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文档资料

2018年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文档资料

2018年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文档资料
2018年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

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韦志榕)

201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与原有的高中课程计划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中课程结构体现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有适度灵活性的精神。根据高中课程计划的规定,地理科是学科类课程,采取了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种方式。高一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每周3课时;高二、高三限定选修,供升学预备教育文科学生选修,高二每周1课时,高三每周2课时。新的高中地理课程,三个年级均有地理课,保证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依据国家教委2018年5 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而成。今年秋季开学后,先在天津、山西、江西三省市试教,而后进行修改,于2000年在全国推广。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相比,从教材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到教材的表达等都有一些创新。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使教材具有鲜明

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新大纲中,高一地理的教学目标有5点,其中第一点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点是“了解人类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点是“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从这几点要求可看出,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求学生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这实际上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当然,生物等学科也会涉及到一些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更多的只能在地理课中讲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责无旁贷。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对现行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主题的深化。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写的。阐明人地关系的确是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哪种发展模式。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话,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在此基础上,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其所包含的大部分内容也与高中地理的内容相吻合,因此,从素质教育出发,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构建高中地理教材的框架。

我们在设计新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框架时,认真学习和研究了新大纲突破地理圈层,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认识到高中地理的核心是讲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都离不开环境。以人类为中心,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的认识。例如,教材介绍了工业的不同发展类型,使学生了解到工业生产正在从资源密集型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我们认为,新高中地理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加强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

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点看,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新的,例如“海洋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两部分中的大部分内容;有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原高中地理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例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还有一部分知识内容基本相同,但知识重新组合,例

如“陆地环境”。不论是哪类知识,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把它们以新的视角纳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1.教材编制有三个重心,即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从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看,地理学发展至今天,应该说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之中。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在知识体系、逻辑顺序、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我们把联系实际,写实、写活教材作为教材的新特点来对待。

当今社会,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也一个个接踵而至。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依赖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发展类型的转变。近一个时期,全世界包括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如“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21世纪议程”等,都反映了这个内容。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联系这些实际。例如,“大气环境”

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都结合了大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这一单元,更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才能够显示出来。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2.教材编制要考虑两个因素,即教与学。一本优秀的教科书,要能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就要求教材的编者在考虑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过程如何进行。

从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来看,初中地理在初一和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这样在高一开设地理课,肯定会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高一地理课的内容要考虑这个实际,对每一节课知识的容量不能过满,要留有余地,给教师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的时间。此外,我们降低了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例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删减原来高中地理教材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我们还考虑到教师备课方便,参考了一些国外教材的做法,教材采用单元一课结构。一课的容量就是一课时,内容相对完整。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虑教师教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这就对教材结构的设计、内容的表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突出教材的教学性,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不直接给出结论;第二,力求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

味性,文字生动、图文并茂;第三,必学和选学内容结合,增强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3.突出能力的培养。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对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用了多种小栏目,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浅。高中地理教材应该更注重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因此,从表面上看,教材采用的形式或“花样”不如初中地理教材丰富,但是仔细分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例如,教材各单元的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这实际上就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材在每课都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动手(一些实验)、动脑(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动口(讨论问题)。同时,我们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个专题列入教材,供学生自学自练。例如,“制做地理资料卡片”、“地理数据的表达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等。这样,通过课文、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教材的组织结构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主张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原理,着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如何把地理知识结构化,也就是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需要精心构建教材的结构。我们认为要考虑好三个“结合”:一是教材中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中课文、图像、作业(有的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这三者看作为教材这个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三者的结合;三是这两个系列的结合。新教材可以看做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必须修习的部分。在这部分中,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表达形式上看,课文、图像和作业相互配合使用,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到检查学习效果,层层递进,比较完整。例如,“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二是宇宙中的地球。能力要求主要是学会比较、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思想教育要求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在确定了这些知识点和基本要求后,我们要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课中,配合课文,我们选择了照片、示意图、表格等不同的方式,使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得到了加强。最后,教材还安排了“活动”的内容。需要说明是这里的“活动”与每单元后的

“ 综合练习”不同,它更侧重利用本课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分析一些问题,而“综合练习”更侧重复习本单元

所学的知识。

第二部分是学生选学的部分。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增加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要;二是虽然在必学部分中贯穿着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使这三条线索更加清晰。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思想教育不是强加于学生的)。我们选编了5篇文章:“人类天地观的演变”,“天下第一气象站”,“ 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地理环境的演变”,“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第二块是“技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我们选了学习地理比较实用的5个方法或技能,排列的顺序既体现了由简单到综合的层次,又适当配合课文内容:“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分析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附: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目录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宇宙中的地球)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辐射对地

高中地理新教材简介(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社会室韦志榕)

201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了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计划(试验)》。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与原有的高中课程计划有了很大的改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中课程结构体现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既有统一的基本要求,又有适度灵活性的精神。根据高中课程计划的规定,地理科是学科类课程,采取了必修和限定选修两种方式。高一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每周3课时;高二、高三限定选修,供升学预备教育文科学生选修,高二每周1课时,高三每周2课时。新的高中地理课程,三个年级均有地理课,保证了高中地理教学的连续性。

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依据国家教委2018年5 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供试验用)》编写而成。今年秋季开学后,先在天津、山西、江西三省市试教,而后进行修改,于2000年在全国推广。

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与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相比,从教材的总体框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到教材的表达等都有一些创新。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构建教材的框架,使教材具有鲜明

的素质教育方向性。

新大纲中,高一地理的教学目标有5点,其中第一点是“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组成及其主要特征,理解自然环境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第二点是“了解人类各种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相应人文环境的形成和特点,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点是“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产生的重大问题,认识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实施途径”。从这几点要求可看出,新的高中地理教材要求学生建立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观念,这实际上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当然,生物等学科也会涉及到一些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更多的只能在地理课中讲述。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地理课责无旁贷。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对现行高中地理人地关系主题的深化。现行的高中地理教材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编写的。阐明人地关系的确是地理教育永恒的主题,协调人地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关键要看采取哪种发展模式。环境与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说现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阐述人与环境的关系的话,新的高中地理教材在此基础上,加强了环境与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其所包含的大部分内容也与高中地理的内容相吻合,因此,从素质教育出发,我们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构建高中地理教材的框架。

我们在设计新的高中地理教材的总体框架时,认真学习和研究了新大纲突破地理圈层,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思路,认识到高中地理的核心是讲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这都离不开环境。以人类为中心,按照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程度,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可由远及近分成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在这个框架下,教材讲各个环境的特点,以及人类与各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则融入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新的认识。例如,教材介绍了工业的不同发展类型,使学生了解到工业生产正在从资源密集型逐步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我们认为,新高中地理从环境的角度组织教学内容的知识框架,把人与环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放在地理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加强了教材的素质教育功能。

教学内容的选择

从《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要点看,有一部分教学内容是新的,例如“海洋环境”和“人类的生产活动”两部分中的大部分内容;有一部分教学内容与原高中地理的相应部分基本相同。例如,“宇宙环境”、“大气环境”;还有一部分知识内容基本相同,但知识重新组合,例

如“陆地环境”。不论是哪类知识,我们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把它们以新的视角纳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1.教材编制有三个重心,即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们认为从社会需求和学科特点来看,地理学发展至今天,应该说是应用性或实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的知识广泛用于社会生活和社会生产之中。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在知识体系、逻辑顺序、文字表述等方面都有许多优点。但在实际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我们感到问题的症结之一是教材的理论性较强,而联系实际不够,学生不能“学以致用”。对学生来说,这个“用”应表现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运用有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解释和解决一些地理现象和问题;能够借用相关的地理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继续进一步的研究和学习。因此,我们把联系实际,写实、写活教材作为教材的新特点来对待。

当今社会,在经济、技术高度发达的同时,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人口问题也一个个接踵而至。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依赖于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发展类型的转变。近一个时期,全世界包括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举行的一系列活动,如“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21世纪议程”等,都反映了这个内容。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密切联系这些实际。例如,“大气环境”

这一单元,与过去高中地理教材相同章节相比,关于大气的科学知识内容要求有所降低,而取材的角度更多地转向阐述人类活动与大气环境的关系,特别注意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气候资源和气象灾害问题,大气环境保护问题等,都结合了大量的实际例子。“海洋环境”这一单元,在以前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是没有的,新教材中除了讲述海洋的基本特征外,更多的篇幅是讲述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海洋环境保护,包括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海洋空间的拓展,海洋对交通运输和通信的影响,以及海洋环境污染问题。“陆地环境”这一单元,综合了以前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部分地学知识,并给予新的思路,即不从地学的角度组织教材内容,而是主要讲述陆地环境的各组成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陆地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质灾害问题。“人类的生产活动”这一单元,更是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教材在介绍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和主要工业区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采取剖析典型事例的方法,努力把每个农业类型或工业区的内容落在实处,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农业类型是怎样运作的,各工业区有什么特点。我们认为,教材注意与实际联系,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地理本身的实用性才能够显示出来。学生乐于学习地理,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教育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2.教材编制要考虑两个因素,即教与学。一本优秀的教科书,要能做到教师好教,学生好学。这就要求教材的编者在考虑学科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考虑教学过程如何进行。

从与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来看,初中地理在初一和初二开设,初三没有地理课,这样在高一开设地理课,肯定会有部分地理知识已经遗忘。高一地理课的内容要考虑这个实际,对每一节课知识的容量不能过满,要留有余地,给教师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的时间。此外,我们降低了部分地理知识的难度,例如,“宇宙环境”这一单元,删减原来高中地理教材有关恒星、行星等属于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对学生难以理解的地转偏向力作了简化处理,只讲现象不讲原理。这样,尽量减少教学过程中不必要的难点,使教学顺利进行。我们还考虑到教师备课方便,参考了一些国外教材的做法,教材采用单元一课结构。一课的容量就是一课时,内容相对完整。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因此,我们必须在考虑教师教的同时,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学。这就对教材结构的设计、内容的表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突出教材的教学性,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加强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不直接给出结论;第二,力求增强教材的启发性和趣

味性,文字生动、图文并茂;第三,必学和选学内容结合,增强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

3.突出能力的培养。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对能力的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高中地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式要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水平。义务教育初中地理教材用了多种小栏目,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种方法对高中学生来说就显得比较浅。高中地理教材应该更注重通过对地理事物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方法,即综合的、联系的、区域的、战略的以及立体的思维方式。因此,从表面上看,教材采用的形式或“花样”不如初中地理教材丰富,但是仔细分析,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广度和深度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例如,教材各单元的内容都注重过程的分析,包括一些自然地理过程和生产过程,这实际上就在教给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除此之外,教材在每课都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动手(一些实验)、动脑(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动口(讨论问题)。同时,我们还把一些地理技能分成若干个专题列入教材,供学生自学自练。例如,“制做地理资料卡片”、“地理数据的表达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等。这样,通过课文、活动和自学自做等形式,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加强。

教材的组织结构

现代教学论的观点主张通过传授结构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原理,着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如何把地理知识结构化,也就是把地理知识内部的逻辑顺序同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起来,需要精心构建教材的结构。我们认为要考虑好三个“结合”:一是教材中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者的结合;二是教材中课文、图像、作业(有的学者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把这三者看作为教材这个大系统的三个子系统)三者的结合;三是这两个系列的结合。新教材可以看做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材的主体,是学生必须修习的部分。在这部分中,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项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从表达形式上看,课文、图像和作业相互配合使用,使学生从学习知识到检查学习效果,层层递进,比较完整。例如,“1.1 人类认识的宇宙”有两个知识点:一是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二是宇宙中的地球。能力要求主要是学会比较、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思想教育要求是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在确定了这些知识点和基本要求后,我们要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在这课中,配合课文,我们选择了照片、示意图、表格等不同的方式,使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读性得到了加强。最后,教材还安排了“活动”的内容。需要说明是这里的“活动”与每单元后的

“综合练习”不同,它更侧重利用本课所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分析一些问题,而“综合练习”更侧重复习本单元

所学的知识。

第二部分是学生选学的部分。安排这部分内容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增加教材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需要;二是虽然在必学部分中贯穿着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但是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使这三条线索更加清晰。这部分内容又分为三个“板块”。第一块是“阅读篇”,通过阅读选编的文章,让学生体会一些道理(思想教育不是强加于学生的)。我们选编了5篇文章:“人类天地观的演变”,“天下第一气象站”,“ 增强海洋意识,发展海洋事业”,“地理环境的演变”,“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持续农业”。第二块是“技能篇”,通过介绍一些地理技能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切实掌握一些方法。我们选了学习地理比较实用的5个方法或技能,排列的顺序既体现了由简单到综合的层次,又适当配合课文内容:“制作地理资料卡片”,“分析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地理数据的表示和运用”,“怎样进行野外观察”,“地理事物的表述方法”。第三块是“练习篇”,通过做单元综合练习,分别对单元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

附: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目录

第一单元宇宙环境

1.1 人类认识的宇宙(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宇宙中的地球)

1.2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太阳辐射对地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报告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 初一地理 唐倩颖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究报告 最新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在新时期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全面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理论纲领性文件,它在课程理念、评价机制、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与现行地理教学大纲有较大的不同,是与时俱进的产物。 一、《课程标准》体现了最新的教育理念 1.《课程标准》依据情感心理学的教学论思想和罗杰斯的“人本化教学”思想,取代了赫尔巴特的“学科三中心论”。在基本理念方面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理论思想,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共同发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设置课程目标,以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公民。 2.《课程标准》基于布鲁纳“认知结构教学理论”的发展观,淡化、粗化具体知识内容,强化、细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倡导以技能和能力培养的详尽要求或建议带动地理知识的学习,特别倡导探究式学习和以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致力于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构建,以形成学生终生学习、探索新知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改变现行教学大纲过分注重教师“教”而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弊端,转而注重师生互动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教育思想具体化。 3.《课程标准》突出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地理学科特点,既重视学科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培养,又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充分发挥地理学科文理兼备的综合优势,以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人—地”系统相互作用的科学原理为基础,以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对象,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的支撑下,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地理课程。 4.《课程标准》大幅度增加了课程的选择性,7个选修模块给了学生很大的课程选择空间。既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又给地方、学校、教师留下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余地。 5.基于“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的课程理念,突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增强生活能力,《课程标准》突出了一些应用性强的领域,如设置“旅游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三个应用性强的模块。 二、《课程标准》改变了单一的评价方式 1.在《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中提出“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评价中要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员参与”,这一思想将逐渐改变我国当前把考试成绩作为惟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改正“应试教育”的一些弊病。通过对地理知识理解与应用的评价、对地理技能形成与运用的评价、对地理科学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动质量的评价、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评价以及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针对性等全方位、多角度、综合的评价机制,充分体现现代教育心理学“三维度认知心理”理论,有利于学生形成金字塔型的健全人格结构。 2.学分制的实施和必修、选修模块的设置,有助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选择,便于“因材施教”,也有利于学生“发自兴趣的学习”,同时对教师和学生的主动发展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课程标准》构建了多维度的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选择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中,基础的且“有用”的知识为学习内容,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2.过程与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整理、分析、综合、归纳、解释地理信息,并将地理信息应用于地理学习、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在做中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以激发兴趣为主,包括“理解周围的世界”、“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等情感观念。渗透点具体、广泛、可操作性强。 四、《课程标准》调整了内容标准

2019年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文档资料

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结构与教法建议 天津市、山西省、江西省都已经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试验工作。自己有幸先同志们一步接触到供试验用的新的《地理教学大纲)和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材,先睹为快。本文仅就新地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谈点粗浅看法,以期与同行相互磋商,共同提高。 一、新编高中地理课程结构的新格局 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规定:高中三个年级都开设地理课。高一地理(必修)面向全体学生,为其奠定终身受用的地理知识与能力基础。全书以人类为中心,去研究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的自然地理环境、人类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高二地理(限定选修),为选学文科学生毕业后升学深造拓宽文化基础,它在高一地理(必修)基础上,把人文地理(狭义)中具有普通应用价值的专题性基础知识加以叙述。高三地理(限定选修),则是在高一、高二地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地理区域研究基础知识和当今中国国土整治与开发的几个突出问题。以上可以看出,三个年级地理课,层次渐进,相辅相成,浑然一体,共同完成高中地理教育教学目标。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认识,高一地理1至4单元侧重于探讨生态可持续发展;高二地理突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 口可持续发展;高三地理则是让学生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

观念。从而结合地理课较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 二、高一地理(必修)教材体系的新构建 高一地理共10单元,按其内容联系,又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1至4单元);第二部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5至8单元);第三部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9至10单元)。 自然地理部分,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变化是采取了以“四大环境”取代“四大圈层”的体系,从而更加突出了“人与环境关系”的主线。人类生存发展的范围是在逐渐扩大的:人类一开始生活在陆地上;航海事业的发展,使人类活动范围扩展到海洋;航空航天事业的开拓与进步,又使人类解开大气、宇宙之奥秘。新编高中地理在讲自然地理时,是以“宇宙环境”开始的,因为地球上许多地理事象的发生与地球宇宙环境有关,然后,再讲大气环境、海洋环境,最后以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陆地环境结束。四大环境涉及内容颇多,新教材并未追求各大环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而是从人与环境关系出发,选取那些最具有地理性(体现人地关系) 、时代性(如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用性(体现地理实用价值)知识,而舍去了那些陈旧的、实用价值小的、与人地关系不紧密的、属于地理相关学科或边缘学科的内容。 人文地理部分,摒弃了传统的、从部门经济地理角度组织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8年高中地理会考 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 2019年最新的高中地理会考题,能带你什么样的启发呢?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今天所分享的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及答案,答案仅供参考。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50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请将所选答案前的字母,按规定要求填涂在答题卡第1~50题的相应位置上。(每小题1分,选对一项得1分,多选则该小题不得分。) 北京时间2019年11月18日14点07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状态良好,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阅读材料,完成1~4题。 1. “神舟十一号”返回舱着陆时,中时区处于 A.凌晨 B.早上 C.中午 D.下午 2. “天宫二号”所处的天体系统中,级别最低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3.地球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在于 ①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温度和水②与太阳距离适中 ③具有适宜生命生存的大气④体积和质量适中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下列有关太阳活动对空间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太阳活动对空间站的影响可以忽略 B.空间站在地面实验过程中不会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 C.太阳黑子比耀斑对空间站的影响大 D.太阳活动会影响空间站的安全及地空联系(通信) 将一盏灯放在桌子上代表太阳,在电灯旁放置一个地球仪代表地球,拨动地球仪模拟地球运动。读图1,回答第5、6题。 5.该实验能够演示的地理现象是 A.水平运动物体偏向 B.四季的更替 C. 昼夜的更替 D.极夜范围变化 6.在演示该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 ①使灯泡中心与地球仪球心在同一水平面上②保持地轴的空间指向不变 ③面向地球仪,从右向左拨动地球仪④拨动地球仪的同时转动灯泡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7.关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内部可分为四大圈层 B.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谈谈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点认识

谈谈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点认识 高中地理新教材从1997年秋季开始在部分省、市试用,到现在已经三年多了。三年多,新教材全新的观念、新颖别致的图表、富有创新性的内容、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活动安排等均受到试用省、市的广泛好评。江苏省从2000年秋季开始在高一年级试用新教材,试用伊始,就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喜爱。笔者对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实验修订版)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现谈谈自己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一点认识。 一、新教材的优点 1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强化了对学生进行环境观、资观、人口观、发展观和全球观的教育,体现了地理学科综合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突出了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切实有效地发挥了地理学科的功能。 2强化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在具体内容的选择上,在上册中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视角,由远及近介绍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强调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突出了自然环境、自然资以及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下册中介绍了人类的生产活动、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以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分析了人类如何在自然环境中为解决基本生活而进行的生产活动,这些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地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问题。整个高中地理新教材中自然地理与人地理的比重大约为4:6,鲜明体现了人地关系这条主线,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方向性和综合性,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 3有利于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养成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对老教材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精心编写了每个单元的导言、、阅读材料、自学材料以及活动内容等,充分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条。 4坚持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 新编高中地理教材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十分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阐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重

2013年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的两个显著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第二,地域性。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初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由必修课程与选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1、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建立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埂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满足学习探索扑克然奥秘、认识生活环境、掌握现代地理科学技术方法等不同学习需要。 3、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4、注重信息技术在地理课程中的应用。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地理教学的影响,营

2018年闵行区高二地理等级考模拟试卷

闵行区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质量调研考试 地理试卷 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2018.4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6页,答题时间60分钟。 2.全卷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 3.答卷前,务必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考生号。 4.答案必须全部做在答题纸上,用黑色水笔填写。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高纬度地区夜空常出现绚丽的极光现象,引起该现象的太阳活动是A.黑子B.耀斑C.日珥D.太阳风 2.马耳他著名景点“蓝窗”是石灰岩形成的天然拱门。2017年3月8日,受暴风引起的 巨浪冲刷而坍塌。组成“蓝窗”的岩石其特点是 A.矿物晶体颗粒较粗 B.具有层理构造 C.岩石中多气孔 D.具有片理构造 3.2018年2月4日21时56分,台湾省花莲县附近发生6.4级地震,全岛震感强烈。 关于此次地震的叙述,正确的是 A.花莲测到的震级比台北大B.花莲和台北的烈度相同 C.台湾处在板块的生长边界D.台湾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4.根据日本利根川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 判断,其河水补给类型分别是 A.①积雪融水②降水③地下水 B.①地下水②积雪融水③降水 C.①积雪融水②降水③降水 D.①地下水②降水③地下水

5.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含量增加,将引起 ①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②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 ③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强④大气逆辐射作用减弱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2018年1月底上海下了一场雪,市民纷纷在朋友圈晒雪景。形成这次降雪的天气系统是 A.冷锋B.暖锋C.气旋D.反气旋 7. 下列气压带或风带,全年以下沉气流为主,水汽难以冷凝形成降水的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压带 C.中纬西风带D.低纬信风带 8.非洲附近的四个海域中,有利于渔场形成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9.我国劳动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2015年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劳动人口与流动人口双双下降,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第一产业的比重开始上升B.城市化水平出现下降 C.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上升D.缓解人口老龄化程度 10.下图为某大城市商业、居住、工业用地的地租水平与距市中心远近变化图,曲线Ⅰ在③位置处地租水平较高,原因可能是这里 A.位于市中心B.交通便捷C.工厂密集D.环境优美 11.我国有大量工人赴非洲参与铁路援建工作,这种人口迁移形式属于A.智力迁移B.劳务迁移C.难民迁移D.生态迁移

最新-【新编人教版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20183)合辑 精品

目录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84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28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了解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加深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理解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天体系统,掌握用框图结构说明地理事物系统的方法; 2.通过分析图文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进而初步掌握比较地理事物,分析和综合出地理特征的方法。 三、德育目标 1.了解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树立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 2.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培养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 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培养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建议】 1.组织学生观察某种天文现象,并查阅有关资料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和体会。 2.引导学生查阅人类探索宇宙的有关资料,激发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自身因素分析无法得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的环境来分析。 第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眼光投向太空,以拓展生存空间和资源来源。(引入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主题,进而以谈天说地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导学、自主探讨、讨论交流] 先根据同学们过去的观察体验,交流对天体和宇宙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天体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通过阅读P2图1.1,除认识到要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天体外,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组成,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2018年高中地理世界地理高考试题汇编

2018年高中地理?世界地理高考试题汇编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图9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8分)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6分)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6分)(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4分) 【答案】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 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图8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8,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8分)(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6分)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4分)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4分) 【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开,(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拍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一步抬升空气。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产构成巨大威胁。 【1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图8)建立纯碱厂,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 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 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 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 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 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 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 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 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 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 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 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2018年北京高中春季会考地理卷

2018年市春季普通高中会考 地理试卷 2018.1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每题1分,共50分) “卡西尼号”太空探测器对土星及其卫星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探测。据此完成1-2题。 1.与“卡西尼号”探测的天体系统级别相同的是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总星系 2.为推断土星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需要寻找的最关键证据是该卫星 A.体积适当 B.质量适中 C.有大气层 D.有液态水 时间2017年9月6日20时,太阳爆发了强烈耀斑。据此完成3-5题。 3.本次耀斑爆发时,伦敦正值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D.晚上 4.本次耀斑爆发对地球的影响有 ①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②水循环的动力增强 ③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④极地地区出现极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除耀斑以外,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还有 A.太阳黑子 B.太阳风 C.日冕 D.日珥 2017年10月16日,台风“卡努”在省南部沿海登陆。据此完成8-9题。 6.台风“卡努”属于图1天气系统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台风“卡努”登陆时,当地的天气现象是 A.狂风暴雨 B.风和日丽 C.阴雨连绵 D.风雪交加 当地时间2016年11月14日,新西兰南岛发生了7.5级 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读图2,完成10-12题。 8.本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岩石圈 C.下地幔 D.外地核 9.新西兰地震多发,是因为其位于 A.板块部 B.海陆交界处 C.海洋部 D.板块交界处 10.影响新西兰南岛降水特点的气压带或风带是 A.中纬西风带 B.赤道低气压带 C.东北信风带 D.极地高气压带图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9版)-1 (1)

普通高中 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前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提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003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知道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了教育观念的更新,推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效推动了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2013年,教育部启动了普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乘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高中地理学习,是 学生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2018高中地理新教材

第三节地球的历史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喷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图122)。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图123)。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由古生物形成的化石种类及特点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当时地理环境的路印。通过研充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科学家发现了不同时期主要生命形式的特点及其变化,并以此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科学家对全球各地的地层和古生物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地球演化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据此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了系统性的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图1.24)。 地球的演化历程 (一)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是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的这段时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在此期间,地球的大气层、海洋和陆地慢慢形成,地球也从一个亳无生机的星球变成多种原始生命的家园。生命的出现和演化与大气层中氧气的增多密不可分。地球形成之初,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冥古宙时期,地球上只有一些有机质,没有生命的迹象。到了太古宙时期出现了蓝藻(图1.25)等原核生物。蓝藻能够通过光作用制造氧气。元古宙时,蓝藻大爆发,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前寒武纪是重要的成矿时期,大量金、镍、铬等矿藏出现在这一时期的地层中。 (二)古生代 古生代(距今541亿年一2.52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其中早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 古生代期间地壳运动剧烈,许多地方反复上升和下沉,海陆格局发生了多次大的变迁,到了后期地球各块大陆汇聚成一个整体,称为联合古陆(图1.26)。 早古生代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图1.27)。早期,地球上海洋面积远大于现在,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温暖的海水里出现了多种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到了后期,海洋面积缩小,陆地上开始出现低等的植物,但海洋仍是无脊椎动物的世界。 晚古生代是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早期鱼类大量繁衍。随着海洋面积进一步缩小,到了中期一些鱼类逐渐进化成能适应陆地环境的两栖类。晚期,气候变得干旱,水源稀少,一些两栖动物慢慢进化成更能适应干燥气候的爬行动物,裸子植物开始出现。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几乎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古生代由此告终。

论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发展变化及其教学意义

论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发展变化及其教学意义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地理科学专业李元英2013115351 摘要 地理教材作为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是开展地理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重要依据。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的达成。现代教学论认为,要实现教学最优化,就必须实现教学目标最优化和教学过程最优化。教材的分析和教法的研究,正是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内容和手段[1]。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比较研究法以及案例研究法,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从宏观层面上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内容选择、逻辑结构、以及知识存在形式三方面对高中地理新教材的发展变化进行阐述,并与旧版教材进行简单的对比。笔者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新教材的变化所产生的教学价值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材发展变化教学意义

目录 摘要 (2) 引言 (4) 一、选题背景 (4) 二、研究意义 (4)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4) 正文 (5) 一、地理教材分析概述 (5) (一)概念界定 (5) (二)理论基础 (5) 二、高中地理新教材发展变化概述 (6) (一)教材内容选择的发展变化 (6) (二)教材内外部联系的发展变化 (9) (三)教材表述结构的发展变化 (10) 三、高中地理新教材发展变化的教学意义 (11) 讨论 (13) 参考文献 (14)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2020年高中地理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范 文 2020年高中地理新标学习心得体会范文2020年高中地理新标学习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刻不容缓。党的十九大提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的教育方针,高中地理程承载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教育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普通高中地理程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教学方向,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悟。 一、教学设计新颖 新标解读中给了一系列案例,其中《水循环》一节给我很大的感悟,教学分四个环节,分别为:创设驱动式问题情境;发现并提出地理问题;项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成果展示,总结评价。 问题情境以济南“七十二名泉”展开,先叙述济南因泉城而美,又叙述泉水开发矿泉水后,过度开发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泉城已经快名不副实,泉水停喷的次数越来越多,停喷的时间越来越长……进而提出问题:泉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济南的泉水主要分布在哪里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水,泉水是如何形成的泉水对人们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泉水为何会停喷我们应如何保泉护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贴近生活,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开展探索性学习;项

目合作,寻找地理解决方案中,以“水滴的旅行”“探泉之成因”“感泉城发展”展开,设计一系列问题与探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成果展示中,学生对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原理等问题及泉的相关知识等都有了深刻的理解,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内容的学习,又完成了对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感悟颇深。 二、教学内容灵活 近段时间,辅导学生做练习题时,碰到过这样一道题,学生出现问题比较大,看似一道简单的问题,结果却是问题百出,问题如下: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澜沧江沿岸和无量山、哀牢山地带。他们勤劳勇敢,善于开垦梯田。下图为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这一生态系统被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据此完成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森林的主要功能是 ①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②净化地表径流 ③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④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生态系统中村寨都建在半山腰的梯田上方,这是因为 A.可以减轻劳动强度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和答案

2018-2019年高中地理会考题和答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得分 一、选择题 下表反映了我国四个省区煤炭、太阳能、天然气、水四种资源的丰歉程度(★号越多代表资源分布越丰富),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读表,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煤炭乙——天然气丙——水资源丁——太阳能B.甲——煤炭乙——太阳能丙——水资源丁——天然气C.甲——天然气乙——太阳能丙——水资源丁——煤炭D.甲——天然气乙——煤炭丙——水资源丁——太阳能 2.与新疆相比,四川乙资源贫乏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较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B.地壳运动频繁 C.地质时期曾是森林茂密的地区D.多雨雾 选1.B 2.D 图为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3.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是 A.②①③B.①②③C.③②①D.②③① 4.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A.植被条件变差B.地表起伏增大 C.河道泥沙淤塞D.土壤质地变差 选3.D 4.C 艾丁湖的存在对吐鲁番盆地绿洲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下图是1万多年来艾丁湖变迁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图中信息反映出艾丁湖 ①湖面低于海平面②古湖盆地势北陡南缓③环境调节作用减弱④含盐量降低 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6.艾丁湖1万多年来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A.围湖造田B.绿洲萎缩 C.湖区汇水面积减少D.气候变干 选5.A 6.D 7.我国南方山区在国土整治工作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是() A.修筑梯田,扩大耕地面积 B.合理进行排灌,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C.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 D.改良红壤,增加土壤酸性 选C 8.一般来说,旅游者需要具备的条件是() ①旅游动机②旅游伙伴③闲暇时间④经济条件⑤娱乐消遣A.①②③B.②③④

2020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版)

2019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修订稿) 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

(2019新课标新教材)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课件 讲义,2017版课程标准,新高考) (18)

章末检测试卷(四)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2018·山东济南第一中学期末)下图为“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地形B.气候 C.河流D.土壤 2.该区域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A 2.D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海拔较低、地形平坦的地区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较大,故A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④处人口与聚落分布相对数最大,故D正确。 在建的川藏铁路是继青藏铁路之后的又一条“天路”,被外媒戏称为“一辆巨大的过山车”,计划于2025年全线通车。读“川藏铁路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的原因,不正确的有() A.地跨地势二、三级阶梯

B.地震、泥石流、滑坡多发 C.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 D.冻土广布、生态脆弱 4.川藏铁路穿越横断山区时多高桥、隧道,其主要目的是() A.尽量少占良田 B.尽量避开冻土路段 C.降低显著的地形高差 D.便于野生动物迁徙 答案 3.A 4.C 解析第3题,该铁路地跨地势一、二级阶梯,A错误,选A。第4题,川藏铁路沿线穿越横断山区,地形起伏大,为了克服地形的高差,设计者在这些路段规划了很多高桥和长隧道,选C。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气候B.地形 C.矿产资源D.洪涝灾害 6.图中聚落所在的地貌类型是() A.河流堆积地貌B.河流侵蚀地貌 C.风力侵蚀地貌D.风力堆积地貌 答案 5.B 6.A 解析第5题,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和疏密可知,该地区位于山区,图中公路基本沿等高线修筑,说明影响图示区域公路选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第6题,据图可知,图中聚落多位于河流出山口的位置,即冲积扇位置,属于流水沉积地貌。 图中a城镇是该地区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的古县城,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巷、店铺、庙宇、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现今连接a、b、c城镇与d沿海城市的公路已建成。读图,

2018年版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2018年最新版 必修模块1(自然地理)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系统的级别: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 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 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地转偏向力: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 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