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隧道岩溶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岩溶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岩溶专项施工方案
隧道岩溶专项施工方案

中渡隧道岩溶预报、处治、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中渡隧道进口进程DK451+603,出口里程DK452+327,全长724m。进口位于直线上,出口位于半径为5500m的右偏曲线上。纵坡为单面上坡,坡度为1.5‰。

中渡隧道位于中渡镇西侧,隶属峰丛地貌,地形起伏大,高程170~285m,相对高差5~115m,山体陡峻,自然坡度10°~40°。基岩裸露,坡面植被多为灌木。

主要地质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其岩性为:浅灰、灰、灰白、深灰色,厚层~巨厚层状,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质坚硬。垂直节理发育,节理大多微张,延伸远,连通性好,内充填黄褐色黏土,方解石脉发育,岩体表面溶蚀现象发育,多发育小溶孔,山坡缓坡外多发育溶蚀峰林。地表岩体完整性较好,进出口段岩体较破碎。

水文地质特征:隧道区地表水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富存于第四系孔隙之中,水量微弱,向洛江排泄;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岩溶管道水为主,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微弱,沿基岩裂隙及岩溶管道向下排泄,最终向洛江排泄。

2 隧道不良地质——岩溶

2.1岩溶:隧道段内下伏基岩为灰岩,厚~巨厚层状,基岩表面发育小溶洞、溶沟及小溶槽。DK451+914~DK451+934段内右侧30~60m范围

内发育一岩溶洼地,该洼地长轴约30m,短轴约15m,与基岩裂隙连通,为大气降水补给岩溶水的主要通道;DK452+012右侧240~270m范围内发育一岩溶洼地,该洼地长轴约70m,短轴约30m,与基岩裂隙连通,为大气降水补给岩溶水的主要通道

2.2隧道进出口端发现多个岩溶形态,分述如下:DK451+610右侧40cm 左右斜坡脚处发现一地下溶洞,该溶洞出水量大,供中渡镇约3000人使用,日出水量为1025m3/d,最小水量为840 m3/d;DK451+600右侧60m处有一溶洞,约3×1.5m见方,深约1.5m,水位稳定,水质较清,见鱼游动,雨季时水质浑浊。据访问,该地区下暴雨时,该处有水涌出,且溢出地面;DK451+685右侧200m处,为一小溶洞,隧道出口DK452+370右120m,为一溶洞,洞口呈近半圆形,底宽3m,高2m,后向S65E斜坡呈15度向下延伸,长约10m,宽约1-3m,高约2.5m,洞底为一水井,水井呈矩形,长约3m,宽约1-1.5m,水深1-2m,未见流动,仅供一住户使用,据调查,暴雨水位上升约为1m,枯水期无水,井底沿S50W(洞外)为一小溶隙;DK452+370右280m坡脚低洼处,为一消水溶洞,洞口呈正方形,边长1m,井口为灰岩,井深约8m,水位深0.5m。未见明显流动。

隧道穿过的山体为巨厚层状灰岩,产状倾向SE(线路左侧),倾角约30°~45°,地表岩溶形态发育,下部岩溶通道较发达,为大气降水向洛江等山下低洼处渗流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从隧道山体进、出口之间溶洞水的径流条件分析,其线路标高以上基本无水平向浅部较大的岩溶管道相联通,即以垂直岩溶发育为主,总体看来,隧道区属岩溶强烈发育区。

3 岩溶隧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

由于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错综复杂,发育的形态千姿百态,以及岩溶发育的不均衡性和不规则性,给岩溶隧道的设计施工带来一系列困难,特别是施工阶段的突水、突泥对施工安全和进度造成很大威胁。总结分析国内外隧道施工岩溶问题可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隧道施工中的突水、突泥问题;

第二类:隧道施工中顶板溶洞充填物陷落冒顶;

第三类:隧道施工中底板塌陷。

4 岩溶预报

4.1岩溶隧道超前地质预报的原则:

“内外兼顾,内为重;长短结合,短为重;直间并用,直为重;综合集成、长期预报”。以此确保岩溶隧道的施工安全。

4.2地面(洞外)地质调查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4.2.1弄清楚隧道线路经过地区可溶岩(灰岩、盐岩),特别是强溶岩(纯灰岩、白云岩、盐岩)的地层层位、展布范围及所处的岩溶水动力分带。

4.2.2查明隧道线路经过地区及其邻近地区,在可溶岩特别是强溶岩中分布规模较大断层的产状及其与地表隧道轴线的相互关系;特别注意那些两条或两条以上断层交汇的位置(它们是侵蚀性地下水的有利通道)。

4.2.3查明可溶岩与非可溶岩接触界面的位置及其与地表隧道轴线的相互关系。

4.2.4结合上述有利于岩溶发育的岩层层位和构造位置,在大小封闭的洼地内,寻找大型溶洞或暗河的入口。

4.2.5根据断层产状或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界面的产状,用地面地质界面法和投射公式,求得可能出现的大型溶洞、暗河与隧道的相互关系。

4.2.6查明暗河入口和出口的位置及标高,并结合可能成为暗河通道的较大断层或较紧闭背斜褶皱核部的位置、产状,推断暗河的大致通道,确定能否与隧道相遇或与隧道的大概位置关系。

4.2.7依据岩溶发育的分带性和隧道相对标高和季节变化,判断那些可能与隧道相遇溶洞、暗河的含水量;或推断那些不与隧道相遇的有水溶洞或暗河对隧道施工的影响程度。

4.2.8搞清隧道所在位置所属的构造体系和地表具体的构造行迹。

通过以上方法定性确定岩溶的空间分布,但此方法预报岩溶的精度远远满足不了隧道施工的具体要求,仅对具体预报的解释有指导意义。

4.3洞内掌子面岩溶探测方法

隧道掌子面的岩溶探测方法和地面(洞外)探测方法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4.3.1可看到出露的岩体,与地面相比具有更多的已知条件;

4.3.2由于掌子面空间小,且要探测前方地质情况,因而,许多物探方法现场布置收到限制;如电极难以布置,地面的各种装置不能排布;线框大小受限,许多依靠线性的连续测量方法不能使用。

4.3.3掌子面通畅的干扰因素包括:各种电缆引起电性的干扰噪音、各种风钻、隧道施工机械的震动噪音等;

4.3.4预报的目的了解掌子面前方一定范围的岩溶地质情况,地面物探的许多方法是测试地下半无限空间场的分量,当需测试掌子面前方地质情

况时失效。因此,能用掌子面预报的方法较少。

由于掌子面超前地质预报相对地面超前预报有许多的有优点,已知条件较多,精度相对较高。因此它是目前隧道施工超前地质预报的主要方法。

4.4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长距离超前地质预报包括:隧道地震预报(TSP、VSP、TRT)、隧道电性预报、水平超前钻探等。

4.5短距离超前地质预报

地质雷达法、BEAM法、水平声波剖面法、陆地声纳法、红外探水法、超前平行导坑(隧道)法、水平钻速法、充电法、自然电位法、隧道及井巷电磁导弹超前预报技术、掌子面地质编录预测法。

掌子面超前地质预报常用方法

5 岩溶处治

5.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

穿越溶岩、洞穴的隧道,应根据空穴大小、填充情况及其与隧道的关系、地下水情况,采取下列处理措施:

5.1.1对空穴水的处理应因地制宜,采用截、堵、排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

5.1.2干、小的空穴,开采取堵塞封闭;有水且空穴较大,不宜堵塞封闭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梁、拱跨越;

5.1.3当空穴岩壁强度不够或不稳定,可能影响隧道结构安全时,应采取支顶、锚固、注浆等措施。

5.2《铁路隧道施工规范》规定

5.2.1岩溶地区隧道的施工,可采用下列技术措施进行处理:

5.2.1.1可采用暗管、涵洞、小型过桥或泄水洞等排水方法,将溶洞积水或暗河水排走。

5.2.1.2当不能排水,或由于溶洞规模大且溶洞填充物为含水量较大的岩溶泥时,可采用封堵的方法。当溶洞在隧道底部时可采用旋喷,在边墙及拱部时可采用注浆、管棚等,形成堵水墙(边墙)和防水帷幕(拱部)。

5.2.1.3对于停止发育、跨径较小,且无水的中、小型溶洞,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填充情况,采用干砌片石、浆砌片石或低等级混凝土进行填充。

5.2.1.4溶洞仅在隧道底部且较大较深,或者填充物松软不能承载结构物时,可采用梁或拱跨越,梁的两端或拱的拱座应置于稳固可靠的岩层上,必要时可用混凝土和石砌体加固。

5.2.2岩溶地区隧道开挖应符合以下要求:

5.2.2.1开挖方法宜采用台阶法。在Ⅱ、Ⅳ级围岩条件下,且溶洞尽穿过隧道底部一小部分断面时,可采用全断面一次性开挖。

5.2.2.2爆破开挖时,应采用超前钻孔探测。

5.2.2.3当隧道只有一侧遇到溶洞时,应先开挖该侧,待支护完成后再开挖另一侧。

5.2.3岩溶地区隧道支护和衬砌应根据溶洞情况予以加强。

5.3铁路规范规定的岩溶隧道的处治原则可总结为:“绕、截、排、堵、越与分部开挖,加强支护相结合”。

5.3.1绕:施工“绕”

施工中若遇到特大和一时难以处理的溶洞,为使工程不陷入停顿,可以增加出口作业面或用迂回导坑绕过溶洞区,一面继续进行施工,一面进行溶洞处理。

5.3.2截:“拦截地表水”

根据勘测资料和施工现场观测,当地表自然沟床,汇水洼地发现有溶穴、落水洞、漏斗、竖井等为隧道地下水补给来源,补给量随季节变化,则采用拦截地表水。如为自然沟槽,采用在溶穴、落水洞、漏斗、地表陷穴四周施作浆砌片石排水沟。如地表为一溶蚀封闭洼地,则可采用截水沟,泄水暗管,泄水暗管将水引到隧道渗泄区以外。

5.3.3排:“引排地下水”

当隧道掘进遇到溶洞有流水时,宜排不宜堵,首先应查明水源,涌水量,流向及与隧道位置的关系,采取以排为主,截引相结合的措施常年流量大的采用开凿泄水将水排除洞外,流量小的可采用拦截引排将水引入隧道排水沟内,排出洞外。

常年流量大的岩溶地下水,即隧道排水沟无法正常完全排走的水,隧道可设平行导坑排水。地下水出露在平导一侧,比较好处理,可自平导凿泄露水洞,将水引入平行导坑排走。当地下水出露在平行导坑的另一侧,则需将水排引到平行导坑一侧,再由平行导坑开凿至正洞的泄水洞将水引入平导排出至洞外。下面介绍地下水出露在平行导坑的另一侧排水情况:当地下水出露在平导另一侧,拱顶上部,或隧道拱顶以上时,可在拱顶以上设渡槽,横跨隧道,将水引至平导一侧由泄水洞排至平导。渡槽两端置于拱顶以上的岩帮上,然后用竖向暗沟,将水引至泄水洞,再引入平导,

排出洞外。

当地下水出露在平导另一侧,拱顶至隧底标高,可采用竖向间沟或在隧道衬砌范围外用浆砌片石拦水墙拦截地下水,当地下水出露较高时用间沟,出露较低时用拦水墙,然后用暗沟或暗管将水引至平导一侧,再由泄水洞排往平导排至洞外。

当隧道未设平行导坑时,其在隧道部位的处理方法,基本同有平行导坑,但泄水洞要选择适当位置将水排除至洞外。

一般涌水即利用隧道排水沟能正常泄排走的水。在隧道施工中常遇到的是一般涌水。仍以引排为主,其处理方法是:涌水在隧道顶上部出露的,采用在衬砌范围以外,拱部设渡槽和墙部竖向暗沟,将水引至墙脚外侧,在衬砌边墙脚留一暗洞或理设钢管将水引入隧道排水沟,当涌水出露在边墙部位,在边墙衬砌以外可设竖向盲沟或暗沟、将水引至边墙脚外侧,在边墙衬砌时,墙脚留一暗洞或理管将水引入隧道排水沟排出洞外。

5.3.4堵

5.3.4.1对已停止发育,径跨不大,无水或渗水较小量,可根据其与隧道相交的位置及其充填情况,采用浆砌石或砼回填封闭,并辅以适当的引排水。隧道防水堵水措施主要有三种方法:

第一,衬砌堵水:利用复合式衬砌或防渗混凝土防水;

第二、注浆堵漏:在衬砌背后注浆;

第三、超前预注浆堵水:在掌子面前方未掘进地段超前预注浆,利用浆液结石堵塞岩溶裂隙及通道达到暂时堵水的目的,赢得衬砌封闭的时间。

溶槽位于隧道拱部,横穿隧道且有水,但溶槽不大,有部分充填物。

采用浆砌石回填封堵拱顶,其宽度至拱脚外2m,并在涌水侧,作竖向暗沟或盲沟,将水引入隧道排水沟。

溶洞位于隧道中部或一侧,仍采用浆砌石封闭,渗水引入隧道隧道排水沟。

5.3.4.2隧道穿过溶洞,下部为充填物,拱部以上空洞,可采用加强衬砌,拱顶以上设浆砌片石,浆砌片石以上设干砌片石封闭.如空洞过高,可视岩石破碎程度,对空穴岩壁可进行适当喷锚加固。下图为轿顶山隧道K58+167~K58+177一段,隧道洞身穿过溶洞充填物,充填物干燥紧密,拱顶为空洞的处理实例.衬砌改为Ⅰ类围岩,曲墙有仰拱,拱部增设钢轨骨架。

5.3.5越

当溶洞较深时,不宜采用堵填封闭的方法,可采用梁、拱跨越,但梁端或拱座要置于稳固可靠的基岩上,必要时用圬工加固。

隧道在不同部位遇到溶洞的跨越措施:

5.3.5.1当隧道一侧遇到狭长而较深的溶洞,可加深该侧的边墙基础通过;

5.3.5.2当隧道底部遇有较大溶洞并有流水时,可在隧底以下砌筑浆砌片石支墙,支承隧道结构,并在支墙内套设涵管引排洞水。

5.3.5.3当隧道边墙部位遇到较大,较深的溶洞,不宜加深边墙基础时,可在边墙部位或隧底以下筑拱跨过。

5.3.5.4当隧道中部及底部预有深狭的溶洞时,可加强两边墙的基础。并根据情况设置桥台架梁通过。

5.3.5.5溶洞上大下小。并有部分充填物时。可将隧道顶部的充填物清

楚。然后在隧道底部标高以下设置钢筋混凝土横梁及纵梁。横梁两端嵌入岩层。

5.3.5.6隧道穿过大溶洞,情况较为复杂时。可根据情况,以边墙梁及行车梁通过。

当隧道道边墙悬空时,设钢筋砼或钢轨托梁通过,隧道底部以钢筋砼梁通过,易于施工,质量可靠。

6 岩溶监控量测及信息化施工技术

6.1概述

隧道施工过程中使用各总类型的仪表和工具,对围岩和支护、衬砌的力学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力学关系进行量测和观察,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统称为监控量测。

6.1.1隧道监控量测的必要性:

6.1.1.1隧道工程作为工程建筑物,受力特点与地面工程有较大的差别。

6.1.1.2隧道在开挖支护成形运营的过程中,自始自终都存在受力状态变化这一特性。

6.1.2施工监控量测的目的和任务

6.1.2.1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判断围岩的稳定性、支护、衬砌的可靠性;

6.1.2.2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为修改施工方法,调整围岩级别、变更支护设计参数提供依据;

6.1.2.3通过监控量测对施工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和险情进行预报,以便

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6.1.2.4通过监控量测,判断初期支护稳定性,确定二次衬砌合理的施作时间;

6.1.2.5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施工方法的发展提供借签,依据和知道作用。

6.1.3监测一反馈一调整模型(信息化施工)

由于岩溶地质条件的复杂性,岩溶发育的不规则性、复杂性,岩溶围岩的力学物性参数取直的困难,因此,一般数值分析结果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以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等为基础的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时解决隧道施工期复杂岩溶地质问题的唯一有效手段,也所研究岩溶围岩力学特性的十分有效的方法。数值模拟方法与信息反分析法相结合,才具有真正应用上的实际意义,但至今为止,在国内现有文献中还没有利用信息化设计与施工的方法来综合研究具有复杂岩溶发育的隧道围岩的力学特性的报道,因此,信息化设计与施工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应用效果是不理想的,特别是研究复杂岩溶围岩的稳定性问题。岩溶区隧道掘进要实现快速、经济、合理,必须设计与施工的高度统一、协调,必须重视地质、围岩变形等信息的采集,要充分利用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反分析、数值模拟与反分析法的充分结合。

通过对现场岩体位移与应力的监测反馈信息,直接利用现场监测信息进行数值反演分析,得到岩体的初始地应力与初始物理力学参数,为下以阶段的数值的数值预测分析提供可靠的前提条件,或为设计与施工提供具

体定量参数。

6.2监控量测方法

6.2.1必测项目之一——洞口、外观察

6.2.1.1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洞口、外观察。洞内观察可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和已施工地段观察两部分。

6.2.1.2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及时绘制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图、数码成像,填写开挖工作面地质状况记录表,并与勘察资料进行对比。

已施工地段观察,应记录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变形和二次初砌等的工作状态。

6.2.1.3洞外观察重点应在洞口段和洞身浅埋段,记录在表开裂、地表变形、边坡及仰坡稳定状态,地表水渗漏情况等,同时还应对地面建(构)筑物进行观察。

6.2.2必测项目之二——周边收敛量测

隧道围岩周边各点趋向隧道中心的变形称为收敛。所谓周边收敛量测主要是隧道内壁面两点连线方向的距离的变形量的量测。收敛值为两次量测的距离之差。

6.2.2.1量测目的:

收敛量测是隧道施工监控量测的重要项目。周边位移是隧道围岩应力状态变化量直观的反映,通过周边位移量测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判断隧道空间的稳定性;

2)、根据变位速度判断围岩稳定程度和二次衬砌施作的合理时机;

3)、指导现场的施工。

6.2.2.2量测仪器:

目前隧道施工中常用的收敛计为机械式的收敛计和数量式收敛计。例:QJ-85型坑道周边收敛计;JSS30A型数显收敛计;SWJ-IV型隧道收敛计。

6.2.2.3测试原理

测试中读得初始数值Xo;间隔时间t后,用同样的方法可读得t时刻的值Xt,则t时刻的周边收敛值Ut即为的两次读数差。即

Ut=Lo-Lt+Xt1-Xto

式中:Lo—初读数时所用尺孔刻度值;

Lt—时刻时所用尺孔刻度值;

Xt1—时刻时经温度修正后的读数值,Xt1=Xt+εt

Xto—初读数时经温度修正后的读数值,Xto= Xo+εt

Xt—时刻量测时读数值;

Xo—初始时刻读数值;

εt——温度修正值;εt=α(To-T)L

α—钢尺线膨胀系列;

To—签定钢尺的标准温度,To=20℃

T—每次量测时的平均气温;

L—钢尺长度。

6.2.3必测项目之三——拱顶下沉量测

埋深较浅、固结程度底的地层,水平成层的场合,这项量测比收敛量测更为重要。

6.2.3.1量测目的:量测数据是确认围岩的稳定性,判断支护效果,指导施工工序,预防拱顶崩塌,保证施工质量和安全的最基本的资料。

6.2.3.2量测仪器:精密水准仪

6.2.3.3量测原理:第一次读数后视点读数为A1,前视读数为B1;第二次后视点读数为A2,前视读数为B2。拱顶变位计算方法如下:1)、差值计算法:钢尺和标尺均正位(即读数上小下大)。

后视读数差A= A2- A1

前视读数差B= B2- B1

拱顶变位值C=B-A C>0 拱顶上移;C<0 拱顶下沉。

2)、水准计算法:通过计算前后两次拱顶测点的高程差来求拱顶的变位值。钢尺读数上小下大,标尺读数下小上大,标尺基准点标高假定为KO。

第一次拱顶标高Kd1=KO+A1+B1

第二次拱顶标高Kd2=KO+A2+B2

拱顶变位值C= Kd2- Kd1= A2- A1+ B2- B1

C>0 拱顶上移;C<0 拱顶下沉

6.2.4选测项目之一——围岩内部位移量测

6.2.4.1隧道围岩内部位移量测的主要目的是:

1)、了解隧道围岩的径向位移分布和松弛范围。

2)、判断开挖后围岩的松动区、强度下降区以及弹性区的范围。

3)、根据实测结果优化锚杆参数,指导施工。

5.2.4.2量测仪器:多点位移计

5.2.4.3测量原理

6.2.5选测项目之二——锚杆轴力量测

6.2.5.1量测目的

1)了解锚杆实际工作状态及轴向力的大小。

2)结合位移量测,判断围岩发展趋势,分析围岩内强度下降区的界限。

3)修正锚杆设计参数,评价锚杆支护效果

6.2.5.2量测方法和仪器

锚杆的轴向力测定按其量测原理可分为电测式和机械式两类。

其中电源式又可分为电阻应变式和钢弦式。

电阻应变式和机械式是通过量测锚杆不同深度处的应变(或变形),然后按有关计算方法转求应力。

钢弦式是通过测定不同深度处传感器受力后的钢弦振动频率变化,转求应力,其工作原理见本章的弦测法原理。

6.2.6选测项目之三——围岩压力及两层支护间压力量测

隧道开挖后,围岩要向净空方向变形,而支护结构要阻止这种变形,这样就会产生围岩作用与支护结构上的围岩压力。围岩压力量测,通常情况下是指围岩与支护或喷层与二次衬砌混凝土间的接触压力的测试。

6.2.6.1目的:了解围岩压力的量值分布状态;判断围岩和支护的稳定

性,分析二次衬砌的稳定性和安全度。

6.2.6.2量测仪器与原理

接触压力量测仪器根据测试原理和测力计结构不同分为液压式测力计和电源式测力计。

弦测法原理:在传感器中有一根张紧的钢弦,当传感器受外力作用时,弦的内应力发生变化,随着弦的内应力改变,自振频率也相当地发生变化,弦的张力越大,自振频率越高,反之,自振频率越底。

6.2.7选测项目之四——钢支撑应力量测

一般在Ⅳ、Ⅴ级围岩中常采用型钢支撑;Ⅳ级围岩中常采用格栅支撑。通过对钢支撑的应力量测,可知钢支撑的实际工作状态,从钢支撑的性能曲线上可以确定在此压力作用下钢支撑所具有的安全系数,视具体情况确定是否需要采用加固措施。

6.2.

7.1量测目的:

1)了解钢支撑应力的大小,为钢支撑选型与设计提供依据。

2)根据钢支撑的受力状态,判断隧道空间和支护结构的稳定性。

3)了解钢支撑的实际工作状态,保证隧道施工安全。

6.2.

7.2量测元件:

目前使用较普通的型钢支撑应力量测多采用钢弦式表面应变计,格栅支撑应力量测多采用钢弦式钢筋应力计。

6.2.8选测项目之四——混凝土应力量测

混凝土应力量测包括喷射混凝土和二次衬砌摸筑混凝土应力量测。其目的是了解混凝土层的变形特性以及混凝土的应力的大小,判断喷

射混凝土层的稳定状况;判断支护结构长期使用的可靠性以及安全程度;检验二次衬砌设计的合理性,积累资料。

6.3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及信息反馈

6.3.1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6.3.1.1位移控制基准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下表要求确定:

位移控制基准

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Uo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6.3.1.2根据位移控制基准,可按表4.5.4分为三个管理等级。

6.3.1.3地表沉降控制基准应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最小值。

位移管理等级

注:U为实测位移值

钢架内力、喷混凝土内力、二衬内力、围岩压力(换算成内力)、初支与二衬接触压力、锚杆轴力控制基准应满足《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的相关规定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6.3.2采用分部开挖法施工的隧道应每分部分分别建立位移控制基准,同时应考虑各部分的相互影响。

6.3.3围岩与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应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别。

6.3.4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做应该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

6.3.4.1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

6.3.4.2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6.3.5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处理

《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6.6监控量测数据分析处理

6.6.1.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应包括数据校核、数据整理及数据分析;

6.6.2.每次观测后应立即对观测数据进行校核,如有异常应及时补测;

6.6.3.每次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包括观测数据计算、填表制图、误差处理等。

6.6.4监控量测数据的分析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6.6.4.1根据量测值绘制时态曲线;

6.6.4.2选择回归曲线,预测最终值,并与控制基准进行比较;

6.6.4.3对支护及围岩状态、工法、工序进行评价;

土地岭隧道贯通方案专项施工方案

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 土地岭隧道贯通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省道318黑石渡至道士冲段公路改造一期工程项目部 二O一七年八月 目录 一、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工程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施工现状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贯通区间内情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贯通区间设计支护参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贯通区间地质描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施工进度计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贯通总体施工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6.1贯通总体施工思路................................................. 错误!未定义书签。 6.2 开挖工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6.3 隧道贯通误差测量及调整.................................... 错误!未定义书签。 6.4 超前地质预报........................................................ 错误!未定义书签。 6.5监控量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质量保证措施 (9) 八、安全保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8.2危险源辨识及预控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8.3现场贯通安全控制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环境保护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水土保持措施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一、文明施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二、应急预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1 应急救援领导小组与职责..................................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2塌方的征兆...........................................................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3 应急准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溶洞处理技术施工方案

珠江大桥西桥桩基础溶洞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广佛出口放射线土建工程为广州市内环路西出口的延续,本标段为广佛出口放射线土建第一期工程A6.3合同标段。 本标段地处广州市坦尾岛西端及芳村区之间,主体结构为跨越珠江的珠江大桥新桥西桥,包含连接新桥两端的部分高架桥。本标段内的下部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按端承桩设计,平均长度为28m;帽梁包含隐性帽梁型式;支座采用橡胶支座或盆式支座;桥面采用沥青砼铺装,砼防撞栏。 珠江大桥西桥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溶洞地带,主桥桩基选择采用填塞法处理、套内护筒法等施工技术处理溶洞。其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其中:Φ180cm64根,Φ150cm40根,共104根。施工总工期18个月。 二、地质情况 (1)基岩 该路段下伏基岩以白垩纪的泥岩、泥质细粉砂岩及灰岩、辉绿岩为主,基岩深10~50m不等,按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带、中风化带、微风化带。其岩性在水平和垂直方向和风化程度较大,部分钻

孔揭露有断泥层,溶洞(局部呈串珠状)等不良地质现象。 (2)溶洞情况 本桥施工场地下伏基岩强风化层裂隙发育,有一定量的裂隙水,一些地方灰岩岩溶发育,出现灰岩破碎层或溶蚀或溶洞,一些溶洞成串珠状出现,这种不良的地层,会蕴藏一定量的裂隙水和溶洞水。从地质资料分析,溶洞分布较广。主桥位溶洞分布广而多。溶洞按其填充状态可分为空的、半填充的和完全填充的三类:按其填充物的性质可分为粘性土、砂砾和稀土三类;按其漏水情况可分为漏水和不漏水两类。溶洞的走向与河流的流向相同。根据地质资料,本工程溶洞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全充填:溶洞内已发生填满其它土质,在钻孔过程中,不会发生 漏浆或少量漏浆的,这种形式溶洞一般较少。 2、部分充填带有裂隙:溶洞内已发生充填,但未充填量较大。岩层 中存在很大的裂隙,在成孔进程中,泥浆的流失很大。 3、空洞:溶洞内没有充填物或存在少量充填,洞内大部分为空洞; 在成孔进程中,当空洞较小时,泥浆在补充后,可保持一定水头。 4、空洞带裂隙:溶洞内泥浆无法保证一定水头,流失严重。 根据上述地质条件,从技术、经济等方面经过比较,本工程拟选择了填充法、套内护筒法等施工技术配合使用处理溶洞,具体做法如下。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通用版

解决方案编号:YTO-FS-PD845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通用版 The Problems, Defects, Requirements, Etc. That Have Been Reflected Or Can Be Expected, And A Solution Proposed T o Solve The Overall Problem Can Ensure The Rapid And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通用版 使用提示:本解决方案文件可用于已经体现出的,或者可以预期的问题、不足、缺陷、需求等等,所提出的一个解决整体问题的方案(建议书、计划表),同时能够确保加以快速有效的执行。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保证施工中人员及设备安全,加快隧洞工程项目的建设,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工程主要由:本标段由1+050-3+750全长2700m,其中隧洞进口段桩号为1+050-1+250,长 200m,隧洞洞身段为1+200-3+750,全长为2550m,断面为马蹄形,3.4×3.4m,Ⅴ类围岩,全断面衬砌。衬砌方式:一次支护是在围岩表面格栅拱架支护挂钢筋网、系统锚杆、喷射C20砼20cm厚,永久支护C25钢筋砼衬砌,厚0.40m,在顶拱120°范围内进行回填灌浆;施工期安全监测;三条施工竖井(支洞)及临时辅助工程等组成。 二、项目部成立隧道施工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隧道岩溶专项施工方案

中渡隧道岩溶预报、处治、监测专项施工方案 1 工程概况 中渡隧道进口进程DK451+603,出口里程DK452+327,全长724m。进口位于直线上,出口位于半径为5500m的右偏曲线上。纵坡为单面上坡,坡度为1.5‰。 中渡隧道位于中渡镇西侧,隶属峰丛地貌,地形起伏大,高程170~285m,相对高差5~115m,山体陡峻,自然坡度10°~40°。基岩裸露,坡面植被多为灌木。 主要地质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其岩性为:浅灰、灰、灰白、深灰色,厚层~巨厚层状,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质坚硬。垂直节理发育,节理大多微张,延伸远,连通性好,内充填黄褐色黏土,方解石脉发育,岩体表面溶蚀现象发育,多发育小溶孔,山坡缓坡外多发育溶蚀峰林。地表岩体完整性较好,进出口段岩体较破碎。 水文地质特征:隧道区地表水以第四系孔隙水为主,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富存于第四系孔隙之中,水量微弱,向洛江排泄;地下水以基岩裂隙水、岩溶管道水为主,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微弱,沿基岩裂隙及岩溶管道向下排泄,最终向洛江排泄。 2 隧道不良地质——岩溶 2.1岩溶:隧道段内下伏基岩为灰岩,厚~巨厚层状,基岩表面发育小溶洞、溶沟及小溶槽。DK451+914~DK451+934段内右侧30~60m范围内发育

一岩溶洼地,该洼地长轴约30m,短轴约15m,与基岩裂隙连通,为大气降水补给岩溶水的主要通道;DK452+012右侧240~270m范围内发育一岩溶洼地,该洼地长轴约70m,短轴约30m,与基岩裂隙连通,为大气降水补给岩溶水的主要通道 2.2隧道进出口端发现多个岩溶形态,分述如下:DK451+610右侧40cm左右斜坡脚处发现一地下溶洞,该溶洞出水量大,供中渡镇约3000人使用,日出水量为1025m3/d,最小水量为840 m3/d;DK451+600右侧60m处有一溶洞,约3×1.5m见方,深约1.5m,水位稳定,水质较清,见鱼游动,雨季时水质浑浊。据访问,该地区下暴雨时,该处有水涌出,且溢出地面;DK451+685右侧200m处,为一小溶洞,隧道出口DK452+370右120m,为一溶洞,洞口呈近半圆形,底宽3m,高2m,后向S65E斜坡呈15度向下延伸,长约10m,宽约1-3m,高约2.5m,洞底为一水井,水井呈矩形,长约3m,宽约1-1.5m,水深1-2m,未见流动,仅供一住户使用,据调查,暴雨水位上升约为1m,枯水期无水,井底沿S50W(洞外)为一小溶隙;DK452+370右280m坡脚低洼处,为一消水溶洞,洞口呈正方形,边长1m,井口为灰岩,井深约8m,水位深0.5m。未见明显流动。 隧道穿过的山体为巨厚层状灰岩,产状倾向SE(线路左侧),倾角约30°~45°,地表岩溶形态发育,下部岩溶通道较发达,为大气降水向洛江等山下低洼处渗流提供了良好的渠道。从隧道山体进、出口之间溶洞水的径流条件分析,其线路标高以上基本无水平向浅部较大的岩溶管道相联通,即以垂直岩溶发育为主,总体看来,隧道区属岩溶强烈发育区。 3 岩溶隧道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

高速公路隧道专项施工方案(专业版)

隧道专项施工方案 1、XX隧道概况 XX隧道位于淅川县西簧乡低山区,与209国道相邻,交通便利。隧道总体走向呈南北向曲线布置。隧道大埋深约117米,采用小净距(测设线间距:进口中24.87米,出口中16.92米),其中左线起始桩号为K29+730~K30+252,长522米;右线起始桩号为RK29+745~RK30+265,长520米。 设计时速80km/h,采用灯光照明,自然通风,设置1处人行橫通道,属中隧道。 隧道左线平面位于R=1785的圆曲线上,纵坡为-0.360%/850;隧道右线平面位于R=1520的圆曲线上,纵坡为-0.356%/864.893。 进口左右线洞门均采用端墙式洞门,出口左右线洞门采用端墙式洞门。 隧道以Ⅳ、Ⅴ级围岩为主,Ⅳ、Ⅴ级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严重,节理(裂隙)发育,隧道施工过程中,极易沿软弱构造面产生整体滑动、坍塌、洞内冒顶,因而隧道工程施工是本标段的关键工程项目。 2、隧道工程总体施工方案 隧道采用“新奥法”原理组织各工序的施工(见图2-1施工方案框图)。施工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短进尺、强支护、少扰动、弱爆破、勤观测、早封闭”的施工原则,紧凑施工工序。

图2-1隧道施工方案框图 施工进洞前先作好洞顶截水沟等排水设施,防止地表水渗入开挖面影响明洞边坡和成洞面的稳定,按照设计要求做好仰坡的开挖,仰坡加固及防护。隧道洞口段土质或易坍塌的软弱围岩地段,采用辅助施工方进行超前支护,尽可能较少对岩体的扰动。 洞口明洞段采用明挖法施工,洞口段Ⅴ、Ⅳ级围采用台阶分部法开挖施工,洞身段Ⅴ级围岩采用超短台阶法开挖、Ⅳ级围岩采用短台阶法开挖,Ⅲ级围岩根据地质及地段情况采用台阶法或全断面开挖,先行洞开挖面距后行洞开挖面不小于40m,采用自制凿岩台架配合气腿凿岩机打眼,拱部采用光面爆破边墙采用预裂爆破技术,以最大限度保护围岩稳定性,减少超挖量,提高初期支护的承载力。初期支护:Ⅴ级围岩段采用工字钢拱架挂钢筋网喷锚联合支护,Ⅳ级围采用格栅钢拱架挂钢筋网喷锚联合支护,Ⅲ级围岩采用喷锚支护。喷混凝土采用湿喷工艺,风钻打眼,人工安装锚杆,小导管注浆加固围岩。 施工中由测量组负责按照图纸及规范要求做好洞口浅埋段地表下沉观测、洞内监控量测工作。隧道防排水采用防、排、堵、截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下坡施工,洞内50m或100m设置集水井,抽水机抽水。 采用无轨运输,正洞、行车横洞使用侧翻装机及挖掘机装渣,人行横道用小型装载机装渣,全部采用自卸汽车运渣。 软弱围岩地段二次衬砌紧跟开挖,一般地段按监测信息尽早衬砌,按仰拱、铺底先行,拱墙紧跟的顺序施工。

隧道贯通方案1

目录 1 编制依据 (2) 2 工程概况 (2) 3 人员及机械设备配置 (3) 4 隧道贯通方案 (4) 4.1贯通面的选择及贯通误差估算 (5) 4.1.1洞外控制测量 (11) 4.1.2 洞内控制测量 (11) 4.1.3 横向贯通误差估计 (11) 4.2 贯通前的施工方案 (13) 4.3 实际贯通误差测定 (16) 4.4 贯通误差调整 (16) 4.4.1 平面贯通误差调整 (16) 4.4.2 高程贯通误差调整 (16) 5 质量标准及保证措施 (17) 5.1洞身开挖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17) 5.2洞身开挖质量保障措施 (17) 6 安全与环保措施 (17) 6.1 隧道安全施工保证措施 (17) 6.2环境保护 (19)

帕隆2#隧道控制方案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本工程位于西藏林芝地区境内,它东起波密县通麦镇以西约恰路1.5公里,沿途跨越易贡臧布,经排龙乡,西至林芝县境内的105道班。第三标段帕隆2#隧道位于林芝县排龙乡境内,桩号为K4101+108至K4103+195。隧道为2087米的单线隧道。 隧道平面设计线路为圆曲线加直线加圆曲线,圆曲线半径分别为850m、680m,圆曲线长度分别为988.369m、296.806m;直线长度为1032.909米。进口设计高程设计为2086.000米,出口设计高程为2033.040米,纵坡为-1.596%至-2.641%,隧道纵向高差为52.96米。 2、编制依据 ①国道318线川藏公路(西藏境)通麦至105道班段整治改建工程第三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②《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③《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④《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⑤105道班第三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⑥项目已投入本工程的施工人员及机械设备,以及在其它同类工程施工中取得的成熟经验。 3、编制目的 隧道控制测量是隧道施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施工阶段是保证隧道相向开挖时,能按规定的精度正确贯通,并使建筑物的位置符合规定,不侵入建筑限界,以确保运营安全。 4、控制测量设计思路 为保证隧道的准确贯通,本着先总体后碎步的原则,在隧道沿线建立一精密的控制网,覆盖所有隧道,使之总体受控,以便根据它进行隧道的洞内控制测量或中线测量。本项目是在每隧洞口布设三个GPS定位网点,在洞外GPS定位网的基础上,根据洞口施工情况于洞

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docx

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工程位置 某部承建的某线路总体为北南走向。本合同段区内有隧道1座(广石隧道),为分离式长隧道,起迄桩号右线 隧道采用分离式断面,左、右隧道平面设计线之间距离约为33m,左右线均在平曲线内。左线平曲线要素:交点JD1桩号K413+957.827,α=左33°22′31.8″,R=1400m,T=509.97m,L=995.517m。右线平曲线要素:交点JD1桩号K414+007.037,α=左33°16′51.4″,R=1400m,T=508.711m,L=993.207m。 全隧道纵断面部分位于竖曲线内,右线变坡点桩号K414+150,高程H=351.745,i1=2.438%,i2=1.0%,R=16000m,T=275.075m,E=2.365m;左线变坡点桩号K414+150,高程H=351.745,i1=2.438%,i2=1.0%,R=16000m,T=275.075m,E=2.365m; 2.地形地貌 隧道区处于一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区,山体连绵起伏,植被发育,基岩裸露,基岩全强风化层厚约10~15m。沿隧道轴线,洞身最高点高程约为485.2米左右,隧道入口标高约为351.0米左右,相对高差约为134米,隧道出口标高约为342米左右,相对高差为143米,隧道山体走向比较紊乱,大致呈南北向。微地貌发育,主要有山间冲洪积小盆地及山间冲沟,局部有地下水出露,隧道出洞口附近发育一小水沟,常年流水。隧道洞身山间冲沟发育,泉水出露,主要为山间洪水和地下水的排泄通道。 隧道入口处为山间冲洪积盆地,地形呈阶梯状展开,微起伏,主要为水稻田和藕塘,地面标高变化范围为345.0~360.0米。 隧道出口处地貌类型为高岗地地貌单元,左右幅均处于山坡脚下,地面标高变化为350~380米左右,宽约10~150米左右,左右幅为山体坡脚形成的高岗地,岗地呈长垅状,植被发育,地势陡峭,自然斜坡为40°左右。 3.气象、地震 本合同段路线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降水一般集中在4~6月份,多以暴雨形式集中降水,年降水量1124.6~2457.9mm;年平均气温15.5~24.2℃,七月平均气温24.6~30.4℃,一月平均气温4.6~7.6℃,极端最低气温-8.2~-10.9℃,极端最高气温39.8~41.8℃,无霜期224~335天。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江西部分),本工程建设区内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

高速铁路隧道开挖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第一章 .......................................................................................................................... 编制依据 1第二章编制范围 . (1) 第三章工程概况 (1) 第四章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1) 4.1施工方案 (2) 4.2施工方法 (2) 4.2.1明洞段开挖方法 (2) 4.2.2台阶法 (2) 4.2.3.隧道围岩分级、开挖方法及衬砌支护形式 (4) 第五章施工进度安排 (5) 第六章爆破设计 (6) 6.1爆破方案 (6) 6.2钻爆设计 (6) 6.2.1光爆基本参数 (6) 6.2.2掏槽方式 (7) 6.2.3周边眼 (7) 页脚内容17

6.2.4掘进眼 (8) 6.2.5装药结构及堵塞方式 (8) 6.2.6炮眼布置 (8) 6.3爆破设计的优化及爆孔布置 (12) 第七章劳动力和机械设备配置 (12) 7.1劳动力配置 (12) 7.2机械配置 (13) 第八章质量保证措施 (14) 第九章安全、文明施工 (15) 页脚内容17

第一章编制依据 1、新建贵阳枢纽小碧经清镇东至白云联络线《摆龙村一号隧道设计图》; 2、新建贵阳枢纽小碧经清镇东至白云联络线第三册《隧道附图洞门及洞口工程》; 3、《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241号; 4、《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5、《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 6、《铁路工程基本作业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1-2009; 7、《铁路隧道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TB10304-2009; 8、《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11; 9、新建贵阳枢纽小碧经清镇东至白云联络线站前4标《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第二章编制范围 新建贵阳枢纽小碧经镇东至白云联络线站前Ⅳ标(D1K64+770~D1K65+275)摆龙一号隧道。 第三章工程概况 摆龙村一号隧道位于贵阳市金华新区金华镇摆龙村境内,全长505米,隧道进出口里程分别为D1K64+770、D1K65+275。该隧道为时速200kmⅠ级铁路双线隧道,隧道内线间距为4.6m。洞内采用重型轨道碎石道床,铺设Ⅲ型轨枕(2.6m)及60kg/m钢轨,轨道结构高度766mm。 隧区岩溶中等至强烈发育,隧道进出口右侧边坡顺层且洞身右侧围岩顺层偏压。洞身与梨木山断层平行,相距30~80m,洞身位于地下水垂直渗流带内,地下水对混凝土无侵蚀性。 第四章主要施工方案及施工方法 4.1施工方案 根据设计要求,隧道除明洞段为明挖之外,隧道暗挖段采用锚喷构筑法施工、光面爆破开挖。暗挖段根据围岩类别的不同分别采用IV级围岩采用台阶法,V级围岩采用台阶法+临时横撑。 4.2施工方法 4.2.1明洞段开挖方法 摆龙村1号隧道明洞段进出口各15m共30米。明洞段均采用明挖法施工。摆龙村1号隧道明洞基本处于强风化灰岩层,施工时采用挖机施工,每施工一个台阶立即进行喷锚支护。遇到有不易破除岩石的部位采用控制爆破开挖。 4.2.2台阶法 隧道开挖分上下台阶施工(除仰拱开挖外),上下台阶长度可以根据实际施工做适当调整。微台阶长度宜控制在5米左右,长台阶不宜超过14米。本隧道施工段台阶法施工适用于Ⅳ、Ⅴ级围岩。 页脚内容17

高速公路隧道专项施工方案

西井隧道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1.1 地理位置 西井隧道隧址位于山西省黎城县西井镇南山村,设计速度为80km/h,左线全长800米(ZK48+960~ZK49+760),其中:削竹式洞门10m,明洞8米;右线全长826米(YK48+950~YK49+776), 其中:削竹式洞门10m,明洞8米。西井隧道设计为一座标准间距分离式隧道,隧道进口线间距26.2米,出口线间距18.1米。最大埋深左线57米,右线55米。隧道左线平面线形依次为R-1400,A-550,R-∞;隧道右线平面线形依次为R-1350,A-530,R-∞。隧道左线纵坡为2%、-0.6%人字坡,右线纵坡为2%单向坡。 1.2 隧道地形、地质条件 ⑴、气象 隧址区山西省东南部,地处太行山中南部及太行山主峰西侧,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0.3°C。最冷月份在一月,最低气温-22°C;日平均降水量为54.7mm,最大降水量为126.8mm;最大冻土深度为104cm。无霜期110~180天。 ⑵、水文地质条件 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比较简单,无常年性地表水,降水稀少而集中,蒸发量大,多以地表水排走,很少补给地下水。隧址区地下水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象、水文等多种因素控制。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基岩裂隙水,水量一般较小,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地表、地下水经流排泄条件较好,地下水水量贫乏,对隧道施工的影响较小。 但雨季施工时,可能有少量的基岩裂隙水渗入。 ⑶、工程地质条件 隧道洞口段及左线ZK49+050~ZK49+100、右线YK49+050~YK49+120洞身段,主要为强风化及中风化片麻岩组成,受区域断层F3的影响,岩体完整性差,呈碎裂状结构,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自稳性较差。左线ZK49+100~ZK49+760、右线YK49+120~YK49+776洞身段,围岩主要为卵石及黄土组成,结构松散,成洞困难,Ⅳ级围岩占全隧的7.4%,Ⅴ级围岩占全隧的92.6%。

刘家堡3#隧道贯通专项施工技术方案1

刘家堡3#隧道贯通专 项施工技术方案1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刘家堡3#隧道贯通专项施工方案 1工程概况 刘家堡3#隧道全长180m,属黄土Ⅴ级偏压,开挖后拱顶部位易掉块。最大开挖断面为120m2,其初期支护采用喷锚、钢筋网及钢架联合支护形式,设计喷砼厚度25cm,钢架为I20的型钢钢架,钢架间距60cm。其超前支护形式设计采用φ42小导管,每根长,环向间距33cm,每环39根,纵向每一环。 2施工方案 开挖到DK246+710时,停止掌子面掘进,施做一环超前小导管,环向间距33cm,全环39根,在中导加临时仰拱,预留核心土并封闭掌子面,同时紧跟仰拱和二次衬砌施工。当隧道剩余30m后,锁脚锚管由2根增加至4根,隧道剩余21m后钢架间距调整为。施工中仰拱距掌子面距离控制在20m以内,二衬距仰拱距离控制在15m以内。接近贯通时仰拱距下导不超过5m。当隧道施工至中间部分剩余5m左右时,上、下导停止掘进,中导每(隔2榀)施作中槽超前支护,加强拱部超前小导管搭接长度,直至中槽贯通。中导贯通后,上、下导继续掘进,每次开挖为1榀间距,左右向错开开挖,至全隧贯通,及时施作仰拱及二次衬砌。 3施工步骤 ⑴开挖至DK246+707时,停止掌子面开挖,施做一环超前小导管,整修好开挖面,并做好临时支撑。网喷封闭掌子面,挂设 20×20cmφ8钢筋网,喷射C25混凝土10cm。

⑵施工仰拱至下导,施工二衬至下导距离不大于15m。 ⑶进口段边仰坡开挖及防护。 ⑷施作超前大管棚套拱及30m长超前大管棚。 ⑸当隧道施工至中间部分剩余5m左右时,出口拱部每施作一环超前小导管,保证超前小导管搭接长度,每次开挖长度为一榀拱架间距,拱架间距不超过60cm,开挖后及时封闭,稳步向前推进。 ⑹中导贯通后,上、下导继续掘进,每次开挖为1榀间距,左右向相错开挖,至全隧贯通。 (7)及时施作仰拱及二次衬砌。 4施工方法 双侧壁导坑开挖 施工中采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即先采用φ42超前小导管护顶,先开挖隧道两侧导坑及时施做导坑四周初期支护及临时支护,对余部采用二步或三步开挖。仰拱紧跟下台阶并及时闭合成环。采用该法施工时,在上、中、下各台阶形成一定的步距,而且同一台阶左右工作面形成相互错开后,即可在各工作面按每循环进尺进行平行流水作业。施工时每循环进尺,各台阶步距控制在3m,同一台阶左右工作面错开1m。 双侧壁导坑施工的主要工序如下,见图1: 1、①利用上一循环架立的钢架施做隧道超前支护;开挖1部左(右)侧导坑上部土方;喷8cm厚混凝土封闭掌子面. ②导坑周边部分初喷4cm厚混凝土,架设钢架及临时钢架,并架设锁教钢管,钻设系统锚杆后复喷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桩基溶洞处理专项方案

桩基溶洞处理专项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溆怀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工程施工合同。 2、溆怀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工程施工招标文件。 3、国家及交通部现行桥涵施工技术规范及验收标准等。 4、溆怀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施工图。 5、溆怀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桩基地质补勘图。 二、工程概况 溆怀高速公路第七合同段起于K118+300,终于K121+200,全长2.9km。本标段处于湖南省中部至西部的过渡地带,雪峰山脉的北东向延伸区,海拔高程100~500米之间。地貌类似以山前丘陵间构造盆地、岩溶洼地、剥蚀残丘、岗地,沅水、溆水地带发育二级阶地。该区域内开阔的“U”型河谷、浑圆状山脊与“V”字型河谷、长条形山脊同时发育。总体工程地质条件差,处于东北向构造带与北向构造复合部位,地质构造较发育,有隐伏断裂通过,有含煤层,附近可见大型溶洞发育,地表发育有落水洞、岩溶洼地。 初步地质勘察资料显示统计桥位钻孔为215个,揭露发育溶洞的钻孔76个,见洞率为35%;有52个钻孔揭露两层溶洞或多层溶洞,占揭露岩溶钻孔的68%,说明桥位内岩溶极为发育;单个溶洞高度大于2.5m的钻孔有39个,占揭露岩溶钻孔的51%。在勘探深度范围内溶洞最小高度0.2m,溶洞最大高度达13.4m。 本标段桥梁2座,1座特大桥、1座大桥,桩基础工程量D120cm桩基160m/8根,D150cm桩基132m/2962根,D180cm桩基1492m/80根。 三、施工前的准备 1、人员组织:项目部专门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研究学习有关溶洞处理的措施,并且成立了溶洞处理应急小组。施工现场派4名技术人员分两班在工地24小时轮流值班,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项目部还组织桩基队钻机机长学习溶洞处理的知识,使他们对溶洞处理做到心中有数。总之,在人员组织方面,明确分工,各负其责。见后附表《现场主要管理人员一览表》 2、材料准备:工地现场常备片石120 m3,粘土180 m3,水泥10T,编织袋200条,

隧道施工专项安全方案

隧道专项安全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 1、《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设计及施工技术规范》(JTJ74-94) 2、《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JTJ76-95) 3、《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4、爆破安全规程(GB6722-2003) 5、六六高速第二合同段相关设计文件 6、有关国家、省、市、县安全法律、法规 二、工程概况 本标段共有平菁一号、平菁二号、冷家坝、新坝隧道四座隧道,平菁一号隧道起讫桩左线为ZK50+742~ZK51+965,总长约为1223m;右线YK50+745~KY970, 总长约为1225m;平菁二号隧道起讫桩号左线为ZK52+192~ZK52+623,总长约为431m,右线YK52+616~YK52+600,总长约为411m;冷家坝隧道左线为ZK61+275~ZK61+538.22,总长约为263.26,右线为YK61+245~YK61+540,总长约为295m;新坝隧道左线为ZK63+185~ZK63+400,总长约为215m,右线为YK63+170~YK63+405,总长约为235m。净高5m,设计行车速度80km/h。隧道穿过剥蚀高中山峰丛沟谷地貌区,隧道围岩体地层由灰岩构成,隧道进出口部分为残坡积粉质粘土和中风化灰岩等构成。隧道区不良地质主要为岩溶,发育强度为中等发育。本隧道设计初期支护采用喷射砼湿喷工艺。

三、组织机构 项目部成立安全生产组织机构,图1。 项目部成立隧道施工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汤建元 副组长:戴俊锋、何中林、臧春雷 组员:杨云、王瑜、赵一远、方朝中、王颖韬 四、安全目标 全面贯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实现“五零”。零死亡事故、零爆炸和火灾事故、零重伤事故,零交通运输事故、零重大设备事故。杜绝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全年轻伤负伤率控制在3‰以内。本标段创安全示范标准工地。

隧道岩爆施工方案

目录 1 编制说明 (2) 1.1编制依据 (2) 1.2编制原则 (2) 1.3编制范围 (3) 2 工程概况 (3) 2.1线路概况 (3) 2.2隧道主要工程量 (3) 3 岩爆的特点及辨识 (4) 3.1岩爆的基本特征 (4) ⑤岩爆主要发生在埋深较大,所处岩层性状较单一,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能较高,能储存一定的应变能量。 (4) 3.2岩爆产生的条件 (4) 3.3判断岩爆发生的应力条件 (5) 3.4地应力计算与隧道岩爆预测 (5) 3.4.1XX (5) 3.4.2XX (6) 3.4.3XX (6) 3.4.4XX (7) 4、岩爆的预防及处理方案 (9) 4.1总体施工方案 (9) 4.2超前地质预报 (9) 4.2.1超前探孔 (10) 4.2.2地质素描 (10) 4.3加强光面爆破控制,提高爆破效果 (10) 4.4加强初期支护 (11) 4.4.1轻微岩爆区 (11) 4.4.2中等岩爆区 (11) 4.5超前应力释放 (12) 4.6加强高压水冲洗 (12) 4.7加强效果检测 (12) 4.8岩爆发生时的处理措施 (12)

4.9、岩爆防护开挖台架 (13) 5、安全防护措施 (14) 5.1成立岩爆预防及救援小组 (14) 5.2安全防护措施 (15) 5.3洞内作业安全技术措施 (16) 5.3.1钻爆作业安全措施 (16) 5.3.2人员及机械防护措施 (17) 5.3.3洞内作业救援逃生措施 (17) 隧道岩爆防治专项施工方案 1 编制说明 1.1 编制依据 ⑴、《XXXXX标招标图》;《XXXXX两阶段施工图》; ⑵、国家和交通部现行有关工程的设计规范、施工指南、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及安全技术规程; ⑶、国家和四川省政府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定; ⑷、现场详细的施工技术调查资料; ⑸、施工单位资源状况、施工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 1.2 编制原则 ⑴、贯彻执行国家、交通部、当地政府制定的有关政策。

岩前隧道主洞贯通施工技术实施方案

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5合同段 岩前隧道主洞贯通施工技术方案 编制:年月日 审核:年月日 批准:年月日 中铁隧道股份有限公司

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5合同段项目经理部 二O一四年五月 一、编制依据 1、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4、福建省高速公路施工标准化管理指南(隧道) 5、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5合同段两阶段施工图设计第四册; 6、京台高速公路(南平段)A5合同段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7、我项目现有技术水平、机械装备能力及现场实际条件。 二、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岩前隧道起迄桩号为左洞ZK30+535~ZK37+330,右洞YK30+550~YK37+335。左洞长6795米,右洞长6785米。隧道左、右线分别位于R=4500m的平曲线及缓和曲线上。纵坡设计采用人字,左洞纵坡为0.5%、-0.55%;右洞纵坡为0.5%、-0.6%。隧道主洞限界宽10.75m=0.75m(JL)+0.5(LL)+3.75×2(W)+1.0m(LR)+ 1.0m(JR),限界高5m;主洞隧道内轮廓净高7.14m。隧道洞身采用”新奥法”原理设计采用柔性支护体系结构的复合式衬。 2、水文地质 隧址区经过路段无大中型水库和河流。地下水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地表水对混凝土具弱腐蚀性,地下水对混凝土无腐蚀性。计算最大涌水量为10965m3/d。 三、现场施工情况 隧道采用钻孔爆破开挖、铲车配合出碴车运输,左、右洞双向掘进,同步施工。截止2014年7月15日,隧道进、出口进度如下: 根据目前进度推断隧道左洞贯通点约在ZK33+634.8右洞贯通点约在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正式版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正 式版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隧道施工安全专项方案 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保证施工中人员及设备安全,加快隧洞工程项目的建设,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工程主要由:本标段由1+050-3+750全长2700m,其中隧洞进口段桩号为1+050-1+250,长200m,隧洞洞身段为 1+200-3+750,全长为2550m,断面为马蹄形,3.4×3.4m,Ⅴ类围岩,全断面衬砌。衬砌方式:一次支护是在围岩表面格栅拱

架支护挂钢筋网、系统锚杆、喷射C20砼20cm厚,永久支护C25钢筋砼衬砌,厚0.40m,在顶拱120°范围内进行回填灌浆;施工期安全监测;三条施工竖井(支洞)及临时辅助工程等组成。 二、项目部成立隧道施工安全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 组员:xxx xxx 三、安全目标 全面贯彻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实现“五零”,零死亡事故、零爆炸和火灾事故、零重伤事故,零交通运输事故、零重大设备事故。杜绝发

岩溶与岩溶充填物地质隧道施工_secret

岩溶与岩溶充填物地质隧道施工 据中国新闻网于2007年12月18日公布的消息,中国现在大概完成了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总里程40%左右,约53000公里,通车里程位居世界第二位。“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深受交通不便之苦的重庆人,多么渴望冲出大山,踏上平坦大道,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2007年底,重庆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了1049公里。认真回顾总结在山岭重丘区修建长大隧道的施工经验,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水江至武隆段,尤其是由BJ1总监办(西安方舟)监理的9个标段,全部位于武隆县的大山地段,武隆县地形、地质、地貌复杂,属“喀斯特”地形地貌,号称“地质画廊”,在这里修建高速公路,有人认为是“五毒俱全”,难度极大。应当说名副其实,并不夸张。 一、工程概况 由我单位担负施工的B8合同段,管区起讫里程:右线K27+835~K30+945.036长3110.036m,左线ZK27+800~ZK30+944.098长3144.098m;合同价:1.46921498亿元;管区内主要工程为xx特长隧道,位于重庆市武隆县xx镇一心村和刘丰村2社之间,隧道进口位于一心村,距xx镇约1.5公里;隧道出口位于刘丰村2社,距xx镇中心约2公里。进口有原老319国道公路从xx水泥厂的厂区北侧通过,至郭溪沟电站的支公路与之相连。出口西侧有武隆至南川省道公路穿过,并有简易公路直达隧道口。xx隧道右洞K27+845~K30+895,长3050m,左洞ZK27+800~ZK30+899.38,长3099.38m;衬砌内轮廓线:限宽10.5米,限高5米,三心圆曲墙半圆拱设计,拱部半径5.5米,边墙半径8.5米,净宽10.79米,净高7米,内净空面积64.25平方;主要技术指标:设计时速80公里/小时,设计交通量:2009年9228辆/日,行车道宽度:2×3.75米;隧道中部有半径为4000米的圆曲线,在进口有半径为50000米的竖曲线,其余为直线,由进口向出口方向为1.95%的纵坡,下坡;隧道内设计有4个车行横洞,9个人行横洞,30千瓦的风机近期为16台; xx隧道进口顶部为灰岩形成的陡崖,崖高560米,陡崖岩体在自然风化应力及岩体自重的作用下,岩体发生变形及断裂,顺陡崖岩体的边缘形成卸荷裂隙,随着裂隙的加深加宽,在构造裂隙的共同作用下,岩体最终被切割脱离母岩,形成危岩,稳定性差,在进行洞口施工放炮的影响下,有产生局部岩块崩塌的可能。陡崖下面就是郭溪沟河,河对面又是陡崖,进口出洞紧接着B7标的郭溪沟中桥,中桥过去又紧接着是羊角隧道的出口,场地非常狭窄,在设计文件和合同文件中明确指出进口就不存在进洞作业的可能。

路基岩溶注浆施工方案设计.docx

实用文案 目录 1、编制依据 . ...............................................- 4 - 2、工程概述 . ...............................................- 4 - 3、工程自然特征与地质特征 ..................................- 5 - 4、工程准备及临时设施 ......................................- 5 -4.1、征地及拆迁情况 ......................................- 5 -4.2、生产、生活临建设施 ..................................- 5 -4.3、供水、供电 ..........................................- 5 -4.4、主要材料供应计划 ....................................- 5 - 4.5、技术准备 ............................................- 6 - 5、施工组织及人员配置 ......................................- 6 -5.1、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安排如下: ..........................- 6 - 5.2、劳动力配置计划 ......................................- 7 - 6、施工机具、设备配置及试验设备 ............................- 7 -6.1、施工机具、设备配置 ..................................- 7- 6.2、主要试验、测量、检测仪器 ............................- 8- 7、施工方法与施工工艺 ......................................- 9 -7.1、施工前进行先导孔的目的 ..............................- 9-7.2、施工准备 ............................................- 9-

隧道安全施工专项方案编制的基本内容

隧道安全施工专项方案编制的基本内容 (可根据各标段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第一章工程概况.................................................. 1.1结构型式.................................................... 1.2技术标准.................................................... 1.3地形地貌.................................................... 1.4水文地质................................................... 1.5气候条件....................................................第二章编制说明.................................................. 2.1编制目的.................................................... 2.2编制依据.................................................... 2.3执行规范.................................................... 2.4编制原则.................................................... 2.5编制范围....................................................第三章隧道施工方案............................................. 3.1施工场地规划................................................ 3.2施工机械选择................................................ 3.3洞口边仰坡及截水沟施工...................................... 3.4进洞方法.................................................... 3.5明洞及洞门施工.............................................. 3.6暗洞洞身开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