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控制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范

社会控制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范

社会控制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范
社会控制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范

社会控制理论与青少年犯罪防范:以家庭为视角

陈晓明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目前公众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青少年犯罪的急剧增加,已使众多犯罪

学者投入到对这方面问题的研究中,一般认为青少年犯罪是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因

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考虑到青少年犯罪实际上是一个最初起因于家庭,进而显现于学校,并

最终恶化于社会的现象,本文特以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将问题聚焦在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

关系上,也就是从源头探讨青少年犯罪的防范对策。

一、社会控制理论:现今最有影响的青少年犯罪理论

社会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y)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主要代表人物

是美国著名犯罪社会学家特拉维斯·赫西(Travis Hirschi)。社会控制理论源于霍布斯(

T Hobbes)的关于人类并非天生就会顺从社会规范的论点Hobbes,T (1958)Leviat

han Part 1 and Part 2 Indianapolis:Bobbs-Merrill.。赫西认为,人类是动物,

罪是每个人的本能,人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倾向,因此,当把文明的外衣拿掉时,人人都会犯

罪。所以,“人为什么要犯罪?”不应是犯罪社会学研究的问题;相反的,“人为什么不犯

罪?”才是犯罪社会学家所要探讨的问题。赫西进一步指出,大多数人之所以从未犯罪,是

由于有外在的社会控制机制将其遏制了。外在社会控制是指诸如学校、家庭、教会等社会力量

。如果一个社会中这种控制机制受到削弱或消失,犯罪就会不受约束地成为一种普遍现象Hirschi,T (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赫西强调个人和社会所建立起的“社会纽带”(social bond)可以解释人何以不犯罪的问题

。他认为“社会纽带”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感,是人们正常人格中的一部

分。这种纽带具有防止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因为这种纽带会使青少年增强社会责任感,顺从

社会传统规范。当一个人认识到他的家庭或社会上多数人对他的期望值越大,社会道德与社

会秩序对他越重要,就表明“社会纽带”的作用越强烈,这个人就较不会犯罪;反之,如果

一个人反对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与信仰,任由其本能做事,完全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这样的

人就缺少了“社会纽带”,这种人较容易实施犯罪Hirschi,T (1969)Causes of

Delinquency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赫西认为社会纽带由下列四个要素构成:

1.依恋(Attachment)

依恋是指与他人,特别是与家庭和学校的感情联结。一个人如与他人有亲密的感情、尊敬并

认同他人,则会在意他人的期待;当不认同他人时,则不会受彼此共有的规范所约束,就可

能去破坏规范。按照社会控制理论,依恋程度越高,犯罪行为会越少。对青少年来说,家庭

和学校是他们的主要依恋对象,与他们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对他们正常社会化有十分重要

的影响。家庭在青少年生活中扮演最重要的社会控制角色是各种犯罪社会学派的共识,正像

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戈夫(W Gove)指出的,“家庭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关键的角色是在对越

轨行为研究中最瞩目和最经常重复的发现”Gove,W (1982)“The Family and Delin

quency”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23:301~319.。

2.追寻(Commitment)

追寻意指将个人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传统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

的期盼。追求成功,是青

少年的重要理想,也是整体社会价值观的反映。志向越高,投入程度会越高,越不会从事犯

罪活动,因为其会考虑由此而引起的代价。许多研究资料表明,一个人如果投入传统活动(

如工作、劳动和教育等)的时间和精力越多,其从事越轨行为的可能性就越低。美国社会学

家托比(J Toby)认为,如果一个孩子喜欢上学,重视学业表现,并经常获得父母和老师

的鼓励,他们在学校的表现欲就会很强,就会有“遵从危机感”(stake in conformity)

,这种孩子不会有犯罪的问题;如果孩子未能形成“遵从危机感”,他就很容易依其原始本

能行事。Toby,J (1957)“Social Disorganization and Stake in Conformity:Compl

ementary Factors in the Predatory Behavior of Hoodlums,”Journal of Criminal Law

,Criminology,and Police Science 48:12~17。

3.参与(Involvement)

参与是指对社会传统活动的参加,参加程度的不同直接影响青少年的行为方式。赫西认为,

较深入地参与传统活动,就会缺少从事越轨行为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将个人从犯罪行为的潜

在诱惑中隔离开来,使个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感知诱惑,考虑和从事犯罪活动。赫西在对旧金

山地区5545名青少年进行的调查表明,大约四分之三的犯罪青少年时常觉得无事可做,空闲

时间很多。另外,如果从事的不是传统活动,而是诸如吸烟、酗酒等活动,犯罪的可能性也

会大为增加。可见,游手好闲和时间的不合理消耗都会导致犯罪行为。吴宗宪:《西

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523~524页。参与传统活动的

程度可以作为预测青少年行为的一个指标。如果青少年不愿意追求传统目标,或者不愿意把

时间和精力用在家庭和学校事务上,他们从事越轨行为的可能性会随之增加。

4.信仰(Belief)

信仰是指对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法制观念的态度或者接受意愿。这种态度或者意愿依靠个人

不断努力的学习,随着个人的社会化而形成。当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了健康的价值观

和自我概念,就会有健全的“社会纽带”,就会强化个人的自我控制力,这时人们犯罪的原始

本能就可获得控制或有效纾解,就不会犯罪,否则,如果一个人内化了不健康的价值观,就

会更容易从事犯罪活动。

社会控制理论关于“社会纽带”的四个要素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一些理论中含糊不清的概念,

其优点在于“把作为个性组成部分的无法衡量的良心(超自我)和内在监督转移到人际联系

和关系中来”施奈德:《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58页。

,做到了简明、具体,可观察和测量,经得起别人运用实证主义

范式进行实际考证。这也可以说是社会控制理论成为当今最有影响理论的主要原因之一。

社会控制理论与其他主要青少年犯罪理论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探

讨遏制青少年犯罪的约束

力,而后者是探讨引发青少年犯罪的压迫力、推动力或诱惑力。所以,

当赫西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这一理论的时候,引起了犯罪社会学界的巨大反响,美国犯罪社会学家吉邦斯(C

Jibbons)和克隆(D Krohn)认为这一理论将会对犯罪社会学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Gibbons,C and Krohn,D (1991)Delinquent Behavior(5th ed )Englewood Cliffs,NJ :Pre

ntice-Hall.。

二、家庭:防范青少年犯罪的最重要社会机构

家庭是一个人生活和成长的首要场所。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始于家庭,其早期生活经验深刻

地影响着其一生的发展。每个人社会规范的接受、价值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立、行为

方式的养成、生活技能的掌握和社会角色的培养等,最初都是在家庭中完成的。良好的家庭

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相反,不

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家

庭环境如何,直接决定和影响着其是否能够健康成长。按照社会控制理论,当一个人对家庭

、学校和社会的依附力越强、对传统目标的追寻越投入、对社会常规活动的参加越深入、对

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与法制观念的信仰越强烈,就越不会走向犯罪道路。这一发现具有对防治

青少年犯罪有重要意义,它让成人世界思考,如何确保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保证父母管教的适当

和有效,强化家庭成员间的纽带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家庭作为一个社会控制机构的作用。基于这

种考虑,本文仅从家庭的角度,就如何改善家庭的教育,改进家庭成员间的关系,防止青少

年犯罪提出如下设想:

1.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国家庭的诸多传统功能正在丧失,家庭的教育职能也在逐渐弱化,由此

激化了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为此,重塑和强化家庭对青少年的管教责任是紧迫课题。父母

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应注重对子女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引导,特别是

要进行正确的人格培养,教导他们遵从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养成朴素的道德情感,使他们懂

得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追求自由的尺度规范以及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等等。这种观念和意

识虽然依靠个人不断努力地学习和实践,随着个人的社会化而形成,但父母的引导不可或缺

。美国犯罪学家奈(I Nye)指出,一个人没有天生的是非观,是非观的形成依靠后天的学

习,尤其是靠父母的教导。一个人如果没有是非观,就易于犯罪。他进而提出了三种社会控

制并认为它们是控制青少年犯罪的最好办法:一是内在控制,指个人接受社会规范,并使其成为

自己人格的一部分;二是直接控制,指父母、老师及社会给予的监督和惩罚等;三是间接控

制,指个人为维护其家庭或所在团体的荣誉,或为维持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不轻易实施犯罪。Nye,I (1958)Family Relationships and Delinquent Behavior New York:John Wile

y and Sons.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德克海姆(E Durkheim)也认为,只有在个人认同

社会集体道德意识,接受社会道德规范,并且在社会中建立了一个权威的、强有力的称之为

集体纪律(collective discipline)的社会控制系统时,良好的社会秩序才会出现。

Durkheim,E (1951)Suicide Glencoe,Ill :Free Press.将这

些观点应用到防止青

少年犯罪上,就是要使青少年正常社会化,必须使他们发展出好的自我观念,愿意接

受社会规范。个人对社会规范的接受与否,决定了自我控制力的强弱,并直接影响青少年犯

罪行为。大量研究资料显示,自我控制程度越高,抗拒各种犯罪诱惑的能力就会越强,越不

会从事越轨行为。Reckless,W and Dinitz,S (1967)“Pioneering with Self-concep

t as a Vulnerability Factor in Delinquency.”Journal of Criminal Law,Criminology

,and Police Science 58:515~523.所以,当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了健康

的价值观和自我概念,就会有健全的社会纽带,就会强化个人自我控制力,这时人们犯罪的

原始本能就可获得控制或有效纾解,就不会轻易实施犯罪。

合格的父母应该知道如何为子女确立行为准则,进而懂得如何教育子女,并对子女的日常行

为进行有效监督。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父母可根据子女的认知特点,把教育寓于青少年喜闻

乐见的有意义的诸如科技、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之中。通过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子女

能从中受到某种启发或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了解哪些是社会所提倡的,哪些是社会所反对的

,自身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以此培养子女的道德观念、法律意识和行为意识。尤其应指出

的是,父母是孩子最直接效法的榜样,父母的思想修养、道德水准、生活作风、言行方式以

及责任心等都对子女起直接的示范作用,对子女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的不良习惯和不道德及违法行为

对识别能力差、模仿能力强、意志薄弱、涉世不深的未成年子女来说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导致这种家庭的子女犯罪率偏高。天津市对103名未成年犯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明,他们

的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曾被劳改、劳教的为26人,占总数的25%。上海市某工读学校的879名学

生中,家庭成员有违法行为的为187人,占总数的21 3%。刘守芬、孙晓芳:《我国青少

年犯罪的现状与对策研究》,载《青少年导刊》2001年第1期。可见,父母的言

行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犯罪社会学家派特逊(R Patterson)等人曾指出,具有反

社会倾向的父母

,特别容易会以不当教养的手段来教养子女,这样的父母所生养的子女,之所以会发展出类

似的行为,乃是因为他们身受父母的不当教养所致。父母的反社会倾向与教养方式和品质之

间的关系,是解释反社会行为具有代间传承现象的主要因素Patterson,R ,Reid,

B and Dishion,J (1992)Antisocial Boys Eugene,OR:Castalia.。因为青少年

在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透过观察与模仿,可学得父母某种特殊社会行为的意义,逐渐形成

自己的价值信仰体系,进而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引,以后在相似的社会情境中,以自己的行为

显现出来。

其次,父母应注意引导子女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崇高目标的追求和对未来成功的期

盼中。如果青少年较深入地参与传统活动(工作、劳动和教育等),就会缺少从事非法行为的

时间和精力,就会将个人从犯罪行为的潜在诱惑中隔离开来,使个人没有时间和精力感知诱

惑,考虑和从事犯罪活动,更重要的是,参与这种传统活动,还可以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美国犯罪学家赫西(T,Hirschi)曾勾画出这样一个原因锁链:学习能力差→学业成绩差

→不喜欢学校→抵制学校的权威→实施犯罪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

999年第1版,第521页。。我国的一些研究资料也表明青少年犯罪者

一般都是不喜欢上学,学习成绩很差,也不在意家长、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看法的人。有学

者在对472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文化程度调查时发现,初一辍学的占总数的24 6%,初二辍

学的占24 4%,初三辍学的占19 9%,高中辍学的占1 3%,甚至还有141名小学辍学生,占

总数的29 9%,居第一位。康树华:《青少年犯罪与治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

社2000年版,第228页。可见,在我国青少年罪犯中,普遍存在文化低和游手好闲

等现象。为了吸引子女投入学习,就需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去摸

索、学习。父母必须摒弃过去一相情愿“为子女好”的心态,改以仔细观察、耐心倾听、用

心辅导的心境,有效协助子女处理相关问题。一个哲人曾说过,乐观的人会在挫折中找到

希望;在困境中,找到一个方法。而悲观的人则会在挫折中退缩;在困境中,找到一个借口

。子女能在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去摸索、学习,他就会做事态度积极,兴趣增强并全身心

投入,也较乐意与别人合作,更重要的是他会在学习中体验快乐,进而强化与家庭、学校的

关系。

再次,父母应正视青少年子女的一些现实问题。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

若发展顺利,则可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与人格发展;反之,则会产生自我认同危机

,造成情绪困扰或人格偏差等问题。诚如美国心理学者埃里克森(E Erickson)所言,儿

童成长的每一步都面临着“危机”,这种危机既可成为开发与强化潜力的时机,也可成为心

灵易受创伤的时刻。Erickson,E (1968)Identity,youth and crisis New York:

Norton.从目前情况看,青少年正承受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多方面压

力。巨大的压力易使他们遭受心理上的挫折,从而自我否定和行为偏激,严重影响其以后的

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在心理压力及心理挫折下的青少年,由于他

们在心理上没有成人成

熟,体能上不如成人强健,经验上不及成人丰富,往往经不起外来的冲击,极易受外界不良

因素的影响,并以某种违规行为作为抗拒压力、补偿所受委屈和挫折的手段。所以,家长有

责任帮助子女了解自己,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以及自己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注意培养子女

解决问题的技巧,增强其承受压力和困难的能力。

2.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一个健康、和谐和融洽的家庭关系对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家庭气氛对青少

年个体人格的发展产生原发性影响,它既可能对青少年健全人格形成产生良好的影响,也可

能造成青少年人格缺陷。许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与家庭气氛有很大关

系,家庭中的生活快乐程度、父母关爱度、对父母的满意度等都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如果父

母能够给予子女充分的关爱,保持良好的沟通,将有助于强化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减少越轨

行为。相反的,如果父母对子女经常抱有敌意,亲子间冲突不断,子

女在家里得不到安全或

情感上的满足和慰藉,就可能逃离家庭,在社会上寻求支持与认同,从而造成子女的越轨行

为倾向较高。美国学者麦考德(J McCord)在一次研究青少年的越轨行为时发现,在所有越轨青少年中,有11%在家中得到关爱,20%被疏忽,19%被虐待,而被拒绝的则占50%。McCord,J (1979)“Some Child-rearing Antecedents of Criminal Behavior in Adult Child-rearing Men,”In Human Functioning in Longitudinal Research,Sells,S an

d Pollin,W (eds ) Baltimore:Williams & Wilkins:157~162.可见,父母的关爱

对子女是多么重要。父母的关爱可以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成为子女的避风港。在一个经常

充斥吵骂和厮打的家庭中,孩子们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家庭的温馨,有的只是恐惧、忧虑

和失望。这种家庭中的孩子往往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心理极不健康。为逃避这种家庭气氛

,他们极易离家出走,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只有愿意并有能力帮助解决子女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难题,同时也关

心子女在社会、道德、家庭责任、学业成绩等方面的情况,子女才会

感到生活快乐,才会对

父母有较高的满意度,这有助于亲子间进行深层的心灵沟通,建立和增强信赖感,营造健康

、和谐和温馨气氛。良好的亲子互动有助于改善子女的心理状况,使他们形成自我接纳和自

我肯定,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形成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精神,从而拥有健全

的社会化人格。要搞好家庭关系,父母应特别注意解决好关爱与帮助、沟通与理解、信任与

鼓励、自主与纪律等方面问题,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在关爱中成长,在愉快中学习,在欢笑中

生活的环境。只有当他们能在这样一个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时候,他们才会发现自己的能力

,从而接纳自己,肯定自己,并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关怀别人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子

女对家庭具有归属感和依恋感,并在家庭和青少年之间建立一种坚固的社会纽带。

3.改进管教方式,提高管教质量

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派特逊认为,良好的管教方式有助于子女作出良好的行为,过于放纵或严厉都影响子女的

正常社会化。父母如果能做好监督者的角色,将可以减少子女与不良少年的接触,进而减少

犯罪行为。Patterson,G (1986)“Performance Models for Antisocial Boys ”American Psychology 41:432~444.父母的管教方式不当可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结论已

为众多犯罪学者所接受。犯

罪社会学中的“暴力容许论”认为:一个愈赞许使用暴力,以追求某个社会目标(如家庭教

养、学校秩序,或社会控制),并将这种暴力视为“合法暴力”的社会,也就愈容易将这种

暴力,转化到这个社会的其他生活层面。因此,容许使用较多的“合法暴力”(legitimate

violence)的社会,该社会也将会有较多的“非法暴力”(illegitimate violence)。换

言之,一个较赞成用体罚以管教子女的社会,将比一个不太赞成用体罚以管教子女的社会,

有更多不合法的暴力。Baron,L and Straus,M (1989)Four Theories of Rape in Ame

rican Society:A State Level Analysis New Haven,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家长对孩子的体罚,实际上是一种示范,一

种成人用体罚这种暴

力来达到某种目的的示范,这种示范可能会造成孩子对暴力的学习和模仿,一旦有类似的情

境,即可能唤起孩子以暴力来响应。可见,子女之所以出问题,虽有来自外部世界的“引力

”,但也有可能是来自家庭的“推力”。

从我国家庭目前的矛盾看,许多问题是由于亲子间对管教模式的不同理解,再加上缺乏沟通

造成的。一般来说,溺爱放任和粗暴打骂可能是我国父母管教子女的两种最普通的方式。在我

国家庭中,父母单方面要求子女的多,却又未能以身作则;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却未能顾

及子女的心理需要;以打骂方式要求子女服从,却未能与子女很好地沟通;凡事要求子女循规

蹈矩,却未能给予信任和支持;只懂施行权威式命令,却不给予自主的空间等。这种既溺爱

放任又粗暴打骂的家庭环境,事实上是父母正在无心地孕育其子女的反社会倾向。两代人对

管教方法不同的理解,亲子间是否能互相接受对方的角色,是矛盾的核心所在。因此,亲子

间加强沟通、相互了解和体谅是很重要的。作为父母,应了解今天的孩子与以前孩子的不同,

应该给予子女一定的自由空间;作为子女,也应理解父母的苦衷。如果能令子女感觉到父母

是在真正关心自己而又不受过分约束,就能建立起亲子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家庭的亲密程度

和凝聚力也会大为增强。

父母应戒绝“不打不成器”的管教方式,代之以肯定、支持、鼓励的管教模式,用温暖、宽

容、真诚的亲情来教导子女,建立起和谐的家庭互动关系。对于在学业上有困难或品行上有

缺陷的子女应给予更多的关怀、鼓励和帮助,不应歧视,更不应体罚和虐待。这些子女一般

都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心,自尊心更易受到伤害,常常感到前途黯淡,对家庭和学校没有归属

感和依恋感。父母此时若不能很好地发挥监管教育作用,他们很容易实施犯罪或其他越轨行为。

父母要多细心观察、用心发现、耐心说服、热心鼓励,针对他们在学习上的挫折,重要的是

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协助他们重新在学习

中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价值,重拾学习的勇气和信心。实际上,挫败经验并不

一定是一件坏事,有时反而会提供一个难得的好机会,让他们能严肃

浅谈青少年的犯罪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的犯罪及预防 ; 内容摘要: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 犯罪成员; 犯罪原因; 预防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近几年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暴力化、团伙化、智能化方面作案越来越多,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规律特点、心理误区、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 何谓青少年犯罪是指达到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青少年实施的确危害社会的、触犯刑律的、依法应按受处罚的行为。①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青少年是指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人。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青少年犯罪实行综合治理,控制了青少年犯罪增长的趋势,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很突出。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特点:(一)犯罪类型多样化 目前,青少年犯罪已几乎涉及整个犯罪领域,其中主要集中在盗窃、抢劫、寻衅滋事等方面,但凶杀、强奸、敲诈、吸贩毒案件的比例也有所上升。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但又想不劳而获,也就从小偷小摸开始走向犯罪,再有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主人翁的种种作案手法,无所顾忌,不顾后果持刀作案,以致犯下故意杀人或故意伤人等严重罪行。(二)犯罪年龄低龄化 青少年犯罪成员从年龄上看日益低龄化,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不断上升,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青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在这些青少年罪犯中,大多数为辍学少年,由缺乏学校的管制,他们便聚集在一起,形成团伙犯罪,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校违法犯罪也比较普遍,经常发生中小学生以大欺小、 ;

浅析预防青少年犯罪

浅析预防青少年犯罪 前不久,我校门前面的怡乐园门口,发生了一起集体群殴事件,当时我正好上完晚自习下班,我看到一群十七、八岁的学生正与社会青年打架,其中一名社会青年(说是青年也就是十八、九岁)已被打倒在地,十多名学生继续殴打这名倒地的青年,我大声制止不许再打了,但对我声嘶力竭的喊声,这些学生却置若罔闻,我尽力阻拦,却无法阻挡数十只拳脚的“狂轰烂炸”般的袭击,最后直到打人者有些累了,或者感到出完气了才作罢(被打者被人扶走)。事后听说是校内的一名学生受到几名校外的人欺负,正赶上放学学生听说后群起而攻之。这件事不禁让我思考,现在的青少年学生都怎么了,有问题不知道采取正当的途径去解决,把“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作为处世的法则,殊不知这种做法很容易触犯法律,到那时就悔之晚矣。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青少年的违法犯罪问题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困扰法学理论界与司法实践部门的一个难题,同时也是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课题之一。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1、当代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1.1犯罪数量增加。据调查,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的少年犯罪案件占到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2007年1月10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国“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十五”期间青少年犯罪增加68%,未来5年青少年犯罪总量将进一步增加。 1.2犯罪类型多样化。他们的罪名主要是抢劫罪、盗窃罪、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和强奸罪,还有杀人、诈骗、抢夺、敲诈勒索等20余种。其中暴力性犯罪占很大比例。暴力性犯罪是以给被害人造成肉体上的损害为主要手段或以人的生命、健康为直接侵害对象的各种犯罪。据统计,青少年涉及的故意杀人、抢劫案件各占总数20%以上,故意伤害、强奸、绑架等也均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呈上升趋势,1999年重大杀人、抢劫案件占总案数的70%。青少年犯罪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极大。杭州萧山区发生一起令人震惊的女高中生被害分尸案。被害者阿红,17岁,就读于萧山某高中。因一点小矛盾,阿红与同学阿洁发生吵架。2007年2月17日那天,怀恨在心的阿洁,纠集其他4人,将阿红骗至阿华家中,用围巾将阿红勒死,并肢解,随后弃尸野外。这起命案不仅毁了6个孩子的前途,撕裂了6户家庭。

从控制理论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从控制理论看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作者:刘应君秦国文转贴自:湖南社会学网点击数:3378 更新时间:2007-8-23 文章录入:admin ] 青少年犯罪在我国的司法统计上是指14岁至18岁未成年人犯罪和18岁以上至25岁青年人犯罪。但在我国犯罪社会学领域,大多采用了与之不同的年龄标准,将年龄界定在12—25岁之间。[1]从70年代后期开始,年轻的男女工人突然获得了一种自主的社会生活,不再受家庭和工作单位的监督。[2]所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成长条件和成长环境在不断得到改善的同时,也面临着一部分青少年误入歧途、违法犯罪的严峻现实。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以前,青少年犯罪问题并不突出。但“文革”以来,青少年的犯罪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且居高不下。据有关资料统计,青少年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1991年为63.7%,1992年为61.1%,1993年为60.4%,1994年为58.3%,1995年为55.2%,1996年为51.1%,1997年为49.3%,1998年为47.4%。[3] 近年来,25岁以下的作案人员已经占到全部刑案人员的70%。如果以年龄为变量,以占全部犯罪的比率为自变量,做一频次分布图,就可得到一个正向偏态图形。所以,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转型期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还呈现出犯罪性质暴力化、犯罪成员群体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区域异地化、犯罪年龄低龄化、犯罪手段职能化的特点。这已经严重危及到社会秩序与社会稳定,而且有蔓延的趋势。因此,青少年一直是中国社会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角色和群体,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了理论工作者、政府决策部门以及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虽然对转型期我国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研究汗牛充栋,但是大多缺乏广泛性、全面性和系统性,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真正具有指导意义和操作性强的却不太多见。控制理论(social control theories)历来是解释青少年犯罪行为产生原因的重要范式。正如帕森斯所言:“秩序问题的解决只有通过规范的控制才能实现。”[4]控制理论基本理论假设就是,驱使社会成员(包括个体、群体和组织)进行犯罪行为的动机,是每个社会成员人性的一部分,每个社会成员都是社会潜在的犯罪人;如果社会成员恣意放纵自己的欲望,就会必然走向犯罪;人们之所以犯罪,是由于抑制或控制其不犯罪的资源力量薄弱造成。在众多的犯罪社会学理论流派中,社会控制理论的发展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相伴相随,尝试对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理论的整合对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犯 罪类型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的探究由来已久。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对控制理论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研究做一个简要回顾。 一、“控制理论”的简要回顾 在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随着犯罪问题的凸显,在世界上特别是美国涌现了大量从事犯罪社会学研究的学者和理论流派。那么,怎样对这些人物和流派加以归类并归入控制理论范畴就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些中外学者对此纷纷展开研究。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浅谈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马百全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二十一世纪的主力军,重视和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势在必行,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问题,人民生命财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因此,本文试就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加强青少年教育谈一点浅薄的看法。 一、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及犯罪因素 预防青少年犯罪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所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态度,也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其次我们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发展,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发展是受人的心理发展的一种规律制约的,人的心理发展就是把人的生物特征和需要,不断的纳入到这一特性的社会关系的规律之中,生物学因素决定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存在,而社会因素决定心理现象发生和变化的方向。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有生物学因素也有社会因素,具体的说,是家庭、社会和学校的不良影响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中的不稳定性、冲动导致正常的文化、思想和道德的心理失调的结果。青少年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精力充沛,思维敏捷,感情丰富,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决定青少年走向生活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犯罪目的确定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一定的犯罪动机作指导的,这种动机促使他内心的冲动或者偏激。青少年犯罪和成年人犯罪不同,成年人犯罪的动机是贪财、好色、仇恨、报复、嫉妒等等,而青少年除了这些以外,还与自身的特点有关系,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富于幻想,思维片面,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行为偏激,使他们幼稚的心灵看不清楚五彩缤纷和充满形形色色的社会,他们分不清楚社会的真善美及其丑恶,是非观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道德意志薄弱、好奇冒险、盲目的讲哥们义气,喜欢模仿他们心中的偶像,接受社会的东西快。如果他们不及时得到学校老师的正确引导,那么他们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走入歧途,从而走向犯罪。 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因素主要表现在: 1. 家庭因素。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预防 内容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颁布实施以来,对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内外形形色色的文化交流,使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同时渗透入青少年思想中,毒害着青少年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很大的阻碍作用,也使千千万万的家庭陷入痛苦之中。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令人担忧。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据有关职能部门统计,青少年犯罪案件近年来不断上升。某高校在校大学生犯罪率2001年比上年上升百分之三百,2002年同比上升百分之一百二十;某县法院,20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四倍,2002年同比上升一倍。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环境影响教育法则预防 一、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一)犯罪呈现“疯狂性”和“突发性” 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进化过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往往容易走向歧途,由于年轻人逞强好胜,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常常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由于青少年的犯罪动机往往比较简单,其目的单一,随意性强。一般来说,较少有预谋,没有经过事前的周密考虑和精心的策划,常常是受到某种因素的诱发和刺激,或一时的感情冲动而突然犯罪,这种突发性行为反映了青少年情感易冲动,不善于控制自己,有的仅仅是为了偷点钱去上网而杀人。(二)组织结构的团伙性和犯罪结合的偶然性 从组织结构看,一般都是临时纠合,时聚时散性的,而且这种组合往往是一拍既合,一哄而起的团伙性犯罪。这与有组织、有策划的团伙性犯罪有所区别。这种偶然性的纠合也往往随着一个犯罪活动的终结而自行解体。

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

青少年犯罪成因的心理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个性有三个结构要素——本我、自我、超我。 精神分析理论重点强调幼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并对应儿童某些身体机能和倾向的获得,划分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家长被认为是儿童个性形成 第17章矫正治疗青少年犯罪 社会学家通常用社会机器的方法预防犯罪,而心理学家则针对个人进行预防。换句话说,社会学家认为是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导致了犯罪,而心理学家则强调这是由于犯罪者自己个人的因素加上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推动导致的。。。。。。而社会工作者则将两派学者的理论和设想运用于实践。 矫正治疗的界定 矫正治疗程序开始后,它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发展阶段,即调查、诊断、矫正治疗管理。在调查阶段是发现导致犯罪行为的原因。这一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案例眼界的使用——是一个对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家庭环境、学校表现、业余爱好、娱乐活动、当前和过去的问题的详细研究报告。 特殊的矫正治疗技术 精神疗法 精神疗法这一普通术语被用来指明是那些源自于基于心理分析理论和普通精神病理论假定的矫正治疗技术中的一种。精神治疗的目标是减轻被看做是不法行为的产生原因的情感或人身的问题。 约翰逊将精神疗法区分为两种广泛的类型——洞察力疗法和行为疗法。洞察力疗法可以帮助一个人解释他或他的行为的原因,一旦这些问题的原因被查找到,行为疗法便从某些类型的活动入手来改善此人的状况。 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认为,一个人的分裂性行为源自于没人爱且没有人可爱、于人于己均无价值的感觉。这样的一个人是没有责任心的。因此,现实疗法的目标是让一个人变得负有责任心。责任被定义为在不剥夺他人自身需求的情况下满足自己本身需要。 现实疗法只能在该孩子现在所在地且同时是诉讼所在地的地方进行。它需要咨询提供者参与进来照顾正在接受法律帮助的青少年犯,让他们知道他或她所关心的东西,并通过帮助他们拒绝不可接受的行为帮助他们满足自身需求。 让一个人有责任心是现实疗法的目标,一个人通过战胜失败的身份而变得有责任心。一个快速的完成时通向成功身份的一个好的开始。发展一点觉得自己有用的感觉,就增加一点自身的信心,并帮助孩子看到他或她在这个系统内存有利害关系。GLASSER细心指出,现实疗法的目标是为了有责任的行为,而不是为了快乐,尽管快乐和一种幸福的感觉可能是有责任行为的副产品。 危机干预 危机干预意指在孩子的不正当行为发生的数小时内对之进行立刻关注。他可能涉及这个年轻人自己或可能包括整个家庭,以争取立即找出该青少年犯得问题产生原因并有效的行为以减轻问题。 危机干预理论建立在这样的一种信念之上:在处于一个危险期的那段时间,一个孩子或该家庭可能会比他们在较之稍晚一点的时间对帮助的建议更坦率。危机干预中心由某些少年犯法庭所掌控。这些法庭在一个青少年被逮捕之后就尽快处理这个问题的目标和发放的活动。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问题

浅论青少年犯罪的社会问题 黄淑杰汉语101班 1005010028 摘要:在当今世界范围内,青少年犯罪已经是当今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曾是一代中华儿女为之奋斗的座右铭。这句寄望中国青少年进取、有所作为,为振兴国家而奋斗。它激荡着一代代中国人的心,青少年人数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我国事业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在大多数人眼中是祖国的“花朵”,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但现今,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我国的严重社会问题,它不仅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问题犯罪原因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在我国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比例最高。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最新资料统计表明,我国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青少年犯罪屡屡出现的今天,误入歧途、自甘堕落的青少年没有去享受自己美好的年华,而是过早的背上精神的枷锁。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犯罪学中,青少年一般是指已满十四周岁而不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跟据我国法律规定,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而关于青少年犯罪这一概念又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它以我国开始追究刑事责任的年龄14岁为起点。而广义的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它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从广义的概念可以看出,将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和行为都做了更广的定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青少年犯罪所呈现出的最大的现状即是呈上升趋势。所犯罪行严重,大案要会危害性很大。青少年犯罪还经常表现为抢劫、故意杀人、盗窃、绑架等故意犯罪,很少为过失犯罪,犯罪时不计后果,手段残忍,社会危害大。虽然在近年来,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控制,但大体上犯罪率任是在上升中。据中国青少年研究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浅谈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鄞州职教中心学校政治组刘芳 摘要: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给社会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本文首先对青少年犯罪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分析青少年犯罪原因基础上,针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做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教育感化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青少年时期也是人生的危险期,当青少年犯罪日益成为全球化的社会问题时,研究分析青少年犯罪预防和控制已刻不容缓。 一、青少年犯罪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在我国有关的法律文件中,对“青少年”的概念未予明确的界定。狭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是从犯罪学的角度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青少年犯罪是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这一概念包括了未满18周岁的少年犯罪和已满18周岁不满25周岁的青年犯罪。 青少年是最有朝气和富于创造性的社会群体,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应当肯定,这些年来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重视和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广大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有明显提高,他们热爱祖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健康成长。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新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由于对青少年教育失当、管理失控,一些青少年精神空虚、道德失范、目无法纪,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我们从新闻报道和下基层调研中,常看到、听到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案例,有的案件是触目惊心。如发生在云南省校园内的“马加爵案件”,是一起性质严重、情节恶劣、手段残忍的报复杀人案件,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后,新闻媒体又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披露。 二、青少年犯罪突出的原因 在一些地方青少年违法犯罪突出,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校教育失误,对学生管理不严。有的学校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品德和法制教育,有的虽然也开设了法制课,但缺乏师资和教材,多数采取上大课、念材料的办法,内容枯燥乏味,学生普遍不感兴趣。有的学校对“问题学生”是指责、体罚的多,甚至动辄采取停课、罚款、开除的办法,把他们推到社会上去。有的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老师很少与家长联系,很少过问学生在家的表现,致使一些顽皮学生逃学、旷课,甚至从家中骗钱到外面看录像、上网吧、搞赌博,家长、老师都不知道。有的学校团组织、少先队活动不正常,团结教育后进学生的工作未做好。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工作的介入 摘要:如今青少年犯罪问题以成为即环境污染,贩毒吸毒之后的第三大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各国的强烈关注,我国也不例外,特别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犯罪问题更是我们当务之急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如何遏制,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全社会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立足青少年的特点,全面分析了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社会工作 近年来,全球青少年犯罪比率日益攀升,就我国来讲50-60年代,青少年犯罪约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20%-30%,到了80年代增到70%以上,至今仍居高不下。就我省1991-1995年统计,青少年犯罪比率和在校生犯罪比率比80年代就提高了一倍之多。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当今我国的青少年犯罪已呈现出:低龄化,团伙化,恶性化等新特点。具统计:90年代,青少年犯罪的初始年龄比70年代提前了2-3岁,14岁以下的犯罪案例明显增多,年龄最小的还不满10岁!就我市不满14周岁犯罪人员1997年27名,1998年35名,1999年已达47名。而青少年犯罪中75%都属于团伙作案。并且向成人化,智能化,暴力化发展。近年来,在青少年犯罪中,以暴力为后盾的重大刑事案件日渐增多,施暴程度不断加重,而且青少年犯罪时在作案过程中很少顾及后果,作案手段野蛮和残忍,社会影响极为恶劣。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刑事案件占65%。因此,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始终是要常抓不懈的一项艰巨任务。 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种类有很多,但导致其犯罪的根本原因有两点:1.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2.外在社会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 1.1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生理因素易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1.1.1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生理、心理发展不平衡,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在心理上他们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可塑性强;在生理上他们的身体飞速发展、精力充沛、易受暗示。是个性和独立性快速发展的时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浅析青少年犯罪问题及预防 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问题,我国青少年犯罪趋势,总的来说呈上升态势。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成为捆扰各界部门的难点问题。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不仅有社会环境的因素,而且家庭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方式的不当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根源。预防措施的根本就是坚持以学校为主,家庭、社会紧密结合,针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教育中要讲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的兴衰,然而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当前,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然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社会物欲横流,犯罪率居高不下。所以,如何在当前形势下让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使之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当前我国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虽然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是客不容缓的一件大事。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因此预防和控制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一项主要任务。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了解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犯罪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少年群体不同于一般的群体,面对日益多发的青少年犯罪事件,如何才能预防青少年犯罪事件的发生,从根本上抑制青少年犯罪,这已经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事青少年犯罪。所谓青少年犯罪,主要是依据人的生理年龄所作的犯罪类别划分。指10至25岁的人实施的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从理论上来说青少年犯罪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青少年犯罪,是指从刑事法学观点出发给青少年犯罪概念所下的定义。它一般是指14—25岁年龄段的人所实施的依法应当受刑事处罚的行为。广义青少年犯罪则是指6—25岁年龄段的人实施的犯罪行为、触犯治安管理的违法行为和违反道德规范的不良行为。目前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我国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和社会的共同关注,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 而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却着实令人堪忧。首先,从犯罪形式来看,共同犯罪、合伙作案多。这是由于青少年年龄小、感情脆弱、依附性强,容易形成“小团体”,容易互相影响,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可能形成共同作案,也容易得逞。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其次,从犯罪性质来看,严重犯罪多,手段残忍,后果严重。青少年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生理发育很快,心理发展却比较慢,在思想上表现为不成熟性,看待事物、处理问题往往存在偏差容易走向歧途;易受到外界感染、刺激,产生感情冲动,走向极端。这些人或严重伤害、行凶杀人,或暴力抢劫、实施强奸,犯罪手段恶劣。再次,从犯罪动机来看,突发性犯罪多,带有盲目性。由于青少年年龄小,社会经验少,做事往往不计后果,容易丧失理智,引发犯罪。考虑比较简单,犯罪动机单纯,很少预谋,突发性犯罪比较多。最后,从犯罪年龄来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 犯罪的产生不仅要有引发犯罪的诱因,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青少年犯罪与

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

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 目前青少年犯罪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综合性的,有很多的因素。像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因素。文章对于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治对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现在的社会问题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环境污染,第二个是贩毒吸毒,而第三个社会问题就是青少年犯罪。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也一样。中国现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青少年的犯罪问题我们更要进行细致有效的解决。 一、青少年犯罪和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介绍 1.青少年犯罪。它是按照犯罪个体本身的年龄特征作为参考标准形成的一种犯罪的类型,主要是指青少年这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实施的犯罪的称呼。一些专家将青少年犯罪定义为:满12周岁但是未满25周岁的人进行危害社会,触犯法律的行为。定义有两个比较突出的意义,第一个就是犯罪的主体是青少年,第二个就是青少年进行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2.青少年犯罪的预防。现在并没有一个队青少年犯罪预防比较统一的概念,一些专家觉得青少年犯罪预防应该有广义狭义的分别。狭义青少年犯罪预防,主要是以充满犯罪危险青少年作为研究的主体的,探讨预防在他们身上产生犯罪的因素,防止产生犯罪的条件,让青少年不走犯罪道路。而广义青少年犯罪预防,是以整体的青少年作为研究的主体,具体的来看它包括没有犯罪的青少年,要预防他们进行犯罪;包括出现一些轻微违法行为的青少年,避免他们进行更严重的犯罪;还包括已经犯罪的青少年,避免他们从轻犯变为重犯。最后包括被判刑进行改造完成的青少年,避免他们在被释放以后进行犯罪,防止他们又变成青少年犯罪的策划人等。 二、青少年犯罪主要的特点 1.暴力犯罪性质非常明显 最近的时间里,青少年犯罪已经从普通的盗窃性侵财犯罪转向了朝着盗窃,抢劫,强奸复合性犯罪的巨大转变。青少年属于青春期,他们的精力非常的旺盛,同时青少年的辨别是非能力已经自我约束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他们经常是对自己进行的犯罪行为不考虑后果,常常是在情绪激动以后进行一些极端的行为,危害社会。 2.低龄化与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日渐完善 从犯罪青少年的年龄来说,低龄化的趋势非常的显著。青少年属于特殊的群体,青少年是在从幼儿发展到成年的过渡关键期,青少年的思想相对于幼年期的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治安(家长学校论文)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治安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性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犯罪是各个国家各个历史时期都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社会的一面特殊镜子,能从反面反映某一社会人们的文化、道德素养以及精神面貌,暴露社会某些方面的弊病与问题。可以说,青少犯罪的文化素养,道德水平等情况,不仅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青少年的状况,对于某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的前途与未来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如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大事。这已引起社会各界以及学校、家庭的高度关注。如何有效遏制青少年犯罪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社会各职能部门一项光荣职责和重要任务。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的概念、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青少年犯罪的概念 青少年犯罪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青少年犯罪是特指从刑法学观点给青少年犯罪所下的定义,一般认为从刑法学观点出发,所谓青少年犯罪是指刑法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实施了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这其中包括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依据刑法的规定。第二层含义是指刑法所规定的某个特定年龄阶段,在我国就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这一时期。第三层含义是所谓依法应受刑法惩罚的危害社会的行为。 (二)青少年犯罪特征及发展趋势 1、犯罪趋势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呈上升趋势。 2、农村青少年犯罪将急剧上升。近年来,我国农村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是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一个最新动向。工业化使大量农村劳动力离开土地,涌向城镇企业和城市,传统控制体制的弱化促使犯罪现象释放增多。 3、女性青少年犯罪呈上升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女性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明显增多,其中,因卖淫而被劳教的占较大比例。更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女性青少年犯罪有男性化发展的动向。 4、流失生和在校生犯罪突出。当前,我国在校学生参与犯罪活动剧增,这是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的一个标志。 5、青少年犯罪的年龄提前,呈低龄化。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不满14岁以下的人员犯罪率极高占57%左右。 6、文化素质不高,大部分为中低等文化程度。青少年罪犯中,大都接受的文化教育少,好多人小学期间就辍学,甚至就没上过学。

如何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

如何做好预防青少年犯罪 为深入落实我州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专项组工作汇报会精神,以深入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为统揽,围绕重点群体,深化重点项目,强化基层基础,加强教育服务管理工作,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一预防青少年犯罪主要工作任务: a.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 b.做好重点群体的管理、帮教工作。 c.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d.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青少年犯罪针对群体: 重点在625周岁,有以下(含)不在学、无职业的闲散青少年、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受救助的流浪乞讨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一些调查表明,从14岁开始犯罪人数逐渐增加,15、16、17、18岁是犯罪的高峰,约占犯罪青少年总人数的69.7%。而20至25岁,犯罪人数又逐渐下降。由此可见,13岁至20岁这个年龄段非常关键,如果引导不好,很可能酿成终生悲刷。经分析,有几种心

理在少年犯罪中比较常见:逆反心理、模仿心理、意气心理、报复心理、利己心理。 三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 1)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 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的主人翁做案手法,呈“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2)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 于过早辍学,无所事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3)从犯罪年段年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有的少年 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较为严重。 4)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

浅析青少年犯罪及预防开题报告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建国以来,政治、经济、文化蓬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日新月异。与此同时,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其中,青少年人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不仅意味着个人与社会的严重冲突,而且更意味着社会化、文明化的挫败;不仅危害了社会治安秩序,干扰了经济建设和发展,也严重影响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品德不良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1、理论意义 其一,刑事法学领域:(1)青少年犯罪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以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开展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可以为犯罪问题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我国当前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犯罪学和刑法学两个学科内进行探讨。其中,犯罪学领域侧重于事前的社会预防和事中的治安预防;刑法学领域侧重于事后的刑罚预防。这些预防措施主要是通过外在的手段实现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规制,而犯罪预防内在手段的运用,即借助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引导青少年的行为,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为视角,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展开分析,试图为犯罪预防问题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2)冲破思辨研究一统天下的局面。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任何科学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工具。犯罪是一“综合病症”,必须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犯罪问题进行剖析。刑事法学并非书斋里的学问,其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我国的学者长期以来惯于思辨式的理论研究,缺少对犯罪问题进行实证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调查、个别访谈的方法,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实际态势、分析犯罪发生的原因,为犯罪预防的研究提供实证资料。 其二,政治学领域:本研究除了在刑事法学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外,还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学价值。我国青少年人有3亿多(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犯罪的发生,影响国家的未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实,有针对性地提出犯罪预防对策,对于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持续进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 2、实践意义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注青少年就是关心祖国的未来。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视角出发,对青少年犯罪预防问题作系统解读,可以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献计献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选择。我们要建设的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犯罪破坏社会和谐,尤其是青少年犯罪,不仅影响社会治安,更是关系到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和未来国民的素质,这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非常。因此,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本文根据调查收集的资料,有针对性地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提出青少年个人预防措施和社会治理对策。这些建议和对策,立足于我国实际,更加突出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将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现状 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非常关心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对青少年犯罪问题保持高度重视。1979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共青团中央等八部委所写的《关于提请全党重视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的报告》,这为青少年犯罪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我国青少年犯罪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更为深入。尤其是近几年,青少年犯罪越来越严重,其数量递增,而年龄递减,这一态势引起理论界的密切关注,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不断升温。经过学者们多年的努力,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成果显著,相继有多部著作出版和多篇文章发表。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整理)

浅论青少年犯罪心理及矫治 [内容提要]: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所共同面临的社会难题,有人将其与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并列称为“世界三大公害”。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的日益严重,让我们不得不沉思:到底是什么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本文中笔者就自己作为青少年的心理加之一些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资料,粗略地分析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及青少年犯罪心理的矫治。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心理违法犯罪犯罪心理矫治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始终高发。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渐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因此,客观准确的分析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原因并正确有效的矫治青少年罪犯是预防青少年罪犯再犯罪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依据和重要前提,对维持社会稳定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原因浅析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身上的集中反映,既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因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下面首先谈谈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不足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1、模仿好奇心理的扭曲 青少年好奇心理,喜欢模仿,随时都有可能面临善与恶的选择,而恶的事物往往是披着美丽外表的,而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对法律了解不多,往往法制观念淡薄,对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好奇心的驱使又容易激发起他们的神秘感,激起想尝试的愿

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与预防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与预防的调查报告 关于青少年犯罪原因与预防的调查报告,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也呈现出青少年犯罪人数逐年增加,并且有低龄化、团伙化、暴力化发展的趋势。为深入研究我市青少年犯罪的情况和问题,探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有效措施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的势头从5月上旬开始,市政协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专题调研情况及工作建议报告如下: 时间:2017年7月20日至8月25日。 地点:奎屯市赛特社区 一、近年来我市青少年犯罪的基本情况: 近一个月来,我市青少年违法犯罪上升趋势明显。据市公安局统计2017年7月20日至8月25日我市共发生青少年犯罪案件13起,涉案青少年人员达26人,其中7月6案15人,8月7案11人。青少年违法犯罪占全市各类刑事案件的比率分别是5.9%、6.5%、6.9%每年均以0.5个百分点速增。 从法院受理各类刑事案件的情况来看,我市青少年犯罪案件占案件数的比率分别是20%、25.7%、27.8%犯罪人数比率分别是22.7%、26.6%、 21.8%我市青少年犯罪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案件类型主要为盗窃、故意伤害、寻衅滋事。 我市青少年犯罪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恶性化犯罪突出。从犯罪类型看,青少年参与盗窃犯罪最为突出,未成年人更是如此。近一个月来,我市未成年人作盗窃案件起数,未成年人甚至参与强奸、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夺、诈骗等犯罪,无所顾忌,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对被害人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之心,行为令人发指。从目前案件类型增幅上看,增势最为明显的是盗窃罪近几月上升幅度很大,说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盗窃型犯罪的严重性。这些犯罪中,作案成员年龄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雪莲广场西侧的学生盗窃案,其中熊某、贾某年龄均刚满14周岁而嫌疑人苗某作案时只有13岁。二是团伙化犯罪居多。青少年违法犯罪大多是团伙犯罪,一般以纠合型为主。未成年人由于心理和生理处于未完全成熟时期,单人作案胆小害怕,加之经常游荡于社会,与一些无业人员纠合在一起,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逞一时之气或进网吧歌厅,或聚集在一起寻衅滋事、聚众斗殴、或在成年人的引诱带动下参与犯罪。从派出所去年办理的未成年人案件看,团伙犯罪有25人,单人作案只有1人,而从公安局提供的数据来看,仅2017年上半年我市就打掉未成年人犯罪团伙9个,涉案29人(部分人员不够刑事立案,按照治安案件处理)且其发展势头较快。 二是低龄化发展趋势明显。从发生的案件来看,犯罪年龄相对集中在16至18周岁但15周岁以下的人数也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几年来,我市违法犯罪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预防青少年犯罪论文 题目: 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教师: 职称: 中学二级 学校: 电话: 邮箱: 邮政编码:

目录 引言 (3) 摘要 (4)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4) (一)青少年犯罪概念 (4) (二)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征 (5) (三)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类型 (6)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一)研究青少年犯罪的意义 (7)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7)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9) (一)青少年犯罪预防的含义 (10)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11) 总结 (12)

引言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事。完全或者限期取消青少年犯罪记录,不让刑事污点载入档案,是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青少年犯罪法律研究专家近日建议我国应该立法加强对犯罪青少年获释后的保护,取消他们的犯罪记录,以利于他们重归社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互联网、手机等通讯工具的逐步普及,我们迈进了信息化时代,各种信息快速传递,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思潮蜂拥而至,作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误导的未成年人该如何增强自己的辨别力以及社会该从哪些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就成为了我们应该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个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课题。

摘要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预防 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加快,我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还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一是境外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始终把青少年作为争夺对象。这些敌对势力一直寄希望于我国下一代,通过反动媒体对我国进行反动宣传,利用社会热点问题煽动闹事等方式直接拉拢教唆青少年违法犯罪。二是各种不良思想思潮和文化垃圾侵蚀青少年。一些领域道德失范,不正之风蔓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淫秽色情的文化垃圾屡禁不止,一些青少年思想道德观念受到冲击,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贪图享乐和不劳而获,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三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中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只注重经济指标,忽视青少年的教育和服务,对侵害青少年权益的问题解决不力,没有把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摆上日程,致使社会上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出现增多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出现了年龄低龄化、手段成人化,形式团伙化之趋势,已经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成长,关心到21世纪中国光明前景。我们要以战略的远见和对民族高度负责的责任感,采取有效途径和方法,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第一章青少年犯罪概述 第一节青少年犯罪概念 一、青少年犯罪的含义 所谓“青少年犯罪”,在概念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青少年犯罪不仅包括犯罪行为,也包括某些违法行为,不良行为,狭义上的青少年犯罪是指触犯刑法而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刑法》是我们确定狭义要领的主要依据。 二、我国刑法是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我国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四第第二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第14条第3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上面这些规定,说明了我国刑法关于责任年龄的规定是采取了4分法,即: (一)已满16周岁的人犯任何罪,都必须负刑事责任。这在法律上叫做“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