式形成日常报告进行上交最终实现及时更新进度,快速掌握所需了解情况的效果。资料下载后可以进行自定义修改,可按照所需进行删减和使用。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花江大峡谷北盘江大桥龙宫格凸河

庐山的地质 一

庐山的地质一 地层遗迹 庐山最重要的地层遗迹是古元古代星子群地层剖面遗迹 主要出露有两处:一是栖贤寺至阮家棚剖面,位于河谷内。沿途可见星子群各种片岩、变粒岩、石英岩、大理岩。二是归宗至金轮峰剖面,沿途可见星子群的各种变粒岩、片岩及斜长角闪岩(基性火山熔岩)。其遗迹不但完整,而且保存自然。 庐山还有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遗迹。第四纪更新世冰碛泥砾地层剖面遗迹在庐山出露最全。早更新世早期的大排岭冰碛泥砾剖面遗迹就在大排岭南。早更新世晚期的鄱阳期冰碛泥砾剖面在金定山上,另一处在鄱阳湖边的白龙寺旁。中更新世大姑期冰碛泥砾剖面遗迹有多处,其中以下青山最为典型。另外还有冰碛与冰水混杂堆积剖面遗迹两处。这些遗迹保存自然完整。 岩石遗迹 庐山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遗迹均有分布,且保存完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庐山东南部观音桥、秀峰、归宗等地见有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其同位素年龄为8.47亿年,属晚元古代。东牯山、玉京山、海会、石牛山等地的花岗岩体侵入于古元古代星子群中,

同位素年龄为1.37亿~1.04亿年,属中生代。庐山南部谢家山、隘口、塘家湾等地的古、中元古代变质岩中,见有基性岩墙群的出现,同位素年龄为1.36亿年,属中生代。基性岩墙群是地壳伸展背景下,来自下地壳或上地幔的基性岩浆侵入体。庐山基性岩墙群的出现,是地壳处于拉张伸展应力状态下的标志。 古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岩遗迹分布较广,老虎潭瀑布、红山洼瀑布两处的绿帘变粒岩最完整而新鲜。下双剑峰、玉帘泉瀑布、卧龙岗瀑布、醉石几处的变粒岩遗迹保存最完整且有美学观赏价值。另外还有矽线石片岩、兰晶石片岩等。 有一定美学观赏价值的沉积岩遗迹主要有震旦纪早期的砾岩中的大量紫红色玉燧砾石和奥陶纪晚期紫红色网纹状石灰岩等。 水文地质遗迹 庐山山南黄龙山下的星子温泉、鸟儿崖的报春泉、海会的金竹泉,流量大于1 200t/d,均为断层带内的上升泉。庐山的瀑布称为“天下三奇之一”,以水量大、高差大、瀑布多闻名于世。 地质地貌遗迹 一是构造地貌遗迹,包括断层崖、由垂直剪切节理发育和构造剥蚀作用形成的许多悬崖、奇峰巉岩等地貌遗迹;二是冰川地貌遗迹,这在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内是最重要的地质遗迹之一,包括角峰、冰川U形谷、悬谷、刃脊、冰坡及冰溜面、冰笕、冰坎、冰溢口、冰阶、冰川条痕石、冰桌、表皮构造、冲断构造、冰川压入构造、鼻山尾、羊背石、冰川漂砾等地质遗迹;三是峡谷地貌

庐山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旅游与地理学院地理系实习报告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概论 实习名称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调查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实习成员 实习地点江西庐山实习日期 指导老师许树辉实习成绩

一、实习目的 1、了解庐山风景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2、明晰庐山风景区人地关系构架; 3、分析庐山风景区形成原因; 4、了解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现状、效益及问题; 二、实习内容 1、庐山风景区旅游业发展条件与经营现状; 2、庐山风景区形成的地理解译; 3、庐山风景区旅游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三、实习仪器设备 1、罗盘; 2、地图; 3、GPS。 四、报告正文(详细内容、过程、数据、结果、体会等,不够可加页) 一、庐山旅游经济的现状 集文化名山、教育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的庐山,改革开放以来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1年被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庐山自然保护区;1982年被 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3年成立庐山山南国家森林公园;1996 年以“世界文化景观”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以“冰川标本” 的独特地质景观,被授予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2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 一,同年率先引进IS0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并获得中国环境科学院环境体系 认证中心现场通过;2004年2月13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专家评审 会评选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 庐山游客2002年达到了150万人次,是1984年以来游客最多的一年;2003年财 政收入达到了1.31亿元;接待海外游客从1978年的5806人次增至2000年的3万多 人次,外汇创收在1978年7.82万美元的基础上翻了二十多倍,庐山旅游人数和 收入呈波浪式递增。 二、庐山旅游景区吸引力因素 一一各旅游点或旅游区的核心是旅游吸引力。能否称得上是旅游点、旅游区,关键是看它对本地、周边以更远的范围外的居民能否产生吸引力,让他们产生旅游 动机,成为现实游客,至于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则是其后的问题。所以 旅游吸引力的研究不可回避。人们常以年旅游接待量作为指标,来研究衡量一个 旅游区的旅游吸引力大小。一个旅游区开发理念越先进,发展思路越正确,那么 这个旅游区的吸引力就越大,年旅游接待量也就越大。 庐山地处江西省北部的鄱阳湖盆地,九江市庐山区境内,滨临鄱阳湖畔,雄 峙长江南岸。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 誉。庐山于1996年根据文化遗产遘选标准C (13) (III) (IV) (VI)被列入<世界 遗产名录),2007年5月8 13,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首批5A级旅游景,整个风景旅 游区山体呈椭圆形,长约25公里,宽约1O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屏蔽着江西

桂林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系别: **************** 年级专业: **************** 学生姓名: ********** 学号: **************** 实习时间:2011-4-11——2011-4-24 指导老师:**************** **************** 2011 年4月24日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根据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学完地质学、地图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等自然地理课程后,组织的一次野外实习,通过本次实习,要求我们能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感性知识结合起来,进一步理解、巩固和深化理论知识,培养我们野外独立研究与考察的能力,提高实践工作能力和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从事地理教学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习时间、地点和实习单位 1.实习时间:2010年3月22日——2010年4月4日 2.实习地点:广西桂林市等 三、实习过程概述 1、2011-4-11 *** 实习准备:实习动员、安全教育以及收集实习资料。 2、2011-4-12 **市火车站乘车前往桂林,以及安排食宿。 3、2011-4-13 中国岩溶地质博物馆参观岩溶模型及标本;请专家讲解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4、2011-4-14 桂林园林植物园考察珍稀植物及亚热带生物群落特征 5、2011-4-15.16 桂林——阳朔漓江沿岸岩溶地貌,观察漓江沿岸地下河及溶洞特征。 6、2011-4-17 七星岩、芦笛岩考察地下喀斯特地貌和观察漓江沿岸多层洞穴特征。 7、2011-4-18 月亮山、象鼻山、伏波山考察穿山、孤峰等喀斯特地貌特征。 8、2011-4-19 桂林市郊唐家湾一带观察大型直立倾伏背斜,认识大型褶皱和张性构造角砾岩。 9、2011-4-20 桂林市郊刘家村北渡口观察桂林市区漓江沿岸河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