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有哪些

藏族的民间舞蹈以歌舞形式居多。由于日常生活中人们都穿着长袖的"楚巴"(藏式长袍),舞蹈中更增添了"一顺边"的美;而虔诚的宗教心理,则给舞蹈渲染上许多宗教的色彩。除前述寺庙舞蹈"羌姆"外,典型的舞蹈还有:"谐"、"果日谐"、"卓"以及"热巴"等。

蒙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蒙古族舞蹈的特点是节奏明快,热情奔放,语汇新颖,风格独特。动作多以抖肩、翻腕来表现蒙古族姑娘欢快优美,热情开朗的性格。男子的舞姿造型挺拔豪迈,步伐轻捷洒脱,表现出蒙古族男性剽悍英武,刚劲有力之美。

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筷子、安代、布利亚特婚祀、驯马手、小青马、盅碗舞等,节奏欢快、舞步轻捷,都表现出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纯朴、热情、精壮的健康气质。保留节目有"筷子舞"、"马刀舞"、"驯马舞"、"盅碗舞"、"挤奶员舞"、"鹰舞"、"牧民的喜悦"、"祝福""鼓舞"等傣族的舞蹈丰富多彩,按舞蹈的方式可以分为群舞、单人舞、对舞、器械舞等;按其所表现的内容可以分为孔雀舞、象脚鼓舞、刀舞、蜡条舞、长指甲舞、捞鱼舞以及马鹿舞、狮子舞等。其中,最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最著名

朝鲜族民间舞蹈的特点是动律优美、细腻、柔和而悠长,动中有静、柔中带刚的舞步恰似轻灵高雅的白鹤。其中著名的民间舞蹈有:欢快喜庆丰收的《农乐舞》、身挎长鼓抒情柔美的《长鼓舞》、代表了朝鲜族民间舞蹈艺术精华的《僧舞》。此外,假面舞、剑舞、顶水舞、扇舞、鹤舞、绩麻舞等民间舞蹈也广为流传。

黎族的舞蹈有显著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在结婚、盖新房、欢庆佳节或农闲娱乐时,都要成群结队地跳起民间舞。在许多的舞蹈中,大致可以分为祖先舞、生活舞和生产舞三种。前者有捉鬼舞(即“驱鬼舞”)、招福舞(即“招魂舞”)、年舞(即“平安舞”)、打碗舞(即“跳娘舞”)等;生活舞有打柴舞(即“跳竹竿)、锣鼓舞、逗娘舞、钱铃双刀舞、钱串领舞等;生产舞有舂米舞等。汉族的民间舞蹈不但内容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即使是相同种类的歌舞,因地区的不同,也会在风格、装扮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独具魅力。《龙舞》,是在数名男子高举支撑龙体的木柄,在穿梭奔跑之中表演“龙打滚”、“龙摆尾”、“金龙缠玉柱”等极有气魄的造型舞蹈。此外,流传在浙江,由众多女子双手各持云朵和莲花,在优美抒情的荷花舞之后,由荷花花瓣为鳞片连接成的《百叶龙》,在耍龙人逗引下浮游于彩云之间,真是惟妙惟肖,令人瞠目;南方水稻之乡,以稻草扎成龙形、龙体遍插燃香,专门舞耍于年节深夜的“草龙”,宛如一条漂浮于夜空、星光闪烁的火龙,在硝烟缭绕中盘旋、飞舞,别有风采。此外,以龙爪行走于地,同时不断向四方仰头喷水的《地龙》,却是清代流传下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的象征;将制作精美的小龙缚于长凳之上,由三名男子各举一凳腿,奔跑跳跃、翻转作舞于喧天锣鼓之下的《板凳龙》,是黄河以南省份被人喜爱的龙舞形式。此外,把龙体分为若干“段”或“节”的《段龙》、《五节龙》;由一人独自戏耍,留存于苏杭和川北,小巧的“苍龙”、“纸龙”;还有为人鲜知,延续于浙江沿海渔村,几乎没有龙形而呈船状的“首饰龙”、“十八档龙”等等,真是异彩纷呈、数不胜数。春节期间,这些飞舞在汉族广大地区品种各异、形态离奇的龙形,充分显示着龙的传人悠久的历史与浩瀚的文化。汉族《狮子舞》自汉代由西域传入的假形舞蹈。随着佛教文化的流传,新春之际在霹雳炸响的爆竹声中“舞狮”,逐渐成为人们避邪免灾、吉祥纳福不可或缺的形式。形态可掬、温文尔雅,以表演戏球、踩踏板,与人亲昵似猫的“文狮”和矫健迅猛、虎视眈眈,以高难杂技性表演为主的“武狮”,基本成为北、南两方风格廻异的两种“狮舞”形式《秧歌》是春节群众欢庆活动中,起着承前启后、烘托气氛的大型歌舞形式。这里所指的“秧歌”不仅是单一的“秧歌舞”,而是包含着数十种歌舞形式所组合的文艺演出队伍。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之间经过多次的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民族之间的融合会把原来所在民族的精神文化带到融合后的民族中去。这种融合,也给民族之间的音乐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在长期的生活和艺术实践中,各族人民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爱好。创作了大批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借以抒发感情,寄托情思。许多少数民族有用山歌谈情说爱的习惯,好多山区的姑娘们经常用山歌唱出她们的心里话,而痴情的小伙子也能从温柔缠绵的音调中,判断出姑娘所说的是一句什么样的话。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爱情。少数民族的民间歌曲分类也有很多:如南方民歌《弥渡山歌》,它是一首赞美爱情的山歌。如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藏族民歌《宗巴郞松》。 其中宋祖英就是演唱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人物,在中国观众心目中,是东方艺术的明星。她出生于中国历史上被许多著名诗人传颂的最具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湖南湘西。那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代多出美女,是仙人栖居的地方,至今还孕育着众多自幼能歌善舞的中国少数民族同胞。宋祖英便是其中最有歌舞天赋的苗族后裔。宋祖英不断将自己的艺术追求与中国优秀民族音乐结合在一起。从她演唱的作品中能清晰地看到中国民族声乐传承、拓展和再创造的轨迹,她的演唱技巧注入了时代音乐艺术技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乐艺术表达方式和演唱风格,是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要标杆和绚丽景观。其歌曲代表作:《小背篓》、《辣妹子》、《兵哥哥》、《好日子》、《爱我中华》、《大地飞歌》等都闻名于中内外。 民族音乐中的《孟姜女》,更是我喜欢的一首民歌。孟姜女的故事家喻户晓。它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普通百姓的只能是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孟姜女》这首歌产生的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流连婉转、绵延不断。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流传至今。 同样《黄河大合唱》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民族音乐。它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全曲由《序曲》(乐队)、《黄河船夫曲》(合唱)、《黄河颂》(男声独唱)、《黄河之水天上来》(配乐诗朗诵)、《黄水谣》(混声合唱、女中音独唱)、《河边对口唱》(对唱、合唱)、《黄河怨》(女声独唱)、《保卫黄河》(齐唱、轮唱)和《怒吼吧!黄河》(合唱)等八个乐章组成。各个乐章都有相对的独立性,相互之间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构成鲜明的对比。同时,全曲又由表现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基本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几个基本音调始终贯串于整个大合唱,在音乐布局上以《序曲》呈示基本主题、首尾合唱呼应、中间各乐章交替发展和末乐章的总结概括,以及每乐章之前的朗诵为先导等,使整个作品又具有高度的统一性。音乐语言明快简练、通俗易解和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合唱手法丰富多彩和乐队的交响性发挥,全曲的宏伟规模和所表现出的英雄气概,构成了这部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艺术特色。《黄河大合唱》凝聚着冼星海的卓越才华和杰出创造性,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诗性大型声乐套曲,共分八个乐章。由光未然作词,冼海星作

民族服饰研究----服饰与文化论文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研究 摘要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服饰文化象一朵奇芭熠熠生辉。中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饰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形成美丽而具有东方特色的形制风貌,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服饰的起源与人类文化的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民族在其特有的人文环境中获得了各自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服饰反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如果说,一些大民族或者现代民族的服饰反映的是现代的文化色彩和社会思潮,那么,种类繁多、进步程度不一、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少数民族或前资本主义时期的民族的千奇百怪的服饰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就更为丰富了。 服饰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反映,是区分族群的标志。由于每个民族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服饰的材料、样式、色彩、图案、配饰、制作工艺等也都千姿百态,风格迥异。不同的少数民族服饰,反映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装饰习俗和其中蕴藏着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审美追求。服饰样式的变化、材质的运用、色彩的搭配、纹样的选择,不但记录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状况和科技水平,而且反映了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情趣,烙有特定的时代印痕。服饰的构成要素按一定文化的传统模式所作的编码,就是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它由丰富的符号学“词汇’’构成,这些构成要素可以产生出独立的审美意义。 透过不同的服饰,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和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也就可知其大概[1]。下面就介绍几种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1)满族的传统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旗袍、马褂等不但仍深受满族人民喜爱,而且还受到了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欢迎。旗袍经过改进,更是成为现代流行服装之一,享誉海内外。 (2)绚丽多姿、色彩鲜明的维吾尔族服饰。维吾尔族是我国古老的、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维吾尔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奔放,性格豪迈,并且能歌善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绚丽多姿的服饰便是维吾尔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维吾尔服饰形式清晰、纹路多样、色彩鲜明。 (3)追求宁静风格的藏族服饰。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藏族服饰追求宁静的风格,同时又强调华美、富丽。但是,出于藏族劳动生息在雪域高原之上,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加上宗教信仰的影响,所以藏族服饰并非清一色的宽袍大袖,而是丰富多采的。 (4)回族服饰——最洁净之色的服饰。回族的服饰与其他民族之不同处,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研究 发表时间:2018-06-19T16:58:00.45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7期作者:庞杰 [导读]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 新疆阿勒泰地区歌舞团 摘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歌舞在历史文化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民族其歌舞形式也有所不同。但是,各个民族的舞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其表达形式和特点都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趋势 引言: 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的古老文化已经被翻译成多种形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民群众往往会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继承、改造和发展歌舞艺术。而歌舞艺术总的发展趋势是在不同时期和地区依据民族风俗习惯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和发展。同时,歌舞艺术中的形象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传承与创新的总趋势。因此,歌舞艺术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少数民族歌舞的类型及其艺术特点 1.1少数民族民歌的类型及其特点 少数民族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创作了民族性民歌,其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小调、长歌以及多声部民歌等。 1.1.1号子 通常情况下,人民群众在体力劳动过程中编唱民歌,民歌不仅是一种直接而简朴的表现方式、坚毅而粗狂的音乐,还是一领众和的歌唱方式。民歌具有调解体力,解除疲劳,组织指挥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劳动者的态度、情绪、志向和审美情趣。比如,渔业民族传唱的打鱼号子,山区民族传唱的劳动号子,瑶族传唱的“茶山号子”,台湾高山族传唱的“除草歌”,云南景颇族传唱的“舂米歌”,满族传唱的《跑南海》等。 1.1.2山歌 山歌主要起源于一些高原、山区、丘陵等民族地区的山野劳动生活中,其表现手法坦率、直露、单纯,能够直畅地抒发感情。自由悠长的节奏、节拍,声音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是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递情意,对答传语的“山野之歌”。各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壮、苗、瑶等民族流行山歌,甘青宁少数民族地区流行“花儿”和江河湖海上一些少数民族渔民流行的渔歌、船歌都是山歌的典范。 1.1.3小调 小调主要起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休息、娱乐、集庆等场合,是其劳动之余,叹咏心思,美化生活环境,婚丧节庆抒发情怀,娱乐消遣助兴的“里巷之曲”,往往会有专门的艺人传唱,流传面较广。小调是一种较为委婉曲折的表达方法,细致的音乐表现,常有叙事性的特点,较为规整的音乐形式。比如,某些少数民族中灯调、茶歌,鄂伦春族的《鄂伦春小调》等。 1.1.4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声部,同时作纵向结合发展的少数民族民歌。我国少数民族的多声部民歌主要分布在西南和南方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少数民族中传唱,往往被传唱于一些祭祀礼仪、节日歌舞及民间歌会活动以及劳动中,比如,被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的“大歌”,蒙古族的“呼麦”等。 除此之外,少数民歌的各个类型都有自身的表现形式,其中,号子的节奏具有较强的律动性,山歌的节奏自由、悠长,小调的节奏规范、均衡。 1.2少数民族舞蹈的类型及其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大多是民间舞,内涵丰富,能够反映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绿洲等不同文化,可以简要划分为民族性和跨民族性两种。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活泼自由,载歌载舞。比如,藏族的弦子舞,塔吉克族的买力斯,壮族的采茶舞,满族的莽式等,都是载歌载舞的形式;第二,技艺结合,巧用道具。比如,苗族的板凳舞,蒙古族的筷子舞,傣族的孔雀舞等,都是配以一定的道具用来表现;第三,形象鲜明,情节生动。大多数少数民族的舞蹈是以故事为依据,演绎着一些生动的故事情节,刻画出一批批活灵活现、形象鲜明的人物;最后,自娱娱人。很多少数民族都能在不同的场合,自编自蹈,即兴发挥,比如,傈僳族的生产舞等,其主要取材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 2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的趋势 2.1国际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歌舞艺术可以有机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其中,歌舞的巡回表演、跨国演出,实现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与国际的接轨,创新了表演形式,使得我国文化艺术与国外文化艺术不断相通,始终保持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与时俱进。 2.2传统的再造 民族性的传统文化是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核心,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应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再造,这样才能走出国门,得到世界的认可。其中,杨丽萍的《云南印象》之所以能轰动美国,其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的内涵。其中,民族歌舞艺术不是在民族歌舞艺术创造中削弱和消解文化的民族性,而是创造具有充分特点的民族文化艺术。 2.3现代化 新的律动和新元素在少数民族歌舞艺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歌舞艺术中增加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比如,现代生活题材、现代舞美、现代音效等。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没有削弱民族性,反而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现代化”升华了少数民族歌舞艺术的淳朴、自然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特性,其不仅保持了民族性又具有新鲜感,还能够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风格特征 教学年级:高一年级 教学目标: 1、能了解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常识,能够在聆听体验少数民族音乐美的同时,激发热爱祖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艺术的情感。 2、能在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民歌的欣赏活动中,分辨出各民族的民歌的音乐特点。 3、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是怎样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教学重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音乐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在聆听欣赏的同时归纳出蒙、藏、维吾尔族音乐 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不可分割的重要 组成部分,由于各个少数民族在社会生活、语言文化、风俗 习惯上仍存在差异,因此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既丰富多彩又具 有多样性的特点。请同学们说说你都知道哪些少数民族呢?生:蒙古族、藏族…….. 师:同学们说了很多,但是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能一

一的给大家来介绍各个少数民族的音乐,但是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三个少数民族,那是哪三个少数民族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答案自在其中。(蒙古族、藏族、维吾尔的舞蹈) 设计目的:以较新鲜的舞蹈表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明确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蒙古族 1、欣赏歌曲《辽阔的草原》并分析歌曲 2、长调与短调 师:蒙古族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人民英勇善战,豪爽大气,那大家都知道哪些蒙古族的歌曲呢? 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天堂》…….. 师:大家说了很多,可是你们知道吗?蒙古族的民歌还有长调和短调之分。(介绍“蒙古族长调”被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藏族 1、藏族酒歌 师:了解完了蒙古族的音乐,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另一个地方。 这里是崇山峻岭,这里是万山之巅,这里……..(老师一边出示图片一边介绍,最后停留在布达拉宫,走进西藏) 欣赏一首《宗巴朗松》,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藏族的歌曲给你

少数民族服饰教案

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学习 领域 高一课时 1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地了解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服饰,懂得服饰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表征,是民族特征中的因素。 教学重点 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特点。 教学 难点 通过对各族服饰的了解,体会服 饰作为民族特征重要因素的意义。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提问学生对歌词中“56个民族,56枝花”的理解。 2、播放一段民族服饰的服装表演,让学生感受一下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 (这段服装表演是2003年10月在“世界时装之都”巴黎举办的一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服装展览,展出的服饰既不是全球知名设计师的秋冬新款,也不是纽约、伦敦等时尚之都的流行新潮,而是来自古老的中国的300多套少数民族服饰。) 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知识——中国少数民族服饰 二、以北纬40度为界,中国除汉族的55个少数民族分别生活在中国的北方和南方。 1、南方气候温热多雨,山地和丘陵相间。 2、北方气候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年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 三、北方气候严寒多风雪,森林草原宽阔,年平均气温在零度左右,这里生活着满、回、蒙、藏、鄂伦春、哈萨克、塔吉克、土家等20多个少数民族, 1、鄂伦春族 世世代代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大小兴安岭山脉之中,那里到处是高山雪原和茂密的原始森林,为抵御严寒,鄂伦春人选用袍子皮做衣服。 2、蒙古族 千百年来,为适应马上生活的需要,蒙古人创制了便于骑乘的蒙古袍。

教学内容腰带的作用除扎紧大袍便于行动外,还有利于在骑马时保持腰肋骨的稳定垂直。 3、满族 300年前的另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服饰——满族的旗袍,成为今日中国女子服饰的代表。 4、在中国新疆一带生活的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少数民族服装色彩艳丽,风格别致,妇女爱穿色彩鲜艳的连衣裙,外套坎肩。 ①吾尔、乌兹别克族连衣裙宽大、胸前打褶。 ②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连衣裙下摆多褶皱。 ③塔吉克族妇女还喜欢在裙子上系上围裙。 ④戴花帽是新疆大多数少数民族共同的爱好,维吾尔族无论男女老幼都戴绣有各种花纹的“花帕”。 ⑤新疆一带的少数民族妇女都以长辫为美,要梳十几条长辫子。 5、藏族 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不分男女普遍穿长袍、系腰带,藏袍的材料用粗纺的厚毛呢,或者锦缎、素不做成,牧民多用羊皮。 四、在我国的南方尤其是云南、贵州一带,生活着彝族、傣族、白族、布依族、苗族、高山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那里的地形气候条件多种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少数民族的服饰自然也以各不相同为特色。 1、傣族 傣族妇女的服饰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娇小、面目清纯娇美,有“金孔雀”的美称。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浅析影响各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不同原因 摘要 中国舞蹈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随着社会制度的交替进步和人们审美需求的提高,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各种历史转型,从这些历史转型中,我们可以窥探中国舞蹈发展历史上的几个明显的特征。从原始娱神与娱人的宗教性、雅俗共赏的歌舞性、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和当代舞蹈的融合性等几个方面,可以获知影响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的一些 因素。 关键词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影响因素发展 民间舞蹈伴随着人类劳动而来。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源自原始舞蹈,含有最古老的原始舞蹈的遗留成分,表现了人们的劳动生活,与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息息相关。 就像手势是印度舞蹈的特点,耸肩、抖胸、摆臀等夸张有趣的动作是非洲舞蹈的特点一样,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民间舞蹈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表现为或小巧轻盈、柔软圆润,或激烈奔放、勇猛刚毅的特色个性。各民族的民间舞蹈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如:热情奔放、移颈动肩的新疆舞蹈;抖肩揉臂、欢快刚劲的蒙古族舞蹈等。繁花似锦的舞蹈,虽然它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固有的审美要求,但又都包含影响它们形成的共同的精髓元素。这些特点的形成,是同少数民族人民的历史条件、社会制度、风俗信仰、人文风情、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形成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八个。 一源自民间传说与图腾崇拜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一般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表现的情节简练集中,人物性格突出。还有一些与图腾崇拜有关——傣族舞蹈的孔雀情结,朝鲜族舞蹈鹤情结。 二源自生产生活,与劳动息息相关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生活化,素材从生活中来。人们在劳动中形成的一举一动,都是民间舞蹈基本动作的原形,而劳动工具往往就是舞蹈的道具。在意境创作上,热带的孔雀与北温带的鹤,两者的根源都在于农耕生活,水稻种植有关。 三民情习俗与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很多是在传统的节日、庙会、祭祀、婚丧嫁娶等重大活动中进行,是民俗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的锅庄舞、弦子舞,维吾尔族的刀郎、赛乃姆,塔吉克族的鹰舞,彝族的烟盒舞等等,这些传统少数民族民间舞蹈都是在民俗活动中来传承和发展的,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民俗影响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成与继承。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浅论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历史学2010级本科201016031211 许谋 摘要:服饰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创造物,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参照物和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作为我国服饰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基于对生产、生活以及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其产生和发展都与地理环境的紧密相连。它的材料、结构、色彩、图案等文化内容,反映了西南各民族历史上形成的蕴含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传统风尚。是对传统服饰文化深入研究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服饰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漫长过程中发挥创造力的结晶。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中,“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它不但作为防寒保暖和美化生活所必须的日常用品,也一度成为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西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作为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我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的产物,值得深究。 一、西南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与地理环境的紧 密联系 服饰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外在形式,最基本的功能是实用性。自然地理环境不仅决定着服饰的实用性,而且还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民族服饰特点的形成与发展。 聚居于西南边陲山区水乡的壮、彝、苗、瑶、普米、傈僳、怒、独龙等三十多个民族因为居住于亚热带地区,以稻作农耕为主,穿着短装型衣裙、衣裤显然比袍式服装更适宜水田劳作,其服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是轻巧、利落、短衣、短褂、短裤和薄裙、裸露部位多。[1]以稻作农耕为主的西南各少数民族,其服饰以布、麻为主要材料,辅以披羊皮毡或皮褂子,为的是适应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如苗族服装材料用家织机棉布或织锦,多为蓝、青、白三色。 西南少数民族服饰结构清晰,多表现为上衣下裙,如苗族女子一般上着短衣,下着短裙或长裙,佤族女子上着无袖或连袖短上衣,下身着筒裙。这些结构注重服饰合身、突出人的形体,轻巧灵活。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 ——藏族踢踏舞 教学目标: 1、能掌握藏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动律,并主动探索藏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2、能学会藏族踢踏舞六个基本动作,并在学习基本动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 对基本体态和动律的肢体体验。 3、能用所学动作创编一个小组合。 4、能了解藏族舞蹈的主要分类。 教学重点: 1、初步掌握藏族舞的基本体态、基本动律。 2、学会藏族踢踏舞的基本动作。 教学难点: 1、体态、动律的准确掌握,并能将其贯穿始终。 2、把握踢踏舞基本动作节奏、风格。 教学设想: 在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中,风格及动律的把握非常重要,本课是以通过探究生活与舞蹈的关系,来进行基本动律及体态的学习,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学动作而学动作,而是通过对生活的了解,联系到舞蹈动作的学习,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便于他们更加迅速、更加准确的把握舞蹈风格。 由于藏族踢踏舞是用脚踏音乐的节奏来舞蹈,其步法的变化,一般是与音乐节奏的变化相协调。因此本课以节奏为线条,贯穿舞蹈动作教学的始终。在动作的学习中,采取自己探索步法、给舞步取名等多种方式,不断巩固体态和基本动律,加深学生对舞步的记忆。活跃课堂气氛,并为后面的自主编排队型打下基础。 创编环节采取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的方式来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验了舞蹈的乐趣,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舞蹈道具(长袖)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设计情景导入: 1、了解学生的经验准备情况: 师:同学们,听说过“踢踏舞”吗? 生:答(播放课件) 师介绍:大家刚才看到的是爱尔兰踢踏舞,在国外,踢踏舞主要分为爱尔兰踢踏舞与美式踢踏舞,爱尔兰踢踏舞是爱尔兰的一种民间舞蹈。 2、情景设计,教师示范导入课题 师:我们中国的民间舞蹈中也有踢踏舞。前不久,老师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跟当地人民学了一小段踢踏舞,现在我跳给大家看一看,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老师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在体态、动律上有哪些特点?(教师示范)生:藏族。 师:对了,刚才老师所跳的,就是藏族的“堆谐”。 “堆”是指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的定日,拉孜,萨伽等地势较高的地区。而“谐”在藏语中就是舞蹈的意思。所以,堆谐的意思就是——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人民所跳的农区自娱性圈舞。 由于它的舞蹈中有许多踢和踏的动作,因此也被称为藏族踢踏舞。(出示课件:课题名称) 二、藏族踢踏舞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动律的学习。 1、找出藏族舞基本体态及基本动律,并练习。 师:看了老师跳的这段藏族踢踏舞后,请你们说一说藏族舞在体态和动律上有什么特点?老师的上身是怎样的?是直立的?还是前倾的?是紧张的?还是松弛的? 生:上身松弛,略微前倾 师:膝部动作有什么特点? 生:膝部有连续不断的颤。 2、探索藏族舞基本体态形成原因。 (1)提出问题: 师:那么藏族舞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特点呢? 生:…… (2)观看图片 师:现在,老师就给大家看一组我在西藏采风时所拍到照片,看同学们能不能在其中探寻出藏族舞动作的特点形成的原因。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调查研究综述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调查研究综述 方敏、姚月、区键聪 摘要: 55个少数民族加上一个汉族,便是56个民族汇成的大好中华。少数民族有着与汉族不一样的历史文化、生态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传承,这些不同的文化内涵在他们的服饰上有着鲜明的表现。 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为指导,探索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同地理环境、人文环境的关系,在心理学、美学方面的特点和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在非言语交往中的功用,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在文化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社会心理学和符号学研究中的意义。 关键词:少数民族;服饰;发展;综述

一、中国少数民族服装特点 (一)[1]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是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各少数民族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观察、提炼和归纳,用抽象的几何元素所创造的服饰纹样充分展现了各少数民族的数学智慧和应用数学的创造力.文章以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实物纹样图片为背帚,对纹样的构成形式、构成要素及其设计思维进行了探索,以期为研究和发展中国少数民族的数学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2]从色彩、款式、饰纹到少数民族诞生礼、婚礼、祭祀礼等特殊仪式上的礼服,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图腾的象征,不同的图腾崇拜象征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一样的款式设计,也与其地处区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了解,你便能够感受到中华服饰的博大精深,也便能了解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二、中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 (一)[1]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其形成过程深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中非常鲜明的表征。服饰风格都是适应自然环境的需要而产生的,鄂温克族服饰也不例外,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形成了其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也形成了民族服饰

56个民族简介及服饰特点

五十六个民族简介 1、阿昌族:分布在云南,人口2.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也很发达,尤其以善于打制长刀而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 ——采茶 2、白族:分布在云南、贵族、四川等地,人口159万余人,关于经营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盐渍杜鹃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保安族:分布在云南、青海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以打刀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语言。 ——羊皮袄、保安刀 4、布朗族:分布在云南,人口8.2万余,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弹唱 5、布依族:分布在贵族、云南等地,人口254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享有“水稻民族”之称。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石板屋、绣花、雕刻面具 6、朝鲜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人口19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以善种水稻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跳板、长鼓舞 7、达斡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人口1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剪纸,打曲棍球 8、傣族:分布在云南,人口102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寺塔、竹楼和竹桥显示出了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孔雀舞、夹箩饭,泼水节

种茶闻名,有自己的语言。 ——象脚鼓舞 10、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业,鼓楼、风雨桥、风雨亭是侗乡的主要标志,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浸泡芦笙,拦路迎宾 11、东乡族:主要分布甘肃、宁夏、新疆等地,人口37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瓜果。有自己的语言。 12、独龙族:分布在云南,人口0.5万余人,他们保持着“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首先风尚。绝少发生盗窃现象。有自己的语言。 ——织独龙毯,烤烙饼 13、鄂伦春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0.6万余人,主要从事狩猎和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毛皮服饰,篝火节 14、俄罗斯族:分布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地,人口中1.3万余人,从事各种修理业、运输业和手工业,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拉手风琴,烤面包 15、鄂温克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2.6万人,主要从事畜牧业,有自己的语言。 ——驯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湾省,其余少数分散居住在福建等东南沿海地区,人口约40人余人,主要从事农业和渔猎业,有自己的语言。 ——竿球,龙舟,编织 17、仡佬族:分布在贵州、广西、云南等地,人口约43万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有自己的语言。 ——制作糯米团,地戏

少数民族舞蹈鉴赏

赵红燕101012013110 观舞剧红梅赞的感想 现代舞剧红梅赞取材于小说《红岩》,被称为《江姐》的姊妹篇,是空政歌舞团新版大型现代舞剧,该舞剧截取了小说中重庆歌乐山“白公馆”、“渣滓洞”发生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创作背景,从共产党人的艺术形象入手,塑造出了血肉丰满的革命先烈,倾力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伟大精神。在剧目和人物身上,折射着一个国家诞生时伟大而艰辛的历程,张扬着那种单纯而至透明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精神,也凝结着我国文艺创作在这类题材处理方面的成功经验。 舞剧的开始以阎肃老师苍劲有力的《黑牢诗篇》的朗诵开始,“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愿把这牢底坐穿!”这感人肺腑的独白仿佛带我们穿梭到了那个属于革命的年代,让我们体会到了革命先烈的决心与意志。紧接着象征鲜血的红绸缓缓流淌,大幕拉开,没有看到舞者,看到的只有紧闭着的冰冷的铁栅栏,由舞者饰演的革命先烈舞出了义愤阳刚舞出了阴柔哀怨,随后以序幕一样的形式诠释了几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人们看到了充满层次感的舞蹈,舞者的独舞使整个舞剧充满了立体感和诉说感,让观众可以切身体会到不同人物的心灵特质,多了一份感动,少了一份晦涩难懂,简单却又不失精彩。在整个舞剧中,由于没有过多的独白,所有观众的眼球都聚集在舞者

舞蹈的诠释中,杨威导演没有过多的去纠结这个故事的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将复杂的情节进行集中,把重点放在了具体人物的刻画,细腻的动作展示,更多的展现了处于牢笼中的革命先烈的心理活动与情感描写,从人性上展现了各种人物特点使舞剧加以升华,舞剧不像歌曲和电影,没有那么多奢华的装饰,有的只是唯美的舞动,每一个动作和表情无不牵动着观众的心,也体现了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 其次,灯光也是艺术表演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剧中灯光以白色为主,配以灰色蓝色,冷色调的灯光让人们置身于冰冷幽暗的渣滓洞中。监牢里,敌人像一场黑白电影,让人无法逃离无法抗拒。独舞者的聚光灯让观众可以抓住重点,灯光的强弱推进以及角度的变化,虽然没有那么的华丽却可以让人们融入整个舞蹈中,为之起舞为之动情。 此外,舞剧作为舞台剧本的一种,舞蹈是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舞剧中,灯光,故事情节,道具都是配角,真正的主角只有舞者本身,只有舞者才可以用舞蹈诠释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红梅赞》舞剧中,通过对细节的精确把握对人物心理状态和故事情节的把握使整个舞剧得到了质的升华。舞剧主要突出刻画了疯老头,情侣,孕妇,叛徒,江姐和小萝卜头几个具有鲜明人物特色的角色。疯老头疯癫却又不失坚定,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即便双腿离地也要努力的去挣扎去逃脱这个禁锢他们的囚笼,一对情侣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他们用他们的缠绵,彼此之问的温柔使得渣滓洞的冰冷仿佛得到了融化,在艰难地环境依然无法改变人们追逐爱情自由的脚步,虽然艰难可是他们依然在坚持着。当挺着大肚子的女人出现在舞台中央的时候,首先是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浅析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少数民族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入,使少数民族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冷落,而一些地区的民族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渐渐淡化的迹象. 因此,必须加强我国民族舞蹈的保护与发展应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 一、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概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传统文化资源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这其中,舞蹈在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传统文化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一方面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曾在宗教崇拜、传授知识、记述历史、团结人民和娱乐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舞蹈在情感表达上符合人的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以及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独特的功能,使它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是民族舞蹈它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传承,传达民族感情,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辞海》中认为所谓的少数民族舞蹈指的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现代的民间舞研究者将少数民族舞蹈定义为\”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由劳动群众集体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他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 如藏族的\”弦子\”、\”果谐\”,苗族的反拍\”芦笙舞\”、\”打歌\”,土家族的\”摆手舞\”,白族的\”绕山林\”,彝族的\”阿细跳月\”,傣族的\”嘎央\”、\”嘎洞\”等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的种类和风格样式之多是无与伦比的,据我国民间舞蹈集成普查,我国的民间舞蹈品种包括汉族在内约有一千多种,然而人口只占全国%的少数民族,其民间舞蹈却占全国民间舞的50%左右,可见少 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舞的海洋\”是名副其实。二、我国少数民族舞蹈发展与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少数民族舞蹈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并拥有的一种至高无尚的精神财富,它不但反映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文脉。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强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鉴赏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纺织谣》、《一杯酒》作浏览性欣赏。 由于学生平时较少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的音乐兴趣不大,所以,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除了选教材规定鉴赏的曲目外,还应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流行曲或舞蹈给学生欣赏。因此,可选择了腾格尔演唱的歌曲《蒙古人》、解晓东用通俗唱法演绎的《掀起你的盖头来》、藏族舞蹈《金色的太阳》等作为补充的教学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喜欢音乐但是根本不了解音乐,对于音乐鉴赏的内容多数不感兴趣,偏向于东西方的流行音乐与歌唱,导课的内容与方式多需要图音或歌舞的影像资料,以及流行唱法演绎的音乐作品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进入内涵较高的鉴赏课需要音乐知识的补充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音乐作品的民族风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 四、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牡丹汗》、《歌唱美丽的家乡》。 2、理解音乐作品的节奏特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六、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七、教具准备:电教化多媒体设备 八、课时数:一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一览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那里苍山洱海风景秀丽,民族文化 较为发达。 白族男女均上着衣、外套领褂,下着裤。服装颜色的搭配简单 鲜明,对比协调。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 至裤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 朝鲜族 中国的朝鲜族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其文化

与朝鲜半岛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朝鲜族男子的上衣为斜襟、宽袖,前 襟有飘带,他们还喜欢穿“背褂”(坎 肩)和灯笼裤,这种裤子很肥大,便于 在炕上盘腿而坐。妇女多穿短衣长裙, 上衣与男子相似,只是更加短小。 除日常服装外,还有周岁礼服、 结婚礼服、丧服等各种礼服。 朝鲜族儿童多穿七彩衣,色彩斑斓, 好象彩虹在身。

青年男子多戴鸭舌帽,中捞年人则戴 毡帽,妇女普遍戴花色头巾。 朝鲜族男子常穿宽大的长方形胶鞋, 妇女多穿鞋头尖而跷起的船形胶鞋。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擅长农耕和水稻种植。 傣族人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 半岛诸国文化。 傣族男子多穿圆领大襟或对襟小衫,下着长裤,白布或蓝布包头。 妇女穿长筒裙和短衫,梳各种发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将孔雀和大象的图案编织在衣物上。

04569089ttkxhjb发表于:2006-11-12 16:27:51第2楼 苗族 苗族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 苗族男子着对襟或大襟上衣, 下着大裆裤,盛装时则穿绣大 花彩色“百鸟衣”。 苗族妇女多穿短上衣、百褶裙或宽脚裤,衣料多为蜡染。

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妇女盛装时必佩银饰,昂贵且繁多。 蒙古族 蒙古族游牧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 山的广袤 大地上,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其服饰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穿长袍, 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蒙古袍的特点是袖长而宽大,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摆不开衩。袍子的边缘、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 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论文 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期间举办的少数民族舞蹈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发言时提及次数多的是四川省代表团的《阿莫惹妞》(阿莫惹妞,彝语,意为"妈妈的儿子")。专家对它的评价是:将彝族自然的舞蹈语汇提升到表现人物性格的高度。虽然表现母子情深的题材不算新,但编导马琳能打破传统的写实技法,在表现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正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在参演舞蹈剧节目当中不同程度地有所表现,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自1980年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和长足发展,突出表现就是培养出了一批高水平的各民族舞蹈创作和表演人才,产生出不少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舞蹈和舞剧作品。从这次参加会演的舞蹈作品来看,绝大部分都以传统的、民族的舞蹈为基础,在保持原有韵味的前提下,既体现出编导的创新意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舞蹈理论家张苛谈到对几台节目的观后感时说,编导们的手法多种多样,传统型、元素型、状态型、抽象型、意念型等兼具,表现出创新的精神面貌。有的节目抓住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生活内涵;有的用肢体语言打开精神世界的大门;有的突出展示民族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然而创新不单指表现新的

主题、运用新潮的动作,而重在拓展。同样,民族舞蹈的现代化也不是抛弃和改造民族性,而是强化和发展。一些专家围绕这些问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徐尔充认为,目前各民族舞蹈艺术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不平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各民族舞蹈家群体对自己生长的这块土地所产生的舞蹈语汇的驾驭和创造能力不同。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需要这个群体不断努力,一方面提高对传统的吸收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对其他民族舞蹈的借鉴能力。 著名舞蹈家贾作光认为,民族舞蹈艺术要在挖掘、继承和积累的基础上创新,要注重在生活中捕捉舞蹈形象、完善技法,再以现代的观念对民族舞蹈加以关照。但是,即使是在发展过程中,创新也应万变不离其宗,创新的根本是民风、民俗、民情、民味、民神和民族语言。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马盛德提出,民族舞蹈早已从简单的展示发展为体现人文关怀和各民族的多样风格。不足之处在于表现风格有余,而人文关怀不足,这主要是因为编导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他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研讨,拿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的民族舞蹈创作存在一个如何更深入地表现各民族新生活的问题。人民需要既具时代特色,又具鲜明民族风格的作品,这就需要创作者深入各民族生活,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案 (3)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教案 一、课型:欣赏课 二、教学内容: 1、蒙古族民歌《辽阔的草原》 2、藏族民歌《酒歌》 3、乌孜别克族民歌《一杯酒》 4、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 四、教材分析: “感受体验音乐的民族文化特征,认识理解音乐与人民生活、劳动习俗的关系”,是《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音乐鉴赏》模块中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本课是湘版《音乐鉴赏》模块中的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的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高中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 本课介绍的六首音乐作品分别为蒙古族、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常用的歌曲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因作品较多,可选择《辽阔的草原》、《酒歌》、《一杯酒》、作为重点鉴赏的曲目,选择部分较为熟悉的本地民歌作浏览性欣赏。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认真听赏本课的音乐作品,辨别本课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民风民俗对音乐作品不同特点的影响,并简单了解本地的民族音乐。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讨部分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并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归纳。 (2)能独立搜集我国少数民族人文、地理、风俗等方面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在班上交流介绍或演唱、演奏,加深对音乐与人民社会生活、劳动习俗等关系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拓宽音乐视野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正视民族音乐。 六、教学重点: 1、聆听体验《辽阔的草原》、《酒歌》、《一杯酒》。 2、理解音乐作品的音乐特点。 七、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特点。 八、教学方法: 聆听体验法、对比听辩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 九、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教学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