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丽俐 性善论与原罪说

李丽俐 性善论与原罪说

李丽俐 性善论与原罪说
李丽俐 性善论与原罪说

“原罪说”与“性善论”的比较

摘要:人性论一直是伦理讨论的焦点,对其探讨与探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人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善论”和基督教的“原罪论”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有着深远影响,并成为一个文化的重要积淀,深入每个民族的骨髓和血液。本文旨在比较两者不同方式对人们的影响,虽然途径和社会教化不同,但是最终都是导引人们向善和人性超越。

关键词:人性;“性善论”;“原罪说”;比较;“人性超越”

所谓人性即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自我剖析。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思考。一个民族对于人性的探索会在其民思想观念,族思想意识,社会伦理观念有着重大影响。对认识中西民族之间的道德伦理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1。一直以来,存在着中西两种人性观,即以孔孟为代表的“性善论”与西方的“原罪说”。以此为基础中西文化传统和底蕴也有差异。

一、儒家性善论

“孔子作为中国儒学的开宗鼻祖。早在春秋时期,他在人性问题上就提出了两条原则:一、肯定人性存在,认为人的本性基本相同;二、肯定后天‘习’可以改变人性。其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种思想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人性论的范式,以后各个时代的哲人差不多钧是在‘自然之性’与‘后天之习’之间保持着合理的张力。孔子说:‘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正直、直率是人所具有的本性之一。‘直’一种道德。‘天生德于予’,亦即是说。‘直’着一类道德是生而具有的。由此观之,孔子在人性问题上是倾向于性善论的。”2

“战国时期,孟子是儒学性善论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性善论的左后完成者。他继承和完善了孔子人性论,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人性趋善是人的天性,犹如水之就下一样是种客观规律。孟子认为人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此‘四端’是性善的萌芽。这四种善端正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养成的基础和先验根据,而‘四端’则是‘四善端’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善性虽是人的本性,但它不会自然而然地自我保持;人必须借助于仁、义、礼、智这四种善德的认知和实践,即思善择善,广施善形善举,才能保有和发展自己的善性。‘四善端’和‘四德’的发展处于辩证统一过程之中,孟子之后,汉代硕儒董仲舒又在孟子‘四德’说中增入‘信’德,将‘四德’发展为‘五常’,因此,后世儒家即以‘五常’解说性善论,并通过对‘五常’道德信条内容的充实和发展完善性善论。由此可见,儒家特别重视道德主体在修养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强调道德主体对自我行为的意识与把握是道德的关键,坚持把个人的主观努力作为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3。

“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原则,是为后人十分推崇的浩然正气,实质上,它是一种基于道德主体的崇高理想和正义感的精神品质,一种高尚的人格气节和道德情操,孟子说,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是说这浩然之气,必须靠合乎正义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不得受私欲的蒙蔽和劣行的戕害,才能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否则便会枯萎;同时,它也是人通过长期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正义行为才培养起来的,而决不是偶然做几件好事就能唾手可得;如果做了亏心事,这浩然之气就会败坏。具有浩然之气的人被孟子誉为‘大丈夫’。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这种努力培养高尚独立人格的善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原则,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乃至全民族的完善人格追求和社会道德风貌的改善,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善养浩然之气的人格追求,在后来的发展中升华为一种爱祖国、爱人民和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无限忠诚的具有超越意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以至于对

1杜以向“性善论”与“原罪说”之人性超越比较[J] 理论导报2012,(8),105-106

2牛慧光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之比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04,(4)14-17

3曹连海中国文化的性善论与西方文化的性恶论之比较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J] 2001,(4),42-47

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基督教原罪说

“基督教的人性理论是与原罪说联系在一起的。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的叙述,耶和华在创造了世界后,用地上的尘土造出了亚当,把他安置在伊甸园中,并吩咐他不可吃‘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上帝又从亚当的身上取下一根肋骨造出了夏娃,使她成为亚当的配偶。在化身为蛇的魔鬼的引诱下,夏娃和亚当偷吃了‘知善恶树’上的禁果,‘他们两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体,便拿无花果树的叶子,为自己编作裙子。1’耶和华知道他们偷吃了禁果,变得和自己一样能分辨善恶,便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任凭他们在大地上繁衍。后来,他又发现,‘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2’甚至‘人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3’。于是,耶和华后悔了,决定用洪水把人类消灭掉,只把挪亚及其后代保留下来。夏娃和亚当因偷吃禁果而堕落,这被称作是人类的原罪。从‘创世纪’的叙述可以看出,人原先对善恶似乎完全是无知的,只是因为受了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才知道了善恶。而人一旦知道了善恶以后,‘终日思想的尽都是恶’,甚至“从小时心里怀着恶念”。按照这样的说法,在偷吃禁果之前,人类祖先的本性似乎是无善恶可言的;而在偷吃禁果之后,人性便变成恶的了。其实,原罪只是一个隐喻,它表明:人类作为亚当和夏娃的子孙,从出生的时候起就具有作恶和犯罪的意向。所以,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在新生的婴儿身上已带着原罪,不过要在他成长时才显出来。亚当不幸,我们所有的人也在亚当中不幸4。”

原罪深深地嵌入了人类的基因,代代相传,永远无法摆脱。基督教用傲慢(pride)、嫉妒(envy),暴怒(wrath)、懒惰(sloth)、贪婪(greed)、暴食(gluttony)以及淫欲(lust)这七个撒旦的恶魔形象来代表最基本的七种罪恶,但实际上,原罪之恶的内容远胜于此,它不仅包含了欲望之罪,还包含智慧之恶、知识之恶等深刻而广泛的内容5。它能够让人以客观虔诚的心态对待自己,接受上帝的救赎。“原罪说和解脱说确实构成了基督教教义的最核心的内容。事实上,原罪说也就是基督教的人性理论,而这种人性论是与我们上面提到的荀子的人性论相近的,即主张人性在本来的意义上就是恶的。相较之下,西方的性恶论却充满了浓重的宗教气息。原罪之恶是大恶、深恶、彻彻底底的恶,只有上帝才是善的。而对于恶的克服又不能指望人类自己的力量,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等待上帝的救赎,人们除了相信,别无他法。善归神,恶归人,寄希望于彼岸、寄希望于超人间的力量的原罪之恶,在此便具有了无限的深度与广度,同时却也透出无法抵御的悲观情绪。“原罪说”作为基督教教义的出发点和核心,一方面奠定了基督教的思想理论基础,正因为人生而有罪,才有了基督教教人向善、断赎罪的思想。基督教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人权和民主的概念,但是在内容上,《圣经》就早以强调了。基督教所信奉的实质为仁爱,公义之道的上帝之道,表现了基督教所提倡的,就是希望人们能遵守上帝的意志,尊重人,爱护人,秉性公义,做到正直、公平、公正。基督教尊重人权的思想传统,对西方正直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重要的西方国家都将“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人权思想写在宪法的开头,如法国1848的宪法中写到的“自由,平等、博爱。”而且,教义中“感恩”的思想也对社会保障产生了巨大影响6。

“性善论”与“原罪说”殊途同归

“孟子认为:‘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告子》)。仁、义、礼、智是人之本性,人之‘善端’,因此,只要顺着人的本性而为,发扬内心的善性,人人都可以实现人性的超越,达到成仁成圣的境界。孔子曾言:‘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上》),二者都认为,只要内心努力追求仁的境界,就能达到仁道,成为像要属于那样的人。因此,能不能实现成仁成圣的目标,取决于自己主观意愿和努力的程度,‘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孟子曾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虽然这里孟子说的是君王的执政问题而非个人的修养问题,但实质上两者同理。无论是君王

1转引自M.Heidegger, The Question Concerning Technolog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1977. P20-28

2转引自M.Heidegger, Holzwege Franfurt,1950, P284

3转引自M.Heidegger, Holzwege Franfurt,1950, P310

4俞吾金《西方的人权理论与儒家的人的学说》学术界[J] 2004年02期79-85

5孙婧文《性恶与原罪》青年文学家[ J] 2011年10期192+194

6徐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政治和文学》知识经济 [J] 2010 20 167-168

从政治国,还是个人立身处世,都有一个‘不为’与‘不能’的问题。因此,在‘性善论’的语境俐,人性超越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不要仰仗外在力量来臻于道德完善1。”

“基督教信仰认为人人皆有原罪,因为原罪,人的本性堕落了,而堕落的本性使人无法给出正确的善恶判断,人也无法根据自己的堕落本性摆脱自己的堕落本性,所以罪人往往认识不到自己的罪,更不可能摆脱自己的罪’人的罪性或人性的恶来源于滥用自由意志,而不滥用自由意志又是不可能的,因为滥用意志所导致的人性亏缺具有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属性’所以,罪人当然仍然向善,但是,他的罪使他无法向善’因此,除了虔诚的向神忏悔,还必须要有强有力的外在约束机制以惩戒的手段限制人的行为,对罪人加以警醒和惩戒,才能使之充分意识到自己的罪恶,达到忏悔的目的,因此基督教伦理非常重视律法的强制作用’人要想改恶从善,必须遵循法律,接受惩戒’不同于中国的‘礼,基督教的律法重在强调’不能做什么,以防范人的犯罪为主,是以否定的形式来颁布道德戒律(如"摩西十诫),采用惩戒与法治的方法来规范人们行为’所以“原罪论在道德实践中强调他律,而对个体道德教化不太看重。2”

“总之,‘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但受外部影响,亦有堕落的可能,人性超越的关键是人主观意志的追求,重视用教化的手段调动人向善的积极性,劝导和说服是道德实践的主要方式;‘原罪论’认为人性虽因原罪而堕落,但是非意识尚存,仍有向善之心,但堕落的人性使人常常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所以人性超越需要外在力量即神的恩宠来救赎,重视用惩戒的手段来阻止人作恶的倾向’道德教化通过使人内省,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而律法惩戒效果更加直接、高效。‘性善论’肯定人性本善,更深刻地注意到了人性光明的一面,肯定自我在完善道德、实现人性超越方面发挥主观意志的作用,使人更加积极向上,具有乐观自信的精神,所以更加注重现世生活,以追求成仁成圣为目标。而‘原罪论’则更深地注意到了人性幽暗的一面,认为人之罪性乃客观存在,使人更加谦卑冷静,具有一种高度自省精神,力求依靠上帝的恩典来得蒙救赎,所以更注重来世生活,以升入天国为目标。其实,一个人生下来到底是“善”还是‘恶’的,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最终达到‘善’的境界才是最重要的。‘性善论’和‘原罪论、站在不同的角度,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下对人性超越的方式和途径提出了自己的答案,因此二者不是针锋相对的,而是可以取长补短的。”3

文献:

1杜以向“性善论”与“原罪说”之人性超越比较[J] 理论导报2012,(8),105-106

2杜以向“性善论”与“原罪说”之人性超越比较[J] 理论导报2012,(8),105-106

3杜以向“性善论”与“原罪说”之人性超越比较[J] 理论导报2012,(8),105-106

杜以向“性善论”与“原罪说”之人性超越比较[J] 理论导报2012,(8),105-106。

牛慧光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之比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04,(4)14-17。

曹连海中国文化的性善论与西方文化的性恶论之比较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J] 2001,(4),42-47。

俞吾金《西方的人权理论与儒家的人的学说》学术界[J] 2004年02期79-85。

谢文郁《走出文化盲点:原罪论视角下的性善论》教育文化论坛[J] 2011,(2) 113。

余保玲《中西性善论与性恶论之比较》改革与开放[J] 2010年22期191-192

胡卫青《中西人性论的冲突:近代来华传教士与孟子性善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J ]2000年03期68-75 吴秋新《人性善恶之我见》法制与社会[ J] 2009年5期

孙婧文《性恶与原罪》青年文学家[ J] 2011年10期192+194

徐菁《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政治和文学》知识经济[J]2010年20期167-168页

比较佛教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比较佛教和基督教生死观与临终护理 摘要: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无法是人类逃脱必死的命运,走向生命终点的人都会产生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在临终关怀中发挥的作用为临终者提供一定的宗教力量,一定程度上使临终者宁静安详的过渡到死亡,佛教和基督教在临终关怀中所起的作用各有特色,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上拥有大量的信徒,其思想和理念具有很深的根基,在不同的文化中对临终关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生死基督教佛教生死观临终关怀 1关于生死 生死这个问题是人类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人类作为动物家族的一员,它的自然属性决定了“求生避死”是其本能的欲求。自然界的一切生物,无论生命长短,都不具备人类那种对死亡的深刻恐惧。现代人生活在一个矛盾之中:一方面,科学技术影响并改变着整个世界,随着医疗水平和生物技术的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大大的延长,面对周围的环境,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大;另一方面,无论科技怎样发达,至少目前人类还逃脱不了必死的宿命。【1】 1.1生死现象 现代医学以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石,相信人在大脑死亡后,其意识即告终结,临终关怀无法减缓、也无力挽回这个过程。从现代医学诞生起,作为宿命性的死亡,就一直是医学所刻意规避的弱点,当现代世界确立其地位时,它们所做的第一步就是把“死者”从生者的社区中隔离开来,并将其排除出“人”的范畴。生与死之间被硬生生地设置了无法逾越的鸿沟,死亡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悲凉和强大的挫败感[2]。 死亡使得个体生命成为向死而生的存在,赋予了人之生命的神圣性与唯一性,同时也赋予生命以尊严与权力。通过对生死的思考,人才会懂得生的有限性、唯一性和不可逆性,懂得死的终极性、必然性和不可替代性,人才不会总是像一个动物一样地仅仅是追求“活着”,人要追求生存的价值。 当一个人走向生命的终点的时候,内心就会有逐渐增长的紧迫感和恐惧感,而当他(她)被疾病缠身,现有的医疗手段已经无法解除他(她)的痛苦,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时,宗教对于人之肉体死亡的界定与认识展现了其拯救或救赎的一面,是人对未知世界寻求慰藉的方法之一,也是人类精神的避难所。所有世界性的宗教无不预设了解脱的存在,它们都指向对作为终极宿命的死亡本身的超越。无论是从历史上来看,还是从现代临终关怀的角度上说,宗教文化都起着特定的作用,临终关怀是宗教的起点和归宿,临终护理作为一个多学科、综合课题,帮助临终者宁静,安详的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的一种手段,探索宗教理念在临终关怀中的影响及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宗教生死观 2.1基督教生死观 从基督教的教义层面,基督教的生死观有三个基本的观念,一是上帝创世说。世界一切万有皆自上帝所造,生命由上帝赐予,上帝是生命的源头。上帝在一个人出生之际,便将其生命蓝图赐给他,这个生命蓝图不仅在于此生,也包括死后的生命,人的生死是由上帝主宰的。

教育学概论重点

教育学概论重点 一、教育重点: 教育学的定义: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二、教育起源的基本观点重点: 1、生物起源论:法国社会科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动物界教育)。 2、心理起源论:美国心理学家保罗孟禄 3、劳动起源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三、教育的形态与发展。 1、非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的非独立性;教育的原始性;教育的平等性 2、制度化教育的基本特征: 农业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出现;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严重分离;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工业社会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具有普及义务性;教育制度系统化;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多样化。 信息社会的教育:教育终身化;人性化;民主化;国际化。 四、现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1、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职业教育重点: 职业教育是指使学习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趋势:战略地位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提高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 3、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空间的多元化;对象的大众化;合作国际化;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 4、终身教育趋势重点:学习型社会的形成;形成创新型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以远程教育为主,多种教育模式共存。 五、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孔子的论语:“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 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的教育文献。 韩愈的师说:论述了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育方法被视为西方启发式教学法的渊源。 柏拉图的理想国:提出了由国家统一管理的系统的教育制度。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首次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谐发展的教育观。 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培养演说家,提出来分班教学、教学适度。世界上第一部系统研究教学法的着作。 2、教育学的创立 培根于1623年撰写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提出把教育学视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被视为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此书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着作。 英国哲学家洛克: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法国卢梭《爱弥儿》:自然教育理论、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的自然天性。 王国维翻译的教育学:被视为教育学在中国的开端。 3、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的梅伊曼、实验教育纲要。 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及着作:德国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主要观点及代表着作:杜威,我的教育信条、民主主义与教育。 “三中心”理论:以活动教学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儿童的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的主动活动代替教师主导。 克伯屈,克伯屈设计法。 4、教育学的深化 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法国的朗格朗的教育观点重点: 布卢姆在1956年制定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目标,每种目标又分为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 朗格朗在1970年出版终身教育引论: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要求把教育扩展到人的一生。 第二章教育与人 一、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自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 单因素论和多因素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美国华生);辐合论;诸因素交互作用论。 内发论与外铄论: 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重点: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4、影响个体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素质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格与遗传

性格与遗传 1.性格会遗传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那么一个人的性格是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形成的?对性格的形成是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更重要?这是千百年来哲学家、科学家争论不休的问题,而采取哪种立场,有时与个人的体验有关。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他的同事起初都是环境决定论者,直到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才意识到遗传因素的重要性。许多父母也有同样的感受。 国内正在热播一部国产武侠动画片,有人认为该片“充满了暴力、脏口、恐吓、威胁”,孩子们长期观看,“会产生很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请求停播该片。但有一位被称为“童话大王”的儿童文学作家对此很不以为然,对记者表示:“我认为一个孩子的性格怎么样,基本上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后天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有多大我不是很清楚,但是父母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基本上就应该是怎样的了。” “童话大王”的观点,是属于所谓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向来被认为是反动的、保守的,环境决定论则被认为是进步的、开明的。争论虽然激烈,在以前却缺乏严谨而客观的科学研究,或者是出于社会偏见,或者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近二十年来,才有了比较可靠的科学研究,可以对基因、环境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下一个结论。 在遗传学上,要研究基因与环境的关系,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有着相同的基因组的个体(也就是所谓克隆)控制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比较其结果。同卵孪生子有着相同的基因组,是很好的实验材料,但是我们却无法拿人来做这种控制实验,只能进行调查统计。 这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比较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的异同。同卵孪生子是由同一个受精卵分裂发育来的,他们的基因组相同,遗传相似程度达到100%。异卵孪生子则是两个(或更多个)卵分别被两个(或更多个)精子受精产生的不同受精卵分别发育而来的,虽然他们在同一时间位于同一子宫,但是他们的遗传相似程度与同一对父母在不同时间生下的两个孩子是一样的,平均为50%。如果某种行为特征在同卵孪生子之间的相似程度并不比异卵孪生子高,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种特征的遗传程度很弱。反之,如果同卵孪生子在某种行为特征的相似程度高于异卵孪生子,那么它就很可能是受到遗传影响的。 另一种方法是比较出生后不久就被分开在不同家庭抚养的同卵孪生子和在同一个家庭抚养的同卵孪生子。这个办法的依据是认为在不同家庭抚养的孪生子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因此其相似性就可认为是由于有相同的基因导致的。这个依据并不完全可靠,因为孪生子在被分开抚养之前,至少已有九个月的时间是处于相同的环境中的(母亲的子宫),而且在不同的家庭抚育,并不等于其生长环境就完全不同,其中完全有可能有很相同的环境因素。 不管采用哪一种方法,都不能只比较个案,而必须对大量的孪生子做调查、统计。在世界上,已有多项这种调查,其中最大的一项是美国明尼苏答大学的研究人员负责的,他们共研究了8000多对同卵孪生子和异卵孪生子,包括130多对在不同的家庭长大的同卵孪生子。他们之所以能找到这么多被分开抚育的同卵孪生子,得益于美国历史上一个悲惨的时期: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经济大萧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浅谈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摘要:基督教被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基督教悠久的发展史及其中心神学思想源远流长,其神学发展主要经历了“早期神学”、“诺斯替教”、“护教者的学说”、“逻各斯学说”、“自由意志和原罪”等阶段。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希伯来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基督教是与佛教、伊斯兰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其为信仰天主上帝,崇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 基督教分为众多派系传遍全球,其主要包括有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新教(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东方教会(景教)在3、4世纪传入中国、亚洲中部和蒙古等地。 基督教中的罗马公教(天主教会)在全世界是信徒发展最多的宗派,人数占基督徒半数以上。在我国大陆,以新教教徒居多,教义及名词以新教《圣经》即和合本圣经版本最为普及和认知。罗马公教(天主教)、正教(东正教)、仍保留着七大圣事和弥撒的圣礼。全球共约有21-26亿人口信仰基督教,占世界总人口30%-37%、有信仰人口的 40.21%,为全球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1]。 一、早期神学 “神学”源于希腊文“theologia”,由“Theos”和“logos”两词组合而成,古希腊哲学家用以指关于诸神谱系的研究和

记述。基督教早期教父用以指对《圣经》中论述上帝、基督及其与世人的关系的研究。近代以来,由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迅速发展,哲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基督教神学的涵义缩小为对基督教信仰内容作系统的研究和理论化的说明。一般立论的出发点,都根据所信仰的启示,包括圣经和教会传统,并借用哲学推理对信仰以及基督教对各种事物的态度和看法作出论证。 在基督宗教早期信仰体系的形成中,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认为,“两希”(古希伯来宗教和古希腊哲学)传统与基督宗教诞生的历史条件密切相关。1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拥有广阔的疆域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其中的基督宗教,在直接秉承希伯来—犹太教信仰传统的同时,也从希腊哲学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正是在与希腊哲学的交流与对话中,基督宗教不仅丰富了神学表达形式,而且为当时他的社会合法性寻找到了必要的依据。 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弗兰克〃梯利认为,新教不久即被迫规定和保卫其学说,建立基督教神学,表明它对盛行的犹太和希腊思想方式的态度[2]。 二、诺斯替教 诺斯替教又称灵智派,一般被公认为起源于公元1世纪,于公元1至3世纪流行于地中海东部各地,它是一种融合多种信仰,把神学和宗教结合在一起的密传宗教,强调只有领悟神秘灵知,才能使灵魂得救。诺斯替教同时也是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流行的许多神秘主义教派,他与基督教在组织上互不相属,并无统一一致的机构。但在教义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习题集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习题集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 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智慧树知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指导》2019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与指导》2019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广义的学前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入小学前这一阶段。 答案:对 2、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哪一个理论流派的观点? 答案:遗传决定论 3、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起决定作用的心理学家是? 答案:华生 4、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 答案:横向研究 5、通过分析儿童的绘画和手工制作等以了解儿童心理现象的方法是? 答案:作品分析法 6、在婴儿7-8个月时,训练其走路是一种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害的,这与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关。 答案:生理成熟 第2章单元测试 1、婴儿所谓的“客体永久性“观念的产生大约是在? 答案:将近1岁(八九个月) 2、()阶段,儿童有了物体永久性意识,并有了早期的内化动作? 答案:感知运算阶段 3、三山实验”说明了该阶段儿童思维处于()。 答案:自我中心

4、观察学习的提出者是心理学家? 答案:班杜拉 5、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生理成熟 6、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答案:具体运算阶段 第3章单元测试 1、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是在? 答案:1~3岁 2、新生儿的心理,可以说一周一个样;满月以后,是一月一个样;可是周岁以后发展速度就缓慢下来;两三岁以后的儿童,相隔一周,前后变化就不那么明显了,这表明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的一个基本特点是? 答案:发展的不均衡性 3、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是在? 答案:0-1岁 4、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形成某种能力或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称为()。 答案:敏感期 5、生活在当前信息社会时代的儿童,与生活在过去科技发展水平低下社会的儿童,在心理特点方面会有所差异,这说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 答案:可变性 第4章单元测试 1、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

教育学的决定论

教育学7 第三章学生——第一节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及其教育影响 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除了儿童发展的概念以外,还包括关于儿童人性特点、儿童发展的性质、影响儿童发展的因素和儿童发展的价值目的等重要内容。关于儿童人性和儿童在个体人性展现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性原因的问题,历史上有三派不同的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辐合论。 一、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者认为,人性的个体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所决定的。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基督教的“原罪说”和中国古代的性善性恶论等等。 在柏拉图的儿童发展观中,儿童发展的目标及个性的差别,早已由人生来的自然素质所决定了。他认为上帝造人是采用了金、银和铁三种不同的材料。柏拉图关于儿童天生素质不等的观点,为教育实践中的阶级差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中世纪的西方教育中,基督教的“原罪说”成为一种典型的儿童观。在这种理论中,儿童被视为生而“有罪”的人,赎罪成了人生的目的,教育成了帮助他们尽快赎罪的手段。中国古代教育中的儿童观,是围绕对人性的认识展开的。主要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和董仲舒、韩愈提出的性分上中下三等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使人们相信,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这种观点不仅为统治阶级放弃民众教育、实行等级教育制度找到了理论依据,也为个别教育者推卸自己的责任找到了借口。 二、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在环境决定论的儿童发展观中,洛克的“教育万能论”和华生的“环境决定论”有着很大的影响。洛克在其所著的《教育漫话》中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就是由于教育之故。”行为语义心理学家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 环境决定论否定人的生物遗传素质在儿童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确信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是其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起决定的作用,因而环境决定论又被称之为养育论。环境决定论关注儿童生长的环境条件、后天教养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这些环境因素在儿童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作用。环境决定论的盛行,直接导致了传统教育实践重视教师权威和书本知识、学校纪律的等特点,此外,“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等。。 三、辐合论 辐合论,也称之为二因素论。这种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20世纪50年代前后,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这两种相互对立的儿童发展观,逐渐放弃相互排斥、开始走向相互包容。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在其所著的《早期儿童心理学》一书中,明确地提出儿童心理的发展是受环境和遗传二因素共同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随堂感悟 “原罪” 在我的心中,基督教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宗教,因为身边没有信仰这个得亲人朋友,而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所以对这些都是特别模糊。也许仅有的印象就是闲暇时看的各种欧美电影或者电视剧,总会有一些镜头或者语言是关于耶稣基督的。所以这学期选择了这门课,应该是打开了我对基督教认识的大门,让我一窥这个中奥秘。 第一节课中,我从老师那里听到了“原罪”这个词,觉得很有意思。 原罪说,即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在基督宗教看来,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原罪的表现,就算是圣人也不可避免。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就自是不必说了!原罪存在于内心的隐秘之处,而释放原罪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我们都存在某种心性,当某种外力恰好作用于这种心性,每个人都会在瞬间丧失理智,显露出罪性,沦为疯子。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是余虹老师在《南方周末》上刊登的一篇文章。这堂课老师就这篇文章展开了演说。从马加爵,到赵承熙再到最近的复旦投毒案,我们看到的是两国人对类似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33”与“32”,我们看似只是缺少了那简单的“1”。 “爱”究竟是应该以亲疏敌我区分,还是以善恶是非区分?或者是另一种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的“爱”呢?很显然,我们是缺少这种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的“大爱”。“这是一种来自基督启示并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培育起来的神圣之爱。”余虹在他的文章中讲到。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基督教并不是一种盲目尊崇上帝的宗教,它教人向善,爱人如己,

教育学试题

教育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功能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这是从() A.教育作用对象上的分类 B.教育功能层次上的分类 C.教育功能性质与方向上的分类 D.教育作用的客观性能上的分类 2.教育的本质属性是() A.阶级性 B.生产性 C.文化性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芳芳近段时间因父母离异,情绪十分低落,常常将自己封闭起来,班主任张老师发现之后,时常找芳芳交谈,疏导、鼓励她从家庭阴影中走出来。在此案例中,张老师扮演的角色是() A.班级领导者 B.行为示范者 C.学习指导者 D.心理辅导者 4.启发之说源自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思想是由()提出的。 A.孟子? B.墨子 C.荀子 D.孔子 5.最先提出教育学这个概念的是() A.弗兰西斯·培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卢梭 6.美国行为主义代表人华生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我保证能够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于训练成乞丐和盗贼。”这是()的观点。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家庭决定论 D.儿童决定论 7.在教学理论着作中,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要与儿童认知结构相适应,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主张发现学习的专着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过程》 D.《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 A.专门职业 B.独立的社会职业 C.非独立的社会职业 D.非专门职业 9.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 A.文化传统 B.受教育者的需求 C.生产力的水平 D.教育的规模 10.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主张课程的组织应从儿童经验出发,这种观点是() A.教师中心课程 B.学生中心课程 C.个别指导课程 D.师生互动课程 11.规定了学科的教育目的与任务、知识、范围、深度和结构。教育进度以及有关教学的基本要求的文件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计划 C.课程 D.教材 12.“西邻有五子,一子朴,一子敏,一子盲,一子偻,一子跛。乃使朴者农,敏者贾,盲者卜,偻者绩,跛者纺,五子皆不患衣食焉。”这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启发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直观性原则 13.干部轮换制是哪一种班级管理模式()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14.学校派工作两年多的王老师参加了一次“国培计划”,回校后他说:“参加这样的集中学习,收获较大,解决了我的许多困惑。”这里有效促进王老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是()A.职业培养B.岗前培训C.在职培训D.资格培训

关于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四个理论

关于遗传和环境作用的四个理论 及研究遗传和环境作用的方法 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可分为两大方面:遗传和环境。遗传因素即内在因素,如生物有机体的生理成熟;环境因素即外在因素,如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对人的发展而言,家庭影响、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是主要的环境因素。 一、关于遗传和环境作用的理论 关于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两大动因,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常被称为“天性-教养”(Nature-Nuture)之争。 最初,认为非此即彼,争论焦点是“哪一个起决定因素”(Which),如人的发展是否100%由遗传决定,或者100%由环境决定,产生的理论有: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逐渐,认识到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转而探讨“各起多大作用”(How much),如人的发展是否30%由遗传决定而70%由环境决定,产生的理论有:会合论和成熟势力说; 后来,对遗传和环境作用可相加的观点表示怀疑,集中在“二者如何共同作用”(How),即二者相互交织,相互作用,产生的理论有:相互作用论。 1. 遗传决定论 (1) 哲学基础:柏拉图和笛卡尔有关先天理念的阐释,即认为人的发展由人的天性决定。 (2) 理论陈述:强调心理发展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决定,人的发展是在内在的遗传因素基础上自我展开的过程,环境的作用只是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3) 代表人物:高尔顿、霍尔。 ●高尔顿的典型论调:“一个人的能力是由遗传得来的,它受遗传决定的程度,正如一切 有机体的形态及躯体组织受遗传决定一样。”《天才的遗传》。他主要通过名人传记和家谱调查的方法,为遗传决定论提供依据。 ●霍尔的典型论调:“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4) 我的观点: 我认为此理论片面。一方面,遗传因素起到一定的作用,如智商50和智商130的孩子,可能在数学运算、语言学习等方面有很大差异,这个不容置否;但另一方面,智商50的孩子可能在良好的教育下有所发展,智商会提升到80,与同等智商而未受教育的孩子有区别。而且,人的发展如果全由遗传因素决定,有没有环境的作用,都表示已经有一个预设的发展阶段了,那么优越的环境、人的主观能动与努力学习,都无济于事,这显然有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色彩,也与事实不符;而高尔顿对于名人家谱的研究,强调了名人后代与普通人后代出身和遗传的差异,而忽视了他们成长环境的不同,此外,名人后代也有很平庸的,而普通人后代也有很出色的事实,他未考虑,这显然也是片面而缺乏可靠性的。 2. 环境决定论 (1) 哲学基础:洛克的白板说,他认为人出生时的心灵像白板一样,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外界环境在白板上留下的痕迹,最终源于经验。 (2) 理论陈述:强调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无论什么背景的儿童,只要受到可控环境的影响,就能发展成所期望的人。 (3) 代表人物:华生 ●华生的典型论调:“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如果让我在可控环境中培养他们,不论他们 的前辈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种族情况如何,我保证能把其中任何一个人

基督教的原罪说与中国的人性本善

基督教的原罪说与中国的人性本善 《人之初性本善》: 引言:谈到人性,立即面临一个明显的吊诡,就是:一方面人有共同的本性,另一方面这个本性又难以掌握,因为它显示为一种趋向。以下略作说明。 我们对于人类以外的天下万物,都可以问:“它是什么?”因为万物不论是具有物质,具有生命,或具有意识,如矿物、植物或动物,都有明确的“本质”,可以让人清楚理解。唯独对于人,不能询问:“人是什么”因为人的意识达到反省阶段,展现自我意识,可以以自我为中心,从事自由的选择。人的选择构成了人的内涵,因此若由先天界定“人是什么”并无多大意义。如果询问:“人是什么?”就等于在隐然中假定人与万物无异,是某种具有固定不移的本质的东西。这样问,完全忽略了人的特性正在于人的自由,可以选择“成为”这样或那样的人。换言之,我们只能对人询问:“人能够成为什么?” 正文: 基督教认为,人本性有罪。宣扬上帝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被安置在伊甸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后来夏娃在魔鬼的引诱下,怂恿亚当偷吃了伊甸园内能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即禁果(智慧果),因而触怒了上帝,被驱逐出乐园,“下放”到地上劳动。亚当和夏娃的罪一直传到他们所有的后代,成为人类苦难的根源,即整个人类的原始罪过。即便是刚出世即死去的婴儿,虽未犯何罪,但因其有与生俱来的原罪,仍是罪人。 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原罪的表现,就算是圣人也不可避免。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就自是不必说了!原罪被封于内心的隐秘之处,而释放原罪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我们都存在某种心理缺陷,当某种外力恰好击中了这种缺陷,每个人都有可能在瞬间丧失理智,沦为疯子。 原罪的教义是基督教重要的基础教义。我们的基督教清楚地告诉人们,“原罪”是由始祖亚当传下来的。 原罪说揭示了人性的有限性和缺陷性,包括人生存在的被创造性的不自主性,人的认识能力的缺陷性,人的道德觉悟的欠缺性,人的行为能力的不完善性和人的现实生活的不圆满性等。在人性缺陷的表现上,基督教强调的则是道德的瑕疵。原罪使人背离上帝的真理,分不清对错是非善恶,结果以错为对,将非作是,认恶为善,生活失去上帝的指引和护佑,结果不仅使个人生活陷入迷途和苦难的深渊,而且使他人和整个社会也陷入混乱和灾难之中。很明显,佛教所看到的人性缺陷不仅包括精神的、心理的,而且也包括生理的、肉体的,且人性缺陷在生理和肉体的欲望上表现最为突出;而基督教所看到的人性缺陷则主要是精神的、价值的,尤其是道德价值观的,肉体的缺陷虽然也存在,但它不是根本的。

教育学形考三答案

题目1 受尊重的权利是我国宪法与法律规定的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选择一项: 正确的答案是“对”。 题目2 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选择一项: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3 学校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别无他意。 选择一项: 正确的答案是“错”。

好老师就是能把课上好的老师。 选择一项: 正确的答案是“错”。 题目5 教育目的从宏观上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及教育结构的确立有指导、协调作用,微观上对具体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形式等有支配、调控作用。 选择一项: 正确的答案是“对”。 填空题: 题目6 ()是指人们进行各种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具体讲,主要由兴趣、情感、动机、意志、信念、性格等要素组成。

正确答案是:非智力因素 题目7 信息加工教学模式依据(),把教学看作是一种创造性的信息加工过程。它着眼于知识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 正确答案是:信息加工理论 实行(),反对注入式是我国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正确答案是:启发式 题目9 学习方式的划分上,可以根据新旧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情况划分为()和机械学习。 正确答案是:意义学习 题目10 ()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正确答案是:复式教学 题目11 进行现场教学前,教师要认真考虑现场教学所要解决的矛盾,引导学生做好必要的()。 正确答案是:知识储备 题目12 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强调反思和()。 正确答案是:内省 题目13 生命化教学的特征包括()、教学的交往互动性、教学的生成发展性。 正确答案是:关注生活的体验 题目14 从内容的性质来看,德育内容可分为规范性的内容和()的内容。 正确答案是:意义性 题目15 我国古人韩愈所描述教师职业的作用是传道、授业和()。

个性决定因素遗传决定论

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每个宝宝都是一朵独特的小花,都有属于自己的芳香。我们常常会发现,宝宝和宝宝真的不一样,轻声哭、开心笑、天真的发呆、无忧无虑的撒欢……而性格,就像七彩的花,缤纷绽放。 性格,也会慢慢“长大” 心理遗传学认为,孩子的性格一半来自遗传,这包括直系亲属的DNA遗传以及血型遗传;一半则来自后天发展,包括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教养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条件和饮食习惯。并且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在社会生活中接触的范围扩大,他的性格趋向社会性,受环境的影响加深,成长道路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外要因素都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事实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变化和被重塑的可能。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性格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的特征。 性格,从婴儿开始 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似乎有些宝宝一出生就很乖巧,不哭不闹,家长带了就很省心;有的宝宝生下来后夜夜啼哭……差别为什么会如此之大呢?对此,儿童心理研究专家给出的结论是:这是由婴儿的先天气质决定的。气质是一个与遗传有关、属于先天的、新生儿自出生的瞬间即表现出不同的气质,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这种气质随着宝宝日后在成长中的实践,慢慢就养成了特定的性格。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家长对待婴儿的态度和行为完全是由父母一方的个性、价值观念、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决定的,然而,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却表明,这种观点过于绝对。事实上,许多实验已经表明,婴儿本身的气质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父母对待婴儿的态度和方式。而婴儿的气质类型主要有3种:平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 平易型婴儿:生活有规律、情绪愉悦、容易接受新事物、适应新环境、实现新要求,因而护理起来比较容易,父母也就更愿意对他提供更多的关怀和爱抚,对待孩子的态度也更积极。这些都会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婴儿也会因此而觉得自己被父母关心、重视,因而情绪、行为表现都会更加积极,发展也会更为迅速。 困难型婴儿:护理起来比较困难,他们的生活没有规律,情绪比较消极,他们很难对环境和父母感到满意,因此往往使父母感到束手无策,甚至认为自己是不称职的父母。久而久之,父母就会对孩子失去耐心,对孩子施加压力、催促孩子、或者向孩子让步,这些都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困惑甚至对父母产生敌意,从而形成一个消极的循环圈,这些孩子护理起来也就更为“困难”。 迟缓型婴儿:和困难型婴儿有些相似,他们同样对洗澡、新事物和陌生人反应消极,但是由于他们的这些消极反应不如困难型儿童那样强烈,因而家长对他们也比较有耐心。

李丽俐 性善论与原罪说

“原罪说”与“性善论”的比较 摘要:人性论一直是伦理讨论的焦点,对其探讨与探究对于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与人文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性善论”和基督教的“原罪论”对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有着深远影响,并成为一个文化的重要积淀,深入每个民族的骨髓和血液。本文旨在比较两者不同方式对人们的影响,虽然途径和社会教化不同,但是最终都是导引人们向善和人性超越。 关键词:人性;“性善论”;“原罪说”;比较;“人性超越” 所谓人性即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人类在认识外部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进行着自我剖析。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都对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和思考。一个民族对于人性的探索会在其民思想观念,族思想意识,社会伦理观念有着重大影响。对认识中西民族之间的道德伦理的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1。一直以来,存在着中西两种人性观,即以孔孟为代表的“性善论”与西方的“原罪说”。以此为基础中西文化传统和底蕴也有差异。 一、儒家性善论 “孔子作为中国儒学的开宗鼻祖。早在春秋时期,他在人性问题上就提出了两条原则:一、肯定人性存在,认为人的本性基本相同;二、肯定后天‘习’可以改变人性。其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这种思想初步奠定了中国传统人性论的范式,以后各个时代的哲人差不多钧是在‘自然之性’与‘后天之习’之间保持着合理的张力。孔子说:‘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孔子认为正直、直率是人所具有的本性之一。‘直’一种道德。‘天生德于予’,亦即是说。‘直’着一类道德是生而具有的。由此观之,孔子在人性问题上是倾向于性善论的。”2 “战国时期,孟子是儒学性善论思想的集大成者,同时也是性善论的左后完成者。他继承和完善了孔子人性论,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在孟子看来,人性趋善是人的天性,犹如水之就下一样是种客观规律。孟子认为人固有‘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此‘四端’是性善的萌芽。这四种善端正是‘四德’(即仁、义、礼、智)养成的基础和先验根据,而‘四端’则是‘四善端’得以保持和发展的工具和手段,善性虽是人的本性,但它不会自然而然地自我保持;人必须借助于仁、义、礼、智这四种善德的认知和实践,即思善择善,广施善形善举,才能保有和发展自己的善性。‘四善端’和‘四德’的发展处于辩证统一过程之中,孟子之后,汉代硕儒董仲舒又在孟子‘四德’说中增入‘信’德,将‘四德’发展为‘五常’,因此,后世儒家即以‘五常’解说性善论,并通过对‘五常’道德信条内容的充实和发展完善性善论。由此可见,儒家特别重视道德主体在修养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强调道德主体对自我行为的意识与把握是道德的关键,坚持把个人的主观努力作为人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决定性因素”3。 “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原则,是为后人十分推崇的浩然正气,实质上,它是一种基于道德主体的崇高理想和正义感的精神品质,一种高尚的人格气节和道德情操,孟子说,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是说这浩然之气,必须靠合乎正义的道德行为来培养,不得受私欲的蒙蔽和劣行的戕害,才能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否则便会枯萎;同时,它也是人通过长期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正义行为才培养起来的,而决不是偶然做几件好事就能唾手可得;如果做了亏心事,这浩然之气就会败坏。具有浩然之气的人被孟子誉为‘大丈夫’。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儒家这种努力培养高尚独立人格的善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原则,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乃至全民族的完善人格追求和社会道德风貌的改善,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善养浩然之气的人格追求,在后来的发展中升华为一种爱祖国、爱人民和对自己的国家民族无限忠诚的具有超越意义的崇高精神境界。以至于对 1杜以向“性善论”与“原罪说”之人性超越比较[J] 理论导报2012,(8),105-106 2牛慧光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之比较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04,(4)14-17 3曹连海中国文化的性善论与西方文化的性恶论之比较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J] 2001,(4),42-47

2020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一参考答案

2020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一 福师《教育学》在线作业一 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15CABCDCBBACBCAAB 1.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____ A.教育制度 B.教育体制 C.学校领导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 2.____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A.遗传素质 B.环境因素 C.物质因素 D.学校因素 3.()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继续向前发展的起

点。 A.课程评价 B.课程教学 C.课程实施 D.课堂反馈 4.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____ A.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B.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5.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____ A.读书法 B.观察法 C.行动研究法 D.文献法 6.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由瑞士学者____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

等人创建。 A.赫尔巴特 B.皮亚杰 C.斯金纳 D.弗朗斯 7.教育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____ A.教的主体 B.客体 C.学的主体 D.主体 8.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____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二大 D.十三大 9.____是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 A.教育目标

2014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科)

2014电大《教育心理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专科) 一、单选题(合计 24 题) 1.根据皮亚杰的观点,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儿童的道德达到( A) A.自律 B.他律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2.元认知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其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元认知知识 B.元认知体验 C.元认知监控 D.元认知操作 3.科尔伯格研究品德的发展主要是采用( B ) A.深入谈话法 B.两难故事法 C.调查法 D.文件分析法 4.按照布鲁姆等人的认知教育目标分类,代表着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目标是( A ) A.评价 B.分析 C.综合 D. 运用 5.下列项目中叙述错误的是( A )。 A.复述主要是死记硬背 B.勾画、眉批和做笔记是一种认知策略 C.不同学科所要求的学习策略可能会不同 D.学习策略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就能教会的 6.对于那些“认识到拿人家东西不对,也为此而感到羞愧,但还是抵挡不住一些好东西的诱惑,从而出现了偷盗行为”的孩子,应加强( D )的培养。 A.道德认识 B.道德信念 C.道德情感 D.道德意志 7.羽毛球打得好的人,其网球也打得好,是因为二者之间有共同的成分,该观点属于( B ) A.概括说 B. 相同要素说 C.三维迁移理论 D.关系转换说 8.一个学生面对问题时不易受周围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倾向于对事物的独立判断。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属于( D ) A.场依存型 B.抽象型 C.沉思型 D.场独立型 9.数学中学到的逻辑推理规则,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这属于( A ) A.正迁移 B.近迁移 C.纵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0.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C ) A.学生的学习心理 B.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C.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D.人与动物的心理现象 11.下列选项中,能够激起学生内在动机的因素有( C ) A.父母的奖赏 B.教师的表扬 C.学习材料的趣味性 D.竞争情境 12.在维纳的三维度归因模式中,任务难度属于( B ) A.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B.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 C.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D.外部的、不稳定的、可控制的 13.人们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反映出了人格的( C) A.整体性 B.独特性 C.稳定性 D.社会性 14.“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是( B )的观点。 A.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 B.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C.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D.德国心理学家斯腾 15.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的是( A ) A.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 B.法国心理学家比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